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8 17:38:46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数学课堂 生活化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我们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切实实施与贯彻研究性学习,是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与研究的重点。研究性学习课堂有着自己的一般性规律,那么在高中数学这门具体的学科中如何体现,如何落到实处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要关注的问题。下面我就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与大家分享。

一、数学学科特性中一般研究性学习规律的体现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的研究,而不是老师的研究。当然诚如很多一线教师所理解的那样,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也要研究,在研究中提升。我们说教学相长是肯定的,在教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同时,也必然会对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同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位置颠倒,学生就很难做好研究性学习,教师也很难培养出有研究特性的学生或人才。由此可见所有的课堂都具备这样的特质,那么数学课堂也不例外,只是学科不同而已,具体体现不同而已。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转换与推理,才能生成新的知识与新的推理结果,否则就很难做到数理逻辑的推导,数学学习就会陷入迷局。也就是说数学学习必须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才算是真正的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发挥。为此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生活化情境材料,这里所说的生活化的情境材料一定要是学生可以理解的或是学生在生活经验中经历过的,千万不能用自己杜撰的无中生有的材料糊弄学生,否则,教师的信用会受到怀疑,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我们课堂上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能够激起学生兴趣或是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创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宽、思维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而在现实中很多一线教师对数学研究性材料的生活化存在着抵制与认识上的误区,他们会产生疑问:数学还可以生活化吗?那样的话,是不是数学的庸俗化?其实这不仅不是数学的庸俗化,而且是对数学的升华,因为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原则性的阐释。

2.研究性材料的来源,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可以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针对这些原始性的材料,我们不仅要从生活中提炼,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思考得来。其最终的回归点应是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无论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怎么样,我们都要做到把自己对数学研究性学习材料的获得途径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学习的基本方式,从而为其后来的学习与工作提供最重要的思维逻辑基础。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教育教学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影响,让很多数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走向了教育教学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偏离了逻辑的评价,陷入了结果性的终极性的、功利性的评价。为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教学本身,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体现学科特性,注重数学课题研究性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课堂 社会实践 多媒体课件 研讨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134-01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学习和生活中的某一实际问题和精心设计的探究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学习过程。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学生从中能亲身体验和自主探求知识的来源,它完全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探讨一下开展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五种途径。

一 立足于数学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参与合作和组织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思考研究,敢于质疑,敢于向教师的权威挑战,这样就能使学生加深或拓宽所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巧设疑问并组织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讲三角函数时,笔者会问:“运动员以多大的仰角投标枪时才能使投送的距离最远?学生热烈讨论后说:“是45度。”“要把一块圆形钢板做成一个四边形的板材,如何才能使四边形的板材面积最大呢?”在指导下,学生开动脑筋,动手画图分析,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到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到掌握数学知识的紧迫和重要。讲等比数列时,引入了一个小故事:印度有一位大师发明了64格棋盘的国际象棋,当国王要奖励他时,他只要一些麦粒,国王欣然同意。他要国王在国际象棋棋盘的第一格上放1粒,第二格上放2粒,第三格上放4粒,每一格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格的2倍,一直放到第64格,结果全印度的麦粒都拿来也不够用,国王大惊。后来有人用电脑计算了一下,发现结果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麦粒足以铺满整个地球表面,这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再如:讲球体时:“水的表面张力有使水的表面收缩到最小的特性,于是荷叶上的水滴总是呈现着球体形状,请从数学角度分析其原因。”经师生共同论证,学生们知道了相同体积的各类形体,球体的表面积最小。我最后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积极探究精神,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更足了。经验表明:探究性的数学课堂是开展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常见的有效途径。

二 利用数学教材中的相关补充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

深入研究教材,取得研究课题。新编的高中数学教材研究性学习部分已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如: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等。要求学生在学过相应的数学知识后都要认真阅读和钻研这一部分的教材,深入探讨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结合生活实际选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写出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在同学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因此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材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直接的途径,不可忽视。

三 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践,开展研究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实践性活动。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生活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途径,学生要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借助网络资源,制作数学多媒体课件进行研究

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课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它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它是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的有机组合,使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受到了刺激,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创新性研究学习能力有着独特的影响力。我经常利用几何画板生成三角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使学生深刻感悟到了图像的变化规律及性质。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给出相应数值,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在屏幕上显示它们的图像,仔细观察,分析不同的数值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振幅、角速度、周期和相位的概念有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借助多媒体课件是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最形象、最直观的途径。

五 组织研究性学习研讨会,交流课题研究报告

对确定的研究性课题进行认真研究后,要让学生写成研究报告,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开展第二课堂学习活动。学生自主进行研究过程和成果交流研讨会,教师平等参与合作探讨,让学生畅所欲言,人人参与辩论,勇于提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补充完善,圆满结题,写成具有独到见解的学术小论文进行交流学习。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演讲口才,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树立团队合作探究的学习风尚。组织研讨会,完善课题研究是开展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根本途径。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中学物理 教师 学习活动 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

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

一、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探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2]。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之所以这样表述,是由于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公的身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从基本理念的角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它与“探究性学习”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异[3]。

二、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更是主张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情景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常常相互交叉、相互推进。

研究性学习课题应具有专题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学生自主性及可操作性等特点[4]。

寻找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就是选题,确立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选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起点。

(一)“课题”是由“问题”而来。

“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何才能做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是基本途径:随时记录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坚持不懈地提出问题;学会由一个主题出发,提出各种问题。但发现问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问题是隐藏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之后的,因此,在观察各种现象时,我们要特别关注一些有价值的现象。

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专家讲座、科学前沿引发问题;已有的文献、资料引发问题;从学科学习中找问题;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如社会热门话题、参考教师提供的课题。

(二)从“问题”中筛选“课题”。

问题的提出有不同的角度,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对所有的人都能成为一个研究题目。

1.学会将问题进行归纳分类。

(1)从回答问题的要求划分:“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怎么办”或“如何做”的问题;

(2)从回答问题的方式分类:读书报告类、参观调查类、实验研究类、设计制作类、观察记录类等。

同一个事物或现象,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研究问题。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基础知识、资料的来源、查阅资料的能力、实验条件,以及教师的指导程度等来决定将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2.“问题”与“课题”的关系。

“问题”与“课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区别。简而言之,课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即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能回答和解释某种现象的问题,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对学生有教育意义。一般来说,能够成为课题的问题具有如下特点:问题比较明确,而不是含糊不清;问题涉及多个变量,而不是单一变量;问题的提出有一定基础,而不是虚无的;问题具有通过实际研究解决的可能性。

(三)在选题阶段教师应该做什么。

1.注意学生在“选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提不出课题;课题提出的依据不足;课题太大、太空;课题太难,不切实际。

2.针对学生的困难提供有效的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学生一开始大多不知道从哪里发现和寻找课题,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启发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注意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养成细观察、勤思考、善提问的良好习惯。

3.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启迪实践活动、解决问题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疑惑、惊诧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探究的愿望。问题的提出可根据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方式,如教师可以用设问的方式引入、从演示实验中提出、从各种图表中提出、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从日常生活中需要解释的现象导入、从与知识实际应用相关的问题提出等。问题情境的创设可运用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提出一些问题,揭示矛盾,导入新课,也可以在学生学习完部分内容之后,创设问题情境,使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

