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市场范文

时间:2023-03-15 18:49:57

细分市场

细分市场范文第1篇

本报告内容由新华信和《汽车观察》杂志联合奉献

一方面消费者收入水平日益提高,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外出休闲的刚性需求,从而日渐形成“小车上下班代步+大车户外休闲”的消费模式。此外,80后生育高峰已经来临,他们普遍具有“4+2+1”的家庭结构,十分需要一辆大空间的车型,而多功能的家用车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很好地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

多元化细分

在轿车车型极大丰富之后,家用车市场开始逐步兴起并发展壮大。家用车并非以上下班代步或公商务使用为主,其本质属于交叉车型,兼具MPV的大空间、SUV的通过性以及轿车的舒适性和操控性。其中家用车主要涵盖的类型有:都市型SUV、家用型MPV、轿车化Cross车型以及SUV化Cross车型。

目前,家用车市场已逐步细分和多元化。市场初期,家用车市场只有家用MPV和都市SUV,且车型较少;2006年至2007年,随着日产骏逸和福特S-MAX的上市,家用车开始细分出休旅车和SAV(高性能运动型多功能车);从2007年开始,Cross车型风潮兴起;随后,广汽丰田逸致也提出了FUV概念。

MPV衍生派

2001年由MPV衍生出的家用车仅有两款车型,到了2010年以后,家用车车型增长到近20款。2001年普力马的上市以及2004年途安的上市,拉开了家用MPV市场的序幕;2006年东风日产推出骏逸,定位休旅车;2007年福特S-MAX作为轿车化的MPV上市,代表集运动和多功能于一身的SAV车型;2009年至2010年,新一代家用MPV新普力马和新途安上市,外观更为流线和轿车化;2011年广汽丰田推出FUV车型,兼具MPV、三厢轿车及城市型SUV等优势,能够满足家庭用车的多方面需求。

SUV衍生派

2004年由SUV衍生出的家用车仅有三款车型,到了2010年车型增长到近20款。从“方盒子”外观的切诺基滞销到流线型CRV的热销,市场更为青睐都市型SUV,尤其是拥有轿车化的外观和较好的燃油经济性车型。

在家用车市场发展历程上,2004年国产本田CRV正式上市销售,启动了都市SUV市场;2007年新一代CRV和丰田RAV4上市;随着Cross逍客、Cross polo、东方之子Cross、天语SX4等一批Cross车型的上市,带动了Cross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日产逍客的上市将Cross的风潮推上顶峰;而奥迪Q5和大众途观的上市,则再次引起了都市型SUV市场的火爆。

风险犹存

总体而言,家用车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且伴随需求的变化会进一步细分,但是基于消费者的认知和竞争状态,家用车市场同样存在挑战,比如油耗较高、造型尺寸较大,不适合上下班代步及城市拥挤道路等。

细分市场范文第2篇

海尔、A.O.史密斯、美的逐渐形成垄断寡头,三者占据了电热水器7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其它电热水器品牌深陷军阀混战泥潭而进退两难,还有一些品牌只能依靠家电下乡来谋求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新进品牌想在传统储水式电热水器市场只能谋求发展可谓是困难重重。

2003年即热式电热水器开始登上电热水器市场舞台,在近5年的市场培育、市场发展过程中奥特朗、哈佛依靠差异化的产品优势和新的营销理念脱颖而出,成就了电热水器细分市场。今天,机遇现在又出现在电热水器新的细分市场――速热式电热水器。

速热式电热水器其设计理念实际上是建立在“即热式电热水器”与“储水式电热水器”之间,它比普通储水式电热水器加热速度要快,又不是即热式即开即用的那种,需要短暂预热5~10分钟,其体积小巧,安装条件较为宽松的特点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法劳力是主攻速热式电热水器细分市场的一个全新品牌,其战略目标就是要做速热式电热水器细分市场领先品牌,我们法劳力的发展思路就是通过培育速热式电热水器细分市场的过程来扩大法劳力品牌影响力,定位于速热电热水器专家,通过差异化化的,以其“产品第一、品牌第二”的发展理念,首先向消费者提供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来拓展发展空间,因此法劳力的营销策略首先是在优势地区辽宁、黑龙江、河南、福建、浙江、贵州等打造重点样板市场,培育区域强势品牌,再通过重点样板市场取得的经验辐射全国。取得速热式电热水器细分市场的领先优势。产品是一切的根本,法劳力首先还是要建立产品力竞争优势,其次才加大营销力度,以点带面;全面出击。以终端卖场为重点,带动渠道通路全面铺开,以促销员为中心,有效卖场选择、终端形象为基础,直面竞争,决胜终端。

细分市场范文第3篇

每当苹果公司的新产品新鲜出炉,全球的消费者总会排着大队购买。在消费者看来,苹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产品、一个品牌,而是一个符号、一个标志、一种创新,因为它的每一款新产品都加入了创新的成分。创新是苹果公司的核心内涵。

公关行业也是创意产业,创新是它的灵魂。跟苹果公司一样,面临激烈市场竞争,公关公司只有创新才有立足之本。众所周知,在业务模式上,大部分公关公司走的是一条综合性的标准化模式。不过也有一部分中小公关公司,剑走偏锋,选择经营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细分市场。这些公司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有限,但它们不求快速扩大规模,而是力求在细分领域里做专、做精、做到位,开辟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本期的封面报道,我们选取了几家中外具有创新意识的中小公关公司,介绍它们创新和成功的经验。

抓住特殊机遇开辟新领域

生存和竞争的压力,给中小公关公司带来了挑战,同时它们通过细分市场,为自己赢得了机遇。2005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突破1亿,当时以论坛、博客、视频为代表的WEB2.0风潮席卷了整个行业,互联网时代快速而具爆发性特点的信息扩散,使消费者对企业传统营销行为产生了审美疲劳,于是一批嗅觉灵敏的人开始研究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和营销方式,1024互动营销顾问公司就此诞生。

与1024不同,上海麦田公共关系公司的成立,却是特殊事件的产物。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改变了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媒体和公众传播模式,甚至改变了公众心理和全社会的危机管理意识。正是这次事件,让上海麦田看到了医药行业的机会,从此改变方向,从服务全行业转为专门服务医药行业。

如果说,1024公司是互联网大潮中激烈竞争的产物,麦田是特殊事件带来的机遇的话,那么,恒瑞行传播集团所走的高端化服务道路则是另辟蹊径。他们把高端接待当作公关事业来做,将多项专业化的服务整合在一起。由于具有特殊的资源,它们给高端客户提供最大的便利,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而成立于2004年的新鲜传媒,则把目光瞄准了大学生这个潜在的消费群。它立足于全国的大学,利用线上线下多种营销渠道与手段,帮助企业面向上千万的大学生进行品牌和产品的推广与宣传。着眼于培养未来的潜在高质增长人群,新鲜传媒在大学生心目中建立品牌忠诚度。

