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时间:2023-02-24 02:23:3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一、加强阅读教学,培养课堂美感

我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课堂美感,这应当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懈的美学追求。

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时,窗外,小叶芽正在春风中努力地吐露出自己新的生命;室内,我在给学生朗读《大江保卫战》。我和同学们的心灵正和英勇的人民子弟兵那高洁的灵魂一起激荡。那时,教室里弥漫着一种宁静、庄严而又崇高的气氛,每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的跳动。是的,我们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子弟兵青春的激情而汹涌澎湃。可以想象,我们师生在那堂课上进入的是怎样一个境界: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来作比,或许并不过分。

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在阅读时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阅读是人生的各种经验的体验和师生情绪、灵气和悟性充分表现自由流动的基础,它构成了课堂阅读最坚实的河床与有生命力的潮汐。

二、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悟读”

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当我们在课堂上接触课

文――文本时,首先应当认识到它的意义,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令人扼腕的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只在一个层面给学生读解。就是在一个层面读解,也拿了条“标准化”的绳索,给学生的思想来了个五花大绑。所以,我认为应当突现一个词――“悟读”。悟是悟出内涵,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永恒意义。因为解析不是终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才是良策。

为了培养学生“悟读”,我在教学中往往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在读中归纳总结。然后,让学生自己向全班学生介绍并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种学习“主人”的感觉,还激发了读书的热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我先设问:“把‘大自然’称为‘绿色的课本’,这课本里究竟有哪些内容?”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画出“绿色的课本”的内容。然后问:“在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呢?”有的学生答:“我最喜欢它里面‘洋溢着欢乐和温馨’,因为我认为,我们的生活都是欢乐的、温馨的。”另一位学生答:“我最喜欢的也是这一句。我喜欢它是因为欢乐代表着人类最动人的心情,温馨代表着人类心灵最真切的期盼。”面对这样“悟读”的学生,我十分珍视,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文,自己解析领悟课文,既积累了学生的语言材料,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质量。

三、加强阅读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影响是深远

的。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在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

蒙教育。”

那么,如何通过语文这门人文学科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何在教学上落实呢?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阅读教学中一篇篇课文进行的。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说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就要在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加强阅读教学,重视阅读评价

加强阅读教学,重视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此外,加强阅读教学还应注意优化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一般经历三个阶段:(1)认读,为泛读,感知阶段,先扫除文字障碍,认知文本的表层结构,以期进入作者世界;(2)理解,为精研、沉思阶段,先反复诵读,待胸中豁然,然后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3)创造,为发展、生产阶段,联系时代,贯通古今,必有意义的重建。即“读、解、悟”三步走,其中“悟”最重要,是在汲取、滋养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探索

现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认识、做法和困惑和大家交流:

一、对新课标理念的认识

1.教师观与学生观的重新认识

(1)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员、裁判员、教练员的角色。

(2)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张扬个性,展示生机。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对材料的多元反应,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的线路,而是以学定教、合作探究;面对发展中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作是可以无限开发和整合的资源库。

(3)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全身心地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方面共同努力。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

2.对课程评价的全面认识

当前,由于考试制度尚未得到根本性改革,基于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我们总在想课改与考试制度是否矛盾,考试制度始终会是课改的绊脚石。通过深入领会课标的新精神,才认识到考试只是评价的形式之一,考试并不等于评价。

(1)评价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了考试。评价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考试和分数,其实它直接渗透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生在师生交往中的教学评价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影响、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远远大于次数有限的考试及其分数。

(2)考试方法和手段本身并没有错。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并不是考试分数本身,而是对于考试分数的诠释和对考试结果的处理。我们应关注的是考试结果处理的问题。

(3)新课程更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它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杜绝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鼓励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

二、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1.从课堂新用语看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方式。我校的语文教师在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自觉地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仅从课堂上出现的新的教学用语中就可见一斑。下面试析几句最常用的课堂用语:

(1)“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2)“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整体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当学生在深入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后,教师问: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能具体说说(或写出)自己的想法吗?”──创造性思维要落实到创造性表达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应当鼓励学生把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2.从校本教材的开发看我校课改的新举措

(1)阅读教学不可忽视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我校语文教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针对中高段学生的特点,分别编写了《自主阅读系列训练》、《每周课外五件事一卡通》、《古诗词背诵与欣赏》、《识字卡》、《儿歌背诵》等校本教材,鼓励、引导学生在阅读和生活中自主识字,扩大识字量,拓宽知识面和读写能力。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进行,我校每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指导阅读校本教材及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增大了阅读量。

(2)教材只是教学的蓝本。在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网上资源、学生资源和家长资源,整合教材的内容和拓宽教材面,充分挖掘语文实践活动所隐含的语文素材。我们分别从与作者相关的联系中去开发教材,从相关课文类型中去开发教材,从对课文的特殊感受中去开发教材,从积累运用中去完善教材,从动手动脑中去升华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通过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从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策略到教学评价,无不展现出新的理念,新的要求。根据课标精神,我们首先把汉语拼音的教学策略定位在“尽可能有趣味性”,“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初入学的儿童首先接触的就是汉语拼音,如何让这些干巴无味的字母变成活泼有趣的小生灵,展现在孩子面前?我们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发展的最佳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做好教师本身的表演准备,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把“快乐”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顺利达到对课文教学的过渡。那么,如何科学地对学生的汉语拼音水平进行测试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呢?我们再一次回归于《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立足课标,准确定位

1、《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在“阶段目标”的“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一项中又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声调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所以,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汉语拼音教学的准确定位是:帮助认读汉字和学习普通话。

2、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也就是学和用结合的体现,更是紧扣教学目标的体现,所以,汉语拼音教学评价的着眼点也就在于此。《语文课程标准》里关于汉语拼音的评价有这样一段话: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3、汉语拼音教学的测评着眼点是汉语拼音能力而不是汉语拼音知识。能力靠培养,靠在教学过程中养成,靠平时的语文实践――说普通话和认读汉字,所以应着重考察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力,纠正地方音的能力。

二、把握口试,辅以笔试

汉语拼音的总目标是:学习汉语拼音,学说普通话。所以,我们采取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口试为主,笔试为辅,既做“语言上的巨人”,又不做“行动上的矮子”,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达到全面提高汉语拼音能力的目的。根据课标精神,研究出两份测评标准,体现以下特色:

1、科学把握课程标准,合理定位测评高度

课程标准中对于汉语拼音的目标定位合理,相对以往教学目标,定位较低。我们认为两份测评卷中的每一项内容,均遵循了课标中的要求,没有拔高。首先,从内容上看,只侧重于声母、韵母和音节的正确读写,难易适度;其次,从形式上看,由读写声母、韵母到音节,由看图画读音节到想一想读音节,结构安排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次分明,极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测评状态。

2、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全员参与

根据学生身心及年龄特征,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所以,我们的测评也应从这儿入手,一改以前固有的样式,而是趣字当头,趣意盎然。

首先,充满人文气息的商量性的鼓励性的要求,如同良师温馨的话语,像一缕春风吹入孩子们的心中,激起兴趣,调动参与,使之积极投入测评之中。

听,“你能把下面字母正确、工整地写在四线格中吗?认真写吧!”谁会不认真?“下面的声母我们都学过,相信你一定能读得又快又准确。”还有比这更坚定的信心吗?“你能正确、响亮地读出下面的韵母吗?你一定行!”多富有激励性!“咦!整体认读音节都哪儿去啦?”充满了童真与童趣!