4.指导学生对选题作出价值判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和可能性等方面对所选课题进行评估,帮助学生选题和立题。

三、教师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改革指向是双重的,除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外,还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一)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性是关键[6]。

1.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鼓励创新和实践,学会欣赏学生。

3.角色的转换: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服务者、促进者、鉴赏者、研究者,以及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而不是研究性学习的主宰者。

4.知识和能力: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物理学科知识、学科前沿动向、教育教学理念、常用的信息技术、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并有快速获取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能。

(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长期积累形成的教学经验,较多地关注学生对教师自身教法的适应,而很少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去适应学生的学法[7]。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的弊端,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方案、研究过程和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共同行动者与合作者。

不同的学生必定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选择适合学生自己阅读的部分,让学生自学,也可以在学习内容的纵横方向上,为学生提供命题或材料,让学生自己查找补充材料,自己进行归纳、综合、对比等。在完成若干内容后,让学生回顾现在的学习策略与过去的不同之处,并对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哪些是不太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学习策略等产生自觉的认识。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民主、平等的气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教学角色的限定,超越“你”与“我”而成为“我们”,使教学过程具有生命的活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条件和环境,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激活学生的经验储蓄和知识储蓄,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反省、有所总结,对学习产生“元认知”,在教师帮助下进行自我构建。

中学物理课堂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由于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学习方式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需要广大教师加倍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知识并不最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学生通过问题来探究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合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0.

[2]美国国家科学院编写.中国科协信息中心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简介[J].小学自然教学,2000,(12):34.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5]郭涵.研究性学习挑战今日教师.中国教育报,2001.

[6]胥兴春.研究性学习的若干问题探讨.天津教科院学报,2001.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物理教学 引导 渗透

在当今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背景下,物理教学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某一知识或规律产生或发现的过程,将当初科学家们研究这一问题的过程适当地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进而掌握某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才是物理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名物理学科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引导,使这一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呢?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一、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必要性

1、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性活动,实现自我发展,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2、研究性学习特点

从教育心理学讲,研究性学习属于发现学习。发现学习的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出现,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必须有学习者去独立发现,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再将发现内容和结论内化。而接受学习的特征是把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少地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不需要学习者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只需要学习者把学习材料加以内化,把新旧材料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即新学习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内容融为一体,并存储下来。可见,发现学习过程比接受学习过程多一个即解决问题的阶段。前者比后者复杂。根据发现学习的特征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

①自主独立性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培养个体的创新素养,这就决定了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独立性,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独立的方法、自主探索、自研交流,独立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②探索性 科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历史。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善于探索,所谓那些没有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是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的。

③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培养,它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或研究的成果,也就是说学生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是否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运用去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等。

④全体合作性 研究性学习主张学生全体参与,她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她目的是尽可能激活所有学生的潜能,研究性学习中无“尖子生”和“学困生”之别,成绩平平者的同学,很可能具有研究和创造的潜质。同时,研究性学习工程往往是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结合,她需要合作者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去解决一个问题,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特点。

3、在技校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很有必要

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理应作为创新教育的主战场,有其高而深远的价值,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技工学校的物理教学,存在着许多困惑,令人深思与反省。一是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公认的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普遍对理论文化课的学习存在种种困难;二是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认可标准,实际的教育是脱离了物理教学原有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物理教学应有的勃勃生机。在一个变革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科学技能,在培养这种技能方面,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其他的教学更为有效。

根据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布鲁纳认为,教育不仅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有新发现的自信感,发现法利用学科内部概念造成新奇、诱惑,引起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发现法有助于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助于记忆。

因此在技工学校的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以提高我们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二、在技校物理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目前阶段技校的教学形式仍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技校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于物理学科而言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布鲁纳认为,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要根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其灵活性较大,老师教学时应注意:1、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求知欲;3、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知事物的联系;4、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6、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参考布鲁纳的观点,我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在教科书的框架内尽可能多的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的教科书已经给定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框架(学生不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作为教师就应该在这个框架内尽可能多的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①首先,要注重启发学生对某一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和猜想(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技校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培养这一能力,如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一些问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物体加速度的研究过程、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焦耳定律的研究过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猜想其中可能有一些是不正确的,或者说存在概念错误,还有可能某些真正的影响因素他们根本没想到,这时我们教师千万不可单纯为赶进度,将这一过程留于形式,而应该耐心仔细的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物理知识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更多的猜想,这样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②其次,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方法、途径和工具(培养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了许多猜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的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可以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由于此过程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准备一些实验器材,以供学生选用),对于学生设计的某些典型的实验,教师还可将它介绍给其他小组,其他小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改进意见,这就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例如,在讲授技校物理教材中第56页,第三章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时,可提出需研究的课题: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本节定量地研究“加速度a与外力F和物体质量m的关系”。要求设计解决方案,包括实验装置、实验器材、要观察测量记录哪些物理量、根据数据分析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经一番思考讨论,学生会得出一些实验装置,然后教师加以引导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让学生统一认识到书本装置的好处。(之一小车匀加速直线运动便于控制),此时学生会提出书本图中用光滑木板,而这是理想的木板,我们实际并不能找到如此的木板,我们实际用的木板,当小车在木板上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必然要受到摩擦力,此时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实际应为F合=F绳-F摩,考虑到实际中摩擦力测量并不容易,而本实验要解决的问题中如何解决这个摩擦力问题是十分关键的。由此学生再次展开讨论;如何来平衡这个摩擦力,经分组讨论,学生很快提出:只需把木板一端略抬高些,让木板与水平面形成一个倾角θ,让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Gx=G·sinθ来平衡这个摩擦力F摩,使小车放在这个木板斜面上恰好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决了摩擦力平衡问题后,学生情绪高涨,为自己探索的成功而兴奋,紧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本课题核心,加速度a与合外力F和质量m的关系,加速度a与合外力F、质量m两个变量有何关系,应如何研究。由于学生们在初中自然科学中学习电学《欧姆定律》时已学过类似方法。很快学生答出:采用“控制变量法”:先让两小车质量相同m1=m2,(控制一个变量不变)而让两小车受到的绳子拉力不同,测出相同的时间小车经过的位移,再由位移公式S=(1/2)*at2得a=2S/t2,从而研究加速度a与合外力F关系转化为位移S与合外力F的关系;再控制两小车受到的拉力这个变量相同F1=F2,让两小车的质量不同,测出相同时间小车经过的位移,仿前步骤,研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转化为位移S与质量m的关系,综合两次实验结果,同学们很快会得出,a∝F和a∝1/m的结论。

在实验基础上,教师归纳牛顿第二定律,得出F合=ma。采用研究性学习这种模式后,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学生的情绪一直处于紧张而兴奋的最佳点,思维活跃,能对课堂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③另外,对于某些同学提出的设想,倘若短时间内无法在课堂内用实验验证,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课后去验证,当然也可以采取其它的方法来帮助分析,例如,有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有关,而这一实验又不便直接验证,那么我们还可以采用极端假设的方法来反驳,我们假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是正确的,那么必然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当速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将等于零,物体的运动将不再需要动力装置来克服阻力,这显然是错误的。对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也可采取这样的分析方法来反驳,假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增大而增大是正确的,那么反过来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也应该是正确的,试想,当我们推一重物很费力时,是不是只要将它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缩小就可以实现省力的目的呢?显然这样的设想是荒谬的,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采用这种反证法的思想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大有益处。

