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爱国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18 06:26:58

现代爱国诗歌

现代爱国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现代诗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诗,是我国文学早期表现形式之一,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一个没有诗歌的国家,她的文化将会变得黯然失色。无论是从文化传承还是文学发展等方面来说,诗歌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诗歌始终以其独特的形式存在着,并在不同的时代带给人们不同的精神感受。

现代诗歌的教学主要是以教科书编选的诗歌作品为前提的,诗歌作品既是教学媒介,也是教学内容。教材中编选的诗歌作品对教与学都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这种导向意义简单的理解就是诗歌最想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才会有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达到教育目的。这也是教材中现代诗歌选文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一、选用教材版本及教材中现代诗歌所占比重

自新课程改革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版本的语文教材,其中人教版和苏教版是大家比较认同的。本文是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这一版本的教材,选文的主要来源是七年级到九年级的现代诗歌。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歌,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教材中,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1篇现代诗歌,七年级上册8篇,七年级下册3篇,八年级上册没有选人诗歌,八年级下册3篇,九年级上册4篇,九年级下册6篇。初中6册教材一共选编了24篇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约占有10%的比例。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材中现代爱国主义诗歌选文所占比重及意义

(一)现代爱国主义诗歌选文所占比重

经过整理24首诗歌后,可以将它们按照主题分为三大类,即爱国主义教育类,追求理想及美好生活类,热爱大自然及崇尚科学类。其中,主题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诗歌有11篇,其中一部分是由抒发对母亲、对亲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篇目最多;另外,主题与追求理想及美好生活有关的诗歌有8篇;与热爱大自然及崇尚科学有关的诗歌有5篇。

由此得出:选文中除了意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等价值观,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对母亲及祖国的爱,即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这些选文都对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起到指引作用。

(二)现代爱国主义诗歌选文的意义

语文教材中现代爱国主义诗歌选文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二是教材的编写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起到积极作用。

1.传承和发扬我国的儒家文化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根源于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教材中现代爱国主义诗歌的编选正体现了我国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中国历代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之时,孔子就开创了我国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先河。

首先,孔子的人论思想为我国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仁”即爱人。孔子认为,爱父母为孝,爱兄弟姐妹为悌,爱老师为敬,爱朋友为信,爱民族、爱国家为忠。

其次,孔子提出的孝道是我国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孝是对父母的一种特殊感情,这种感情是可以迁移到爱国家上来的。人们在爱亲人的过程中,情感迁移,最后形成爱国之情,这个爱国之情就是源于血缘又高于血缘的,是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

最后,孔子提出的礼仪是我国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孔子提倡祭祖的礼俗,发展崇敬祖先的民风,强调移孝于忠,这些对于培养和深化学生爱祖国的民族情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孔子的思想对我国爱国传统的形成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材中现代爱国诗歌的编选不仅继承了我国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也发扬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如教材中《纸船》一诗,其思想感情就是表达诗人对母亲以及祖国母亲的爱,诗歌真挚感人,很自然的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由于选文来源主要是七年级到九年级,针对的是初中生,所以,教材也是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特点来编写的,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对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中学生对祖国山河、领土的热爱,最初都是在具体形象水平上的。初中生不善于直接把握抽象的事物,需要对具体事物先理解后,逐步升华为抽象的价值观念。教材要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和基础,给他们提供作品,使他们初步认识现代诗歌这一文学门类,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意象,培养艺术想象力,提高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对初中生进行现代诗歌教育首先应该从直观材料出发,使他们能够直接领略到诗歌的美,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深化的诗歌教育。如《纸船》、《静夜》、《黄河颂》、《我爱这土地》、《乡愁》、《黑人谈河流》等,都是通过具体形象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些诗歌比较符合初中生的情感诉求和中学现代诗歌教学要求。

其次,爱国思想形成的过程是:从亲身实践中先获得爱国的感性观念,然后逐步上升为爱国的理性认识。教材在选文时就应该按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逐渐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材中关于爱国题材的诗歌主要集中在七年级两册和九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分别编选了《纸船》和《静夜》两首易于理解的诗歌,七年级下编选了《黄河颂》,均属于爱国情感形成的最初基础,即对爱国的感性认识,易于学生心理的接受,也为之后的爱国教育奠定基础。九年级下学期,在学生爱国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教材连续编选了6首爱国诗歌,如《我爱这土地》、《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黑人谈河流》等,多数诗歌政治色彩浓厚,民族感明显增强,蕴含的爱国情感更加深刻,有一定难度,逐渐过渡到了爱国的理性认识上,符合初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献身感,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并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到一起,成为勤奋学习的动力和献身祖国的精神支柱。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教材编排诗歌基本上是按照初中生接受情感的梯度来安排作品的先后的,符合初中生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发展,这无疑会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较大的作用。

现代爱国诗歌范文第2篇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在主体内容方面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诸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成为突出的主题,这对现代文学内容和主体上影响意义很大,而现代文学家鲁迅、郭沫若、闻一多等的作品,将古代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以笔为刀,化对祖国的爱国赤城之心为勇敢,用一篇篇的爱国作品,引领和鼓舞了一批批渴望自由的人去努力实现理想而反抗进取。《诗经》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实际苦难,鲁迅和艾青的作品中对《诗经》中的风雅进行了一定的借鉴和应用。比如《阿Q正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都将现实主义体现出来,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二、古代文学对现代散文产生的重要影响

古代文学中古典散文在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史中也涌现出很多的大散文家,比如,汉代的司马迁、张衡、贾谊,魏晋南北朝的陶渊明、建安七子,宋代的“三苏一欧阳”等,这些大散文家在古代散文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文学对现代散文中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文学散文风格的影响。古典散文风格受当时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在表达生较为含蓄,语言情感细腻,书生气质浓厚,现代散文中也传承了古典散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在冰心的散文风格中与西方典范相融合,创造了独特的散文风格;二是现代散文形式上与古代散文相似。现代的散文依旧和古代散文一样,情感至真、意境深邃,在现代散文为了读得更加流畅的押韵,这也是受到古典散文的影响。

三、古代文学对现代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我国古典诗歌成就斐然,堪称诗的国度,现代文学中,诗歌不仅受到文学界的重视,还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代文学中的古典诗歌对现代诗歌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古代文学对现代诗歌意境的影响。古代诗歌重视意境构造,李白、李贺、杜甫对诗歌的意境的描写犹如美画,他们诗词中体现的意境很容易与人产生共鸣,受古典诗歌的影响,现代诗歌虽然在形体上发生了变化,但继承了古典诗歌的这种意境,二是古代文学对现代诗歌韵律和形式上的影响。古典诗歌的韵律要求十分严格,对音调的搭配、字词的协调都十分讲究,现代诗词与古典诗歌比,对音调搭配、韵律的要求要灵活多变,注重实用美。在形式上也受到了影响,现代诗歌继承了古典诗歌的简短形式,蕴含丰富的含义。

四、古代文学对现代小说产生的重要影响

古代文学对现代小说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古代文学对现代小说结构产生的影响。古典小说的结构比较明显,二是古代文学对现代小说主题的影响。古典小说多以“爱国思想”“仁义礼智”为主题,是现代形势中所需要的,如《儒林外史》《红楼梦》从诞生至今,依旧受到众多读者的热捧和喜爱,现代文学中,老舍《家》《春》《秋》等都吸收了古典小说的主题内涵。

五、古代文学对现代话剧产生的重要影响

现代话剧与诗歌、小说、散文相比与古代文学之间联系并不密切,但是也存在一些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是我国现代从事话剧创作的优秀作家都非常重视古典戏剧的创作经验,吸取古典戏剧的精华,比如《雷雨》,在故事情节上符合大众胃口,曲折的情节迎合观众欣赏习惯;二是古代戏剧的诗词意蕴深厚,对现代话剧台词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如《屈原》《家》等,在古代戏剧诗意浓厚的基础上进行革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结语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浓厚的文化内涵、时代背景和人文精神备受推崇,现代文学新颖独特、形式多变,也反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人们欢迎,二者都成就了许多著名作家和杰出的作品,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仍需要更多人关注和实践。