看,“多可爱的小虫子,要是把声母涂成红色,韵母涂成绿色,就更漂亮啦!”于是,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开始了!“谁跟谁是好朋友?照样子用线把它们连起来,好吗?”除了连线,还要看看谁知道的多呢!“你喜欢吗?那就开始吧!”“试一试吧!”像这些商量的语气,询问的口吻,激励的话语,人文的关怀,充盈在这两份参考卷中,让学生感觉不到这是测试,而仿佛是在平时活泼生动的平等对话上。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启发孩子思考,引起探究的欲望,更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活地接受测评,体验成功,享受喜悦,身心得到充分发展。

3、着眼综合能力提高,调动多种感官运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性。所以我们的测评也应从综合性方面入手,笔试与口试融合了听、看、读、写、想等多种能力的考察,让学生动耳、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多种感官的协调运动。除了让学生读写声、韵母和音节,笔试部分的第三题更是有独到之处:让学生拿起画笔,给可爱的小虫子涂色,韵母涂绿色,声母涂红色。除了在趣中学,在趣中测,还渗透了语文与美术的综合。在汉语拼音的测评中就进行了学科的整合,可谓匠心独具。

4、取向课内课外结合,启动生活实践经验

汉语拼音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说普通话。在教学中老师们都注意到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汉语拼音,说普通话。

总之,测评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应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突出体现新课程评价理念。这样的汉语拼音测评,在汉语拼音学习结束之后,如果测评结果不理想,那么还可以在期末,或是自由选择时间再次测评,给学生提供充分选择的权利和空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测评为了自己更好地进步,而不只是与他人排队相比,消除了测评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恐惧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学得更有兴趣,更有信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57

0 前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不断改革,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正不断遭受冲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开始变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学习习惯,并且帮助学生发展性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为了能够使得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就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以下几点拙见,希望可以为教育同仁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1 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教育观念的先进与否将会直接关系到其教育方式的应用与实施,更会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将传统的以德立教、教书育人等教育思想坚持下去,更要实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树立实施健康的新形象,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教师本责,并且确保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仍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禁锢,并停留于传授学生教材知识而忽略对学生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应该以素质教育为语文教学目标,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学生所处年龄段的行为特点及心理特征,从而为学生创新教学观念并找寻更加适宜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与提高,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品格,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义务教学的正确培养目标,最终做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能够张弛有度,有的放矢。

2 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累积,提高学生语文理解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启发并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度理解和感悟。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想要切实学好语文这门学科,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仅仅依靠传统的对语文课文的死记硬背是极其不可取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利用平时对语文知识的累积强化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如此才能够使得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并且教师如果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对学生语文理解能力进行启发、培养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双管齐下,便定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实现语文理解能力的有效提高和语文学习成绩的显著进步。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篇说明性课文《身边的科学》,教师在对这一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便可以在完成对课文内容讲解之后,向学生介绍说明文的相关要素与特征,并将说明文的写法脉络进行梳理,借此实现帮助学生积累下说明文的具体特征与写作方法,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效果。

3 激发学生兴趣,带动语文课堂教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中,兴趣才是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动力,兴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语文学习能动性的提高,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挖掘与开发,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小学语文这门课程。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对小学阶段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即好奇心与好胜心进行充分激发与利用,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为教学切入点,对语文教材进行适当的涉及与改编尽可能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满足学生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再加上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讲解,便可以使得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以兴趣放飞心灵。

例如:现阶段,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其内容本身便有着一定程度的趣味性。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着生动有趣并且寓意深刻的《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还有着《想别人没想到的》 、《一次有趣的观察》以及《妙不可言的位置》等从文章标题上就非常容易调动学生好奇心的课文,加上教师层层启发式的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开动脑筋,联想这些让人感兴趣的文章标题下会有哪些可能发生的精彩故事,从而实现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大胆的讲故事,并且对表现突出的予以积极的褒奖与鼓励,使得学生在讲故事的同时体验到勇于走上讲台的自豪与成就感,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如分角色朗读课文或是课本剧表演等,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充分吸引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实践活动,进而爱上课堂教学、爱上语文学习。

