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07:24:06

项目化教学论文

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化学检验课程;项目化教学;探讨

引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司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决定,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职业教育化学课程改革。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向特定的行业和岗位培养合格的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使命,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高等职业院校一直在探索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缺乏自己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理论和动手能力都有,但是缺乏实际岗位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为此,我们以环境监测与治理2006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之一,不断探索和研究适合高等职业教学的模式,积极将“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高职教学中来。

1教学实施过程

1.1教学目标

化学检验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化学分析工,其工作任务包括: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制备、保存与分解;样品分析;分析结果处理。课程内容是化学检验岗位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分析仪器的基本构造和操作技能,能运用其知识、技能解决样品分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用心做事的工作态度。

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通过连续三年对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行业及企业专家的访谈,以及人才市场的跟踪调研,明确了《化学检验》的技能目标、知识目标以及态度目标。

1.1.1技能目标

能遵守实验室卫生、安全要求,学生在实验室行为达到5S(整理、整顿、清理、清洁、修养)管理要求;分析仪器操作能够达到化学分析工中级工以上的水平;能独立进行样品的采集、制备等;能够对一般分析仪器进行维护,对滴定分析仪器进行校正。

1.1.2知识目标

能讲出定量分析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及减免方法;能正确讲述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预处理基本知识;能正确讲述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1.1.3素质目标

团结协作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行为能力。

1.2教学组织及教学内容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根据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需求及工作态度,重构以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产品检测任务为依托,选择典型分析项目,设计了实验报告的编制、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用滴定分析法对物质进行测定、用重量分析法对物质进行测定、用仪器分析法对物质进行测定、按工作过程进行样品分析实训等8个教学项目,在项目的教学实施中,进一步分解成21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以实践教学为先导,实验室作为教学实施场所,展开教学,将理论知识讲解渗透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采用“边讲边练,边做边学,边做边讲”,待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后,再进行理论延展。整个教学活动均在实训室完成,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

1.3教学方法与手段

《化学检验》内容多、实践性强,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理论密切结合实践,《化学检验》主要解决的是样品的采集、制备、分析方法及操作技能、分析数据处理等问题,而分析检验岗位工作是为了完成分析项目工作任务,是重复劳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具体、真实的分析工作任务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等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开设实验项目的训练,可将学生组成项目学习与训练小组,分工协作,相互帮助,相互监督,按照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分析操作技能要求进行项目活动,提交任务成果。

1.4考核与评价

《化学检验》课程的考核评价按项目进行考核,每个项目分为知识、技能与态度三部分,分别考核,综合评价。课程考核是项目考核的累积。并将“化学分析工”职业技能认证考核成绩与课程考核成绩综合评定为课程总体成绩。

1.4.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

课程成绩中每一个项目成绩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考核,考核依据提交的成果、回答问题、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考核方式可采用卷面、计算机模拟和实操。

1.4.2项目考核

以班组为单位对成员进行考核,采用操作与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核。每个班组由组长负责小组考核,集体答卷,一人操作其他成员评价,然后按答卷贡献大小、操作评价和态度对小组成员进行成绩评定(排序)。

教师根据各组答卷成绩、操作成绩和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工作评价成绩按A(90分)、B(80分)、C(70分)、D(60分)、E(50分)划分为5个等级。

考核注重应用,紧扣大纲,项目里重点介绍或讲解的知识,就是重点考核的知识;不出偏题、怪题。

2实施效果

项目教学法目的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说明实行了项目化教学之后,尽管平时的作业上缴、单元实验以及技能训练对有些学生来说是被动的,但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3经验总结与问题探讨

实行项目化教学是一个改革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化学检验》项目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化学检验》项目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是可取的、有实际价值的。

项目化教学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用项目教学法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法,或者在项目教学中不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等机械化操作现象。有时还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和详细设置等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我们在今后的项目化教学中不断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使项目化教学不断地得到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雪平,王哲嵘.高职院校化学教学方式的改革[J].科技资讯,2007,30.

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深入企业调研,明确岗位责任,梳理职业能力,制定课程培养目标

经过我院连续多年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调研,我院对成本会计课程岗位的定位主要是中小型加工企业的的成本核算岗位,具体到企业的工作岗位可以包括材料物资部门管理岗位,生产部门的成本管理岗位,财务部门的成本核算岗位和人工费用核算岗位。经过企业走访和企业专家调研,归纳整理成本核算岗位的工作流程,明确了生产型企业成本核算岗位的主要相关职责,确定了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的各项开支与耗费进行成本核算,相对准确地计算出各种产品成本,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高效的成本信息。

(二)设计典型项目,优化项目课程,重构课程内容

依据上面的课程教学目标,将整成本核算课程进行了整合优化,重新整合优化后的课程内容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相应的设置成品种法成本核算、分批法成本核算和分步法成本核算的三个教学项目,形成了“1导向,2融入,3层次”的特色教学项目。“1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每个教学项目都是完整教学过程,项目下按照成本核算流程设置任务,这样每个教学项目都是按照完整的工作流程设置:它包括原始凭证、资料取得与分类汇总、编制各种费用分配表来分配各要素费用,登记成本类账簿,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编制成本报表并进行成本分析,基本涵盖成本会计岗位各个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每个项目使学生真正了解并熟悉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本课程项目案例设计过程中,知识点情境化、任务化,设计课程项目难度层层递进。课程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项目,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各项目之间既有横向的设计上的联系,又有纵向难度上的提升,后面的情境项目是在前一情境项目基础上,对知识技能层层深化、巩固和加强。三个教学情境相互独立且层层递进,情境项目由简单到复杂。另外项目内容设计贴合企业工作岗位实务,三个项目提供的都是原始的未经过处理的企业原始单据,让学生在对各项耗费进行分类汇总的过程中,既能直观感受产品的生产耗费情况和费用管理要点,也能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整理能力和耐心、细心的会计职业素养。“2融入”,教学项目核算过程融入成本管理理念,课程内容融入成本管理知识;优化后的情境设计在整个核算过程中处处体现成本管理,并根据行业分析有针对性插入相关的外贸知识,有机的整合了成本核算岗位的两个职业能力要求:成本核算能力和成本管理能力。“3层次”,三层递进的教学项目,整个课程整合优化成只有三个情境项目,三个项目层层递进。

(三)重视过程评价的考核设计

采用过程性考核模式与多元课程评价,在考核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与技能赛结合;课程合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证书的获取相结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既包括专业能力的评价,也包括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评价;对本课程的评价,则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与社会认可等各方面的评价。对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的考核评价设计,在考核评价方法上,采用的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评价通过传统的期末考试进行,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的把握。