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学生从事实(物理现象)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已的猜想,最后不管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小结成结论或经验。虽然这样的结论并不是非常全面,但对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做更为深入的分析,最终去伪存真,综合分析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另外一种做法也值得一提,那就是采用类比法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新知识与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类比,扩大他们思维的空间,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在现行教材中适合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声波的传播形式可比作水波的传播形式、电流可比作人流或水流、电压可比作水压、原子核与原子体积大小的关系可比作乒乓球与地球的大小关系等,这些形象的类比是将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效的融入课堂,对于某些抽象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打一些恰当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来打比喻,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猜想对电阻大小可以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哪些,然后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一个个因素逐一研究,然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比喻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有几位同学在讲解电阻随导体横截面的增大而减小时,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将电荷通过导体比作千军万马过桥,若桥越宽则军队越容易过桥,阻碍越小,那么电荷通过导体时导体横截面积增大,电荷通过时受到的阻碍也会越小,电阻越小。经过许多这样训练我认为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类比能力,同时还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解是否出现偏差,效果十分理想。

3、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体验性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体验,构建知识。如:1牛的力是多大,20牛的拉力是多大,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用手托起两只鸡蛋所需的力约为1牛顿,用手拉开易拉罐所需的力约为20牛顿。再如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开关门的过程中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的关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时测力计要保持静止,这一点也可以让学生将测力计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进行具体体验,显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

三、课后辅以一定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目前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常用的一种形式,物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科技结合十分密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适当开展一些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课题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都非常有益。

1、课题研究要选好题目

要搞好这项活动首先是选题的问题,研究课题的来源可以源于课本或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内容。

如: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车床刀架上车刀受力问题、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调查不同服装材料的保温性能及其发展状况、学会抄读家用表(水表、煤气表、电能表)、装配直流电动机模型的体会、调查城市中的热岛效应等,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有趣而且贴近生活的好课题。当然课本中的小实验和小制作,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外研究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适当布置。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他们平时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他们所关心的话题,结合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加以应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冬天到了,大风天气很多,许多同学到了室外都喜欢躲到树后或墙后避风,但两者的避风效果显然不同,同学们之间展开热烈的争论,我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课题----“障碍物对气流的影响”让他们课后通过实验讨论并验证自己的结论,结果全班同学都参与了这个课题的研究,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在交流讨论时,大家又做了改进,学习讨论的热情非常高。

2、课题研究的分组研究、总结成文

课题研究的第二步就是分组研究、总结成文。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题,然后按照课题的种类将全班同学生分成几个专题研究小组,分别制订研究计划,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研究问题的直接感受,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都要作为一个参与者,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同时可以给于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各组成员定期进行中期汇报,教师做好跟踪记录以防个别小组半途而废,最后要求各组按照规范的格式总结成论文,以便进行班内交流。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兴趣,我们还可以将每个学期学生课外课题研究论文装订成册。

3、课题研究的讨论与交流

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讨论与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演讲的方式、做报告的方式(可配带电脑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答辩的方式等多种形式,交流过程中其它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改进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论文的深度,也有利于其它组学生拓宽知识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受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在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做法,这里我谈了许多研究性学习的优点,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原因有二:第一,教学时间不允许;第二,每一种教学方式都各有所长,“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性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都是必要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知识可以用来解决问题,而发现学习也有扩大知识和检查知识理解得如何的作用,绝对不能以此来反对或摒弃其他学习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使它的优势充分发挥,我们最终的学科教学必将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成果必将无比丰硕!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唐卫海 刘希平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2、《物理》(第三版)全国技工学校通用教材

3、《有效教学方法》 [美]加里D鲍里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物理教学探讨》2005.1

5、《论研究性学习》王升(课程·教材·教法) 2002年第5期P11~P15。

6、《研究性课程的构建》谢树平.教育研究,2001,(6).

7、《基于问题式学习》张建伟.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研究性学习的物理课程模式则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穿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即根据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把学习的材料以问题或情景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提出各种假设并收集资料加以验证,独立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发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它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以创造为指向,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通过教研交流,在听课活动中发现现在的高中课堂教学活动,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占主导地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新课程理念还是以口号的形式呈现,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甚至在心理上还存在抵触情绪,在实际教学中不敢放手学生,不相信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为此,要能动摇教师的这一思想,关键的是要树立典型,让教师把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想法和做法不要理想化、条件化,不要认为这些都是发达地区才能做的事情;让他们把眼光收回来,看看我们身边,就我们的现有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下同样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从我的课堂进行改革,借助2011年毕节市“六个三工程”立项课题《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实践探索与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课题的立项子课题《优质课堂与尝试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组成员自费课题)的研究,在综合毕节市《毕节地区“六个三工程”的课题指南(2012-2015年)》(毕地教办研【2011】64号)的通知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技研发中心《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总课题组的指导材料,结合《人民教育》发表的“尝试教学”理论,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尝试教学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通过尝试教学将研究性学习思想与高中物理教学有机结合,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创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快乐中学习物理的课堂环境.通过近一年来的实践研究,让我的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让研究班级的学生对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由惧怕转变为喜欢,甚至是爱上了物理.这些转变都得益于以课题研究为支撑,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落实新课程理念,最关键的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对落实高中新课程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才能去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制约新课程理念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瓶颈问题.只有教师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动上突破了这一瓶颈问题,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落实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第一步.

在突破了教师方面的瓶颈问题后,接下来的是要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突破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学生心理产生深刻影响的瓶颈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突破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突破.在这里切记不能只使用说教的方式进行,因为专门的说教是很难让学生对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教师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认知行为中发生认知上的冲突,教师再巧妙的、不露声色的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由心理上对灌输式教学的学习效果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让他们在无意中从心理上接受小组合作尝试教学的学习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全身心的投入到讨论学习中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的智慧为小组服务,让每一个小组成为一个小的智囊团体.

在突破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这一瓶颈问题时,我常采用的是游戏的方式和学习中的当堂检测,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心理意识到我们平时看了、听了认为自己懂了而实际上不一定真的懂了的学习现象彰显出来,同时让学生知道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常出现的“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学习现象正是来源于此,让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这样学生就能由心理上对小组合作尝试教学的方式产生亲切感,从而乐意去接受这种学习方式.

在突破了教师和学生在认识上的瓶颈问题后,接下来是要将理论和学生实际相联系,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融合到小组合作尝试教学中来.要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高效的学习活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课堂.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以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为教学指引,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在教学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先试再研,研后展示,展示升华”的教学三环节.

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小组合作尝试教学为基础实行“331学习”模式:即3情3动1规划教学模式;3情指以课本情景、问题情景和实践情景为载体的尝试学习情景;3动指自动、互动和慧动――个人内心的尝试学习活动、小组内的尝试学习互动、成果展示的智慧生成互动;1规划指教学活动在老师的宏观规划下进行.

