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07:24:33

消费经济学论文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中国正成为世界重要而且快速增长的奢侈品市场。中国是全球最有发展潜力,且增长最为迅速的奢侈品市场。改革开放将中国带入了经济腾飞、社会祥和、人民富足的繁荣阶段。中国人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都随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也因此被唤起和激发,中国正在涌动着一股强劲的奢侈品消费潜流,这是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规律。也是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因素促成的。本文就奢侈品的消费心理进行相关探讨,以期更好了解奢侈品消费研究。

2顶级奢侈品消费类别及特征分析

一切经济活动是从需要开始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根据消费过程的运行轨迹,消费经济学的研究也就是从消费需要、消费需求的研究开始的。这样就要涉及到:研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需要,人们的消费需要如何日益丰富和不断发展;研究需要总量的变化、需要结构的变化:研究如何根据需要结构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研究消费需要的层次性及其变化,人们的消费需要如何由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变化;研究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的不同变化、特点以及变化趋势;同时分析影响消费需要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分析需求上升规律的作用及其实现,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对顶级奢侈品的消费研究正是作为消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存在的。顶级奢侈品是与必需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的出现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恩格斯的消费资料基本属性理沦(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以及日本心理学教授宇野政雄的消费结构三阶段理论(以衣食为中心、以安全舒适为中心、以生存意义为中心)可知,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逐级发展,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自然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部分消费者追求高级的消费形式以满足其更多高层次的需要,所以顶级奢侈品消费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也是消费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阶段。奢侈品指在各种商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超出必要程度的费用支出及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更多时候用来描述那些费时费力精雕细刻完美无瑕的精制品。奢侈品的定义因人而异。对于一个贫穷的孩子,一个漂亮的文具盒可能就是奢侈品;对于一月收入千余元,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普通上班族,一件上千元的衣服是奢侈;对于富豪们来说,这些简直不值一提。奢侈品不仅与金钱直接联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品味。顶级奢侈品的消费指的是享受超出社会平均价格水平以及社会心理的价格承受能力的产品消费,同时也是一种超实用功能的、以享乐或炫耀为目的的消费,是购买和享用异乎寻常的高档或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顶级奢侈品消费可以分成“创造性项级奢侈品消费”和“浪费性顶级奢侈品消费”两类。

(1)创造性顶级奢侈品消费是指消费通过劳动和技术而创造的更优良、更精致、更高档的产品。它被称为顶级奢侈品是因为该产品成本高昂,价格昂贵,暂时还没有进入大众化产品阶段。例如,当大家都在看黑自电视的时候,彩色电视机就属于顶级奢侈品。当大家都在看CRT电视的时候,等离子电视机也属于顶级奢侈品。这种顶级奢侈品属于创造性顶级奢侈品。这一类奢侈产品的消费的确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生产和技术的进步,从长远来看创造了社会的富足,它能集中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质内涵,并刺激革新创造工作机会,塑造品位和风格。

(2)浪费性顶级奢侈品消费是指非实用性的排场、张扬和铺张性消费。比如,为举办宴会而花费巨款大放焰火,为举办婚礼而雇用几百、上千辆的车队招摇过市,为摆谱显阔而一掷千金、纸醉金迷等等。这一类奢侈消费品对社会风气有不良影响:第一,“先富”阶层的奢侈消费冲击了社会心理的平均价格承受能力,对社会起了一种强烈的社会风气的示范作用,其结果,是容易导致整个社会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第二,在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感削弱、人们对收入分配日益感到不公的情况下,富人的奢侈消费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上颇为普遍的“仇富心理”,实际上是人们对社会公平感削弱现状的不平。第三,顶级奢侈品存在“可经济替代”,在此情况下去追求奢侈消费,造成了社会总福利的损失,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稀缺资源的浪费,对于此种消费是不应提倡的。

3顶级奢侈品消费特征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之间的关系会背离得很远,商品及其形象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不断地刺激人的欲望并驱动人的行为选择,我们所消费的不仅是一个物质的产品,而且也是一个象征的符号,这种符号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们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在奢侈消费中,人们追求的核心价值己不在商品的本身之上,而是依附在商品使用价值之中的“符号象征价值”。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为博得红颜一笑可以一掷千金。戴一只几百元的手表和戴一只价值百万元的江诗丹顿表,其看时间的功能是相同的。但戴一只用18k金作壳,满是钻石的名牌江诗丹顿表能显示出主人与众不同的身份。经济学家把消费这种极其昂贵的名牌商品称之为炫耀性消费。其含义在于这种消费行为的目的不在于其实用价值,而在于炫耀自己的身份。炫耀性消费这个概念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在1899年出版的成名作《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的。作为经济学家中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对先富起来的资产阶级持批判和嘲讽的态度。他认为,这些人有了钱以后以显示自己的优越和荣誉的心理出发,从事浪费性消费,这就是炫耀性消费。他还以这个阶级如何在服装上争奇斗胜,借此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来说明这一点。凡勃伦对炫耀性消费是否定的,这体现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也曾洛阳纸贵,但并没有能阻止炫耀性消费的“发扬光大”。当然,这也不是个人的能力所能阻止的东西。他去世80年间,炫耀性消费愈演愈烈,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2001年德国企业家沃夫冈•拉茨勒写了一本名为《顶级奢侈品带来富足》的书。这本书被称为“风靡欧洲的奢侈宣言”,荣登德国《明镜》周刊的畅销书榜首。拉茨勒认为,少数富人放弃炫耀性消费并不能消除世界的贫困。炫耀性商品(即顶级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它集中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质内涵,它能刺激创新、创造工作机会、塑造品位和风格,总之,只有肯定炫耀性消费才能增进社会财富,使更多的人生活更好。这正是《奢侈带来富足》的含义。这两个人的观点其实代表了人们对炫耀性消费的不同心态。凡勃伦作为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从道德层次上批判炫耀性消费,而拉茨勒是拥有沃尔沃、美洲豹、陆虎、林肯等众多名牌汽车的PAG集团董事会主席,则从现实经济的角度称赞炫耀性消费。观点不同是正常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一致。是否进行炫耀性消费是消费者选择的自由。我们今天还是普遍认为:顶级奢侈品是消费者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顶级奢侈品消费是引领消费时尚,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排头兵”。尽管顶级奢侈品消费只是占总人口比重较少的富人或中等收入阶层的人的行为,但对引领消费时尚,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非常重大,它会带动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潮流,拉动国民经济。我们可以亲眼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顶级奢侈品在中国市场不断扩大的现象,无论是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还是教育、医疗、休闲领域,我们都能看到由高档物品(特别是国际知名品牌)的方式在引领着人们的潮流,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潮流和时尚的生活方式时时刻刻在渗透着,各种各样的品牌展示、旗舰店、名人代言等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高档首饰、化妆品、服装、手表、汽车等顶级奢侈品的消费和高级文化娱乐消费方式的选择,都在不断的推进着这个人都市朝更加国际化迈进。

4顶级奢侈品消费群体及消费观念分析

顶级奢侈品消费者是由形形的人组成的一个团体,其构成成分相当广泛和复杂。通过调研,研究者发现:尽管没有严格意义的顶级奢侈品消费者,但是顶级奢侈品消费者具有一些相同的行为表现。在一项由某时尚杂志所做的调查中显示:有96.2%的被调查者愿意为至少一种对他们有重要意义的产品“多花钱”,几乎有70%的人确定了多达十种他们愿意以巨额开支消费的产品类型。这意味着,与他们在其他种类产品上的开支相比,他们愿意花费在顶级奢侈品消费上的开支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极其不相称。然而,另一个调查中,“只有近一半的消费者(48.4%)准备着为一个特定的产品种类“能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这部分的消费者中只有一半愿意为三种类别的产品狂热消费。上述这些调查结果提供了一项有趣的发现:顶级奢侈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具有高度选择性。他们细心地而且是有意地去趋优消费特定种类的优质商品,同时他们又在很多类产品中,或者说大部分其他品种的产品中花更少的钱,进行“趋低消费”;他们有选择性的购物标准既是理性的—包括了对产品的工艺和功能的考虑,也是情感的。具体来讲,趋势优消费的人群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有工作的单身青年一族.这一类人除了房租、家庭用具和电话通讯费用之外,没有什么其他花销,会有不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

(2)独居空巢的人。包括已婚夫妇、丧妻者或丧夫者,他们收入不错,孩子们不再住在家里。

(3)离异女性。在上述调查中,离异女性说她们愿意在多达30个品种的产品中选择价高质优的购买,这远远超过了其他消费群体。通过对其消费心理分析发现:一方面,离异女性试图从顶级奢侈品购物中寻求一种情感慰藉;另一方面,还或多或少的存在报复性购物的冲动。

(4)丁克家庭。丁克家庭即DINKs(doubleincomenokids)是指没有孩子的双收入家庭。这类家庭,通常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挣两份收入,拥有足够的可支配财富能花在优质产品上。同时,他们工作压力大,需要购买让他们的生活更容易、更轻松的物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所拥有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同时,伴随着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的重要作用、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在消费时更加理性和成熟,但是以上诸因素还能够培育出受情感力量所支配的大量的顶级奢侈品消费者。人们总是提倡勤奋工作,而对过度消费却感到不以为然。这种价值取向对顶级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开拓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社会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在赋予了消费者以更大的购买力、更丰富的消费知识和广泛的购物范围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损失和压力。由于工作压力和紧张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难以维系,离婚率不断攀高;工作缺乏保障,雇员缺少对公司的忠诚;尽管在工作上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却往往感觉不知所措,不知何去何从;为争夺报酬最高的工作和最引人注目的机会,人们感觉到处都充满了竞争带来的压力;担心自己达不到标准,会在竞争中失败。消费者内心的焦虑需要心灵的慰籍,也需要缓释的通道。而购买顶级奢侈品则在一定程度成为消费者释放焦虑的媒介和通道。通过研究,本文归纳出影响消费者购物行为和与购买顶级奢侈品密切相关的四种重要情感因素。

(1)关爱自己

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多数工作人员,特别是有家庭的工作女性感觉工作过分劳累,时间远远不够用。他们迫切希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片刻喘息时间,在劳累了一天后犒劳自己一下,给疲惫不堪的身体注入活力,缓解紧张的情绪。因此,购买顶级奢侈品能让她们感到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我感觉更好。诸如,个人保健、洗浴及护肤用品、减肥温泉疗养、家用美食、内衣内裤和床上用品及家用电器都是重要的关爱自己类产品。

