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4 09:21:28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维能力;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数学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思维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一旦学生具备完整而系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效果往往能事半功倍果,但是正是由于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的欠缺,使得现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依然呈现着教学质量不高的普遍现象。为了改变现状,教师必须积极探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积极意义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意义是两方面的,首先对于老师而言,由于学生具备数学学习的思维,所以在理解力和自主学习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老师的教学压力就会得到相应的下降,也就是说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量,降低其工作强度,对于老师而言具有减负作用。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可以加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将变得更加轻松,而且学习效率会得到明显的提高。综合而言就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可以缓解老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1.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进行不同类型问题的总结和分析。经验总结法简单而言就是利用过去的学习经验总结出相应的学习方法,然后利用在今后的学习中,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小学教育中可以普遍推广。例如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会涉及应用题的计算,在应用题的计算中,有几个类型,比如时间计算、距离计算,还有速度的快慢比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比较凌乱,但是通过总结发现,其实都具有一致性,即这些问题的计算都可以转化成简单的方程式,也就是说在解决应用题的时候,只需要把数量的关系建立好对等的方程式,所有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可以触类旁通地解决其他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利用经验总结法培养数学思维,主要是要找到数学问题中的一致性,在一致性的基础上总结解题方法,促进思维的养成。

2.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法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数学学习中,发散性思维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利用发散性思维可以扩大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是说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会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这对于综合开发学生的思维结构意义重大。利用自主探究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的配合,即要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开放式教学的手法。比如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布置任务,让小组来进行讨论和学习,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自主交换想法,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授课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程进行相应的提示和指点,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这样长期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会越来越强,考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3.情境设计法

情境设计法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情境设计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创设看似无关,却存在关联的情境,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内在关系的寻找,完成两种或多种情境之间的逻辑架构,通过不断地训练使学生具备逻辑架构的思维能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逻辑架构来完成由此及彼的推理和转换,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来讲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小学数学一方面具有基础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特殊性。主要是因为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但是限于小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数学教学无法快速地进展,所以在教学中,在进行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教师要着力打造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的思考方式和逻辑能力,这不仅对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以后的学习帮助也十分巨大。

参考文献:

[1]马龙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29):134.

[2]赵鹏志.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学周刊,2015(23):167.

[3]王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5(35):59.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一、从实际生活问题中启发学生

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合理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诸如:“哪张统计图是用于羊毛衫销售的”或“哪张统计图是用于泳衣销售的”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考,学生就会得出结论:羊毛衫一般在冬季销售,而泳衣一般在夏季销售,他们就能快速准确地找到答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经验感受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此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践性。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创设生活情景的机会,并引导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方法去研究、探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一方面,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能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自信程度。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认识人民币后,可以引导学生在班上展开“购物游戏”让学生自愿拿出自己的学习用品等,让其中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然后让剩余学生扮演顾客去购买。这一环节结束后,两方学生再互换角色。这样的游戏对学生掌握人民币的知识有很大帮助。在此游戏中,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此类实践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处处都有数学存在,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再现实际生活情境

由于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都是无数次、反复地从生活现象、生产现象的试验、研究中抽象形成的,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有一定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对此进行二次处理,可以通过再现相关的生活情境,启发学生获得大量感性认知,进而为他们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奠定夯实基础。例如,教师在教授循环小数时,若只进行传统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和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其强大的模拟现实功能为学生播放红绿灯的动态画面,借此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然后再要求学生对红绿灯的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总结出红绿灯的变化规律,即按顺序重复出现。如此一来,学生对循环小数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这种教学方式摆脱了枯燥式讲述和机械式灌输,利用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总结出数学概念,从而让他们理解得更为透彻。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理念,并始终遵循“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策略,为最终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和有用的数学应为人人所学”这一数学教学目标而努力。此外,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给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卓.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一贯制学校 数学 衔接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16

