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00:41:09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我是教师——让每一个孩子们享受快乐智慧的课堂生活是我的追求”

从教几十年,吴正宪始终没有离开课堂,“一切为了孩子”是她教育思想的核心,“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是她多年来努力的目标,凡是听过吴老师课的孩子或教师们都会被她那真诚的情感、友善的态度、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坚实的教学基本功而深深地感染。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吴正宪,著有多部教育著作和教育丛书,如《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智慧与策略》等,并主持多项教育部教师培训项目,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问:吴老师,您从教40余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知名的特级教师,一直孜孜不倦于小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什么让您在教学的道路上坚定、执着并快乐的前行?

吴:回首自己40年的教育生涯,对教育的倾心投入和对孩子的挚爱,伴着自己40年的教育人生,让我享受其中,坚守前行。40年的教学生涯,我曾经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过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没有淡化过对学生真挚的眷恋。我爱事业、爱学生、爱数学,正是这条爱的纽带始终牵动着我的情思,她让我努力、催我奋进;正是这份从未动摇过的信念,使我一步一步逐渐走向进步和成熟。

小学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而普通。然而,当我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当我用整个心灵去拥抱她的时候,才领悟到教师工作博深而丰富的内涵,才感受到教师工作的幸福与快乐。40年中我从未间断过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品尝学生带给我的生命的涌动。我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享受着不断自我突破的欣喜和幸福。40年中我感受着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幸福,体验着做教师工作的快乐。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获取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这是我坚定前行的最大动力。我坚信一个人只要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那么事业的青春将会永驻。

问:大家都知道您一直着力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探寻和追求着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听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您就踏上了教学改革之路,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吴:你的提问让我的思绪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片面追求升学率形成了“大潮”,为了应付考试,大搞“题海战术”,作业堆积如山,学生痛苦不堪。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之路的艰辛探索。

在领导的指导及同志们的支持下,我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虚心向老教师们学习,博采众长,刻苦钻研教材,开始了“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实验(即用归纳的方法讲授重新组合的教材)。它是涉及到教材、教法、学法、考法及教书育人诸方面进行的全方位改革实验。该项教改实验,从教材改革入手,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编排教材,组合成“六条龙”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十几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课堂上常常出现一派乐学、爱学、善学、会学的生动活泼局面。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学生不仅学文化,而且学做人。1987年,该项实验通过了中央教科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师大教育系、北京市教育局小教处等十个单位有关专家的鉴定。在多家刊物上进行了报道,此项实验列为北京市重点教育科研项目,引起了教育界较大的关注。

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实验是一项全方位的改革实验,是一项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践。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我以学生主动学习、潜力开发和多方发展需求的满足为目标,使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得到发展。1988年,我撰写的《深入教学改革,坚持全面育人》一文刊登在北京市崇文区教育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这篇近2万字的学术论文是对我当时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的真实写照。

这段教学改革的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敢于面对教学中真实的问题,坚定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心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坚持改革、研究、坚守信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力。

问:作为一名教师,静心积累、勤于反思是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经验吗?

吴:记得1986年那个除夕,伴着阵阵爆竹声,我撰写的《注重知识联系,重新组合教材》一文呱呱落地了。没想到经导师刘梦湘的精心修改、润色,此篇文章居然在当年《小学数学》刊物上发表了!看到龙飞凤舞的手写体变成了规规矩矩的铅字文,心中充满激动与兴奋的同时也多了几分冷静的思考,做教师不能仅满足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不能只做一辈子教书匠,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要勇敢地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努力。从那以后,我更加自觉地学习教育科研理论,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我把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课后有感、教学心得等毫无保留地倾吐在笔记本上。现在书柜中已微微发黄的笔记本仍整整齐齐地列成一排。《教学有感》、《小学数学系统整理》、《值得回味的课》、《业务学习笔记》、《信息交流》、《教学小题库》、《趣味数学趣谈》、《教海拾贝》……看着眼前这一本本留下了我成长足迹的笔记本,怎能不令我回味,令我兴奋呢?十几年过去了,我凭着几分热情,几分自信,几分执著,几分刻苦,写出了一篇篇可以登大雅之堂的小文章,我的教改文章、实验报告、学术论文散见在全国多家教学刊物上。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有一个十分深刻的体会,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只要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拿起手中的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

“我是教研员——带起一支优秀的教师、教研员队伍是我的责任”

1994年初秋,吴正宪告别了25年的小学教师生活,开始了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新的专业尝试——教研员,从此成为了老师的老师。如何做好教师教育,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吴正宪开始了教育生涯中新的探索和追问。

问:大家都知道,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是非常成功的,课上得好,学生喜欢您,教师们也都争相模仿您。那么,作为一名教研员,您的理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吴:1994年9月,由于工作的需要,我由一名数学教师,调入崇文教研室担任教研室主任一职。从那时起,我知道自己又肩负着为同行教师提供教学示范、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的责任和任务。我努力迎接从学生教育到教师教育这一新的挑战。记得张铁道博士在研究优秀教师的专业价值时提出,“优秀教师不仅能带给学生以高质量的美好学习体验,他们的实践经验还可以成为促进其他教师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专业资源”。所以我更加努力完善自己,并探索适合教师教育的有效研修路径。

我认为,做好一名教研员要备好课、讲好话、亮好相、设计好活动,不辜负教研员的称号,不辜负基层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做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教研员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者与指导者;教学课程的设计者;提升教学质量的促进者;教学政策的执行者;团队共同体中的学习者、实践者;成为有思想、负责任的教研员。

问:现在说到您一定会说到您的团队,您的团队不仅活跃在北京小学数学界,就是在全国小学数学界也小有名气,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团队吗?

吴:2008年,北京教科院决定成立“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成立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意义在于,一是探索北京市小学数学学科优秀教师的成长机制,提供丰富的基层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与高质量课堂教学的专业化服务,为北京优秀数学教师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专业支持。二是开发科学可行的小学数学教师研修课程,积累、提升、传播有推广价值的数学教学资源。帮助一线教师分享有益的教学实践知识经验,真正提高北京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打造具有高敬业品格、高专业技能、高合作精神的三高优秀教师队伍。

在几年的研修中,我们的团队把学习作为基础,把研究作为路径,把成长作为目标, 在创建学习型团队和研究型团队上下功夫。团员们服务、历练、成长中享受着职业的幸福与快乐。我可以用“学习、研究、实践、成长”四个关键词来形容我们团队的研修。

“我是研究者——为探索教育科学规律做出不懈努力是我的使命”

作为一名研究者,吴正宪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努力探索教育科学规律,并一直以自觉学习、研究、反思、实践作为工作的根基。回忆走过的40年历程,无论是做教师还是教研员,吴正宪一直在品尝着研究带来的收获和快乐。

问:40年的研究历程,您的儿童观、教学观等渐渐清晰、完善,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学理念和鲜明的教学特色,并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接受并运用,您能谈谈具体的内容吗?

吴:2001年,我对北京市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收集到近千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困惑和面临难题的资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为解决这一现状,我确立了“创造让儿童喜欢的数学课堂”的课题研究。多年来,我在致力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创建儿童喜爱的数学教育”的理想激励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数学教学体系。比如,我找到了创造儿童喜爱的数学教育的途径——“读懂儿童,读懂数学,读懂教材”;确立了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创造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八种特色课堂和多种教学策略。这八种课堂紧紧围绕“创造儿童喜爱的数学教育”这个核心开发出来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多种数学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有趣”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

问:在访谈的最后,您能根据您的成长经历,给青年教师提一些建议吗?

吴:特别高兴与年轻教师分享我的教学经验。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我给老师们提以下几点建议:一要挚爱儿童教育,要用满腔的热情守护着自己的教育人生追求,把个人的生命价值与教师的职业生命价值做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因为有对教育的挚爱,有美好教育理想的感召,有为教育奉献所有热情的境界,我们才会快乐地行走在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上。二是追求高尚师德。“做人、做学问、做老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业务精良,还要师德高尚。在学校,我们要做一名孩子喜欢,给孩子们带来智慧和力量的好老师。在家庭,我们要做一个给他人带来幸福,富有责任感的家庭成员。在社会,我们要做一个充满人情味、有爱心、有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我们要不断修炼自己,才能更好地教化他人。三是提高教学业务能力。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们要准确理解数学的本质,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准确解读学生的需求。做一名数学功底扎实,专业知识精通,教学基本功娴熟、深受学生喜爱的数学教师。四是要读懂儿童。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学生适时地指导,给学生独立体验的机会,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给学生建立自信的勇气,给学生适当的空间,给学生跃起的机会。要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教育的智慧、高尚的道德、积极的人文关怀影响和教育学生,做一名真正能读懂儿童的好教师。五要勤于研究:把学到的理论和经验及时地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善于积累、勤于笔耕……六要辐射引领。我们要在成就他人中成就自我,积极发挥资源的传递作用,带动周边教师共同成长。最后祝愿所有的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享受到高品质的职业幸福。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吴正宪,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委员。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人民教师”奖等多项荣誉称号。现任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督学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著有多部教育著作和教育丛书,如《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智慧与策略》等,并主持多项教育部教师培训项目,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不少教师在初入职时都满怀着教育理想,豪情万丈,憧憬着要做最好的老师。然而,教师职业生涯的长度并不能自动给予教师对教育理解的深度,大多数教师都是默默无闻,只有极少数脱颖而出成为名师,个中原因不尽相同,但最基本的往往是缺乏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坚守,而坚守需要的是毅力和恒心。吴正宪老师用事实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善于学习、重视积累、贵在坚持,在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上绝无捷径可走。本刊编辑部特就专业成长之路的话题专访了吴老师,相信一定能给广大教师以启迪。

“我是教师——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快乐智慧的课堂生活是我的追求。”

从教几十年,吴正宪老师始终没有离开课堂,“一切为了孩子”是她教育思想的核心,“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是她多年来努力的目标,凡是听过吴老师课的孩子或教师都会被她那真诚的情感、友善的态度、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坚实的教学基本功而深深感染。

问:吴老师,您从教40余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知名的特级教师,一直孜孜不倦于小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什么能够让您在教学的道路上坚定、执着并快乐前行?

