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师德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1 21:43:06

小学数学教师师德总结

小学数学教师师德总结范文第1篇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关于“xxxx”的论述以及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坚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平和的心境,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平时积极参加全校各种集体活动,支持并配合组里搞好各种教研活动。

二、德育工作

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在教学工作或生活中,我首先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为了了解学生,我每天都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说说话,在闲谈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第二,我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爱,学习一般的爱,学习差的也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第三,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第四,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作为一个三年级的数学教师,我有责任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在我的爱心教育下,学生的素质正在提高。

三、教育教学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师师德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调动;积极性

新课改的实施,让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不得不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置,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才能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效率提高,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小学生的数学智能,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调动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其实也是完全符合当下新课改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独创性培养的要求的。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到底如何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呢?

一、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自己“引导”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自主性

小学数学课的开展更多地是教师要不断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指导,通过交流的过程,教师来发现小学生的问题和困难,进而解决知识上的薄弱点并进行巩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互动过程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和运用好自身的“引导”的角色。例如,当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去想问题的结果。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回答对问题,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小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这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开端。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而认真地研读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对于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化教学方式,那么带给小学生不一样的新奇和刺激性感受,那么,形式活泼多样的教学课程必然会激发起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同时能够更快速而直接地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1.数学课程要尽量分门别类,做到新奇有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研究课程的功效进行分类教学,通过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安排适当的数学活动课、数学观察课、数学操作课,教师有意识的在各个课上开展一些例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课程学习的环节,利用小学生喜欢新奇的心理特点,引入数学知识,直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

2.教师要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开展必要的游戏创新环节

通过研究发现小学生这个年龄段最大的特点是喜欢做游戏,因此小学教师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实验,在小学生中不断地应用游戏实践环节,既活跃了小学数学课堂气氛,又让所有的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游戏中,激发同学们的好胜心和比赛欲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思考和参与。参与性提高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程度,因此,这一方法也是非常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3.数学教学过程要尽量做到新奇和有趣

通过观察和调查,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课上经常加入新奇和有趣的数学环节和数学活动,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带动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数学手工大赛,开展数学合作互动周等等新奇的活动,不仅能够调动整个班级学生的数学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这是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心态和教师理念的培养

1.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对话的合理性和亲和力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讲课的亲和力,千万不要横眉冷对地面对学生,造成一种权威的威慑力只会破坏学生对于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学理念,对于自身的定位要得当,尽量让自己与学生成为朋友,通过循循善诱地教导,给予学生发自真心的关爱和教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师德的作用,这对于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有百利而无一害。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总是能够遇到一些敢于提出自己疑问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教师一定不能直接拒绝学生的疑问,保护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当然教师一定要多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要让他们真正觉得自己虽然自己的基础不是很好但是只要勤于提问不断练习,一样可以将数学知识这门的课程学习好。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真正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保持良好的热情,是数学教学成败的关键,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在自身教学过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让每一位小学生都不放弃数学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用兴趣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相信通过上述方法,小学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以最佳的心理态度来学习数学,并且积极参加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配合数学教师的各种提议来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邰文.怎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J].河南教育研究论文,2000.10

[2]王仲春等.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小学数学教师师德总结范文第3篇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表达出自己的善意,在教学互动中注入爱心,营造师生情感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表达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师德工作和人性化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善意和爱意会紧密联系师生的感情,让教学课堂上充满人性化的味道。教师的爱营造的课堂情感教学氛围,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会喜欢听教师的课,从心理上配合默契,从而为课堂教学互动打下基础。

在20多年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通过实践摸索总结出了几点方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清楚的明白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和感情,并且他们愿意接受。1.尊重学生。这是前提,因为我们学生都是有思想的个体。2.通过不耻下问的方法和学生做朋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找到共同语言,老师关心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共同解决。3.关注后进生。解决好后进生的问题既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表现优秀好的学生的支持和鼓励。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对后进生的帮助,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深深的爱意。

其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清楚的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注重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把现实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例如:在讲“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自己抓住学生想表现自己的心理,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关注学生,特别是要捕捉好课堂中“随机生成”的知识,让它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教学。那是上学期下午的一节数学课,当引导学生学到人教版十一册37页,画星号的13题“小刚家买来一袋面粉,吃了15千克,正好是这袋面粉的34。这袋面粉还剩多少千克?”时,我找学生读题后,请学生列出算式。这时汪前进同学站起来发言了,并引出了这一次的辩论:“我认为这道题是15×(1-34 )=5(千克)”,又说了说道理。当时我一愣,心想怎么会这样列式呢?我并没有立即说对错,而是想到利用这难得的典型错误,对学生进行一次全方位地对应用题的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从而得出正确结果的辩论。于是我问同学们:他的回答正确吗?大部分同学都说“对!”我心想,多数同学可能受到汪前进同学的误导,因为汪前进同学数学成绩一直优秀,又是班里的副班长。于是,我怪怪地一笑,问道:“真的对吗?”大部分同学还说“对!”,而有些人却从我的神态中捕捉到了什么拿不定主意了,这时我说:“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两遍题,读完后大家可以进行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同学们的兴趣高涨,一个个认真读起题来,不一会儿,班里发出了七嘴八舌的讨论声,有的同学之间争论得非常激烈,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不一会儿,有一个同学急得举起了手。我立即叫大家停下来,有两三个同学的发言还继续支持上面的错误列式,不过这时我从多数同学的表情上已发现他们明白了,我见时机成熟,就从众多的举手发言的同学中找了一个数学不错的杨剑同学说,他说:“我认为汪前进说的是错误的”因为这个1-34求出来的是剩下的是这袋面粉的几分之几,是以这袋面粉为单位“1”,而15不÷是34×那( 11 5-千34克)才,正所确以。,这1时-34同不学能们与报15以直热接烈相的除掌。应声该,是我也终于松了口气,掌声刚落,又有王庆余同学说:“还可以用15÷34-15”。又过了一会儿,王薏又说出了一个更简便的算法:15÷3,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已吃过面粉的34,剩下面粉的41,那么已吃的就是剩下的3倍,就用已吃的15千克除以3就行了。”这时教室里传来了更长久更热烈的掌声,我也兴奋地同孩子们一起鼓起了掌。过了一会儿,我说:“只要同学们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真正明白应用题的题意,认真地分析应用题里面的数量间的关系以及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式,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就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我通过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思考和创造性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与学生学习的环境,还需要在备课时多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的可理解性和潜在的价值,考虑以后知识点和章节的联系,细化学习目标,深化和创新教学目标,最终通过文化价值观和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进入神秘的数学殿堂。

小学数学教师师德总结范文第4篇

数学素养,是指个体识别和理解数学在世界中所起作用的能力,得出有根据的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关心社会、善于思考的公民,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使用和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