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受关注时间较长,早在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就开始编制十年一贯制教材。2006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组织召开了“第四届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经验交流会”,会议的主题就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会议认为衔接工作应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心理适应、学习习惯等方面开展;同时提出中小学的教学应注意“瞻前顾后”,重视数学概念,关注说理和表达,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加强计算基本功训练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近年来,很多关于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课题实验也积极展开,如2005年福建省东山县确定的“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课题研究,再如2007年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主办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衔接――小学生学习指导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都有多所学校试点,多达三至五年的实验时间,也得到了很多研究成果。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实验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主持研究的并非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实验的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缺乏交流,所以理论上的成果难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迄今初中、小学这两个学段在教学上仍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刚进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对初中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极度不适应,另外数学内容难度加大,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要求提高导致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畏惧数学的心理,在客观上造成了初中生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因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

1 研究的意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过“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能够逐步扭转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上的脱节现象,使教师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能够为学生升入初中后很快适应中学的数学学习铺路搭桥,在接受知识、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等方面都能很快地得到适应,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过渡。同时,让小学教师了解初中的数学教学与小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让中学教师及时掌握小学阶段的教学动态,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更快地把握学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初中与小学在数学学习内容上的衔接;初中与小学在数学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中与小学在数学教学方式上的衔接等等。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法

在参阅文献基础上,根据访谈中提炼的问题,编制《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

2.2 访谈法

获得关于新课程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原始资料,从中提炼目前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一些对策。

2.3 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有一定文献价值的文字材料。

2.4 行动研究法

边研究,边实践,边思考,不断总结与反思。

2.5 案例分析法

在小学高年级和七年级学生中培养和收集学生数学学习的典型案例,进行个例跟踪。

3 研究内容

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可以吸纳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初中、小学骨干教师参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边研究、边实践,及时地沟通交流。在研究人员的分工上,可以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安排,分成三个研究小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每个小组均安排有中学、小学教师,便于了解整个义务教育段每个教学内容的要求,方便不同学段的教师沟通交流。在每个研究小组内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开展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现状与衔接问题难点的调查分析;中小学教师合力剖析七年级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剖析中小学转换阶段学生思维发展、心理变化和数学认知过程三个方面的规律,探索和优化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方法;从数学教学内容上研究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知识的衔接;从小学和初中教法上的差异出发研究做好数学教育教学的衔接工作;在既从小学角度也从初中角度双向解决两学段数学教学的衔接过程中,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有效衔接的管理对策。

4 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并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措施,提升数学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效率,使大部分七年级学生能顺利通过数学学习过渡期,数学成绩有所提高,两极分化现象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研究成果可以以调查报告、教学案例、论文集等形式体现。

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初中生源主要来源于本校小学毕业生,所以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提高课堂效益,对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都非常有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一贯制学校方便进行案例式分析、个例跟踪,所以也具备操作的现实条件。研究从数学学科入手,切入点小,操作面也更强。学校可以通过深入的研究,创新本校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模式。

参考文献:

[1]蓝锦江.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5):78-79.

[2]李琴.浅谈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J].新西部,2011,(15):250.

[3]黄训志.谈怎样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J].科学信息,2010,(13):674.

[4]袁巧玲.浅谈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J].新课程研究,2010,(5):98-99.

[5]谢清芳.有关七年级数学教学的衔接与教法探讨[J].科技信息,2009,(23):685.

[6]吴俐俐.中小学衔接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议――以数学教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3):193-195.

[7]李晓龙.如何实现从小学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09,(1):76-77.