吴正宪(以下简称吴):回首自己40年的教育生涯,对教育的倾心投入和对孩子的挚爱,伴着自己40年的教育人生,让我享受其中,坚守前行。在这4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曾经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过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没有淡化过对学生真挚的眷恋。我爱事业、爱学生、爱数学,正是这条爱的纽带始终牵动着我的情思,她让我努力、催我奋进;正是这份从未动摇过的信念,使我一步一步逐渐走向进步和成熟。

小学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而普通。然而,当我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整个心灵去拥抱她的时候,才领悟到教师工作博深而丰富的内涵,才感受到教师工作的幸福与快乐。40年中,我从未间断过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品尝学生带给我生命的涌动。我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享受着不断自我突破的欣喜和幸福。40年中我感受着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幸福,体验着做教师工作的快乐。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获取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这是我坚定前行的最大动力。我坚信,一个人只要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那么事业的青春将会永驻。

问:大家都知道您一直着力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探寻和追求着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听说早在80年代您就踏上了教学改革之路,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吴:你的提问让我的思绪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片面追求升学率形成了“大潮”,为了应付考试,大搞“题海战术”,作业堆积如山,学生痛苦不堪。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之路的艰辛探索。

在领导的指导下及同志们的支持下,我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博采众长,刻苦钻研教材,开始了“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实验(即用归纳的方法讲授重新组合的教材)。它是涉及教材、教法、学法、考法及教书育人诸方面进行的全方位改革实验。该项教改实验,从教材改革入手,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编排教材,组合成“六条龙”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十几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课堂上常常出现一派乐学、爱学、善学、会学的生动活泼局面。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学生不仅学文化,而且学做人。1987年该项实验通过了中央教科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师大教育系、北京市教育局小教处等十个单位有关专家的鉴定,被多家刊物予以报道。此项实验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教育科研项目,引起了教育界较大的关注。

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实验是一项全方位的改革实验,是一项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践。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我以学生主动学习、潜力开发和多方发展需求的满足为目标,使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得到发展。1988年我撰写的《深入教学改革,坚持全面育人》一文入选《北京市崇文区教育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这篇近2万字的学术论文是对我当时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的真实写照。

这段教学改革的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敢于面对教学中真实的问题,坚定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系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改革、研究、坚守信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力。

问: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您能否谈一谈在您的成长中,您是怎样向名师学习的,向名师学习又该注意什么?

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众多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北京市特级教师马芯兰、刘梦湘、缪玉田,北师大教授周玉仁,上海特级教师顾汝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张梅玲等都是我的老师,他(她)们都给过我真诚的帮助和热情的指导,令我难以忘怀。其实,我的师傅还很多,身边的同志都是我的老师,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得到了这么多专家、导师及同志们的指导和帮助,我的教学改革能有一些进步是他们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着我的结果。我时时都可以感受到他们优秀人格的魅力。导师们热爱教育事业、淡漠功名、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以及那谦虚谨慎、友善宽容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每位名师都有自己的实际、自己的风格特色、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实践经验。学习名师的经验,如果就认为是生搬硬套,踩着前人的脚印,不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思想和态度其实是学不好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别人的方法和经验,有所取舍、有所发挥、有所创新。就像蜜蜂采百花酿蜜一样,要善于汲取百家之长。名师要拜,同时要以同样谦和的态度向身边的教师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许多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经验,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所谓汲取百家之长,自然也包括广大教师的经验,甚至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样,才能不拒细流,海纳百川。

问:对于一名教师来说,静心积累、勤于反思是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自己的经验吗?

吴:记得1986年那个除夕,伴着阵阵爆竹声,我撰写的《注重知识联系,重新组合教材》一文呱呱落地了。那时我不知道自己的这篇拙作算不算论文,十分不好意思地把它交给了我的导师刘梦湘,请他过目修改。大概是我的真诚与执着感动了他,当时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正忍受着糖尿病的煎熬,他一字一句地精心修改,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到段落的布局,从学术观点的把握到文字的润色都一一提出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此篇文章居然在当年《小学数学》刊物上发表了!看到龙飞凤舞的手写体变成了规规矩矩的铅字文,心中充满激动与兴奋的同时也多了几分冷静的思考,做教师可不能仅满足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不能只做一辈子教书匠,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要勇敢地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努力。

从那以后,我更加自觉地学习教育科研理论,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我把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课后有感、教学心得等毫无保留地倾吐在笔记本上。现在书柜中已微微发黄的笔记本仍整整齐齐地站成一排。挡不住的诱惑,使我又一次走进了它,翻开扉页,一行醒目的大字跃然眼前:心求通而自奋也!这句话伴随了我40年的教学生涯。大多数与我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都说我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是的,为了钟爱的事业我乐此不疲。不知多少次听着子夜的钟声敲响,不知感受过多少次宁静夜幕中学习思考的兴奋与激动,不知多少次数以万计的笔记从手尖流过。那小小写字台记下了我的情和爱,记下了我的苦与乐。《教学有感》《小学数学系统整理》《值得回味的课》《业务学习笔记》《信息交流》《教学小题库》《趣味数学趣谈》《教海拾贝》……这些写满密密麻麻字的笔记本不知要保留到多久,看着眼前这一本本留下了我成长足迹的笔记本,怎能不令我回味、令我兴奋呢?作为小学教师的我,没有在高等学府系统地学习过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但是我知道,一切才学和本领都不是天生的,于是我不懈地努力,不敢怠慢每一天,抓紧时间,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周围的教师们学习。可能是天生的固执和执着,我竟开始拿起手中的笔,一发而不可收。十几年过去了,凭着几分热情、几分自信、几分执着、几分刻苦,写出了一篇篇可以登大雅之堂的小文章,我的教改文章、实验报告、学术论文散见在全国多家教学刊物上,《北京教育》《福建教育》《江西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等刊物分别刊登了我的文章。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有一个十分深刻的体会,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拿起手中的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

“我是教研员——带起一支优秀的教师、教研员队伍是我的责任。”

1994年初秋,吴正宪老师告别了25年的小学教师生活,开始了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新的专业尝试——教研员,从此成为老师的老师。如何做好教师教育?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吴老师开始了教育生涯中新的探索和追问。

问:大家都知道,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是非常成功的,课上得好,学生喜欢您,教师们也都争相模仿您。那么,身为一名教研员,您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是怎么理解的?

吴:1994年9月,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被调入崇文教研室担任教研室主任一职,从那时起,我知道我又肩负着为同行教师提供教学示范、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的责任和任务。我努力迎接从学生教育到教师教育这一新的挑战。我记得张铁道博士在研究优秀教师的专业价值时指出:“优秀教师不仅能带给学生以高质量的美好学习体验,他们的实践经验还可以成为促进其他教师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专业资源。”所以我更加努力完善自己,并探索适合教师教育的有效研修路径。

我认为做好一名教研员要备好课,讲好话,亮好相,设计好活动,不辜负教研员的称号,不辜负基层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做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教研员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者与指导者,教学课程的设计者,提升教学质量的促进者,教学政策的执行者,团队共同体中的学习者、实践者;进而成为有思想、负责任的教研员。

在帮助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上,首先,我倡导同伴研修,主张建立人人平等、民主和谐、资源互补、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的研修文化。我鼓励教师以同伴研修的方式进行资源建构,使个体的教学经验升华为群体的专业资源,我们要通过平等、民主的研修过程,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的个体经验升华为有益于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资源,从而有效地增强教师团队的教学专业能力。其次,满足教师的需求,要基于真实的教学问题,设计参与者有话可说的问题链,让一线教师在深刻的专业思考中获得难忘的研修经历,解决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研修活动的主题要来源于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来自基层教师真实的问题,并将经历总结成经验,努力走向经典。再次,要进行行为干预,开展连续性、跟进性的研修。通过有后劲的、连续性的行为干预,提升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形成良性循环。我还特别关注农村教师的发展,因为我知道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使农村的孩子接受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就要从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开始,所以我多次走进农村,走进山区,走进贫困地区作专业服务,为提高边远山区的教学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

问:现在说到您一定会说到您的团队,您的团队不仅活跃在北京小学数学界,就是在全国小学数学界也小有名气,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团队吗?

吴:2008年北京教科院决定成立“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成立“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意义在于:一是探索北京市小学数学学科优秀教师的成长机制,提供丰富的基层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与高质量课堂教学的专业化服务,为北京优秀数学教师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专业支持。二是开发科学可行的小学数学教师研修课程,积累、提升、传播有推广价值的数学教学资源。帮助一线教师分享有益的教学实践知识经验,真正提高北京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打造具有高敬业品格、高专业技能、高合作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

在几年的研修中,我们的团队把学习作为基础,把研究作为路径,把成长作为目标,在创建学习型团队和研究型团队上下功夫。团员们在服务、历练、成长中享受着职业的幸福与快乐。我用几个关键词来说说我们团队的研修。学习:几年来工作站举办了13期名师大课堂。团队还向队员们推荐了国内外的几十本书籍,其中有数学专业书籍,也有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分享的机会,团队还举办了读书交流会,畅谈读书心得;研究: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在课题的引领下大家搜集文献、确立研究专题、交流研究成果……用研究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实践,努力在经历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做成经典;实践:“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深入基层学校,深入远郊区县,走进山村的课堂,走到山村师生的身边。我带领团队开展菜单式服务:主题式服务、诊断、连续跟进式服务,通过“双师同堂”“同课异构”“一课三上”等多种策略,引导教师在课例研修中获得深刻的体验,促使基层(特别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吴老师带领团队在实践中创造的“1+5+N”辐射带动机制,通过由她和她的工作站的72名教师共同组成的“1”,带动通州、昌平、大兴、燕山、延庆等远郊区县的5个分站,影响了成千上万的教师);成长:工作站不仅服务着北京也辐射着全国,努力把自己的研修经验与他人分享。于萍老师执教的《小数加减法》观摩课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九届全国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一等奖,李兰瑛老师在首届教育部课例评比中获一等奖;并代表全国获奖教师发言;张秋爽、丁雁玲等老师撰写的论文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刘劲苓、王春秀、陈玉宏老师编写的个人专著相继出版;马希明、王佩霞等8名队员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2套系列研究成果、9本丛书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春华秋实,“吴正宪工作站”的成员在不断地成长着,体验着教师职业的幸福。

“我是研究者——为探索教育科学规律做出不懈努力是我的使命。”

作为一名研究者,吴正宪老师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努力探索教育科学规律,并一直以自觉学习、研究、反思、实践作为工作的根基。回忆走过的40年历程,无论是做教师还是教研员,吴老师一直在品尝着研究带来的收获和快乐。

问:40年的研究历程,您的儿童观、教学观等渐渐清晰、完善,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学理念和鲜明的教学特色,并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接受并运用,您能谈谈具体的内容吗?