财经公关在中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领域,本世纪初,我国涌现出了一批财经公关顾问公司。怡桥财经正是在这一波大潮中成立并取得成功,随后迅速在业界崭露头角。

温迪传播机构的成立,则是抓住了创意设计和品牌包装这一潮流。成立之初,温迪便确立了品牌“时尚化”概念的传播策略,用时尚化的方式赋予品牌“时尚”象征,使之符合时代的特征和趋势。

英国斯考特公司1996年才成立,虽然早于一些中国公关公司,但在英国同业者中毫无疑问是年轻一辈。公司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目标放在与国际大品牌的合作上,尤其是在生命科学和化工领域,与业界有着良好的合作。这样的市场布局促成了斯考特公关在市场中异军突起。在过去几年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的背景下,公司的业绩仍然令人满意,其中的关键就是海外市场的开拓。

美国著名的罗德公关公司尽管是提供全方位公关服务的跨国公司,但据了解,公司的子公司RFI(罗德公关互动)已经成为一家经营全球通信公司的机构。RFI依靠具有专业化技术、创造性和战略性的专业人士打造的最佳网络,服务于国际客户的互动营销。RFI与世界一流的合作网络有1500多家,从医疗保健和消费市场,再到旅游和全球性问题,目标是成为实践领域的专家。

把自身领域做到位

中小公关公司在拓展了新的领域的同时,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不断加强和更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并把自己本领域的服务做到位。1024公司成立6年,其成功的经验就是坚持、创新和标准化。而恒瑞行在高端接待领域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细节的重视。每次接待,公司都会为客户制定一套精准的项目管理方案。作为长期的贵宾接待服务提供商,恒瑞行一直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求达到客户的要求。

新鲜传媒把目光投向大学校园,除了具有战略眼光外,还围绕着为企业、学校、大学生创造价值、让三方共赢这一核心理念,形成了以校园媒体、品牌传播、渠道创新、人力服务4大业务板块为核心的全程校园营销业务价值链条。

上海麦田总经理徐晔涵在谈到公司的成功经验时认为,战略聚焦是麦田成功的要素。公关在中国属于朝阳行业,可以涉及的领域千千万万,每个领域都有很多机会。但是每次尝试都耗费人力、财力和时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企业最清晰的定位,并在此战略上尝试和创新,是企业制胜的关键。

怡桥财经合伙人、常务副总经理倪燕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指出,怡桥财经的业务模式已经从单一的IPO财经公关服务转化为上市公司提供系统的金融服务,打造了投资者关系管理无缝链接服务。这也是这些年来长期摸索出来的成功模式。

创新是成功的基础

分析人士指出,不管是细分市场,还是把自己所在领域的各个环节做精,做透,做到位,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那就是创新。开拓新领域要创新,沟通模式要创新,盈利模式也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斯考特公关公司。该公司虽然成立才15年,但它的积极扩展海外市场的经验,值得中国公司借鉴。

除此之外,公关业的创新还包括人才培养、公司建设、服务理念、行业规范等方方面面的创新。公关行业是智业机构,而人才缺失和人才流动成为业内公司的普遍问题,并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在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需要业界不断创新,探索有效的人才成长模式。惟有如此,才能为行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体环境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新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从Web1.0到Web2.0,从BBS、SNS、Blog再到微博,公关行业要紧紧抓住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实现传播方式的同步变革。

细分市场范文第4篇

尽管2013年第一季度全球及中国IT市场出现调整,全球PC市场出现了自1994年以来最大的单季度下滑,出货量下降13.9%。而且中国PC市场的出货量在2013年第一季度也出现了12.3%的下降。但在5月底召开的中国ICT市场趋势论坛上,IDC中国区总经理霍锦洁告诉记者,这一现象在2013年下半年会有所好转,未来5年中国IT市场将依然稳步增长。

虽然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创新低,但IDC认为下半年经济会有所好转,未来5年依然维持相对高速增长。全球及中国一季度IT市场增长创新低,但下半年及未来IT市场增长依然乐观。

造成中国PC市场下滑的原因包括:中国2012年四季度和201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增长乏力,中央和地方政府换届对IT硬件采购产生较大影响,政府降低三公经费和反腐败的举措对市场也造成了较大影响。

IDC预计2013年中国IT市场的增长率虽然有所下调,但受到智能手机、平板、存储、软件及IT服务市场的拉动,整体IT市场依然将保持12.9%的增长率。IDC预计2013-2017年中国IT市场总和1.2万亿,复合增长率仍将超过GDP增长,达到8.6%。

第三平台引领增长

中国IT市场增长体现在细分领域,第三平台依旧引领市场增长。IDC中国助理副总裁武连峰认为:“中国总体IT市场的增长虽然有所放缓,但是未来众多细分领域市场的商机仍然巨大。”

第一,第三平台技术领域: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及社交等第三平台为基础的技术领域仍将不断向各个行业渗透,其带动的相关硬件、软件及服务市场也将维持高速成长,中国这四个领域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都在30%以上,依然引领中国IT市场增长。

第二,政府政策影响领域:由于中国政府行业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总的IT花费占到总体IT市场的60%-70%,因此,政府政策对IT市场的影响巨大。中国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而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与红利,它将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IDC的分析,中国城镇化未来10年建设的总投资将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达到2万亿元,直接为IT市场带来的机会超过1万亿元。另外,战略新兴产业、医疗改革、节能环保、水利建设、轨道交通等领域也投资巨大,未来5年每个领域都有超过万亿的投资,这也将拉动这些领域的IT市场高速增长。

第三,行业变革与转型领域: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尽头,各个行业都面临变革与转型,而变革与转型需要IT的强力支撑,这也为中国IT市场带来了巨大商机。如金融行业的电子渠道解决方案、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电信行业的增值业务解决方案、ICT服务解决方案,医疗行业的区域医疗平台、医保与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制造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方案、客户关系管理方案,零售行业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客户管理解决方案等。

对此,武连峰告诉记者,其实移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像不少行业把云计算和移动结合得很好。如联想跟可口可乐合作,以前可口可乐销售终端基于诺基亚平台,现在完全基于大终端平台,把业务人员拜访、客户、订单、冰柜、信息交互、KPI考核、考勤纳入应用软件里边,这样企业和应用系统得到很好的整合。

在银行领域,通过IT系统分析用户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如进行合规、防欺诈与全面风险管理,多样化电子渠道与用户体验。在医改方面,可以建立区域医疗平台,不仅可以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化应用,还可以降低老百姓看病的成本。

