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女教师范文

时间:2023-02-26 06:22:08

乡村女教师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1篇

但《共同关注》每期节目播出20分钟,素材起码要拍四五天,不可能按我说的进行。我只好安慰对方:“也可能曲阳县现在管得松点了,不会再限制你们了。”

后来致电郜艳敏,她告诉我,《共同关注》记者已拍摄两天了。乡里派来的那个老师,一见记者来到,立刻电话向上报告,县、乡政府旋即来了5辆车,十几个人,但这次不再干涉,而是热情地请记者至县宾馆吃饭,又形影不离地跟随记者拍摄活动。晚上,更将记者们接至县宾馆下榻。

去年《燕赵都市报》评选“2006感动河北十大人物”,郜艳敏是候选人之一,且呼声很高。曲阳曾派人几次去省里活动,阻挠郜艳敏当选。曲阳县最早在网上报道郜艳敏事迹的刘向阳,亦受到打压。 结果郜艳敏不但当选“感动河北十大人物”,还去石家庄领了奖,跟省长合了影。

于是,县领导便找刘向阳谈话。刘说:“曲阳县越是阻挠采访郜艳敏,郜艳敏的命运就越受媒体关注,对曲阳的形象就越是不利;如果今年春节,省领导再来看望郜艳敏及下岸村小学,对曲阳县就更不利。”据说此次谈话后,县领导决定转变态度,不再在下岸村设岗,阻挠媒体采访、报道郜艳敏;下岸村小学亦不会撤并了。郜艳敏心情很愉快。我和她共同担心的最坏结果,毕竟没有发生,且事情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这些年,我在《南风窗》做过的教育选题不少,也关注过多名乡村女教师了,而且她们的命运都很典型:郜艳敏是被拐卖的女子,却以德报怨,在当地当老师,教那些没人管的孩子;王东灵是城市姑娘,自愿跑到贵州的穴居部落,去改变那些“山顶洞人”的命运。

7年前,我还写过一篇报道,记录河南省长垣县一对夫妇在自己家办“希望小学”的故事。但丈夫马文仲有家族遗传病,全身肌肉不断萎缩,到我去时,已经坐在轮椅上,连头都抬不起来。妻子谷庆玉是湖南省张家界的白族姑娘,一个文学青年,被马文仲发在杂志上的“征友启事”吸引来了。为了照顾丈夫和支撑学校,也因为不敢面对娘家人的坚决反对,谷庆玉整整7年没回娘家。更惨的是,我去采访时他们的孩子也已显出肌肉萎缩的症状了。

最近河南媒体在宣传另一个“中国最美丽的女教师”林州姑娘王梅香。王梅香15岁当上山村小学老师,教了6年书,如今只剩下2名学生了,她还在教。王梅香说的两句话,让人感到她的稚嫩、纯朴,一是“我不可能转成公办教师,因为我的文化水平太低”;二是“如果有人接替我,我也不想再在这里教书了”。

这几个女教师都是二三十岁的女子,在她们身上又反映出中国教育的现状、中国乡村生活的现状。这个“现状”是什么呢?一是穷,二是苦,三是落后,甚至原始。在她们身上,都有一股悲壮的味道。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2篇

于是,舆论认为乡村教师出现了“女性化”问题,呼吁多招聘男教师。各地在启动一些针对农村全科教师培养的项目中,也开始普遍关注如何吸引更多的男性参与进来。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探究乡村女教师的生存处境。

一、乡村教师为何“女性化”?

乡村教师“女性化”主要是指,乡村教师中的女性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远远超过男性。与城市不同,我国大部分地区乡村教师女性的比例提高是近些年出现的现象。首先,农村需要更多的女性教师。缺少女教师,会严重影响女童及其家长受教育的积极性,也是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2]。因此,解决女童的受教育问题,使得农村需要更多的女教师。其次,随着我国女性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农村女性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达到教师的职业入门标准。教师职业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吸引她们投身其中。

但这一变化更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和教师职业定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女性的主要角色是照顾家庭和抚养孩子。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需要的正是兼具教学和照顾双重角色的女性教师。而且,随着乡村教育的衰落,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无法满足传统社会对男性养家糊口的角色规范,因而男教师不断减少。女性在各种热门职业中要直面性别歧视,而乡村教师工作既符合传统的女性性别角色期待,求职压力又小,成为许多女性的选择。可见,乡村教师“女性化”是男性主动退出、女性补位的结果。

二、“女性化”是个问题吗?

更多的女性进入乡村教师队伍,不仅填补了男性退出后空缺的岗位,而且会以温柔、细腻的情感呵护学生,提高女童在学校的安全感,为她们树立角色榜样,提高女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更重要的是,补充到乡村教师队伍的女性教师,通常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接受过较好的专业训练,更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而且,她们通常与乡村外的世界保持积极联系,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刺激。

那为什么会有人呼吁招聘男教师以抵制“女性化”呢?这主要是因为有人认为,以女性为主的教师队伍不利于男童的发展。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男孩子之所以显得柔弱、娇气,与其在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基本上处于女教师的影响之下有关,认为缺少男教师对男孩子损失更大[3]。随着学校中暴露出来的学生问题日益突出(男童问题更显性,比女童受关注),乡村教师的“女性化”被认为是造成乡村男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笔者并不赞成这种观点,一是乡村教师中男性的比例远高于城市地区,乡村缺少男教师的说法并不成立;二是当前暴露的学生问题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流动导致家庭教育缺位是重要原因,不能将其归咎于教师的“女性化”。

此外,女性的“非专业性”也是呼吁男教师的一个原因。随着乡村教育问题日益受关注,提升乡村教育的专业性成为改善乡村教育的重要措施。但在专业领域,女性一贯处于边缘位置。正如迈克尔・阿普尔(Michael Apple)指出的,女性教师通常被认为对新课程没有做好准备,更依赖由“专家”设计好的课程计划,缺少自主性与创新性。这是因为在社会定位中,女性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家庭,很少有时间进行专业性工作。呼吁招聘男教师,是希望解决女教师的“非专业性”,给乡村教育带来更多的活力。

乡村教育缺乏专业活力,主要是受制度的约束。通过与许多农村学校校长的交流发现,目前影响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首要因素是待遇低,其次是工作环境偏远,最后是教育行政化倾向。升学压力、行政化要求、各种评估等,使得学校不能很好地为乡村教师提供创新空间,反而紧紧地束缚他们的主动性,引入男教师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而且在具体实践中,年轻女教师往往更加灵活,更愿意变化,更适应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因此,所谓“女性化”不是一个真实问题,更多的是社会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而不是性别造成的。但乡村女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确实面临着巨大困境。

三、女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

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紧紧地与家庭捆绑起来,讨论女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专业和生活两个方面来分析。

有学者指出,乡村女教师在乡村教育中存在主体性缺失的问题。乡村学校和乡村教育以男性为话语体系,女教师不是学校场域中的真正主体,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更易受阻[4]。虽然女性在乡村教师队伍中人数更多,但农村学校的领导岗位通常由男性担任,教育话语权掌握在男性手中。更重要的是,在女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她们常被简化为关爱儿童的母职角色,承担原本由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担负的照顾儿童的责任。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乡村逐渐出现空巢化倾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严重缺席,社区的支持功能也严重不足,教师(主要是女教师)被社会寄予厚望,承担了远超出她们专业范围的工作。尽管女教师表示,“只要我在村小一天,我就尽我的能力让村小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但她们已疲于应对学生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很难在专业发展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在生活方面,女教师会面临更多的婚恋、家庭问题。根据传统的婚恋观,女教师被期待找一个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相当或更佳的伴侣,但这样的对象在农村很难找,很多未婚女教师面临找对象难的问题。已婚女教师同样面临家庭生活的压力,不少女教师长期处于两地分居状态,自己带着孩子在乡村学校生活。有些女教师因为家庭关系,或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不得不离开乡村学校。此外,乡村女教师还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困扰,如性骚扰问题、安全问题等。

