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1 22:14:18

小学语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37-01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情感的培养。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能够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课文,陶冶学生的情操,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始终贯穿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情绪。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做到动之以情,学生达到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亲情教育

亲情教育是爱的教育。青少年在成长阶段进行情感培育,让学生学会珍视爱,懂得怎样去爱,体会到亲情中最本质的真挚无私的爱。把亲情教育与做人的品行自然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亲情,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高尚的品质,学会尊老爱幼,善待他人。

(二)友情教育

真挚友情是温暖心灵的阳光,是促人向上的正能量。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中,适当渗透对友情的解释,让青少年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值得看重和珍视的友谊,使学生彼此间学会珍视与他人的感情交流,怎样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师生情教育

教育本身高度情感化的过程,使得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情感教育其深层本质乃是发于真情,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和老师一起踏入情感的世界。增进彼此的悦感,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学生是教师人生之途的伴侣,是教师生命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教育,使教师的职场生活更能显现生命张力和人格魅力,同样,教师善待学生,也是善待自己的职业,善待自己的人生。

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一)注重自身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培养,首先在于培养小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老师通过情绪体现和情感表达,做到饱含激情、充满感情,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对语文的浓厚兴趣。首先,老师要培养自身的情感文学素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无形中散发文学的底蕴,熏陶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课文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再逐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在此基础上开始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揣测和体验作者写作时内心情绪和情感,通过发言、讨论、表演等途径让学生表达他们对文章理解的内心的情绪和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把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表达出来,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情感教育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与学生互动。生活是万花筒,折射出各种情感,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将语文课文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情绪情感,激发出学生潜藏的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对生活的情感、对知识的情感、对学习的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社会经验尚浅,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主要在于直观反映,他们的情感多受老师情感的影响,受课文中人物情感的感染,受文章中的形象所感染,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钉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通过模仿来进行情感体验,而再现情境的最佳方式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老师可以丰富和补充课本中的插图,再现课文中的描写的实景,选用与课文相关的音乐,还可以通过视频短片、声音、画面等方式,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使学生融入声画的情境中,进而进入文字描写的情感当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体验文章的情感之美。

(三)注重写作引导,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升华情感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培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升华。丰富的情感积累有助于写作教学,而不断的写作也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丰富,常常有很多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将这些想法通过写作的的方式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升华情感,锻炼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鲁迅认为,要写出好文章,除了要有精熟的技巧,还要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培育,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把平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想所感都真实地记录下来,不断积累,久而久之,积累到一定的情感体验,通过写作实现情感的激发和思想的升华。

三、结语

知识教育让人更加睿智,情感教育让人更加完整。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老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找准学生的情感激发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的激发和思想的升华。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享受学习学习语文的快乐,培养深厚的文学素养,也有利于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

[3]张巧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l0.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2篇

一、什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之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何在

情感教育是始终贯穿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情绪。它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更为重要的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的效果,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词汇修辞、语言逻辑、文体知识等都是为之服务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该无处不在。小学生在的听说读写的认识对象输入模仿的知情到输出自己个性化的知情意,实际上就是把教师的知情意完成转换。只要教师做到以情传意,情景互融,就能创设出较多的故事情景,审美情景和问题情景等等。这样就能较好地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以至形成共鸣,多形式,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的生命个体,教育要关心学生,就应该关注其情感活动;教育是提升人的素质,就需要提升人的情感质量。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学生素质形成中的作用,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的关键在内化,内化的关键在情感生成和习惯养成。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要提高素质教育,首先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内容

情感不仅是教育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书育人既需要动之以情,又应该授之以情。

(一)亲情教育

亲情中最本质的成分是真挚无私的爱。亲情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珍视爱,懂得怎样去爱。青少年在成长阶段的情感培育状况与其人生命运和社会安定关系密切,培养人才不能以降低人的情感质量为代价。应该把亲情教育与做人的品行自然结合来,让学生感受亲情,珍视亲情,尊老爱幼,善待他人。

浙江诸暨市城东小学三年级学生郦思哲的作文《妈妈回来了》获2006年首届冰心作文竞赛小学组一等奖――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很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就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这篇小文在提醒我们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孩子的童心是最起码也是最宝贵的。现在的孩子被社会的浮夸和功利面所误导,写出来的都是空话、套话,失去了作文最本真的东西。其实学生推动的何止是这样,他们有可能丧失了‘表达真实情感的能力’,如果只教会学生说一些假话,那么教育意义又何在呢?

