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宣誓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22 22:29:09

宪法宣誓制度

宪法宣誓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宪法宣誓;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

一、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的概念及要求

(一)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的概念

在我国,宪法宣誓是指宣誓主体――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任职前向宪法作出庄严宣誓,表示严格贯彻宪法精神、以宪法和法律来约束自己来行使公权力的行为,也是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表达自己对宪法的忠诚与忠贞的重要表现方式。宪法宣誓制度则是一国公民在就职时宣誓遵守并效忠于宪法和法律的法律制度。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既是其的理想模式即法治状态下的宪法宣誓制度,也是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这个愿景和理想的过程。

(二)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的要求

1.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这一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干部队伍。

2.必须围绕法治中国建设这个大局。法治中国建设事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长期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成败和国家长治久安,它的实现需要推进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

3.必须以树立宪法权威为重点。我们必须从宪法现实形态即制度保障上树立宪法权威,进一步规范宪法宣誓的誓词内容、程序、礼仪及监督等内容,才能凸显宣誓活动的庄严与神圣使命感、唤起社会对宪法的尊崇。

二、推进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树立宪法权威。有效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的根本保障在于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任何组织和个人会以尊重宪法权威为己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自觉接受、主动服从宪法权威,将宪法真正作为其行为准则。

(二)有助于在全社会传播宪法理念,树立宪法信仰。人民在推进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中接受了普遍的、很好的宪法教育,对于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和宪法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全社会尊重宪法、热爱宪法和信仰宪法,分享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给人民带来的民主、平等、公正和自由的局面。

(三)有助于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增强其宪法观念。公职人员深知权力来源于宪法、宪法高于权力、宪法约束权力,按照宪法法律规定行使权力,捍卫人民的利益,秉承人民的意志,忠诚为人民服务,竭力为人民工作,建立起与人民之间的政治信任关系;承担并履行好党交付的政治责任、人民委托的公共使命和依法治国的程序安排的责任,不会以任何理由懈怠职责规避责任,更不会中饱私囊、封妻荫子。

三、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取得的成效

1.《决定》的公布。《决定》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中国未来法治领域改革的路线图,也为推进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提高了政策依据。

2.港澳特区的成功实践。如《香港基本法》第104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各级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3.检察官和法官的《宣誓规定(试行)》等宣誓规章制度出台。2010年2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检察官宣誓规定(试行)》,它的出台是在推进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中存在的问题

1.宪法宣誓立法滞后。目前,我国没有宪法意义上的宪法宣誓制度。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宪法宣誓实践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是格格不入的,各地、各宣誓机关虽然拟定了实施意见和规范,但在操作和细节上的不相同。

2.宣誓主体的宪法意识不强。当前,公务人员中宪法意识淡薄、对宪法宣誓敷衍了事有之;宪法和法律信仰逐渐地消烛有之;更有甚者渐渐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将责任使命抛之脑。

3.宣誓活动的程序性保障不够。目前,不统一的制度规定和就职宣誓做法、多数的马虎对待、宣誓者的局限和更严重的部分誓词中无“法律”字眼、“自觉守法”之义导致向宪法宣誓的法律意义难以体现出来。

4.宣誓失效或失信的补救机制缺失。目前,宣誓内容空洞、没有补救性措施和细则化,宣誓内容缺乏针对性、细则化和惩罚性条款。

四、推进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的事实,可以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之下建立宪法监督委员会,作为监督宪法实施的专门机关,其理由如下:第一,法学(特别是宪法学)、政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组成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第二,委员会委员由全国人大主席团提名、经代表大会通过,法律地位较高。

(二)颁布宪法宣誓法[4]。全国人大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宣誓法》统一的、专门的规定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就职宪法宣誓的原则、范围、内容、执行机关、程序、法律责任等事宜。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相应规定中央、地方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宣誓制度。

(三)确立宪法宣誓制度[5]

1.宣誓主体。宣誓人应包括《公务员法》规定的七大系统内的工作人员(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各级行政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各级审判机关、各级检察机关、各派和工商联的各级机关工作人员)和部分代表大会代表或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委员会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成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各派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常委和专门委员会成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和地方工商联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会成员和专门委员会成员)。

2. 宣誓内容。誓词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统一性。誓词应包括宣誓者效忠对象(维护、遵守、保卫国家的“宪法”和“国家利益”)、履行职责(尽忠职守、廉洁奉公)、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承担责任(接受人民监督、承担法律责任)四个方面。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公职人员进行宪法宣誓,应当使用统一的誓词。

3.宣誓失效或失信应当承担的责任。宣誓制度除应有宣誓内容和对宣誓失效和失信必须进行补救的补救机制外,应规定相应的追责条款,对宣誓不成立和违反誓言进行追责。宣誓失效的规定宣誓人应当在发生失误之第二日重新宣誓即可。宣誓失信的规定宣誓人承担法律责任,向公众道歉、遭弹劾等。(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1).

[2] 向俊青.以人为本的宪法文化之省思与构建[D].成都:四川师范大法学院,2010年.

[3] 王亚平、谢天.《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的几个问题》[J],人大研究,2015,(2).

宪法宣誓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宪法宣誓制度;程序;法律后果

宪法宣誓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宣誓遵守并效忠于宪法的一种仪式,具有正式性、权威性以及法律效力。联合国193个成员国的现行宪法中,已经有177个规定了宣誓制度,可以说宪法宣誓已经成为国际惯例。[1]然而,我国一直没有规定宪法宣誓制度,这不符合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也难以真正确立宪法在国家事务中的权威地位。有鉴于此,党在《决定》[2]中明确规定: “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等举措,为宪法之落实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由于法律尚未对宪法宣誓程序进行详细规定,在刚刚过去的“宪法日”中,多地举行的宪法宣誓活动没有统一规范、流于形式,非但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反而使民众对宪法宣誓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对此,个人认为,可在宪法总纲中增加一条修正案专门进行规制。修宪之后还应当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宣誓法》,具体规定宪法宣誓制度的宣誓主体、形式、誓词、组织实施、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应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从而建立完备、多层次的宪法宣誓制度。

一、外国宪法宣誓制度及其借鉴之处

1215年英王约翰在英国《大》中明确表示“余等与诸男爵俱已宣誓,将以忠信与善意遵守上述各条款。”由于《大》被视为现代宪法的雏形,因此这里国王的宣誓就看作是宪法宣誓制度的最早来源。自此以后,多部宪法均明文规定了宪法宣誓制度。如德国1919年《魏玛宪法》第42条,美国1787年《美利坚和众国宪法》第2条,菲律宾1973年《菲律宾共和国宪法》序言第8条,意大利1947年《意大利共和国宪法》第91、93条,埃及1976年《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永久宪法》第110、155条等,都直接规定了誓词的主体和内容,使得宪法宣誓制度有了法律依据。把宪法宣誓制度规定入宪,可以使这一制度受到宪法的保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美国宪法》第2条第1款规定:“总统应在执行其职务之前作如下宣誓或代誓的宣言:‘我谨庄严地宣誓,愿以忠诚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最大的能力维护、遵守、保卫合众国的宪法。’”仅仅只有44个字就将宣誓主体、担任的职务以及应履行的义务说的清楚明白,易于记忆,便于操作,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另外,外国领导人就任宣誓一般采取全国直播的方式,场面庄严肃穆,容易激起民众对宪法的敬畏之情,也有力的证明了就任的合法性。以美国为例,总统宣誓就职的仪式公开、程序严谨、规格极高:前任的政府官员和社会名流应邀出席、数千民众现场参与见证、数百万群众通过流媒体观看总统的就职典礼,使得就职典礼气氛热烈而庄严。这样,既可以树立宪法的权威性,也使得民众参与进来,提高了宪法宣誓的公信力。