专业发展和生活中的困境,造成乡村女教师处于频繁流动的状态。虽然年轻男教师的流动率也很高,但与女教师在流动原因上有本质差别。男教师更多的是为了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回报,女教师主要是发展限制和家庭生活等原因而不得不放弃教职工作或调入离家近的学校。

此外,教师职业虽因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收入和工作环境成为很多女性的就业首选,但乡村教师一职由于乡村教育的整体滑坡,每年大量的乡村学校由于生源不足而被撤并,工作环境不稳定,这也是女教师出现流动的重要原因。

因此,现阶段呼吁增加乡村男教师为时过早。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扶持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会逐渐提高,更多的男性进入这个队伍是必然趋势。目前,应重视女教师在乡村教育中的作用,为她们的专业能力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形成更稳定、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课题“民族地区农村双语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探究”(编号:2016KYQN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史静寰,延建林. 农村女教师:撑起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半边天[J]. 妇女研究论丛,2005(S1).

[2]玉丽. 农村缺少女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农村女教师现状分析报告[J]. 教育科学研究,2006(7).

[3]孙云晓,李文道,赵霞编著. 拯救男孩[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69.

[4]李长娟,于伟. 乡村女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J]. 兰州学刊. 2010(9).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3篇

(散文诗)

乐山市五通桥区蔡金小学

胡勇(614807)

眼镜以一种淳朴的娴静,

折射出一个玲珑剔透的心境。

山路上深深浅浅的脚印,

长出一缕缕土色土香的乡情。

当农人们扛着犁耙和太阳上山的时候,

她也开始耕耘,

把白色的象征演绎在漆黑的背景之上,

让饥渴的眼睛用稚朴来酝酿秋景。

当群鸟归林和华灯初上之时,

她仍在耕耘,

把红色的讯息交绘在

那透着童真的作品。

让深夜里萤萤的灯火,

化作孩童人生路上前行的指示灯,

引导他们迈出艰难的泥泞,

走向胜利的佳境。

当乌黑的秀发平添了几缕银丝,

白皙的面庞刻上了细细的皱纹,

一切过去的日子——

都将升化为永恒的温馨!

(作者简介)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4篇

桃红色的短袖,白色的长裤,脸蛋上挂着浅浅的微笑,清秀而娇小的王洪英拄着拐杖,在病房里进行康复训练,精神看上去不错。

几个月以来,王洪英身残志坚、爱岗敬业的事迹被全国各大媒体广泛报道,千万网友在网上为她祝福加油,称赞她是“最美乡村女教师”。

对于出名,王洪英显然不适应,她羞涩地告诉笔者:“是人们的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报答关心我的人们。”

一个月前,她远赴北京,录制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主持的《向幸福出发》。当被李咏问及什么是幸福时,她回答说:“幸福就是感恩。”

大爱唤醒绝望的心

2009年12月的一天,垫江县大石乡。

“女儿啊,你已经几天没有吃喝了,就吃一点嘛。”吴中芳端着刚炖好的排骨汤,像哄小孩子一样心疼地说着。

王洪英的眼角渗出泪水,却没有心思吃。她躺在床上,一双眼睛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因车祸致残的右腿,丈夫的决意离婚,做手术欠下的六万元债务……这一连串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在她脑子里不断回放。

参加工作的第四个年头,还没来得及开始崭新的生活,就遭遇了截瘫和离婚的双重打击。而在出事前,她还是一个满怀青春理想,憧憬幸福生活的年轻乡村女教师。

王洪英无奈地闭上了眼睛。

“洪英,我们来给你说个事……”赵海容、柳兴华、肖红琼老师一进门,热情的话打破了屋内的沉闷,把王洪英从懊恼的思绪里拉了出来。

“我们商量过了,想把学校的宿舍让给你。你租住的这房间太潮湿了,会影响你身体康复的。”原来,王洪英的情况一直被她所在的大石乡小学的老师们牵挂。他们商量着劝她搬离租住的民房,把学校的宿舍换给她。

不容洪英母女的推辞,几个老师就把搬家的日子定了下来。

到搬家那天,全校老师齐上阵。就连正在输液的老教师杜官会,听说需要人手帮忙,拔了针头就往人群里钻,手上还渗着血……

搬到新家后,房间里几乎没有断过人。有的拉拉家常,有的送来可口的饭菜,有的搀扶着王洪英做康复训练。

这一切,成了老师们课余生活的新内容。

学校又组织了募捐,老师们纷纷倾囊相助。

住在隔壁的李老师每天6点准时起来,敲开王洪英的门:“我就怕她训练偷懒,硬是要把她叫起来才放心,害得我夫人好几次都嫌我太爱管闲事。不过,看到她身体恢复得一天比一天好,我感到很欣慰。”

学生和家长也牵挂着病中的女老师。

70多岁的谢爷爷听孙子讲了王老师的遭遇后,第二天就把家里新产的大米和亲手熬制的猪油,背到王洪英的宿舍。

“都是老人了,为了孩子的健康,他太有心了。”吴中芳接过老年人送的东西后,嘱咐女儿,“一定要记住这些好心人。”

那段日子,在人们陪伴和鼓励下,王洪英逐渐走出了心灵的阴影。

有一天清晨,她打开电视,看到汶川地震中致残的女舞蹈家廖志的报道,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失去双腿的廖志,乐观坚强地起舞,始终不放弃她所热爱的舞蹈事业,这个场景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

“廖志的情况比我更糟,但她没有离开自己的舞台,依然活得那么精彩,难道我就不能重新站起来吗?”当天晚上,她对母亲说,“我想回学校工作了。”

这时,她已经在床上躺了一年半。四肢肌肉萎缩严重,根本无法走路。吴中芳知道女儿的脾气,她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谁也拦不住。

幸福就是感恩

2010年,3月15日,星期一。

王洪英要拄着拐杖,去上第一节课。

凌晨5点,王洪英起了个早。从三楼到底楼,母亲背着30公斤重的王洪英蹒跚而下。

“每过一个转角,母亲都要倚着栏杆,歇口气。”

从底楼到操场,120米,每走一步,王洪英只能挪动10厘米。

这段距离,整整花去了这对母女30分钟。

当王洪英出现在门口时,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告别同学们一年半,大家迎接她的是热烈的掌声,是欢迎,更是一种召唤!

当她艰难地跨上讲台时,有学生端来小板凳:“老师,您累的时候坐一下!”

