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4:26:02

物理学专业论文

物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郝良焕(1983-),女,海南三亚人,琼州学院,讲师。(海南 三亚 572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琼州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4LGJG01)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36-02

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工具的能力,撰写工程或科研等可行性报告、论文以及进行工程设计或毕业汇报演出的能力,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改革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工作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证高校教学水平以及确保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的思考

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不容乐观。就物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毕业论文(设计)偏重于限制性选题

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目前很多高校仍实行限制性的选题方式,有指导教师给定的几个题目让学生来选择,这种方法既限制了学生客观能动性的发挥,又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实现。在高校,老师和学生平时接触并不多,学生对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进行的课题并不是很了解,那么势必会让学生在选题方面被动地接受。

2.指导教师论文指导太过主观

本科生经过三年多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尽管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分散的,还没有系统化,面对指导教师给定的选题有些学生就显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而有些指导老师则替学生制订方案、安排实验,甚至具体到设定研究内容,学生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从以往毕业生的调查中也发现,一些用人单位反映部分学生走上岗位后很被动,很难适应新的角色,办事能力较差。

3.课题研究缺少创新性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往年重复率高,而有些课题难度不够,还有些是指导教师或本研究室研究得比较清晰的内容,没什么新颖性。这样的课题虽然简单易懂,但学生往往能从网络或图书馆查到以往的论文,写出来的论文也大多雷同。实际上,就题目的难易而言,对一个本科学生来讲可能都是“新”的,但验证式的实验研究必然使学生的思维落入既定的框框。[1]

4.客观因素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学生人数迅猛增加,而高校教学设施、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因此学生在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时候,一些实验室的旧的实验器材已不能满足毕业论文(设计)的需要,从而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另外,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就与学生考研和就业相冲突。据调查,有些高校考研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复试和面试会占据学生大量时间势必会分散其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投入。[2]而剩下的一部分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的情况下不得不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寻找工作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近几年,琼州学院理工学院在教育观念转型期明确思路,逐步探索,统一认识,对物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在规范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总结往届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信息等方面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内容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主要环节有选题、调研、实践、撰写、答辩等。结合琼州学院本科生的基础,采用的是“3+1”教学模式,即前三学年以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为主,第四学年以实践教学为主,针对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改革。

1.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改革

(1)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鼓励和支持学生选做有创新特色的课题以及跨专业、跨学科的课题。

(2)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结合科技、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或者进行实验课题的研究、设计和改进。要尽可能加大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的比例。

(3)选题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难度、工作量应适当,避免选题过大或过小。原则上每生一题,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对于有些毕业设计课题,如果确因选题较大而需要多位学生(原则上不超过3人)共同参与完成的一定要在题目、内容、研究方向上有所区别,做到分工明确、有所侧重,确保每个学生有独立完成的毕业设计任务。毕业设计要分开撰写,《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手册》要分开完成,并标明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任务及其在整个课题中的贡献。

2.对指导教师的改革

(1)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学校在明确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资格问题上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应由具有实际设计(科研)工作背景和有指导经验的中级职称及以上或是硕士及以上学位的相关专业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助教职称的教师不能独立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但可安排参加协助指导工作。

(2)校外指导教师应是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这样,在减轻我校物理学专业指导教师短缺造成的压力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多层次格局和多元化模式的形成。[3]

3.对学生要求的改革

(1)学生必须修完所学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没有完成培养计划的,未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规定任务的,审阅或评阅成绩不合格的,以及由他人代做或剽窃抄袭他人成果的,有上述情况之一者取消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资格。

(2)部分学生迫于就业、考公务员、考研等的压力,对毕业论文投入精力不足,不能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任务。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要求学生每周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情况。根据指导教师的工作进度写出具体的完成计划和日程安排。

4.对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改革

(1)前期学生一般应根据自己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调研;了解选题的研究背景、已有成果、理论研究达到的水平以及当前动态等;要深入社会,深入生产实践,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了解现实问题,积累第一手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完成调研报告。文献资料的查阅不得少于10篇,其中至少有一篇外文文献。经指导教师审阅同意后方可开题。

(2)毕业论文应按科研论文体例撰写。根据物理学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也可有专题调查、实验设计等体例。

(3)二级学院结合物理学专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在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并及时填写“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

(4)认真审阅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和建议,指导学生提高与完善毕业论文(设计),把好质量关。同时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预审,指导学生参加毕业答辩。

5.对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要求的改革

(1)评阅专家应由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也可以聘请外单位具有相应职称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自己指导学生的评阅专家。评阅专家应有从事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内容的教学、研究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评阅专家的主要职责为: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量与难度、论文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写作水平、写作规范等方面给出综合评价,评定成绩,确定是否达到答辩水平,并填写“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专家评定表”。

(2)经指导教师和评阅专家通过,同意参加答辩的毕业论文(设计)才能参加答辩。答辩委员会由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也可以聘请外单位具有相应职称的人员担任。答辩委员会人数为奇数,不得少于5人,设主席1人,秘书1人。

(3)答辩时学生就课题的目的、要求、设计特点、分析和计算的主要依据和结论、设计中的体会、见解等作出说明,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4)答辩小组对课题关键问题及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设计及计算方法等方面提问,学生对提问进行口头回答,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根据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及答辩情况确定成绩、写出评语。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完成后,学生按要求改正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错误,按要求装订,统一交给所在专业。

(5)毕业论文(设计)必须经过“审阅”、“评阅”、“答辩”三个环节,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分别写出评语并给出成绩,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总之,物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践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它与学生的基础及学校开设的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以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密不可分。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之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合格人才。[1]

参考文献:

[1]陈卫,张灏,赵建新,等.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和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22(2):56-58.

[2]张治安.浅议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241-242.

物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物理学;毕业论文;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刘婷婷(1978-),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孙海滨(1974-),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泰安 271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0GG04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75-02

信息素养是人们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它形成了终身学习的基础,[1]是人们成为信息化社会中独立的终身学习者的关键。信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及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收集、整理、评估、利用、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信息协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将所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发能力。[2]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了获得最佳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必须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即实施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是高等教育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3]

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有效的一个现实途径。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是物理学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交集。[4]在物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要素有机融入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中,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信息素养教育,以满足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迫切需求,进而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5]

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以物理学专业为例

作为物理学专业学生重要学习环节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是全面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论文内容可以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或应用开发。论文应具有完整性和一定的系统性,对所研究的问题应有比较充分的调研,分析具体,结论可靠。提交的论文应符合通常科技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内容基本正确。对论文的评价重点是学生的学风、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因此,结合物理学专业特点制订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自身能力建设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而得到不断的强化,并最终成为保障其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7]

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总目标是在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策略,学会运用专业数据库,具备检索物理学专业信息的良好能力;二是使学生学会批判性的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并选择有益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会在所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学术创新;三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遵循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信息道德;四是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传递、交流信息。

二、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这种渗透式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1.通过论文选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是教师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题。例如,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一维三原子链的晶格振动分析,一维线性谐振子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计算,相互作用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航天器变轨过程分析,光学涡旋的产生及衍射特性,数字全息显微技术研究,光学实验中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等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增加科研实践机会,拓展物理学专业知识视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专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中自主选题,也可以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无论如何选题,都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的,充分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为己所用的信息,了解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和国内外最新进展,就会大大拓宽研究思路。[8]

在论文选题过程中,课题检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题检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物理学专业数据库的检索途径、方法和技巧,如学会熟练运用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了解SCI、EI、ISTP、EBSCO、IOPP、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IEEE Xplore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馆藏文献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课题检索,掌握文献检索知识,丰富信息知识,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信息能力得到发展。

