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0:27:25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还原法;小学语言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117-03

0 引言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正确的理解和感悟语言。在语言学习的感悟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深入了解各年龄阶段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针对小学生语言学习和感悟的特点以及应采取的教学策略谈一些研究体会。

1 小学生语言学习的感悟和特点

小学生受身心发展的局限,受生活实际范围的约束以及生活经验的贫乏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学习理解语言时,一般都表现出3个共性的问题。

1)对语言理解的不准确性。这是指学生对很多语言的学习和体会都有具体形象直观的理解特点,很多词语的理解都是“前科学的”。 一旦脱离了直观形象性,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很难形成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科学认识。

2)对语言学习理解的不清晰性。这是指学生对很多语言的学习往往都是模糊的、笼统的,不能形成非常清晰和透彻的认识。

3)对语言的概念化、程式化的理解。这是指随着对语言学习经验的积累和一定故事内容的掌握,学生的心里往往就形成了某种比较固定的、泛化的印象,当学生再学习一些类似的文章或内容时,往往就在新的学习中去套用这种认识,使新旧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被泛化,在学生头脑中仅仅留下一些概念化的、程式化的印象。例如:只要一学习与英雄人物有关的文章,让学生去评价这些英雄时,他们最常用的词汇就是“机智勇敢”。

2 在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还原能力

针对小学生语言学习的上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探索和研究,力求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针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局限性,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努力提高学生的“还原”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2.1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选好“还原点”

实践证明,无论对一篇文章的学习还是对某一方面语言材料的理解,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都往往难以收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因为没有重点的学习,不但难以有学习时间上的保障,而且也难以正确体会和理解作者选题立意、布局谋篇的初衷。也就是说,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的语言材料一般是不存在的。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抓住重点、突出重点就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每一篇文章的学习都有收获,对围绕重点展开的训练才能做扎实。根据这样的认识,在语文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注意了紧紧围绕重点来选择语言还原为生活的着力点,即“还原点”,使每一次语言学习活动都有几个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训练重点。

例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如下。

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了。

在这首儿歌的学习中,就应该把语言学习的还原点放在“一群小画家”这个词语上。通过“一群”联系下文,可以把其还原为“小鸡、小狗、小鸭、小马”;通过“小画家”可以还原出“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和几步就成一幅画”的具体形象。

还原点的选择一般遵循以下规律:一是在联系中选择;二是紧紧围绕重点来选择;三是根据作者表达的方式,抓住有特点的语言来选择。

又如,六年级学生学习《长江之歌》中的第一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就应该把长江是怎样从雪山走来的?(从雪融化为晶莹的水滴到汇聚成数不清的小溪,从小溪汇聚成若干条河流,再从若干条河流汇聚成长江的春潮)作为还原训练的重点。

还原点的确定可以有意识的针对学生语言学习的上述三个问题展开,目标明确、任务清楚的语言学习训练,把解决学生语言学习的问题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还原点的确定,一般不宜过多,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选好几个还原点,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展开充分又扎实的训练,就会收到比较理想的语言学习效果。

2.2 围绕“还原点”设计一系列“还原”步骤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确定了还原点以后,还必须紧紧围绕还原点设计一系列引导学生进行还原的步骤和环节,帮助学生解决语言学习上的问题,比较准确深入的学习和感悟语言。还原步骤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由点到面,在联系中展开的原则。因为还原点一般都是在联系中选择和确立的,所以还原的过程就必然应该在一定的联系中进行,这样才符合语言本身的特点。

例如:五年级学生学习《我的战友》其中的一段话:“战士们隐蔽在厚厚的茅草丛中,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隐蔽的更好,离这么近,几乎找不到他。”

还原点应该确立为“更好”。围绕“更好”就要设计一系列问题:(1)更好是什么意思?(2)从哪看出战友们隐蔽的比较好?(3)与战友们相比的隐蔽哪些地方看出更好?通过这样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的感悟语言之间的联系,从而把语言还原为生活。

