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3 10:49:04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75-01

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学策略越来越细致繁杂,出现了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甚至滥用的现象,使得语文课堂丧失了真实的面貌,让学生的说读能力逐步减弱。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需要花哨的东西充斥其中,也不能囿于某种模式之内,而应真正落实语言文字教学,应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整课堂环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还原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

一、扎实基础,不滥用课堂表演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基础知识。不少教师通过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气氛非常热闹,但是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收获,学生记住的只是哪些活动更好玩,而不是从中掌握了知识。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文章写的是一位小女孩与一个学者的对话,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安排了对话表演,先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对话朗读,之后各小组进行训练朗读,朗读占据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语言的积累不仅仅靠朗读,还有词语、句子的理解,文章主题的探究,写作手法的学习等。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没有静思的过程,所学习的内容就无法变成自己的东西。课堂教学应动静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之余获得静思提升。在上述课例中,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分角色对话表演,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倾听、评价并思考问题答案,问题设计为:“通过阅读文章内容,你觉得季羡林先生告诉了我们哪些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呢?”学生思考总结,从文章的细节处归纳问题答案,其思维灵动变化,学习更加真实,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追求简约,脱离固定模式

语文教学要有教案作依托,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随时作出调整,如果学生的表现和预设不同,教师则要根据课堂实际延长或缩短相应环节的时间,让简单的课堂收获不简单的效果,这就是真实语文课的魅力。一节课40分钟,具体环节有课堂导入、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静读分析、合作探究、课堂反馈、总结反思、布置作业等。教师如果严格按照程序教学,整个课堂不仅太过紧凑,而且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往往浅尝辄止。教师应对语文课堂进行灵活把握,根据具体内容合理安排环节,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由于学生都吃过花生,一部分学生也知道花生长在地下,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讲解花生的播种和收获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以后,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教师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理解父亲的话上:“父亲在说花生的好处时,为什么还提到了桃子、苹果、石榴?”学生结合对比手法的运用加深对主题句的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至此,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几个简单的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有效。

三、探究细节,落实语言教学

课堂教学要注意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态,尤其是在对文本细节的探究上。如果一部分学生回答出问题,教师便一语带过,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只作蜻蜓点水式的指导,往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细节探究是学生对精要语段进行研读,近距离接触语文,对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分析和学习,这也是最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当抓好细节教学,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真正领略语文学习的真实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突出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课堂结构,落实语言教学,以求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细节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此处的时间叙述有什么作用?句中标点是逗号而不是顿号会有什么效果?学生分析出用逗号表示停顿的时间更长,在阅读时需延缓语气,表现出父亲的坚持。结合文中对父亲外貌的细节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课文为什么给父亲这样一个‘特写镜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细节,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力量,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

总之,教师要灵活调整课堂环节,让学生实现知识积累、脱离模式禁锢,力求语文教学扎实、简约、高效。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2篇

一、解读课题,画龙还需点睛笔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或概括课文内容,或反映主旨思想,或表明观点态度,或凸现人物特点。有的文本,抓住课题,“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题目深有含义,“自己的花”蕴藏了一种奇丽的风景,“是让别人看的”,一个“让”,点明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我们应充分朗读课题,做到“三读”:一读课题,读准读通,二读课题,重读“花”,想象花的美丽,三读课题,重读“自己”和“别人”这一组反义词,推测这是一种“让”的境界,从而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的作用,猜测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要表达的境界。再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题目就是文本要表明的观点,直接揭示了“真理”和“一百个问号”这两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善于发问是因,获得真理是果。而这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精神”,扣紧单元主题。

二、解读语言,卓逸不群任翕张

语言有温度,风格见真知。作家不同,风格不同,老舍的语言不事雕琢,幽默风趣,京味浓郁,从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中可见一斑。文体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如议论文,因其论述事理提出主张的特性,语言具有简洁概括、严谨准确的共性,偶尔使用修辞,又有生动形象的特色。这些不同特色的语言,为学生习得语言提供了不同的范式,为学生在实践中把握语文应用的规律展现了广泛的天地。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独具魅力,“朴实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多么朴实无华率性真诚的词句,却蕴含着一种境界,无私奉献深入民族骨髓的境界。同时,又不失典雅清新之调,或联想丰富,如“花的海洋”引人遐想,或引用典故,“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或辞藻修饰,只靠两个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就足以描述视野中的绮丽景色。再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萧红的语言清新明丽,稚拙鲜活,充满诗意浪漫。“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明晃晃”一词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富有感彩,充满童真童趣。“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自己做主,自由快乐。

三、解读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

认真研读新课标,我们得知低年段注重词句教学,中年段注重段落教学,高年段则注重篇章教学。“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1],这是语文循序渐进学习的要求。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行文思路清晰但各有不同,《山中访友》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写出所访之友;《山雨》按时间顺序,重点写出山雨到来时的盛况;《草虫的村落》中作者化身为一只小虫,移步换景中写出所见所闻;《索溪峪的“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先概括后具体,通过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几个并列的方面突出索溪峪的美景。再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因为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二篇议论文,课文篇章的布局和段落的布局都很清晰,适合迁移。篇章方面,课文按“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行文。课文的题目就是观点,主要通过三个事例论证了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段落方面,三个事例的大意都是这样:谁从什么现象中提出问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发现了什么真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课文所举事例的构段方式一致,都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真理”来行文,每一步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也是一一对应的,即“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这也是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四、解读词句,一字一词未宜忽