2.通过文献综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确定好论文题目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进行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与课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课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9]

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注意文献资料的新颖性、价值性和真实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筛选、评价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完成文献综述。当然,本科生的文献综述只要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述评即可。文献综述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充分了解课题的全面情况,把握课题的发展规律,熟悉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事该课题工作的主要学者的成就和水平;[10]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的能力以及根据主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文献综述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第四,文献综述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抄袭现象,便于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3.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占有的各类信息资源,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在综合归纳材料、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各个细节,如要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一是论文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名、中英文摘要、目录;二是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三是附录;四是致谢。在开始论文写作前,要列出论文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要提纲挈领、主次分明、组织合理。在写论文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衔接自然、用语符合技术规范,图表清楚,格式规范。论文中的论据应该真实可靠;论证要合情合理;论述要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结论与全文观点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通过论文答辩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专业信息素养能力

论文答辩是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由答辩委员会就论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及修改意见的过程。论文答辩是学生展示、交流毕业论文成果及学业成就,检验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可以全方位检验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知程度,对物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运用论文观点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文中创新点的解释能力。

三、结论

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整合是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是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整合。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拓展信息视野,锻炼信息能力,培养信息道德。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既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也是全面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信息交流、信息伦理等内容渗透到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如文献查阅、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文献综述、论文提纲与结构、论证方法、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图表处理、论文撰写与排版、文献引用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信息能力,发展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享各类信息,充分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11]

参考文献:

[1]Abdelaziz Abid.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EB/OL].http:///IV/ifla70/papers/116e-Abid.pdf.

[2]Tingting LIU,Haibin Sun.Analysi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Strateg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Modern Applied Science,2011,(5):227-231.

[3]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4):8-11.

[4]黄波,殷玉华.信息素质课程教学设计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J].图书馆杂志,2010,(6):57-60.

[5]杨晓光,王丽娟,安秀敏.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运作[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3):93-94.

[6]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J].物理与工程,2011,(4):3-26.

[7]符勤.嵌入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案例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89-92.

[8]戴艳阳,钟晖.信息素养培养与文献检索课和毕业论文的关系[J].中国冶金教育,2009,(5):80-81.

[9]王琪.撰写文献综述的意义、步骤与常见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49-52.

[10]王健,王海滨.论综述性学术论文的写作[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6):127-128.

物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但是,青年抛弃了键盘系这个很有前途的专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物理专业,就连大学的物理学教授都劝他:这个学科的一切都已经被研究完了,后面来的人连个酱油都没得打了。

的确,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大厦宣告建立,它是如此接近完美,以至于“大神”开尔文爵士形容它时说:俺们物理学现在是晴空万里,除过偶尔飘出的几朵小乌云。

选错专业也就算了,青年又遇上了讲课奇烂无比的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经常要停下来提醒前面大声说话的同学不要吵醒后面睡觉的同学们。

青年在如此恶劣的学习环境下熬了过来,完成了一个物理学家的自我修养,青年名叫普朗克,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时间再往后推20多年,来到1900年,此时另外一个德国青年正从小国瑞士大学毕业,当然,专业依然是伤不起的物理学,由于成绩平平,青年留校担任助教的愿望宣告破灭,找工作也四处碰壁,穷困得连房租都付不起。老父亲一度腆着老脸给朋友写信要给他儿子找份工作,这里惟一值得安慰的是他追到了大学班里惟一的女生,并很快升级成了老婆,两口子一度以给人做家教糊口。

一年后,经一个大学同学老爸的介绍,青年进入了伯尔尼专利局,成为一名低级审查员,和我们今天大多数走入社会的蚁族青年一样,青年也喜欢白天和同事朋友们吹吹牛,晚上蜗居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手里拿着干涩的面包就着凉透的白开水,慢慢咀嚼着自己的未来。

期间,青年写过一封信给大学留校念博士的同学吹牛说:我不知道你现在怎么样,我手头上倒有几篇待发的论文,一块发出来的话,没准可以改变整个物理学的面貌。

当然,牛也不是随便吹得的,青年名叫爱因斯坦,后面的情节大家都很熟悉了,1905年,青年一口气发表了五篇划时代的论文,这其中包括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百年以后,每当物理学家们深情地回忆起那个年代,都会把这一年叫做“爱因斯坦奇迹年”。

再往后推20多年,让我们来到神奇的亚洲土地印度,达卡大学有一个青年讲师,平时上上课、做做实验,闲暇之余在一个叫《哲学杂志》的烂刊物上发发论文灌灌水。1923年,他写了一篇《普朗克定律和光量子假说》寄给这家杂志,但是很快被拒。受了打击的青年索性给当时已经贵为“大神”的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附上了自己的论文。爱因斯坦在众多粉丝的来信中翻到了这封信,给了极高的评价,很快这篇论文被翻译成德文,发表在了德国《物理学期刊》上。

受到青年这篇论文的启发,爱因斯坦马上发表了论文《单原子理想气体的量子理论》,并且建立了量子统计学中的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忘了告诉大家,这个青年,就叫玻色。

两年后,达卡大学物理学评选教授,青年由于没有博士学位而不敢申请,于是又一次写信给爱因斯坦求教。爱因斯坦大惊,君伶俐至此竟何以不是教授!遂致推荐信一封给达卡大学,于是玻色顺利当上教授。

如你所见,几个伤不起的青年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而更多的青年正走在这条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头顶的天空也是乌云密布,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面总会还有一个地下室青年,头顶的智慧之光有那么开启的一瞬,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而你走的那一条路,又将会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呢?

物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热学课程论文教学形式与作用一、引言

《热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质热运动及其有关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物理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热学》课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输运现象与分子动理学理论的非平衡态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液态与固态、相变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养成刻苦踏实、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又要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作好业务、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还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有关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教学工作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热学》课程的教学中,课程论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探讨课程论文教学的相关研究课题也逐渐开始得到重视。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在掌握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适当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及它们在生产技术、特别是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特别是当代物理学前沿以及当前高技术领域中物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激励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和责任感。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课程论文的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把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于造就新世纪人才,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程论文的基础

课程论文实际上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热学》课程的教学应当把重点放在打好基础上。如果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雄厚,基本功扎实,再加上广泛涉猎与深入钻研,专业课就能学得好,理解得深,在将来从事高新科技领域的创新工作时就上手快,回旋的余地也比较大。况且,“热学”课程在传授系统物理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思维方法与工作语言。这样,尽管有些基础物理知识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被直接应用,但这却会影响到学生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以至世界观,当他们以后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时会在潜意识深处起重要作用。总而言之,《热学》课程的基础还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离开这些基础去谈课程论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课程论文的形式

课程论文的形式灵活,不仅包括论文、调查报告,还包含有实验研究、实物制作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告知、提问等多种提示方式引导同学自行深入研究,常见的课程论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解题方法的探究,通过对一个例题或习题的多种方法求解,使得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方法掌握得更透彻;二是实验探究,例如,当讲解到气体玻一马定律与盖・吕定律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相关实验来验证上述定律;三是调研报告,例如在讲解卡诺循环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调研、总结目前市场上热机的工作原理与工作流程等;四是理论模拟与分析,例如讲到相变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各种相的稳定性。五是合理的估算,例如气体动理学理论里输运现象中的气体黏度公式,查普曼和恩斯库格曾用不同的高深理论得到相同结果,它是个级数,由前几项可得系数约为0.499,而如果充分考虑速度住留的简便方法,很容易就得到此系数等于1/2,又如通过对小无极分子估算分子间力的有效作用距离与平衡距离的半经验公式,再如可以用标准大气模型中数以千计的数据,考虑地面凹凸不平的影响,可求出精度较高的大气粒子总数,然后与用均质大气模型、等温大气模型或者地面大气压强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估算行星大气粒子总数的简便方法;目前“热学”课程中有一些概念和提法在学术界实际并未完全统一,有的甚至还是有争议的,例如:任意逆循环的制冷系数的定义,等热容过程与多方过程的差异,卡诺循环的概念以及回热式循环与非回热式循环,等等。遇到这些内容时,就在课程讲授中把各家的观点都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同时也介绍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研究,自由思考,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

