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3 15:05:39

小数乘法教案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1篇

一、备课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把“写教案”等同于“备课”。有学校把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作为管理教学质量的手段,认为教案的质量等同于教学质量,导致一些教师养成了为应付检查而写教案的习惯,使得备课成为被动的“抄写”活动,失去了主动的思考和学习,备课并没有成为上课的准备,而成为了“不得已而为之”的负担,备课没有成为主动的脑力劳动,而成了被动的体力劳动。

事实上,教案就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计划和安排(Lesson Plan),应当是对备课中思考和学习的一个记录。这个记录可以写出来,也可以不写出来;可以写得很详细,也可以写得很简略,甚至也可以不写出来。教案是为教师自身教学所使用的,因此写出来还是不写出来、写得详细还是粗略,应当由教师依据自身情况和需要自由决定,而不应当按照某一种模式硬性地统一要求。备课的质量是由教师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质量决定的,而不是由写不写教案或者教案写成什么样子决定的。备课的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最终是靠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来检验的。因此,试图通过检查教案的方式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显然是不妥的。

第二个误解是备课内容追求全面,其结果是备课中需要思考的内容变得“复杂化”和“形式化”。比如,要求书写格式必须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其中“教学目标”必须包括所谓的“三维目标”。一些地区开展的说课比赛中,组织者更是规定了“八股文”式的模板,规定说课内容要包括“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流程与教具学具,教学评价与方式方法,教学特色与教学反思”,其中的“教材分析”必须包括多个版本教科书的对比分析,“学情分析”必须通过所谓的“前测”来进行。试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准备40分钟的一节课,怎么可能去认真思考如此烦琐的内容?在这样的模板下,教师的备课不是独立地思考和学习,而是在揣摩“检查者”或“评委”想法的基础上的“东抄西抄”,当然也就谈不上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了。这种追求全面的备课要求实质上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使人无法聚焦重点,自然就不能使得思考深入,只能是“用华丽的词汇掩盖空虚的内容”。

第三个误解是备课中的思维方式模式化。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经常听到一些模式化的说法。比如,“必须要有生活情境,必须要有直观模型”,等等。无论是“生活情境”还是“直观模型”都属于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方法与手段是为内容和目的服务的。不同的内容和目的所适用的方法和手段可能是不同的。这些模式化的思维方式可能是来源于一线教师对所谓“专家”的迷信,认为专家说的都是正确的。中国教育的一个特点是众多的没有做过中小学教师的专家在指导着中小学教育教学。这样的指导可以说是利弊参半,最不可取的指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把外国人的话变成晦涩的中文灌输给教师,使得教师误认为“外国的就是先进的”“听不懂的就是高深的”理论;第二种是“有想法、没办法”的所谓指导,这种“眼高手低”的指导给人的感觉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空谈理念和意义,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说不出解决办法。这样“没错且没用”的指导只会使得一线教师慢慢习惯于高谈阔论式的教学研究,而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却视而不见。

第四个误解是只关注教学内容,而忽视课堂组织形式的设计。什么样的任务适合独立思考?什么样的任务适合同伴交流?什么样的任务适合小组合作?每一个学习任务需要安排多少时间?完成任务后应当如何组织汇报?学生汇报过程中如何组织其他学生的倾听与交流?这些问题其实都是需要在备课过程中认真思考并有所安排的。

综上,备课作为教师上课前的准备活动,应当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备课永远不会有最好的模式,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创造出最适合自己以及自己学生的备课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教无定法”的一种体现。

“变教为学”的教学从知识安排的角度说,强调突出本质和实现关联,所谓“突出本质”就是明晰知识属性,由此可以确定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1]“实现关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新”内容与学生已经熟悉的内容建立联系,实现“化未知为已知”。为此,备课中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辨别“新”知识。

二、辨别“新”知识

辨别新知识是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这样的思考关注哪些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新”的、哪些是学生已经熟悉的,这将成为设计“怎样学”的依据。下面以“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为例说明。“小数乘法”是在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的认识”以及“小数加减法”之后的内容,应当说是以上内容的重新组合,从数学的角度看,这种“重组”并没有出现什么新知识。但从学生的学习来说,就可能存在着学生所不熟悉的“新”内容。

学生之前对“乘法”的认识是“相同加数求和”,如果把这种认识用于对小数乘法的理解就会产生困难。比如,小数乘整数的“0.5×3”,可以理解为是“3个0.5相加”,也就是“0.5+0.5+0.5”,但是反过来“0.5个3相加”就不好理解了。类似地小数乘小数“0.5×0.3”,用“相同加数求和”也很难理解其含义。

“小数除法”也是类似,学生过去所熟悉的整数除法算式一般有两种理解方式,比如对于“24÷4”,第一种理解是“24中包含有多少个4”;第二种理解是“把24平均分为4份,每份是多少”。不妨把第一种理解简称为“包含除”,第二种简称为“等分除”。对于“22.4÷4”如果用“包含除”理解,那就是问“22.4中包含有多少个4”。这样的理解对于如图1的竖式计算过程就难以解释了。

图1计算过程实际上分为两步,用“包含除”的语言说,第一步算出了“22中包含有5个4”,剩余部分是“2.4”,比除数4小,就无法用“包含除”的语言继续解释下面的“2.4÷4”了。只能用“等分除”的语言叙述为“把2.4平均分为4份,每份是多少”,如果除数也是小数,同时被除数小于除数,那么无论是用“包含除”还是“等分除”都很难解释除法算式的含义。比如“0.1÷0.2”,既不能说成“0.1中包含有多少个0.2”,也不能说成“把0.1平均分为0.2份,每份是多少”。

