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00:33:14

消费观论文

消费观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广告传播表现住房消费观念房地产广告

宁波市是长三角地区经济最重要的引擎之一,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又受到消费者住房消费观念的影响和制约,通过理解和掌握区域人群居住观念,能够更好地引导和规范城市住宅的良性发展,制定适合行业成长、有利于消费者的制度法规,为房地产经济发展助力。为此,笔者选择宁波地区发行量大、最具代表性的《宁波晚报》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并归纳了2006,2007年刊登在该报上的房地产广告,并对房地产广告的传播内容进行分析,借此探讨当前宁波地区消费者的住房消费观。

一、广告传播表现是反映消费观念的重要视角

消费观念是人们的价值观在消费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也是消费者使用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一种观念。消费观念是对某一时期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反映,在不同的时期,消费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住房消费观念是指消费者对于住房的消费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是指导消费者购买住房的价值判断。

以往对消费观念研究,多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从消费结构看消费观念;二是从消费行为看消费观念;三是从企业营销活动、企业市场表现等去考察消费观念。木文主要从支配消费心理的消费观角度来了解住房消费观念的特征,并从广告传播表现视角出发,展开消费观念的研究。

广告传播表现受制于时代环境和人们的消费观念,因此成为反映消费观念变迁的一面镜子。广告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借助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对人们的理想的生活情景进行描摹。这种理想生活,景就反映出了人们当前的消费理想和消费观念。此外,广告还从另外一个方面引导潮流,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转变消费观念。研究广告的这种引导作用可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人们消费观念转变的成因。因此,从广告的传播表现角度去了解消费观念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视角。厂一告传播表现主要包括传播主体、传播重点、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表现等内容,本文也将主要从这些方面展开。

二、房地产广告折射出的宁波地区住房消费观念

通过样本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本地文化和外来因素的作用下,宁波地区住房消费观呈现多样化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一)在感性泛滥的时代相对理性的消费观

从全国房地产广告诉求点变换的整体趋势看,过去单一的卖房已经升华为卖概念、卖文化、卖生活享受,过去简单的居住环境诉求升华为对楼盘附加价值的诉求。这也导致了房地产广告的通病—炒作概念。概念诉求广告看重虚无缥缈的情感诉求,注重展现浪漫唯美的画面,追求所谓的“意境”,激发消费者深藏的情感并产生购买。

与这种整体趋势相反,宁波地区房地产广告更注重理性的诉求。如表1:

通过对诉求点的分析,我们发现,地理位置、配套服务管理、建筑设计风格及屋内设施、价格、规格档次、信心保证、前景及价值、金融利益及优惠、现房、促买等理性诉求点占据了大约97.6%的比重,而人情味(安全感、温馨感)仅仅占据了2.4%,从中可以看出宁波人看重实际价值的理性消费心理。

除此之外,在所有诉求点中,最能代表节俭消费的诉求点应该是价格、金融利益和优惠。价格在所有的诉求点中所占的比重为8.7%,而金融利益和优惠所占的比重为6.8%,两者相加在所有的诉求点中位居第二。这说明了宁波地区住房消费观念仍然以适度节俭消费为主,经商的传统让宁波人直接将目光放在价格上,房产的附加意义被彻底剥离。

(二)追求居住的硬件设施,更看重居住文化环境的消费观

通过分析表1,我们发现,排名11位的诉求点是人情味(安全感、温馨感)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大多数楼盘开始强调居住的环境,尤其是居住的文化环境。

例如,获得“全国人居经典综合大奖”的楼盘亲亲家园,在广告中传递“现代街坊,都市邻里”为核心的幸福居住理念:风格城事提出“新都市主义”,倡导较高密度、重视邻里关系的社区,广泛提倡不同阶层融合,以步行系统为主要交通形式的居住模式;青林湾提出“亲情和睦传三代,温馨相伴青林湾”的生活理念。

这些广告证实了宁波目前的房地产营销观念主要植根于老百姓的小日子,是一种草根阶层、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引发的一种理念。它是一种居住文化的生活理念,消费者期望选择居住氛围好,配套齐全,产品合适,物业服务专业的居住环境,让社区承载一种文明、一种居住文化的邻里生活理念,使居住空间的钢筋水泥具有更深厚的情感内涵。

曾经有媒体对宁波市民做过“幸福里征询幸福居住指标”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幸福居住的渴望及标准己经发生变化:从最初只要求满足单一居住功能的房子,到对生活环境、配套有一定要求的社区,再到当前注重居住文化、居住氛围,宁波人已把居住与幸福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广告表现反映出个性化的消费观

从样本内容看,大多数楼盘广告在选择目标受众时,并没有清晰定位。不同年龄层、不同收入的人都可能成为楼盘的目标对象。

但另一方面,宁波市场老年公寓、单身住宅以及适合核心家庭的小套型住宅以及多代人的同居型住宅,都有了差异性的市场需求。在2006年1月25日的报纸广告中,出现了老年居家养老公寓的差异化营销广告。除此之外,房地产开发商针对为数不多的向往分居但经济实力有限的单身工薪阶层和新婚消费者的需求,推出了1室1厅的小居室和单身公寓。通过张扬自我的表达方式,打出了针对这群人的个性广告,迎合了年轻消费者渴望自由、追求爱情和享受的轻松生活态度。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消费者对于住房的需求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对于个性化追求体现得愈加强烈。

(四)炫耀性消费观盛行

通过对样本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排名前三十位的楼盘中广告中,以“炫富”为广告主题的占到了33%随处可见标注着“奢华”、“贵族血统”、“凌驾众生”、“豪"l官邸”、“名流贵胃,,、“王者”“皇家”、“至尊”等诱惑性的词语,张扬着奢华与富贵,这就是“炫富”厂一告。

“炫富”广告通过建构差异性消费符号,迎合富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他们不断购买高档住宅来炫耀财富、彰显身份。尽管公众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对于炫富的房地产广告给予激烈的批评,但是炫富广告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对于身份的展示和证明,因此有广阔的市场,是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诱因。

当然,这类炫富营销观念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当前住房矛盾突出、房价高企的情况下,炫富广告一方而刺激了消费主义,引发不健康的消费欲望,另外也将加剧弱势群体的仇富心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带来隐患。

(五)阶层性消费观凸显

我们从房地产广告中很清晰地感觉到,房地产在光彩绚烂的“图像”的纯粹表征中被彻底抽象化,而其文化功能进一步彰显,使购置房产行为逐渐演变成“构造有关自我社会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关系的意义”。这层“意义”使房地产广告中处处体现“阶层性”。

频繁出现的整版、双整版房产广一告,将“身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关于“阶层”的“神话”。在以往的意识形态中,“顶层”是可鄙的,而现今的广告文本体现了消费者对于新的价值观念的认同,以及努力成为“顶层”的企图。“朴素、节检的时代己经过去,而奢华、消费的观念是现代的,合乎时代潮流的;公有、集体己经消失更逞论对它的信任与依赖,私有财产、个人的高低贵贱被大声地诉求。

于是,在一些房地产广告中,出现了这样的说辞:“丛林下,教孩子们识名贵树种,看四季轮回;游泳池里,孩子们扮了回童话里的美人鱼:温莎馆的贵族情怀,孩子们在咖啡香里慢慢品位,不知不觉,他们具备了王子和公主的风范。”(《宁波晚报》2006年9月11日春江花城)

主流文化阻挡不了王子公主、贵族情怀的糖衣炮弹,成千上万的广告为消费者打造贵族的生活方式和梦想,在潜移默化乃至明目张胆地影响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这是广告作为意识形态的力量,它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的:同时也是消极的。因此,在对“阶层”的意义进行不断演绎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对于“阶层”的消费应该适可而止,否则,勤俭务实的宁波人将培养出好逸恶劳、追逐消费的贵族一代,宁波也会失去最核心的文化价值。

(六)产品消费观向品牌消费观的转变

分析表2可以看出,住宅项目(包括二手房、住宅)广告占到86,而企业形象广告只占,也就是说,目前的宁波楼市广告以产品广告为主,形象广告为辅。这种格局近几年内不会改变,因为房地产是高投资的产业,消费者在置业时也必然权衡再三,反复比较物业的位置、价格、品质等条件,传统的产品消费观依然大行其道。

但是,随着楼盘销售竞争的白热化,楼盘广告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消费者在挑选房屋时,会摒弃形似意近的楼盘广告,转而在实力雄厚、业绩优异的发展商的企业形象广告中获取信息。对消费者而言,牌子硬、形象好、实力强的开发商开发的房子意味着信誉好、质量好、品位高;同时,品牌的文化和附加价值也能迎合消费者对彰显身份和品味的要求,为其带来强烈的归属感。

从投放《宁波晚报》的企业形象广告来看,全国的知名品牌有万科、金地、绿城、中海、万达、坤和等,而本土的有雅戈尔、联合、银亿、宁兴、交通等品牌。金地、万科、绿城、雅戈尔等地产大鳄,都不再是所谓的土地开发商或住宅供应商,而是生活方式的营造者和生活保障的提供者,他们之间的竞争己经成为企业品牌的互相较量。

三、结语

透过宁波房地产广一告,我们看到了宁波地区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观念,这是多种因素交又作用的结果。

一方而,宁波地处沿海,具有东方文化的“轻消费、重储蓄”的传统,居民崇尚节俭,消费观念总体上较为保守。尽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加大,但是宁波人依然信守谨慎购房消费观念。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宁波的住房消费观念始终坚持理性导向。另一方面,生活条件改善,主力购买群体更新换代,他们拥有更加前卫的消费观念,超前消费、个性消费、品牌消费逐渐成为潮流。

