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调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20:24:22

消费调查论文

消费调查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徐其东工作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及成因

生活性消费糊口化农村居民当前还是把保证温饱放到首位,消费行为的“糊口化”趋势较为明显。调查显示:户主对衣食住行娱乐等消费类别按重要性排序时,82.4%(385户)的家庭户主选择满足基本衣食生活需要,排在首位。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家庭户主90%以上认为收入低,家庭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家庭户主90%以上认为家庭支出大,几乎所有收入阶段的家庭户主都认为当前物价高,这一比重高达98.9%,说明经济因素决定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收入)一定时,消费结构层次会与其相适应。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1%,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仍然很大,居民消费糊口化倾向明显,居民进行消费时期受到民以食为天等传统消费习俗的影响,从骨子里认为追求温饱需求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潜意识里把温饱问题作为人生的基本需求。个人消费城市示范化农村居民的个人消费城市示范化是指农村居民在消费时受到城市居民消费影响所诱发的不顾自身经济条件去模仿城市过高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经济现象。调查发现,农村居民个人消费的城市示范化特征趋势较为明显,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越高,这种城市示范化特征越明显。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样本家庭户主在对“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对你的消费有影响吗?”的回答中,仅有14.3%的户主回答“没有”,58.5%回答“有”,27.2%回答“说不清”,在对“哪类生活消费受城市居民消费影响较大?”回答中,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个人消费城市化现象,医疗保健、衣着和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城市示范化特征最为显著,60%以上的家庭户主认为受到城市居民消费的影响。这说明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越高,这种城市示范化特征越明显。农村居民的个人消费城市化趋势受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日趋紧密和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等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的。河南省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按农村居民家庭按收入来源分组的平均每人纯收入从2006年的2871元增加到2010年的5524元,年均增长率18.5%,收入的增长为农村居民消费城市化提供了经济基础;河南2011年城镇化率40%以上,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加之多年来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常年外出进城务工,这都为农村居民消费仿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现实参照。当今农村居民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追求小康富裕生活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展现自我个性成为许多农村居民消费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显露其居地社会地位的隐性炫耀和攀比的心理需求。消费决策思考集体化农村居民消费以家庭观念为中心,农村居民在做出消费决策时,以惠及家庭成员的集体性思考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笔者称之为消费决策思考的集体化特征。在对农业生产消费问卷调查中,农业生产类消费诸如种子、肥料、农用机械等家庭户主表现出集体性思考的一致性,94.9%的样本家庭户主认为其价值观影响农业生产类消费行为。笔者认为农村家庭户主的消费决策是理性的行为,户主要考虑家庭集体需要,也是由农民职业化定位的长期历史角色所决定,况且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农村劳力能长时间抽身出来从事非农经营,使农业生产相对变成简单的非主业化经营,较少的投入即能实现家庭基本生活的满足。在对生活消费类调查中,家庭户主对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影响较大,均超过六成,以家庭观念为中心的消费决策集体化特征也较为明显。原因是农民虽然重视基本生活消费但已基本得到满足,把注意力集中到耐用品及教育医疗等。由于这类消费对于居民家庭生活的发展、改善和享受密切相关,同农村居民家庭社会角色地位心理预期相符合,所以在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相对较低且不确定性加大、支出较大的生活现实和物价高涨的心理预期下,家庭消费十分谨慎而理性,考虑家庭预期的整体需要。家庭代际消费非均衡化农村家庭消费支出在农村家庭成员之间的分配以老人和其子女代际之间非均衡化进行,即老人消费支出比例相对于其子女消费支出比例较小,表现出家庭消费代际间的非均衡化特征。我们调查中筛选出二代以上同堂的家庭,在全部有效样本家庭中有379户家庭符合这一条件。在回答“在您消费时是以子女为中心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时,90.2%样本家庭户主回答以子女为中心,仅有9.8%的样本家庭户主回答以自我为中心;回答“请列举出子女的哪项开支较大”时,为子女的建房、婚事、教育是家庭开支的居前三位,分别有66.8%、56.5%和35.9%的户主回答开支大。之所以农村居民消费呈现代际的非均衡化,可以从我国的家庭特有的血缘亲情关系和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现实状况考虑。在我国家庭生活中,父辈一代人对自己的后代普遍存在着恩爱有加的情愫,当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较低时,为使家庭有限的经济收入实现价值最大化,老一代人表现出消费利他主义的价值倾向,在消费时常常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末位考虑,优先满足家庭其他成员的消费需求,再加上今天子辈的年轻人消费理念和传统消费习俗与父辈们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消费动机已经成为家庭消费的主要驱动力,强化了家庭消费的非均衡化。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了当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的基本结论:农村居民消费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首先考虑满足生存需求的温饱问题,在具体的消费过程中追求发展和享受型的、体现个性需求的、城市居民消费示范化的消费行为,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居民消费决策时表现出很高的集体化的决策思考,消费行为结果家庭代际消费非均衡化的消费特征较显著。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基于我们对当前农村调查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现阶段农村经济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开拓和刺激农村消费市场,合理引导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农村居民消费相对于城市居民消费层次总体上较低,收入是制约消费的基本因素。因此,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关键是努力寻求和增加农村居民持久收入来源,提高持久收入水平而增强其消费信心。一是继续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尤其是提高农村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二是大力增加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在稳定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收入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努力拓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三是逐步改善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偏低的现状,发挥农村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积累性作用,稳定并适时增加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调动农村居民发展农村经济和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优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在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商品流通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制度,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一是以城市商品流通体系为参照,以符合各地特色的农贸市场为依托,整合当地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建立起与城市商品流通体系相对接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便捷而高效地服务农村消费市场。二是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基本保障,优先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资和生活产品进入农村消费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加强工商、税务、质检、农业等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从源头上保证农村市场产品的安全,防止伤农、坑农现象发生,规范农村消费市场秩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心理顾虑挖掘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消除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心理顾虑,应改变我国农民一直沿袭的“土地和家庭保障”模式,建立起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的基本方面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改变农村居民不能消费、不敢消费和非均衡消费的现象。一是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民的最低生活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和集体经济承受能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健全“保大病”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应根据群众意愿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多种合作医疗形式,逐步形成以村合作医疗组织为基础、乡(镇)合作医疗组织为重点的合作医疗组织体系,积极探索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例如在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三是创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农民自愿和政府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建立满足不同层次农村居民需要的、多样化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培育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正确引导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形成有利于正确引导农村居民合理的消费行为。一方面政府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消费、理性消费、绿色环保消费等积极的消费行为,制定正确的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形成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结构合理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应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合理的消费需求进行理性消费,在保持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优良传统消费观念的同时,适时地提升自身的消费层次,逐步培育出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积极健康的农村新消费观念,减少超越农村实际的盲目地仿效城市那种显示地位和生活水平冲动性的短期购买行为,力戒过度的炫耀性消费和相互攀比性消费行为,消除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畸形现象。

消费调查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通过社会学问卷、社会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浙北地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浙北地区城镇居民提高体育消费水平的建议与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浙北地区城镇居民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OOO份,回收2546份,回收率84.9%;其中有效问卷236份(男性1338份,占56.7%;女性1023份,占43.3%),有效率92.7%。

1.2研究方法

1.2.1咨询法

向有关专家咨询国内、外体育消费市场目前的状况和特点,向体育经营企业了解其经营状况。

1.2.2文献资料法

查阅体育期刊杂志及相关书籍作为本文的研究依据。

1.2.3问卷调查法

按年龄、文化层次、职业结构特点向浙北地区城镇居民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1.2.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经济收入与体育消费

2004年浙北地区城镇居民年收入均超过13000元并均高于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中杭州市最高,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4565元,这说明在长三角经济大环境的拉动下,在地方调资增收政策的作用下,浙北地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思格尔系数三个城市的平均值为38.7%。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2o%一39%为富裕状态,表明浙北地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稳定地处在小康阶段,并正在向富裕状态迈进。2OO4年人均年体育消费为140.24元,占人均年支出的1.35%,占人均年收入的0.99%。经相关检验,浙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与体育消费总量呈显著弱相关关系,可见,体育消费与人均年消费之比值与该地区的经济收入没有完全正比关系。这可能与该地区的文化、传统、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有关。

2.2年龄层次与体育消贽

在体育消费过程中,不同的年龄层次表现出不同的消费欲望与消费需求。从表l我们可以看出,总体消费水平呈先增后降趋势。l6—25年龄段人群大多是学生,主要经济来源于家庭的供给。但由于青少年的攀比心理和高消费倾向,男子组的消费水平仅低于26—35年龄段的人群,女子组仅低于26—35、46—55年龄段的人群,总体消费水平仅低于26—35年龄段的人群,体育消费占年均消费量的2.5%,超过了各年龄段人群。26—35年龄段人群年均体育消费支出是各年龄段最高的,这表明年轻人正处于收入的上升阶段,更容易选择炫耀性的体育消费。66岁以上年龄段人群年均体育消费支出最低,年均体育消费支出仅占年均消费支出的0.61%,老年人的消费心理比较成熟,他们更注重对实用体育用品的需求。其中在4|5—55年龄段出现了女性体育消费反弹,这与她们生活、工作压力有所下降,闲暇时间相对增多有关。:

2.3文化层次与体育消费

不同的文化层次表现出较大的消费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生层次人群的年均体育消费总量最高,但占年均消费总量的百分比并不高,仅排在所调查人群层次的第五位。高中层次人群的年均体育消费占消费总量的百分比最高,达到了1.12%,小学年龄层次人群最低,仅为O.63%,这充分说明文化层次直接影响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文化层次越高者,由于工作性质、职务、地位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往往对自身的健美与自身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身心的完善较为重视且消费心理比较成熟。加之文化程度较高者一般均有较高的收入,从而为提高生活质量奠定了雄厚的物资基础。

3影响浙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要想进行体育消费,必须满足相应的消费条件,这样体育消费才会成为可能。调查显示:运动兴趣(16.69%)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首要因素。浙北地区城镇居民把运动兴趣对体育消费的影响排在首位,这在以前的所有调查中还是第一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地区城镇居民的生存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已经认识到了传统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正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其次是体育场馆设施的收费价格(15.59%)。浙北地区体育场馆和娱乐设施向体育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价格偏高,资料显示,一般一次活动费用需上百元甚至近千元,不利于个人或家庭消费。要想充分发挥这些场馆设施的作用,就不能消极地用提高收费价格来增加场馆设施的收入,而应充分发挥这些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第三是时间(14.13%)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4结论与建议

1)浙北地区城镇居民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但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继续加强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积极培养城镇居民的运动兴趣,正确引导城镇居民为健康、健身、健美的需要而进行对自身有益的体育消费。