[8]宋鸿梨.中小学数学的衔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化学习;措施和能效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行,教师越来越注重教育的科学化、高效化、趣味化,并为此探寻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游戏化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属于主动学习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都有优化作用,因此得到了诸多教师的青睐。

一、游戏化学习概述

游戏化学习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通过创建特殊的学习情境,将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令学生可以在游戏时获取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动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集中注意力,所以对低年级教学非常有帮助。

二、小学数学实施游戏化学习的需求

在小学课程中,一方面,数学属于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小学生的集中注意力较差,可集中精神学习的时间相对有限,而数学学习对集中注意力要求很高。两方面的因素叠加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能效有限,亟须游戏化学习这种能够同时提升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体制。

三、小学数学实施游戏化学习的措施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游戏化学习通常是通过实物来实现的,将数字反映为现实中实际物体的数量,然后利用这些物体进行数学游戏。例如,准备一定数量的盒子和小球,规定分配要求,让学生自行选择分配方法,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概念,又作为一种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训了学生自己动脑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实施游戏化学习的能效

游戏化学习已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际应用。根据应用经验可知,这些采用游戏化学习法进行学习的学生不仅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课时进度普遍比普通学生快1~2个课时,而且对知识的遗忘率得到了控制,在学习后两周的测验上,学生的知识遗忘率降低了10~12个百分点。

总体来说,游戏化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是卓有成效的。但相对的,也有应用模式单一、缺乏长效性、能效差异显著等缺陷。因此,更进一步地应用拓展和模式改革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冷海燕.游戏化教学下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教育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小学教育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数学概念又是小学数学理论学习体系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全面地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加深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大有裨益。

一、小学数学概念

1.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深度的加深,很多概念会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和修正,因此小学概念相对而言比较简约。为了衔接生活和知识的过渡,小学数学概念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且以具体性为主。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小学数学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如图形辅助式、字形结合式、定义式等。

此外,虽然小学数学概念经过了简化,但是数学概念是有较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经验来源

在概念化阶段,有专家学者研究了圆锥形底部结构的经验来源,并认为经验的不足是导致概念出错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老师将经验分为生活经验和积累活动经验,积累活动经验又包括直接数学教学活动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和专业设计的教学活动经验等。不同类型的经验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当其中一种经验出错时,另一种经验可以对其进行纠正,多种经验共同作用,从而形成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概念获得的来源有经验和学习。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并且个人的经验总结并不完全是正确的,通过学习,可以纠正经验获得的概念知识。有学者指出,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修正学生生活经验所获得的错误概念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将常见的错误概念纳入教师手册以供教师参考的重要教学建议。

此外,有些概念无法或者较少在生活中接触,此时学习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分数学习进行调查分析后得知,学生计算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理解数学概念,而一味地背口诀来解题。强调教师的教学作用,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是有效弥补生活来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1)概念同化法

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应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借助图像、数形结合、比较分析、预先设置错误、理清概念、精选习题巩固概念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魏勇提出了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这和雒晓霞的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本质是一样的,皆是强调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2)APOS理论

此理论建构过程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操作或活动(Action)阶段―过程(Process)阶段―对象(Object)阶段―概型(Scheme)阶段。各阶段的操作步骤和特点如下表所示:

APOS理论教学模式表

针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究和实践,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在操作阶段,以刚性材料为基础,注意适度性、典型性和有效性;过程阶段,运用问题串引思维深入;对象阶段和概念阶段则应以多元化的操作,丰富和完善概念。

目前,关于该理论较少运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仅有少数的文章运用该理论分析小学数学概念的编排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要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该理论目前在中学、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教学研究中较为丰富,在目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加深对APOS理论的实践都是有益的探索,能够弥补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空白。

参考文献:

[1]闫天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2]郑小龙.小学数学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数学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4):37-38.

[3]张景媛.数学文字题错误概念分析及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1994(27):175-200.

[4]方文邦,刘曼丽.对我国小四年级数学低成就学童在分数学习的迷思概念、错误类型与成因之探讨[J].科学教育月刊,2013(358):20-35.

[5]魏勇.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数学思维方法:以极限概念定义为例[J].大学数学,2014(30):36-41.

[6]雒晓霞.初中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7]林浩.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在思考:基于两种数学概念的比较[J].浙江教育科学,2006(06):48-50.

