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9 14:28:59

校本教学

校本教学范文第1篇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认为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业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教师成为研究者内在的肯定了教师研究的主体地位。同时,校本教研以学校为研究基地,提倡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从事教学活动,保障校内的所有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决策、反思和改进的权利,教师真正成为自主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发挥创造性。

主体间性是主体性发挥的最高境界。校本教研是自我反思、同事合作及专业引领三方面的集合体。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个体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固然必不可少,但仅有这一点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个体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对问题的认识也会存有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很多时候,为了达到对问题的深入、全面地把握,教师与教师须形成研究共同体开展合作研究,就某一问题或专题展开交流、讨论。教师们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激发灵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是在自我反思基础上的升华,是教师群体主体性和创造性地体现。另外,教师长期处于教学实践的前沿,富于实践知识。但长期囿于教学的樊笼中,与教育研究的长期隔离导致教师理论知识匮乏,在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等方面需得到专业研究者的引导,专业研究者理论知识的富足正好可以弥补教师理论知识不足的缺陷。这样,教师与专业研究者在合作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进一步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地位。

二、从研究的价值取向或目的看,校本教研打破了传统教研之理论构建或验证之目的,代之以对实践的“改进”。

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生活,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连接起来。[1]校本教研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期望通过这种根植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探究,达到教学效益提高与实践改进之目的。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研究的主体。在自身已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积极反思与探究,可形成问题解决的独创性见解,这不仅会增进教师对教学过程与本质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会尽显教师的创造个性,使教师的教学主人翁地位发挥至极致。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科学概括出来的知识,并不能直接的指导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特定情境中的实践者能都对自己的情境有真正的理解,并作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2]这里提到的启蒙过程就是教学实践主体--教师对实践的反思与探究过程。以上观点反映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教育研究,要想真正的让实践中的教师走上预定的轨道,单靠外在的指手画脚是没有用的,如果没有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主动的研究和反省,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就会难以保障,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就会沦为空谈。

三、从研究对象看,校本教研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这与传统教研不同。

与传统教研相比,校本教研对教师主体性有着更多的重视。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教师具有问题选择、分析与解决的主动权。校本研究的问题直接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教育问题会随着受教育对象的不同和外在教育政策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使得教学实践从必然王国中走出,走向一种不确定性,同时要求教师走出教学实践的必然性,走向对教学实践的理性反思。[8]要在不确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就不能遵守既定的模式,不能全凭过去的经验来分析、处理当前的问题,而必然的要主动地探索发现种种教育教学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教学问题之所以产生的根源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并且试图发现此问题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教育教学问题做出尽可能全面而又恰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实践问题做出分析、探讨与解决。继而,校本教研的研究结果还要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评判。使校本教研沿着发现、研究、改进、再发现、再研究、再改进的螺旋式道路不断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校本教研这样一种对实践的理性思考的方式就决定了发挥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重要。

四、从研究的过程看,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是发挥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校本教研的过程是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其进行分析与审视,从而增进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过程。[3]一般来讲,校本教研包括反思、确定问题、制定计划、采取行动、进行考察、再反思等六个基本环节。在反思阶段,教师要梳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自身教学实践做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肯定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评价就离不开教师主体的反思。由于反思没有可供参考的固定的模式,故反思者对研究问题的发现离不开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反思发现问题之后,校本教研就进入了确定问题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从发现的问题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仍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反思。这不仅是研究者确定问题的关键,而且选择问题的着眼点可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制定研究方案是研究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教师在制定研究方案时,要对问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价值与意义、方法与步骤以及问题研究的预期的目的等方面做出阐释,这些都要求教师深系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在继承与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采取行动是校本教研的重心环节,是指实施计划或者说按照目的行动。考察主要是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再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在校本教研中,采取行动、进行考察及再反思三个环节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师对研究过程的调控,对研究方案的及时调整,对研究过程中突发状况的处理,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后的改进以及对研究结果进行再反思基础上的更高层次上的发现问题都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相关的理论,需要与研究共同体保持不断的交流与对话,需要不断地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在研究不断得以改造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伯康,周耀威.《塑造教师新形象--教师成为研究者之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P5.

[3]文涛.《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

摘要:从事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校本教研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文章从校本教研的研究主体,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对象四个角度对这种可能性进行深入探讨。

校本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校本;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359-02

很多学校因缺乏有效教学资源或资源的不规范而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的发展,也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因此,建设符合学校教学特色的教学资源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

教学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资源指的是:教学系统内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一切可以用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增进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的物质与能量,狭义的教学资源指的是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该文所研究和论述的校本教学资源,指的是针对本校的教学需要,投入到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按照CELTS的规定,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校本教育资源开发基于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根本目的在于为建构适合学生的教育提供支持。

1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

我校在教育信息化的潮流中,已经积极开展了校本的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工作,但是,因为教师个体差异性及信息化素养层次不一,导致目前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校本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规划。学校对于教学资源建设未进行系统的统筹规划,许多教师自主开发资源,但缺乏有效分工、协作,导致重复开发较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其次,开发者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开发出的教学资源价值不高。