吴:2001年,我对北京市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收集到有关近千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困惑和面临的难题的资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为解决这一现状,我确立了“创造让儿童喜欢的数学课堂”的课题研究。多年来我在致力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创建儿童喜爱的数学教育”的理想激励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数学教学体系:

找到了创造儿童喜爱的教学教育的途径——“读懂儿童,读懂数学,读懂教材”

创造儿童喜爱的数学学习是数学教育的价值追求,实现这种价值追求的途径要回归到儿童、数学和教材中来。我在实践探索中深刻领悟到儿童是具有学习潜力的,但儿童是未成年人,其知识储备、自我意识和行为自觉性都不完备,需要教师恰当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具备成人所有的被尊重、被关爱、求知、审美和自我价值追求的合理需求,数学教学中应给予满足,为完善儿童喜爱数学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读懂数学和教材,利用一组组环环相扣又逐步提升的“问题串”将学生主体探究的欲望充分激发出来,达到儿童喜爱数学教育的美妙效果。

确立了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

站在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高度,确立了数学教育要培养儿童知识、智慧和人格的三维目标,做到传递知识是基础,启迪智慧是保障,完善人格是目标。让儿童从小学会做人,在三维目标的引导下造就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新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提问、设疑、辩论等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通过一次次意味深长的数学应用、一次次相互的欣赏、完善和发展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

“有营养”的数学教育就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有营养”就是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好吃”的数学教育就是把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学生口味的数学,就是学生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好吃”指的是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要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快乐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堂,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数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创造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八种特色课堂和多种教学策略

成年人有责任创设儿童学习的生态环境,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经验表明,高质量的数学教育就是引导孩子在童年学习中充满好奇与求知欲,让他们拥有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和丰富难忘的数学活动体验,经历刻骨铭心的数学学习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滋有味地学数学、做数学,并运用逐步养成的数学思维来认识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创建了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借鉴。在实践探索中找到了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和体现儿童数学教育本质要求的课堂形式和教学组织策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我创造了八种特色课堂(见下图)。

这八种课堂是紧紧围绕“创造儿童喜爱的数学教育”这个核心开发出来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多种数学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快乐有趣”中学习,在密切联系生活中学习。例如,创设学习数学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数与形相结合的数学:引导小学生充分利用直观的“形”,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形象具体地表示出来。学习动手做的数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能力。学习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教学中努力将学生积累下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验引入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辅助数学学习。学习互动交流的数学:课堂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互为资源,互相激发,共同成长。

问:在访谈的最后,您能根据您成长的经历,给青年教师提一些建议吗?

吴:特别高兴与年轻教师分享我的教学经验。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我给老师们提以下几点建议:一要挚爱儿童教育,要用满腔的热情守护着自己的教育人生追求,把个人的生命价值与教师的职业生命价值做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因为有对教育的挚爱,有美好教育理想的感召,有为教育奉献所有热情的境界,我们才会快乐地行走在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上。二是追求高尚师德。“做人、做学问、做老师”,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业务精良,还要师德高尚。在学校,我们要做一名孩子喜欢、给孩子们带来智慧和力量的好教师。在家庭中,我们要做一个给他人带来幸福、富有责任感的家庭成员。在社会中,我们要做一个充满人情味、有爱心、有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我们要不断修炼自己,才能更好地教化他人。三是提高教学业务能力。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准确理解数学的本质,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准确解读学生的需求。做一名数学功底扎实、专业知识精通、教学基本功娴熟、深受学生喜爱的数学教师。四是要读懂儿童。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给学生独立体验的机会,给学生恰当的评价,给学生建立自信的勇气,给学生适当的空间,给学生跃起的机会。要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教育智慧、高尚的道德、积极的人文关怀影响和教育学生,做一名真正能读懂儿童的好教师。五要勤于研究。把学到的理论和经验及时地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善于积累、勤于笔耕……六要辐射引领。我们要在成就他人中成就自我,积极发挥资源的传递作用,带动周边教师共同成长。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或称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和描述学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说,论文既是科研人员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一、论文种类和作用

从论文的内容形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否定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些旧观点,提出新见解。例如,指出应试教育的缺点;提倡素质教育,论述它的优点及重要意义。又如,批评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机械训练等不足之处,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集各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三,在某一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悉心研究、观察和实践,有所发现和创造,陈述新见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学生在掌握几何概念过程中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探讨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提出改进几何教学的建议。

论文的应用很广泛,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文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论文往往影响人们的思想,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化基础。

第二,论文是以文字为媒介表述研究成果的形式。作者经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综合、理论论证等,得出一个结论或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便解决一个实际或理论问题。而这些必须要以文字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表述出来,让读者评判、借鉴或运用之解决问题。

第三,论文是测量作者研究能力的手段。论文的水平能反应作者的知识理论水平、思想方法、研究能力、文字能力等。

第四,论文是培养研究人才的重要途径。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作者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的途径。

二、选择论文的课题

(一)选择课题(简称选题)的含义

从教育科研所探讨的问题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

第一类是基础理论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如:“教育应当具有什么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

第二类是应用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怎样教育的问题。如:“教学什么样的内容”、“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采用什么的教法”等。

这两类研究课题都非常重要,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是,作为小学教师和教研人员,我们一般应当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应用性研究的课题上。

从课题选择本身的含义来看有两种。

第一种是广义的含义。研究课题的选择,即选择、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例如,是选择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课题,还是选择应用性方面的课题。

第二种是狭义的含义。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确定论文的中心论题。也就是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范围内,确定研究什么问题。

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第二种含义。

(二)选题的最佳考虑

现实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论文研究的课题。有些问题的指向非常广泛,带有很大的普遍性,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对于普通的研究者来说,限于自身的素养和客观的研究条件,并无能力来承担。有的又太过具体,缺乏普遍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兼顾各种条件,发现那些既是必要,有新意,又有可能研究的问题。

课题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时展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推动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选题要着眼于社会效能和价值,要研究能解决教育实践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作者应密切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和动向。面向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如何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科研人员应重点研究如何改革现行的数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建立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对于教研人员和广大的教师来说,一般应从素质教育的观念出发,侧重研究数学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选择自己有浓厚研究兴趣的题目。

对研究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会表现出更大的毅力和主观能动性。兴趣会产生热情,使人克服困难,集中精力去研究。

3、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业务特长的题目。

研究者应从个人的条件、能力出发来选择和确立论题。有些题目值得写,但自己能否写好却是另一回事。在选题时,自己要考虑一下,你对本专业领域中的哪一部分最熟悉,最有把握,出成果最快,你就选择哪个论题。

4、选择自己占有资料较为充分的的题目。

从外因方面来说,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要充分掌握在题目限定范围内的材料,尽可能搜集必要的、新鲜的、典型的材料。因此,选择自己已占有较为充分资料的论题,会使工作的难度降低一些。

5、寻找空白点和薄弱环节。

目前,教育科研的内容非常丰富,对热点问题的研究也很唷6杂诟崭掌鸩降难芯空呃此担詈檬遣灰硕嗟牡胤郊罚茄衲切┥形从腥搜芯炕蛩淙灰丫腥俗攀盅芯康杏行矶辔侍饣姑挥械玫浇饩龅穆厶狻T谡飧龇段谌パ√猓倘挥幸欢ǖ哪讯龋灰鹿し颍鸵欢ɑ嵊惺栈瘛?/p>

(三)选择课题的失当

选择课题的恰当与否,常常关系到整个研究的成功与否。在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的来稿中,常常会碰到一些论文由于选题的失当而无法发表。选题的失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选题过大。

题目过大,是普通作者在选题时常常出现的问题。例如,题目“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的定义、构成、作用、测定等方面均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探讨。这样的课题往往是一种研究方向,而对于一般的个体作者来说,把它当作为一个具体论题是不合适的。

2、选题过难。

选题太难,矢完成题目的可能性不大,或者是题目含混不清、多重化等。例如:“数学教学与开发儿童的智力”,这样的论题使人无从下手,最后演变成,有多少资料就用多少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可能,研究到哪里是那里。

3、选题陈旧。

选题陈旧,老生常谈,没有创见,没有新意,论文写的再多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些题目,别人写了多次,如自己又提不出新观点、新见解,就没有必要再写了。

三、论文的写作

(一)作好准备--收集资料

选题确定之后,论文有了中心思想,在写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要写好一篇论文,作者还必须占有丰富、准确、全面、典型、生动具体的材料。从中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有说服力的题材(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材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它们或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研究的出的,或是他人以前研究总结的可靠成果。因此,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

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掌握。

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据。

论文的中心思想确定后,作者明确了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要着手拟订调查提纲。列出调查研究从何入手,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包括哪些项目和具体内容,需要哪些典型的材料和数据,取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作者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因此,要注意多阅读教育书刊、报纸,收集有关研究信息,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开阔自己的思路,完善自己的设想。

(二)安排好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概括结论。

1、题目--体现内容。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也是论文总体内容的体现。

一个好的题目能吸引读者阅读文中的内容,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好的题目应是用精辟的语言来阐明作者打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要明确、精练、易懂,要能正确地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地反映此研究的范围的所达到的深度。同时要使内行人看得明白,外行人也能有所理解。例如,"浅谈应用题教学中学习的激发"和"问题意识与数学教学"。前一个题目明确的反映了论文的中心内容和研究范围,即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一个题目明确而精练,读者一看便知研究的中心内容,即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绪论--提出观点。对本论内容加以简要介绍,把中心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绪论要求写得精炼、明确,字数不宜多。

常见的绪论写法有: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

-提示内容要点。

-因事发问,启人思考。

-从日常生活现象写起。

-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3、本论--进行论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论点作分析说明。以事实、数据和有关理论作为论据,按思辨的规则进行推理,展开论证。

这一部分是论文展开论题、分析问题的部分,论证即阐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以帮助读者了解结论的产生及其正确性。因此,这部分内容应当丰富、充实,观点要与材料一致,有理有据。论述的先后次序,推理的层次,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做到有条不紊。所以这部分要求结构的层次性、论证的逻辑性和论据的丰富性。

一般结构复杂的论文,在中心论点提出后,还要将其分解,在不同的方面设置若干分论点或小论点。在内容结构的安排上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并列式,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彼此并列的分论点,然后分别论证求得综合。

例如,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并列式结构是这样安排的:

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涵义;

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成因;

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解决方法。

另一种是递进式,将总论点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小论点,逐步深入地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例如,论文“数形结合,促进两种思维的和谐发展”的递进式结构是这样安排的:

充分感知,积累表象,发展形象思维;

语言参与,表现概括,引发抽象思维;

数形结合,促进两种思维相辅相成。

4、结论--概括结论。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结论性的意见,作为文章的总概括,得出或重申自己的见解。

写结论的目的是加强读者对全篇文章的印象,所以要简明扼要,精确有力。结论的位置一般写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但也有的文章因每层各段的意见已交代清楚,不需另作结论。

5、注释和参考文献。

注释是对文章中的词语、内容或引文的出处所做的说明。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曾经借鉴、引用过的重要文章和著作。论文写好之后,要将这些文章或著作编目,附在论文后面。

