刑法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02:37:32

刑法教学论文

刑法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如果把当年孔乙己的这段话放在今天个别专家、学者身上,那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因为他们不仅大段大段地抄袭他人的文章,“制造”论文,而且还百般抵赖。

我国学术界向来被人们视作不染尘俗的象牙塔,学术道德理应为每位学术研究人员所遵循的准则。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中,有一些人功利思想严重,抄袭、剽窃、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事件层出不穷,学术丑闻时有发生,把学术界搞得沸沸扬扬,“颜面尽失”。

据报道:2008年3-6月,海南省18个市县共1400余名中小学教师为评职称,在《新教育》月刊克隆版上,被骗取100多万元。目前,犯罪嫌疑人《新教育》编辑部主任董国柱和从事印刷业的沈学军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案件正在审理中。

2008年1月,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查实3起学术造假事件,涉及的教材抄袭、论文抄袭皆属实。学术规范委员会建议对涉及的外文学院、五官科医院和信息学院的有关教师、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停止招收研究生、开除学籍等不同的处理。涉案的9名师生包括博士生导师、年轻教师和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等。

2009年3月,浙江大学公开对“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进行了处理,贺海波因8篇论文存在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被开除教师队伍。

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我国学术界的形象和学术的尊严,破坏了学术公平竞争、择优支持原则,污染了学术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学术的发展和科研竞争力的提高,导致了民众对学术公信力的质疑。这固然与当前科研评估体系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效应、轻长期积累的价值取向和用人制度上的急功近力以及学术规范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是社会诚信缺失在学术界的表现,同时也还有更深层次的利益驱动。

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09年3月7日,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北京大学校长周其风等5位大学校长代表,就教育公平等问题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出对学术腐败的鄙视和反对学术腐败的坚强决心。

2009年3月15日,教育部召开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是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要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通过提高道德自律,加强制度约束,发挥社会监督力量,使学者不愿、不能、不敢违背学术道德。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敢于对学术不端“下猛药”。为整治学风,教育部正逐步将学术道德建设纳入高校课程,并将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抄袭、剽窃、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为何屡禁不止?

一、法律规范缺位,界定标准模糊

目前,我国在处理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行为上,更多只停留在道德层面,缺乏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如果不涉及到刑事犯罪,一般情况下,司法机关也不介入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案件的调查和处理。应该看到,道德提倡和舆论呼吁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对于那些不讲道德的人而言,其约束力几乎等于零。

这种法律上的缺位,使我国在对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案件处理上,少了法律的威慑力和尊严,社会效果大打折扣。对此,国家应加强对学术不端和学风不正的立法,依法规范学术行为。

目前,我国对什么是剽窃,具体的标准是什么,该如何处罚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而一些发达国家则有了明确规定。如:有的国家规定,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出现6个与其它文章相同的句子,就算作剽窃。再比如:在论文写作中,常常引用一些数据和资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引用多少、如何引用算剽窃,在我国还没有一个标准。这就难免造成,现实中有的论文充其量只能说是资料的堆砌,而不是真正研究问题,纯粹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文章是付出了脑力劳动而产生的精神产品,作者对其具有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刑法规定的盗窃罪是指盗窃他人钱物,且达到一定数额。剽窃他人作品,也应视为一种盗窃行为,如果达到一定标准的话,是否也可以比照盗窃罪论处。

二、专门处理机构的缺位

目前,我国尚缺乏一个统一的专门权威机构来负责对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行为的投诉、调查和处理。从对一些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案件的处理来看,一般都是由涉嫌者所在单位(学校或科研院所)负责调查,并作出处理。如果哪个学校出现了教师剽窃丑闻,对学校而言,肯定是件丢脸的事,会使人们对该校的教育质量和师德持怀疑态度,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声誉。所以,对所发生的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案件,学校总是低调处理,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涉嫌者本身是调查者的下属,难免让人产生“瓜田李下”之嫌,对案件的处理缺乏权威性。

因此,国家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对全国各类学术不端、学风失范行为的投诉、调查和处理。