语言有温度,字词亦知冷暖。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都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我们要引领学生透过字词去发现词句背后的奥妙、揣摩作者的用意、感受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沉入词语”。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有一些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字词,如“敏感”“敏锐”,以及“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精神,与课题有什么关系,需要深挖。特别是几个“反复”的使用,简洁概括,却不见实验的过程,这也值得深思。再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一文,其实在“得与舍”“情感与道德”之间做了一个阐释,坚守道德就是得。课文先写“得”,“得鱼”“得意”,再写“舍”,“舍鱼”“不舍”,将“得鱼―争辩―舍鱼”这样的叙事思路和“得意―急切―沮丧―不舍”这样的心情起伏融为一体,最后写“启示”,“启示”有两重含义,一个是要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抵得住不正当的诱惑;一个是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勇气。这是“得理”,更是“得益”。其中,“是留还是放”的争辩是叙事部分的焦点。儿子要留,是出于情感,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一种情感放纵;父亲要放,是出于道德,是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道德坚守。“情感与道德”的抉择实际上也曾是父亲面临的问题,一面是爱鱼心切爱子情深,一面是让儿子受到严格的教育,所以才会有那意蕴深长的一“盯”。

五、解读表达,言意共生潜有境

新课标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怎样践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呢?崔峦老师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2]

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导语明确要继续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人物描写的五种基本表达方法:言、行、心、神、貌。这个单元又将给学生带来怎样的人物表达特色呢?我们仔细解读,梳理了本单元有关人物塑造的表达特色。具体来说,《少年闰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境描写,四种奇特的元素:亮丽明艳的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悠远辽阔的空间――天空、沙地、一望无际;机智勇武的少年;狡猾凶猛的猹,构成鲁迅最怀念的画面。以至三十年后,他仍对闰土充满着温暖的记忆。接着重点写了三件事,有详有略,并且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捕鸟,表现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反映闰土的机智勇敢;捡贝壳、看跳鱼儿,表明闰土的生活丰富多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按照先果后因的结构,也有详有略地写了四件事,但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一面》是典型的一事一人,多处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有“一面”胜似数面之感。《有的人》则通过对比,凸显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写照。

文本解读,解决了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一如“阅读教学”的根,只为成就美丽的语文人生,成就精彩的语文课堂,只为那一树树的花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3篇

新学期计划五年级上册话题作文1

新学期,新气象。一开学,同学们就得为这学期做新的打算,可能很多同学对自己的要求都是把字练好,把作文写好,每次考试都能考好。而我却认为要像从一年级那样重新开始,课堂上做好笔记,把作文写好,做老师的好帮手,改掉懒惰的坏习惯。

新学期,我最想把作文写好。想把作文写好的前提是多看书,多抄好词好句,多用拟人、比喻、夸张等写法。可是需要做到这些,是很辛苦的。可偏偏配不上我这个性格——懒惰。说到懒惰,我可能跟很多人不一样。

别人可能是思想上懒惰,而我是手很懒惰,比如,老师有一天布置了两天的作业,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今天做今天的作业,明天写明天的作业。第二种是一天把两天的作业都一气呵成。而我就会选择第一种。现在,如果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我必须狠下心来,一天把两天的作业都写完,长时间这样,就能改正我懒惰的坏习惯。

我还想把字写好,其实我的字写得并没有那么糟,但是我总是觉得我写的字很别扭,真正原因是我每次写作业都求快,不求好。只要我认真写,就一定能把字写好。

我还有一个打算是上课做好笔记。以前,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笔记,我偶尔还抄一点,甚至有的时候不抄,最近一段时间,我基本上改掉了这个坏习惯,但是我的字还不够漂亮,笔记还没有写到该写的地方,我觉得这个坏习惯跟写字一样,只要认真,就能改掉。

最后一件事,就是能做好老师的小帮手。现在这个问题并不严重,因为有的时候我还是会去帮老师,但是,新学期要比以前做得更好,只要一下课,就去老师办公室,帮老师抱东西,拿东西,发作业,这样,才算是一个称职的小帮手。

总而言之,新学期就要有新的变化,比以前做得更好,以前忽略的东西现在发现了,立刻加以改正。对于新学期,我只说这么多,请大家看我的行动吧!

新学期计划五年级上册话题作文2

时钟”滴答滴答“的脚步不停,心里明白新学期的到来即在眼前。看着早早准备好的书包里静静躺着的假期社会实践表、个人评估手册、练字本、新新的包书纸、鲜艳的红领巾、六年级《日有所诵》、课外读物《放慢脚步去长大》、文具盒……因为”开个好头就等与成功了一半“,所以将书包仔细检查一遍,再检查一遍……希望开学第一天所有的东西都带齐,为自己开个好头。我要微笑着,迎接新学期……

越是临近开学,心情越是激动不已。每次外出路过学校的大门口,都要回头,再回头,观望,再观望……校园里停了好多自行车,那是敬爱的老师们提前来到学校为新学期做准备:准备资料、做教案……想想马上就要和老师同学们团聚了,猜想亲爱的孔老师会不会晒黑了?可爱的同学们是不是长高了?嘿嘿,我要微笑着迎接新学期……

回忆上个学期,学习上的好多不足之处仍历历在目:英语,音标语法都过关,唯有个别单词老写错;数学,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的不很透彻;语文阅读理解、作文都OK,偶尔还犯粗心的老毛病,笔误较多,老写错别字。不过,面对新学期,我很有信心。因为暑假里我认认真真地复习,扎扎实实地练字、写英语,上奥数课……感觉以前的知识自己都掌握牢了。我要微笑着迎接新学期……

老妈总是说我很聪明,老师总是说我很优秀,爱学习,爱读书。可是,自己的毛病自己心里最清楚:爱着急,而且一着急就犯迷糊,粗心马虎找上门。所以,新学期我决心改掉”急猴子“的老毛病,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向优秀的同学看齐,让自己的成绩更上一层楼。我要微笑着迎接新学期……

