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1 15:53:45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苏教版国标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了一题多问的习题,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就题论题,以为一题多问的习题和其他一题一问的题目教学价值没有什么差别,只起到巩固所学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作用,所以常引导和帮助学生解答了这类题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笔者认为,一题多问的习题教学价值远远不止这一些。通过对高年级书本解决问题中一题多问习题的整理与分类,发现这类习题的教学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方面的教学价值:有利于概念辨析

1.概念区别――比较两问,防止混淆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8页第8题:一个圆柱形水池,从里面量得底面直径是8米,深是3.5米。(1)在这个水池的底面和四周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这个水池最多能蓄水多少吨?(1立方米水重1吨)

这一题在学生解答后,还要组织学生比较两个问题,围绕两个问题进行讨论“什么情况下是求表面积(几个面的面积和)”“什么情况下是求体积”,使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有效地防止了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混淆。

再如,学习分数实际问题的应用题时,可以设计对比性的题组让学生在练习中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已知单位“1”的量可以用乘法解答;如果单位“1”的量不知道,就可以用方程来解答。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知识,采用对比式题组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系统。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比较两个问题,使学生明白了概念间的区别,从而防止了概念的混淆,有利于概念的辨析。

2.概念联系――归纳两问,帮助总结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53页第11题:两台拖拉机共同耕完一块麦地,大拖拉机耕了9公顷,小拖拉机耕了4公顷。(1)小拖拉机的耕地面积是大拖拉机的几分之几?(2)大拖拉机的耕地面积是小拖拉机的多少倍?(用带分数表示)(3)这两台拖拉机各耕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在学生做完前面两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帮助学生总结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从而沟通倍与率的联系。

在让学生做完三问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总结出这三道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从而沟通了联系,有利于概念辨析。

二、技能方面的教学价值:有利于提高解题技巧

1.审题技巧――解决不同问题,学会选择相关条件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53页第12题:幼儿园买来4箱苹果,一共60千克,平均分给5个班。(1)每个班分到多少千克?(2)每个班分到几分之几箱?

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分析解题思路及学生解答完毕后,还要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两问在选择信息时的异同点和注意点,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这两问都是从三个信息中选择两个信息来解答问题的。“4箱苹果”这个信息对于解答第一问来说,它是个多余条件;同样,“60千克”对于解答第二问来说,也只是个多余条件。因此,我们在解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审题,仔细分析,根据解决不同问题,学会选择相关信息来解答,而不是把所有的信息都用上去。我们在教学时也要设计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学会选择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审题技巧。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15页第7题:一条毛巾6元,一个水瓶15元,一个茶杯4元,一个茶盘15元。(1)妈妈买2个水瓶和6个茶杯,一共要多少元?(2)新安招待所买了32个水瓶和12个茶盘,买水瓶比买茶盘多用多少元?(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一题重点要指导学生根据所解决的问题正确选择相关的已知信息,还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2.分步思考、分解问题技巧――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有不同要求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8页第6题:一个圆柱形油桶,从里面量得底面直径是40厘米,深是50厘米。(1)它的容积是多少升?(2)如果1升柴油重0.85千克,这个油桶可装柴油多少千克?

本题第一问是为第二问做铺垫,有利于第二问的正确解答。通过此题的解答,要让学生总结解题思路:如果把第一问去掉,又怎样求第二问呢?让学生明白要求这个油桶可装柴油多少千克,始终要先求出它的容积,然后才能求出它的质量。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有不同要求。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台阶,让学生分步思考和分步解答问题,逐步提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再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02页第10题:有两个边长都是6厘米的正方形,在其中一个正方形里画1个最大的圆,另一个正方形里画4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1)圆的半径各是多少厘米?(2)两个正方形里圆的面积各是多少?各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3)如果像这样在正方形里画9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这9个圆的面积之和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你发现了什么?

