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17:47:27

物流管理学论文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硕士;培养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64-02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分为普通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而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由于国内物流管理方向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硕士研究生,所以本文论述的研究生是指普通硕士研究生。

1 我国物流教育历程

1.1 物流教育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物流”课程初次引入高校课堂,之后我国不少院校陆续开始设置物流类专业。2001年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恢复招生,在这之前全国开展物流教学的大学仅有15所。2002年全国正式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或者x相关专业方向的大学约60所。2003年全国已有120所高校开展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2004年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方面的课程。到2008年年底,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8所。

1.2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专业设置

目前国内物流类硕士研究生专业主要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向,少数学校也开有物流经济方向。现在的物流专业一般设置在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机械学院(或系)下面,也有的单独成立物流学院(系)。各个院校通常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特色设置物流专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开设有物流学院的学校,如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结合本校理工类特色,其物流专业大多数都设置在工学学科门类下,授予工学学位;而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结合本校财经类特色,其物流专业大多数都设置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授予管理学学位;还有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学校,如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在物流专业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海运、港口的特色,其物流专业设置比较全面,涉及经济学、工学、管理学多门学科,合格的毕业生可授予经济学学位、工学学位、管理学学位。我国物流专业的背景多种多样,有从交通运输、机械工程等工科基础上发展的物流工程专业(目前仅54所),也有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高达254所)。

1.3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一般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及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内容(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培养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考核、核查。针对教育部规定以及我国高等院校具体情况,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培养目标:政治思想上要求硕士研究生要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专业知识方面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系统规划理论等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物流管理专业领域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学习年限: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3年,实行弹性学制,可以提前或者推迟毕业。

(3)学位论文工作:大多数高校要求论文选题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4)培养方式方法: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 问卷调查内容与反馈信息

2009年11月,我们对北京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做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98份,收回89份有效问卷,被调查人员涉及研一(28人),研二(34人),研三(36人)。调查的内容涉及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专业教材、教学实践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篇幅限制,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在此不予显示,关于统计分析的结果将在下文中分别说明。

2.1 关于学生来源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与统计结果:①你的本科专业是什么?本科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仅为14%,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占47%,理工类学生占24%,其他专业的学生占15%;②研究生之前对物流管理的了解程度:很了解的仅占3%,一般的占40%,不是很了解的占36%,不了解的占21%;③选择物流管理专业的原因:认为是学校的热门专业有前途占57%,想要更深入了解的占20%,别人的建议占10%,随便选的占13%。

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从对北京某高校的学生的来源分析,本科就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重很小,大多数同学是从管理类相关专业转过来的,同时还有少量理工类学生,所以很多同学在研究生之前对物流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并且很多同学选择物流专业也是因为是学校的热门专业,再加上近年来社会上对物流炒得比较热的缘故。

2.2 关于培养效果的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与统计结果:①你认为该校毕业生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如何?认为一般的占54%,很好的占6%,好的占16%,很差的占24%;②你对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否满意?表示一般的占48%,不满意的占33%,满意的占16%,非常满意的占3%;③你觉得国内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如何?是否需要改进?表示一般、需要改进的占58%,不好、应该完全的占18%,很好、不需要改进的占7%,好、可适当改进的占17%;④你是否认为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继续深造的必要?不需要的占52%,没有影响的占20%,非常需要的占17%。

总体来看,学生对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有33%的学生表示不满,说明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在问到北京某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时,54%的同学表示一般,24%的同学表示很差。从此结果来看,该校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急需改善。另外,针对该校的具体情况,仅有17%的同学认为有继续深造的必要,可见毕业以后参加工作的同学占绝大多数。

3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况

结合《物流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问卷调查》结果,我们拟从课程设置、专业教材、师资力量、教学实践四个方面讨论一般院校物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

3.1 课程设置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种,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包括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各个学校的公共学位课基本相同,为第一外国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非学位课里面的必修环节基本类似,是学术交流、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实践教育等。财经类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包括: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战略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等;理工类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运输系统分析、运输管理与政策、交通运输与规划、物流工程、物流技术等。调查问卷显示:研究生基本肯定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但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6%的学生表示学习该课程对于以后的工作用处不大或者是完全没有用处,44%的学生表示课程的学习对于以后从事物流行业有极大的帮助。

3.2 专业教材

物流管理是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两百多所院校在近十年成功申办物流管理专业后,急需大量的教材,造成教材的出版时间短、任务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另外,各院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也使得教材难以普遍适用。现在充斥市场的物流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内容多相似,引用的参考文献多雷同,缺少具有真知灼见的专业教材。目前,硕士研究生所使用的物流类教材与本科生无明显区别,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所编写的物流类教材很少。从问卷的调查结果看:仅有7%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教材很好,表示一般的占49%,表示没用的占30%。说明现阶段的教材质量还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3.3 师资力量

现阶段我国的物流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从而造成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通用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与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师资充足,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供应链物流、物流园区规划、运输与配送、仓储与终端管理、物流分析、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运营规划与控制等的使用与开发等需要专业师资担纲的课程教师稀少。问卷结果显示:有5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质量一般,认为不好的占28%,说明现在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结果都不甚满意。

3.4 教学实践

现阶段的物流教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亦是如此。我国一些院校中对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要求,一般都是参加“三教(助学、助研、助教)”。从调查问卷中也可以说明这一点:52%的学生表示自己在社会实践方面需要加强,而另有28%的学生表示自己动手能力需要加强,在问到现阶段北京某高校物流学院安排的实践活动能否满足需求时,表示完全不能的学生占37%,另外有27%的学生表示少了点。

4 思考与建议

根据对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现状研究,以及结合对某校问卷调查数据资料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许多问题与课题需要解决、研究,但首先需要解决下述几个问题:

第一,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要与最新的物流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是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的