二、建立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初步设想

通过对比多国宪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个人认为,宪法宣誓制度应当包括宪法宣誓制度的法律规定、依据、主体、誓词、宣誓形式、违反誓言的法律后果等方面的内容。

1、宣誓主体

《决定》中明确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因此,宪法宣誓的主体必须同时具有两个身份:一是国家工作人员,二是由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3]

由于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并非国家工作人员,其任命不是国家行政机关决定,而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人数较少。因此,若单独为其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多余之嫌,故而不再单独为其设立宪法宣誓制度。同样的,根据国际惯例,驻外全权代表(尤指大使)一般是在其他国家领导人接受其国书时履职,此时宣誓意义不大。因此也不再为其设立宪法宣誓制度。

这样,经过筛选分析,我国的宪法誓词应该分为四类:国家主席的誓词、人大常委会的誓词、行政机关的誓词以及司法机关的誓词。这种分类是基于各个职务系统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所做出的。国家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位超然,将其誓词单列出来很有必要。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而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主要代表人民,只有进行宣誓才能体现职责的神圣性,才能更好的代表人民意志。而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则是由于职责相差较大,二者各有誓词才能体现分工、明确职权范围。

2、宪法宣誓的法律渊源

宪法宣誓制度需要建立完备、多层次的法律体系,才能保证顺利有序的进行,才能体现其权威性、正式性与法律效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只有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宪法宣誓制度,才能体现其权威性。因此,应当在《宪法》第一章总纲中,增加一款,专门规定宪法宣誓制度。建议在第5条后增加一款:“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产生的国家工作人员非经对宪法宣誓,不得履行职务。”

同时,鉴于国家主席的特殊地位,其宪法誓词应写入宪法。《宪法》第8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宪法赋予了国家主席代表国家的权能,那么国家主席的宪法宣誓就应该具有最高的权威性。而将国家主席的宪法誓词写入宪法中,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国家主席宣誓的公信力,也可以大大提升宪法在普通民众心里的地位。建议在第81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82条,专门规定国家主席的宣誓词。

另外,根据我国宪法,副主席没有独立职权,只是在主席缺位时,履行主席职责。因此,副主席可以和主席同时宣誓,宣誓词也可以相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宣誓法》。仅仅在宪法中规定宪法宣誓制度是不够的。或者说,应该有单独的法律对宪法宣誓制度做出具体规定,才能使其具有可行使性。因此,应当就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宣誓法》的方式专门对宪法宣誓制度做出规制,理由如下:

其次,根据宪法及法律,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职责。只有切实履行该义务,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才能使人民当家作主;

再次,作为唯一有权解释宪法的机构,人大常委会必须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为维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利而努力。

(3)行政机关的宣誓词:我谨庄严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忠于人民,忠实履行___的职务,遵守、维护宪法和法律,并尽我最大可能的为人民谋福利。

本誓词与国家主席的誓词略有不同,主要是出于行政机关公务庞杂,涉及范围极广的原因。

其一,行政机关职务很多,不能一概而论,在宣誓词中应根据需要自行填写职务;

其二,在“遵守、维护宪法”中增加了“和法律”,使其变为“遵守、维护宪法和法律”。其实,由于《宪法》第5条规定了:“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从这个层面看,“遵守、维护宪法”当然包括了“遵守、维护法律”。之所以要单列出来,是考虑到在行政行为中,大量的法律法规纷繁复杂,不依法行政的行为时有发生,造成了很多的“官民对立”情况。因此,在本句中加入法律是注意性规定,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其三,“并尽我最大可能的为人民谋福利”更为白话。由于行政机关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更加平实的言辞更容易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利于开展工作。

(4)司法机关的宣誓词。我谨庄严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忠于人民,忠实履行___的职务,遵守、维护、执行宪法和法律,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为公平正义的实现奋斗终身。

鉴于司法系统工作的特殊性,其誓词应该与前两者有所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誓词中的空格里,应该根据自己的职务,进行填写;

第二,在“遵守、维护宪法和法律”中增加了“执行”。这是由司法机关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第三,“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是司法独立的标志。作为检察官和法官,必须能够排除外界干扰,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为公平正义的实现奋斗终身”这就是司法工作人员的天职所在。人民赋予他们权利,就是希望他们可以秉公执法。因此,本句就是要司法工作人员做出承诺,尽职尽责。

4、宣誓的组织实施

好的制度必须有相应的程序配合才能有效的实施,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价值。对于宪法宣誓制度来说也是如此。下面将讨论宣誓的时间、地点以及仪式的流程,以期可以发挥宪法宣誓的最大社会效益。

(1) 时间。宪法宣誓应该定于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履职的第一天。在我国,须经选举产生国家工作人员一般在人民代表大会即将闭幕时,方才经选举产生。此时选举产生的,既包括人大常会,行政机关,还包括司法机关的国家工作人员(中央还包括国家主席),人数众多,誓词不同,且时间紧张。此时宣誓容易产生混乱。因此,较好的选择是在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履职的第一天宣誓,好处有二:第一是时间充足,仪式可以充分准备;第二是就职当天,各个被选举人在自己的工作单位宣誓,互不影响。

(2)地点。如上所述,把宪法宣誓的地点放在其就职单位较为妥当。第一,每次人大会议选举产生的国家工作人员人数较多。若规定统一地点,因人数问题,会浪费大量时间。第二,由于每次选举产生的既有行政机关的,还有司法机关的,两个系统的人员誓词不同,若在一起宣誓,易产生混乱。因此,如果宪法宣誓的地点在其就职单位,就可以相互之间不受影响,有序的进行宣誓仪式。

(3)流程。通过下列流程,可以使整个宪法宣誓仪式顺利进行:

第一,面向国旗,唱国歌。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唱国歌是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在肃穆庄重的场合,面对国旗唱国歌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由宣誓人所就任职务的前任国家工作人员(无前任则由直接上级领导)双手平持宪法,宣誓人左手放于宪法上,右手高举过头顶,在前任的引导下宣誓。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将责任交接到继任者手中,使其快速的融入到工作中;

第三,背诵宣誓词。由于誓词较短,不需要引导,直接背诵即可;

第四,在宣誓词下签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经常被忽略的一步。宪法宣誓是有法律效力的,而不仅仅是一个形式。违反誓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书面签字并存档,也是一种威慑手段。

(4)媒体。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宣誓仪式应当有适当的媒体在场,对仪式录音录像,并予以播放,使人民群众都能作为见证人。由于国家主席地位的特殊性,其就职的宪法宣誓仪式应当盛大且严肃。具体可以借鉴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邀请前政府要员、社会名流、普通民众到场观礼等,同时可以进行现场直播。这样的仪式设计是为了增强民众的法律信仰。与此同时,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直播也是对世界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任国家主席正式就职,合法有据,提高国际影响力。

5、违誓的法律后果

如果宣誓人违反了自己的誓言,就是违宪行为,必须受到法律制裁。这样的规定可以提高违誓成本,保持队伍的廉洁性与凝聚力。

三、总结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因此必须保持对宪法的绝对尊重。宪法宣誓不是一种单纯的仪式,而是提高全民法律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意。与此同时,也不能把宪法宣誓制度看成是万能的,任何制度都必须有法律作为保障。无论是修宪、修改法律,抑或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宣誓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障该制度有效的运行。向宪法宣誓目的在于强化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让他们牢记自己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只有为人民尽职服务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另外,严格庄严肃穆的就职宣誓仪式,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与神圣感。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宣誓人的监督,对任何违反誓言的行为都要追究。

【注 释】

[1] 王海,杜贵荣.向宪法宣誓.青海日报,2014-12-10.