另外,学生学习“整数乘法”和“整数除法”后会不自觉地形成两种认识,第一种认识是“乘法使得结果变大”“除法使得结果变小”。[2]第二种认识是做除法的时候“被除数总是大于除数”的。这两种认识在学习小数乘除法的时候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学习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之前,首先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不是程序化的“算法”,而是针对小数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含义的理解。

三、为新、旧知识搭桥

辨明对学生来说可能的新知识后,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把“新”知识变成“旧”知识,也就是把新知识与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或者经验建立联系。

对于“小数乘法”,一种较为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所以面积为1。

在图2正方形的AB边上截取0.5长度,AD边上截取0.3长度,那么长方形AEFG的面积就可以用“0.5×0.3”表示。类似于这样的方法在国内外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普遍采用,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对小数乘法的引入,就采用了求面积引入小数乘法。

在国外的数学教学中把用长方形面积展示小数乘法过程叫作小数乘法的“直观化(Visualization)”,比如对于“5.7×1.4”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就可以用下面的图形直观地展示出来。[3]

图4 小数乘法示意图

用长方形面积直观理解小数乘法,实际上是默认了一个前提,就是边长为小数的长方形面积可以用“长×宽”计算,这一点与学生之前的经验并不相符。所谓“长×宽”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学生最初是用“数方格”的办法学习的,数字“1”对应的是一个方格,边长都是整数。而在图4中数字“1”对应的是一个“大方格”,其中还包含了100个“小方格”,实际上是把小数变成整数进行理解,并没有揭示小数乘法的真正含义,仍然会对学生理解小数乘法构成困难。

对小数乘法算式真正的理解需要借助分数的思维方式,用分数的眼光看待小数及其乘法运算。比如0.5可以看作是或者,把0.3看作是。那么“0.5×0.3”就可以理解为“0.5的”或者“0.3的”。两者的相等关系可以从下面的图5中看出:

0.5的:

0.3的:

图5 0.5×0.3的理解图示

在实际的购物问题中就可能出现类似的计算,比如,“一个物品的价格是0.3元,买半个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用“0.5×0.3”来计算,实质上是用求“0.3的”进行思考的。行程问题中,如果一个人的步行速度是平均每分钟0.12千米,那么半分钟步行距离就可以用“0.12×0.5”来计算,也是运用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思维方式。

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应当可以对小数乘法的

结果进行口算或估计。比如,“0.5×0.3”是“0.3的”,因此结果应当是“0.15”。再比如,“5.7×1.4”,由于“5.7”接近5的和6,“1.4”接近1.5。因此,可以知道“5.7×1.4”应当比“5的一倍半”大,比“6的一倍半”小,也就是这个结果应当介于7.5和9之间,在没有精确计算的时候,利用分数的思维方式已经估计出了准确结果所在的范围,这对将来算法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数除法来说,最难理解的情况是“除数是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并且被除数小于除数”,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利用“比和比例”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解。比如,一个物品单价为0.2元,如果某顾客只有0.1元,可以买多少?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计算“0.1÷0.2=0.5”来解决。这样的方法实质上是利用了“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0.2元与0.1元之间的倍数关系”与“1个物品和0.5个物品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样的。这样的关系可以从图6的表格中明显看出:

总价(元) 0.2 0.1 …

数量(个) 1 0.5 …

图6 总价、数量关系图

这个时候“0.1÷0.2”既不是“等分除”,也不是“包含除”,而表达的是0.1与0.2之间的倍数关系,这实际上就是“比和比例”的思维方式。再比如,中国古代重量的计量单位有“斤”和“两”,两者的关系为1斤等于16两。因此有一个成语叫作“半斤八两”,表示势均力敌、不相上下的意思。如果在已知“半斤”等于“八两”的基础上问“0.2斤等于多少两”?其间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图7的表格展示出来:

斤 0.5 0.2 ……

两 8 ? ……

图7 半斤八两示意图

此时用“0.2÷0.5”得到的“0.4”就是0.2与0.5之间的倍数关系,由于“?”与“8”也符合这样的倍数关系,所以0.2斤对应的就是“8×0.4=3.2(两)”。

因此,对于小数乘、除法一种有效的理解方式是充分利用计量单位之间的比例关系。小学阶段含有这种计量单位的“量(magnitude)”主要包括描述物体“大小”的长度、面积、体积;描述物体“轻重”的重量(质量);描述价值“贵贱”的人民币;描述经历“长短”的时间;描述“冷热”的温度;描述“快慢”的速度;描述旋转或者“张开程度”的角。凡此都可以成为理解小数乘、除法算式的素材,成为沟通新、旧知识的桥梁。虽然比、比例以及正、反比例等都属于六年级的课程内容,但相关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在数学课程中贯穿始终的。

以上关于“小数乘、除法”的课程内容具有“似旧不旧”的特点,也就是表面看没有新内容,而实际上存在着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不同甚至相悖的内容。因此,备课中应当着力挖掘其中蕴含着的“新”内容,这些新内容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四、似新未必新

数学课程中还有一类与“似旧不旧”相对的课程内容,可以叫作“似新不新”,也就是表面看是新知识,而实际上学生之前对其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备课中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把“似新”的内容与学生已经熟悉的内容沟通联系,使之成为“不新”的内容。“圆的面积”通常被认为是难教并且难学的课程内容。事实上如果沟通了圆与三角形的关系,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4]如图8,首先把一个半径为r的圆面内部画出若干同心圆:

然后想象将这些同心圆逐一取出:

接下来想象将图9中所有同心圆从某处剪开并拉直,依次摆放在一起: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两条直角边分别为半径“r”和圆周长“2πr”的直角三角形。

所有变换过程并没有使得面积发生改变,因此图11三角形的面积与原来图8圆形面积相等,因此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为πr2了。这样的过程与之前学生所熟悉的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是一样的。[5]另外,这样的过程实质上是利用了微积分中所谓“分割、求和、取极限”的方法,也是利用“离散量”研究“连续量”的过程。[6]

“变教为学”主旨在于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发明,这就要求教师备课中需要认真研究并且辨别新知识,进而沟通其与旧知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 郜舒竹. “变教为学”说备课[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4,(1/2).