(二)友情教育

真挚友情是温暖心灵的阳光,是促人向上的力量。应试让青少年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值得看重和珍视的情感。友情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善待他人,真诚付出。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对友情的解释,使学生彼此间学会珍视与他人的感情交流,适当渗透对友情的解释,使学生彼此间学会珍视与他人的感情交流,大家处在一个和谐的、积极的状态下对教授其它专业知识能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三)师生情教育

一位语文教师上课时发现学生在做数学作业,她把学生的作业本折断并掷向角落,学生惊恐地看着老师,手足无措。她意识到这种泄愤的方式只能获得学生表面的服从,学生对老师产生的只能是畏惧感和抵触感。她诚恳地道歉:“刚才我太冲动了,请大家原谅。这位同学的本子我下课给他粘好,也请大家认真上好后面的课”!这位老师事后总结道:“接下来的上课我找到了教书以来少有的好感觉――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汇。”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教育本身是高度情感化的过程,其深层本质乃是发于真情,出于自愿的行为。在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为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教师在教授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和老师一起踏入情感的世界,增进彼此的悦感,师生之情进一步体现。

情感教育是注重人的情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注重生命成长和精神培育的教育,也是注重人的整体发展的教育,安使教育活动拥有更为宽阔的视野和空间,使教师的职场生活更能显现生命张力和人格魅力。学生是教师人生之途的伴侣,是教师生命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善待学生,就是在善待自己的职业,善待自己的人生。

三、结束语

知识教育让人更加睿智,情感教育让人更加完整。知识教育可以造就人,情感教育可以拯救人。语文教育学科的内容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之中所含对亲情,师生友饱满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把情感教育作为内容的一部分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强化,同时也能达到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兰芹.再谈小学语文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7).

[2]叶献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的目标与方法[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9).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语文素质

小学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作为基础知识,课程教育改革落实程度与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及时提高自我重视,以学生语文素质培养为教学目标,将素质教学内容合理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学习素养可以得到有效

培养。

一、现阶段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现状

从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凸显了许多的教育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分析文本、揭示主题的能力差,不能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小学生语文素质水平呈现下滑趋势,学生对语文学习已经没有早期的浓厚兴趣。在书写汉字时没有注重写字姿势,作文内容空洞缺乏新意,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产生厌学情绪。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语文素质培养策略

1.优化完善语文课程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教学环境的创设,主要包括语言学习情境与教学氛围。语文学习的渠道是十分多元化的,语言教学环境的构建主要包括课内与课外两种形式。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充分利用教学环境的教学优势,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语言素养可以在多种语言环境与教学因素的影响下得到有效提升。除了需要积极构建课内语言环境之外,课外学习情境的构建对于学生的语言素质培养也至关重要。语文知识皆来自于生活又活跃于生活,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语文知识,在亲近自然的状态下更加深入地感知社会生活,进而不断加深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有效优化并完善语文课程教学环境,不断密切知识与现实生活间的关联,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语言学习情境中隐含的情感及人文条件,不再局限于教材知识的学习,而是在学习中积极寻找更具价值的内容,进而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2.以生为本,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观念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学习优势、个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展开针对性教学,以此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充气雨衣》这一课时,提问:“同学们你穿过雨衣吗?穿着雨衣在雨中走是什么样的感受?你想过怎样解决问题吗?”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小林遇到几次难题,是怎么解决的?”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及时复述“充气雨衣”发明的过程,并深入阐述阅读文章后得到的启示,以此来有效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强化情感教育,进而不断弱化学习差异。通过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观念,在思考中生成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积累学习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框架,M而从根本上强化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3.肯定学生的进步,重视学习差异