二、项目化教学效果

通过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岗位适应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使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动作准确、协调、速度快,能够构成完整而有效的动作系统且无多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主要标志。活动的定向是动作技能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和首要环节,是指学生通过对活动方式的了解,形成关于动作过程的印象。要达到对活动方式的熟练掌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如果学生掌握了完成动作的所有信息,就能够将自己的动作与标准动作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调整改正错误,进而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表2是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成绩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技评成绩、达标成绩还是理论成绩,实验组都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跨栏项目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显著优于常规教学模式。在常规的跨栏项目教学中,主要先由教师讲解并做动作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在教师示范讲解的过程中,由于定格画面的时间较短,学生很难真正看清示范动作的细节,留在学生大脑里的动作映象是模糊的。如果教师重复地进行动作示范,则会占用大量教学时间,从而增大其他环节的难度。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在跨栏项目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跨栏的教学视频和优秀运动员的跨栏录像,并结合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学生看清技术动作的定格画面和动作细节,了解起跑技术、跨栏步技术和栏间跑应有的节奏,掌握跑跨结合的重点和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动作存在问题时,可以现场拍摄学生的跨栏动作,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跨栏动作与正确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及时发现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技术动作环节。课后,学生还可以通过认真地观看分析视频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和途径,进而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二)学生的反应、决断、运动表现等能力提高情况

表3是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反应、决断、运动表现等能力测试成绩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后两组学生的反应、决断、运动表现等能力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跨栏项目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这些能力的培养方面显著优于常规教学模式。当今的知识,按其外在化的程度可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两类。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默会知识则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达的那部分知识,本质上是理解力和领悟力[1]。在常规的跨栏教学中,教师是明确知识传授的主体,师生都不重视技能直觉、教学实践和个人经验等方面的默会知识,学生对跨跑技术、过栏技术等只能形成一种模糊的概念。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是默会知识的特点。信息化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均衡发展,更注重默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资料、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教学现场录像等,了解自己和同学跨栏动作的不足,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而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的增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反应速度、应变能力和过栏时的决断能力。相关研究也表明,自信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有关[2],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其运动表现呈正相关[3]。由以上分析可知,信息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跨栏的技术技能,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决断能力等素质,而这些素质的提高又能反过来促进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

(三)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情况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种自主探索式的学习,主要由资源、情境、工具和支持四部分组成[5]。这四个组成部分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可以任意组合,从而构成多种特定的、灵活变化的探究学习环境。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在跨栏项目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多思多练,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在课前从相关网站搜集教学视频、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课程资料,下载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并利用这些资料做好课前预习;学生有什么疑问,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与教师沟通交流。可见,在跨栏项目的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综上所述,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体育类专业跨栏项目的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决断能力和运动表现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资料、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教学现场录像等发现自己技术动作存在的问题,再通过认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和途径,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也有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提高。

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Office办公软件具有很大的比重,而且Office办公软件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帮助学生掌握Office办公软件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在word文档排版的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为例探讨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Word并不仅仅是文字的录入工具,通过合理的排版可以使得一篇word文档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同时还能提高对word的使用效率。在进行word文档排版进行项目教学时需要达到以下目标:(1)熟悉排版的含义,掌握Word中常用格式化的命令及含义,理解各种格式化命令在现实排版中的意义;(2)让学生感受排版印刷行业中排版工作的一般工作流程,熟练掌握Word的基本排版功能,通过相互讨论与合作学习后能够利用各项排版功能对长篇Word文档进行排版格式化;(3)加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通过模拟真实的职业场景,使学生体验到排版印刷行业的工作过程,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1、创设项目情景:整个教师是某出版社编辑部,教师为出版社总编,学生为出版社编辑,现在需要对某长篇小说进行排版。

2、Word长篇文档排版流程的分析(通过所用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分析一本书籍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对排版的基本要求,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身为一个编辑的主要工作任务)

3、提出项目“对某长篇小说进行排版”,并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并进行讨论。

4、与客户进行交流:由教师根据出版社需求提出出版任务:根据出版行业要求,利用Word将一篇长篇电子文档(一般是当前比较流行的电视剧电子小说)进行排版设计,达到印前设计规格。

5、教师根据排版设计流程安排工作任务,根据具体任务,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提出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案,并动手实施。

6、进行项目验收:由教师根据出版社行业需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验收。如有条件,可以请印刷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忙。

7、进行作品展示与点评。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行业规范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并从中选出一部分作品向同学们展示。为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选一部分同学谈一下自己的工作思路、排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项目实施的收获和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项目教学法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分析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个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从学生们经常接触的东西出发,特别是采用项目教学法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有兴趣。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有很多知识都必须要学生动手去进行亲手的操作才能够真正的掌握并成为自己的技能。项目教学法为学生们亲自动手实践提供了机会,通过项目教学法提出的项目,学生们必须自己去进行分析,并且通过讨论提出完成项目需要做哪些事情,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案。在方案中对“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3]。整个项目教学法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的学习,能够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这样能够为他们更加自由的发挥,学会相互合作,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完成工作。

三、结语

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依托项目的教学 外语教学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A Literature Review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ZHANG Ming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Abstract The paper collects the theses related with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on the net of CNKI, analyzes the sources, subjects, contents and trends, trying to find out the main problems, to provide the solutions, to show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ies, an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inform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ies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 project-based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literature review

0 引言

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方向,同时学生也可以获得问题解决、批判思维、合作学习与终生学习能力。①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投身到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相关的研究论文逐年增加。本文通过收集、分析中国知网上有关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的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发现以往研究的问题和弊病,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更好地为我国外语教学服务。

1 我国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研究现状

笔者从中国知网上检索了2001年到2011年十一年间收录的国内关于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论文,发现没有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只有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检索方法按关键词“依托项目的学习”、“外语教学”或“项目学习”、“外语教学”两种。共检索到论文145篇。

1.1 2001年-2011年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论文来源及数量统计

在2001-2011年的11年之间,论文来源差异较大,只有5篇是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占论文总数的3%,并且数量不是逐年增加的,发表年份比较分散;而研究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的硕士论文为数也不多,占到了所有论文总数的10%,主要集中在2008年以后,2008-2010年每年的硕士论文数量基本上持平,没有看出增长的趋势。数量最多而且变化最明显的是普通期刊收录的论文,05年之前,每年只有少数,但从2006年以后,论文数量每年在成倍增长,从2006年到10年短短的5年中,数量从1篇增加到了单年69篇,可见增长速度之快。除此之外,近11年来,笔者未见与其相关的博士论文出现。

1.2 2001年-2011年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论文研究对象统计

笔者按研究对象将其分类:(1)大学外语教学;(2)高职高专外语教学;(3)基础外语教学;②(4)其他。其分布变化情况如图1:

图1 不同研究对象论文数目年度增长表

从上图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分配不均匀,数量最多的是高职高专外语教学研究,占总数的51%,而最少的是基础教学,仅占到7%;从2001年开始直至2006年,四类研究论文的增长幅度都比较平缓,而且数量也较少,但2007年之后至2010年,论文数量都有所提高,总体呈上升趋势。四种不同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最多的当属高职高专外语教学,其数量为74篇,占论文总数的一半,论文数量也从2007年的3篇上升到2010年的40篇,增长幅度很大,可见项目学习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受到的关注最多,而且在教学中的实践也最多;依托项目学习的大学外语教学论文共有30篇,与高职高专外语教学论文相比在数量上少了44篇,而且增长幅度也不比前者;“其他”种类的教学论文也是30篇,占总数的21%,2001至2008年期间论文数量增长幅度很平缓,但2009年至2010年数量迅速增长了10篇;基础外语教学论文只有10篇,数量极少,而且增长幅度也不大。从总体来看,各类不同研究对象的论文呈增长趋势,数目在逐年增加,高职高专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1.3 2001年-2011年我国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论文研究内容统计

根据研究内容分类,十一年间的论文可分为以下六类:(1)综述类研究;(2)教学过程研究;(3)具体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及效果讨论;(4)问题与对策研究;(5)实证研究。

图2 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论文数目年度增长表

可以看出,虽然研究内容不同,但六种论文数量都是从2005年之后才缓慢增长的,而且近两年的增长幅度相当大,2001至2005年几乎没有增长。就数量而言,研究最多的当属综述类研究,数量为64篇,占总体数量的45%。研究者们大都依据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讨论了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运用项目学习,即在外语教学中的流程、步骤及模式,综述类研究不仅数量多而且增长幅度也最大,2007年至2010年论文在数量上就增加了33篇。部分学者探讨了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及其实施效果,共有42篇论文,数量仅次于综述类的论文。具体课程主要有旅游英语、专业英语、商务英语、精读、英语口译、报刊阅读等,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0年的三年间,每年的论文数量都呈直线上升,而且发展趋势良好。占总数15%的教学过程研究比前者在数量上减少了20篇,而且在近两年内增长幅度也很平缓,论文数目没有太多的增长,探讨项目学习的具体应用情况的研究不容乐观。“实证研究”的论文数量仅仅有12篇,只有少数人进行了实验、个案和行动研究,其增长速度过于平缓也不足为奇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只有5篇,仅占总数的3%。

2 我国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我国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分布不均。分布不均的情况不仅体现在论文的来源中,而且体现在研究内容上。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只有5篇,而且硕士论文也只有十几篇,没有博士论文,这就表明质量好、层次高的论文还很少。很多的一线教师或研究人员没有对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做长期、深层次的了解和调查研究,理论驱动的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实证研究也没有出现。从研究内容上看,综述类论文占大多数,研究者们大都在介绍项目学习的理论和国外项目学习实施情况,没有考虑到国外的一些理论是否适合中国的教学环境,,导致“问题与对策”类论文数量偏少。同时,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如何在英语课堂实施项目学习,而对于其他语种的研究就寥寥无几了,只有5篇论文是在描述德语、日语教学中实施项目学习。从整体看,缺乏对本土化的项目学习理论研究和理论驱动的实证研究。

研究深度不够。大多数论文只停留在对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的引介或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没有对项目学习的实施环境、实施前提、对师生的要求等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此外,研究中有些教师并不了解项目学习的本质,便笼统地套用项目学习的一般模式和流程,没有针对外语教学的特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仅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之外附加了项目学习。

研究方法不规范。大部分的实证研究论文尝试通过搜集数据证明项目学习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性。有些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和分析不匹配,有些研究只是主观推断了项目学习实施的效果,缺乏有説服力的数据或数据分析和讨论不充分;有些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收集资料,研究工具匮乏;有些研究仅设计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证研究,时间不够充足,只对比了学生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缺少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历时变化研究;还有些论文探讨了如何运用依托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但是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量具,所以所得结果不能令人信服;有些研究对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缺少科学分析和判断,也没有提供可靠的实证数据。

2.2 我国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研究中问题的对策

开展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的本土化研究。依托项目的教学是继交际教学法之后的又一热门教学法。任何一节好的外语课都不是某一种教学法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教学法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结果。长久以来,我们对国外盛行的教学法都习惯“拿来主义”,不去深入剖析此种教学法的适合土壤、制约因素、实施前提以及各方面的要求。因此,要有效地促进外语教学,教师需要从后方法视角,既考虑宏观的社会因素,又考虑微观的教学因素,如:具体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需求、知识水平等,同时需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理念、知识、能力和素质适当地引入依托项目的教学,从而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定期召开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的专门学术研讨会。定期召开该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为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和教师搭建一个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使他们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便紧跟最新探究动态,准确把握研究方向,提高研究水平。尤其是一线的教师更应该关注国内外关于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相关的最新动态,及时了解最近的研究热点,并且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素养,不断改进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使项目学习在外语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实施。

实施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改革。依托项目的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即由被动、独立、竞争、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它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体验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强化语言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顾佩娅的项目教学研究实际是基于固有学科体系对部分课程实施的教学改革实践,即采用多媒体项目教学法,设置各种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利用网络资源和手段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进行的一系列社会调研项目。③虽然其各科课程结构未发生改(下转第69页)(上接第49页)变,但收到的效果是良好的,可以看出,国内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3 结语

国外有关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理念的探讨和实践方兴未艾,但在我国外语界还没有对这一理念进行足够的宣传。国内部分一线老师和研究人员开始在外语教学中不同程度地使用项目学习,因此,一旦这一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开展较大规模的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实践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依托项目的学习将成为未来外语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我们需要继续开展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依托项目的学习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它,使其真正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服务。

基金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40143)“依托项目的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影响的研究”

注释

① Beckett & Miller. Project-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M].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Inc.2006:20.

② 从常规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应该包括高中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各个教育阶段,由于笔者检索到的文章中没有针对小学生和高中生展开的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论文,所以这里的基础外语教学不包括小学和高中。

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化; 科研能力; 培养途径

一、高中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出与界定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1996年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编制的《教师专业知能标准大纲》是一份迄今为止最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标准的文件。该文件“强调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行动研究者’,要勤于思考,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经验,紧跟教育科研步伐,激情满怀地投入到从不间断的专业发展中。”我国《教师法》第七条要求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这些都是在强调教师教科研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教育课程改革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掀起了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这一轮课程改革立足于当代科学知识综合化的大趋势,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教材编写的立足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顺应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潮流,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良好科学基础。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全面更新,使教学过程始终充满着探索、研究,不断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种种要求。因此,高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教育科研的能手,这样才能适应高中新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社会变革对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首先,教育科研能力来源于实践,它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日积月累起来的经验和借助先进的教育手段逐步形成的。其次,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原地踏步式的传统教育能力。第三,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有意识的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动态的认识和改造教育的能力。

二、教师科研能力的结构

新世纪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教师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应包括:对教育实践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1.教育反思能力

教育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所以,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备能力。

2.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在教师反思能力基础上更高的能力要求。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各种课题的实验、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总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能力

选题能力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选定研究课题、实验项目或确定教育科研论著名称的能力。教师选题能力的大小,体现在选题的质量上。对教师教育研究选题的质量要求,大致有三点原则,即符合科研选题的实践性原则、独创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教改实验能力