任何人的科学研究都有一定的继承性,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所以,论文中常常引用他人著作或论文中的观点、材料、方法作为自己论述的根据,对于这些被引用的内容,在论文中一定要给以明确的标记。这样可以反映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自己论证的根据,同时也为读者继续研究提供查阅文献的方便。

(三)论文的写作

1、拟订写作提纲。

拟订写作提纲是论文写作的开始。提纲是论文的雏形,通过它把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构用文字固定、明确下来,使论文构思更完善,起到组织材料、思考缜密、防止遗漏的作用。在提纲的拟订的过程中,要完成下面几项工作。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也叫总论点。它是作者将要在文章中阐述的核心观点。文章里的全部材料都是为它服务的。中心论点在文章中就像血脉一样贯通全篇。但是,要想把中心论点阐述得具体、切实,就得分解成若干个分论点。分解中心论点的根据一定要明确、统一,前后一致。分解出的分论点,既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又要有外在的序列形式。每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构成部分,几个分论点的综合就是中心论点。全文就是根据分论点的序列展开的。

(2)安排分论点的的序列。

明确了有几个分论点以后,要把它们排列起来。安排时,要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和分论点的内在关系作全面分析。可以分成几个方面一一论述,也可以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轻到重地论述。这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两种情况,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

(3)材料对号入座。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28-01

首先,要明确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地积累数学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高效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一大目标。当前,许多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者对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做出了许多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理解和实践参差不齐,实验研究的分析方法还不够彻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展更具有效性的实验研究迫在眉睫。

一、课堂教学高效性

所谓课堂教学高效性,它是相对于低效教学而言的,即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达到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目的,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小学阶段的高效课堂教学应当是在教学中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上,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对象

为进行效果对比和研究,笔者随机选取了三年级的两个平行班(四班、五班)作为研究对象,把四班作为实验班用高效教学法,另一个班作为普通班采取传统教学法。两班人数均为40人,男女人数基本相同。以二年级的期终考试作为两班的基础测试,以三年级的期终考试作为教学效果的评判依据。

(二)实验目的

为了改善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验证高效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笔者尝试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高效教学模式,以此来验证高效性课堂教学的效果。

首先,要在实验班采取高效教学法,普通班采取传统教学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通过考试或者测验验证实验班的教学效果是否会优于普通班。其次,要选择一个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对比考试结果,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没有什么规律的,要想这些数据起到作用并且更有价值就要经过科学的技术处理,譬如进行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和及格率等统计,然后再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这些统计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研究可以对以后的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帮助及时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三)实验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实验班在实施高效教学后的效果和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其教学效果和作用主要包括以下4点:

1.通过高效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2.和普通班比起来,实验班的学生提高了数学成绩,更加顺利地通过了数学测试。

3.高效数学教学方法的接受客体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相对来说,男生的接受能力比女生高。

4.最为关键的是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渐渐养成思考、探究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研究思路

本研究应将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要注意在实验前,两班的学习成绩、课堂氛围以及授课情况等都具有较高的匹配度。

1.数学统计法。把实验前后的成绩数据用电子表格的形式统计出来,并进行相关处理和分析。具体步骤是:第一,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例如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第二,对两班的前后考试成绩作配对样本检验;第三,分析影响试验的各种有效因素。

2.教学实验法。通过教学来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对两班采用区间比较法。教学实验后对结果进行具体地分析,从而验证出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差异。

3.文献研究法。通过检索和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国内外期刊文献和学术论文等资料。可以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来探寻研究小学数学高效性的思路与方法。

三、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有效的教学目标

首先,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要秉承高效课堂教学的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将各种教学情景运用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活动的机会。同时,还要结合课堂内外的各种情况,构建一个可以延伸到课后复习以及自我发展的教学目标,对于小学生而言,更要在教学中把握深和广的“度”,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二)改进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是否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自主地进行思考。而教师的职责是运用良好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提供学生思考的余地和机会。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善于动脑筋的习惯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比如,在讲到“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折纸,直观地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采取启发教学,打造师生间互动平台

启发式教学是在小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内,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上,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和学习能力,结合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进行实质性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高效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得出了最终结论就是实验班的考试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当然,由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使实验研究并不是特别充分,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这个实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另外,笔者还提出了三条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对小学高效数学教学及其实验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丹. 有关提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策略的研究[J]. 家教世界,2013,14:164-165.

[2]黄红成.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03:20-22.

[3]杨洁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4]周晨捷. 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从初登讲台到今天已有17个年头。其间,我基本上没有停止过思考与写作。我深深地感到,写作是一个不断锤炼思想、化蛹为蝶的过程,也是我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作为教师,如果不把自己有关教育教学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不把我们的教学经验理论化,我们就不能改变自己,不能成为智慧型、专家型教师,最多只能做个经验型教师而已。著名哲学家、社会理论家马尔库塞指出:“理论是不能改变世界的,只有人能改变世界,但理论能改变人。”这些年,理论(特别是自身教学经验的理论化)的确改变着我。

发表的第一篇“豆腐块”

工作开始的3年,喜欢舞文弄墨的我为参加论文评比写了一些文章。孤芳自赏之后,与那些优秀论文相较,我发现了自身的差距。那些优秀的论文既有鲜活的实践案例,又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既有独到的见解,又有能给人以启迪的实践智慧。而我的文章则显得缺乏冲击力,不能给人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意识到,优秀的论文,源自心灵的投入和智慧的创造。

2000年,基础教育还没进入新课改。那时的大纲还没有提出“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在执教“体积和体积单位”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空间的大小”,建立体积概念的表象。执教之后,自我感觉理念新、效果佳。于是,我把教学设计附上说明寄给《湖南教育》杂志,但一直杳无音讯。正当我准备重誊再投时,出乎意料地收到了样刊。我迫不及待地翻看我的第一篇变成铅字的专业文章。可是,从前翻到后,我根本没看到自己题为“‘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的文章。回到目录,还是没找到。再仔细查找,终于在“灵机一动”栏目,没有分行的几篇文章标题中间找到自己的名字,题目是“操作实验教体积的意义”。翻到第61页,我目瞪口呆了!原本3000多字的教学设计被压缩成不到500字的小短文,而且与另外两篇短文挤在一页纸里。我发表的第一篇称不上专业论文的“豆腐块”竟是如此模样!失望归失望,我还是冷静地读着这篇我提供思考、编辑替我写作的文章。编辑的厚爱让我明白,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创新是文章的生命。

发表的第一篇“长文”

“豆腐块”的发表奏响了我教育生命的“四部曲”:读书——思考——实践——写作。我陆续在《江苏教育》《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发表了一些1500字左右的文章。我“得寸进尺”,梦想着能发表称得上专业论文的3000字以上的长文。2003年,张齐华老师在小学数学界刮起了一股“数学文化”的旋风。如何让数学课走出狭隘的工具主义的怪圈,成为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热议的话题。我边实践边思考,一年后写出了《重塑数学文化品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一文。感觉文章虽然写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但5000多字的长文估计不能发表,也就没有勇气寄出去。想想这样的长文参加论文评比应该是有分量的。于是,这篇论文一路过关斩将,从县走向市再到省。出乎意料的,居然被省教研室作为三篇论文之一推荐参加全国小学数学年会论文评比并获得二等奖。获奖兴奋之后,也就渐渐淡忘了。2005年初的一天上午,突然接到省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侯正海老师的电话,说我的那篇文章,探索新、挖掘深、文笔美,打算发表在《小学数学教学》杂志,但必须把文章压缩到3500字以内。想着能实现发表长文的梦想,我只好忍痛割爱了。但持续两天的修改却让我发现,5000多字的长文居然用3000多字照样能表达清楚,原来文章是可以更短的。我相信编辑完全有能力帮我完成这项工作,但留给我的这个自我修改的机会却让我认识到,优秀的文章,应当以最精炼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

一堂课,三篇文章

在我看来,一线教师的文章应当是“做”出来的。执着于某个专题的持续思考和积极实践,会让我们实现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保持心灵的开放和创造的激情。2007年初,南通市计划组织一次学科带头人优秀课展示活动,如皋教研室通知我做准备。我不太喜欢执教别人演绎过太多次的课,一是我没有勇气向别人挑战,二是我想通过执教别人没怎么尝试过的课题挑战一下自己。于是,我选择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一课题。全新的教材、全新的内容,意味着没有参考资料,寒假里连教师教学用书都没到!通过研究,我发现转化策略与前面学过的枚举、倒推、替换、假设这些策略有很大的不同。之前学过的这些策略都是针对某一类特殊类型的问题,相比而言,更接近于方法。而转化策略更具有上位的性质,与数学思想接近。因此转化的策略教学实际上是对小学阶段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具有复习课的性质。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就通过引入、梳理、提炼、应用等几个环节设计教学。设计出来后,教研室却委婉地通知我不用上了。我并不遗憾,因为我可以在自己的班级用实践检验自己的思想。实践的成功点燃了写作的激情,我连夜写就《让转化策略扎根学生心田》一文,并向《教学与管理》杂志投稿。无巧不成书,当年12月份,南通市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第一次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被选拔为执教者之一。学期临近结束,上册教材可选的内容不多了,我就想到未能在南通市展示的这节课。重新解读教材,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一部数学发展史,特别是初等数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用转化思想解决新问题的历史。于是,我决定除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转化策略的具体经验,更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把一节课放到数学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去考察。我阅读了很多数学史方面的材料,努力寻找适合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史料,并从儿童的视角重新打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感知和体验。就在上完课的那天中午,我收到了《教学与管理》的样刊,关于这节课的第一篇文章正式发表了。寒假里,我将教学设计和说明寄给《江苏教育》杂志,没想到很快在4月份就发表出来,而且给了我整整3个版面。2008年3月份,在海安参加南通市小学数学年会,海安的老师从不同的视角演绎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他从“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综合应用”等几个领域,以具体方法为支撑,不断引导学生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这节课的容量很大,以至于常态课根本无法完成。但给我的思考是,转化策略不是一节课或一个小单元就能教完的,应当在后续的多节课中,有意识地渗透,提升学生的策略意识,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结合自己在转化策略这个单元的教学实践及思考,我写了《丰富方法体验 增强策略意识》一文,很快就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我感觉,这似乎成了一个关于转化策略教学的微型课题研究。它让我体悟到,教学研究中的课题意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要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者,就要保持对教育的兴趣和热爱,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教学问题,从实践中产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开展行动研究。