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之前没有理解的知识。因此对于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不可以一直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要给予其充分的关怀与照顾,帮助学生找到影响学习成绩的根本原因,使学生在自我教育关怀下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重塑学习信心,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这一课时,首先,在学生阅读文章内容时,教师需要在一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顺序,如: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等。其次,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最后,利用屏幕出示提示: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请学生思考人们会怎么称赞,并将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称赞这个少年。有效肯定学生的进步,重视学习差异,为班级中考试成绩不是十分理想的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并第一时间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有效重塑学生学习信心,不仅可以有效构建温馨友爱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教育作为我国教学格局中一种核心构成内容,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具备深远的教学价值,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及时认清自我的教育职责,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不断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禄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素质的培养[J].读书文摘,2016(4):191-192.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4篇

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两部分,下面将分别介绍儿童文学与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儿童文学作品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儿歌、故事、诗歌、童话、科普读物均属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范围,而且这些优秀作品又作为编写小学教材的重要文学资源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里面,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小学语文教学教材内容形式,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把握儿童文学的特质和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来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水平。当代社会,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十分广泛,少年儿童在接受课堂教学知识外,还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儿童文学读物来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读写和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少年儿童的成长。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儿童文学由于其丰富的体裁样式和大量经典作品的创作成功,极大地扩展了编写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资源渠道,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教科书中大部分选文均来自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要求下,无论是哪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都因儿童文学作品特有的文学性、艺术性与趣味性等特征构建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参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这一现象不仅仅在国内比较普遍,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因此,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源,对小学语文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源泉

在儿童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儿童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同时有利于与成人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沟通,而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需求进行创作的异于的独立的文学门类,即为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内容开发的重要源泉,符合七岁至十二岁之间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理解审美能力,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和观念的形成以及对文学作品阅读兴趣的培养都将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3.构建小学生和谐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儿童文学占据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很大比例,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小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中的寓言故事能够深刻领悟到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帮助这些儿童形成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另外,儿童文学其实就是打开小学生心灵世界的“一扇窗”,他们能够借助儿童文学这一载体更好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享受着儿童文学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儿童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小学生在儿童文学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促使小学生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道德品质高尚、伦理观念健全的社会人。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于构建小学生和谐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结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与小学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日渐提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一定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教学要求,才能切实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与小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何关系? 这个问题显然未引起国内语文教育的关注, 但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 这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教育部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相当程度来自文学的熏陶。小学生年龄一般为6―12岁, 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度, 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理解的文学多为儿童文学―――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卡通等。优秀的儿童文学因其语言浅近生动、主题单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儿童欢迎。 因此,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一种必然的联系, 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育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在这项活动中, 作为主导者的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业务能力, 具体在语文教育中, 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专业知识、审美能力、较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等。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教学, 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要求教师,他们希望的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 还应该富有童趣, 是故事大王, 是长不大的成人, 善于和儿童沟通。儿童文学有助于教师这种素质的形成。