三、对案件处罚过轻

出现学术造假的事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所谓的声誉,相关学术单位甚至主管部门讳疾忌医,一味地护短,学术界缺乏自我净化、自我纠错能力。这种现象在国内比较普遍。现实社会生活中,一旦发生学术不端或学风失范事件,一些学校或科研机构都会怀有“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打苍蝇,不打老鼠,一些本该承担责任的负责人也会奇迹般地逃过惩罚。这同外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例如韩国。2006年1月11日,韩国科学家黄禹锡由于论文造假,被韩国政府取消“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免去他担任的一切公职,并由韩国检察机关成立特别小组,对“造假事件”展开调查。一个堂堂的韩国“最高科学家”,说免就免了,甚至还被司法机关追究责任。试问,在我国如此多的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事件中,有多少人因此被“摘帽”,又有多少人被追究法律责任?很显然,正是有关部门对于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行为过于宽容,处罚过轻,违规成本太小,才导致规则成摆设,潜规则被“热捧”;循规者吃亏,违规者得利,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术上的不正之风,使其得以蔓延。

对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者的处罚,如果只是取消评比资格、解除所签合同、追缴相关经费,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加大学术不端、学风失范者成本,加重处罚力度,使其变得无利可图甚至身败名裂,才是有效遏制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的治本之策,才有威慑力。

四、少数院士兼职过多

近年来,学术界浮躁风气流行,扎扎实实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急功近利搞实惠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大学和企业为了抬高声誉,也为在相关评估“数字”上有更好的表现,聘用了一些“学术大腕”来撑“门面”,打起了“院士牌”,“共享院士”、“双聘院士”乃至“多栖院士”层出不穷。一些学者、研究人员也出于个人利益考虑,不顾自身时间、精力的限制,多处兼职,乐此不疲。实际上,有的院士或因年事已高,力不从心;或因工作繁忙,兼职过多,一年到头难得到兼职单位几次,更谈不上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不良兼职”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它能给个人和相关单位带来利益。

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由国家出台相关规定,剪断利益链条。对此,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表示,少数院士对院士称号的荣誉和责任认识不够清晰,个别院士中存在兼职过多,活动过多过滥、福利待遇处理不当等问题。尽管这只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但已引起社会不满,严重影响了院士队伍的声誉,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说:“我历来反对教师过度兼职,当他把学校的工作当做副业,而把其他的职业作为主业的时候,这也是教师德行的一种腐败。”

名和利作为社会客观存在,本身不具有道德判断上的意义,但名和利一旦与人们谋取它的思想行为结合起来,使开始成为一个道德范畴。也就是说,名和利是人的客观需要,追求名利无可厚非,但怎样获取名和利就存在着“当”与“不当”的问题。倘若学术研究不再是一项高尚而严谨的事业,仅仅是获取个人名利的一种手段,无疑是非正当的。

五、教师职称评定方式亟需改革

当前,我国的教师,无论是幼儿教师、小学和中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都要评职称,都有的硬性要求。在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下,高校教师评职称,拿课题,数的多少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给一些大学教师带来了很大压力。在急功近力思想的指导下,一些教师置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不顾,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行为屡有发生。

实事求是地讲,一篇发表的教育论文,与这名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之间,究竟有多大联系,很难说。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应强调教学实践。让中小学教师写论文,体现了教育管理者“理论崇拜”观念,营造了教育界理论研究“非常繁荣”的表象。然而,那些花钱发表的论文,充其量不过是完成任务的“注水论文”,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

刑法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案例1:某校在办公平台上传530名学生信息时泄密,造成多名家长遭遇电话诈骗。(《新快报》2007年11月5日)

案例2:某校办公室内老师偷看,学校大屏幕直播20分钟。(《贵州商报》2008年11月5日)

案例3:某市55位中小学教师为评职称,网上抄袭论文被查处。(《新华日报》2011年5月24日)