2)缺乏优秀的校本教学资源。开发优秀的校本教学资源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开发教学资源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信息素养,而我校大部分教师还处于使用和熟悉电脑常用操作的水平,缺乏开发教学资源必要的技能,需要进行深入和系统的培训学习。

3)缺乏统一的规范、评价标准。由于校内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依靠教师的自主开发,在资源的标准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定和评价标准,导致教学资源的形式杂乱且内容不规范。教师制作的资源满足了个别应用需求,却难以规模化且难以共享。

2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要求

1)系统化。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建设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正确处理教学资源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更要正确处理与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只有真正实现了这种协调的发展,教学资源才能被高效地利用起来,这是避免重复建设而浪费资源的必要因素。

2)规范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学科、年级、资源种类、文件格式等进行定义时要根据统一的规范标准,只有制定统一的资源标准,才能使国家在进行资源统筹、各地区在进行资源交流与共享时具有可行性,并能与国际接轨。

3)智能化。学习环境中的支持系统是一系列的应用程序,搜索功能是其中的一种。智能化的搜索引擎大大减少了学习者获取资料的时间。并有效减少网络迷航。

4)校本化。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发挥校本优势,强化学校特色,以促进学习者充分发展为标准,大力挖掘并开发出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

5)效益化。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校本教学资源开发应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效益化具体包括开支的效益性、时间的效益性和学习的效益性。开支的效益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时间的效益性是指应尽可能开发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否则就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学习的效益性是指尽可能开发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资源。

3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案

1)对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并制定统一的规范、评价标准

我校由教务处、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以及学校各院系共同负责组织实施。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制定资源建设规范、评价标准、资源平台的应用及推广、教育资源的存储、管理及安全运行,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我校还成立了教学资源建设专家组,负责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监督、评价和指导工作。

2)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资源开发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对教师进行教学资源开发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我校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帮助并指导专业教师进行资源建设,以我校的天空教室教学资源建设平台的使用为例。笔者所在中心在半年内分批,分层地对参与教学资源开发制作的老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随后开展了全校性的平台使用及资源开发审定、调查及评比,根据制定的标准规范划分资源开发的等级,更好的促进有效资源的开发制作及共享,以期有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3)有计划、系统的丰富教学资源

素材类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是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是需要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只有做好这两大层次的建设,整个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才能有根本提高。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包含多媒体素材、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资源建设。校本网络课程类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学文本材料、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试题、试卷、在线答疑等资源建设。校本网络课程类教学资源的优质开发,对于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需要做好校本教学资源平台的教学资源质量监督工作。

4)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参考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发了基于网络的校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我部门拟开发对于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管理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对于素材类资源、网络课程类资源的审核、分类及使用推广;多媒体教室的使用调度;搜集学生对于具体教学资源的评价等工作。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领域,同时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考虑综合效益,又要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以保障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海瀛,地方教育资源管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校本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 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110-02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对先行教学教研机制进行调整和改进,而校本教研就是对这种教研机制系统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一种新型教研方式,它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情境中实际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育教学研究。在这种新型教学研究的理论指导下,我们进行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应以新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导方向,以实际语文教学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语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并在研究和探索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力求有所创新。

当然,在开展语文校本教研之时,我们首先应当真正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标准,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来进行实际教学,增强教学的目的性与主动性,避免随意增加超标准的内容和不分轻重主次的教学现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对语文教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应简单地把它看做是学生必须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应把它看做是一种引导学生发展认知、提高能力和完善人格的范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遵循语文教材的进度来安排教学活动;更要用灵活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语文教材,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情和学情,进行适当地筛选、增补和创新,才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

切实地开展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自身的教研能力,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语文的校本教研过程是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自我扬弃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它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进度及研究如何教好语文教材;更应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好语文教材,如何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在自主学习中获取对知识的掌握和创新,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因此,为了强化语文课改教学,落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 认真研究教学现状,分析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学情,明确校本教研的方向

可以说,校本教研的重要目标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努力寻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是校本教研的关键所在。在认真学习语文课改的“新标准”后,我们发现,单独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我们发现,这一全新的课型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和开展,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对综合性学习这一课型认识不够,认为它是语文教学的附属产品,可上可不上,因此在教学中显得过于随意,缺乏计划性。(2)认为综合性学习浪费了太多的语文教学时间,怕耽误学生学习的正常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3)没有真正认清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和重要性,只是简单地把它当成是课本教学。于是,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只是做了些简单搜集资料或积累素材之类的事等。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应及时进行校本教研专题研讨,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到这个问题的研究中来,让教师们不仅明白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还要在实践教学中自觉探索出有效的方法来,从而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 转变教研观念,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实施校本教研,应努力淡化由上而下的教研管理职能,强化以课程、教学和教研为中心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积极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及教学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学校应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制定开展校本教研的工作思路,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使教研工作真正做到服务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实践。当然,我们应清楚,校本教研的真正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教研工作才能富有实效。所以,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可将评价激励机制引入校本教研活动中。如可以是荣誉的激励,把它作为评选科研、教研积极分子的主要条件;也可以是物质激励,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振教师的精神;当然还可以参评发表,把老师的优秀成果送到上级部门参评或投递发表。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让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去对待教学工作,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顺利展开,能更好地提高校本的教学研究成效,同时也能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

