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范文

时间:2023-03-07 06:05:07

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范文第1篇

1无线通信网络优化概述

无线通信就是指不需要任何介质既可以实现信号传播、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无线通信主要包括两种通信方式,其一,微波通信指的是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交换的传播方式,此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通信容量较大,但是其传送距离较短(仅有几十千米)。其二,卫星通信是指以卫星作为信号的中继站在地面上实现点对点之间的微波通信连接的通信方式。无线网络的优化主要是辅助于无线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即是在无线通信网络投入运行或无线网络有变动时,为了保证无线网络所覆盖的范围,并保证信号质量良好,需要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如调整基站设备以及小区的参数等。

2无线通信网络优化的意义

如今通信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完全依赖于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进步,因此无线通信网络优化技术的发展能够极大的促进通信事业的建设。无线通信网络优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主要经过准备工作、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优化实施以及优化评估几个流程完成无线网络的优化。无线网络优化可以解决无线通信网络空间内存在着诸多影响无线通信的不确定因素,如无线电波传播的不稳定性,通信设施的变化,用户对通信质量的要求等。当无线网络中出现问题时,网络运营部门必须要就行网络优化,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以及通信质量,同时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为企业带来长足的发展。

3无线通信网络优化的技术

3.1干扰控制技术

干扰控制技术是网络优化技术中的一种,无线通信网络中对电磁波通信信号质量影响最大的就是信号干扰。因此控制无线网络中信号干扰的问题对于提升网络性能的意义是巨大的。对于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干扰问题的解决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数据采集,利用信号监测仪器获得信号干扰相关数据信息。第二、数据分析。分析所采集的数据,确定干扰源。第三、根据对数据的分析制定优化措施,解决干扰问题。一般来说,对于无线通信基站间的干扰问题,可以通过基站信号的覆盖范围予以改善,对于基站内部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问题,可以通过微调通信频率的措施加以改善。

3.2话务均衡技术

为了方便无线通信网络终端用户对无线网络的应用,在各个地区都会设有信号基站,但是由于每个地区的人流量不同,致使每个地区的话务量也不同,在加上每个地区信号基站容量的限制,造成了无线通信网络应用的不平衡,如有些地区的信号基站长期处于空闲状态,但也一些地区的信号基站一直处于饱满状态。此时就需要利用话务平衡技术来平衡各个信号基站的无线网络的应用,进而提高信号基站资源的利用率。

3.3切换性能优化技术

通常,无线通信网络终端用户对于移动通信的质量要求的都比较高,特别是通信的移动性,用户在不同基站之间活动的应用无线网络,这期间主要依靠网络的切换技术来保障的通信性能,切换效果的好坏影响着用户的无线通信网络的应用体验。为了优化无线通信网络的切换性能,可以通过对基站临区数量进行设置以及对切换成功率的检测等方式来实现。

3.4覆盖优化技术

覆盖优化技术就是是对信号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进行优化,信号范围覆盖过大会导致基站间出现信号干扰的问题,影响通信质量,覆盖范围过小就会导致通信信号间断的故障。为了避免出现无线网络通信故障,必须采取覆盖优化技术来调整信号覆盖范围。实施覆盖优化技术同样要先采集基站天线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高度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进而通过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度以及设置发射功率的参数来实现对信号覆盖的优化。

4无线通信网络优化的工具

4.1话统分析工具

话统分析工具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可以甄别出无线通信中的异常问题,并能以图表输出的形式直观的显示出统计数据,能够有效的辅助于异常问题的诊断,是最佳的网络优化辅助工具。话统分析工具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化管理,同时运用图像直观的表现形式,大大的加快了无线通信网络优化效率。

4.2网络诊断分析工具

无线通信范文第2篇

回顾通信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有过程:1832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它传送的信息是由众所周知的点划码组成的,即人类最早的通信是采用数字方式进行的。以后贝尔又发明了电话,并由此造就一个电信产业。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电话服务为主的电信业走了一条成功之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电信业务也从早期的电报、电话发展到今天多种业务并存的局面,通信的规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又进入了数字时代。20世纪90年代信息革命的浪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号角声,信息和知识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因特网商用化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电信业受到巨大的震动和冲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问题的核心在于“信息”。在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的时代中,人们更加需要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原来点对点的固定电话通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人类需要宽带的无线通信技术,来满足多媒体化、普及化、多样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交流。无线通信是指采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早在1897年,马可尼使用800KHZ中波信号进行了从英国至北美纽芬兰的世界上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线无电报通信试验,开创了人类无线通信的新纪元。在无线通信初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大量使用长波及中波进行通信。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发现的短波通信,直到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兴起前,它一直是远程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并且目前对应急通信和军用通信依然有一定实用价值。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产生了传输频带较宽、性能较稳定的微波通信,成为长距离大容量地面干线无线传输的重要手段。模拟调频传输容量高达2700路,亦可同时传输高质量彩色电视信号;尔号逐步进入中容量至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频率选择性色散衰落对数字微波传输中断影响的发现及一系列自适应衰落对抗技术与高状态调制与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微波传输产生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展起来的一整套高速多状态自适应编码调制解调技术与信息号处理及信号检测技术,对现今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全数字HDTV传输、通用高速有线/无线接入,乃至高质量磁性记录等诸多领域的信号设计与信号处理及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频段扩展至900MHZ~1.9GHZ,而且除公众蜂窝电话通信系统外,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系统、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等各类移动通信手段适应用户市场需求同时兴起并各显神通。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对于第三代移动TMT-2000纷纷参与标准的制定,经多次融合努力在1999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RTG8/1第18次会议上5类RTT技术标准共6种方案成为最终结果。中国的TD-SCDMA方案也已成为其中之一。应该指出,UTRAWCDMADS及TIAcdma2000MC的相应起步样机已经诞生,包括以GSM、csmaOne后向兼容为基础的第二代半过渡设备(G)EDGE、cdmaIS-95BHDR(2.4Mbit/s峰值速率,64QAM调制)及cdma2000-1X等亦已推出。

此外,为接续Internet移动游览应用的无线应用协议(WAP)与无线连接技术蓝牙(Bluetooth)已经产生。从网络的角度来看,接入网可分成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光缆同轴混合接入网、铜线电缆、对绞线、电话(一般为铜线)接入网等等;无线接入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领域,它从概念上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即不需要缆线类物理传输媒质而采用无线传播手段来代替部分接入网甚至入网的全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和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无线接入网品种繁多,如移动卫生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一点到多点微波通信系统,微波蜂窝的无线本地接入系统(PHS、PAS、PACS、DECT)等。短距离之内的接入技术主要有蓝牙(Bluetooth)、红外线、DECT、IEEE802.11和共享无线接入协议(SWAP)/HomeRF等系统。继广域网(WAN、Wind、AreaNetwork或城域网,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之后,最近人们又提出了“无线个域网”(WPAN、WirelessPersonalAreaNetwork)。这一新概念将小范围应用提升至网络理论的高度。在短短的时间,WPAN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新热点,WPAN的研究组成立不到1上,就演变为IEEE的专门工作组IEEE802.5(即WPANWorkingGroup,于1999年3月成立),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

比较而言,Bluetooth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它正根据WPAN的概念向前发展。事实上,Bluetooth和WPAN的概念相辅相成,Bluetooth已经是WPAN的一个雏形。从它最初由Ericsson,IBM,Inter,Nokia和Toshiba公司作为原始发起组织而推出,1年多时间已吸引了近2000个国际上有影响的公司参与。1999年底,美国的4家公司3COM,Lucent,Microsoft和Motorola,与上述5公司一样作为Bluetooth的发起组织,使它在与SWAP、IEEE802.11等类似应用标准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前景更加明朗。为了推动Bluetooth的发展,Bluetooth的标准是非专利的,Bluetooth已成为目前通信领域的一个新热点,预计不远的将来就可成为小范围无线多媒体通信的国际标准。总之,无线通信技术前景一片光明。

2、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当前,中国是世界各国通信技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希望在中国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移动通信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中国移动通信的走向一直为世人所瞩目。1987年11月,我国广东正式开通了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移动电话用户“零”的突破。1994年底,广东又首先开通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至1995年,全国已15个省、市也相继开通了GSM移动通信网。迄今为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上都建设了GSM网,实现了国内和国际的全自动温游。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准备在21世纪初期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商用试验。

从1987年至今,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很快,尤其是GSM网更是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在迅猛发展。这主要是因为GSM系统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均比TACS系统有较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在GSM运营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促进了GSM网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了8000万,位居世界第二。

近10年来,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设备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国产移动通信设备—交换系统、基站和手机等都已经投入生产,并陆续投放市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也正与世界同步。可见,中国无线通信在运营业与制造业上已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

3、今后无线通信技术的趋势

21世纪的电信技术正进主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未来十年将是技术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IP技术的兴起,正深刻的改变着电信网络的面貌以及未来技术发展的走向。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宽带化、分组化、综合经、个人化、主要特点体现为以上几个方面:

(1)宽带化是通信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光纤传输技术以及高通透量网络节点的进一步发展,有线网络的宽带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而无线通信技术也正在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无线传输速率将从第二代系统的9.6Kbit/s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高速率2Mbit/s发展。

(2)核心网络综合化,接入网络多样化。未来信息网络的结构模式将向核心网/接入网转变,网络的分组化和宽带化,使在同一核心网络上综合传送多种业务信息成为可能,网络的综合化以及管制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将进一步推动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的融合。接入网是通信信息网络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未来网络可通过固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设备,接入核心网实现用户所需的各种业务。在技术上实现固定和移动通信等不同业务的相互融合,尤其是无线应用协议(WAP)的问世,将极大地推动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进一步促进移动业务与IP业务的融合。

(3)信息个人化是下世纪初信息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移动IP正是实现未来信息个人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手机上实现各种IP应用以及移动IP技术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移动智能网技术与IP技术的组合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个人通信的趋势。

(4)移动通信网络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网络中数据业务量主导地位的形成,现有电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过渡的趋势已不可阻挡,IP技术将成为未来网络的核心关键技术,IP协议将成为电信网的主导通信协议。随着移动通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引入,用户将在端到端分组传输模式下发送和接收数据,打破传统的数据接入接式。以IP为基础组网,开始了移动骨干网IP应用的实践。

4、无线通信技术在数字社区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的特点是信息的交流非常的广泛和方便,无论是实验室、办公室还是家庭,计算机及其外设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社区中的设备也都有电脑控制。如果它们之间的通信仍然采用有线方式的话,这将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Bluetooth技术为我们建立一个全无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Bluetooth标准已制定了和计算机以及与Internet、PSTN、ISDN(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LAN、WAN、xDSL(xDigitalsubscriberloop)等网络的接口协议,其目标是用单一的Bluetooth标准来建立起和众多国际标准的连接。目前它用1Mb/s的速率已完全可以胜认这些工作,将来根据IEEE802.15的发展计划,可以将速率提高到20Mb/s以上。我们可以使用无线电缆来连接办公室和家庭中的电子设备,甚至包括键盘、鼠标等也采用无线传输。我们拥有一个无线公务包,以便携计算机和掌上计算机为代表,采用无线方式和其他设备或网络相连接,使我们拥有一个可流动的办公室。

Internet和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电脑以外的各种数据源和网络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等设备装上Bluetooth系统,既可免去使用电缆的不便,又不可不受内存溢出的困扰,随时随地可将所摄图片或影像通过同样装上Bluetooth系统的手机或其他设备传回指定的计算机中。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装上Bluetooth系统后,采用无线方式收、发E-mail甚至浏览网页将更为方便。Bluetooth的硬件电路可以做到微型化,在Headset上应用非常合适。装上Bluetooth系统的Headset可以使它和手机进行无线连接,也可以使人在小范围内自由走动地打电话、收听音乐,在较大的范围内召开电话会议。微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的特性给Bluetooth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开拓了近乎无限的空间。例如,Bluetooth构成的无线电电子锁比其它非接触式电子锁或IC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各种无线电遥控器(特别是汽车防盗和遥控)比红外线遥控器的功能更强大,在餐馆酒楼用膳时菜单的双向无线传输或招呼服务员提供指定的服务(如添茶、加饮料等)将更为方便等。利用蓝牙做出来的传感器可以随时监视家庭中的冰箱存量的变化,从而随时反映出用户所需要的物品,如果再连接到Internet上的话,可以实现网上购物。

未来的信息家电将以Internet和家庭网络为基础、以无线连接实现双向传输,是具有一定智能的3C(Computer、Communication和Consumer)相融合的信息产品。以蓝牙技术设计的数字手机、家庭及办公室电话、小型PBX等电话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蓝牙提供了低成本、低功耗的无线接入式,顺应了现代通信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潮流,在信息家电和移动通信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蓝牙技术自提出以来,在短短的2年内已风靡全球。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1999年蓝牙技术的产品全球销量几乎为零,2000年猛增到3670万美元,2001年将在到1.26亿美元,2006年可达到到6.99亿美元;2002年,全球使用蓝牙技术的计算机设备将达到1.5亿台,使用蓝牙技术笔记本电脑将达到2500万部;2003年全球9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将使用蓝牙技术,2006年全球将推出6.7亿台使用蓝牙技术的信息家电。

无线通信范文第3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和应用十分活跃。

资料显示,在全球电信市场普遍低调的背景下,移动通信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统计显示,2003年全球移动用户数增长率在17%以上,总计达到13.54亿户。在市场值方面,全球移动业务市场在2003年已达到468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1.3%以上。

尽管全球移动市场在增长,但这种增长也呈现出很大的不均衡性。从用户数来看,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移动用户普及率已经很高,因此新增用户数日益减少;而在亚洲、非洲等地区,特别是像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移动用户数增长迅猛。从用户创造的价值来看,欧美发达国家的ARPU值远远超过了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从数据新业务市场的增长来看,韩国、日本呈现爆发态势,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发展的新热点。

,我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局面,截至4月底,移动用户总数达到2.96亿,用户普及率达到20.9%。考虑闲置的充值卡和一人双机的情况,我国移动通信由于用户普及率相对还比较低,仍有相当巨大和持久的增长空间。但我国的移动通信领域已进入了全面竞争的,GSM、CDMA乃至小灵通等网络激烈争夺用户,这已导致了资费下降,用户ARPU值下降的情况。目前我国的GPRS、CDMA1X等2.5G数据业务发展态势不错,并已逐步培育了用户群。而3G还处在技术试验阶段,政府依然保持谨慎态度。

除传统的公众移动通信外,全球的宽带无线接入领域近期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热点不断出现,给无线通信业界带来了清新的空气。这包括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WLAN技术、WiMAX技术、UWB技术等等,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整个无线通信产业注入了勃勃生机。

二、热点解析:五大技术引领应用模式各展所长

前文对全球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情况作了概要性介绍,以下将重点就当前无线通信领域的焦点和热点技术展开较深入的介绍和。主要包括3G、3.5GHzMMDS、WLAN、WiMax、UWB等五大热点。

1.举世瞩目的3G

今天,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格外引人瞩目,成为无线通信产业的最大热点。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3G主流技术已经基本成熟。cdma2000由于技术本身的平滑演进特性,进入3G的障碍不大。WCDMA以前受版本不断更新的,阻碍了商用进程,但目前主体标准已经定型,具备了规模商用的基础。TD-SCDMA技术要相对滞后一些。

总的说来,当前的3G技术已经能够支持规模化的商用网络部署。

其次,目前欧美等运营商已经进入了3G网络部署阶段。3G网络的商用部署正在全球一步步地铺展开来。截至2004年3月底,就WCDMA而言,全球已经发放了120份牌照,签署了91份商业部署合同,目前已有二十多家网络投入商用,预计到2004年年底总数将超过40家。目前两家韩国运营商STK和KTF在使用cdma20001xEV-DO,日本KDDI也开始了EV-DO网络的商用,而Verizon也即将参与该制式下3G网络的部署。

应该说,2004年已经进入了全球3G的商用部署年。

第三,部分运营商的3G用户数量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局面。最早推出3G商用业务的NTTDoCoMo近期宣布,在距离突破200万用户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内,他们的3G用户总数就增长至300万大关。5月中下旬,和记黄埔表示,在过去两个月中,3G用户数出现了快速增加,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达到了173万。截至2004年1月1日,全球使用cdma2000(包括CDMA1X)系列和WCDMA标准制式的3G用户数已经达到了7300万。

从全球来看,3G商用在部分地区已取得了初步成功。

第四,我国3G处在黎明的前夕。我国对3G一直采取积极稳健的态度,,我国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技术试验,或称外场测试。自今年3月起,开始启动WCDMA、cdma2000和TD-SCDMA的测试工作,由6大运营商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进行。测试的重点包括:3G网络覆盖、容量等性能试验;不同3G技术之间、3G和2G技术之间的干扰、共存;各种3G业务及业务兼容性试验;3G终端和系统之间互操作试验;3G和2G之间的互操作试验。

预计此阶段试验将在今年10月份完成,试验将对我国对3G的决策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此次试验由运营商参与,且属于网络试验。因此,预计若此次试验结果令人满意的话,我国的3G牌照发放工作有可能顺势展开。

趋势3G一波三折,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对3G的前途失去了信心,并在今天留下了心理阴影。对3G,我国应如何把握呢?笔者认为,目前,3G已处在商用的爆发阶段,由于3G技术和产品的成熟,3G的商用已不容置疑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欧美等国运营商加紧部署3G网络以及日韩等国3G用户的快速增长,表明3G已经成为全球移动通信领域新的成长点,我国需要当机立断,尽快开展3G牌照的发放工作和商用部署工作。这样才不至于坐失机遇,在本来领先的移动网络建设中落后。同时,3G也为国内的电信制造商提供了绝佳的机遇,这也是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一次良机。