现代爱国诗歌范文第3篇

19世纪上半叶,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实然加速,特别是由于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引起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危机,暴露出了它那令人吃惊的空虚、衰疲和落后的木质,而且还从根本上冲击、动摇了长期以来国人心目中赫赫天朝上国的“中国”意识。在当时无论是从“大气候”还是从“小气候”来看,对于中国人都是压抑的、窒息的和异常痛苦的。然而,没有哪一次压人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随着欧风美雨的袭来,也促使了不少志士仁人的觉配,使他们纷纷走上了自强、拼搏之路。而当时的志士仁人大多还兼具诗人的身份,是在生活与诗间生存着的人,且“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2),因此,在时代促使不少志士仁人在政治、思想、实践等领域荜路褴缕,身体力行,开拓前进的同时,也给他们的诗歌带来了新的变化。中国近代生活的骤变,为诗人的自我成长和诗歌创作提供了最起码的前提和动力,使诗人与社会生活之间有了一种深层的依存关系,促成诗人们去创造性地将外在生活与内心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将其提升为艺术生活。其具体表现为:其一,改变了当时诗人们对诗歌功能的看法,使他们开始用诗歌表达真情实感和作为“经世致用”的手段;其一,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内容,使其出现了富有近代意义的爱国反帝性质和个性解放的意识以及介绍新知新学的内容;其三,使他们的诗歌具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或质朴自然的新诗风。

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其实也就是把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唤起民族诗歌的生命力相结合,以挣脱封建诗歌的桎楛,从而转变为现代诗歌的过程。

在世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贯穿着一条由高势位向低势位流动的规律,即水平较高的先进文化总是更多地影响水平较低的落后文化。这一规律也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时至封建社会末期,中国已远远地落后与世界发达的资木主义国家。在这一“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时代,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侵略,不仅使中国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而且也在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先进文化的输入,给中国“示范展示了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使中国开始“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多少是变化的回应方式。这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求与西方文明的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应类型与历史趋向”【3】并“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历史’,使‘停滞’和‘封建’的中国进入了‘现代’的变革之中”【4】具体地说,它一方面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阔了眼界,使他们再一次从传统儒家文化的迷梦和复古主义的氛围中惊醒过来,逐渐改变了他们那种固步自封、夜郎自人的心理,开始了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它也使在中国封建经济母体中滋生的资本主义因素有了可资借鉴的范型,促进了其发展,由此促生了一种与封建文化有异,与“五四”文化相通的“新”文化。西方文化的输入既使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价值取向,也给中国古老的文化殿堂吹进了清新的气息,引起了其质变的开始。泰纳说:“有时出现一种新哲学、新文学、新艺术、新科学,而思想在既已更新之后,于是人类的一切行动也就慢慢地都起了变化。”这此变化也引起了中国诗歌的变化,它唤起了中国民族诗歌的生命力,使中国诗歌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即从西方文化中寻找诗歌变革的参照系和可供吸纳的养分,同时它也使中国诗歌开始带上了近代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与政治追求(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提倡民主,崇尚科学等等。

中国近代诗歌转型的启动,也受到了明末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明清“实学”思潮的影响。早期的中国文化本来也是具有着人文主义因素的。汉代以后,随着儒学在中国文化中核心地位的取得和逐渐强化,儒家的伦理观念遂超出了一般个人道德上的规范,而成为具有法律意义的言行准则。宋明理学盛行之后,这种观念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逃于天地之间”【5】,“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6】而且提出“夫所以害吾人者何也?欲也。……欲去,则心自有矣”【7】,公开宣称人的个性和欲望是罪恶的渊薮。这种完全抹杀个人权利、价值和人格的极端主张,使中国人完个失去了自我,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驯良的奴仆和工具。至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对于后儒戕害人性的理论,晚明一些进步的启蒙思想家们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其予以了有力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然而,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幼弱,市民阶层发育的不成熟,封建统治及文化势力的反攻倒算,再加上明清之交的社会大动乱,使晚明人文主义思潮的势头没有长久保持下-去,待到李贽等人被迫害致死后,晚明人文主义思潮便逐渐平息,但这股思潮却作为一股暗流延续了下来。

“实学”一词,最初是被两宋理学家用来批评佛老虚空出世,标榜儒家的天理人伦观念的。但理学家好谈性理,不重实用,于是明清人又用“实行”来反对理学的空疏,倡导实事实力,由此便形成了一股内容颇为庞杂的“实学”思潮。它包括如下一此内容:以王艮、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关注,以杨慎、陈第、焦竑为代表的考据学派对“实证”的重视,以徐光启、宋应星为代表的科学家对脚踏实地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看重,以丘浚、张居正为代表的政治改革家对“明体适用”、“义利双行”的强调。这一思潮到明末清初以张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清大家出现之后达到了最高峰,他们对其先辈的思想作了整理补充,使其具有了反思、批判、重实际的内涵,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康熙中期后,随着清王朝统治的日趋稳定,“实学”便蜕变为考据之学,此思潮也由此趋于沉寂。

晚明人文主义思潮和明清“实学”思潮都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就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看,早在弘治、正德年间就出现了以祝允明、唐寅等为代表的吴中才子,他们以疏狂拓落的文风,显示出对传统礼教与审美规范的冲击。以后又出现公安派“三袁”,他们以“主性灵”、“求新变”为宗旨,对于明初以来笼罩于文坛的拟古之风给予迎头痛击。就“实学”思潮的影响看,它的出现不仅使当时的文学多了一种直面人生、关注时政的现实主义内容,而且还使其多了一种敢于揭示阶级矛盾的批判斗争精神。

鸦片战争前夕,随着固有社会结构的动摇,以及在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空谈性理的宋学和专事考据的汉学生命力的逐渐丧失,长期处于暗流状态的人文主义思潮和遭受冷落的“实学”思潮,又重新显现出来,它们以一种潜在的力量:,在深刻地影响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同时,也直接带来了诗歌的变化。其最初的表现就是在一部分诗人的诗作中,出现了个性解放意识和肯定主体能动性的内容,出现了为救国救民而探讨各种实际社会问题、揭示时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经世致用内容,使诗歌开始突破传统清规戒律的束缚,朝着与时代思潮相一致的方向发展。

如果说,前面三个方面的因素都还只是作为外部动力,间接地促动了中国近代诗歌发展,那么诗歌自身发展规律则作为一种内部原因,自接影响到了近代诗歌的转型。

库恩有一种“科学革命”的理论,按照他的说法,某一科学理论在形成发展中必然表现为一种“典范”的形式,它能成为该学科的常态情形所共同遵奉的楷模。而当这种“典范”由于新问题的不断提出而难以按常规加以解决或容纳新的因素时,便出了“危机”,科学革命的时代便因此来临。其表现为旧“典范”和旧“楷模”的崩溃,以及新“典范”和新“楷模”的诞生【8】。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也与库恩所说的“理论”更新一样,经过几千年超稳定的发展和历史的积淀,到鸦片战争前夕,已发展到了一种“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的极致,成为了一种“典范”与“楷模”,若想再按传统的范式继续推进已几乎不可能。因此,“求新意识便作为一种新的传统开始透露出来”,一种打破原有的规范,另辟蹊径,建立新的诗歌秩序的革新要求便不可避免地从诗歌内部开始产生。于是,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也就因此获得了动力。

在19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即将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时刻,中国诗歌终于在时代生活、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和诗歌自身发展规律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启动了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车轮,开始了其迈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二、中国近代诗歌转型的具体表现