所谓教改实验能力,是指教师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条件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能力。由于教改实验是在完全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好思想、物资和人力准备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目标明确、可行;要有控制变量;进行总结验收。

(3)收集整理教育研究资料的能力

收集整理教育研究资料的能力,是指教师根据研究范围和课题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查索及归纳整理有关资料的能力。例如,如果想收集第一手资料可以做实验、记观察日记,写教后记,录音、录像、拍照等;收集第二手资料可以利用图书目录和索引,订阅文摘等情报资料,浏览专业报刊,参加有关学术研讨会,阅读时搞摘录、摘要等。

3.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是指教师用书面文字把自己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经验体会、思维成果反映出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技巧、方法比较灵活,掌握的熟练,但是把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成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等方面较差一些。教育教学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是专门探讨教育教学规律的学术论文,所以教师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时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相关能力。例如:聚焦定题的能力,审题定旨的能力,组织结构的能力,分析论证能力等。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总结,同时也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内容摘要:

一、论文写作意义及种类

二、论文选题三、写作前准备工作

四、如何撰写五、论文面世及其它

教学论文是教育教学领域内某个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研究成果或创见和主张的科学记录,对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教学论文的写作,以期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与学习。

一、教学论文种类:

教学论文是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的论文,具有指导与推广意义的作用,其科学价值不亚于专业学术论文。其主要种类有:

1.经验总结:它是多次反复的成功与失败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提炼。写此类文章时有三忌:一忌面面俱到,全面开花,写成流水帐;二忌停留在经验上,未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三忌选题过大。

2.研究性论文:就当前普遍关心的问题或热点问题进行扫描性的研究和分析,不限于自己的经验,但必须有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3.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一般是亲自参加的教改实验者撰写的,而调查报告则可以是他人撰写的、不论哪一种报告,其结论都必须有数据与统计资料支持.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应包括确定研究课题、提出假设和预测、实施、验证、追踪等,对照也是不可少的(附表一)。

一、教育科学实验研究工作计划表

年月日

研究人员指导人员

项目内容备注

研究题目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

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成果形式

经费预算(细目)

研究周期(起止)

课题管理部门

其他

为了文献标引工作和电脑贮存检索之需要,论文现要求规范化、标准化,即每篇论文在题目和正文之间必须有“内容摘要”(200字左右)和关键词(5个左右)。

二、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它既关系到论文写什么的问题,也决定着从事该项研究的价值问题.课题具有客观意义,只是保证科学研究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但是选对选准了题目,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它包括两次含义:一是指选题与客观需要相符合;二是指选题与主体的状况相适应。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贡献。选择的课题具有客观意义,随之而来的相关研究才会有意义,在课题基础上写出的论文才会有实际价值。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从事学术研究,除了紧靠教书育人这一特点外•,还应注意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课题价值:;

--急需解决的问题;.

--选择前人没做过的课题;

--选择前人虽有研究,但有待发挥、补充、完善的课题;

--选择虽有人探讨,但说法不一,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选题一定要具体,面不宜过大;

--选题一定要明确、新颖;

另外选题还要结合研究者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首先,对该选题要有浓厚兴趣.兴趣,在科研中促使人们积极追求,潜心探讨的.一种爱好欲望,是学术研究的动力.

其次,要发挥个人专业专长,一定要在博采众家之长基础上有自己的研究领域或方向。我自己对语文学法指导就很感兴趣,也有走过弯路的教训,在这方面我写出几篇有一定价值的指导性论文。

再次,要充分估计自己的能力及其发展方向,教研与科研人员的能力结构决定着其研究水平的高低.故选题难易在适中,量力而行。还要考虑占有资料与实验手段的条件等等,若缺少资料或实验条件不具备,就无法写出有份量的论文。所以,选题不能不受这方面限制(附表

二、表三)。

二、教育科研能力综合结构示意图

三、教育研究能力发展示意图

一线教师的优势在于接触教育教学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只要充分发挥优势,不愁找不到好的题材;反之,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而盲目地追逐热点,则很难写出有力度,有价值的文章。

三、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下笔万言,倚马可待”的才子古今中外并不多见,教学科研论文的写作是艰苦的复杂的精神劳动,需要足够的准备。

1.要了解前人在这个课题上的研究成果,如果已有了公认的结论,就再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除非你对原始结论产生怀疑或有新的看法,准备提出讨论或再行验证,别人已有的研究同一课题你要再进行研究,就要选择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并补充新的经验;

2.要有目的的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或专业著作中与自己选题有关的内容,科研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没有理论武装的文章最多是经验之谈,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也降低了其本身价值.且所选论点与论据的契合必须恰到好处。

3.搜集整理材料。资料的收集平时要做有心人。制作资料卡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工作。若平时搜集的资料还不够,可以根据需要突击查阅有关文献再行补充。其中多看、多思、多记是提高科研与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分一般资料与专题资料多记录多制作和调配使用,这是教科研工作者必做的工作之一。下面介绍日本学者川喜田二郎的‘KJ’法调制卡片必备物品,供大家参考,很时效。占有、阅读、整理与使用资料贯穿于整个教研活动与写作过程中,应在资料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多下功夫。另外要重视观察、实验、调查中所得宝贵资料的充分利用。

4拟出提纲。每篇论文都要阐明一个或数个论点。作者必须用足够的材料来支持这些论点以说服读者,为此;要重组优选材料,在落笔前先有个提纲,可以使文章论证严谨,逻辑严密,更富条理性.排列重组时,可用铅笔在卡片右上角标出类项,这样你的论文骨架已形成了。四、如何撰写

写论文最好是“一气呵成”,间断往往会打断思路,但修改却提倡冷处理,初稿完后先搁一边等些时候回头来复读重改,这样你就可发现不充分或多余的例证等,再着手修改润色。具体地说,撰写时应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1.观点要正确,导向作用明确.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少列举考试成绩,应以实验对比参照常规统计平时与阶段成绩,要掌握分寸,防止突出片面追求开学率之疑。还要防止绝对化与片面化,介绍经验或评价观点应留有余地,不可偏激。

2.经验要上升到理论高度。若研究教学,首先要分析教师、教材、教学法,学生等诸因素对教学成败的作用;还要分析其相互关系并用教育与心理学原理加以论证.

3.组织得法。写文章必须围绕主题,只能有一个中心,且主次分明,删去一切冗枝赘叶,举例典型,提倡“以一当十”。一个世纪前的美国科学家约翰•威瑟利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愚蠢的人堆积事实,聪明的人选择事实。”

4.文字明白流畅且专业性强,教研文章不同于文学作品,无需华丽词藻,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你希望描叙真理,就把漂亮留给裁缝吧”。专业词汇不带任何感彩,最宜表达科学事实。另外使用数字与引用也应当精确无误。

5.论文结构

A标题标题要简洁、醒目且概括性强,要反映出某--领域内该题目的研究价值。标题应该居中书写,上下各空出一行.以显得匀称、美观。较长论文上下空行可算多一些,甚至可用专门一页稿纸写文章标题,论文的副标题应写在正标题下面一行退后两格以破折号领起。

B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应写在标题之下中间或稍稍偏右的位置,与标题之间要空出一行,两个字的姓名中间要空一格。且署名是文权所有和文责自负的体现,为便于联系,还应在署名前标明作者的工作单位或联系地址.

