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范文

时间:2023-02-27 05:33:30

小学语文课本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第1篇

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是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的现实反应,选文标准的差异直接导致入选的课文不同,而不同的课文表现出不同的生活世界,教师和学生在教授与学习这些课文时就会产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选文是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特别是阅读部分的主体。“把范文作为教科书的主体内容,并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这是语文教科书区别于其他教科书的一个鲜明特点”。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以课文为凭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学生掌握母语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并对学生的语言美感进行培养。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课本的选文对义务教育中学生母语的培养起到了义不容辞的义务。

1 语文教科书选文地位

语文教科书的主体是选文,这是语文教科书编排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与其他课程教科书以学科系统知识为序进行编排大相径庭。这种编排体系起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这本书的出现使语文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从经、史、哲、伦读本中分离出来,更具有语文的特性。此后,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吴楚材编的《古文观止》以及现代绝大部分语文教材都继承了这个传统。其共同的特点是以课文作为教科书的主体,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按知识组织课文,少量的练习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知识的。”[1]语文教育是进行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它以培养生命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交往能力为己任,以语文教育里学得的知识来促进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习得。语文教育通过范文让学生掌握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这正是语文的工具性的体现。因此,语文教育中对语言的学习必须直接同典型的言语现实形式,进行言语技能的训练,而系统的理论性语文知识的学习应退到第二位。通过言语实践来训练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这一最突出特性决定了选文在教科书中的主体地位,选文质量也成了决定语文教科书质量的关键因素。

选文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任务主要有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思想道德及文化素养的提高等。首先,小学阶段语文基础知识包括的汉字音形义知识、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单纯的授受进行,通过语言、文字作直接的、概括的说明。要想让学生在具体感受、直接领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并牢固掌握这些知识,就必须引导他们去阅读文章,去读大量的语言作品。其次,从语言技能训练看,它包括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和习惯。于是,选文就成了历练学生言语技能的凭借,在范文的学习过程中,总是贯穿着语言技能的训练的。最后,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文化素养看,它包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因此,选文的内容和意义是它的灵魂和精髓。选文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工具,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对学生来说,是获取古今中外各种文学知识的重要源泉。因此它给青少年提供了博大精深、陶冶灵魂的文化基础。总之,语文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对选文的教学来实现的,通过课文的教学,可以同时培养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选文的质量是决定语文教科书和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科书的编制者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标准来确保选文的质量。

2 教材编审需要落实选文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语文教科书实行的是编审合一的出版发行体制,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教学大纲,组织专门机构或人员根据大纲编写教科书,并规定有关学校统一执行大纲、使用教科书。这种教材编审体制在一段时期内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它的弊端也日益凸现出来。“一纲一本”不能适应各地各类基础教育对语文学习的不同需求,从而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语文教科书是培养现代人语文素质的主要凭借,因而社会的发展也必然要求语文教材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在“一纲一本”的教材编审体制下,教科书的编写缺乏竞争,使得语文教科书难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求。

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发展地区和西部边远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为了适应不同地区教育的需要,就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形成了一些地区教材不同的编写依据。例如,上海、浙江有自订的“课程标准”等,因此实际上形成了当前“多纲多本”并存的局面。综合上述情况看,目前我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各地编制、国家审定、学校选用、多纲多本”的中学语文教材编制新局面。面对这样的情况,教科书的选文标准的作用就突显出来。它既是教科书编写者的选文依据,又是教科书使用者选择教科书的依据,它将成为衡量语文教科书质量的标准。因此,就研究语文教材选文标准的必要性而言,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目前我国“多纲多本”的教材编审体制需要有一套选文标准作为编选教材的依据。

3 选文标准体现教科书的价值取向

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方便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一种工具,但语言文字本身并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思想工具,其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从深层分析,教科书内容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依据一定的标准精心选择的。教科书的选文标准最终由价值取向决定。研究教科书的选文标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科书应有的功能。教科书内容的编选是有目的性、方向性和计划性的,它总是按照一定的价值观,遵守一定的标准进行的。这个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就是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教材编选的原则标准则是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一个具体体现,也即内在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

总之,课文编选,是避免教科书编写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语文教科书质量高低和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选文标准不同,入选的文章就不同,教材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选文标准不科学、不合理,就必然导致教材失败,质量低劣。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关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阅读量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定。直到20l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才做出了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阅读量应当达到145万字,其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名篇佳作至少160篇。