一般说来,诗歌这个特殊的艺术类型是由诗人的诗学观、诗歌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征这三个因素所组成的,因此,所谓中国近代诗歌的转型,其实就是近代诗歌中这三个因素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中国近代诗歌的转型,首先体现在诗学观的转换上。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释、道三家一直是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但在这三者中,“道家道教不如佛家佛学,佛家佛学又不如儒家儒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卜,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以儒家礼教为中心的“载道”诗学观,它认为诗歌是内心思想意志的表达,是用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事父”、“事君”的。“载道”观虽然也不排斥言情,但这种情却必须受儒家“礼义”的约束,即“发乎情,止乎礼仪”,在“情’与“礼’中达到一种“温柔敦厚”的境界。虽然,在中国诗论史上,也曾出现过“意境论”、“格调说”."肌理说”等诗学主张,但它们要么是“载道”观的补充,要么与汉儒的腔调无异,要么就带有一层浓厚的程朱理学的光环。很明显,中国诗歌要想走向现代,就必须首先从观念上冲破“载道”观的束缚,从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中国近代的革新诗人正是从这一点上着手突破,并使中国诗学最终实现与现代诗学接轨的。鸦片战争时期,爱国诗派打出了以“尊情”为核心的诗学主张,最先撕开了“载道”观的封建性画皮,让“人”和“事”开始与诗歌发生深刻的联系。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维新诗派以“三长具备”、“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等诗歌主张,让新的时代内容昂首步入了诗歌神圣的殿堂,开始对“载道”观的核心内容予以置换,使中国诗歌出现了生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诗派进一步发展了维新诗派重视诗歌政治教育功能的观念,使诗歌由传统的“载道”工具,变为了“救国新民”的利器,较为彻底地置换了诗歌为封建礼教封建政治服务的实质内容。与此同时,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王国维,则着手纠正维新诗派以来过分强调诗歌功利性的做法,提出了“超功利”的主张,第一次把中国诗歌从传统“载道”观的束缚下彻底解放了出来,恢复了诗歌的本体地位。前“五四”时期,鲁迅在西方文化的启悟下,在个面总结了前人诗歌革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具有开放、发展特征,以人为中心,既重视诗的审美职能,又注重诗歌社会功利的诗学观,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基石。

中国近代诗歌的转型,其次体现在表现内容的转换上。爱国反帝和启蒙新民是贯穿中国近代诗歌始终的两大基本内容,这是由中国近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决定的。一方面因为“燃眉之急的中国近代紧张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把注意力大都集中投放在当前急迫的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实践活动中”,“政治斗争始终是这一时期先进知识群兴奋的焦点”【9】;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近代思想史的视野下,可以察知爱国主义与启蒙主义的同步进境关系显然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现象”,而“在理性主义旗帜指导下的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其侧重点乃是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的革命”和“以唤醒人的觉悟为其核心的革命”【10】。因此,反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揭露并封建王朝的反动腐朽统治,介绍西方新知新学,输入西方民主思想,培养国民“人”的意识就成为了近代诗歌的核心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变化,这两大内容的内涵与特质也处于不断地发展和递变过程中。就反帝爱国而论,爱国主义是任何国家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剂和驱动力,是国之魂、民族之魂。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一直是我们民族发展的主动力,但爱国主义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我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是以讴歌汉民族抵御四周少数民族的侵略为主要内容的,它既爱国又爱民族也爱君王和封建朝廷,带有相当的狭隘性。进入近代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它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它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⑩,由此使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爱国诗派的笔下,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形成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齐心反帝的热潮.并开始出现反清倾向,忠君意识也有所淡化。在维新诗派的笔下,救亡图存的呼声高涨,形成变法自强的社会主潮,反对列强瓜分的热情也日益强烈,反清意识增浓,但同时也还带有一定的保皇观念。在革命诗派的笔下,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已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但反帝意识有所减弱。在前“五四”诗人的笔下,反帝爱国内容被深刻内敛,表现出了在更深层次上的向“思想启蒙”的趋同。至此,具有“现性精神”的爱国反帝内容已基本形成。就启蒙新民而论,在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中,人的意识表现的主要特征是重集团轻个人,强调个人对集团秩序的和谐的遵守与维护。“修身、齐家、治国、平人下”就是其对社会成员的标准规范。在如此牢固观念的约束和钳制中,中国人失去了作为“人”的一切特性。随着近代的到来,西方自由、民主、个性主义思潮的输入,以及晚明以来人文主义思潮的逐步复苏,开始动摇了中国传统的“人”的观念,把人从封建传统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当时代把培养救亡图存的重担压在近代诗人肩上时,也使他们的诗作相应地有了一种崭新的启蒙新民内容。在爱国诗人的笔下,表现出一种反叛传统的精神指向,尤其是对封建专制压抑人才、压抑个性的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使顽固的封建专制堡垒裂开了一道缝隙。在维新诗派的笔卜,不仅出现了大量:对西方新知新物的介绍,而且还出现了比较自觉地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以及对独立、自强精神的倡导,在他们的诗作中,个性在萌芽,新知在增长,民权在渐立。在革命诗派的笔下,不仅加人了对西方新知新学与民主制度、民主思想输入的力度,而且其锋芒也自接对准了封建君权与封建专制统治。在前“五四”诗人的笔下,爱国反帝的内容与启蒙新民的内容则相融相会,成了一种以“思想启蒙”为中心的新的时代内容,这一内容的出现,自接促成了“五四”“人的文学”思潮的出现。

中国近代诗歌的转型,再次体现在艺术特征的转换上。在语言上,正如艾青所说,“新的词汇,.新的语言,产生在诗人对于世界有了新的感受和新的发现的时候”【12】。近代诗人对语言的革新正是从这一点起步的,他们出于对表达具有真情实感新内容的需要,在其诗歌中首先使用了大量:的新名词、新术语,使其语言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具有了清新、自然、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在“欧化”的道路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与此同时,他们也走“俗化”的道路,大量:采用民间语言入诗,使其语言具有明白、通俗、活泼的特征。到前“五四”时期,在诗人们的笔下,则出现了一种由“新语词”和“俗语”共同组成的现代“白话”。在意象上,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向是以袭用“原始意象”为主的,其内部结构为“以象含意”和“象意互合”,其组合方式也多为隐!喻式的。在近代诗歌中,由于诗歌语言的变化及其它因素的影响,逐渐发展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取自当下生活或取自西方的“自造意象”,其内部结构变为了“以意驭象”,组合方式也变为转喻式和描摹式。这些新意象的出现,一扫传统“原始意象”的陈腐僵化之气,使中国诗歌意象具有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新的审美特征。在形式上,近代诗歌的变化大致走过了两条并行的道路:一条是从通过吸收民间诗歌的营养创造出了一种形式较为自由活泼的“杂歌谣体”,到大量:吸收了西方诗歌营养,创造出了一种形式十分自由活泼的歌体诗;另一条是改造旧律诗的形式,从爱国诗派对“真情”的表达引起形式的新变化,到维新诗派以新名词新术语入诗,松动律诗形式规则的要求,再到革命诗派创作较为明白自由的政治鼓动诗。这两条道路在前“五四”时期则合二为一,形成了一种不重格律、形式自由的新诗体。在风格上,近代诗歌实际上完成了两种诗风的转换。其一是现实主义诗风。由于中国近代历史是反帝反封建方兴未艾的历史,故由“反”而来的正视现实、暴露现实、讽刺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间,又由于西方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引入,使其又注入了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历史和现实的黑暗与弊端有着较大反思能力和穿透力,具有着较露性与批判性的现实主义诗风。至前“五四”时期,这股诗风则发展成为一种可与“五四”文学直接对接的写实主义诗风。其一是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在近代,由于诗人开始在其诗歌中逐渐增多地打发“真情”,歌唱理想,倡导变革与革命,鼓吹个性解放,这就使他们的诗歌具有了一种“新”浪漫主义诗风,同样,又由于西方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使他们的诗歌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近代色彩的浪漫主义诗风。

至此,中国近代诗歌已基本完成了其由传统向现代形态的个面转换。

三、中国近代诗歌转型的总体特征

中国诗歌虽然已基本上完成了近代转型,但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它还是体现出了相当的不成熟性(其诗歌在艺术上也显得相当稚嫩,在审美表现上也还缺乏在较高层次上的完善),因此它明显地呈现出了与以前诗歌完全不同的近代性特征。

与时并进,新质渐增,具有着艰巨性是其第一个特征。近代70年的风云变幻,对关切国家命运的诗人们来说,他们的神经不断地被刺痛,心态也屡屡发生变化,在这种心境或精神状态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近代诗歌,与现实的交迭变化具有同步性。时代每向前推进一步,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变革便向前发展一步,诗歌也跟着向前跃进一步。不论是从诗学观来说,还是从表现内容和艺术特征来看,莫不如此。中国诗歌具有近代意义的自身形态的完善和审美品格的确立,就是在这样一种时有所进,质有所新的量:的积累中逐步达到质的变化,从而最终完成其转型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的存在,使近代诗歌在较长时期内一直处于一种不断地探索与不成熟之中,其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增加了其向现代转型的艰巨性。