由于右手无力,她只能缓慢地书写,但写在黑板上的字,怎么也无法高过头部。那一堂课下来,她汗如雨下,孩子们却听得格外认真。

“课程结束后,我发现自己重生了!”几周下来,王洪英不满足一周两节课的工作量,倔着性子,软磨硬泡,硬是向校长要到了一周十节课的任务。

“欠下的课程太多了,要想办法给补回来。”王洪英说。

此后,校园里经常出现这样的风景线:年迈的吴中芳吃力地搀扶着年轻的女儿蹒跚而行;不时总有小学生自觉地围绕在王洪英的周围,搀扶着她,缓慢地走在学校与宿舍之间的120米路上。

在母亲眼里,王洪英很坚强。“有两次跌倒在地了,她都不让我扶,一定要自己站起来。遇到下雨天,路不好走,她会催促我提前一个小时出发。”

玉树大地震后,学校号召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

捐款那天,王洪英依旧在母亲吴中芳的搀扶下,艰难地走上捐款台,将100元钱郑重地投入爱心箱。看到这一幕,教导处主任胡波无法自控,背过脸去:“眼泪止不住往下流,后来我才发现好多女老师都哭出了声。”

每天早晨第一个到学校报到,从不缺席一节课,学校开会也不曾迟到一回……复课以来,王洪英一点一滴的言行感染着同事们。

学生们也特别佩服这老师。王洪英的学生中,留守儿童特别多,王洪英经常把他们带回家里辅导。

从不完成作业的赵露红,经过王洪英的调教,开始规矩地学习了;徐豪鑫在第三届中小学艺术节美术作品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这一切,都让王洪英无比欣慰。她在工作日记中写道:“后进生更需要‘偏爱’,他们是藏在乌云后的阳光。每一个孩子都值得用心去培养。”

王洪英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垫江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老师向王洪英学习。数以万计的网友在网上为她祝福,许多素昧平生的网友专程跑到大石乡看望她,为她送去鼓励和帮助。有个不知名的好心人,跑到医院送给王洪英5000元,然后匆匆离去,不愿意留下自己的名字;远在浙江的网友给她寄来了理疗保健书……

“过去的遭遇是场噩梦,但是我很幸运。没有大家的关爱,也就没有今天的我,是大家的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努力地工作,积极地生活,来报答这份珍贵的爱。”6月底,从北京返回重庆后,王洪英终于实现了多年以来的愿望,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5篇

充满热心

作为一名教师,她注重师德,学风严谨,一丝不苟;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中。坚持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工作岗位上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她深知家访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常常进行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她从不打无准备之战,每次家访前,她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把学生按平时在校的状况分类,确定重点家访人员。这些重点人员多数是平时比较调皮、成绩后进的学生,家长因为生活繁忙,平时无法按老师的要求做,缺少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对这些学生,她重点分析,重点安排,一定要亲自到家中拜访,重点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家长的教育态度。认真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看法,消除对学校教育的误会,加强家校间沟通。努力寻求最符合学生和家庭实际、最为有效的沟通和教育方法,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对于其他的学生,她则把家访重点放在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征求家长意见和建议方面,力求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接触。

奉献爱心

作为班主任,她不仅在学习上关爱着学生,而且在思想上和生活上更是情系学生。我校正处山村地区,由于学生分布散乱,绝大多数学生家住大山中,交通不便利,常常不得不步行,但自从她担任班主任以来,从未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利而放弃家访。并且坚持着“学生进步,教师家访;学生再进步,教师再家访”。就是通过家访她对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了然于心。她还特别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办公室总能看到她耐心细致的辅导学困生学习、做作业。碰到学生很难理解的题目,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通过不同的方法给学生讲解,直至学生弄懂、学会为止。面对淘气的学生,她总是苦口婆心三度与其父母零距离交流,三番五次与学生谈心,她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有些学生甚至称她为“好母亲”!

那时她班级里有一个叫周绍京的学生,从开学以来,作业就一直完不成,就算是做了一点,也是胡乱画些,上课总是打瞌睡,从来都是独来独往,一度产生厌学情绪。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她心急如焚,几次打电话给他父母反应情况,父母都是冷淡不作回答。她心急如焚。周绍京家离学校几公里,山路又滑,再加上修路,让本来难走的路更加难走,由于电动车太轻不稳,一路上颠颠簸簸,只好下来深一脚浅一脚的推着走,鞋子上布满了泥土,好几次都将要摔跤!但她坚持没有放弃,了解到,原来周绍京同学在以前的学习中,由于成绩不理想,一直都是老师批评的对象,父母也一直是老师“告状”的对象,所以周绍京父母之前才有那样冷淡的态度。家访后,她在校经常抽空辅导并开导他,让他慢慢融入大家。目前,周绍京同学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从十几分进步到了优秀,还是老师的小帮手。

倾注真心

她班上有名同学叫朱清龙,是一个特别淘气、自尊心很强的男孩,学习不好,品质也差,走路故意学小混混,一摇一晃,不骂人不说话,在班级给同学要钱,花钱雇人打架,偷同学的东西等,看到这孩子这样,她很着急,于是,她在了解情况后开始接近他,进一步了解他。通过家访,她了解到孩子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品质也不好,母亲脑子因为受过伤,神志不清,他一直要照顾母亲的生活,在家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还要负责照顾母亲。知道这情况后,她找到了他叔叔,希望他的叔叔能够给予帮助,他叔叔承诺会帮忙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之后,她经常找他聊天,在他没吃早饭吃给他买早餐,就这样连续几次,他们关系拉近了,下课,有没有事都到她跟前说两句。也经常能看见她在办公室辅导他学习,她经常找他谈心,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事不该做,他也越来越听老师的了,现在作业能按时完成了,字也写得比以前好多了,打架、骂人、偷东西的现象一次都没有了,

他有爱帮助别人,学生也很听他的,我就让他每天早上带同学们打扫包干区,他干得可起劲了,现在整个人像变了一个似的。

作为一名教师,她并不是多伟大,只是多付出了一点点的耐心和爱心。雄鹰在风雨中练就坚强的翅膀;梅花在严寒中绽放扑鼻的芬芳;师魂在爱心和敬业中弥漫浓郁的馨香。也许她不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优秀的大学生,但我相信她会让每一个孩子学做人,做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6篇

家庭是我温馨的港湾,是我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拥有温馨的家庭,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虽然我女儿智残、公婆体弱多病,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幸福。上帝为我关上一扇门,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因为我不仅拥有一个能唱会跳的女儿、一个调皮聪明健康的儿子,还拥有爱我疼我的公婆、一个事事为我着想的老公。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在厨房为家人准备早餐,忽然客厅里传来孩子们咯咯的笑声。我好奇地跑到客厅里,哦,原来是孩子们在和老公做游戏,婆婆则坐在一边手拿针线、眼戴老花镜看着他们眯笑着。我喜欢这样的早晨,是那么的温馨,那么的祥和。这样,一天的生活就从一个平凡而充满快乐的早晨开始了。

菜肴上桌,虽算不上丰盛也谈不上美味,一家老小三代同桌就餐,不能不说这是一道让人感到幸福的风景。席间,年近八十的公公东家长西家短地说个没完;婆婆则一边用餐,一边逗一岁多的小儿子乐。那一刻我虽然有点累,但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因为我看到了家人们吃着饭菜时那种满意的神态。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没有追求和理想,给家人做一顿饭菜,就幸福得像花儿一样,但我想生活就是这样:工作、吃饭、休息,这就是生活的全部。而所有的这些却又令人惬意与快乐。

下晚自习回到家,儿子跑过来叫着让我抱;女儿忙着接过我的包,顺便把拖鞋给我换上,这一刻,我真的是一位幸福的妈妈。一旁的婆婆说:“你辛苦了,孩子我来抱,你去洗个澡吧!”这一刻,我又觉得我是一个幸福的媳妇。洗了一个热水澡,赶走一天的疲劳,然后舒坦地靠在床背上,看着书,什么都不想,给紧张的神经放会儿假。