2)年龄、文化、职业层次都对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产生直接影响。要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就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的体育消费者,来细分体育消费市场,并开发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品,满足不同层次的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需要。

消费调查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市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和分析,试图寻找出影响我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就其制约条件和发展思路提出参考意见。

一、不同学历水平差异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我市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和硕博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共计250名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对于大多数初中和高中学历层次的居民,对于日常体育活动的最主要方式是在居住小区周围的公共健身场地进行健身联系:对于体育消费最主要的投入主要是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的购买。根据经济收入水平,发现大约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居民在体育服装和体育器材上面的投入都选用的是中低端产品,在服装选择上他们很少选择名牌体育服饰,更多的体育服饰以物美价廉的休闲体育服饰为主,对于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取向是帮助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大致上将调查对象的年龄阶段分为四个阶段:中小学生阶段、大学生阶段、青年阶段和中老年阶段。从调查发现,对于中小学生阶段来讲,在户外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花销是非常少的,但是对于体育服装的投资和购买能力并没有减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家庭来讲,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成本越来越大,休闲化和时尚化的体育品牌服饰受到更多孩子的青睐,再加上体育活动也是孩子在学校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选择给孩子购买名牌体育服饰。

一方面可以满足孩子在同龄人中间的攀比;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其休闲和舒适的设计适合孩子的穿着。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讲,由于其大多数都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性,且手里都有相对较固定的经济来源,很多学生在体育消费上的花销主要体现在服装购买和体育健身上,这方面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春节到夏季之间,更多的女生都愿意去健身俱乐部参加健身健美训练,来帮助她们完成塑身和形体美丽的展现。对于大多数男生来讲,都是为了使自己能看起来更加强壮和健壮。

这些时间段和季节,体育消费的支出相对会较大,体育赛事的现场观摩也是一个体育消费支出的亮点。对于越来越多的学生来讲,在追求时尚和生活的动态表现是喜欢和需要有活力的生活方式,现场观看各类体育赛事也是他们体育消费的重要支出环节。对于青年来讲是四个群体当中,体育消费水平相对最低的群体,通过询问和调查,大致上总结出一下四条原因:

(1)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城市生活负担使得他们在验证千年不变的那句老话,年轻的时候在用身体换取金钱,年老的时候是用金钱换取身体。

(2)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市场发展的疲软,很多年轻人为了最大化的节约生活成本和尽快购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或者还贷,在有限的收入下,节约昂贵的开支成为其主要方式,在服饰的选择上,昂贵的体育品牌服饰的选择相对较少。

(3)在工作之余,很多青年人,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往往都在开辟第二工作场所,这样无形中大大地压缩了他们休息和生活的时间,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去健身场所参加健身锻炼对于他们来讲更是奢侈的生活。:

(4)由于他们正处在人生精力最旺盛的阶段,往往不会注意到自身的锻炼,也没有强烈的体育锻炼意识,从思想上根本就不重视体育锻炼,也是他们在体育消费方面投入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

三、不同性别的人群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根据被调查人数的统计,大约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发现对于体育消费的支出男性要远远多于女性,主要是由于现在男性在体育消费上面支出的大幅度增加是他们改善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健康意识的慢慢形成也使得他们更愿意通过体育锻炼来强壮身体。

消费调查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手机市场正成为全球手机厂商必争之地。各种性能、各种品牌、各种价格的广告让我们眼花缭乱,本期调查的目的便是为了帮助业内人士及消费者认清手机市场发展特点与趋势。

调查时间:200X年X月XX日

调查主题:手机消费

调查执行:XXX

文字整理:XXX

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使用网上调查、入户访问、媒体问卷回收的方式进行。整个调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以广大消费者参与调查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本次调查共采集样本245205个,有效样本243260个,问卷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活动的包括国家公务员、在校学生、公司员工、个体劳动者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

调查结果:

被调查对象电话费节约方式

不知道 6.8%

话费套餐 44.7%

给对方发短信 73.3%

拨打IP电话 75.6%

被调查对象手机更换的频率

半年左右 3.4%

半年至一年 12.8%

一年至两年 24.4%

两年以上 7.2%

没有换过 52.2%

七成多的被调查对象把短信作为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五成多的被调查对象从未换过手机

由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早期应用的都是GSM网络,联通新建的CDMA网络在2002年1月8日刚刚开始试商用,原电信长城发展的CDMA用户仅为60万用户。因此,现中国大部分手机用户选择的都是GSM制式的手机。本次调查显示,97.4%的用户使用GSM手机,1.4%的人选择CDMA手机,选择GPRS手机的被调查对象最少,只有1.2%。

本次调查中,68.6%的用户选择中国移动,31.4%的用户选择中国联通。调查显示的用户比例与中国移动与联通的实际用户比例大致相符。

此次调查显示,中国的手机市场仍以国外品牌为主,中国国内品牌手机份额依旧很小,市场占有率不足7%,仍无法与国外厂商抗衡。

此次调查中,半年左右换一次手机的用户比例为3.4%,这部分基本为高收入或对手机时尚比较敏感的客户;半年至一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12.8%,一年至两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24.4%,在换手机的用户中,一至两年换一次手机的用户的比例为最高;两年以上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7.2%。从未换过手机的用户比例为52.2%。

为了更好地节约电话费,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方式。IP电话是消费者的首选方式,它被绝大多数手机用户认为是节约长途电话费的最佳方法;其次,短信作为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部分比例为73.3%;除此之外,44.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话费套餐是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这部分用户大体上是一些高端用户群体。 二成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上网价格太高;四成多的人认为如果解决了上网速度、上网资费、网络内容等问题,一定会用手机上网

手机若想在市场上被消费者认可,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功能的实用性,本次调查显示,用户认为最实用的功能是来电/接听时间显示,选择这部分比例的用户占63.9%,其次是多种铃声,占50.8%,这也反映了用户对手机个性化的要求。同时,选择中文输入的用户比例为47.9%,由于短消息方便易用和可以节约话费,42.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群发短信也是比较实用的功能。

消费调查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信用卡 调查 杭州论文 开题报告

毕 业 论 文(设 计)

论文题目 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指导教师 韩国红

姓 名 边 瑶

班 级 金融07(9)班

所在系(部) 金 融 系

2009年 6月 日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金融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姓名 边瑶 班级 金融07(9)班 系部 金融系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一、选题理由:

近年来信用卡的使用在我国越来越普遍,但其用卡环境仍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制约到信用卡的使用。据业内人士不完全估计,现在整个银行业所发行的信用卡中,大约只有20%是“活”的,其余80%是“睡眠卡”。另据了解,截至2007年底,中国银行卡发行总量7.62亿,总交易金额35万亿元,但消费交易仅4亿元,只占全部消费额不到5%的份额,其余95%都是现金存取和转账,信用卡的使用率并不高。如今,各种各样的信用卡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店口镇也不例外,持卡消费已日渐成为平常之举,但是据我了解,信用卡业务在店口镇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各银行利用免首年年费、降低发卡门槛等各种手段极力促销信用卡,可是人们的用卡积极性并不高。制约和阻碍使用率的因素成为了店口人们关注的焦点,究竟目前我国信用卡使用情况如何,信用卡的安全问题怎样解决,这都使信用卡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拟实现的目标: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一个镇为范围进行调查,以了解诸暨地区目前信用卡的使用情况,影响信用卡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综述?与本论文(设计)相关的已有研究(设计)成果的综述?:

近几年,信用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彭千在《银行信用卡业务使用率偏低》(2004)一书中提到银行对于信用卡现在的发展眼光应放在针对不同的客户发行带有不同增值功能的信用卡上,找寻优质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在增加信用卡发行量的同时增加信用卡的使用率以减少“睡眠卡”。 虞月君在《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2004)一书中提到对于银行方面可以多开展一些刷卡奖励的活动或是增加特约商户数量以刺激消费者消费;还可以添加增值服务,让有此需要的消费者在出示卡时即可消费享用。这些都可以提高卡的使用率。李芳在如何防范信用卡被“盗刷” [n](2007)一书中提到信用卡如果被非法提现或盗用,银行不承担责任,这样将很难保证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所以一方面,应该加强信用卡的立法建设,改善用卡环境,另一方面持卡人可以采取下面的一些措施,以防范信用卡被盗刷以及相关的损失。万晓东,何春雷在我国信用卡用卡环境尚须改善[n]2007,提到(1)利用免息期。先消费后还款,就相当于银行为你提供了一笔无须手续的短期信用贷款,只要在到期还款日前全额偿清当期对账单上的本期应缴款,即可享受免息待遇。(2)利用循环信用,通过适当的负债来换取资金的周转,以降低理财成本。(3)巧用免息分期购物。

四、论文(设计)主体框架与进度安排:

论文主体框架:

一、 诸暨市信用卡使用问题的提出

二、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现状调查

(一)、诸暨市信用卡持有量情况调查

(1) 信用卡的持有年龄

(2) 信用卡的持有张数

(3) 不同银行的持有量

(二)、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

(1)信用卡的增长情况

(2)信用卡的使用频率情况

(3)信用卡的功能使用情况

(三)、持卡人安全防范调查

(1)、信用卡的满意度

(2)、信用卡设密码调查

(3)、客户和银行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三、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因素分析

(一)、信用卡持有量情况因素分析

(二)、信用卡使用情况因素分析

(三)、持卡人安全防范因素分析

四、诸暨市信用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拓宽信用卡的持有量

(二)提高信用卡的使用率

(三)防范信用卡的安全

进度安排:

2008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2008年12月~2009年1月,资料收集。

20009年1月,问卷调查的设计。

2009年1月中旬,分发调查问卷。

2009年2~3月,完成论文初稿交于指导老师修改。

2009年4~5月,完成论文。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 章:

年 月 日

六、教研室意见:

签 章:

年 月 日

金融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2008 届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姓 名 冯婷 专业 金融管理与实务 指导教师 朱维魏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诸暨市店口镇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我国信用卡持有率和使用情况,影响和制约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研究方法 规范分析、比较分析、调查分析

主要任务及目标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一个镇为范围进行调查,以了解诸暨地区目前信用卡的使用情况,影响信用卡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1] 彭千. 银行信用卡业务使用率偏低[n]. 上海:国际金融报. 2006.8.28

[2] 虞月君.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3] 李芳芳.如何防范信用卡被“盗刷”[n]. 广州:新快报.2007.(3)

[4] 万晓东,何春雷. 我国信用卡用卡环境尚须改善[n]. 北京:中国消费者报. 2006.4.28

[5] 赵挺. 对国内信用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j]. 河南: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1)