[2]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 根据宪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符合条件的宣誓主体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2、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3、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4、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5、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法院院长;6、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7、驻外全权代表。8、地方各级人大主任、副主任、秘书长(省级才有)、委员;9、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自治区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10、人民政府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科长;1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12、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参考文献】

[1] 姜士林等主编.世界宪法全书[M].青岛出版社,1997.1263.

[2] 马红霞.宪法宣誓制度在我国的构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8.

[3] 张萌萌.宪法的伟力源自信仰[J].浙江人大,2014.11.

【作者简介】

宪法宣誓制度范文第3篇

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二、宣誓誓词如下: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等,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组织。

四、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或者决定任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个别副主任委员、委员,国务院部长、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会议组织。

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等,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会议组织。

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或者决定任命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军事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全权代表,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分别组织。

七、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任命机关组织。

八、宣誓仪式根据情况,可以采取单独宣誓或者集体宣誓的形式。单独宣誓时,宣誓人应当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诵读誓词。集体宣誓时,由一人领誓,领誓人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领诵誓词;其他宣誓人整齐排列,右手举拳,跟诵誓词。

宣誓场所应当庄重、严肃,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或者国徽。

负责组织宣誓仪式的机关,可以根据本决定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宣誓的具体事项作出规定。

九、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宣誓的具体组织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本决定制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宪法宣誓制度范文第4篇

国务院总理,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马凯,国务委员常万全、杨洁篪、郭声琨,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2016年以来国务院任命的38个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的55名负责人。

除了国务院的重要会议,还有什么活动能把这些人聚集在一起?

答案是宪法宣誓仪式。

9月18日,国务院在中南海举行宪法宣誓仪式。这是国务院历史上首次举行宪法宣誓。

谁来宣誓

国务院小礼堂悬挂着庄严的国徽,气氛隆重。宣誓台旁是鲜艳的国旗,台上摆放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在国务院的首次宪法宣誓仪式上,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宣布宪法宣誓仪式开始后,全体起立,面向国旗,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歌毕,领誓人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宣读誓词。其他宣誓人列队站立,举起右拳,跟诵誓词。

宣誓后,以监誓人的身份勉励大家履行誓言,恪尽职守,不懈努力。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岳亮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通过庄严的仪式感可以彰显宪法权威,强化官员宪法意识,凝聚依宪治国共识,营造让权力服从宪法、把权力关进宪法的笼子里的氛围。”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决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事实上,在国务院举行宪法宣誓仪式之前,已有不少机构组织了公职人员进行宣誓。

譬如,2016年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组织45名新任法官举行了首次宪法宣誓。

1月15日,福建省长于伟国手抚宪法宣誓就职,成为全国首位面向宪法宣誓的省长。

此后,全国多省市人大会议上纷纷施行了宪法宣誓。

到底谁来宣誓?国家行政学院博士贺海峰告诉本刊记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规定了宣誓主体,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宣誓主体主要包括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等。

左右手动作都有规定

如此庄严的仪式,具体有哪些讲究?

有媒体特别注意到,监誓人打着深红色领带,领誓人的领带是与西服相近的深蓝色,其他宣誓人的领带颜色则包括红色、橘黄色、浅蓝色。女性宣誓人中,有一位向男性看齐,着黑色西服裤装,也有一位身穿宝蓝色长袖套裙。

相较而言,法院的宣誓仪式上,着装更为整齐。在最高人民法院的首次宪法宣誓仪式上,所有的法官都身穿黑色法袍,左胸佩戴着红色的天平法徽。

贺海峰表示,《决定》并未对此进行强制要求。

不过,《决定》对仪式场所进行了规定:“宣誓场所应当庄重、严肃,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或者国徽。”

具体的宣誓过程,《决定》规定得颇为细致。

作为全国最早举行宣誓仪式的两位省长,福建省长于伟国是单独宣誓,四川省省长尹力则是和该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两位副院长一起集体宣誓。

“根据《决定》第八条,宣誓仪式根据情况,可以采取单独宣誓或者集体宣誓的形式。单独宣誓时,宣誓人应当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诵读誓词。集体宣誓时,由一人领誓,领誓人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领诵誓词;其他宣誓人整齐排列,右手举拳,跟诵誓词。”贺海峰说。

事实上,早在《决定》出台之前,便有不少地方和部门已经举行过宪法宣誓仪式,不过,当时的很多宣誓形式并不统一。

岳亮说,早在2009年初,北京市海淀区就要求就职人员手持宪法面对国徽宣誓。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两个月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法院开展的向宪法宣誓活动中,法官们一起向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模型宣誓――宪法模型由两位威严的法警擎托。

2015年6月,在安徽省淮北市,新任命国家工作人员需将宪法置于胸前,举右手握拳向国徽和国旗宣誓。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规定》的出台有所改变。

强调公开性

《规定》并未对宣誓的所有细节作出统一安排。

2015年7月,宪法宣誓制度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后,各地纷纷出台具体方案。

谈到授权地方立法机关自行制定宣誓办法的初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韩晓武说,主要是因为宪法宣誓制度确定的人员范围十分广泛,而且情况也十分复杂,差别很大,许多具体问题难以简单地作出统一规定。

截至2016年2月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制定了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的办法。

譬如,《安徽省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对宣誓时间进行了细化: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法官、检察官的宣誓仪式,在同级人大常委会通过任命后一个月内举行宣誓仪式;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其宣誓仪式由任命机关在任命后一个月内组织。

宪法宣誓制度范文第5篇

宪法宣誓制度在国外由来已久。自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首次确认国家公职人员就职宣誓制度以后,很多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新加坡、芬兰、希腊、荷兰、葡萄牙、南非等国的宪法中都明确规定,官员任职前要进行忠于宪法的宣誓。

一般来说,宣誓者都是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公职人员,如国家元首、议会议员、总理或首相,各级行政官员、司法官员以及其他公职人员。

美国宪法规定,除总统当选后执行职务前必须宣誓外,国会的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和所有行政、司法官员,都应当宣誓拥护宪法;挪威宪法规定,国王执政时应立即向挪威议会宣誓;新加坡宪法规定,任何议会议员在议会宣誓之前,不得在议会中参加任何有关立法的议事活动。

各国就职宣誓的誓词主要以效忠宪法为主要内容。

美国宪法第2条第1款对总统宣誓的誓词做了规定。规定如下:“我谨庄严宣誓(或郑重声明),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尽最大努力恪守、保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德国宪法规定,联邦总统在就职时在联邦议员之前宣誓,誓词之一就是维护宪法;比利时宪法第80条规定,“国王就职的誓词为:我宣誓遵守宪法及国家的法律,维护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

受在民和议会政治的影响,绝大多数国家宪法规定就职宣誓要在议会举行,以显示对人民的尊重,如意大利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于就职前,要在国会两院联席会上,宣誓忠诚共和国,并遵守宪法。约旦国王即位时,必须在国民议会会议上,宣誓尊重和奉行宪法并忠于国家。