未来五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将超过160万亿,零售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零售行业大数据和移动以及社交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如何帮助用户实现新产品、新业务开发?武总解释道:“客户买东西的时候很多零售企业根本不知道你是谁,卖服装的企业有很多摄象头,你进去拍下来,会看你面部表情知道你是不是喜欢这个衣服,停留多长时间。之后,后台会做详细分析,比如今天有200个顾客进来,其中80个对某款服装眼神不一样,后台分析之后,马上对价格、款式可以进行修改。但目前中国还远没有做到这点。因此,如何跟后台大数据结合起来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一定要跟需求点结合在一块。”

来自IDC的高级分析师赵潇告诉记者,在车辆保险方面,车辆一旦发生事故,需要保险公司来协助处理索赔的时候,会有一个流程,包括拍照、上传照片、定损等流程,如果没有应用的话,整个流程走下来要几天或者更长的时间,现在已经有了针对保险行业的移动应用,保险人员到了现场之后,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在移动终端上进行,整个的理赔过程理论上讲一天之内就可以完成,有的甚至可以在两个小时之内完成。

细分市场范文第5篇

策划人语

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下一个猎物的欧莱雅似乎是一个永远满足不了胃口的魔法池。它身上似乎天生就有一种魔力,能将不同文化属性的品牌锻造成具有巴黎气质、却不失本来特性的全新品牌,无论它们来自纽约、东京、上海,还是来自英伦。和可口可乐、麦当劳一样,诞生于时尚之都――巴黎的欧莱雅已被视为主流文化的象征。借助巴黎的烙印和法式文化在全球的蔓延,欧莱雅的品牌版图也越做越大。对于一个像欧莱雅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最大的风险不在于并购,而是在于管理。当欧莱雅品牌池里的品牌越聚越多时,分类、定位、整合甚至取舍都成为了必然。

典型的阴谋论者是这样来评述欧莱雅对小护士、羽西的并购:“以并购为手段,从而达到消灭中国品牌、垄断中国市场的目的。”其论据是小护士、羽西这几年发展得并不好,有被雪藏的嫌疑。好长一段时间里,这一论喧嚣尘上。用这种想法猜度一个充分竞争行业里的企业并购,完全是一种害怕“狼来了”的心态。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快消品行业向来都是寡头经营――少数几个品牌占领着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它们也许是一个美国品牌,也许是一个欧洲品牌,也极有可能是一个亚洲品牌。在全球化的浪潮里,并购已成为了跨国公司的主要扩张手段,小护士、羽西如果不被欧莱雅并购,也许会被宝洁并购。市场资源向寡头聚集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对本土化妆品公司而言,最大的机会在于与之进行差异化竞争。作为欧莱雅在中国的重要棋子,小护士、羽西肩负着自己的使命,它们的进与退与欧莱雅的行棋布局有关。

其实欧莱雅在中国的行棋策略很简单,那便是用尽可能多的品牌来抢占每个细分市场。其中国区总裁盖保罗形象地将它形容为“金字塔战略”,不过,如果从竞争角度看,更像是“狼群战术”。在它的战略规划里,每一个品牌都有着自己的使命,或扼守要地,或进攻厮杀,当它们按照布局好的阵型排列时,一个密不透风、攻防有道的斯巴达克方阵便形成了。欧莱雅在全国的宿敌宝洁也是如此,宝洁在洗发水、牙膏、沐浴露、洗衣粉等市场上也是步步为营,一个细分区间都未放过。

竞争向来不是单方面意愿的事,欧莱雅并不会因为收购小护士、欧莱雅而高枕无忧,在某些市场容量巨大的市场上,欧莱雅还没有什么大作为,甚至还没有布下棋子。它与宝洁对弈的棋局只下完了一半,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欧莱雅一直很克制,很少在对方的优势领域去硬拼。哪怕是收购小护士,也更像是一个实验,花数以亿计资金收编渠道、团队、工厂,更多的是为了未雨绸缪,而不是即刻作战。被并购几年后,一直养精蓄锐的小护士才陆续有了一些大动作。对欧莱雅来说,大流通渠道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地,它宁愿为学习买单,也不愿轻易触怒那个强悍的对手―除非它做好了十足的准备。

细分市场范文第6篇

2011年的数码相机市场,尽管还未有超重量级的专业级产品出现,但紧凑型数码相机却一派欣欣向荣,各厂商在产品的推广形式上也花样百出。入门级单反相机价格更低,微单相机领域也开始区分出高端与低端,卡片相机在技术和功能上必然也会有更多提升。其中,佳能主打“色彩好多,快乐好多”,尼康强调“突破影像界限”,索尼以“炫色溢彩”为主题,奥林巴斯则推出“革命新境界”……在数码相机越来越成熟的时代,为赢得更多消费者,厂商们不仅要以各种新概念吸引眼球,更应在新技术和功能应用方面不断完善。事实上,经过多年的优胜劣汰,当年的光学防抖、智能场景模式等功能配置都已经成为主流数码相机的基本配置,产品线的细分也越来越成熟,对外形设计、像素、镜头焦距等在不同产品线上的搭配更加自如。那么,在2011年,紧凑型数码相机又将演绎哪些趋势呢?

『高端DC潮流回归

自从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流行以来,高端DC渐渐成为边缘一族,但事实上,高端DC的市场需求一直存在,佳能G系列、松下LX系列及理光GR-D系列能够存活下来就是明证。它们比微单相机和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更小巧,比一般紧凑型数码相机有更多的手动控制功能,拍摄性能和成像性能均不错,从而巧妙地在寻求“专业”和“便携”的用户需求中稳定下来,很好地满足寻求辅机的摄影师以及作为很多期待进入专业领域的用户练手之用。

随着市场细分时代的到来,尼康、奥林巴斯、三星等厂商也开始对“冷门”的高端DC领域产生了兴趣,纷纷推出重量级产品回归高端DC领域。特别是尼康P300和奥林巴斯XZ-1两款专业卡片机特别引人注目,它们都具备F1.8最大光圈,而且机身小巧轻便,响应速度快。其中,P300是首款采用背照式CMOS的高端DC,数据处理速度非常快,支持简易宽幅照片拍摄和高速连拍;而XZ-1则胜在i.ZUIKO DIGITAL专业级镜头及1/1.63英寸高宽容度CCD的采用,并拥有业界最快的对比式自动对焦系统,众多艺术滤镜也是其重要特色。

『长焦相机越来越“变态”

长久以来,长焦数码相机就是数码相机最重要的产品系列,各品牌在每一年都有相关的产品推出。但令人惊讶的是,在机身并未变得太大的情况下,有的数码相机已经能实现高达36倍的光学变焦!30倍的更不鲜见。这几乎称得上有些“变态”了。比如尼康P500在实现36倍光学变焦的同时,还具备22.5mm超广角和810mm的最大焦距;富士HS20EXR和索尼HX100也具备30倍光学变焦,对大广角也同样兼顾,24mm和27mm应该能够满足日常拍摄需求。