四、总结

《热学》课程论文的目的是使得学生通过热力学宏观定理与微观模型的学习,建立把宏观现象与微观模型进行联系的物理思想方法,掌握对事物的实验――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问题探讨与课程讲授、主题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论文为载体,实现《热学》课程的互动研究型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通过精心设计方案,全面加强各个环节,合理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形成视野开阔、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风格。用搞科研的态度对待教学,积极开展教学论文的教学,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再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科研两者有机地相结合。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这些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所取得的成果,身教言传,课程里就会充满了研究与探索的特色和风格,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受到熏陶,养成勤于思考研究、勇于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良好习惯,并为学生发展其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得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理科本科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I).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9-60.

[2]张辉,陈振乾.“高等传热学“教学的改革实践[C].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172-175.

[3]高崇伊.改革“热学“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3,(3):34-38.

[4]朱雄,王世涛.是“教物理教材”还是“用物理教材教”――大学物理热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以及提供的启示[C].第三届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169-172.

物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束星北;李政道;王淦昌;相对论;统一场论

Abstract:Fromthe''''macroscopic''''pointofview,ShunXing-bei''''sacademicpositionisdiscussed.Fromfouraspects,namelyfromtheappraisementsonShubytheveryfamousscholars,fromtheacademicleveloftheperiodicalsonwhichShupublishedhismajorpapers,fromhismajorprofessors,andfromtheanalysisoftheunsuitableappraisementsonShu,itisshownthatShuwasoneofthefirstrankphysicistsinChina,andhemadethecreativeandimportantcontributionstothetheoryofrelativityandunitedfieldtheory.

Keywords:ShuXing-bei;LiZheng-dao;WangGan-chang;Relativity;Unitedfield

2005年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刘海军的《束星北的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1]一书,作者用特殊的文学体裁,写出了束星北悲壮的一生,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至今,对束星北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异成绩,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但对束星北的学术成就,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看法,如在[2]中,关洪认为束星北‘够不够得上“一位二流的物理学家”还是个问题’,他又认为:‘按照乐观的估计,在我国物理学界和科学史界同行的心目中,束星北在物理学研究和教学上的贡献,在1930年前出生的物理学家当中,适宜于归于第50位至第100位的档次。’人们要问:关洪如此的评价是否符合束在学术上的客观实际?

除了体育的多数比赛是靠仪表测出比赛的名次而无甚争议外,所有其他的评价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评价者的主观成分,那种自以为可以代表‘我国物理学界和科学史界同行’讲话者大概也不会例外。

对学者学术成就的评价,大体上有‘宏观’和‘微观’两种方式。所谓‘宏观’方式是把有相当高学术水平的学者对被评价者的看法归纳起来,供读者作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把被评价者发表学术论文的刊物告诉读者,以期从刊物学术水平的高低看看被评价者的学术水平;看看被评价者的导师的学术地位;以及通过对已有评价不当或不妥内容的分析与再评价,促使评价更为合理和客观。所谓‘微观’方式是非常专业化的评价,评价者指出被评价者学术论文中,他的创新点究竟在哪里;这种评价方式,显然仅适用非常专业化的专家读者。本文采取‘宏观’的评价方式,因为作者选定的读者并非专业化的专家们,而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素养的读者们。

1李政道谈束星北

在中国,李政道是家喻户晓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和世界级的物理大师,全面地了解与分析李政道的论述是十分重要的.

(1)李政道向推荐束星北

李政道在[1]序言的开头,就写下了如下一段重要的事实:“1972年10月17日,是我1946年去美国后第一次回国,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我。总理希望我能为解决教育人才‘断层’的问题做些工作,如介绍一些海外有才学的人到中国来讲学。我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说中国不乏解决‘断层’问题的人才和教师,只是他们没有得到使用。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先生。”

请读者注意,以上引文中所涉及的是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和作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的李政道在谈论‘有才学的人’来华讲学。这‘有才学的人’会是二流科学家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由于双方崇高的政治地位或学术地位,这种‘有才学的人’无疑应该是一流的科学家。

其次,李政道以其敏捷而又严谨的思维方式,没有直接回答是否请‘有才学的人’来华讲学,而是针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况,说中国就有这样的人,而且推荐了束星北。我想,毫无疑问:李政道是把束星北作为一流的科学家向推荐的。

(2)束星北是李政道普通的启蒙老师吗?

1943年夏,李政道考上了浙江大学化工系,但‘慢慢地和束星北、王淦昌二位物理教授触多了,使我逐渐了解了物理学科的意义和重要,对我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从而‘决定由化工学转为物理学’[1],这说明束星北对李政道选择物理为人生奋斗的大方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李政道又说:‘束老师帮助我建立了对整体物理的认识、了解和自信,使我一生受益。’又说:‘束星北老师的启蒙,吴大猷老师的教育及栽培和费米老师的正规专业训练都直接地影响和造成我以后的工作和成果。’

大家知道:费米是世界级的物理大师,吴大猷是中国一流的物理学家。我想,在李政道心目中:束星北也应是中国一流的物理学家。

(3)李政道对束星北学术成就总体的评价

李政道曾多次对束星北的学术成就有相当高的评价,在1983年10月30日束星北病逝后,李在11月2日致束星北夫人的唁电写道:“束老师是中国物理界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天下,他的去世是世界物理界及全国教育界极重大的损失。”[1]

以上引文的‘世界物理界及全国教育界极重大的损失’,说明李认为束的去世造成的损失,不但是‘重大的’,而且是‘极重大的’,‘重大’之前再加上‘极’字,可见李视束学术地位之高!

2王淦昌谈束星北

在与束星北同辈的物理学家中,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而且深知束的人,非王淦昌莫属。他们之间可以为学术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但过后又亲如兄弟,这种情谊是难能可贵的。

王淦昌(1907-1998)曾为中科院院士、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从1931年至1950年长期与束在浙大物理学共事,彼此了解甚深。王在[6]与[7]中,对束的学术成就均有很高的评价。

王说:‘我很敬佩他的物理基础的坚实,思维的敏捷,对问题的看法很有独到之处。因此我常请教他,得益匪浅。’‘束星北是一位十分严谨的科学家’‘《狭义相对论》’就是他几十年教授这门课程结晶。书中有些内容属于他自己的独创,是一般同名的教科书所见不到的’[7]。

3程开甲谈束星北

程开甲为中科院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曾在束星北直接指导下从事科研的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

程在[8]中写道:‘束星北老师的物理学思想十分敏捷深入,很多见解在今天实践过程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认为束‘具有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地科学态度’,‘对于物理学基本原理,理解十分深透,因而非常坚定,一丝不苟地按原理来考虑问题。’[8]

程曾写了一本英文专著《超导机理》[9],专门用了整页的版面写上了对束的献词:“献给束星北教授,学生们从其启发性的物理洞察力和哲理中,获益良多。”显然,这样的献词不会是一位二流学者所能承受得了的。