以上案例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师的信息伦理。信息伦理,指的是以“善”为目标,以非强制力为手段,调整在信息生产、传播、利用和管理等信息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1]内容涉及个人隐私权、知识产权、信息存取、信息责任、信息技术的使用和信息的授权等。其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是信息技术的价值指导,它为信息技术的运用设定善的价值坐标。信息技术本身的价值是中性的,而人的行为则具有明确的价值倾向性。只有在信息伦理的指引下,信息技术才可以生成善的价值。正如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所说:“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信息技术在为教师工作提供有效支持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伦理问题。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具有较高信息伦理素养的意义重大。教师的信息伦理除了一般信息伦理所具备的特征外,还具有示范性和服务性,即教师的信息活动及其所蕴含的信息伦理对学生的信息活动及其信息伦理的建构起着表率作用,信息活动的宗旨是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示范性和服务性是教师专业特征在教师信息伦理上的体现。教师在获取、加工、处理、创造、传输信息的过程中是否恪守信息伦理、遵循信息法律法规,不仅影响其自身,更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伦理的形成。

上述案例,就是因为教师信息伦理水平较低而带来了相应的不良后果。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师除了具有优良的传统道德品质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可以说,信息技术越是发展,越是要求教师的“道德自律”,越是要求教师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信息伦理素养。正因如此,世界各国对教师的信息伦理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ETS*T)将 “促进和示范数字化公民和职责”的伦理要求作为五项标准之一,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也将“社会责任”作为四大指标之一。

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对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信息伦理的研究较多,而对教师信息伦理的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教师信息伦理素养的重要性,笔者对中小学教师信息伦理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较深入地了解了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伦理现状,并对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伦理水平的路径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二、对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伦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广东省湛江市4所小学、8所中学的340名教师。从各个学校随机抽取教师,取样时兼顾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等方面的分配,共发放问卷340份,回收340份,有效问卷340份。

教师基本情况:男教师190名,女教师150名,小学教师156名,中学教师184名,平均年龄39岁;语文教师102名,数学教师80名,英语教师46名,信息技术教师15名,其他课程教师97名;专科及以下学历者63人,本科254人,硕士22人,博士1人;职称上,初级64人,中级208人,高级68人。

(二)研究工具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参考国外有关信息伦理素养的要求,如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美国ACRL信息素养标准、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计算机伦理十戒”等,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自行设计中小学教师信息伦理调查问卷。问卷由背景变量、测试题两部分组成。测试题共19个题目,分别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基本情况、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尊重他人、信息保护和安全、对低俗网络文化的态度几方面设计,每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调查主要以发放问卷进行,部分教师通过电子邮件问卷调查,部分教师在问卷结束后还进行了深度交流。调查结果利用SPSS11・5 for window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数据处理。

(三)分析

1. 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情况

表1 中小学教师上机上网时间及目的

从表1和表2 可知,中小学教师每天上机的时间在1~2小时之间的居多,每周上网时间5~10小时的占了近85%,而且教师上机和上网的目的主要都是为了教学和学习。这说明大部分教师都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持路径,信息技术已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密不可分。

2. 对信息技术的认知

表2 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

从表2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教师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相对比较明确。而对于教学中没有网络“若有所失”和“无法忍受”的教师有41.8%,说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网络依赖”倾向,值得关注。在对网络信息法规和伦理认知方面,教师了解很少,不太了解、一无所知和说不清的超八成。这说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伦理和信息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调查还发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对信息法规和伦理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课程教师。这个结果,与我国对网络信息伦理法规教育欠缺不无关系。由于教师自身对信息伦理法规知之甚少,自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法规教育的意识就不强,因此从不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法规教育的占30.3%,经常进行的只有10.9%。

3. 尊重他人

表3 中小学教师信息活动中尊重他人状况

表3表明,有40.9%的教师经常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说明网络已成为教师了解学生、联系学生的重要工具。在与学生网上交流中,大部分教师能够注重网络礼仪,尊重学生,但也有超过32%的教师有过不经学生同意进入学生邮箱,打开学生文档的经历,有19.4%的教师从不注意礼仪。这反映出部分教师在虚拟社会中不能像在真实生活世界中那样去尊重学生,可能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网络社会是虚拟社会,不像在真实的教育教学世界中那样重要和正式。