一与此同时,大众传媒对于新消费观念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塑造的是被异化的商品消费者,是被异化的消费品的奴仆,同时消费过程也被异化了。现代大众媒介通过意象、符一号、象征以创造、激发、整合欲望,诱导消费使消费主义盛行。炫耀性消费、阶层:消费都是消费主义的产物。

消费观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社会还很难说是消费社会.但既然买方市场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就应该从各方面来把握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从技术发展视角来把握消费社会特征显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消费社会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来自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正是技术发展推动企业生产出了超过基本需求的大量产品并滋长了消费主义观念的流行。在这种意义上讲,基于公共风险意识回到消费者的文化建构上来.有利于纠正目前消费主义倡导的过度消费观念和促进技术文明与消费社会的健康发展。

20世纪标志着欧美国家和日本的消费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其主要表现是它们的生产和分配能力远远地超过了其人口的基本需求。尽管中国还很难说是否已经成为消费社会,但这里的问题在于中国目前应该怎样在技术发展意义上把握消费社会发展趋势?目前正在出现的消费社会趋势是否适当?它可能会怎样构成其文化,而文化实践又应怎样去建构未来的技术发展?本文试图对这些基本问题做出初步探讨,以便我们构建不同于西方过度消费的可持续性和谐社会。

一、消费社会兴起的技术变迁过程

在英语世界,“消费”(consumption)一词从14世纪开始一直包含有某种贬义,指“毁坏”、“用完”、“耗尽”和“浪费”等。直到19世纪,西方经济学家才把它看作是一个与“生产”相对的概念,并在商品供给和需求意义上对消费给予了精确描述。马克思曾经以商品生产为基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前商品化阶段、商品阶段和商品化阶段,并用“商品拜物教”这一术语来描述工业革命时代的生产一消费情形。在20世纪,鲍德利亚德则使用“消费社会”(consumersociety)这一概念来叙述当代社会的普遍消费情况。这一概念虽然揭示了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产品消费文化现象,但却掩盖了技术与消费的关系。当代消费社会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资本推动下技术发展的产物而已,也就是说技术文明建构了消费社会。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一下人类历史上直接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技术变革就够了。

毫无疑问,当技术进步还不足以推动人类生产出超过其基本需求范围的大量产品时,即使存在大量的潜在消费需求也不能形成所谓消费社会。从18世纪开始,社会消费形态就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不仅社会上层拥有消费能力,而且社会中层和社会下层也都参与到了消费大军之中。这一消费浪潮从英国开端,然后席卷到整个欧洲,形成了全新的消费市场,曾经引发了从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生产的经济转变,进而导致了大机器、大工业的新式工厂和新的资产阶级的兴起,有人将此称为与工业革命相对应的第一次消费革命,但这仍然不足以导致今天所称的消费社会。在整个19世纪。尽管大工厂如同交响乐团一样奏着响亮的工业生产旋律,但寻常人仍旧使用流水和冰块来保鲜食品。并盼望着乘坐气球来环游世界。这种情况到了19世纪末期才得以改变.伴随着工业革命和技术发明时代催生的电灯、电话和运动图像对生活世界的改变.才逐步迎来了鲍德利亚德式的消费社会。

190。年,在蒸汽动力、电力和马拉等一片交通传输声中,汽车这一注定要改变人们消费结构的技术产品终于诞生了。亨利?福特1913年设计出了一种流水线作业方式。快捷而便宜地大量生产汽车,这种流水线作业生产方式的大量推广意味资本主义可以大量地生产出大众化的标准产品,使社会商品种类和数量成倍增长.从而表明技术性消费社会步人了一个新阶段。技术变革对社会消费的引导还不仅仅如此,此后的大量技术创新更是大大加速了消费社会的兴起。赖特兄弟1903年乘坐装有动力机的飞机首次成功地离开地面,后来洛克海德DC3客机研制成功。实现了环球旅游的消费梦想。自马柯尼1901年通过无线电波接受到了来自大不列颠的电报信号以来,无线电通讯(KDKA电台广播取得成功)、电视图像无线传送和彩色电视广播(1953年:VBC和CBS推人商用)等众多技术的进展,把人类带人一个媒体消费时代。2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掀起了一场扩及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家庭的新型消费革命。诸如电剃须刀、彩色胶卷摄影术、器皿搅拌机、荧光灯、固体电子吉他、长时录放唱片、磁带录音机、录像机、冰冻TV餐饮、微波炉、袖珍电子打字机、铝质易拉罐、苏打水瓶等日常消费品都在短时间内进人了家庭消费,磺胺(百浪多息,专治链状球菌疾病)、抗生性链霉素、骨髓疫苗、口服避孕药等药品芳名则推动了卫生医疗消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新型技术得以产生和发展,其中半导体和计算机是标志着20世纪的重大技术进步,特别是1971年随着第一个硅微型处理器的商业引人之后,计算机微型化开始进人消费规模,出现了以消费价格为特征的个人计算机。90年代中期,软件和网络协议技术发展把网络化多媒体计算机带进了数百万人的家庭和办公地点,互联网直接为全球性消费奠定了技术基础。正是在这种技术不断变革之中,今天的人们与其说是生活在一个产品消费世界,毋宁说是生活在一个技术世界。世界变成了消费产品的平面,消费产品因为技术不断创新日益变得微小、有效和精致。

一般来说,并不是所有技术创新都属于消费性技术,但它们却全部同消费社会的兴起和发展相关。上世纪50年代,在技术的急剧发展背景下,美国把追求消费作为一种“梦想”,人们不仅想购买郊区住宅。而且也想把最新的家电和设备带回家中。1945年美国电视刚刚流行起来,汽车销售也仅在/万辆左右,但到1950年电视就售出750万台,汽车售出“7万辆。技术创新速度如此之快,以致消费也不断处于快速更迭之中。为了保持与技术发展同步而不落后,人们必须要经常地淘汰尚未用坏或没有破旧的设备或产品。计算机可以说是更新最快的消费产品。往往几年就要更新一次,电视机、DUD机和其他技术同样也不能幸免.甚至超越了技术的家庭使用,商业世界的技术进展也同样快速如飞。正是借助技术这一杠杆.商业交易变得日益高效。商业资本支配的广告一直在鼓噪着自身促销的消费产品者利于加强家庭联系.电视和互联网络作为技术的产物更是成为广泛促销产品的最重要媒体。但就在技术消费大量流行时.科学家们却向人们发出了严厉的警告:过度的消费会带来资源的滥用或生态的破坏。1962年拉切尔?卜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注意到技术发展及其产品消费(如农用DDT)产生了某些难以预料的有害影响,美国就此于1971年禁止使用DDT.1978年出于保护大气臭氧层而禁止使用氟利昂.1979年摧毁三英里岛核电站中心.这些事件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技术文明带来的消费社会的基本态度。

二、消费主义观念的技术文化批判

尽管科学家不会精确地预言未来的消费社会前景,但却实用地向人们表明目前技术文明及其消费带来的可能后果。现实问题也许不在于消费本身,而在于其不平等的生活方式或消费模式及其效应:高收人国家20%的世界人口占据了86%的私人消费支出,它们消费厂45%的肉品、58%的能源和84%的纸张。拥有74%的电话线路和87%的交通工具,而世界上20%的最贫困人口只有1.3%的消费水平,它们仅仅消费了5%的肉品、4%的能源和1.1%的纸张.仅仅拥有1.5%的电话线路和1%的交通工具。这种消费格局正在削弱着人类的生态和资源基础.加速着高收人对低收入的不平等分配和消费趋势.推动着过度消费—贫困—不平等—环境恶化这一中轴线的动力生成。如果再次分配不能从高收人转移到低收入消费。生产不能从污染型转向清洁}U生产.产品促销不能转向支持资本实力较弱的环保型生产商,消费优势不能从奢侈消费转向满足基本需求,当今人类消费和发展一问题就会变得更为糟糕。科学家的这种实证性描述揭示了过度消费的严重的社会和生态后果。很难说它带有什么价值判断,但在哲学家和人文学者那里却又重新回到18世纪以前具有贬义的“消费”概念上来,更加注重对过度消费的文化批判,尤其是用“消费主义”(consumerism)取代“‘生产主义”(productivism)来描述20世纪发达国家社会的重要特征及其问题。

经济学从19世纪开始就倡导一种“生产主义”(productivism),关注的是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把新技术看作是工程师创造并可以赋予公众消费的东西.把“作为制造者的人”(生产者)看作技术进步的历史英雄或者“‘熊彼特式”企业家。直到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社会学家针对消费问题才给予了某种社会和政治关怀。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资本主义兴起于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或自我牺牲精神和资本投资商业的道德命令。但与此相反,索姆巴特却把与消费主义密切相关的奢侈问题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只不过这种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只是在差不多半个世纪后才在鲍德利亚德的消费社会概念那里重新浮现。鲍德利亚德表明韦伯的理论并不足以说明现代消费社会,他强调资本主义的兴起在于它倡导快乐主义并释放出人们花费或消耗的欲望,而不在于新教自我牺牲精神。齐美尔和凡李伦曾经把消费主义看作一种确立和表达不同社会认同的尝试,而这种认同尝试毫无疑问是对不断增长的工业或机械技术的同质力量以及城市化和交通拥挤的心理压抑的文化回应。在这种意义上讲,人们并没有采取如韦伯说的新教自我克制态度,而是把消费看作一种主要的自我表达方式,因此消费主义成了一种享有符号象征意义的共同语言。正是这样一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得以繁荣起来,以致消费主义在20世纪后半叶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流行和扩张,社会成员迅速接受了所谓过度消费习性。正如麦克拉伦和雷奥纳多在评论鲍德利亚德的消费社会概念时指出,“人成了消费社会的功能所指,因为他们总是被鼓动去购买越来越多的新型客体,以便能够感受部分的社会环境”。消费主义试图在技术快速进步和产品不断更新的背景之下,如同经济学一样把消费者是技术创新及其产品的被动接受者作为前提,采取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方式来支配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但由于资本推动的强劲生产力量和快速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异化劳动的重要表现,而相应于生产和技术发展形成的消费主义也变成了一种深度异化的社会经验。