(2)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指发现、建立、维护,加深与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人的关系。人际交往包括三个次空间:吸引异性、成为朋友和团体中的一员、照料家庭成员。人际交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活动,也是顶级奢侈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为了吸引异性,消费者购买衣物、内衣、珠宝、首饰,并且利用各种各样的美容手段,让自己显得更年轻,也更具吸引力;为了建立友谊、密切与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他们分享优质葡萄酒、餐厅大餐、汽车、运动设备和旅行;为了关怀家庭成员,他们购买使用方便的器具等。例如商务交往是要讲究排场的,精明的商人自然知晓这个道理。要讲究排场的话,当然也就离不开奢侈品。生意场上很多奢侈品是一种实力表现,体现出商谈的诚意。瑞士手表一向是高档奢侈品,几十万元的手表在中国市场也一样有人买。但是,一般不是自己佩戴。当生意中的一方摆出豪华酒店、名车等等排场之后,一般对方都会认为这体现了其经济实力。尤其中国人爱面子。一般的中国人都认为排场足是体现了对自己的尊重。生意自然好谈多了。

(3)探索

探索,指探索世界,获得新经历,开拓个人视野。其包括:探险、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得到乐趣。顶级奢侈品消费者寻求一种经历,这种经历能够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挑战,而且有助于树立其在周围人们心中的形象。对大多数新顶级奢侈品消费者而言,融探险和学习为一体的活动值得他们花上一大笔钱。旅行、减肥温泉疗养、汽车、运动设备、外出就电脑、葡萄酒都属于探索类物品。探索,既包括真实行动也包括一种感受与体验,它还能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想象空间。

(4)个人风格

个人风格指表现个人品位,使自己与众不同,显示出成熟和成功。个人风格往往与“时髦”、看上去“漂亮”和感觉“独特”相关联。服饰、内衣、时尚首饰、手表、汽车、酒类、外出就餐和旅游都是能够让消费者展示他们的风格、知识、品位和价值观的产品类型。

5消费者顶级奢侈品消费选择的影响因素

消费者顶级奢侈品消费选择行为是极其复杂的过程,是大量变数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这些变数加以考察。一种是内部因素,如需求、欲望、动机以及消费者的情感、信念、观点、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能力水平、收入水平、教育程度、个人倾向性等因素;另一种是外部因素,又可分为环境因素以及与商品有关的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情景等,与商品有关的因素包括广告、包装、设计、价格、品牌、产地、促销等。作为内部因素的消费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消费者进行购买活动的动力。动机不同,所表现的顶级奢侈品消费选择行为必然存在着差异。在商业上应用较广的是心理动机理论,包括12个方面:追求一致性的需要、归因的需要、归类的需要、对线索的需要、追求独立的需要、求新和猎奇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自我防御的需要、出风头的需要、强化的需要、对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模仿的需要。在制定广告和营销策略肘可以根据以上内容进行相应的定位。影响消费者顶级奢侈品消费选择的外部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与商品有关因素。其中,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环境因素很多,主要有: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情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重财好名。人们希望通过奢侈品消费,维护自己的面子,提高社会地位。同一社会层次的成员在价值观、爱好、兴趣、行为方式上具有同质性:社会群体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成员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群体影响个体消费行为,信息如何在群体中传播。前者涉及群体影响类型与影响程度、群体内服从、群体人员的角色及其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家庭是重要的社会群体,家庭人员共同进行购买决策;情景或购买情景是在特定时空条件影响消费者活动的环境因素。与商品相关因素包括了:广告、品牌、价格、口碑和该商品的包装等。

6结束语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经济学 引文索引 国外学术著作 学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1-0160-13

引言

建国60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学著作 总结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方法及规律等等,从而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实践。经济学在 我们国家的发展较之发达国家相比要晚,学科体系的成熟程度、理论的前沿程度、研究方法 的先进程度都较之国外先进水平都要稍逊一筹,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更好地学习国外经 济学著作中的优秀成果,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经济学理论,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将变得 日益重要。

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指出,我国人文社 会科学论文的引用文献中,图书形式文献(包括著作、汇编、法规文献、标准)的比重接 近60%。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图书资源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学术参考价值。因此挖掘经 济学领域最有学术影响的图书,对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发展的跨学科性在经济学领域体现得尤为显著,经济学研究需要参考大量的非经济 学领域成果,因此本文根据经济学论文的引用文献统计选出的图书,包括一些非经济学著作 ,这些图书虽然不属于经济学领域,但它们在经济学研究中同样发挥了很大作用,故我们同 样把它们作为对经济学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

经济学领域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图书概况

为了更合理地讨论经济学领域的图书影响力,我们借助《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根据总 被引60次及以上或年均被引6次及以上的标准选择了330种在经济学领域影响较大的图书,[注:一本著作可能会被不同出版社出版,而且都有较高的被引数量,本书将这种情况下的 著作视为不同的图书加以选择,因此330本经济学入选图书会有同名出现;若一本著作被同 一家出版机构在不同年份出版,本书视为同一本书,并将每个版本的图书被引数相加。]这330种图书被引篇次共计52309次,占经济学论文引用的图书总被引次数的14.64% 。为了更 科学、客观地分析不同类型图书对经济学领域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我们将这些图书分为5类 :领袖著作、历史文献、工具书、国外学者著作(含译本)、国内学者著作。

通过对各类型入选图书数量、被引篇次、所占比例及篇均被引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①领袖著作在篇均被引方面独占鳌头,这说明马克思主 义、思想为代表的领袖著作等对经济学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②历史文献、 工具书的被引种数少,但篇均被引次数较高,这说明对经济学发展产生影响的历史文献、工 具书的数量较少,但是这些少数的历史文献、工具书带来的影响较深远;③国内学术著 作的被引种数高于国外学术著作,但篇均被引次数低于国外学术著作,这说明我们国内的经 济学著作数量不少,但整体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与国外学术著作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国外学术著作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影响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 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少学者对当时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发表见解,形成某种系统的经济 思想。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欧美学者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著作也广为流传,被我国诸多的经济学学者参考、借鉴和引用。本章选出的对经济学 研究有较大影响的330种图书中,共有114本国外学术著作(见表1)。

为了更加详细讨论国外学术著作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影响,我们将入选的国外学术著作按著 作的内容特征大致分为微观经济学(17种)、制度经济学(17种)、经济理论及发展史(14 种)、产业经济学(12种)、宏观经济学(11种)、货币银行学(10种)、计量经济学(7 种)、比较经济学(5种)、西方经济学(4种)、发展经济学(4种) 、经济学其他类著作等主题类型进行讨论。由于篇幅所限,仅对各主题类型被引较多的图书 做具体分析。

1-微观经济学类著作

本次入选的微观经济学图书多达17种,在114种国外学术著作中的所占比重为14.9%,这足以 证明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被引252次)是微观经济学领域被引用次数最多 的国外学术著作。该书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和实践,由营销管理的原理概念、分析营销机会、 制定营销战略、营销计划和组织执行、市场营销等五个部分组成。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的 主题主要集中在:营销理念、营销策略、权变营销、营销转型研究、体验营销模型、无形资 产的营销、网络营销模式、政府营销与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理解和改革等方面。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 (被引182次)是入选的国外微观经济学著作中唯一一本原版学术著作。该书的作者Oliver

E.Williamson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使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经济学中异军 突起 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该书对于 产权制度结构、企业战略联盟和关系模式、创新供应链策略、国际货币制度、企业性质和制 度、网络化市场、股票期权的博弈分析,企业理论与组织创新等领域有着较高的学术参考和 借鉴价值。

《微观规制经济学》(被引157次)的作者植草益先生是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根据西方 微观经济学和日本的经济政策实践,对有关规制政策的理论和运作问题,特别是经济性规制 政策的目的、手段、结构、主体、价格规制、激励规制等问题阐述得十分透彻。研究日本企 业规制、竞争性产业的价格规制、规制与放松规制等方面的论文对该书引用较多。

《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被引145次)从经济对提高社会财 富生产能力的作用入手,认为小到一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大到国家的经济政策,再大到国 际贸易的制定,都需要经济学的理论做指导,经济布局可以使市场运作的效率大大提高,同 时减少争论,从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重大的贡献。该书对新兴古典经济学、企业制度的 专有性、企业集群演进、产业结构成长模式、数量经济、国外企业本质等主题领域的研究有 着较大的启示作用。

钱德勒(A.D.Chandler)的《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被引105次)通过食品 工业、烟草工业、化学工业、橡胶工业、石油工业、机器制造业和肉类加工业中的大量资料 ,论证了现代大型联合工商业的诞生乃是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 文主题主要涉及经济社会体制、企业理论制度、组织创新、家族企业控制权、企业生产力研 究和制度分析等领域。

《资本主义经济制: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被引98次)是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 mson)撰写的专论交易成本的学术专著。该书通过对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以及交易的研 究,分析了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签约问题(合同、企业行为)。引用该书的经济学 论文主题主要涉及企业理论与公司职责、企业投资、沉淀资本与政权市场、企业制度分析 、企业并购等研究领域。

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的《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被 引97次)认为一个节省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制度框架和制度创新的空间是至关重要的,一 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制度框架、制度环境和制度走向决定了它的经济绩效。 该书对经济学研究的学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企业制度与企业治理结构、企业产权和 所有权、企业组织资本、企业内收入分配等。

《微观经济学》(被引94次)是由美国经济学平狄克(Robert S.pindyck)和鲁宾费尔德( Daniel L.Rubinfeld)合著的经济学著作。该书在论述微观经济学理论时作了与众不同的处 理,即着重突出了这一理论对于管理和公共政策决策所具有的相关性和实用性,通过80多个 较详尽的案例来强调这一学科的实用性。该书对于调控理论模式、股份制企业改革、规模经 济与规模扩张、多元化经营、政府的微观经济职能、外贸理论等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学习 、参考、借鉴价值。

2-制度经济学类著作

在入选的对经济学研究影响较大的114种国外学术著作中,属于制度经济学领域的图书16种 ,所占比重为14.0%,这充分说明了制度经济学研究在经济学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被引720次)精选了产权与新制 度学派名家的代表作13篇,集中反映了这两个学派的分析特征、重要假说和政策意义。对于 研究制度创新、新制度经济学派、经济转型方式、企业所有权安排、公司监管体系、家族企 业产权、产权激励、东亚货币合作等领域的学者来说,该书有很高的参考引用价值。

由柯武刚(Wolfgang Kasper)和史漫飞(Manfred E.Streit)所著的《制度经济学:社会 秩序与公共政策》(被引373次)是经济学论文引用最多的国外制度经济学著作。该书从有 关人类知识和动机的基本前提入手,展开了一系列具有政策导向的讨论,对制度本源与制度 演进进行了探索,分析了相关的比较制度。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涉及主题有:经济补偿制 度、消费制度本质、制度系统的关联、制度创新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分析等。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被引345次)是D.C•诺斯(D.C.North)的理论著作之一 。这本书的内容共分为三篇:第一篇“制度”主要探讨制度经济的方法基础,解释了制度的 基本概念;第二篇“制度变迁”阐述了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第三篇“经济绩效”着重分析 了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我国经济学学者在研究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银行改革的渐进、 区域制度创新、组织经济绩效、政府制度竞争等主题领域时,往往会引用该书。