1以物理课本为情景载体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建构主义实际应用的一个方面,其中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是指学科知识的实质性内容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组织.它是由有组织的、稳定的概念组成.认知结构的构成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使其形成一个按层次高低和纵横联系组织起来的“金字塔”式的结构.

以高中物理课本内容为情景载体的尝试研学过程是建构主义的隐性体现.这一过程是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单位,根据课本相应内容自主地通过各种形式去研究、去学习、去尝试应用,并不断地获取新的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在以课本情景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尝试研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物理心态的改变,是以我要学好物理的积极心态进行学习,而非要我学好物理的消极态度.

在积极的心理驱使下,以课本内容为载体情景,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不断地提取物理知识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提取都是小组成员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形成的信息,正是这样,被提取的信息在与小组员的讨论与争辩中不断与原有知识进行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纵横联系组织起来形成自己新的认知结构.在实践过程中还发现一个非常有用的现象就是:通过在新旧知识的融合过程中还不断的将学生原有的认知上的不足给彰显出来,在同伴互助的作用下得到纠正与提升.

在小组成员的尝试与讨论中,考验着成员的性格和合作精神,锻炼成员的意志,培养着成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以问题情景为载体学习

在教育心理学里,有效学习即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其产生的条件,在客观上,学习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在主观上,学习者本人应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同时其认知结构中应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其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 即同化的过程).任何知识都是整体网络上的一个点或一个节,离开了网络,也就丧失了生存的基础.

在以“物理问题”为情景载体的尝试研学中正是利用了教育心理学中的有效学习这一原理.在每周所给的物理问题都是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让问题材料与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通过小组合作尝试研学,在对物理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点在认识体系中同化成新的知识网络,让这些知识网络又为新的知识获得建立认识上的新起点.

JP]在对物理问题情景为载体的学习中,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在所给的材料呈现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在开始时都给出了相应的参考答案,目的是为学生指明解题的方向,然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却出现向答案猜、靠、套的情况.对思维上出现错误的情况却只字不提,让错误的思维在认识深处埋下了一个坎,随着时间的推移,靠猜、靠、套的思维痕迹被惭惭淡忘,原来形成的错误思维方式却又出现,当再次遇到相似的问题情景又出同样的错误.

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对物理问题情景作了一点改变:即在所给的问题情景中不再给出参考答案,让小组成员直接分析讨论.这样的一点改变在小组的讨论中却引起了思维上的巨变,因为没有了参考答案的指引,当对问题的分析出现不同的结果时,也就不知道谁对谁错,这时就只有各抒己见,互表观点,组员们用批判性的眼光理性对待,最终得出一致认同的结果,通过批判性的争议,让错误的思维更是暴露无遗,新旧知识的整合、同化更为深刻.

3以实践情景为载体学习

“实践出真知、尝试是先导”这说明了通过亲身尝试、进行实践研究、体验对学习的重要性.而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践和尝试在学习物理中更为重要.

以“实践体验”为情景载体的教学中,让学生以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教学资源,教师建立起物理情景后,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如在学习匀速圆周运动时,先准备小球和细线.让学生用细线系住小球并使小球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近似认为),学生在玩转体验中对匀速圆周运动这一具体的物理现象有了认识.在认识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教学匀速圆周运动.又如在学习薄膜干涉的现象时,事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提示进行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到自己所做的实验现象,再结合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所做、所想和所悟中学习物理.

以“实践体验”为情景载体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部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形成感受物理现象之美、析美妙现象之理的思维品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灵活应用三种学习情景,让小组各个成员先由个人内心的尝试学习活动、再到小组内的尝试学习互动、最后形成成果展示的智慧生成互动.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不断地进行教材方面和课程体制方面的改革。早在1*9年市教科所组织推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我校就积极响应市教科所号召,认真学习和探索的研究性学习。20*年学校派部分教师到上海青浦县实验中学学习,然后由这些老师向大家汇报学习的情况,印发有关的学习材料,提高了思想认识。邀请了市教研室和市教科所的专家到我校讲座、做示范课等,使大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思想上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20*至20*年我校紧跟改革的步伐,积极实践和探索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上,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二、课题组的组成

我校申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后,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使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了保证。我校采取的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牵头的课题组负责制。在老师们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成了以校长为课题组长的课题组,初一年级组的全体教师就是课题组的成员,教务处王春霞主任和李晖老师为课题负责人。

三、主要研究和实践过程

1、动员与学习

学校的主要领导首先从思想方面对全校教职工开展素质教育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的教育。一方面多次派教师参加由开封市教科所组织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班和专家讲座,提高认识,以点带面;另一方面对全校的教师,进行了有关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教育并提出要求,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做出了安排。学校的教科室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和对实验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

20*年我校先后派课题组的*老师、*老师、*老师分别赴*、*、*等地参加中央教科所组织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研讨会。他们听取了来自全国专家的汇报、经验介绍,考察了一些中小学的实验基地,研讨会从各个方面都使我们受到启发,对我校的研究工作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

在教研室的协调组织下,我们也充分利用了本地的学习资源,不断地学习外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十四中的河大附中把研究性学习融于课堂的观摩课、13中和实验中学开展综合实践的展览汇报和创新学习观摩课,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2、实践与探索

(1)利用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题立项以后,我们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有关的课程,安排李宗领老师专职上研究性学习课。课堂教学的开展主要分这样几个阶段进行。

1、动员学习阶段;了解什么是研究学习,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怎样做课题的知识,和如何选题等,宣讲一些案例。

2、选题(包括初选,交流后再复选)

3、研究如何做课题,写出计划;班内交流,进行开题

4、各课题组收集资料、开展研究阶段;不断地进行反馈和调整。

5、各班进行结题报告会,交流研究成果。

6、总结评价阶段,整理出我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论文集。

研究性学习纳入教学计划是学生能够全员参与的保证,开展这门课的教学是一个开创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内容上要侧重综合性和多样性,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重过程,重体验,不急于求成;注重克服困难精神的培养,懂得没有困难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科学。

研究性学习课的课堂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利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开展的活动除了开题、结题交流活动外,还可以开展利用网络的探究活动;辩论单元活动、演讲单元活动既有学习准备过程又有活动开展过程;以及各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讲座活动等;例如我们围绕“如何保护城墙”、“如何更好地开发开封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多次的讲座、讨论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十分欢迎。所以,我们认为开设研究性学习课,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

(2)利用假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20*年和20*年的寒假我们都组织了初一年级的全体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于放假前组织动员学习和培训,各班进行开题活动,学生与指导教师交流;待下学期开学后进行课题成果展示、评比。整个活动自始至终,计划完整,工作有条不紊。如20*年4月的课题展示会,学校评出一等奖的课题成果有三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4个,对同学们开展小课题研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和促进。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主动地获取知识,积极动手,参与社会调查实践,同学们的实践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及体会