(一)源于社会发展的呼唤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越来越广泛地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已成为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更好地生活,人们必须学会收集、整理与分析图表,处理各种数据信息。这些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

要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就要求数学教育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因此,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数学素养,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源于课程改革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又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中,找到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成为我们工作的不竭动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育中找到科学的方法、适合的途径,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有益的实践。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2.开启学习智慧,张扬学生数学个性发展

3.点亮亲子智慧,激发家长参与数学评价

4. 构建智慧课堂,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创新

(二)研究内容和重点

1.小学生数学素养现状研究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现实状态,既是本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内容。我们从数学意识、解决问题、数学推理、信息交流、数学心理素质等五个部分,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现状进行比较合理的评价。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哪些数学素养形成得比较好,哪些素养还需要提高和完善,指导我们的课题以此为基点开展实践研究。

2.学生数学学习智慧开启研究

学生在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实现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落脚点。这一研究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学习智慧开启的基本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具体研究内容:

(1)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研究

(2)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

(3)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研究

(4)学生数学信息交流的研究

(5)学生数学心理素质的研究

…………

3.数学教师教学智慧成长研究

这一研究旨在借助典型,发现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基本过程及其内在规律,以便通过样本经验带动群体,以提高教学智慧为核心取向的专业成长之路。具体研究内容:

(1)数学教师师德修养研究

(2)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研究

(3)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研究

(4)数学教师科研实践研究

(5)数学教师教学成果研究

…………

4.家长参与数学教育助推研究

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学习成果的积累更加充实,学习评价的作用发挥更大。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家长数学讲师团定期授课

(2)家长参与教学的实践活动

(3)家长记录数学学习的过程

(4)家长协助积累学习的成果

(5)家长进行数学学习的评价

…………

5.构建数学智慧课堂模式研究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主阵地,我们从优化教学方式、改变学习方式入手,努力形成以学生数学素养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将依托已有的经验,学习并汲取教学理论营养;同时,在专家引领下,让教师全面走向智慧课堂实践探索,体现“以学定教,随学而导”的数学课堂。我们主要考虑这几个方面:

(1)改进呈现行为,研究教学设计的智慧

(2)和谐对话方式,研究师生沟通的智慧

(3)优化课程形态,研究资源利用的智慧

(4)关注个性差异,研究自由张扬的智慧

(5)体验成功喜悦,研究快乐评价的智慧

…………

三、研究的措施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构建班级授课、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多层次教学途径。这样多角度的立体培育模式,能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引领互助,成就智慧教师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培育和打造一支健康得体、具有较高数学素养和一定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一起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专业引领

依托昆山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和苏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共同体I组的名师专业引领,充分发挥名师在梯队建设、培养骨干教师方面的“辐射”和“裂变”作用,针对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研制适切的学科培训课程,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努力打造优秀青年教师群体。

2.同伴互助

实施“慧心工程”和“青蓝工程”,让全体数学老师参与其中,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进行及时、广泛、深入讨论和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慧心工程:“慧心导师”为获得“昆山市学科(术)带头人”及以上称号的老师们。“骨干学员”为四十岁以下获得“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称号的老师们。一般一个“慧心导师”和1―3个“骨干学员”结成一个小组,以学年为周期,就师德、教学、教科等方面进行“捆绑式”评比,促进老师们的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青蓝工程:为了让刚步入教学岗位(工作3年以内)的新老师在起跑线上有个好的开头,学校骨干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帮助新老师“一年站稳讲台”“两年基本规范”“三年教有特色”,促进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二)丰富课程,培育智慧学生

按照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书本、上好数学课的基础上,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从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课程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2.社团活动

为了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了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在数学老师的报名开班的基础上,以年级或年龄段划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报名,组成“小小数学家”社团、数棋社团、七巧板社团等,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交流思想、感悟成功,获得数学智慧的滋养和启迪。

(三)家校互动,助推智慧家长

一个孩子承载着家庭的很多希望与梦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家校沟通互动,助推家长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家校形成合力,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一起参与、帮助孩子的数学学习,一起见证孩子的进步与成功。

1.数学亲子活动

推荐学生和父母一起阅读《小学生数学报》。帮你学新课、挑战自我,帮助孩子学好数学知识;名师大讲台、每日思维操,帮助孩子开拓思维,成为“小小数学家”。亲子共同交流,既有益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又有益于孩子数学素养的提升。课本上有很多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去开展调查、测量、统计等实践活动,动手又动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记录成长档案

给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建立电子成长档案,以动态的、多维的、全面的方式记录下来。其中的多维评价表,以一个单元的学习为周期,家长参与评价;成长档案的记录,家长可以将孩子的作品(数学手抄报、数学日记)、数学阅读、获奖荣誉等材料,及时上传,使之内容更加丰富翔实,更生动地反映孩子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四)构建平台,打造智慧课堂

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构建集思广益、互动共享的集体备课平台,开展自主钻研、专家引领的校本教研活动,落实及时反思、记录提升的小课题研究。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共四个步骤:一是学习钻研,提前备课。主备人先认真钻研教材,充实补充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案。二是集体备课,交流探讨。大家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对主备人设计的教案进行探讨,智慧碰撞,资源共享。三是完善教案,制作课件。主备老师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并根据教学设计制作精美实用的课件。四是研读教案,个性修改。其他教师拿到集体备课教案后,仔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想,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二次备课。

2.校本教研

一是聘请昆山小学学科教学资深专家定期来学校指导课改教研活动。二是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学校讲座、上示范课。平时老师自发自主的研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每天都在进行着,及时性强、效果显著。每逢有公开课或者比赛课任务,我们就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和组内其他老师共同磨课,共同提高。

3.课题研究

在课堂教学、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工作中,及时将自己的收获、思考、困惑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小课题研究。通过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撰写读书心得;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写好授后反思;分析、提升、总结,优化教学设计,撰写教学论文,完成课题研究。

四、研究的成果

由于课题方案得到了专家论证,课题计划周密翔实、操作性强,得到了全校学生、家长,全校数学老师以及昆山市很多数学老师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有效提升了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掌握了更多的数学基础知识,形成了扎实的数学基本技能,领悟了不同的数学基本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能较为敏锐地意识到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的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对新问题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发展了,经历观察、操作、猜测、推断、验证、交流、反思等,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形成过程。学生的数学信息交流

“本真”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课改下所提倡的一种课堂。现如今,仍然存在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的习题练习,导致课堂逐渐“失真”,缺少生机。即便是在减负背景下,学生依旧处在题海之中,课业压力导致学生看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将数学课堂回归本真的意识,让学生在“真实”的数学课堂中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独特的价值。