由于此题设计时注意到了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有不同要求,设计了让学生分步思考、分步解答问题的台阶,学生能很快解决了问题,从而有利于形成解题技巧。因此,教师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

三、方法方面的教学价值:有利于思维培养

1.数学问题意识――抽象符号转化为问题情境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9页第10题: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开出后,途中经过6个停靠站,最后到达终点站。下表记录了这辆公共汽车全程载客数量的变化情况。

(1)说说中间6个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

(2)中间的6个站,哪个站没有人上车?哪个站没有人下车?

(3)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本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正负数后练习的,要让学生明确表中的正数表示上车的人数,负数表示下车的人数,而且让学生看懂表中的数据表示的含义,并能回答问题。第1、第2问是为第3问提供范式,学生从第1、第2问中得到启发,培养了将抽象的数学符号转化为提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

2.发散思维――多角度提问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4页第3题:妈妈喝了升牛奶,爸爸喝了升,小军喝了升。(1)三人一共喝了多少升牛奶?(2)这盒1升的牛奶还剩多少升?(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习了分数加减法后,除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多提问题。

例如,教学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时,为了巩固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可以设计以下类型题目。

小芳要做20朵花,第一天做了朵,第二天做了朵。(1)她第一天做了多少朵?(2)她第二天做了多少朵?(3)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估计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两天一共做了多少朵?还剩多少朵没做?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做多少朵?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做多少朵?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做几分之几?两天一共做了几分之几……

通过对这样一题多问练习题的解答,学生不仅充分体会理解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使学生从多角度提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针对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理解能力等设计些一题多问的题目,充分发挥一题多问习题知识方面、技能方面、方法方面的教学价值,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有利于概念辨析、提高解题技巧和思维培养的目的,让数学课教学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此次为时两天的教研活动进行了六个主要议程:一是教研员随堂听课;二是教研室指派的两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三是参加小学选派的两位数学骨干教师的集体备课;四是小学两位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五是对这四节研讨课进行课例反思;六是对五、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进行教材解析。由于几位担任课堂教学执教教师的充分准备,小学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使得这次活动得以圆满成功。

担任研讨课执教的四位教师是能禹小学的教导处主任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小学的老师(执教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小学的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集合》),小学的老师(执教二年级数学下册《评议和旋转》)。所有的课都上得很出色,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堂教学之后是课例反思,这一环节中有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介绍,有听课老师的交流与议课,还有教研员的点评。几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和深入细致的说课,给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杨培志老师的课教风稳重,教学功底扎实,充分突出了一个“实”字,课堂教学实在、扎实、注重实效;老师的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处处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注重了数学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老师的课联系生活,巧妙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使学生形成了清新的空间观念,突出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老师的课从生活中引出数学,使整堂课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特别着手抓住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变静态数学为动态数学。四位教师的研讨课引发了大家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讨。

在随后的研讨交流中,参会教师一致认为,课前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改意识强,注重教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运用于实际,服务于数学,注重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注意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的统一,要注重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几堂课的共同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同时,也认真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并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广泛地交流。

课例反思后进行了教材简析活动,在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不仅针对本册教材做了全面系统的解析,还向大家传授了进行教材简析的方法:

1、抓住每一章节、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

2、明确分析出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知识点;

3、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

4、分析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哪些是有困难的,我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教学设计来避免错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老师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集听课说课评课和教材解析为一体,使大家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几位授课的老师也深深感到,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总结这次活动,呈出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领导重视,安排到位。县教育局副局长亲临现场指导,各学校认真组织此项活动,同时以文件的形式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都作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2、准备充分,效果突出。为推动我县小学数学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推广先进的课改新模式,总结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培养成果,县教研室认真选拔授课教师,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认真备课,充分体现课改理念,切实落实三维目标,全力渗透新型学习方式,适时使用现代远教设备,通过授课和听课师生的反应证明此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圆满成功。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49-01