[2] Anna O. Graeber and Dina Tirosh. Insights Fourth and Fifth Graders Bring to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with Decimals[J].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Vol. 21, No. 6 (Dec., 1990), pp. 565-588.

[3] Margaret Rathouz.Visualizing Decimal Mulyiplication with Drea Models:Oppor Tuniies and Challengesc.[J]. IUMPST: The Journal. Vol 2 (Pedagogy), August, 2011. [www.k-12prep.math.ttu.edu].

[4]郜舒竹,夏宝霞. “几何直观”观什么[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3,(4).

[5]郜舒竹. 由此及彼,探索规律[[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3,(12).

[6]郜舒竹. 为教师的微积分[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2篇

一、复习铺垫

出示,计算:23×14= 203×25=

回忆整数乘法的计算过程。(重点强调:末位对齐,哪一位数乘得的结果要和哪一位对齐,两部分的积相加。)

(简析:复习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为新知作铺垫。)

二、情境引入

谈话:喜欢吃西瓜吗?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人们不仅能在夏天吃到西瓜,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西瓜。(出示:两幅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如果夏天老师要买3千克西瓜需多少元?怎样列式?(板书:0.8×3)冬天买3千克?(板书:2.35×3)

比较:这两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板书:小数 整数)

揭题:小数乘整数。(板书:乘)

三、探索方法

1.初步感知

引导:先看0.8×3,你能联系以前的知识来解决吗?(把3个0.8连加;把0.8元看成8角,8角乘3得24角,也就是2.4元。)

示范:0.8元看成8角是整数,就变成了整数乘法。看乘法竖式如何写?(板书竖式)

陈述:3对着末位8,末位对齐,这与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有区别。为什么3对着末位8,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会明白。

(简析:从生活情境出发,重点突出0.8元看成8角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小数乘整数迁移成整数乘法;板书0.8×3的竖式过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它,初步看到小数乘整数也可以列竖式计算,形式与整数乘法接近;此处埋下伏笔——为什么末位对齐,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

2.独立尝试

谈话:继续看2.35×3,请你帮忙算一算?尝试、交流思考过程。

生1:先用235乘3得705,2.35是两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两位小数——7.05。

生2:把2.35元看成2元3角5分乘3得7元零5分,也就是7.05元。

小结: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思考、计算。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转化。(板书:转化 )

(简析:进一步感受小数乘法像整数乘法那样去乘,只是积里要点上小数点;体会转化策略的优势,增加继续研究小数乘法的信心。)

3.知识递进

追问:如果老师要买13千克呢?

板书横、竖式,指名板演;交流做法、订正。

出示几种错例:(1)计算过程中点小数点;(2)数位是否对齐。

(1)思考:为什么计算过程中不需要点小数点?

生:先把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所以计算过程中不需要点小数点。

(2)引导思考数位该如何对齐。

师:看着竖式默默地回忆一下计算过程。(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

(简析:乘数是一位数的小数乘法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思维难度,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产生将之转化成整数乘法的欲望和需要。因此对教材重新整合,适时安排乘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转化的必要性。乘数由一位数—两位数,不仅是一个知识的递进,更是一次思维的飞跃、完善。)

4.抽象方法

谈话:快过春节了,西瓜涨到每千克3.4元,老师买13千克需要多少元?(3.4×13)

说明:直接列成竖式。(板书: )

计算、交流。

(简析:有了2.35×13的经历后,把3.4写在下面,引导学生体会变式同样需要转化,形成小数乘整数先转化成整数乘法的积极的心理需求,从而使计算过程、方法适度抽象。)

5.初步小结

师:比较这三题的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你发现了什么?

(简析:这里的初步小结有利于明确用计算器计算的针对性。)

四、归纳算法

1.确定位数

提问:大家的发现是否具有普遍性呢?下面我们用计算器来验证几道题,看会不会有例外的情况。

续问:现在你们知道积的小数位数是如何确定的吗?

生小结:小数乘整数,乘数中的小数部分是几位,积的小数部分也就是几位。

(简析:验证、检验,为下面的总结提供了更充足的依据。)

2.总结算法

谈话:根据前面一系列的研究,请你们自己来总结一下小数乘整数的法则。

独立思考,小组活动,集体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板书:

(简析:依据学生的文字叙述抽象成程序格式,形象、条理!)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拓展(出示补充第(3)组):14.8×0.23=

提问:积是多少?积是几位小数呢?为什么?(14.8是一位小数,0.23是两位小数,所以积就是三位小数。)

追问:也就是说,确定积的小数位数要看几个因数?(2个)

拓展:如果是3个因数相乘?(就看3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简析:完成后补充14.8×0.23= ,顺势延伸小数乘小数的情况,学生回答轻松。此处教学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全面,养成深刻看待问题的习惯。)

3.补充习题

出示:

(1)0.12+0.12+…+0.12=0.12×9( )

(2)0.12×9的积是一位小数。( )

(3)54×41=22.14( )

(4)32×1.5=48( )

反思:如果54×41=2214,那第(3)题中可能是多少乘多少呢?(5.4×4.1=22.14;0.54×41=22.14;54×0.41=22.14)

小结:真棒!其实此题的答案有无数种,我们以后会继续研究。

(简析:由于有了练一练习题的渗透,学生知道用5.4×4.1=22.14,

而且很多学生首先想到这种可能性。用教材,不唯教材用。)

4.解决问题

练习十二2、3题。

(简析:由于前面教学的影响,此处就没有时间让学生解决。40分钟需准时下课!)