据李俊和邓国彬对西方社会理论考察认为,凡学伦强调的上层阶级通过消费来显示自身经济优势,贝克、吉登斯和鲍曼等社会理论家认为人们购买特定商品意在建构“‘自我”的群体性认同,费瑟斯通则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消费者倾向于寻求适合不同情景和心态的消费匹配和多重形象认同,所有这些意指都表明社会公众是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全球消费大军中的一员,而不去考虑肆意消费所带来的资源危机和社会负面效应”。这里表明的是导致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展的一般社会机制与公开鼓励公众大胆消费和不断消费的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是不同的,但应该注意到公开的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是这种没有感知或无意识状态的社会消费风气的一种鼓噪,它的盛行与技术和生产的“强制消费”存在着密切联系。工业化及其技术文明发展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千百万人都希望享受到工业文明产品带来的便利和安逸。正是这种消费氛围促成了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兴盛。正如倡导消费主义的美国学者勒博于1950年在《这是一个生存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具有巨大生产率的经济要求我们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商品的购买与使用变成一种仪式.从消费者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我们需要以不断增长的速度把东西消费掉、烧掉、穿掉和扔掉”。川在这种意义上讲,西方消费主义是建立在大机器、大工业基础之上的,它作为一种工业文化或技术文化现象是以大规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特征,它制造出来的全球大规模消费需求(如“一次性消费”、“过度包装”和“消费品排他性占有”等)扩展显示了“持续消费”的生态“不可持续性”。“口消费主义虽然并不直接表现为目前技术和资本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合理性辩护,而是以一种遮蔽的非政治化方式将追逐变化和创新以及过度物质消费意识内化为公众日常生活的自由选择。消费主义的盛行自然给资本拥有者带来了巨大利润,也引领着各国或区域经济的急速增长,但它倡导的普遍消费伦理或消费习性显然已使人们的消费大大超过了自身的实际需要、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大量耗费和生存环境的破坏,其不可持续性的畸形发展必然给人类带来无可挽回的生存危机。这种困境连同对消费主义的技术文化批判,目前正在将人们引向绿色技术创新支配的可持续性消费方式。

三、技术创新文化的消费形象重塑

经济学家相信,只要被动的消费图像存在,消费者就会倾向于使其购买的产品达到最优边际效用,消费主义的拥护者们也坚信只要技术发展创造出了新的产品就一定能够通过某种普遍消费文化理念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但这并不能解释技术创新在源头l;怎样体现它的有用性这一问题。社会建构者(ocialconstructiviata)曾经注意到技术产品消费者或用户在技术产品的建构过程中的社会学意义,提供了大量用户导向型技术人工制品的案例研究。但却没能在相应历史背景中分析这些人工制品的最初消费文化意向,也没有比较不同人工制品从发明到开发和采用的技术创新文化轨迹。为了解开这一智力死结,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女权主义者试图把消费作为一种20世纪主流的社会和文化活动(如工业、科学和商业等)加以考察,并认为消费者并不是如经济学家和消费主义者所说的受技术决定或被动接受技术影响的“牺牲品”或“受害者”,而是工业生产的积极参与者。只不过消费者、用户群体及其代言人参与设计、营销和分配的积极创造性方式被消费主义的热衷者或拥护者大大忽视了。正是因为生产和消费、设计者和用户之间存在着相互建构的社会现实,因此需要对消费及其文化意向在今天的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做出重新评价。

在当代消费社会中,技术创新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仍然对消费起着某种引导作用,但在产品供过于求的技术时代,消费者及其文化意向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任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源头或出发点,要纠正目前消费主义的文化价值观需要在文化意义上重新塑造技术创新概念。美国学者罗杰斯作为早期技术创新采用者理论的提出者。曾把技术创新采用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型、晚期多数型和落后者五种类型。认为早期采用者作为消费社会中的意见领袖虽然容易采用新的创新构思,但较之创新者态度更为谨慎。这应该说为通过消费这一公共路径重塑技术创新文化奠定了基础,但正如张黎夫和杨尧忠指出的,“罗杰斯的早期采用者理论虽然只是看到了创新用户(采用者)对创新的市场化作用,而忽视了用户也是最大的创新源这一事实”。在他们看来。在社会系统中总是有些“消费先驱”相对较早地采用新的技术构思,这些消费先驱虽然只占购买者总数的1600,但却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主体。考虑到在当代消费社会中买方市场或消费者相对于技术决定已经越来越占据需求主导的拉动地位,消费先驱不仅是技术创新扩散、技术转移、技术创新完善的直接主体。也是最重要的创新源头。按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冯?普希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制造商作为主要创新者仅仅存在于诸如铲车、工程塑料、塑料助剂等少数产业或产品领域,由消费先驱或用户和供应商一起作为主要创新角色也主要体现在工业气使用、热塑料使用、有线终端设备等领域,而在绝大部分高科技领域消费先驱或用户承担了最为重要的创新源头角色。这意味着消费先驱或用户的文化价值观对技术创新的每个环节都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重塑技术创新文化应从加强消费者乃至一般公众的消费文化观念改造做起。

消费观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超级市场作为经营性企业,是品牌塑造物化结果体现的场所。其卖场视觉形象可以说是消费者直接了解企业品牌的重要载体。客观上讲,卖场视觉形象是超级市场各项可持续发展的表现;主观上讲,卖场视觉形象是消费者对超级市场的认知和印象的判断,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企业品牌形象。在市场化时代卖场视觉形象对超级市场品牌塑造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关键词]超级市场视觉形象企业品牌

当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人迈克尔·库仑(MichaelCullen)开设了第一家超级市场金库仑联合商店起,自选商店经营业态迅速取代传统杂货店占据消费市场,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购物方式的大变革,并导致了消费观念的全新转换。

一、视觉形象与品牌塑造

当人类的需求与价值取向多元化呈现时,市场环境进入了品牌竞争的白热化时代。随着零售业的全面开放,超级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生存与发展业已成为经营者不断探索的核心问题,经营理念和品牌塑造已成为经营者的关注焦点。经营理念受到市场规律的极大影响,而经营理念指导品牌塑造,拥有强势知名品牌是超级市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根本保证。

超级市场作为经营性企业,卖场视觉形象可以说是消费者直接了解企业品牌的重要载体,也是品牌塑造物化结果体现的场所。客观上讲,卖场视觉形象是超级市场各项可持续发展的表现;主观上讲,卖场视觉形象是消费者对超级市场的认知和印象的判断,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企业品牌形象。在市场化时代卖场视觉形象对超级市场品牌塑造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当前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系统的制定与实现已经成为企业提升公众目标形象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举措。在CIS系统中,MI(MindIdentity理念识别)是核心内容,指的是企业的核心指导思想,表达的是企业精神、价值观以及经营理念,并籍此获得社会公众认同;BI(BehaviorIdentity行为识别)指的是在MI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必须与MI保持一致;VI(visualIdentity视觉形象识别)则是MI、BI的静态或动态物化成果,是企业形象强势化、个性化的视觉体现,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建构要素因企业性质不同而侧重点不同。

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将超级市场抽象的核心指导思想和精神转化成为具体的视觉符号,消费者真正对它进行最直观的了解都是通过视觉形象——经营理念在经营过程中的渗透进行的。可以说这是最容易被消费者视察和感知的部分。

二、视觉形象的物化载体

品牌形象的建立具有连贯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构建品牌形象需要通过视觉形象上保持的一致性,让受众在长期消费过程中形成品牌形象积淀,加深对品牌的认识。这个过程中,视觉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品牌接触受众视觉的物质载体。物质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积累中的载体,是超级市场视觉形象的物化成果体现。这一成果分别有两个支撑载体:视觉形象物化产品和卖场环境建设。

1.视觉形象物化产品

消费者接触到的超级市场视觉形象物化产品主要是PB(privatebrand自有品牌)商品,自由品牌商品是超级市场根据售卖地的消费特征研发的特征性明显的产品,只在超级市场中出售。自有品牌在中国的发展还远不如欧美国家,在欧美国家的很多大型超级市场自有品牌占据了卖场内的很大份额,事实上,发展自有品牌是现代超级市场形成规模后品牌塑造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研发自由品牌能够增强竞争力,减少投入,提高利润获取率,最大程度发挥品牌效应,有助于超级市场加入更高层次的竞争行列。

品牌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之分,超级市场推行的大都是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的二合一,超级市场自有品牌又可以分为三类:与商品生产商联名共同开发出品,两个品牌同时出现,共同打造各自品牌;委托生产商生产,商品冠自有品牌名称;前店后厂,自主调控,生产自有品牌商品,节约中间环节,成本降低,占据了相当的价格优势。尤其第三种类别,将超级市场从消费者心目中的商品售卖载体形式转变为对超级市场企业品牌的认可,以此培养稳定的顾客群体,屈臣氏就是一个强势例证,通过对屈臣氏自有品牌产品的推广,加深了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与认可以及信任。

当然,品牌的推广是建立在对企业经营理念和品牌内涵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以屈臣氏为例,无论是产品的包装设计还是卖场的环境设计无不体现“个人护理专家”市场定位,“和“健康、美态、快乐”的经营理念。自有品牌MJ果汁先生、洗涤护肤用品、玩具、蒸馏水等个性化特征鲜明的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是对企业品牌的深刻认同。特别是蒸馏水还获得了第十四届香港印製大奖包装印刷优异奖,与产品特性、企业品牌贴切的绿色包装设计,瓶身的流线型设计,特别的双重瓶盖设计,成功地为屈臣氏品牌的塑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消费者通过对超级市场自有品牌商品的认识加深了对企业品牌的认知度与信任度。