1、成果

“黄汴河的环境保护”的课题组研究,是我校组织学生与市环境保护协会合作共同开展的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我校聘请了专家来我校进行环境保护、水源保护讲座,多次组织学生赴实地考察;通过考察和访谈让学生了解黄汴河历史的变迁,探索黄汴河水污染的根源及治理措施,课题组形成的的结题报告获得了市科协评比二等奖的好成绩。由我校李宗领老师带领部分学生组成课题组研究民间泡菜的制作研究论文参加了全市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交流大会;由刘书亭和王春霞老师指导的关跃、范华等同学制做的电子对讲门铃获得了市小发明一等奖,吕颖颖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的“灯泡更换器”获得了市小发明二等奖。在学校举办的学生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展示会上,同学们制作的菜肴,色香味俱全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高度评价。

我们还组织学生走访走访“SOS儿童村”送温暖献爱心并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进行“SOS生态”科技考察活动,亲身体会参加环保科技活动的艰难和乐趣,增强了作为现代人的环境意识、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制作和比赛活动,成绩突出,我校获得了河南省科技示范校的称号。

我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在青少年航模比赛中我校获得两个全国一等奖,五个省一等奖,三个省三等奖。在课题研究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整理出版料了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论文集---《放飞梦想》。

课题研究有力的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去得了突出成绩。近几年,每年第一志愿选报我校的小学毕业生人数均居全市局属学校第一位。每年都有逾百名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并有多人在历年中招考试中进入全市前十名。毕业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思维活跃,升入高中后发展潜力大,苏强、柳超,孟进等同学曾取得全省高考理科状元或前三名的好成绩。章颖、李楠等十几位同学在高中即光荣入党。在20*年的中招考试中,有200人被省、市重点高中录取,两个实验班的126名学生中有118名学生升入省、市重点高中,王震、张喆两位同学同时以总分462分并列全市第一名。在河南省实施的“百、千、万工程”中,二十七中有教育专家1人,学科带头人3人,骨干教帅6人,人数之多,层次之高,居全市乃至全省同类学校前列。李克铖老师被评为部级教改新星,李学勤老师获得部级园丁奖,黄海燕、冯东辉、姜峰基等老师曾在部级比赛中荣获大奖,姜峰基老师被聘为我市初级中学唯一的一位省级“课件制作评审专家”,田香梅、王春霞等五位同志被评为市尖子教师。娄和彦、董彦、王瑞忠等数十人先后受到国家、省、市级表彰,其中部级先进10多人,省级先进20多人,市劳模3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近几年来,先后有周雅娟、俞维静、石莹、魏晓敏、李祖阳、董雪玲、李洁、何云、郭椅、徐剑、姜峰基、丁锋、张喜凤等十八位同志在开封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体育、计算机等11个学科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并代表我市在河南省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丁淑华等十位老师录制的示范课已面向全省发行。我校老师在全国、省、市有关比赛中的成绩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全校教职工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最近两年二十七中学先后获得了中央教科所素质教育优秀实验学校,“全国知心家庭学校”;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省“师陶学陶”先进集体、省“推普”工作先进集体;市“综合评估优秀学校”“优秀基层党组织”、“依法治级’先进单位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2、体会

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因为历史上任何一项创造发明,都是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结果。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应该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融合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因此,它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师组织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发的;可以与课程教材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可以是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合作完成的;可以是无人指导的,也可以是教师或者其他人指导的;可以是“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也可以是对未知的探索;结果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甚至可以没有结果。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高中物理教学需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在教学重力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物理自由落地的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理解“竖直方向”的内涵,要尽可能采用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体。物理知识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物理知识,而且物理知识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这样庞大杂乱的信息面前,教师是不可能事无巨细地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都给学生讲清楚。只有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进行精细地选择,认真讲解。而更多的内容则只是提示,略讲或者点到为止,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者其他的学习材料,进行自主研究和学习。另外,除了教材上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的实际准备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和研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引导好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1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我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讲,不但教学方式他们不喜欢,教学效率也不高,而且很容易让他们对本科的教学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不断地推新,要有新意,有想法,活跃起课堂的气氛来,让每个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课堂中去,让知识自己流到他们的耳朵里去,而不是灌进去。有些方法可以反复用的,比如,列举新鲜的事例,增强讲课时的语言感染力等等。

2.2展示“物理情境”

每一个物理实验都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境”。现象明显,富有吸引力的物理实验能建立生动的“物理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看到一些物理现象,动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与理论学习相互对照、验证,加深理解,以便形成正确的“物理情境”。例如,在生活中总是错误地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那么我们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汽车的制动、启动的受力变化规律,然后让学生再利用导轨、小车等器材来做实验验证,最后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重要结论,很自然的建立正确的“物理情境”,深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

2.3充分、灵活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能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技术,采用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载体,以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模拟再现物理过程,将瞬息即逝的短暂过程延缓,便于观察和分析,将高中阶段难以实际接触的实验通过视频等方法模拟展现。学生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自己在头脑中就形成“物理情境”。例如,多普勒效应难以观察,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模拟蝙蝠的“超声波探测技术”,分析多普勒测速仪,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多普勒开关,甚至展示宇宙红移现象的文本、图像资料。利用多种媒体让学生建立完整、准确的“物理情境”。

三、提倡学生研究性学习

学生学习不是把教师讲的知识记下来就行了,这样得来的知识没有自己的建构过程,只是在吃教师“嚼烂的馒头”。只有自己探究思维活动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学到知识,培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要从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对此,教师应充分注意其下述特点。

3.1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物理学习离不开实验,很多物理现象和原理,单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能充分传达给学生的,必须要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有的教师习惯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边操作边讲,学生只能看实验,对实验过程知识的形成体会不深。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才能进入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感受实验带来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自己列出实验提纲,定出实验项目,找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和设备,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进行讨论,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总结。学生在课下也可以自己制作实验器材,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

3.2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探究的体现,没有问题就显示学生没有对知识进行思考。学生只有在探究分析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要在教学中留白,不要把内容一股脑地给予学生,要让他们有探究的余地。教师引导学生在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分析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动学生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

3.3学习途径开放化。

研究性学习范围是广泛的,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上,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实验,开阔视野,感受知识的多样性,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比如,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使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便于学生了解。学习了摩擦力后,学生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事例,如自行车车轮和路面之间的摩擦,手和门把之间的摩擦等。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给学生讲解著名物理学家的故事等等,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集体的氛围中,学习气氛活跃,互相被调动起来,大家积极发言,取长补短,拓宽了信息的来源,激发出灵感的火花。即便平时学习不主动、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参与其中,共同进步。

四、总结

总之,在多年的教学实验中,我认识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搞好教学的根本,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才能制定一些正确的教学策略。物理教师在新课改的进程中要不断探究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广福。高中物理教学低效现象分析与对策[J]。学周刊,2012,(31)。

[2]闫慧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探究[J]。学周刊,2012,(31)。

[3]乔爱华。高中物理教学管窥[J]。学周刊,2012,(30)。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光的折射》采用“开放式”开发方案,每一模块都形成相对独立的文件,运用时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对各部件进行选择、组合。课件菜单采用XML文件结构,只需利用课件提供的编辑器进行简单编辑,即可实现课件结构的增删、顺序调整等再制作。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性的学习平台,能够按照“双主”教学思想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件还提供了思维导图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学生在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大脑的无限潜能。