苏教版小学数学在教材编排上多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能否在低层次的学习中打好坚实的基础决定了更高层次内容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读全阶段教材,着眼全局,设计切合度高、无缝衔接的教学,让学生在具体学习中得到多层次的锻炼和全方位的发展。

一、依附教材,着力基础

数学教学强调理解,强调由浅入深,学生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堆积上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包容,形成知识的内化。而这一切都依附教材,依照教学内容层次的安排,借鉴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才能创造性地实施,为更深层次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中,教材提供了用长和宽分别为3厘米和2厘米的长方形来铺满两个正方形(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情境,从这种简单的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探索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这样的编排简单而科学,学生在用列举法解决这个简单的生活问题时,既学到了方法,又发展了数感,积累了解决生活问题的初步经验。我们不能片面求新求异而忽略了对数学本质意义的追求,偏离教材创设不能激发数学本源的情境。学生依托教材中的情境更好地学到倍数的相关知识,在列举中发现公倍数的含义和本质,这些材料直观,容易接受。

二、依托生活,发展提高

数学教学强调“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加强学生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倍数和因数》复习课时,笔者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运用和解释中加强理解。比如剪彩带的问题,“红彩带长36分米,蓝彩带长24分米,可以把两根彩带剪成长度相等而无剩余的小段,最少可以剪成几段?”这样的问题属于找最大公因数的问题。而“小明和小军都参加了游泳夏令营活动,小明3天去一次,小军4天去一次,7月1日他们在游泳馆相遇,那么下一次他们相遇在几月几日?”这样的问题属于找最小公倍数问题,在练习中,要求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在画图、演示、计算、说理中明白题目的含义,建立数学模型。学生经历这样的生活化历练,把数学方法与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相结合,如再遇到相关问题时就能调动相近知识原理来运用。

三、依靠思考,逐本深化

数学知识的内化和思想升华的最终载体是思考,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只有经过充分的思考、探寻、反思,才能到达知识本源的“深水区”,构建知识框架,完善知识模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给学生思考发现的时间,并适时加强引导反思,让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完整和升华。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抢30点游戏”时,笔者开展了这样几个教学活动:

1.活动激趣

(公布游戏规则:每次可以报1,2,3,先抢到30的人获胜)

师:你先还是我先?

生1:你先。

师:好的,很有风度,我报2。

生1:我报3。

……(过程略,师获胜)

生2:我先报,我报2。

师:我报3。

生2:我报5。

师:我报6。

……(又是师获胜)

2.引发思考

师:你想说什么?

生:为什么老师总是获胜,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奥妙。

3.还原过程

(将双方报数写下来,供研究观察)

第一次:2,3,6,8,10,13,14,15,18,20,22,25,26,27,30。

第二次:2,3,5,6,7,10,12,14,15,18,21,22,25,26,29,30。

4.思考交流

师:怎样抢30点才能获胜?

(生思考后交流):要抢到30就要抢到26,22……2。

师:为什么要抢到26呢?

生:因为最多报3,抢到26随便别人报多少都是自己获胜,同样的道理前面的数都是减4得到的。

5.拓展运用

师:修改游戏规则,又该怎样玩这个游戏呢?(比如抢30,每次可以报1,2,3,4)或者你们自己制定抢多少、报多少的规则。(学生活动)

6.再次反思

师:到底蕴含怎样的数学规律?