发表篇数最多的文章类型

新课改以来,我一直把做高度自觉的反思者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我认为,只有跳出课堂看课堂,理性反思自己的课堂,才能把自己从感性的海洋中拯救出来,冷静地思考影响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进而寻找到变革的方法。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而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十年来,我坚持借助案例进行思考,高度重视案例的分析与积累,并通过案例的比较获得关于如何从事新的实践活动的重要启示。从2008年起,我在课题的引领下自觉开展反思性实践。我喜欢把大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小课题,分阶段逐一突破,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生成属于自己的“实践性智慧”,提升课题研究的高度。郑毓信教授认为,好的教学反思应当“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小中见大”。我所写的案例都坚持“小切口,深挖掘”。我觉得,教学反思案例的撰写应当达到像郁达夫说的“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中说人情”的境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仅2008年,我就发表了22篇教学案例与反思。近5年来,我在近百篇的案例撰写过程中,用一场远未胜利但前景美好的静悄悄的革命,不断改变着我的课堂。我也从一名普通的老师成长为学校骨干,再到市学科带头人,直至幸运地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是案例记下了课堂上无法预约的精彩,是案例存下了稍纵即逝的教学灵感,是案例录下了教学艺术的遗憾,是案例写下了课题研究的注脚,是案例留下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足迹……案例已经流淌于我教学生命的血脉之中,成为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花一个月修改的文章

2008年,我校承办了“师陶杯”论文颁奖活动,学校动员每一位老师撰写教育科研论文。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暑假里,学校请来省教科院专家来校指导论文修改。王一军教授看了我的论文之后,语重心长地说:“一线老师的论文往往是散点式的,没有一种整体的框架,缺少立体式思维。文章的几个部分之间应当是并列关系或者是递进关系,每个小标题之间也应该是这样。一线老师的文章既要有理论支撑,又要有吸引人的实践案例佐证。理论要和实践紧密结合,防止写成抄一段理论加一个案例的形式。要通过文献索引和综述使自己的研究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创新。”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发现,自己的实践是丰富的,案例也是鲜活的,但缺少理论架构和系统思维,层次不够高。于是,我把自己关在家里一个多月,对相关的文献重新检索、形成综述,对论文的结构重新思考,使其系统化、立体化,力求写成规范的学术论文。这期间,我边研读著作《课堂提问的艺术》《被压迫者教育学》《有效教学论》《论对话》等10部著作和大量的论文,边修改自己的论文,最终完成了《有效提问的理念观照与思路设计》。功夫不负有心人,论文获得了“师陶杯”论文评比一等奖。没想到这一个月的阅读量竟是我过去一年的总量。“书到用时方恨少”,是写作推动了我的专业阅读,而阅读又提升了我文章的品质。现在,我已经养成了这样的论文写作习惯:先捕捉写作话题灵感,再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形成综述,然后着手微型课题研究,接着形成论文框架,最后下笔成文。真可谓:阅读、写作两不误。

花三年写成的专著

2009年起,我参与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小学‘倾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副主任冯卫东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摒弃浮躁、静心读书、用心思考、潜心实践,追求“真课题,真研究,真成果”。也正是在这种扎实、充实、厚实的研究氛围中,我被感染、被卷入,从而开始了一段“倾听教育”的心路历程。我们对每一次研讨都充满期待。在这里,我们分享读书的快乐、课堂的机智、碰撞的智慧、激荡的灵感。每一次研讨既有对已有实践经验、理性思考的梳理和总结,又能生成许多新的研究思路、方向及子课题,指引着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定期研讨的成果不断渗入平时的课堂。于是,我们以倾听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课堂,不再把“倾听”只作为一种热切的教育态度、一种单纯的教学行为,而是把“倾听”具体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细节。师生的每一次对话、一举手一投足都打上了“倾听“的烙印。提升倾听修养,养成倾听习惯,修炼倾听智慧,提升倾听艺术,构筑倾听课堂成为我尊重学生生命、促进学生成长的职业追求。在研究的过程中,我积累起一篇篇教学案例,系列论文在《江苏教育》《福建教育》《北京教育》等杂志陆续发表。

有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和系列论文作底子,我便产生了写书的冲动。书稿从2010年开始酝酿,其间经历了理论功底匮乏的困扰、实践探究的困惑、身体欠佳的苦恼、行政事务缠身的烦躁,写作和修改的过程时断时续,有时候实在写不下去了,真想放弃。但是课题组的一次次研讨,时时点亮我心中的希望,激活我钝化的思维,激发我写作的热情。而课题组成员的鼓励和帮助,更是让我深受感动。终于,我完成了平生第一本著作——《倾听数学》。对我来说,专著的完成让我享受到写作的高峰体验。倾听、儿童、生命、成长这些教育的关键词,随着写作的进程,在我的思想中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儿童数学”的教学主张也在倾听儿童心音、倾听数学本质、倾听自我思想的基础上清晰起来,我分明感到自己迈向了生命成长的新一重境界。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课题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的联系与区别。

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而言,开题报告是研究者申报的课题被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批准立项后,在课题研究正式实施之前,由课题负责人(主持人)向课题组人员、课题研究指导人员(专家组)或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的关于课题研究的书面论证材料。

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一样,都是对一项课题所作的论证及研究工作设想,其内容结构大体相同,但其区别也较为明显。

一方面,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前,是对所选择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的思考和论述,主要是阐明课题研究的必要和可行,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立项而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后(如果没有被批准立项,就不存在课题开题),是在选题论证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依据、价值、内容、方法等进行的更加具体和系统的思考与论述,是对研究过程、研究人员、研究保障等作出的科学规划和全面安排,是为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和文本表述。可以说,开题报告是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再设计、再修改,其内容相较于研究方案更加完善和充实,其论证和构想更加科学、全面和可行,研究工作安排更具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诊断,对教育经验的梳理,对学习所得的思考,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等等。而在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工作一般包括开展相关调研,对课题组人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结构优化,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细化、优化和充实、完善,开展相关培训,等等。

应该说,从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到课题开题报告论证,是一个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是对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相关问题更加明确的过程,是由课题研究的初步设想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操作的关键步骤。

因此,课题开题报告绝不是课题研究方案甚至是课题立项申报评审书相关内容的简单复制。作为课题研究者,既要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又要弄清其在设计目的和要求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思路和目标更加清楚,内容和方法更为适当,研究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以便更好地完成预期研究任务,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与结构。

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开题报告题目、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课题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等。

开题报告题目常常采用课题名称 + 开题报告的形式表述,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必须与课题管理部门审批的名称(专家评审时会对个别申报的课题名称作必要改动)即《课题立项通知书》列明的名称完全一致,否则会被不予认可。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课题开题报告题目下面须署课题研究单位课题组名称,如学校课题组,一般不署撰写者个人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论证设计的负责。

在开题报告正文之前一般还应有一段序言。序言主要是说明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尽快入题,切忌面面俱到、不着边际。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不仅标志着课题组对所研究课题的理解、论证水平,细节处往往也显示出课题组成员的学术素养,因此,一定要观点鲜明、语言准确、语意清晰、逻辑性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历史背景、现实背景),课题研究的依据(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实践依据),课题研究的现状(国内国外、省内省外的研究现状及问题述评),课题研究的目的(解决哪些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课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课题研究的意义(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长远意义等)。语言表述要针对问题,适度、准确,既不能空喊口号,也不能漫无边际。

课题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对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有时也包括对其他主要概念的界定。核心概念是关于核心问题的概念,其他主要概念则是相关的对核心概念起限定作用的概念。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学习策略就是核心概念,应着重对其在该课题中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科学界定,同时也应结合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和研究操作,对小学学科和实验研究作简要界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对课题研究核心问题的细化表述,可以从不同维度分别列出。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可以从学科维度列出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实验研究等内容,也可以从学习过程维度列出小学学科课前预习策略研究小学学科课堂学习策略研究小学学科课后复习策略研究等内容。研究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逐一表述,可适当展开,语言应简要、准确。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对课题研究所选用方法的具体表述。适合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较多,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不同的课题往往会根据研究问题类型的差异,采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很明显是要采用实验研究法,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有可能用到观察法而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则需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表述时不能只简单写明某种研究方法,还应适当说明如何运用这一研究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主要是从时间维度上将研究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分别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安排、主要研究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一般来说,可将课题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而实施阶段又往往要再分为若干环节。研究者可借鉴类似课题的研究过程,思考、确定自己所承担课题的具体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是对课题研究结果的预期。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有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教育教学专著等表现形式。阶段成果可以同时用多种形式呈现,省级以上课题还会要求在研究过程中至少正式发表一篇相关的学术论文;最终成果则一般要求以研究报告和研究专著的形式呈现,其中研究报告是必须有的成果形式。表述时要注明成果形式、成果名称及完成时间,可采用表格式呈现。

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是对课题研究团队和任务分担的安排。应写明课题组人员的构成及年龄、学历、职称、研究专长、研究经验等结构特点,并详细说明每个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

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是对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所需条件的分析与承诺,主要包括研究基础、研究保障等内容。研究基础应写明课题组成员完成的相关研究课题及取得的成果情况,研究保障主要写明该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设施设备、时间、制度、学习培训、学术交流及经费等条件和保障情况。

开题报告的结尾一般应写几句感谢、希望以及表态性的话语。主要是感谢曾经指导或参加过课题论证而又不在课题组的人员,希望有关方面继续给予帮助,表明研究者的态度,等等,语言要简明、诚恳。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小学数学;有效性

1、课堂教学要有吸引力,由内而外的实施

有一些老师把创设情境这么好的一种教学手段进行扭曲的使用,把这种方法看做提高灌输教学的一种手段,完全的忽略了教学情境的重要作用以及他的组成因素,因为情境对于学生具有很好的引导性作用,可以指引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有着很大的影响。

某些教师仅仅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与喜好,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其实是一种外在化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帮助仅仅是表面上的作用,随着外在因素的不断退化与消失,这种效果也会逐步的衰退和消失。数学教学只有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不断地产生数学的问题,发现数学问题,在本质上引发学生对于数学问题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样的数学学习才会持久,才会更加的深刻,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才是有帮助的。

所以在进行情境的创设时,应该积极地进行转化,化外在为内在,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转移到数学问题的本质上来,真正的实现数学的良好情境。比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教材的实际内容来进行情境的创设,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立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行仔细的品味和分析,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的疑问或者失误,但是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去进行观察与研究,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来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的清晰与透彻。

2、一定具有数学趣味,以生活化转化为数学化

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熟悉的事物出发,根据学生所感兴趣的东西来进行出发,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更多机会来理解数学知识,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可以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需要我们去发现他们。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的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的丰富多彩,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情境当中努力的进行观察、操作和交流,使得学生知道数学与我们平常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多,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并且可以运用数学知识来合理的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尽量的搜集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通过课堂的实物展示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详细的讨论,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进行问题的切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得每一个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事物来增强自己的感官认识,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参与到教学过程,通过感官的认识来进一步进行转化,可以对事物有着更加深层次的认识。