制作背景

本课件选自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二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本课件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几节课的学习活动做铺垫。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为充分体现“自主学习 、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课件提供了“自学入口”和“课堂入口”两个不同的入口,选用不同的学习材料以及学习方式。

1.自学入口

(1)确立概念

首先,我通过实验观察中的“筷子弯了”、“硬币移动”(如图1)和“光线折了”三段视频让学习者对“光的折射”这一物理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我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立“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会发生偏折”概念(图2)。

(2)实验探究

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交流,该工具一改“演示”模式为“体验”模式,只有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才能够看到动画的模拟,充分体现了“多媒体学习工具”这一大赛主题。在自主活动中,学生能初步探究物理规律、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图3为拖动滑块观察入射角、折射角变化的探究实验。

图3

(3)现象解释

首先通过动画模拟“筷子弯了”(如图4)、“硬币动了”(如图5)、“海市蜃楼”(如图6)、“水变浅了”等折射现象形成的过程,并分析其原理。然后再由视频揭开光的折射秘密,引导学生对照实验数据感知物理现象,并试着解释这几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既增强了实验的权威性、真实性、可信性,又使现象的解释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并且一目了然。

(4)趣味实验

通过“池中叉鱼”(如图7)实验进一步验证折射现象的存在,理解明明我们“亲眼所见”的鱼就在眼前却叉不到的“怪”现象。再由“人造海市”(如图8)实验,体验海市蜃楼的神奇。最后再实验验证并模拟“当入射角大于一定角度时折射光线却不见了”的异常(如图9),为高中物理的定量研究埋下伏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实验特色,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5)拓展延伸

在“分解七色光”、“透镜原理”(如图10)、“折射率”(如图11)三个实验中加深折射现象的理解,体现折射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树立“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观,并为下一章乃至高中物理的定量研究做好铺垫。

(6)乐中有学

“光学达人”(如图12)、“神奇之光”(如图13)采用小游戏的方式检验学习效果,首先选择回答几个问题,看看你是否进化为“光学达人”了,再通过透镜的拖拖拽拽,应用反射、折射、色彩叠加原理、点亮“神奇之光”,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而又富有挑战性。

(7)自悟自得

归纳、梳理知识结构,用课件提供的思维导图工具,将所学知识结构绘出思维导图(如图14)、知识树(如图15),还可以保存为XMⅡ文件和位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了起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

2.课堂入口

根据教学策略不同对材料进行了必要的取舍,取消了拓展实验、小游戏等环节,而增加了“复习导入”、“重新修订”环节。充分体现出“学习工具+教学工具”的设计理念。

课件采用“开放式”设计,课件内容结构采用XML文件调用方式组织,使用者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编辑,即可实现课件内容的取舍、增删、调整,使课件更加灵活,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减少了重复开发的负担。

艺术布局

整个课件以蓝色为主色调,凸显科技主题(如图16)。画面导航区、显示区、装饰区分割合理、层次分明。导航中的一级菜单位于右侧,二级菜单采用下拉式设计,用三角形位置指示当前选择,简单明了(如图17)。

在不影响精美的前提下,采用异色、异质、异形扩大需要强调部分的反差,并且将重要内容放置在显示区的明显位置,让主体引人注目。整个课件虽内容繁杂,但各节次风格、界面布局协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在“大同”中求“小异”,遵循“单一时找变化,变化时求统一”的艺术规则。

关键技术处理

本学习工具的技术难点在于思维导图功能的实现:即实现每个节点图的创建、绘制与保存,知识树的绘制等。该工具是使用Flash CS5开发的,脚本语言采用AS3.0。AS3.0对XML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它功能强大而灵活,符合E4X标准,便于与其他程序进行数据交流。使用XML节点思想非常容易实现思维导图中的知识点,部分代码如下。

1.节点结构

首先定义了如下的节点结构,记住自身以及父节点相关信息。

/* 节点编号

0 /* 父节点编号

定义 /* 节点名称

光的折射 /* 父节点名称

314 /* 父节点x坐标

230 /* 父节点y坐标

301 /* 自身x坐标

293 /* 自身y坐标

0 /* 自身移动后x坐标

0 /* 自身移动后y坐标

2.节点的产生

单击“子主题”按钮时产生一个新的节点,并随机产生其x、y坐标位置:

var xx:XML =

{fatherid}

{mtitle}

{mmaintitle}

{fatherx}

{fathery}

{selfx}

{selfy}

{selfx1}

{selfy1}

jiedian.appendChild(xx);

3.节点的绘制

复制椭圆影片剪辑并使用graphics.lineStyle(1,0x000000,1)、graphics.moveTo(fatherx,fathery)、hb.graphics.lineTo(msub.x,msub.y)三个语句从父节点到自身节点坐标处画线即可完成节点绘制。

4.节点的重绘

随机产生的节点位置可能不符合要求,我们只要拖拽节点,用白色画笔重绘原来线段造成擦出原线段的错觉,然后用绘图语句重新绘制父节点到新位置的线段即可。

5.思维导图的位图以及XML结构的保存实现

savet.addEventListener(Mouse

Event.CLICK,savejpg);

function savejpg(evt:Mouse

Event = null):void

{

var bmd:BitmapData = new BitmapData(629,447);

bmd.draw(hb);

var file:FileReference = new FileReference();

var jpg:JPGEncoder = new JPGEncoder(100);

var ba:ByteArray = jpg.encode(bmd);

file.save(ba, "myImage.jpg");

}

savexml.addEventListener(Mouse

Event.CLICK,savexmlwj);

function savexmlwj(evt:Mouse

Event):void

{

var filexml:FileReference = new FileReference();

filexml.save(jiedian.toXMLString(), "swdt.xml");

}

6.知识树的绘制

拥有了上述XML节点结构后,首先绘制父节点,然后根据兄弟数量加(减)30点计算出x坐标位置,父节点y坐标加上50得出自身y坐标,再由父节点x、y向自身x、y画线完成知识树的绘制。

评价与反思

本课件搭建了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学生能在其上进行探究、实验、交流,从而在自主地参与这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或扩大眼界。特别是“思维导图”的引入,从关注学生的学入手,强化“学生为本、学习工具”的制作理念,课件的开放式设计也是有益的尝试。但课件制作还不够精美,某些元件立体感不强,仿真度也不高,艺术效果还不尽人意;课件结构编辑模块智能度还不够高,操作也略显笨拙。

幕前幕后

似火的骄阳抑制不住我们激动的心情,第十届NOC活动决赛如期举行,我们挥洒着辛酸的汗水,带着磨炼的辛苦,享受着成功的喜悦,相约神圣的北京。

更加宏大的规模,更加严密的组织,更加生机勃勃、催人奋进的景象,使我这个NOC的老兵感到荣幸。还是那么包容和豁达,还是那么紧张、“残酷”,还是那么有条不紊而又富有新意……我为选手们的摩拳擦掌、精湛技艺而赞叹,为评委的精彩点评而喝彩,为赛后交流的开放、高层次而陶醉。这里蕴藏着一种精神,那就是拼搏、创新精神。我在思想碰撞、感悟中反思自己的得与失,智慧的火花不断产生,新的灵感不断出现,我规划着明年作品的定位、选题与创意,我暗自下定决心,明年我还会来的。

我喜欢这块创新、超越、激人奋进的热土!