7.交流总结:要抢到N,就要用N除以可以报的最小数和最大数之和,余数是几,就先报几,如果余数是0,就要让别人先报。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充分地活动和思考,举一反三,在思考中逐步发现了蕴含其中的“奥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学设计要有耐心、有层次、有方法,要让学生在多样学习中得到多维发展,这样的“立体”教学会让数学学习教的愉悦、学得轻松,让教学成为一个有效的过程。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107-01

课堂小结是每节课的必备环节,它既能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也能提炼学习内容所涉及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小结当成或有或无的环节一带而过,或由于时间原因干脆省略掉了,这对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小结,发挥小结对知识提炼与情感升华的重大作用。

一、知识梳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式小结对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并形成知识结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每一节课结束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梳理与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用简洁的语言或图表将知识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从而提纲挈领地再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同时对于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归纳与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汇聚成点,再将点纳入整个学习体系中,理清纷繁复杂的关系,便于记忆和掌握。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质数和合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完本节之后进行知识的梳理,从而总结得出知识结构(见下图):

这样学生就能够很清楚地明白“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对于质数与合数的判断也就能够通过看其因数的个数而得出。此外,对于100以内的质数,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教师还可以编成词语压韵的“质数歌”让学生记忆:二、三、五、七、一十一;十三、十九又十七;二三九,三一七;四一、四三、四十七;五三九、六一七;七一、七三、七十九;八三、八九、九十七,二十五个质数要牢记、要牢记。此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将本节所学习的知识与已学过的奇偶数进行比较,明确两种分类方法的不同。这样两者之间就会有一些交集,如只有2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奇数不一定就是质数,如9、15等,这样的比较、总结使知识的梳理更全面,学生对数理知识的掌握更透彻。

二、提炼思想,承前启后高屋建瓴

数学小结不仅需要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再现,更需要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比较密切,前面学习的内容是为后续学习打基础的,在小结时引导学生由表象的知识提炼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提升学习能力,拓展视野。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时,由例题,学生很轻松地就可以总结出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时涉及的转化思想,这样教师在教学小数乘法这一单元时就不用再反复讲解了,只需在下一步教学时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个别订正即可。在这样的小结中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前后传承关系,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升华情感,发展正确的价值观

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感觉都是枯燥的,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习惯。在小结环节,教师可以对不同学生的收获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与肯定,从而坚定其学习的信心,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有的学生在小结时提出:把六个面的面积加在一起即为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评价:明确了表面积的意义,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值得表扬。有学生指出:因为长方体的六个面中相对的面是相同的,可以直接用(前面+左面+上面)×2来表示其表面积。教师评价:你简化了刚才同学所说的方法,使列式更简便,很棒!有的学生又将上一位同学的表达形式用字母进行了概括:S=(ab+ah+bh)×2,这样真正实现了将语言叙述的形式转化为用字母表示数,更有数学味了。教师评价:你将本节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档次,实现了知识的升华,太棒了!还有的学生指出,实际问题中有的并不需要求出所有面的面积,这样就需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举例进行了说明,如制作鱼缸、粉刷墙壁等。教师评价:你能结合实际进行总结,太了不起了!这样的总结评价,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使小结更加丰富与圆满。

总之,课堂小结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归纳、总结与反思,这样才能在学生总结出知识结构的同时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方法,并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升华学习数学的情感,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提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一、课堂小结不妨“缠缠绵绵”

临近下课,许多老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总是显得匆匆忙忙,一般只有2~3分钟时间。这种课堂小结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只会看着板书,机械地复述一遍。或者有时候由教师自己再强调一遍,收效甚微。

“缠缠绵绵”的课堂小结,是允许时空的拓展和延伸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学完第一课时之后,我在课堂小结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设计一份圆规的使用说明书。”显然这样小结方式,学生是不可能在寥寥几分钟内完成的,他们首先需要了解说明书的一般格式,对说明书的项目进行简单的分类,如“圆规的构造”“圆规的功能”“圆规的用法”等,然后才开始积极地回忆课堂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尽管这样的小结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们却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在课余时间自发地组成合作小组,交给了老师一份份满意的答卷,他们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小结理应“疙疙瘩瘩”