应该说,目前3G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场还处在启蒙阶段,杀手级的业务还没有呈现,终端还不够多。在我国,政府将考虑对市场竞争度的把握,涉及3G网络发放几张牌照的问题,同时,还将考虑设备国产化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属于次要矛盾,目前最重要的是要选择恰当时机尽快推动3G网络平台的建设,这才是解决以上矛盾的关键环节和引导环节。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3G网络建设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移动话音用户市场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就能够避免出现因为发展初期新新业务不足无法支撑网络生存的状况。同时,我国有迫切需要进入移动市场的“新”运营商,电信和中国网通如果被允许经营移动通信业务,其网络建设必然会选择3G,这从中远期的网络成本上要远远低于2G技术。此外,尽快发放3G牌照,对解决现有的小灵通(PHS)的矛盾,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日本都已经弃PHS而转攻3G,其目的十分明显,即要纠正自己早期大上带有强烈本土化特征的PHS导致失去移动领域国际领先地位的失误,重新用全球性的先进技术武装自己的移动通信产业,实现在该领域的战略性崛起。如果我国反其道而行之,将是不明智的,这关键还是政府的决策引导问题,而不能抱怨运营商。总之,3G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迟迟不进行网络的建设,其他的矛盾将继续积聚,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2.3.5GHz宽带固定无线接入的推广应用

3.5GHz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MMDS,是工作于3.5GHz无线频段上的中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今年4月份,第三批3.5GHz宽带固定无线接入频率评选(招标)工作在我国进行,使MMDS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进一步扩大,这也使3.5GHz固定无线接入技术成为今年业界的热点之一。

在此次评选(招标)工作中,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五大运营商分别获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7个省(区)的3.5GHz频段2×30MHz频率使用权,并将获准经营相应电信业务。加上此前的两次3.5GHz频率使用权分配,我国3.5GHz频段已在绝大部分地区分配完毕。这表明,我国的3.5GHz宽带固定无线接入进入了规模商用。

前一段时间,无线电管理局副局长刘岩率领由无线电管理局、电信管理局、电信院共同组成的调研组,对第二批3.5GHz中标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在第二批中标的9家企业中有7家建设开通了,这7家企业在一半以上的中标城市建设了自己的网络。运营商倾向于提供的业务包括:语音接入业务(本地和IP电话),数据专线业务,Internet接入业务等。调研中还发现,如果将3.5GHz网络作为单一网络来经营,盈利困难比较大,特别是对于大型企业。调研中,运营企业对进一步获得3.5GHz频率资源表现出了很大热情。

趋势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因为其高带宽、建设速度快、接入方式灵活等特点,受到了业界的关注。但这项技术也有其局限性,比如高频段26GHz的LMDS技术受天气较大,而3.5GHzMMDS技术在我国又受到了带宽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对于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我们应该回归理性的认识。它具有自身的优势,但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因此在中要实事求是。

就目前重点推广的3.5GHz技术来看,运营商的经营经验表明,若单独把MMDS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网络来运作,由于其技术、用户规模和频率带宽的限制,较难实现盈利。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放宽眼光,把它推广至更大的应用领域。比如可以考虑像现在某些运营商所采用的,将之作为移动基站的回路。

对于3.5GHzMMDS技术,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其综合业务的应用,比如数据增值业务的开发和经营。同时也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使之成为移动通信网络的有效补充手段。这样才能充分发挥3.5GHz频段的效率。未来,随着3G技术的商用,3.5GHz将有望成为移动网络重要的接入补充手段,并对3G网络的搭建起到支撑作用。

3.沸沸扬扬的WLAN标准之争

无线局域网技术WLAN(Wi-Fi),其技术标准为802.11,可实现十几兆至几十兆的无线接入。我国目前的主要是802.11b标准的WLAN网络,支持11Mbps的无线接入。作为近年来的一项新技术,WLAN在欧美等国快速发展,在我国近两年也得到了几大运营商的追捧。而自去年开始的WAPI标准之争,吸引了全球的关注目光。

2003年5月12日,由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负责起草的无线局域网两项国家标准(即WAPI标准),由国家信息产业部报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2003年12月1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第113号公告,宣布对无线局域网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要求所有产品都要加载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保密协议WAPI,从2004年6月1日起,不符合WAPI标准的无线局域网产品不得出厂、进口、销售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但2004年4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表示中国已经同意美方提出的要求,不在2004年6月1日最后期限到来之时强制实施WAPI标准。2004年4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认监委、国标委联合了2004年第44号公告。公告强调:WAPI标准实施时间只是推迟,并没有取消,也没有取消标准的强制性属性。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WAPI标准之争,除了国家出于自身信息安全的考虑外,我国无线通信设备厂商希望成长壮大,占领新兴技术市场的渴望也是重要因素。但该标准的无限期推迟,也暴露出一些。那就是,我国的无线技术的核心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难以撼动国际主流的技术集团。同时,我国通信技术标准的制订策略,还存在封闭性的问题,这也是其受到国际普遍攻击的重要原因。当然,WAPI标准的推迟执行,也是出于更大的国家利益的考虑。

趋势分析WAPI标准之争,表明WLAN技术在全球的重要战略地位。其战略意义不只在于网络的部署、用户的发展、业务的经营范畴,更在于其对IT通信产品领域的巨大拉动力量,特别是对机芯片的突出贡献。因此,我国应该积极推进WLAN核心技术的研究工作,这不仅涉及通信产业,而且涉及IT领域的巨大利益。

抛开WAPI标准之争,我们如何把握WLAN技术的趋势呢?应该说,WLAN在我国的工作,陷入了低潮阶段。这主要是受制于WLAN技术自身的限制,比如其漫游性、安全性、如何计费等等,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另外,高端商业用户的不足,使建设的投资收益比较低,因此也了运营商的积极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WLAN技术将在特定的区域和范围,特别是热点区域和高速信息接入领域,发挥对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作用。3G网络商用后,WLAN将成为弥补3G固定区域高速覆盖的不足。总体来看,WLAN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其在运营领域的发展速度估计会低于过去的预期。

4.宽带无线技术新宠WiMAX

有资料显示,“WiMAX”已经成为近期互联网上搜索量最大的通信关键词,该项技术以其远覆盖和高带宽特性,成为无线业界的新宠。

WiMAX全称为World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即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系统,其技术标准为IEEE802.16。WiMAX也组织了自己的联盟。目前这个联盟已经发展了数十家会员,该联盟由Intel牵头,我国中兴通讯也名列其中。WiMAX的目标是促进IEEE802.16的。

WiMAX相对于Wi-Fi的优势主要体现在Wi-Fi解决的是无线局域网的接入,而WiMAX解决的是无线城域网的问题。Wi-Fi只能把互联网的连接信号传送到300英尺远的地方,WiMAX则能把信号传送31英里之远。Wi-Fi网络连接速度为每秒54兆,而WiMAX为每秒70兆。有专家认为,WiMAX的覆盖范围和传输速度将对3G构成威胁。在成本等各个方面的优势使得业内人士将WiMAX技术看作是一项打破产业格局的技术。

近期,英国电信(BT)、法国电信、Qwest通信公司、Reliance电信和XO通信加入了WiMAX论坛,目前WiMAX论坛已经拥有98个成员,运营商占25%。今年初,Intel也宣布,下半年开始将会在其生产的芯片中部分采用WiMAX标准。

趋势对于今天异常火热的WiMAX技术,我们该如何看待?它会成为3G技术的终结者吗?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尽正确。首先,从技术自身角度来看,WiMAX还不具备公众移动通信网络的广域漫游、安全特性、终端便携等移动特性。其次,WiMAX标准还不成熟,因此预计商用还需要至少两年以上的时间,规模普及还要五年左右的时间。其三,WiMAX的特点是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但其还没有对实时话音业务的高效支持能力,这将限制其作为公众移动通信的应用。其四,WiMAX的产业规模以及技术和设备成熟性还远远难以和3G相抗衡,其推广期也将滞后于已经开始启动的3G技术。其五,WiMAX技术有可能受到传统移动通信运营商或制造商的抵制,从而限制其发展。

对于WiMAX技术,笔者认为它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尚处在襁褓阶段,目前还难以对当前的全球无线通信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3G的实施,WiMAX将可能成为未来3G网络的补充手段,在高速信息接入领域发挥其特性。但受其自身移动性和话音支持能力的限制,WiMAX不大可能杀死3G。

5.超宽带无线接入技术UWB

无线技术领域的活跃除表现在新技术不断涌现外,还表现在其传输能力的不断拓展。近两年,一项超高速的无线接入技术受到了大家的关注,那就是UWB。

UWB是一种时域通信技术,它采用超短周期脉冲进行调制,把信号直接按照0或1发送出去,而不使用载波,这与此前的无线通信截然不同。脉冲调制产生的信号为超宽带信号,谱密度极低,信号的中心频率在650MHz~5GHz之间,平均功率为亚毫瓦量级,抗干扰和多径的能力强,具有多个可利用信道。与CDMA系统相比,时域通信系统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UWB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成本、低功耗的显著特性。

UWB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XtremeSpectrum公司预测,他们即将开发出的产品具有在10米内传输约100Mbps的能力,Intel则把目标定在了500Mbps。

趋势对于UWB技术,我们应该这样看待,它以其独特的速率锋芒以及特殊的范围,也将在无线通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由于其高速、窄覆盖的特点,它很适合组建家庭的高速信息。它对蓝牙技术具有一定的冲击,但对当前的移动技术、WLAN等技术的威胁不大,甚至可以成为其良好的能力补充。

三、走势把握:接入多元网络一体综合布局代表方向

以上,就当前无线通信领域的热点和焦点进行了叙述和讨论。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中期未来无线领域的趋势呢?