4. 信息安全和保护

表4 中小学教师信息安全和保护状况

从表4可知,有24.5%的教师在网络上泄露和散布过学生信息。进一步访谈得知,教师泄露学生信息大多并非恶意,而是出于不小心,甚至出于好意,泄露的内容涉及学生隐私、家庭状况、成绩等,说明有的教师在信息安全、信息保护上意识不强,责任心不高。而有近19%的教师对学生传播过不真实或不良信息,说明部分教师对信息的理解、评价、选择上还有待加强。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用过盗版软件和盗版影音资料,说明教师的版权意识不强。当然,这与正版软件和盗版软件价格上的巨大差异有关。调查发现,有八成左右的教师在引用网上有关资料时很少注明出处,在与部分教师深度交流时,有教师就提到在备课时经常直接在网上下载、复制课件或教学设计,还有很多教师在提交教学论文或工作计划、总结等时也是直接下载,稍作改头换面后为自己所用。这表明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严重淡薄。关于举报非法网站问题,绝大多数教师没有过这种经历,说明部分教师对非法网站的辨识度不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欠缺。在访谈中,老师都提到,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对非法网站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有老师认为不知如何举报。

5. 对低俗网络文化的态度

表5 中小学教师对低俗网络文化的态度

从表5可知,浏览过色情网页信息的教师占39.7%,对待低俗网络文化的态度不容乐观。部分教师坦承,在与网友的网上交流中,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涉及到“性”的话题。而相当多的教师不能自觉抵制黄赌毒以及反动不良信息的状况更令人担忧。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受当前社会大环境影响,教师尽管是为人师表的知识分子,依然不能超然于世外。主观上是部分教师自身修养不足,还存有低俗思想。

(四)结论

从整个调查结果来看,中小学教师的信息伦理水平整体上比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对信息技术过度依赖心理;

2. 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方面的法规伦理认知匮乏,受此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很少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信息伦理和法规教育;

3.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育时,尊重学生、保护学生隐私的意识和行为有待提高;

4. 教师知识产权意识非常薄弱,教学中对信息的选择、评价、理解、判断上还存在偏差;

5. 教师在抵制低俗网络文化的态度上应更坚定。

三、应对当前教师信息伦理现状的策略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伦理的维度。提高教师的信息伦理水平应成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议题。针对调查结果中教师信息伦理存在的问题,提高信息伦理水平可从教师自律、加强教育和建构伦理准则等途径着力。

(一)教师不断加强修养,强化信息活动上的自律

网络具有虚拟开放性、隐匿自由性等特点,网络人际关系呈间接的性质,信息活动表现为数字流,活动主体具有很强的匿名性、虚拟性,使得信息伦理的承受对象变得极为模糊,直面的信息伦理评价与抨击都难以进行,对有悖信息伦理行为的监督、约束、制裁比较困难。此时,信息活动主体就有可能行为失范,甚至恣意妄为。因此,特别要求信息活动主体具有慎独自律精神。教师应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恪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信息伦理水平,在信息活动中慎独自律,做到网下是人民教师,网上依然是人民教师。

(二)加强对教师信息伦理的教育,提高教师信息伦理认知

调查显示,教师对信息伦理和法规的认知程度并不是很高,这与教师缺少信息伦理教育有关。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自己几乎从来没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因此,应将信息伦理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在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中实施。一是开设专门的信息伦理课程。美国在中小学和大学都开设了专门的信息伦理课程,如杜克大学开设“伦理学与国际互联网络”课程,肯特州立大学开设“信息伦理学”课程等。这一做法值得借鉴。二是在其他教师教育课程中渗透信息伦理教育。在诸如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以及教师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课程中渗透信息伦理教育,将相关知识纳入进去。无论是专门课程还是渗透课程,在学习中,应尽量顾及教师专业的特性,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以及讨论教学法加强教师对信息伦理的体验。三是加强法制教育。目前,国家专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信息网络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在《刑法》、《知识产权法》、《民法》也有很多涉及信息保护、运用的条款。应加强对教师相关法律的教育和普及,增强其法制观念,强化其信息伦理意识,规范其信息行为。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将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心理援助热线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网络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对教师的信息伦理教育形式应多样灵活。可通过校本活动,如专题讲座、信息报告会、信息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还可设立专门的信息伦理网站,普及信息伦理知识,提供信息伦理的咨询、解答等服务。