新旧交织,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是其第一个特征。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始终面临着如何处理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矛盾的困扰。在这些矛盾面前,近代诗人也始终处在理智与情感两难抉择的困境中,也就是说,伴随着半封建、半殖民化的过程,中国既显示了其进步的一面(近代化、资木主义化),又显露出后退的一面(殖民化、封建化)。这种社会现实的存在,使中国近代诗人一方面开始出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追求,另一方而表现出了对旧时代的某种程度的依恋。他们这种矛盾心态的“存在”,也影响到其诗歌形态的形式,导致了中国近代诗歌演变中新旧交织现象的出现。这种交织现象首先表现在新旧诗派的对立上,即一方是为了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不断地接受异域文化成果,摄取民间诗歌的养分,探索前进的革新诗派;一方是在总体趋向上徘徊不前,退身固守,面向过去,最后发展到成为诗歌前进绊脚石的守旧诗派。这种现象其次还体现在新旧诗派内部的新旧交织上。比如革新诗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们所谓的“新”也只是“近代”式的。维新诗派的“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就是其最好的例子。就守旧诗派论,在他们的“向后看”与“宗古”中,也显示了一此新的因素,如宋诗派的“诗为心声,要立诚不欺”之论就含有一定的革新意义。由此可见,在近代诗坛上,新旧交织,新中有旧,旧中含新是一个普遍性的存在。正是这样,中国近代诗歌一直处在一种无处不在的巨大矛盾冲突之中,一方而是“新”的为战胜“旧”的而努力壮大自己的势力,另一方而是“旧”的要延续自己的存在而拚命与“新”的争夺地盘。这种矛盾激烈冲突的结果,产生了推动中国近代诗歌转型的巨大动力,同时也由于这种矛盾冲突的存在,使近代诗歌的行进历程和发展形态具有了以进为主,进中有退,退中有进的复杂特点。

中介状态,桥梁作用,具有着过渡性是其第三个特征。近代中国的首要问题是救亡图存和启蒙新民,如何把这种时代主题用诗歌加以艺术地表现与张扬,又如何在表现与张扬中,克服旧有诗歌的传统与社会接受心理等外部压力,克服诗人情感结构、思维定势等内部压力,是摆在近代诗人面前的尖锐问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时代的局限,诗人们无法圆满处理这种矛盾,因而其诗歌创作始终处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也就是说,它在由古典诗歌,“旧工具”功能转换为近代“新工具”功能的过程中,在取得“功利”效应的同时,也带有了一些相当粗疏、幼稚的非艺术因素,这种非艺术因素在爱国诗派、维新诗派和革命诗派的诗歌创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那些具有“诗史”和“宣传’性质的诗作。钱钟书就曾针对“诗史”的问题发过一通评论:“‘诗史’的看法是一偏之见”,“诗是有血有肉的活东西,史诚然是它的骨干,然而如果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征这一点来判断诗歌的价值,那就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镜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了”(13)o这段话虽然带有一定偏颇,但它也正说明了近代诗歌所具有的“亚型态”艺术这一特点。近代诗歌

这种“中介”状态的存在,决定了它承上启下的地位,使其成为连接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桥梁,具有了较为明显的过渡性。近代诗歌的这种“中介”形态与过渡性特征,随着近代诗歌的退居远景,而显得越来越清晰明了了。

四、中国近代诗歌转型的意义

中国近代诗歌的转型,既是在特定的中国人文历史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又是在世界文学的总格局中进行的。即是说中国诗歌由传统形态转到现代形态,既是在外国文化(文学)的影响下,与世界文学逐渐接轨,汇入世界文学的潮流,又继承着民族文化(文学)的传统血脉,显示出中国诗歌独有的民族特色,也就是沿着近代化与民族化方向发展,成为世界近代文学总格局中独具特色的一脉的,因此它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它终结了在中国存在发展了几千年,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的古典诗歌。郭延礼说,在近代文学中,“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近代诗,它带着中国近代社会鲜明的时代特征、审美理想和争奇斗艳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夺目的篇章。(14)。由于近代诗歌转型的曲折性和艰巨性,诗人们的实践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在传统的范畴内进行,他们所创作出的许多优秀诗作也还基本上属于旧体诗,正是这些“光辉夺目的篇章”的存在,才把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推向了临终前的又一个高潮,为中国古典诗歌作了一个有力的总结。同时,它通过在传统诗歌旧形式内纳入大量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使诗歌的旧形式与新内容的不和谐性发展到极致,从实践上证明和宣判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死刑。

其次,它宣告了中国新诗的诞生。中国近代诗歌转型的最终完成,标志着中国诗歌的新生,在它那不断进行着的裂变中出现了新的“诗素”,孕育了跨向新世纪的“新诗”。诚然,“五四”新诗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还得力于对外国诗歌的移植,但仅凭单向的移植是难以养活一种新艺术的。如果没有近代诗人筚路蓝缕的开拓,没有他们对民族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转化,没有他们为“五四”新诗人提供新的文化环境、生存空间、思想意识和美学心理,“五四”新诗就不会很好地吸收和消化外国诗歌的因素,特别是如果没有它直接完成的在诗学观,表现内容和艺术特征方面由古典向现代的众多转换,就不会产生现代新诗。新晨

其三,它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乃至世界文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诗歌的转型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完成,实质上也就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的完成。另一方面,又由于世界文学是“由许多民族和地域的文学形成的”,“各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世界文学这张大网中的一页”,而世界文学的现代化,当然也包括中国文学、中国近代诗歌的现代化,因此中国诗歌近代转型的完成也就标示了世界文学一部分的现代化的完成。由此可见,中国近代诗歌“经由中国近代化而走向现代化,同也是走向世界的伟人而艰难的”[15]转型历程的完成,是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现代化的重要贡献。

注释:

①见恩格斯:《致尼·弗·丹尼尔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

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总记》,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④龙泉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论析》,《学术月刊》1997年第9期。

⑤程颐:《遗书》。

⑤朱熹:《文集·甲寅行宫便殿奏札》。

⑦陆九渊:《养心莫善于寡欲》。

⑧参见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⑨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交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⑩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⑩艾青:《艾青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55年版。

【11】钱钟书:《宋诗选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2]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鸟瞰》,《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⑩李继凯:《中国近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从古典诗坛最黑暗的鸦片战争前夕,到胡适“白话诗八首”发表于《新青年》的1917年2月,是中国诗歌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时期。文章对中国近代诗歌转型的历史动因,具体表现,总体特征,历史意义等问题作了详尽的阐释。

现代爱国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爱国主义 诗歌 杜甫 陆游

我国有许多优秀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们的爱国主义诗歌也被我们广为传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很多诗人都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把爱国主义融入到自身的作品创作当中。屈原把他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融入了《离骚》当中,并被后世所仿效和发展。在唐朝,杜甫受屈原的影响很大,他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写出了流芳后世的爱国主义诗歌。杜甫的爱国主义诗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我国的爱国主义诗歌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南宋时期,由于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侵略,当时国家受到屈辱,所以陆游把自己的爱国之情融入到诗歌创作当中,他用其一生的时光来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直到弥留之际还表达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热情。通过杜甫和陆游的爱国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诗人的爱国之情,我们通过对他们二人的爱国主义诗歌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对我们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一、从成长和生活环境角度来杜甫和陆游的爱国主义诗歌

杜甫和陆游都是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教育,儒家的正统思想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儒家所提倡的“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是他们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国家处于乱世,自己时运不济、壮志难酬,不能够被朝廷所重用。杜甫曾经在朝为官,但是安史之乱以后,他到处飘零,生活也非常艰苦。而陆游在年轻时候也做过官,但是由于自身遭到排挤,不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这种生活背景使他们更多地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使他们的诗歌当中更多地体现出对人民的怜惜之情。在他们的诗歌中把爱国主义和爱民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是他们爱国主义诗歌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分析,当时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中,人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杜甫和陆游对当时人民的疾苦都非常的同情。而统治者不顾人民的疾苦,继续吃喝玩乐,杜甫和陆游站在人民的立场和角度,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进行揭露,不断地批判黑暗的现实。在杜甫的诗歌当中就描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在他的诗歌当中很多都是在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在陆游的诗歌中,很多都是揭露统治者对于人民的剥削,反应出黑暗的社会现实。其创作的《秋荻歌》,就痛斥了官员的残暴和对人民的残酷压迫。