所谓“本真”课堂在理念上主张:生本、生活、生态,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开展学习,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来构建“本真”课堂,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全面的发展,提升学科综合素养。笔者将从三方面对“如何构建本真的数学课堂”阐述实践与思考。

一、构建生本的课堂

生本课堂是指构建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所以,在构建本真课堂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在主动求知、自主探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在确保高效数学课堂得以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形成贡献相应的力量。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先学后教”模式,首先,引导学生自主画出一个长方体,并自主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在长方体中有几个顶点、有几条棱、有几个面?②两对面之间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棱与棱之间有什么关系?④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解答上述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最后,我在针对学生先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通过整个过程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生本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学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不同的教学要求对思维提出不同的培养指向。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会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的教学要能够提供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以力量和智慧。

二、构建生活课堂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是课改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为了将抽象课堂形象化的基本理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将熟悉的生活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熟悉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构建出有效的本真课堂。

例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给学生创设如下生活情境,引导思考:某天小明妈妈去超市,买了一件上衣花了全部费用的1/3,买了一双鞋花了全部费用的3/8,请问,上衣和鞋子一共花了全部费用的多少?再如“平行和垂直”的教学,由学生熟悉生活中的现象引入(铁轨、双杠、斑马线、桌面、围棋棋盘等等),展开学习,理解概念。在结束时,再次播放课始的图片,学生的认识已经不再是生活现象的描述,而是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更高层次。

一堂好课绝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熟悉的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加强理解,提高学习质量,同时,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程和教学,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三、构建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强调尊重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构建生态课堂呢?首先,进一步认识课堂。课堂作为一个微型的学校组织,它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职能与文化使命。国内有学者把课堂理解为“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每位学生都生活在各自自主的个人世界中,同时也通过同他人的社会亲和,在课堂的共同体世界中生活。因此,课堂中要有独立思考,也要加强多元互动,推进学生个人活动与和他人合作活动的统一,促进形成个性认识的交流与共同知识的共享。其间,教师是教室里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指导者,同时自身又是共同体的一名学习者。其次,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富有个性的。要努力让学生“活”起来,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思维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能将自己的体验与兴趣结合,将自己的价值观、思维与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第三,合理评价。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融洽、信任的评价氛围,对学生充满尊重,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平等、自由、开放;要更多给予肯定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充满期待,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潜在智慧。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用赏识的方法去激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学生才会在评价中不断反思、调整,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本真课堂的构建,把课堂教学作为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的平台,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

小学数学教师师德总结范文第5篇

1 我认为导致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下面我们就谈谈农村后进生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具体有哪些

1.1 后进生形成的内因:学生本身的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它具体表现为:

1.1.1 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智商上可能会偏低,虽然正常人在智力上相差不大,但是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反应能力上还是存在区别的。每个人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差异,所以一部分后进生在这些能力方面明显比那些优等生要慢一些,从而导致成绩偏低。

1.1.2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强压着学生去学,学生学习的效果肯定会非常差。所以许多后进生就是由于缺乏学习兴趣而导致的。要提高这部分的学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的引导。

1.1.3 缺乏自信心:很多后进生对学习没有一点自信,在学习上总是畏畏缩缩,即使自己会做的题目也会缺乏信心。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或是不敢回答,害怕答错,具有恐惧症状,他们的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对待学习上的态度也不端正,从来不敢问老师和同学的问题,总是害怕老师和同学笑话他。即使老师请他起来回答问题,他要么不答,要么声音比蚊子还要小。

1.1.4 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听课效果差。一般后进生上课的时候注意力都不够集中,喜欢讲话,喜欢发呆,做小动作,或者在书上乱涂乱画,总之他喜欢做的事情总是和老师的讲课内容无关的一些事情,老师讲了什么内容要么是左耳进右耳出,要么就是什么都没进。所以他们的听课效果是非常差的,久而久之,不懂的知识点越积越多,最后的成绩可想而知了。

1.1.5 缺乏责任感。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和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对作业练习等应付了事。、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 考后更不注意总结反思。久而久之,造成误差积累,使学习更加困难,丧失学习信心。

1.1.6 学生自学能力和基础差:不能认真主动的学习分析教材,总结不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1.1.7 小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已经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要求,学生不懂得如何改变。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1.1.8 学生自身的身体发育状况产生心理变化影响到学习。初中时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无论男生或是女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生理的变化通常会产生心理的变化,包括朦胧的爱情观的形成,叛逆心理的产生等等,都会导致成绩下降。我班曾经就有个学生本来成绩很好,但由于不懂得处理早恋,家长又只知道一味的打骂,一天到晚神情恍惚,虽然我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进行疏导,但是收效甚微,不到一个学期成绩就一落千丈。初中阶段别是初二阶段更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就表现出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还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恰当,总是死记硬背公式,不能灵活运用各种公式。并且这类学生既不向优生请教,又不问老师。总是以不懂装懂的学习方法来应付自己,久而久之学习上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后进。

2 外因:学生外部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之一。表现在:

2.1 九年义务教育体制对后进生的增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不可否认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确实减轻了许多学生的家庭负担,基本上扫除了文盲,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它对后进生的增多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因为它规定了义务阶段的学生不管考了多少分都能升级,没有特殊情况不能留级,所以在小学时考十几分的学生也能升级,什么都不懂,越积越多,等到初中的时候已是千疮百孔,很难转化了。当然这种情况在城市要少得多,而在农村已相当严重了。

2.2 农村学校条件的相对落后。无论从硬件上还是从软件上,农村的条件相对来说都要落后很多。硬件上包括破旧的教学楼和课桌椅,教学仪器的缺乏等,软件上包括人文环境的缺失等,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环境,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学习。

2.3 家庭环境: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家长由于自身文化较低,子女的行为无法管理,他们只注重结果,根本就不注重怎样耐心细致地去辅导的过程,他们又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于是导致学生学习差。这些家长当中有的望子成龙心切,不从自己的子女实际出发,期望值过高,一味施加压力,成绩不好不打则骂,导致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对其又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放任自流,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不再重视了,学与不学一个样;有的又过于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强迫子女加班加点学习,从而让学生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而现在农村随着打工人数的增多,留守儿童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些留下来的儿童要么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要么由他们的亲属看管,甚至也有住学校寝室无人看管的,还有一些问题家庭的学生。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存在很多缺失,要么是太过溺爱,要么家里无法管理,特别是那些问题家庭的学生不仅学习上有问题,连思想上也有很多问题。所以家庭环境好坏严重影响到学习。

2.4 教师素质的影响:数学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数学素质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数学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师德水平。⑴农村初中的师资力量明显比城市初中的要差,而且有一些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不注重专业素质的提高,导致教学水平低下,所以说专业素质较低的老师怎么能教出素质高的学生呢?⑵有一部分教师师德水平低,对待学生的方式过于简单,过于粗暴,不懂得思想教育,或是懂得教育不愿花心思与学生沟通,使学生因为讨厌老师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成绩。