重要内容,与教学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者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要与最新科研成果相结合,在课题研究中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学校特色,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势必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窄,严重影响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国内各院校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工夫,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学生。

第三,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师资水平。物流师资水平决定教学水平,特别是我国不少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师稀少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在校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和聘用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等办法来实现。

第四,组织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编写。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配备适用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秀教材,同时也可引进国外优秀的教材作为参考。另外,需要增加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教材的编写量,提高物流教育层次性。

第五,注重实践与案例教学。物流是一门新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除了参加“三教(助学、助研、助教)”实践外,还可以利用校内外资源让学生增加对物流设备设施、物流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案例教学,通过视频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参考文献:

[1]梁海琼,侯廷娴.我国物流发展与物流教育现状的分析[J].商业经济文荟,2004(6):36-39.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物流管理,属于企业管理学科,企业管理学科是湖南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省级重点学科。物流管理专业有部分工科专业的特点,讲究操作性、应用性。湖南工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一直致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走“产学研”校企合作之路。我校地处湘潭市,湘潭有得天独厚的水路优势以及湖南省著名的商业航母――步步高,是除长沙之外湖南省4A级以上物流企业最多的地级市,与其他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办学相比有特别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二、湖南工程学院物流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湖南工程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学校“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物流专业建设成为湖南省内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本科专业。湖南工程学院专业改革的总体思路为: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改革人才培养模

式;以课程、教材建设为关键点,丰富专业教学资源;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根本出发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有更高的效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使得物流专业的教学活动更具实际意义。

三、湖南工程学院物流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高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应该培养学生的三大结构模块,分别是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为培养学生的三大结构模块,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将人才培养方案划分为知识结构模块课程、素质结构模块课程和能力结构模块课程,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和考核。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科研促进教学为手段,以骨干教师为引领, 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烈、队伍结构合理(职称、学历、学缘、年龄)、教学水平高、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改革目标明确的优秀教学团队。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改革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企业实习实训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完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培养具有知识面宽、专业基础实、综合素质高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积极地建设网络共享课程,并且按照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市场经济和实习实训基地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自主编写和完善系列专业教材,新编2~3部教材,并且申报省级规划教材。

5.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借鉴德国的企业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导向”型实践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理顺实践教学管理体,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

进一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改扩建工作,提高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水平;加强与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合作,提升校外合作单位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可以新增加2~3个稳定、有教学意义的实习实训基地;要积极采用“双师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加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在以教师为中心转移至以学生为中心的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大量在线网络课程的出现,教学资源也较从前有了巨大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要随之变革。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导授课,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型”教学方法,加大讨论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任务完成式教学的比重。

丰富和完善课程考试形式,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将口试(答辩)、小论文(设

计)、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操作等纳入考核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撰写环节和课程论文讨论环节,加强学生学习诚信教育和管理。强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湖南工程学院物流专业综合改革的具体方案

1.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以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学生三大结构模块(见下图)。

(2)以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框架(见下表)。

2.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物流管理专I教师队伍”,以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材建设为载体,由校内专任教师和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团队成员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实施理论教学,又有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

能力的兼职教师提供强力的实验技能实训,形成具有良好知识结构和以中青年

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积极建设教学团队。综合的考虑优化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以教学团队负责人为引领,以重点课程建设为依托,以校、院质量监控为保证,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打造采用“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通过校企通力合作,实现学校、政府、企业、学生多赢;实施科学管理,明确各方责任与利益,通过建设和运行科学的监督考核制度,保证团队的持续发展。

3.积极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依据《管理学院 “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

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需求、团结向上、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

队伍。积极开展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重点对现有师资不断培养, 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物流专家来校兼职授课。

4.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尝试“3+1”培养模式。“3+1”培养模式,即

前三年在学校完成基础知识技能模块、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模块及专业实验与综合实验实训模块任务,最后1年在企业完成生产实习和实践及毕业论文模块。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建立多个实习实训基地。今后35年根据各基地的建设情况和学生的实习效果,共建更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e极探讨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模式,形成一套适应社会需求的较为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3+1”培养模式,为其他管理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示范和参考作用。

(2)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与以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多家企业,进行下一步的深度合作,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5.以课程、教材建设为关键点,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1)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遵循学校培养方案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尝试开始“物流管理系列大讲堂”、学术竞赛和大学生科研活动等,且由相关教师担任导师在课外给予指导。

(2)利用网络共享课程开放在线课程为契机,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利用教学资源建设中国家大量引入MOOC、SPOC、课程云项目的时机,以国家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网络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国内外教学资源,“建好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网络资源,全面推进这些课程的建设。

(3)加强教材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材都选用精品教材,并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尽量选用既有理论深度,同时又注重实践操作性的教材,选用获奖教材、推荐教材和原版教材比重占100%。同时, 组织教师立项编写高质量教材;自编配套辅导教材和讲义,制作和充实各类声像教学资料,积极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CAI课件,录制网络教学视频。

4.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根本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构建能力导向的模块化“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各环节,整体

上进行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

(2)加强实验实习考核考评制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良好有效的考评体系,对实验实习的各个环节实行良好的管理,以保证实验实习达到预期效果,逐渐改革仅采用简单的实习报告评分的制度,强调动手和启发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改革实验课程教学。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并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思想,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别组成不同类型实验小组, 例如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群体,组成物流市场调研、物流系统设计等实验学习小组,由学生自由自主设计课程相关实验内容环境等,并提交实验设计报告;而一般学生可以组成综合型实验学习小组。

6.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提高科研水平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依托该专业师资力量,整合联盟高校力量,积极开展社会研究,在申报纵向课题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物流园区规划、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湘江沿岸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等方面组织申报横向课题,为湖南省尤其是湘潭市物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人才支撑, 为培养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奠定基础。同时,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融入课堂,有效促进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雷勋平,刘 晨.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铜陵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学周刊,2016(4).