C目录若论文的篇幅较长,应编出简单目录.

D摘要与关键词介绍摘要有资料性与描叙性两种,作者应视需要写好摘要以客观反映论文主要内容.

E正文正文是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序论、本论、结论与论点、论据、论证等,是作者研究成果的集中表现,因此在论文中占极重要地位.

F注释、致谢及参考文献、书刊目录及有关附录等一般也应列在论文的组成部分内,这样才算完整的论文.五、论文的面世及其他

论文的最后定稿,标志着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结束,但是有的课题研究的复杂性与周期性极强,所以,一篇论文的完成只意味着一项研究工作的暂告一段落,还要从不同角度与问题的不同方面展开更进一步研究。但是一篇论文的完成之后,就要通过有关渠道让其面世。若是学业或学位论文,一般要准备答辩。若是交流论文,则应迅速地向出版单位、报刊杂志投稿,或以5、打印、油印等稿件不太受欢迎,有一稿多投之疑,应注明专投某刊物,以不产生版权之争。6.报刊杂志社一般不退稿,应留底稿,以便再投。手写稿可退稿,但一般报刊杂志要作者投稿时附上退稿邮资(邮票);7.注意报刊杂志的稿约、出版周期与期发稿量,读者对象等,以便选准目标早投早发.8.接到有关编辑用稿、待用稿,退稿、有关联系电话、修改意见等信件或电话应及时回复,不得延误。这有助于稿发。9.权威与核心期刊、国家、省级重点刊物发稿较正规且严格,即使退稿也不要灰心,失败乃成功之母,迈出了第一步就意味着离成功更近,相信“天道酬勤”,可尝试改写或他投。

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师;教学论文;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5-0079-04

最近,笔者参与了江苏省某项论文评选的评审工作。该论文评选的参与对象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参与面达到上万人,笔者负责了其中一千余份教学论文的初步筛选工作。在翻阅教师的教学论文时,笔者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来自中小学的教师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运用、甚至提出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但不同的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运用方式并不相同。教师教学论文的撰写深刻反映出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在面对教育理论时恐惧、迷茫的心态和某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教师教学论文的几种类型

(一)“语无伦次型”

很多教师在平时口才不错,文笔也不错,但一写到教育论文,便会语无伦次,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出现明显的语词错误或写作硬伤。比如有教师的论文题目为“如何使生物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如何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爱的奉献教育”“情感智力”“余飞日记”“七年级英语教学”“心灵的呼唤”,这些论文题目要么是出现了明显的语法问题,要么根本就不是一篇论文的题目。很多语文教师对最基本的议论文写作规范能够讲得头头是道,但一碰到自己写教学论文,就像得了语言障碍症一样,特别是在每个段落抛出自己的论点后,作者往往会引用一些论据来进行论述,但这些论点和论据之间往往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还有部分教师论文题目偏大,如“怎样提高教学质量”“让语文课盛开和谐之花”“爱如春雨润幼苗”,明显不适合作为一篇论文的题目。

(二)“读后感型”   这类文章大多是作者们在阅读了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或文章后,有感而发的随笔型文章,比如“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启示” “由《窗边的小豆豆》想到的”“杜郎口经验的启示”等。与“论文”相比,“随笔”让教师觉得更亲切,所以教师写起这类文章大多行文比较流畅,读起来比较亲切自然。虽然随笔是亲切的,但不是随便的,在自然流畅的表达中应该体现一种思想的深度,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然而,在教师们的随笔中,大多只是对某些教育理论或思想进行一番叙述之后,总结了对自己启发最大的几种观点。这种读后感大多停留在“感”的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思”的层面。

(三) “嫁接型”

这类文章也不少见,作者在接触了某种新理论后,自以为在理论领域中捡了一个稀罕的“宝贝”,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放到自己的教学中操练起来,比如说“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脚手架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后现代主义对当前教育的影响”等。这类文章中,作者大多照搬某一领域的理论,直接运用于自己的教学领域,而且这种运用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实践层面,只是在写论文时临时把两者“嫁接”“拼贴”起来,也不管能不能兼容,是不是适合,先“生造”出一个新鲜事物吸引眼球再说。这类文章看似新颖,其实并无多少实质性的内涵。

(四)“诠释验证型”

教师论文中最多的就是这种类型的文章,即针对当前的若干教育理论,通过自己的实践案例来诠释、验证这些理论。在教师的教学论文中,最受大家关注的话题主要是“教学生活化”“如何体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有效教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个性”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以来备受推崇的概念或观点。有五成以上的教师论文都是在讲自己在实践中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的。

(五)“空洞无味型”

这一类文章看似谈的是教育理论,但是整篇文章看完以后,不知所云。比如说“放飞童心,激扬个性”“用爱的力量转化后进生”“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展”等。这些文章本身论题观点就不是非常鲜明,在论点与论据中,几乎都是空话、套话,诸如要爱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因材施教之类,所言“空无一物”,毫无新意。作者好像在喊口号、下决心一样,读完就感觉看了一大堆正确的废话,毫无所得。

(六)“反思批判型”

比如“对探究式教学的反思”“预设与生成的辩证思考”“试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弊端”“不要片面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能够针对当前某些受热捧的理论提出质疑和反思,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论证。这类文章只占教学论文中的极少数,教师基本能够站到较高的层面,对某一种理论或现象进行正面和反面的观察。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七)“创生型”

“创生型”的文章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对某种现象的调查分析,发现现象背后的一些规律;第二种是通过自己的尝试性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比如,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之间进行了相关因素的分析,有教师对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心理状况通过调查进行了比较研究,有教师尝试运用某种新的评价方式,取得了好的效果,有教师尝试了新的学生习作批改方式取得了成功等。这种创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能够在现象的基础上,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理论概括的就更少了。

二、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误解

很多教师对于教育理论都抱有一些偏见。

(一)理论躺在书上

如果问教师,教育理论在哪里?可能大多数教师的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理论躺在书上”。对于很多教师而言,教育理论就是晦涩难懂的文字,就是某某教育理论家的只言片语,就是一个又一个让教师感到陌生而又敬畏的新名词。

(二)我们不会“玩”理论

在一些有所谓“教育理论专家”在的场合,经常会听到教师说: “我们是一线教师,我们就缺少理论,我们只会做,不会把自己的东西上升为理论。”很多教师潜意识都认为教育理论就不应该是教师“玩”的东西。为此,当教师在写教学论文时,他就顿时感到自己进人了一套陌生的话语体系,教师的自卑、不安和无所适从就往往表现为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

(三)理论都是“难啃的”

教师之所以会对理论产生恐惧感或者厌恶感,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觉得要学习和理解那些教育理论