首先,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的互补性日趋鲜明。这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接入技术具有不同的覆盖范围,不同的适用区域,不同的技术特点,不同的接入速率。比如3G和WLAN、UWB等,都可实现互补效应。3G可解决广域无缝覆盖和强漫游的移动性需求,WLAN可解决中距离的较高速数据接入,而UWB可实现近距离的超高速无线接入。因此,在政策上我们应该综合推进各种无线接入的发展,推进组网的一体化进程,通过建网的接入手段多元化,实现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覆盖,达到市场细分和业务的多元化,解决移动通信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其次,我国政府应该给配置更多的无线频率资源,推进不同技术相关频谱的规划和应用工作。这样才有利于不同的企业根据不同的发展策略和市场需求,综合地规划自己的无线通信网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当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有限频率资源的管理,对于企业闲置不用的频率占用,考虑适当的手段予以收回。

其三,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发展来看,3G已经成为全球包括移动网络演进的主要进程。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由于其移动话音用户的普及率高,通过发展用户实现增长的模式已成为。因此,他们期望通过3G搭建更大的业务平台,从而实现利润的新来源。由于3G技术的成熟,3G商用网络部署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启动。就我国而言,也要借鉴欧美的经验,在用户数量增长放缓之前,就应提前培育新兴移动市场。目前,政府应该开始积极考虑3G牌照发放和商用问题,把握住这个移动业界的巨大历史机遇。

其四,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来看,全球该领域发展十分火热。该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向高带宽快速跃进、覆盖范围逐步扩张的趋势。未来,该领域还可能出现更强大的新技术,从另一个角度对整个无线通信产业起到推进作用。但从近期来看,我们对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发展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和的把握。目前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主要集中在固定环境下的高速接入,其移动性和话音支持能力无法和公众移动通信网络抗衡。在发展中,我们应该从全局的观点来把握,使之成为与移动网络互补的重要技术手段,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其技术个性,又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资源竞争和浪费。

其五,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应该是怎样的呢?专家认为,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将是一个综合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各种无线技术都将在这个一体化的网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找到自己的天地。从大范围公众移动通信来看,3G或超3G技术将是主导,从而形成对全球的广泛无缝覆盖;而WLAN、WiMAX、UWB等宽带接入技术,将因其自己不同的技术特点,在不同覆盖范围或应用区域内,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形成有效互补。

其六,更远的未来,按当前专家们的预想,通信信息网络将向下一代网络NGN融合。在未来NGN概念中,固定网络将形成一个高带宽、IP化、具有强QoS保证的信息通信网络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各种接入手段将成为网络的触手,向各个应用领域延伸。而3G、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各种无线局域网或城域网方案,都将成为大NGN平台的延伸部分。从而形成集固定无线手段于一体,各种接入方式综合发挥效用,各种业务形成全网络配置的一体化综合网络。当然,这一进程将是漫长的,也必将遇到很多挫折。

四、结束语

由于无线通信存在的带宽需求和移动网络带宽不足的矛盾,用户地域分布和对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以及不同技术优势和不足共存的矛盾,因此,决定了无线通信网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从全局和长远的眼光出发,采取一体化的思路规划和建设网络。发挥不同技术的个性,综合布局,解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群对带宽及业务的不同需求,达成无线通信网络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对此,我国政府管理部门也应该积极为运营商配备充足的频谱资源,为其综合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无线通信范文第4篇

关键词:MIMO OFDM 信道衰落 信道容量

中图分类号:TN91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028-02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于通信早已不再满足简单的通话要求。现代移动通信业务种类繁多,在国民经济中服务和战略作用日益明显,而且面对日益匮乏的资源如何建立更高效、安全、快捷的移动通信系统迫在眉睫。MIMO技术以其高效的信道容量和频率利用率将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重要技术,MIMO-OFDM系统更是作为新课题被广泛研究,但是MIMO-OFDM系统同样存在信道衰落以及多普勒效应等一系列问题。因此,MIMO-OFDM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更多的参与和研究。

1 MIMO的概念及特征

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是一种新型无线通信技术[1],最早由马可尼提出,它通过使用多个发射天线发射基带信号并且在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接收信号的模式,使信号更大范围内有效传送,在合理充分利用空间资源的同时提高了系统信道容量,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近年来,对MIMO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信道编码技术及信道估计算法研究,包括信道编码建模分析以及自适应信道估计技术等等。

如图1所示,MIMO系统采用分立式的多天线发送和多天线分集接收技术。其过程为在发射端通过空时编码技术将信源进行编码,从而信源信号分解形成个子信息流,=1,2,……。通过MIMO系统传输系统,nr个子信息流分别通过多个天线发射,天线之间避免相互干扰,互相独立的空间分集发射,然后经MIMO系统无线信道传输之后在接收端由个接收天线接收,经由空时译码后得到信号。

我们知道香农公式给出信道容量的定量计算式(1-1):

(1-1)

显然,MIMO系统中由于发射信号数据被分割成多个子数据流,其信道容量会随着子数据流的增加而增长,其容量可用下面公式表示:

(1-2)

其中,Nr表示子数据流的个数,从公式(1-2)看出,相同信噪比下,MIMO系统成倍提高了信道容量,技术优势凸显。

2 无线信道的基本特性

无线信道是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管道,在无线通信中信道传输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无线通信系统的优劣。而且对于MIMO系统而言,多输入和多输出天线的加入本身增加了传输信道的负担,同时发射端和接收端的传播路径变得尤为复杂,而且无线信道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无线信道为基站天线与移动台天线之间的电磁传播路径,其衰落特性决定着通信系统的优劣。根据不同的特性,衰落一般有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3]。前者主要由于障碍物阻挡、路径损耗或天气变化引起的;相对而言,小尺度衰落产生的原因更为复杂,包括移动终端在高速移动的环境下产生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移动台附近的散射引起的多径信号在接收端串扰,使得接收端信号变化加大。

2.1 时间选择性衰落

我们知道,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相对移动会产生多普勒效应,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接收端的信号频率会发生变化,多普勒效应会受到相对运动速度影响,若发送端相对运动方向与其发生信号传播方向夹角为,则接收信号的频移可用以下公式(2-1)表示:

(2-1)

其中为光速,显然当时,多普勒频移达到最大,此时公式2-1可以写成式子(2-2):

(2-2)

在MIMO系统中,当多普勒扩展带宽大于基带信号带宽时,信道出现时间选择性衰落[4]。我们用信道相干时间来描述衰落与多普勒频移的关系表达式(2-3)为:

(2-3)

定义为信号码元周期,当相干时间时,即在一个码元周期信号会经历多次不同的衰落,此时信道会出现快衰落特性。

2.2 频率选择性衰落

大多数情况下多径衰落受到码元周期影响较大,我们可以在时域上通过码元周期和最大多径时延来分析多径衰落:

若,即一个码元周期内信号不能被完全接收,导致相邻码元产生串扰,此时信道出现频率选择性衰落;

若,即一个码元周期内信号被完全接收,多径带来的影响被抵消,相邻码元没有干扰,此时信道是频率非选择性衰落。

从频域上分析这种衰落特性,若相干带宽用表示,我们可以通过式子(2-4)来对相干带宽进行近似数量分析:

4 MIMO信道容量分析仿真

通过对MIMO-OFDM系统进一步了解,并且对其信道信号进行算法分析,通过MATLAB来对MIMO-OFDM系统中天线数量、信噪比以及信道容量参量进行仿真分析。

在信噪比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信道容量也同样可以得到增大,在一定范围内,在不增加信号发射功率的情况下,增加天线数量可以将信道容量线性增大,通过MIMO信道将有效地提升信道容量。因此,MIMO信道技术可以缓解由于多普勒效应或者多径干扰对传输信号衰落的影响,提高整个系统传输过程中信噪比。

5 结语

移动通信的高速持续增长势必加快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更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在频谱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MIMO作为未来无线通信关键核心技术,在频谱资源利用率上有着巨大潜力,MIMO必将在未来移动通信中拥有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唐,张杰.基于MIMO的对流层散射通信信道损耗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6(3):15-17.

[2]杨中豪,王琼.一种基于协方差矩阵的MU-MIMO干扰消除算法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5(12):79-81.

[3]周志波,周童,王进祥.一种改进的多用户DCSK性能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730-735.