三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培训,使教师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

学校在积极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努力打造“教、学、研”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应以教师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为主,以校本培训为中介,让校本教研作为整合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和纽带,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从实践中体会和完成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再通过培训促进教师的学习和提高,实现很好地参与教研活动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目标。这种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行动教研”,已成为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语文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而由于校本教学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语文教师就应自觉地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 根据教师工作的经验和水平的不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这些活动形式可以包括:(1)作为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自觉地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认真地写好学习的随笔、心得、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等,并在学习和反思中,实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尽快成长。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在每上一节课后主动写好教学反思,认真总结每节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方法。让这种自我反思伴随我们的教师在课改中成长,能使教师对新课程的自我实践有更清晰的认识。可以说,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参与校本教研的第一步。这应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种习惯。(2)可以采用不同层次的多元互动,进行经验交流。在语文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学校之间进行互相听课、评课、研讨和交流,也是开展语文校本教研的又一有效途径。例如,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可以说是老师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从小就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十分有必要。此外,各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同样不可忽视,如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可以邀请体音美教研组的教师,参与语文组指导学生制作手抄报,这能使学生的手抄报更生动。(3)在大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应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规范研究程序,明确研究目标,有秩序、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可是,由于有些课题研究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或研究的时间跨度较大,所以对一些课堂上的具体问题可能一时难以解决。因此,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校各学科正在参与的课题研究,积极主动地针对发生在自己实际教学中的小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明确问题所在,组织开展阶段性的专题研究,切实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校以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能较好地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也能充分挖掘各具潜能的教师,扬长避短,让其人事相宜,人岗相适,使每位语文教师都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五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探究做了大量的工作,语文课堂较过去更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教师上不好语文课,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老师没有信心教,学生更没有兴趣学,影响了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可否认,一直以来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所以首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发现学生喜欢语文老师,才有可能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课才有可能学好语文。而一个老师让学生喜欢的重要因素不一定是他渊博的学识或是敬业精神,而可能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发自内心的热情和亲和力。一些教师上不好语文课,很多时候可能不是教师的水平不高,也不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够,而是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自身性格的原因、家庭的原因等。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中,我们可以渗入相应的人文关怀元素,通过校本教研培训,引导教师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和生活,使一些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重塑。可以说,学校依托校本教研活动这一平台,使教师在人文关怀中,铸造健康的心理,并用他们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这种立足于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师具体工作的校本研讨,对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六 深入课堂抓教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骨干教师是中坚力量,他们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所以,在落实语文校本教研时,应始终把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摆在教研的主置,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新课标》的理论知识,并积极组织参加校际之间的教研活动,运用讲座、研讨会、送信息进课堂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培训语文骨干教师,让他们在学习和交流中,深入教改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打造出一批语文校本教研的强势群体,从而推动语文校本教研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清楚,骨干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和举足轻重的,所以,骨干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和挑战自我,在新课改的现代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做出更骄人的业绩。

总之,语文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能提高全体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由传授型、经验型逐渐向科研型、反思型转变,同时也能有效地推动语文课改的进程。一路走来,我们坚信:只有坚持走教研之路,才能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宁波.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J].教育科学,2005

[2]陈世滨.校本教研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实践阐析[J].教学与管理,2006

[3]朱慕菊.校本教学教研[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校本教学范文第4篇

“教学”可以说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新课程理念的指导相当关键。具体到化学学科,更是要结合“以实验为基础”这一核心特点,以及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形成既符合学科特色,又符合校本特色的化学教学观。

一、化学教学的宗旨是全面推进科学素养

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身,更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命题渗透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责任、价值的考查,这是课程改革推动高考的必然发展。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个性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每课的引入,可采用一些故事引入,对比引入,化学知识的发现历史、地球演化与生命进化知识或者是一些生活话题引入,这样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

2.注意运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教学应注意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种相关问题,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互动与关联。

3.树立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的观念。

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对于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化学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化学实验的过程、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发现史等都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在教学中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探索,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二、化学教学中应注重提升化学理解力

化学理解力包括学生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学生能够从变化的角度看自然、从分子原子的水平去解释自然现象、从宇宙进化的层次去理解生命及其进化的过程;包括学生对化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理解,学生能够在科学实验探究中自己动手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体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化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理解;包括学生对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STS)关系的理解,学生能够从生活常识的角度知道生活和化学息息相关,但是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药物到化妆品、从燃料到饮料等化学产品中认识化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要提升化学理解力,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化学习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情境学习就是在情境脉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种脉络反映了知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方式”。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对知识的理解,熟悉化学原理的应用,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学习与认知基本上是情境性的。化学教学内容、背景、学生参与、实验(实践)四个要素整合在课堂的情境学习中,学生才有真正的化学理解力,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在校本校研下,要充分发挥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从与生活相关的小课题中入手,自己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提升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力。