1、当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分析

所谓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实际上就是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的文章数量,课本阅读量是小学阶段全套课本的总体阅读数量,其中包括精、略以及选读课文和附加文章的完整诗文,同时还包括练习题中所涉及到的文章、阅读链接附加文章,不同的内容、类型以及不同题材的文章数目,共同构成了小学语文课本阅读数量。就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材而言,课本内的课文数量明显有所增加,较之于传统教学标准的要求,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量是是最多的,但是统编版阅读量要求却非常的低,二者文章数量上相差大约100余篇。

就当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现状来看,课文中的阅读量和阅读数目相对较多一些,以人教版小学语文阅读课为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先后改版多次。1987年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共有429篇可供阅读的文章,而2001年以后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供阅读的文章数量大约507篇;而2011年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供阅读的文章增加到615篇。从数字变化上来看,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十几年的时间内就增加了一百余篇。对于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其编排和改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帮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和技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与综合能力成正比;每次课本的改版,阅读课文的数量都会有所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也会随之增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2、 小学语文阅读量现状问题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量现状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

2.1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增加带来的影响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不断的增加的同时,要求师生之间应当共同努力和协作,在课堂教学中将增加的部分有效的消化掉。对于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比如学生的素质、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等;同时,小学语文阅读材料自身的难易程度、材料篇幅等,也会影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以及教学质量。比如,部分版本的课文字数虽然比较多,但课文数量却非常的少,加之其篇幅较长,因此教学效果不佳,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增加课时。

2.2课本阅读内容增加的意义

从本质上行来讲,课本阅读内容和数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同时与教学理念的转变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通常以大纲作为思想指导,而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侧重点不同,比如1987年的大纲重视基础知识,对阅读量没有量化;2000年的教学大纲开始强调语文阅读积累,同时还规定了背诵与阅读数量,并提出了具体的阅读要求。2011年的语文教学新课标中,则对此又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科学合理的调整,即在传统背诵与阅读要求基础上,不断的扩展阅读范围、更多的积累语言意识,将成熟的阅读量标准和规范,有效的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规划之中,注意阅读中的语言习得。实践中可以看到,虽然现行的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提出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问题,但根据教学教学精神的不断变迁,编写教材时仍需对阅读量进行适当的增加和变化。从效果上来看,小学阶段的12册教材中,累计增加了百余篇文章,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语文阅读量,而且对语文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

2.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量及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

首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小学语文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去培养孩子们对课外读物的阅读兴趣。比如,向他们讲述教师的阅读选择和经历,或者讲述古今名人的有趣阅读故事,与学生们共同探讨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情节等。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情趣与热情,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心得,从而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其次,阅读选材的选择。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但自制力却比较差。针对这一特点,小学语文阅读教材选择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比如可设置一些故事悬念、优选故事性很强的阅读材料,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阅读材料中的奇特有趣故事,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的自主阅读积极性。具体而言,一、二年级的语文阅读材料选择时,应注意增加一些通话、故事以及儿歌等题材的文章数量;对于高年级的小学语文阅读材料选择时,可适当的减少儿童文学方面的作品,增加一些儿童小说等材料。但无论哪个阶段的小学语文课本阅读材料,均应当具有趣味性、情节性以及故事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状态。

最后,正确引导小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都非常的小,教师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的科学性。比如,读物选择过程中,要注意小学生自身的分辨能力相对较差一些,不懂得如何有效选择读物,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并教会他们怎么去阅读。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写阅读笔记,自我检查与反思,对写得较好的学生要进行表扬,对写的不好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引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语:总而言之,阅读量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教学模式创新,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和阅读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岳文.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2]张东敏.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J].科学教育,2011(01).

[3]王小龙.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08).

[4]赵若苓.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量;阅读环境;阅读方式

一、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

1.语文课本阅读量的要求

每一个学生文字语言的学习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是从小学语文阅读开始的。科学合理的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对小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提高起着很好的基础性作用。而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都是精挑细选那些经典的适合小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优质课文,通过对这些课文的阅读,来获得语文学习的方法。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量,应该给予充分的保证,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和背诵优秀的文章来提高语文学习能

力。合理的语文阅读量能为小学生语言文化的学习提供保证,保证小学生学习的记忆储存量以及阅读信息量,同时,通过对小学生阅读学习中的观察,也可以为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和帮助,还可以为今后教材的编辑提供借鉴。对于小学生教学来说,课文阅读量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数量,这样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此外,小学语文课本阅读中,还应该穿插一定的教学任务,例如小学生的识字目标,通过语文课本阅读,也有利于小学生其他教学任务的实现。由于各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教学目标的不一致性,所以对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量要求,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只能根据不同地区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状况等实际因素,做出具体的研究和改善。