4束星北部分学术活动和成就的简介

以下部分地介绍束的一些学术成就,供读者参考。

(1)束19岁时完成的第一篇论文

1924年9月束从镇江润州中学毕业后,在之江大学和齐鲁大学读了不长时间,即到美Baker大学读了不到一年,又在1927年到旧金山办报和读书,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名为‘行星距离和轨道速度新规律,’[10]文本写明是他在Baker大学时所写,即他在19岁写的。一个在校三年级的大学生即在学术刊物上,这在中国留学生中实属罕见,这恰恰说明了他的‘聪慧异常’,‘有奋斗精神’的特点。

(2)束在《自然》刊物发表的一篇论文

束一生中,正式约共22篇,其中属天文学的1篇;属物理学的11篇;属气象学的10篇;属海洋动力学的2篇;在1955年前发表的共20篇,后因受严重政治打击而论著锐减。在《物理评论》、《数学物理学报》、《哲学杂志》、《自然》和《国立浙江大学科学报告(ScienceReports,UniversityofChekiang)》上。这些刊物中的《自然》,现通常被认为是当今世界学术水平最高的两种刊物之一。束于於1946年6月,在《自然》上发表的论文为“二任意加速系的相对性转换关系”[11]王淦昌认为该文“至少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举,在理论界应该有所反应”;他又说:“我出于好奇,也将这个公式用一般的相对原理试加推导,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李寿楠先生(曾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和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也曾对此式加以验证,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6]。由做过同一题目的学人来评价他人的学术成就通常是最为恰当和可信的。

(3)束改搞气象学和海洋动力学的学术成就

1952年10月束由浙大调到山东大学后,由理论物理改搞气象学,在三年不到的时间内,即在《物理学报》,《气象学报》和《山东大学学报》发表有关气象学的论文10篇。王淦昌对此评价为:‘发表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论文,成为这一领域的行家’。[6]

束于1974年68岁时,始获,摘掉‘极右分子’和‘历史反革命分子’两顶帽子后,1978在获曾荣的信用,开始转搞海洋动力学,不幸于1983年因病去逝。其所写海洋动力学论文,于1985年发表[12-13]。王淦昌对此感慨地说:“他的理论基础非常之好,搞什么都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很快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潜入其奥秘,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6]

5束星北的导师

(1)E.T.Whittaker(1873-1956)

1928年10月至1930年1月其间,束为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他的导师是E.T.Whittaker和C.G.Darwin,二人均为一流的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在此值得一提是E.T.Whittaker在1953年出版了一本专著[14],他以一章的标题为“彭加勒和洛伦兹的相对论”,实际上否定爱因斯坦作为相对论创立者的地位,令人惊讶!

(2)A.S.Eddington(1882-1944)

1930年2月至1930年8月期间,束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师从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爱丁顿,不知何故,束不久即离去。束到剑桥时,爱丁顿刚任英国物理学学会会长,由于他在1920年和1923年先后有重要的相对论专著问世[15、16]和他在1919年率领日食观测队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而美誉全球科学界。

(3)D.Struik(1894-2000)

1930年9月至1931年8月,束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师从斯特洛伊克,他是一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数学家,他首先在西方发表过有关马克思数学手稿的论文[17],他所写的《数学简史》一书[18],曾被翻译成18种文字出版,声誉全球。束为什么会师从于他呢?

原来,斯特洛伊克和控制论的创建者N.维纳,同为MIT教授,私交甚好,曾共同研究并发表过有关量子相对论的论文[19,20],可能正是这一研究背景,促使束拜他为师。

6中国两位重要物理学家谈束星北

(1)周培源隐谈束星北

在[21]中,周写到:“真正做相对论的工作的到1929年才有。做研究的人很少,论文也不多并且其中有一部分流入玄想岐途”。

以上引文所指的‘流入玄想岐途’的人,大概是指束星北。因为在1930年到1950年的中国,谈到相对论研究,首先提到的就是周与束[22]。由本文以上所述内容可知,束是不宜戴上这顶帽子的。

(2)吴大猷谈束星北

吴大猷是中国一流的物理学家,论著甚丰,是一位深受国人爱戴的学者。在1984年和2001年,分别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出版了同一内容的两本书[23,24],他在[23]中写到:“有一位先生叫束星北。……这位先生在欧洲和美国这两边跑来跑去,所以,也没有真正认真的待在哪个地方做个研究、得个学位。据我所知他写了一、两篇文章,把地心引力跟电磁场联合起来,这个东西是爱因斯坦做了一辈子还没有完成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重要结果。”

由于[24]上写明该书是吴大猷讲述、黄伟彦等整理的,而不是作者执笔时深思熟虑的专著。吴大猷对束星北发表了多少篇论文也讲错了,甚至可能吴还不知道束在《自然》上发表过的两篇论文。

7结论

由于束星北天赋甚高和治学勤奋,虽自1955年至1978年长达23年期间,他被无情地剥夺了科研的条件和时间,但从他已有论著看,他仍是当时我国一流的物理学家,在相对论和统一场论方面做出过创造性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海军.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2]关洪.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评刘海军《束星北档案》.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2月17日

[3]李政道.序言.载[1]的1-2

[4]李政道.发给束星北夫人的唁电。载[1]的368

[5]政协江苏省邗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物理学家束星北——纪念束星北先生逝世十周年,1993

[6]王淦昌.深切怀念好友束星北先生。载于[5]1-3

[7]王淦昌.《狭义相对论》序言。载于束星北:《狭义相对论》,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

[8]程开甲.束星北先生的学术思想,载于[5]:7-11

[9]ChengKaijia.Studyonmechanismofsuper-conductivity.Beijing:NewTimes,1992

[10]HsinP.Soh.Anewlawofplanetarydistancesandorbitalvelocities.PopularAstronomy,1027,38:327-329

[11]HsinPeiSoh.Relativitytransformationsconnectingtwosystemsinarbitrayacceleration.Nature,1946,58:99-100

[12]束星北.耿世江等.利用海流观测资料检验近海内波.海洋学报,1986,7(5):533-538

[13]束星北.赵俊生等.用单站测量确定近海内潮波的方向和速度.海洋学报,1985,7(6):665-673

[14]WittakerET.Historyofthetheoriesofaetherandelectricity,vol.2.NewYork:NeleonandSons,1953

[15]EddingtonAS.Space,time,andgravitation:anoutlineofthegeneralrelativitytheory.NewYork:CambridgeUnivercityPress,1987

[16]EddingtonAS.Themathematicaltheoryofrelativity.Canbridge:CambridgeUnivercityPress,1923

[17]StruikDJ.Marxandmathematics.ScienceandSociety,1948,12:181-196

[18]斯特洛伊克,关娴译.数学简史.北京:科学家出版社,1956

[19]WienerN,StruikD.ARelativistictheoryofquanta.JMathematicsandPhysics,1927,7:1-23,

[20]WienerN.,StruikD.Quantumtheoryandgravitativerelativity.Nature,1927,118:852-854

[21]周培源,王竹溪.中国近三十年来之理论物理.科学,1950,3-7

[22]申先甲.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略.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3]吴大猷.回忆.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物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置体系;学科前沿;团队