进度安排 2007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2007年12月~2007年1月,资料收集。

20008年1月,问卷调查的设计。

2008年1月中旬,分发调查问卷。

2008年2~3月,完成论文初稿交于指导老师修改。

金融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08年4~5月,完成论文。

指导教师签字:

系(教研室)负责人签字:

消费调查论文范文第6篇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名边瑶班级金融07(9)班系部金融系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一、选题理由:

近年来信用卡的使用在我国越来越普遍,但其用卡环境仍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制约到信用卡的使用。据业内人士不完全估计,现在整个银行业所发行的信用卡中,大约只有20%是“活”的,其余80%是“睡眠卡”。另据了解,截至2007年底,中国银行卡发行总量7.62亿,总交易金额35万亿元,但消费交易仅4亿元,只占全部消费额不到5%的份额,其余95%都是现金存取和转账,信用卡的使用率并不高。如今,各种各样的信用卡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店口镇也不例外,持卡消费已日渐成为平常之举,但是据我了解,信用卡业务在店口镇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各银行利用免首年年费、降低发卡门槛等各种手段极力促销信用卡,可是人们的用卡积极性并不高。制约和阻碍使用率的因素成为了店口人们关注的焦点,究竟目前我国信用卡使用情况如何,信用卡的安全问题怎样解决,这都使信用卡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拟实现的目标: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一个镇为范围进行调查,以了解诸暨地区目前信用卡的使用情况,影响信用卡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综述?与本论文(设计)相关的已有研究(设计)成果的综述?:

近几年,信用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彭千在《银行信用卡业务使用率偏低》(2004)一书中提到银行对于信用卡现在的发展眼光应放在针对不同的客户发行带有不同增值功能的信用卡上,找寻优质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在增加信用卡发行量的同时增加信用卡的使用率以减少“睡眠卡”。虞月君在《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2004)一书中提到对于银行方面可以多开展一些刷卡奖励的活动或是增加特约商户数量以刺激消费者消费;还可以添加增值服务,让有此需要的消费者在出示卡时即可消费享用。这些都可以提高卡的使用率。李芳在如何防范信用卡被“盗刷”[n](2007)一书中提到信用卡如果被非法提现或盗用,银行不承担责任,这样将很难保证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所以一方面,应该加强信用卡的立法建设,改善用卡环境,另一方面持卡人可以采取下面的一些措施,以防范信用卡被盗刷以及相关的损失。万晓东,何春雷在我国信用卡用卡环境尚须改善[n]2007,提到(1)利用免息期。先消费后还款,就相当于银行为你提供了一笔无须手续的短期信用贷款,只要在到期还款日前全额偿清当期对账单上的本期应缴款,即可享受免息待遇。(2)利用循环信用,通过适当的负债来换取资金的周转,以降低理财成本。(3)巧用免息分期购物。

四、论文(设计)主体框架与进度安排:

论文主体框架:

一、诸暨市信用卡使用问题的提出

二、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现状调查

(一)、诸暨市信用卡持有量情况调查

(1)信用卡的持有年龄

(2)信用卡的持有张数

(3)不同银行的持有量

(二)、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

(1)信用卡的增长情况

(2)信用卡的使用频率情况

(3)信用卡的功能使用情况

(三)、持卡人安全防范调查

(1)、信用卡的满意度

(2)、信用卡设密码调查

(3)、客户和银行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三、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因素分析

(一)、信用卡持有量情况因素分析

(二)、信用卡使用情况因素分析

(三)、持卡人安全防范因素分析

四、诸暨市信用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拓宽信用卡的持有量

(二)提高信用卡的使用率

(三)防范信用卡的安全

进度安排:

2008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2008年12月~2009年1月,资料收集。

20009年1月,问卷调查的设计。

2009年1月中旬,分发调查问卷。

2009年2~3月,完成论文初稿交于指导老师修改。

2009年4~5月,完成论文。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章:

年月日

六、教研室意见:

签章:

年月日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2008届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姓名冯婷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指导教师朱维魏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诸暨市店口镇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主要研究内容目前我国信用卡持有率和使用情况,影响和制约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比较分析、调查分析

主要任务及目标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一个镇为范围进行调查,以了解诸暨地区目前信用卡的使用情况,影响信用卡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1]彭千.银行信用卡业务使用率偏低[n].上海:国际金融报.2006.8.28

[2]虞月君.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李芳芳.如何防范信用卡被“盗刷”[n].广州:新快报.2007.(3)

[4]万晓东,何春雷.我国信用卡用卡环境尚须改善[n].北京:中国消费者报.2006.4.28

[5]赵挺.对国内信用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j].河南: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

进度安排2007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2007年12月~2007年1月,资料收集。

20008年1月,问卷调查的设计。

2008年1月中旬,分发调查问卷。

2008年2~3月,完成论文初稿交于指导老师修改。

2008年4~5月,完成论文。

指导教师签字:

系(教研室)负责人签字:

消费调查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经济;中国市场营销;中国市场营销国际期刊;市场营销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7-0005-12

1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震惊世人的巨大变革。如今,当初停滞不前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潜力无限的市场主导型经济体制。由于市场营销是发展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中国根据市场主导型经济的发展步伐来建设市场营销领域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前,除印刷品、网络、无线电、电视以及路牌广告随处可见外,西方常见的促销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市场营销中。而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中国企业高管与西方企业高管采用的方法也很相似。市场机制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Tian and Wang,2003;Tian,2008)。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逐步奠定主导地位,这些巨大变革不但影响着中国消费者,而且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Wu,2009)。

随着市场主导型经济体制成为中国的主导经济力量,市场营销也成为中国社会的讨论热点之一,而市场营销研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学术研究中最具研究价值的一大领域。然而,鉴于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市场营销本身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仍处在其初始阶段。与西方国家对市场营销的研究情况相比,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论文不仅研究范围窄,而且数量也少。而与中国的管理活动相比,学者们在企业营销方面投入的调查还远远不够。虽然在近25年中,有关中国市场营销的研究论文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是针对中国市场营销,依然没有形成一个可被公认的理论框架(Wang & Song,2011)。同时由于语言的限制,许多中国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论文也未能在英语期刊上发表。现今关于中国市场营销的研究并不能反映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也无法满足商业世界的实际需求。

“现代市场营销之父” 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曾写道:“在中国,一种美国式消费文化正在迅猛发展,它给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将可能改变全世界……中国一动,世界也将跟着动起来。”(Kotler P,2010)中国消费市场的改革性发展,相应地为研究市场营销的学者们提供了机遇,来帮助中国推广产品和服务。1988年,关于中国市场营销的研究论文首次在网上发表。本文将把从这一年起相关的市场营销期刊加以概述总结,以探究中国市场营销研究的发展情况。

2调查方法

我们的调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我们试图追溯到现代中国市场营销研究的大致起始时间。由于时间跨度相对较大,我们只能调查有限的几份期刊(共7份)。在第二阶段,我们扩大了调查范围,总共调查了93份期刊。但是由于论文数量较多,我们只能选择较短的一个时间段,即于2012年(至7月)发表的相关论文。

21第一阶段

我们首先获取了一份由美国营销协会制作的清单,内含其已知的所有市场营销期刊(AMA,2010)。随后我们搜查了在这份清单中是否有与中国市场营销相关的期刊,结果一份也没有找到。但是,我们知道有一份新期刊与中国市场营销直接相关,该刊名为《中国营销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简称IJCM)。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份期刊来进行调查研究。接着,我们在AMA的这份目录清单中,广泛搜查与亚洲市场营销相关的期刊,并找到了下列三份期刊:《营销与运筹亚太期刊》(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简称APJML)、《亚洲营销学期刊》(Asian Journal of Marketing,简称AJM)和《澳大拉西亚营销学期刊》(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简称AMJ)。

为了寻找有研究意义的期刊论文样本,我们决定在网上对上述四份期刊进行搜查,以期发现所有与中国市场营销相关的论文。在IJCM中我们找到11篇,APJML中39篇,AJM中2篇,AMJ中5篇,共计57篇论文。由于认为样本数量不足,我们又调查研究了出自AMA清单的三份与国际或全球营销相关的期刊,分别为《营销学环球期刊》(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简称JGM)、《国际营销学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简称JIM)和《国际消费者营销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简称JICM),并从中找到JGM的19篇,JIM的5篇,JICM的19篇,共计43篇论文。加上之前的57篇,样本总量达到了100篇。

除了《国际消费者营销期刊》,我们从期刊论文首次在网上发表至2011年9月20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这个时间段内,仔细搜索了各份期刊的目录。而针对《国际消费者营销期刊》,由于我们认为其早前几期的综合性、理论性和概念性较强,在定量分析和实用性方面不及最近几期,因此只搜索了最近几期的目录。各期刊的搜索起始日期(即在网上发表的最早日期)分别为:AJM(2007年),AMJ(1998年6月),APJML(1989年),IJCM(2010年11月),JGM(1988年),JIM(2005年3月),JICM(2006年)。

我们从上述100篇论文的摘要中获得了以下信息:作者,作者所属教育机构,每篇论文的页数,关键词,期刊来源国,发表日期,以及研究方法为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与此同时,我们试图将论文进行分类。在对所有的摘要进行分类后,我们共得到了16个类别。随后我们将其缩减到五个更广义的类别:①广告促销;②消费者行为;③市场营销策略;④理论议题;⑤其他方面。

总的来说,我们(部分)采用了由欧阳等人先前对中国市场营销期刊论文实行的调查步骤(Ouyang,Zhou,and Zhou,2000)。在那份调查报告中,作者们概述了已发表的论文名称,论文所研究的主题和的地点。他们还同时指出了为这些市场营销文献作出贡献的个人和教育机构。

22第二阶段

美国营销协会针对市场营销期刊的综合性清单以英文形式公布,内含93份英语期刊。我们搜寻了这93份期刊2012年的网上目录(至2012年7月),并进一步研究了标题与中国市场营销明显相关的所有论文。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其中一些论文虽然发表在市场营销期刊内,但其内容严格意义上来讲与市场营销并不紧密相关,因此我们没有选用这类论文。随后,我们按主题对所选论文进行了分类,并且标注了论文作者及他们的所属教育机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又选用了32篇相关论文。

3论文内容及类别——第一阶段

我们从先前研究中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中国市场营销的已在数量上呈增长趋势(Ouyang,Zhou & Zhou,2000)。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在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通过检查100篇相关论文,研究了1988年至2011年的相关情况。在这100篇论文中,2000年前发表的有11篇,2000—2006年发表的有31篇,2007—2011年发表的则有58篇。