六、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小数乘整数应注意些什么?

追问:现在你知道0.8×3,为什么3和末位的8对齐了吗?

生(黄伟):因为我们把它看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了,因此3和末位的8对齐。

(简析: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

出示数学日记,让我们的朗读声与铃声共鸣吧!

《数学儿歌》:

小数乘整数,法则同整数,求得积以后,回头看因数,小数有几位,积也是几位,积末若有“0”,先点小数点,再去末尾“0”。

师:数学原来也这么有趣!

【整体反思】

在解读教材、设计整个教案时,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国标本与修订本的比较

苏教版修订本的编排是引导学生从纯数学的角度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此块内容的整个理论支架就是利用因数扩大倍数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突出了算理与算法的一致。相比修订本,国标本教材在内容结构上作了很大变动,教材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引导他们在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线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知识的科学内涵,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使课堂充满活力。跳出教材看教材,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用!

二、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转化的需求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材例题的思维含量不高,对学生而言没有挑战性,因此在例1的探索中,学生没有发自内心的将小数乘法转化整数乘法的心理需求。如何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那只有引入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计算意识。这样操作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如将例题增设一条小数乘两位数的题目,教材定会更加“和谐”!

三、把思考的结果落实在每个细节中

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更不能忽视,值得钻研和突破。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就不会枯燥无味,还能焕发新的活力。本案例中,对多处细节作了巧妙的处理。

课已终,思未毕!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乘法 教学思路

1.引言

加减乘除运算是最基本的运算,而学生在数学里遇到的问题与错误大多是运算错误,这样一来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比较繁重,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就较多。使学生迅速掌握运算技巧,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笔者认为,在教授小学乘法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在教学设计上,既要打破常规又要遵循规律,以免偏离重点。要明确教学目标,比如:讲完这堂课的时候,我要让大部分的同学明白什么是乘法,怎么进行乘法运算?如何才能通过乘法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明确目标后,就要牢牢把握重点和知识的增长点,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2.乘法教学的新思路

乘法有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和分数乘法等其他内容,笔者认为分数乘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小数乘法,故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颇为重要。乘法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运算能力直接影响到日后的数学学习。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笔者摸索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2.1培养学生对乘法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可以将乘法和加法作比较,让学生思考和发现乘法加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谈论一些学生喜欢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2让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是乘法教学的重点,乘除运算都是在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熟记乘法口诀自然而然成为学生必备的技能。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对于刚刚接触乘法的小学生来说,熟记口诀是关键。教师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到应掌握的知识,采用竞赛和游戏等形式能让学生一举两得,如开火车、小组接力等,既能让学生体会到熟记口诀的乐趣,又能加强口诀的记忆。在游戏竞赛中,教师还可以采取限时计算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反应能力,以多种形式进行口诀练习,提高熟练程度。口诀的熟练程度关系到运算速度,教师除了在课上变着花样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外,还应要求学生在课下及时复习,多花时间练习,温故知新。教授学生记忆口诀的规律,如对比记忆、相关记忆等,而不是死记硬背。只有多复习多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并应用于实际运算。

2.3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顺利开展教学,尤其是在公开课中,一般都直接提问班里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点带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分配给提问及学生思考的时间就更少,可能提出问题时大多数同学还没有弄清教师的问题,好学生就已经给出答案,这样就不利于中下等生掌握知识。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时,必须照顾考虑到大多数同学,让每个同学都动手算一算,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全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提问,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由选择解决方法,并对其进行优化。

2.4积极调整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案设计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可以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已掌握的知识做一定的延伸。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就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吸收也大有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做一些课外延伸,结合教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此外,教师不能一味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可对学生易犯的典型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拿出一定时间用纠正学生常犯的错误,尤其是学生在记忆乘法口诀时出现的错误,更应该及时提醒并纠正,以免为以后的数学运算埋下隐患。

2.5多渠道收集资料,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作为一门较抽象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无论是教授还是学习难度都比较大。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收集资料,比如说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乘法口诀的动画、图片等,还可以自己开发软件、设计网页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教师在讲课之前,一定要扎实掌握知识的增长点,深入浅出,吃透教材,对重难点进行恰当的点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参加乘法教学的各类培训,全方位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推动乘法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3.结语

乘法教学作为小学数学的重点,对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有重要意义。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乘法运算技巧外,还要积极开拓教学方式的新思路,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乘法,听懂数学听懂乘法,体验到日常生活中乘法的广泛应用,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因此,教师既要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又要开拓新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任俊峰.浅谈小学数学乘法教学思路构建.中国文房四宝,2014(4).

[2]王文岗.小学数学乘法教学探讨.科学中国人,2014(9).

[3]焦新飞.浅谈小学数学“乘法口诀”的教学探索.神州(上旬刊),2012(3).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4篇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技能教学,它是学习应用题及其他知识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中,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注力,细致程度、书写的工整性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然而,现在的老师都觉得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大不如前,学生也认为计算课太枯燥,做计算题太烦,所以不感兴趣。计算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是今后数理化学习的基石,因此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优化计算教学过程,试述如下。