也有的国家受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精神的影响,他们的宪法确认在法院或法官面前进行宣誓,如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时,所有法官皆可受理宣誓事宜,但通常由联邦最高法院首法官担任总统就职大典的见证人。

在我国,据媒体报道,早在2005年3月举行的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便提出了建立国家宣誓制度,制定“宣誓法”的建议。

“宣誓不仅是一种就职仪式,而且应当是国家公职人员任职的一项法律程序。建立国家宣誓制度,有利于强化宣誓人的法律意识和权力属于人民的主体意识,也有利于促进宣誓人遵守宪法和法律。”周洪宇认为,建立国家宣誓制度有利于昭示人民监督国家公职人员,也有利于公职人员启动内心的道德资源,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国家和人民利益。

2009年初,时任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的律师卫爱民向海淀区人大常委会提议,新任命的“一府两院”官员需就职宣誓。他认为,这一仪式的核心在于,强化被任命者“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意识。

不到一个月后的2月13日,卫爱民的提议被审议通过为《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对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就职宣誓的决定》。决定提出,今后依法由区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常委会通过任命后,适时进行就职宣誓。

这在北京属首创,并在当天便由新任命的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在区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部分列席人大代表和旁听群众的面前举行就职宣誓。

2014年10月28日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决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决定明确,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宪法宣誓制度范文第6篇

2016年省级“两会”陆续召开,从各地方政协会议、人大会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中,《小康》记者发现中央最新精神诸如反腐倡廉、法治政府建设、向宪法宣誓等在各地方政府均得到落实。

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到反对“”走好群众路线;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党政、高校、国企巡视全覆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成效显著。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在2016年各地“两会”上,法治政府建设成为各地深化改革的关键词。

此外,各地人代会上,有关宪法宣誓的消息此起彼伏,为新年伊始的政治生活增添勃勃生机。尤其是在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首次举行了新任省长宪法宣誓仪式,引起舆论关注。新当选的国家工作人员面对国徽,手抚宪法,诵读誓词,完成一次公共权力行使者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反腐倡廉

一如既往保持高压态势

据中纪委2015年反腐成绩单显示,去年,无论是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还是审查中管干部人数均为改革开放历年来的最高值。

专家指出,无、零容忍,一如既往保持高压态势,已成为当前反腐的新常态。在今年各地“两会”召开期间,一些省份也陆续公布了各自在2015年的反腐成绩单。

谈到反腐,首先不得不提山西。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曾说,山西出现坍塌式腐败问题,山西的腐败不是个案、孤立的,而是一坨、一坨的。

2015年,山西省痛下决心强力反腐。

2016年1月5日,山西省纪委对媒体反腐战报显示,山西省2015年高压反腐,截至9月底,立案数、结案数、处分人数均排全国第一位。2016年山西“两会”上,山西再一次公布2015年反腐“成绩单”:2015年,山西省处分违纪党员干部22276人,其中厅局级干部62人,县处级干部907人,移送司法机关767人。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江苏省法院一审审结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923件1155人。对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原副行长杨琨、江苏省能源局原局长陈勇等9名厅局级以上干部、58名县处级干部处以刑罚,强化了“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高压态势。

江西省纪委也在2016年1月18日通过其官方微博“廉洁江西”晒出2015年反腐倡廉“成绩单”:该省纪检监察机关2015年共谈话函询2525人次,其中厅级干部700人、县处级干部1110人、乡科级干部492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44人。

在2015年全国各地反腐成绩单中,河北省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323件,处理党员干部2794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437人;湖北党纪处分18167人 挽回损失6亿;广西17名厅官落马, 429人被移送司法;江苏省法院一审审结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923件1155人;重庆查处厅处级干部158人,98人涉案金额超百万;在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问题中,贵州省发现问题1853起,处理2521人,其中地厅级6人,县处级93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65人。

除了数据方面显示的成绩,各省各地方也将廉政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比如河北:加强廉政建设,做到自身净、守规矩;甘肃:坚持勤政廉政,在建设廉洁型政府上见实效;浙江: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等等。

法治政府建设

地方深化改革的关键词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新疆21次提“法治”,北京、广西、安徽等多地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单独成篇。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法治政府建设成为各地深化改革的关键词。

在今年的省级“两会”期间,一些地方也亮出自己的成绩。宁夏谈到2015年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出台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行政程序规定、重大行政决策规则三部规章。河南省提到在过去一年加强政府立法和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政务公开,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6年1月24日,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代省长石泰峰作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使法治成为江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 提供强大支撑,打下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有不少地方均将落实中央《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写进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比如甘肃:坚持依法行政,在建设法治型政府上见实效;贵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执行力公信力不断提高;福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河北: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学法制度,法治政府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湖北:按照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总目标,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 月29日,宪法宣誓仪式上,新当选的四川省省长尹力领誓。当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成都闭幕,会上新当选的四川省省长、副省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秘书长等走上宣誓台,向宪法宣誓。 图 /中新社

向宪法宣誓

各地首次举行,庄严神圣

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誓词共70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在2016年1月15日下午召开的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闭幕式上,于伟国左手抚按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诵读宣誓词,正式就任福建省新一任省长。于伟国也成为正式实施宪法宣誓制度以来国内首个面向宪法宣誓就职的省长。

除了福建,各省人大常委会被任命人员也都首次举行了宪法宣誓仪式。各地“两会”期间,获得任命的各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委员会负责人以及选举产生的省长、副省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法院院长等均进行了宪法宣誓。

宪法宣誓制度范文第7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树立宪法权威。”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分析我国依法治国的客观现实和需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重大制度创新。四中全会没有直接要求国有企业建立董事宣誓制度,我国这方面制度建设也是空白。但是,国有企业资产属于全民,国有企业董事受委托履行的也是涉及公众利益的职责,综合考虑,国有企业董事宣誓制度,建立比不建立好,有这个制度比没有好。

第一,建立国有企业董事宣誓制度,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树立宪法权威。” 宪法宣誓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指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国有企业的董事在企业地位重要、责任重大,是受国家委托,履行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本质上也是公共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董事宣誓制度,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法治教育,完全符合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也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法治国企的一个创造性实践。

第二,建立国有企业董事宣誓制度,有利于完善委托机制。国家和国有企业董事的关系,是委托人和人的契约关系,国家委托董事为其提供服务,并根据董事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报酬。国家的利益依赖于董事的行为,董事以国家委托人的名义行使权力,无论好坏,董事行为的结果要由国家承担。国有企业天然具有委托链条长的特点,从全民所有到企业经营管理者,存在着全民―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国资委―国有企业五层委托关系。一般来说,委托关系层级越多,信息就越不对称,责任链条越容易“掉链子”。

实践和研究证明,经济人理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委托人与人在激励目标并不一致,由于委托人不可能直接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导致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人有可能背离委托人的利益或不忠实委托人意图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怎么完善委托关系,是国内外企业都面临的共同问题。21世纪初,美国发生了安然、世通等公司造假丑闻,经理人严重损害了股东利益。2002年7月,为了保护股东利益,加强监管,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法案(要求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对财务相关的内控负责,如果出现问题,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将为此承担刑事责任,即面临处以最高20年监禁、最高500万美元的罚款。按刑期而论,这相当于美国持枪抢劫的最高刑罚,作假账与抢劫同罪),其中一条明确要求,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必须共同宣誓保证所提交的财务报告真实可靠。建立国有企业董事宣誓制度,有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栓牢委托链条,有利于增强董事依法合规意识,有利于加强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有利于强化董事履行职责践行的压力。