[8]程华.APOS理论的内涵及其对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0(24):65-66.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1 课题简介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主要针对张家口市特别是宣化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进行研究,以期帮助小学学生建立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并对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出指导意见。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寻求人类对外部物质世界与内部精神世界的理解模式,是关于模式与秩序的科学。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提出数学学习的三原则,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猜测"和"发现"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进一步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 如何完成再创造的过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与实践的。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出"学习并非是一个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作为认知行为的主体,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发现数学问题的前提,建立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完成再创造过程的有力保障。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小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其终身学习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因素,因此,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张家口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环境及教育现状还需要探索和改进,本课题的研讨对改进本市特别是宣化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成果将率先在课题研究合作单位(小学)地得以应用。另外,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是一所着力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专科学校,本课题研究必将对该校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使教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生数学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理论也成争鸣之势。但是鉴于地域性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其具体针对性尚有欠缺之处。找到一套适合我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自行探索。

2 研究背景、研究基础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旨在反思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小学学生数学学法及兴趣培养指导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小学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教学过程中的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效果,积累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成功经验。

我们有两所"共建"小学,分别是张家口宣化区大北街小学(国办)和张家口宣化双语学校(股份制),可以作为实验和研究基地。后又着手联系一所乡镇小学--康保处长地民族学校作为第三所实验基地。

本课题以"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研究理论"为指导,分两个实验阶段来研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且成果颇丰。目前除大量实验原始资料积累外,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科研论文27篇,课堂实录、教学片段、课堂设计、教学随笔等16篇。

本课题研究成果将报请张家口市教育局研讨,以期对我市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做出指导性意见。

3 研究方法及步骤

3.1 指导思想、依据和研究原则

本课题的目标是在数学学习观和建构主义原则指导下,采用教育行为研究法,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规律及可行的数学学习科学方法。同时揭示学生兴趣对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激发作用。

3.2 研究重点和预期目标

我们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优势、劣势、以往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情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最终针对学生层次及个体的差异,探索有个性的有效学习方法。我们尝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协作关系,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通过教师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质疑问题,创设应用机会,让学生品尝成功之喜悦,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教师都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学生的数学学习观,以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主要研究方法

(1) 问卷法

研究初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展开问卷调查,内容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并在后期进行了问卷统计与分析。

(2) 分组法

对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了解后,用科学的眼光对学生进行分组,收集反馈

信息,定期指导。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比法

为了全面掌握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激发和建立情况,我们每月举行一次教学调查,与对比班进行对比。通过分段分期对比,及时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寻求对策。

(4) 激励法

科学地设置诱因,最大限度的消除负面影响,激励学生向正面发展。一方

面及时与学生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调动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及时肯定学习方法的正确性、巩固学习兴趣。

(5) 教育经验总结法

对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加以分析判断,通过验证进行提炼和概括,上升

为理论。成为教育理论或教育模式后,在实践中近一步检验和探索。

3.4 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实施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2006 年 7 月-2009 年 12 月

(1) 准备阶段: 2006 年 7 月-2007年 1 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相应资料,开展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经验交

流和讨论,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理论进

行重新建构,并着手调查研究。

成果:对共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完成《小学数学学习

方法指导探索》及《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探索》论文。

(2) 实验阶段: 2007 年 3 月-2009 年 1 月

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2007 年 3 月-2008 年 1 月

通过经验交流对共建学校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进行教学实践,选定实

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数学学法

指导和兴趣培养教学为主(对不适合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内容采用

与对照班相同的常规教学法),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讨,

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理论。

期末根据测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总结调整实施

的方法与效果,对第一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阶段: 2008 年 3 月-2009 年1月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手段,

实验教师在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

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撰写经验总

结及论文并公开发表。

(3) 结题阶段: 2009 年 3月-2009 年 12 月

征集并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及兄弟学校有

关教研人员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兴趣培养研究报告》并

结题;参与实验者各自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3.5 研究调查及实验

(1) 在课题开展前期,对实验班学生展开数学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并汇总资料展开分析。统计数据、研讨对策、提出实施方案。