4 增加情景式教学丰富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情景式教学,简而言之便是教师通过具体生动的情境创设,将精彩丰富的日常生活画面很好的带入课堂教学中来,刺激学生好奇心,并引起学生共鸣,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更好理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景式教学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模式的改进与丰富,更加可以有效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教师如果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运用情景式教学,将会为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看浪花》的时候,便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有关浪花的视频集锦播放给学生进行观看,将浪花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浪花的真实形态与壮丽风光,利用这样的情景式教学可以将浪花以视频的方式呈F出来,很好的激发学生对《看浪花》这边课文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四季》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在保证安全问题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踏入大自然,并从中选取一些具有季节性标志的植物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并由教师告诉学生植物在四季中的不同变化,如翠绿的树叶通常在秋天来临的时候便会开始变黄进而慢慢从树枝上凋零,但到了春天树叶便会重新在大树的枝杈中发出新绿。通过情景式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事物在四季更迭中的不同变化,学生在观察过自然现象之后,便会更加想要知道《四季》这篇课文中,还写了哪些四季变化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没能观察到的,如此一来,教师便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增进了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并实现了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5 注重情感教育,做到以情动人

长时间以来,由于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情感教育逐渐受到了淡化,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离不开情感教育的,并且对于教师来说,情感教育更是可以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淡化学生一贯对教师产生的隔阂心理,使得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气氛更加和谐融洽,最终使得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学生情感上的反馈与共鸣,更重要的是,情感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众所周知,语文这门学科具有着很强的人文气息,学习语文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更加广阔健康的胸襟、健全更加健康完整的人格,当然要想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上述收获,必不可少的便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为此,小学语文教师便应该丰富并提高自身情感,并且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良好渗透,最终实现在语文教学中以情动人,促进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素养。

例如:在小学课本教材中《爱迪生救妈妈》与《小蝌蚪找妈妈》这两篇课文便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情感,教师在对这两篇课文进行讲解的时候,便需要声情并茂、情感充沛,让学生在听着教师对课文的讲解过程中联想到父母亲奉献给自己的爱,并在听课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另外,教师需要铭记对于学习语文而言,在提问作答方面是没有非常严明的正确或是错误区分的,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创造性提问或是作答给予充分的尊重与认可,对于学生给出的与标准答案存在一定差距的回答,切不可全盘否定或是严厉批评,应该注意对学生内心感受的维护。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加强与班级学生的交流、沟通与互动,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同样能够融洽相处,并且可以将积极良好的个人情感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向上的成长。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与时俱进学习并掌握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孙丽曼.新课改视阈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改革构想[J].喀什大学学报,2016.3:106-109.

[2] 常婷.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困境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7:66.

[3] 唐美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东方企业文化,2014.7:260.

[4] 张维义.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J]. 赤子(上中旬),2015.13:26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阅读也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在平等对话中引发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一名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教学接近尾声时,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题为“实话实说”的谈话节目,以主题为“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让学生自择观点、自由说话。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十万个为什么》、《科技博览》等书也搬到了课堂,旁征博引。在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以外,还对文本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入,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以上教学过程合理运用了对话,包括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还包括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自我的对话,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在平等对话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充分展示了对话在阅读教学的作用以及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价值。

二、在自我感悟中体验成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就读而言,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对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读。于是学生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阅读。在稍后的自由交流中学生不但表达对九寨沟是个童话般世界的惊叹,还对九寨沟的美丽风景进行了赞美,有对九寨沟稀有动物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更有对保护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热切呼唤……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读书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读中去体验。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接受情况。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合理偏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个性化,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在阅读过程中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探索、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间接的创新感受,从而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启发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同学们,对全社会的人们说的是什么?在学生说话以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精心保护地球吧,然后引发讨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相互交流交流。于是学生纷纷交流了自己的看法。课后教师就带领学生调查周围存在哪些环境破坏、污染的情况,要求学生拟一个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比,然后带领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以上教例中学生就将与环保有关的信息进行了有效的研究、探索,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就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实现创新的基本要素之一。

四、在自由活动中飞扬个性

陶行知先生倡导了孩子的“六大解放”: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和嘴巴,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学生在学习中玩一玩,贴一贴,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不仅限于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相关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活动方式,能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如学习《登山》、《海上日出》等课文之前或之后,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也可让学生自己去看看日出、日落的情景,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会经历“行——观——说——感”这样四个过程,在活动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时,便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上活动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从客体的自我变成主体化的自我,让阅读教学、让活动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大舞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6篇