2.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

不同的教材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承担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不尽相同。在不同时期,对于小学生语文课本的阅读量都做出了不同的调整,但不管怎样调整,都是出于一个共同目的,就是对小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教材阅读量的设置过程中,既要穿插合理的识字数量,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还不能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学习负担,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慢慢探索。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阅读量的影响,而且是积极方面的影响成正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对语文课本阅读量的考查,可以分析某种版本教材的质量。目前,使用量比较广泛的语文教材版本有人教版、江苏版、北师大版等,课文数依次由低向高排列。出于对教学目的的考虑和编写思想的不同,各种教材中对语文课本阅读的数量安排也不尽相同,用合理数量的课文,来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提高小学生的识字和阅读写作能力,这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量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

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思考

1.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变化的外在因素

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课文数量的变化,我们可以窥视到整个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更迭历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学思想和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都是影响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外在因素。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来编写的,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也决定了语文课本阅读量的不同。现代教育和新大纲的教学要求,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发展。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苏教版教材的编写就合理体现了新大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精神,因此,在语文课本阅读量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增加,注重对小学生阅读量的提高,促进新课标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认字识字等语文知识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向通过语文阅读来实现语言文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2.影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完成效果的内因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全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解读,安排教学任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双方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合作,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地开展。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增加,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去适应、一起配合,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老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等,同时也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好课本阅读量的完成任务,适当地改善原有的教学方法,注重对教学过程中不同文章的教学时间把握、文章难易度的把握等问题,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综上所述,提高小学生语文课本阅读量完成的效率需要老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共同努力,在教材的编制中也要注意考虑各种因素,保证合理的课文数量情况下的教学质量。

3.让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科学合理化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过程中,要注重阅读量的科学合理

化,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有效地进行阅读和学习,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特点,确定合适的教材阅读文章,例如文章的难易度、篇幅长度等,都是需要仔细和慎重考虑的。让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教学更加贴近和适合学生,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做得更好,更好地促进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增加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的阅读量应达到145万字左右。这就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本的阅读量往往满足不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因此,积极合理地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量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本阅读量基本上达不到新课标要求的学生语文阅读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课堂学习之余,进行课外阅读,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多读一些好的文章、好的书籍,拓展阅读知识面,弥补课本阅读学习中的不足,提高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氛围的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向家长建议设立“家庭阅读角”,让学生在家里也可以进行自主阅读;还可以优化学校的读书馆等阅读场所,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可能和方便;还可以在教室里面放置一定量的报纸杂志等。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

2.合理完善阅读内容

在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和合理的课外阅读内容选择,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保障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3.优化课外阅读方式

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进行,老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和学习方式。合适的阅读和学习方式能大大增强阅读和学习的效果。因为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制约,他们的自主选择能力有限,这就要求老师加强有效的引导作用,积极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和适合自己的阅读学习方式,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和质量。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倡课外阅读和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丽.亲近阅读,收获成功: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一点思考[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12).

[2]傅淑婷.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互动新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12(4).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第4篇

(一)整体来讲,小学语文的内容有所增加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不是仅仅指教材方面的内容,从广义上讲是指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文章,包括作业、练习题和选读文章等方面。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量是有所增加的,就拿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来说,十几年的探索与研究,进行了多次的改版,力争与小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相结合,2001年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中的文章大概有500多篇,现在已经增加到了600多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十几年的历程中,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的文章并不是一直增加的趋势。在考虑到现实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对合理的阅读量,而整体阅读量的增加也是与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密切相关的。

(二)局部来讲,每个年级的小学课本阅读量也是有所不同的

小学生要经历6个阶段,12个学期,在这段时间里,小学生由最初一年级刚入学的懵懂无知到六年级的有所长进,其在生理与心理等方面的素质都是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的。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状况,在阅读量的设计方面也是深思熟虑的,这种深思熟虑体现在阅读量的设计并不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阅读量,而是在三四年级时阅读量最大,五六年级相对较少,而一二年级的阅读量是最小的,在一二年级的语文基本上是为了小学生能够识字,因此这个阶段的阅读量相对最少,而且其内容也是最简单的,而五六年级不同于一二年级的懵懂,在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提高,阅读量理应稍多一点,而三四年级的阅读量最多是在经历一二年级的识字阶段之后,三四年级不但对阅读量的要求会增大,而且这个阶段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最好阶段,小学生在这一阶段既不用为全篇的字都不认识而发愁,也不用为未来的升学而苦恼,他们有大量的时间与好奇来完成这些事。因此,阅读量的设计上有这样的不同。