第三,建立国有企业董事宣誓制度,有利于构建反腐倡廉的道德基石。无论是行政官员,还是企业董事,甚至是黎民百姓,道德都是应遵守的第一铁律。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史上,凡是涉及品德品行、忠诚信用、价值信念,都有宣誓传统。中国古代有歃血盟誓、折箭盟誓,以誓明志。《周礼》中记载“有狱讼者,则使之盟诅”,把宣誓作为自证真实的形式约束。甚至男女爱情也要盟誓。《书经》所载的多是传颂千古爱情誓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西方古代医生执业要宣读医生道德誓词,保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凭着良心和尊严从事医生职业,病人的健康应是最先考虑。可以说,个人品德、职业道德是文明的基石。

当前,中央企业反腐败形势严峻复杂,大多数董事道德情操是高的,但还存在着董事不“懂事”问题,有的敷衍懈怠,有的,有的缺乏职业道德。深究腐败根源,道德基石坍塌是根本。综合治理腐败问题,需要通过严打老虎、苍蝇,建立“不敢腐“的法律威慑;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建立“不能腐”的制度体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强理想信念、道德教育建立“不想腐”的思想堤坝。

国内外优秀企业,都有利用宣誓仪式,构建反腐败道德基石的经验。人类法治文明证明了宣誓的价值(《摩奴法典》第八卷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在没有人证的案件中,法官不能彻底了解真理在诉讼哪一方时,可利用宣誓取得认识。”在阿拉伯国家中,以《古兰经》为代表的伊斯兰法律也把宣誓作为一种重要的证据调查手段,法官一般先让被告人宣誓,不得欺骗真主。现在许多国家对于证人的宣誓均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英美法系国家,美国的《联邦证据规则》第603条规定:“证人在作证之前一般都被要求以宣誓或者陈词确认的方式,宣布将履行诚实作证的义务。”第601条规则规定:“在作证前,应通过旨在唤醒证人的良知,使他想起应该这样做的责任。以宣誓或郑重声明的方式,要求每个证人宣布他将真实作证。”)。华为公司通过董事会反腐败宣誓,强化道德约束,成效显著:2013年1月15日,华为公司召开“董事会自律宣言宣誓”大会。董事会全体成员宣誓:“我们必须廉洁正气、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带领公司冲过未来征程上的暗礁险滩。我们绝不允许‘上梁不正下梁歪’,绝不允许‘堡垒从内部攻破’。我们将坚决履行承诺,并接受公司监事会和全体员工的监督”。

强化董事职业道德,匡时救弊,意义重大。建立新任董事在履职时宣誓制度,在公众瞩目之下面对国旗和宪法宣誓承诺,使承诺公开化,必然提升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可以使宣誓者从庄严的仪式中体验神圣承诺,激励其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宪法,激励其产生神圣的责任感和强烈的道德感,激励其为了个人的声誉而忠诚勤勉,时刻受到誓言和自身道德良知的约束,而违背誓言和法律就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第四,建立国有企业董事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增强董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孟德斯鸿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说:“誓言在罗马中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没有比立誓更能使他们遵守法律了,他们为着誓言常不畏一切困难。” 古今中外的宣誓都证明,宣誓者可能忘记法律,但是不会平静的忘记自己的誓言,宣誓仪式对宣誓人践行诺言产生精神动力,为抵御敷衍懈怠设置了心理防线,极大增强了宣誓者的责任感。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使责任压力不衰减,传导机制不隔断。广东在董事宣誓方面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2002年4月3日,广东省举行仪式,60家上市公司的400多名董事宣誓诚信尽责,400多名董事,站在巨幅“董事诚信誓词”牌前,齐声庄严宣誓:诚实、守信、勤勉、尽责。会上,广州证管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广东上市公司董事诚信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公司组织全体董事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

建立国有企业董事宣誓制度,使董事在履行职责之初,以庄重的誓约形式宣誓承诺,符合我国公司法要求董事要履行忠诚勤勉责任的本质要求,必将在董事心中催产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有利于董事强化“言必行、行必果”自我约束,强化董事责任权由法授、有权必有责、有诺必兑现的责任压力,有利于董事的自警自律,有利于职工民主的监督,更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鉴于以上原因和考虑,我建议,各级国资委要尽快建立国有企业股东宣誓制度。国有企业股东宣誓制度主要内容如下。

一、宣誓主体。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国家委托国有企业董事,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由此形成法定的契约关系,委托人和人依法享有法定的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按照法律关系界定,宣誓主体应该是,国家聘任的国有企业董事、外部董事,需要依法宣誓。

二、宣誓对象。宣誓对象依照法律关系不同而不同,民选的应向选民宣誓,国家机关依法任命的应向任命机关宣誓。按照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董事、外部董事,国务院任命的,应该向国务院宣誓;国资委或者其他出资人机构任命的,应该向国资委或者其他任命机构宣誓。

三、誓词内容。纵观古今中外,总统或者其他选举的行政官员,宣誓内容主要包括效忠选举者、遵守国家法律、维护选举者利益、道德承诺;法官宣誓内容主要包括忠诚义务、尊重法律、维护权益、职业道德等内容;医生宣誓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传授者保持感恩之心,为服务对象谋利益,干自己会干的事,绝不利用职业便利做缺德乃至违法的事情,严格保守秘密尊重个人隐私等内容。誓词应当朴素大方、高度凝练,成为抑恶扬善的行为规范。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实际,国有企业董事宣誓应当包括价值观,职业责任,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违规惩戒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考虑法规规定和职业要求,国有企业股东誓词可以如下:

我宣誓:忠于国家,忠于人民,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履行董事职责,忠实勤勉,恪尽职守,谨慎尽责,诚实守信,维护国有股东权益,不,不损害企业利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全心全意为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服务,全心全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宣誓人:姓名。

《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诚信义务,诚实信用是公司董事法定的、默示的、附随的义务,即使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也不能免除。它要求董事应当在强行法律规范与公序良俗允许的范围内,忠诚于公司的利益,始终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和保护公司利益作为自己执行董事职务的标准,全心全意为公司(最终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服务。

四、见证人或者监誓者。参加国有企业董事宣誓仪式的见证人或者监誓者,应当包括董事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国有企业董事的任命机关,企业职工代表,特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

五、宣誓效力。根据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实践,应当把举行宣誓仪式作为宣誓者开始执行董事职务的必要程序,宣誓仪式应在宣誓者开始执行董事职务之前或者就职时进行,可以将宣誓看作宣誓者就职或者履行职务的开始。如果董事拒绝宣誓,或者作出附带保留的宣誓,可以取消董事任职资格,或视为放弃董事职权。

六、宣誓形式。应当明文规范程序、地点等具体规则。宣誓组织工作由董事任命机关负责组织实施;宣誓地点应在委任机关办公场所或者任职企业办公场所;宣誓场所应悬挂国旗、国徽,放置宪法;宣誓人应面对国旗、国徽,立正站姿,举起右手握拳过肩,或者右手按在左胸,郑重宣誓。

建立国有企业董事宣誓制度,并非完善企业董事会建设的唯一措施,还要配套其他措施,比如加强党的领导、激励约束制度、有效制衡制度等综合治理,才能达到成效。还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披露等措施,辅以对董事致问询函、约见谈话、向有关方面通报,公开批评、建议更换等具体措施。要切实防止宣誓制度形式大于内容,制度流于形式。

宪法宣誓制度范文第8篇

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律,应当成为全民的信仰,也是依法治国的基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为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每年12月4日被定为“国家宪法日”。