课堂小结方式的僵化,让一些“久经考验”的高年级学生变得轻车熟路,他们大多数会将板书读一遍,陪着教师顺畅地走完这一过场,而其他的学生则沦为“看客”。提升课堂小结的难度,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梳理、构建过程,让学生自己选择总结方式、自己确定总结顺序。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将各个知识点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而故意打乱板书的排列顺序,最终形成的板书结构显得非常凌乱。面对“乱七八糟”的板书,指名小结的学生在复述时吞吞吐吐。此时其他同学自发地进行补充、纠正和完善,教师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集体参与,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串联,梳理知识之间的前后顺序和彼此联系,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小结。

三、课堂小结应尝试“断断续续”

课堂小结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某一个固定环节,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灵活地扩大小结的范围,在适当的契机适时地进行小结,让学生及时反思,从而促进后继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使得反思归纳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课堂小结也并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大胆地拓宽课堂小结的时空,让课堂小结延伸到课外乃至校外,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进行各种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小结活动。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中常见生活用具的价格,用虚拟物品的形式开了几家百货商店,要求学生任意购买两件商品,算出自己应付的钱数及找回的钱数。由于活动耗时较多,笔者分次开展活动。学生在这种“买”与“卖”的趣味性活动中,兴味盎然地开展小结,巩固了简单的人民币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小结方式比那种“指名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堂小结应求“快快乐乐”

改变传统的课堂小结,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要转变以往那种或单纯围绕“知识点”进行小结——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或让学生为自己找榜样——你觉得这节课哪位小伙伴表现得特别棒等。让学生从课堂小结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和再创造的喜悦,变被动的复述为主动的构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小结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生日,然后小组之间说说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或那一月包含着本节课中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在与自己密切联系的数据中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小结的氛围。针对学生出生日期中“年份”差不多的情况,教师出示了自己的生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对“平年、闰年”以及“大小月”等知识进行再次巩固。尽管没有要求学生在小结过程中说出那些抽象的定义,但是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完成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6篇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下培养学生检验的好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1 .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 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 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Ji发学生求知欲。

3. 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72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1课时)

1、混合运算2课时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8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8课时)

1、十进制计数法2课时

2、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3、减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4、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4课时

5、除法的意义4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三、量的计量(6课时)

2、名数的改写4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2课时

2、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3课时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4课时

4、小数和复名数3课时

5、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3课时)

小管家1课时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0课时)

1、角的度量1课时

2、垂直和平行2课时

3、三角形2课时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课时

5、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7篇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76-01

实践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数学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农村小学生欠缺科学操作的技能,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农村地方资源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一、巧用农村地方资源,提高学生数学实践情趣

学习兴趣和激情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在理性而枯燥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中巧用农村地方资源,努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情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找规律》一课时,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巧用了农村中常见的资源――“杆秤”进行教学。“杆秤”是农村家庭必备的称量工具,孩子们虽然认识,但是会使用的不多,懂得其工作原理的更少。上课时,笔者出示了一把“杆秤”并问道:“你们见过这种东西吗?知道它是什么吗?”一个孩子笑着答道:“这个谁不认识,我家就有两把杆秤。”“既然认识它是杆秤,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吗?”“称东西的重量。”一个孩子抢着答道。“你们谁能用这把杆秤来称一称这袋苹果的重量?”笔者接着问。这时只有四五个孩子举手,笔者邀请了一位学生到前面来给大家称量。该生看来是一位勤劳能干的孩子,他又快又好地称量出了苹果的重量。“杆秤里面有许多学问,你们知道杆秤的工作原理吗?”笔者接着问道。孩子们一个个陷入沉思,没有学生举手回答。笔者激励说:“你们想动手做一个杆秤吗?”孩子们听说可以自己动手做杆秤,兴奋极了。他们在兴奋、热烈的气氛中学做简易杆秤,积极探究橡皮筋的长度与课本数量之间存在的规律……