追求高画质的摄影师也许不会考虑它们,但大变焦的确能够带来巨大的应用范围,这也是此类产品广受追捧的原因之一。不过,在考虑超大变焦数码相机前,大家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长焦端的对焦速度会较慢,没有一定的“铁腕”功夫或者三脚架这种强力支撑物,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要想获得清晰画面可是不容易的。

相比之下,具备大光学变焦的卡片类产品则更方便一些。7倍、10倍、12倍、15倍的变焦镜头能够跟轻薄机身很协调地相容,大广角也可得到兼顾,镜头响应速度更快,更有利于获得高画质,出行更容易携带。比如具备15倍光学变焦镜头的富士F550EXR、搭载7倍光学变焦G镜头的索尼WX10等,这类产品不少,各个品牌大都有相应的产品线。

『背照式CMOS绝对主力

在数码相机的技术演进中,背照式CMOS的出现绝对是一大惊喜。它以独特的成像原理带来了弱光下的优异画质和高速数据处理性能,并开启了超宽幅全景、HDR宽动态范围、手持夜景、高清视频和3D效果拍摄等扩展应用,大大提升了紧凑型数码相机的拍摄性能,弱光下的高感光度成像性能甚至可以媲美采用1/1.7英寸、1000万有效像素CCD的高端DC,这也是此类数码相机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在新会的产品中,采用背照式CMOS的数码相机更成了主流市场的绝对主力――索尼推出了TX100、TX10、HX9、HX7、HX100、WX10、WX9、WX7,并将有效像素率先提升至1620万;佳能则在春季推出的IXUS和PowerShot SX系列产品中全部配置背照式CMOS;卡西欧继续强化其对背照式CMOS的支持,推出了ZR100和TR100;尼康也拓展了背照式CMOS的应用,并在S9100和P300中进行配置;富士则在此技术上进行改进,推出了采用EXR CMOS的FX550EXR和HS20EXR;就连一向对此不太感冒的奥林巴斯,今年也推出了SZ-30MR;当然,还有总是强调性价比的理光,它也推出了采用背照式CMOS的CX5。

『造型设计与性能均要兼顾

在新的数码相机季中,“色彩”应该是最大的噱头,各品牌的每一个系列都有各种颜色版本的产品,几乎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我们承认,不同的色彩的确很吸引眼球,也能满足很多人的个性化需求,但没有太多变化的设计却很容易流于俗套。卡西欧TR100的出现无疑是今年数码相机市场的一大亮点,它巧妙地将非常实用的外框与旋转式镜头相结合,可把相机挂于门把或树枝上,或者与机身形成支撑,置于桌面等平台,极好地满足喜欢自拍的卡哇伊一族。而且它的拍摄性能同样不赖,具备1200万有效像素背照式CMOS及EXILIM Engine HS双核图像处理引擎,让拍摄不再等待,并搭载21mm定焦超广角镜头和3英寸触摸屏,支持拍摄全高清视频。

说到拍摄性能,我们有必要提到卡西欧ZR100,它的成像系统与TR100几乎一样,同样支持全高清视频、HDR艺术模式及360°全景照片拍摄等,还能实现40fps全像素照片连拍和高速录像。与TR100不同的是,它配置了12.5倍光学变焦镜头,拥有相当于24mm-300mm的等效焦距,锂电池容量超高,机身握持手感出众,更适合一机走天下。

『高清视频功能已成标配

在数码相机上出现高清视频功能似乎有些“不务正业”,但事实上,视频功能伴随数码相机已经有不少年头,消费者也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只是近年来,出于数码相机产业和用户需求,视频应用逐渐过渡到“高清”时代,现在720p几乎成为了所有数码相机的标准配置,支持1080i全高清视频拍摄的也比比皆是,蚕食高清DV市场变得越来越“明目张胆”。而在高清视频功能的推广过程中,背照式CMOS功不可没,正是它快速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让高清视频“大块头”的文件记录不再是障碍,再加上立体声录音和镜头光学变焦、自动对焦技术的支持,令用户真正能够获得如同使用高清DV一般的拍摄体验。

应该说视频拍摄时具备立体声录音功能的数码相机已经很多,并有不少都支持拍摄中进行光学变焦和实时自动对焦。特别是索尼这种视频拍摄器材的业界大佬,还将其在高清DV领域积累的技术嫁接到数码相机上,令HX100、TX100等不但可记录一样的AVCHD规格全高清视频,还能在拍摄中轻松实现平滑且无变焦声音的变焦操作,堪比高清DV的拍摄功能,并能同时拍摄全像素照片。

『紧凑型DC市场依旧红火

紧凑型数码相机市场拥有最完整的产品线,并在很多板块内进行了细分,包括竞争日趋激烈的三防耐候相机等(GPS这种附加功能也越来越多地配置其上),就连低端产品也精彩纷呈。尽管它们在专业性和扩展性上不能跟微单和单电这类同样强调“便携”的相机相比,但是细分市场更能迎合更广大用户的需求,最重要的是,紧凑型数码相机拥有更佳的便携性和应用的便利性,这是它们与生俱来的优势。同时,随着背照式CMOS的推广应用,紧凑型数码相机也能借助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带给用户更多的个性化应用。

细分市场范文第7篇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文化碎片的社会。

当周润发版《上海滩》在内地上映时,北京的片儿警们发现,往日热闹的街头这时已空无一人。那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只看同一张报纸,同一个电视台,人们接受自上而下的告知方式。

今天,这种万人空巷去观看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情景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了,因为光电视台就有上百个频道可供选择,更多的年轻人在电脑面前沉浸在自己的一个个小圈子里,聊天(IM)、写博客(blog)、交友(SNS),传递一个接一个圈子里的热门话题。大热门的东西依然存在,但大热门能引发的注意力却不再那么集中了。

这对企业来说,悲观者说是一场灾难。因为当注意力成为碎片后,传统的营销沟通方式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以往那个在央视新闻联播后面投一个标王广告就可以让天下皆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依靠各种情感纽带链接起来的虚拟社区人群,如何开展社区营销成为所有企业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命题。

当然,本文的“社区”概念已不仅仅是门户网站下那个以BBS来命名的功能区和界面,而是具有共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消费者虚拟生活空间,只要符合这个概念的,都是社区。天涯、豆瓣、猫扑是社区,淘宝、当当、阿里巴巴同样也是社区,比如阿里巴巴,它聚集了一群妄图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发展自己的中小企业,其中包含了大量网络化的人际关系――论坛和IM,中小企业主更容易掌握,也更容易把现实中的关系网引到互联网上。