31论文内容——第一阶段

65%的论文并没有集中讨论研究一个特定的行业,而剩下的35%在研究特定行业时则覆盖了中国许多不同领域。这些行业包括:食品零售业,汽车,书籍,电脑,信用卡,高等教育,信息技术(包括电子商务、互联网服务和远程通信),钢铁,制造业,餐馆,体育运动,零售业(包括超大型自助商场和购物中心),旅游业,影音光盘,电视机和服装业。

我们将这些论文划分到五大类别:①广告促销;②消费者行为;③市场营销策略;④理论议题;⑤其他方面。接下来我们将会对每个类别下的论文内容进行说明,并通过表格对100篇论文的内容进行概述(分类和子分类参见表2)。

311广告促销

312消费者行为

313市场营销策略

314理论议题

315其他方面

注:*理论议题和其他方面下没有子分类,表内以有代表意义的论文概要取代[HT]

32贡献者及其所属教育机构——第一阶段

在对撰写这100篇论文的195位研究学者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了一些显著点。首先,在195位研究学者中,有111位(占57%)为华人。这是通过查看每一作者的名字,并判断名字的罗马字母是否标志着中文名而得出结论的。这一方法也被用于判断是否有华人作者与西方作者合作。我们发现,100篇论文中有78篇是合作发表的,其中34篇(44%)为华人作者与西方作者合作发表。

321主要贡献者

如果该学者是与他人合著论文,则其调整后的出版信誉指数按照如下方法计算:若该学者有一位共同执笔人,则获得半个出版信誉指数;若有两位共同执笔人,则获得1/3个出版信誉指数,以此类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采用过此步骤(Ouyang,et al,2000)。此外,我们也根据被引用次数对这195位学者进行排序(见表5)。为了统计每位学者的被引用次数,我们使用了谷歌学术搜索。

一个有趣的现象通过表格反映了出来:当以总出版信誉指数为标准对学者进行排序时,位居前五的全部为华人学者,而当以调整后的出版信誉指数为标准对学者进行排序时,位居前列的八位学者中有七位都为华人学者。这就表明对中国市场营销的研究兴趣还未全球化。前文提到,撰写这100篇论文的195位研究学者中有111位(57%)为华人,也为此结论提供了例证。

如前文所述,我们还根据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对学者进行了排序(见表5)。假设一篇由多位学者合著的论文被引用,那么此文每被引用一次,每位学者都可得到一个引用指数,不论谁是第一作者。为找出华人学者,我们仔细检查了表5的内容,并发现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41位学者中有25位(61%)为华人。这表明在中国市场营销研究领域,华人学者占支配地位。

322研究学者所属教育机构

通过表3(作者的出版信誉指数)和表4(作者调整后的出版信誉指数),读者们可以发现在100篇样本论文中,数量最多的学者从属的教育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当以出版信誉指数为衡量标准时,排名前五的学者中有三位来自香港的大学。此外,当以调整后的出版信誉指数为衡量标准时,排名前八的学者中有四位来自香港的大学。在表3和表4中,为了方便参考,位于香港的大学以加粗字体显示。而早期研究也显示了香港的大学占优势的趋势(Ouyang,et al,2000)。此外,这种优势在表5(作者的引用指数)中也体现了出来。为了方便参考,表5中位于香港的大学也以加粗字体显示。读者们可以发现,排名前41位的学者中,共有13位(32%)来自香港的大学。

表5的数据也可用于反映在亚洲与西方国家的相关大学分布状况。通过“所属教育机构”一栏,我们发现前41所大学中有27所(66%)为亚洲大学,而有14所(34%)为西方大学。值得注意的是,这41所大学中没有欧洲大学。

4论文内容及类别——第二阶段

表72012年发表的中国市场营销论文数量——第二阶段

除《营销与运筹亚太期刊》和《国际消费者营销期刊》外,表7中的其他15份期刊都只在第二阶段才成为调查对象。因此,我们相信,如果从这15份期刊首次在网上发表的日期开始搜寻,应该可以发现更多的中国市场营销论文。在第一阶段中拥有出版信誉指数的其中四位学者也出现在了第二阶段中。他们分别来自亚洲(不包括中国)、北美、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大学: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Lisa McNeil,来自美国瑞德大学的Zhi Honggao,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Yang Zhilin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Ting Juichuo。

表8显示了论文的内容分类。读者们可以看到,第二阶段的七大分类中有五大分类与第一阶段相同,分别为:消费者行为、广告促销、市场营销策略、理论议题与其他方面。第二阶段中还使用了另外两大分类,即公共关系和文化效应。

表9比较了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中作者所属教育机构的地理分布情况。读者们首先应该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在两个阶段中,欧洲和北美的教育机构数量总和都大于亚洲(包括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并且中国大陆的教育机构数量都大于中国香港。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大陆的教育机构数量本身就超过了中国香港的教育机构数量,并且来自单个中国香港教育机构的学者通常会发表多篇论文。这一点,在表9中并没有反映出来。读者们其次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一个差异,即中国香港教育机构在第二阶段中所占的百分比为第一阶段中的一半。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四位学者并没有被列入表9的数据中。这是因为在时,他们在商业机构而非教育机构工作。

最后,表10列出了第二阶段中所有选用论文的标题。这样,读者们就可以知道最新的中国市场营销英语论文所研究的领域。

5中国营销国际期刊

本文中用到的其中一份期刊是《中国营销国际期刊》(简称IJCM)。由于据我们所知,该刊是纸质印刷出版行业中第一份完全致力于中国市场营销研究的学术期刊,因此本文将对其进行独立分析。该刊于2010年在美国创建,并由著名市场营销学者、被称为“现代市场营销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博士撰写发刊词。科特勒博士认为该刊几乎可涉足中国市场营销领域的各个方面(Kotler,2010)。而实际上,IJCM发表的论文所涉及的范围的确与本文研究的来自其他期刊的论文相符。接下来,我们将部分沿用在调查第一阶段时针对其他期刊采用的分类法,将IJCM中的相关论文分为四大类:广告促销,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策略和理论议题。

杰弗里·兰托斯在介绍第三期《中国营销国际期刊》的述评中写道:“目前在中国,市场主导型经济体制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市场营销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也尚在起步阶段。能代表编辑部撰写这篇述评,我感到无比荣幸。与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赵平博士一样,我衷心希望《中国营销国际期刊》会一如既往地发表顶尖质量的研究,帮助那些希望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营销的人们。”(Lantos,2011)。

经过认真考虑后,我们认为IJCM实际上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营销领域发表顶尖质量的研究了。迄今为止共出版了四期IJCM,下面我们会对已做研究进行综述,使读者们对此有更好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第一阶段中,100篇样本论文包括来自IJCM前两期的论文。而后面两期中的论文没有被用作本文研究样本,但在此会进行讨论。

51广告促销

在前三期IJCM发表的论文中,共有两篇与中国广告促销相关。第一篇论文(Emery & Tian,2010)更新了霍夫斯泰德(1980)著名的文化变量模型,将波利(1983)的广告诉求与这些变量相关联,并假设如果一种广告诉求能吸引中国或美国的显著文化变量,则这种诉求将产生最大的广告效应。比如说,中国被认为是一个具有阳性文化的国家,而实效性广告诉求则被认为具有阳性吸引力,因此作者假设与美国相比,具有实效性的广告诉求在中国会产生更大的广告效应。然而,在20个类似假设中,只有九个得到了证实,有一个的结论甚至与假设完全相悖。作者们因此得出结论:把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作为预测广告效力的唯一依据,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作者们推测,在实际应用中,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可能太老套,抑或太宽泛,或者两者皆有。另外,作者们还推测,广告诉求的效力可能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年龄、社会趋势、政治环境和产品用途等。

第二篇论文则探讨了以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的混合型广告诉求为基础的对品牌态度的改变(Chaoying,Jian,& Ille,2011)。作者假设,主要靠认知处理信息的消费者在混合诉求型广告中对理性诉求的反应会更积极,而主要靠直觉处理信息的消费者则对感性诉求的反应会更积极。在对一则中国电信某服务广告进行研究后,作者们做出结论:混合型广告诉求在传递给普通受众时,其广告效力并不会被削弱,且在试图吸引既靠认知又靠直觉处理信息的消费者时,混合型战略是一个很好的折中方案。

IJCM的第四期中,有一篇论文涉及了由电脑衍生的虚拟世界中的广告促销(Sharma,Li,& Wang,2012)。最知名的虚拟世界当属《第二人生》。现实生活中的公司如IBM,为他们在《第二人生》中的产品做广告宣传,或召开会议商讨他们的产品。作者们发现《第二人生》中的电子营销包括制造、分配、销售等环节,真实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市场营销。作者们指出了其对商业领域的一个启示,即《第二人生》这一虚拟世界中的市场营销,可以对现实生活中企业的营销效能产生积极影响。

52消费者行为

在IJCM的前三期中,共有三篇论文研究了消费者行为。第一篇是关于一家位于美国的华人餐馆的个案研究(Tian & Wang,2010)。作者们得出结论:对于民族餐馆的外国顾客来说,可靠度和价值是衡量其满意度的主要两大指标。但作者们未能印证前期的一项研究。在那份研究中,作者们认为顾客对民族菜的文化意识对其满意度有积极影响。第二篇论文(Li,Tu,& Li,2011)调查了中国农民对购买冰箱的态度,并将冰箱的七大属性按对农民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作者发现,对农民来说,冰箱的品牌最为重要,其次分别为价格、颜色、构造、能耗、体积和制冷能力。作者们得出结论:在不同的地区和市场,农民消费者对冰箱属性的态度有着较大差异,因此市场细分非常重要。第三篇论文则研究了中国超级市场和湿货市场对消费者的不同吸引力。对中国消费者来说,超级市场的产品更安全、更优质,而湿货市场的产品价格低、便捷且新鲜(Cui,2011)。

IJCM的第四期中,有两篇论文研究了消费者行为。第一篇论文调查了中国年轻消费者对手机营销的接纳(和抗拒)程度(Du,2012)。该论文发现,对手机营销的接受度与年轻一代手机用户共享内容的倾向、普通用户访问内容的倾向和用户对手机的个人依赖性直接相关。根据这些发现,作者建议,市场营销人员应该关注有效激励和价值定位,以鼓励消费者提供信息。这样,消费者们就会更容易接受手机营销。

第二篇论文则研究了中国消费者的面子意识,及其对年轻中国成人消费者决策风格的影响(Xue & Wang,2012)。作者们发现,在面子意识五大特性与完美—高质量导向的消费者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积极关系。其他与面子意识有积极关系的消费者决策风格为:新奇—流行导向的消费者,娱乐导向的消费者和享乐主义导向的消费者。