杜甫和陆游两位诗人都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深刻地揭露社会现实。这与他们长期和普通人民生活在一起,与之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有深刻的关系。他们希望通过他们的自身努力来为人民减轻痛苦。他们把普通的农民作为朋友,在内心深处与他们产生共鸣。

在杜甫和陆游的诗歌当中,含有很有希望国家和平安定,希望国家能够统一的元素。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自己经历了颠沛流离,他看到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所以他不希望看到战争的发生。在他所著的诗歌《春望》当中就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抒发了希望祖国统一,国家太平,人民能够不再流离失所的美好愿望。而当国家收复失地之后,杜甫也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祖国收复失地之后的兴奋。但是在杜甫的诗歌当中,像这样的好消息太少,很多时候都是坏消息。所以他的诗歌总体来说还是略显沉重。

二、从爱国爱民的角度,来分析杜甫和陆游的爱国主义诗歌

在陆游的一生之中,他把抵抗外族的入侵,维护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志向。在他的诗歌当中,很多地方都表现了希望能够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愿望。陆游的一生都志在恢复国家统一,虽然他这个信念屡遭打击,但是他丝毫没有动摇。陆游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这样写道:“报国计安出,灭胡人未休。”随着年龄的增长,陆游的爱国主义热情丝毫没有降低。在他老年的时候,他还在他的诗中这样写道:“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杜甫和陆游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们二人都把自己的爱国热情与民生、爱民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在他们的诗歌当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在杜甫的诗歌当中,描写过老妇、老翁、官兵、贵族、军阀、恶吏等等。他还在自己的诗歌当中对这些人物的形象进行对比,这样来突出人物间的矛盾。就诗歌创作与人民的疾苦相结合的角度,杜甫无疑是所有诗人当中做得最好的。

陆游的诗歌相对于杜甫来说,与人民的结合就少得多。由于他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是很多时候是在朝为官的,即使不做官也不用为衣食所担忧。这使得陆游没有像杜甫那样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所以,陆游对人民的苦难的理解并没有杜甫深刻。

在陆游的诗歌当中,很多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战事,他把家仇国恨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当中,陆游希望能够为国家上阵杀敌,在他的诗歌当中处处都体现出忧国爱国的感情。他想要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陆游的诗歌当中,处处都透露着慷慨激昂的热情,这样的诗句在杜甫的诗歌当中是很难找到的。杜甫虽然有忧国忧民的感情,但是他毕竟为文人,不能够上阵杀敌。而陆游从小就习武,身上具有侠义之气,所以在他的诗歌当中,很多地方都抒发了自己希望能够上阵为国而战的思想。

杜甫和陆游同为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被人们称之为“诗圣”,陆游也是南宋诗人当中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二人的诗歌对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师承关系上,陆游也向自己的前辈杜甫进行学习,在他的诗歌当中,吸收了杜甫诗歌的精华。他们都属于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们在诗歌的风格方面的差异比较大。杜甫的诗歌中比较重视诗歌的韵律性,强调诗歌的抑扬顿挫。而在思想方面,杜甫的诗歌更多是体现出社会的现实,显得比较凝重。这种诗歌风格与杜甫的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杜甫作为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面对社会黑暗的现实,自己又不能够救助国家和人民,他显得非常的无奈。在陆游的诗歌风格中,更多的是突出了自己的开朗洒脱之情,虽然他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但是他丝毫没有哀伤,更多的是体现出了自身的侠义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虽然杜甫和陆游的诗歌风格不同,但是在他们的诗歌当中都表现出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在杜甫的诗歌当中更多的是描述社会的现实,而陆游的诗歌更多是抒发自己的感情。杜甫的诗歌是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历史,而陆游的诗歌是为我们表达了激昂的爱国热情。在杜甫的诗歌当中,处处都体现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意识。在陆游的诗歌当中,处处都彰显着诗人的侠义之气。

杜甫和陆游所创作的爱国主义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虽然他们的爱国主义诗歌有着差异之处,但是都值得我们去深刻地体会和学习。通过对他们爱国主义诗歌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现代人的爱国主义热情,给我们的爱国主义以新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傅庚生.杜甫论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现代爱国诗歌范文第5篇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13课,这首诗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颂的名篇。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缅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的慷慨激昂的诗,这首诗具有意象独特,情感表达强烈等特点。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教学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采用诵读、析读、悟读、赏读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象征,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4、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向学生渗透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3、理解诗人以独特的、具体可感的意象抒发深沉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象和象征。

2、自由探讨诗歌的主题以及深沉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究,提升关于诗歌的答题能力。

4、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为主要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点

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读。

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诗歌内在的感情基调。

难点

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意象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教学突破

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的认识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应采用图片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并且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诗歌的意象和象征的作用。

学法指导:深情朗读——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备好课

2、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观看图片,畅谈感悟

出示一组日军侵华图片,让学生谈感悟。

(设计目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中,由此导入课文)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他是地主的儿子,因为命相克父而被寄养在奶妈家中,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他自称为“悲哀的诗人”,早期诗歌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感情深沉,格调昂扬。代表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这些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他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1985年获得法国颁发的文学艺术勋章,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诗歌写作背景: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品读诗歌,领悟情感

1、初读,读准节奏;

本环节主要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节奏,并能根据节奏朗读诗歌。

朗读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范读、抽学生试读进行。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 / 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 / 用嘶哑的喉咙 / 歌唱: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 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风,

和那 / 来自林间的 / 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 / 我死了,

连羽毛 /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 我的眼里 / 常含泪水?

因为 / 我对这土地 / 爱得深沉……

2、研读,读出感情;

本环节主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重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本环节通过名师范读、学生表演朗读、名家配乐诗朗诵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

3、赏读,品味思想

在理解课文过程中品读,体会诗中渗透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设计目的:读诗是享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四、借助意象,认知象征

1、小小拦路虎——意象。让学生明白意象定义并能快速找出文中意象。

2、普通拦路虎——象征。通过举例、作诠释等方式,结合课文让学生明白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的涵义,能找出文中意象的象征义。

(设计目的:弄清意象和象征两个概念的涵义)

五、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合作学习,攻下四个问题——

问题:1:小鸟的歌声应该是“清脆的”或者“婉转的”,可是诗人却用 “嘶哑”一词来形容自己的歌声,这是为什么?

问题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的?

(设计目的:为读懂诗歌打基础,提升答题能力)

六、分析诗歌,发掘主题

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在诗歌中,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通过诗人的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朗读—— 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领会发掘主题之法,达到思想教育目的)

七、拓宽视野,渗透德育

运用幻灯片闪现“”事件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事件”的认识,《宪法》,让学生了解祖国的领土完整不容侵犯。

(设计目的:通过当前政治热点问题“事件”让学生谈谈对“事件”的认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渗透法制教育。)

八、寄语学生,鼓励自强

课后寄语: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爱我中华》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奋发图强,明确肩负的复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做一个优秀的学生,将来为祖国做出最大的贡献。)

现代爱国诗歌范文第6篇

【雪马简介】诗人,行为艺术家,策展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涟源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本刊编辑。本名孙进军,1980年出生于湖南涟源白马湖畔,毕业于文学院,现居长沙。创办和主编过《艺术村》杂志,并创立“艺术村网”网站,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雪马的诗》。代表作有《我的祖国》《光头雪马》《江南》等。第二本诗集《我的祖国》即将出版。

诗人效仿屈原“跳海”称行为艺术爱国

据新华网报道:四周波浪汹涌,一男子站在礁石之上大声朗诵诗歌,然后毫不犹豫的跳入海中……9月18日,一段《湖南一诗人跳海“自杀”》的视频在天涯、红网等网上传播开来,引起网络沸腾。今日,跳海的湖南籍知名诗人雪马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这是他在黄海边搞的爱国行为艺术活动,想以效仿屈原的形式,祝福祖国万岁。

视频:男子高呼祖国万岁跳入海中

视频一开始,就显示出一操湖南普通话口音的男子站立于海边的礁石上,四周海浪汹涌,海风吹得呼呼直响,场景显得非常有气氛。

男子迎着海风站在礁石上大声朗诵着:“我的祖国,只有两个字,如果拆开来,一个是中 ,一个是国”。男子显得非常激情澎湃,不时举起手来挥舞着。当他朗诵完“如果你硬要拆开,你会拆出愤怒,你会拆出鲜血”后,打开一块红布,高声呼喊着”“祖国万岁”,最后一头跳入海水中。整个视频看完令人热血沸腾。