作者简介:李春先(1977-),女,湖北黄冈人,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王成志(1974-),男,山东潍坊人,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改课题“探索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新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批准号:湘教通[2011]308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77-0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下简称“毕业论文”)是学生在系统学习完本专业的基础课后,按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规范化的研究进程,系统完成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它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总结、消化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毕业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立论要科学,观点要创新,论据要翔实严密。由此可见,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但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并引起了学术界关于毕业论文是否有必要存在的争议。因此分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探索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方法与措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应是当前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1]近几年,毕业论文课题组把毕业论文的改革与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届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显著提高,在学校检查中名列前茅,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分别在《物理学报》[2-5]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这些成果不仅为学生进一步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说明只要改革得当,研究的质量会显著提高,产生高水平的成果是可能的。以物理学专业为例,下面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做法和体会进行阐述。

一、 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大力开设前沿选修课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

根据教师科研方向,把教师划分为六个科研团队:分子器件科研团队、光电信息物理科研团队、凝聚态物理科研团队、空间物理科研团队、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研团队、电子信息技术科研团队。在传统必修基础课的基础上,大力增加前沿选修课,规定每个科研团队开展1~2门具有前沿性且与科研相结合的选修课,例如“石墨烯分子器件物理基础”、“光电检测技术”、“太阳能电池”、“光信息处理”、“凝聚态物理前沿专题”、“空间物理现象的物理基础”、“量子光学导论”、“量子信息基础”、“电子设计和制作”等选修课,一般为48个课时。由于选修课具有新颖性和前沿性,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

对于这些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与传统基础课不同,采取讨论和探索式教学的方式,手段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针对物理课概念性强的特点,在讨论中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形成了“勤于思考,乐于探讨”的学术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只讲解要点,其他内容和相关问题留给学生。把学生分成几个组,给予每组相应的内容和问题,几个人一组通过查找文献完成给定的任务,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另外,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要与该课程的相关科研手段和方法匹配,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学到了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方法和手段,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该前沿方向中选择一些问题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不但具有可行性、前沿性、新颖性和专业性,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正是毕业论文的目的所在。

二、选题是提高毕业论文的基础

选题就是指导教师确定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一个好的选题,要充分锻炼学生利用本专业知识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选题是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毕业论文的基础。课题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题:

第一,与本专业相结合,即在本专业范围内选题。

第二,与科研结合,与学科前沿结合,做到选题新颖。将本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融于毕业论文之中,把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论文的课题。只有题目新,才能有创新的空间,只有内容新,才能有新的结果和结论。从学生选题来看,学生对科研型题目的选择热情逐年增高,使得这些题目具有较好的需求基础。特别是计划考研的学生很愿意接受一次科研训练,从而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

第三,可行性。选题难度要适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学识水平,又要考虑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前沿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只要选题得当,本科生同样能对学科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例如,量子相干态两个正交分量在相空间的几何表示是椭圆,但教材和文献上没有给出系统的证明,但是只要理解了《量子光学基础》的一些定义和物理意义就可以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给出完整的证明。

第四,实行双向选择。指导教师把题目放在网上,实行双向选择。在过去,选题方式一般由教师给学生单方面定题,学生缺乏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进行的课题缺乏了解,在选题方面存在被动接受的情况;在选题过程中,留给学生选题的时间过少,普遍存在着“指导教师报题随意、学生选题盲目”等问题。目前教师把题目、内容和要求详细显示在网络上,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选。在选题的过程中,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充分交流使学生对课题有充分的了解。在教学网络上学生确定题目,然后出题教师与选定该题目的学生进行面试或者交流,双方满意即可确定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这样既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也有利于因材施教。

三、指导方式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

为了加强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可实行团队指导。如前所述,有六个科研团队,研究方向相同的学生归到相应的团队内,实行分类指导和团队指导。团队内的资源共同利用,学生统一管理,集体答疑,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答疑和检查,了解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提出每一阶段的要求和任务,确保论文的质量和进度。共同组织针对选题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和论文写作交流会,组团可大大提高指导效率,节约成本。指导教师之间密切协作,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大大提高了指导效率,节约了资源。团队内的学生各有所长,共同讨论问题,发现对方的长处,取长补短,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学院和教研室强有力的管理与监管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

根据学校的有关精神,实行学院、教研室两级管理,学院制定制度和措施,教研室负责具体执行。

1.成立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及答辩领导小组

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包括拟订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向全院教师布置毕业论文任务、选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毕业论文题目的审定并报学校审批。

2.物理学专业教研室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

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负责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包括组织毕业论文题目审查、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报院审核;组织学生选题;组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向学生下达任务书;负责毕业论文进行过程的管理、检查并及时整理有关材料;设立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具体负责各组的论文审查、论文答辩。

3.课题实行两级审评制度,严把课题关

物理学教研室组织指导毕业论文丰富的教师对所报题目进行审批,不符合学校和学院要求的题目要撤掉,或者通知出题者进行修改,直到满足要求为止。教研室把评审符合要求的题目汇总,交给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评审,检查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课题,合格的课题方可进入选题系统供学生选择。

4.对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监控

组织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任务。指导教师需提出论文应达到的目的与要求;介绍主要参考文献;指导学生制订论文撰写计划;检查学生论文撰写的进度质量,并给予及时指导帮助;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初稿;审阅毕业论文并提出论文答辩资格及给出成绩评定建议;参加论文答辩;撰写指导总结。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勤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的培养。教研室在整个毕业论文期间担负着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应进行严格管理,组织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或抽查,并对检查工作进行认真总结。

五、结束语

近几年采取把毕业论文的改革和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有机结合、把科研前沿融入毕业论文中、团队指导、强有力的行政监管等措施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进行了初步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论文质量大幅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增强,不仅使本科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而且得到了学校主管部门与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姚明仁.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8,(8):147-148.

[2]梅龙伟,张振华,丁开河.单壁碳纳米管电子输运特性的稳定性分析[J].物理学报,2009,58(3):1971-1979.

[3]胡海鑫,张振华,刘新海,等.石墨烯纳米带电子结构的紧束缚法研究[J].物理学报,2009,58(10):7156-7160.

[4]赵启迪,张振华,邓小清.低偏压下单层碳纳米管的输运特征[J].物理学报,2010,59(11):8098-8104.

物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当时我发现身边有很多准备读研的同学已经在看物理学专业的原版教科书了,于是我也找了一本原版的《费曼物理学讲义》来看。记得第一章是讲原子的,但是我抱着英语字典硬啃了一晚上,只看了三页。我也试着去找过中文的教科书,但确实找不到和英文原版书一样好的。具体表现在:第一,国外许多教科书的作者是理论物理学界的“大牛”,甚至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们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对物理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第二,中文教科书普遍采取灌输式写法,往往上来直接就是定理加练习,让人看得很吃力。而国外的教材在编写时,倾向于首先假定读者是个“菜鸟”,所以总是想尽办法写得深入浅出。比如《费曼物理学讲义》中,涉及到一个比较难懂的原理时,他会让你假想自己置身于某个低重力的外星球上,此刻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现象,他把此情此景描述得惟妙惟肖,这时候再引出一个物理学定理……虽然我那时英语很差,但是很快就发现,要学习同样的内容,读这些英文教材反而要比读中文教材更容易理解。

从那时我开始“逼迫”自己慢慢习惯于阅读英文书,后来读博士以后更是读了大量英文论文,自己也用英文写论文,我的英语水平就是在这个阶段快速提高的。

博士毕业前夕,我做了一些翻译工作。做翻译的初衷是因为现在市面上一些科学著作的中译本非常“坑爹”。那些译错的地方暂且不提,最让我看不下去的是它“不说人话”:上面的每个汉字我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我愣是不明白它在说什么。我常常怀疑那些翻译者到底有没有看懂原文,有时甚至恨不得把译者从书里揪出来,问问他到底是不是中国人,会不会说中国话!还有很多中文媒体上关于理论物理新发现的新闻报道,我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博士都看不懂,非得要去看英文报道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呀……