Douglass Cecil North所著的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c Perfo rmance(被引134次)是所入选的制度经济学领域著作中唯一一本原版著作,该书将内容 区分 为三大部分:制度、制度变迁、经济成就,认为制度在人类生活当中并非是恒久不变的假定 ,制度会随着人们交易成本的变化而修正,而且制度的变迁其实就是在帮助人们规避经济行 为的交易风险,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制度的变迁也就不断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积累,从而 造成对历史的影响力。

《制度经济学》(被引128次)是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R.康芒斯(John R. Commons )的主要著作之一。该书集中地反映了约翰•R.康芒斯公开地为垄断资本主义辩护的思想, 是制度学派的一部重要代表作。书中阐述了金融制度变迁、人学维度的制度研究、制度经济 学方法论、财产制度、产权理论、制度变迁范式、制度设计、制度安排伦理、信息制度分析 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这些主题的论文很多都引用了该书。

《新制度经济学》(被引115次)是由冰岛经济学家埃格特森(Thrainn Eggertsson)所著 的一本关于新制度经济的著作。埃格特森教授对经济学各个分支中正在进行的制度研究进行 了调查,并提出建议,为这种建立在新古典模型上的强调共同依存的研究找到一种统一的方 法。在研究土地制度变迁、产权分析、制度演化、企业治理结构与经济制度、政府制度创新 及职能、信誉的制度性研究等主题领域时,该书被较多地引用和借鉴。

科斯(Ronald H.Coase)在《论生产的制度结构》(被引111次)中指出生产的制度结构是 经济系统的特征,这对价格理论或微观经济学可能产生根本的改观。科斯认为,现代经济学 很大程度上是对斯密思想的形式化,但又过于关注斯密世界的理论而忽视非斯密世界的其他 方面。科斯通过自己的研究弥补了这一缺陷,同时也开辟了“契约与组织理论”的先河。该 书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企业性质、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技术创新、生产结构控制、企业联 盟与虚拟企业、企业资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企业,市场与法律》(被引106次)是科斯(Ronald H.Coase)的另一部经济学著作,该 书收入了科斯的7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企业的性质、边际成本的论争、社会成本问题等领域 。该书在资产专用性、知识产权管理、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契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革命、 经济自由决策权、企业体制成本等主题领域,具有较高的参考引用价值。

3-经济理论及发展史类著作

入选的国外学术著作中,关于经济理论及发展史的国外学术著作共有13种,占入选的国外学 术著作的11.4%。

诺斯(D.C.North)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被引683次)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史领域被 引次数最多的国外学术著作。该书首先在方法论上恢复了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经济学优良传 统,其次形成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际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在制度 变迁,金融制度、社会变迁、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经济人制度、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市场 经济结构、知识经济与经济发展等诸多领域中的许多论文均引用了该书。

《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被引348次)由美国 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所著。该书以“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 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作为副标题,涉猎范围可谓极其广泛,最具特色和最引人注目的 是熊彼特所提出的“创新理论”。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主要涉及以下主题领域:创新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知识经济、企业网络化、企业家机制、信息时代区位论、动态比较优势和 竞争力提升、制度演化和企业成长、产业空间集聚等。

马歇尔(Affred Marshall)所著《经济学原理》(被引326次)继承了19世纪以来英国庸俗 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用折衷主义的方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边际生产力等完美地 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完全竞争”为前提和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庸俗经济学体系。 该书对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研究、企业与企业 家理论、西方福利经济学、不确定性经济决策等方面。

D.C.诺斯(D C.North)和托马斯(R.P.Thomas)所著的《西方世界的兴起》(被引249次) 是一本论述西欧上下近千年历史的著作。作者提出了一个用以考察和说明西方世界兴起的全 面的分析框架。对于研究西方社会私人财产权、中西方社会经济结构比较、新经济与经济发 展的制度选择、西方制度创新理论、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中外金融制度变迁比较等领域的 学者来说,该书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引用价值。

《经济学》是由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和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 haus)合作编著的,该书是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其思想影响源远流长,同时具有丰富的课后 辅导材料,重视核心分析与现实政策,并配有专门的中英文对照术语表。该书有两个译本入 选,高鸿业编译的版本(被引291次)和箫琛主译的版本(被引190次)。

由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著,梁小民等翻译的《经济学》(被引147 次)反映了20多年来经济思想革命,讨论了完全市场、不完全市场、政策问题、充分就业的 宏观经济学、失业的宏观经济学、动态与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因此在宏观 经济学、经济市场结构、经济全球化、所得税理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济哲学等主题的 论文中,该书具有较大的参考引用价值。

肖(E.S.Shaw)所著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被引107次)将金融发展理论与货币金 融理论融合起来,不但探讨了经济发展与金融业的密切关系,而且针对发展中国家特定的经 济和金融环境,提出了以“金融深化”战略为核心的崭新发展理论。该书对于经济学领域的 影响主要体现在:金融深化实践、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金融管制与金融危 机、金融发展战略等方面。

4-产业经济学类著作

入选的产业经济学领域图书共有12种,在114种国外学术著作中的所占比重为10.5%,这证明 说明了国外产业经济学著作对我国经济学领域具有的一定影响力。参考借鉴价值,我们 主要对经济学论文引用较多的6本产业经济学著作进行介绍。

《国家竞争优势》(被引505次)是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的代 表作,其原版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被引223次)也被入选。在该书中 ,波 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如何才能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国 家竞争优势》对于研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制度竞争、国家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城市竞 争力、跨越式发展模式、竞争优势分析、美国经济政策、资源的全球配置、产业国际竞争力 、知识产权战略、国家创新系统、全球贸易竞争等领域的学者来说,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参考 价值。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被引275次)是作者钱纳里(H.Chenery)20世纪80年代 的研究新成果。该书分析了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剖析了影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的各种因素,特别是贸易政策和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并概括出外向型、中间型、内向型三种 各具优劣的发展工业化形式。该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模式及 特征、产业政策及实施机制、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化战略、工业化过程中贸易政策、区域 产业机构、结构变动与产业运行、产业结构测评等领域。

法国著名经济学大师让•泰勒尔(Jean Tirole)的《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企业行为的博 弈论专著,让•泰勒尔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 究领域,对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博弈论的引入意味着对由市场机制决定 的瓦尔拉均衡可行性的怀疑。引用借鉴该书的经济学论文主题主要涉及:产业组织结构、产 业经济学、组织创新、产业过度竞争、产业组织改善、产业集群、组织激励机制等领域。

《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被引192次)是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的论文集《产业组织》和《市民与国家》两书选译的,其中汇集了作者关 于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的一些重要论文。该书对企业集群与政府作用、企业规模理论、政府 管制和产业竞争、政府规划体制、政府干预经济理论、政府的经济特性等主题领域的产生了 较大的学术影响。

《产权的经济分析》(被引175次)是约拉姆•巴泽尔(Yoram Barzel)对自己以及与他的 思想发展关系密切的几个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的介绍。该书分析了产权在经济学和法律上的 不同含义。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主要涉及资本产权特征、企业产权结构、产权交易、区域 产权比较、产权与所有权、产权经济学分析、财务理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等研究领 域。

5-宏观经济学类著作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 济学问题。宏观经济学领域入选图书10种。

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引683次)是宏观经济 学领域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国外学术著作。该书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 并在批判和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系统、 较清晰的描述。该书在宏观经济政策、国家经济职能、混合经济模式、财富效应、国际贸易 理论、经济人伦理分析、发展经济学框架等领域影响较大。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引286次)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代表作之一 。凯 恩斯主张政府促进有效需求的办法是增加工资以增加消费,采用累进税增加穷人收入,实行 赤字预算与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该书在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研究领域都产生着影响,诸如实 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反通货紧缩与刺激内需、货币供求变化、消费与经济增长、投资的 乘数效应、公债与财政货币政策关系等。

《国际经济学》(被引247次)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的著 作。该书既重视传统理论,又包含许多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国际经济领域实例。引 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的主题主要涉及:国际贸易政策、外向型经济、美元本位、出口竞争力 、复合比较优势等领域。

R.多恩布什(Rudiger Dornbusch)和S.费希尔(Stanley Fischer)所著《宏观经济学》( 被引143次)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了宏观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 经济运行周期、通货膨胀与紧缩、经济增长机理、货币供给机制、宏观经济调控、宏观经济 政策、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等领域论文有较大的参考引用价值。

库兹涅茨(S.Kuznets)的《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被引142次)主要涉 及到以下方面的研究:经济增长率的水平和变化、生产率增长与非常规费用、总产值的部门 份额及长期趋势。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工业化进程与积累方式、知识 经济与经济增长、经济制度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结构等方面。

《高级宏观经济学》(被引135次)是经济学家大卫•罗默(David Romer)的著作,该书的 英文原著Advanced Macroeconomics(被引68次)也同时入选。大卫•罗默在书中全面 阐述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源泉以及经济增长与其他经济现象的关系做 了深入的论述和总结。我国学者在研究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经济制度与产业结构、货币政 策、价格机制系统、政府经济调控职能、经济政策等课题时,较多地引用了这本书。

6-货币金融学类著作

货币金融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货币供给和需求、利率的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金融经济现象 的解释和相应的政策建议。货币金融学领域入选的图书10种。

《货币金融学》(被引279次)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 S.Mishk in)所著。该书以最新的货币金融理论为基础,提供了一个简洁、严密、首尾一贯的理论分 析框架,对近年来美国和国际经济社会中出现的重大金融事件作了细致的剖析。引用该书的 经济学论文主要体现如下主题:货币结构与政策、货币政策传导、货币收入政策、货币经 济学、金融工程、金融调控体制、金融创新等。

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所著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被引168次 )也是金融学领域引用较多的国外学术著作,其原版书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被引98次)也得以入选。该书的最大贡献在于突出了“金融抑制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是割裂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不 完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大量中小企业和住户被排斥在有组织的资金市场之外等。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主题 主要包括:金融创新、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中介理论、金融自由化、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金融体系、二元金融结构、利率市场化、金融失衡、金融理论、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等。

戈德史密斯(R.W.Golfsmith)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被引159次)对金融发展理论做 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原版书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被引80次)也是 在经 济学领域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该书指出金融理论的职责在于:找出一个国家 的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创造性的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 融结构的变化。该书被金融制度变迁、金融组织空间结构、区域金融行为、金融结构与经济 结构、金融监管、金融结构分析等领域的论文参考引用较多。

7-计量经济学类著作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本次入选的计量经济学领域 图书有7种。