2.5 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的社会有一小部分人没读几天书,却靠钱权关系或机遇挣到大钱;或有些靠不法手段成了“爆发户”,致使一些学生过早的放弃了求学的观念。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很大,让学生也觉得读书无用,而且读高中读大学又要花费很多钱,又不包分配。干脆出来打工或者学门手艺算了。不读书同样可以去当老板,甚至还有许多家长也这样教育孩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也已普及到了农村,许多学生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由于农村缺少监管,网吧同样对他们开放,甚至有些黑心的商家弄来机,让这些不懂事的小孩迷恋上了。

小学数学教师师德总结范文第6篇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理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为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所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局面,本学期,我们加强了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提倡学后思,让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的心中,从而更好的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1、加强对“苏、陶”理论的学习。

本学期我们以开展“名家教育思想论坛”活动为契机,督促教师学习《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以高、中、低年级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各学科教师对两本著作详细研读后,分别确定论坛主题,教研组内研究论讨,最后在全校的论坛中评比展示。为激发广大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分别设置了三个奖项,最后中年级语数教研组双双夺得桂冠。通过论坛活动的开展,广大教师不仅对苏陶理论有了新认识,并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得以运用,更在全校掀起了一股学习研讨的热潮。这个学期,在学校开展的各类教研活动中,教师们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精神。

2、重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指针,本学期我们组织教师观看了有关课堂教学的录像,还订阅了《山东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小学青年教师》等教学书刊。通过学习,交流,总结等系列活动,让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知识得到长进,理论得到的提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

3、鼓励教师外出观摩学习。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我校大力支持教师到外校去观摩学习,本学期,共派出十几名教师分别参加了国家、省、市级各类培训、学习活动。每次外出学习后,教师都将学到的最新的教学理念用汇报课、专题汇报的形式汇报学习收获。将外出学习收获最大化的回报学校,以此带动全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加强校本教研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这学期,我校在校本培训中把教师的政治思想和师德修养放在首位,以转变教育理念为核心,采用多种形式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用先进的名家教育思想指导教育行为,确立先进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激励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通过自学、远程培训等形式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从而使教师以身作则,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2、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们一如既往,在开学之初,就组织每学科的教研组长对下一级教师进行教材培训。为了有效的提高培训效果,要求培训人员认真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培训内容要密切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培训,教师都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新教材内容,为新学期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我校有相当一些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他们的政治思想、师德修养、业务能力急需提高。学校要求新教师参加工作后一年上合格课,三年要上优秀课,五年争取上示范课。面对这些现实,我们把抓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做为师资培训的前提。我们组织青年教师听讲座,看录像,观摩校内外优秀教师的讲课;开展青蓝结对工程,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的成长。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不少青年教师在,在全校的赛课活动中崭露头角,其中,牛晓飞、周丽娜等青年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把握、课堂预设生成的处理,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

4、本学期我们组织各年级学科组针对各自研究实施的小课题,开展了实验课题成果展示赛课活动。活动共分语文、数学、常识、音体美四个大组,每组通过听课评选出参赛老师,然后再参加校内的赛课活动,赛课内容是本学科组研究课题的成果展示,各学科组长担任评委,最后评选出了四节优秀课例。

5、提升业务,乐于动笔。学校要求每人结合自己本学期教学实际,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撰写一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或教学心得。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养成坚持动笔的习惯,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转化为教学的动力之源。

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调动了我校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紧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

1、我校在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了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在宏观上体现管理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微观上,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每位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注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3、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肄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每课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

4、重视集体备课、教后反思。各教研组坚持集体备课,备课做到“三定、四统一”,还要提前一周集体备课。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课后坚持写教后反思,及时记载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是否解决。以便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

5、提高教师素质。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师德要体现“四个一”: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热情接待每一位家长,努力做好每一件工作,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杜绝体罚和变相休罚学生现象,不许教师乱收费,乱订资料,乱办班。

6、本学期我校继续推动“书香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图书角的管理完善、经典诵读内容的确定、诵读活动的评价管理、教务处都把工作落到实处。每天的经典诵读时间,整个校园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校园,书香的浸润,在学生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荣誉成果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教研活动,学校为之积极创设条件、架设平台。有年轻教师参加评课活动,校领导让骨干教师与他们结成对子,全面参与备课,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评析,进而反复推敲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逐一进行改进,领导反复听课,严格把关,在学校的精心培育下,我校这些小花竞相开放:

我校双怀玲老师的一节健康教育课以她独特的教学设计、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得到了所有评委的认可,被选为省级优质课一等奖。

在今年小学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我校黄焕影、童秀玲、刘艳萍、任桂霞、王艳花五位老师分获各科教学能手称号。

我校黄焕影老师的录像课《美丽的蝴蝶谷》获县优质课二等奖。

在市教育局、宣传部举办的“热爱祖国,唱响和谐”读书教育活动中,我校五年级学生石潇逸、刘蒙均荣获讲故事比赛市一等奖。

在聊城市“新华书店杯”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小学组比赛中,我校代表冠县小学参赛获市三等奖。

五、毕业班工作

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顺利毕业,合格升入初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开学初,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加强了教师的力量,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带青年骨干的教师来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并把毕业班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之一,及时召开毕业班教师工作会议,了解学生状况,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主,打好学生双基,制定系统的、科学的、周密合理的复习计划,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段段清、课课结、特别对过去学习底子薄的孩子,更要关心照顾,保证完成教育局布置的任务。五月份我校就进入全面复习阶段,毕业班分门别类进行语文识字、朗读、背诵等能力验收,一次不合格,还有下一次,经过几次后,学生优秀率不断提升。数学分类进行系统复习,我们整理出各种类型练习题反复练习,逐个过关,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师德总结范文第7篇

问题之一:干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骨干教师的带头辐射作用发挥的不够突出;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硬件建设的现代化程度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主要表现:

1.个别教师缺少落实新理念的教学能力:一是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师,如何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二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如何尽快转化成教学行为。尤其是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尽快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缓慢,带头辐射作用的发挥需要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教学模式已经基本定型,出现了职业生涯中的高原现象。

3.部分教师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教师具备了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但基本停留在表层的应用上,缺乏深度的开发和应用策略的研究,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措施:

措施一:学习活动提高教师师德修养

1.精选内容确保质量

一学先进典型事迹;二学教育法规及对教师提出的相关要求,特别是认真研读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将师德纳入依法执教的理念;三读一本好书,我校从2005年开始了为期3年的干部教师读书工程。我们投资一万多元购置了古典哲学、教育理念、教育教学实践等5类260多册书籍,干部教师人手达到了1-2本与岗位相关的书籍,如领导干部读的是《名校长的高绩效领导力》、《名校教学管理的提升力》;语文教师读的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数学教师读的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青年教师读的是《好课是这样练成的》等,通过不同内容书籍的学习,拓展自己,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求教师在做好读书笔记的同时,把读书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的课后反思内容与所学书中的专家观点对比,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我们采取集中学、自学、上网学等多种形式学习,并充分发挥摘抄本、资料夹的作用,提高其实用性、教育性及鉴赏性。中心校建立了教职工学习评价制度。定期展示优秀的摘抄本、资料夹。学期末进行交流,评选学习型教师,进行表彰。

2.系列活动丰富多彩

活动之一:崇尚师德。依法执教务本求实和谐发展再创佳绩教师节表彰庆祝活动,表彰中心校校园之星十名。

活动之二:塑造师表。举行《从教—年的我》征文会请专家进行礼仪知识讲座。

活动之三:练就师能。师生朗诵擂台赛、分学科开展教师岗位技能竞赛,教师评优课。请专家讲座。

活动之四:弘扬师风。评选“校园之星”、举行新年联欢会,展示教师丰富生活,多彩人生。

措施二:骨干带动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我们密云镇中心小学共有县、校两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3名,其中县级的14人,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9个学科,本学期,中心校继续采取“树旗帜,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的方法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搭设展示才华的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辐射作用,带动全体教师提高综合素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⑴骨干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回来后,要在教研组内进行动态信息交流,传播教改前沿信息,变一人受益为大家受益,促本教研组、本学科教师整体水平提高。

⑵骨干教师每人至少带一名教师为徒弟,互相听课,帮助徒弟备课,对其进行课后分析,促进本人和徒弟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共同体高。

⑶骨干教师要带头上研究课、带头参加专题研究,带头自制教学课件,进行一次学科教学讲座,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示范课,学期末上交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引导教师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之中,从而促进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使自己成为“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的新型教师。(李国忠讲座:研究型学习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于研究性学习教材介绍)

⑷我校在“一师一徒”方式基础上,成立“县级骨干教师语数科学科指导组”,指导组成员要参与公开课、研究课、评优课的课评活动,起到带动一个,辐射一片的作用。

⑸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作用,把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与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作用紧密结合,培养、锻炼、发展了骨干教师队伍,也形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措施三:专题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的观念,并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每年确定1-2个重点专题,组织集中培训。几年来我们分年龄段对教师进行了计算机培训和英语培训。本学期我们的重点是:规范教师电子备课,进行电子备课的培训,开学初由各学科教学干事分别进行了电子备课培训,进一步明确电子备课要求,每月定期与不定期结合检查教师的电子备课,学期末刻成光盘,形成我校的资源库。

措施四: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把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制度,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载体,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一种形式是: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课题为依托,以同步研讨为策略”的“双轨道备课”;另一种形式是:“历练专业技能、促进教师发展”的技能比赛活动;再一种形式是以“选拔骨干、推出新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评优活动。

措施五:教学评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本学期我们以教研中心录像评优课为契机,分三个阶段组织自下而上人人参与的评优课活动。第一阶段:各校组织,按比例推荐人选参加中心校的评优;第二阶段:中心校组织评优;第三阶段:参加县评优。通过教学评优活动,提高使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之二:需进一步精细化教学常规管理,使管理工作在规范的基础上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具体表现: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有的环节落实还不够到位。比如:有的教师评优课、研究课和常态课的差距比较大;还有个别教师重视了单元过关的监测,但不能认真地进行质量分析。

改进措施: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及表现,本学期,我们提出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十字”方针。即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分析要“准”。强化以教学为中心,精细化教学常规管理。

具体做法:

措施一:抓标准明确目标

我们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的八条标准:即: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复习、考核、课外活动、教学总结质量标准。

措施二:抓过程落实目标

我们要求全体干部教师树立“教学是根本,管理是关键,质量是目标,改革是出路”的思想,做到“二提高”、“四到位”、“六狠抓”,把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抓好、抓实。

保证质量“二提高”:提高干部业务水平;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保证质量“四到位”领导精力到位;教师精力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学生精力到位。

保证质量“六狠抓”联系实际抓观念;建章立制抓规范;课堂中心抓教改;教学质量抓监控;推动工作抓典型;估导向抓平时。

一是精心制定教学计划

我们在第三周各完小、教研组、教师根据中心校教学工作计划中提出的本学期教学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及教学工作时间安排表,结合本校、本组、本人实际,制定出学校、教研组和教师本人的教科研活动计划,达到从学校到教研组,从教研组到任课教师,层层有计划,人人任务清,目标明,确保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审阅计划。各校领导、教学干事审阅计划,并提出指导意见。

交流计划,教研组活动计划在中心校交流,教师个人计划在本校交流。其目的就是达到学校之间,同年级同学科间的沟通,知识间的横向融合、互补,从而形成学生习惯的培养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是严格落实备课要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和基础,我们继续坚持以教科研专题为依托,以教研组为单位,采取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双轨道”备课形式,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研教研学。提出做到“六备一超前”、“四精一创”和“三找一写”。“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学法、备教具、备生活;“一超前”是教师要超前一周备课。“四精”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精心设计质疑问题,精心设计分层作业,“一创”是指每位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三找”是找成功之处,找失败原因,找补救措施,“一写”是写教学反思。

我们要求教学干部、教学干事、各校领导对备课进行精细管理和指导,定期与不定期结合,每学期检查自己主管学科教师备课情况不少于2次;并且要做到检查后签字,及时了解备课情况,做到对重点内容、教学存在问题心中有数,评价反馈备课情况,提出改进措施,特别注意加强学生活动部分的设计指导。

三是考核做到严、细、实

为保证各教学环节真正落实到位,依据我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和《各学科竞赛评价标准》。本学期我们对教学质量形成的关键环节和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能力发展点,加强指导,确定监控、检测和评价项目。

⑴对学生基本能力加强严密考核

本学期语文学科是一年级是汉语拼音过关,二年级百字百词比赛,三、五年级综合能力检测、四年级古诗文背诵,六年级古诗文鉴赏。数学学科是1-6年级口算比赛,三、五年级综合能力测试。1-6年级英语朗读比赛。

我们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学干部、教学干事在知识考查工作中要做到四个亲自:亲自出题、亲自测查、亲自监考,亲自阅卷。对学校逐班、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测查,全体任课教师也要随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对每个学生进行过关检测,确实做到各负其责,各尽其职。