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终极目标,享受幸福是每一个人的神圣权利,创造幸福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平凡人,同样渴望生存的愉悦,追求生命的快乐。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我们不仅要在工作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我们更应积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当我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讲台,真诚地对着同学们喊一声:“同学们好!”然后等待着同学们用略显谦恭而虔诚的语气回敬一声:“老师好!”那时我的心湖犹如一阵柔和的春风掠过,轻轻漾起层层幸福的涟漪。课堂上,我尽量让我的讲解变得诙谐幽默、通俗易懂。我认为,轻松教学是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亦是福!课间,孩子们一小群地向我围拢,然后七嘴八舌地跟我分享他们的趣事,分享他们好吃的小零食。有时,我会问孩子们我上课时有哪些他们喜欢的地方,哪些不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如何改正。童言无忌,孩子们会毫无保留地告诉我。这样,我慢慢地在与孩子们的成长中进步了,成了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我所在的年级组办公室是一个和谐快乐的大家庭,同事们团结友爱,真诚相待,特别是跟我的指导老师在一起工作、学习。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她会及时给我指出来,并帮助我改进。同事们挺羡慕我们师徒之间的默契,说我是最幸福的人。听到同事们的评价,我心里高兴得像吃了蜜一样,笑着说:“羡慕吧,像我这样做一个知足常乐的人,你们也会幸福的。要求不要太高,目标不要太高,随时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对待周围的一切,不久你也会成为幸福的人。”

作为教师,尽管收入不高,但在教育这块疆土里,我们能固守一方清贫,在平凡的岗位上教书育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曾经有人问过我,你的快乐幸福是什么?我莞尔一笑说:“我生在‘幸福’的年代,活在‘幸福’的社会,哪能不快乐幸福呢!”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7篇

格桑德吉,藏族,现年36岁,出生于墨脱县帮辛乡一个普通牧民家庭。在她童年时代,全乡1000多人口中,却只有一名老师和10个学生,80%以上村民几乎不识字。小学时的格桑德吉,就当起了小老师,晚上回家给弟弟上课教学,村里好多跟她同龄的孩子,都会来到她家听课。从那时起,格桑德吉就有一个愿望,长大给孩子们当老师。格桑德吉在墨脱县家乡读完小学后,1994年,她来到湖南省岳阳市,在岳阳市一中部藏初13班读书。她的老师秦丽霞是她当年读书时的班主任,在秦丽霞眼中,格桑德吉是一个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好学生,格桑德吉在岳阳市一中度过了美好的学习时光。毕业后,格桑德吉考入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读书,她是帮辛乡有史以来第一名大学生,当时整个乡上都为她感到骄傲。格桑德吉所在班里有40多名学生,都是从遥远的来这里求学,因为尽是山路,外出求学对她来说面临的困难很多,她要翻山越岭几天时间,才能走出墨脱县。格桑德吉在民族学院读书的几年时间里,没有回过一次家。民族学院格桑德吉的班主任崔光红老师回忆说:“格桑德吉在读书期间,为人处事很稳重,安分守己。她的课堂表现不错,认真学习,勤于思考,按时完成作业,深得各科老师的喜爱。”

在同学眼里,格桑德吉给人的印象不错,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洛桑强巴记得二年级时,上体育课,有名女生在训练中晕倒了,她赶紧跑过去帮忙扶了起来。格桑德吉是班里公认的团结标兵,和同学们的关系都很好。

2001年6月,格桑德吉毕业后回到。在墨脱县教育局,格桑德吉请求到帮辛乡小学从事教学工作。墨脱县帮辛乡,是偏远山区,那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格桑德吉刚当上教师,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当地村民生活十分贫困,有的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不少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冒着生命危险上学。为了劝学,格桑德吉不顾个人危险,一个人行走在悬崖边和满地泥石流的路上。

B:她一如既往的走村串户,动员那些辍学在家的孩子上学

2003年,格桑德吉结婚,有一次,丈夫格多陪同她去帮辛乡岗玉村,那个村山路崎岖,坎坷不平,行走困难外,还要横渡铁索桥。丈夫格多来到江边就有些犹豫了,格桑德吉说:“别怕,我给你做一下渡江示范,我先滑过江去,然后,你再渡江。”说完,格桑德吉想都没想,就抓着滑锁飞过了江对岸。

在村里,辍学孩子的家长不同意让孩子上学,可格桑德吉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格桑德吉问:“想让你的孩子上学吗?”家长摇了摇头说:“不想,孩子会识字能当饭吃吗?”格桑德吉听了有些生气,就问:“你当家长的能看懂藏文还是会说汉语?”家长无奈地摇了摇头。格桑德吉耐心的跟家长说:“即然你什么也看不懂,还不会说汉语,那你不让孩子上学,你愿意让你的孩子和你一样什么也不会吗?”格桑德吉说:“还是把孩子送到学校去读书吧,在学校里,住宿条件比家里还要好得多,吃住条件都很好。9月份开学时,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来。”

格桑德吉结婚后,她一如即往的走村串户,动员那些辍学在家的孩子上学。开学前的一个月,是她最忙的时候,也是工作最难做的时候。有些家长感动于格桑德吉的诚意,都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她。做家访,有时一个月就得去一次,碰上要到离学校远的学生家里,要走七八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她把40多名学生劝回了校园。

有时,碰上别的村缺老师时,格桑德吉还会前去代课。有一次去代课时,她已怀有6个月的身孕,她背起糌粑就上路。格桑德吉很感谢这些孩子们的父母们,有一年,格桑德吉的孩子,突然高烧不退,必须立即到县医院就诊,那时的帮辛乡不通公路,步行需要三天时间。当时,丈夫格多在外出差,乡亲们听说后,轮流背着孩子走过悬崖,爬过塌方,翻过高山,一路奔跑,仅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就赶到了县医院,及时将孩子抢救过来。格桑德吉十分感动,她常说:“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学校。”她要继续留在家乡,给孩子们教书,回报那里的乡亲们。为了不影响教学,格桑德吉把年幼的女儿送到拉萨,让婆婆照看抚养。

帮辛小学是全乡唯一一所学校,有130多名学生,四分之三是住校生,由于离家较远,而且路途艰险,有的学生需要4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每到放假前,格桑德吉和老师们,每两个小时检查一下宿舍,防止学生提前离校。

老师要全程护送孩子们回家,晨曦初露,太阳冉冉升起,照亮了崎岖山路和狭窄的马行道。这条路经常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情况,格桑德吉和丈夫格多还有另一位老师领着孩子们行走在山间小路上,孩子们开始在泥泞的山路上行进。格桑德吉一会儿跑到前面,一会儿跑到后面,不停的嘱咐着孩子们要注意安全。因为刚下雨,道路泥泞不堪,下面是100多米深的悬崖和湍急的雅鲁藏布江,要安全护送这90多个孩子回家,其难度可想而知。

C: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

“这段路比较危险,前面由索次来带,索次把町町村的孩子们带好,洛桑克珠你站在中间,中间的帮果村和宗荣村的你来带。”格桑德吉是帮辛小学副校长,她在下达着命令。在2013年暑假护送学生,她最担心的就是过悬崖的时候和马队狭路相逢。正在这时,有一帮马队往她这边走来,她急忙让索次老师在前头守护,让孩子们一字排开,靠近右侧的峭壁等待马队过去。马队过去后,孩子们才排队出发。要过铁索桥了,格桑德吉清点人数,突然发现,队伍中少了4个孩子。她问丈夫格多:“宗荣村的不是有4个孩子吗?”格多回答说:“走了。”格桑德吉一听就急了,质问丈夫:“你怎么看的孩子?不是说了,不要让孩子们单独回家吗?”格多是格桑德吉的丈夫,是帮助护送孩子的乡干部。格桑德吉冲丈夫发起火来,是因为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吊桥,她怕孩子们过吊桥时出现意外。格桑德吉说:“你们在这边等着,我去找。”在格桑德吉的眼里,这些孩子的安危,比她的生命还重要,决不容许出现半点意外。“那边是宗荣村的学生吗?”一路上焦急寻找,格桑德吉终于在吊桥前,截住了4个离队的学生。回队后,格桑德吉清点人数,一个不少。格桑德吉嘱咐孩子们怎样过桥,为了防止人多发生危险,格桑德吉把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分批过桥,他们到达了第一站帮果村。格桑德吉把第一批孩子送回家中,另外两个村的孩子,也全部安全到家。