这种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一步的巩固自己的数学知识,可以使得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提炼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现象,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3、数学教学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通过思维的碰撞可以产生不同的见解,也会更具有创新能力。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抽象思维还是比较的差,创新思维还有待发展,学生其实是天生的研究和探索者,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会自主的进行探究与学习,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来进行合理的研究与想象,不断地拓展研究的空间。对于研究就不应该被教材所束缚,应该利用合理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的发展,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必须具备“真实性”,把数学教学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在进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情境,合理的联系客观实际,让学生可以真正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去积极地进行研究与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有时候一些情境并不符合真实生活的情境,而是教师为迎合教材随意编出来的,虽然是一些的假的情境,但是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也符合实际生活的逻辑,这其实不是虚假的情境,而是一种虚拟的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对于虚拟的情境一定要符合生活的逻辑,符合生活中的常态,这对于数学教学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对于以上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真实性,有了这样一个前提,结合这些东西来去创设情境,才可以符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是学生发展需要的真正情境。只要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觉的进行学习,自主的进行观察与想象,可以自觉地进行探索,这样的情境就是一个好的情境。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不断地积累知识,结合客观实际才可以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可以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参考文献

[1]江洪春.中小学教育论文写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数学学科 创建百年 纪念文集 编后记

今年适逢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创建100周年,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史料丛书”(以下简称“史料丛书”)之一的《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创建百年纪念文集》(以下简称《纪念文集》)也即将付梓,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我自然也成了全书的第一读者,在一遍遍地通读原稿、校样(与作者沟通一些问题)时,我的眼睛经常是湿润的,总有一种写点什么的冲动,可惜笔头有些差,唯恐有表达不到位的地方,以下心得愿与各位共享。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北师大数科院)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经晚清(孕育期)、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时期,累计共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万余人。一部北师大数科院百年史见证了现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史,也见证了现代中国数学的发展史。

我于1985年在系里求学,此后几乎没有离开过北京师范大学,对后三十年的“表面历史”略知一二,尤其是近15年来,我策划并参与责编了“史料丛书”若干本(目前已正式出版了9本,这在国内高校中是罕见的、唯一的),很多历史上的人物我也逐渐熟悉起来,一个个名字在我眼里已不再是冰冷的铅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还有他们的音容笑貌(我从书上读到过的、听长辈们谈说的轶事,还有我的数学想象,等等)。《纪念文集》更让我接触到我所不太了解的前50年的历史,以及近50年的非“表面历史”。我作为责任编辑,也在艰难地取舍一些内容,既力求保留作者的原意,给读者以更大的信息量,又力争能够在出版“规矩”的大前提下快速、正式地出版。

本文言及诸项均可在《纪念文集》找到相应的位置,为行文方便,不一一指出相应页码。

一、《纪念文集》简述

北师大数科院举办了学科创建100周年征文,并结集出版了《纪念文集》,全书共408页,25.5个印张,63万字。收录了77篇文章,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总结与回忆(共63篇)、人物访谈(共10篇)、非纯数学学术论文(共4篇)。涉及百年发展史上的方方面面,也包括体育工作、学生活动组织工作等。题材上,既有一般记叙文,又有诗歌等。作者中,既有学富五车的耄耋老人,又有初出茅庐的小学弟;既有国内的数学界大家,又有从国外引进的学者。全书顺序上是按照作者的入学年级编排的。

通读全书,我们看到了北师大数学学科的百年积淀,如同一个百年老店,溢香芬芳;看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科”这个新生儿是如何在前辈的精心呵护下,含辛茹苦、举步维艰地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的;看到了前辈们以国为先,报国敬业,视国家的需要为第一需要,甚至可以因此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现在的某些教授形成了鲜明对照:现在有的学者刚评上教授,就不再给本科生上课了,更甭说让其为了国家的需要而改变研究方向);看到了前辈们如何应对人生逆境,应对社会大环境的巨大变迁,如何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的。

一些知名前辈,大学期间放下书本,投身革命。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当党需要他们拿起书本的时候,他们毅然重返课堂,转向学术,仍是大家。例:孙永生,等。王梓坤院士去苏联留学前没学过“概率论”,好不容易买到一本书,学了不到3个月就启程出国了,3年后,破解前沿问题,何也?用功!聪明!

十篇访谈,九个人的成长剪影,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学院百年史;读者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想得到的点滴体会与启发。

100年的实践,给后人的启发:盛世出发展,乱世百事衰、和谐局面来之不易。《纪念文集》是不同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史》的另一个角度的“史”。读史可以启迪、指导人生,“以史为鉴、以人为镜”,鼓励向善,涤荡心灵。从不同的角度,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的解读、思索、感悟、收获……

二、《纪念文集》的主线

主线之一:感恩

感恩新中国的建立,有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也让真正穷人的孩子上了北师大,还能顺利完成学业;感恩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伟大时代,科学的春天、知识分子的春天,更是中国数学的春天;感恩自己的母校、母系、师长,甚至是自己的同学。一位也已是古稀之人的大学者对另一位当年长辈的深切回忆:提携,甚至包括生活上的点滴照顾。当他将这些善举落实在纪念文字上时,也反映出古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大数学家、名人和普通数学人的感恩的心是一样的淳朴、率真。

主线之一:发现人才、提携人才,不拘一格且代代相传,呈现无私性

略举一二例:我系首任系主任冯祖荀等在1928年破格聘请仅30岁的傅种孙为教授,傅种孙于1948年将王世强从毕业生破格提拔为讲师。我系首届毕业生杨武之教授(杨振宁之父)1938年秋将28岁的华罗庚破格聘为教授,越了三级。他们后来的发展均证实了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及时性,使他们得以在人生创造力的黄金时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发挥。

主线之一:接济学生完成学业,大爱、真爱的火炬代代传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学者有大德、有大爱,心像海洋一样广阔。一直以来,师范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数学系的老师们资助学生完成学业的故事不胜枚举。例:王世强、严士健两先生资助韩丽娟渡过难关,而韩丽娟留系任教后也一直不间断地做善事。据我所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系里某学生交学费,被师生所传诵。王梓坤院士在20世纪90年代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每月将100元现钞放在自己的博士生的信箱里,这只是王先生善举的冰山一角,这才是真正的真、善、美。

主线之一:机遇

《纪念文集》中给我们展示了机遇的重要性:机遇成就人,机遇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机遇只会光顾有准备的人。人的一生,能遇到伯乐太重要了,伯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提携、指点研究方向等。人的机遇在伯乐那儿可能就是一个闪念、一个善念而已,仿佛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件事,但决定了被指点人的一辈子,甚至造就了一个数学家、一个国际、国内领先的数学方向。这种指点,实际上也是“因材指教”。

一个学生会影响一大片,一个名学生会为母校、母系带出一支强兵(好生源)。丁万鼎先生(1978年―198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时是严先生的学生)指导、影响安徽师大一批优秀学子,投考北师大数学系,形成北师大数科院一个靓丽的群体“安徽帮”。丁先生现在退休了,不在本科生教学一线了,加之现在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老师对学生这方面的影响减弱了,“听老师的话”“耳提面命”的时代基本过去了。北师大数科院的“安徽帮”也已风光不再了。

主线之一:数学人的真实人生

全书充满了许多数学的名人轶事,数学人的七情六欲,数学家的幽默、机智等,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数学和数学人不是人们想象的枯燥无味,书中也不乏数学人的诗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一些数学名家、大家,也包括普通的数学人,小的时候数学成绩不一定好,也不一定就喜欢数学。有人对数学感兴趣,是遇上了好的中小学数学老师,好的启蒙人、好的引路人很重要,甚至包括数学杂志上的文章及数学杂志上的数学史介绍、新学科分支介绍、有一定参与性的栏目,如问题解答(征解)等。

一些数学名家、大家,数学人,一旦喜欢上数学,对数学的爱始终不变。他们研究数学没有功利性,不唯自主招生、不唯奥数成绩、不唯SCI、不唯SCI文章的奖金……他们将业余时间用于研究数学,将一分一秒都用在了数学上,应验了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是会有的。只要是你爱上了数学,总会挤出时间来琢磨的。除了喜欢数学、研究数学外,他们也或多或少地还有其他爱好,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主线之一:宽容与道歉

一个集体的形成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也要有人甘当人梯。北师大数学系是出了名的君子系。一个系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进入其内的人也会立即被感染、被同化。前辈们总存宽容之心,鼓励、提携之心,总言及同事及晚辈做得好的方面。

一位已是老人的当年的学生对另一位也是老人的当年的老师的愧疚,那是“荒唐”岁月留下的心结。

三、主编的辛苦

本书主编李仲来教授为北师大数科院,为中国数学界、数学史界做了一件大好事,记录下历史也是很重要的,不能让这些史实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趁老先生们或其子女都健在的时候做一些抢救性工作,使这些史实得以保存下来。“史料丛书”相继出版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史》《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论文目录》《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师生影集》《数学楼》《纪念文集》等共9部。

本书时间跨度长,由于战乱、政治运动、档案意识淡薄、记忆的模糊等原因,史实、史料欠缺,有时不一致,甚至有矛盾之处。核实史实,以免以讹传讹,主编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本着对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未来工作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给后来者留下参考、借鉴。

四、我的反思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一来应对新世纪全球化新战略,二来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但是师生的真实反映是什么?现在的学生还有真正的课余时间吗?比银行网点还多的民间补习机构成为各大、中城市的一景,值得教育行政部门深思。

《荀子・大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综合国力强盛了,公费(免费)师范生也成了一个词。现在为应对家庭经济窘境、找工作难等,优秀高中毕业生中的穷孩子(其中不乏热爱教育事业者)投考了免费师范生,大量的非公费师范生还在为自己的学业买单,还在为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焦虑。但20世纪80年代,国力还是相当弱的时候,只要是国家正式录取的师范生,都享有免学费并且发给一定的生活补助。为什么国家强大了,反倒向师范教育的投入似乎相对更少了?不但不“输血”,好像还有“抽血”的嫌疑?读了史以后才知道,在中国师范教育的110多年的历史中,这后一种情况的历史才20年不到。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灵活的“破格”。现在虽然也有“破格”,但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保研或考研时,英语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我做本科生级主任的时候,就耽误了一个数学天赋很好的学生,成为我心里永久的痛。当“数学天赋”与“英语成绩”发生冲突时,我们怎么办?能否不拘一格,“破格”录取?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9篇

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潜心课堂,钟情教研。曾获“浙江省第十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150余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个人专著《数学教学新视界探真》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主编或参编教学用书近百万字。

无论哪个学段,题目始终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在“例题”的研探中体验、在“习题”的操练中内化、在“试题”的测评中反思,从而夯实了学科基础、领会了数学思想、积累了学习经验。波利亚曾经强调:“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但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扇门,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确实,题目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的好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理应多给学生提供“有意义但不复杂”的“好题”,为其数学建构提供绝佳的载体、打开宽绰的空间。下面,笔者就新理念下小学数学“好题”的基本属性谈些思考。