评委印象

当我看到梅传俊老师的课件《光的折射》时,心中涌现出一种迫切想欣赏完的心情。这是因为:其一我过去曾看到过不少梅老师的获奖作品,件件可以说是精品课件;其二《光的折射》这个课题的课件可以说我见过许多设计版本,不乏有精品的课件。但梅老师依然选择这个课题来设计制作课件,必然有他的亮点与创新之处,通过认真的研读,给予我的深刻印象主要有以下五点。

印象一:整个课件色调清晰明快,以蓝色渐变色设计凸显科技主题,也符合大众视觉审美情趣。框架结构,菜单导航区、显示区、装饰区分割合理、层次分明。与过去许多课件不同的布局是,梅老师将一级菜单设计于右侧,二级菜单仍采用下拉式设计,并用三角形位置指示当前选择,交互性强。课件结构简明,界面友好,可操作性强。另外,画面艺术设计上,针对课题中要突现的重要知识点内容,采用异色、异质、异形扩大其反差,并置于显示区的明显位置,使整个课件界面布局协调一致而又富有变化,在“大同”中求“小异”,符合“单一时找变化,变化时求统一”的艺术原则。

印象二:整个课件采用“开放式”设计方案,采取基于积件的设计策略,使整个课件既具有自身的完整性和相对固定性,内容却又相对开放,运用时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对各部件进行选择、组合。修改时只需利用课件提供的编辑器进行简单编辑,即可实现课件结构的增删、顺序调整等再制作,使整个课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另外,课件中集成的媒体多样,选材设置恰当,整体的标准也相对统一。

印象三:课件采用“自学入口”和“课堂入口”两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平台,也可以按照“双主体”教学思想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印象四:该课件提供的思维导图工具也是一大亮点,是在过去众多课件中所见不多的设计。思维导图功能的实现是本课件的主要技术难点,作者充分运用了Flash CS5软件进行编程设计较好地实现了这一功能。

印象五:在课件中展示的语言文字、图片等教学内容应科学,规范。特别对于非本学科教师制作非本专业学科课件时,容易出现文字,图片等教学内容的不严谨现象,应引起注意。例如,课件中的探究实验,关于折射规律的描述欠严谨(不应描述成“入射角与折射角成……比例关系”等,应正确描述成“折射角与入射角成……比例关系”)。课件中的图片涉及到光线的都应该标箭头才是。另外,课件中部分模块功能还可以改进,如内置的这个绘图工具,就这节课题上看功能性不强(本节主要是需要绘画直线功能),而此绘图工具不能实现绘画倾斜直线(光线)的功能。当然,探究实验中的表格数据的保存也是应考虑的。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历史教学 多媒体化 教学资料库 合作型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在《标准》的《教学建议》一节中又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这些新的精神要求我们要扬弃过去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模式,以适应历史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多年来,笔者致力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历史教学》的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如历史情景重塑、历史地图动态化、历史知识结构建构动态化、历史教学课件化等新教学手段,图说历史、互联网环境下的合作型研究性学习等新课型模式。这些探索恰好与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臻成熟,课堂多媒体网络化已成趋势。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发展到今天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和控制性等特点,从而使拥有十分丰富史学资源的中学历史教学重新迸发出新的活力。这种现代技术上的支持,使中学历史教学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

变化一:历史课堂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历史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是一种“单媒体”的活动,因而历史教学信息的呈现主要是间接的。这种单一性和间接性导致中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源于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本身,而是取决于教师解析历史知识的能力与技巧,取决于教师语言的幽默感。这是传统历史教学的特点之一,也是目前历史教学的瓶颈。

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过去性特点,即不可重复性。历史事件发生过后便是时过境迁,过眼烟云,它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这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困难。学习者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包括历史遗址、历史文物、文字记载、照片以及实录性的音像材料)来认识历史。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通过对记忆率的研究表明,学习相同的内容,若单纯用听觉,3小时后对所获知识的保持率为60%,3天后则只能保持15%;若单纯用视觉,3小时后为70%,3天后则下降为40%;若视、听觉并用,则3小时后保持率为90%,3天后仍能保持在75%。多媒体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多媒体中的视听媒体由于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两种感官,其作用并非是简单的1+1=2。它将直观、鲜明的图像与生动的语言、语音、语调有机结合,这种配合的默契创生出一种新的环境氛围,不仅充分表达所需传递的教学信息,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促进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历史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和间接性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发挥历史材料的直观学习功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形象的视听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复原历史形象的原貌,这对于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历史认识和持久的记忆是有很大好处的。

历史教学信息可分为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信息和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学术型信息两类,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信息基本上属于前一类。课堂上所涉及的学习信息主要包括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地图、历史知识结构、历史史料(文字记载、历史文物、历史遗址古迹、历史照片、实录性的音像材料、)等,这些信息传统上主要是以纸质的形式存储起来。由于传统的课堂缺乏相应的媒体展示平台,这些信息在传统教学中是很难有机整合的,只能是单一的展示,再者平时要收集这些信息的实物资料,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条件的限制使得浩如烟海的史料很难直接而迅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习者很难建构和复原历史情境,学生学习被动的局面很难改变,历史学科的人文教化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所需的信息资料不再以实物的形式呈现,而是以电脑信息的形式储存于电脑硬盘或光盘中。信息存储的多少、存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电脑硬盘或光盘的容量大小。教学所需的资料,只需从电脑硬盘或光盘中调用。

多媒体技术使信息的整合变得容易许多。教师可借助PowerPoint幻灯片演示软件、Flash矢量动画创作工具、Authorware多媒体创作软件等多媒体创作工具,按照一定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来整合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整合出来的历史课堂教学信息呈现形式具有直观性、即时性、动态性和集成性的特点。例如,在讲解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的变化和与中国共产党纲领的异同这一难点时,可借助PowerPoint幻灯片演示软件设计这样一个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在设计上按一定顺序分步骤动态演示知识结构图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是配合教师的讲解而辅助演示的,它即时地把知识的分析过程和讲解后的知识关键点很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概念。

图1

又如,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扩张形势时,为了将德国在欧洲的版图扩张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设计上可采用区域颜色闪烁、变色的方式,也就是德国即将占领哪个地区,哪个地区的颜色就连续闪烁几次,最后变成与德国同样的颜色,即表明被德国吞并了。通过这一设计,使书本上的死地图变活了,学生对该知识点产生了经久不忘的深刻印象,学生识图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同时以闪烁的色块为热区链接相关的历史照片或视频资料,即时呈现德国吞并他国的野蛮与凶残的场面,再配上老师的生动而深刻的讲解,历史情景重塑课堂,浓浓的历史氛围感染了学习者,从而加深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性和凶残性的罪恶本质的认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历史人文的教化功能水到渠成。