无线通信范文第5篇

《无线通信技术》(CN:61-1361/TN)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无线通信技术》是一本有关无线电通信领域的专业性技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以实用化为主的办刊方针,探讨通信理论,提供技术成果,介绍技术标准,交流维护经验。

无线通信范文第6篇

1.1蓝牙

蓝牙技术是一种较为开放式的无线通讯,它可以在较短距离范围内与电脑、手机、打印机、耳麦等实现无线连接。它采用的是全球通用的频带,也就是2.4GHz,可以充分保证其在全球各地畅通无阻。它在通信领域中最大的意义便在于实现了各种数码设备之间的无线沟通,让原有的连线通信成为了历史。蓝牙无线技术通过数字编码技术运算,大量增加了比特的发送数量。并通过调频技术,使得频谱被有效扩展,有效降低了信号功率谱的密度,使得系统的抗电磁干扰性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从而使得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有了更强的保障。蓝牙无线技术所用的频带在2.402~2.480GHz之间,一般设置的有保护频段,其低端设置的是频率为2MHz的,高端设置的为频率3.5MHz的。当处于一个公共信道时,所有的蓝牙之间会形成一个微网,且相互之间的时钟、跳频等均相同,并保持同步。蓝牙发射功率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mW、2.5mW、100mW。通常情况下使用的是第一种,其传输距离为10米,传输速度为1Mb/s。如果采用的是新的2.0标准,则其发射功率可达100mW,传输距离为100米,传输速度为10Mb/s。蓝牙模块一般包括接受、发送模块以及合成器。三部分中,合成器是其技术核心部分,一般情况其工作频率是发射频率的一半。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其性能,许多厂家设计出的模块都各具特色,但其基本模块还是相同的。

1.2WLAN

WLAN就是不使用任何导线或是纯属电缆连接的局域网。它主要是通过使用无线电波作为数据传送的媒介,传输距离一般为几十米。在它的主要网路一般设有有线电缆,无线局域网用户一般通过一个或多个无线连接器接入无线局域网。它主要由站点、基本服务单元、分配系统、接入点、扩展服务单元、关口等组成。基于IEEE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允许在局域网络环境中使用未授权的2.4GHz或5.8GHz射频波段进行无线连接。通常情况下,用的是2.4GHz802.11b/g操作的Wi-Fi,双波段Wi-Fi或高速MIMO性能一般是更高端模块提供的。双波段接入点提供提供2.4GHz802.11b/g和5.8GHz802.11b/g两种性能。高速MIMO接入点可以在2.4GHz范围内可使用多个射频进而提高其性能。新一代WLAN射频技术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可以对那些没有经过授权或是可疑的客户端提供有效数据。经过无线接入点,可以对其实现探测模式操作。也就是通过依据周围接入点的实际工作情况,对系统的接入点的传输功率以及操作频率等进行有效控制,以便提高其传输功率,并有效减少接入点相互之间的干扰,促进网络性能的稳定性。

1.3超宽带无线技术

超宽带无线技术目前是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前沿,它与传统截波通信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使电脑、家电以及移动设备在短距离内实现高速传输数据,是目前通信领域中实现高品质传输数据的最佳选择。同时与传统的无线技术相比,超宽带无线技术可以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向其他设备传输更大数量的数据信息,且不会受到其他无线技术的干扰。IR也就是冲激无线电最具代表性的超宽技术,它主要是由伪随机出现的极窄的脉冲,串接组合而成。跳时码是实现伪随机最主要的构件,它主要是将发射的信号实现随机化,在很大程度上更好地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通过调制脉冲幅度或是位置等实现信号调制。一般情况下,为了有效降低成本投入,采用的脉冲一般为同一波形的。通过调制脉冲的幅度或位置,并将信号同连续的通信载波,可以在短时间内传输出更多、更快的数据,且传输的数据是经过精确计时,可以实现大面积覆盖。

2结语

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进步,其市场需求会更加广阔,在无线通信中的作用及意义也会变得举足轻重。

无线通信范文第7篇

关键字:无线通信设备防雷措施

Abstract:Wirelesscommunicationispopularlyusedinsomearea.Butbecauseofthethunderbreakin,wilelesscommunicationisindangerseverytime.Thisarticleintroducedlightingpreventionmeasureofwilelesscommunicationdevice。

Keywords:wilelesscommunicationdevicelightingpreventionmeasure

一、前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见到电闪雷鸣,但是大家知道吗?全球平均每年要发生1600万次闪电。雷电具有惊人的能量,每次雷击所产生的能量大约为55万千瓦/小时,足以燃点100万个灯泡1小时、直击雷电流平均都有34kA。有记录的最大直击雷电流为210kA。目前人类尚未能对雷电的能量加以有效利用,而雷害造成的损失却是巨大的。据统计,在欧美国家每年有20%—30%的电脑故障是因感应雷引起的,在一处电网中每8分钟便有一个瞬间过电压产生。全球每年有数以千人死伤于雷击事故、经济损失有数十亿美元。

所以雷电灾害对无线通信设备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探讨有关无线设备的防雷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质量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雷电对无线通信设备损害的原理和主要形式

1.原理

要真正做到对无线设备的防雷首先必须了解雷电对无线通信设备危害产生的原理。以负雷云为例,由于电云负电的感应,使附近地面积累正电荷,地面与雷云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当某处积累的电荷密度很大,激发的电场强度达到空气游离状态(空气击穿)的临界值时,雷云便开始向下梯级式放电。接近地面的物体达到一定的距离时,地面物体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向雷云方向逐渐向上先导放电,二者汇合形成雷电通路,异性电荷剧烈中和形成很大的雷电流,并发出强烈的闪电和雷鸣。雷电发生时,雷电流经架空线路或空中金属管道等金属物体产生冲击电压,随物体走向而迅速扩散,形成危害。

2.三种主要形式雷击破坏的三种主要形式为:

2.1直击雷

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叫做“直击雷”。直击雷只发生在雷云对地闪击时才会对地面造成灾害,也就是说直击雷发生的几率较低,而且直击雷发生时一次只能袭击一个小范围的目标,但是由于放电现象发生过程迅猛,被直接击中的目标会由于放电电流过大,造成的损坏程度较大。直击雷主要对室外物体产生破坏作用,所以把防直击雷的系统称为外部防雷系统。

2.2球形雷

简称球雷,是一种特殊的雷电现象。一般是橙或红色,或似红色火焰的发光球体(也有带黄色、绿色、蓝色或紫色的),直径约为10~20cm,最大的直径可达1m,存在的时间大约为百分之几秒至几分钟,一般是1~5s,一旦遇到物体或电气设备时会产生燃烧或爆炸,其主要是沿建筑物的孔洞或开着的门窗进入室内有的由烟囱或通气管道滚进楼房,多数沿带电体消失球形雷一般发生的较少,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地理环境或者特殊的基站位置上才会有球形雷的发生。

2.3感应雷

雷电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放电时,并在附近的户外传输信号线路、地埋电力线、设备间连接线产生电磁感应并侵入设备,使串联在线路中间或终端的电子设备遭到损害的放电现象,叫做“二次雷”或称“感应雷”。感应雷虽然没有直击雷猛烈,但其发生的几率比直击雷高得多。感应雷不论雷云对地闪击还是雷云对雷云之间闪击,都可能发生并造成灾害。此外一次雷闪击都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使多个电子设备同时产生感应雷过电压现象,并且这种感应高压可以通过基站供电线和信号中继线等引入传输到很远,致使雷害范围扩大。感应雷发生时一般对室内的用电设备和电子元器件起到破坏作用,因此把防止感应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波(LEMP)破坏的系统称为内部防雷系统。

三、无线电设备防雷措施探讨

1.外部防雷外部防雷系统由避雷针、引下线、接地地网等组成,缺一不可。一般防止直击雷破坏是通过避雷装置即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网络构成完整的电气通路后将雷电流泄入大地。然而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导通只能保护安装避雷针的物体本身免受直击雷的损毁,但雷电会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破坏电子设备。对通信基站而言,天馈线系统和机房建筑物容易遭受到直击雷的袭击,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避雷针的保护角和良好的接地系统起到保护作用。接地体指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有人工接地体和自然接地体两种。接地网是把需要接地的各系统,统一接到一个地网上或者把各系统原来的接地网通过地下或者地上用金属连接起来,使它们之间成为电气相通的统一接地网。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因为所有防雷系统都需要通过接地系统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从而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如果基站接地系统做得不好,不但会引起设备故障,烧坏元器件,严重的还将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还有防干扰、防静电等问题都需要建立良好的接地系统来解决。一般整个基站的接地系统有:建筑物地网、铁塔地、电源地、逻辑地(也称信号地)、防雷地等。然而,各地网之间必须独立时,如果相互之间距离达不到规范要求的话,则容易出现地电位反击事故,因此,各接地系统之间的距离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时,应尽可能连接在一起,如实际情况不允许直接连接的,可通过地电位均衡器实现等电位连接。