从当前中国互联网的实际来看,社区主导一切也开始得到印证。三大门户网站或者说内容第一已经是明日黄花了,腾讯和百度这两个最大的社区成了新的互联网霸主,就是新浪,其博客流量也已经超过了新闻流量,网络社区不仅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发掘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很多时候更成为信息的第一阵地。艾瑞的调查数据显示,现在网民停留在三大门户网站上的有效浏览时间只占其总上网时间的19%,其余大量的时间都是消磨在社区类网站上。用美国营销学者艾伦的话说,我们正处于一个“C时代”,这是一个联结(Connected)的时代,也是社区(community)的时代,依靠各种内容或情感联结在一起的社区构成了当下最基本的营销环境。

任何问题都有双面,当企业抱怨人们对广告和花钱做广告的机构已经不再那么信任时,却发现公众对身边人的评价信任度却呈上升之势。同类人相信同类人,自上而下的宣传正在失去效率,自下而上的传言却正在赢得前所未有的尊崇。从另一个角度说,分散为一个个文化碎片的社区也让企业第一次这样近地接触到消费者群。在渠道要求越来越扁平化的今天,有什么样的渠道能像“社区”这样零距离地打入消费族群之中呢?“社区”对渠道的改变并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流模式,也意味着一种全新商业交易模式的到来。

“正午的盘子”:将MSN变成市场

从2007年6月开始,北京中关村和上地一带上班的白领MSN上都开始添加了一个叫“正午de盘子(生活,向前进!)”的ID号,它实际上是一个MSN机器人程序,由一家叫“正午的盘子”(简称“盘子”)的快餐公司开发的。这家开业不久的小公司一开始也平淡无奇,无非是在写字楼下向行人散发定餐菜单。但情况随后很快发生了改变,几天后,其收到的订单数量一下子就增加到20份,到2007年底,“盘子”的分店增加到5家,每天吃“盘子”的人达到3000人。

“盘子”并没有实体店铺,它留下的联系方式也只有一个――MSN ID号。实际上,它的菜单上也留了一个电话号码,不过是用小得看不清的小字体印刷的,而拨打这个电话订餐的顾客并不多。

让我们来看看“盘子”是如何“俘获”这群富有个性的目标客户群的吧。首先“盘子”的顾客都青睐“聊天文化”,前一分钟他们屏幕上的光标还在不停闪烁、布满了一行行的代码;后一分钟他们就会切换到即时通信工具的聊天界面,在对话框里输入:“嗨,哥们,今天中午想吃什么?”宽松的工作方式通常被IT企业普遍认可,管理层认为这样可以激发员工的激情和创意。这些天性自由、个性十足的年轻人往往有着另类的喜好和加班习惯,大部分人都不喜欢企业的员工食堂,他们喜欢并期待着新鲜玩意儿。

然后,一个昵称名为“正午de盘子(生活,向前进!)”的MSN开始吸引他们的注意。通过“复制粘贴,MSN ID号”,“盘子”的顾客开始口口相传,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每个人的MSN聊天列表里都多出一位“午餐秘书”。

这个MSN机器人程序不仅完成了大部分常规的定餐命令的处理,如“dc”就是定餐的汉语拼音命令,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接线员席位。当这些IT员工对机器人(事实上,很多顾客至今还不知道其面对的“盘子”是一个机器人)第一次说“你好”时,“盘子”的生意就开始了。“你好,我想定一份快餐。”“没问题,您想吃点什么?”(MSN机器人随即会给出提示,帮助顾客转到选餐界面)“您的快餐我们会在半小时后送到,谢谢。”和MSN机器人一起工作的,还有几名人工接线员,他们要留心有的顾客会突然冒出“给我送一份火锅”这样的“无理要求”同时监控订单流程。

当每天处理的订单达到几千份时,“盘子”的生意就成了大买卖。由16名厨师组成的制作团队在距离上地数公里的封闭厨房里严阵以待,在这里生产供几千人享用的食物,并将在高峰时段前运抵配送中心,再由每个配送中心的运输队送到每幢写字楼的门口。当他们出现在顾客面前时,顾客和“盘子”的聊天可能还没结束:“明天您想吃点什么?”“我可以多要一杯可乐吗?”

仔细分析“盘子”,我们发现,除却其本身在餐饮品质上的保证,营销战略上的创新是其脱颖而出的成功原因。要知道,北京每个月有10%的餐饮公司倒闭,同时又有10%的新餐饮公司诞生。在“盘子”之前,北京有众多的电话订餐快递公司,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线销售,所以他们都没有成功。只有“盘子”首次通过IM把社区变成了销售的一个通道,依靠MSN这个社区挖掘出IT白领午餐这个细分市场。

通常,我们都只认为社区是开展口碑传播的最佳通道,而没有意识到它实际上也是营销的高速路。比如豆瓣网,电影《疯狂的石头》出来之后,在豆瓣上引起了热评。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影本身的魅力造成口碑相传,我们还不能将其作为一个营销事件,只有当广告主比如当当卓越,在社区里引导社区用户对于某本书、某部电影产生正面看法,并通过社区用户去影响其他用户,进而产生销售行为时,一个完整的营销行为才算最终形成。“盘子”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社区除了品牌传播的显之外,还有走向销售渠道的隐。

Web2.0网站该如何盈利是迄今为止业界争论的热点,而

社区实在是Web2.0的灵魂所在。从传播通道过渡为销售通道,或许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行网CEO亨利希曾言:“我并不认为Web2.0网站的发展陷入了低潮,目前全球Web2.0网站集体遭遇的盈利模式困境,只是在经受一个爆发前的痛苦。”诚哉斯言!

汇聚目标:蚂蚁也有扩音器

遗憾的是,社区渠道并没有受到企业的充分重视。一个个离散的原子型社区让企业感到恐怖的真正原因是难以聚焦,品牌推广者找不到新的时尚领军人物,消费者们只相信他们自己,口头传播现在已经演化为公共讨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经被google和百度们改变了,当我们去选购一款数码相机、MP3时,绝大多数的人是去google或者百度上寻找用户对他们的评价,消费者会用一切办法比较和衡量各方的意见。

比如,Dell每年都要花费数亿美元鼓吹它的电脑,但如果你在百度上搜一下“Dell去死”,你能搜出29800个相关网页。即使你只搜索Dell电脑这个词。你也可以寻找到大批顾客的抱怨,从单一产品到某一个人,这样的力量逆转正在改变一切事物的营销规则,大众群体正在控制我们的世界。

一句话,蚂蚁现在也有扩音器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已离开了信息时代,进入推荐时代。别人的推荐成了穿过信息丛林的捷径,就像一个酒店的老板向我们推荐不知名的法国葡萄酒,还建议我在喝酒的时候用意大利面助兴一样。