[2]安海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河北科技学院为例[J].留学生,2016(3).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沿革及其培养目标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情况

我国最早的物流教育起源于193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系开办的材料管理专业[1]。1993年以前,我国还没有以“物流”命名的物流专业,只有部分属传统物流概念的物流类专业,如仓储运输管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管理工程、包装工程等相关概念的物资管理专业。1993~1997年,现代物流教育开始起步。1993年根据当年国家教委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仓储、运输管理”等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首先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随后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继而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本科、硕士或博士生。1998年教育部大规模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高等学校拓宽专业面的要求,将新设立5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取消,并入“市场营销”专业,专业调整大大抑制了物流教育的发展[2]。

直到2001年中国入世,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业作为新型服务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国外发达国家投资者引起了广泛关注。2001年8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召集下,教育部恢复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于当年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招生。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方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2003年增加到47所。2001~2010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数及近年该专业的招生毕业情况(见表1、表2)[3,4]。

(二)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管理、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系统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为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等,其学科理论基础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

构建以经济管理为学科背景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以下简称为“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明确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要求。本文根据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和当今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提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物流运作能力。根据物流的功能要素,物流人才应熟悉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进行实际操作,这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2)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作为物流人才,必须初步具备企业物流系统改造与再设计能力,具备区域物流园区(中心)规划与设计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能力等。

(3)物流项目组织及管理能力。对于中小型的物流项目能够对其进行组织与管理,对遇到的问题能够给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案。所以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技巧[5]。

(4)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发展的核心支撑平台。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全面熟悉物流的主要信息技术,也应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5]。

(5)国际物流运作能力。随着全球制造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之间、洲际之间的原材料与产品的流通越来越发达,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物流市场。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了解进出口贸易专业技能,也应具备如保税仓库经营、商品检验等国际物流技能,并熟悉各国有关的通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及各国的物流环境。此外,现代物流人才应掌握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预算、核算和控制,对企业外部的各种物流费用要能够判断其合理性,并能够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

总之,在基本能力结构上,应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定的应用知识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要求上,应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一定的自科知识及扎实的经济管理学科、统计运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业务运作及组织管理,掌握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了解国内外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基本物流运作模式。

三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一)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尚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有些学校借用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其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进行适当修改;有些学校为应付专业申报,不顾实际需要勉强将一些课程凑合在一起,在没有专业教师的情况下不顾课程整体性任意增删课程,没有严谨的分析和论证。

(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我国的物流教育现在比较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专业学科缺乏引导性。引导型学科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师资尽量由长期从事物流管理、运输业等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担任。通过引导型学科的学习可以提早的告诉学生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

(4)物流教育缺乏数量性。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紧密,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据分析,物流管理系统也是建立在极其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的。因此,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的培养[6]。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体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四大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外语、体育、军事训练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等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经济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流系统分析、仓储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物流工程、物流经济学等课程;专业课程,主要体现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具体包括物流战略与管理、物流系统论、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运输经济地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在实践教学上,物流管理专业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实践环节或实践性教学活动,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建议各高校选开物流管理综合模拟、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供应链管理系统、ERP系统模拟实验、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四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从目前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有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同时又有较大的偏差。如学生认为装卸和包装的相关知识不重要,而这些操作恰好是配送、仓储与存储及采购等的重要环节与基础,企业也比较注重这一物流环节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企业对于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是物流发展瓶颈”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经管类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构思。

第一,将“物流管理”专业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方向延伸。即重视物流过程的实现技术与装备,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仓储,定位,检测,企业信息化及其信息处理等实用技术。

第二,从重视“物流”到重视“物流+采购”。即重视基于物流和采购的集成技术和成套技术,包括基于采购的集成化设计技术,仿真设计与装配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与方法,采购信息平台与共享技术等。

第三,将“物流管理与工程”向“供应链管理与工程”方向转型。即进一步认识信息和标准的作用和价值,重视供应链的信息化技术和标准化技术(供应链可视化管理与实现技术,预测理论与方法,供应链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技术,信息平台集成与协同技术,智能信息交换、集成与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技术等,大系统与复杂系统环境的优化,虚拟环境物流管理与工程技术等)。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五阶递进式 实践教学 应用 成效 改进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阳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业务上受中央电大和广东电大指导的终身教育基地,肩负着成人教育的重任,它属于综合类的院校之一。根据广东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广东省各级电大院校(包括阳江电大)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希望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克服目前人才紧缺,素质偏低的状况。然而,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技能偏弱”的教学瓶颈。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摸索和创建出“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希望能克服此教学瓶颈,真正实现职业技能型的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1 “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阳江电大物流管理专业以在职在岗人员为主,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按职业拓展的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此,我校在充分考察调研和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设置既符合教育部和中央电大相关要求,又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深造需要的教学模式。“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教学形式。它由“基本技能认知―场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学习―管理型思维的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五个阶段构成。

基本技能认知阶段。基本技能认知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理论学习基础上,学生不能在没有理论知识的状态下参与基本技能的认知。因此,结合广东广播电视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我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英语、物流学概论、电子商务基础、统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商务礼仪、经济法概论等课程。此外,设有与企业工作实际相关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物流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通过专业的理论学习,成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工作的岗位、特性、规律等,学习物流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原理,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并能够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所学的专业更感兴趣。

场景模拟阶段,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场景模拟训练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如下:可以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工作的领域,如仓储、运输、配送等,进行一些场景模拟训练。从感官和思维上,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和操作事项。专业技能学习阶段,可以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抽出一个教室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的仿真学习,引入一些物流方面的专业软件,如ERP系统、ARENA系统等,设置一些仿真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联系一个企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操作叉车、条码、托盘、堆垛机、输送机、管理货架和看板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管理思维的培养阶段,我校设置一些管理学基础、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这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偏向理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工作实际结合,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和战略管理的思想。