超级市场免费提供塑料袋服务被禁止后,印有企业品牌名称标志的环保购物袋的推广使用也成为超级市场视觉形象物化产品的。

2.卖场环境建设

(1)卖场建筑与外部环境导向

除了特别选址兴建的大型超级市场外,目前城市内多数超级市场的卖场建筑都不是专门针对企业需要设计的建筑形态,因此,环境规划受到了比较多的限制,尽管如此,经营者还是应最大程度地从各方面满足消费者购物之外的需求,例如停车场、休闲区等。

对于一个商业场所,店面招牌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从环境导向分级来看,这属于一级导向。醒目的店招能够给消费者充足的视觉刺激和心理影响。超级市场通常都是将店招以各种设置方式尽可能体量化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例如广告塔式、横置屋顶式、壁面式、突出式等等。店招设计主要是由企业的品牌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组合而成。

卖场通畅明快的出入口设计起到的引导作用不可低估,这是一个诱导消费者进入或者排斥消费者进入的关键环节,应采取无门或自动伸缩门方式,设计宗旨应是容易进入。根据《超市购物环境标准》要求,入口处“企业标识应统一、明显、清晰、整洁”。

(2)卖场内部空间布局与环境导向

卖场通道一般分为主、副通道,主通道是消费者在卖场内移动的主动线,副通道是消费者在卖场内移动的分支。通道的设计控制着卖场内部空间的布局,同时也是引导消费者移动的隐性导向牌。这个导向必须提供给消费者明确的、不间断的目标方向,引导消费者朝着商家期望的目标行进,使卖场的商品尽可能多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同时,尽管卖场内商品琳琅满目,色彩繁多,但是在平面布局上可以巧妙地利用企业标准色彩控制全局导向,营造特定的视觉氛围。通道设计宗旨应是诱导消费者在卖场内停留更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非事先计划顾客的随机购买欲望。

复杂的环境中尤其需要导向设计,导向的目的是使得受众准确感知和接纳信息,但事实上,在超级市场这样的商业场所内部环境的导向设计有很多有别于其他场所的环节。消费者在卖场内的行动主要是依靠商品的陈列方式,以及多次消费后对环境的心理熟悉度。因此,卖场空间布局,通道动线的设计,磁石点(最能吸引顾客的点)的设置,商品的分类,POP(PointofPurchase销售点)广告同时构成了卖场的隐性环境导向。但是,卫生间、消防疏散、服务台等必须的标准导向标识是不可缺少的。根据《超市购物环境标准》要求,超市通道应设有明显的消防疏散标志、购物导向标志、称重台标志及商品分类标志等。这类标识,当它一旦被消费者关注,就是刻不容缓的需要,因此,必须保证不被促销广告,堆陈商品淹没。此外,一些体现人性关怀的设计也会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助于企业品牌的塑造,例如免费饮水区、友情提醒标识牌、入口处伞套服务区等等。

对于超级市场的经营企业而言,拥有品质优良的商品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市场化时代激烈的竞争很多都是在商品之外进行的,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消费行为与心理都是企业要随时面对与适应的。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正是企业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超市购物环境》标准(SB/T10400-2006)

消费观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消费观/孔子/老子/等级/无为

【正文】

中图分类号:F0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92(2001)03-0010-07

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对传统消费观的专题研究似不多见。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古代思想家对消费问题的系统论述较少,另一方面学者对此似缺少关注。惜其常弃而不论,本文就孔子与老子的消费观试作阐述,以期拾遗补缺。同时,用比较的方式进行研究,以揭示儒道消费观的异同。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以儒家的等级消费观为主流,孔子是其代表人物。孔子是社会等级统治论者,他主张政治上的等级统治⒕蒙系牡燃墩加杏肷钌系牡燃断选K衔擞忻种郑缁嵊械燃恫畋穑帧⒌燃毒龆ㄒ桓鋈说恼蔚匚弧⒕美婧拖炎纯觥S纱诵纬梢桓鲎陨隙碌纳缁岬燃锻持沃刃颉U攵源呵锬┢凇袄癖览只怠钡南质担鬃犹岢隽斯蠹行颍陡挥胁睿延斜鸬牡燃断压邸?BR>

礼:等级消费的社会规范

孔子消费观的核心是以“礼”的等级名分来规范社会成员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所谓节用以礼。

孔子重“礼”,认为“礼”是国家的纲纪,主张“为国以礼”(注:《论语·先进》。)。“礼”讲等级名分:“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注:《左传》宣公十二年。),孔子把其归结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注:《论语·为政》。)。在礼制下,社会成员依据各自的血缘宗法关系,形成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网络。政治上:“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注:《左传》桓公二年。);经济上:“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注:《国语·晋语》。)由此可见,不同的阶级与阶层其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别。

从“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出发,孔子主张社会成员在消费上应遵守礼制。处上者与居下者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内容上都应该体现出尊卑之别。这一思想孔子在抨击鲁国执政季氏时说得十分明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敦不可忍也!”(注:《论语·八佾》。)按“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八佾系天子的娱乐消费规格,季氏为大夫,只能享用四佾。以大夫的身份潜用八佾,违反了“礼”的等级消费规范,孔子因而很是气愤,对季氏的行为十分不满。

在孔子看来,这种等级消费规定是与人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相一致的。由此,孔子不但对“非礼”的经济占有状况进行痛斥:“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注:《论语·先进》。)季氏为大夫,周公系诸候,位居其下却富在其上,这就违反了“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却替季氏聚敛财富,破坏等级分配制度,孔子十分气恼。显然,季氏的这种“非礼”的消费行为和经济占有状况,直接破坏了社会等级政治秩序。所以孔子说:“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注:《论语·季氏》。)

孔子认为等级消费秩序的确立,关键在于各级统治者必须遵循“礼”的等级名分规定,规范自身的消费行为,自觉实行等级消费。“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管事不摄,焉得俭?’然而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敦不知礼?’”(注:《论语·八佾》。)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有“尊王攘夷”之大功。对此,孔子曾倍加称颂:“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注:《论语·宪问》。)尽管如此,孔子对管仲“非礼”的消费行为并不赞同。认为管仲身为大夫而享用诸侯的待遇,是不知“礼”,是奢侈。在孔子看来,是“礼”而不是经济条件决定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注:《论语·学而》。)一个人即使富有,他的消费行为同样不能偏离“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其消费行为与方式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此此相应,孔子对“失礼”的消费行为也不赞成。“子贡欲去告朔之忾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注:《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告祭祖庙时省去一头羊,虽说是节俭之举,但不符合“礼”的要求,不可取。

对等级消费孔子是身体力行。“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注:《论语·先进》。)颜渊与孔子有师生之情,孔鲤与孔子有父子之爱,即便如此,孔子认为他作为“从大夫之后”,按照“礼”的等级名分规定“不可徒行也”,所以拒绝了颜渊的父亲“请子之车以为椁”的请求。同时,孔子亦不赞成厚葬颜渊。“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注:《论语·先进》。)杨树达先生按:“孔子丧颜渊若丧子。而门人不从孔子之言,厚葬颜渊,孔子之志不行。故云予不得视犹子,所以责门人也。”(注:《论语疏证·先进》。)显然,在孔子看来厚葬颜渊不光是奢俭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违反了“礼”的等级名分规定。以颜渊的身份本不应享有厚葬的待遇。

仁义:等级消费的道德约束

孔子认为对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的追求是人的自发欲望,这种欲望及其追求当然不符合“礼”的等级名分规定。由此,孔子一方面主张确立社会的等级占有与等级消费秩序,对个人的物质欲望和消费行为作必要的强制性规范;另一方面又大力提倡道德约束。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注:《论语·里仁》。)“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简言之,即道德高尚的人。“仁”被孔子誉为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道德约束主要表现为人通过对仁义的追求,抑制自身的自发欲望,并使自己的行为与“礼”的等级名分规定相一致。“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论语·述而》。)在这里孔子把人的消费行为与道德追求结合在一起,认为合于义,至乎礼,虽苦亦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大力颂扬安贫乐道的“颜回精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注:《论语·雍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被孔子认为最有仁德。“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注:《论语·雍也》。)颜回虽有仁德,但无爵位,无官职,因而只能蜇居陋巷,贫苦度日。孔子认为颜回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自觉恪守“礼”的等级名分,处贫贱不求富贵,不图享受,安贫乐道。

显然,以道德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只有“君子”才能做到这一点。“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注:《论语·学而》。)“君子”兼有道德与阶级的双重含义。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应该以仁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等级消费秩序。并以此来影响社会风气,教化民众。此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注:《论语·颜渊》。)。

宁俭:等级消费的行为准则

孔子在强调等级规范和道德约束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消费行为主张“宁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注:《论语·八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注:《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奢不光是经济上支出多少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奢会刺激人的消费欲望,使人对自身的消费行为失去道德约束力,从而破坏“礼”的等级消费规范。而俭则不然,俭虽然不免显得寒伧,但它体现了消费行为上的道德约束,因而更符合“礼”的等级消费规范。

从“宁俭”出发,孔子赞成俭朴的消费方式。“衣敝媪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注:《论语·子罕》。)孔子对其学生仲由衣着俭朴而不以为耻表示首肯。“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注:《论语·子罕》。)孔子认为礼帽改用丝料来织比较省俭,大家这样作,他也同意。当然,这种俭是有限度的。如前所述,过分节俭也会损害“礼”的等级消费规范。因而,俭只是在等级消费规范下适当俭朴些,而不是有失身份的吝啬与寒酸。否则,过犹不及亦不合“礼”的本意。这一点孔子自己的生活态度与消费方式很能说明问题。