崭新的钢笔,崭新的文具盒,崭新的课外书,崭新的运动鞋,崭新的牛仔裤……还有崭新的我……我要微笑着迎接新学期……

新学期计划五年级上册话题作文3

今天,我们又背上了书包,重返熟悉的校园。这意味着,一个崭新的学期就在我们眼前。我们的心情真是又激动,又高兴。

一大早,我就怀着期盼的心情来到了学校,想到马上就能和同学们相见了,心里多高兴啊!进到教室,坐在熟悉的座位上,心里是说不出的美。和后面的好哥们聊起了天,我开口就是:“寒假去哪玩了?”他脸上闪过一丝得意:“我可是周游世界,到战场去杀敌人,到天上去捉精灵……”他还没说完,我就笑了出来:“这亏的还是周游世界,明明就是在家里和电脑大PK,废了你家几十度电吧!”我和同学从天吹到地,好像永远都聊不尽似的。

猛然间,教室里静了下来,有一人从门口慢步而入。看着那熟悉的面庞,不正是我们的焦老师。开学了,又一次和亲爱的老师相见。看到焦老师,我猛然想起了什么。糟了!刚才只顾和同学聊天,竟然忘了今天还要搞卫生呢!“今天的卫生……

”还没等焦老师说完,我就飞身从座位上站起,抄起一把扫帚,直奔楼下,几个同学也纷纷“效仿”。一场大扫除开始了,教室里在劳动委员的带领下开始擦瓷砖、擦桌子、拖地板。楼下卫生区里,我也带领着一帮同学开始打扫。一月不扫,楼下卫生区里简直是落叶成堆。虽说不是落叶旺季,但地上的树叶也称得上满地金黄。再扫扫看,尘土飞扬,把我们呛得直咳嗽。

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奋战,终于解决了卫生问题,教室里焕然一新,卫生区里干净整洁。我们疲劳地坐在了凳子上,心里却都美滋滋的。我们正休息着,外面来了几个同学,更是嘘嘘直喘,但脸上都露着笑容。定睛一看,真是我们的新书。我激动地有点呼吸困难,崭新的书本轻轻的落入手中,闻着那新书特有的香气,我心里真是高兴。

今天我看出了大家对新学期的一种向往,全都是喜笑颜开。在新的学期里,我们也要更加努力学习,争取在这一学期里有更大的收获!

新学期计划五年级上册话题作文4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过着童年……”同学们还记得这首歌吗?这首歌的名字叫《童年》,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不能再像歌曲唱的那样迷糊了,我们的童年生活马上就要过完,即将迈入青少年的生活了!

作为一名五年级的学生,我们还有四个月就要结束这段美好的小学时光。离开我们美丽的校园,和亲爱的校长、老师、同学说再见了,唉,我好伤心啊!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最后一个学期过的有意义!

新学期怎么样才能过的有意义呢?就像我们刘老师说的那样——“改掉陋习”。这些陋习是什么呢?让我给你们一一道来:一是马虎,二是说小话,三是不认真听课。

马虎非常难改,所以我们要全力以赴的攻克它。我们写作业时要认真起来,一丝不苟,每天坚持,做完之后要进行检查,争取让老师改作业时全划对号。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一定不要不求甚解,而是要千方百计得把它搞明白。

说小话在我们班内可谓“历史悠久”,它从一年级就开始了,到现在依然是“涛声依旧”。上主科还好点儿,一到音体美英的时候,吵闹声能把屋顶顶开,每一次副科课时,我们总挨老师的一顿吵,我们把她们惹恼可不止一次了,她们也曾语重心长的教育过我们多次,但是一到上课,我们就把这些教诲忘到九霄云外,又开始屡教不改了。所以在最后一个学期,我们一定要给这些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把说小话的劲头留到课堂发言上,不该说话的时候要克制自己,就像刘淇凡爸爸说的那样“要自律”!

不认真听课最坑我们学生了,我们学生要做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真听课。因为知识就像结网一样,如果你有一根线头断了或错了,整块网就会不结实,何况二根、三根、更多呢?所以说在新学期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课,这关系到我们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要是认真听课了,我们会受益匪浅,反之可能会吃一辈子亏。

同学们,我们应该知错就改,抓住最后的小学时光,把小学养成的坏习惯留到小学里,把小学养成的好习惯带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们一起冲刺吧!嗷,对了,在冲刺的同时别忘了保护眼睛哟!

新学期计划五年级上册话题作文5

新学期开始了,我为自己制定了计划。

第一项,坚持课学预习。我们隔一天,老师会让我们预习一篇课文,课文要读三遍,圈二类字和一类字,划词语,标自然段和想课后题。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七色花。随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不要等到回来再查,而且要把反义词和近义词都抄到一个本子上,这样在总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数学:要预习明天要学的内容,把题都看懂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该怎么做,这样第二天,就不会再出这类的小问题。

英语:英语是这学期新加的课,所以猛一下子接触英语不太习惯。因为英语一星期只有两节课,所以我每天早上起床,背完一首古诗词后,都会听二十钟的英语,慢慢地英语前几页我就会读了。在上第一节英语课的时候,老师说要多听,尽量不要用眼晴看,听是的。

第二项,课后复习。有时候老师会给我们布置两词两音和听写作业。数学会布置题。我复习的时候,要做到不管复习哪一门课,在脑子里放一遍电影,看一遍课本,写作业的时候,一动不动,就做在那里写,这样才会又快又好。

第三项,练钢笔字。到三年级了,我们要开始练习练钢笔字了,老师让准备两支新钢笔。练钢笔字时,油不要乱甩,要注意怎样写才能写好看。后来我和妈妈还定了一个时间合约。这份合约按照自己完成相应的要求来兑换奖励。