(三)建设符合教师专业的相关准则,规范教师信息行为

信息伦理主要诉诸于个体的自律,但自律是在他律的指导下逐渐形成的,如果缺乏清晰的伦理准则,那么大多数个体在面对各种行为选择时会茫然不知所措,只有提供了伦理准则,个体才能比较容易地作出是非评判。[2]因此,提升教师信息伦理素养还需建立符合教师专业的信息伦理准则。目前,世界各地对信息伦理准则的制定一般分普遍性伦理准则和行业性(专业性)伦理准则。前者是对所有公民的要求,而后者是对特定人群的要求。教师是一种有着自身特点的专业,其对信息伦理的要求与普通公民相比应更高、更多。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结合教师专业特点,学校也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系统、本校的信息伦理准则,规范教师行为。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就制定了自己的网络伦理准则,并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指出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要求师生克服。建立符合教师专业的信息伦理规范,既要体现教师专业的“示范性”,又要凸显教育“服务”理念,还要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教师信息伦理规范将使教师有则可依,教师对其反复践履,就逐步将这种外在的准则化为自己内在的自觉伦理意识。

教师信息伦理规范应与师德建设结合。目前,在教师守则、教师师德内涵中,涉及信息伦理的几乎缺如。这反映了师德建设不能与时俱进,也说明了教师信息伦理没有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应将信息伦理纳入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教师师德评价、考核、晋职、评优等方面赋予一定的权重,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自身信息伦理水平的重要性、紧迫性、责任感,自觉主动地加强学习、修养、提高。同时,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内部监管、奖惩机制,增强教师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促其更好地遵守信息伦理规范。还应加强校园网建设,尽量过滤掉各种不良信息,维护校园网络的正常秩序,为教师搭建起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平台。在校园网中经常开展一些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炉的活动,向教师潜移默化地灌输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准则与价值观。

注释:

[1]蔡连玉.信息伦理:概念内涵与特征[J].情报杂志,2007,(7).

刑法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育德入心成德于行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典型材料

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现有教学班67个,学生3900余人,教职工218人,专任教师208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55人,优质课一等奖78人,部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地级骨干教师15人。

几十年来,实小人甘居清贫,乐品书香;铁肩担道,力举栋梁。承千古墨儒之风,行人初习性之道;无私勤勉,干事创业,秉“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宗旨,谋“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真谛。以爱心为坐标怡养童心,以情感为主线培植情感;涵养性情,完美人格。以改革为突破,融创新恒久于生命;以活动为载体,孕实践持续于发展。在加强未年成人思想道德的道路上逐步形成了“育德入心,成德于行”的德育特色。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新时期背景下,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德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顺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特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确立“以德立校”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立人先立德”的管理方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并根据学校的总体办学思想,确定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定位,树立了学校德育管理的“三大理念”:

1、“以人为本”,“激励为先”

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因此,我们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指导思想,遵循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终身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重点德育”,建立以“激励”为中心的德育管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战胜困难。

2、以“实践”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命

努力摆脱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的魅力,使德育工作由“由外而内”,转变为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关注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加强德育科研,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德育观念,更新德育手段。摆脱一成不变的单纯凭经验的德育管理思想,让德育工作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根据学校确立的三个德育理念,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道德建设工作:

(一)“礼仪教育”正行为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为了让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继续发扬下去,学校以“礼仪教育”为先导,引导学生学习文明礼仪,学会以礼待人。多年来,我们一直开展各种文明礼貌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礼貌意识,积极促进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