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阶段,可以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和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培养。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综合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结合某一公司或某一单位的实际情况,发现其物流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自己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2 “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试点应用

笔者选取阳江市广播电视大学物流管理专业2007届秋季大专班的学生作为试点对象。结合“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五个不同阶段,分别选取物流学概论这门基础课程中的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作为教学试点,跟进和探究“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与局限所在。

第一阶段,笔者选取物流学概论这门课程作为教学试点课程。首先,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物流专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学生进入企业基本技能认知打下基础。然后,组织学生到阳江市Y企业的生管部门参观学习。阳江市Y企业是一个生产制造企业,该企业目前拥有粤西地区最为先进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企业内部具备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生产物流、装卸搬运、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和YERP信息系统。2007届秋季班的A学生是Y企业生管部的主管,可以带领班里的其他同学,参观生产物流的工艺流程、装卸搬运的叉车、货架、堆垛机等设施设置。观看YERP信息系统的应用界面和操作模式等。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迅速提高物流专业技能的认知,了解不同的工作岗位对物流的基本技能的相关要求,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第二阶段,选取“第五章企业物流”中“生产物流”进行场景模拟训练。要求学生结合参观及调研的资料,把Y企业生产物流工艺流程整理出来,模拟该企业生产物流的现状,发现该企业生产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分组的团队合作形式,把具体的解决方案分析出来。各组的解决方案交由Y企业的同学和老师共同评价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给以不同的成绩。此成绩将纳入平时分考核。

第三阶段的专业技能学习方面,笔者通过引入ARENA仿真软件的学习版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模拟仿真一个具体的物流工作流程。如其中一组学生做《饮料灌装作业仿真分析》,从灌注―烘干―检测―包装―码垛等工艺环节,自己绘画流程,并加入作业要求的相关参数,运作该仿真模式,分析其跟现实运作的相符度,进而改进自己的仿真系统,从而为企业的为例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四环一体;实践教学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还需要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建立物流管理学科的实践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是由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基本要素的有机整体。该体系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建立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运行系统,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二、“四环一体化”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内涵

“四环一体化”实践性教学体系分为教学实训、社会实践、专业训练以及实验教学四个环节,

1.改革教学实训,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实训环节主要包括案例分析和实践课题。

(1)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通过相关案例的选择以及讨论问题的设立,让学生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逐步了解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按照区域分布的不同,教学实训将教学案例分为中国、欧美、日本等不同地区,并根据各个区域物流行业发展的特色,选取典型企业或者物流节点进行案例的描述,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讨论。

(2)实践作业

针对当下物流行业的热点,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通过对热点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物流对于各个行业的重要支撑作用,了解物流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2.社会教学环节

社会教学环节包括实习、社会调查以及参与竞赛。

(1)实习

现场性、直观性很强的课程,如生产运作管理、质量管理由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在参观之前,教师要制订考察表,列出相关问题,如企业的主营业务、企业运作的基本流程、企业物流运作过程、物流在企业的作用等,要求学生根据参观的过程,回答这些问题,完成考察报告。

(2)社会调查

教师让学生利用假期对物流相关社会热点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学生了解了本专业的发展概况,锻炼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学业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在完成社会调查报告的同时,积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主动适应社会。

(3)开展学科竞赛

学校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种学科竞赛,通过国家、省、市、学院等各级竞赛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专业训练环节

专业训练环节主要包括科研课题和专题论文。

(1)科研课题

学校号召学生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教师的相关课题。学生对横向课题的参与,有利于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对纵向课题的参与,有利于其理论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参与课题,学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2)论文写作

根据相关课程教学,教师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兴趣,开展论文的写作,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面,以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实验教学

建立现代化的物流实验室,配置相关物流信息化软件,如“第三方物流”“物流配送中心仿真系统”,以满足物流实验室物流信息化教学的需要;配置相关物流行业的硬件,如托盘、货架、巷道机、条形码识别机等,用于物流配送等环节的实践教学。

三、结论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虽说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但大体上是近似的。全部解决这些问题并不现实,我们只有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解决其中的“瓶颈”问题(实践教学“杂乱无章”,未形成科学体系),就能在最大限度上促进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西部高校 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改革

一、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通过之前系列论文的分析,我们得出制约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改革的“瓶颈”问题是实践教学“杂乱无章”,未形成科学体系。那么西部高校就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解决该问题,最大限度的促进我国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物流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我们将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二、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在专项技能训练方面

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同时,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应进一步增加。在课程结构调整上,应按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特点重新组合现有课程。可将课程分为理论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技能课程宜采用模块化结构,按照职位责任要求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关系,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形成专项技能。

因此,“职位责任”实践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借鉴。北美国家职业教育所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职位-责任”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将实际工作中的职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责任进行针对训练。通过逐一训练学生的各项责任,从而使其逐渐形成该职位所需的整体实践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形成实践教学体系中关于专项技能训练方面的思路:首先,根据来自实践环节的经验丰富的物流管理类专业人员对职位所进行的分析,将物流管理的各常见职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专项技能,每项专项技能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分解时要说明各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形成的能力;其次,西部高校根据以上所形成的具体操作单元编撰对应的指导书、专项技能训练报告等教学资料;最后,在整个专项技能的训练过程中明确师生地位。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更多扮演的是一个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具备某种职位所需的专项技能。

2.在岗位综合模拟方面

构建物流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无非是根据物流管理类专业本质属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匹配社会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仅需要专项技能训练,更需要岗位综合模拟,将专项技能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高校和学生要共同参与,缺一不可。企业提供数据、信息,高校提供场所,学生主体参与。西部高校可以凭借与相应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真实信息的同步共享,建立动态化真实性业务数据库,在不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的前提下,把这些信息交给学生在校内计算机软件平台上进行岗位综合模拟,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模拟管理、融会贯通。