非常困难而且缺乏趣味。有不少教师在写论文的时候,喜欢“宏大叙事”,语言空洞,言之无物,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与话语,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理论。

(四)理论不实惠

教师总觉得理论与自己的实践保持着遥远的距离,所以经常会听教师讲: “教育理论都是理想化的,对我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我们只关心怎么做,怎么教学。与其听一些理论讲座,还不如听几节课来得实惠呢。”所以,尽管在一些文章中,教师试图用自己的实践来佐证理论,或者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但总使人感觉到理论和实践往往是两张皮,只是牵强附会地被“揉”在一起而已。

(五)理论不会有错

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中,他们都认为教育理论就是教育的真理,特别是对于政府所倡导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基本上教师都会认为其正确性是不容质疑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论文中大多是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验证教育理论的正确性,或者就是通过引用某种理论来证实自己观点或行为的正确性。

三、究竟什么是理论

教师对理论的不良心态和某些误解阻碍了教师对教育理论的有效利用。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纠正教师对教育理论的错误认识,澄清到底什么是理论、理论有什么功能、教师应该以何种方式对待教育理论等问题。

(一)理论是“观看后的结论”  理论(Theory,Theoria)一词来自希腊语,它是动词Theorein(观看)的阴性名词形式。因而,理论的本义就是观看或观赏。随着词义的发展和变化,理论逐渐由动词变成一个名词,表示人们“观看后得出的结论”。在这种变化中,人们一方面遗忘了“理论”一词所要求的观看的亲身直接性,从而把理论当成了仅仅是文字和书本上的东西,当成了使人不必亲身去看的教条和结论;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一词与“科学”结盟而获得了某种尊严和地位,人们逐渐把理论当成了真理。其实所谓“科学”,也只是一种近代推崇的观看方式,即要求人们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去观看而已。

(二)理论都是片面的

每一个理论都只代表了局部,代表了从某个角度去观看而得出的结论。一个理论总是集中于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些方面,因此,任何理论都具有不完备性,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理论能完全反映真理。理论代表观察者观察环境的方式,但理论本身并不反映现实,这也是为什么教师经常会觉得理论不切实际的原因。因为理论只是人们站在某一个角度观看后得出的结论,不可能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将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时,肯定要对其进行变通。

(三)理论的功能

理论虽然不能完全反映真理,但仍然具有以下几种重要功能。

首先理论具有知识组织功能,能通过概念、分类、逻辑关系等使零散的知识变得完整和有序,使人们学习知识起来更有体系、更快速有效;其次,理论具有聚焦与放大功能,某种理论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几种变量及其变量之间的关系上而相对忽略了其他方面;第三,理论具有阐释的功能,详细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造成这种关系的机制;第四,理论提供了观察的辅助手段,不仅能告诉人们观察的结论,还能提供观察的视角;第五,理论具有预测的功能,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行合理的推测;第六,理论具有传播功能,因为理论的概括性、抽象性等特征,理论的传播也较为便利;第七,理论具有生成功能,能够为人们提供启示,从而生成新的理论。

(四)理论缘何抽象  现实世界是纷乱复杂的,要用概念、原理将复杂的世界组织整理得井然有序,必然需要“吸附力”极强的概念来对世界进行分类,而只有抽象到一定程度,某种概念才可能囊括某一类事物。所以“抽象”是理论的必然需求。理论的阐释功能也需要将其阐释的某种变量从“背景”中剥离出来,这种“剥离”也需要分类、抽象和概念界定。理论的传播功能也需要理论足够简洁明了。为此,抽象、概括是理论成之为理论的必需。

四、教师与教育理论如何相处

(一)自信:我的观点也可以成为理论

理论不是静止在书本上的“死物”,而是动态和静态、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是人动态观察后的结果。理论只代表一种观点,并不是什么绝对权威或不变真理。每一个人都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每一个人的观点都可能成为理论,为此,教师不用对理论顶礼膜拜,不用对理论绝对服从,它们只代表一种观点,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理论的创造者。

(二)谦虚:别人的观点帮助自己“自我超越”

教师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在前期,模仿是教师最重要的成长途径,而到了一定阶段后,教师的成长就离不开理论学习和自我反思。这是因为,每一个人,即使再聪明能干,个人的视角总是有局限的,因此,学习一些教育理论,特别是学习一些广为传播的教育理论就非常重要。学习别人的观点不仅能够学到别人观察到了什么,还能学习别人是怎么观察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指导自己的实践、生成自己的观点或理论无疑是有着启示作用的。传播得越广的理论,往往其解释功能、指导功能、组织功能越强,越值得借鉴。所以,学习理论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通过学习别人的观点得以自我超越的过程。

(三)明辨:理论的有用与无用

教师之所以对当前的教育理论感到恐惧或厌烦,其实一大原因是因为当前的教育理论“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由于忽略了理论者观看的亲身直接性,很多理论的出炉都是理论者“从书本走向书本”的结果,与实践脱离得太远;再加上人们在理论研究时习惯从国外直接“拿来”人家的理论,这种舶来理论离我们的现实情境就更远了。为此,教师要培养自己明辨理论的能力,要学会分辨哪些理论对自己是有用的,哪些理论是对自己无用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利用教育理论。

(四)自在:在理论和实践中游走

教师要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比较自在地行走,必须做到以下四方面。  第一,善于将理论还原于特定的情境。每一种理论都是从特定的情境中抽象出来的,所以,教师在理解这些理论的时候,一定要尝试将这些理论还原到特定的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要把看似抽象难懂的理论努力与自己平时熟悉的情境结合起来理解,那么抽象的理论也会变得鲜活起来。  第二,善于将理论迁移到变化的情境。对于某些解释力很强的理论,它的指导功能往往取决于教师对理论的迁移能力。针对具体情境,对理论进行必要的改造、修正和完善,或者学习和借鉴理论背后的思维方式方法,才能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功能。

第三,善于将自己的观点从情境中剥离出来。理论也有不同的层次,教育的中层理论主要关注具体的“因果机制”,而不是宏大的理论构架。教师所形成的理论大多是从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出发,探讨其中的一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问题化,从教育现象中撷取具有典型性的问题;第二,命题化,对教育活动中的若干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陈述;第三,操作化,能够为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细致的操作指导;第四,验证化,对命题提出的理论的效果进行实践的检验。如果教师能够围绕这四个特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释的话,基本上就能够形成自己的中层教育理论了。

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技能;素质;抽样调查;统计分析;教学效果

中国分类号:B848.2

1. 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学生、家长的重视。在校生规模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50%以上[1],因此,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决定了我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强弱。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水平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证。

2. 研究目的

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教师素质的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建立教师素质与教学效果之间的模型,探讨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得到教师素质与教学效果的定量与定性的关系,为提高教师素质给予有效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3.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利用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对获取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利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影响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然后利用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和反应教师教学成果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2],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4. 调查问卷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2][3]与结合本校实际,本研究提出了一些教师素质的主要因子,以此建立教师素质的评价体系。共四个方面分别是:(1)职业意识包括道德修养、政治觉悟、教育观念、合作精神;(2)知识水平包括专业知识深度广度、教育心理学知识、人文科技知识;(3)能力素质包括创新精神、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多媒体设备使用能力、实践指导能力;(4)身体心理素质包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根据这些标体系,设计教师素质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5. 研究过程