一、“好题”,是有情趣的

数学题应有情趣,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指出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数学题的设计也要贴近学生“未成年状态”的实际,力求顺应童真、趣味盎然。但是,有一种现象亟须引起警惕。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情趣性,在题目旁边配上一些诸如“孙悟空”的卡通形象,就美其名曰“让我们和孙悟空一起解决问题”,而具体的题目信息及解答过程则与孙悟空毫不沾边。在这里,数学题的情趣性被狭隘地理解为“装饰”与“噱头”。由此,会使学生受到浅层刺激的外部干扰,从而影响主体思考的精度和深度。所以说,“好题”的情趣,绝不等于“加点花头”“弄点幌子”,而是通过营造贴近儿童心理的问题情境,将需要落实的目标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亲近题目”的热情与“一探究竟”的欲求。

例如,全国各版本数学教材编写时都强调“对话”形式,即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分享,生成问题,提炼策略,明晰知识。“对话”是人们参与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式,也吻合学生乐于表现的年龄特点。为此,我们可以借鉴教材的编写特点,设计“对话”形式的数学题,为解决问题预设一条“抽丝剥茧”的探究之路,由此凸显题目的内涵与情趣。

【题例1】“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原创题(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三位小朋友同时在口算一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题”。根据他们的想法,你觉得,这道除法题是()。

此题呈现了三个小朋友不完整的话语信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究竟在口算哪道题呢”的“破案”场景,显得饶有趣味。每个小朋友的话语信息,恰好对应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一种算法,所以通过“破案”活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序梳理了口算除法的三种算法。另外,根据一个小朋友的话语信息还不足以揭示真相,如针对第一个小朋友所说的“因为8÷4=2,所以……”,能够联想到80÷4、800÷4、8000÷4等很多算式,但综合三人的所有信息便能锁定“800÷4”这一正解。这个过程,利于学生推理能力的提升。显然,此题之所以是“好题”,是因为它突破了常规题目“根据算式想方法”的定势,彰显了“基于方法寻算式”的新意,真正打开了主动探求、积极思考的情趣性学习空间。

二、“好题”,是有意图的

题目的价值,是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因此,通过每道题的解答,具体促进学生哪个方面的数学发展,这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的。真正的“好题”,并非信手拈来、随意乱用的,而是需要精心设计、适时巧用的。比如,上面的题例1,在其情趣性表象的背后,“帮助学生有效建构口算除法的三种算法”的训练意图是清晰而坚定的。所以,我们必须以“四基”理念为宏观导向,以教材要求为基本线索,细化训练目标,明晰训练落点,设计出指向准、意图明的数学题,来助推学生的数学发展。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好题”的意图在以下两个方面尤其要凸显。

其一,夯实意义理解

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学生解题的重要意义在于“熟能生巧”。但在笔者看来,这里的“熟”所指向的,不应仅仅是“方法表象”及“答题套路”,更应包括“策略原理”与“意义本质”。只有完满的“熟”,才能生成深度的“巧”。因此,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要适时革新“老面孔”、拆除“老包装”、打破“老思路”,在聚焦知识核心不动摇的前提下,加强变式,盘活结构,来唤醒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旧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意义的新感悟。

【题例2】“确定位置”原创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顶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10,16),顶点B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8,12),那么,顶点C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很多关于数对的题,都是给出完整的坐标信息,让学生写出指定位置的“数对”。几次练习后,学生对“数对中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便很清楚了。然而,要帮助学生深度建构“数对”的意义,光凭此类仅靠模仿就能解决的基础题是不够的。此类题目所含的思维空间较窄、探究张力较小,所以,知识意义在学生脑海中的植入度便较低。相比而言,本题有些“不按常理出牌”,隐掉了完整的坐标信息,让学生根据A、B的位置来推断C的位置。在“走迷宫”式的任务情境中,为确定C的位置,学生必然需要自觉解读表示A、B位置的“数对”。而这个解读的过程,就是对“数对”意义的再理解过程。随后,学生会发现C与A同列、与B同行,所以列数与A相同,行数与B相同,由此得出C的位置是(10,12)。这个过程,凸显了对“数对”构成的意义理解,有力拓展了认知深度。

【题例3】“小数乘法”原创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学习小数乘法时,我们知道了:“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那么,为什么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呢?请以3.76×0.4=1.504为例,说说你的想法。

这道题选自笔者命制的一份区域性质量调测卷,其检测视点在于,学生是否理解了小数乘法的算理,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表达。如果说,题例2指向的是对知识本身(数对)的意义理解,那么,本题所指向的则是对知识来历(算理)的意义理解。像这样的题目,在“偏重知识运用、忽视原理建构”的传统教学中是极其少见的。从答题情况看,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有些学生能像教材例题那样,以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两个因数先看作整数相乘再将积缩小”的动态过程,比较清晰地揭示“积的小数位数”的形成真相;有些学生则备感茫然,写出的答案是“这是一种规定”“老师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算起来比较方便”……不同形态的回答所折射出的,是学生对算理理解的真实水平,以及教师教学行为的客观样貌。当前,应该适当加强此类“聚焦原理解读”题目的比重,来引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其二,锤炼核心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数学课程十大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对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数学课程亟须培养学生这十种核心能力。对于这些核心能力的教学,教师不能停留在观念上、口头上,应落实到行动上(包括题目设计)。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数学题时,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这十种核心能力的检测及锤炼融入其中。由此,既巩固了基础知识,落实了基本技能,又使核心能力的养成落到实处。

【题例4】“图形的旋转”原创题(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如图1,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DEFG都是正方形。三角形ADG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则三角形DCE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乍看此题,似乎信息不全,无从下手。事实上,此题为“空间观念”“应用意识”预留了宽绰的“用武之地”。如果学生能够想到将三角形DCE绕D点逆时针旋转90°,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如图2,围绕D点,线段DC旋转到了DH的位置,线段DE旋转到了DG的位置(DE与DG原本就是正方形的两条边),三角形DCE整体旋转到了三角形DHG的位置。而三角形DHG与三角形ADG等底等高,所以三角形DCE与三角形ADG面积相等,即10平方厘米。这道题中,“将一个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是基本知识点。在一个比较复杂的面积计算情境中,能否想到“通过旋转,寻求关联”,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的有力挑战。经历解答过程后,学生不仅能对“旋转究竟有什么用”产生切身体会,其空间想象能力也会得到有益提升。

当然,指向核心能力锤炼的数学题并非“高大上”。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在常规题目的基础上“跟进一步”即可。

【题例5】“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原创题(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1.算一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图3:长4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

图4:长28米、宽15米的长方形

图5: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2.想一想:生活中,这三个图形的大小分别接近于哪个物体的表面呢?请连线。

图3 图4 图5

魔方的一个面 电脑屏幕篮球场

此题中,“算一算”部分属于常规性的面积公式运用,在后面添上“想一想”部分,整道题的立意便被拉高了:引导学生立足基本操练、拓宽认知视野,寻找每个面积的生活原型。在这个过程中,量感得以巩固,应用意识也由此切实强化。

三、“好题”,是有效度的

在力求创新、追寻“好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始终关注一道“好题”的底线属性:效度。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效度是“测量工具所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特质的程度”。也就是说,题目作为“工具”,用其测量后,所能呈现出的原先想要反映的训练目标或检测目标的程度,即为效度。由于命制过程的种种缺失,当下题目效度缺失的现象并不鲜见。日常教学中,一些题目之所以会引起争论,“效度缺失”便是重要原因。为了确保效度,我们在设计题目时务必遵守两条准则。

其一,要紧扣课程要求

前文谈到,“好题”是有意图的。这个意图,必定依托“课标精神”“教材要求”而确立。在此基础上,从“题目材料的选择”,到“题面信息的形成”,再到“题解思路的预设”都要与测量意图高度匹配。切忌出现有悖于课标要求的内容细节,以免影响题目效度。

【题例6】“左右”测试题(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此题选自某校一年级上学期的一份单元测试卷。有的学生以自己(观察者)为参照点,填了“4”;有的学生则以小红(活动者)为参照点,填了“2”。阅卷时,老师们也展开了广泛讨论。笔者认为,命题者没能把握课标关于第一学段“左右”教学的具体要求:强调以“学生身体”(即“左右手”)为中心辨识左右。而且,《教师教学用书》强调:教师应慎重对待位置关系的相对性问题,不能任意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审视本题,我们不难发现,“小朋友排队”的材料适合于考查“前后”,不适合于考查“左右”。如果非要用这则材料来考查“左右”,必须让小红转过身去,与其他学生身体朝向一致,避免“相对性”带来的难度。由此,题目才能更为真实地检测出每名学生“以自我身体为中心辨识左右”的能力水平。

其二,要避免思维歧义

当前,很多教师都注意了将数学题目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从中体现现实性与应用味,这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不过,在充分把握生活资源对数学理解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生活经验可能会对解题思路造成的客观干扰,要更为严密地编制题目,确保测量结果的效度。

【题例7】“小数的大小比较”作业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下表是五位同学的跳远比赛成绩。

如果C至少是第二名,那么,他跳了( )米。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研究,强化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坚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在加强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方面,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突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实施课程与教育的整合研究。

1.抓好德育课题研究。以在省教育厅立项的“五项德育”专题(东门小学、窑湾小学、当阳桥小学、胡场小学、干溪中小学、烟集中小学、半月镇中学、当阳二高八所学校)和在宜昌教科院立项的廉洁文化课题研究(北门小学、泉州希望小学、官垱小学、双莲小学、慈化小学、坝陵中学、慈化中学、实验中学、双莲中学、当阳一中十所学校)为抓手,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力争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书香校园建设、网络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德育实践指导等方面取得进展。最近,初中生物还向宜昌申报了德育渗透课题,这是我市首次提出类似课题,希望扎实研究,取得实效。

2.加强时事政治教育。中小学各年级每周在升旗时间安排一次时事教育;每月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思想品德课内安排一课时,进行重大时事教育;每月在班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形势报告会。这些工作都要进入备课本或班务、校务日志。

3.做好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教研室分学段组织好,评选准选手。9月-10月15日学校初赛(城区六校:包括机关幼儿园、特殊学校的初赛要求在9月底前完成),10月15-30日市级决赛,11月宜昌赛。教研室各学段要加强学校初赛的指导:小学组9月重点指导城区;10月中上旬指导镇处中心学校;初中、高中组9月底-10月上旬在各校指导;指导中注意发现典型,提取、积累好的素材,做好市级决赛的一切准备。市级决赛的具体时间地点等相关事宜由各个学段另行通知。(详见《当教办》【__】49号文件)