但是,让企业感到棘手的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俗语在社区时代似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现在,对于某一商品的负面消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传递得更迅速,万一处理不当,公司就将蒙受巨大的损失。

因此,要让营销模式从地毯轰炸转变成精确制导,必须是建立在不断放大的口碑传播效应基础之上的:利用消费者的情绪来链接供给与需求。在这个多元的时代,原来单一的文化碎裂成千千万万的小文化碎片,小名人――意见领袖正在从大众偶像变成了我们身边各个领域的专长者。比如BoingBoing是一个非常有趣的blog,专门收集一些搞怪有趣的事。目前国内已经有三个中文网站要么模仿其风格,要么直接翻译上面的文章。它的威力无可匹敌:可以发现一种新奇的产品,比如网上的一个15美元的“20问”游戏,然后号召大批网友拥向一个在线市场,在一天之内把他们卖光。

接下来就是群体行为了,可以说,这类行为是分散化智慧的一种表现。群体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给Flickr上的图片贴标签的网友们――这个图片共享网站鼓励你发明自己的图片类目,你或许在一张图片中看到了帕里斯・希尔顿,但我注意到的是她的sidekick手机,所以我给这个图片贴上了sidekick的标签。

拥有如此大的权力和选择空间,网络社区不但赋予了人们主导信息的能力,还使他们具备了影响其他社群用户的传播力量,进而演变成一种群体参与的营销行为。网络社区的盛行正在使地域和时间差异变得越来越模糊,真正做到网罗分众,汇聚目标群体,演绎精准营销。

参与式互动:从交流到交易

在社区营销时代,企业要想有所作为,应将话语权充分交给消费者,让他们主导议题,这种参与式营销和社区传播所带来的正面形象,来自企业为消费者打造的丰富体验,这份体验能够让消费者产生对品牌的认同和情感的转移;或者,企业创造消费者愿意主动参与的事件,让他们成为事件的主角,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消费者愿意与朋友分享这样难忘的经验,将这难忘的体验一再传播,达到参与式营销的目的。

或许,只是“盘子”这个小公司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一些大企业的动作更值得让人深思企业如何将社区营销从交流变成交易。乐高公司是一家全球著名的玩具公司,奇怪的是,90%的乐高产品不会进入传统的零售店面,乐高迷们只能在邮购目录和网站上找到他们,因为这两个渠道远比零售店面更接近社区小众。

为了让乐高迷们更乐于参与社区活动,乐高在他们之间发起了众多的互动活动,比如LEGO Factory计划:让用户在网站上自由下载乐高软件设计出玩具模型,然后上传到乐高的网站,一周之后,消费者会收到一个盒子,里面装的正是自己亲手设计的玩具。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其他人也能购买你的作品,乐高不下10万个玩具模型就是用这种方法设计出的。

同样,这种高度参与式社区营销缔造了eBay(尽管他在中国犯下了错误)、维基百科、myspace、youtube,也让豆瓣网拥有了数十万条影评。凭借自我服务模式,google可以按每次点击5美分的价格出售广告,淘宝上每年的营业额数量超过了沃尔玛,这两者都是用户参与的绝佳实例,企业原本需要花钱雇人做的事情,用户们却很高兴免费去做,用《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的话说,这叫“众包”(crowd-sourcing)。

在社区营销环境下,企业可以充分地利用诸如搜索、博客、个人空间、SNS,RSS等技术,参与到不同社区“多对多”的营销之中。因为,消费者不再是品牌传播的终点,而是市场营销链上的一个结点。消费者乐于对话,而这不仅仅是单一用户之间的对话,也存在于社区族群之间的对话,甚至是更多受众之间的对话。企业要重视受众之间的对话和社区形成的影响力,必须完全是从消费者的立场来思考,要确立更加客户导向的营销意识,围绕用户价值的实现来组织研产销的流程,并增加组织的柔性和开放性,使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价值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将消费者纳入其中。

或许是感受到社区营销的浪潮,国内开始有许多企业在网站上成立会员俱乐部与用户进行互动沟通,将俱乐部纳入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尝试网上销售,并力图让企业网络社区实现客户服务、技术支持、产品促销等营销活动于一体,但是从目前来看,电子商务由于种种原因还未走向成熟,这些企业会员俱乐部的运营状况,显然是传播大于销售,形式大于内容。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忘记了社区的根本――情感纽带。(见下图)

细分市场范文第8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省涌现出诸多像南京科润这样的优秀民营企业,它们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华丽转身。而完成跨越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其牵住了企业转型发展的“牛鼻子”,在转型升级中找准并抓住了“三个关键”:

技术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健全的研发管理体系、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三大引擎”。一是建立高层次研发平台。致力于先进工艺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在行业内首创企业研究院模式,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技术、实验检测等功能全面整合,组建工业介质研究院。二是积极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积极争取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和产业化项目,锻炼研发队伍,提升研发能力。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为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综合优势,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研发资源优势互补共享。

模式创新是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的关键。智能化管理、模式创新、定制化服务成为企业牢牢占据行业“微笑曲线”两端的“三大法宝”。一是构建智能化协同研发系统。建立PLM研发管理系统,创立“项目立项-产品设计和开发-产品应用-产品生产”的产品研发流程,通过在线视频会议系统为企业和客户搭建即时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市场开发和远程协同工作效率。二是创新商业模式。顺应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强化后端的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和市场对接等服务要素,从为客户单纯提品向提供工业介质产品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实行定制化生产模式。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优化工业工艺,有针对性地提供工业介质产品,推动产品制造向大规模定制化模式转变。

人才培养是企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关键。高层次人才队伍、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和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成为企业选人用人留人的“三大保障”。一是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先后建成“江苏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部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外引内培”打造优秀人才团队。二是实施差异化的人才激励政策。通过提供高端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购房免息借款等政策吸引海归及国内高层次人才。关注“外引”同时注重“内培”,促进不同层级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升,积极开展技能竞赛,培育高级蓝领工程师。三是营造积极向上与舒适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用股权激励人、用文化感染人、用感情留住人,企业和人才在成长中合作、在合作中成熟、在成熟中融合,人才的价值和团队的力量彰显无遗。

“十三五”期间我省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中心、一基地”建设不仅需要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和带动,更需要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中发挥好生力军的作用。

“四大建设”推进制造强省步伐。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全国经济环境均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应当坚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全面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核心要义就是要推进“四大建设”: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苏南地区加快打造全球知名的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基地与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引领发展区,苏中地区重点建设优势产业集聚区与全国装备制造业带动发展区,苏北地区重点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色示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以新机制、新模式组建一批跨领域、跨地区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一批基础研究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扩散,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建设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推动装备设计开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加大力度建设智能型车间与智能化工厂,逐步建立起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生命周期全覆盖的智能制造综合体系;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国际知名质量品牌的大中小微型企业,做大做强行业领军型企业,做特做精行业“小巨人”企业,带动更多专业核心技术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小微企业,形成大、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均衡协调发展新格局、新机制。努力实现我省制造业“由大变强”,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江苏智造”转型。