三、化学教学中要加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培养

学习就是一个信息获取和加工的过程。能否准确把握信息中的关键词语、限制条件,将信息表征、加工,并善于挖掘隐含条件,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前提。信息的表征、加工亦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则是对多种形式信息之间的转化能力。

1.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分析问题是对获取的信息进一步加工的过程,明确问题的实质后,挖掘其隐含的条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归类。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切入点,程序性地分析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多种形式信息之间转化能力逐步形成。

要培养学生多种形式信息之间的转化能力,就应在教学中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关注物质知识的特征和相互转化,最好的方式是建立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归纳中自主发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转化关系。例如物质的量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总结物质的量在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桥梁作用,由此推出微粒个数(N)、物质的量(n)、质量(m)、体积(V)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式。在每章小结中,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并形成自己的概念图,以此便可以逐步形成信息间的转化能力。

四、化学教学中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

提高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参考并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去挖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的东西,揭示出其内在化学本质。尤其是面对生活中的化学,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并探究本质,让学生学会从微观结构出发去解释宏观的现象。对于概念的形成,抛弃那些简单的背诵,让学生逐步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思维能力。

五、化学实验探究中注重实验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分散的知识归块,归类分析并进行全面评价,并进行思维加工,指导学生将装置进行归类、改进,探究和验证。同时可以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化学,利用生活废品进行简易化学实验探究。由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本教学范文第5篇

面对这久治不愈的顽疾,笔者认为,校本教研作为教师思想和业务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理应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实践中深入探究的问题。本着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我校在推进课改进程中,对校本教研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构建校本教研体系,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我校成立了“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体”四级一体的校本教研体系,将全体教师都组合在研究网络之中,从而在组织机构上形成了以校长亲自挂帅的全员校本教研网络。教务处设有分管教研的主任,学科设有教研组长,年级分科设有备课组长。

为了保证校本教研的有序开展,我们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如:《领导例会研究制度》《教研组活动制度》《备课组活动制度》《教案、导学案检查制度》等。要求每一级校本教研机构学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活动有记录,过程有资料,奖惩有措施。所有的教学管理人员都要具体分管一个年级或一个学科基层单位。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规章的约束,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出于对各年级各学科,共性问题集中且专业性较强的考虑,我们特别重视抓好以备课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活动。

在活动中做到了“四定”,即“定时间(每个教研组进行半天时间的集体备课)、定地点(各年级会议室)、定内容(学期初就把整本教材的备课任务分配到每个教师)、定中心发言人(课程主备教师即为中心发言人)”。教研活动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加强理论学习。以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中成功的经验为主要内容,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2.进行课例研讨。每周都有1—2名教师讲公开课,教研活动中,教师们进行反思、交流、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实现教学的价值。3.集体备课。我们主要采取异人同课、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主备人要把下周的授课内容,以书面的形式形成初步的方案,每个人在自己初备的基础上,大家共同讨论方案的每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课堂导入、教学环节、问题的提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及导学案的设计等。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较完备的方案。

二、深入一线寻问题,对照先进找方法

英国哲学家波普说:“真理的明辨永远始于问题”,而校本教研,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此,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求发展。教育教学的问题是复杂的问题,教育教学的时代背景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我们认识到,只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校本教研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问题从哪里来?绝不能凭空捏造和设想,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去发现和了解。我们通过教学常规检查,深入课堂听课,召开教师、家长座谈会,举行教师、学生问卷调查,进行成绩比较分析等形式,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中、学科教学中、学生学习中寻找问题,并进行分析。

问题有了,怎样解决才有效?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校本教研以谦虚和兼容的态度,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等名校和名师的先进经验,以实事求是和探索的精神,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破旧立新勇于尝试。比如:针对有些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差,我们就学习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学理念,引进他们教师“包”学生的做法,进而提出赏识教育的做法;有些学生错过的题,反复错,我们就学习衡水中学的做法,让学生准备错题本,经常复习,并在此基础上,安排了每天20分钟的晨测;有些学生书写差,学校就安排写字这门校本课程,老师们在批作业时,给学生打一个书写分……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琐碎复杂问题,我们总是不厌倦、不回避,让问题与方法在四级一体的校本教研体系中成为探讨的永恒主题。

在众多的问题中,我们重点抓好两大方面问题。

(一)多措并举,更新教学理念。

课改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实施者的教师如果不具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难以胜任课改工作的,为此,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尽量让更多的教师通过与教育专家面对面的接触、指导,通过参加各种培训,领会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获得并提升实施新课程改革所需的理念知识。以校本教研为平台组织教师同伴互助,共同提高;提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结合课堂教学改革学习,坚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学习,坚持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习。

从课堂教学改革的酝酿到逐步实施,我们进行了“六步走”。首先,我们通过文字资料、网络视频、光盘、专家讲座等各种途径,组织老师们集中学习新课改成功的经验;其次,我们要求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经验,并认真搜集随堂、课后、平时的资料和数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年级召开了学习座谈会,搜集问题,解决疑难;接着,我们又进行了每人一节的新课改模式展示课,大家彼此听课,展示提高;再次,我们又选出了一批优秀的课,面向全校上了示范课,推出榜样课,示范引路。最后,我们又开展了一轮新课改模式的提高课,要求老师们针对优秀找差距。