传发视频的网友表示,该诗人操着湖南口音,而周围的人证实,跳海的人是一位诗人。

诗人:以文学名义捍卫祖国尊严

视频传发不久,就有网友通过人肉搜索出跳海男子为湖南青年诗人雪马,并称其博客中有相关跳海的博文,不过是“假跳海,雪马并没有死”。

随后,记者辗转获得跳海诗人雪马手机号码。拨通手机那一刻,雪马在电话另一头仍然显得非常激情。他证实,视频中跳海的男子确实是他,不过是在黄海边举行的一场爱国主题的行为艺术活动,“我在朗诵完自己写的诗歌《我的祖国》后,效仿爱国诗人屈原怀沙沉石,想以文学的名义抗议美韩黄海军演,抗议日本侵犯我,捍卫祖国尊严,并以此祝福祖国61岁的生日”。

雪马表示,他举行行为艺术的地方,在山东青岛崂山沙子口海港,“这里属于黄海海域”,而“我现在还在青岛市内”。

网友:与屈原舒婷并列为爱国诗人

湖南诗人跳海“自杀”,这一视频在网上传播开来后,立刻受到不少网民关注,不少网民褒奖其爱国行为,称其为当代爱国诗人。

网友“阿红姐”认为,以诗歌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感,虽然方式有点极端,但精神让人尊敬;网友“湖北老乡”对其行为表示支持,“我们现在需要这样的爱国青年,真是一个爱国诗人”。而网友“红小黑”则高度评价其人其诗说,“前有屈原赋《离骚》,中有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新一代有雪马《我的祖国》,都是世纪的爱国诗人!”

在网民表扬其爱国行为的同时,不少人也提出质疑声音,认为其有自我炒作之嫌,或是准备出新书。网友“影子他妈”认为“想出名想疯了吧?”。网友“人肉王”认为雪马是一位“愤青”,而网友“雨后长虹”则质疑说“诗人的天空,难道只有在水里才能得到升华?”

对于网友质疑,雪马一再强调这只是一场行为艺术活动,想表达一下对祖国的热爱,而自己目前并无出书计划,没有必要自我炒作。

雪马跳海归来接受家乡网媒专访

娄底新闻网记者唐运贵

记者:您是1980年出生的吗?

雪马:嗯,是的。出生在涟源白马湖畔。

记者:现代诗人的生存现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我想了解一下,您目前从事何种职业?

雪马:媒体人,在做报纸和杂志,也给报刊写些稿子。

记者:您是否遭遇过经济上的困境?

雪马:是的,曾遭遇过。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尤其年轻的时候,这不足为奇,年轻本身就是奋斗的资本。我希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也希望大家关注和帮助雪马。雪马会不断创作出更好的诗歌作品,回报大家,雪马也会不断向前奔跑的。

记者:您现在的婚姻状况如何?

雪马:暂时保密。

记者:您觉得,诗歌在物质及精神层面上,给您带来了什么?

雪马:诗歌是我的信仰。我应该感谢诗歌,感谢诗歌给我带来精神上的安慰,也感谢诗歌给我带来生活上的抚慰,诗歌让我欢喜让我忧。

记者:您写诗多长时间了?是什么在支撑您坚持写作?

雪马:12年了。是诗歌的信念和诗人的梦想,在支撑我在诗歌的道路上不断奔跑。我已经把诗歌当做我一生的事业和梦想,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记者:您是否听说过曾德旷?您怎么看待曾德旷下跪、露阴及吃苍蝇、蛆等行为?

雪马:听说过,没见过。不好评论,但我有个建议,他的行为艺术可以更创意些、更艺术些。

记者:网上的报道说,您在青岛跳海是效仿屈原?

雪马:是的。在爱国精神上我们是相通的,行为艺术上我采取了屈原的“跳”,还有陈天华的“走”。

记者:为何选在青岛而不是其他地方,比如汨罗江或者您家乡的白马湖?

雪马:当时正值美韩在黄海军演,日本也正在我国海域侵犯,爱国行为艺术应该有针对性,应该选海边,而我又一下去不了,同时我也很喜欢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胸怀,这让我想到“心忧天下”, 大海也有诗情和魄力,所以选在了黄海。其他江和湖都不是很适合。

记者:关于“雪马跳海”事件,有网友质疑您的动机,说您爱国是假,炒作是真,并建议您改名叫“芙蓉哥哥”或者“天仙弟弟”。对此您怎么看待?

雪马:这些称呼太搞笑了,肯定谁也不会认同,并且也会很反感。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颗爱国心,我很爱我的祖国,但我做一场行为艺术肯定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况且这次是爱国行为艺术,我就希望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也希望更多的中国人感受到爱国情怀,尤其希望他们听了我朗诵的原创作品《我的祖国》后,更深刻感受到爱国情感和诗歌艺术。在这样的年代,做一个诗人不容易,我希望网友们多理解和包容,也希望媒体多支持。

记者:“雪马跳海”颇受关注,因为它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网络,是否可以将其描述成一起网络事件

雪马:网上把“雪马跳海”说成了“跳海门”事件,这个随他们去说了,我管不住别人的嘴。我想说明的是:“雪马跳海”是爱国行为艺术,是表达我的爱国情怀,也希望点燃同胞们的爱国心。中华民族要团结起来,要奋发图强,中国才能更强大,中国人才会不受欺负。

记者:关于“跳海”事件,您在博客上好像几乎没有作任何说明,其中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雪马:跳海回来后,忙事情去了,跳海的文字和图片正在整理当中,我还会写一篇文章《我为什么要跳海》,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我会在里面说清楚,过一小段时间会有一个完整的资料公布的。

记者:您是涟源市作协的副主席,在外界看来,这是一个“官方”的头衔,该头衔可能会给您带来更多的非议。在传统观念里,您的行为或许有些“出格”――这种“出格行为”是在与体制内的一些东西相抗争吗?

现代爱国诗歌范文第7篇

关键词:艾青 《我爱这土地》 苦难 深情吟唱

一、 引言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诗的题目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土地”象征着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主题。

二、《我爱这土地》:艾青对苦难土地的深情吟唱和深沉的爱

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艾青的诗歌特色可以概括为土地与太阳,可以说太阳和土地的主题在其诗歌中随处可见。太阳和土地,是艾青对于美好生活、理想及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在追寻光明这一方面,艾青犹如夸父逐日一般,对光明及理想的追求是至死不渝的。而土地则是与艾青血肉相连的,是诗人心里最不能割舍的爱,是其一生的眷恋。[1]《我爱这土地》这一诗歌,艾青写于1938年。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祖国大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祖国大地处于民族危亡和国土沦丧的时刻,艾青用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地深沉的爱,是诗人爱国之情及赤子之心的抒发。《我爱这土地》诗歌在呈现诗人感情的时候,是层层推进、波澜起伏的,其对祖国土地深沉的爱得到了尽情的抒发,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歌的开头,诗人用“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祖国土地被侵略者践踏,同胞被敌人杀害,祖国大地充满疮痍,人们能感受到切实的疼痛,不仅是身体上的伤痛,更是为祖国母亲被人侵略心理方面无比的沉痛。在诗人看来,“我”就是众多“鸟”中的一个,我是无数个中国人中的一个,我们都在为祖国奋斗,就如诗歌所描述的那样,即使是一只鸟,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在这里,作者使用比喻的手法,无数个中国人就像是奋勇的鸟儿一样,纵使喉咙嘶哑,但也不会停下为祖国歌唱。这句诗说明了诗人在面临祖国土地被人践踏时,那种激动痛苦的情绪,也说明作者即使在忧郁中,也对祖国充满信心。

下面四句诗“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o比温柔的黎明”,在这四句中,诗人说描绘的祖国土地是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这表达了诗人对日本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因此,在这里,“暴风雨”并不是指自然界中的电闪雷鸣和风雨交织,这种理解是狭隘和片面的,这句诗里的暴风雨象征了法西斯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施加的灾难及对祖国大地所实施的暴掠行径。[3]而“悲愤的河流”则指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这里诗人使用“悲愤”一词描述,是对人民所遭受痛苦及祖国面临不幸的悲伤和愤怒。而无休止的“风”则是大自然中“风”及同胞所遭受的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之苦的结合,也表达了即使在苦难和抗战中,同胞们也在进行着坚韧不屈的抵抗和抗争。[4]诗歌中“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诗人渴望祖国能迎来黎明,诗人对祖国迎来胜利是充满希望和信心的。