二、对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阅读量的现状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阅读量的设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添加文章或者减少文章的过程,也不是减压减负所能完全替代的,影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小学生自身的能力,现实社会条件等方面。

(一)影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外部因素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小学课本阅读量会有很大的不同。相比较于上个世纪,现如今的小学课本阅读量有着明显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但为小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社会信息的传播,为小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章与书籍以供学习。在这个基础上,现今的小学生相对上个世纪的小学生有着更明显的社会优势。另外,社会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这样一个问题上,大量的教育家、学者在考虑学生的具体实际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上,科学合理设置语文课本的内容与数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设置问题上,不能以一概全,应当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教材,以便能够更好地符合当地小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影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内部因素

所谓的内部因素,实际上就是指学生自身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决定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关键所在。一本好的小学语文课本,不是仅仅依靠书籍的编排者的凭空猜测、妄加揣摩而成的,而是在充分实践调查分析、综合考虑影响课本形成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换句话说,小学语文课本设计与形成的意义不仅是功利地完成某个工作任务,而是以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为核心,以直接、便捷的方式方法提高小学生素质,从而形成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衔接的人才。因此,同一时期,不同发展程度的地方的小学生总体的能力是不同的;同一地方,不同时期的小学生在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也是有所不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设置应当着重考虑到小学生的能力,一二年级的课本阅读量与难度不能像三四年级那样,反过来也一样。

(三)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合理值

所谓合理值,不是以资质高或者资质低在某个时间段内,正常阅读,所能吸收的阅读量为标准的,而是以中等资质的人的要求为准则的,这是兼顾到了整个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是中等资质的具体实际的。这样既能考虑到资质较低的人不会因为内容和数量太大,而产生较大的压力和厌烦抵触的情绪,又能照顾到资质较高的人不因内容过于简单无趣,丧失对阅读的兴趣,产生骄傲自满等心理,最大限度地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要。除了依靠资质的高低为标准之外,年龄的差别也是一个重要标准,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还需要考虑一篇文章的篇幅方面的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对于篇幅的要求有着明显的不同,要找到相对合理文章篇幅,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在具体教学中应给资质较高的学生更多的自由阅读的空间,发展他们精读、细读的能力,而对于资质较低的也应当相对减压,但不放弃,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为教学的目标。

三、结语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设置是一个难题。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应当多做一些实地的调查与研究,考虑到当地小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社会发展的程度,这是一件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大事。一个科学合理的阅读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培养出与社会发展想衔接的人才,与时俱进。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本 阅读量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75-01

课本阅读量是指全套课本完整文章的总体数量,阅读量包括精读、略读、选读课文以及附加文章和练习系统中的完整诗文,不包括课本中配套的阅读品种。长期以来,关于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多少没有明确的规定,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阅读量应该达到145万字,学生应背诵的优秀诗文应该在160篇,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方便。

1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分析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过多的语文课本阅读量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造成相反的效果。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课本阅读量是指课本中文章的数量,语文课本文章包括精读、选读和附加阅读的文章。在人教课标、人教统编、人教九义、北师大课标以及江苏课标这五套小学语文教材中,新课标阅读量是最多的,人教统编教材的阅读量是最少的。一般情况下,阅读量越大,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帮助越大,教材编排人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接受能力来编排课本,适当增加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量,课程安排要体现出循序渐进,为小学生提供适应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学理念改革,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呈现增长趋势,课文数量的增加需要师生共同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加快消化吸收的速度,最大限度完成阅读量。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的选读课外文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展开层次性教学,确保小学生可以完成学习汉字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要求。