在等级消费规范上,俭与奢的区别是相对的。统治者的所谓俭,对于被统治者来说是奢。反之,下层人民的奢对于上层统治者来说是俭。因而,奢与俭是相对的,它只能在同一社会等级的消费行为中作横向比较。俭的意义亦不在于缩小不同阶级与不同阶层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而在于调节与维护社会等级消费秩序。二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中道家的无为消费观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人物为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尊道贵德,提倡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从物极必反出发,老子认为经济发展、财富增长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人的物欲膨胀,社会矛盾尖锐,不利于人的身心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在消费上他主张返朴归真,去奢从俭,甚至于实行原始耕作状态下的低消费。

道:无为消费的自然法则

老子消费思想的基本特点是无为,即以“道法自然”为依据,主张清心寡欲,去奢从俭。

老子重“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注:《老子》第四十二章。)同时,“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老子》第二十五章。)对于“道法自然”历代学者的解释有所不同。西汉河上公注云:“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认为“自然”是“道”的属性,“道”以自身为法则。魏王弼注曰:“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认为“道”体现了顺其自然的精神。本文认为,在老子那里“道”与万物有“母子”之分。“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注:《老子》第五十二章。)因而,从逻辑上讲“道”是不可能以万物为法则的。但是,抽象的“道”是无形的,它需要通过有形的万物来显示它的法则。因此,“道法自然”可以理解为“道性自然”,“道”的法则通过万物体现出来。同时,“道法自然”并非对万物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万物的提取、抽象和升华。亦即老子从万物中总结出来的体现“道”的精神的自然规律,它是人们行为的依据,“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注:《老子》第六十四章。)它反映了老子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

“道”的法则之一是有生于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注:《老子》第四十章。)“道”以无为本,生育万物而听其自然。“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注:《老子》第五十一章。)“德”即“性”,在老子那里“德”体现的是自然之性,反映的是“道”的精神。老子认为人性自然,因而人不应该着眼于占有和享用财富,而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注:《老子》第十九章。)。由此,老子对贪欲和奢侈作了猛烈的抨击。“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注:《老子》第五十三章。)认为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和奢侈浪费,导致田野荒芜,国库空虚,是盗贼的行径,不可能长久。

“道”的法则之二是物极必反。“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注:《老子》第五十五章。)强调客观事物都有一个兴衰的过程,任何有意识的追求都只会促使事物加速向自身的反面转化。“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注:《老子》第六十四章。)对财富的追求和享用亦不例外。“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注:《老子》第六十七章。)认为俭能丰物,奢则不能长久。此所谓“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注:《老子》第四十二章。)故老子主张处俭去奢:“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注:《老子》第二十九章。)提倡俭朴反对浮华:“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注:《老子》第三十八章。)

“道”的法则之三是无为无不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则无不为”。(注:《老子》第四十八章。)“道”讲无为,无为并不是消极的,它听其自然,即“恒然”(注:《老子》第五十一章。)。反对主观妄为,“妄作凶”,(注:《老子》第十六章。),因而能起到无不为的作用。“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注:《老子》第五十七章。)统治者若能无为而治,就能使民“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

不欲:无为消费的心理约束

老子认为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生活享受的渴望,是由人的欲望所致。“咎莫潜于欲得”。(注:《老子》第四十六章。)有欲即有为,它不符合“道”的法则。“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大。”(注:《老子》第三十四章。)从“道恒无欲”出发,老子认为人应该遵循“道”的法则,效法自然,抑制自身的欲望。“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注:《老子》第三十七章。)以“朴”镇“欲”,即以“道”的不欲来抑制人的有欲。“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注:《老子》第六十四章。)

同时,老子认为人性本自然,人之所以有物欲是受了奢侈品的刺激与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注:《老子》第十二章。)它使人身心迷乱而耽于追求物质享受,因而“罪莫大于可欲”。(注:《老子》第四十六章。)。既如此,要抑制人的物欲自然要消除可欲之物。“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注:《老子》第三章。)。

进而,老子认为物欲与可欲之物的存在还与人的智慧相联系。“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慧,而奇物滋起”。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奇物”,“奇物”又刺激了人的物欲,并造成新的社会矛盾。由此,老子主张“弃知”,“绝学”。“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末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注:《老子》第十九章。)”。人的智慧离不开学习,不学习自然无知。老子认为这不但可以消除“奇物”的出现,还使人变得俭朴,少欲和无忧。

知足:无为消费的行为准则

老子在强调消费的自然法则和心理约束的基础上,对人的消费行为提出了知足准则。“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忄+替]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注:《老子》第四十六章。)。认为满足人消费的标准不在于物品的多少,而在于内心的知足与否,若欲壑难填,那是莫大的祸患。而知足则体现了“道”的精神。“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注:《老子》第十五章。)。“道”不追求充盈而能不竭,就人的消费而言,知足就能“恒足矣”。

人的消费行为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的,老子认为若不知足,聚敛财富,追求奢侈,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注:《老子》第四十四章。)。贪欲与奢望使人不能正确对待物我关系,而知足使人不追求财富却不贫乏。“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注:《老子》第八十一章。)。知足,不争可以长久。

老子所强调的知足是以“实其腹”,即获取有限的生活必需品,以维持人自身的生存为主要内容的。“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注:《老子》第八十章。)。“小邦寡民”是老子的理想国,在这近乎原始的封闭的社会里,文明被弃而不用,人们回归自然,虽然清贫简陋,却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孔子与老子同处春秋末期,这是一个动荡与变革的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旧的政治格局、社会制度、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裂变。面对纷繁与变迁的现实,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和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以他们富有个性的思想回应了时代的挑战。

孔子崇尚周礼,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注:《论语·八佾》。)他以继承与维护周礼为己任,因而对春秋以来的社会变革颇为不满,希望通过“克己复礼”来匡正社会风气,恢复昔日的社会等级制度。就消费观而言,孔子主张贵贱有序,贫富有差,消费有别。并提出了礼制规范、仁义约束和宁俭三原则。

礼制规范体现了传统的宗法贵族等级制度对社会消费的等级要求,亦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消费格局。道德约束更具有孔子的个人色彩,亦反映了儒家消费观的主要倾向。道德约束的提出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礼制规范所具有的外在强制逐渐失去作用的状况相联系的。孔子一方面继续宣扬传统的礼制规范;另一方面积极倡导仁义约束,并寄希望于以个人的道德追求来自觉规范自身的消费行为,进而恢复传统的等级消费秩序。宁俭准则的提出,既体现了道德约束的要求,也反映了孔子认为可以通过对传统消费行为的适当调节,即“损益”,来增强其在新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老子尊道贵德,崇尚自然。认为春秋以来的社会变革不过是诸侯之间的争强斗胜。而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更多的是物欲横流,奢侈成风,人心迷失。远不及上古时代社会安定,民风淳朴,身心和谐。因而,提倡返朴归真,无为而治。就消费观而言,老子主张遵循“道”的法则,清心寡欲,俭朴自持。并提出了法自然、不欲和知足的三原则。

法自然是老子消费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万物无为自化,生生不息,体现了“道”的精神。人应该取法自然,无为处世,不为物惑,去奢从俭。反之,只会导致人心迷失和社会混乱。从而以法自然否定人对于物质与文化生活的追求以及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把人生的价值归之于身心和谐,把消费的作用定位在维持生存的需要上。从而以人的回归自然来消除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其不欲、知足原则是从法自然出发,要求以心理上的不欲和观念上的知足来抑制、取代人的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对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具体规范,使无为消费切实可行。

对于春秋末期以来的社会变革,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多着眼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都采取了向后看的态度。从这一点上讲实不足取。但这并不影响这两位哲人对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更不影响他们所创立的儒家、道家学说的巨大认识价值和鲜明的思想特色。就消费观来说,虽取向不同,旨趣各异,孔子和老子都不同程度地主张黜奢崇俭,其矛头所向主要是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注:《论语·学而》。)老子曰:“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注:《老子》第七十五章。)认为若不加节制必影响国计民生。其黜奢崇俭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2]许杭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3]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消费观论文范文第5篇

消费观形成原因

市场消费观念较强消费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的,“90后”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90后”大学生出生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世界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中国加入WTO后,世界各国的商品在自己的本土上就能购买到,极大地增强了“90后”的消费观念。消费易受媒体的诱导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电视、网络等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90后”这一代正是成长在信息发达的时期,从小就看着和听着电视上的广告长大,很多品牌的商品以及许多崇拜的名人做的广告在这一代人中已根深蒂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引导着他们的消费观念。家人的呵护和放纵“90后”多为独生子女,其父母大都是“60后”,是吃过苦的一代,但他们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再吃苦,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人更看重血缘关系,有“隔代亲”的现象,因此,在家庭里,“90后”被当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备加受家人的宠爱,过分的溺爱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我为中心”的狭隘意识,想要的东西,只管伸手向家人要,勤俭节约的意识已淡薄。

带来的危害

精神生活缺乏动力不少大学生过于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的构建,将大部分时间、精力和钱用在了交际和娱乐方面,出现精神空虚,严重影响了学业和身体健康;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有的伸手向父母要钱,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不良的消费观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极大地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严重影响思想觉悟的升华西方的一些消费模式、金钱至上的人生观猛烈冲击着大学生。面对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有的学生忘记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少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充斥着奢侈的高消费理念,使缺乏辨识能力的大学生极容易被影响并被误导,从而产生不健康的消费观念,使得一些学生的虚荣心彭胀,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最终导致人格上的缺陷。

对策

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青年人的价值观也发生调整和变化。过分地、片面地追求物质和享受,会摧毁一个人的坚强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90后”女大学生,首先应该从自我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刻苦学习,积极向上,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努力培养自主能力,学好本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从精神上有了更高的追求,大学生活才更有意义,今后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加强优良传统教育为了帮助和指导“90后”女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学校可以开设这方面必修或选修课,增加一些理财教育,让她们真正了解,在大学期间包括学费、生活费等所有的费用,让她们意识到这些钱可能都是父母挣的血汗钱,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帮助她们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和理性消费意识,引导她们进行合理消费,同时鼓励他们争取获得奖学金或通过勤工俭学获得额外收入,培养她们独立自主、艰苦朴素的精神。