3.在职业认证方面

职业资格证书,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员工的主要依据。物流管理类专业偏向实践性,且专业化、认证化趋势明显。并且,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及岗位综合模拟使得学生在取得物流相关职业认证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而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的取得在进一步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上增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优势。

4.在实训实习方面

以上三个环节的结束意味着学生已经具备实训实习的条件了,并且从时间上来说大致已经到大三第二学期左右了。在该假期,也就是学生下学期开始找工作之前,学校可以开始组织实训实习了。此时,学校可以联系合作企业,按照专业及学生职业发展针对性的把学生派驻企业实地实训。在此过程中,务必要保证学生充足的实训时间及实施严格的管理,不能走过场。在实地实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实践技能与未来就业相衔接,在完成角色转化的同时,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延静,武晓钊,李作聚.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商业贸易.2010.

[2]张日新,诸丹.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体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75-78.

[3]柳秉毅,徐锦康.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应用能力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8-41.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研究热点;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物流管理一直是实践领域和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经济管理到机械工业、数学和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等,横跨人文社科到理工科学诸多细分领域,涉及现代物流、逆向物流、绿色物流、应急物流、国际物流、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物流管理优化等众多研究主题。目前,对物流管理的研究状况纷繁复杂,到了亟须梳理与总结的阶段。虽然有少数定性和定量的文献综述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但仍难以从海量的物流管理研究文献中廓清该领域的研究全貌。鉴于此,本文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梳理和剖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可视化的形式将国内近10年物流管理研究概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是在共词分析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构建关键词节点和网络,以网络图谱形式揭示研究主题的热点[1]。

1.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5—2014年核心期刊物流管理论文的高频关键词作为分析载体,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级检索系统,检索题名或关键词“物流管理”,时间范围为2005—2014年,来源期刊为核心期刊,操作时间为2015年6月9日,检索得到926篇期刊论文,共包含4207个关键词,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2数据处理

2.1高频关键词选取

为了保证期刊论文关键词的有效性,我们对所获得的4207个关键词进行预处理。首先,将相同或类似的关键词进行去重、合并,如将“中小型企业”汇总到“中小企业”,将“RFID技术”“射频识别”和“无线射频识别”汇总到“RFID”,将“供应链管理”汇总到“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汇总到“人才培养”,将“逆向物流管理”汇总到“逆向物流”,“物流人才”汇总到“物流管理人才”,将“高职”汇总到“高职院校”等;其次,删除没有实际意义的关键词,如“理念”“措施”“实现”“现状”“建议”“探索”等,将关键词简化为2161个。在这些关键词中,本文选择出现大于等于8次的关键词,共45个,占全部关键词2.08%,频次占全部关键词频次的43.71%,将这些关键词作为确定物流管理研究热点的基础,如表1所示。

2.2关键词共词矩阵的构建

基于表1所示的高频关键词,利用相关软件,对45个关键词进行两两共词检索,并统计其在926篇文章中同时出现的频率,构成了一个45×45的共词矩阵。由于原始数据之间共词频率差异较大,本文运用Ochiia系数方法[2]将共词矩阵转换为相关矩阵,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不做描述。鉴于共词矩阵中的0值过多会导致相关矩阵中0值过多,统计时容易造成较大误差,因此,用1与相关矩阵数据进行相减,得到表示两个关键词的相异矩阵(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

2.3社会网络分析

本部分内容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原理,将表2所示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Ucinet软件,绘制成社会网络图谱,该图为已进行中心性分析得到的图(见图1)。(1)密度。网络密度体现了网络图中各节点之间的密切程度,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网络联系越紧密。图1的网络密度为0.7192,标准方差为2.7878,表明在物流管理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集聚性。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除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一词只与GPS有连接外,其他词与靠近中间词之间的连线较多。(2)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度的绝对值大小表示某个关键词与网络中其他词共同出现的频率,频率越高,越有可能是主题研究中的热点[3]。分析显示,供应链、高职院校、逆向物流、物流管理专业、第三方物流等的点度中心度较高,这反映了物流供应链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数据挖掘、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物流、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管理和农产品物流管理这几方面研究较薄弱,研究应该更加深入。(3)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节点对整个网络中资源的控制程度[4]。网络的中间中心度为49.81%,其中,供应链、GPS、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逆向物流、物联网和RFID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说明这些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中,RFID、物联网、GPS、仓储管理、应急物流和绿色物流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但是点度中心度较低,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关注的焦点。

3研究热点主题探讨

3.1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包含“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创新”10个关键词,这些热点词反映了学者们对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的重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管理专业目标定位、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其中,实践性教学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表明现阶段我国高职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更加趋向于实践性和创新性。

3.2物流供应链

从社会分析网络图谱可以看出,供应链处于中心的位置,且中心度较高,说明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是近10年来物流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该主题包含“供应链”“第三方物流”“仓储管理”“ERP”等高频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是目前企业获取竞争力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随着供应链管理快速发展,物流外包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5]。在物流外包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兴起并不断引起学者和业界关注,成为此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3.3中小企业的农产品物流管理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小企业、农产品、管理模式、信息系统、优化、物流配送这几个关键词。由于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效的物流管理模式和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对中小企业、农产品至关重要,可以使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但是现实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煤炭企业和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各种问题,如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不规范、信息化程度低等,因此未来关于这一方面研究空间还很大。

3.4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包括“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逆向物流”和“循环经济”,其中包含3个研究热点:绿色物流、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践,两者相互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再制造、再循环与再使用是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共有的内容[6]。两者的不同在于绿色物流强调所有物流活动尤其是正向物流对环境的影响[7]。