2.内部防雷

有可靠的外部防雷措施同时更需要完善内部防雷措施,内部防雷工程主要由屏蔽、防雷器和等电位连接三部分组成。

(1)屏蔽

每对双绞线或四对双绞线都可使用金属屏蔽,不同的双绞线或四对双绞线放在一起可共同使用一个金属屏蔽。由于金属屏蔽的趋肤效应产生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可更好的分割周围的电磁场和减少单独屏蔽的对绞线之间的串音。

(2)防雷器

防雷器是用一种低压时呈现高阻开路状态,高压时呈现低阻短路状态,能承受数百安培大电流通过的过压保护电子器件组合。将防雷器并联在供电线路、信号传输线路上使用。当遇到雷击和高电压大电流时其立即呈现短路,将瞬间产生高电压大电流通过地网泄放到大地中,使设备受到保护。发生雷击时,直击雷或者沿着线路进入室内的感应雷会使设备的进线电压瞬间急速升高,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伏。由于在进线端采用了第一级保护,并联一个气态放电管,通过惰性气体的电离,能转移大部分的瞬变能量。因为无分布电感电容,通流容量极大,特别适合用于吸收直击雷,保护后的残留电压为二十几伏,对于集成电路而言,这个电压还是偏高,还起不到有效保护。另外气态放电管,反应速度慢,导致其上冲电压可达到电压峰值,有鉴于此,增加一级保护,并且在两极之间采用电感耦合,利用电感电流不能突变的原理,起到一个延迟的作用,为第二级保护赢得时间,并减轻对第二级的压力。第二级主要是采用固态放电管,它是基于可控硅原理的一种负阻器件,在冲击电压作用下,其前沿上冲电压非常低,显示出极强的抑制特性,并且响应速度非常快(纳秒级),分布电容小,残压低于5V,且对电流的吸收能力也相当大,非常适合用于网络通讯工程、电子部件的防雷保护。

3.微电子设备防雷

3.1天线防雷

完善微波天线防雷击的保护措施。天线铁塔设避雷针,并经40mm×4mm镀锌扁钢直接入地,使雷电流沿最短路径接入接地网,这样塔上的天线都在其保护范围内,免受雷电,而且使天线引下线都多点接地。馈线在塔顶与天线连接处接地,进机房前与地网就近接地,进入机房后,与设备连接处接地,馈线与设备接口处,有条件的加装避雷设备。天线铁塔和机房之间装设支撑电缆的金属过桥或悬挂电缆的钢绞线。过桥和钢绞线在电气上与铁塔连通,在电缆进入机房外侧时,将过桥和钢绞线、电缆外护层连在一起,并通过最短路径与接地网相连,尽可能减少经天馈线进入机房的雷电压幅值。塔灯电源铠装带屏蔽层采用多点接地,并在机房入口处对地加装氧化锌无间歇避雷器,并将零线接地。

3.2机房防雷防雷检测技术人员首先对机房部分的防雷装置及其安装工艺、材料规格等进行查看,即查看机房内是否安装了汇流排(也叫接地汇集线),汇流排的接地引下线是从哪里引入的,汇流排和接地引入线的材料规格是否合乎要求;查看输电线路是否安装了电源避雷器,其安装是否规范和工作是否正常;查看同轴电缆馈线是否安装了天馈避雷器,其安装是否规范和工作是否正常。然后测试馈线的金属外护层、PE线、数字通信设备的机架、模拟通信设备的机架、整流供电设备的机架、内走线架、金属门窗、空调机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等金属体是否作了等电位连接。然后测量接地电阻值,并做好记录和绘制机房防雷平面示意图。

3.3基站防雷

首先,保护建筑物部分的防雷装置(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天面金属物必须实施可靠的等电位连接。因为当雷电向建筑物闪击时,雷电流通过接闪器和引下线被迅速释放入地,强度得到迅速衰减,干扰源的雷电电磁脉冲存在时间极短,不至于产生高的感生电压,对通信设备有保护作用。

其次,天线的直击雷防护,主要是安装避雷针一,最好直接利用天线杆来保护。上文中已经有比较具体的介绍,就不在此累赘了。

同时做好天线杆、同轴电缆馈线、外走线架的等电位连接,能减少各金属体之间的电位差和防高压反击,可以避免雷电波从同轴电缆馈线侵入机房损坏通信设备。作法为:用40mm4mm的镀锌扁钢把天线杆连接,并接到避雷带上;采用横截面积36mm的绝缘皮多股铜芯线把同轴电缆馈线的金属外护层与天线杆连接,并在进人机房的入口处与外走线架连接;用40mm4mm的镀锌扁钢把外走线架每隔5米与避雷带连接,且不能少于两处。

此外还有塔接、接地等措施。搭接就是等电位连接。做好等电位连接能减少电位差,并能有效地防范雷电电磁感应的破坏作用。在机房内,打开建筑物内柱(对角两柱)的一段混凝土,使其露出柱筋,采用横截面积为50mm的绝缘皮多股铜芯线,从柱子的主筋焊接出接地端子,并连接到汇流排上。汇流排采用面积为120mm铜排制作,采用横截面积为50mm的绝缘皮多股铜芯线做等电位连接带,把等电位连接带沿机房的四周敷设成闭合环(即均压环),并与汇流排连接。采用横截面积为35mm的绝缘皮多股铜芯线做等电位连接线(接地连接线),把数字通信设备的机架、模拟通信设备的机架、整流供电设备的机架、空调机的金属外壳等金属体相互连接,并连接到等电位连接带上。同轴电缆馈线的金属外护层、PE线、金属门窗也应做等电位连接,用等电位连接线把它们连接到汇流排上。内走线架每隔5m用等电位连接线就近连接到汇流排或等电位连接带上,但不少于两处。

接地就是接地装置。其目的是把雷电流迅速流到大地。采用共地接地系统,即所有接地都与建筑物的基础接地相连。机房的接地直接利用建筑物的基础接地装置。具体做法:采用横截面为95mm的绝缘皮多股铜芯线作为接地引入线,把接地引入线的一头与建筑物的基础预留接地端子相连,另一头引人机房,并连接到汇流排上。需要增加人工接地体的做法:当建筑物的基础接地电阻大于1欧姆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即沿机房建筑物滴水点外,安装环形接地装置并与建筑物的基础预留接地端子相连,此时接地电阻小于5欧姆即可。

参考文献:

[1]张鹭雄.雷害与防雷措施.生命与自然.2002

[2]杨金夕.防雷、接地及电气安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杜仁强.一般通信基站的防雷措施.通信电源技术.2006

[4]王德鸿.微波通信站的防雷措施.电力系统通信.2002

无线通信范文第8篇

借用资深股评家对2007年中国股市的点评,“快牛市”一词用以定位2007年的通信市场同样贴切:国产TD-SCDMA(以下简称“TD”)十城市如火如荼的规模性试验网建设全面铺开,WCDMA和CDMA2000商用网全球开花,WiMAX挤入3G行列终获频谱准入证;在大手笔3G布网的同时,运营商也着手将原有GSM网络全面升级EDGE以储备用户资源,产业链对3G后续演进至B3G、4G路线的讨论与修订日臻完善……2008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奥运契机点燃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无线技术翘楚竞技的热情,技术走向步伐加快,产业前景趋于明晰。

TD突破商用拐点,渗透国际化

TD的诞生,给中国通信产业带来实现群体突破并迈向世界的最佳时机。如果将技术发展划分阶段,2007年中国十城市的扩大规模试验网实际建设,无可厚非地实现了TD从“标准”走向“应用”的阶段性飞跃。“TD产业链系列产品已经完全做好商用准备。”在接受《通信产业报》专访时,TD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非常肯定地说。

目前,十城市TD网络建设渐近尾声,大部分城市网络部署完成80%以上,十城市TD网络的升级优化全面铺开,TD网络资源管理以及HSDPA、流媒体、手机电视、视频电话等各种3G特色业务和性能测试正提上日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教授级高工李进良指出,十城市的TD基站将尽快优化,在2008年达到原定覆盖95%GSM地区的目标;为确保为奥运提供满意的TD服务,较早完工的城市可先行放号试用;涵盖高、中、低档的可商用终端和数据卡大批量面世,市场销售渠道开闸放流。

2008年开春,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将TD建设重点放在终端的业务测试上。以3G最具特色的业务之一TD-MBMS为例,其产业化步伐持续加快,In-Stat中国预计,今年第一季度,运营商将完成外场测试,奥运会前实现该业务的预商用。

因此,预计TD将在2008年突破商用拐点,2008年-2010年将会是TD运营逐步成熟的重要阶段,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陈如明就此强调:“TD未来发展应创造吸引用户的性价比与商业模式,快速后向兼容用户增长。”

另一方面,TD这一国产技术将以更加稳健的脚步走向世界舞台。即韩国试验网成功例证之后,更多独具慧眼的海外平台将向TD全面开放。“2009年TD将出现爆发式增长”,李进良对TD信心十足。

新一代无线宽带框架渐近清晰

中国通信产业在2007年末给出了一个漂亮的收尾符。12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三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对此,电信专家尤肖虎向《通信产业报》记者解答:“这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规划之一,是国家对科研投入的重大专项,主要针对LTE及4G研发,而这个专项的启动表示其技术准备已经成熟。”