加里•S.贝克尔(Gary S.Becker)所著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被引124次) 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时间经济学和新消费者行为理论,借助法律学、政治学、人口学 、社会学及社会生物学等学科知识考察的人类行为,并明确阐述了其中的研究方法。在研究 经济作用分析、道德行为经济学分析、意识形态经济学分析、竞争优势经济学分析、休闲消 费经济学分析、垄断的经济学分析等主题时,该书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引用价值。

古亚拉堤(Damodar N. Gujarati)所著的《计量经济学》(被引101次)对微观计量经济学 的定性与限制应变量方法和宏观计量经济学的时间序列分析都占有相当篇幅,突出强调了计 量经济学对经济和金融数据的应用分析。在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增长、股票收益率与交易量相 关性、货币市场关联性分析、货币乘数变动等领域,该书发挥的作用较大,被学者关注较多 。

Time Series Analysis(被引86次)是James D.Hamilton的经济学著作。作者就诸如 向量自 回归、广义矩方法的估计、单位根的经济和统计结果,随时间变化的方差分析以及非线性时 间序列模型等给出了详尽论述。该书对股票市场、国债收益分析、汇率可测性分析、财 政政策乘数效应、消费函数分析等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

《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被引61次)由伍德里奇(Jeffrey M.Wooldridge)所著。 作者放弃了非随机的或在重复样本中加以固定的回归元假定,从而便于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 和运用,是对计量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一个突破。该书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消费增长模型、竞争力聚类分析、Panel Data变系数模型、借贷行为计量分析等领域。

8-比较经济学类著作

在本章入选的114种对经济学产生较大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中,属于比较经济学领域的图书 共有5种。

《比较制度分析》(被引319次)、《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被引97次)、《政府在 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被引92次)均是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的著作或 参与撰写,其中对经济学产生影响最大的当属《比较制度分析》,该书的被引次数大大超过 比较经济学领域的其他图书。作者在该书中详细地叙述了比较制度理论的最新发展,运用比 较制度揭示了从日本德川时代的灌溉系统制度一直到硅谷崛起的多种制度的形式和结构。该 书在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国际比较、经济增长路径比较、转型经济比较制度、社会资本与经济 分析、行为经济学、制度缺失分析等领域被相关论文较多地引用和参考。

《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以现代日本经济体制作为比较制度分析的主要对象,从理论上 对这一体制的内部结构,以及构成这种结构的各种要素所具有的激励效果和相互依存关系加 以论述。该书在日本经济体制、日本竞争政策过程的制度特征、日本企业并购与重组、日本 经济史研究、融资模式效率比较等领域被参考引用较多。

《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强调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 一个全新的、影响日益增强的政府观。该书对比较经济学的影响主要在:政府在金融发展 中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政府经济职能、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发展经济学视野下的政府角 色等领域。

9-现代经济学类著作

在入选的114种对经济学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中,现代经济学领域的著作共有4 种。

《论人力资本投资》(被引125次)是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 )的著作。该书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培训和保健,指出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 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并且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远远高于其他投资。该书被人力资本很多 领域的论文所引用,如: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贬值风险、人力资本形成特性、人力资本 优先投资战略、人力资本发展战略等。

在《以自由看待发展》(被引116次)一书中,作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综合了他 在经济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成果,完成了一部里程碑式的 著作。在反贫困启示、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融合、文化精神与经济增长、自由观点解读、经济 社会关系网络核心、经济自由及代价、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经济自由主义、经济民族主义 等方面,该书得到经济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10-西方经济学类著作

共有4种西方经济学的国外学术著作入选了对经济学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

另一本入选的西方经济学领域的国外学术著作是《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被引 47次,2001年出版),在诚信伦理、企业信用、市场经济与政府诚信税收伦理等领域,该书 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9-发展经济学类著作

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共有4种著作入选对经济学产生较大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

《改造传统农业》(被引188次)由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所著。作者就 农业能否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如何改造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等问题给出了独 树一帜的见解和观点,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现代化 、农业经济组织创新、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二元经济论》(被引166次)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的著作。作者的二元 经济模型是建立在劳动力和商品市场的完备和统一上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试图从劳动力供给 的变化来连接和调和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该书在二元经济演化与转换、双重二元经济结 构、二元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二元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劳动力就业市场、劳动转 移方法论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引用价值。

发展经济学领域入选的另两本分别是《发展的型式》(被引67次)和《发展经济学:从贫困 到富裕》(被引53次,2003年出版)。前者在经济学研究的学术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就业 结构和产业结构、农业制度变迁等方面;后者的学术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持续发展动力、反 贫困的逆向鼓励、社会资本收入分配研究等方面。

10-经济学其他类著作

在入选的对经济学产生较大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中,还包括: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生 态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哲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国外学术著作,由 于篇幅所限,只对属于上述学科的入选图书的影响领域做简单的介绍。

区域经济学领域入选的图书有Geography and Trade(被引64次),该书的影响主要涉 及新 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发展、地区比较优势等领域;引用《区域经济学导论》(被引60次) 的经济学论文主题主要为: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特征等 研究领域;《城市经济学》(被引52次,2003年出版)在城市行业集中度、城市化水平、城 镇财政制度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参考引用价值。

政治经济学领域入选的图书包括《集体行动的逻辑》(被引189次)、《公共选择理论》( 被引88次)、《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被引70次)等。生态经济学领域入选的图书有两种:《体验经济》(被引61次)和《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 的经济构想》(被引43次,2002年出版)。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美国经济学家的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的著作。该 书对国际环境制度分析、环境保护主体的行为、西方组织文化背景、企业行为道德边际、集 体协商谈判、贸易保护的新政治经济学、政治企业家、商业诚信、社会资本理论等研究领域 产生着较大影响,引用该书的论文主题也集中在上述领域;《公共选择理论》被研究中小银 行发展比较、政府财政活动、知识劳动价值论、公民选择与公民参与等领域的论文引用较多 ;《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的学术影响主要涉及:经济转轨、转型期 经济、渐进式改革路径选择、经济全球化与转轨等领域。

前者被研究体验营销模型、体验观点构建、体验经济特征分析、体验消费体验媒介等领域的 论文引用较多;后者的影响领域主要在: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西部生态经济发展等 研究领域。

管理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哲学经济学领域分别各有一种国外学术著作入选, 分别是:《管制与市场》(被引161次),引用该书较多的经济学论文涉及领域主要有市 场竞争监督、政府规制体制、区域环境管制等;《财政学》(被引86次)对环境保护的财政 对策、税收改革、公共管理效益评价等领域有较大影响;《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 》(被引129次),该书被研究信息商品、电子商务、网络经济发展、信息政策体系构建、 信息经济制度变迁、信息经济学等主题的论文引用较多;《正义论》(被引105次)的影响 集中在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政治哲学、财产权劳动学说、激励机制研究、收入差别研究等 领域。

结语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文献计量分析;知识图谱

“计量经济学”一词,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R·Frisch)在1926年仿照“生物计量学”一词提出的[1]。计量经济学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计量方法的研究,首先用于“微观”经济分析,在宏观经济理论出现后,转到“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为经济理论研究做出巨大贡献,多位计量经济学学家因此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国计量经济学最早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特殊原因中断,直到70年代末才恢复研究,80年代后期开始了快速发展[2]。本文旨在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探索近十年的计量经济学发展情况、研究状况和特点,以期对计量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1.1 数据收集和选择

本文选取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条件是:主题包括“计量经济学”,时间范围是2002年1月1号到2011年11月30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 351篇,利用下述数据处理方法后剩余3 039篇,剩余文献分布的期刊数目为1 028。

1.2 数据处理

(1)删除重复和无关的文献。例如:《区域金融研究》期刊,《保险职业学院学报》期刊和《商业时代》期刊都刊登了《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文章,处理后只保留1篇;另外无关文献记录则直接删除,如: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刊登的《第二届全国计量经济学高级会议研讨会通知》等。

(2)剔除无作者(或本刊记者)、无关键词以及无研究机构的文献。如:《经济界》刊登《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应引起高度关注》,该文献作者为本刊记者;《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刊登的《CRUDE OIL PRICE FORECASTING WITH TEI@I METHODOLOGY》,该文献没有作者;以及其他无关键词文献或无研究机构文献等。

(3)在文献作者分布研究中,由于许多文献为众多作者合作的产物,因此主要以第一作者分布的作为研究对象。

(4)在关键词统计中,由于初始检索文献中关键词中存在大量不规范现象,因此本文采取了以下3种方式来处理关键词:①合并处理。如:关键词“研究与发展”和关键词“R&D”,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和关键词“FDI”,关键词“GDP”和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等;②集中处理。如:关键词“EVIEWS”和关键词“EVIEWS 31软件”,关键词“经济发展”和关键词“经济增长”,关键词“ARCH”和关键词“ARCH模型”等;③舍去处理。如:关键词“综述”,“方法”,“问题”等。

2.1 时间分布

研究论文年度数量分布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该学科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状况。对于本文收集到2002-2011年有关计量经济学领域3 039篇论文,其年发文量见表1。

年份数量年份数量20027520074322003952008432200412920094662005191201048820062882011443

根据上述数据,绘制对应的图表,可更直观地观察到这10年来论文的分布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10年来计量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数量除2011年有略微的下降趋势,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符合普赖斯的文献生长规律。

根据李子奈教授在文献[3]中对计量经济学3个阶段的划分,对照图1分析可知,2002年前,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发文少,主要由于我国计量经济学一直处于跟踪和学习阶段,这个阶段参与研究者很少;后期发文大幅度增长,一方面,由于一些在理论计量经济学领域成就的海外学者和一批在海外受到良好教育或培训的年轻学者归国;另一方面,国内举办了好多计量经济学高级学术研讨会以及国际学术的广泛开展;再者,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的经济理论问题和政策选择问题,需要计量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实证研究中回归分析,寻找经济规律,提供政策建议。

2.2 发文期刊分布

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认为,由于科学发展的规律性,各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是不相同的,因而使不同

图1 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图

的科技文献在相关期刊中的数量呈不匀称分布,即大量的专业论文首先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核心期刊上,另一部分论文则会出现在与该专业相关的其它期刊上,其出现次数随所登刊物与该专业的密切程度呈正相关。因此,若将科技期刊按其登载某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寡作递减排序,则可分出数量大致相同的一个核心区和几个相关区,此时核心区和相关区的期刊数里1∶m∶m2的关系根据表2数据,利用布拉德福定律分析,把期刊分成3个部分:核心区,相关区,离散区。其中核心区包括发文10篇以上(包括10篇)的期刊,共有57种期刊,占总期刊的555%,其发文篇数占总数的356%;相关区包括发文3~9篇的期刊,共有234种期刊,占总期刊的2276%,其发文篇数占总数的3376%;离散区包括发文1~2篇的期刊,共有737中期刊,占总期刊的716%,其发文篇数占总数的3064%。3个区域内的期刊数之比:57∶234∶737,可近视简化为:1∶4∶16,即布拉德福离散系数为4,满足布拉德福定律,由此可见计量经济学研究处于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另外,这3个区的平均载文密度分别为1898,438,126,由此可见核心期刊效应是比较明显的。表3 2002-2011年核心期刊文献分布