如果有人要问我,英语对一个有志于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来说重不重要,我的回答是,这不是重不重要的问题,而是你根本休想绕开它。

首先,英语是国际科学界的通用语言,无论你是哪国人,如果要发表一个重要的或顶级的研究成果,都必须写成英文论文,发表在英文学术期刊上。包括我们国内一些由中国人办的顶级学术期刊也是英文的。再比如物理中关于“弦理论”的专业教材,至今没有一本中文的,全是英文教材。所以相应的,你要想查阅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资料,不懂英文怎么行。

其次,如果你将来要从事科技类的工作,懂不懂英语会有很大差别。比如我现在工作的单位有一台国外进口的用于放射治疗的机器,从操作界面到说明书都是英文的。我的一些同事英文不熟,当机器报错的时候,只能打电话找我,我跑过来一看,其实都是很简单的问题。还有,如果你不懂英文,只能是别人教你怎么操作,你就死记硬背式地照着做,但实际上我们的机器有很多种模式和参数设置,除了能照人外还能照机器、照电离室、照小白鼠……如果不懂英文你就没法“玩转”它,甚至都不知道原来它还可以这么“玩”。

其实不光是专业人士,对科学问题感兴趣的普通公众若是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信息来源会更广阔,辨别真伪的能力也会提高。我们现在的中文网络上各种科学谣言满天飞,包括“XX百科”“XX知道”上都有很多不靠谱的甚至纯属胡说八道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人没有能力去英文网站上核实和查证。其实很多问题你如果用英文去查一下,都能查到相关的专业论文。严格说起来,任何不是你原创的观点,都应该标明引用来源,比如英文的维基百科里虽然也错误不少,但它每一个观点和说法后面都注明了出处,许多都附有链接,如果你有所质疑或者想了解更多,就可以找来看。

例如,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谣言说美国某科研机构声称转基因食品有害,但你只要用英文稍微去搜索一番,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研究院”根本不存在,谣言不攻自破。如果你关心转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根本不需要去听那些不懂装懂的“公众人物”怎么说,只要你有英语阅读能力,就不难在网上搜出一大把非常严谨的专业论文和实验报告。

相反的一个例子是前不久崔永元去美国调查转基因,他发微博说他在美国的超市里见到的食品“没有标注是否转基因”,还拍了几张照片;但是其中一张照片里的豆腐包装上面明明用很大的字写着“NON GMO”(非转基因)……

物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土壤物理学 教学改革 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60-02

1 土壤物理学课程的特点

土壤学研究主要分为土壤物理和土壤化学两大类。土壤物理学是土壤学的一个分支,且研究历史悠久。土壤是一种成分复杂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土壤是由三相物质组成的复杂团聚体,土壤物理学则是研究组成土壤的三相物质(固相、液相、气相)的物理运动规律。故土壤物理学广泛涉及物理学、水力学、数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基础知识。土壤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是土壤颗粒、土壤结构和土壤水的运动规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是以气象在各行业应用为研究领域的学院,其前身是农业气象学。土壤作为大气与地面接触的重要环节,是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的重要载体,学好土壤物理学对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农业微气象是农业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中水汽热的组成对农业微气象有着重要影响。总而言之,土壤物理学课程对应用气象专业学生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明确物理过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2]。

大田实验是应用气象等一些农业类专业必要的研究手段,作物在田间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学习土壤物理学可以让学生明确农田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土壤干容重、土壤饱和导水率等基本土壤参数,这些参数在科技论文写作中是基本的试验地背景资料,当前很多科技论文不注重试验地背景资料的介绍,尤其是一些中文期刊。实验数据可重复,详细可靠是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严谨科学态度的基础。土壤物理学的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测定或者获得土壤背景参数,为科技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3-4]。

2 土壤物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校应用气象学院土壤物理学学时不足,现有的教学内容过于深奥,学生学习以气象专业为主,土壤物理的深奥公式学生很难听懂,也很难应用于实践,这是我们应该改革的重要内容。

土壤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本课程只有理论讲解,没有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上困难重重。实验器材短缺,虽然具备个别土壤物理学实验的开展条件,但限于教学规定学校管理等方面原因,还是很难实施。实践教学经费也基本没有,实践教学更是无从谈起;土壤物理学实践教学实验应为小班教学,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但于此同时,教师的工作量也会加大。实践教学应提供土壤物理学实验场地,有足够大的试验台给学生开展实验。最后,实验区土壤样本少,最好能到其他地区多搜集一些土壤样本,为学生实验提供素材,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土壤物理学课程的认识。

3 土壤学课程教学的变革措施

3.1 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针对应用气象学专业特点,土壤物理学学时有限,所以要讲授传统土壤物理学上所有内容不现实,也没有必要,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气象学领域相关的土壤物理学课程的特点和重点。

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有如下措施:首先,明确应用气象学相关的土壤物理学重点内容,包括土壤物理学概念,土壤的粒径组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土壤质地的分类及确定方法,土壤特征曲线等基本物理参数的概念,意义及测定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测定方法有了哪些革新,可以提高效率。其次,土壤中的化学、微生物、溶质方面的知识是土壤化学方面的内容,但土壤溶质运移属于土壤物理的范畴,这部分内容交给学生自学,自己查阅文献,并能制作幻灯片讲给其他同学。再次,加强实验课的开展,实验课对土壤物理这门课程尤为重要,通过土壤物理实验,学生可以对理论知识更加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故需要在32学时中拿出8到10个学时开展土壤物理实验教学,并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如土壤质地类型的测定实验,土壤水分测定实验,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试实验等要重点开展。通过以上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实践课程选取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保证了土壤物理学课程基本理论的讲授和巩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2 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优化是课程的灵魂,教学方法的选取则是教学内容能否发挥其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应用气象类专业土壤物理学课程特点,重点集中在土壤基本的物理参数,水、气、热的转化上,在这些部分要多与专业结合起来讲授,学生更喜欢学习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这与他们今后的就业或科研紧密结合。土壤物理学有许多的假设,讲这些假设的缘由一一讲来学生可能兴趣不大,但实际生活中土壤物理的应用有很多,如常说的反滤层在花盆中的应用,将反滤层的设置,基本原理,用途给学生讲清楚,学生们还是很爱听讲的,与实践相结合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趋势。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更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掌握复杂的理论知识,如果能将一些涉及土壤物理的小实验搬到课堂上,相信学生会更喜爱这门课程。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理论知识讲好,还要结合课堂效果来适当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讲授的效果。例如,讲一段理论知识后要引入现在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在学术论文材料中的实验部分中涉及到土壤部分,一定要介绍土壤的参数,这是一直科学严谨的表现,这样学生才会集中注意力。很多同学还不清楚如何查阅参考资料,可以适当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各个著名数据库的使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除了以上一些方法,还应该多提问,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如果不能当场回答则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下一次课让学生将自己找到的答案介绍给所有的同学听,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又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学生们查阅文献,言语表达能力。总之,所有的新颖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将枯燥的知识顺利的教授传递给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这样学生才会激发兴趣,学习才会有主动性。

3.3 课程考查方式的改革

以前课程基本是考试,包括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计算或论述,随着教学的深入,对于应用气象系的学生来说,土壤物理学并非主干课程,最终的考核除了平时成绩外,实验部分可以用实验报告的形式来完成,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弄清楚,并能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课堂讲授部分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去查阅文献,制作幻灯片,在老师的指导下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交流,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展示给大家,不仅可以掌握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4 结语

土壤物理学是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背景课,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科研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严谨的态度。目前,复杂的理论学习内容,课时不足,实验条件不成熟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要上好土壤物理学课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针对学生优化教学内容,积极选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最后合理的安排课程最终考查,最终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晋娟.结合地域特点对《农业气象学》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2] 张艳艳,陈苏婷.《气象仪器》课程的教改探索与实验[J].科技信息,2012(5):240-242.