1、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历来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一是每学期开学初,对学生进行一周的入学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及《文明礼貌读本》、《礼仪三字经》,让学生明白做文明学生的准则;二是利用每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文明,鞭鞑丑恶”的演讲;三是在校园内设立文明、礼仪标语牌:如“请使用文明语言”“请讲普通话”“轻声、慢步、礼让、右行”,“宁可绕道百步远,也不践踏半寸草”等,让环境感化人;四是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校内外事件发表评论。

2、设立礼仪岗、监督岗,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学校在校门口设立礼仪岗,全校各班轮流值周,进行礼仪示范,与入校师生、来宾互致问候,让大家一进校便有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在校园内主要位置设立监督岗,志愿者轮流值岗,对个别学生的乱扔、乱丢等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制止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3、定期评选“礼仪之星”

学期末,学校把思想品德优秀、文明守纪的典型学生评为“礼仪之星”,而且照片上墙,张榜公布,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

一开始,我校一些新生很不适应这些要求和做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习,都能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见到老师和外来人员,都能主动地问候:“老师好”、“领导好”、“来宾好”;食堂就餐秩序井然;公交车上都能主动让座。2005年,山东教育专家来我校验收首批教学示范学校时,对学生的文明礼仪给予了高度评价,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文明行为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二)“法制教育”明纲纪

如果说礼仪教育是引导学生“内省”。那么,法制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外束”。我校根据目前社会上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也为贯彻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有关精神,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1、上好法律启蒙课。每学期开学之初,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学好三部法,走好第一步”活动,即学习《新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小竞赛、小表演、小故事等方式在各班开展法制教育,以法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2、定期举行普法知识讲座、专题报告会。我们每年都请市法院、普法办的同志来校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来教育学生知法、守法。

3、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增加实践体验。每个学期,学校都要举行一次“模拟法庭”活动,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法、知法、用法的积极性。

4、主题班会“法律就在身边”。每学期,学校统一布置以法制为主题的主题班会,以学生关注的社会现象为内容,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并要求各班写出书面文字,在全校进行评比、展览。

这些法制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强化了学生遵纪守法,做合格公民的意识,而且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遵纪守法变成自觉的行动。

(三)“五星级管理”激上进

为科学有效地加强班级管理,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营造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工作的新局面,我们设想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贯注了人文教育理念、实行星级评定。2001年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五星级管理”及《班级量化细则》实施方案。两个方案的实施,在学校教育教学,特别是对学生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星级管理”是指把班级管理工作分成“学风班风、劳动卫生、文明习惯”三大项,每项下设几个小项,三项满分各为100分,按“星级管理”的条款实行班级量化评定,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根据量化分评出星级等级,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等,量化分居全校前十二名的班级即“星级管理”优秀班级,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星级管理”方案出台后,班级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三星班级由试行之初的十多个变成为现在的三十多个,“昨日星光寥落,今朝繁星满天”,“星级管理”使班级管理真正上“星级”,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在班级“星级管理”实施的同时,学校还开展了“校星”评比活动,在各班评选“五星”。“五星”包括爱校之星、爱卫之星、守纪之星、学习之星和进步之星。“校星”按比例从“五星”学生中产生。每月一评的“五星”及“校星”评比使班上少部分全面发展的学生荣登“校星”宝座,大多数某方面突出的学生跻身“五星”行列,一部分潜能生因学习或纪律方面有较大进步而成为众人瞩目的“进步之星”。

星级管理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人本教育理念,立足学生的现实成长,立足学生的未来发展,给每个班、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学生和班级在这个舞台上上演越来越精彩的剧目。

(四)“德育科研”导方向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大量新的课题亟待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因此,搞好德育科研,强化德育工作,是学校建设的重头戏。学校的德育科研工作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为了促使我校的德育科研工作更上一步台阶,形成团结、文明、自强、进取的良好校风,我校组成了由校长任组长、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德育领导小组,团队、班主任、德育研究员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在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导航,多管齐下,注重实效”的理念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就。