学校还注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开设了电脑培训班,对教师进行上网查阅资料、编辑文档、课件制作等培训。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由重教师“教”转向了重学生“学”,由重结果转向了重过程,由单向信息交流转向了多向信息交流,由重知识传授转向了重能力培养……

(二)以学生为主体,打造高效课堂。

在办学理念向实践转化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论,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内涵的“导学点拨,当堂检测”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校本教研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部分:

1.学案导学:利用集体研究,精心设计出的导学案,让学生进行课前自主、独立学习。也就是学生以导学案上教师设置的具体明晰逐步深入的问题为引领,对所要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提前熟悉,包括动手实验等环节。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稍难的问题,学生以小组(每组4—6人)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采取“兵教兵”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点拨引导:在自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以学定教”,要做到“三不三必”。“三不”就是三个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不讲可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三必”就是三个必须讲,即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共性疑难必讲。在此环节中,教师进行引导、点拨,要点在关键处,让学生在知识上触类旁通,能力上迁移运用。

3.训练提高:习题设置,紧扣课标及中考说明,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基础,提升能力,有层次,有梯度。以限时训练、以考代练方式进行,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重点难点的理解,由理论再回到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经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知识获取的整个过程,以此过程为载体,掌握知识,习得方法,形成技能,养成习惯。培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使学生能够有思想、会学习、懂方法,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总之,以校本教研为引擎的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二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三是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学风有了明显的转变;四是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校本教学范文第6篇

1.注重构建学习共同体教材的设定合不合理

课程的规划合不合乎实际,运用会不会有效果,都有待课堂的检验。我们坚持让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与课堂应用、改进教学计划相结合,以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课题组成员团结互助的作用,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校本教研融为一体,在要求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实践、总结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课题成员集体教研的作用,我们构建了课题研究学习共同体,成立了极品语文工作坊,注重教师合作交流,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在设定好校本教材后,我们成员立足教学一线,从各自班级的实际出发,把开发的教材课程逐步运用到教学中去。在教材实践的阶段,我们进行了集体备课、上课和交互式听评课。笔者作了示范课《高考新材料作文的有效审题立意》《高考作文命题规律与预测》,并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解决了高考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难点。李漾老师作了《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评》示范课,化枯燥的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评为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参与度高,课堂精彩纷呈。潘聪老师作了《作文素材积累指导》和《写作思维训练》示范课,想法创新,用之有效。大家研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交流某教学活动体会、写活动反思、做教学设计、分析教学设计优劣、参加各类作文教研比赛等。在这里,老教师发挥了专业引领作用,青年教师则得以快速成长。课题组成员在《创新作文》《作文指导报》《中学生阅读》《高考金刊》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几十篇。

2.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了弥补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不足

我们带领学生开展“每周写一篇书评活动”,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交流,大量优秀习作已被整理成集,内部分享。同时,创办了个人教学博客,把收集到的想要学生课下利用网络学习的内容都放在了博客上,以供学生课下学习,这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的途径,成为学生课堂学习之余的好帮手。指导学生创办《星空》等写作期刊,组织学生自己组稿、编辑、内部发行,很多同学的才华得以施展,能力得到了提高。本课题组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套操作性、推广性很强的校本教材,在课题组老师们所教的班级中使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使用本教材进行系统训练后,课题组老师们的学生在2014年郑州市高三一测、二测以及高考中作文分数持续提升,班级语文总成绩也在各项评比中位居前列。研究表明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结合自主编选作文校本教材,构建作文教学模式:教师引导———校本自学———合作探究———写作达标———佳作展示。这种模式能保障中学作文课堂有效教学,既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能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二、作文有效教学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的理论思考

1.构建课题学习研究共同体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分工加合作,分工是为了更好地合作。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成立了极品语文工作坊,打造课题研究共同体。课题组一开始就强调课题组成员之间要通力合作,制定研究大纲,集体教研、理论文章共读、示范课打磨、课题调查的开展等活动都是在合作中进行,但课题组也进行了细致的分工,由笔者负责课题的全面工作;李漾老师探究如何切实有效地批阅学生作文的措施,探究作文有效讲评的措施,进行课题的具体组织和汇总工作;由潘聪老师探究高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高中新课程作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具体措施研究;王亚乐老师则负责分析高中生的兴趣点、思维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结合新课程作文教学实践,探究如何具体有效指导学生的作文训练并探究高中生进行作文素材有效积累的途径和素材整理的方法;陈海霞老师综述高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理论意义及研究现状,探究打造作文亮点的有效措施。在分工合作相结合中,课题组较好地落实了各项研究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分工与合作的程度和范围,我们也在进行反思。我们感到,在一个多人合作的大课题中,分工可以再细致一些,甚至是越细越好,这样每个人的责任意识会更强,也更明确要做的事情和要取得的结果,每个人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课题研究就可以在常规之中有突破。