2)由浅入深,一层层展开的原则。很多语言的学习,学生都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还原过程的设计就要自觉地遵循这个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实现这个原则。

例如:学习冰心的作品《别踩了那朵花》其中的一段话:“小朋友,你看,你的脚边,一朵小小的黄花。我们大家绕着它走,别踩了这朵花。”

还原过程的设计可以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1)这朵花有哪些特点?(黄色、小)(2)作者主要写了它的哪个特点?从哪看出来的?(主要写了小,从“小小的,你的脚边”可以看出)(3)作者为什么写这朵微不足道的小花?(后文有:因为它像其他一切引人注目的生命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品质)这样3个问题的设计,就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的过程,一步比一步更加深入的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

3)由抽象到具体的引导过程。很多语言是作者根据布局谋篇的整体安排采取了抽象化、概括化的处理,学生学习起来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样的语言一旦确定为还原点以后,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展开学习和体会,从而比较准确、清楚地感受和理解语言。

例如学习《》其中的一段话:“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更加顽强的向前爬去。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为了帮助学生再现当时的情境,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1)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怎样向前爬?(提示:想想他的表情,他的动作会是怎样的?)(2)的身后会留下什么?(3)如果你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景,你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通过这样引导就可以达到把理解语言与展开想象结合起来,把概括的描写与具体的形象感受结合起来,从而触动学生的心灵,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英勇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 运用丰富多彩的还原方法,帮助学生学 习感悟语言

在研究中发现:设计好还原点、安排好还原的顺序对学生学习语言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学习方法作保障,也不能收到语言学习的最佳效果。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当中,丰富多彩的学习方法就如同渡河的“船”和“桥”一样,有了它的帮助,学生才能顺利地达到准确、清晰、深刻理解语言的彼岸。常用的方法如下。

3.1 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例如:《天上一群小白羊》中有一段:天上一群小白羊,有的站着有的躺。小白羊啊下来吧,别在天上着了凉,地上草儿肥,地上水儿美,地上才是你们的家乡。

学习这段文字,就要引导一年级的小朋友思考:为什么要让小白羊从天上下来?还要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找一找有几个理由(别在天上着了凉;地上草儿肥;地上水儿美;地上才是你们的家乡)。从小就培养孩子养成联系上下文学习语言的习惯。

3.2 表演的方法

很多语言如果单纯的理解或者用嘴去讲道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通过演一演的形式,在表演中再现事物的形象,往往能收到独特的学习效果。

例如学习《黄山奇石》理解“猴子观海”一段:在一处陡峭的山崖上,一个小猴子蹲在崖顶上,一动不动的望着远处的云海。理解感悟时只要让学生演一演这个小猴子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与相对应的语句进行比较,把语言作为评价表演好坏的标准,这样才会收到通过表演来感悟理解语言的效果,不至于喧宾夺主。

3.3 补充想象的方法

对于在语言表达上需要通过想象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的地方,就要引导学生先展开充分的想象,再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在这样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例如,学习《吹糖人》中“几响清脆的锣声划破村庄的宁静,街上立刻飞起忙乱的脚步”这样一句用借代的方法来描写的语言时,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适当的语言补充来学习体会。老师可以提示:听到锣声正在吃饭的孩子会怎么样做?(撂下饭碗就往大街上跑)正在干活的孩子会怎样做?(放下手里的活就往大街跑)正在做游戏的孩子会怎样做?(丢下手里的玩具就往大街上跑)。这样,通过想象和补充就把借代所代表的意思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达到较好的学习和感悟语言的效果。

4 结束语

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为生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有感情地朗读方法、换一种表达方法的学习方法等,因为篇幅的关系不再赘述。

在研究探索中深深的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学习是传承祖国文化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进行扎实有效的指导和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入体会和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也才能够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觉主动地学习和继承祖国的语言文化遗产,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和自己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4.

[3]丁莉,郁琼蕊.小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4]张晨瑛,励汾水.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撰写与例举[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6.

上一篇: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