53市场营销策略

IJCM中涉及市场营销战略的论文研究了包括定价、产品定位、产品研发、品牌推广和服务质量在内的几个方面。其中一篇论文探讨了中国企业开展价格战的倾向(Zhang & Zhou,2010)。作者们得出的结论与主流观点相反。他们认为中国企业并不是盲目开展价格战的,而是通常以扩大经济规模的理求作为背后驱动力,并且很多参与价格战的中国企业在战后实力增强、利润扩大。在第二篇论文(Calantone,Benedetto,& Song,2011)中,作者们构建了一个用于预测新产品上市成功率的模型,并用来自美国和中国的样本来检验这一模型。作者们得出结论:两个国家中新产品上市的成功率(通常)由相同因素支配,即上市时间、上市执行战略、资源分配、营销活动、分销渠道支持、市场定位,以及上市时的功能交叉整合。第三篇论文论述了山寨产品和品牌推广(Leng & Zhang,2011)。该文阐释了中国小型企业在模仿大型成功品牌的产品时采用的极度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但在其模仿过程中,有时也会侵犯知名产品的商标权。第四篇论文则调查了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公众对北京教育情况的满意度。

IJCM的第四期中,有一篇论文研究了市场营销策略。该文调查了一家在广州做生意的日本海外零售商(Wang,2012)。这一人类学研究检验了日本企业的地方化实践。其中,公司大量雇用中国员工,这一点与日本企业典型的只雇用日本员工的传统相悖。另外,公司和供应商之前签订了库存托付的合约。供应商提供货物和推销员,并支付各种费用和总销售额佣金。而日本公司则为货物提供存储空间。

54理论议题

此分类下的论文中,有的在宏观层面上,从结构和法律方面探讨了中国经济,有的在中国背景下,推测了市场营销模型和方法论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性,还有的讨论了市场营销的行为道德准则。在一篇研究中国经济结构的论文中,作者认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在研发方面,尤其在研究商业化方面,会超越美国(MKotler,2010)。在另一篇研究中国经济结构及其市场的论文中,作者们提出了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Logan & McEwan,2010)。在该文中作者指出,中国应该在保护知识产权和允许信息共享之间寻求平衡点。在第三篇研究中国经济结构及其市场的论文中,作者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Hou,2011)。该文指出,中国劳动力的效率和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照顾老年人的能力,都可能因人口老龄化而受到削弱。

有一篇论文则谈到了市场营销模型及其在中国市场的适用性。该文选用了传统的集群营销理论,并试图将其应用到中国高科技行业中(Tu,2011)。另一篇论文提到了销售调研理论议题。在该文中,作者们认为为了理解市场营销中的跨文化问题,同时也为在中国做生意的国外公司提供竞争优势,传统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应该被应用于中国的商业领域中(Tian & Borges,2011)。

此外还有一篇论文探讨了市场营销的行为道德准则。该文研究了“文化旅游”在中国的实践情况(Walle,2011),并作出了下列结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传统市场营销正在削弱中国的民族共同体和它们的传统,或者给少数民族人群带来过多的压力。

6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使我们不得不同意杰弗里·兰托斯的观点,“目前在中国,市场主导型经济体制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市场营销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也尚在起步阶段。”(2011)本文试图通过描述这门新兴学科的现状,来使读者们探知中国市场营销领域中研究学者们的关注点,以及这些学者们和他们所属教育机构的特征。

学术期刊已经成为中国市场营销领域学术知识交流的主要媒介,并且近年来与中国市场营销有关的期刊和论文数量都在不断增长。然而,与针对西方国家市场营销活动的所做研究相比,迄今为止针对中国市场营销的期刊屈指可数。中国经济中快速发展的市场营销,使得透彻了解其研究论文的相关影响力变得日益重要。本文发现,尽管当前研究学者对广告促销、市场营销策略和理论议题有着研究兴趣,但是对中国市场营销的主要研究兴趣依然为消费者行为。至于中国市场营销研究领域的学者架构,读者们可以看到,虽然很多研究由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合作完成,但是很显然的是,此领域的大多数学者都为华人。另一显著事实是,很多研究中国市场营销的学者们都在香港。除此之外,研究中国市场营销的相关教育机构中,位于欧洲和北美的机构要稍稍多于亚洲。

我们认为,从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一些启示。其一,中国市场营销的研究内容很广泛,但深度不够。文献涵盖的话题很多,但许多话题尚未被研究透彻。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市场营销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二,为了进行有意义的中国市场营销研究,无论是从个人还是机构层面,中西方之间的专业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中西方在文化和语言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而中西合作可以帮助西方学者解开中国市场的谜团,也能帮助中国学者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市场营销研究技术。

在我们看来,中国对研究者们来说还是一块处女地,它将在未来不断吸引市场营销领域的学者们。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卡尔·格斯教授指出,尽管中国在2009年4万亿元的总消费支出依然不及美国的一半,但已经超过了日本,并将逐步赶上欧盟。格斯教授还指出,中国在短短几年内就学会了这些消费大国花了几十年才学会的一件事,即怎样消费。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广告市场在近二十年中年增长率为40%,且在2020年前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广告市场;中国现在有超过2000种新闻报刊,总发行量超过十亿;中国还拥有全世界前十大综合性杂志和超过1000个电视频道。当前在中国,广告业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行业,共有超过80000家广告公司雇用了超过一百万员工来帮助塑造品牌。格斯教授表示这种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正在急速改变中国和世界(Gerth,2011)。该现象迫切要求有经验的市场营销研究人员对中国市场营销进行学术研究。

中国崛起成为世界顶尖的市场主导型经济体,给市场营销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市场营销活动的繁荣景象和针对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相对贫乏,给希望在该领域的学者们打开了一扇机遇的大门。而对中西方市场营销学者们来说,这种环境更为他们的合作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本文存在很多局限之处。在第一阶段中,期刊样本只局限于那些标题着眼于亚洲或中国市场营销的期刊。此外,我们只研究了在纸质杂志发表同时也在网上发表的论文,这就有可能遗漏了一些相关论文。因此我们建议,为发现更多论文,接下来的研究应该检查所有市场营销期刊,而非只是亚洲的营销期刊。尽管在第二阶段中我们做到了这一点,但研究的时间范围只有七个月。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研究所有市场营销英语期刊,将会得出更好的研究结果。

在研究样本中,论文的内容也受到了一定限制。例如,涉及生活在境外华人的消费行为的论文和涉及位于中国境外的中国公司的论文,都未被囊括在样本内。涉及非华人人士对中国出口产品的看法的论文,也未被囊括在内。这些领域或许值得研究。此外,涉及香港及台湾商业活动的市场营销论文,本文中也未囊括。而这些论文很值得单独研究。最后,我们认为,鉴于目前有足够的中国市场营销研究论文,缩小研究范围是值得提倡的。例如,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营销策略论文的研究,或专门针对中国广告宣传论文的研究,都是值得做的。

参考文献:

[1]AMAAll Marketing Journals\[EB/OL\].\[2010-09-25\].(2011-09-11).http://wwwmarketingpowercom/Community/ARC/Pages/Research/Journals/Other/defaultaspx

[2]Ang,SHChinese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Alpha-Numeric Brand Name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1996,8(1):31-47

[3]Atwal G,Williams AIs this Shangri-La?The case for authenticity in the Chinese and Indian hospitality industry\[J\].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12(19):405-413

[4]BennetBrand Loyalty Dynamics - China’s Television brands come of age\[J\].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2008,16(2):39-50

[5]Bi X,Gunessee SChinese consumer ethnocentrism:A field experiment\[J\].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2012,11(3):252-263

[6]Bodet G,Chanavat NBuilding global football brand equity:Lessons from the Chinese market\[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10,22(1):55-66

[7]Cai Y,Shannon RPersonal values and mall shopping behaviour: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ntion among Chinese consum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12,40(4):290-318

[8]Calantone RJ,Benedetto CA,Song,MichaelExpecting Marketing Activities and New Product Launch Execution to Be Different in the USand China:An Empiric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0,2(1):forthcoming

[9]Camillo AAA strategic investig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of wine consumption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ne Business Research,2012,24(1):68-92

[10]Chang E,Luan BChinese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Hypermarket Store Image\[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10,22(4):512-527

[11]Chao MCH,Arnold MJExploring the Practical Effects of Country of Origin,Animosity,and Price-Qual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12,13(2):114-150

[12]Chaoying T,Jian S,IlleFRInformation Handling Styles,Advertising and Brand Attitude:A Chinese Brand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1,2(1):45-56

[13]Chen J,Lobo AOrganic food products in China:determinants of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s\[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tail,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2012,22(3)293-314

[14]Chen Q,Loke YJBeyond state-owned banks:Evidence from Shanghai bank customers\[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2012(17):19-30

[15]Chen X,Chen O,Chen NIn pressHow public relations functions as news sources in China\[N\].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1-09-25

[16] Chen X,Lam LW,Zou H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Integrated Brand Management in China: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2012,24(2):167-180

[17]Cheung W,Prendergast GExploring the Materialism and Conformity Motivations of Chinese Pirated Product Buye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2006,18(3):7-31

[18]Chuang F,Morgan RE,Robson MJClan culture,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in Chinese marketing ventures:an exploration of main and moderating effects\[J\].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2012,20(3):267-286,

[19]Cui BThe Choice Behavior in Fresh Food Retail Market:A Case Study of Consumers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1,2(1):68-76

[20]Cui G,Chan T,Joy AConsumers’ Attitudes toward Marketing: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China and Canad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2008,20(3-4):81-93

[21]Cui G,Yang XResponses of Chinese Consumers to Sex Appeals in 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A Test of Congruency Theory\[J\].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2009,22(3):229-245

[22]Custance P,Walley K,Jiang DCrisis brand management in emerging markets:Insight from the Chinese infant milk powder scandal\[J\].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2012,30(1):18-32

[23]d’Astous A,Li DPerceptions of countries based on personality traits:a study in China\[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9,21(4):475-488

[24]Fu G,Saunders J,Ou RBrand Extensions in Emerging Markets:Theory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in China\[J\].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2009,22(3):217-228

[25]Ga Y,Pan Y,Tse DK,Yim,CKBMarket Share Performance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Brands in Chin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06,14(2):32-51

[26]Gao Z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China’s Advertising Regulation System\[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7,19(3):307-323

[27]Gao Z,Zhang H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US Consumers’ Attitudes Toward Advertising Regulation\[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11,23(1):72-90

[28]Gebauer H,von Zedtwitz MDifferences in orientations between Western European and Chinese service organizations \[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7,19(4):363-379