消费观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消费观念扩大内需金融危机

2009年,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依靠投资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状况与其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的消费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上长时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积累、倡节约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抛弃了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住房、通信及电子产品、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文化教育、汽车等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信贷消费、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等消费形式也开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当前中国居民西方消费主义与东方重积累思想并重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观念。

二、现阶段消费观念的成因

1.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价值对国内居民消费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小农经济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不稳定的生存状态使我们的先人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进而形成了以节俭为核心的消费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习惯转化为人们日常的消费倾向,如重勤俭、轻生活;重储蓄,轻消费,满足于简单的物质供给,轻视甚或羞于精神消费等。此外,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父母认为自己对子女将来的幸福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努力保证子女过上最好的生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是大多中国父母的消费心态。因此,国内居民在子女的生活、教育甚至婚嫁等方面的消费上往往不惜血本。这种对伦理亲情的崇尚,也使国人十分注重为子孙积累财富。

2.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是形成当前居民消费观念的主因。消费观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消费水平也日益提升,消费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职业的“铁饭碗”被打破、公费医疗制度消失、住房商品化提速等现实问题又唤醒了人们的风险意识,特别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及房价的居高不下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未来的不确定。虽然信贷消费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接受,但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更认同量力而行、有计划甚至略有盈余的消费方式。

3.受教育程度、收入高低、地域差异等个人因素也在消费观念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居民个人消费观念的因素包括收入、年龄、性别、地域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务的速度越快,在消费观念上也越前卫。地域环境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一是籍贯,表现为个人受传统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形成个人消费观念的基础;二是居住地,表现为从众心理对个人消费观念的改造,这种影响是区域性消费观念形成的关键,甚至会从根本上改变个人消费观念。

三、转变消费观念,刺激消费的途径

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对其日常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制约着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因此,转变国内居民的消费观念势在必行。考虑到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刺激消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引导,树立健康、科学的全民消费观念。美国次贷危机的巨大破坏力表明,西方国家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负效应突出,也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虽然我国居民也逐步接受信贷消费,但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退、全球气候问题凸显的当今社会,我们应提倡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即(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这种观念也符合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思想。

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同时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居民收入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些都制约了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如汽车消费税优惠、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但扩大居民消费,仅靠政策刺激还不行,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实现农民的增收,才能形成人数众多的、稳定的消费主体。此外,调节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等措施也能促进居民消费意愿的提升。

3.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加重了居民对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的担忧,使其更倾向于采用储蓄等方式以应对将来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保障水平,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但人口增长减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给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带来很大压力,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全民性社会保障制度显然不能满足社会长远需要。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既能有效缓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又能起到推动居民消费的作用,可作为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

4.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近几年,房价持续走高,带动了人们的购房消费,但也抑制了其他方面的消费,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消费率。从国际上看,居民购房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在透支今后数年的消费能力。从我国国情来看,居民购买自住型房屋有利于推动消费发展,但过高的房价使很多人不仅要花掉多年的积蓄,而且还要背上巨额贷款债务,这就导致居民在其他消费需求方面的支付能力被大大削弱。而且过高的房价也推动了投机性购房行为,进而助长了房价的提高。因此,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是解决消费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5.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进步,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造就了更多的消费需求。第三产业的发展能更好的满足居民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消费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力就业的增加,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我国应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后经济调整的机遇,加快国内居民健康、科学、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福恩.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提升居民消费率.《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消费观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消费观念扩大内需金融危机

2009年,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依靠投资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状况与其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的消费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上长时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积累、倡节约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抛弃了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住房、通信及电子产品、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文化教育、汽车等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信贷消费、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等消费形式也开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当前中国居民西方消费主义与东方重积累思想并重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观念。

二、现阶段消费观念的成因

1.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价值对国内居民消费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小农经济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不稳定的生存状态使我们的先人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进而形成了以节俭为核心的消费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习惯转化为人们日常的消费倾向,如重勤俭、轻生活;重储蓄,轻消费,满足于简单的物质供给,轻视甚或羞于精神消费等。此外,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父母认为自己对子女将来的幸福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努力保证子女过上最好的生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是大多中国父母的消费心态。因此,国内居民在子女的生活、教育甚至婚嫁等方面的消费上往往不惜血本。这种对伦理亲情的崇尚,也使国人十分注重为子孙积累财富。

2.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是形成当前居民消费观念的主因。消费观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消费水平也日益提升,消费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职业的“铁饭碗”被打破、公费医疗制度消失、住房商品化提速等现实问题又唤醒了人们的风险意识,特别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及房价的居高不下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未来的不确定。虽然信贷消费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接受,但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更认同量力而行、有计划甚至略有盈余的消费方式。

3.受教育程度、收入高低、地域差异等个人因素也在消费观念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居民个人消费观念的因素包括收入、年龄、性别、地域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务的速度越快,在消费观念上也越前卫。地域环境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一是籍贯,表现为个人受传统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形成个人消费观念的基础;二是居住地,表现为从众心理对个人消费观念的改造,这种影响是区域性消费观念形成的关键,甚至会从根本上改变个人消费观念

三、转变消费观念,刺激消费的途径

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对其日常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制约着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因此,转变国内居民的消费观念势在必行。考虑到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刺激消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引导,树立健康、科学的全民消费观念。美国次贷危机的巨大破坏力表明,西方国家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负效应突出,也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虽然我国居民也逐步接受信贷消费,但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退、全球气候问题凸显的当今社会,我们应提倡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即(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这种观念也符合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思想。

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同时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居民收入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些都制约了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如汽车消费税优惠、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但扩大居民消费,仅靠政策刺激还不行,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实现农民的增收,才能形成人数众多的、稳定的消费主体。此外,调节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等措施也能促进居民消费意愿的提升。

3.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加重了居民对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的担忧,使其更倾向于采用储蓄等方式以应对将来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保障水平,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但人口增长减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给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带来很大压力,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全民性社会保障制度显然不能满足社会长远需要。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既能有效缓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又能起到推动居民消费的作用,可作为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

4.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近几年,房价持续走高,带动了人们的购房消费,但也抑制了其他方面的消费,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消费率。从国际上看,居民购房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在透支今后数年的消费能力。从我国国情来看,居民购买自住型房屋有利于推动消费发展,但过高的房价使很多人不仅要花掉多年的积蓄,而且还要背上巨额贷款债务,这就导致居民在其他消费需求方面的支付能力被大大削弱。而且过高的房价也推动了投机性购房行为,进而助长了房价的提高。因此,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是解决消费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5.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进步,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造就了更多的消费需求。第三产业的发展能更好的满足居民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消费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力就业的增加,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我国应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后经济调整的机遇,加快国内居民健康、科学、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福恩.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提升居民消费率.《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消费观论文范文第8篇

梁启超在其著名的史论文章《五十年中国进化论》中,将鸦片战争之后七八十年的历史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①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也正在经历着这样的过程。先是在器物层面,技术的进步给数字付费电视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接着在制度层面,为了适应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的世界潮流,政府为之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政策;而真正接受一事物,还要落实到观念上,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文化根本”。

一、消费观念制约的原因探析

我国电视从1958年诞生之日起,就是免费收看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有线电视发展起来之后人们才为看电视支付一定的费用。据统计,目前中国有线电视平均收费每户每年70元,平摊到每月不足7元,近乎于免费收看。而这不足7元的费用还是有线电视的网络维护费。但因为有这三个“世界之最”:“电视台数量世界最多……以低的数字2000家来算,相当于美、日、欧各国电视台之和”、“有线电视入户率最高”、“中国电视的市场化程度最高,中国所有电视台都齐步走,走向市场,无论无线、有线,还是教育台、卫视,基本上都是一种收益途径:广告收入”,②在广告收益的保障下,模拟电视阶段的中国电视市场一片繁荣,中国的电视观众只需要交纳为数不多的网络维护费,就可以“幸运”地收看到几十套电视节目。一方面是极其低廉的价格,一方面是较为丰富的节目选择,习惯了“勒紧腰带过日子”的中国观众自然不会选择需要付费的数字电视了。长期形成的电视消费习惯,制约了我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正如孙玉胜所比喻的,免费电视就像横在付费电视前的一条河,每增加一个频道都使这条河变宽,每个频道质量的提高都使这条河变深。长期形成的电视消费习惯,制约了我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参照国外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经验,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显得艰难了许多。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德国的免费电视频道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在英国、法国能接收到的免费频道只有5个,而德国却有30多个。数量众多的免费频道同样阻碍了付费电视的发展。

幸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在逐步提高,从我国居民整体家庭收入与文化消费能力看,我国城镇居民,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家庭具有一定的数字付费电视节目的消费能力。“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消费占消费性总支出的比重,1996年为9.57%,到2001年该比重已上升到13%”,“媒介产品的消费占到总消费支出3%,并已具有和日常用品的支出相同的特征。”③根据《中国电视市场报告2003-2004》调查显示,“有74%的城市居民潜在用户愿意为享受数字电视付费”,他们选择数字付费电视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多频道”、“更早看到精彩内容”、“清晰的节目”。“清晰的节目”更多的是来自于数字付费电视的技术原因,与模拟电视提供的服务相比较,可能电视观众并不觉得模拟电视的播放质量非改不可,也可能目前数字付费电视所提供的节目内容未必对播放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因而“在还不能创造数字化服务内容部分的不可替代性之前,播放质量的优势更像是一种遥远的承诺,而非消费者能切实感受到的效用”。④实现转变电视观众消费观念的突破口还应该回归到内容上,提供观众需要的“精彩节目”,愿意为电视收视付费,争取到这74%的潜在付费电视用户。