接下来的“――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过程中,诗人与中国无数难民一起流浪,作者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痛苦及人民的苦痛。因此,在这句诗中,诗人用“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其在历经磨难及出生入死之后,所达到的一种生命体验。诗人的眼里常含泪水,正是艾青对祖国大地及同胞深沉爱的体现,这两句诗能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更是深深叩击着读者的内心。在这一问一答中,诗歌所表达和呈现出的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怀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留下无尽的余韵。

三、结语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写于1938年底。“土地”一词是艾青抗战诗歌中频频出现的一个极富感彩的字眼――她就是我们文明古老、肥沃广袤而又贫穷落后,生生不息、顽强不屈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象征。《我爱这土地》用浸满泪水和深情的诗句,为祖国母亲吟唱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恋歌。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抗战时期中国诗歌的历史流向[A]. 记忆的神话[C].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2]艾青.诗与宣传[A]. 诗论[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谢冕.新世纪的太阳[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4]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现代爱国诗歌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我爱这土地》诵读意象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全诗意象内涵丰富,歌颂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我爱这土地》是艾青作品中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一首,诗体自由奔放,情感深沉炽烈。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解读意象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思想。

一、诵读贯穿教学过程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自由体的新诗,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要首先范读,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指导同学们注意用心体会,初步感受诗的韵味。学生自由诵读2―3分钟,注意把感情体现出来。请几个学生分别单独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学生通过听读、自读,归纳朗读应注意的方面: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分别用“/”划分诗歌的停顿。(参考)《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同学们都能把诗歌的字词句读对,还要把一些诵读的技巧恰当地用上去,例如读重音、语速的急缓变化、语调的上扬下降、语音的延长等等。作为现代诗歌的名篇,本诗情感真挚动人,文字优美易懂。因此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比比看谁背得快。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诗意层层递进。在诵读背诵中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与作者共鸣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就是作者的感情,“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1.诗人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就像一只杜鹃,声声啼血,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就是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鸟是诗人的象征,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2.“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象征。“暴风雨打击”――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激怒”表现了反抗精神,“永远汹涌”、“无止息”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诗人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动。这是一块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来的土地,它是我们的家园。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地爱这土地,爱得这样执著、毫无保留。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诗人一切的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这是何等的执著而又深沉的爱啊。诗人在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祖国的眷恋,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唱出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现代爱国诗歌范文第9篇

关键词:闻一多 《忆菊》 创作潜质

《忆菊》一诗是闻一多的早期诗歌代表作,写于1922年重阳节前一天,当时作者正在遥远的美国求学。正值传统重阳节,他远眺祖国写下了这首《忆菊》。那时他刚接触白话诗歌,刚开始对诗歌创作进行思考。提及此诗,难免要提及这首诗的种种艺术长处,然而这只是其中要义之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此为起点,探究这首诗的艺术品质,因为这些品质影响了闻一多后来的诗论及其诗歌创作。

一、完成“诗画同质”说的传承

闻一多诗歌理论的精华主要体现在《诗的格律》中,其中讲到诗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而这首《忆菊》作为他的早期诗歌代表作品,还没有充分体现他的“三美”理论,只充分体现了“绘画美”。在古诗理论中,“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的“诗画同质”说提出时间很早,指诗与画在本质上相通,只是表现手段、表达技巧不同而已,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表达倾向、共同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精神。诗画同源理论在新诗最初的实践中并没有过多涉及,闻一多是明确提及此理论的第一人。1926年5月13日闻一多于《晨报》副刊《诗镌》第7号发表了《诗的格律》,这是诗人经过长期实践,思索新诗诗学缺失,根据新诗创作现实而提出的论断,目的在于纠正诗歌创作时弊,也在于指引当时诗歌创作的艺术趋向。当然这一诗论的形成需要加以逐步推断,闻一多早在评论郭沫若的诗歌时,就提出了一个观点:要关注地方色彩和东方神韵,“真要建设一个好的世界文学,只有各国文学充分发展其地方色彩,同时又贯以一种共同的时代精神,然后并而观之,各种色料虽互相差异,却又互相调和。”[1]闻一多以一种世界性的思维,暗示中国要想建设具有世界意义的诗学,必须要融和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色彩,而具有中国传统性的命题之一“诗画同质”便在主要的考虑范围之内。他思考这一问题是有自身优势的,闻一多本人便是学美术出身,对事物的颜色、外形、情态格外敏感,加上某一时刻特有的感怀心绪而完成此诗,正如朱光潜在《诗论》中论述:“诗与画同是艺术,而艺术都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徒有情趣不能成诗,徒有意象不能成画。情趣与意象相契合融化,诗从此出,画从此出。”[2](P102)由此得出,诗人在创作此诗的过程中,表现了一种饱和的情趣,并通过饱和的意象来完成诗画合一的境界,完成现代诗学在诗画同源这一根基上对古典诗学的继承。

用文字进行描绘是完成诗画同源这一传统创作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闻一多在《忆菊》这首诗里便借助能够表现形色的语言体现诗中的画面感,通过语言特有的意义,间接作用于人的思维,依靠想象完成构图。比如作者要描绘静态的形象,就要依靠绘画的手段,绘画重在表现事物的外在形状和色彩,尤其是在写实的画中,通过能够表达形状和色彩的文字完成对实物的描绘,通过人的视觉这一感官调动平时的观赏体验,作用于人的大脑,调动想象空间,完成完美画面感的呈现。为了使画面具有反复推敲的立体感,作者再次借助自己独特的诗人兼美术家的双重身份,把存在于空间中的形色和存在于时间中相承续的动作符号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的,呈现出不同时段的开放姿态,具有动作的延续性,展现出依次开放的状态,化静为动。这既暗示了在空间中的绵延,也暗示了一种情绪的延续,但绝不是呈现一种抵达顶端的状态,如果抵达顶端,那便是一种极致,定然会阻断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便不能在获得最初印象之外再前进一步了,也便削弱甚至丧失了诗的激发功能。

二、对传统诗歌表现方式的变异

闻一多《忆菊》一诗有与传统诗歌精神一脉相承之处,除上述论证的“诗画同质”之外,还有古韵,古色古香、古典古雅、古意古蕴古趣,这是对古代文人之士的重要的审美习惯、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的继承,代表的是中华诗歌的一种难以消磨的文化痕迹。但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再用以往的格律诗咏赞,已经很难超越,因为古诗千万遍地吟咏过开放的气象和境界,新诗诗人们如果再在旧有的形式和题材中挖掘,很难再挖掘出让人兴奋的东西了。另外,古诗的精湛已经到了无以复加、很难再前进一步的境地,闻一多选择了这个古老的传统的审美意象作为抒情的对象,可以说是对传统精神的承继,但是要想有独创风格,一定要重新定位一种新的样式,也就是说,给古老的穿上时髦的新的外衣。于是作者呼应着新诗的涌动,采用白话诗的形式描摹的现代样式和传统诗趣精神,由此也可看出闻一多身上一种难得的品质――善于求新变异的创造精神,这种创造精神也是闻一多所呼唤的20世纪的“《女神》之时代精神”;也可以看出闻一多具有敏锐地处理古老与现代的承继改革的能力,这种能力便是闻一多提及的对中西艺术创作技巧的借鉴能力,“诗是应该自由发展的。什么形式什么内容的诗我们都要。我们设想我们的选本是一个治病的药方,那么,里边可以有李白,有杜甫,有陶渊明,有坡,有歌德,有济慈,有莎士比亚;……”[3]因为有了这些最基本的对诗歌表现方式的认知,闻一多便采用了融合的方式书写《忆菊》,像是散文诗,但是却用了分行的形式;又像是俗歌,但没有押韵,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时候的闻一多写诗时走的是“欧化”的路子,完全不同于旧诗中所使用的语词、表达方式、意蕴气度。作者很好地运用了一个美术家的眼睛进行了绵密的观察,然后采用文学家的笔墨和表现方式从容地书写每一朵或每一簇的姿态,又用了象征的手法表达作者远怀祖国的情绪,这种诗歌的包孕能力是古典诗歌所不具备的。尽管现代的读者看《忆菊》会发现一些缺陷,比如散文性太强,比如没有适度的格律,比如缺少诗歌应有的品质,等等,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否定这首诗的理由,因为它是闻一多最初的实践,有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三、结语