四、重组教材,活跃气氛

单纯的机械操作容易使学生思想僵化,思维缺乏主观色彩。计算课,教师不做充分准备,很多时候就可能上得枯燥乏味,学生也不是因为喜欢而学习计算,这样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负担。设计《小数乘小数》时,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批判、反思整个计算过程,预测和检验计算的结果。适当渗透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是必要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具有很浓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课前设计时对教案作了适当修改。把3道口算题改成判断题3.16×2.8=8.844,1.13×26.84=303.292,1.25×3.2=4。第一个判断题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是正确的,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3.16和2.8的整数部分,而忽略末尾上的数字;第二题大多数学生判断也是正确的,而且对题目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最后一题,还是有很多同学认为是错的,教师让学生通过算一算来检验自己的判断,这样很清楚地发现自己判断失误的原因。运用判断题能让学生在第一轮学习中就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出示两题:2.8×2.2,2.8×0.2,说说它们的乘积比2.8大还是小,并说明理由,第二题的结论还让学生进行了计算验证。以往的整数乘法的经验是一般乘积比因数大,现在在小数乘法中,居然出现乘积比因数小的现象,让学生探索及分析原因是用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两次练习,使本堂课在轻松活泼畅的氛围中展开。例题2让学生说说“1.4×0.6”是什么意思,算算其他家具的占地面积,本题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很感兴趣,所以都乐意计算,实现了预期目标。

总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任重道远。教师要精心培养,正确引导,充分发展学生思维,做好学困生辅导工作。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不断加强巩固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工作坚持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为宗旨。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打好数学学习基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达成教学目标:

本期完成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观察物体,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主要达成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了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会了进行简单的小数乘、除法运算,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3、使学生知道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在计算过程中灵活使用简便算法,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知道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情景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5、使学生经历了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学会了用这些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6、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意义,基本学会了求数据中的中位数与平均数。

7、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8、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本期坚持了教学“五认真”。

本期的教学工作,认真坚持了教学“五认真”。

1、认真钻研了教材、大纲,研究了班集体情况。

开学之初,认真地学习、研读了教学大纲、教材,仔细研究了大纲讲的知识技能的要求用语及目的要求和重难点,研究了教材重难点及注意点和关键,了解了教材的编排体系,研究了班级情况,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家庭情况及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情况。

2、认真撰写了课时教案。

针对了解的情况内容情况,本期教案作了各章节的分析,写出了符合班级情况的教案,并注意分析了上课得失,写上了课后小记,以便知识的弥补和信息反馈。

3、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

课前,我总认真熟记教案;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并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各方面,努力提高了随堂课的教学质量。

4、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

课后,我总是留给学生适量的适度的练习题,对学生的作业,我作了认真的批阅。做到了认真及时、全批全改。有的还适时注明批评,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5、认真作了学生的单元测验。

本期教学工作,做到了教学一个阶段,就立即捕捉信息反馈,对学生学习知识情况进行了单元测验,测验中,对学生进行了认真对待考试的思想教育。

6、认真辅导了班上的后进生。

本期的后进生,我抓得早,抓得牢,从上期就部署了计划,对后进生进行了辅导。辅导中,针对当前教学中的重点,关键进行辅导、复习,力争使后进生人人过关。

四、本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本期,针对学生间时的思想波动,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如: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明确学习目的的教育、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了解时代特征的教育、使全班同学均能正常发展。

五、课改得失。

本期也作了课改的尝试,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对课改的理念、课改的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落实。

六、本期做得不足之处。

1、课改的实践力度不够。

2、对优生的拔尖工作做得不够。

3、与学生家长的联络不够,缺乏教学合力。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动态生成资源 课堂预设 课堂错误 课堂亮点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也就是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师生在交往互动中也时时生成课程资源。如果说教师、学生本身这些资源是静态的话,那么课堂互动中的资源则是动态生成的,它稍纵即逝,弥足珍贵。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动态资源”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由于动态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是来自学习者自身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中要有目标的调控和组织来挖掘、利用、调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又一新的挑战,教师如何运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使之成为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巧用课堂预设,充分挖掘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和实践,生成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依赖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新课程理念下未知的、随机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当为生成性教学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针对学生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当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

案例一: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执教老师从“整数的加减法”复习导入,再引入“小数的加减法”。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学生结合整数的加减法轻松地笔算出小数的加减法算式。此时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接着教师又让学生练习了几题,再让学生小结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有了笔算整数加减法的铺垫,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生成整数中的“数位对齐”在小数中就是“小数点对齐”,更方便笔算小数的加减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扣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精心预设一些典型题型,抓住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不仅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还用智慧将课堂演绎得更精彩。

二、活用课堂错误,充分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关注这种动态资源,从科学角度认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引导学生自己剖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避免灌输,让学生自悟的目的。

案例二:在教学“口诀求商”时,学生很容易将被除数和除数相乘得出商。如6÷2,学生想都不想就得出6÷2=3,其实在教学例题的时候是从解决问题“10个小朋友打乒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导入的,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得出它的结果,推理出可以用乘法口诀“二(五)一十”算,商是5。可当碰到被除数和除数是两个比较小的数时,学生就会用错乘法口诀。

此案例中,在小结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时,可让学生比较除法算式和乘法口诀的联系,他们发现乘法口诀中的积,其实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这样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错误率。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比较了除法和乘法口诀间的联系,不仅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产生,而且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达到了在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善用课堂亮点,充分调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有些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完全可以开发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善于抓住契机,充分利用课堂上有价值的教学生成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案例三:“认识厘米”一课,教学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时,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正确率很高,学生基本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可意外发生了。一位学生说:“老师,我的尺子断了,怎么办呢?”教师说:“哦!”略微停顿接着说:“小朋友们,他的尺子断了,上面只显示了12~20厘米,还能画一条长四厘米的线段吗?”这个学生说:“可以,他可以从12厘米开始,画到16厘米结束,也是长4厘米的线段。”还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也可以从13厘米画到17厘米,也是4厘米。”不时有学生举手,说出不同的答案。

本节课中教师表扬了学生的这个亮点,短短一节课,学生在高昂、兴奋的情绪中度过。由于善用了教学生或资源,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善于利用和给予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以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只有尊重生成,弘扬学生的课堂,巧用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我们的学生才能充分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从而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享受获得知识的甜蜜,品味心灵成长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J].数学通报,2007(5):1-5.