(2) 指导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参加专家培训和课题研讨。提高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水平,增强教师的科研素养。

(3)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实验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理论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探讨对策。

(4) 后期问卷统计及分析,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尤其是课题未涉及的相关问题,共同研讨。

4 研究所产生的效果和研究成果

4.1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

在实验前期的调查中,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正比,民主型的教师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喜欢。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教法单一、枯燥,学生学而无味,影响学习兴趣;教师放任自流的"自学式"教学,使60.1%的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2 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走向多元化、科学化

实验前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无非是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复习。主要靠记忆和强化解题训练。学生思维不开阔,解题方法流于机械,学习效果欠佳。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记忆能力、运算能力、交流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关注学生的认知要素、情感要素和技能要素。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优势、劣势、以往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情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最终针对学生层次及个体的差异,探索有个性的有效学习方法。学生在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取得可喜的进展。

4.3 学生数学成绩明显提升

随着课题研讨的深入开展,我们逐渐发现学生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个性学习方法,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题后期学生毕业考试中,双语学校数学总评成绩名列全区第一名,大北街小学名列全区第三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4 征集课题组及实验教师论文成果

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科研论文27篇,课堂实录、教学片段、课堂设计、教学随笔等16篇,先后有7篇论文在部级或省市级学术刊物上发表。部分实验教师在市区级教育评选中获得各类荣誉,被评为市区级骨干教师。

5 问题讨论

5.1 我地区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是否有助于知道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巩固是否有利。限于种种原因未能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这是课题研究的缺憾。

5.2 如何深入开发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何极大可能的调动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探索个性学习方法等方面,限于研究者水平未能达成最终的共识。需要在今后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入探索。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一、强化认识

小学数学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任务是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的时候培养学生做人的品质,想要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实现有效的学习,需要广大数学教学共同研究讨论具体做法。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思想上明确学生课堂地位的变化,要转变之前学生被动性倾听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和教师交流合作替身教学效果。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信,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引导其开发智力,肯定学生的观点,解放其双手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其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个性发展,以此呈现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是教学活动最关键的一点,课堂教学目标不仅能够遇见教学效果,还能够作为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参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学目标的明确表述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极为重要,要保证目标适当并且符合实际发展状况。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确定,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方法,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确定。

三、构建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分析要研究学生所经历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或情感体验,研究其在数学知识掌握、能力构建、情感形成、态度发展和人格培养过程中体现的价值。新环境下的有效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法,开始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设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现个性化的数学学习。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

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构建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认识,使其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保证问题的形象性,实现其层次的推进性。只有形象生动的问题设计才能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回答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尽量设计出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循序发展,实现数学问题的顺利解决。

(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尽量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其主体能力,引导学生勇于尝试,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实践之后能够完成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转化,这种知识认识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认识,这样才能让知识掌握的更为长久稳定。

例如小学数学教学在向学生介绍周长的相关知识之后,学生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也就是求四条边的和,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特点展开性质研究,进一步求出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教师在给予一定的指导,带领学生总结性质、归纳定义,确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正方形的教学工具,引导学生研究探索正方形周长的特点,确定其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带领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是以其行动为开始的,不重视实践和思维发展的练习,就不能实现思维的有效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一件事物展开细致的观察、深入的分析、形象的比较所总结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会让其形成深刻的印象,之后所展开的抽象思考和只是概括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吸收。引导学生分析规律性的知识内容,研究其特点,在发散其思维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实践动手活动能够提高课堂的活跃氛围,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更多的学习体验。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细致设计构建有助于教学实施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其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知识内容,更能够强化知识概念给其留下的印象,使其牢固掌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寻找能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精心安排,尽可能的让学生结合多种感官认识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以此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其从多向思维的角度研究问题,使其实现思维的发展,强化其动手能力。

(四)有效的练习设计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要通过难易适中、层次性强的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深化知识理解,实现思维发展。