[3] 刘宝东,项凤武.林学专业土壤学课程改革与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0(26):145-147.

物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全国百优;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44-0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与能源转换和利用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下设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6个二级学科。是国民生产生活和科学、文化活动的动力之源,也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及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该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代表本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因此,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下面以1999年至2013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基本素材,[1]分析讨论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授予单位比重分析

从1999年到2013年,共有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等8所高校,各高校所占百分比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西安交通大学29%,浙江大学25%,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各占11%,上海交通大学7%,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各占3%。除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之外的其余6所高校都被列为国家“985”和“211工程”高校,占75%。据此可以看出“985”和“211工程”高校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都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的热能工程和江苏大学的流体机械及工程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依托“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上述学校及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入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此可见,“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此外,北京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江苏和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汇聚了大量的相关人才。优秀生源充足,这一优势也是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科比重分析

表1 工学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学科门类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三个门类,其中工学包含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内的21个学科类,共79个专业。历年工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平均每年入选论文占入选总数的37.9%,同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在所有大学科中排名第一。

图2是本一级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所有学科优秀博士论文中所占比重的柱状图。从图2中可以看到,1999~2001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出现较大下降,2001~2003年占比又逐年上升,2004年到2006年占比回落到1%左右,2007年到2009年期间波动比较大,2009~2012年则稳定在2%附近,2013年占比达到3%。

参考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工学学科中所占比重及工学在全部学科中占比的柱状图(图3)。可以看出,工学占比虽然略有波动,但大体而言比较平稳,维持在38%左右,本学科在工学中的占比在3.8%左右波动。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对本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占比影响较大,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高的1999年、2003年、2007年及2013年上述两高校均有入选论文,而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低的2001年、2002年和2008年则上述两高校均没有入选论文。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两校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领头羊,在学科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论文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是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论文影响因子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图4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注:这里只统计优博获得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学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偏少,在统计分析的105篇论文中,影响因子超过3.5的有8篇,占总数的7.62%;影响因子在3.0~3.5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2.5~3.0之间的论文5篇,占总篇数的4.76%;影响因子在2.0~2.5之间的论文有30篇,占总篇数的28.57%;影响因子在1.5~2.0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1.0~1.5之间的论文3篇,占总篇数的2.86%;而影响因子低于1.0的论文数量为45,占总篇数的42.86%,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本学科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偏少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特点有关,由于本学科是传统的工科学科,研究的新兴热点相对理学学科不会太多。因此与大多数工学学科一样,整体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不会太高。因此,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发表在影响因子低于1.0的学术刊物上。同时,由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强调创新性,这可以通过在高水平高影响引因子的学术刊物上有若干代表性的工作发表来体现,这样的代表性论文不会太多。因此,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影响因子3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

四、二级学科及作者性别分析

1999年至201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28位作者中,有14人在博士期间攻读工程热物理,占到优博论文作者的一半;攻读热能工程的有6人,占比为21%;4人攻读制冷及低温工程,占比是14%;2人攻读流体机械及工程,占比7%;能源环境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的各一人,分别占比4%。各专业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

同时在这28人中,男性人数25,占总人数的89%。女性人数3人,仅占总人数的11%,男女比例差距较大。

由此可以发现,若假设所有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具有相当的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其导师的指导水平也相当,则可说明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最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或者说,该二级学科由于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较多,研究偏基础,产生创新性突破的可能性相对其他二级学科较大。此外,男性优秀博士作者数远较女性作者大,则说明了本学科男性在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中的普遍表现高于女性。

五、指导教师分析

本学科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在22位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22位指导教师中,有17人指导出1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指导出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指导出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表2是历年指导教师的平均年龄。这22位导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一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时的平均年龄是57.5岁。50~59岁和60~6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分别是5人和10人,其次是40~49岁的有3人,70~79岁的有2人,40岁以下的有1人。

由此可见,从全国优秀博士指导教师所指导优秀博士数可以看出其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同时,大多数年份的指导教师平均年龄在60~66岁,可以看出一般这个年龄段的研究学者其学术水平和造诣容易达到最高点。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本学科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获得了本学科高层次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整体情况。如本学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情况及分布,“985”工程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贡献,本学科在工学及其他学科中的相对水平,本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分布,二级学科的特点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年龄分布等相关情况。使读者能够通过本文了解本学科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现状,为相关人员制订合理学科发展规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 历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EB/OL].http://www.china

物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湖南教育出版社从建社之初起,就坚持优秀的学术传统,实施精品战略,积极打造图书品牌,在做品牌,做精品的同时,编辑和作者队伍得到培养和锻炼,又更能促进图书品牌的持久性和精品化。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科学史是人类智慧发展的高度体现,是文明进化的典型标志。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的一部科学技术史。然而,一部好的历史书,无论是科学史或社会史,还是其他种种综合的或专门的历史,都必需有言之有据的历史素材。带有偏见的史学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编造或篡改历史事实则是可耻的。因此,构成素材的历史事实或真相就成为历史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成为他们一代又一代不断探索的原动力。现在,历史学家的探索精神及其成果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他们从历史事实中所揭示出的真理被当作精神财富一代一代地继承。

下面以科学史图书品牌打造为例略论湖南教育出版社精品化图书品牌打造。

一、建社初期科学史图书的出版

因为教育出版社担负着教材、教辅的出版任务,所以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学科门类齐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学科的编辑都有,对于科学史书籍的出版,这是一个天然的优势。湖南教育出版社的科学编辑,都有着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研究现状,有与专家、作者对话的“话语权”,也有着对社会、对读者负责,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正是有了这些优势,从建社之初起,湖南教育出版社就在科学史书籍的出版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一大批科学史专业的权威学者都成为我们的作者,并且在后来也继续与我们合作。一批科学史专业的新生力量也在我们的培养和扶持下得到成长,而我们的编辑,更是在这期间得到锻炼,为以后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这段时期,湖南教育出版社的科学史书籍大致有如下品种:

《物理学家传》,1985年,束炳如、倪汉彬、杜正国编,责任编辑:董树岩

《数学家传》,1987年,解延年、尹斌庸编著,责任编辑:谭清莲

《化学家传》,1989年,周嘉华、王德胜、乔世德编著,责任编辑:阮林

《近代科学思想史论――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1988年,朱亚宗编,责任编辑:王燕妮

《牛顿的科学发现与科学思想》,1989年,阎康年著,责任编辑:董树岩

《现代物理学进展》,1990年,(美)S. R. 威尔特、M. 裴利普编,魏凤文、申先甲、程力、张国栋、张锡鑫编译,责任编辑:董树岩

《近代物理发展中的著名实验》,1990年,郭奕玲、林木欣、沈慧君编著,责任编辑:董树岩

《二十世纪物理学历史与展望》,1992年,(前苏联)V. L. Ginzburg等著,廖建军等译,责任编辑:常继大

《大科学年表》,1992年,赵红州主编,责任编辑:董树岩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1993年,戴念祖主编,责任编辑:董树岩