2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量的措施

注重选材。小学生的典型特点是模仿性强,自制力较差,小学语文教材选编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设计。语文教材可以设置故事悬念,优先选择故事化的课文,让学生感受奇特有趣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在一年级到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可以增加故事、童话、儿歌和儿童诗的数量,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本可以减少儿童文学作品,适当增加儿童小说。小学语文课本要富有趣味性、故事性和情节性,在学生入门语文学习的时候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巧妙设置课本布局。小学生比较好动,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耐心的进行现身说教,展开学生探讨,让学生畅谈读书的感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强烈意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船长》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对主人公的神态、动作和语文描写进行重点分析,为学生刻画率真和质朴的船长形象,让学生真正的融入文章的意境。小学语文课本布局要满足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阅读和背诵的热情,把被动的学习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的兴趣。阅读量的积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也综合多种因素,对学生阅读量现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储备语文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传授语文学习的方法。小学课本的文章是有限的,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适当的增加课外阅读量,强化自身的知识修养。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适当的转换自己的角色,帮助学生掌握语文阅读方法。现在小学生常有的语文阅读方法有写心得体会法、速读法、选读法、精读法以及摘录批注法,在进行重点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集中精力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和学习,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和边记的好习惯。此外,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快速浏览的能力,实现少阅读高质量和多阅读多了解的阅读习惯。小学语文是学生启蒙阶段的重点学科,提高学生阅读量的关键是要强化学生阅读方法,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结语

课本阅读量是指全套课本完整文章的总体数量,阅读量包括精读、略读、选读课文以及附加文章和练习系统中的完整诗文,不包括课本中配套的阅读品种。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的语言艺术细胞得以开发,学生可以更好地遣词造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教师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在提高小学生阅读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9):60-62.

[2] 雷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3] 邓水红.浅议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实效[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104.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文本理解、写作等方面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提升与课本阅读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规范课本阅读量,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最大化的提升,使语文教学工作能够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与类型较为单一一方面,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为现代文,文言文、诗歌等内容的比例相对较少,学生接触到的文章类型较为单一,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另一 方面,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将重点放在识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写作教学方面,因而可供阅读的内容较少,内容上的单一致使阅读量明显不足。(二)阅读量与阅读容量不足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学生应当能够具备超过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并能够背诵数量为160篇左右的诗文。但是从实际的教学工作来看,教材中的文章数量并不能达到实际要求。另外,语文教学的课时有限,大部分时间教师仅能在课堂上讲述教材上的文章,课外文章并不能引用到课堂上进行阅读与讲解,而课下学生也没有时间或没有意识自主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无法有效提升,语文阅读容量难以到达预期标准。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必要性

(一)提高语文课本阅读量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工作者普遍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因此对教育工作、教育体制予以了全面的改革。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与落实促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都逐步开展创新改革。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性阶段、重点阶段,应当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交际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因而语文学科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利用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这一层面看,提高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对课本阅读量予以关注,就是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二)提高语文课本阅读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小学教育。在此背景下,教育界也开始逐步加强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努力提升教学的实际质量与效率。同时,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家长对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因而他们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这种情况使教师不得不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反思与创新。为了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必须对课本阅读量问题予以关注,通过规范阅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素养,并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教学工作的展开应当以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个性特点为前提。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发展都不够成熟,而其好奇心、求知欲与好动性较强,为了有效展开阅读教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基本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阅读的乐趣。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组织一些阅读比赛,让学生分组进行阅读学习,看哪一组阅读的文章多,看哪一组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刻。另外,教师也可以举办读后感比赛,鼓励学生深入阅读,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合理的比赛安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激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

(二)教师应当合理控制课本阅读量虽然提升课本阅读量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但是教师应当客观看待课本阅读量提升的问题,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要保证阅读量的充足,又要保证阅读量不能够超出小学生的承受与学习能力范围,避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与学习负担。教师应当综合分析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找到课内外文章的联结点,在讲授教材中文章的同时,为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课外文章,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与学习,使其能够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同时在提高阅读量时,教师应当注意对文章类型的丰富,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某一个文本类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且难度适中的记叙文、散文、文言文以及说明文等不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的丰富,使学生在阅读中投入兴趣与精力,并逐渐将阅读培养成为一种习惯,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阅读。

(三)教师应当挖掘文本的独特魅力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够认识文字、学会运用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文本中文字的独特内涵与魅力,吸引学生进行学习与阅读,不同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含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知文字,使其能够对文章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碰壁’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是什么意思?”通过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结语课本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是由于课时限制等原因,课本阅读量并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对语文阅读教学予以改善,通过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等方法,提升学生对课本阅读的兴趣,提高其阅读量,丰富阅读类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汤超霞.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8):85.