第二天的护送任务更加艰巨,因为要到最远的岗玉村,要走7个小时,格桑德吉必须准备好路上的用水和食品。由于路途太远,格桑德吉只能背少量的饮水。尽管她又渴又累,但是,她还是把水和食物给了孩子们。

孩子们还要溜铁索渡大江了,江面上只有两根铁索横跨江上。这根溜索,是岗玉村孩子们回家的必经之路,全长200米,溜索距江面有30米高。下面是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每到渡江时,格桑德吉总要亲自护送。每次过溜索,格桑德吉都是让丈夫先滑过去,一方面是为了看看溜索有没有问题,另一方面丈夫可以看护好已经到对岸的孩子。当天下午,5个孩子们在离开家读书4个月后,被护送回到了家中。当把孩子们送到父母的身边时,看着孩子们像小鸟一样扑向父母的怀抱时,是她最高兴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平安到家,她感到格外开心。

到现在,格桑德吉在乡里执教13年的时间,是全校任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她先后将200多名孩子送出大山。由于冬季大雪封山,格桑德吉每年只能在暑假护送完所有孩子回家后,才匆匆赶赴拉萨,看望自己的女儿。这些年,她和女儿只见过4次面。格桑德吉的女儿叫格桑央珍,回家后,孩子已经不认识她了。家里的人跟格桑央珍说这是你的妈妈,她就特别开心的拉着妈妈到处去告诉她的小伙伴:“谁说我没妈妈,你们看,这是我的妈妈。”由于工作忙碌,格桑德吉从来没有给女儿庆祝过一次生日。一提这事,格桑德吉就掉眼泪,她感到亏欠女儿太多。

2013年9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201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格桑德吉荣获“中国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为格桑德吉颁发了奖杯,送上了鲜花。2014年2月10日,格桑德吉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称号。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8篇

“他们因播种光明而美丽,你我为弘扬崇高而寻找。”近来,在何庆奎、高秀敏夫妇曾捐资30余万元筹建起的山东省汶上县寅寺镇何湾小学,一位美丽的80后支教女教师,在QQ群里发动网友,成立爱心救助基金,成功救助5名贫困小学生的故事引发热议。她的名字叫崔建秀。

偶然求助,却是应者云集

“就是偶然做起来的,真的没什么!”,6月24日,面对笔者的采访,29岁的崔建秀十分低调。

崔建秀2006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汶上县实验小学任教。2010年9月,她响应县教体局城乡结对帮扶的号召,抛下年仅一岁多的女儿来到何湾小学这所偏远的农村学校支教。工作中,崔建秀了解到学校有几个孩子家庭异常贫困,就萌生了想帮帮他们的念头。特别是当年10月份,一个叫何翱翔的同学突患白血病,全镇师生为他捐款数万元,但仍是杯水车薪。这几个孩子的困境深深刺痛了崔建秀的心,于是崔建秀在她所在的“池草读书社”QQ群内,和网友说起了这几个孩子的情况,并把孩子们的具体家庭情况整理成一个帖子在了“池草读书社”网站上。

“出乎意料的是,当时网友们就很关注,马上就有好多热心人和我联系,表示要对口资助这几个孩子。”于是一场网上爱心救助活动在崔建秀的呼吁下拉开了帷幕。

说说容易,可做起来真难

即便是有了好心人的响应,可这事要真正做起来还真不容易。崔建秀说,当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钱切实送达这些孩子的手中。她考虑到自己在何湾小学只是支教一年,资助金全都由她转交不是很现实,况且有的资助是每个月都有一定的数额,转交起来比较麻烦。

怎样才能不辜负网友们的心意,把他们的爱心长久地传递给这些急需的孩子呢?崔建秀终于想到了一个法子,她了解到每个孩子家都有一个农村信用社的账户,那是用来发放国家小麦种植补贴的专用账户。在向农村信用社了解到这个账户可以异地存钱后,崔建秀就把这几个孩子的账户向网友进行了公布,并做好了资助者和孩子们的接洽工作。

要和网友商量救助的数额;要为资助者提供孩子家的贫困证明,以便消除资助者的疑虑;要及时通知孩子家人去查账户以便回复资助者;还要及时公布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相关信息……“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有焦头烂额的感觉。我没有预料到一个救助活动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工作量。当时只要处理完教学上的事情,其余时间几乎全部是在电脑前度过的。”

终于,网友们资助的钱一笔一笔到账了,这让崔建秀心里也有了底。

感动着别人的感动

“北京毛毛捐款1000元。”“深圳宇妈给何畅家打入200元。”“畅妈,你记账就好啦,不用每笔都公示在这里哦,怪不好意思的。”这是我们在“池草读书社”网站上看到的崔建秀和网友们的留言。“畅妈”,是崔建秀在QQ群里的网名。

“每有一笔钱到账,我都会对资助者表示感谢,但是她们都会回复我说她们更感谢我为她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完成了他们多年的愿望。”崔建秀说,“她们的这种境界深深感动了我,也让我认识到帮助这些苦难的孩子是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就这样,到2010年底,爱心网友给白血病患者何翱翔筹集了2500元,马国祥600元,何畅500余元,马建龙700余元。

除了这四个孩子,崔建秀了解到还有一位叫郝文慧的小同学,爷爷、奶奶得暴病身亡,去年她爸爸又因肝病去世,只留下了她和年幼的弟弟与母亲相依为命。碰巧当时有一位浙江的网友向崔建秀表达了她想长期资助一个家庭贫困的小姑娘的想法。于是崔建秀就把小文慧的不幸遭遇告诉了那位网友,还把村委开具的家庭贫困证明和学校开具的证明材料也一并邮了过去。很短的时间里,小文慧家就收到了1700余元爱心捐助。浙江的那位网友还表示以后将每学期资助这个孩子1000元。今年六一那位网友又给小文慧邮来了衣服等礼物,平时还经常打电话给小文慧的老师、家人询问情况。

今年六一,为让这几个孩子过好儿童节,崔建秀把群主转给的200元钱,个人又添上一些,给几个孩子每人买了一双凉鞋,一个背包,一些练习本送到家中。资助何畅的朋友还给孩子邮来了衣服、玩具、笔记本、邮票等。

为让孩子们过好六一,崔建秀还发了一个为孩子们捐书的帖子,立即得到众多网友的响应。许多网友订购了新书直接寄到崔建秀处,请她帮忙转交。崔建秀说,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传阅,她把网友捐献的图书在班里建了个图书角。

设立爱心基金,呼唤更多爱心

崔建秀说,网友们对于何畅的资助已经基本可以维持祖孙两人的生活,但是他家的房子年久失修,现在漏雨严重,而且因为地面太低,往屋内灌水。这成了崔建秀最大的心病。她和学校的马校长及何敬连老师一起去何畅家实地了解了房子的状况,拍了一些照片,发在了“池草读书社”网站上。网友们都捐了款,但这还远不够修房子的费用。

为汇集更多的资金来救助贫困孩子,群主池草先生提议成立一个爱心救助基金。提议马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就这样,以崔建秀为主成立起一个四人小组,负责爱心基金的管理。

“截至5月27日,收入6985元,支出三个孩子本月的生活费和医疗费共计600元,目前可用余额6385元。”这是5月27日崔建秀在池草读书社网站上晒出的账本。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9篇

杰克逊是英国驻华文化教育处官员,4年前他积极申请来到中国工作。因为在他的心底有一个埋藏很久的心愿:他要努力在中国广西帮父亲圆一个“奥运”情结之梦,实现老人家多年来的一个夙愿!