[29]Gerth KAs China Goes,So Goes the World:How Chinese Consumers Are Transforming Everything\[M\].New York:Hill & Wang,2010

[30]Giuliano KK,Droms,CMThe Chinese health care system: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and emerging health care needs\[J\].Journal of Medical Marketing:Device,Diagnostic and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2012,12(2):123-136

[31]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Beverly Hills\[M\].CA:Sage Publications,1980

[32]Hou L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The Impacts of Population Aging on Marketing in China and the Chinese Econom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1,1(2):70-80

[33]Hou Z,Zhu Y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f public relations practices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s\[EB/OL\].\[2012-01-06\].(2012-05-02).http://dxdoiorg/101016/jpubrev

[34] Hu J,Liu X,Wang S,Yang ZThe role of brand image congruity in Chinese consumers’ brand preference\[J\].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2012,21(1):26-34

[35]Hung K,Heeler RMLanguage and Its Effects on Advertising Modality:The Case of Chinese and English\[J\].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1999,7(2):7-14

[36]Jeong SW,Stoel L,Chung Jae-EunImpacts of store type importance and country of origin:Exploring the case of dietary supplements in the Chinese marke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12,40(6):471-487

[37]Jiang J,Chou T,TaoXThe Impact of Price Discount,Product Complementarity and Relational Investment on Customer Loyalty: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s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J\].Asi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12(5):1-16

[38]Jie Y,Chou T,Chou NAssessing the fit of two brand personality scales in a Chinese context and revisiting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wo methods of measuring self-congruity\[J\].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12(19):525-540

[39]Kirpilani V,Robinson WRThe China Market and Lessons from Successful Exporters\[J\].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1989,2(4):81-98

[40] Knowles LL,Mathur I,Jai-Sheng CChinese Perspectives on Joint Ventures for Marketing in China\[J\].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1990,3(1):33-54

[41]Kotler PThe Importance of China Marke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00,1(1):14-16

[42]Kwok S,Uncles M,Huang YBrand Preferences And Brand Choices Among Urban Chinese Consumers:An Investigation Of Country-Of-Origin Effect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6,18(3):163-172

[43]La Ferle C,Lee WNAttitudes Toward Advertising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sumers in China,Taiwan,South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2003,15(2):5-23

[44]Lantos GPConsumer Behavior in Action:Real-Life Managerial Appli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1,2(1):forthcoming

[45]Leng X,Zhang MShanzhai as a Weak Brand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rke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1,1(2):81-94

[46]Li B,Tu,H,Li BDemand Attributes and Market Segmentation:An Evaluation of Refrigerator Purchase Behavior in Rural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1,1(2):13-33

[47]Li C,Cropp F,Sims,W,Jin,YPerceive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roles of public relations in China:Through the lens of Chinese public relations practitionersPublic Relations\[EB/OL\].\[2012-01-21\].http://dxdoiorg/101016/jpubrev201205001

[48]Li J,Mizerski D,Lee,A,Liu F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itude And Behavior: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9,21(2):232-242

[49]Li Q,Wang X,Yang ZThe Effects of Corporate-Brand Credibility,Perceived Corporate-Brand Origin,and Self-Image Congruence on Purchase Inten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Auto Industry\[J\].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2011,24(1):58-68

[50]Liu KChina,Emerging markets,Regional marketing,Retail trade,World economy\[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7,19(4):398-412

[51]Liu F,Li J,Cheng HSex Appeal Advertising: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nese Consumers’ Response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6,18(1):19-28

[52]Liu,MT,Shi,G& Wong,AHow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Endorser-Product Match-up Guide Selection of a Female Athlete Endorser in Chin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2010,22(2):169-181

[53]Liu,Y& Tang,F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Pricing Patterns in China’s Online Book Marke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2005,18(1-2):117-136

[54]Logan,RK& McEwan,DThe Emerging of New Business Culture:A Few Key Issues Pertain to Open Economy and Marke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0,1(1):73-84

[55]Luk,STK,Li,ELY,Ye,W& Xue,Y.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Wholesalers’ Marketing Behavior:A Functional Approach\[J\].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2003,16(1-2):71-95

[56]MacNeal JU,Mindy FJChildren’s Influence on Chinese Families’ Newfound Leisure Time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1996,8(3):32-57

[57]McNeil LSSales promotion in the supermarket industry:a four country case comparison\[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tail,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2012,22(3):243-260

[58]Ngai J,Cho,EThe Young Luxury Consumers in China\[J\].Young Consumers:Insight and Ideas for Responsible Marketers,2012,13(3).

[59]Oh L,Zhang YUnderstanding Chinese Users’ Preference for Domestic over Foreign Internet Serv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2010,22(3):227-243

[60]Ouyang M,Zhou D,Zhou N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on Marketing in China\[J\].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2000,14(1-2):187-201

[61]Panigrahi B,Ede FO,Calcich SAmerican Executives’ Perceptions of The Business Climate of The Two Emerging Markets Of India And China\[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12,14(1)::40-58

[62]Parker RS,Haytco DL,Hermans CMEthnocentrism and Its Effect on the Chinese Consumer:A Threat to Foreign Goods? \[J\].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2011,24(1)::4-17

[63]Pheng LSChinese Business Principles(770-221 BC):Relevance For Real Estate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0,12(1):17-36

[64]Qing P,Lobo A,Li CThe impact of lifestyle and ethnocentrism on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s of fresh fruit in China\[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2012,29(1):43-51

[65]Pollay RWMeasuring The Cultural Values Manifest In AdvertisingIn JHLeigh and CRMartin,Jr,(Eds)\[J\].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1983(5):72-92

[66]Prugsamatz S,Ofstad LThe Influence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Service Promises On Chinese Students’ Expectations Of Overseas Universitie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6,18(2):129-145

[67]Sharma G,Li B,Wang LSecond Life and E-Marketing in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The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Marke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2,2(2):38-59

[68]Shen Y,Wang XCitizen Satisfaction with Educational Services:The Marketing Implication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1,2(1):77-91

[69]Sin LYM,Ho SAn Assessment Of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onsumer Research On Greater China:1979-1997\[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1,13(1)3-42

[70]Singh JJ,Vitell SJ,Al-Khatib J,Clarke ICThe Role of Moral Intensity and Personal Moral Philosophies in the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of Marketers: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07,15(2):86-112

[71]Skallerud K,Grnhaug KChinese Food Retailers’ Positioning Strategies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ir Buying Behaviour\[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10,22(2):196-209

[72]Smith JR,Liu S,Liesch P,Callois CThe Role Of Behavioral,Normative,And Control Beliefs In The Consumption Of Australian Products And Services By Chinese Consumers\[J\].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2010,18(4):206-213

[73]Stanworth JODevelopers And Terminators In Hypermarkets’ Relationships With Chinese Customer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9,21(2)::280-293

[74]Sternquist B,Wang LBuying Committees In The Chinese Retail Industry\[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10,22(4):492-511

[75]Sun J,Wang XPersonal Global Connectivity and Consumer Behavio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2007,19(3):103-119

[76]Sun S,Wang YFamiliarity,Beliefs,Attitudes,and Consumer Responses Toward Online Advertising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2010,23(2):127-138

[77]Tai SHC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onal Values And Shopping Orientation Of Chinese Consumer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8,20(4):81-395

[78]Tam J,LMLinking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to Relational Outcomes in a Chinese Contex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2012,24(1-2):7-23,

[79]Thorellia HBWhat Can Third World Countries Learn from China? \[J\].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1988,1(1-2):69-84

[80]Tian GA Critique of Pan-Market,Fort Worth\[M\].TX:Fellows Press of America,2008

[81]Tian K,Borges LCross-Cultural Issues in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1,2(1):110-126

[82]Tian RG,CHWangChina National EconomiesIn Pendergast,Sara,and Tom Pendergast(Eds)\[J\].Cengage Gale:Worldmark Encyclopedia of National Economies,2002

[83]Tian RG,Wang CHCross-Cultur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at a Chinese Restaurant:The Implications to China Foodservice Marke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0,1(1):60-72

[84]Tian Z,He Y,Zhao C,Yi GThe Pricing Behavior of Firms In The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5,17(3):67-88

[85]Ting P,Kuo C,Li CWhat Does Hotel Website Content Say About a Property—An Evaluation of Upscale Hotels in Taiwan and China\[J\].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2012,29(4):369-384,

[86]Tsai W,Men LRCultural values reflected in corporate pages on popular social network sit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active Marketing,2012,6(1):42-58

[87]Tu HCluster Marketing Models and Strategies:The Implications Thereof in the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1,1(2)::34-44

[88] Xue HB,Wang XXFace Consciousness and Decision-making Styles:An Empirical Study of Young-adult Chinese Consum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2,2(2):61-73

[89]Walle AHMarketing Equitable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1,1(2):57-69

[90] Walley K,Custance P,Zhang,Ru xinService quality in the language training market in China\[J\].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2012,30(4):477-491

[91]Wang CL,Chen ZX,Chan AKK,Zheng ZCThe Influence of Hedonic Values on Consumer Behaviors\[J\].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2000,14(1-2):169-186

[92] Wang HAdjusting to the Local Context:A Japanese Overseas Retailer in Guangzhou,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2012,2(2):107-122

[93]Wang XH,Lin yang Z,Liu NRThe Impacts of Brand Personality and Congruity on Purchase Intention: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Mainland’s Automobile Market\[J\].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2009,22(3):199-215

[94]Wing CCKDistribution Reform and Retail Structure in China: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ntries and Exits of Enterprise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1994,6(3):3-25

[95]Wu Z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M\].New York:Routledge,2009

[96]Yang HC,Zhou L,Liu HPredicting Young American and Chinese Consumers’ Mobile Viral Attitudes,Intents,and Behavio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2012,24(1-2):24-42

[97]Yang C,Yang F,Xia Q,Ang SWhat Makes Sales in Chinese Shampoo Industry? A DEA study based on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12,24(4).