[2]曾莉华.数学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J].小学数学教育,2005.10.

[3]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有效性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212.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37-0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我们享受到它高产的同时也受到了它局限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是提高了,可是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不是人人都提高了呢?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实践这些手段和方法在近年的教案和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上频频出现,有的效果明显,学生学习情绪高效果好,有的却尽管用了很多辅助教学的方法,课堂上也看似热热闹闹,课后的调查却让人觉得差强人意。

近日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卢江教授的一个讲座,题目是《把握本质,注重实效,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听完之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卢江教授指出我们的课堂应该摒弃形式主义的浮夸做法,研究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又看了一些关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文章,衍生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 研究“创设情境”的有效性非常必要

(1)创设的情境再好它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数学的情境创设和语文有很大的区别,数学的创设情境不需要有太多的华丽的词藻来装饰,要在简洁却有趣的语言叙述或提问中让学生快速的找到解决数学问题所需要的条件,不要被情境表面的文字所吸引。例如我刚参加工作后不久有节研究课《认识分米和毫米》,我设计了出示肯德基儿童活动区图,门边有标示“身高在90厘米以上,1米25厘米以下才可入内。”的情境,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米和厘米接着引入新课。试教时发现学生对肯德基太感兴趣了,说的话题总是不到我想要的点子上,因此浪费了不少时间。在师傅的提醒下我把提问改成“你能进去玩吗?小明的身高是1米10厘米,他能进去玩吗?”这样一来,一句话立刻把学生的思考方向转向了我需要的一面,学生在很感兴趣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就进入学习的状态了。我的体会是问题太笼统太空会让学生找不到重点。

(2) 情境的创设也因学生的年龄不同而不同。对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情境的创设不仅要有趣还要帮助他们找到其中的数学元素,不时地提醒他们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问题。

(3) 情境的创设不仅用在公开课上,平时的“家常课”也应该多多应用。有的老师可能认为创设优化的情境就一定要用到多媒体或演示课件等,其实我们可以多多借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情境,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我在教授《可能性》一课时,一下子找不到那么多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小球,我就用各色彩色粉笔来代替,一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篇《一双手,创造了一堂好课》(“烙饼问题”的教学设计)中,我看到执教者张老师也是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用双手做“饼”,课本做“锅”,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学生的一双手动了起来,一堂课也活了起来。可见情境就在我们身边,不需要太刻意,太娇柔做作。

(4) 情境的创设还应该尽量是真实的,让学生信服的。低年级的孩子很喜欢老师创设情境,因为常常以故事或比赛开始。为了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老师们还常常以“让我们帮帮小猴吧”或“和小猴比赛,看谁摘得桃子多”之类的谈话引入,开始几次学生兴致很高,后来我发现有些学生开始厌倦这一类的说法,有的学生会发出“又不知真的”这样的质疑。我想假如我们用奥运会或学校里的班级情况之类已发生事实是或学生熟知的情境编题时更要注意说法要准确,数据要精确。既然创设了情境就不要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为了要他们要做题而编的故事。这样不仅欺骗了学生的情感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花更多的时间是收集数据、整理资料,创设出合情合理、令人信服的情境。

二、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和认知起点很重要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用更通俗的话说是“一环套一环的”,只有把握准教学内容的的认知起点,才能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比如说两位小数的乘法时,学生最直接的经验刚学过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学生的知识起点可能有一是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做,二是积里的小数点取决于因数里的小数点。有了这样的基础,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数学学习的规律判断出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只有教师把握住这样的学习起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才能很好的抓住课堂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与方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除了教师教的有效性,还要保证学生学的有效性。

这其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我们说的有效性应该是指长期的、可持续发胀的有效性,而非短期的,只图眼前利益的有效性。

三、建议与对策

在讲座的最后,卢江教授对当前的课堂给了一些建议,我觉得其中的第三点“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中提到的“①创设情境和数学活动要有数学的内涵和明确的目标。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要适时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③处理好有效性与开放性的辩证关系,有效性与开放性的有效结合才能成为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数学教学。”对我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与我前面所谈的几点也有不谋而合之处。总之,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只要你抱着教学相长的态度去认真教学,从每一堂平凡的“家常课”中有所得、有所悟,即使不会成为一位大家名家,也能对的起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了。

参考文献:

1.卢江教授讲座,《把握本质,注重实效,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2.2008年11期的《小学数学设计》P35,《一双手,创造了一堂好课》张树华,张惠萍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 口诀 教学方式 教学思路

乘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有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等内容,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我们就必须了解乘法的大致内容,让学生在学完小学内容后能对乘法有全面的了解。

一、熟记全部乘法口诀需要有个过程,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加强练习,才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一要指导学生利用口诀本身的规律记忆口诀。教学乘法口诀时,都是按照乘法口诀表中横排的顺序一个例题一个例题教的。整理成口诀表后,可以利用此表,采用竖着背、拐弯背等多种形式,熟记口诀;还可以找出表中存在的某些规律,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二要教给学生利用相邻口诀间的关系推想出口诀。在4的乘法口诀后面,教材中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如果有哪一句口诀遗忘了,就可以用乘加或乘减的方法从相邻的口诀推想出来。

二、关注学生回答,调控教学思路。

在教案设计中,备课除了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法,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实施教学——以学定教。学生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家庭教育不同,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区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控课堂教学。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列出7乘9的乘法算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学生只列乘法算式,不计算结果,列出乘法算式后全班学生独立计算,算法多样化。这个环节回避个别学生用口诀计算,结果学生由于低年级的学习中算式和得数是一体的,列算式时都回答了得数。这时教师应该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说出得数也没关系,教师不板书得数,对列算式的学生进行肯定后问:你们都能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吗?试一试。而不是不断地提醒“只列式,不计算”。