2.要总结出简单易行的作文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模式套路

但为了防止千人一面,还得从思维上加以训练,写出思想,写出层次。本课题侧重的是开发出的作文校本教材的系统性、可操作性,所以对于作文的审题立意、素材的积累、作文结构的美化、作文文采的展示等方面多有偏重,在这些方面也确实探索总结出了不少简单易行的模式套路,在运用中也效果显著。作文最根本的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只有思维独特,才能防止作文千人一面,作文才有灵性。我们在这个方面还关注不够、研究不多,需要在后续研究之中侧重加强。比如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要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就离不开这项基本的能力,用思维导图等科学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捋出层次是值得研究的举措。再比如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想象力丰富、举一反三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文章才会有新意。总之,技法研究初见成果,思维训练研究尚需深入。

3.校本教材根据实际教学需要

结合教学实践编写,还得回到教学中去,接受实际教学检验,通过检验进一步完善与推广。我们还需让校本教材接受不同层次学生的检验,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课题成果,接受反馈信息,并据此进行修正与完善。

校本教学范文第7篇

一、以教学反思为基础

杜威认为:“反省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对反思性教学作了如下定义:“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

基于上述原理,在校本教研中,我们以教学反思为基础,使反思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多读书,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反思具有前瞻性;在教学中多观察,及时发现需要反思的教育事件,使反思具有监控性;在教学后多思考,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以独特的视角分析、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使反思具有批判性。我们在校本教研中坚持养成反思的习惯和撰写教学反思,以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以校本教研促成长

波斯纳(C・L・Posner,1989)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著名教授叶澜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在校本教研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

1.开展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1)写反思日记。我校政治教研组在每学期第一次教研会议时,就明确要求:每个教师一定要写反思日记。日记内容要源于课堂教学实践,“点”要小,比如一个小问题、小环节;话要实,说实话、说真话;学会多问,问自己这节课是否成功?教学中包含着哪些理论?如何改进?等等。通过具体的要求,教师就有材可取,有据可依,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积累。为此,我校每位政治教师都写了一定数量的教学反思日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成长轨迹。

(2)观摩和分析。我们在教研常规中鼓励教师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特别是名师名家的课,最好是能与他们直接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弄清他们怎样组织教学和为什么这样做。也可以邀请别人观摩自己的教学,并指出不足,提出意见,提供反思的角度。一学期下来,每个教师观摩课都在15节以上,最多的达到30节。通过观摩,与同行们共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共同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

(3)行动研究。我们鼓励教师充分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文献等多种方法,并通过课内、课外活动、作业批改、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同时要求教师结合本组研究课题,积极开展课题教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论文比赛。

2.开展教师同伴的互助反思

(1)对话。首先是信息交流。大家轮流阅读学校和教师个人购置的教辅资料、报纸和杂志,并由教研组长定时交换老师们手中的资料,从而扩大和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其次是经验共享。在教研组会上或课间休息时间,教师们互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在对话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和吸收他人的教学经验。再次是深度会谈。我们开展“座谈会”“教育对对碰”等,为教师开展交流提供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创设平等互助的对话平台。最后是专题讨论。大家在会上围绕某个问题(如新课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每个教师能对所讨论的问题获得更深更广的认识。

(2)协作。教研中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我们教研组每学期都开展“结对子”活动,一方面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来传、帮、带年轻教师,使其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由优秀教师与优秀教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反思教学已成为校本研究的必需。基于“以教学反思为基础,以校本教研促成长”的思路,我们在教研实践中重视反思,善于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使教师逐渐完成从“教书匠”到“反思型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4).

校本教学范文第8篇

导读: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产生的新型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的项目既可以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也可以是一项服务。职业教育“项目化”课程模式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其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体现的是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与教学理念。通过岗位任务的分析、主题任务的确定、项目情境的创设及典型产品的形成等方式,建构职业院校学生健康、优质生活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合作态度等职业素养。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探索和完善的地方,如项目化教学中教师的及时辅导与师生比例之间的矛盾;项目严格的时间控制与学生个体适应能力之间的矛盾;教师的双师型要求与职校师资来源之间的矛盾;等等,很多问题都需要在发展改革中研究解决。另外一个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以行动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有其适用的范围,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程,还要积极关注其他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如“头脑风暴”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根据课程特点,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摘 要】项目式教学普及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中。要想搞好项目式教学,提升教学成果,必须要有一套适合实际教学需要的项目式教学教材。中职教学制冷与空调类的课程教材比较注重理论教学,不适合进行项目式教学使用,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显得很有必要,须整合专业课程,综合优化教材;针对教学实训设备,设置教材项目任务内容;兼顾基本内容,提高通用性;针对学情,科学选择项目内容;选择合适版式,谋篇布局。

【关键词】项目式 校本教材 开发 编写

一、教材调研

职业学校的电气技术、机电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教学大纲要求,很多开设了“制冷与空调”课程。专门给以上所述专业配套的“制冷与空调工作原理与维修”的教材比较少,且多为理论内容,很难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设备及项目任务相适应。

我校教授“制冷与空调”课程的相关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总结,同时参考其他教材和最新技术资料,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采用自编教学讲义进行教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项目式校本教材。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