2006年11月,一项由欧盟援助广西贫穷山村的教育项目开始启动了。作为该项目的组织成员,杰克逊得以来到了他梦寐已求的广西河池大瑶乡。杰克逊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他的援助点在一所山寨学校,那儿山峦起伏,是个在省地图里也找不到的地方!“然而就是在这贫困的边远山区间,有一群睁大着双眼渴望了解山外精彩世界而发愤努力读书的孩子,还有一位非常令人可敬的‘圣女’教师!”县教委领导深情而又自豪地介绍说。

“圣女?”听着这个新鲜而陌生的中文词语,杰克逊在心底反复吟读着这个词。

第二天一大早,杰克逊就要求前往援助学校,他期望早日见到那里的孩子和那位‘圣女’教师。汽车在绿树掩盖的盘山公路上千转万拐,颠簸歪斜地爬行了近4个小时,终于在一处陡峭的山崖下停下了。陪同前行的人员告诉杰克逊,从这儿还得步行近一公里的路程才能到达学校。在这海拔近1500米的高岭上,杰克逊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除了树仍是树,他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他们一行翻山越岭步行了一个小时,才隐隐约约看到一面五星红旗在万绿丛中飘扬着,老远就有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伴着山谷回音传到他们耳际。

杰克逊不顾疲劳,非常兴奋地大步向前奔去。走近学校一看,他惊呆了,校园不足一亩,教室里10余个年龄不一的学生正在高声诵读课文,一位穿着对襟交领式长衣,袖子绣着精美的红色绣饰,下着青布短裤的瑶族女教师站在讲台上领念着课文。

杰克逊等人的突然出现,引来了孩子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在那位俊俏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使劲地拍响了自己的双手,热烈欢迎这位远道而来的英国友好使者。当教委领导要把俊俏老师介绍给杰克逊时,杰克逊摇摇手,用熟练的中文认真说:“‘圣女’!一个美丽的中国瑶族‘圣女’。”

‘圣女’老师名叫韦瑶。今年28岁的韦瑶,6年前从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在这个只有二三百人的小山村,全校仅有16名学生的学校里教书育人。

杰克逊难以想象,一个如此年轻的美丽姑娘,竟能为了这10余个山村孩子,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中,苦苦守候着她那三尺讲台,她不仅仅是个不简单的人,还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女性!

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她如此忠诚于自己的事业?杰克逊有着太多太多不解之疑了。于是他决定在学校住下,他想用自己的眼晴从中寻求到答案。

第一次与韦老师、孩子们共进晚餐,菜只是简单的几味野生素菜,可杰克逊吃起来却感到特别的香甜。晚饭后,同学们挑来一桶桶清凉的山泉,烧热后给杰克逊洗澡。他们亲切地把这个白皮肤、蓝眼睛的外国人称为“杰伯伯”,听着孩子们欢快地喊自己做“杰伯伯”,看着一双双小眼睛里透出的纯真和可爱,杰克逊的心一阵阵地热着。晚上躺在用稻草铺底的木板床上,杰克逊睡得是如此的舒适与甜美。这天晚上,杰克逊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这是一所世界上最简陋的学校,但却是一个温馨的学生之家,在这里我看到了最勤奋的学生以及最优秀的老师!

第二天是周末,同学们都回家了。韦瑶老师要到一个名叫兰新的同学家中家访,杰克逊便要求与她同去。

走着谈着,他们的话题谈到了民族体育之上。“尊敬的韦老师,您所说的民族体育精神,其实也是百年奥运所倡导的奥运精神,两者是相融相通的,不过您说的民族体育精神更富有你们的民族特色。如果有一天瑶族的体育项目能像日本的柔道一样成功地推向世界,进入奥运比赛项目那该多好呀。”

韦瑶肯定地点头说:“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场地方便、器材简单,又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像我们瑶族的黄泥鼓本是自娱自乐的活动,现在已走遍大半个中国,并应邀到法国和日本表演。而传统体育项目射箭,不是已被奥运会列为比赛项目了吗?”

“射箭!”杰克逊脱口大叫:“射箭也是你们的体育项目?”

“对呀。”韦瑶回头望了望紧跟后面的杰克逊,说:“瑶族人深居山林,喜爱狩猎。乡亲们常常进行射箭比赛,他们用芭蕉树做靶子,每人五箭,以中靶多少决定名次呢。哎,走累了吧?咱们休息一会。”

就地而坐的杰克逊,情绪激动地告诉韦瑶,射箭也是他们英国人喜爱的一项体育项目,英格兰约克郡自1673年起举行的方斯科顿银箭赛,延续至今。1787年英国成立皇家射箭协会,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射箭组织。射箭于1900年和1904年被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190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韦瑶听出神了:“杰克逊先生,想不到您对射箭如此熟悉。”

“密斯韦,您知道吗?我关心并钟爱射箭,不仅仅是因为我的父亲是一名出色的射箭运动员,而且还因为你们广西瑶族的一种弩箭曾挽救过我爷爷的生命,并成就了我父亲走向奥运比赛赛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韦瑶好奇地问了起来。

原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杰克逊的爷爷作为英国一名传教士来到中国广西传教。一次在深入到瑶族人居住的大瑶山中,爷爷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走迷了路,饥饿已让他精疲力竭,更可怕的是爷爷还遭遇到了野兽的围困与袭击,就在爷爷已感到死神在向他招手时,“嗖!”“嗖!”“嗖!”几支箭声传来,准确地将数只野兽击毙,两个瑶族青年的及时赶到,救了爷爷。在热情的瑶家里,爷爷养好了伤,临离开时,爷爷向他们取走了这把瑶家弩箭,并从此称之为“生命箭”。

“我爷爷和父亲常说‘弩箭是有灵性的,它与冷冰冰的步枪射击大不一样’,我知道其实他们早就将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深厚感情融入了其中。为此他们多次要求我找机会到广西,寻找到持这种弩箭的瑶族人并当面致谢,父亲说‘如果没有这把特别的瑶家弩箭,也就没有自己走向奥运的辉煌时刻,更没有我们家庭今天的好日子!’这话千真万确啊。”

杰克逊长长的讲述,在韦瑶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甚至是震撼!她万没想到,这个英国外交官对中国的感情是如此的深挚、对瑶族的情义是如此的真切和浓厚。

来到兰新家,已是中午吃饭时间,热情好客的兰新父母做了丰盛的饭菜款待他们尊敬的韦老师和杰克逊。

从他们口中,杰克逊得知全村第一架电话,是在韦瑶老师的努力下装起来的,而韦瑶也是瑶山中第一个买手机的人。

“买手机?有什么用吗?”杰克逊纳闷了,因为在这偏僻的大山深处,手机的信号非常弱,几乎不能使用,买来干啥?