3.5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是由“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物流成本”“信息化”“企业物流”和“物流作业”6个研究角度构成。反映了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广泛用于物流管理,现代物流呈现出信息化、标准化、系统化等发展趋势。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结合,提高了物流企业服务的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3.6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包含“应急物流”“物流系统”“物联网”“电子标签”和“RFID”4个关键词。应急物流提出的目的是追求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将损失及不利影响缩小到最小[8],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物流系统至关重要,而物联网技术(RFID、GPS、GIS3)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应急物流中信息化偏低导致的物资配送缓慢、配送车辆路径不合理、物资跟踪丢失等问题,提高应急物流管理的效率。

3.7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只与一个高频关键词GPS有连线,从网络分析中可以看出,该知识点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度,远离网络核心,说明它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不同于其他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如李一波介绍了基于GPS和GIS技术的可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9];杨宝森通过XML软件技术构建了跨组织、跨部门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10];张文建介绍了基于B/S模式一体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其关键技术[11]。

4结语

本文以2005—2014年CNKI收录的物流管理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方法,描绘出我国物流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热点研究方面:供应链、GPS、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逆向物流、物联网和RFID等关键词对其他关键词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影响力,是这一阶段我国物流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供应链是联结这些热点最重要的桥梁。在研究趋势的预测方面,有的高频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联系较少,也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在物流管理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国内物流管理研究主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物流供应链、绿色物流、现代物流、应急物流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小企业和农产品物流管理。其中,供应链、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和物联网居于核心地带,与环绕周围的其他的主题一起构成我国物流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

参考文献

[1]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6):65-75.

[3]魏瑞斌.社会网络分析在关键词网络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9):46-49.

[4]朱庆华,李行亮.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179-183.

[5]周永祥.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5.

[6]RogersDS,Tibben-LembkeR.AnExaminationofReverseLogisticsPractices[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2001,22(2):129-148.

[7]DeBritoMP,DekkerR.Aframeworkforreverselogistics[R].ERIMReportSeriesResearchinManagement,ERS-2003-045-LIS,2003.

[8]王宗喜.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4):37-39.

[9]李一波,张志勇.基于GPS和GIS的可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冶金自动化,2005(5):11-15.

[10]杨宝森,刘鲁.基于XML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6):26-27.

[11]张文建,杨拴强.基于B/S模式的一体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矿山机械,2006(4):8-9.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完成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完成人:夏火松、陈勇跃、张 星、杨卫丰、周兴建

未来的企业战争已经不是产品间的战争,早已经转化为了以产品为基础的整条产业链的竞争,而在这个产业链的竞争过程中,物流仓储尤为重要。外界认为大众服饰产品一般具有生命期短、季节性强等特点,面对市场竞争加剧与产品成本上涨的困局,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在纺织教育的领域,很少有人会把物流专业纳入其中,而恰恰是最终的运输环节,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中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在物流行业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环境中,将信息化管理技术融入简单的货物搬运理念,不仅仅可以提高效率减省成本,而在于增强对营销渠道的掌控能力。

物流与纺织的特色结合

据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夏火松介绍,以往的“物流管理专业”往往存在培养一般仓库管理人员、运输人员和搬运人员及简单使用物流运载工具人员与培养有一定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素质的人才培养的矛盾,设立太多的物流工具操作和实践课程,又冲淡了物流管理本科物流优化理论与应用的教学,而反之则达不到企业对物流管理规划、调度和数据分析的人才所具备的现代物流管理工程的要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习和实践的环境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课程与产业的结合与抽象的降低存在巨大的矛盾。相对单一的教学手段让教学过程乏味,教材跟不上物流管理与IT融合教育的发展,从而使得就业的水平和就业率压力增大。

“纺织类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与IT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果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需要与现代IT融合的教学理念,构建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SLIT模式(“思利特”模式)。这是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市场“裂缝”中寻找创新和发展的地位,该模式强调与特色(纺织行业)结合,在普实性的基础上,结合纺织服装特色,利用IT融合培养人才:用信息技术模拟物流管理流程的思想有利于物流管理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实践了该教学成果。获得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模拟教学软件”的国家软件著作权,解决了模拟软件的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和实习经费不足,实习单位和实习基地难建设的问题。并构建了有一定影响的教学资源网站,“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点击达4万次多,获得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模拟教学软件”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并已在重庆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院校投入使用。

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主体的立体式教学资源用户近3万,还被20多个网站转载。理论成果被国内外多种刊物所发表;发表多篇论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研究数据库所收录;被三大检索收录多篇。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教学模拟软件包,使更多单位收益。成果被重庆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采纳,效果明显,并在同行和国内重要的教学研究会议交流。

科研辅助教学 人才适应市场

在学生的培养的过程中,这项教学改革的成果提高了人才对市场的适应度,提高了教学研究理论的研究视角。教学成果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学生的成绩,教学和科研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本科学生。

夏火松提到自己的学生能感觉到那份骄傲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电商本科班的张欲平同学,在与全国知名重点大学的比拼中,以优异的成绩和实践能力赢得全国物流大赛。2009年,张欲平等学生组成的团队全国物流设计大赛“邯运杯”第二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获得三等奖。2010夏火松指导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专业融合组建的学生团队,在全国“三创”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湖北省特等奖和一等奖。由陈科帆、杨梅、王君伟、王亦璁、蔡宗淼同学玩成“奇跃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活动地标一路通品牌策划”项目获得二等奖。

在武汉纺织大学首届物流管理专业(物流011)中,项目主持人于2004年开设“物流系统分析”课程,强调物流管理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内容中通过物流模拟软件、立体仓库和未来商店等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重点辅导。该项目提出的SLIT模式(“思利特”模式),不仅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发挥作用,同时对于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7届、4个本科专业等50个班中应用推广,使学校近千名本科生直接受益。