作者写这首《忆菊》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一文学形象唤起对祖国文化的倾慕和赞赏,是为了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引申到对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的叹服之中,是通过对“”如数家珍似的细致描绘来表现对祖国的深切思恋之情。层层叠叠的铺叙,最后的落脚点便是两个大字,那就是――祖国!这是闻一多爱国情怀的体现,而爱国之情始终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在以后的诗歌写作当中爱国情怀是其不灭的情怀,永远年轻绚烂,也永远感动着千万后来人,作者景仰的英雄便是拜伦式的民族英雄,他在后来的诗论中也反复提及爱国情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比如他曾经写下这样的论断:“‘爱国精神在文学里’,我让德林克瓦特讲,‘可以说是与四季之无穷感兴,与美的逝灭,与死的逼近,与对妇人的爱,是一种同等重要的题目。’”[4]闻一多不仅直接书写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且还在思索着如何表现这种爱国之情,让诗歌中的言语不至于落入空处,一个切实可行亟需实践的办法是把我们的爱国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结合起来,如果它们分道扬镳,爱国运动的收效不会很大,新文学运动的成绩也会极为有限,切切之情在这些言语之中得以充分表现,这也是我们在很多年以后还能仰视这位诗人、诗论家、民主战士的一个重要缘由。

注释:

[1]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创造周报,1923年,第5号。

[2]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闻一多:《诗与批评》,火之源文艺丛刊,1944年,第2、3辑合刊。

[4]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第1号。

现代爱国诗歌范文第10篇

古代诗歌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通常包括诗、词、曲三种形式,而根据载体的不同,还可将其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指的是在唐代以前形成的诗歌形式,比如古诗、汉乐府、楚辞等,对平仄和句数没有严格要求,押韵即可,曹操的《观沧海》就是经典之作;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反,对平仄、句数、押韵、字数等都有严格要求,这是在隋唐时期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其中绝句是四句,对平仄、韵律的要求非常严格,律诗为八句,超出八句的为长律或排律,讲究对仗。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载体,古代诗歌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1古代诗歌最为基本的特点是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对芸芸众生的悲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现出了刘邦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将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了出来。

1.2古代诗歌通过塑造典型的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生活状态,通过景物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将情感充分蕴含到了艺术形象中,大大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比如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中,诗人杜甫就将自己忧国忧民的形象展现了出来,后人也是通过诗歌对他的爱国情感更加钦佩。

1.3古代诗歌对思想、内容的表达通常以最少的语言实现,并通过比喻、象征、通感、典故、双关这些方式来引申含义,引起读者深思和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具有含蓄、精炼之美。

1.4古代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往往与内容形象相联系,不仅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形象服务,使描写的事物形象逼真、形神兼备,还为意境服务,通过营造出的意境来传达作者内心情感或精神境界。第五,在古代诗歌中有一些特殊结构的诗常常会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比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的出现就进一步增强了语言的律感或起调作用,另外,意象名次罗列也能使作者描写的特定镜头表现出特定意境。

2.现代文学的创新

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是相对应的,虽然现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创新和延续,但其并不等同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兴起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发展是随着中国的变革和社会内部性质的转变而不断演变的,时代赋予了现代文学社会主义因素,这就明确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并由此促使了现代小说、散文诗歌、新诗、杂文等新文学题材的产生,而在抒情、描写和叙述手段方面也表现出了浓厚的现代气息,从而与世界文流更加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在语言方面,新文学时期主张废除文言文,而采用具有现代化的白话文,现代科学民主思想主要通过现代语言来表现,白话文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大大减少了读者的阅读障碍。瞻观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其现代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外国文学思想,通过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吸收和内化以及对古代传统文学的反思,现代文学体现出了非常丰富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距当今时代较远的古代诗歌不同,现代文学无论是在价值取向上还是在情感坐标上,都更容易引发当代读者共鸣。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是吸收外来文学营养使之民族化的过程,还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使之现代化的过程,这也就决定了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之重。

3.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3.1写作方法的应用

在古代诗歌中,非常讲究意象运用和虚实结合,通常会采用留白写作手法,并注重情感抒发,现代文学中的一些诗歌、散文作品的抒情方法对古代诗歌就有所借鉴。另外,比喻、拟人、通感、双关等都是古代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现代文学中多有应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在作品中无一不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讲究起承转合,这对于现代文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后人的写作开启了一条畅通之路。很多现代学者作品的形成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古代诗歌的影响,特别是现代诗歌、散文、歌词这些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其所具备的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留恋,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古代诗歌的艺术水准和研究意义。中国作家谭亚新就通过一系列作品传达着诗歌古代到现代、现实到联想的写作手法,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现代文学的语言、情感魅力。

3.2主题思想的应用

古代诗歌通常以简短的语言来表达主题内容,比如对事物的赞美之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对现实生活的抨击等,从这些主题思想和内容中能够看出诗人厌恶什么、欣赏什么、向往什么,这对现代文学有着积极影响,很大一部分现代文学的境界是从古代诗歌中得来的,特别是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更是激励着现代优秀文学作品的衍生,拿鲁迅、闻一多这些爱国文学家的作品来说,我们能从作品中感受到古代诗人比如屈原、杜甫、陆游等的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现代作家如汪曾祺、林清玄在进行写作时就是抱着传统的文人姿态。不得不承认,古代诗歌具有非常优美的意境,承载着诗人内心的情感,读者读这些诗,不管是在心境上还是精神上都会产生一种满足、舒缓和升华之感,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品内核是诗人的情怀,而那些韵律、形象和语言则只是诗人思想的外壳。以《诗经》为例,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创作方式主要以现实主义为主,在《诗经》中,有很多反映当时劳苦人民生活状态的作品,这对现代文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鲁迅的《阿Q正传》就传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流派。

3.3表现形式的应用

诗歌作为最初的文学形式,从古至今的文学积淀成为了现代文学发展的巨大动力。《诗经》是最早的写实诗,《离骚》是最早的浪漫诗代表,而之后,以杜甫为代表的写实派、以苏轼和李白为代表的浪漫派都得到了发展。虽然近代新文化运动推崇白话文,但是在很多新诗体的作品中我们仍然能捕捉到古代诗歌的痕迹,比如《尝试集》中,胡适就较多应用了旧体诗词,《三弦》中,作者沈尹默则应用了古乐府,此外,鲁迅、戴望舒等众多作家的优秀作品中也常常能看到旧体诗词的影子。

3.4在文学发展上的应用

对于现代文学创造具有指导意义的还包括古代诗歌中所包含的“极致”的问题。首先,古代诗歌的“极致”反映着古代诗人、词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诗和文在古代都被视为正统文学,很多诗人将诗歌创造当做一生事业,在追寻诗歌艺术的道路上,他们不惜历尽磨难,不断攀登,最为典型的就是唐代诗人王维,而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一个作家要达到艺术的“极致”,就应苦心推敲,勇于追求。其次,任何一个诗人要达到艺术创作“极致”,都需要具备坚厚基础,比如诗人的艺术文化素养、生活经验的积累、对待诗歌创作的态度、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品格境界等,这些都决定着作品的格调,决定着诗人的思想情感能否顺利表达出来,作为现代文学学者,如果能够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进行创作,写出高境界的作品就不再是一个难题。再次,现代文学领域应不断推崇古代诗歌中的“极致”,这并不是说每个诗人、作家都要达到杜甫、李白、王维这些古代诗人的高度,而是强调现代诗人在创作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弘扬,学会运用作品调节人们精神世界的冲突和矛盾,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忧愁、苦闷、紧张、焦虑、孤独情绪,以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4.结语

总之,古代诗歌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通过对我国现代文学史具体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对流派和思潮的判断无一不是对历史的叙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学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古代诗歌的地位,因此,专家学者有必要正视古代诗歌面临的传播困境,变革理念,放低姿态,创新内容,尊重传统价值,将其合理应用于现代文学中,扩大古代诗歌影响力,在推动现代文学发展的同时,实现对古代诗歌的更好继承和延续。

上一篇:母爱的诗歌范文 下一篇:爱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