第四项,坚持读书、写博。每一年级,老师都给我们布置买书的任务。三年级老师让买的书是《大盗贼》三本,《亲爱的汉修先生》、《生命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三年级必读书目,读一本书我就要做好读书笔记。

在博客方面,我被雅茹姐姐邀请做了管理员,我有空就要上去多评博。在评博的过程中,我发现别人写的非常好,原来抓住了要点来写,写得生动有趣,多读别人的文章,我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多读老师的文章,向他们学习,争取自己的写作水平上一个台阶。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看图学文;课文插图;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91-01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看图学文”,图文相映,内容生动,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深受小学生欢迎的好教材。它富有情趣,易教易学,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训练朗读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好“看图学文”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好途径。就教学中的具体做法,谈几点浅见。

一、借助插图,进行词句教学

借助插图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是“看图学文”的特点。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从指导看图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提问和提示,让学生口述全图大意,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如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小山羊》一文时,请学生仔细看图。回答下面问题:①图上画了哪些动物?它们长得怎样?②小鸡在吃什么?③小鸡对小山羊说什么?小山羊怎么回答?让学生在这样的提问下,展开积极思维,寻找答案,明白图意,进而让学生口述全图大意,这样段落中的文字自然而然在学生脑子里形成。接着,再让学生朗读课文,一句一句地读,在句中理解词语,在段中理解句子。通过“请”字可以看出小鸡和小山羊很友好,“谢谢你”一词可以看出小山羊很有礼貌。然后让学生用这两个词各说一句话或几句话。这样学生既看懂了图意,理解了课文,又学会了字词,也发展了语言。

二、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看图学文”是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如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来了》,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哪些地方可看出秋天的季节?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认识到:天空是那么蓝,那么;一群大雁往南飞;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这一秋天景象。这些都是秋天的特点。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写好这些景色呢?请同学们分段朗读,逐句理解,弄清为什么树叶黄了会从树上落下来,显示了秋天的特点。天空的特点是那么,那么蓝,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这是大雁飞行时的样儿让学生知道秋天到了,所以情不自禁地说:“啊!”这里表示“知道了”,“看出来了”。除了这些以外,秋天还有哪些特点呢?通过想象,学生纷纷发言:燕子飞到南方过冬;稻子成熟了;开了;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用彩笔画出简笔画来。这样学生既看懂了图意,理解了课文,同时在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理解插图,渗透思想教育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思想交流工具和思维工具,在小学进行语言文字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甚为重要。

1、以图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义务教育新教材插图新颖,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对儿童有吸引力。根据这一特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得到思想教育。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到了》一文时,让学生了解图意后可提问“秋天到了,大地有什么变化?”“天空又有什么变化?”“这样的景色美不美?”让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一年四季,不但春天很美,而且秋天也不逊色。从而激发小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2、抓住重点句启发思考,教育学生做事不能纯模仿。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小猫种鱼》是讲小猫看到农民把玉米、花生的种子播到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的玉米、花生,它也把小鱼种到田里,想到了秋天,也能收到很多小鱼的故事。教学时要紧扣重点句子设问,让学生思考,理解句子的含义。如教到最后一自然段时,可提问:①小猫看到农民把玉米和花生播到田里,它也把小鱼种到田里,说明了什么?(小猫有向别人学习的思想)②它的想法能实现吗?(不能)③为什么不能实现?(玉米和花生跟鱼的生长条件不同,玉米和花生是植物,在泥土里生长;鱼是动物,在水里才能养活)从而让学生明白:向别人学习时要动脑筋,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

3.扣紧重点词语,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人讲文明礼貌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促进人们的互相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语文教学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应选好“训练”与“教育”的结合点,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课文中有些词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意义,讲读时,既要引导学生掌握本义,要重视理解这些词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作用。如《小山羊》一文中做“请”“谢谢”这两个词,是极为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貌用语。

总之,要充分利用“看图说文”的教材特点,对儿童进行两个素质的培养,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精品论文doc[OL].互联网-其它论文-道客巴巴.

2 三年级语文]公开课课件《月球之谜》[OL].互联网-豆丁网.

3《燕子》说课稿 PDF[OL].互联网-技术总结-道客巴巴.

4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OL].互联网-百度文库.

5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山羊》[OL].互联网-[斐斐课件园].

6教学反思[OL].互联网-百度文库.

7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OL].互联网-教育-道客巴巴.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46-02

[作者简介]钱雷(1982―),男,江苏沭阳人,本科,江苏省无锡新区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单元整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摒弃了传统单篇教学各自为政的教学方式,以单元整体为视角,借助对单元内各篇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课文精读、串联回顾、单元总结等环节,贯穿单元内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单元结合成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一、找出单元课文内在联系,把握单元整体教学主题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主题单元的理念进行选材和编排的,各单元内的课文之间具有潜在的联系和共同的主题,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之前,一定要找出和紧扣这个共同的教学主题,把握好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为例,《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这四篇课文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故事,实则都隐含一个共同的主题――“春天”。把握好这个“春天”这个主题,就有利于对这个单元整体的感知和理解,就找准了课文教学的切入点,也能够从“春天”这个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搜集教学资源和素材,理顺教学思路。

有时候,还可以对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多方位、深层次挖掘,深化教学主题。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组为例,《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四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是“名人故事”,在教学上可以选择这个为切入点,搜集和联系其他的名人事例。但如此就过于肤浅。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发现,这四篇都是在歌颂名人坚持不懈同困难作斗争的故事,如此就可以将普通的“名人故事”主题升华为“苦难中的坚持”,并以此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树立对苦难的正确认识,并培养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二、明确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合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找出和确立单元教学主题之后,就是对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的规划和设计了。一般的教学思路是,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的教学方式,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单元课文进行整体的快速感知(可以是对单元目录的大体把握,也可以是单元课文的初步通读),然后再于具体课文的精读讲解中将单元主题联系和烘托起来,最后在单元结束后再进行一个整体回顾,将前面所学的课文整体串联起来,贯穿单元的教学主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个课时的单元整体感知课,带领学生对《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和《做一片美的叶子》这四篇课文进行通读,在通读中发现和领略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波光粼粼的北海、炙烤大地的骄阳、惊涛拍岸的大海、红叶深深的晚秋、暮钟沉沉的寒山寺……通读的过程,能够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好奇心理,也能够迅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单元主题的最初认识。