二、借用农村地方资源,提炼学生实践操作本领

学生实践活动不能光凭兴趣,还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实践活动效果。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训练并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本领。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粉刷围墙》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经历粉刷围墙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巩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感悟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笔者首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活动步骤,大家总结得出主要步骤:①计算粉刷面积;②计算人工费;③计算涂料费;④选购涂料;⑤粉刷围墙。虽然不是真正让孩子们粉刷墙壁,但是,前期的数据采集的实践活动就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在计算粉刷面积前必须测量围墙的长和高,笔者问:“我们要测量围墙的长和高,需要什么工具?”“用卷尺。”一个学生回答。“卷尺可以测量围墙的长,但是测量围墙的高就很难。”笔者说道。“我家里有竹梯,我们可以利用竹梯爬到围墙上来测量围墙的高。”一个女生说道,“我家有长竹竿,我们可以利用竹竿来测量围墙的高。”一个男生提出新的办法。“你们真是太有才了,两个主意都不错,解决了围墙太高我们不容易测量的难题。”笔者高度赞扬了这两位学生。“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去测量围墙的长和高吧。”在组织学生实地测量后,大家又回到教室一起计算出围墙面积、人工费和涂料费。

三、活用农村地方资源,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数学实践不仅仅是动手的活动,更是动脑的过程,实践是一种探索精神。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农村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自行车是农村常用的交通工具,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一课时,笔者将课堂安排在车棚里,孩子们以为要让他们骑自行车,一个个异常开心,笔者说:“你们天天都骑车,有没有想到过自行车里也有数学?”“自行车里有啥数学?”孩子疑惑不解。“车轮是什么形状的?”笔者问道。“车轮是圆形的。”孩子们齐声应答。“今天我们要举行一场特殊的自行车比赛,你们知道怎样的自行车跑得最快?你们能设计出这样的自行车吗?”笔者提出了比赛的内容。“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脚蹬一蹬、用眼看一看、用尺量一量、用笔算一算、用脑想一想,研究研究自行车里究竟有些什么秘密?”孩子们纷纷行动,在相互合作中共同探讨,经过实践探究,他们发现了:大齿轮转过的总齿数=小齿轮转过的总齿数,大齿轮的齿数×转数=小齿轮齿数×转数,自行车行驶的路程=车轮周长×周数,周数=前齿轮数÷后齿轮数……学生在综合发现的规律中终于探究出“前齿轮齿数越多,后齿轮齿数越少,这种自行车速度越快”的规律,并根据发现的规律设计绘画出这种车速快的自行车。

只要赋予孩子发现的眼睛,他们就能探寻到更多的秘密;只要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他们的创新能力会更强,实践能力会更高。教师要善加利用农村地方资源,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37-01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构建有效课堂是非常重要的。何为有效课堂?笔者认为,学生能够获得进步或发展的课堂就是有效课堂。高效的课堂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参与,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有效课堂展开探讨。

一、精心备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师要在课下精心备课。教师备课的过程不仅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入了解与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找寻如何将教学知识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很高的认知水平,自身的知识框架也仍然在构建中,如何能够让教学内容最直接地被学生理解与吸收,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花心思研究。首先,要备学生。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掌握程度,从而确定教学方法。其次,要备教材。新知与旧知有什么联系,重难点是什么,怎样突破难点等,都需要教师了如指掌,才能有针对性地备课。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时,学生对于圆还没有形成固有的概念,虽然生活中也有很多接触到圆形的机会,但对于圆的各种性质、特点,学生并没有了解。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对圆的形状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我并没有急于马上教学生如何用圆规画圆,而是准备了很多生动的图画,结合每一张图画我都交待一个和圆相关的性质。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此外,这些图画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学生自然没有想到自己每天都见到的东西居然还有这样的特性,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让他们对于教学内容充满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是构建有效课堂的核心