教材建设改革,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

课程结构改革,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从培养中师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再到90年代后期开始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教育类课程(以下简称学科教育类课程)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小学语文课程开发、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师培养框架中无论是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育理念还是实践教育,变革步伐已经落后于小学语文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适应于《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进一步整合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改革课程结构,提升课程层次,已经迫在眉睫。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牵动的学科领域也比较多,从《语文课程标准》新要求来看,矛盾集中在课程结构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7篇

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13-01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1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2教材建设改革

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兼顾小学语文教育的普遍性和地方性差异,将反映小学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现象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而将具体细部的问题诸如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放在课外阵地或者教育实践阵地去完成,把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留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根据地方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修正和补充,并且需要经常向小学语文教育人员请教,或者请他们作专题讲座,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因此,兼顾上述三个方面编写系列新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 3义务教育

通过系统的语文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教育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素养和具备语文教育探索改革的潜力,是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核心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和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落实到对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上,用简要的话说,就是要尽全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教育实践能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如何制定出整体培养方案,规划出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语文教育知识素养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实践能力,将是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自身教育和训练功能的主攻课题。凸显实践教学是学科教育类课程的特色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加强语文教育的实践能力、技能教育,不可能完全依靠学科教育类课程的理论传授来完成。作为对某项活动或事业的深厚感情和执著追求的思想情感,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体验和深化。语文教育能力、技能作为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实践性心理品质和操作方法,更是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语文教育实践才能发展和培养起来。著名行为心理学家葛漱里说,某种活动能力不是由单一行动训练便能够形成的,复杂能力的形成需要复杂的尝试与练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程结构 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

从培养中师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教育类课程(以下简称学科教育类课程)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小学语文课程开发、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师培养框架中无论是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育理念还是实践教育,变革步伐已经落后于小学语文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适应于《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进一步整合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改革课程结构,提升课程层次,已经迫在眉睫。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牵动的学科领域也比较多,从《语文课程标准》新要求来看,矛盾集中在课程结构上。

一、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提升课程层次和扩充学科结构领域,提升课程的内涵,扩大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的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二、教材改革

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以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三、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贯穿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教育实践的能力水平,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和情感。《语文教学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做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

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内进行的由学生为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参与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影像观摩、模拟教学、说课、评课和教学片断设计等活动类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具制作与设计、教育调查、试讲与实习、教育方案设计、教学软件制作、友好班级活动、教学及研究信息收集整理、家教等活动类型。这些活动类型多样,基本模式是一致的,那就是定向与激励(提出目标并设法使学生自觉追求目标)、同化与图式(将新经验纳入自己的能力结构框架中,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程序模式,产生正迁移作用)、反馈与评价(师生都能全面了解活动全程,并就活动的过程、方法、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强化与创新(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巩固能力,并且能创造性地独立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 新要求

2012年年初颁布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修订稿),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教育管理部门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理念变化与措施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变更内容,那就是要求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内容。为了应对这个新变化,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端正态度、勤于学习、把握现实、勇于尝试,努力提高自身的相关素质,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这一新要求。

一、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2012版的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2012版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定位有了一定的修改,提出“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②

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包括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③

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明确坚持了在教科书编写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内涵等具有强烈思想政治教育色彩的内容的硬性规定。在“教学建议”部分中,还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④

在第三部分的“具体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⑤。

从以上内容变化可以看出,在2012年版的新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教育被赋予了更加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之间,两个词调换了词序,“马克思主义”被放到了前面,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倾向性成为了一个优先关注的目标;而后面也强调指出了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民族精神、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变化,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新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影响

依据2012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严格遵循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要求,避免出现其它不良思想言论。

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趋势显著,社会上存在大量不良社会舆论与不健康的社会道德、文化现象。小学语文教师不可能不受到一些相关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把握端正的严肃的政治态度,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现象,将对小学生产生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而且,小学语文课程课时较多,还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教育的母语课程,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一责任格外重大。