二、如何应对:内容差异性、价格分级制、产品多元化

模拟电视时代,我国电视市场形成了以单一的广告收入盈利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需要的是高收视率,从而导致了电视频道内容的大众化走向。孙玉胜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类:大众化专业频道、分众化专业频道和小众化化专业频道。“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综艺、体育、电影、电视剧频道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⑤这种频道内容格局对于数字付费电视来说无疑是有益的,为其发展保留了分众化和小众化的空间,而中国的电视观众也是有着这样的需求的。

参考国内其他媒体的发展情况,杂志是其中唯一不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大部分是依靠自身的发行来维持的,一些高端杂志的单本收费达到20元左右。凭借专业化、对象,杂志的经营是成功的。而某些专业性的杂志,在某种意义上来看,与电视的专业频道也是很相像的。因此,让电视观众付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关键是能够提供新体验、新价值,对他们潜在的各种需求进行挖掘和细分,寻找在心理认同、价值选择趋近基础上的,由兴趣、关注点等深层认知涵盖的用户群。当数字付费电视系统建立并投入运行,内容运营商,平台运营商就要变革模拟电视时期的经营理念和决策,因为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提供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的服务,这样才能争取到用户,转变电视观众的收视观念,使观众乐意为收视付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付费电视“用户”。

首先,在内容播放上实现差异化。只有当付费频道提供的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时,观众才会为之付费。目前我国的数字付费电视内容提供商大多是从电视台分离出来的,在资金和经营上都还和电视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字付费电视节目很多时候是把电视台的节目拿过来进行打包。比如中数传媒推出的35套付费电视节目,很多是将央视、电影频道、电视剧频道等原有的电视节目转成数字电视播出。节目内容和现有的公共频道节目并无太多区别,更谈不上有什么本质上的创新和突破。另一方面,我国免费频道众多,这不仅对电视观众的消费观念形成强大冲击也对数字付费电视的创新造成了很大影响。因而,发展付费电视,第一,要靠原创节目的生产,HBO成功的就在于它拥有竞争对手无法匹敌的高品质的原创性节目;第二,要采用灵活的编排方式。合理利用片源,将内容资源进行分类,集合成主题频道,在发送给用户,便于用户有针对性地选择。虽然许多付费频道已经在朝着方面努力,但在编排重组的过程中,定位不准的问题还很突出,长期如此必将导致用户的流失;第三,将受欢迎的频道从模拟电视频道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付费频道。国外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做法,我国数字付费电视要得到发展,必然也要走这条道路。提供差异性的内容,不可替代的产品,也是促进受众转变消费观念的动因。

其次,在价格上采用分级制度。国外的付费业务分为单独付费的频道层、点播频道、按次付费频道等多种形式。我国数字付费电视价格制定上,虽然也有类似的格局,但基本上还是以“打包”形式出现,细节中还有一些疏漏。在这种情况下,数字付费电视用户要为全部的打包节目付费,其中很有可能要为自己并不喜欢的节目掏钱,从而影响了用户的积极性,造成了用户的流失。数字付费电视节目的主流人群是中等收入家庭。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他们不会考虑选择需要付费的电视频道,而高收入阶层虽然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但能力越高,其它高档次文化消费活动也会越多,因此他们未必有消费时间。此外,如果有消费欲望,他们的消费能力也不需要进行更多的争取。但是,中等收入阶层分布广泛,各种群体的喜好会有较大的差异。在价格策略上,可以采用两条线路,一条是针对普通用户的需求,将几条必需的数字付费频道组合,以低廉的价格吸引用户,满足一般收入的老百姓的正常需要;另一条是针对其特定的收视人群,将“基本频道”与“特殊频道”相结合,可以提供视频点播一类的附加服务,采取较高的价格定位,满足前卫、时尚、高端人群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高昂的定价要有高标准的服务,做到物有所值;还要尽可能地发掘可能存在的不同受众群体,对频道采取多样化的组合和多样化的定价,针对不同兴趣群体,推出不同内容组合的产品服务,使他们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满意的服务,这样不仅能减少中等阶层家庭用户的流失,还能吸引一部分低收入家庭,从而使用户的范围最大化,全面推进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

第三,在生产上力求多元化。目前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提供的基本上都是视频节目,还有部分的分类信息。事实上,数字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延伸得更远。数字付费电视的交互服务可以从单向交互内容服务开始(即利用机顶盒的交互性,使用户从各种传输数据中选择特定的内容),逐渐过渡到以个性化为指向、以多媒体呈现具有互动性的内容平台。随着双向互动性的发展,数字付费电视相对于网络电视互动性差的劣势也会得到弥补。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电视业发展的经验,做节目内容的系列产品。例如,《黑道家族》热播的时候,HBO就推出了多款剧中人物所穿的衬衣、运动装,甚至在纽约第五大道的梅西百货都可以看到《黑道家族》剧集的一系列商品。生产的多元化能带来数字付费电视影响范围的增加,还可能会吸引崇尚现代生活方式的受众的目光。

实施内容差异性、价格分级制、产品多元化,其目的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提供物有所值的内容,转变中国电视观众的消费观念,让他们自觉地选择数字付费电视。而数字付费电视的早期使用者,他们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罗杰斯将创新的采用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众多跟进者、后期众多跟进者以及滞后者五类,他认为“大众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告知,而人际渠道则在劝服方面更为重要”,⑥“确定并善待潜在的早期采用者,对于任何新的用户产品和服务的总体市场战略都是至关重要的。”⑦这批早期的数字付费电视用户,他们对数字付费电视充满期望,愿意使用并且敢冒风险。他们是最忠诚的拥护者,只要能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对于初期的局限性和不方便,他们的容忍程度还是会高于其他群体的。因此,关注这批用户,根据他们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通过这些早期使用者的人际传播,可以使他们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当舆论领袖,带动早期采用者、早期众多跟进者、后期众多跟进者,甚至是滞后者,在全社会范围内达成消费观念转变的共识。通过主客观的共同努力,来改变数字付费电视发展受消费观念制约的窘境,在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实现数字电视发展的飞跃。

注释:

①转引自:昌切:《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②李良荣:《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困惑和改革的思路》[C],《李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索》.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③吴玉玲:《试论我国数字付费电视节目的消费需求》[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版,第11期,第72页。

④葛言:《数字电视服务的消费需求分析》[J],现代传播,2004年版,第1期,第68页。

⑤孙玉胜:《电视盈利模式的错位——频道专业化与付费电视》[J],现代传播,2002年版,第2期,第2-3页。

⑥[美]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处版,第233页。

消费观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在信用卡消费时代拉开帷幕之际,新的消费观对传统的消费观势必会有剧烈的冲击,研究生应该在信用卡消费中保持理性,着重培养自己的理财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学校园内兴起了信用卡申办热潮,各家 银行 在校园内驻点,办起了信用卡代办业务,有的银行甚至在校园内找学生做长期办卡员,在各个宿舍里推销信用卡。本文探讨的信用卡是指狭义的信用卡,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银行卡,而是一种由银行或其它 财务 机构发行的无需预先存款就可贷款消费的贷记卡,是一种可以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其与一般银行借记卡的最大区别在于允许一定数额的透支, 并且能够为这种透支提供一个月左右的免息期。拿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自2006年招商银行在校内开办了第一个代办宣传点后,在2006~2007年两年内

1.消费自主性大。研究生在信用卡消费中在 经济 独立意识、消费者权益意识方面体现出其消费自主的消费观。在经济独立意识方面,研究生们认为自己已经成年了,在自己消费多少、消费什么商品方面拥有绝对的自,不需要向家人汇报、解释自己的信用卡消费情况,家长也不会对其消费行为有太多担心,除了少数家长反对、不知其子女使用信用卡外,其他家长都对子女使用信用卡消费的行为持信任态度。而大多数研究生在现在没有经济收入的情况下,也表明自己会适量消费,不会消费过多后,向家里要钱。

2.享受型消费为主。在使用信用卡消费的这些研究生中,享受型的消费结构成为他们的主流。一方面是有pos刷卡端的商户一般都是对于学生来说消费层次比较高的场所,研究生们在这些场所消费时也是消费几百块的高档商品,或是服务;另一方面,从小在 市场 经济背景下长大的当代研究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消费需求,对生活质量十分重视,要求消费物有着个性化的特点和高质量的品质,享受型的消费能在满足他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求。

3.传统消费观和现代超前消费观并存。虽然六个研究生在开卡时都很重视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和预借现金功能,认为信用卡为其提供了一个预备救急的小金库,在需要钱时不用四处去向别人借钱,能够以信用记录做担保,方便及时地提供给自己需要的金额,使自己解决资金紧张或是早点购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

4.研究生的现代信用观尚未形成。照理说当代研究生是在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其消费观应该受到现代消费观的影响,他们应该对国际化的信贷消费有基础性的了解,在信用卡消费过程中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有遵守信用的自觉性,避免失信行为的发生。但是 调查 结果却显示,现代的信用观还未在研究生中形成起来,在笔者调查的六个研究生中他们对自己信用卡的信用情况都是忽视、不关心状态,甚至反映出有欠款,损伤信用也无所谓的态度,所谓的信用契约中所应该履行的义务在他们脑子还未有清晰的概念。

5.理性消费观占主流。大多数研究生表明在信用卡消费中,信用卡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是很微弱的,他们不会因为办了信用卡就利用其透支和分期付款功能随意消费,增加自己的消费次数,在消费时他们还是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经过衡量后来决定是否购买相应的商品和服务。