“韦老师买手机的目的,不是用于通话,而是让孩子们和乡亲们增长见识,了解到现代通讯的发展现状,让孩子们知晓如何用手机来发短信,与城里人的生活接轨。”

兰新的爷爷是瑶家的射箭好手,饭后这位八旬老人应邀给杰克逊做表演。当兰爷爷从房子里拿出一把原始、粗犷、纯粹的祖传手工木竹弩箭时,杰克逊猛地全身颤抖了一下,两眼瞪得老大老大,他冲上前去伸出双手接过这把弩箭,仔细地慢慢地看着,过了一会嘴里喃喃而言: “不错,是它!就是它了!!我终于找到了……”突然,杰克逊“扑通”一声在兰爷爷面前跪拜了下去,兰爷爷等人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韦瑶似乎明白了什么,她急忙拉起杰克逊,没想到刚站立的杰克逊一把抱住了她,失声哭泣:“‘生命箭’的主人就是你们啊,我太高兴太高兴了……”而韦瑶也流下了晶莹的泪花。

半个月后,杰克逊要回北京了。临走前,杰克逊告诉韦瑶,他负责的援助项目方案决定了,就是要从学校修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让山里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一样过着科学、文明的生活。杰克逊还说:这次进入瑶乡,他不仅圆了父亲的梦,而且也圆了自己的梦,找到了一个美丽可爱更可敬的姑娘,真是太幸运了!听了杰克逊感人肺腑的心语,韦瑶羞涩地把自己精心刺绣的瑶袋和花带送给了他。杰克逊心喜若狂地收下了这些礼物,因为他知道瑶家姑娘把自己的刺绣作品视为最珍贵的东西,那些缠缠绕绕的线条里,融入的是瑶家姑娘们浓浓淡淡的情思。如果你能得到姑娘们送的瑶袋或花带,那就是她把他当做心上人了。

北京与大瑶山虽然远隔千里,但杰克逊与韦瑶的联系却越来越密切了。2007年春节,杰克逊再次来到大瑶山,与韦瑶一家人过了一个欢庆详和的中国瑶家春节。在春节期间,他俩商量着要给北京奥运送上一份能代表自己心愿的礼物,于是韦瑶想到了一种已有千年历史的“过山瑶反面刺绣”。这种鲜为人知的古老刺绣技法和国内其它所有的刺绣方式截然不同,被誉为中国刺绣史上的一朵奇葩,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10篇

故园之恋,大山深处的拐杖声响彻人心

深秋傍晚,太阳西斜。在太行山脚下一个小山村,一个女人跛着脚将一块块石头,搬起来放在筐里。一趟又一趟,已经不知是第几筐了。伴随着女人疲惫的喘息,汗水从发梢流下。身旁正忙活着的男人心疼地问:撑得住吗?不行就歇一会吧!

没有回答,只有沉重缓慢的脚步声……忽然,男人耳边传来一声痛苦的闷哼。他扭头一看。惊呆了:妻子晕倒了!

男人急忙跑过去,将她背到一块平地放下。等女人醒了,男人要扶她回家。她甩开男人的手说:“没事儿,房子盖不起来,孩子们没有地方上学,我怎能回家休息?”说着就要继续干活。男人知道妻子一向倔强,劝她回家等于徒劳,就对妻子说:“你先稍歇一会儿吧,我多搬几块就有了!”男人继续忙活着,一转身看见瘦弱的妻子已经靠着树睡着了。

女人疲惫的身影连同1993年那个秋天,深深地定格在了男人的脑海。男人叫王河生,他的女人叫王升英,那年37岁,是个月薪40元的民办教师。

1956年8月,王升英出生于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的桃园自然村。那里村与村隔山而望,交通很不方便,村民生活极度贫困。

4岁那年,王升英患上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残疾。可她不屈从于命运,和其他孩子一样上学读书。1974年,高中毕业的王升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民办教师,在东平自然村小学,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

上第一堂课,王升英就发现学生男多女少,在得知山民重男轻女,不愿送女孩读书的情况后,王升英开始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动员。卸甲平村的人家都依山而居,三五户蜗居在一个山坳里,这三五户与那三五户可以隔山大喊,走一遍却要耗上半天时间。

白天要上课,王升英只能在晚上去劝学。山路在深山老林里蜿蜒,几里地没有人烟,野兽出没,夜风如鬼哭狼叫,王升英一步一跛,胆战心惊……

父亲看她晚上在山里来来去去,实在放心不下,要与她做伴,却被王升英拒绝了:“你年纪大了,眼睛不好,我一人去就行了。”深夜,为给正在路上的王升英壮胆,父亲干脆出门接应,“唉嗨,唉嗨――”地对着大山大声地吆喝。

日子长了,每到晚上,人们听到野外传来有节奏的“哒哒”拐杖击地声,都知道那是王升英劝学回来了!山民们就不约而同地大声朝山“哦呵、哦呵”地喊,给王升英壮胆。拐杖声和“哦呵”声在山谷间交相回应,浑然成了别样的天籁!

历经30多个晚上的艰辛劝学,王升英共劝回失学女孩21人。

熟悉卸甲平每条山路的王升英。发现孩子的心路比山路复杂隐蔽得多。很多孩子因为承受过多的磨难。形成了各种古怪秉性。需要更细致地关怀和引导。几乎每隔两天,王升英就要去家访。

因为害怕饿狼闪着荧荧绿光的眼睛,因为山路崎岖和悬崖陡峭,一趟家访下来,她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打湿。一次,实在累得不行了,王升英就靠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突然,她感觉石头在移动。还来不及想什么,巨石带着她往山下滑去,情急之中她猛一翻身滚到了陡坡外面,伸手抓住一棵小树。几乎就在同时,巨石滚跳着砸在山下的路基上,又反弹起来落入江中……王升英一阵后怕。按着胸口半天不敢挪动一下。

1978年寒假的一天,强劲的北风裹着雪花从四面八方扑来,将太行山的崇山峻岭覆盖成白茫茫一片。王升英站在自家的门前,眯缝着眼睛往上望。高山巨人般直立着,刀削斧劈的悬崖夹着的独径已经被雪盖得看不到路。去不去补课?她在犹豫。

可是一想到孩子一天只吃两顿。顿顿酱菜拌白饭,还打趣说:“饿着读书很习惯。”想到浩月打算偷偷卖血换取学费,被父亲发现制止,整天愁眉不展;想到小平成绩优秀,可回到家里还得打理猪圈给菜园上肥;还有春民,家徒四壁,却贴着半墙红艳艳的奖状

孩子们苦着呢!她一把抹掉脸上的雪屑,出发了……

在雪地上每一步踩下去,都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把腿和脚从一尺深的雪中。身后留下的一排歪歪扭扭的脚窝。很快被风和雪花吹得只剩下一点点痕迹。

走了一个小时,王升英也没有到达目的地,仰头发现落白的枝丫间有只空鸟巢。嘿嘿,跟小石头塞到她讲台里的一个模样!孩子们总送她好东西――大把的野花,别致的鸟巢,新鲜的鸡蛋,刚摘下来的红枣……

想到可爱的学生,王升英浑身就有劲儿了,抓把雪润润嘴唇,一鼓作气又爬了两个小时。跌了无数跟头,终于来到了学生家里,乡亲们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心疼地拉住她的手直掉眼泪。

多少秋去春回,无数寒暑易节,她的拐杖像一只浆在山岭上划来划去,她的学生则一批又一批乘着她的希望之船走出了大山,走向全国。

爱比大山重,柔弱的臂膀扛起大山的脊梁

1986年,王升英被调回家乡桃园自然村小学任教。

那是怎样的一个学校啊!墙皮脱落,一片斑驳,缺了角的黑板下没有讲台,课桌破旧不堪。有的椅子就是砖垛;一个小房间是办公室兼宿舍,雨从年久失修的屋顶点落,一盏白炽灯被吹得晃来晃去。

王升英二话没说,拉来自家的瓦把屋顶上的碎瓦片换掉,给孩子们遮风避雨。

1988年,丈夫揽下了东北的一个建筑工程,兴高采烈地赶回家劝她一起去东北。“你去帮我管账,工程一结束,咱就能在城里买房子。孩子们也能在城里上学了。”

听说老师可能要去外地了,孩子挤满了王升英的堂屋,席地而坐。坐不下的,就守在门外。

“要不是您,我肯定不会上高中了。”那孩子曾打算出去打工。“每次发病都是您照顾我,不嫌我脏,今后再犯病谁理呢?”患有癫痫的学生抽着鼻子。“您说过好多城里人,都是山里孩子考出去的。可是,您却不想教我们了。”最腼腆的学生也开了口……

王升英听不下去了,她搂着孩子说:“谁说老师要走了,老师不走!”