2008年是一个契机,不仅对于中国的TD和奥运会。ITU将于今年开始4G候选方案的征集工作,届时伴随着3G的全球商用,移动通信技术将跨越到一个新的起点。如果未能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诞生初期加入其竞争行列,就等于在战略上主动弃权。

因此,2008年4G标准将全面启航。事实上,中国TD进入LTETDD乃至4G标准的大门已经开启。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闻库指出:“目前TD后续演进方案已经确定为TD-LTE。”国家科技委副主任高惠刚认为,TD演进基本可以按照TD―>单载波HSPA―>LTETDD―>IMT-Advanced路线发展。而在2007年11月的3GPPRAN38会议上,3GPP明确了TD-LTE的物理层帧结构Type2,融合的LTETDD帧结构基于我国的TD帧结构。

2008年,基于TD的LTE后续演进路线将继续拨云见日,HSPA+阶段是否跨越,FDD/TDD是否双模发展捆绑销售,专用导频智能天线等技术标准将更为清晰。

当然,具备先天市场优势的WCDMA与标准进度迅速的CDMA2000,也分别从LTE和UMB不同的方向向4G汇合。2008年,各国提交的4G标准提案将角逐ITU,期待一见分晓。

“百家争鸣”与“优胜劣汰”

无线产业链犹如生物链,不乏先天不足或后天不良的技术,大浪淘沙,唯有优势技术才可脱颖而出。

WiMAX在2007年10月的日内瓦世界无线电大会上获ITU批准加入3G标准行列,频谱瓶颈得以解决,然而移动WiMAX成为成熟的移动通信系统标准还尚缺时日。2008年,WiMAX急需在无缝切换、电路交换、系统同存、带外辐射等技术问题上得以突破,更为重要的是,WiMAX的业务应用、移动管理等商用规范也有待验证。WiMAX“急先锋”美国SprintNextel在2007年遭遇业绩下滑乃至总裁离职,韩国移动WiMAX市场注册用户数远不及预期。2008年,WiMAX能否获得更多青睐的目光,让我们拭目以待。

目前,国外已商用部署超过六百个数字城市网络,在此背景下,我国无线城市建设热潮也初露端倪。根据国家“十一五”信息产业建设的整体目标,2010年前中国将基本完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同步完成并完善相应的信息安全、法规体系、目录交换体系及重点应用互通互联等项目。因此,Wi-Fi+Mesh的无线城市方案在2008年预计持续升温,北京、天津、上海等一级城市有望率先规模性体验。

无线领域的技术与产业齐头并进,产业化催生新兴技术,创新技术推动产业化。2008年,技术趋势将多生态发展:IMS标准统一化迈向规模商用,智能天线小型化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智能性优化管理,特殊场景网络覆盖日趋完善,环保基站地位持续提升……此外,奥运会的契机也带动了RFID、数字集群、McWiLL等技术遭遇发展“冲击波”,2008年,奥运的火炬将点燃其中强势技术的崭新一页。

链接热点技术词汇

TD-SCDMA:经过2007年一年实际网络部署的洗礼,TD已经做好迎接2008年全面检验的准备,2008年,成为TD的“冲刺商用年”。

4G:四大主流3G标准TD、WCDMA、CDMA2000、WiMAX分别从TD-LTE、LTE、UMB、802.16m向4G靠拢,2008年ITU对4G标准提案的征集,将成为4G的“标准揭晓年”。

WiMAX:跻身3G让WiMAX在2007年赚尽业界眼球,而2008年的WiMAX能否走好后面规模性商用之路尚需验证,今年,将是WiMAX“商用验证年”。

IMS:IMS标准已进入统一化流程,如能解决相关接口和协议标准的互通问题,2008年将会成为IMS的“天下一统年”。

HSPA:无论是WCDMA还是TD,均从不同路线向更高速率技术标准迈进,HSDPA产品有待完善,HSUPA标准有待突破,2008年,将是HSPA的“持续升温年”。

RFID:现实商务需求与奥运催生商机,让诸如RFID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再逢良机,2008年将成为RFID的“商用涨潮年”。

无线通信范文第9篇

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逐渐更新换代,而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也在同步发展。现阶段,人们随身携带的通信工具,主要利用红外线进行传输,通过IRDA能够避免长距离电线电缆的麻烦,但仍然不便于利用。蓝牙技术应运而生,并成功地在短距离内创建了公众化的无线网络。各种信号均可以借助接入点进行传输,摒弃了传统的电缆,而且被广泛应用于交互式短距离无线通信中。这就包括了电话会议、相机与电脑终端之间的图像传输、不同家庭电器的遥控等。Wimax科技正逐渐兴起,其特点是远距离传输与高带宽。通过Wimax,人们有效地构建了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无线网。Wimax能够覆盖几十公里以上,网络速度达到了几十M/s。所以有些科学家认为,其远距离与高速传输服务也许会抢占3G通讯的市场份额。Wimax技术在运营开支、传输速度和距离等层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也许会成为一类开创产业新局面的科技。

2超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超宽带是一类时域通信手段,其无线接入技术比普通科技手段的带宽高,有着高速率、开支少、能耗少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无线通讯网络,这种技术无需载波,仅仅通过小周期的脉冲信号作为载体,以二进制信号进行传输。这种超宽带信号的频谱比较稀疏,信号强度是mW级别,能够抵御强干扰信号。相比于CDMA框架,此通信系统更利于实现,仅需较少的开支。

3未来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趋势

3.1无线通信领域技术互补性日益明显

无线通信技术种类逐渐增多,每种都有各自的优劣势与适用场合。3G相对适合于大范围与城际漫游的数据传输需求,而无线局域网则适合于中距离范围内的信号传输,超宽带技术适合于近距离、超高速的无线通讯。所以在发展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历程中,我们应当依照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甄选出最适合的无线通讯手段,使得无线通信业务有着多元化未来,更好地处理移动通信应用中的各类难题。在不远的将来,无线宽带接入技术仍会朝着高带宽、大范围传输的方向不断发展。未来仍有可能会孕育出更先进的技术手段。现阶段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应用于受限条件下的高速度传输,其话音通讯性能仍然与公众移动通讯手段相距甚远。因此,我们应着眼于未来,不断挖掘其技术优越性,弥补移动网络的应用缺陷,以更好地服务大众,同时避免资源浪费。

3.2蓝牙技术将革新无线通信业的发展

在蓝牙技术的发展大潮中,众多企业都在探究和制造以蓝牙技术为主导的电子产品,譬如某集团研制了以蓝牙技术为基础的无线耳机等。芯片设计研发团队成功开发了在蓝牙技术所需频段内的专用IC,同时配备了与之匹配的应用硬件软件套装,便于其他客户或应用厂商可以快速掌握此芯片的应用之道,并生产出以蓝牙技术为本的新产品。除此之外,软件开发企业研发出了大量适用于蓝牙技术的软件,被广泛应用于电脑、手机等。大部分电子产品都能借助蓝牙技术以无线方式连接成网络,使人们可以自由地传输讯息。蓝牙技术的产生推动了无线通信业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业和电器行业都得益于蓝牙技术的发展,并加大了对蓝牙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

3.3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融合趋势

3.3.1无线技术与蜂窝网技术的融合

为了完成其计费与检测功能,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被应用于电子产品中。无线通信技术在近些年来迎来了更快速的发展,愈来愈多的短距离无线接入技术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譬如蓝牙技术有效融合了短距离无线技术与蜂窝网技术。

3.3.2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融合

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成熟,与宽带业务领域的拓宽,直接推动了多种宽带接入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譬如无线局域网技术推动了3G通讯技术的其他应用。而且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宽带接入技术互惠互利,并在4G时代完美地融合成一个健全的系统。

3.3.3无线通信技术与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的融合

为了达到数字电视广播与影音等新兴业务的大众化需求,应当在移动通信领域创建影音和录像服务,这样才能有效地融合无线通信技术与地面数字媒体。从视频业务的层面而言,我们仍面临着传统移动网络上如何普及视频业务、与之配套的商业运转方式等诸多问题。

无线通信范文第10篇

模拟无线接入在农村通信中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技术落后、频谱利用率低、网络容量有限、建网和终端成本高等缺陷,已不适于继续发展;卫星通信和GSM则由于造价高、终端贵不适合在农村中大量采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SCDMA已成为信息产业部在村村通工程中推广的技术手段,低成本、低资费、可及时接收农务信息的手持终端也正受到农民用户的青睐,村通已成为无线通信的新蓝海。如何给予建设和经营者农村信息化前瞻性的建设策略?通信产业报特邀请四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农村通信领域的热门话题。

话题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通信是我国的一项国策。目前,在农村通信无线网络方面,运营商开展了哪些工作?