4.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案例的征集与评选。案例要求叙述完整,情节、过程清晰,人物以化名代称。特别好的案例可以不受字数限制。案例以近两年发生的为宜,要有时代特征,与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求相关(详见网上教育部《中小学法制教育刚要》)。由德育领导牵头,品德教师、班主任等共同完成。报送要求:1.纸质、电子各交一份。通过平台于10月10日前送传,小学送传于张光富,初中送传于王世奉;2.小学以学校为单位,1-6年级各送传1-2份;初中以学校为单位7至9年级各送传1-2份;3.每份案例字数1500字左右(特别好的案例可不受字数限制),A4纸打印。评奖方式:教研室组织专家评选一、二、三等奖。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颁发证书,特别好的案例推荐上送参评。

二、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

1.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深化“以学定教,自主合作”区域性高效课堂特色创建。指导各学校各学科成立实质性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2.认真实施《当阳市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低效表现及改进策略》,彻底消除低效课堂,努力提高每一堂课的效率。

3.积极准备参加宜昌教科院组织开展的小学高效课堂展评活动,我市宜昌市高效课堂先进单位(包括北门小学)要提前做好准备。

三、构建常态的教研合作与交流机制。

1.探索区域教研联动及校际教研交流机制运行新模式。我市区域教研运行模式是:小学以中心学校为单位成立语、数、外、品等学科中心教研组;初中分东、西、北三个片区成立三个区域教研组;高中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市域学科中心教研组。

2.做实做好“蹲点联校”活动。通过考察研究,确定一批校长有思想、教师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教科研基地学校。市教研室各学段要以基地学校为平台,抓住课程改革中的共性问题开展研究;市教研室各学科在联系点上要以课题的形式进行专题攻关,引领示范。通过多种举措助推学校整体发展,形成特色,逐步发挥基地学校的区域辐射引领作用。

四、以“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为重点,开展“聚焦课堂--教研指导校校行”活动。

1.以教学质量监控为抓手,加强集体视导。一学期各学段视导的学校不少于三分之一,编况 通报两期以上,对视导中发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该出现的问题、出现的严重问题)要定期整改并反馈。

2.加强对薄弱学科、薄弱学校的视导。各学段、各学科在常规教研活动和教学视导工作中,向薄弱学科、薄弱学校倾斜,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小学阶段,语、数、外教育局调考,目前基本上都在重视这三科。体、音、美教育局加强了更专业化的人员配备,这三科要以基础教育阶段为重点,加强研究,加强指导,做到三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课时挪用、决不允许课堂上放任自流、决不允许没有校本研究(当然也包括品德、科学等学科)。学校有没有生气?学生有没有灵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学科搞得好不好。中间还有一些学科如品德、科学等,不大不小,可有可无,最不被重视、最容易被遗忘。怎样加强这些学科的质量管理?教育局领导正在酝酿新的策略。

3.深入研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通知》精神,切实扭转单纯以考试分数进行评价的倾向。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绿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坚持以发展性评价为基础,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4.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

五、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1.做好宜昌市三个重点课题所有结题准备工作,随时迎接宜昌市结题验收。发展性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三个重点课题,目前已有两个课题做好了所有准备,年底能完成结题工作。

2.完善课题备案制度。凡不在本市教科规划办立项的课题(下包括校本、院本课题,上包括宜昌以上正规部门立项的)都要在本办备案。上学期,我们借宜昌教科院统计课题之机,把全市从__年1月至__年5月1日各级各类学校所有在研课题进行了统计,从这次统计的情况看,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水平、级别等方面,都较往年有较大进步。全市共有43所学校承担了148项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其中部级5项、省级52项、地市级26项、县市级49项、校级(含院级)16项。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校与校、镇处与镇处、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有的学校不说市级省级就是校级课题就没有一个(已经结题正在申报下一轮课题的除外),这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会在真教学;二是从这次报送统计表一次性通过率来看,有的学校三番五次才通过。不是错报就是漏报,更有甚者,有的连自己学校有哪些课题?是什么时候哪级部门立项?是哪些老师在研究?等等这些问题竟然一问三不知!这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会真研究。

这次是我市首次较大规模的统计全市的在研课题情况,凡是上了统计表的都作为备了案。今后对学校、老师这个时间段课题研究情况的考察,将会以本次的统计结果为主要依据。

3.实时清理课题。07年12月30日前所有立项课题至今没有结题的,统一作为自然淘汰,注销立项资格。09年1月1日前立项的课题已到结题时间尚未结题的,若在今年9月30日以前没有递交书面课题结题申请报告的,将通报批评,并撤销其立项资格。现在,还有学校或老师在等上面来人结题验收,过去“要你做”阶段可以这样,现在人家都“我要做”了,你还在等,等到的可能只是通报批评了。这方面的工作请大家广泛宣传,使承担有课题研究任务的学校和老师都明白这些要求。宣传不到位是我们的问题,宣传到位了他们不照办是他们的问题。我们问心无愧!坚决反对、鄙视课题研究上的弄虚作假。

4.做好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宣传、推荐、申报。时限:__年1月-__年12月;范围:全市教育类单位、学校,教育局机关各科室,包括私立幼儿园等等;成果类型:所有理论性成果、实践性成果、经验型成果、制度性成果,都可以申报参评。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宣传不够,学校和老师的认识程度和重视强度不够,造成有好多有价值的成果没能申报,影响了我市向省、宜昌申报参评的成绩。类似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科研成果评选,是教育类成果评选的最高级别。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已进行到第六届,宜昌教育局已进行到第四届,我市教育局现在是第二届。我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结果,将作为向宜昌、省、国家教育部推荐报送参评的重要依据。(详见当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的通知》当教普【__】10号文件)

这方面的工作,详见当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当阳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当教办【20__】42号文件)。

5.学会论文和案例的评选。湖北省教育学会第26次学术论文和__度“课堂特色案例”(教学设计)评选。10月20日前完成。有需要的请联系。电话:3251200

六、进一步推进高中课改。

七、加强内部管理。

有计划地开展系列学术研讨活动,探索教研员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组织以“教研方式的有效性”为主题的教研论坛活动。建立健全常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工作考评,务求管理工作科学、有效,提高教研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的内涵,促进高品质教研文化的形成。

附:

1.__年秋季小学月工作安排;

2.__年秋季初中月工作安排。

附件一:

__年秋季小学月工作安排

九月:

1.各学科制定计划;

2.品德、数学学科中心 组长会;

3.品德二、四年级上册新教材培训;

4.美术课题研讨会(草埠湖中心小学、河溶镇中、当阳二高);

5.宜昌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

6.小学班主任专业技能大赛校级初赛;

7.宜昌“品德教学目标引领下的深度教学”课题实验学校申报;

8.集体视导。

十月:

1.教育厅立项的五项德育专题课题研讨会;

2.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竞赛;

3.省“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中期评估;

4.参加省信息技术优质课观摩活动;

5.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

6.参加全省小学数学青研中心会议;

7.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比武;

8.筹备宜昌市小学音乐优质课竞赛;

9.省级体育课题(半月镇中、当阳二高、当阳一中)中期评估;

10.小学班主任专业技能大赛中心学校预赛、市级决赛;

11.集体视导。

十一月:

1.派员参加武汉全国首届品德学科优质课一等奖展示观摩会;

2.廉政文化课题研究调研;

3.语文优质课竞赛;

4.宜昌市小学科学课题工作会;

5.省级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课题实验学校接受结题;

6.参加宜昌市小学音乐优质课竞赛;

7.集体视导。

十二月:

1.宜昌市小学数学课题研讨会;

2.书法教学专项检查;

3.宜昌市美术片区课题研讨会;

4.修改各学科单元评估题;

5.期末命题;

6.集体视导。

__年元月:

1.年度“四优”评选;

2.期末考试;

3.期末总结。

附件二:

__年秋季初中月工作安排

九月:

召开初中教科研员会;

召开各学科教研组长会;

“任务型语言测试与初中英语教学相关性研究”实验课题结题;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上教材培训;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培训;

中小学法制教育案例征集与评选;

当阳市初中物理学科带头人示范课;

省信息技术案例评选

《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问题研究课题》实验教师小结第一期实验工作;

《九年级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研究》课题第三期实验工作总结;

参与湖北省“新课标下中学生物德育渗透的策略与评价”实验研究的学校完成开题工作;

宜昌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

全市美术课题研讨会;

“综合利用地方资源高标准开发校本课程”课题立项;

集体视导。

十月: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

组织“初中汉字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教师外出观摩学习;

初中数学“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第一次研讨会;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研讨;

组织教师参加省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观摩活动;

分析化、生两科__年中会考考试质量,总结工作的经验教训;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研究》课题接受湖北省验收;

开展“找准问题和困难,提升本校教学质量”为主题的化生区域教研工作;

化生两科举行本年度两项展示与评比工作:①“修订教材特点分析与操作方法创新”;②“学科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与评价”方法;

筹备宜昌市音乐优质课竞赛;

初中历史、地理高效课堂创建工作研讨会;

宜昌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完善课程体系,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课题研讨会;

省级体育课题(半月镇中、当阳二高、当阳一中)中期评估;

视导“社区德育模式研究与实验” 课题实验学校;

视导“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问题研究”课题实验学校;

视导“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课题实验学校;

集体视导。

十一月:

初中数学教师高效课堂优秀课评选;

初中学生数学小论文、数学学习小报评选;

组织教师参加“湖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观摩活动;

“传统文化与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课题过程性视导;

初中英语新教材教学研究课;

组织物理教师赴荆州观摩省物理优质课竞赛;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

参加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质课竞赛;

组织化、生学科带头人及部分骨干教师送课示范与帮代互动促进活动;

召开初中生物“新课标下中学生物德育渗透的策略与评价”课题研讨会;

组织全市初中学校派出教师代表赴宜昌参加初中历史、地理高效课堂创建工作总结、研讨会,并高质量完成上交经验材料到宜昌教科院;

参加宜昌市音乐优质课竞赛;

召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问题研究”课题实验研讨会;

组织教师参加宜昌市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总结与反思暨学科评价研讨会;

政治小报评选;

集体视导。

十二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实验研讨会

化学学科完成“我为提升中考命题质量一个建议”征文工作;

拟发应用化学修订教材(上、下册)与生物七年级修订教材(上、下册)、八年级(上册)应用体会与建议经验集;

宜昌市片区(枝江、当阳、远安)开展美术课题专题会;

淯溪镇校本课程开发督导会;

“初中汉字教学研究”课题迎接宜昌市教科规划办验收;

优秀教科研员、优秀教导室主任、优秀教研组长、优秀教学论文评选;

集体视导。

__年1月:

学期命题制卷;

上一篇:小学数学学科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课堂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