四、结语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教学,实现手、脑、口全部参与的学习过程,提升其能力,保证其获得知识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傅国娣.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06)

[2]马捷.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9(14)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思维 数学情景

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施的效果。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仍囿于教材,围绕例题的中心知识点进行设计,偏重于思考教师如何教,忽略关注学生如何学。这将导致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有实质性的参与,造成教学的低效。一切的数学教学活动最终都应落实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而只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教学工作才有可能超越纯粹经验总结的水平而上升为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坚持以钻研教材与学情调查并重,在此基础上转变小学数学传统教学的认识,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情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学化”。教师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适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好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构对数学的认识和深刻理解。学生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唤起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需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预留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主动地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中教师不必事事“防微杜渐”,不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初步发现规律后,引导学生经历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规律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感受规律的普遍适用性;结合交流的过程,顺势提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呢?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这样的问题,再一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并在应用平移的知识对规律做出解释的过程中,获得对规律的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三、展开交流,帮助学生提升认识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展开数学思维活动。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小学生还不能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数学证明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通过演绎推理去理解数学,获得结论。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努力探寻学生理解数学结论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的过程中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小学数学教学要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情境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思维得到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探究适合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

拿破仑有句名言:“信心是生命和力量,信心是奇迹。”其思想观点充分表明了自信心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导。只有建立自信,学生才能敢于面对困难,才能永远保持乐观的态度,才能使个人的潜能、智慧发挥到极致。也只有建立自信,学生才能得到“高峰的体验”。现在的课堂中有部分学生惧怕老师,没有自信,对明明是正确的东西,也不敢坚持。所以,我们对这样的问题要提高认识,要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有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尊严,有没有给予学生活力施展的空间,有没有给予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既要承前,还需启后,否则学生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和理解的深刻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某一个内容时,都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实际,才能更好地适合后续学习的需要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创设引人入胜的数学情境,以有效地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其次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透过数学现象的表层逐步深入到数学规律的实质,在数学活动中把握数学学习的本质。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和参与者。要重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不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参考,2002,5.

[2]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蔡金法.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科普兰(Copeland,R.W.).儿童怎样学习数学[M].李其维,康清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实践性作业;小学数学;问题

新课标中提倡从生活中习得数学经验,这就要求老师把数学知识充分融入生活中,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去。怎样把作业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过去的小学数学作业其内容和形式都是与素质教育发展理论不相适应的。因此,我们研究和实践数学作业的改革和创新,都是时代素质教育的结果和需要。

二、问题研究的意义

现代数学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就是在这一更新下的一种大胆的教育改革,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断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质量和减负理念,提炼作业教学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操作性作业,是学生需要通过实际动手,并在动手的过程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从中发现并探索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作业。

2.开放性作业,是指不指定一定的方法和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方法不唯一。从一个数学信息中能提出多个数学问题,这样的作业就是开放性作业。

3.观察性作业,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多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带着一定目的去观察和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种作业能有效地把课堂知识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的方法

1.读书研究法:广泛研读有关作业设计方面的文献和资料,搜集整理目前问题的研究程度,为下一步研究做好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的支持。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调查和了解,和对传统作业的查阅,勤于了解家长、学生、老师建议,不断地调整完善研究的策略。

3.经验总结法:教师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写好手记、结果和反思,及时搜集、整理信息,并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得以理论提高与升华。

【案例1】让学生调查一次性筷子浪费多少木材,调查一双一次性筷子的重量为几克。并计算按照这样的重量,全班一次午餐如果每人使用一双筷子会浪费多少木材?学生进行了调查,作出了如下的报告:一双一次性筷子重量平均约为5.5克,按全班50人计算,每天1个班级午餐所需要的木材就达到275克,每个年级有13个班,所需木材就要3575克,约等于3.5千克。这样计算,一周上5天课,就要17.5千克的木材,相当于一棵生长20年的大树。