三、关注学生活动,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活动是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低段学生更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在交流中构建。教师通过关注学生活动,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结合预设,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如学生在编写8的口诀中,在试讲时出现“八九七二”这一典型错误,教师在教案中预设学生出现这一错误的教学环节,但教师巡视发现这节课没有出现“八九七二”这一典型错误,教师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采用故错法,设计了4×7=28“四七二八”让学生评价,提醒学生编口诀时注意不要出现这样的错误。

四、关注学生的思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中,我们有时怕学生回答不好问题,耽误教学进度,往往就由个别优生以点代面地回答问题,为了增加课堂练习容量就采用口头练习的方式。这样,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中下等生还没来得及思考,个别优生已经回答出答案和解题思路,久而久之,中下等生就会产生思维惰性,每次老师提出问题,他就不思考,等现成答案。教师充分注意这点,在编写口诀,应用口诀解决问题的练习中,让每个学生都动手算一算,编一编,做一做,再订正。给全体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促进每个学生动脑。这样有利于中下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做到了面向全体。

五、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新课标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题的基本技能——解题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解答数学问题。设计填表格找规律,根据规律填7个星期是几天,8个星期,9个星期呢?给中下等生提供了基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计算7的9句口诀的乘法算式,在计算中体现算法的多样化:①连加;②用规律计算;③拆分、组合法;④查表法。在这一环节,学生自由选择方法进行计算,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查表法,这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表格,采取什么方法计算较简便呢?让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对解决问题方法进行优化则更好。这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时寻求简便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六、口诀的顺序练习,使学生不仅能顺着次序熟记口诀,而且随便抽出一句口诀也能很快地说出得数。

花样翻新,寓教于乐。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如“开火车”、“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浇开数学花、“对山歌”、小组接力赛、个人多冠军等。这样能使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竞争意识。还要特别重视听算,即老师念题,学生静听,限时计算。这样,能提高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的定向注意力及思维的敏捷性。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计算表内乘法时,因为口诀不熟,导致计算速度慢,经常出错,那么在计算中,乘法口诀不熟怎么办呢?

首先应及时复习、巩固,多下工夫去练。乘法口诀是分段学习的,口诀比较多,在学习之后要进行及时复习。如果不及时复习,学生就会学了新的,忘了旧的,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口诀不熟。只有反复练习、巩固,才能达到熟练掌握口诀的目的,因此要多下工夫去练,不断复习巩固。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巧记、巧练。方法可以有:

(1)找规律,巧记忆。

(2)抓难点,对比练。

①难记的口诀要重点练、多练。

②容易混淆的口诀要对比练。

③积相同的口诀联想练。

(3)做游戏,经常练。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备课改革;刍议

笔者工作20年来,一直从事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喜爱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重视备课改革。根据我们学习与实践的体会,认为当前备课改革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并从三个方面考虑,即(1)知识的建构,包括学生有关的生活经历、学过的旧知识、课题所属的知识系统以及它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2)情意方面,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道德品质的陶冶等;(3)学习的反馈与控制。

备课时要把以上三方面的教育过程有机地揉合在一起,融为一体,当然具体上课时,各方面的要求可以分别有所侧重。总的说来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自由“生长”的时空。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一说。

1 在学习新知识时,引导学生自己“创造”数学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小学数学学习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教师不能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这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新知生长点的备课环节,教师应留下适当“时空”,让学生进行创造活动。

[案例]

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一)课前准备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自编用上述学过的知识解答的简单应用题。从学生编的题中选出几题,如:

①一辆汽车每小时能行45千米,2/5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②我校六年级(1)班同学42人,其中4/7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多少人?

③“六一”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准备用绸带扎花。有一段绸带长9/10米,如果每朵花要用了3/10米,这段绸带可以做成几朵花?

同学们解答、讨论自己编的题:

①题的数学问题是求45千米的2/5是多少?

算式:45×2/5=18(千米)。

②题班级里的同学,除了女同学就是男同学,女同学占4/7,男同学只占3/7。

数学问题是:求42的是4/7多少?

算式:42×3/7=18(人)。

③题的数学问题是:求9/10米里有几个了3/10米。

算式:9/10/÷3/10。

估计许多同学对第③题算式这样列没有疑问,但怎样计算,却感到困惑。于是转入探讨“一个数除以分数”怎样计算的阶段。

(二)新课:“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的探索

1、课本是用下面的应用题引进的:

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从学生熟悉的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很容易列出算式:18÷2/5

提问:这是整数除以分数,请同学们想想,该怎样计算?

估计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算法:

(1)把2/5化成小数来计算,18÷2/5=18/0.4=45(千米)

(2)把2/5小时化成分计算,即18÷(60×2/5)×60=3/4×60=45(千米)。

教师设问:当除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用这种方法就不能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怎么办?

2 教师引导:因为除法是乘法的――(学生异口同声)逆运算,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分数乘法计算的思路,根据“逆运算”关系来推出除法的计算法则,好不好?

(1)自编题①,实质上是怎样的数学问题?请作草图说明。

学生:①题实质是要求:45千米的2/5是多少千米。

草图:1小时行2/5小时

算式45×2/5=18(千米)。

师:请说说你作图时是怎样想的?

生:我先画一条线段,表示汽车1小时行的全程,再把全程5等分,取它的2份,就是5小时汽车行的路程。

师:很好!(再把图改为):

1小时行

2/5小时行

由学生根据图Ⅱ编成应用题,就是课本的例题。它的数学问题是一个数的2/5是18,这个数是多少?