2014年12月4日,在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之际,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作为全民普法的发源地,我省在多年的普法活动中始终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宪法精神,把对宪法的宣传作为法治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与市场经济管理、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

正如王珉书记所说,在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之际,全省各地纷纷举行了主题为“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辽宁”的纪念活动,以百花齐放的方式,让法的精神深植于全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这一天,将成为辽宁的全民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

在活动现场,记者记录下了一幕幕动人心弦的镜头。

纪念方式之庄严宣誓

宪法宣誓制度在国外由来已久。自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首次确认国家公职人员就职宣誓制度以来,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要公开向宪法宣誓。

2014年12月4日上午,营口市依法治市办组织全市执法人员代表举行宪法宣誓活动。来自市公安局、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市综合执法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武警支队、消防支队的执法人员和武警战士等向国家宪法庄严宣誓。当天,全省省直监狱系统2014年新履职干部、朝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沈阳市公安局沈北新区分局等单位都组织了向宪法宣誓活动。

公职人员的宣誓,是公职人员将树立法治理念外化于行的公开承诺,契合了辽宁省省长李希在署名文章中提出的要求:“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体现了法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全省各级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要牢牢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神圣的仪式,会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让他们牢牢记住,“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

纪念方式之文艺演出

文艺普法,寓教于乐,百姓喜闻乐见。

在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省监狱管理局在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举办了全省监狱系统“国家宪法日”宣传教育暨联合普法帮教活动启动仪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与沈阳师范大学共同推出“法・在我心中 爱・伴我成长”联合帮教文艺汇报演出。未管所学员与其母亲表演的诗朗诵《妈妈,我想对您说》以及未管所干警表演的根据真实故事编写的舞台剧《请让我叫您一声爸爸》,让现场观众热泪盈眶。

而当天下午,在沈阳市大东区龙之梦商场一楼,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歌曲《法治力量》,掀起了“宪法在我心中”主题活动的高潮。省司法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佟甫,沈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常明等领导向沈阳市司法局、沈阳市关工委、大东区司法局等单位代表颁发了第二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专项教育活动全国先进单位奖牌。纪念活动现场的法治文艺节目吸引了前来购物的消费者,他们纷纷驻足观看。沈阳市大东区津桥街道办事处莱茵河畔社区老年合唱团演唱的法制歌曲《人心向善》《普法之歌》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沈阳市大东区新东街道办事处民贵社区小剧团表演的普法情景剧《婆婆也是妈》,寓教于乐,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内容,让现场观众在欢笑中有思索。

纪念方式之普法宣传

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全省法制宣传部门不断更新宣传教育理念,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在基层建立了大批的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广泛开展了以“法治辽宁建设”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实现了从宣传法律条文到宣传法律意识,从宣传法律制度到宣传法治文化、法治思想、法治精神的转变。通过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人民群众崇尚宪法、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宪法精神和法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成为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现代文明生活的一种基本理念。

2014年12月4日,省高级人民法院举办公众开放日暨首个“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邀请了沈阳师范大学学生、沈阳市岸英小学学生、皇姑区居易青年城社区居民、农民工代表以及人大代表110人参加活动。活动过程中,组织来访者参观了诉讼服务中心和审判区域,赠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书籍,宣讲宪法知识,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当天,全省各地司法局、司法所也纷纷开展了普法活动,走进社区、乡村,走上农村百姓的大集,设置宣传展板、发放宪法相关宣传资料300余份,并就农民群众关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解答,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纪念方式之开放参观

12月4日,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组织开展广场普法、庭审观摩、法院开放日等系列活动,与包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百余名社会各界群众共同见证了首个“国家宪法日”的到来。

抚顺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了“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30余名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群众来法院参与活动。当日,参与活动的人大代表、社会群众参观了立案大厅和调解接待室,现场目睹了抚顺中院立案便民服务的一站式工作流程,对司法为民、司法便民有了深切感受。此外,大连海事法院、盘锦市中级人民法院、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法院、绥中县法院等都开展了法院开放日活动,让百姓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普及中触摸宪法的“温度”,感受社会主义司法的“温暖”。

宪法宣誓制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宪法实施;宪法监督;依宪释法;宪法宣誓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对作为一国的根本法而言,宪法也概莫能外。从宪法的本质来看,就是要依据一种建构或确认国家组织和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宪法而开展的国家治理。其目的就是通过宪法的实施,把宪法从政法性文本转换为社会性事实,使宪法在应然性和实然性的双重维度上得以调整政治关系并规制政治过程。[1]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现实背景下,强化宪法实施,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进一步深化对公权力行使的规范与约束,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提供宪法保障。

一、起点与希望:宪法实施新的契机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首次以党的文件形式对国家治理方略理论和实践进行顶层部署。从决定内容来看,文中提到“宪法”一词多达38处,而涉及“宪”字的达41处。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换言之,宪法已经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并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以来,注重发挥法治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下推动转型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保障。一个较为显著的标志是,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先后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和《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从实施效果来看,国家宪法日设立两年来,全国各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宪法宣传活动,掀起了学习宪法、宣传宪法的热潮,宪法宣传舆论氛围效果初步显现。自2016年1月1日起宪法宣誓制度施行以来,全国各省区市、各行业部门都结合各自实际相继出台了较为具体的宪法宣誓办法。现在对于各类新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均举行了宪法宣誓仪式。2016年6月,两办又下发了《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相关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都将聘请法律顾问、公职律师,但凡重大事项决策必须征求法律顾问、公职律师意见等等。尽管这些措施都是通过政治性因素来推动宪法实施,但是从客观效果上看,对于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提高依法履职能力水平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解构与剖析:宪法实施的主要表征