刊 名篇数刊 名篇数刊 名篇数统计与决策72特区经济19数理统计与管理14商场现代化47黑龙江对外经贸18现代经济信息14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8现代商业18消费导刊14经济研究导刊34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8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3统计教育34财经研究17技术经济13统计与信息论坛31生产力研究17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3安徽农业科学29中国商界17北方经济12统计研究29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6价值工程12工业技术经济24科学学研究16经济论坛12商业研究24市场论坛16市场周刊12科技管理研究23中国集体经济16资源科学12时代金融23经济研究15北方经贸11国际贸易问题22商业文化15金融经济11经济师21中国软科学15财贸研究10经营管理者21中国市场15东方企业文化10科技信息21中国土地科学15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0现代商贸工业21当代经济14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运筹与管理21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4区域金融研究10经济地理19商业时代14中国物价10

表3是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划分出的57种核心期刊,其中40种期刊为经济类期刊,占核心期刊的702%,发文量总量占核心期刊的766%。由此可见,计量经济学发文主要集中在经济类期刊上,这是由计量经济学研究目的决定的,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世济民的致用之学,借助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经济运行规律,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2.3 作者及研究机构分布

某个领域学者的研究水平大体上是以他们研究成果的数量以及被引用和采用的多少决定的。学者的研究成果越多、被引用和利用率高,那么他在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就越大;同时,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是属于某些研究机构,因此,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主要是通过该机构学者研究成果的数量、被引用的情况来反映的[5]。最后,研究机构和学者又都属于某个地区,因此,地区的学术影响可以由学者和研究机构来反映。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发文作者、研究机构的分布的考察,可以把握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学术力量来源和分布。

表4给出的是2002-2011年发表计量经济学论文最多的前20名第一作者,这里仅指这些作者针对计量经济学所发表的论文。这些发文作者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18位,其中广西师范大学的吴玉鸣教授以15篇排名第一。这20位作者无疑是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学术带头人,其研究的方向也代表了改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在这20位作者中既有著名的专家、教授、资深学者,又有一部分年轻有为、朝气蓬勃的硕士、博士,说明我国的计量经济学研究队伍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知识层次高,也表明我国计量经济学研究大有希望,必将沿着更理性、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表4 2002-2011年收录的计量经济学

研究论文最多的第一作者(前20位)

第一作者作者机构发文数量吴玉鸣广西师范大学15李子奈清华大学11叶阿忠福州大学8王立平合肥工业大学7顾佳峰北京大学6刘耀彬南昌大学6杨纪青襄樊学院6翟爱梅中山大学6高 山北京工商大学5方 兰中山大学5李 辉大连理工大学5刘宏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5刘 青四川大学5徐正国天津大学5杨 硕湖北襄樊烟草局5张 红清华大学5陈 傲郑州航空管理学院4陈 昭广州外语外贸大学4邓淇中湖3 计量经济学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关键词作为一篇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能够简单、直接、全面地概括出论文的核心内容,在大量同专业论文的关键词集合中,隐含着该学科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等线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关键字的统计分析可以作为代替对论文内容的分析的有效方法[6]。本文采用词频分析方法,对2002-2011年发表的关键词统计,总共有4 866个,其中标引数量最多的前30个见表6。表6 2002-2011年计量经济学文献中标引次数最多前30条关键词

排序关键词标引

数量排序关键词标引

数量1经济增长46816面板数据552模 型31217货币政策503计量经济学30718对外贸易494协整理论25419股票市场415实证研究21520人力资本386计量经济学教学12921汇率变动357外商直接投资11122实验教学328国内生产总值9923企业绩效319资本结构6824激励机制3010技术创新6725教学模式2911投资收益6526通货膨胀2912金融市场6427消费结构2813时间序列6128EViews软件2714产业结构5829上市公司2315经济预测5730教学改革22

利用集聚类分析,共现分析于一体的Ucinet软件处理上述高频关键词,得到图2。图中结果将联系紧密的节点自动拉近,节点之间距离越近,说明两个关键词的相似度就越大,若干个关系紧密的节点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群体,这些关键词组成的紧密群体往往代表了一个或几个相关的领域[7],节点形状相同表示属于同一派别。图2 关键词共现网络可视图

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软件将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转为相关矩阵,并聚类分析。高频关键词聚为四大类,由于聚类分析结果树状图比较大,本文将聚类结果分别说明:

聚类1为宏观经济知识群体,高频关键词包括: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经济预测,人力资本,通货膨胀,消费结构,对外贸易,技术创新。

经济增长频现次数最高,占所有关键词的165%,主要是因为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显著,已经成为计量经济学的热门话题,这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政府的政策倾向有必然联系。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资本,劳动力,创新,知识等。

聚类2为金融经济知识群体,高频关键词包括:模型,股票市场,协整理论,实证研究,汇率变动,金融市场,时间序列,面板数据。

模型都是理想化的经济模型,通常为了研究方便和突出主要研究问题,往往做出的一些经济假设条件,诸如人是自私自利的假设,企业追去利润最大化假设等,模型不仅仅用来预测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解决问题,或者找到某些相关性关系。

聚类3为企业管理知识群体,高频关键词包括:外商直接投资,资本结构,货币政策,激励机制,上市公司,企业绩效,投资收益。

聚类4为计量经济学教学知识群体,高频关键词包括:计量经济学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EViews软件。

计量经济学是从国外借鉴的一门经济学课程,许多计量模型都是根据具体的经济现象和特点发展出来的,直接参考国外的模型,并不适用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因此,模型分析和假设必须建立在中国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上;其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数据资源丰富,滥用和错用计量经济学模型非常普遍,什么样数据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模型要待于分析和诊断,这也必将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

4 结 语

本文以CNKI中检索到的主题包括“计量经济学”的论文为基础数据源,借助自编软件将检索题录处理成EXCEL文档后,借用excel、ucinet、SQL Server2005探索了2002-2011年间论文的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及研究机构分布及研究热点分析,期望能够帮助我国研究者快 速了解计量经济学的概况及研究热点,但是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关键词处 理时,笔者发现一些计量经济学论文关键词标引不甚恰当,这对于本研究的结论可能产生一 些影响。

参考文献

[1]乌家培.我国数量经济学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18(1):1-5.

[2]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轨迹[J].经济研究,2005,(4):116-122.

[3]李子奈.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J].经济学动态,2008,(11):16-21.

[4]赵隽.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区域法的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2007,(5):26-28.

[5]潘晨,宗乾进.国内数量经济学2009年研究热点分析——南京大学知识图谱研究组系列论文[J].现代情报,2011,(5):21-24.

[6]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139-153.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第4篇

仅在两天前,《纽约时报》上才登载了由莫迪格里亚尼联同其他两位麻省理工学院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和索罗(Robert M. Solow)签名的信件,对一个支持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的组织提出了批评。贝卢斯科尼前不久说过一句话:“墨索里尼并没有屠杀任何人。”

信中说:“墨索里尼应对许多政治上的反对者和犹太人的死负责,他以带有种族迫害色彩的法律,令将近7000个犹太人被放逐并最终死在了纳粹的集中营。”

“贝卢斯科尼已因他的言论对在意大利的犹太人道歉,但这还不够,”信中说,“他应向所有的意大利人道歉。”

对贝卢斯科尼的言论的愤慨,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憎分明,还与莫迪格里亚尼的经历有关。莫迪格里亚尼就是犹太人,1918年6月,出生在意大利的罗马。17岁时,他提早两年结束高中学业,考入罗马大学,修读法律。二年级时,他参加了一个由学生组织举办的经济学方面的全国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这是他第一次撰写经济学文章,从此建立了他对经济学的兴趣。也就是在那一时期,他参加了反法西斯运动。1939年,有感于欧洲难逃血光之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他携妻子来到美国。以后,他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公民。

莫迪格里亚尼是到了美国之后才正式开始对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的。1944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经济学论文,此后,他在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74篇论文,即从26岁到85岁,平均每年1.25篇。

任何量化都是对个性的扼杀。刻画个性的一个不太糟糕的办法,是列出每10年内同一作者的代表作品:

20世纪40年代,《流动性偏好与货币与利息理论》。这篇论文显示出作者雄心勃勃,试图建构一个远比凯恩斯“通论”更广义的货币与利息理论。

20世纪50年代,《社会事件的可预期性》。作者通过这篇论文所表达的“理性预期”思想,导致了给他带来诺贝尔奖的两项工作――风险条件下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与公司金融结构的“分离定理”和关于个人储蓄率的“生命周期模型”。发表这篇论文时,他在卡内基理工学院,与提出“有限理性”假设的西蒙教授(H. Simon)关系密切,也是在那里,他接受了他在公司金融理论方面的合作者和后来得到诺贝尔奖的金融学家米勒(M. Miller)作为他的研究生。这里需要多解释几句,因为“理性预期”概念十分不同于“合理预期”概念。后者的形式主义经济学几乎是否定了“看不见的手”市场原理,而前者坚持认为:基于公共信息的预期是可能的。这样,莫迪格里亚尼就把他最终所在的“MIT学派”的立场与“芝加哥学派”“合理预期”理论的立场区分开了。

20世纪60年代,《关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作者分析了经验数据并提出“储蓄率由当前收入与预期的长期收入水平之差决定”的假说,经历了多年的争论和检验之后,最终进入“主流”,取代了凯恩斯提出的“边际储蓄倾向”假说。

20世纪70年代,《退税制是有效的稳定政策的工具吗》。基于生命周期的储蓄模型,莫迪格里亚尼不相信凯恩斯式的政府退税能够刺激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的更有效工具,他认为,是降低流转税率并承诺长期不再改变,从而改变消费者对长期收入水平的预期。

20世纪80年代,《里根经济政策:一个批评》。莫迪格里亚尼毕生反对凯恩斯主义,即便在评价“里根经济学”的时候也如此。他相信,财政赤字是凯恩斯主义的最大祸害,里根政策旨在降低财政赤字,并表明是卓有成效的政策,不过,降低赤字的努力究竟能否成为长期努力,还需要拭目以待。

20世纪90年代,《浮动汇率二十五年:一些观察》。这篇文章或许会对中国人正在认真考虑的汇率制度改革有所启发吧。莫迪格里亚尼指出,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的西方各国数据表明,浮动汇率没有达到它的设计者当初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包括:(A)资本的国际流动性大大增加了,(B)宏观经济政策的信誉变得更加重要了,(C)工资变得更加具有刚性了,(D)汇率波动更加剧烈了。于是,我们有足够理由怀疑浮动汇率在中国是否可行,尤其是当原因(A)、(B)、(D)都比已往更适用于中国的时候。