看到这情景,王河生被感动了,他放弃了东北的工程,当起了学校的义务勤杂工。为此,王升英在家里对丈夫提出了“表彰”,并“任命”他为学校的“后勤部长”。

1993年6月,连降20多天暴雨,破烂不堪的学校被雨水连冲带泡,彻底地垮掉了。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被蚊虫占领了的到处是残垣断壁的废墟。

村里建不起学校,可孩子们的学习耽误不得啊!村头有一间闲置的仓库,王升英将它打扫干净后作为教室。没有课桌,她搬来石头垒起来,再搭上木板。就这样,于升英在潮湿阴暗拥挤的仓库里继续给孩子们上课。

可是不久后的又一场大雨,将仓库吹打得摇摇欲坠。担心孩

子们的安危,王升英不得不带领学生到野外四处上课。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孩子,河边、山腰、树下、屋旁,贫穷的乡村和孩子们的读书声,谱成了文明与忧伤的交响。

眼瞅着秋去冬来,还在外面上课,孩子们怎能受得了?如果不解决教室问题,孩子们将全部失学。王升英心急如焚。思来想去,她想到了自己的家,她要把50多个孩子领到家中上课。

王升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看着妻子消瘦的脸。王河生心疼地说:“为什么别人都不管的事你要揽来管?”王升英说:“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孩子们怎么办?我能帮,为什么不帮?”说着,泪水决堤而下……丈夫无语。

家里的两间房子很快被丈夫清理干净,成了正式的教室。丈夫找来一块三合板。她用毛笔蘸着红漆在上面工整地写上“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桃园小学”。并将它挂到门口的大树上。丈夫又从自家地里砍了棵树做了一根旗杆,立在自家院子里。

每天凌晨两三点,孩子们打着火把往学校赶。在高高的山坡上,王升英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凌晨,群山如黛,零零落落的火把从四面八方向自己家里汇拢,渐渐明亮地簇拥在她的四周。泪眼模糊中,她看到成群的火把如同橘红色的星星……

清晨,在王升英的家里,总会看到一面鲜艳的国旗在50多名孩子的注目中伴随着振奋人心的国歌冉冉升起……

学生越来越多,房间不够用了。怎么办呢?王升英决定把自家的房子加盖成二层小楼。扩大校舍!从哪儿弄钱呢?王升英的月工资是40元钱,丈夫患阑尾炎做手术,还借人家几百块钱呢。

狠狠心,她用架子车把家里的粮食拉到集上卖了。可卖来的2000多块钱也只是杯水车薪。

为了省钱,天没亮,王升英就和丈夫去娘娘庙挖沙石。为节省

为了还债,一家人整天拾柴火做饭,挖野菜充饥。可对学生,王升英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亲。她不但管那些穷孩子的书本费,雨季到来。上学不便,她还“包吃包住”。王升英的家里发面的盆渐渐升级成最大个的瓷盆。她每天要揉20多斤面粉。蒸一锅锅热腾腾的馒头。“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家中的口粮还是借来的,到不了过年就会被学生吃个底朝天!”慢慢地。丈夫受不了了:“这日子没法过了。这山里的教育,就靠你一人能扛得起来吗?”丈夫甚至提出离婚。

王升英哭着说:“离婚也要教,如果不搞教育,孩子们就没有希望。你看,这么多孩子,多可怜呀!我这一生就只有一个心愿,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接着,王升英转身走上讲台,望着她那扛起学生希望的脊梁和头上渐渐增多的白发,王河生心底的疼痛与无奈化成了泪水,渐渐模糊了双眼……第二天,丈夫就到亲戚家借了粮食。

2003年,因为缺教师,镇里决定把王升英的“家庭学校”和卸甲平学校合并。王升英这个家庭学校一办就是10年,10年间,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奠基中国”的母亲啊,你是女儿一生的骄傲

每到父亲的忌日,王升英就会到父亲的坟头前,一边烧纸一边哭诉道:“女儿不孝。没能在您床前尽孝!”1980年,父亲大病住院,母亲又身患肾病,无力照顾父亲,弟弟、妹妹当时都还年幼,照顾父亲理当是她这个当大姐的责任。但是几十个学生就她一个教师,她离不开。权衡再三,王升英只好让大妹妹替她去照顾父亲。

1990年,父亲老病重犯。病卧在床。王升英当时正担任着四个年级的课,床前尽孝都是弟弟妹妹们的事。即使在父亲病重期间,都很少能抽出时间去照看父亲,直到父亲去世,也没能亲自给他喂一口水、一口汤,父亲的永别给她留下了永久的遗憾和愧疚。

1990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丈夫有事出去了,王升英补课回来,路上重重摔了一跤,当她艰难地爬起来。强忍疼痛赶回家时,却看到了更令她心痛的一幕:五岁的女儿把两岁的弟弟搂在怀里,倚着墙根瑟瑟发抖。儿子满脸是血,女儿脸上挂着泪珠。王升英的泪水夺眶而出,抱着孩子哭成一团。

1996年的一天,镇里通知王升英到安阳参加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考试。她一算,连去带回要三天时间。不能让学生们“放羊”,于是,她毅然决定放弃。她说,什么“公办”不“公办”的。我在心中早就给自己转正了,我是公家的人。只要心里有“公”,心态也就平衡了。

2003年,王升英的女儿王慧娴考上大学后,给她写了第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那时候,妈妈您每天都忙到很晚。我和弟弟几乎都要天天饿着肚子等你。冬天,您忙着给学生做棉衣,我们的棉衣您却顾不上。又饥又饿的时候。我们认为您不是一个好妈妈……现在我才明白。您并不是不爱我们,您是把对家庭,对儿女的爱深深地埋在心里。因为为了所有的学生,妈妈您只能以牺牲对家庭的责任为代价。现在,我终于理解了,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您是女儿一生的骄傲……”

一名学生家长逗孩子说,有一天爸妈离婚的话你跟谁,孩子回答,谁都不跟,跟王老师。就那么一句普通的话,家长告诉王升英时,她的眼泪“刷”的一下就出来了。

王升英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她用心血和汗水为太行山的孩子们托起金色的希望:她先后将1000多名孩子一批接一批地送出了大山,有的考上中专,有的考上职业技术学校,还有15个孩子考上了大学。2006年9月10日,王升英作为教育部从全国1100万名教师中挑选出的9名教育精英代表,走进了由国家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2006――奠基中国”教师节大型专题晚会现场。

发言时,王升英说:“我没有能力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一直以来,我都习惯执著地去做我有能力做的小事,和孩子们简单生活。”

王升英从北京回到学校,学生们自发地在操场上给她举行了一个欢迎仪式。孩子们唱起那首《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多想告诉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歌声纯净,好比朗朗蓝天。王升英闭目倾听,悄悄落泪……

上一篇:教师招聘范文 下一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