1、培育德育教研骨干力量,提高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千秋大业,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关键作用。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保证。为此,我校首先聘请了一批有经验的班主任担任“德育研究员”,组织教师学习德育文献,明确德育工作要求,交流德育工作经验,树立人人抓德育的意识。其次要求教师做到爱事业、爱学生、研究学习,以身立教,为学生做出表率。再次要求教师自觉地投入到德育实施中,通过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实践等形式,细心工作,保证德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2、开展德育课题研讨会,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学校组织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报》、《德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专著,吸收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期提高大家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德育科研水平。同时定期组织德育课题研讨会,推广德育科研的新成果,把握德育科研的新动向,抢占德育科研的最前沿。

3、开展经验交流会并组织观摩学习,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进步。德育工作如何做到理论上创新,工作中出成果,这是我校每一个德育研究员和班主任经常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大家遵循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方针,校内交流和校外交流相结合。对内,德育研究员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对外,或请教育专家来指导,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或走出去,开拓视野,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4、学期初与教师签订“师德目标责任书”;每学期开展一次“三会一卷一信箱”活动(“三会”即家长、教师、学生座谈会;“一卷”即面向学生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提出师德问卷;“一信箱”即校长信箱);定期开展师德教育专题报告和理论讲座,定期评选师德标兵(一年一次);凡在师德方面有不良行为的一经查实,在评优树先、竞聘上岗中一票否决。因此,一实小以教风正、师德好而倍受社会、家长赞誉。

近二年来,我校已有60名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获省、地市一、二等奖。

(五)“德育实践”增活力

“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才刻骨铭心”。

长期以来,人们的头脑中有了一个定势,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是“挂在嘴上的”“飘在空中的”,为适应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第四次全国少代会提出“让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的思想,通过认真学习与深刻思考,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把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德育活动内容的生活性与参与活动对象的角色体验性是思想教育的特色;德育工作要摒弃零打碎敲,没有深度,匆匆走过场的活动方式。于是我们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依据思想教育活动的要求,考虑活动的条件和可能性,开创“红+绿”体验教育实践基地,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德育活动,包括校内、家庭和社会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承担不同角色,自觉履行角色义务,使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在角色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进步。

“红+绿”体验教育实践基地,下设“手拉手”活动站,“我能行”活动站,“小主人”管理站,面向全体,注重孩子的自主创造,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着眼激发他们内在的成长潜力。

1、学校先后创设了“红领巾交通岗”、“爱国教育基地”、“艺术科教基地”,特别是“校园电视台”的创立,主持人、编辑、记者全都由学生担任,期期节目赢得了师生的好评。

2、“小主人”自我管理,学校成立了“红领巾一日常规检查团”,下设三支队伍“文明、卫生、纪律”,成员全是学生,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由学生自己安排,一改过去领导、老师的空泛说教,取而代之让孩子们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人。

3、“红、绿领巾手拉手”,实现了对1—6年级学生的分层管理,一、二年级戴绿领巾,三、四、五、六戴红领巾,为学生的进步提供了阶梯。

4、学校艺术节:每年的六.一是学校艺术节,今年已举办了十,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一届,年年有特色,届届有提高,学生们自编、自演、自创、二胡、独唱、舞蹈、相声形式多样。孩子们畅徉在艺术的殿堂里。

“我的作品上墙了!”“我又学会了一种新本领!”“老师说我真棒!”“今年的艺术节我的节目没能选上,明年一定会成功,因为我有经验了”……听着孩子们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看着他们在各个岗位忙碌的身影,我们欣慰地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红+绿”体验活动基地已成了孩子们培养自主、自理、自护、自学能力的磁场。

(六)“美化环境”造氛围

我校教学楼色彩的基调是红色,为了使学校整体的色彩和谐协调,我们以“绿”为主,美化校园。整个校园,满目青翠。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校园环境,体现了高格调、高品位的文化环境氛围,使人心情舒畅,心灵也随之净化。信步走进实小,看到的是内蕴深厚的早教家教宣传栏,务实醒目的校史校训、格言、警句、办学理念。温馨怡人的自然文化,飞扬个性的文化长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听到的是琅琅的读书声抑扬顿挫,嘹亮的歌声起承转合,美术室里挥毫泼墨,微机室里点击世界,舞蹈室里广袖曼舞,音乐室乐声轻扬,运动场上投掷跳跃,处处呈现着浓郁温暖的文化氛围。