最后,莫迪格里亚尼不认为布什政府试图让养老基金“私有化”的政策能够缓解社会保障基金面临的危机。因为私有化将使用于养老的储蓄面临更大的风险,从而导致经济的失稳。最直接的后果是,养老储蓄长期风险的增加,迫使人们更大幅度地减少消费,诱致经济衰退。

莫迪格里亚尼1962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他的不少学生成了华尔街上的精英。可能最让他骄傲的学生是莫顿(Robert Merton)――1997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

深入浅出是一种境界,莫迪格里亚尼就是一个能达到这一境界的经济学家。1978年冬,意大利正处于政治和经济危机之中,莫迪格里亚尼应邀到罗马参加一个电视辩论,呼吁改革。临行,他的妻子警告他说,在罗马的大街上,如有人喊你,千万别回头,“一旦回头,他们便会朝你开枪。”在参加了电视辩论的次日早上,莫迪格里亚尼离开宾馆走到大街上,他听见身后有人叫他。他试图加快脚步,但尾随者越跟越近,最后一把抓住他的外衣。真有人杀他?非也。此人是一皮匠,一直追着他只是为了对他说,参加电视辩论的那些名人中,就莫迪格里亚尼说的让人听得懂。

莫迪格里亚尼还生性幽默。在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举行的宴会上,他在讲述了接到获奖电话后的兴奋癫狂之情后说,他此时甚至为还能穿好衣服而吃惊。于是,他对以后的获奖者有两点忠告:一是在接到那个令人兴奋的电话前就要穿好衣服,二是在穿好衣服前就要写好获奖演说词。

莫迪格里亚尼酷爱交友,喜欢溜冰、航海和打网球。他用22.5万美元的诺贝尔奖金中的相当一部分来给他的游艇升级。打网球时,他的双打搭档是萨缪尔森。“他打球时总不停地移动,非常投入,”萨缪尔森回忆道,“有一次,他为了救一个球竟往水泥墙冲过去。”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证项目;教学提高;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21-02

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模型设置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是否能够利用它们来解决经济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也是该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基本要求。本研究将以计量经济学案例―对城市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为例,从实证项目的计量经济研究的一般范式:选题、文献回顾与评述、数据的搜集和预处理、课程论文的写作,以及该课程计量经济模型构建分析和技术等内容展开研究,以期为学生计量经济学论文的写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选题

开展实证项目分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题,即确定“怎么开始,亦或如何开始”的问题。选题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深化认识的过程,一般而言,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首先应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然后是在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中选题感兴趣的具体题目。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前者是对拟研究问题的一个总框架或总领域的确定,后者是要明晰一个具体的、真正的研究问题。当然,研究领域的确定要依据我们所学专业,亦或结合在诸多经管类课程学习过程中,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识来确定拟研究的科学领域。在对课程论文选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重点选择我们在经济、社会等领域中给予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选择的问题一定是具体化的问题,而不是空洞泛泛、言之无物的问题。第二,明确研究范围。研究的范围可以是宏观领域,也可以从微观层面来探讨。第三,题目的选择不应太大。我们应综合考虑实证项目研究的条件和现实可能,如:个人理论水平层次、数据可获得性、完成项目或课题的人力资源、物质成本及时间条件等。作为本科生课程论文,题目不能选得过大而无重点,否则工作量太大,建议选择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小题目”。第四,数据的可获得性。数据来源是进行计量经济学建模及研究的基础,若不能获得具体的观测变量数据,将无法进行具体的计量研究。另外,选题过程中也应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如图书、报刊、电子图书馆和网络数据库等。有效利用资料和文献,可避免做已有学者已做过的学术研究。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综述和评价,指出现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从中发现自己论文写作可能的创新。文献综述和回顾是研究论文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人会将文献综述部分作为文章的引言,以保持整个课程论文结构上的连贯性。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1.模型设定。课程论文研究题目选定之后,就要考虑模型的设定和建立问题。一般来说,模型优良的判别标准有:第一,构建模型的基本准则与所得数据表现的现实相统一和一致。第二,模型构建应与经济理论一致。第三,构建的模型需要外生变量构成回归变量,且构建模型中含有明确因果关系。第四,参数应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五,模型必须具有对数据的代表性和优良的拟合性。第六,模型应具有尽可能大的包容性。最后,模型的简洁性。设定模型首先要确定模型中的变量,其选择的依据要根据研究目的,以经济理论为指导,抓住其主要影响因素和特征,同时根据研究需要,对所选变量进行取舍并加以检验,以确保避免对变量设定的误差。当变量选择好之后,就要对回归模型的函数形式进行设定,使所设定的变量间函数形式能够体现变量间的基本关系。

2.数据收集与处理。在计量经济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包括:统计年鉴数据、对外公报、实地调查数据和人为构造数据。可用于估计参数的数据主要有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面板数据和虚拟变量数据。如何取得用于实际计量的适合的样本数据,是计量经济研究成败的关键。计量经济研究中所用数据,要力求真实、可靠、完整,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所估计参数的可靠性,对明显失真的数据,应当予以剔除。收集数据工作结束后,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先处理,可进行一些初步查验与分析,这样可得到调查数据的统计特征。

三、计量经济分析

当设定的计量经济模型确定之后,就可利用所获得的数据来估计模型中的参数。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普通最小二乘法、WLS法、广义差分法、工具变量等方法估计模型中的参数。接着,还需要进行模型检验,主要从其经济意义、统计推断、模型预测等方面进行。此外还有模型诊断性检验,主要包括变量检验、残差检验和稳定性检验。模型检验不存在通行的模式,每个阶段的检验需要大量地判断和验证,不同学者使用的检验方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们要避免在没有对模型进行更多深入分析之前就仓促地下结论,也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诊断和检验。最后,利用我们选取的统计量数值对诸多模型的优劣程度做出判断。经过检验和调整后的估计模型是符合要求的,接着就要对模型所提供的数量信息做具体的分析。根据研究目的,可能是经济预测、结构分析、政策评价或验证理论。对实证分析结果做出说明:如回归系数正负符号、大小、经济意义、检验结果解释、不同估计方法的差异性等角度。

四、课程论文范例

1.题目: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实证研究。

2.前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对农产品消费的研究也已成为目前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消费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转基因食品等认知、支付意愿和购买行为的研究,且成果颇丰。区域特色农产品极具浓厚的地域特性,它们在生产后被营销到当地,会发生如何的意义?与当地消费者的互动如何?这成为了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在对郑州市240位消费者问卷调查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探讨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认知状况、需求动机和购买行为及影响因素。

3.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我们以面谈形式填写调查问卷,调查人员为高校研究生。在正式调查之前,先于2011年3~4月、6~8月进行预调查,并于2012年1~3月进行了正式、全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消费者基本情况、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认知和购买等内容,获得240份有效问卷。根据所调查数据,对消费者基本情况统计。

4.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和购买、了解渠道、购买及目的、消费者对新疆库尔勒香梨的鉴别、质量安全性和价格水平的评价。

5.计量经济分析:模型采用以下函数形式表示。

Y=F(X1,X2,X3…X11)+μ

式中,X1,X2,X3…X11分别表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均收入、对健康的关注、对原产地的关注、销售推广介绍、亲朋好友的推荐、个人喜好、对质量安全水平的评价和对价格的评价,μ表示随机扰动项。本研究拟采用二元逻辑斯谛(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回归模型可表述为:

log■=b0+b1x1+…+b11x11+μ

式中,Y1为购买过新疆库尔勒香梨,Y0没有购买过新疆库尔勒香梨;b0为常数项,bi是Xi的回归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

6.结果分析: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本研究构建模型主要目的不在于预测,而是定量分析与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故在回归处理过程中,采用向后逐步剔除法(回归结果略)。

主要研究结论:影响消费者购买主要显著性变量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对原产地关注、销售推介、个人喜好和价格水平评价等7个因素,另外可知它们的显著性水平不尽相同。结合实际调研结果(描述统计部分),进一步可知:新疆特色农产品有着较高的认知度,相比较而言,新疆库尔勒香梨和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的市场认知度有待提高;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着较高的评价,同时也认为价格较高;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需求动机存在多样性。

本文通过实际经济活动―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作为教学案例,运用SPSS计算机软件具体操作和应用,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抽象地讲解理论和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一般范式对实际实证项目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让学生完成较高质量、有数据及数学模型支撑的“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并达到教学效果的改善,及学生计量经济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Holm L,Kildevang H.Consumers’Views on Food Quality: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J].Appetite,1996,27(1):1-14.

[4]Boccaletti S,Nardella M.Consume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esticide-Fre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Italy[J].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0,(3):297-310.

[5]马述忠,史清华.关于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2,(1):40-45.

[6]周洁红.消费者对蔬菜安全认知和购买行为的地区差别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6):113-121.

[7]钟甫宁,陈希.转基因食品、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市场份额――以城市居民超市食用油消费为例的验证[J].经济学,2008,7(3):1062-1078.

[8]周应恒.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区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调控等方式,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可以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界定。技术层次,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在经济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把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三、各国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一)日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在日本深入人心,21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消费者报废电器时应支付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费用,废旧电器经过商家回收又重新回到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率如空调为78%,电视为73%,冰箱为59%,洗衣机为56%。日本力争资源回收率达100%。从家电中回收的玻璃、铜、铝等材料制作成玻璃杯、易拉罐等再生产品。

(二)德国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2003年在冶金行业,95%的矿渣、75%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以及至少有2000万顿废旧钢材被重新利用。,废弃物处理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并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

(三)美国

美国1976年就制定和颁布《固体废弃物处置法》。2003年,美国城镇产生的废弃物为5.5亿t,回收利用率达到40%。在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中,纸张为42%,软饮料塑料瓶为40%,铁制包装为57%。

(四)欧盟

欧盟实施的家用电器回收办法,规定商业界必须回收90%的废弃电冰箱及洗衣机,并将此类大型电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产利用。在个人电脑方面其回收比例则按产品重量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此外法国政府要求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奥地利法规要求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或再利用;丹麦政府规定所有废弃物要有50%进行再循环处理。

四、目前循环经济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

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耐用性等。发明这种模式的杜邦公司到1994年生产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二)园区模式——又称为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生产量,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您正在浏览的“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论文”来源于网络或期刊,由完全论文网收集,属于“产业经济学论文”栏目,版权归其作者所有。

(三)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包装废弃物的非营利性中介组织,最初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商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已有1.6万家企业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做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清理、分拣再进行循环利用。

(四)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五、国外循环优秀案例及经验借鉴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态园为例介绍。