移动通信运营商在农村通信方面具有技术和网络优势。中国移动通过提供农村移动电话业务,解决了偏远农村通信信息不畅的问题,在基站的容量、数量、传输能力等方面均走在各个运营商的前列。中国联通面向农村开展了“农业新时空”等项目,加强了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覆盖水平。

孟庆录:目前农村通信在信息产业部组织的“村村通电话工程”的推动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自2004年1月工程启动,按照“分片包干”原则由六家运营商具体负责实施,至目前已经超额完成第一阶段计划目标。2006年底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重已经达到98.9%,2007年末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重将达到99.5%。第二阶段工作也已于2006年在部分省进行了试点开展,网络继续向自然村延伸,并同时构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和开发应用农村适用信息资源。

针对农村地广人稀,通信环境复杂,工程建设成本高、难度大等特点,六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提高认识,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制定详细可行的建设计划,在发挥光电缆固定通信、GSM/CDMA移动通信等成熟技术优势,延伸现有通信网络覆盖农村地区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了移动边际网、卫星移动电话等改进型技术手段,同时联手设备制造业和科研机构针对我国农村特色,因地制宜,自主创新,利用SCDMA、农村信息机、宽带加机顶盒、VSAT加小交换机等特色手段解决边远农村通信和信息服务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发展。

马红兵:客观地讲,固网运营商的优势不在于无线网络方面。由于农村普遍具有分散、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收入水平低的特点,全部采用光缆和用户线进行布防投资过大,因此在农村无线通信方面,四川等部分省市建设了SCDMA网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移动通信运营商在农村通信方面具有技术和网络优势。中国移动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特别是通过提供农村移动电话业务,解决了偏远农村通信信息不畅的问题,在绝大部分省份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较大经济效益。同时中国移动通过不断扩容、延伸,在基站的容量、数量、传输能力等方面均走在各个运营商的前列。如2006年10月14日,由河南移动承担的河南省“村村通电话”工程最后一个基站投运完工,标志着河南省49300多个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电话。山西移动通过村通工程,覆盖了大量分散的煤矿区和生活区,满足了潜在的巨大话务需求。四川移动也不断大力加大村通投入,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发现了许多话务需求很大的区域,导致网络不断扩容。

中国联通也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加强了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覆盖水平,有力支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四川联通通过手机短信、中文寻呼机和人工呼叫中心等简便经济的方式建立起天府农信网,目前四川超过1000个的乡镇已经有超过50万的农民加入,带动了当地电信市场的成长。与移动公司不同的是,由于资金限制,联通公司在偏远地区的传输更多采用VSAT卫星通信,而中国移动主要以光缆通信作为中继传输。

张丽萍: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移动通信基础覆盖网。

中国移动的移动通信网络已经覆盖全国大部分县市乡镇。在此基础上,中国移动重视面向广大农村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在我国“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据统计,2006年中国移动为6828个行政村新开通了电话,超过年度计划961个村,另完成1105个建设兵团连队、林场、油田的通电话工程;通过加强农村通信建设,中国移动的移动通信网络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7%。2006年中国联通为1152个行政村新开通了电话,超过年度计划7个村,另完成236个建设兵团连队和林场、矿区的通电话工程。

其次,加大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搭建移动通信农业信息网。

中国移动积极发挥移动通信网络优势,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信息需求,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2006年10月26日正式开通了“中国移动通信农村信息网”。该网采用统一建设、分省运营、分权管理的方式,系统在重庆集中建设,业务面向全国服务,向各地农村提供移动话音业务、数据业务、互联网接入及其他特定应用业务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并推出“农信通”业务品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移动信息化支撑。

中国联通面向农村开展“农业新时空”项目,该项目整合了联通覆盖农村的移动通信、数据和互联网网络以及人工呼叫中心等,利用手机、农业信息机等终端,将乡镇信息员、农业信息采编人员和各SP/CP所收集的农业信息,通过短信、移动互联网等方式传递给农村用户。该项目已部署在全国26个省全面启动。预计到2007年底,该“农业新时空”项目将服务400万-500万农户,惠及上千万农村人口。至2008年年末,全国计划共建设完成10000个乡镇的信息站点,服务1000万农户。

话题2运营商已经开始了“从城市走向农村”的移动通信信息化工作。目前农村通信市场的成效如何?农村通信又有何重要意义?

一方面,随着电信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城市用户市场逐步接近饱和,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却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并将逐渐显示出其潜在价值。农村通信的效果应该从用户、运营商和社会等角度来分析。

马红兵:根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固定电话新增数比2005年减少了一半,尤其在农村新增的固定电话数下降幅度更大。而移动电话新增数却再创历史新高,据中国移动的资料显示,在2006年全年净增的5322万用户中,一半来自农村。从2006年以来,河南移动68.8%的新增用户来自于农村市场,农村话务量已占到全部话务量的64.5%。我国移动通信的平均普及率为32%,而在农村地区移动通信的普及率仅有12%,农村地区的增长潜力十分巨大。富裕起来的农民通信需求旺盛,而很多地区通信的覆盖和普及还很不够。

农村通信的效果应该从用户、运营商和社会等角度来分析。

从用户角度,农村通信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等政策的落实,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效果非常明显。

从运营商角度,目前中国移动凭借资金、成本优势,通过渠道建设、集中采购、依靠政府等多种手段,通过规模投入,无论在投入回报、品牌建设、社会形象、网络覆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中国移动在农村市场已经占据主导,农村市场必将成为中国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收入和利润来源。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农村通信对于拉动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生活水平,都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和深远意义。

孟庆录:中国大部分人口在广大的农村,农村土地占我们国土的绝大部分。从工程建设的实践中看,有的未通电话行政村,电话线刚一进村,新装电话马上就会增加一百多户,农村通信市场的潜力非常大。现阶段,“村通”工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政治和社会效益,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拓展电信业发展空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长远看,实际上村通工程也为企业开拓了新的市场,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下阶段的农村通信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张丽萍:从国家和社会角度看,农村通信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发展农村通信对推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改善农民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结束与外界信息闭塞的历史,此外,对农村救灾防灾、维护社会安定起到保障作用。

黄鹏:短期内农村客户平均消费水平仍偏低,以基本话音和短消息业务为主,适用功能简单、资费低的预付费套餐业务,手机上网、手机电视、视频通话等数据业务,一定时期还难以成为主流。但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活动,开发惠民策略的天气预报、区域交通信息、产品价格变动、病虫害疫情等信息服务,预计将受欢迎;可视电话对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煤矿、河坝等场所的灾难预警、紧急救援有积极的应用价值;社会保障体系相关的政策动向和账务信息、教学活动信息等相对重要,在PC终端未普及农村家庭时,手持终端、低资费的信息业务将占据一段时期。

其次,农村经营网点稀少,客户购机、购卡和缴费难。如果仅靠运营商自身建设农村网点,不仅资金、人员无法保证,也很难见效益。商一般在农村都有比较广泛的联系,了解当地的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对业务发展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经营网点,在农村大力发展代办点和商,扩展营销网络,同时努力为商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农村市场积极发展。

话题3目前,一个乡镇建多座铁塔、数条光缆线路同时存在的场景随处可见。如何利用重复建设的基站呢?

要想最终解决运营商之间的重复建设问题,需要大力深化电信体制改革,推行网运分离,实现资产重组。国家投资的电信传输干线等网路基础设施,交由专门企业管理,负责保值增值;电信运营企业采用租赁、竞拍等方式,有偿使用网路。条件成熟后,可以进一步明晰产权,实现电信主业和辅业务分离。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由更多合格的竞争主体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低价、高效的电信公共服务。

马红兵:由于目前不同运营商在资源共享等方面还存在壁垒和障碍,因此实现包括基站在内的基础设施共享或者网络共享的条件还不成熟。重复建设导致的成本无法减少。

孟庆录: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已建有一些中国移动的GSM基站、中国联通的GSM/CDMA基站及中国网通和电信的小灵通基站,运营商“村通”工程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基站资源,如塔房共用、配套电源共用、传输资源共用等。对于多运营商网络覆盖的地区,多家运营商可以考虑合用现有资源,在这些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增加适用于农村通信的新技术、新设备,以降低建设成本、加快工程进度。

张丽萍:为了防止农村的投资浪费,我国“村通工程”采用了“分片包干”原则,将全国现有的31个省、市、自治区视为31个普遍服务地区,对每个地区按照提供普遍服务的难易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打分,得出普遍服务任务量,然后在各运营商之间进行组合分配。运营商所承担的义务多少和其在电信业务市场上的收入成正比例关系。

但是这一带有强制性的方案,对于无利可图的边远农村是有效的,对于发展较快的市场却收效不大,因为即使不“包干”,运营商也会进入,“包干”之后反而可能强制性地增加了一个新的竞争者。

要想最终解决运营商之间的重复建设问题,需要大力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重复建设问题还得靠企业之间的协商来解决。基站共建在技术上完全可行,站址共享一直被视为减少重复建设的有效手段之一。从国际上来看,基站共享在欧美移动通信发展较好,目前在这些国家中,主要依靠行业自律和商业行为进行共享,站址共享具有自发性,缺乏具体技术层面的实施管理要求。

上一篇:进程间通信范文 下一篇:航天通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