应当明确的是,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有主有次。教师在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教案设计、备课时,要在突出单元教学主题和满足教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重点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段落,而不是一概而论,都采用精讲精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必然会使得本来有限的教学课时更为紧张,甚至最终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全部完成;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师和学生信息接收的负担。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虽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或人物来帮助学生进行主题学习。

三、注重前后的联系和对比,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思”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要注重前后课文的联系和对比,加深对单元教学主题的整体把握和感知。如三年级上册的《做一片美的叶子》《蒲公英》《石榴》,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和对比,认真总结课文中关于植物的描写段落,“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从中学习比喻、拟人等多种写作技巧。

在实施单位整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将“听说读写思”的教学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组为例,在讲解《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讲一下自己脑海中的未来世界或想实现的发明创造。在讲完《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后,教师可以布置作文任务,让学生描述一下春天里自己身边出现的事物。总之,单元整体教学要始终立足于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培养上,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意识。

另外,要指导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并且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要完成“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教师要加大读书宣传力度。围绕“读好整本书”这个主题,笔者在读书宣传上加大了力度:首先是设置“书香心语”等栏目;在黑板报上及时将班级和“读书小标兵”的读书事迹、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相关文章在全班学生面前亮相,给学生一种心灵的触动。其次是组织学生成立文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系列活动,并将学生的读书习作、生活感受等优秀作品展览在班级文学角上,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黄宪芳.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探究[J].教育观察,2014(13).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白板;语文课堂;激趣;互动

如今,电子白板的使用已越来越普遍,它引进课堂已经近四年了。最初对它的陌生、好奇,过渡到学习、尝试,再到现在的熟悉与喜欢。它的出现是对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方式的一大变革,为此,教师开启了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地投入到电子白板的使用中,优化了课堂教学。通过这几年的使用我充分感受到电子白板与语文课堂整合形成的优势,它带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领域,而不局限于有限的教材。下面,我仅就我的白板教学课的实践来谈几点思考。

一、巧用电子白板,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学生仍沉浸在课间的兴奋中,这时如果贸然采用枯燥乏味的讲解导入,效果肯定差。若能运用电子白板创设情境,则能像磁石般把学生吸引过来,集中其注意力、拨动其心弦、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时,我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京,了解一些名胜古迹,一上课我就通过电子白板播放自己制作的一组图片,配上动听悦耳的音乐,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故宫、水立方、鸟巢、天坛等一幅幅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幻灯片的放映,让学生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学生迅速进入文本,这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讲解。这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可高了,他们看得更认真,听得更入神,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巧用电子白板,加强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电子白板技术出现之前,我们上公开课,往往使用多媒体,都要写好教案、做好课件,上课时就按照这个过程进行讲解,课件就是一个简单的播放过程,要出示的重点词句事先必须在课件中设计好,以点击按钮播放的形式呈现出来。课堂上缺乏互动性,老师一言堂,一节课下来教师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瞪着一双大眼睛听,有的则左耳进、右耳出,有的甚至一点也听不进去,教师偶尔也会向学生提问,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利用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性,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教学内容的改变随时在白板上书写绘画、批注,解决学生的疑问,或者直接从互联网上找出视频或音频资料,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因素加入教学内容中,也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记得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鲸》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说说通过书本预习了解到什么?学生有的说鲸很大,伺机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并用电子笔做好批注,然后在白板上呈现出鲸的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地感受到鲸的“大”。接着我再问作者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叙述清楚的?学生说出不同的说明方法,我让学生上台拿电子笔用红色字迹在白板上画出句子并做好批注,写上说明方法。这样激励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三、巧用电子白板,化抽象为具体,使遥远变接近

电子白板,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还能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现实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在教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对于“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比较陌生,进而对“圆明园的毁灭”损失惨重的理解有难度,教学时我就借助资料和电子白板等教学手段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并通过今昔的对比,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在课前交流时,先出示圆明园昔日的美景图,如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蓬莱瑶台等,同时展现收藏的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及奇珍异宝。通过看图学生脑海中形成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情景,从而促发他们内心无比惋惜的情感。

在了解毁灭时,我插入影音《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实画面,从而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和清的无比憎恨,在爱恨情感中生发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强烈感情。电子白板中的影音播放功能独有的播放和停止功能为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观看提供了便利。

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师生互动、丰富了教学内容。让我们在教学中灵活、恰当地使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使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周艳.浅谈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小学电教下,2010(10).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7篇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知道学生“在哪里”

有人笑谈:语文教师上课时是知道要“去哪里”的,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学生现在“在哪里”。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非但不是“零起点”,而且是起点各异。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犹如处于阅读之旅的始发站,教师很有必要对出行的人员及装备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1. 学生的知识起点

谁也不能否认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进课堂的,虽然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但是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基本一致的。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抓住关键词“智慧”开展教学,再布置课堂作业:联系文本说说“智慧”的体现,用“智慧”一词造句。笔者看着“熟悉”的作业,不由想起之前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中“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时,关于“智慧”一词的教学也设计了类似的课堂作业:题1 ,正确书写“智慧”,至少说出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题2,用“智慧”造句。题1的设计主要考量的是“智慧”一词是该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题2的设计与四年级的“撞衫”了。两个年级课堂作业雷同的现象,说明四年级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零起点”,显然是不科学的。