“四个转变”培育行业单项冠军。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突破,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要有更加合理的政策体系、更加科学的政策内容以及更加有效的政策执行机制,促进我省制造业能力和绩效的提升,具体而言,要实现“四个转变”:科技政策由重点突破到全面创新转变,在强化对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行扶持的同时,发挥重点项目的关联效应和辐射效应,加大对于全社会创新的“普惠制”扶持力度,重点提供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政策支持;产业政策由产业扶持到培育生态转变,改变原有产业界限的划分,加强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链、产业网联系和技术合作,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普惠、高效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协会、商会等市场中介组织以及企业间组织的作用;市场政策由激励投资到优化环境转变,改变过去重投资而忽略服务和环境的政策支持,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和市场空间等因素,制定引导和服务促进区域制造业合理布局和快速升级的政策,鼓励错位发展和多元创新;人才政策由精英人才向通用人才转变,由过去单纯重视精英型高端研发人才,转向同时关注工程师、高技能工人和一般产业工人通用技能提升的政策导向,构建由企业、技术学校、高校和中介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覆盖制造业产业体系从创业到成长全过程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个支持”优化中小企业服务。在全社会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技术范式的快速传播,公众制造和社会化创新的氛围逐步形成,使得大企业不再是产业竞争力的唯一载体,中小企业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优势得以发挥,为我省制造业向更加多元化的能力提升方向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多措并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尤为重要,操作层面要做到“四个支持”: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方式创新,由重服务个体向服务体系建设转变,建立中小企业公共信息平台,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重组等方式形成产业联盟;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不断扩大企业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鼓励地方政府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企业创新项目研发基金、科研成果转化启动基金等新的融资模式,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到海外市场上市融资;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以创新驱动为目标,推动传统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积极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快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体系;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条件推动中小企业向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鼓励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支持有实力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布局海外市场。

细分市场范文第9篇

一、市场细分

1956年温德尔・史密斯提出了“市场细分”的概念,认为一个市场的顾客是有差异的,他们有不同的需要,寻求不同的利益,企业应该对市场加以区分。其主要目的为:一是使同一细分市场内个体之间的固有差异减少到最小,使不同细分市场之间的差异增加到最大。二是在市场决策上,针对不同的购买者群体采取独特的产品或市场营销组合战略以求获得最佳收益。一批著名的国际大公司,成功地运用市场细分的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成为今天各行业的巨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消费者市场的日趋成熟,消费者需求与消费行为的多样化和差异性逐渐显现出来,再加上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目标市场营销已越来越成为市场营销工作的战略重点。

二、国际市场细分

国际市场细分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即宏观细分与微观细分。宏观细分是要决定在世界市场上应选择哪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拟进入的市场。这就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整个世界市场划分为若干子市场,每一个子市场具有基本相同的营销环境,企业可以选择某一组或某几个国家作为目标市场。国际市场宏观细分的标准有地理标准、经济标准、文化标准和组合法。微观细分类似于国内市场细分,即当企业决定进入某一海外市场后,它会发现当地市场顾客需求仍有差异,需进一步细分成若干市场,以期选择其中之一或几个子市场为目标市场。消费品市场有地理环境、人口状况、消费者心理、购买情况四大标准,工业品市场有地理环境、用户状况、需求特点和购买行为四大标准。

三、市场细分的原则

科学的市场细分能为企业目标市场营销指明方向,其流程应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规范的操作方法,而且企业在实施运用过程中应简单易行,为企业细分市场后的跟进工作提供帮助。因此,市场细分应坚持以下四点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即市场细分是建立在众多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是在对大量市场调研工作实践分析之后所做出的客观、抽象总结,因此能够科学地引导企业未来的目标市场营销工作。整套细分过程运用了目标市场营销、企业竞争力、企业规模经济及消费者需求层次等相关理论。其中,目标市场营销理论是贯穿市场细分工作流程的核心思想,消费者需求层次理论是市场细分工作的源动力,而企业竞争力理论和企业规模经济理论则是企业工作中判断市场细分走向的重要依据。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市场细分化工作,细分出来的市场必须要知道其规模大小,并且要有比较准确的数据,不能用概数定性描述,使企业的市场细分工作不再是一项完全艺术性的工作,而是一种具有科学操作规范的工作。

2、通用性原则。通用性,即在进行市场细分时要排除各种特殊情况,满足绝大多数、常规的工作。现实中的每个文化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各种文化产品的功能也都不相同,细分市场的细节过程更是不尽相同。在市场细分时,需要抽掉它们之间个性的、细节性的东西,总结发现市场细分化工作中的共性规律,这样,设计的市场细分工作就有了较强的通用性。从大企业到小企业,从新产品到成熟产品,大都可以通过同种或者相类似的细分为自己的产品找到合适自己的目标市场。

3、价值稳定性原则。所谓价值稳定性即细分出来的市场必须足够大,有盈利空间和发展前途,并能在一个较长时间里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强调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美国最赚钱的电视网不是财雄势大的三大电视网ABC、NBC、CBS,也不是后来居上的FOX和大名鼎鼎的CNN,而是时代华纳旗下的付费电视网HBO。自从1972年开播以来,经过22年的发展,HBO和它的姊妹频道(只播放电影的Cinemax)的总订户已达3,500万,占到美国付费电视频道市场的90%。这就意味着,每十个美国人中至少有一人经常收看HBO。在国际市场上,它拥有包括中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万订户,它才是传媒巨头时代华纳旗下最耀眼的明星。付费电视频道走的是分众化路线,付费电视意味着质量和选择,开播伊始,HBO便集中精力研究订户、研究市场,根据订户需求进行节目、业务、形象和宣传的全方位企划,精心打造频道及栏目品牌。HBO追求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传播效果:它并不急于取悦最大规模的受众,而是要找到满足基础订户中不同类型订户偏好的方式,这成为HBO成功占领市场的最大砝码。我国近几年付费电视虽然发展迅速,但频道定位设置大同小异,同质化竞争严重。据报道,上海数字付费电视节目播出的31套付费电视节目中就包括6个准电影点播节目、6个电影多厅影院、4个电视剧频道、3套体育节目和3套纪录片节目。蛋糕的大小是固定的,关键看你怎么切,所以当前首要问题就是对受众细分市场的选择与确定,每个频道都应该根据自身实力确定属于自己的受众细分市场,再针对不同市场的特性和需求选择和采取经营策略,找到自己的位置,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以个性立频道,以特色立频道。