【案例2】应用性作业。在学完某个知识点后,布置一些直接应用于生活的题目。今天,我们学习了米、厘米、分米、毫米的知识。淘气记录了他的一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穿上了我的60厘米长的裤子。来到卫生间,我拿起10厘米的牙刷开始刷牙。这时,妈妈递给我一条新毛巾,足足有50厘米长。吃完饭,我和爸爸步行去上学,学校离我家很近,我们走了500米,用了5分钟就来到了学校。看见了我的同学笑笑,她说她现在有130厘米高了。

【案例3】数学日记。让一组的同学写接力日记,每人写一篇,一周七天正好一组完成。可以写新学的数学知识,你对本次作业的思考过程,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随想随写。通过让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让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多反思自己在学习数学上还有哪些不足和改进方法,增加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尤其是记录自己一天的学习情况,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都是生活在现实世界,这才体现了人本身的价值。因此,促进学生多观察留意生活,是每个个体发展的需要,全人类发展的必然。实践活动是学生留意生活的主要途径,使学生与社会有了充分的、密切的接触。把知识融入自身的经验结构之中,生成新知识,使数学价值和自身的价值获得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199-268.

[2]钟启泉,崔允t,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程杨木.教师: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完善者[J].中国教育学刊,2004(08).

[4]石筠|,刘捷.变革中成长:高中新课改与教师专业发展[J].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4(09).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学习法;小学数学;课堂应用

课程改革的深入,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颠覆,“灌输式、讲解型”教学逐步向积极有效的自主式、引导式、开放式教学转型,自主探究学习法作为一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强化对知识应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倘若我们能够合理有效地把它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将会使学生受益匪浅。鉴于此,相关教学工作者应立足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实际,积极引进自主探究学习法,优化课堂教学。

一、自主探究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纵观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现状令人堪忧,以提高学科成绩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数学教育的原生性,数学教育工作越做越难做,越做越复杂。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构在学生被动性、依赖性、客体性上,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正在逐步被销蚀,“数学枯燥”、“数学难学”的论调的学生群体中此起彼伏。一直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沿袭“灌输式、讲解型”教学,在这种教学氛围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由外在牵制力所带动的他控行为、被动行为,学生常常在“无我”状态下学习,极少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这种剥削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被动型学习活动,与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相背离。因而,如何积极引进“自主探究学习法”,并将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将显得十分重要。

二、自主探究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诱发动机”――生探究之根

要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其关键前提在于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发。只有在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积极认识或心理倾向的前提基础上,教师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新事物的刺激下,产生尝试、探究的欲望,并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开展进一步的探索学习活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立足数学学科的本质属性,巧妙设计知识引入问题,为学生创设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真实而复杂的导入情景,诱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动机的催化下,在情景的引导下,专心探究。

(二)“激活思维”――萌探究之芽

数学作为一门完整体系的系统性学科,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点紧密相连、相互联系,尤其是一些加减法运算、乘法运算、分数,这些知识所蕴含的思维性是非常强的。而对于平时的公式运用,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和“硬套”,而教师也不太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在运用公式时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势,限制自身思维的发展,更别说深入探究知识的形成了。倘若教师在此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就能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三)“动手操作”――开探究之花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的学科课程,要想让学生深入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增强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充分发挥动手操作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究活动,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版块“摆一摆,想一想”的内容时,教师给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准备小圆片,然而引导学生动手摆小圆片。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2个摆出不同的数,初步感受“位值”;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3个、4个、5个乃至更多的圆片分别能摆出不同的数,在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中,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当中的关系与规律,归纳出规律和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这些动手操作活动中经历了直观认识位值的过程,享受到了探究的兴趣,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结探究之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自身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从生活中所获取的知识经验比学校教科书、课外书更容易吸收和消化,这对他们的影响更为深刻。倘若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生活与课堂的融合,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自主探究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那么就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经验总结能力等,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也得到了相应的丰富,那么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些学生会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的生活经验,想到全班围成一个圈画一个圆。通过亲身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相信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结语

上一篇: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中英语学习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