2. 学生的思维起点

思维起点一般是指学习和认识新知识时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它的基本形式就是判断,主要有自然起点与逻辑起点两种。关于自然起点,通俗地说便是感性思维,是关于主体的感知觉记忆与情绪的心象手段。思维的逻辑起点也是一种心象手段,是运用表象和想象对于事物的分析和把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抽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感性思S为主,即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语言的描述进行思维。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让学生完成“作者笔下的小艇是什么样的”与“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两份作业,便是两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体现。前者让学生借助具体的语言,通过感知觉的参与,产生富有情绪的表达――小艇又窄又长,两头翘起,还很灵活,你看……后者基本上只能得出理性的判断:小艇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两种思维方式无所谓对错,只是作为教师很有必要考虑:小学生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有所认识,阅读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3. 学生的经验起点

我们经常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看到这样的作业:这篇课文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完成这份作业,需要对文本的主要信息进行提取,梳理要点并进行表述,具有一定的难度,并非适合所有年级的阅读教学。

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教师在新课伊始便出示课堂作业:课文围绕荷花写了

、 、 等三方面的内容。期待学生以“闻花香、看花美、联想花”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这必然导致课堂上出现少数学生应答而多数学生当“看官”的现象。假如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各自然段主要写作者在做什么?那么学生很容易读懂第一段写作者闻到荷花的清香,第二、三段写作者看到美丽的荷花,第四段写的是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在此基础上,借助课堂作业:“课文先写 ,接着写 ,最后写 。”让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经由读懂一段话,再把段意联结起来整体把握课文的学习过程,是中年段学生语言训练和经验积累的重要经历。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重视学生的经验起点来展开教学进程。

二、 定位学生的学习终点,明确学生“去哪里”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目标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制约和规定学习的进程[1]。其实,相对“在哪里”的茫然,关于“去哪里”――学习终点的问题,教师还是比较清楚的。毕竟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教师总会从字词学习、文本把握、词句理解、表达赏析等方面列出几条要求,并付诸实践。

不过教师信手从各类参考书、教案集中誊抄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段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基于学情的具体要求,大多缺乏针对性而且不具操作性,课堂作业设计也失去了准星。明确教学的终点,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能关注学情,体现学习策略,给出检测标准,教师依标扣本设计课堂作业方能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共同走向终点,并允许个别学生拥有一定范围的弹性要求存在。

1. 明确学段的阅读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第三学段都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但是第三学段进一步提出“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要求。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要求,决定了课堂作业设计着力点的异同。如,同是写人叙事文章的内容概括教学,四年段属于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第三学段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桥》的课堂作业应这样设计:题1,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老汉身上的什么事?抓住具体的语句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题2 ,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的特点,说说环境描写在烘托气氛方面的作用,并仿写一段话。教师熟识学段目标,才不至于提出低于或高于学段目标的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规定和提示课堂作业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均有的放矢。

2. 明确课时的训练目标

学段目标是基于学段的基本要求,相对宏观一些,课时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引领教学和检测学生是否到达终点的评判标准。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猫》一课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解作者笔下猫的性格,并用关联词说说它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堂作业设计如下:课文第一自然段从______、______、 ______ 三方面写出了猫的性格______。主要体现在它既______又______;既______又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表达作者______的情感。

学生当堂答题,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观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帮助所有学生最终到达终点。

3. 保证必要的弹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还应体现在能否促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比如新课中的生字,有的学生课前已熟识,有的学生连字音都不能正确拼读。基于学生起点的教学,教师应把听写排进课堂作业,用时2~3分钟进行6~8个生字的听写,随后同桌用1~2分钟迅速批阅。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教师重点展开易错、难懂字词的教学,然后让听写有误的学生订正誊抄;达到正确书写和理解的学生,自由选择用其中的词语口头编故事或写句子。学生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教师考虑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目标允许弹性存在,以期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那么所有的学生都能到达终点,教师还会欣喜地发现有不少学生还取得了“破纪录”的高水平发挥。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师在课结束前出示课堂作业:题1, 抓住词眼“醉”,说说文中谁醉了,为什么醉了?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题2,思考谁没醉?为什么?通过查阅资料说说对作者的了解。选择题1的学生再次回看全文,抓住词眼“醉”字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词的表达之妙:“小儿醉”因为周围景美,因为卧着剥,自由惬意而醉;“翁媪醉”,因为满足于孩子们自然成长已能分忧,老夫妻自在逗乐喝酒而醉;“大儿子醉”因为暗喜自己能种田,想象明年好收成,欣喜劳动能换来美食而醉。教师从学生的反馈判断是否达到学习的终点。选择题2的学生则要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抱负,感怀作者的豪情与无奈。学至于此,学生显然超越了学习的终点,奔向了另一个起点。

参考文献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8篇

一、备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趣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奇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的导入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温故而知新的导入可以衔接学生的新旧知识,直截了当的导入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然而在语文课堂中,导入除了要注重形式,还应注重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青蛙看海》第一课时,我这样导入:有人想看大海吗?然后出示了一幅大海的图片,问:你看到了怎样的大海?(要求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此处设计意图在于紧密联系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在执教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第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出示课文插图,问:你从图中观察到了什么?(要求有顺序地观察)学生交流时会说到天空、河流、草地等,这时我相机引导到天空,说:这一片纯净、湛蓝的天空就来自拉萨,并相机板书课题。这样的导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使导入的指向性更明确,与课文内容联系得很紧密。