宪法如何实施?如何强化宪法实施的保障?这需要对宪法实施概念本身进行界定和厘清。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民国时期的公共话语讨论中,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析》中指出“立宪法以同受其治”[2]。当时往往将“宪法实施”与“实施”两个概念基本等同。所谓“宪法实施”就是指“实施”,逻辑上包括制定宪法,并且实施该部宪法。[3]当前我国无论从学界还是实务中,“宪法实施”这一提法被广泛适用,但对宪法实施这一概念内涵却尚未形成有效共识。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宪法学界对宪法实施的相关概念较为杂乱,如宪法监督往往与宪法保障、违宪审查、宪法诉讼、司法审查、宪法解释等概念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使宪法监督的内涵与外延混乱。[4]有的学者认为,构成宪法实施的一套制度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认识,分别是宪法保障和宪法实施、宪法监督和宪法适用、违宪审查(司法审查)和宪法诉讼。[5]有的学者认为,宪法的实施是指公权力部门依据宪法作出的国家行为。[6]综上来看,宪法实施就是如何贯彻落实已经制定的成文宪法。从宪法学理论通说来讲,广义的宪法实施是指宪法规定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贯彻落实。笔者认为,宪法实施是指公权力部门对宪法的具体贯彻实施以及保障其实施的各类行为的总称。“法律必须被执行,否则将形同虚设”。就宪法实施效果来分析,宪法实施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表征:(一)落地生根———宪法精神原则的具体化。从立法层面来讲,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法,是各类基本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的“总指挥”,其他一切具有法律性质的规范性文件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具有政治昭示性、法律纲领性、价值导向性等功能。但是,从社会运行模式来看,无论其纵向的继承、变异及中断关系,还是其横向的交叉与渗透、制约、促进关系等,社会诸要素与诸系统都表现出了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特点。[7]就宪法本身而言,正是由于其具有上述特性,也注定了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将社会运行中所有需要规范的事项都纳入其中,而大多只能做出原则性的规定。而要贯彻落实宪法精神原则要求,推动宪法实施,就必须通过居于下位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来体现。因此,一个国家是否具有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宪法实施程度,亦即法治文明程度的首要标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立法也进入“快进”模式。经过三十余年的浸润,2011年3月,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不仅标示一种宪法实施状态的政治性宣誓,也意味着在我国以宪法为支撑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构完成。自此之后,中国法律的实务和学术不仅进入一个“法律解释”的时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进入一种“法律评价”的时代。[8](二)依宪释法———公民权利救济失范后的补位。宪法实施是相对于宪法制定而言的,无论采取何种宪法实施机制,都离不开对宪法条文的解释。从法的本质属性看,法律适用中的依宪释法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法律的解释活动,只是在解释中不仅依照宪法来解释法律,而且涵盖了特殊的解释对象———宪法,甚至必须解释宪法。也就是说,依宪释法既包括了依照宪法的精神原则来解释法律,也包括对宪法本身的解释。否则,如果在宪法实施中仅仅将宪法作为一种纯粹的政治性宣言,将其高高在上如神灵般的“供奉”而不接“地气”,则犹如一只“失去双脚的小鸟”,只能在半空中悬浮,始终无法落到可以栖息、生长之地。尤其是在当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遭受公权力侵害,而其他法律救济途径已经穷尽抑或囿于法律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公民权利之保障时,如果不通过宪法性解释或个案的宪法性原则处理,则公民的权利救济已经无路可走,宪法规定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之宪法精神也将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如果法律要使用在具体的个案里,它就需要解释。”[9]通过依宪释法方式对公民权利救济失范后的及时补位,则成为宪法真正得以施行的重要标志,也是众多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实施宪法的基本范式。(三)保障监督———违宪行为的实质化处理。有权利即有保障,有义务即有监督。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及义务、国家机构组成及职能等方面进行了赋权或限权。那么要保障宪法实施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建立健全宪法监督制度。从目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保障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美国模式;二是欧洲模式;三是法国的宪法委员会模式。[10]如美国是通过建立司法审查体制,由最高法院或联邦负责违宪审查,如果认为法律或法令违反宪法,则可以直接宣告该法律或法令违宪而无效;德国则是通过设立专门的联邦模式,集中统一行使违宪审查权;法国于二战后设立的宪法委员会,通过事先实体审查和程序审查的方式进行合宪性审查。上述国家通过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宪法监督体系,在限定规范公权力行使、维护公民基本权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各类违宪行为进行了有效审查,并得到实质化处理,有效保障和推动了宪法实施。我国对宪法的监督也有明确规定,宪法第六十二条将监督宪法实施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之一,第六十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因此,就我国而言,宪法的保障监督实施主体为代表人民行使最高权力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但是从现行宪法运行30多年来的经验来看,其对推动宪法实施的效果不太明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宪法实施,降低了宪法实施效果。[11](四)公众认同———客观正向的评价机制。从现行宪法文本分析,宪法主要包含了国体政体及有关基本制度的确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结构形式等事项进行了明确。宪法作为动态的法律,需要一系列的具体的宪法实施行为及客观正向的评价机制以契合其目的与价值。因为无论是通过制定形式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来推动宪法实施,还是运用多维的逆向监督手段来保障宪法实施,最终的实施效果———能够获得公众认同,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社会不同组织之间能够将宪法之核心要义外化为行动准则,从而形成客观正向的评价机制。在现代法治视域下,建构公众对宪法实施效果形成客观正向评价,在评价标准或对象上应当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程度,即宪法权利的保障程度;二是国家机构和制度设立的宪法执行程度,即宪法权力的确立;三是宪法行为的宪法依附程度,即宪法行为的合宪程度。宪法实施的正向评价机制需要通过多维度的方式加以建立,因为这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法治环境、民众素养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需要强化宪法实施,增进社会公众对宪法的了解、支持和认同,从而夯实这一评价机制的社会土壤。

三、困境与缺位:当前宪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宪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学界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既有达成共通性的共识,即程序性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实体性实施效果仍然不尽人意,也有理论视角观点的差异,即在如何认识、如何保障宪法实施的方法路径方面仁者见仁。在笔者看来,当前宪法实施所处局面是,现有制度设计模式优势尚未发挥,实际效果差强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宪法的法律属障碍。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首先应当具备政治属,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总体架构和核心价值,也是宣示其存在合法性的重要标志。但宪法的另一重属性———法律属性,则是宪法作为“法”的天然属性。既然称为法,就必须要被适用,不仅仅是形式上或程序上的适用,比如立法上的确认或法律上的援引,而且应当从实体上加以运用,比如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公权力侵害救济失范后的宪法救济,否则将不能被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法”,而只能称为一种象征、一种昭示。就我国而言,目前针对国家机关具体行为的权利侵害,公民已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或国家赔偿等方式获得救济,但是当遭受国家有关机关不当的立法或者解释导致获得救济时的“事实不平等”,或者由于本身法制的不完善致使公民无法获得普通法律救济时,宪法的法律属就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尽管目前国家已出台大量政策,力求破除传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诸如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然而一个令人尴尬且广为诟病的事实是,有不少法律性质的规定仍然未能实现“同频共振”,如在人身损害赔偿方面,仍然按照最高法院于2003年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适用,即公民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民居民两个不同标准,“同命不同价”现象仍未得到实质性改变。(二)宪法实施的监督保障职能弱化。从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宪法监督模式来看,负有该项职责的机构均能较为有效地推动、保障、监督宪法得到实施,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而从我国国家权力结构划分来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具有规范意义上的监督保障宪法实施等法定职责,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则一向采取一种可谓自我谦抑主义的政治立场,以致宪法中所规定的一些涉及其重要职权的条款本身,即属于“有待得到有效实施的宪法条款”。〔8〕监督保障职能的弱化已经成为我国宪法实施的掣肘。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从法律逻辑关系上讲,既是体现和维护了宪法的绝对权威,也对下位法律规范性文件作出的禁止性规定。然而,如何保障“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尽管宪法和立法法均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囿于机制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负有行使此项职责的权力机关似乎并未将其提上“议事日程”,实施效果也就可见一斑了。诚如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三)宪法实施的“社会养分”不足。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由于受传统封建“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权力至上”、“权在我手,我就是法”等思想桎梏被奉为圭臬,法律仅仅是公权力行使的附属工具,民主法治观念一直处于萌发状态。直至近代以来,梁启超在《立宪法议》一文中指出:“立体者,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至此,“宪法实施”这一概念得以首次明确提出。但是、宪法等也仅仅停留在在当时少数知识精英的话语体系中。宪法实施的“社会养分”存在先天缺陷和不足。以至于在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建立民国”理论中,也正视了“民智未开”这一历史现实,从而将“训政”作为实施“”的前置性阶段。自新中国成立后首部宪法颁布实施以来,先后又制定三次(部)宪法,才最终形成了现行宪法,而其中的实施过程也是颇为曲折。即使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任务之一的现实语境下,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法制观念淡薄,不按宪法法律的规定履行职责,有的甚至践踏宪法和法律,出现领导干部公然利用公权力粗预司法等行为。这既是对宪法和法律的亵渎,在社会公众之中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从另一侧面也表明,宪法实施在我国仍然面临较大挑战,无论是行使公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需要继续补充宪法实施的“社会养分”。