即使有过偶尔的冲动消费,但总体来说研究生的消费行为过程还是经过了一定计划的。而且他们都是在了解信用卡基础消费功能的基础上,接受信用卡作为一种新的、方便快捷的、现代的消费方式和手段,并不是盲目使用其带来的消费权利的增加。

四、结语

消费观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信用卡消费

[论文摘要]:在信用卡消费时代拉开帷幕之际,新的消费观对传统的消费观势必会有剧烈的冲击,研究生应该在信用卡消费中保持理性,着重培养自己的理财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学校园内兴起了信用卡申办热潮,各家银行在校园内驻点,办起了信用卡代办业务,有的银行甚至在校园内找学生做长期办卡员,在各个宿舍里推销信用卡。本文探讨的信用卡是指狭义的信用卡,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银行卡,而是一种由银行或其它财务机构发行的无需预先存款就可贷款消费的贷记卡,是一种可以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其与一般银行借记卡的最大区别在于允许一定数额的透支,并且能够为这种透支提供一个月左右的免息期。拿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自2006年招商银行在校内开办了第一个代办宣传点后,在2006~2007年两年内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也相继在校园内开展过连续几天的办卡宣传活动。与热火朝天的办卡活动相对的是学生们在信用卡消费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据2006年9月19日《杨子晚报》报道,因为无力偿还信用卡透支额,一位大四学生无奈之下离校出走到苏州打工。而他的父亲为了寻找到儿子,从家乡跑到学校,住进儿子宿舍,期盼儿子能早点回来。与信用卡消费联系密切的、关于研究生群体的信用卡消费的现状是怎样,关键是其体现了研究生群体怎样的信用卡消费观呢?这是本文试图阐述的问题。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定为研究生群体,正如蔡佳文在《发展研究生群体的消费信贷》中所说,研究生是我国个人消费领域最具有超前意识和先进消费理念的消费者群体,代表着物质消费领域和精神消费领域高层次的消费,是我国消费领域最有消费潜力的强势消费者群体。然而我国很多研究生都面临着消费上的尴尬,从年龄来说,比起大学生,研究生已经是社会化基本完成了的成熟个体,他们应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负担自己的生活消费;但是由于学业的原因,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很少有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来为自己挣得足够的生活中所需要的消费费用。对于很多研究生来说都有着从家长那拿的生活费只能基本或不能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烦恼,信用卡的出现对他们的消费状态和消费观念一定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是笔者选择研究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本文所调查的研究生个体来自于南京河海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高校。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

为了从细节上了解研究生群体的信用卡消费情况和其对信用卡消费的态度,本次研究采用了结构式访谈法和非结构式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调查。主要是在研究生宿舍里随意挑选访谈对象,在询问其对信用卡使用与否,有何看法的基础上,再对符合研究目标(即必须是信用卡持有者)的对象进行深度访谈。笔者在2007年4~5月间一共进行了十二次采访,在访谈过程中笔者都将访谈过程用MP4录了下来,或是将QQ聊天内容复制了下来。整理成了六个文字访谈资料。

三、调查发现

(一)研究生信用卡持有基本情况

1.信用卡持有状况

在初步的调查过程中,笔者就宿舍为单位,随机抽取了三个男生宿舍,两个女生宿舍。男研究生持卡者三个宿舍12个人里有六人;女研究生持卡者两个宿舍十个人全部都拥有一张信用卡。但就开卡情况而言,所有的22个人里无一人将卡开通了。在我访谈的将信用卡开通使用的六个研究生里,其中一人拥有两张信用卡,一人拥有三张信用卡,最多一人拥有五张信用卡。

研究生信用卡的持有率还是较高的,笔者询问了一个在研究生宿舍推销民生银行信用卡的代办同学,她说根据她推销时的反映来说办卡者占研究生群体的60%甚至更高,可是开卡者只占10%~20%左右。

2.信用卡办卡动机

开卡者的动机则主要是受宣传方的影响(4人),信用卡本身方便(不用输密码)、时尚(外观漂亮)、具纪念性等特点的吸引力(4人),预防需要花钱的紧急情况(1人),用来透支消费(1人)。

(二)信用卡的消费现状

1.使用信用卡的消费频率

调查者中只有一名男研究生使用信用卡消费频繁,他说道“去超市去什么地方消费都用信用卡,只要能刷卡的地方我就尽量用信用卡”。而其余三名男生都表示自己只会在要逛街购物,并且购买上百的商品时会将信用卡带在身上消费,也大大超过了信用卡免年费所要求刷卡消费的次数,刷卡频率适中。而两位女生都表示日常消费还是以储蓄卡为主,只有在商场或饭店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或是为了免年费才刷信用卡消费,其消费次数跟免年费要求的刷卡次数基本一样,甚至是为了免年费才刷到一定次数的。一名女研究生说道:“为了刷满次数免年费,我去超市的时候三张卡一共刷了24次,厚着脸皮把商品一件一件地刷的”。

2.信用卡消费结构

信用卡消费的主要组成是:高档消费品,如电脑、衣服、鞋子或化妆品类;网络购物消费;服务类消费,如吃饭结账;日常生活消费,如超市结账。有三个被访者表明他们每次用信用卡都几乎是刷的几百块的消费额。从调查中发现研究生们用信用卡主要用于享受型的购物或服务消费,只有一人是用于日常生活需要消费。其消费方式也呈现多样化,除了通过传统的商店购物方式外,还用信用卡的网上银行功能进行网络购物消费。

3.信用卡消费功能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用信用卡消费的六名研究生都对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十分熟悉,他们能准确说出其所持信用卡的信用额度,刷卡或取现金透支消费的利息计算方式和每月还款日和账单日的期限和时间,每月最低还款额度。这样的了解除了通过办卡时宣传资料和办卡人员的解释外,更多的是通过银行定期发来的消费账单记录和还款提醒短信或电子邮件来形成的。

4.信用卡消费资金的来源

六位研究生中有两位研究生的信用卡消费额比较高,其余四位的消费额都比较小。消费额高的两位男生都表明自己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其中一位是完全靠自己挣的工资消费的,而其余四位则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消费资金都是家长给的。其中五位表示自己的信用卡消费都是在有还款能力下消费的,只有研究生A男的消费是超出自己的还款能力之下,向宿舍周围同学借钱来还款的,因其觉得银行一天一元的利息太高,而向同学借钱只用还本金,所以采取了借钱还银行,再自己攒钱还同学的方式来还信用卡消费贷款。

(三)研究生信用卡消费观

从以上两个方面里所显示的研究生信用卡持有的情况和动机,信用卡消费的频率、结构、功能使用、资金来源等现状看来,研究生信用卡消费观存在以下倾向:

1.消费自主性大。研究生在信用卡消费中在经济独立意识、消费者权益意识方面体现出其消费自主的消费观。在经济独立意识方面,研究生们认为自己已经成年了,在自己消费多少、消费什么商品方面拥有绝对的自,不需要向家人汇报、解释自己的信用卡消费情况,家长也不会对其消费行为有太多担心,除了少数家长反对、不知其子女使用信用卡外,其他家长都对子女使用信用卡消费的行为持信任态度。而大多数研究生在现在没有经济收入的情况下,也表明自己会适量消费,不会消费过多后,向家里要钱。

2.享受型消费为主。在使用信用卡消费的这些研究生中,享受型的消费结构成为他们的主流。一方面是有POS刷卡端的商户一般都是对于学生来说消费层次比较高的场所,研究生们在这些场所消费时也是消费几百块的高档商品,或是服务;另一方面,从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长大的当代研究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消费需求,对生活质量十分重视,要求消费物有着个性化的特点和高质量的品质,享受型的消费能在满足他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求。

3.传统消费观和现代超前消费观并存。虽然六个研究生在开卡时都很重视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和预借现金功能,认为信用卡为其提供了一个预备救急的小金库,在需要钱时不用四处去向别人借钱,能够以信用记录做担保,方便及时地提供给自己需要的金额,使自己解决资金紧张或是早点购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

4.研究生的现代信用观尚未形成。照理说当代研究生是在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其消费观应该受到现代消费观的影响,他们应该对国际化的信贷消费有基础性的了解,在信用卡消费过程中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有遵守信用的自觉性,避免失信行为的发生。但是调查结果却显示,现代的信用观还未在研究生中形成起来,在笔者调查的六个研究生中他们对自己信用卡的信用情况都是忽视、不关心状态,甚至反映出有欠款,损伤信用也无所谓的态度,所谓的信用契约中所应该履行的义务在他们脑子还未有清晰的概念。

5.理性消费观占主流。大多数研究生表明在信用卡消费中,信用卡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是很微弱的,他们不会因为办了信用卡就利用其透支和分期付款功能随意消费,增加自己的消费次数,在消费时他们还是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经过衡量后来决定是否购买相应的商品和服务。

即使有过偶尔的冲动消费,但总体来说研究生的消费行为过程还是经过了一定计划的。而且他们都是在了解信用卡基础消费功能的基础上,接受信用卡作为一种新的、方便快捷的、现代的消费方式和手段,并不是盲目使用其带来的消费权利的增加。

四、结语

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研究生无家长监控下的、过度的、不适当的信用卡消费行为很可能引起家庭的次生贫困化,影响社会的安宁。从调查中六位研究生来看,其消费行为和消费观还是符合中国传统消费道德观而又体现出研究生作为我国个人消费领域最具有超前意识和先进消费理念的消费者群体的独立自主的现代性的。虽然如此,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研究生群体信用卡消费中理财意识的缺乏。理财观念的缺乏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对信用卡功能利用的单一上,信用卡能作为理财工具来进行每月消费记录理清自己支出和投资的功能几乎是被他们所忽略了的,而且在消费行为中他们有时会超出计划冲动消费,透支行为中他们还有超出自己计划还款迟造成高额利息或是恶意拖欠借款不在意信用记录的现象。

上一篇:消费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消费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