(一)形象地把握儿童心理

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首先应该是半个儿童心理学家。 因为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而是有情感有思维有着一定心理年龄特征的个人。关于儿童心理, 鲁迅先生早年研究儿童文学时便有深刻的见解:“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倘不先行理解, 一味蛮做, 便大碍于孩子们的发达。”优秀的儿童文学之所以到儿童欢迎, 是因为儿童文学作家充分把握住了儿童心理,并以生动的语言塑造出了适合儿童审美接受心理的形象,对这类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可以使教师所学的儿童心理理论通过可感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以便在实践中有效地与儿童沟通, 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二)感受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育方法没有一定之规,尤其是语文教育,人文性极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关键是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形成与教育主体――学生的良性互动, 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具体到如何进行?一些反映当代学校生活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使我们从中获得启悟。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姑娘》中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教育专家小林校长。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学生需要自带午餐, 有心的小林校长就要求学生让家长给带“山里的” 或“海里的”,“山里的”即蔬菜,“海里的”为海洋产品,午餐时学生们纷纷展示自己带的食物,小林校长便向学生一一讲解这些食物的有关知识, 在如此寻常而又快乐的气氛中增长见识, 学生会有何等兴趣?如果再适当增加认字或形象生动地描绘该食物的环节呢?显然就是很好的语文教育。 再比如吃饭时, 传统的要求是少说为佳, 小林校长却经常让孩子们分别讲述个人一天中有趣的事, 这种轻松的氛围可以使小学生们无所不谈, 自然就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教育是一个过程, 是全方位的, 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就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 课外阅读、故事会、娱乐活动、作文实践, 在教学中融进相关的 、优美的文学作品, 将图画、音乐、电视等引入语文课堂解读文字符号, 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环境和氛围, 都有助于引起儿童对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先导, 学生对语文没兴趣, 往往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教学手段的呆板、教条, 教师知识的狭窄, 讲话的无趣味。 小学生活泼好动, 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往往凭借兴趣,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该是教好语文的关键, 儿童文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忽略文章的文学性、整体感, 而把重心放到字词语句的认读讲解上, 或者思想意义的分析上, 因为美是有整体感的, 一经理性分析, 就把这种整体感肢解了。应当设法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文美的形象、意境, 感受美的语言、韵律。可以配乐、配画、配音像, 教师语音纯正、满含情感的朗读亦十分重要。文学的因素重在情感上, 要想感动学生, 教师自己本身得被感动, 在讲解中需充满情感, 把文学作品的美感真正表达出来。同时, 还应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上下功夫。 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 本身不具形象性, 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 要使小学生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

2.课外阅读

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 往往有比较广泛的阅读, 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课外阅读的兴趣在于培养。当今是一个诱惑非常多的时代:卡通片、电子游戏、网络文化、多媒体CD 等等 , 电子传媒文化以其方便 、快捷 、可视可听的直观性以及可操作性强烈地吸引了儿童, 是所谓“ 读图时代”。同整个大的文学形势一样, 儿童文学也在受着电子传媒文化的挑战, 文学日渐萎缩, 许多儿童沉不下心来读文学, 就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3.作文实践

作文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 中小学生普遍惧怕作文。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 是课外缺乏阅读。 因为学生阅读多了, 自然有一种要表达的冲动, 喜欢儿童文学的小学生往往擅长讲故事,而且绘声绘色, 形象生动。同理, 他们也往往擅长写作文,而且内容比较充实, 语言比较通顺生动。 这就是儿童文学对作文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 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说作文是读出来的, 是练出来的。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育 关系 地位 作用

1.引言

小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基础。语文因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由于语文并不是一门能够迅速提高成绩的学科,因此语文课程更要打好基础,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儿童文学是与少年儿童的成长相伴的,少年儿童最早接触到的语文,便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两者所面对的对象都是少年儿童,其目标也都是让少年儿童领会文学的魅力,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陶冶性情,增长知识,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儿童文学”这一概念在我国的形成源于1920年10月26日,周作人在当时的北平孔德学校的演讲。周作人在演讲开头指出:“今天所讲的儿童的文学,换一句话便是小学校里的文学。”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的天然关系。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便于小学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又是如何界定“儿童文学”的呢?“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儿童的审美需求,专门为儿童创作与编写的,既为儿童所喜爱,又适合儿童阅读与欣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有四个要求,即教育性、知识性、形象性和趣味性。这四个要求与我们小学语文教育的具体要求不谋而合。在教育实践中,人类很早就发现了儿童文学是个很好的教育手段。《古代印度童话寓言故事集》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其卷首序言中记叙:古代有一个国王,他有三个蠢笨的儿子,国王要他的丞相调教这三个王子,丞相使出了浑身解数,可依然毫无结果。一个年长的婆罗门听说了此事,表示愿意承担这项重任,并许诺在半年内教会三位王子治理国家的才能。这为年长的婆罗门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方法,而选择以最为吸引儿童的动物故事为素材,结果取得了很大成效,也为此编写了这不流传千古的童话寓言书。这则故事的真实性已无法查证,但足以表明古人已充分意识到了儿童文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然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介于六岁到十二岁之间,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所受教育的程度,主体单一明朗,因此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的童话、寓言等儿童文学深受小读者的喜爱。孩子们从这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中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了解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处于儿童时期的小学生的成长和智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的教育目的之一是培养小学生的基础读写能力,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从教学目的来看,儿童文学的作用正好可以达到小学语文教育的标准。