(七)“八个一活动”创品牌

我们知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可能只通过一个短时的、一个层面的活动就能达到目的。因此,我们认为贴近学生生活、分层施教、螺旋上升式的活动,将会更加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淀。

我校从02年开始,分层、分步实施“八个一”,即:读一本敬老的书、写一篇敬老的文章、讲一个敬老的故事、画一幅敬老的画、唱一个敬老的歌、办一期敬老的黑板报、开一个敬老的主题班会,干一件敬老的实事。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重点开展好“讲一个敬老的故事,画一幅敬老的画,唱一首敬老的歌”;三、四年级重点开展好“读一本敬老的书,写一篇敬老的文章”;五六年级重点开始好“办一期敬老的黑板报、开一个敬老的主题班会”。对于“干一件敬老的实事”每个年级段各有侧重,低年级侧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年级侧重“学会照顾父母、老人的三样本领”,高年级侧重“今天我当家”敬老、助老实践活动。

“八个一”活动逐层落实,螺旋上升,学生在经常化、递进化的轨道中,道德品质不断积淀,道德境界不断升华。

目前,这一活动案例,荣获中央文明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创新奖,山东省“五小”活动金奖,并在新泰市各个学校推广。

(八)“家校共建”拓空间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每年一次家长会,请家长走进课堂提合理化建议。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聘请了校外监督员,分期分批给家长上课,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关爱学生。

三、梅香苦寒来,耕耘结硕果

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首批教学示范学校”、“全国思想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雏鹰大队”、“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创新与实验课题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重点实验基地”、“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山东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普通话语言合格学校”、“泰安市规范化学校”、“泰安市教育教学、艺术教育、科普教育、十佳道德示范学校”、“泰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连年获新泰市教学评估第一名。连年夺得新泰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金牌总数第一名。在泰安市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中,我校代表泰安教育系统参加了评比,荣获泰安市各行业之首,第一名。

学生赵子璇被评为泰安市优秀少年,已被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录取,全国仅录取15名,山东省只有一名。常悦等59名同学的作文获全国、省、泰安市征文一、二等奖,其中16名学生作文入选“全国优秀作文选”。有1500余幅作品在各级各类书画作品比赛中获奖。张永政、朱馨馨等203名同学在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书画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和金获全国计算机比赛三等奖,山东省一等奖。郑旭光获泰安市计算机比赛一等奖。在泰安市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我校获优秀组织奖,先后有十五名同学获一、二等奖。在新泰市少儿艺术大赛中,赵子璇等22人次获音乐一、二、等奖。

回顾过去,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反思今天,我们的德育教育还存在许多困惑。

1、未成年人心理教育迫在眉前。目前,未成年人基本上为独生子女,与人平等沟通交流的机会少,孤独、自闭、忧郁等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信息多面性,正好满足了未成年人心理需求,从而导致了他们长时间沉溺网络,因网络滋生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日益突出。因此,本学期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心理教师,设立心理咨询热线或心理咨询室,及时帮助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学校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校园内正确上网,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学校想法设置未成年人教育网站、网页,开展文明上网讨论室,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5+2<7”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困惑,学校五天的教育再加上两天的家庭生活,教育效果远远小于7天的成果。因为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溺爱娇宠、百依百顺,视他们为小皇帝。很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子女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从而造成了他们独尊、任性的缺点。他们不讲奉献,只求索取,惧怕困难,不能承受挫折,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家长对子女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学校尽管开办了家长学校,定期与家长们沟通,但家庭与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甚至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小学生的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3、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功利化的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学生信息来源的多元化,社会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化倾向对学生产生着不小的错误导向。在讲究人与人的对等关系时,有些学生则更多地认为是等价交换,是相互利用。有的学生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说法总是有道理的。针对此种倾向,学校在继续加强“学科德育”的基础上,在小学品德课中增加财富观念教育和理财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财富,培养现代消费观念,有机将义工服务加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使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

上一篇:小学生英语范文 下一篇:小学德育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