四、市场细分的作用

市场细分被西方企业誉为具有创造性的新概念,它给企业营销带来以下意义:

一是细分市场是企业发展市场机会的起点。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营销决策的起点在于发现具有吸引力的市场环境机会,这种环境机会能否发展成市场机会,取决于两点:a、这种环境机会是否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b、利用这种环境机会能否比竞争者具有优势,并获得显著收益。显然,这些必须以市场细分为起点。通过细分市场,企业可以发现哪些市场需求已得到满足、哪些只满足了一部分、哪些仍是潜在需求。相应地可以发现哪些产品竞争激烈、哪些产品较少竞争、哪些产品亟待开发。

发展最优的市场机会,对于中小企业至关重要。因为中小企业资源能力有限,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在市场上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通过市场细分,中小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优势,选择一些大企业不愿顾及、相对市场需求量小的细分市场,集中力量满足某一特定市场的需求,即可在整体竞争剧烈的市场条件下,在某一局部市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是细分市场有助于掌握目标市场的特点。不进行市场细分,企业选择目标市场必定是盲目的,不认真地鉴别各个细分市场的需求特点,就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

三是细分市场是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前提条件。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综合考虑产品、价格、促销形式和销售渠道等各种因素而制订的市场营销方案。上述几个因素各自又存在不同的层次,各个因素之间又有多种组合形式,但就每一个企业特定的市场而言,却只有一种最佳的组合形式,而这种最佳组合只能是进行市场细分的结果。

任何营销活动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其利弊。我们强调市场细分的原则和作用,同时也要关注它的弊端和局限性,这样才能灵活、准确、有效地运用市场细分这一手段。首先,对于文化企业来说很难选择最好的细分依据。细分市场有太多依据: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应选择哪一个或哪几个细分依据才能使其市场营销投入产生最大的收益成为企业的困惑,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一种状况都需要做细致的计划和研究;其次,正因为第一个局限,导致了进行市场细分造成附加费用的增加。需要增加投入设计,建立文化产品的市场形象,以投合各种市场细分部分的习惯和喜好,要使用一种以上的分销渠道,扩大服务范围。因为每个附加的目标市场都会带来额外的成本,所以必须谨慎考察,以判断追求这个目标市场是否值得;最后,还存在一些不可细分的市场。比如,没有特定方式可以接触到的市场细分部分、群体规模太小的市场细分部分、变化无常的市场细分部分,以及被一家或几家大公司控制的市场细分部分……。

细分市场范文第10篇

当前的媒体市场,和“笔”的市场有点相通之处。人们每天用得最多的是键盘,或者在iPhone上飞舞的手指头,这是当前最流行的“笔”。当然,用得最多的还是用完了就扔的油性笔。

分配一下“角色”。键盘、屏幕触摸这种“笔”,代表的就是新媒体。钢笔呢?就是报纸,往高端发展,往“礼品”方向发展,中老年爱好者居多,有艺术性,在阅读的时候需要集中注意力,是一种健康的阅读方式;对眼睛来说也远比屏幕好。

油性笔呢?好比电视和广播,用完了就扔,“阅读”的时候不需要思考,容易造成思维能力退化(尤其对小孩而言,不少国家一度对“沙发上的土豆”一族忧心忡忡);但毫无疑问,“键盘笔”之外,它依然是影响最大、受众最广的“传统笔”。

“笔”的市场,出现了从传统到“新媒体”的分野,市场越来越细,但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市场替代”:油性笔没有完全替代钢笔,“键盘笔”也没有完全取代油性笔,形成了一种市场细分后的共存状态。而且,由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所决定,这种共存状态可能还会持续较长时间。

再说媒体市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也会在这种并存状态中纠缠。很多人会拿美国做例子,说明印刷媒体被新媒体取代的速度之快。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在地球上出现一共不过二百多年,文化积淀浅。同样是发达地区,为什么欧洲印刷媒体被新媒体取代的速度就没有那么快?这肯定要考虑文化积淀的因素。中国也是一样,研究媒体,不能脱离文化背景。

2005年前后,“报业市场冰河期、拐点论”那场大讨论言犹在耳;2012年,随着GDP增速趋缓带来的广告寒潮,7年前的那场讨论方佛又回到眼前。这个时候,媒体人似乎冷静多了——也不得不冷静,头脑发热死得更快。

首先必须重视传媒市场的周期性规律。有涨有跌,起起伏伏,是常事。现在的形势,是新媒体排山倒海,传统媒体仓促应对。“移动新媒体”正迎来高涨期,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就没有低谷。

电视就是个例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达百分之七八十的电视开机率,意味着电视媒体进入了巅峰年代。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去之后,很多城市的开机率已经降到了百分之二十左右。移动上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既然会迎来这样的高潮,自然也会有低谷,自然也会走上周期循环的老路。

新媒体既然堪称完美,为什么会有低谷?我只想反问一句:屏幕重要,还是身体重要?眼睛睁着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屏幕所占据,你对屏幕难道还毫无反感吗?现在不,年轻人不,四五十岁之后呢?“眼睛被屏幕包围”,绝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弊端,可能要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才会在社会上形成反对它的浪潮。电视风靡欧美时,创造了著名的“被电视蚕食的一代”,这种小孩被称为“沙发上的土豆”,他们平均每天消耗在电视机前的时间长达五六个小时,甚至思维都变得迟钝。此后,欧美不少国家出现了“拒绝电视”的热潮,号召人们多看书、少看电视。这一幕,会在电脑和移动新媒体身上重演。

相对而言,报纸(在让自己的油墨更加绿色之后)和电台是更符合健康理念的媒体。这种媒体或许会在“屏幕包围时代”饱受攻击之时,迎来自己新的春天。

新媒体时代,也是一个“多媒体细分市场”的时代,市场必然呈现“网格化”特征,你占这个网格,我发掘那个网格,占得越多、挖得越深,胜算越大。以前的媒体市场,相当于挖露天煤矿,可以“切蛋糕”、“分蛋糕”;现在的媒体市场,是“挖油井”,一人一个或者几个“磕头机”,在自己占领的网格中,谁挖得深,谁的出油率高,谁赢。

网格是精细分工,必然是“小成本广告”大大多于“大投放广告”,必须往纵深挖掘,挖别人挖不到的地方;就像红十字会的捐款箱一样,这个捐三块那个捐两块,看着不多,聚集起来却不是个小数字。

当然,前提是传统媒体要找到一种合理的路径,来释放这一广告空间。靠传统的方式,显然这一广告空间的微薄利润无法弥补高昂的人力成本。要有一种类似于“上网发帖”那样简单易行的广告纳入渠道,这口“深油井”才能喷薄而出。

上一篇:目标市场范文 下一篇:劳务市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