5.1调查并整理数据

我院医药系共49个班级,其中高职班级30个,中职班级19个。从高职班级中利用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出14个不同班级,每个班抽出2位教师一共28位教师(不重复),每个班随机选择25位学生参加问卷调查,样本容量350,其中男生35人,女生365。问卷回收率100%,数据有效率100%。变量数与样本容量比达1:21,样本容量远远大于100,因此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取得较好的统计分析效果[4]。对回收的答卷进行整理并做成一个Excel文件,为了便于分析计算数据类型设为数值类型,标题行16个字段代表16个变量。

5.2获取教学效果数据

在教学效果方面,选取、教学课程达优达标和学生评价等三个指标来衡量,这些数据可以从办公室与教务科得到。对教师的授课质量分为三个层次不达标,达标和达优,为了便于分析,教师所受课程达标赋值为1,达优赋值为2,不达标为0。

6. 数据分析

首先对影响教师素质的16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找出影响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建立分析文件,然后对教师素质与和教师素质与教学效果进行回归分析。

6.1因子分析

表-2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度量 .534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398.431

df 120.000

Sig. .000

选择16个变量作为分析变量,进行KMO与Bartlett球形度检验,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输出。结果分析如下:表-2给出了KMO与Bartlett检验结果,从表可知KMO值为0.534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4 解释的总方差

成份 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入 旋转平方和载入

合计 方差的 % 累积 % 合计 方差的 % 累积 % 合计 方差的 % 累积 %

1 4.21 26.33 26.33 4.21 26.33 26.33 2.85 17.84 17.84

2 2.80 17.49 43.82 2.80 17.49 43.82 2.69 16.82 34.66

3 2.07 12.95 56.77 2.07 12.95 56.77 2.58 16.15 50.81

4 1.58 9.84 66.61 1.58 9.84 66.61 1.88 11.72 62.53

5 1.45 9.09 75.70 1.45 9.09 75.70 1.68 10.47 73.01

6 1.10 6.87 82.57 1.10 6.87 82.57 1.53 9.57 82.57

… … … … … … … … … …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由公因子方差表可知因子分析的变量共同度比较高(都达0.60以上表略),说明变量中大部分信息能够被因子所提出。观察解释的总方差表4可知前六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并且它们累计的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82.57%,所以提出前六个因子作为主因子。

观察旋转成份矩阵表(表略)可以看出:

成分1可规定为道德修养、教学能力、人文科技知识、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

成分2可规定为教育观念、创新精神、实践指导能力主要因素。

成分3可规定为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多媒体使用能力主要因素。

成分4可规定为教育学知识等主要因素。

成分5可规定为政治觉悟、组织管理能力、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的主要因素。

成分6可规定为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

6.2教师素质与教学论文的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便于进行教师素质与教学论文的线性回归分析,在教学效果数据文件中引入分子分析得分得到表-6,以下分析6.3和6.4都基于此表。由于篇幅关系回归表系数表都省略了。

表-6 教学效果与因子分析得分表

教学效果 学生评分 论文数量 x1 X2 X3 X4 X5 x6

1 95.6 1 1.473 .391 .029 -.303 -.046 -.522

1 89.0 1 -.767 .754 -.135 .919 1.006 -.508

0 93.6 2 2.284 .333 .194 -.594 .552 1.686

1 93.2 2 1.361 1.146 -.106 -1.416 .283 .211

0 94.7 0 -.138 -.676 .199 1.115 -.810 .326

… … … … … … … … …

把教师教学数量作为因变量,Fac1-1~Fac6-1作为自变量,需要选择选项中的在等式中包含常量。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表(表略)可以看出系数显著地只有Fac3-1(为.421),即教师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多媒体使用对数量影响最大。

6.3教师素质与评教得分情况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把学生评价分数作为因变量,Fac1-1~Fac6-1

表-8 学生评分与教师素质回归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常量) 91.244 .343 265.706 .000

FAC1_1 .661 .349 .302 1.894 .070

FAC2_1 .788 .349 .360 2.260 .033

FAC3_1 .488 .349 .223 1.399 .174

FAC4_1 -.237 .349 -.108 -.681 .502

FAC5_1 .145 .349 .066 .414 .682

FAC6_1 .615 .349 .281 1.763 .090

a. 因变量: 学生评分

作为自变量,从表8中可以看出FAC1_1,FAC2_1主,FAC3_1,FAC6_1因子对学生评教分数有显著影响,说明学生对教师时考虑了多方面并进行了比较客观评价。

6.4教师素质与教学效果的有序回归分析。把达标达优作为因变量,Fac1-1~Fac6-作为自变量,得到表-9,系数显著地只有Fac1,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多媒体熟练程度、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对达标达优影响最大。

表-9 教学效果与教师素质回归参数估计值

估计 标准误 Wald df 显著性 95% 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阈值 [教学效果 = 0] .903 .687 1.727 1 .189 -.444 2.251

位置 FAC1_1 1.235 .625 3.905 1 .048 .010 2.460

FAC2_1 1.720 .984 3.053 1 .081 -.209 3.650

FAC3_1 2.692 1.221 4.860 1 .027 .299 5.085

FAC4_1 .000 .692 .000 1 1.000 -1.356 1.355

FAC5_1 1.604 .830 3.729 1 .053 -.024 3.231

FAC6_1 -.788 .744 1.121 1 .290 -2.246 .671

7分析结论

7.1学生进行了比较客观评价,并不是依据个人的喜好打分,学生评教打分还是考虑了多方面的原因,评教系统比较完善。

7.2教师的道德水平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具有较高道德修养,较好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多媒体使用能力的教师能顺利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教学论文的撰写提供较好的保证。

7.3教师的道德修养决定着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学工作。道德修养的高的教师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完成教学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也较其他教师要高。

7.4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专业知识和其他综合知识也是影响教学效果和课程达标达优的的一个因素。教师的身体素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和课程是否达标达优的方面。

7.5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综合知识和多媒体使用能力是顺利完成科研项目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有恒心和毅力去完成论文和科研项目的保障。

总之,通过本研究表明: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人文科技知识,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良好的师德师风,较高的政治觉悟,具有团队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些都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和进行科研的基础。

[1]张广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0:24-25.

[2]杨维中等.SPSS统计与行业应用案例详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14~215.