二、备识字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识字不是简单地走流程,不是随意地唱笔顺,而是应该有设计地教学。识字教学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是简单地用一块小黑板一股脑儿地呈现,也不是课堂结束前十分钟的集中学习。生字教学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在《青蛙看海》中,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识字教学。在教“苍鹰”的“苍”时问:你学过的哪个字跟它很像?(枪)这里是利用了形近字相比较的方法记忆。在学习“登山”的“登”时,注重讲授新部首(登字头)和生字的结构(半包围)。在随文学习“级”时,由于“级”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常见字,会读并不难,难在会书写,所以我重点强调了这个字的笔顺。学完“级”,很自然地过渡到生字“吸”的教学。由于“级”和“吸”是形近字,所以教这个字时,重点就放在了它的义上,首先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吸气的动作,再让学生把气吐出来,随即问:这个动作叫什么?从而巧妙地引出“呼”,并告诉学生“呼吸”是一个由一组反义词构成的词,并问: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这个环节的设计巧妙地把生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了一起,使生字教学这个环节显得更丰满。

三、备训练点

语文教学的一个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选好训练点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训练点的设计。五年级上册的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一课的训练重点之一是复述故事,而不同的课文复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故事的复述侧重点应是加入想象,使故事内容更生动、更丰满。因此,在设计教案时,围绕这一侧重点,我们可以在两处地方进行有效的训练。(1)在第一自然段中,围绕“成熟的葡萄”进行说话训练。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成熟的葡萄图,问:你觉得这是一串串怎样的葡萄?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并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说,这样,“成熟”一词所包含的内容就丰满了许多,也为下文“狐狸馋得直流口水”作了铺垫。(2)第二自然段中写道:“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在教学这一处时,引导学生想象:狐狸想了哪些办法?(跳、爬、捣、扔、摇等)你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抓住动作、心理、语言来详细地说一说狐狸是怎样做的吗?这一处的想象说话又一次地补充了文本的空白,并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的讲故事埋下了伏笔。

有人说:“语文课堂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我们不苛求完美,但可以渴望在河水的流动中不时泛起朵朵浪花。”我想,这些可爱的、充满智慧的浪花正是我们今后所要追求的。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正确;解读;有效;教学

有效即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教材解读则是备好课的前提,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确解读教材是首要的一环。只有正确深入地解读教材,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准备,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地实施教学,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解读教材就要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挖掘文章的思想意义和情感要素,明确构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等,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一、教材的解读,要深,忌浅尝辄止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对深入解读教材有过精辟见解,他认为:要想真正地上好语文课,必须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

1.从整体上把握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时,首先应考虑它在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上的目的和意义,善于将它放置于这一单元、整册书的内容编排体系中甚至这一学段中来审视。

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了解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就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如,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的课文《飞夺泸定桥》和《桥之思》都与桥有关,语文天地中的“日积月累”(积累有关桥的词句和古诗)“畅所欲言”(说说著名的桥、想象的桥)“开卷有益”(阅读历史名桥及桥的故事)“初显身手”(搜集资料,了解家乡桥的历史和故事,了解最新的建桥技术)“笔下生花”(写写有关桥的习作)的内容也与桥有关,从“有形的桥”到“无形的桥”,从认知到实践,都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因此,老师解读教材时,应该整体把握单元内容,确定教学重点篇目,统筹安排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

2.于细微处斟酌

解读教材,不仅要在宏观上对全套教材有所了解,更要从微观上作深入研究。在完成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后,接着便要“钻”进教材之中,集中精力仔细研读。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等等,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

如,《燕子》一课写道:“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这里的“痕”用得好,刚下过雨,电线细而高,天空淡蓝,“痕”显得那么朦胧淡远,若有若无,富有诗意。如用几“根”,则显得平实,缺少韵味。

又如,在《秋天的怀念》一课中,窦桂梅老师对“好好儿活”这一句话的深入解读使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母爱是那样真实朴素而意味深长,触动心灵!

二、教材的解读,要活,忌生搬硬套

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并不认真地研读教材,而是急于看教学参考书,上网查找教案进行参考,甚至直接搜集一些名师的优秀教案就去上课,导致上课有时难度偏大,有时容量偏多,有时意图不明,照搬照抄,后果是没有自己的深入研究,随心所欲,甚至稀里糊涂,有时导致学生越来越没有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也很低下。

现代教材的解读不再是狭义地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而是对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解读,这样才可以把握教学设计的方向。它需要的是灵活机动,要独立钻研,要结合学生学情,不可生搬硬套,盲目跟从。

1.多元解读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对语文教材的多元解读,体现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独特体验感受,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杨九俊教授曾说过:“教师可以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因此,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时,首先就应多方面、多角度思考。

比如,《为了他的尊严》一课,可以解读为赞扬老妇人的睿智、爱心、善良与用心良苦,还可解读为赞扬独臂乞丐获得尊严,用勇气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精神,还可以解读为“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才能有尊严”“只要尝试去做,认真去做,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等道理。当然,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生发,天马行空,而必须有一定的“界限”,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2.结合学情

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同,他们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不一样,因此,在解读教材时要熟悉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所教班级的群体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差异、思维特点等,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才能找准最近发展区,做到有的放矢,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五年级的“马”对于南方的孩子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南方的农村孩子,有的学生对马只有一个很模糊的印象。因此,教师解读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才能精心设计出符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设计。

又如,五年级上册教材要求学生就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向学校写建议书、就家乡环境问题向当地政府写建议书,教师在备课之前就要对学校周边环境问题做一些分析。

此外,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即合理整合、优化内容、超越教材,真正达到熟练地驾驭教材。

三、教材的解读,要准,忌偏离中心

教材里的每篇文章均是经过筛选的,篇篇文质兼美,传情达意。“意”在文章中起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为此,解读文本时,就要深入理解,挖掘文意,透过表面找出隐藏在语言后面的内涵,要找得准,理解得透,要尊重文章主旨。