⑵对教学质量进行严密监控。

本学期我们要求教师每单元检测后都要做试卷分析,填好各种教师手册。

⑶坚持干部兼课听课制度

校长带领教学干部、教学干事每周集体两次深入学校听课(周一、周五),其它“推门课”、“指导课”的时间教学干事自行安排,要求教学干部、教学干事和各完小领导例行兼课制度,在宏观控制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各校干部、教学干事进一步深入教学一线,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投入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中去,从解决微观问题入手,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动态。

⑷坚持检查作业制度

强调四点:一是留作业要精心设计,要符合时间要求;二是作业等级不要过多,就是优、良、合格、待合格;三是都要有自主作业;四是只要留作业,教师就要判。

教学干部、教学干事和各完小领导对教师作业批改情况要做到随时了解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督促并指导教师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检查作业要做到从内容、书写、格式、优缺点等方面进行逐本检查,并及时总结反馈情况。通过检查作业,对各班级的差生、教师对本学科的差生、班主任对本班的差生都要做到底数清、问题明。

⑸抓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我们采取“三级负责,责任到人”的方法,抓好教学质量的监控。中心校主抓教学领导、教研员抓教学计划的制定、教研组建设及检测、抽测工作。做到以“研”为中心,提高教研质量,促教学质量提高;完小干部抓好教师备课、上课、单元过关情况及分析、反馈工作,并保证教师有充足钻研教材、备课时间;教师备好每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每节课知识过关,抓好后进生提高,要求合格率达到100%,采取的形式是:

a常态课后的了解性检测

教学干部不仅要关注教师教的怎样,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的怎样,听课后一方面和授课教师进行反馈,另一方面看作业、与学生交谈或出张小试卷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b阶段(单元)的分析性检测

本学期我们中心校继续建立单元试卷资源库,每位教研员制定出教学计划及单元检测时间,严把单元关。采取“及时检测-及时分析-制定措施-改进落实-再次检测-对比效果”的做法,以效果的检测来监控教学常规的落实。语、数、英语任课教师每天利用课后20分钟的时间给学困难生补课,做好补课的记录。

c学期中的抽样性检测

教学质量抽测一是迎接三五年级的北京市抽测;二是主要针对骨干教师和交流教师进行抽测。

d学期末的全面性检测

本学期末中心校对各学科教学进行质量检测,然后举行教学质量分析会,任课教师做本学科的,各完小主任做本校的,教学干事做主管学科的质量分析,副校长写出全校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学期末教学干部交流“精细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总结。

各位领导,以上是我们结合学校实际,落实县教委干部会议精神所做的具体工作的汇报,可能我校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请领导给与指导帮助,以利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提高,以进一步提高我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教师师德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师生交往;价值秩序;“师爱”

中图分类号:G6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3-0143-06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师爱”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前提。在我国古代,孔子以“爱之,能勿劳乎”强调教师要去爱学生,柳宗元也强调“爱加于生徒”,古人的观点足以表明“师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目前,“师爱”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但是,已往关于“师爱”的研究,存在着对“师爱”本质内涵界定模糊等诸多不足,这些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爱”是教师的一种道德情感行为,以往的研究忽视了对其本质内涵的追问。在以往的研究中,多停留在对“师爱”表现形式的总结,停留在对“师爱”属性、功能的分析等方面,缺乏对“师爱”深层次意义的追问,例如对其本质的追问。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就出现了多样的“师爱”,比如,下列所述就是多样的“师爱”的本质:有的研究者认为,凡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的积极情感就是“师爱”;有的研究者认为,“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的态度,比如严父式的爱,或慈母式的爱;有的研究者认为,“师爱”专指教师高尚的道德精神,表现为教师工作废寝忘食,甘于奉献;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师爱”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比如尊重学生等。

上述对“师爱”的研究似乎说明,凡是教师“好”的行为,都可以归属于“师爱”,这显然并没有找到“师爱”的本质特点。

其次,研究者认为,“师爱”是教师的一种情感状态或态度。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师爱”并不等于教师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状态和态度,它应该与教育的意义紧密相连,并且其内涵非常丰富。李红博认为,“师爱”并不是一种情感状态,而是一种情感行为。她举例说,我们为某种精神追求的达成而感到欣喜,这种欣喜就是一种状态性情感,它与价值意向无关,因而,不能把“师爱”简单地等同于喜爱、喜欢这样的状态性情感。

再次,目前关于教师“师爱”的研究,过于强调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研究者把“师爱”作为一种优质的教育手段,这类研究没有把“师爱”与教师的职业生活相结合。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研究者,是把“师爱”作为一种操作方式和手段,教师所要做的就应是使用“师爱”的方法去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其结果是:教师的“师爱”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而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方法。这样的“师爱”行为可能是虚假的、作秀的,更是功利性的。

上述认识上的误区,是学者在“师爱”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层面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具体表现为:理论上对“师爱”概念的理解,对其内涵和意义的解读存在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没有探究“师爱”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抓住“师爱”的本质,这是理论研究上的重大误区。理论上的误区导致实践上的困境,如在实践中对“师爱”理解的表面化、形式化,在对“师爱”培训上易产生伦理说教的现象,效果不佳。

总之,以往关于“师爱”的研究忽视了对其本质内涵的追问,一般停留在它的表现层面上,特别是研究者较少对其产生根源进行追问,这样就很难发现其本质特征,这严重阻碍了对教师实施“师爱”的培训效果。国内有两位以实施“师爱”教育而闻名的教师,她们是霍懋征和斯霞。两位老师以自己一生的实践,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成功的教育就是“师爱”淋漓尽致体现的实践活动。笔者试图通过对霍懋征和斯霞两位全国知名的、优秀小学教师的爱的实践的探析,寻求使她们成为“人中之神”的师生关系的核心价值,以诠释师生关系中“师爱”的结构、层次和秩序,进而寻找“师爱”的发生机制。

一、“师爱”为何具有价值秩序

价值,原是经济学的概念,后泛化为许多学科如伦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专有术语。在伦理学和价值教育中,价值是一种原则或观念,通过教育活动将有关价值内化为个体的价值品质,最终形成相应的价值观,用以指引个体的行为,如公平价值指引下的个体就会表现出公平的行为;尊重的价值指引下的个体就会表现出尊重的行为。那么,何为价值秩序呢?