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创新的教学模式的示范,不仅满足了本校自主学习体系和课程教学的需要,而且建成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学习网站和开发的模拟软件,对全国相关的课程建设已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具有很好的辐射和借鉴作用,使武汉纺织大学和全国数万名本专业学生受益。

物流管理与IT融合

提出物流管理与IT融合的教学理念对于物流专业来说,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以物流管理的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物流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物流管理与IT技术高度融合为教学理念,通过e-learning学习物流管理知识,从而培养具有基于IT的学习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学理念。

在提出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根据物流管理的职业需求和非职业需求、人才的现在需求、未来需求和潜在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提出SLIT模式(“思利特”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市场“裂缝”中寻找创新和发展的地位,与纺织行业结合,在普实性的基础上,利用模拟物流管理技术和物流工具,结合纺织服装特色, 融合IT培养人才:用信息技术模拟物流管理流程的思想有利于物流管理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构建了模拟软件和适应物流管理专业的多维度教学资源体系结构,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的同时,这项成果为武汉纺织大学和物流专业带来了更多的荣誉。在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实践效果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北省特色学科。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实践效果方面,形成了优秀教学团队,该“物流信息管理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形成了有示范作用的教师:该专业教师获得湖北省教学名师。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效果中,建立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体系,获得2008国家精品课程。

对于院校教育,有价值的教材和课程,必定是教育人才的基础,只有教材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据可依、有的放矢地发挥。在教材建设的实践效果中,由夏火松编著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已经出版 11700册,一年重印两次。夏火松编著的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也已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9年已经出版 11000册,也已重印4次,被学术应用达82次。更要特别提到的是,由蔡淑琴,夏火松编著的《物流信息系统》,2002年第一版是国内首次出版的关于物流信息系统的教材中国物资出版社。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类培养;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运行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从2005年开始,长江大学大学管理学院的本科专业以“管理门类”的名义进行“大类招生”,在前两年对所有本科生进行统一的平台培养,即开设完全相同的课程,从第5学期起才分为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六个专业方向。

所谓大类招生是指在高校招生录取时,不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而是按学科(也有按系或学院)制定招生计划而进行招生录取的一种招生模式。

按类培养是指在按类招生的基础上,低年级时学生在学科(或系或学院)的范围内共同实施基础课程的学习,高年级时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学科范围内选择专业。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直至毕业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长江大学管理大类培养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长江大学管理大类培养模式下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长江大学管理大类培养模式可以概括地称为“1+1+2”模式,即一年级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管理大类本科生统归为“一工部”管理;二年级主要学习学科基础课程,从此回归“管理学院”管理;第五学期专业分流后,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本科生毕业须取得包括理论必修课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和选修课学分,193.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包括基础理论必修课和专业理论必修课)134.5学分,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28学分,选修课(含公共选修课7学分)31学分。

其中,公共基础课除了教育部规定的两课外,还包括社会学科中的中国近代史纲要(2学分)、人文学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总共41学分,占总学分的21.2%。

学科基础课中主要开设高等数学、管理学原理、线性代数、FOXPRO基础及应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学、物流学、概率统计、运筹学、中级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必修课程,总共57学分,占总学分的29.5%。

专业核心课主要开设了统计学、经济法、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学、专业英语、运输与配送管理、企业物流、货物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必修课程,总共34.5学分,占学分总数的17.8%。

专业选修课主要开设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与装备、国际物流、石油企业物流、预测与决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物流政策与法规、物流标准、电子商务、文献检索与利用、证券投资学、信息经济学、企业资源计划、技术创新管理、资本经营、现代企业制度等选修课程,总共39.5学分,要求最少选修24学分,加上至少选修学校提供的公共选修课7个学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时要求至少选修31学分,占学分总数的16.0%。

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开设了企业物流系统实务模拟、物流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总共24个学分,占学分总数的14.5%。

(二)长江大学管理大类培养模式下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

1、相对于国际一流商学院和国内其他大学来讲,长江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门数过多。第1~7学期,学生周课时平均达到了26课时,学生用于独立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过短,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按大类招生所要求的“厚基础、宽口径”不是一味增加基础课,这也是不现实的,必须淘汰原有适应单个专业培养的课程内容,设置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基础课程。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特色很浓,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未见。按大类招生模式培养人才,必须改进原来适应于单独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跨专业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改革应立足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满足学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为学生由单一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本科教学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实践课程占学分总数的比例偏低。24个实践学分中,毕业设计学分达到了50%,专业实习(分散实习)学分达到了25%,加上还有1门实践课程的3个学分,真正对学生的实践岗位认识、锻炼、学习时间只有6周;第二,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与学校无关。管理大类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中分散实习的课程设置过多,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教师只负责给成绩,影响实习质量,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本科教育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实验、实习教学资源缺乏,实践指导教师资源缺乏。管理大类实验用教学资源近年来得到长足进步,但管理大类培养的本科专业众多(有7个本科专业),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资源还相当缺乏,造成一些课程无法开出。实习基地虽然签了不少实习基地协议,但大部分还停留在纸上,大部分实习基地不具备教学能力或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三、管理大类模式下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运行中注重以班级为单位的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已不适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球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本科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需求和途径增多,一生中变换职业(专业)的次数增多,因此本科教育必须为学生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特别是终身学习培养能力和奠定宽厚的基础,并进行一定的科研训练。