师:将两图进行对比,请学生说说两图表示的数量关系有何异同。

结合图意,自编题①和课本例题两题算法对比:

自编题①:45×2/5=45÷5×2=18,

课本例题(逆推):18÷2/5=18×5÷2=18×5/2。

师生共同说: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也许这时有学生想起“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那就更好,足以说明刚才的结论是对的(整数是分母为1的分数)。

还可以用例题与自编题作比较,用应用题中的事理让学生懂得例题是自编题①的逆运算。通过对比,学生可以进一步确信:“一个数除以分数,只要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就行了。”

2 在作业设计中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给学生以展示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时空

如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照课本上的算法要分三步计算:(1)S侧=2πr×h,(2)S底=r2,(3)S表=S侧+2 S底

以往学生曾提出疑问:这样计算比较繁琐,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现在备课时,就要注意这个问题,学生自己能提出这个问题最好,否则教师就要启发学生,力求用最佳解法。我的做法是:当学生用课本中讲的算法算好后,再启发学生想想看,有没有简便的算法?

当得出:“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后,用字母表示,就是S表=2πr×h+2πr2

问:“能不能运用过去学过的运算定律、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和“窃窃私议”,最后由学生自己提出S表=2πr×h+2πr2=2πr×(h+r).(把公共的因数(式)提取出来。)

这样,将学生置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凡是学生能想明白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教师不仅要走在学生的“前面”,还要学会走在学生的“后面”,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创设适合的环境与条件,并在必要时提供帮助。

3 教后反思

最后,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对备课成功与否进行反思,写上自己的“教后感”,为第二年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以便不断提高教师备课与研究的能力。

在教后反思中,可以围绕以下具体问题进行:这节课是怎样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否与教案设计相统一?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学习的体会怎样?这节课对学生学会学习与提高数学素养有什么积极的意义等等。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把握起点; 捕捉意外; 调整预设; 放手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2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的”数学学习内容,既可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把握认知起点,捕捉课堂意外,及时调整预设,放手自主探究,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

一、把握学生认知起点,唤醒生成热情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由内而外的“生长”,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生长点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促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螺旋上升的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实现课堂最优化。

[案例]《认识百分数》教学片段

师:问你有什么办法使它变小?(板书25)

生:在2和5中间加小数点,就是二点五。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加一条分数线在下面写100就是一百分之二十五。

师:变成了分母是100的分数,知道它还可以怎么表示吗?

生:加百分号。

师:请你来加一加。

在引入百分数的环节,一改以往的情境引入,而是抛出简单的问题――怎样把“25”变小?学生凭借着以往的学习经验,一定会想到引进小数点和分数线来帮忙,这也是老师设问前预料到的解决方式,这些也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虽然对于添“%”,只有一小部分同学会知道,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将这个加了百分号的数与小数、分数联系起来,用旧经验来适应新知识。

精彩的课堂呼唤充分的预设,教师在备课中,只有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学生回答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上好每一堂课,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成功。

二、及时捕捉课堂意外,提升生成价值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如果聪慧地利用这些偶发的意外,适时引领,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让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继续碰撞,迸发创造火花,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方向,让学生出错的课堂闪现更亮的价值。

[案例]《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段

在一次“梯形面积”的教学中,让学生求一个梯形的面积。(见右图)

这题的解法一般是:(4+1.2)×2÷2=5.2(平方分米),可在巡视检查中,竟有学生直接列式4+1.2=5.2平方分米,显然是列式错误。我没有直接草率地责令他改正,而是让他列在黑板上,没想到同学们看见了,哄堂大笑。这位学生满脸通红,辨解到:“我发现梯形的高是2,在面积计算时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不就抵消了吗?这不是4+1.2嘛!”

这时候,所有的孩子都楞住了,发现他说的话有道理。许多双眼睛转而又盯住了我。渴望寻求“真”理。我带头鼓起了掌,告诉他们在计算中遇到这种计算可以打破常规计算顺序,使计算更简便。

课堂教学是不可预设的,等一等,给学生一个表述的机会,善待“错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尊重学生的原则思维,给学生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灵活。

三、善于弹性调整预设,优化生成效度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案例]《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看图说出有几个7,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大声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人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原本应在活动后作为研究成果的方法却被学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学生的思维跳出了预设框架,怎么办?望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老师不忍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很快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组教学流程。于是,老师高兴的对学生说:“你们真厉害,连7的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赶紧抓住契机说:“还有一些同学不会,你们愿意教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一下沸腾了。有的说看书上的插图教;有的说用身边的小棒教;有的索性用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

课堂教学中,教师洞察秋毫,抓住这一小插曲,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巧妙地将学生已有认知和预设方案融合在一起,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去探讨问题,增加了课堂的效度。

四、敢于放手自主探究、创设生成空间

学生学习的源自于成功,挑战成功是一种享受。《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理解和鼓励学生改变头脑中原有观念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应该是让学生置身问题情境,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实现自己感悟、体验,自主构建新知。

[案例片段] 数学第十册第36页分数意义教学

(一)“造”分数

1.谈话:对于分数我们并不陌生,其实分数就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地方。你们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创造”几个不同的分数吗?比一比,谁创造的分数多。

2.学生活动:拿出圆形或正方形的纸、小圆片、小方块、直尺、水彩笔和操作报告表等学具,分小组活动,要求把操作结果填写在表上。

3.学生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相关的内容)

师:根据刚才的分数举例,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分数。

生:(比较自然地交流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启示: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放手让学生通过智力活动获得对知识的重新构建。布鲁纳也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教学中,尽可能提供机会,开放空间,给足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走进新课程,就是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倘若能经常关注这些热点,努力践行一种有“生命的教学”,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学习会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2]《小学研究教学》

上一篇:归园田居教案范文 下一篇:余弦定理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