(一)价值秩序概念的界定

众所周知,价值秩序这一术语来自舍勒的情感现象学。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指引下发生的。但是,支配人类行为的这些价值是否存在着先后和本源性问题,也即支配人类行为的价值是否存着结构与秩序的问题,这是包括舍勒在内的诸多哲学家、伦理学家们一直努力探究的问题。舍勒认为,人在面对重大事情所作的重大道德行为选择时,总存在着以一定的个体核心价值为基础的价值结构,这个结构类似于德性的基本公式,主体正是按照这个基本公式的规定有道德地生活和生存,这就是舍勒所说的价值秩序。价值秩序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倾向和价值选择。

舍勒认为:“在整个价值王国中,价值在相互关系中具有一个‘级序’,根据这个级序,一个价值要比另一个价值‘更高’或‘更低’。”他在《形式主义》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个体的一个从低到高的感受不同的价值秩序,该秩序分为四个等级,即感官价值、生命或活力价值、精神价值和神圣或非神圣价值。其中神圣价值高于精神价值,活力价值高于感官价值。总之,价值秩序就是一个支配人行为的价值序列,价值秩序的等级越高,越能够使人产生深层次或内心的满足感。笔者认为,“师爱”是一种复合的价值品质,它的发生同样存在着秩序,也即“师爱”的价值秩序。

(二)“师爱”是教师的复合价值品质,具有一定的发生秩序

“师爱”作为教师的核心价值品质,已得到理论界的认同和实践界的验证。但“师爱”绝不是教师自然、天性的本能表现,也不是出于某一个人的好恶,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的高级情感的表现,是在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社会意义深层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已有的有关“师爱”的研究成果来看,“师爱”是一名教师所具有的优良素质的综合表现,是一种复合价值。有学者对典型的“师爱”行为作了如下归纳:其一,凡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的积极情感就是“师爱”;其二,“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的态度;其三,“师爱”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其四,“师爱”专指教师高尚的道德精神,表现为教师工作废寝忘食,甘于奉献等。从以上四种“师爱”形式可以看出,“师爱”在实践中、在不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关怀、爱护学生是“师爱”,尊重、信任学生也是“师爱”,同情、理解学生是“师爱”,废寝忘食、甘于奉献同样是师爱。显然,“师爱”是教师的一种复合的价值品质,不同教师的“师爱”在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那么,“师爱”作为一种复合的价值品质,它的发生有没有一定的秩序?或者说,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师爱”表现形式,他们的“师爱”价值品质在形成过程中有没有共同的规律可循?笔者认为,“师爱”作为一种价值品质,它应具有共同的发生机制,这一发生机制可以解释“师爱”在实践中为何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那么,不同的表现形式之间又是何种逻辑关系呢?

了解、探究“师爱”的价值秩序,对于个体教师“师爱”的养成,以及教师教育中“师爱”的培养模式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舍勒指出,爱是人类行为的本源性价值,了解一个人的爱的秩序,对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好像了解了结晶公式对于晶体的意义一样,“谁把握了一个人的爱的秩序,谁就理解了这个人”。“师爱”作为支配理想师生关系的核心价值,这也许是人之皆知的事实,但师生交往中的爱是单一的维度吗?如果爱是复合性的话,那么不同层次的爱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谁是本源性价值?谁是衍生性价值?总之,师生关系是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关系之一。理想的师生关系究竟是靠什么样的爱的价值秩序来维持的呢?

探究“师爱”的价值结构与秩序,避免单纯的形而上的解释,必须深入到“师爱”的实践中才能获取,因为“师爱”是实践中的“师爱”。在“师爱”的实践中,任何理论的说教与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我国两位优秀教师霍懋征和斯霞以实施“师爱”教育而闻名全国。斯霞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师,早在上世纪60年代,她的“童心母爱”就伴着斯霞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霍懋征老师是“爱的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她曾经被总理称为“国宝”级的小学数学教师。回顾两位老师走过的道路,是什么使她们取得了成功?在教育实践中,霍懋征老师与斯霞老师的“师爱”实践是否存在着共同的爱的结构与秩序?我们只有走入两位老师“师爱”的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

二、“师爱”发生的价值秩序:案例分析

爱是人类的原行为,这是情感现象学家舍勒的立场与思想主旨。“人,在他是思之在者或意愿之在者之前,是个爱之在者。爱作为所有认识和意愿的活力原则这一确信在舍勒著作中到处可以发现”。纵观舍勒有关爱的著作,舍勒认为,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这一原则恒常支配着主体如何看待世界和他的行为活动。人类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理想师生关系,这一关系的维系当然也是由爱这一核心价值营造的。但是,“师爱”具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爱,如母爱,它可以是先天赋予的;而“师爱”则是后天生成的,“师爱”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师爱”是由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而产生的,也即“师爱”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爱这一基本的爱所衍生的。霍懋征和斯霞老师的“师爱”实践可以给予充分说明。

(一)对教师职业的爱:“师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原动力

1943年,霍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那时的北师大高才生完全可以去一所大学或其他的理想单位找一个较好的工作,但毕业后她放弃留母校任教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去小学当“孩子王”。她的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俗话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更何况霍老师是放弃当大学教师的好工作,主动去教那些难以管教的小孩子!霍老师并没有理会那些世俗的眼光,硬是去了。她在小学一生风风雨雨,她成为总理夸奖的“国宝”级的特级教师,能获得这样的殊荣在全国绝无仅有。有学者这样评价霍老师:如果没有发自内心地对孩子的爱,她会这样做吗?会做得这样风生水起、这样乐此不疲吗?正是这种深深根植于心灵深处的对教育职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才使霍老师用自己的一生去实施“爱的教育”。

斯霞老师的从教经历同样表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是“师爱”的源发。有人说,从1910年到2004年间,斯霞老师一生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热爱教书育人、投身于教书育人。“南师附小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斯老师从18岁当教师开始,一生只爱教师这一行,爱得痴迷,爱得纯真。她主动放弃担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的职位,不为地位所动;从未有过跳槽谋利的杂念,不为金钱所动。她只喜欢当小学教师,只喜欢学校。对于从事教师职业,她终身无悔”。

爱既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师德的灵魂,更是唤醒教师其他爱的行为的催化剂。“爱始终是认识和意愿的催醒女”。正是由于对教师职业的爱,两位老师才会抛弃世俗观念,毅然决然地选择小学教师这个职业,霍懋征老师做教师做得“风生水起,乐此不疲”;斯霞老师“不为地位所动,不为金钱所动,从未有过跳槽谋利的杂念”。总而言之,对职业的爱是两位老师一切师生交往中爱的行为的原动力。就像舍勒所言:爱是倾向或随倾向而来的行为,此行为试图将每个事物引入自己特有的价值完美之方向。霍老师曾说:“在世界上,最有效且没有副作用的教育莫过于感化人的心灵,而最有效的感化莫过于真心地爱学生。因为真爱是人世间的另一轮太阳,催生着新绿,哺育着万物;真爱也是人类心灵的‘杀毒软件’,杀灭了每颗心灵里的病菌。”在她们的教师生涯中,两位老师的一切行为皆是从职业爱出发,使所有的师生交往行为走向“价值完美之方向”,她们由职业的爱引发了一系列师生交往中的完美的爱的行为。

(二)由职业的爱引发的“师爱”的其他价值品质

爱是原行为,指的是爱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品质,是引发人类一切“爱的行为”的奠基性价值。实际上,爱是全人类应有的美德,同时也是人类的原行为。比如在柏拉图思想中,“”远远比正义更为根本,在西方思想体系中的理念占有重要地位的基督教思想,蕴涵着爱则是道德的金律的理念。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认为,对“某物”感兴趣和对“某某”爱,才是我们一切其他行动包括判断、感受、观念、回忆、具体的意趣和意义意向的基础。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同样认为,爱是人类的原行为,如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他所说的“五者”是:恭、宽、信、敏、惠。显然,孔子认为,由爱(仁)可以衍生出一系列人的恭、宽、信、敏、惠五项相应的价值品质。那么,霍懋征和斯霞老师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中,又表现出什么样的爱的价值品质呢?