[2]武新虹.浅析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时代教育,2015(2):46.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对策

一、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

出于对小学阶段学生相对特殊的身心发育情况,普遍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选择的内容、形式、类别都比较单一,也就是选取了大量更加易于学生认知和理解的现代文、寓言故事、短小且常见的古诗等。尤其是较低年级语文课本更加侧重于对更小单位语文元素如字、词、句的基础性学习,故阅读量设置更少。

教学改革以来,传统的小学语文课本阅读设置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表现在曾经与早教内容类似或相同的内容逐渐被删除、退出了课本教学。而一些与实事更为贴近的现实题材的短文开始被纳入课本阅读教学中,同时,部分能够反映相对深刻的历史问题、时代环境等的古诗词也有所增加。一定程度上,教改后的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有了增加,并且在形式上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更加适应了现代学习与生活环境中对小学生的语文教育的客观需求。

二、对策

(一)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和教学特点适当安排课本阅读量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变迁,新时期下小学生的身心成长速度已经较过去有了快速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越来越多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其对知识学习、环境认知的速度早已非过去同年龄段的学生可比。因此,新时期下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应当与时俱进,适当调整,采取分层教学措施,根据学生和教学特点适当安排课本阅读量。

特别是进入三年级以后的中、高小阶段,学生的智力发育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此时就可以尝试适当增加甚至延伸课本阅读的范畴和数量。比如,教改后的小学课本中古诗词阅读数量有所增加,且往往采取同类诗词共同开展教学的形式。教师不妨依循此类教学思路,将相同作者、近似主题或内容的诗词、文章等进行对比式教学。同时适当增加对于作者生平、时代历史、社会环境等诗词背景的教学,使学生在熟悉和掌握了同类诗词创作主旨和意图的基础上提高对于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记忆。若学习效果尚可,教师还可以尝试推荐或安排与课本阅读有所关联的课外阅读素材,通过在阅读量方面的持续扩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更上一层楼。例如在三年级上学期教学《给予树》一课后,我向学生推荐了《爱的教育》一。我首先就《爱的教育》的书名让学生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学生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两周后,我们开展了读书交流会,交流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和收获。而后,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回顾经典片段、发表各自独特的观点等,学生深深体会到了书中所表现的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通过读书、品书,逐步提升了学生个体的阅读品质。

不过开展此类分层教学的前提在于准确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制定出相应且合理的阅读计划。要让学生始终能够在自身阅读能力之内实现“跳一跳、摸得到”的目标,这种处理方式目的在于既不超越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上限,不至于因为难度过大损伤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但又不会因个体差异而让能力相对出众的学生感到大一统式的课本阅读安排“吃不饱”而消弥了阅读兴趣。

(二)利用更加丰富的阅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首先培养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是后续增加课本阅读量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时下越来越丰富的辅助技术和器材利用更加丰富的阅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多媒体阅读教学是值得尝试的创新手段之一。特别是那些已经有了改编后影视剧素材的片断可以融入课本阅读教学中,亦或是教师以动漫、图片、图像等形式将课本内容从传统平面、静态的方式转化为立体、动态的新形式,甚至可以尝试在课本阅读过程中辅助特定的背景音乐等都不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好手段。

此外,角色扮演、情景设置也是创新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扩大阅读量的策略之一。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使其普遍具有以肢体表演再现特定内容的愿望,这是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的教学手段。小学课本中大量的拟人化内容、清晰的故事情节都是可以被适当改编成微型“舞台剧”的素材,利用这种更富生命力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与语文阅读间建立起良好的正向联系、激发阅读兴趣乃至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量是语文教学能否起到良好效果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课本中的阅读内容更是会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情况如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研究课本阅读量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用以满足教学需要都是非常合适的。可对小学生来讲,课本阅读量多大才能满足学习需要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注意到了阅读量的问题,规定了量化的课内记诵量以及课外阅读量,但是并未对课本阅读量这一问题作出明确量化规定。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讲,到底读多少课文才能将语文学好,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而个体对于语文的接受程度有差异,使得这一问题比较难得出定论。对于群体教学来讲,课文数量则需要一个基础量化数值,学生的平均课本阅读量的接受速度应当同课时数要求互相适应。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学期掌握一册课本,十二个学期共计十二册课本。而这就为究竟课本阅读量是多少这一问题,提供了空间研究需要。再者,语文教材除受到课时影响,还会受到识字任务的影响,三千字的识字任务应当科学地分配到不同阶段的课文当中去。基础阅读能力应当在特定的时间与阅读量下逐渐形成,作文能力的培养也要在阅读中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与模仿。这些都会影响到课文数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语文课本阅读数量究竟是多少是有很大弹性的。同样是应用汉语的地区,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等,课文数量各不相同。本文仅就内地情况作以初步分析。