[3]黄淑兰.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模糊评价[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5):24-25

[4]赖毅忆,陈超.SPSS17.0中文版常用功能与应用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316-317

作者简介:龙军,男,汉族,湖南人,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计算机应用。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Effec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Long jun

(Qianx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Xingyi Guizhou 562400,China)

Abstract:

Teachers with High Quality are a prerequisite for high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re also the key of students becoming skilled. All kinds of knowledge, qualities and skills of teachers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each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through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学 科研 教育空心化

[中图分类号] 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11-02

高职教育虽然受到一定的重视,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所开课程是本科同类专业课程的压缩,基本上照着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最多不过增加了实训实验的时间而减少了理论教学时数;在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教学改革更是相互忽悠,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科研,申报项目很积极,但申报结束之后很少有人投入大量精力去做项目,所以项目的结题显得单调。其结果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改革举步维艰,科研工作也因为没有基础研究作支撑而半路夭折。本文在介绍高职教育中轻教学重科研[1]的一些现象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轻教学重科研的有关措施。

一、高职教育中轻教学重科研的现状分析

(一)未能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功能

教研室是进行教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单元,它是一切教研活动的始发站,直接影响教研活动的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因为受到扩招的影响很大,师资不足导致教师工作量大,既影响了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年青教师上课的门数太多,制约了教研活动的开展,虽然有一些想法但没有精力实施;由于教学任务过重,使得校际交流的机会太少;课前备课不充分或没有集体备课的环节,不同的教师上相同的课程时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较大差异,对于教材配套的课件,没有集体讨论如何处理的环节,对课件的背景、文字和图案能否看清等都没有统一订正;相互听课机制了不完善,有些教师只是机械地完成听课任务,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却轻轻带过。

(二)未能充分发挥实践实训的功能

实践实训任务安排松散,一周的实训任务一天或两天就可以完成,或者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教研教改的配套政策不够,实验设备利用率低,教师事先准备不充分,系部没有权限或变通的手段和方法,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一些专业实验设备长期不到位或短缺,学生的实训课没有地方施行,只有增加理论课的时间,而学生对理论学习却不感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老化,与企业的实用设备存在很大差距,导致学生到企业实习时很长一段时间不能上手,甚至出现一毕业就失业的局面;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有新的实验设备,但是由于教师教学任务过重而没有时间去熟悉这些设备,设备的功效没有发挥出来,等到老师们都熟悉这些设备的功能后,设备又有过时的危险。

(三)团队意识薄弱

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没有形成真正的教学团队:在教学方面,教师之间的协作不多见,三尺讲来独往,在课堂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学生的感受也不管其他老师讲的什么,反正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完成教学任务;在科研项目方面,申报的题目大而全,根本不能完成任务,尤其靠项目主持人来完成更是不可能,项目组成员基本不了解也不关心别人申报的项目的研究进展,只是在项目申报中起陪衬作用而已。

(四)纸质教案越来越少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及各高职院校教学条件的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对多媒体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导致了一些年青教师只关心课件,忘记了纸质教案的存在。纸质教案的减少,对年青教师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将主要精力放到课件的美化、链接等方面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忽视了课前准备中对教材的有效处理;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求对教学内容十分熟悉,自从采用多媒体课件后,教师们更多依赖课件,对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降低了很多;尤其突出的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很多课件可以下载,根本不用自己制作,有些教材就专门配有课件,这样老师上课就根本不用备课或花很少的时间备课。

二、改善高职教育中轻教学重科研的措施

(一)要重视基层教学研究工作

第一,要注意发挥教研团队的力量。教研室成员之间一定要相互帮助,对于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要经过集体讨论,研究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要相互之间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使基层教研室成为团结协作的典范,在学术与教学上绝不能相互圆场,要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目标。年青教师要注意总结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申报教研与教改项目,撰写教学论文,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要从小处入手,以点带面,逐渐展开。开始写教学论文的时候,要在平时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写出初稿,提出明确的论点,参照相关论文提炼自己的主题,要经过一段时间冷处理,多次修改,反复斟酌,反复推敲,再定稿,不要急于求成。

第二,要重视常规教研活动。常规教研活动主要就是日常教学研究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备课与上课问题,备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备教材和备学生。对于备教材,要尽量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教学内容增补和取舍、理论的深广程度、现实问题的切入等,都必须进行必要的商讨,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与建议,对争议较大的问题要通过教学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对相同的课程应该指定一个课程负责人,组织相关教师讨论出一个备课方案和初步意见,给每个教师分配具体备课任务,然后每个人都在此方案上进行备课,在此基础上采用说课的形式作汇报,全体成员再进行集体讨论,在案例的选取、问题的引入等各方面进行完善,弥补单个教师思考问题的缺陷,并形成较详细的备课方案(有条件的还可扩大到教学系部进行广泛地讨论),再把任务返回给每个成员作最后的定型,最后大家共享此教学资源。对于备学生,就是要考虑到学生实际水平、接受能力、学习兴趣等因素,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对于上课也就是课堂教学,要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既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要进行必要的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要积极申报教研与科研项目。对于各种项目的申报,应该由负责人提出设想或初步方案,然后组织项目成员讨论修改方案,在此基础上请项目负责人写出项目申报书,最后由项目组成员讨论完善,这样集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力量写出的项目申报书就会考虑得较全面,立项的机会就大得多。当然也可以把这种研究方式进一步推广到平时的研究中,成立研究小组,共同探讨一些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研究成员都向一个方向努力,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系部的特色乃至学校的特色。同时项目组成员就会十分熟悉该项目的研究内容,既可以避免重复,也有机会让项目组成员参与到项目研究之中,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中遇到与此项目相关的结果就可以注入该项目的研究中,使参与项目的人数更多,凸显团队的力量。

(二)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有实验实训任务的教研室,教师要花费一定时间准备实验实训。一方面,教师课前先准备实验,以便能发现学生在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实验课程能够正常开展;另一方面,花费一定时间于实验实训,以便总结出现有仪器设备的很多未见的功能,发挥仪器的效能,更广泛地理解和总结实训的经验,撰写实训的论文和申报高质量的实训项目,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对于要开设的实训课程,必须先制定实训的目标,总结实训中的经验,积累实训的素材,及时调整或改进实训的目的要求;要收集实训的资料,整理实训报告,丰富实训的内容和形式,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要有效地安排实训任务,使实训任务更紧凑。

(三)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课件广泛使用及课件制作技术的多样化,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在今天正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学的许多元素也是可以利用和借鉴的,完全放弃传统的教训相当深刻。

第一,要借鉴和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记录下来,可以作为多媒体课件的注释,也可以单独记录并成为教学资料保存,这种良好的习惯会使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就能收集足够多的教学资源,为项目申报和教学论文提供素材。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要在构思清楚之后制作课件,课堂教学中还必须适当板书,以强调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第二,要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有很多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完成的优势:能快速实现资源共享;能快速搜索需要的信息和相关资料;修改、存储十分方便,并可以长期保存;版面设计的美化十分便利;可以制作动态效果等。

三、结语

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在高职院校乃至普通院校都存在,主要表现在教学浮躁、科研急于求成的教育空心化状态,研究轻教学重科研的问题并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就成为写作本文的动机。

[ 参 考 文 献 ]

上一篇:路线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营销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