3.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3.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它是为实现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系统把语文知识组织起来的科学体系。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为教育儿童而创作的文学作品,是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因此,儿童文学必然会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占据了整个教材内容的一半以上。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极具趣味性,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例如,《皇帝的新装》是对爱慕虚荣、自欺欺人这种行为的强烈批判;《卖火柴的小女孩》表现了旧制度的丑恶和腐朽;而《小蝌蚪找妈妈》让学生了解了青蛙不同生长阶段的外部形态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这些儿童文学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2.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补充与延伸

语文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与与延伸。“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目标,仅仅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是达不到的要求的,学生必须加大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还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然而,近些年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却不容乐观,小学生的课外时间被各种补习班或垃圾文化所侵占,不利于孩子们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通过调查发现,凡是理解能力较强,写作水平较高,知识面较广的学生,大都是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得的。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适时引导,经常推荐一些适宜小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3.儿童文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儿童文学具有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富于音乐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与儿童文学的语言艺术是密不可分的。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创作者,必定是一位驾驭语言文字的高手,一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也是堪称典范的。小学生阅读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习作者的言语搭配以及修辞手法等等,从而提高自己口头和书面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总结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不能体现仅仅在学生成绩的提高,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应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儿童文学为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成为了小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最好媒介。同时,儿童文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涵养,陶冶性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0.

[3]王昆建,王娟.略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定位[J].昆明学院学报,2010,32(2).

[4]王林.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教学[J].福建教育,2004.11.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7篇

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工具性训练的倾向有两方面的认识根源:一是在处理工具性与其他属性的关系时过分强调工具性的重要性,忽视了其他属性的存在;二是在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时彻底切断了工具属性与其他属性的密切联系,孤立机械狭隘地划定工具性的内涵外延,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实践的片面机械,语文工具性本身也成为僵死的概念。属性讨论是语文学科理论重建必过的关隘,概念理清又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科学全面地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语文学科理论重建才能奠定坚实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吸收大讨论的成果,对工具性有了比较客观的说法。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文是各科教学的基础”(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这些话无疑都很正确,但都不是语文工具性丰富内涵的全面表述。小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语文学习与小学生的人格成长、知识修养的发展,与小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究竟有怎样的联系,从这几句话中很难得出理想的答案,而这正是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最为重要的。语文教学的路子越走越窄,语文教学越来越枯燥机械,与我们对语文工具性的理解过分狭隘大有关系。只有真正科学全面地理解语文工具性的内涵,语文教学改革才能进一步拓宽思路,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语文学科本来声名显赫的“工具性”这一性质,沦落到如今谈其色变之式呢?究其根源,标准化考试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一)标准化考试历史已久,其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它可取先进的一面,但时至今日其显现的弊端也越来越多。语文学科是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惟其模糊和多义,才更有韵味。可笑的是语文课居然有了统一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更是内涵丰富,多词一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层出不穷,何来标准可言。“齐心协力”与“同心协力”何别之有?把“齐心协力”判错的那个小学语文老师大概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文盲”吧?我真为他感到悲哀,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感到悲哀。由此可见,标准化考试中的诸多试题非但不见“人文性”的踪迹,反而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引入歧途,完全偏离了其本来的航向。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语文的工具性,而工具性本身就意味着灵活的,多变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计算机阅卷和所谓的标准化考试早已抹煞了“灵活、多变”,取而代之的只是僵化的所谓“唯一”的答案,可笑之至。有很多字、词、句,只要明白它们是什么意思,会用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将它弄得支离破碎,还企图弄清个“所以然”。除了语法,语文更注重的是语感、感觉,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待语文,就没有感觉可言,整个教学自然是死气沉沉。语文不是数学、物理,不能用唯理性思维模式。语文教学没有什么标准,应该多渠道,多思维,多方向的,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生机。