[98]Yang Z,Zhou N,Chen JBrand Choice of Older Chinese Consume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2005,17(4)65-81

[99]Yi L,Jaffe ED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nel evolu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7,19(1):22-39

[100]Yi Y,Chang TIn pressInstitutionalizing public relations in China: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Premier’s Press ConferencePublic Relations Review \[EB/OL\].\[2011-12-07\].http://dxdoiorg/101016/jpubrev,2011-12-07

[101]Ye L,Bose M,Pelton LDispelling the collective myth of Chinese consumers:a new generation of brand-conscious individualists\[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2007,29(3):190-201

[102]Zhang DIn press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on media relations strategies:The Chinese government’s news conferences from 2001 to 2009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2-03-01\].\[EB/OL\].http://dxdoiorg/101016/jpubrev,2012-03-01

[103]Zhang Z,Han BThe framing effect of coupon value for new products: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tail,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2012,22(2):209-222

消费调查论文范文第8篇

一、选题依据和目标(该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基于情感营销理论,分析哈根达斯实施情感营销的现状,开展杭州城区哈根达斯的消费者调查,进一步探讨如何提升哈根达斯品牌的情感营销策略。

研究的意义:

哈根达斯被美国纽约时报誉为冰激凌中的劳斯莱斯,是世界有名的冰激凌品牌之一,从它最初创立到现在已经有了将近60年的历史,从起初的一个家庭手工作坊的产品,发展到现在的全球第一大冰激凌品牌,哈根达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跟他合理的运用情感营销的方式是分不开的。因此,对哈根达斯情感营销策略的研究,探索如何改善哈根达斯的情感营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着名的广告人李光斗(2011)在其文章中说道,情感营销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笼络感性和理性消费者的一把利器。文章以凡客体为例,阐述了这一广告所表达的情感诉求很好的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而一个品牌要想获得消费者的芳心,就必须抓住消费者的情感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才能获得消费者忠诚。在感性消费时代,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建立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消费者才会慢慢爱上这个品牌,只有让消费者对产品动心,品牌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陶文静和池进(2013)两位学者认为运用情感营销策略进行餐饮经营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人们对餐饮的选择不仅受到产品质量的影响,而且也受到消费者情感和心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餐饮经营者需要关注顾客的情感因素和心理需求,让产品富有情感价值。同时他们还指出,情感营销作为一种注重消费者情感、心理需求的营销方式在餐饮经营中运用可以营造良好的餐饮环境、培养顾客忠诚,从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收益。文章最后从餐饮产品的设计、包装、宣传、服务等方面,为餐饮企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情感营销策略。

学者孙瑞华(2011)认为时代呼唤情感营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情感营销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特别是消费者在购买决策环节时,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不仅要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满足自己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和认同。他指出情感营销最关键在于攻心,在激烈的市场营销环境中,要想提高市场占有率,必须制定可行的攻心策略,为此他提出了四个攻心术,真正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投其所好。所以,市场营销正是将攻心作为上策,让消费者从心底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品牌偏好,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企业要想产品在市场上销量畅行,就必须顺应时展潮流,根据特定时代的情感消费需求制定企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学者许红格、林美珍和陈秋萍(2012)对情感营销有自己的看法,文章从顾客的情感需求出发,研究企业如何在市场营销中利用情感因素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他们认为在感性消费时代,情感是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企业是否创造更多回头客的决定力量。文章从情感营销的四个策略出发,分析了情感包装、情感设计、情感服务、情感广告对顾客情感需求的影响,指出情感作为一种特殊形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同时也影响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感知。文章还从影响消费者的情感因素出发,为企业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提出可行性的情感营销对策。

学者李梅茹(2012)对于经济学中情感营销的策略有一定的研究。文章从三方面阐述了情感营销对企业的作用,并根据各种消费心理提出情感营销策略。他指出企业要想获得消费者的长期光顾和品牌忠诚,情感营销是必不可少的策略,想办法如何抓住消费者的情感才是关键。同时他还针对不同的营销现状提出了不同的策略,包括如何激发消费者的认同感、用情感广告使消费者产生共鸣、开感产品满足顾客需求以及用情感商标来刺激消费者眼球。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的心里期望和实际感知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会相差太大,以至于让消费者自觉的产生产品偏好,形成良好的品牌忠诚。文章最后还指出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那么他的营销策略也要随着消费者行为和情感的改变而改变。

国外研究现状:

追溯研究文献,最早把情感全面引入营销理论中的是美国的巴里费格教授,他认为形象与情感是营销世界的力量之源,想顾客之所想,满顾客之所需。因此,情感营销就是企业将营销活动以一种更感性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总的来说,他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企业的营销活动:第一是研发出富有人情味的产品或服务;第二是采用富有人情味的促销方式。

营销大师菲利普 科特勒曾经根据人们以往的消费特点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追求量的消费,二是追求质的消费,三是追求感性的消费。同时他还指出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更多的考虑情感因素,将推销和营销手段情感化才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美国推销大王乔坎多尔福曾说过:推销工作98%是感情工作,2%是对产品的了解。对于一个推销员来说,掌握一定的推销技巧是很重要的,不仅要充分的了解产品,而且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推销过程中,因为顾客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还在买一种心灵体验和感受。

文章《A New Concept of Marketing: The Emotional Marketing》的作者Domenico Consoli认为如今情感营销是市场营销领域的一个新概念,他指出情感营销是研究如何诱导人们情绪化的购买特定的产品或服务。文章还从心理文学的角度出发,指出情感条件影响购买决策过程的每个阶段,情感在任何一种社会或商业决策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同时,情感营销策略的使用,能够确保企业获得长期和深远的顾客忠诚并且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作者Dr. Surender Kumar Gupta和Hemant Syal二人在文章《Emergine Marketing Approachesto Influence Customer Buying Behavior》中写道情感在顾客的购买决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功的营销活动依赖于了解客户的心理和他们的情感感受。企业将情感植入产品当中,可以吸引顾客的好奇心,并引起他们强烈的购买欲,从而增强顾客忠诚度。他们指出,顾客购买产品更多的是基于该产品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个性的情感相兼容,而不是基于产品的特性。

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多同质化的产品正在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新的营销理念也应运而生。同时,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也在不断转变和升级,人们在日常消费过程中,不仅重视产品本身带有的基本功能和利益,更多的是追求在消费和购买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满足和情感表达。情感营销理论作为现代市场营销中的一个新概念正在不断的发展,现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情感营销的理论研究当中,希望通过以此来进行企业在情感营销策略上的改善,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对于哈根达斯情感营销策略的研究调查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关键问题:

本课题基于情感营销理论,着眼哈根达斯实施情感营销的现状,以杭州市的哈根达斯消费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哈根达斯情感营销策略的研究调查,并进一步探讨如何改善哈根达斯品牌的情感营销,更好的实施情感营销策略。

难点:

本课题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具有以下难点:

(1)问卷设计的合理性以及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被调查者对问卷的态度、问卷的回收率等都会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有一定的影响。

(2)问卷调查中需要使用纸质问卷调查方式,需要进行实地调查,问卷的收集、统计、整理工作量较大。

三、完成该课题研究已具备的条件(有关的研究工作基础,仪器设备条件)

研究工作基础:

主观条件:首先,本人对哈根达斯的情感营销这块比较感兴趣,而且我们当中的一些同学自身就是哈根达斯的顾客,随时可以感知和体验哈根达斯的情感营销,对这次写论文应该会有一些帮助;其次,在大学三年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自己又查阅了一些资料能够完成这次论文。

客观条件:切实利用杭州图书馆及学校图书馆关于情感营销方面的书籍,结合其他杂志期刊上的资料,再利用互联网上的资讯,以及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来论证自己的相关内容。

仪器设备条件:学校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寝室电脑

四、研究方案

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试验方法及主要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以及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及外文数据库上的检索,收集相关资料,并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适当的归纳整理,为论文作铺垫。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在网上发放问卷以及对消费者进行实地调查发放问卷,得到相关的信息。

2. 进度安排(起止时间:20xx年3月1日 ~20xx年12月31日)

20xx年3月1日~20xx年3月15日 选导师

20xx年3月16日~20xx年5月31日 征题完成开题答辩

20xx年6月1日~20xx年6月30日 完成外文翻译

20xx年7月1日~20xx年8月31日 完成综述、资料收集

20xx年9月1日~20xx年9月30日 撰写论文提纲及完成论文初稿

20xx年10月1日~20xx年11月30日 修改论文

20xx年12月1日~20xx年12月31日 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补答辩

五、参考文献

[1]伍庆,董曼虹。传情圣物[J]. 21世纪商业评论,2010,(10):118-120.

[2]李光斗。情感营销 营销的温柔一刀[J]. 广告人,2011,(07):155.

[3]陶文静,池进。情感营销视角下的餐饮经营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3,(2):43-47.

[4]孙瑞华。市场营销新理念:情感营销[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75-77.

[5]许红格,林美珍,陈秋萍。情感营销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J].企业活力,2012,(1):33-36.

[6]李梅茹。经济学中情感营销的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9):76-77.

[7]张静雅。浅析情感营销策略[J].现代商业,2014,(5):43-44. [8]文征。情感营销。[M].北京市: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1):3.

[9]周高华。情感营销行之有效的营销之道。[M].北京市: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0][美]菲利普科特勒着,梅如和、梅清豪、周安柱译。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45-47.

[11]Domenico Consoli.A New Concept of Marketing:The Emotional Marketing[J]. BRAND. Broad Research in Accounting, Negotiation and Distribution,2010,(1):52-59.

消费调查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市场定位;销售人员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发展,人们对于房地产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何更好满足消费者对于楼房的不同需求同时促进中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成为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面对的问题。2010年,中国政府针对房价持续走高的现象,又推出“国八条”的政策措施,在2011和2012年实现稳步增长。201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销售价格再次上涨,中国政府出台了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国五条”,坚决打击投资、投机性购房。中国房地产行业不断呈现出新形势,这要求中国房地产企业必须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在房地产产品开发、建设、销售等方面进行调整,以保障房地产企业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区域性稳增长政策,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但中国政府宏观政策在打击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同时,也减少了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并且当前实际需求远低于供给数量,部分高房价背后是开发商苦撑下的高空置率、高存、高负债率的外在表现。在购房者平稳发展预期下,投资需求下降,购房者开始主动搜寻所需信息,购房变得更加理性。传统推式(push)营销方式的单向信息传播已经难以满足购房者需求,房地产营销迫切需要确定具体影响营销的因素,采用拉式(pull)营销方式,以实现房地产营销量的增加。

一、文献概览

标题:“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市场定位、房地产销售人员”与“中国上海房地产营销量”之间的关系。

任九腊(2012)认为影响中国房地产销售的价格因素是人所共知的,他认为应该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价格调整以促进房地产销售量的增加,他所说的三个方面分别首先是成本加成定价法,即房地产建设成本加上预期利润后制定的销售价格,这种销售价格的优点是比较简单,依据充分。不足之处在于仅仅是从房地产企业内部建设成本与利润收益角度确定价格定,忽略了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其次就是房地产销售通过行业竞争的方法来确定销售价格的方法,即依据行业竞争房地产销售价格的情况确定销售价格,这种方法一般在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下使用,但这种方法只有房地产企业不断的降低房地产建设成本时才可能使用;最后就是通过加权的形式来确定房地产销售价格,这种方法是在销售竞争价格确定的基础上,再结合楼层实际情况,复分析每一平方米的市场销售价格,再根据面积楼层视野等因素来确定不同的销售价格加减比例,从而确定最终的房地产销售价格。