(二)结合课程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语文对小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当中,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民族精神、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爱国主义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堂的高要求,实际上是希望小学语文课程能够成为一门思想品德课的辅助课程,形成一种具有全面覆盖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从文科的各个层面塑造小学生的正确思想政治观念与行为。

(三)抵制不正确的社会思潮与文化影响。

当前社会上存在大量不健康、不正确的社会思潮,有人为历史上盖棺定论的负面人物翻案,有人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人嘲讽和污蔑革命传统,有人贬损民族气节。曾经发生过的“秦桧有功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删除鲁迅作品、删除《狼牙山五壮士》等大量文化风波,对小学语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是对这个问题的明确表态,并且对教师、教材编写等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如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

(一)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师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补习”,这是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小学教师自身也必须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展开相关学习,提升自身的相关素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严于律己、勤于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相关教育规律,要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在课堂教学中的无缝连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言传身教,为小学生树立端正的行为榜样。

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在课堂内外都保持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无论何种场合,都保持自身良好、端正的政治行为,不发表反动言论,不造谣信谣传谣,富有技巧地与学生讨论相关政治问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61

小学作为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起始阶段,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课程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实施,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和影响之下,对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审视和分析,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之下,小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向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一方面要向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语文学科知识的讲解和分析,扩充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不断转变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课程参与水平,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之下,小学语文课程虽然在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仍然存在着诸多的教学问题,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本文旨在从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以及相关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课程提供新的前进方向,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理念,以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约束,在向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往往将教学的重点和注意力,集中在对于语文教材知识的讲解和灌输上,导致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设定,过于单一和陈旧,从而出现“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问题和教学缺陷,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时,不仅无法以一种全面、深入的姿态进行语文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产生狭隘的认知,使学生认为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就是对教材中的语文知识,进行机械式的学习和记忆,而不用对语文知识的精神和内涵,进行分析和理解,使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面上。

2.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师为了更好的向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和灌输,习惯于采取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模式,从而割裂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天然联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树立起一道难易逾越的教学屏障。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语文课程教学成为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学氛围也随之变得压抑而枯燥,根本无法真正的激发起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兴趣,影响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语文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

3.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课下时间,进一步复习和巩固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语文学科知识,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课程作业设计时,习惯于采取“题海”战术,向学生布置大量的语文作业。这种“题海”战术,一方面使学生背负着巨大的语文课程学习压力,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很难集中精力,对作业中包含的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影响语文作业教学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则会使学生在作业压力之下,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所不布置的语文作业,并且将这种学习态度延伸到语文课程学习中去,使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产生一种厌倦,甚至是排斥的学习情绪,对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二、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相关解决策略

1.在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置方面,教师应该从小学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学科属性出发,科学、合理、全面的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界定和设计,为教师的语文课程教学以及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提供一个明确而正确的努力方向,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水平。小学语文在学科属性上虽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但同时也具有极强的人文性、文学性和实用性,它既存在于语文教材之中,又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之中。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时,应该将语文课程的知识性教学和文学性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扩展学生的语文储备,开阔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视野的同时,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纳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范畴之中,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从而改变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2.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所树立的教学屏障和沟通障碍,转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课程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地位,才能真正的拉近学生和语文课程教学之间的距离,激发起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氛围之中,对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挖掘和探究。因此教师应该主动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学生能够消除和教师以及语文课程学习之间的陌生感和隔膜感,使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转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种沟通互动的过程,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3.在小学语文作业的选择和设置方面,教师应该做到从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实际出发,精简语文数量,提升语文作业质量,消除“题海”战术带给学生的消极学习情绪,而是使学生在有限的语文作业之中,静下心来对语文知识进行反复的回味和咀嚼,从而深入到语文知识之中,把握语文知识的内涵和精髓。同时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时,还应该注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和丰富性,真正的打开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视野和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材范文 下一篇:心理健康测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