多媒体技术可最大限度地呈现丰富多彩的历史信息这一优点,还为创造多样的历史新课型提供了条件。在上《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时,我以赵健莉编著的《庚子之变图志》和央视历史纪录片《百年中国》为蓝本,设计一堂“图说历史”的新课。《庚子之变图志》一书收集了许多关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真实历史照片,以图说史是此书的最大特色。央视《百年中国》介绍20世纪中国的视角较独特,而且赵忠祥的解说富有感染力。我首先选取《庚子之变图志》一书中较有代表性的历史照片39幅和《百年中国》中义和拳的起源、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三个视频片断,然后按事件发展的进程将照片与视频资料进行编排,并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制作成幻灯演示课件。授课时先投放《坐落在山东乡间的教堂》和《行进在中国乡间的传教士》两张照片,然后讲解这两张照片所隐含的历史信息。通过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直观地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堂几遍天下”的形势,理解了义和团运动与西方天主教在中国乡村广泛传播之间的因果联系。当一幅幅历史照片投到屏幕上时,学生和老师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个年代,学生思维的闸门也被打开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发言,使整个课堂活起来。这样的课型还可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基础上,拓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型,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某一历史事件的照片,编写文字简介,制作小网页,在课堂上开设小讲座,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图说历史”新课型可成为学生学习历史、接触历史的方式之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历史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改变以往历史课堂浓厚的封闭性,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有助于形成相对开放的课堂,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方式上有更多的选择,学习更灵活。

变化二:构建个体化的历史教学资料库

传统课堂教学的信息载体主要是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来面貌,很难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随着课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课堂能够承载的信息容量越来越大,仅仅凭借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教师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超越教材,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并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就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急迫任务。此外,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实践水平,使教学实践活动具有科学性。其重要途径是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学研究一定要充分占有研究资料,然后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可见,资料的收集不仅仅是为教学所用,还是开展教学研究所必需的。

一方面计算机巨大的信息储存能力和快速检索功能不但使历史教师拥有了互联网浩瀚的知识宝库,并且能迅速查找所需要的资料为教学和教学研究所用,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过于庞杂而分散,如果没有掌握十分娴熟的网络搜索技术与技巧的话,很难及时查找到有用的资料,往往会有“欲速则不达”之感;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教学课件化正逐步成为趋势,制作课件并非难事,但遇到的最大难题往往是缺乏必需的素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构建个体化的资料库,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构建资料库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累积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应把这一过程的构建理解一种理念――“终身学习”“数字化生存”的理念。笔者从1998年起就有意识地开展这一方面的工作,迄今为止虽谈不上收集整理的资料门类齐全,但已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课堂教学课件化已成现实。从实践的经验来看,资料库的构建不必求全求大,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分类,随时增加、合并,灵活性强,有个体特色,如图2所示。所收入的资料需经严格筛选,应有助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资料的整理可借助专业软件来实现,如用Cyber Article网页管理软件来下载管理网页格式的文字、图片资料;用Windows Movie Maker音视频编辑软件来剪辑合并音视频文件;用Flash Get等软件来下载文件型资料。此外,资料经过收集―整理―归类后必须做好备份,最好用光盘备份,以防止信息的丢失或损坏,还可永久保存。

图2

变化三:互联网环境下的合作型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过去依赖一本教材外加几套教辅材料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状态,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奠定初步基础。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引入课题研究、社会调查、专题活动等合作型学习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单一依赖课堂、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的局面。

据统计,互联网上信息量每3-5年就翻一番,信息资源庞大且更新速度快。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理想的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目前校园网、课堂多媒体网络化逐步普及。这些条件的具备使中学开展互联网环境下的合作型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网上资源虽十分丰富,但有偿服务是未来资源获取的主要方式,这会大大影响相当多的学科信息来源,制约这些学科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合作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发展空间。与此相反,网上涉及历史知识方面的信息资源大多属无偿提供、获取比较容易,学生只需掌握一定的搜索技能和网络资源的分类知识,便能很快地查找到所需信息,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推广互联网环境下的合作型研究性学习模式具有低成本、见效快的优点。

互联网环境下的合作型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无偿提供的信息资源基础上,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通常由课题(学习目标)、搜索技术运用、研究手段、研究时间、合作小组、个体成员、辅导教师和合作学习环境要素组成。

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首先要学会使用互联网的浏览技术,如IE浏览器;还要掌握一定的资源搜索技能和门户网站,如百度、GOOGLE、雅虎、新浪、搜狐、网易、5566、3721等;还要了解网络资源的分类知识,如“新浪”网中提供了历史学科目录中就有通史、史学理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考古、科技史、战争史、艺术史、哲学史、地域文化、研究机构、参考资料、博物馆、历史人物、人类大屠杀史16大类,1838个网点,每个大类中又分出许多小类,每小类中又列出相关的网站链接并对该网站作简要的介绍,了解资源的分类,可以避免搜索的盲目性。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是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网上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方式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辨析,对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这一过程是合作型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和灵魂,其价值不在于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培养了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作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主题,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三次工业革命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指导学生学习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关资料,然后一起整理、分析。师生通过共同探讨,最后确定五个研究主题,分别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②工业革命与创新、③从“东方从属于西方”看现代科技发展提出的机遇和挑战、④城市化和环境污染、⑤经济全球化和WTO。这五个课题未局限于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身,而是向外扩展延伸的,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课题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的“鉴今”功能。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积极评价,当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畏惧、退缩时,教师应充当帮助者、激励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现代化教育技术蓬勃兴起的春风,历史教学这个古老的教育领域重现活力与生机。计算机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引起这个领域的变革,并代表着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我们必须改造旧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项国雄,周勤.多媒体课件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

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第10篇

一、探究性学习概述

探究即探索研究,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情境不断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探究性学习开始进入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当中.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是问题,广西师大的罗星凯教授认为探究学习的问题来自于四个途径:一是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二是学习者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 据此提出新的问题;三是学习者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 需要有所改变或自己体会其含义;四是学习者探究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问题.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探究的良好环境

运用探究性教学法,教师要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探索精神旺盛的最佳状态.如何创设课堂探究环境.首先,给学生准备尽可能多的有探究层次性的材料;其次,创造和谐、宽松的探究环境;再次,建立师生相互信任的课堂人际环境,给予学生犯错误的宽容和充足的探究时间.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乐于开展深入讨论、交流心得,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因此老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让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2.探究学习过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实际

教师使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活动,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选定课题.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并把它落实到备课、教学各个环节中去,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探究学习积极性.如果教材难度大,学生基础弱,应该将探究任务分解的细一些,探究时间长一些,教师引导多一些.随着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细化探究的环节,提高探究的难度,让他们在更高的层面上锻炼探究能力.总之,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全部因素的探究,也可以是部分因素的探究,要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探究活动.

3.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探究的问题.根据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都面临一个学习目标能否完成的问题,教师必须依托教材,提出有效问题,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接下来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要及时关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

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切忌将学生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结果评价,根据教师指导的情况,从活动态度方面、知识技能方面,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客观地 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不可否认,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往往会显得比较“乱”,有点难以驾驭,但这种适度的“乱”恰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是学生思维得以深化的结果.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这是著名哲学科学家波谱尔所强调的:问题构成了一切科学探索活动的实际出发点.只有从此点出发,才可能真正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让课堂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4.注重小组合作

每个学生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不同,对同一探究过程有不同的理解和设计,这种差异,是学生分组合作的前提.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探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评价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语

上一篇:精神文明建设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三会一课学习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