好的课堂是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参与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锻炼自身的思维,自己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建更好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判断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个长方形”时,我把这道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为自己的结论寻找足够的证据。这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学生就这个问题纷纷展开了探讨,形成了两种相对立的看法:一组学生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组学生却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也可能是一个正方形,并且立刻拿出自己找到的习题作为证据。持第一种看法的学生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么圆柱展开后还是一个长方形。”双方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正当双方的辩论进行到如火如荼之时,第三种不同的意见出来了。该生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拿出自己用纸折的圆柱对于自己的观点加以证明。在这种激辩过程中,学生充分打开了自己思维的闸门,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了自身的探究精神,构建了一节高效的数学课堂。

三、注重激励评价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有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更好地鼓励与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的思考及回答给予激励评价,这对于学生而言将会是极大的鼓舞与肯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更多地与学生互动,也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激励评价,这能够更好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能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总结、归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总结出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这让学生在接受后面的教学内容时更简单也更轻松。看到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因此得出了圆周率,同学们真棒!”这样的肯定和鼓舞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受用的,这不仅肯定了他们的思考过程,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新理念的构建,也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打造出更为高效的课堂。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17-01

长期以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也有了操作意识。但是在很多时候,课堂上的操作还停留在浅层次的“伪操作”上,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和发挥。要走出这个“误区”,笔者认为,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不重形式重体验

许多教师在认识上把操作看得比较“神秘”,认为操作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有两个误区:一是找不到可以操作的地方,认为不需要操作;二是认为要贯彻“课程理念”,千方百计地在教学活动中寻找可操作的内容,设计可操作的活动。其实,操作本不必如此,华应龙老师曾经说过“要让数学像呼吸一样自然”,也许在不经意间,你的一个小小的操作活动的安排就让学生收获颇多。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的面积》时,要用小正方形摆满长方形,从而算出长方形的面积。这样的活动需要进行操作吗?一定要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小正方形和长方形,用摆的形式才能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求法,才能找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的计算方法吗?回答是否定的。这种不能带给学生任何思维启示的活动太过“形式化”。笔者在教学时就采用了图例法来替代这种费时费力的“操作”。这样的过程不繁杂,不费周折,却育人于无声。

二、不重表面重内在

大多操作活动进行时教室是非常热闹的,一些教师认为这样就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放手学生去做了。其实这样的操作活动关注点有问题,操作不能给定一个内容而后放任学生自由,而应当给予适当的操作要领指导、合作和帮助,让学生真正地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到数学知识。教师在操作活动之前应当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操作提纲,制定操作目标,引导和参与操作过程,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并引发学生的思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时,操作过程比较简单,但是操作方法是简单的“告诉”,还是让学生经历思考后自己去发现呢?操作的目的是验证还是发现呢?显然我们应当选择后者。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操作的:

师:前面学习过圆柱的体积公式,记得是怎样推导的吗?

生:记得,将圆柱的底面积转化为长方体的底面积来计算。

师:统一公式是什么?

生:V=SH。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想一想,可以把圆锥的底面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然后用统一公式来计算吗?

生:不可以。(追问:为什么?)因为长方体和圆柱体上下均匀,而圆锥体不是。

师:那具有相同底面和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是不是相同呢?

生:肯定不同,圆柱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

生:如果把圆锥补上一部分,把顶点所在的部分也变成一个圆,才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相等,所以圆锥的体积小于圆柱的体积。

师:说得真好,你们听明白了吗?那么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怎样研究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

生:要等底等高,就像圆柱和长方体的关系一样。

师:你猜他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的两倍。

师:是吗?我们应该怎样来研究?