那所坚持和强调的真正的工具性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二)按照叶老先生的说法:语文的“语”,就是指口头语,“文”就是指书面语。人们的交际,一般是通过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的,因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工具在于运用,能力重在训练。语文训练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字、词、段、语法、修辞、逻辑等。但切忌零敲碎打,死记硬背,肢解文章、架空分析。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性,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语文是一种工具,这在语文界已达成了共识。但对语文工具的特殊性,未必有多少人理解。这种特殊性至少是: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与。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语文的基本训练不单单是一种技术训练,而要联系人们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生活状况,包括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等等)。联系生活进行语文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

那么何谓“大语文教育”呢?

(三)“大语文教育”是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他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大语文教育不仅是大语文的教育,更是语文的大教育。如果说大语文的教育展示着宏阔的教育视野,语文的大教育则要揭示出既有现实性又具超越性的教育价值功能。大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教育价值功能应是生存教育、终身教育和人生教育。质言之,大语文教育追求的是“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以人格为目标”的完人教育。这也正是“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社会是语文教育的大课堂。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应该高举“大语文教育”的旗帜,努力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坚定不移地进行语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 教育

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 专为儿童创作、编写的或为他们所喜爱又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属于同一人群。所以, 从接受者的角度看,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者, 他们的年龄在七至十二岁左右, 是标准的少年儿童, 同时又是接受学校教育的“人之初”阶段, 那么儿童文学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将更为明显, 因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一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是终生的。我国著名作家魏巍, 在二十多年后, 忆起小学时教过他的蔡云芝老师, 仍然难以忘怀。魏巍在他的文章《我的老师》中, 对蔡老师当年那“假装发怒”、“教我们跳舞”、“教我们读诗”、“处理我和同学的纠纷”、“梦中寻师”等点点滴滴的生活片段的回忆, 都再现出蔡老师当年对于学生的那种真挚的爱和真切的了解。魏巍至今还不能忘记蔡老师用唱歌一样的声音领他们念的诗:“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蔡老师那种对于儿童的理解,对于儿童的关爱, 对于儿童文学之美的那种独特的感受力, 都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以至于终身难忘。蔡云芝老师正是用她那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征服了一个少年的心。正如教育专家谈凤梁所指出的那样:“文学的那种潜在的、移人心性的作用实在是不能低估的。我们的民族有优秀的文化传统, 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文学中有历史、有道德、有知识、有人性, 可以说包罗万象。其中一脉贯穿的, 是人情、人性的美好。一个在文学作品熏陶中长大的孩子, 他的见识可能比别人多些, 他的心理也可能比别人更坚强,他的情感一定是纯真美好的。”由此可见, 儿童文学在儿童的成长中就像食粮一样, 但它是一种精神食粮, 它会让儿童在不断吸取营养的过程中慢慢长大。所以, 儿童在感受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的时候, 儿童文学的雨露就会悄悄地潜入孩子的心田, 融化在孩子的情感之中, 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 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认知作用

认知作用, 即通过儿童文学帮助儿童了解社会和人生。初步地认识社会是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可以用对社会、人生的反映和认识,为儿童认识社会和人生提供范本和模式。高尔基在童年时代就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 对他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有着重大意义。在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深有体会地说:“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 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 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我愈读得多, 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 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 更加美丽。”儿童文学这时的任务就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 借助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 帮助他们认识广阔的世界。如郭风的散文诗里的蒲公英、油菜花、朝霞、彩虹 都散发着春草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郭风笔下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 都会激起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生活的热爱, 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科学的热爱。

2.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的教育手段是艺术形象。它不同于教科书, 它是通过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影响和感染孩子, 用文学和艺术的美去打动孩子的心。不仅要让孩子从理性上获得认识, 在感情上更要有所激动, 产生深刻的印象, 受到强烈的感染,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得到教育。苏联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的中篇小说《铁木儿和他的伙伴》, 因其成功地塑造了铁木儿这样一个先进少年的典型, 在小说问世不久, 便在苏联掀起了一个“铁木儿运动”, 千百万少年儿童学做铁木儿。可见,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艺术形象具有感化孩子心灵的力量, 对于少年儿童的思想、性格、意志、理想和兴趣爱好等的影响是强烈而深远的。