《从元气说到粒子物理》,1999年,何祚庥著,责任编辑:李小娜

《中国科学翻译史》,2000年,李亚舒、黎难秋等著,责任编辑:黄斌、王又清

这期间的科学史图书基本是单本,不成系列。值得一提的是由戴念祖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一书,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项目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出版,全书字数达200万字,可以算得上是本超级巨著。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工作者的学术论文几乎全部以外文发表,大量的论文散见于欧美各种学报。当时收集、整理这些论文的任务虽然艰巨,但当时不为,百年之后将更加困难,很多东西将无从考证。本书收录了105位中国物理学工作者的180余篇物理学学术论文,有早在1907年和1914年获得博士学位的李复几和李耀邦的学位论文,有20世纪上半叶较年轻的物理学家如黄昆、谢希德、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人的论文。

二、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的《中国物理学史大系》(9卷)

2003年12月25日,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在京颁奖,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物理学史大系》(9卷)获得国家图书奖的正式奖。国家图书奖评委意见如下:

《中国物理学史大系》(以下简称《大系》),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任学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叶铭汉教授任名誉主编,科学史家戴念祖研究员主编。《大系》是我国出版史上第一套最为全面系统、信息量最为丰富的专科性科学史图书。《大系》内包含的诸多新发现、新史实、新见解,其内容与深度大大超过英国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物理学卷。《大系》是近半个世纪中外文献中有关物理史学的论文、传记、回忆录等资料最全的,是近年出版的相关著作中最为深入、详尽的一本专著。《大系》纠正了中外学者有关中国物理学史研究中的诸多错误和谬误,依据丰富的史实、精辟的分析,驳斥了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无科学的观点。《大系》中的“力”、“声”、“光”、“电磁”、“计量”、“教育”、“交流”七卷是分科史著作,其中每一卷都是中国科学史研究中承前启后的总结性专著,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科学史的内容,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能力。《大系》包含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内容。

总之,《大系》图文并茂,史料丰富、翔实,篇幅宏大,论述客观、公允、精辟,装帧印制精美,是一套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均属上乘的科学史著作,是一套可供长期图书典藏的学术精品。

按出版先后,本套书书名、作者、责任编辑如下:

《力学史》 作者:戴念祖、老亮,责任编辑:谭清莲、王又清,出版日期:2001年5月

《物理教育史》 作者:骆炳贤,责任编辑:谭清莲、王华玲,出版日期:2001年5月

《光学史》 作者:戴念祖、张旭敏,责任编辑:谭清莲、王又清,出版日期:2001年8月

《计量史》 作者:丘光明,责任编辑:谭清莲、王又清,出版日期:2001年9月

《声学史》 作者:戴念祖,责任编辑:谭清莲、李章书,出版日期:2001年9月

《电和磁的历史》 作者:戴念祖,责任编辑:谭清莲、王华玲,出版日期:2001年9月

《中外物理交流史》 作者:王冰,责任编辑:谭清莲、赵匡莉,出版日期:2001年9月

《古代物理学史》 作者:戴念祖,责任编辑:谭清莲、王又清,出版日期:2001年9月

《近代物理学史》 作者:王士平、刘树勇、李艳平、曾宪明、申先甲,责任编辑:谭清莲、王又清,出版日期:2002年12月

本套丛书的主编戴念祖先生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的主编,戴念祖先生19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科学史、中国物理学史的研究,是我国资深科学史家和中国物理学史学科创建者,戴念祖从事科学史研究50余年,尤以中国物理学史见长,著作十余部,论文百余篇,他不仅培养了许多研究生,在大专院校、学术团体甚至在音乐界,受其学术影响、启迪的师生不可胜数。戴先生对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朱载(明朝皇室子弟,音乐家、乐律学家、声学家、数学家)有特别独到和深入的研究,由此对古代音乐和声学都有独到的见解,备受音乐界和科学史界的推崇。

本书的策划编辑谭清莲老师是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此前策划编辑的《科学家谈物理》丛书(共29本)曾获得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三、挖掘和抢救史料的《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巨变的一个世纪,也是中国科学大发展的一个世纪。直到20世纪,中国才出现了现代意义的科学事业和科学家。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顺利的坦途,也历经坎坷和曲折。艰苦的物质条件和严酷的政治运动没有动摇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报国之心和求索创新之志。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建立功勋的既有像“两弹元勋”一样的科学英雄,更有许多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迹,是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要篇章。比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自述、自传一类的作品。因此,许多科学家的事迹,他们的奋斗与探索,还不大为社会所了解;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随着一些重要当事人的老去而永远消失,铸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湖南教育出版社从2006年开始启动的《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口述历史的特点是真实生动、细节丰满、可读性强。这套丛书中,无论是口述自传、个人或专题访谈录,还是科学家自述,都出自科学家、科技管理者、科学普及工作者或科技战线的其他工作者的亲口或亲笔叙述,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参与者回忆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鲜活逼真的历史篇章,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缺失,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在时间距离上,20世纪与我们相去未远,大量的史实还在阅历丰富的老人们的头脑中保留着印记。亲身经历过20世纪科学事业发展且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和领导干部,大都已是高龄。本丛书受访者大多为8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在少年时代已亲历抗日战争,大学毕业于共和国诞生之初,而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时期”(1956―1966)则正是他们施展才华、奉献青春、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留存在记忆中的历史,对文字记载史料而言,不仅可以大大填补其缺失,增加其佐证,纠正其讹误,还可以展示出当年文字所不能记述或难以记述的时代忌讳、人际隐秘关系和个人的心路历程。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失败挫折和灵感顿悟,学术交流中的辨争和启迪,社会环境中非科学因素的激励和干扰等,许多为论文报告所难以言道者,当事人的记忆却有助于还原历史的全景。

本丛书目前已出版书目为:

涂光炽回忆与回忆涂光炽(责任编辑:曹卓卓)

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责任编辑:王华玲)

从合成蛋白质到合成核酸(责任编辑:李小娜)

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1973―1992)(责任编辑:李小娜)

中关村科学城的兴起(1963―1966)(责任编辑:曹卓卓)

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责任编辑:曹卓卓)

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责任编辑:易武)

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访谈录(责任编辑:阮林)

近期出版书目为:

吴文俊口述自传

刘东生口述自传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科学处与新中国早期科学事业

本丛书主编樊洪业先生于1990年代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史资料征集工作,初以建院早期史为重点,参与和组织了对一些老科学家和老领导的人物访谈。我社主要负责本丛书策划组稿的是李小娜老师。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频频获得各项奖励,如丛书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第五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1973―1992)》入选国家第三届“三个一百”最佳原创图书,2011年度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提名奖;《袁隆平口述自传》入选国家第三届“三个一百”最佳原创图书,2011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2012年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外宣出版项目,2011年度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第二届湖南省优秀社科作品;《伍连德自述》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中南六省教育类优秀读物一等奖,第二届湖南省科普作品优秀奖;《席泽宗口述自传》入选国家第四届“三个一百”最佳原创图书;《方俊自述》《杨承宗口述自传》《我的南极之旅》《席泽宗口述自传》《彭瑞骢访谈录》获第二届湖南省科普作品入选奖。

科学事业,对于人类来说,是一项薪火相传的伟大事业。人类之所以能够取得不断进步和发展,正是一代代人不断吸取前人智慧的结果。这就是科学的历史。铭记历史,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更利于看清以后的道路。而我们出版人的责任,则是在这样的文明进程中,将这个历史的本来面目,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下来。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社科学史图书的出版,从建社之初的零星出版,到《中国物理学史大系》(9本)夺得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屡获大奖,我们的作者队伍越来越权威,我们的编辑队伍越来越尽职尽责,我们的科学史图书品牌取得越来越多的辉煌,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上一篇:电类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工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