根据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内容与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学生先后配备学习适应导师组(主要由博士生、硕士生担任)、科研创新导师组和就业创业导师组(主要由班主任担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将学生管理、教书育人、人才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二)评价学生的手段片面,采用单纯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能力的评估模式,把一般能力和创新能力相混淆。完善以学分制为手段的弹性教学、双学位和主辅修管理制度,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一是建立免听和免考制度。大学应允许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完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学习。美国大学一般规定,学生在得到授课老师许可,并制定了专门的学习计划,可以不参加听课、课堂讨论和其他课业活动,老师将专门为其布置作业,制定其作业的评价标准。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二是允许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所有学业后提前毕业,对学习差的学生或中途休学的学生保留一定时期的学籍延期毕业;三是促进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相关学分的相互认可。这样就可以使优秀学生同时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获得双学士学位。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同时,也辅修其他跨类专业课程,获得相应的辅修证明。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对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注重大众化教育,又要注重精英教育,对学生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因材施教,让学生自由发展,鼓励每个学生自己找到最感兴趣、最容易发展的方向。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也是按大类招生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利用语音室、投影仪、幻灯片、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等,并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四)建立动态专业分流制度和专业分流指导制度。对同一届学生进行分流应是一个动态分流,不能硬性规定必须在某年级进行分流,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在弹性学制规定的有效期内完成某专业所应完成的所有课程,达到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学分,就应颁发给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五)课程体系运行中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制度。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呼唤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是以管理者为本位、以教学控制为中心的制度,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刚性过强,缺乏选择性和灵活性,限制了学生学习自由。而学习自由又是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总结以下观点,供有关人员参考:

第一,如果说培养教学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大学按大类招生进行“通才教育”,那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按专业招生就是在进行“专才教育”。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两种模式相比,专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性和应用性强,但因为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造成知识单一、发展后劲及创造力不足;而通才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学生基础知识广博,在实际工作中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第二,管理大类培养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打破按专业招生和培养的束缚,树立“大专业”思想,课程体系设计应注意选取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课程。

第三,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主动削减课程总数,建立导师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规格的培养。

第四,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投入,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第五,课程体系运行中应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分流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运行管理制度。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2]郑超美.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探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5.

[3]郑长娟,陈林兴.美国优秀商学院本科管理教育的特色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3.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厂中校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厂中校”实践研究目的

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被誉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生产制造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现在,物流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核心的经济增长点,是十大振兴产业之一。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国物流专业人才缺口130余万人。尤其是对物流企业第一线的高级人才和物流技术操作人才十分匮乏,可相当一部分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要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就是在现代物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指导下,针对社会用人需要,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岗位与能力分析

1.职业岗位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面向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将职业目标定位在采购、仓储、配送、运输、国际货运等环节,每一环节均对应了相应的岗位群,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于每一岗位群中要求具有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基层操作岗位和基层管理工作岗位。课题组根先后多次对北京络捷斯特公司、北京华宇物流,唐山北方物流公司、天津苏宁配送中心,北京苏宁易购, 开滦国际物流,天津海格物流、天津德邦物流公司,天津南储物流公司等物流企业以及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在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中基层操作岗位主要包括采购员、仓储管理员、配送管理员、运输调度员、理货员、拣货员、客户专员、货运员、报关员、报检员等。根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文件的要求,高职物流管理人才今后的努力目标就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即采购主管、仓储主管、配送主管、运输主管、货代主管等五个基层管理岗位。

2.职业能力分析

(1)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否有相关工作岗位经验非常重要,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积累的工作经验对工作会产生积极影响。

(2)必备的理论能力:首先是物流管理知识,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但要熟悉该行业的基本流程,掌握物流系统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等方面的相关技能,货物的运输与配送、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等专业知识都要熟悉;其次是财务知识和其它商业知识,要学会分析出物流成本并加以降低。同时还要有经济学、贸易等商业知识;第三是物流信息系统知识,由于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对信息系统能熟练应用以及能积极推动其发展。此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在货代岗位方面要求更高。

(3)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首先能进行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工作顺畅的基本前提,它包括情景感知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反应速度等;其次能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在现代企业中,很多任务都是要通过几个人组成团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和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5+1厂中校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切实提高职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其重要物质载体就是“厂中校”、“校中厂”建设。

本课题在实践中因地制宜,积极实践“5+1厂中校”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厂中校”下,由校企双方共同授课,其中由企业负责“5+1”的5,即一周6天工作日中,5天在企业现场顶岗实习,并由企业指导教师负责现场企业文化传授,5S管理学习,物流KPI学习,团队管理,客户满意度管理;而“5+1”的1,即一周6天工作日中,专门抽出一天由学校老师到企业结合现场讲授专业知识。

2012年,物流管理专业被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确定特色重点专业后,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厂中校”模式。10物流管理学生30人在2012年10月底进入天津苏宁物流基地进行项目教学和实习教学模式。2013年9月13日,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苏宁云商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签约揭牌仪式,同时,2011级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天津苏宁云商物流基地实现《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控制与考核》《物流客户服务》课程教学与生产性顶岗实习有机地融合。2014年2月,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天津苏宁云商物流基地实现完成《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成本控制与考核》《配送服务于组织》《运输服务与组织》的课程教学与生产性顶岗实习有机地融合。

“厂中校”模式下,还要改变考试方式与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注重能力考核、充分利用校外企业的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苏宁4.5万平米的大件仓库,7000平米的小件仓库成为学生最好的实践场所,知识在这里传授,技能在这里提高。通过这样的培训,既为苏宁培养了坚实的后备人才,也使学院的教学改革有了实质性的推进。“厂中校”,不仅扩大了学生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的空间,还切实推进了学院进入产业园区,实施商业和物流产业现场“一体化”教学,对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实现以需促学,校企双方共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性技能人才,服务京津冀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通过课题组的实践,说明了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工学结合下实践“厂中校”模式,可以有机地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根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同时还可以形成真正的“双师”教学团队,提高师资力量的同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努力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投身物流业的发展,并成功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

上一篇:手术护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程造价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