3.审美作用

凡是文学作品都应该是美的, 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儿童文学是文学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同样依循美的规律, 使作品充满各种形态的美, 并且由于是为孩子而创作的, 所以更应该强调艺术的美。用儿童文学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 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安徒生的童话《野天鹅》中的艾丽莎, 不仅长得美, 而且还有一颗纯美的心。在解救哥哥的过程中, 她忍辱负重, 经受了种种考验, 自始至终地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这种感人的行为极其充分地展示了艾丽莎的坚定勇敢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 感染、教育了无数不同肤色的小读者。

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1.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应该多了解一些中外儿童文学史, 了解中外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了解儿童文学欣赏与批评的规律和标准, 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 就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鉴赏力。这样, 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指导, 才能成为指引学生走向儿童文学园地的领路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生们也确实迫切需要这样的领路人。

2.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要想更好地了解儿童, 那么从事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 便是一条极好的途径。因为在创作过程中, 你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 还要熟悉和懂得儿童文学的创作规律和技巧, 了解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 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对于儿童和儿童文学的爱。冰心认为:“为儿童创作, 就要和孩子们交往, 要热爱他们, 尊重他们, 同他们平起平坐。小学语文教学者也应以这些大师为榜样, 在提高自己儿童文学作写作能力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 为小学语文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谈凤梁.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活动(序)[M].北京: 中国电视出版社,1992.

[2]高尔基.我怎样学习[M].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育实质;不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276-01

一、概说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质

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争论围绕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不断转变而持续,如将语文课视为政治教育课,或单纯的语言学习课,或读写课等等,而这一争论的根源在于:对语文教育的实质认识不足。所以对语文教育实质的阐明,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明确小学语文教育方向、坚定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有助于小学语文课程健康发展、小学儿童健康成才。

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母语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中国民族拥有五千年的丰富历史文化传统,母语作为这些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体现出了母语的深厚底蕴,它无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便是将这种传统继续传承,并通过这种传承弘扬人性之美、彰显人文之蕴。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虽说是个简单陈旧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美德却永远闪耀着光彩。只要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传承”这一实质,那些认为“语文课就是语言课”的荒谬观点就会不攻自破,从而确定小学语文课的正确方向。

小学语文教育是进一步丰富我国母语文化的基石。语文教育不是一味的推崇“传承”,这容易导致“守旧风、复古风”,所以还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才能丰富我国的母语内涵,才能为母语文化再创辉煌不断地蓄积力量。小学语文教育在母语文化的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应让学生盲目信仰传统,应开拓学生的思维,将“传承”与“创新”并举。这也是我国母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体现出小学语文教育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一直处于不断争议,不断改革中,这期间小学语文教育的主题取得了很大的改进,由“思想政治统领”发展到“科学主义凸显”,再到“人文精神的呼唤”。这一发展历程无疑是符合人本主义的内在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文化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但是要满足人们对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的呼唤”,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依据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质要求,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仍暴露出一些缺点和不足:

1、应试氛围浓厚

这个问题虽然与我国目前的高校选拔制度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却不能成为逃避语文教育“应试性”这个缺点的理由。但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将语文教育“应试化”,语文教育的应试性将语文学习“技巧化”,即针对语文考试的不同题型,把语文教学演化成各种“做题技巧”。这样的语文教学,完全把语文教育的初衷抛之脑后,完全偏离了语文教育的宗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市面上各种辅导机构的“三天80分作文”、“满分作文培训”诸如此类,这些无一不是靠强制灌输所谓“万能模板”、“万能公式”、“万能名言”来达到分数的,对孩子的思维与成长没有半点益处,且凭空增加了孩子的课业负担,可谓毒害深远。