总之,他认为通过对房地产销售影响力最强的销售价格进行合理恰当的调整,可以极大的促进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量的增加。

胡树红(2011)指出房地产销售过程中恰当运用合理的价格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房地产销售量的增加,他举例指出在2009年房地产销售量曾经创新高,主要原因就是房地产企业在营销策略上灵活运用销售价格的杠杆撬动房地产销售市场。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打出特价房来吸引购房者,一些楼盘还采用了把楼层低的单位和楼层较高单位的价格拉大的价差变大的策略,让一些特惠单位率先出售,从而聚拢人气,最终促进房地产整体销售量的提高。

潘彤(2010)研究人为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的信息传播促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通过大众媒体的销售方式进行房地产营销的方法不再有效。通过新媒介的房地产销售渠道对消费者的影响越来越大,分众营销的促销方式也越来越显著。他研究指出房地产销售信息传递呈现多点到多点是新媒体分众传播的特点,这种传播促销方式体现了差异性。他继续研究指出分众上是对受众进一步的细分,即根据特征把全体受众分成子组群,并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向不同组群传递不同的房地产销售信息,从而实现对受众精确和更高效的房地产信息的传播。目前这种分众式传播促销方式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主要采用的促销方式,这极大促进了房地产销售量的增加。

许继扬(2009)认为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存在夸大绿地面积,设施配套及环境等承诺与实际不符,以及不按合同约定或承诺时间交房,广告内容表述不准确,隐瞒实情等广告带有虚假成分的现象,这些营销诚信度差的现象不但影响了广告推广效果,而且也损害了房地产企业和行业的形象及诚信度,从而导致房地产楼盘销售量的下降。

连慧乐(2013)研究认为房地产企业的品牌促销不但是充分利用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创造出品牌价值,最终实现品牌效益的促销过程,而且还是通过使用各种促销策略让消费者对房地产产品和服务及品牌等形成认知的过程。房地产企业的高层次品牌促销可以让消费者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誉、知名度及形象等形成一个良好的印象。换言之,就是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企业品牌的深深烙印。通过塑造良好房地产企业品牌形象的方式,可以极大提高消费者对于房地产产品的认同感,从而促进营销量的提高。

李德云(2011)研究认为目前中国房地产的居住环境已经成为消费者购房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中国的房地产 在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时候把房地产的绿地覆盖率作为市场定位的标准之一,从而进一步增加房地产销售量的提高,他继续指出目前中国的房地产企业纷纷以环境保护作为自己房地产的营销理念,倡导绿色文化的消费价值观,都把绿色营销作为自己房地产营销的核心营销战略。中国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倡导绿色文化的营销策略,在增加社会效应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绿色节能住宅销售量的

提高。

邹元明(2011)研究认为只有市场定位准确,房地产销售才能进展顺利。如果房地产目标消费者定位不准确、不清晰,这样只会造成对客户需求理解的含糊不清,最终妨碍到房地产销售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熟悉客户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同时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竞争者状况的研究,避免定位趋同。他继续举例指出,概念房产可谓是房地产市场细分的典范,通过恰当准确的市场定位,成功的促进了房地产销售量的提高。

李翠勤(2013)研究观点认为房地产的销售人员应该从多方面完善售后服务,这是房地产企业在促销环节上从长远角度考虑,注重全局观念,不搞短期销售行为的需要。房地产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监督,并要及时听取房地产销售人员的售后服务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提高房地产产品质量标准;同时强化销售人员的服务意识,注重细节维护,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这样才可以有效促进房地产销售量的提高。

许继扬(2009)研究人为房地产销售人员队伍需要实现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明确职责、优化流程。对于规章制度和管理环节要进行完善,提高整个房地产营销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应对能力。加强销售人员的培训,完善激励制度,提高销售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销售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最终实现房地产销售量的提高。

从上述文献概览得知: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市场定位、房地产销售人员对于中国上海房地产营销量具有显著性的相关性。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论文采用的是定量研究与演绎推理相互结合的方法。

本论文把第一手数据(原始数据)作为研究数据的来源,把第二手数据作为参考资料的来源。

本论文的研究工具是参照里克特测量量表形式编制的调查问卷。

本论文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分配比例为:上海房地产销售员工300份和消费者300份,有效回收总计578份,有效率为96.3%,误差率为3.7%,完全符合论文设计要求。

三、数据分析

信度分析:“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市场定位、销售人员”和因变量“上海房地产营销量”之间的Cronbachα系数值结果分别是:0.851、0.762、0.690、0.807、0.812、0.765,上述信度数值都大于论文设计的最低数值0.6,完全符合研究设计要求,说明研究数据可以采用。

效度分析:通过对测量工具的结构效度进行因子分析的方式,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因子载荷值为0.670-0.922,超过0.5,这表明测量量表中各个题目与其相应变量之间均存在较大的相关性,辅合效度符合论文设计要求。旋转成份矩阵把本论文的研究变量分为六个成份,基本验证了本论文测量量表的各题目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判别效度符合设计要求。

描述性分析:总体均值中最高的是销售价格(4.5560),其次是市场定位(4.3391),第三是房地产营销量(4.1272),第四是促销方式(4.0567),第五是销售人员(3.9403),第六是销售渠道(3.7595)。由此可知调查对象对于“销售价格”的回答评价得分最高,对于“销售渠道”的回答评价得分最低。

标准差中最高的是促销方式(0.90869),其次是销售渠道(0.88937),第三是销售人员(0.84849),第四是房地产营销量(0.84669),第五是市场定位(0.82915),第六是销售价格(0.75853)。由此可知调查研究对象对于“促销方式”的回答评价意见分歧最大,对于“销售价格”的回答评价意见最为集中。

二元相关(皮尔逊)分析:在显著性水平为0.01(双侧)时,自变量“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市场定位、销售人员”和因变量“上海房地产营销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0.581、0.495、0.597、0.556,介于0.40-0.80之间,说明这五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正的中等以上强度的相关性。所有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15~0.194之间,均小于0.4的相关性。

四、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于相关研究文献的概览和相关研究数据的结果分析,对上海房地产营销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不但回答了本论文提出的研究问题,并且验证了研究假设。即对于“上海房地产营销量”具有影响的因素有“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市场定位、销售人员”,这些因素与“上海房地产营销量”之间具有中等强度相关的研究假设是成立的。另外,由于本论文只是选择五个因素对上海房地产营销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这个研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除上海之外的其它区域,这对于论文的研究意义形成一定的局限。

参考文献:

[1]任九腊、马丹、阮志祥、任建华.浅谈房地产销售管理[J].商.2012.4.8.

[2]唐纳德.R.库珀、帕梅拉.S.辛德勒.商业研究方法[M].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潘彤.房地产业营销传播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7.

[4]胡树红.浅谈房地产营销策略及创新[J].上海房地.2011.2.20.

[5]许继扬.房产营销特点与策略[J].现代企业.2009.9.15.

[6]连慧乐.关于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连锁.2013.8.28.

[7]李翠勤.房地产营销之售后服务[J].经营管理者.2013.5.25.

[8]邹元明.浅析房地产企业营销若干问题及对策[J].四川建材.2011.4.

消费调查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问题;原因;应对策略

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和撰写是高等教育中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检验本科生四年大学系统学习效果的试金石。毕业论文顺利通过意味着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反映了大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知识,标志着大学生基本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本科教学成败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研究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分析,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2]。本文立足于笔者自身从事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实践来看待这个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选题缺乏问题意识、论证缺乏逻辑性、整体缺乏学术规范性。

(一)选题缺乏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缺乏会造成论文主题肤浅、没有深度和新意。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驱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3]很多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这种问题意识,才导致论文主题陈旧,缺乏新意,或者选题空乏、抓不住核心。例如:有的学生讨论“大学生的消费现象”这个论题,仅仅停留在分析大学生学习上的花费、日用品上的消费、娱乐上的消费等方面,而不能结合现实社会中网络消费这一新现象进行探讨,缺乏反映社会现实的意识,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

(二)论证缺乏逻辑性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有些同学的论文缺乏对论证逻辑的仔细斟酌和全盘考虑。段和段之间缺乏过渡性,节和节之间缺乏连贯性,章和章之间缺乏系统性,以至于整篇文章结构错乱、逻辑混乱。有些论文材料不能说明主题,有些论文章节游离于核心观点,有些论文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叙事层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所有这些现象都是论文写作不科学、缺乏逻辑性的表现。

(三)整体缺乏学术规范性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4]为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但在现实教学中,尤其是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科学意识,论文写作缺乏学术规范。如引文不注明出处,表格格式不对,图形不符合要求,参考文献不规范。字体大小、段落间距等格式不符合要求,整篇论文看上去不统一、不整洁、不规范等。

二、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检验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的重要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创新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科毕业论文的好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科学历教育的成败。根据笔者工作实践来看,目前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并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内部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理论学习、方法掌握、认知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外部原因主要是环境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纰漏。

(一)欠缺对基本理论的深入学习

只有对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领悟,才能培养一种学科的敏感性,才能充分运用本专业的范式去思考问题、阅读材料和提炼观点。因为缺少对基本理论的深入学习,很多学生面对浩若烟海的文献资料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运用已经学到的学科知识去分析、提炼文献、提出独到的观点。在很多学生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材料中,经常出现对课题研究的现状不清,目的不明,对文献归纳不当,不能阐述文献的优劣,不能对研究内容进行详细阐述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因为学生对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没有吃透和理解。

(二)缺少对专业方法的熟练掌握

很多学生对专业方法不了解,更没有熟练掌握,造成所写论文的质量不高。首先表现为对毕业论文这种学术性的专业论文写作方法不了解,他们不知道论文的写作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比较固定的格式要求。如果没有掌握专业的论文写作方法,就会出现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条理不清等问题,甚至会出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天、行文口语化等现象。其次表现为对学科所要求的专业研究方法不熟悉,造成所收集的资料缺乏代表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或是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联系不紧密,如对于社会学本科生来说,实地调查的经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正确和恰当的调查方法对收集资料、提炼观点、论证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事实上,有部分本科生没有掌握好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做访谈不深入,停留在表面,得不到有意义的材料;做问卷流于形式,胡乱得到一批数据或是任意编制一些数据。这种缺少对学科专业方法熟练掌握的现象造成所写的毕业论文站不住脚,或是没有什么现实性意义和学术意义。

(三)对毕业论文的认知模糊,态度不端正

上一篇:税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网络消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