二、课文内容与形式的改变

我们可以把内地各个版本的教材涉及到的课文按照散文故事、古诗和现代诗等做出初步整理统计,以调查学生阅读内容,然后得出比较数据。经过分析研究,人教、北师大课标和江苏课标等版本教材,课文占教材比例均超过65%,人教统编版达到了83%。均超过全部阅读量的半数。诗歌均在35%以下。数据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都是以现代文为主要阅读形式,现代诗歌、古诗、古文的比例逐项降低。这样设计是因为小学语文的目标是认字识字,再加上语言读写与交际能力培养。而要完成这几项目标,一定要以现代语言文字环境为依托。在新课程改革中,散文故事类型的文章比例缩小,诗歌的比例增加,这种变化同编写理念有很大关系。伴随人们提升语文素养与欣赏水平,教材中增加诗歌含量是不可逆转的变化。而从展现形式来看,各套教材在设置精读与略读课文时,虽然各有不同侧重,附加阅读题材也因为主体阅读不同而呈现出完成不同的变化,但是在编排中都提升了阅读量,让扩展阅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人教统编版比较简单,只在基础训练中偶尔加入诗歌。人教课标版则在课后加入了阅读链接和课外书屋等,增加了阅读篇幅数量。北师大的教材阅读量增加表现得更为明显,教材印张数同字数都占优势。

三、对课本阅读量的现状思考

(一)课本阅读内容为什么会增加?

单从人教版先后三种教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既是受到时代的影响,也和教学理念变迁息息相关。教材编写以大纲为指导,1978年的大纲重视基础知识,没有量化阅读量。到了2000年,开始强调阅读积累及语文的工具性,第一次规定了课内背诵与课外阅读数量,提出了实质上的阅读要求。而接下来的语文课标,则做出了更为合理的调整。在沿袭了原有背诵、阅读的基础上,形成了扩展阅读、积累语言的意识,将更为成熟的阅读量标准,引入到教学规划里来,更加注意在大量阅读中习得语言,加强记忆积累,也更加注意小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课标的成熟度更高了。目前大量阅读已成为学习语文的关键策略。虽然大纲中未明确提出课本阅读量的问题,但是按照教学精神的变迁,教材编写仍然在阅读量中体现出变化,十二册教材中总计增加了近百篇文章,不但极大提升学生的阅读数量,也影响到了语文教学的手段,让过多过繁的技巧训练转变成为在阅读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

(二)课本阅读量增加会改变什么?

增加的数量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课堂上将其消化掉,这是内在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和学生的各人素质有关,也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有关。此外,限定了具体的精读与略读内容,更会制约文字的阅读速度。阅读材料难易不同、阅读材料篇幅长短等同样会影响到阅读量与教学效果。比如课文字数最多的北师大版,字数虽多,可是课文数量却又相对较少,篇幅较长。这就需要教学时注意适当增加课时完成长文章阅读。以上种种因素都要求在教材编制与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更为合理的方法,使课本阅读量既能适应一般师生的阅读需求,也可以给优秀师生提供广阔的平台。

(三)什么是合理的课本阅读量?

所谓课文合理,是要将阅读数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还应当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合理难度及篇幅的课文。阅读量应让学生可以接受,但是不能设计得过于简单。应给学生留出思考空间。近些年来各版本教材在实践中得到认可,说明了它们存在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材,印张总数在66,总字数在133万左右,是比较合理的数值。意即小学语文课本阅读数量值在130字左右,是可以完成前面提到的习字、培养阅读写作能力与素质教育要求的。

四、总结

最后我们需要说明,语文教材只是起到示范性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凭借教材达到思维活跃的目的,达到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的目的。我们应当注意课外阅读补充,特别是与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系列,对此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庞玲.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散文选刊(理论版),2011:1。

[2] 李晓红.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0。

[3] 王秀英.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之我见[J].教学周刊,2012:5。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 ;阅读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精彩活泼的文字语言吸引了大多数小学生的注意力。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通常是通过多读、反复读来实现的。苏教版指出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积累语言、提高悟性,并针对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观点。

一、阅读的目的和重点

(一)阅读的目的

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小学生阅读首先是学习汉语言文字,然后是隐藏在文字背后作者所表达的意蕴和思想感情。通过阅读练习,小学生可以认识字词,积累文字语言,内化外在信息,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欣赏以及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了解社会历史、古今文化,与自身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感悟人生、拓展思维、陶冶情操、涵养人格,增加文化底蕴。