2、课堂上的独角戏

互动性是任何课程的重要环节,且由于语文课的特殊性,需要对学生进行切身的人文培养与教育,这需要更多的互动性。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老师一个人读课本,学生只须听老师读或用笔写就行,即使稍微好些的教育方式也仅仅是老师领读,同学跟读而已。这样,课堂互动方式的死板,使得语文教学显得极其乏味单调,学生不能提起兴趣,老师也只是单纯完成教学任务,使得教与学不能同步。曾经有一次,我曾在某小学听一位教师上课,40分钟内他只在刚上课时提问2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之后就再也没有与学生有过对话或互动了,虽然他自己沉浸在美妙的课文中,很兴奋的讲课,但很多学生都不明白课文的“美妙”,也不明白为什么老师这么兴奋,只剩下对老师的附和。这样的独角戏久而久之不仅能让老师失去讲课的兴致,更加能抹杀学生们自由的天性、扼杀学生创作的灵感、挫伤学生创新的勇气。

3、语言基础教育不足

有人主张过小学语文教育的主题应当是“语言教育”,虽然这一主张过于片面,但实际上这看到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基础语言教育的不足。小学语文兼顾太多内容:文言文、诗、词、散文、小说等等,虽然普遍要求不高,但很容易让老师或学生忽略语文的基础教育,即白话文的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现在小学里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格的并不多,稍微好些的也基本都是学生干部,因为他们与老师和同学们沟通机会多。我见过某小学六年级的一个班的作文,用的成语或名言警句恰当与否且不谈,用词浮躁、病句、语句不通的情况处处可见,只一味追求新词或自造词,语言的基础修养明显不足。没有坚实的语言基础教育,何谈母语的创新和发展,更是母语生存与可持续的关键所在,所以注重语言基础教育是语文教育不应忽视的重中之重。

三、对小学语文教育改进需要在经验中探索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10篇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时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在语文教材内容中,儿童文学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重要的课堂教育资源,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新课改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儿童文学为主体的内容占到了整个语文教材内容中的60%以上,比之以往都有了较大的上升,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文学已经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发挥着比以往更加重要的地位。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儿童作品,例如《小蝌蚪找妈妈》、《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课》、《皇帝的新装》、《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等。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不仅极具趣味性,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如《小蝌蚪找妈妈》就让学生可以认识到青蛙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亲情意识;《皇帝的新装》是对爱慕虚荣、自欺欺人行为的强烈批判,教育小学生要以诚为本、真诚待人;《最后一课》培养了小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除夕夜一个小女孩的死亡来表现出旧制度的丑恶和腐败。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不仅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还可以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融入丰富的教育意义,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二)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外学习的延伸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小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作品,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理解和读写能力。近些年来垃圾文化的大量入侵,加上家长对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视力不足,使得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降低,现阶段下,小学生的课外生活都被一些课余补习、垃圾文化所侵占,这不仅不利于小学生文化知识和文学修养的提高,也不能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学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如果学生在小学语文阶段没有打好坚实的基础,那么在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之后,就会更加的吃力,这就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注意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推荐适宜儿童发展的儿童文学,让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建立良好的道德素养,提高灵活的思维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到人生的道理,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高。

(三)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与审美功能的辅助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兼具审美功能,但是由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较少,并不能将教育和审美功能发挥到最大化,而儿童文学就正好弥补了小学语文教育与审美功能中的不足。对于儿童文学来说,主要是使用艺术以及文学的方法来打动孩子们的心,让学生获得理性上的认知和感性上的激动,从而在内心深处获得深刻的印象,从而受到教育和熏陶,儿童文学中塑造了多个先进少年以及英雄人物,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之中,榜样和影响人物在他们心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对孩子们性格和一致的培养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此外,儿童作品中具有各式各样形态的美学特征,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有趣的图画插图为孩子们塑造出一个艺术美的环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都能够得到双重的提高。

二、结语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根本上重视起儿童文学的作用,让孩子们可以接收到正规的儿童文学教育,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上一篇:优化设计范文 下一篇:企业信息化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