(一)整合专业课程,综合优化教材

1.学制学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三年学制通常有半年的离校顶岗实习,学生实际在校学习的时间为2.5年。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学习“电子电工基础”专业课,二年级2个学期学习“制冷与空调”专业课程。按照我校教学计划,第三、四两个学期各安排10周和6周的时间,共计16周课时用于“制冷与空调”课程教学,前10周用于电冰箱和空调制冷系统学习,后6周用于空调器电路与维修学习,课程结束后进行制冷设备维修中级工技能鉴定。

从“制冷与空调”课程学习的内容和中级工技能鉴定要求的内容看,学习内容主要是操作技能与专业理论。由于学制学时的限制,以及对电工、电子、制冷等理论的要求,要对有关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形成较为综合的校本教材,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2.学情知识分析

刚开始学习“制冷与空调”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只有1个学期的电子电工专业知识,制冷与空调控制电路的学习基础很欠缺,要对“制冷与空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编写内容全、涉及面广的教材。

由于16周的教学内容都是“制冷与空调”的内容,必然导致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减少,所以要将有关的专业课程整合到“制冷与空调”的教学中来,这样不仅学习内容和实用技术相结合,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3.基础专业课整合

电子电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都要开设电工基础、电子线路基础、电机与变压器、脉冲与数字电路、无线电基础、传感器与控制等基础科目。在“制冷与空调”教学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电冰箱与空调器控制电路教学项目的确定,以项目需要为抓手,以项目教学为目的,将上述各科基础专业课根据教学需求进行优化组合,抽取组编和“制冷与空调”控制电路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二)针对教学实训设备,设置教材项目任务内容

我校编写的“制冷与空调”教学教材,技能训练的部分都是针对自有的设备进行设计编写的。为配合项目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我校目前的教学设备主要有四个部分。

首先是实际空调器设备。考虑到实际空调器电路结构的不同,教学过程中采用三个不同的品牌、形式的产品,共设定15个工位,来满足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分组教学活动,以及学习市场上不同的分体式空调结构。

其次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专用设备。为了适应职业教育与发展的要求,满足我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制冷与空调项目技能比赛的需要,我校购进六台制冷与空调比赛专用设备,以实施项目式教学,进行参赛选手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

再次是制冷与空调教学演示的教学实验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制冷系统和电路工作原理可以使用模拟的信号状态变化以及各类仪表来演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最后,利用淘汰下的空调器,弥补设备的欠缺。

各个学校很难做到教学设备统一,而全国大赛的竞赛设备是统一的。这样针对设备编写的教材就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针对性,不仅可以自用,还可以和其他学校交流使用,甚至公开出版发行,大范围推广运用。

(三)兼顾基本内容,提高通用性

校本教材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它不是国家规划通用教材,而是自编自用的。又由于很多教学设备都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并且理论内容基本都是通用的,所以校本教材编写时应适当注意通用性,以利于正式公开出版,推广教学经验。同时编写校本教材还要和教学模式、手段等相结合,所以要注意编写的理论教学内容、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排版模式等。

“制冷与空调”的教学内容,其制冷与控制原理,以及制冷系统管路的制作与操作流程等都是基础内容,和设备的不同没有太多的关系,所以在编写教材时适当侧重这些项目内容设定。

(四)针对学情,科学选择项目内容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是很强,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能懂会干,对理论的要求不是很高,注重的是操作技能训练,所以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根据实际制冷与空调维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编写教材。

(五)选择合适版式,谋篇布局

教材编写在设计教学内容上进行项目内容科学分解,以任务驱动进行学习和训练来完成项目内的各个任务,每个项目配若干任务书。校本教材设定12个项目,每个项目有3~5个任务内容,每个任务和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测评、总结等。在每个项目和任务中,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两大模块。

在教学过程的布局上,注重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主研究学习为主。在教学环节上注重入门指导、巡回指导,单独或集中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在教学流程上教材内容以情境导入、基本技能、基本知识、课堂练习、学习评价、课后练习等标题条目来推进项目式教学进程的开始、发展和结束。■

校本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笔者所处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如何以校本教研为依托,改进农村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从教多年来一直探索的一个问题。这几年我主要对以下几个课题进行了尝试。

一、着眼启发教学,加强校本教研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凡是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都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优秀范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着眼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研究,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去努力。

1.使教材内容问题化。根据教材要求,我精心设计跟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相适应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的独白,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加解决方法”的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避免从篇首到篇尾一问一答的现象。比如我在教《钓鱼的启示》这课时,把握宏观,操作微观,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1)从钓到鱼到把鱼放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2)父亲做的对不对?(3)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而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当学生一时回答不了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时,不要急于转移到另一位学生身上或老师急于讲解,要善于转变角度,进一步进行启发诱导,同时还要多鼓励质疑问难。

2.启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诱发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施教之功,先在激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变“沉闷”为“愉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解答问题速度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建立包括认知、情感、意念等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二、多种途径,开发课程资源