(二)阅读的重点

阅读的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激发兴趣、培养悟性、培养阅读习惯。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激发出阅读的兴趣,才能实现阅读的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巧设情境,使学生把阅读当作是一种需要,而不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揭示课题开始,教师就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巧妙而有玄机的开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课文有阅读期待。语言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悟性,即语感的培养。悟性的培养,依赖于平时的语言积累。要培养学生的悟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认识到学生不是课文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文的意义创造者,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形成自身的价值取向。阅读的习惯包括:有选择性地读书,读书要做笔记,边阅读边思考,不懂的地方要主动查找资料,能够指出文本有疏漏的地方。那么教师要怎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只有多读,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才能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

二、小学语文阅读的现状

(一)课时制约影响到阅读量

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智力还在基础发展阶段,因此每一册的课文数量较少,课时数相对较少,学习进度较慢。在有限的课时数中,认识字词,练习写作,口语交际等还占据了一大部分,使得小学语文课本本就有限的阅读量更少了,而这些严重影响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加强。

(二)小学生定性不足

小学生都是小孩子,玩心较重,定性不足,对于静下心来慢慢地阅读缺乏兴趣,而且阅读面也比较单一,局限于语文课本和自己感兴趣的少数图书。新课程改革初始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在磨合,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性还有待加强。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方式方法以及引导学生学会将阅读应用于实践的理解存在着欠缺。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苏教版在阅读教学上有很多创新,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教育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譬如向学生讲述教师自己阅读某些书刊后的体会和收获,或是讲述一些古今名人读书的故事,和学生共同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师生间平等互动的交流,使学生愿意在课外主动尝试阅读,与人交流读书心得,并在班级里形成很好的读书氛围。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则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到阅读的重要和趣味性。小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看待事物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驰骋,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给出标准答案,扼杀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阅读兴趣。

(三)适时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小学生毕竟年纪较小,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首先是读物的选择上,小学生分辨事物的能力较差,不懂得阅读应有所选择,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告诉学生阅读的方向,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总结阅读经验。为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阅读材料,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懂得如何选择阅读方法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尝试粗读法、精读法、选读法等。指导学生写阅读笔记,并经常检查,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使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延伸阅读,譬如教材上教到一则寓言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查找类似的寓言故事,比较这些故事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发散思考的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四、小结

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只有依靠阅读实践,多读是肯定的,但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性地高效阅读。教师需要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能辨别图书的优劣,能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有选择地阅读,逐渐养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认真的阅读习惯。在这样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春燕.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2]王向东.阅读教学的三个问题[J].小学教学研究,2004(12):5,14.

[3]施晓岚.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105.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量;思考

小学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学习语文课文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科学很多方面,内容具有广泛性,对小学生来讲盲目阅读是错误的,要规范阅读数量,合理阅读。义务教育教学提纲就提到关于阅读量的要求,有利于阅读的合理化。

一、对阅读量的探讨

语文是研究语言的一门课程,背诵是学习它的基本途径,义务教育大纲里面提出义务教育时期小学生的阅读量至少达到100万字左右,能够背诵150篇的诗文。阅读量的提出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阅读水平,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想要达到标准的阅读量确实有些难度。

二、阅读量现状

1.其他科目制约,课外课增加

为了小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家长为孩子增加了很多课外课程,每天除了完成必要的功课之外还要参加一些课外的补习课程,自己的私人支配时间较少,从而降低了阅读质量,影响到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

2.小学生阅读兴趣不足,定性不够

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孩子,在对待事物上面没有一定的定性,大部分小学生都喜欢玩耍,对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阅读习惯,并且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每天面对的就是学校发的语文课本,根本提升不了课外阅读量,缺乏阅读兴趣。

三、对小学生阅读现状进行的思考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学生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逼迫孩子进行课外课的补习,要针对孩子的爱好去选择课外的补习科目,比如,喜欢阅读的孩子,家长可以买一些关于提高课外知识的阅读资料,而不是拿学钢琴、学画画取代,孩子的阅读兴趣不要被淹没。

2.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老师起着枢纽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课堂读一些报刊资料,讲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建立讨论小组,让孩子们从中得到收获。化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让小学生自己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找到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阅读的习惯,开阔阅读视野,拓宽知识领域,提高思维的活跃度,尽情地徜徉在阅读的世界里。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要合理安排阅读时间,逐渐培养阅读习惯,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王贺玲.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4(12).

上一篇:幼儿园设计范文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