(一)园区简介

为解决大量消耗能源、资源而产生的垃圾排放等越来越多的环境,北九州市以建设亚洲的“国家资源及环保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振兴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为主,制定了生态工业园基本规划。工业园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的代表。园区分为实证区和循环工业园两个区域。

(二)循环经济实施措施

北九州市的环保产业拥有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安全的高新技术,由企业、大学及政府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政策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点实施措施有四个方面:(1)建设循环使用及旧零部件再次使用产业园区;(2)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设施,新产业;(3)创办新能源技术产业、超微纳米等新一代环保产业项目;(4)加强人才培训。

此外北九州通过规划合理的功能区布局来更好的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理念,具体功能区布局如下:(1)2001年6月设立北九州市生态工业园区中心:是开展环境的基地,举办以市民为主的环保知识讲座,举办环保技术相关研修、讲座,推广环保技术。(2)环保企业聚集区:通过各企业的相互合作,把环保相关企业发展成为废物排放为零的资源循环基地。(3)响滩再生使用区:市政府场地租给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环保项目,地方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独创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开展各种再生使用产业活动。(4)环保研发中心:企业、政府、大学联合起来将进行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生使用技术的研发。本九州生态产业园利用作为工业城市积累起来的技术和人才、工业设施及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市民建立的,将振兴产业与环境保护两大政策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建立独具特色的地区政策的工业园区,其成功经验对我们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六、国内发展循环经济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可从以下几点试做努力:

1.创新机构,保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成立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区域实际状况,从引导和促进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工作。

2.绿色招商,促进第二产业生态工业发展。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改善投资环境。根据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需求和市场机制有选择地进行主题招商和绿色招商,重点发展补链企业,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

3.集约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率。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无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达到较高水平。

4.重视,引领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海水淡化以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投资兴建垃圾发电厂,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烟气净化处理发电的同时保护居住环境;完善区域水循环系统,建立以污水处理厂为主体的中水回用系统,节约用水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中水的需求。

5.加强信息建设,构建生态工业信息平台。建立固废资源信息网,便于企业之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

6.注重生态教育,建设绿色学校。生态文化建设从孩子抓起,各级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在相应课程中增加环境保护知识,把生态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1]林慧岳.基于循环经济区域创新活动[J].辩证法研究,2006,(2).

[2]于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J].天津科技,2004,(6).

[3]许江萍.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J].科技投资,2006,(8).

[4]江翔.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J].华东经济管理,2005,(3).

[5]王晶日.实现循环的探讨[J].环境保护,2004,(1).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第7篇

如此奇怪的气氛中,笔者幡然醒悟,原来在很多市场人士的内心深处,一直觉得世界杯这样一种娱乐实在难登经济讨论之大雅殿堂。其实,在笔者看来,“正襟危坐谈经济,放下身段谈足球”多少有些“病态”,世界杯和世界经济都是人的活动,世界杯上22个球员争夺的是足球,追求的是荣耀,世界经济中各国各地区争夺的是利益,追求的是增长,无论荣耀还是利益,不过都是人类效用最大化的不同分层而已。因此从学术角度看,世界杯和世界经济同样可以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分“正经”和“不正经”,“合适”与“不合适”。

事实上,世界杯、足球,乃至网络游戏、单亲妈妈的选择等等看似“不那么经济”的另类问题,很早之前就成为了经济学的严肃研究对象,相关经济学论文大量存在于国际领域,而高盛、摩根士丹利宏观经济研究团队之类的顶尖市场研究机构在每次世界杯举办前都会正儿八经地出一期世界杯展望的研究报告,用经济视角审视四年一度的足球盛会。但有意思的是,我们很难从中国经济学顶尖学术期刊中看到这些“非经济问题”的经济学规范研究,经济学在中国就像是神龛里的供物,高贵、神秘,不可俗化,不可亵渎。以致于年轻时每每在NBER上读到研究“非经济问题”的规范论文,笔者都在叹为观止之余为外国学者们的“不务正业”胆战心惊。

现在我懂得,研究对象本无“贵贱”,所谓“正业”和“非正业”归根结底都是偏见中的幻影。但遗憾的是,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这种偏见似乎根深蒂固,如影随形。

这种偏见表面上看似乎又是社会问题,与经济无关,但此时此刻,笔者恰恰认为,这与中国经济大大相关。正如副总理近期在《求是》杂志中撰文指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两个字上下功夫、见实效”。而在笔者看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迫切需要观念上的转型,扬弃对所谓“三教九流”的误解和偏见,引导市场人士像尊敬金融行业、生产制造行业一样正确理解和平等尊敬消费行业、服务行业和新兴行业。

笔者深刻感受到,这种观念上的转型迫在眉睫。6月29日和30日,市场已经目睹了上证指数2481点的失守和近期新低的不断诞生,中国股市的大幅下挫夹杂着欧美经济数据的零星恶化在全球市场掀起了跌跌不休的颓势。虽然股市,特别是中国股市,并不是非常精准的经济晴雨表,但毕竟也是传递了诸多未来复苏信息的晴雨表。毫无疑问,随着6月底以来美国经济“超预期”表现的终结和欧洲债务问题的不断扩散,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不减反增,而一向被视作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也在“2010年经济走势前高后低”的共识之余显露出额外的阴影,6月30日,世界大企业联合会就将4月中国经济领先指标的环比增幅从此前公布的1.7%大幅调降至0.3%,低于前期的1.2%。

在笔者看来,中国经济不仅如市场普遍预期那样可能将于2010年第二季度走上此轮经济复苏的增长率顶峰,并于第四季度感受到真实的增长率下行压力,还在当下面临着多重尴尬:其一,通胀压力与货币市场流动性趋紧的矛盾并存,受翘尾因素影响,6月中国CPI增幅还将高居3%以上,通胀尚存余力,而从SHIBOH利率和国债利率近期的上行走势看,货币市场流动性紧缩却不容乐观,如此矛盾将货币政策调控者置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其二,前期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尚未达到预期效果,“量跌价不跌”的格局与“价跌量不跌”的愿景相去甚远,继续加强调控力度恐将进一步放大“量跌”的增长拖累效应,而暂停调控则更会有损政策调控者的公信力,面对一个观望为主的市场,调控者在加力还是缓力之间面临尴尬;其三,外需后继乏力与内需用力透支之间存在矛盾,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回落已成共识,全球经济渐次从慷慨激昂的“超预期”复苏中理性回归,5月中国出口超预期增长的态势恐难长期为继,与此同时,受制于耐用品消费存在周期效应,中国汽车消费和家电消费在政策刺激下继续超速增长的空间已然不大,内忧外患之间,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面临尴尬。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第8篇

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政府增加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会把劳动、资本和原材料从其他经济活动中转移出来,对私人支出产生“挤出效应”。若果真如此,GDP指标不会受到多大影响。如果过去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增加政府支出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但如果政府支出的效率比被挤出的私人支出低,那么整体经济效率将下降。

以上可作为分析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有效性的出发点。当然,现在的情况并非完全就业,而是不充分就业,甚至过度失业,且失业率还在继续攀升。那么,如何调整上述分析框架呢?

一个极端假设是,当失业率很高时,政府支出不会产生挤出效应。此时,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支出有乘数效应,而非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接受政府支出的人会增加开支,从而刺激其他经济活动。

折衷的假设是,存在部分的挤出效应。虽然刺激计划仍会增加就业,并推动经济增长,但增加的部分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政府支出的效率是否高于被挤出的私人支出。

在近期一份评估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官方”报告――《美国复苏与再投资计划对就业的影响》中,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克里斯蒂娜・罗默(Christina Romer)和副总统首席经济顾问贾里德・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估计,刺激计划规模略超过7750亿美元,这些支出将用于能源、基础设施、医疗保健、减税和对失业及其他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如果没有刺激计划,2010年四季度GDP可能达到12万亿美元。奥巴马政府的刺激计划的支出规模相当于该预测值的7%。罗默和伯恩斯坦认为,相对于没有刺激计划的情况,刺激方案可使2010年四季度真实GDP提高3.7%。很明显,这个计划会对私人支出产生挤出效应。

此外,他们还假设,若GDP增长3.7%,工作机会将增加350万个。根据他们的计算,在奥巴马政府刺激计划的推动下,失业率在2010年四季度约为7%,而如果没有刺激计划,约为9%。

这些估计合理吗?首先我得承认,最近数年,我既未跟踪宏观经济学论文对各种支出和税收乘数的估计,也不了解预测政府支出挤出效应的文献。更何况,罗默和伯恩斯坦宣称,他们的乘数与美联储所使用的大型模型一致。但我仍然认为,他们高估了奥巴马政府的刺激计划对经济的影响,而且其使用的分析技术,也会高估其他政府支出和减税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他们有一个奇怪的假设,即家庭认为减税是永久性的,虽然两位作者也承认,家庭会把增加的收入转为储蓄,而不是消费。

不过,即便减税不能刺激经济,罗默和伯恩斯坦的分析认为,“奥巴马计划”能增加270万个工作机会。因为其计算显示,在基础设施和教育这些政府直接支出项目上花费1美元所能增加的工作机会,是所有政府支出项目中最多的。

也许罗默和伯恩斯坦的估计大致正确,但我倾向于认为他们过于乐观了。一方面,这些政府项目的真实价值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它们同时被迅速推出,而且很可能包含大量的政治意图,并导致低效率。另一方面,现在失业率高达7%-8%,政府不可能有效定位那些主要雇佣失业者或启用闲置资本的项目。在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医疗、能源和教育方面的支出,会把劳动力从其他经济活动转移出来,工作机会净增加量可能很少。另外,如果被挤出的私人活动比政府主导的刺激计划更有价值,那么新增就业和GDP涨幅将很小,甚至可能是负的。

目前,经济学家们似乎大规模地转向支持凯恩斯式的赤字财政,但其理由并非那么显然。罗默和伯恩斯坦认为,如果没有刺激计划,失业率最高可攀升至约9%。

不过,在1981年-1982年的衰退中,失业率最高曾达到10.5%,人们却并未转向凯恩斯主义。本次衰退与1981年及其后的衰退区别何在,使得人们大大提高对政府支出刺激效应的估计呢?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这场衰退的起源在金融部门,特别是银行对信用级别低的借款人提供了过度房贷。金融系统全面崩溃,以及风险资产被整体抛售,的确引发了要求美联储积极行动的呼声。但是,人们对政府的刺激计划的信心为何如此之强,却仍然是个疑问。

总之,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对GDP和就业有些影响,但比罗默和伯恩斯坦估计的要小;对消费者和纳税人而言,刺激计划的价值甚至更小。而我的看法是否正确,只能留待时间来回答。■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丝绸之路;甘肃;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0-0018-02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思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与亚太经济圈相连,西边与欧洲经济圈相接,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在交通、金融、能源、通信、农业、旅游等各大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潜力巨大,所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同时,这也为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笔者认为,甘肃可采取如下发展战略。