(一)利用电教媒体创设生动情景,开发课程资源

由于农村办学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传递单一,不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探究能力。现在政府加大了投入,学校配备了电教设施,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生动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兴趣。在执教四年级下册《颐和园》这篇课文时,计算机中展示的颐和园景色图片和着优美的背景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通过老师的激情导入,整节课学生们是一直满怀兴致地在用口读景,用心赏景,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要适时出现,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常看见许多老师一堂课黑板上没写几个字,也没有让学生朗读课文、讨论问题,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站在讲台上手握遥控器不停地转换图片、录像、投影……仿佛一堂多媒体演示会。这样脱离课文的教学是形式主义的泛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要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学为之服务。

(二)整合、改进教材,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知识,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把握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整合教材,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给学生提出观察、试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我在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从以下几方面整合教材内容:给学生补充了丰富详尽的时代背景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旧中国的贫穷落后;赏析教材内容,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课外链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那个时代的作品等等。在备课时还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切实落实语文学科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出了加强学生自学指导的重要性。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者魏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不仅学会了应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学习生活中的所有知识。实践证明,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抓好教法,也要抓好学法的指导。以前,我校学生的学习方法,基本上属两种类型:(1)抄背型。习惯于抄背词义、段意和中心思想,靠死背硬记的方式记忆信息;(2)听讲型。以依赖听老师讲来获得知识。因此自学能力低,学习效果差。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变这种学习方法,加强自学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加强自学指导,就需要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传授学习方法。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分段的方法、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的方法、背诵的方法、查字典的方法、做作业的方法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良好的教法向学生作出示范。如在教一篇课文时,可以先讲解分析某一段落,接着要求学生按老师教给的方法自己去学习另一段。

四、结语

校本教学范文第10篇

一、内容窄化的倾向

目前,学校在进行校本研究过程中存在着内容窄化的倾向,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注重课堂的研究,实质上是局限于教材教法的研究,忽略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课程开发的研究。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还要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认真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实际的情形是,有部分学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最能体现学校课程管理自主性,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具有不可低估作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整体规划,课程实施或是有名无实,或是以课外活动取代课程的实施;有的地方在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监控时,走入了新的误区,一味地监控评估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的教学质量,而学生能力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未被纳入监控评估之中,这样导致学校教学研究进一步窄化,对本来不够重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更加忽略。

二、形式主义的倾向

在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其一表现为:教研主体与教研分离。教师是校本教学研究的主体,而目前在许多学校,校本教学研究成为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广大的教师游离于校本教学研究之外,校本教学研究中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没有形成,教研停留在单个针对自己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状态,教师之间交往、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难以形成。其二表现为:广大教师对校本教学研究的理论价值认识不够,将校本教学研究当作额外的负担。如,经常有老师说:“我教学任务都完不成,哪有时间搞校本教学研究?”有的老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有的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拼命地要求增加课时,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的课时,而不是去分析其具体原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其三表现为:一些学校将校本教学研究作为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地引导教师发现现实教育中具体的、真实的问题,为了搞校本课程开发,绞尽脑汁想问题,结果想出的问题脱离教学实际,甚至对摆在面前实际的教学问题视而不见,却热衷于搞省级、部级课题,而这些大课题,并非是从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升出来的共性问题。这种形式主义的研究现象在很大范围内存在。

三、研教分离的倾向

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研教分离的倾向。其一表现为:新课程教学的知行脱节处处可见。如:认同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知道“用教材教”,但仍然“教教材”;知道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就是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和能力;知晓新课程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没有认真组织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其二表现为:教研与教学过程分离,也就是指不善于在日常教学实际中捕捉研究的课题,问题意识缺乏。如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深入政治教学课堂,通过长时间的课堂观察,发现我们的学生对自己是教学主体并无意识,对自己要做新课程的主人并不感兴趣。学生缺失主体意识的现象还比较广泛地存在着,而我们教师也没有积极地进行探索。其三表现为:教师缺乏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研究的意识。如,对提高有效教学的研究,涉及课前有效备课、课堂有效教学、课后有效巩固等方面,如果仅仅在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关注,这个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四、经验主义的倾向

在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经验主义的倾向。其一表现为:很多地方由于新课程培训不到位,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理念准备不足,在全面推进、实施校本教学研究过程中,实践与理论严重脱节,仅凭经验和肤浅的认识进行校本教学研究。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许多校本教学研究仅仅停留在听课、评课等浅层次上,缺乏对某个问题的持续深入关注和研究。如,有的地方表面上开展“同课异构”、“一人同课多轮”等行动研究的形式,却往往不指向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其二表现为:教师不愿学习教学理论,希望有现成的操作模式,将校本教学研究简化为一系列的操作程序,有的甚至刻意标新立异,总结出一些所谓的操作程序与模式,导致校本教学研究徒有其形,缺乏内容与精神。如,同伴互助,就是同一学科的几位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专业引领,就是搞一次教研活动,安排几位老师开开课,请教研机构的学科教研员来做做点评。其三表现为:教师仅仅关注个人的经验。运用个人经验解决问题,而忽略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如,有的学校虽然申报立项进行教师专业化策略课题研究,却对目前教师专业化策略研究进行到什么阶段,主要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等问题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很多总结出来的可供借鉴的经验视而不见,给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感。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曹宝静,中学政治教学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4]滑,研究性学习导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5]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6]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上一篇:素描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数学例题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