生:可以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倒水看看,桌面上就有这样的容器。

师:那就开始你们的研究吧。

……

三、不重结果重过程

针对要研究的内容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的操作方案,但不可否认,由于操作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操作未必就能成功,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要重视操作的过程而淡化操作的结果,让学生在经历中总结得失,建立科学的态度观。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笔者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计算去探索规律,学生也认真制订了操作方案,但是实际操作结果却与预设有出入,几个小组得到的数据保留三位小数分别是2.917、3.408、3.250、3.125等,学生面对着操作得出的结果无法作出准确分析。这时笔者以一段数学史实资料加以引导,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研究这个问题的一般方法,肯定了学生的操作策略,并展示数学家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比较自己的操作与他们的差距,思考可能产生问题的原因。学生在比较中总结,得出要多次试验的结论,还分析出圆的直径和周长越大,越接近圆周率的“理由”。本节课教学如果仅从操作结果上看无疑是失败的,但是学生在其中获得的东西却又是丰富的,有价值的。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是有必要也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操作探索时,要有正确的方法、清晰的思路、科学的分析,这样的操作活动才能在数学学习中越来越彰显其价值,突出其优势,告别“伪操作”的误区。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10篇

事实上,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所用的策略可以看出其数学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强弱。青岛版数学教材非常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采用多样化的解决策略。在这套教材中,小学数学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

一、画图法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的过渡阶段,画图是必要的方法。关于画图的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1.画图可以帮助我们列举出所有的情况

例如,提供星期五菜谱,其中有蔬菜和水果两种,蔬菜是豆角和菠菜两种,水果有葡萄、苹果和梨三种,要求:一份盒饭含一种蔬菜和一种水果。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画图列举出所有的搭配

方法。

2.画图能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所学内容

比如十进制、分数的意义和运算以及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呈现时间与速度之间关系的图像,要求学生说出公共汽车从一站到另一站行驶的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图像会一目

了然。

3.画图能帮助我们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比如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例如,在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混合运算”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这样的问题:第十届动物车展中,第一天的成交量为65辆,第二天的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两倍,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这时学生画的图可以有效地帮助解决问题。

二、列表法

列表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可以将问题中的各要素条理化,找到数量关系;或通过一一列举,将所有情况有序地写出来。关于列表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1.列表可以帮助我们整理信息,进行推理

例如,在教学中曾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笑笑不喜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喜欢航模。我们可以画一个表来帮忙,把信息记录下来,并进行推理。

2.列表能帮助我们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寻找规律

如,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中,当一个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列表呈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三、猜想与尝试法

尝试法即通过观察,根据原有知识,不断试误,最后解决问题。如:填写除法竖式里的空格。

在五年级数学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中,是通过类比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从而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然后对猜想进行验证。实际上,归纳、类比是获取猜想的重要方式。

比较典型的是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应用中“猜想与尝试”中

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原来是用假设法去解,但这套教材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具体的解上,而是放在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上,体现了“猜想与尝试”的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并运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呈现。学生可以通过逐一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并对这些情况分别进行检验,最终得到问题的结果;也可以在检验中加以调整,如果“发现腿数还差得很多,多增加些兔子”,又如从一半开始检验(假设有一半是鸡)。这部分内容不仅使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还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和估计的能力,使学生经历建立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发展自己的判断能力。

四、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

这种策略体现了数学中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退”

的思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在问题复杂时,我们可以退一步去考查它最简单的情形,由最简单问题解决的方法,推广至较复杂的问题的情形,最终总结出规律,使复杂的问题得以解决。例如:五年级数学上册有一个问题:五(1)班10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2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事实上这个情境具有代表性,如计算握手次数等,学生都可以利用这一策略加以解决。

五、逻辑推理法

逻辑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随着儿童掌握比较复杂的知识经验和语法结构而逐渐发展起来。如,小红比小军高,小军比小玲低,小玲比小红高,谁最高谁最低?

六、动手操作法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的认识”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长方体后,学生自己动手,用土豆或萝卜切出一个长方体。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刀垂直切土豆或萝卜得到一个面,再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依此类推。学生在切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又是一种长方体特征的提前渗透,起到了巧切土豆或萝卜妙引思路,以此引导学生发现特征,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大量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抓住事物本质的特征,形成牢固的概念。

总之,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当然,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策略意识,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上一篇:五年级英语教学总结范文 下一篇:化学教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