四、进路与限度:契合现实语境的宪法实施保障措施

任何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价值研究都必须根植于现实土壤,否则任何一项制度设计或机制建构都犹如“无源之水”。抑或是按照通常的“外国如此我国也当如此”之研究范例预设,将外国法治或学说的介绍树立作为立论的前提或基础,杂糅进有关我国的某些片段或模棱两可的事实信息,就引出修改或制度构建的政策建议,[12]其结果就是可能陷入新的“本本主义”桎梏。因此,要在契合我国现行政治制度、法律传统和思想文化的语境下来审视、议定、促进宪法实施“落地生根”。(一)强化宪法监督主体职能。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这就至少从三个方面对如何加强宪法实施提出了要求:一是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实施宪法监督的主体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二是强化对宪法解释的程序性机制完善;三是实施宪法监督重要方式仍然是强化对规范性文件是否违宪的备案审查(包括形式审查和实体审查)力度。同时,我国《立法法》第九十九条规定,有关机关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上可知,尽管从字面意义而言并未对宪法监督主体作出排他性规定,但事实上实施监督职能的也只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学者认为,我国应当设立宪法委员会,并对其基本构造进行了设计论证。[13]有学者提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下设立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相并立的宪法委员会,专门行使违宪审查权”[8]思路或许暂时仍无实现之可能,但是也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镜鉴,即在不突破现行“红线”规定的前提下,将宪法委员会设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之下,与法制工作委员会等工作委员会并立,专司违宪审查之责。同时,2015年新修订的《立法法》第九十九条增加了“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主动审查”的规定,这样既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推动真正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扫清了法律障碍,又有效避免由剧烈的“釜底抽薪”式的改革来推动宪法实施,至少是一种可以通过渐进式改革方式推动宪法监督制度实施的有益尝试。(二)完善依宪释法机制。就当下而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也意味着程序性立法已经基本完备,应当立足全面深化改革背景,强化实体性立法,在提高法律适用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法治主义下的立法已不是盲目地围绕着改革来开展工作,而是要“引领”改革,这就对改革决策提出了更高的合法性要求,执政党在制定决策时应当考虑相关法律问题,改革思路、方案、措施等都应当在法治框架内遵循法治原则和法律规定来进行,不能“踩着法律改革”。〔14〕因此,强化宪法的法律适用,发挥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法律属性作用则成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在我国现行体制下,通过“依宪释法”的方式间接适用宪法,才是当下中国在法律适用中实施宪法的切实可行之正道,才是当下中国的宪法适用之门、宪法实施的重要之门。〔15〕依照《立法法》第四十六条对提出法律解释的主体类型进行的明确规定,可以进一步细化完善宪法解释事项移送流程机制,提高宪法解释的针对性、时效性、可操作性。譬如,对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在案件办理实务中需解决的宪法性问题,即通过司法审查后,按照宪法案件移送流程机制报送解释,有效规范畅顺解释渠道。以法院为例,地方各级法院、专门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如果认为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与宪法相抵触的,则应当及时逐级层报,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是否向宪法解释机构提出解释宪法的请求。这种通过特定事件或个案对宪法的相关条款进行解释的释宪机制,即实行宪法的解释活动与具体个案相结合,通过采取类似判例法模式,改变当前在司法实践中的“选择适用”局面,通过反向倒逼形式推动宪法解释。此外,结合社会实践,可以进一步拓展请求宪法审查的渠道,譬如针对一般公民、社会团体及研究机构等,我国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因此,如公民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国家工作人员的不法侵害后,在穷尽现有的救济途径仍得不到有效保护之情形下,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宪法解释或适用的请求。(三)构建以宪法宣誓为轴心的宪法宣传制度。指出,宪法的基石在于全体社会成员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权威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仰。因此,强化宪法宣传已成为推动宪法实施的题中之义。“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在国家及社会治理体系中,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行使职权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一直以来都是引导社会行为规范、引领社会良好风尚的“中轴线”,推动国家公职人员牢固树立“宪法至上”理念,积极推动宪法实施,引领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宪法观念,就要构建起以宪法宣誓为轴心的宪法宣传制度。从已颁布施行的《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内容来看,分别从宣誓主体、誓词内容、宣誓组织、宣誓仪式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备的宣誓程序。下一步,需要建立完善宣誓后履职情况的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宪法宣誓后的效力。譬如将其纳入公职人员违宪后处罚的依据,一旦国家工作人员涉及违宪,则应当受到相应的制裁。否则如果仅将宣誓作为一种任职的前置性程序,而无相应追究机制,那么宣誓本身将沦为一种虚化的仪式,也就无法实现该项制度设计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鉴于宪法宣誓本身属于一种政治,其责任追究形式也宜采用通过诸如向社会公开道歉、引咎辞职、依职权罢免等政治责任追究方式进行。此外,对代表国家履行职责的公务员,对其进行系统的宪法教育,从宪法的战略高度完善公务员的宪法教育体制,是推动宪法实施的重要基础,也是有效预防公权力滥用的重要环节。[16]宪法宣传还需要其他法律职业群体的共同努力,无论是从事教学、科研的宪法学理论工作者,还是从事律师、法律服务等活动的实务工作者,都需要自觉遵守宪法,推动宪法实施。此外,注重发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宣传功能,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平台,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加大宪法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公众对宪法知晓度,积极营造学宪法、用宪法、守宪法的良好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各界从内心对宪法权威的信任、遵从与维护。

五、结语

宪法监督、依宪释法或以宪法宣誓为轴心的宣传制度和许并不是推动宪法实施的唯一进路,但确是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推动宪法实施的最关键、最有效的方式。要推动宪法全面实施之路或许仍然任重道远,但是至少立足当下国情、社情、民情,讨论建构契合现实语境的宪法实施及其保障制度,以规范约束公权力行使,强化私权利宪法性保护,也未尝不是一种有益尝试。

宪法宣誓制度范文第10篇

一、活动主题

深入学习宣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二、目标任务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七五”普法工作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今年12月4日是第七个国家宪法日,也将迎来第三个“宪法宣传周”。通过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宪法宣传的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通过准确阐释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引导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通过深入学习宣传宪法,讲好中国宪法故事,使宪法精神深入人心,以宪法精神凝心聚力。

三、宣传内容

1.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

2.党的五中全会精神;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四、具体安排

(一)动员部署。11月30日,召开全局大会动员部署“宪法宣传周”活动。传达县委“宪法宣传周”活动方案,部署我局“宪法宣传周”活动,讲清宪法宣传活动意义,明确活动要求。

(二)深入学习。11月30日至12月4日,每天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党的五中全会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共产程》和党内法规,增强干部职工制度意识,使干部职工依宪依法依规履职,做制度执行的表率。

(三)宣传宪法。12月5日至12月6日,积极开展“宪法进家庭”活动,干部职工利用家庭聚会、外出游玩和文体活动时机向家人、朋友宣传宪法,把宪法精神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使宪法学习宣传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增强活动互动性和参与度。

(四)宪法宣誓活动。12月4日,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宪法宣誓活动,激励和教育审计干部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依法履职尽责。

五、相关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落实深入学习宣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推动宪法全面实施现实需要。全局干部职工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实现各项工作大提升大飞跃。

(二)强化工作落实。要力戒形式主义、,坚决反对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应付了事、弄虚作假,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开展好此次活动。综合科负责在每天清点参加集中学习人数,收集学习情况。

上一篇:学生会工作感想范文 下一篇:宣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