1 霍懋征老师师生交往中爱的价值秩序。霍老师说:“孩子只有内向外向之别,没有先进后进之分”,“小学6年,教师塑造的是成人的雏形,雏形的成败全凭老师的一颗心”。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却道出了霍老师师生交往中的核心价值观:爱。那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霍老师又是怎样实现这个价值观的呢?霍老师认为,教师对待学生应该“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只有这样的师生交往才是对学生“师爱”的体现。教师的激励、赏识、参与、期待这些行为背后,体现出的是尊重、平等、关怀等价值品质,它们是爱的具体表现与下位价值品质。总之,在霍老师的教育实践中,正是有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假设,才会出现尊重、平等与关怀的师生交往的价值品质,进而才会出现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课堂。霍老师的爱的价值秩序可用图1表示:

2 斯霞老师师生交往中爱的价值秩序。斯老师以实施“童心母爱”教育而闻名于教育界。她在一生的教育实践中,用大爱牵出了一系列的小爱。一位研究者对斯霞“师爱”的实践的总结和描述是这样的:斯霞的爱首先意味着尊重。斯老师是热爱学生的,这种热爱内在地包含了对儿童的尊重。她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待儿童的问题,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待儿童的错误。

斯老师的爱蕴涵着平等。斯老师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地位,从不以“真理代言人”和“道德典范”自居。她平等地关怀每一个儿童。

斯霞的爱还包含着宽容的情怀。她能准确地认知和判断教育情境;判断儿童的问题本身是原则性的还是非原则性的;判断儿童的过错是偶然性的还是经常性的。总之,斯老师的爱是本体性的爱,本质上是对教育的爱。这种爱既贯穿于生活,又充满智慧。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何种爱的实现方式,完全取决于发生爱的条件和实践的需要。通过上述对斯霞老师的大爱引出小爱的描述,我们可以用图2表示斯老师爱的价值秩序:

斯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真挚的爱,这种爱是平凡的、朴实的,渗透在斯老师的日常生活中。正因为如此,斯老师之爱已经转换成为“小爱”,由爱衍生的其他的师生交往行为,其表现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亲切的关怀和赞许的微笑是爱,有时严厉的批评和严肃的教育也是爱。至于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何种爱的实现方式,这完全取决于斯老师的实践智慧,取决于斯老师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智慧。这些价值品质既可以理解为是由爱这一核心价值衍生出来的,也可以理解为是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不同表现方式。

三、“师爱”发生的价值秩序:归纳与总结

就师生交往中的“师爱”而言,根据舍勒对人类原行为爱的理解及对霍懋征、斯霞两位老师“师爱”实践的分析,笔者认为,理想的师生交往中的“师爱”存在着爱的价值秩序,如图3:

第一层次:人性中的爱。这里的爱类似于舍勒说的爱,是人类的原行为,应该说属于人性的层次,也就是说凡是“人”,都应该具有这个“爱”。舍勒认为,爱是人与世界发生关联,认识世界的前提和动力。他说:“我们始终感觉爱同时是原行为,通过它,一个在者离开自己,以便作为意向性之在者分有并参与另一在者之在,使二者不会以任何方式成为彼此分离的实在部分。我们所谓之‘认识’,始终以爱之原行为为前提。”人首先是通过爱,或者说首先是在爱中与世界发生着交往关系;没有爱,世界就不会向人照面,它也因此不会被别人爱。所以,爱是人的“原行为”,这是指爱处于人类价值体系的中心位置。

第二层次:教育的爱。这是一种对教育本身怀有一种深厚的真挚感情的具有责任心的爱。它是由人的原行为“爱”引出的下位价值品质,对教育职业或事业的爱,它是一个教师的天职和师德的灵魂,是仅次于人类原行为爱的本体。所谓本体,是指这种爱已成为人德生活中的需要、习惯,在此基础上会衍生出人德一系列不同的爱。不同教师对教育的爱的表现形式或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如霍懋征老师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皆属于这一层次的爱的表达。霍懋征老师如果没有对教育职业的爱,她不可能在那个时代毅然决然地选择小学教育这个行业;斯霞老师如果没有对教育职业的爱,也不会放弃教育局长这个让多少人羡慕的位置。所以,对教育职业的爱是“师爱”中最为关键的一个价值层级,它向上继承了人性中爱的成分,向下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爱的价值品质与行为。在职业的爱的指引下,教师的爱具有显著的自然、自发的特性,没有造作之嫌。这种爱的行为是真挚的、自然的和自发的行为,并且是平凡的、朴实的,它渗透在每一位教师的日常生活中。从这一角度来看,“师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

第三层次:不同主题的爱如尊重、宽容、公正等。这一层次的爱是师生之爱的价值秩序的最后一个层级,它直接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在“职业的爱”这一核心价值品质的指引下,不同的教师在师生交往的实践中会衍生出诸多爱的价值品质,其中,最核心的价值品质应是关心、尊重、责任心、关爱等。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也指出,爱有一些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的爱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究竟是选择尊重、关心,还是选择是责任心等价值品质,这完全依靠教师个人的实践智慧与现实条件。不同的教师,其爱的价值秩序也不尽相同,这显现出的是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价值理解和选择,也反映了教师不同的价值取舍。如果教师认为公正是爱的重要表现的话,那么,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公正的行为可以多于尊重的行为;如果教师认为尊重的行为是重要的爱的体现,那么教师尊重的行为可能多于其他爱的行为。如在霍老师的课堂上,霍老师根据她对爱的价值的理解,结合自己多年的师生交往实践经验,形成了尊重、参与和期待的课堂教学特点;而在斯老师的课堂中,在她的爱的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她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待儿童的错误,于是课堂就成了尊重的课堂;她不以“真理代言人”和“道德典范”自居,所以她的课堂就是平等的课堂。总之,两位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爱的形式可能不尽相同,但指引她们的核心价值品质应是相同的,她们的爱的基本要素,如尊重、关爱等价值品质是一致的。

结语

上一篇:师德师风建设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师师德年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