1.了解作者意图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意蕴的载体。这种意蕴可以是一种情感,一种理念;也可以是一种直白,一种婉曲;可以是对事物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不能偏离中心。

例如,《麻雀》一课,作者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由于老师自己把握不住文章中心,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差时,教师不知所措,没有及时纠正错误,甚至推波助澜,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低效和负效的。

2.了解编者意图

作者意图和编者意图不完全相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意图通常比较唯一,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某种感受。但是编者把这篇文章编到教材里的时候,他要考虑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这篇文章在这个单元当中的地位,这篇文章在这册教材当中的地位,所以许多时候,编者意图往往要大于或多于作者意图。然而很多老师却往往只考虑作者意图,而忽略了编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章安排在这里。这样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不利的。

笔者听过一堂语文课《牛和鹅》,这是五年级下册“角度”主题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要通过故事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遗憾的是,授课老师只是单纯地把它当成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的写作范文来上。整堂课大部分在画动作词、神态词,评析、品味并加以表演,并让学生进行有关段落的仿写,而有关“角度”的文章主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揭示却只字未提。因而,作为单元中的一课,教学目标根本就没达到,更别谈效果如何了。

总之,正确解读教材,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与保证。只有深入、灵活、准确地解读好教材,才能优化课堂设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07-01

尽管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早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师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师按教学参考书的提示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这一宗旨的实现惟有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今天的教育,面临着高素质的挑战。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形成条件

1、教师彻底放下架子,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教师既能是学生的良师,又能做他们的益友,长期以来的师尊、严师,使很多教师舍不得放下架子,学生更不敢“违师圣旨”,哪怕明知老师有时是强词夺理,也甘愿“忍辱负重”,而甚觉是听话的乖孩子,可这样的好学生,将来又怎敢为自己、集体、国家的合法权益而义正辞言、慷慨陈词的辩护?

2、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教师必须改变狭隘的教育观,并努力使学生和家长懂得: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知识,还有能力和品质;学习的目的,不是为提高分数,而是为社会需求。让学生既了解自己的缺点,又看到自身的优点,从而努力发挥潜能,让大家都知道:学生,没有真正的差生!

3、不断创新,切莫半途而废。新的教学模式,是从传统模式进化而来的,它既有传统教学的优点,又有适应新要求的特征。新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种理论上认为较好的新形式,不一定在实践中有好结果;一种能适应社会的新模式,不一定易被师生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勇于探索、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中,更要有耐心和毅力,绝不能半途而废。

二、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具体形式

1、共辩式。是指在教学中,学生间、师生间展开的共同辩论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讨论式。共辩式重在教师帮助,启发学生全面的、多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事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透彻领悟事理的能力和积极思维,迅速辩驳的能力。共辩式可用于基础知识、认识观点、学习体会、知识运用等许多方面。下面以两篇语文课文为例,谈谈“共辩式”的应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八册课文《小麻雀》,学生对小麻雀的命运,自然形成了两个辩论小组,10分钟的激辩,仍无定论。大家的目光集中到我身上,希望获得支持。我笑着称赞了双方的辩驳技能,又说双方的观点,我都赞成,请想想,这是为什么?”又一番绞尽脑汁的思索,他们终于明白:小麻雀的命运,不仅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更与它自身素质有关;明白了不能只就某一方面,就轻率盲目的给事物下结论。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背影》,文中作者眼看父亲肥胖的身子爬铁道时,竟有一学生“嗤”的笑出了声。我顿了一下,随即说这位父亲小丑似的爬上爬下,真好笑,多丢脸啊!”便沉默了。顿时,学生们都积极举手表白自己对这位父亲的敬佩和热爱,同时,对刚才发笑的那位同学以唇舌讨伐。最后,那位学生真诚的对大家说长期的优越生活,腐蚀了我对真挚伟大之爱的感情,我才真正成了课堂上的小丑,感谢这位伟大的父亲,感谢老师和同学,让我清醒了!”共辩式教学,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思维,能激发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特别注意不能以什么标准答案强加于学生。

2、活动式。所谓活,是指将文字符号进行复苏、活化的过程。“动”是指将文中的情节再现的过程。这种活动,不同于简单的形象再现,它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智力、知识和技能,理解文意并能合情理的联想。它体现了语文与各学科和生活的联系。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也是一首好歌,学习诗歌,让学生感受音韵美,用画笔画出诗中画。如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课文《出塞》中的明月、边关、征夫,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西湖荷色等等。将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课文《石壕吏》和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课文《羚羊木雕》等改编成电视剧;将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课文《傻二哥》中卖药糖的情景进行“现场”表演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你简直可以惊喜的发现:学生原来都这么聪明!

3、增新式。这是针对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在课堂适时增加社会热点、法制知识、环保知识、防震减灾和自我防范等内容。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而不是书呆子。开展新闻评述,让学生关心国事,关心天下事,将人生理想、学习目的、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开设法制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用法律约束和保护自己,如学习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课文《故宫博物院》时,渗透《文物保护法》,学习《我的母亲》时,渗透《妇女权益保障法》,学习《生物入侵者》,渗透《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学习《马说》,渗透《义务教育法》等等;进行防范教育,培养学生临危不乱,冷静理智地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

4、运用式。是指将学生所获知识、能力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让他们明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教师可带到课堂,让大家想办法解决。教师也可假制一些事故,要求学生立即处理。毕竟,校园不同于社会,要使学生将来成为社会上的一代风流,运用式教学就尤为重要。

当然,新的教学模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渐完备,但它更期盼着考试制度的合理改革,否则,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升学率而教,新教学模式终会是表里不一的口号。

参考文献:

[1] 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育游戏试题.

[2] [哲学]《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3] 法治教案.

[4] 游国经.创造性思维与方法[M].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 下一篇: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