一、在区域建设层面,应坚持增长极带动战略

增长极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法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布代维尔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用,增长极在拥有推进型产业的复合体城镇中出现。因此,他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布代维尔主张,通过“最有效地规划配置增长极并通过其推进工业的机制”,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盖尔在研究了各种增长极观点后,指出影响发展的空间再组织过程是扩散―回流过程,如果扩散―回流过程导致的空间影响为绝对发展水平的正增长,即是扩散效应,否则是回流效应。由此可认为,增长极理论有几个基本点作为支撑:第一,其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城市;第二,必须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第三,具有扩散和回流效应。

目前,由于甘肃发展基础薄弱,贫困面大,坚持增长极带动战略,要比坚持均衡全面发展战略更为有效合理。待将来条件改善,可再考虑坚持全面均衡发展战略。甘肃如何坚持增长极带动战略,可首先考虑选择兰州为最大增长极,尤其要结合兰州新区建设进行统筹考虑。为此,建议甘肃争取国家在兰州新区设立自由贸易区。然后以自由贸易区为最大增长极,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

二、在要素建设层面,应坚持人才优先战略

人才是最重要的生a要素。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是空想和空谈。而解决人才问题,根本途径是公平竞争。如何促进公平竞争,核心是建立和完善以实际业绩为主要依据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第一,按实际业绩为主要标准评价和激励人才,符合德才有机统一标准。因为实际业绩既代表了一个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这体现了德的一方面,也是一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具体显示,这体现了才的一方面。第二,按实际业绩为主要依据评价和激励人才,也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因为社会对个人的评价和激励,若主要依据个人对社会的实际业绩而进行,而不是按照其它原则来进行,比如按关系原则来进行,这样的评价和激励必然更符合公平原则。另外,依据个人对社会的实际业绩为主要依据来评价和激励,必然又会进一步鼓励个人对社会做出更多实际业绩,这又符合效率原则。

如何建立和完善按实际业绩为主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第一,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应由同行专家来设计制定。不能外行给内行制定游戏规则。现在有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和激励制度往往是一些机关办公室人员主导起草的,这必然导致制度设计存在诸多不合理,也为寻租和机会主义留下了较大空间。另外,即使同行专家来制定,也需要这些专家认真调查研究,反复讨论和征求修订意见,才有可能制定出比较完善的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第二,应分类建立人才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比如同是专业技术人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之间有很大不同,应制定不同业绩评价和激励标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以一把钥匙开万把锁。就拿论文标准来说,中央强调不唯论文,其精神实质是十分正确的,但在具体操作时,我们不能把不唯论文解读成不要论文,而是要比以前更准确发挥论文标准的作用,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分不同专业不同对待。比如对绘画、音乐、体育等专业,评价和激励应少用论文标准,但对经济学专业,就不能少了论文标准。大经济学家,基本都是靠论文堆出来的,没有论文,何以为经济学“家”。当然,对经济学论文而言,也有一个数量和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论文识别和评价制度来补充论文标准的不足。第三,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制度。职称评定制度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价和激励的一项最重要制度,应重点完善。比如二三级教授评定标准,就有很大完善空间。现有二三级教授评定,主要是依据三年的成果来评定,这是不科学的,既没有体现公平性,也没有体现效率性,实质是按照企业运行的思路来设计的,而不是按照学术研究的思路来制定的。学术研究的本质是累加性的,前期研究总是后期研究的基础,应按照累加的思路来设计比较合理,也比较公平。比如假设有一位科技人员获诺贝尔奖,但根据现有二三级教授制度设计,他的成绩只能在获奖的这一年算,这就导致他很可能在获奖的这三年被评为二级或一级教授,而在后面的时间内可能会沦为四级教授,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所以,二三级教授的评定成果依据应改为以任教授以来的成果累加为标准比较科学。当然,每三年一评定,是可以的,这等于每过三年重新计算一下名次,对促进研究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每次重新评定的依据都应是任教授以来的成果累加,而不能只算三年的,不然误差太大。另外,改成累加形式,也跟原来存在的职称评定制度能有效衔接起来。比如原来的职称评定制度,评副教授,是讲师以来成果的累加,评教授,是副教授以来成果的累加,这应是比较合理的。同样,在教授基础上评二三级教授,也应是教授以来成果的累加。另外,从激励效果看,只以三年成果为考评依据,看似是要做到最大程度激励科研,其实是导致更多人评上教授后混日子,因为有时激励过度反而不是一种有效激励。另外,也导致一些教授平时不努力,在最后临近退休三年,为了评一个二三级教授,又进行短期突击,只顾数量,不管质量。第四,应尽可能少用投票选拔人才方式。应通过实际业绩排队或通过实际业绩比较选拔人才。投票选拔人才的弊端是多方面的。一是投票的有效性与投票人素质有很大关系。知识水平差,道德水平也不高,而且还有人格,让这样的人去投票是不会有公正结果的。二是最优秀的人在投票选拔中往往处于劣势。由于嫉妒等众多因素影响,投票往往有利于选拔业绩为中等或中等偏上的人。或是平时注意拉关系的人,或是善于投机取巧的人,也是容易在投票选拔中胜出。第五,应建立和完善学术监督机制。目前,干部监督有纪委,但学术研究却没有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这对制止学术研究中的乱象十分不利。为此,建议甘肃设立一个独立的“学术监察局”,统一监督学术研究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包括职称评定、学术评奖、人才评选、论文及专著写作等各种学术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都归入“学术监察局”具体管理。

三、在基础建设层面,应坚持重软发展战略

济发展的基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软基础,一种是硬基础。软基础主要包括文化、制度等方面;硬基础主要包括资源、环境、气候等方面。由于软基础提供的是文化动力和制度动力,而文化动力和制度动力是一种长期动力,所以一个区域要实现长期经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软基础建设。

从甘肃具体情况看,硬基础薄弱,但软基础更薄弱,甘肃要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更要高度重视软基础建设。甘肃如何加强软基础建设,第一,从文化建设方面看,需要大力建设诚信甘肃。诚信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在《信任社会》一书中,阿兰认为,一国之巨大动力应是信任,现代经济以信用为本,互信带动了发展,并奠定了现代社会的基础,信任社会尊重个人,鼓励个人的能动性、自由创业和创新竞争,而在猜忌社会里,这些价值深受压抑,信任是任何规章都取代不了的精神动力和治国动力。洛克认为,市民社会建立的基础正是人民与政治权力之间的互相信任关系,这种互信关系赋予政治权力强大的立法威力。福山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写道:一个民族的福利及其竞争力取决于文化特性,即这个国家固有的信任程度;高度信任的存在可以如同经济关系的添加因素,提高经济效率,减少经济学家称作交易成本的消耗。甘肃如何建设诚信。一是要大力建设企业诚信。以诚信创品牌。二是要大力建设政府诚信。三是要大力建设农民诚信。第二,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高质量制度应体现如下原则,一是要体现以人为本原则。二是要体现适度激励原则。三是要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第三,以从严治党为抓手着力促进甘肃软基础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二要进一步锻造党员干部忠诚的品格。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干部的监督考核制度。第四,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边界。在市场有效领域,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在市场失效领域,则需要政府发挥好主导作用。

四、在企业建设层面,应坚持品牌带动战略

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模型变量的选择

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国内生产总值(Yt)。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因素比较多,根据其影响因素的大小和资料的可比以及预测模型的要求等方面原因,本文选择以下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X1t)、财政支出总量(X2t)、固定资产投资总量(X3t)、上期国内生产总值(X4t)、出口额(X5t)等。在这些指进标中,储蓄能够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但是过多的储蓄也会减缓经济的发展;财政支出有利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因素;上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对下期国内生产总值有一定的影响;进出口额能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因此,上述解释变量的选取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理论模型的设计

通过散点图发现,被解释变量Yt跟解释变量X1t、X2t、X3t、X4t、X5t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于是得到模型的理论方程:

Yt=β0+β1X1t+β2X2t+β3X3t+β4X4t+β5X5t+чtt=1980、……、2001

1.模型的参数估计

对于理论模型运用OLS进行参数估计,再用Eviews

软件进行运算,得到的结果如下:

Yt=-273.74-0.66X1t-0.34X2t+0.96X3t+1.00X4t+0.62X5t

(-0.34)(-6.31)(-0.95)(6.00)(13.60)(6.55)

R2=0.999681,D.W=1.7047,F=10039.38

2.模型的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从上面模型可以看出β2<0,这表明随着财政支出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反而减少,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不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把此变量剔除。剔除变量后,再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所得结果如下:

Yt=-937.46-0.74X1t+0.94X3t+1.03X4t+0.59X5t

(-2.52)(-12.14)(5.94)(16.37)(6.60)

R2=0.999663,D.W=1.606115,F=12617.16

(2)统计检验

上面的参数暂时通过了经济意义检验,再进行统计检验。取α=0.05,

N=22,k=4,查t分布表及F分布表,得到临界值:

t0.025(17)=2.11F0.05(4,17)=2.96

可以看到,所有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非常高,方程的显著性也非常好。所以该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

(3)计量经济学检验

首先进行异方差检验:用EViews软件进行White检验结果为:

由上述结果可知,TR2=2.76<×20.05(27)=40.1,所以结论是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然后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先用D-W检验法进行检验,现已知DW=1.606,若给定α=0.05,查附表知,dL=0.96,du=1.80。因为,dL<DW<du所以不能确定是否自相关。那么采用GB检验法进行检验,用EViews软件进行GB检验结果为:可知LM=TR2=0.75<×20.05(1)=3.84,所以该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然后用EViews软件输出模型的残差散点图:

可知不存在序列相关。模型拟合的比较好。

三.模型的预测及经济解释

(一)模型的预测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5〉〉可知,2005年的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是141050.9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量88604亿元,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36515亿元,进出口额116494.16亿元。把它们代入模型我们可以得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值为187314.57亿元,而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2321亿元,误差为-4993.57亿元,相对误差仅为2.7%。所以该模型能比较好地解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变化状况,可以用于经济预测与分析。

(二)模型的经济解释

1.全国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从式中β1〈0可以看出全国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成负向关系。这表明随着全国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从公式中可以看到当全国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增加100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就减少74亿元。这再一次证实了储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储蓄总额居高不下,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虽然国家采取了一些财政货币政策以扩大消费需求,但效果却不太明显。

2.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从式中β3〉0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成正向关系。当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100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就增加94亿元。

3.上期国内生产总值与本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从式中β4〉0可以看出,上期国内生产总值与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成正向关系。当上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亿元时,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就增加103亿元。这主要显示了一种经济发展的惯性。

上一篇:消费者权益论文范文 下一篇: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