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降温范文

时间:2023-03-02 17:50:41

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范文第1篇

小爱妈妈回来的时候,小爱已经被捂得满脸通红,出汗出得衣服都湿透了!妈妈担心小爱出汗过多而脱水,赶紧给她喝温水,补充水分。

宝宝感冒发烧时,我们都愿意用物理降温的方法给宝宝退烧。不知道你对自己小时候发烧时父母的做法还有没有印象,是不是也像小爱那样,被捂在被子里发汗?到底什么样的物理降温方法是正常的?以前常用的那些方法还能用吗?

发烧时,什么时候需要降温?

宝宝发烧时,大量水分会通过皮肤蒸发出去,同时心跳、呼吸会加快,这些都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与此同时,胃肠道的功能减弱,消化吸收的能力下降。如果发烧时间长,而且体温比较高,往往会使宝宝感觉很不舒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严重的还可能因为体内水分快速、大量丢失而引起脱水。因此,宝宝发烧时,需要根据体温高低,采用物理降温或者其他措施降温,让体温适度下降。

不必采取降温措施 当肛耳道测量的体温不超过38℃,宝活动如常,食欲和精神状态时,不必采取退烧措施,只需强观察就可以。

>38℃时

物理降温 当或耳道测量的体温超过38.5℃或腋下体温超过38℃时,大多数宝宝会有些不舒服的感觉,这时需要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比如少穿衣服,少盖些被子,用温毛巾擦洗宝宝的头面部、颈部、手臂、小腿等处。

>38.5℃时

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当宝宝或耳道测量的体温超过39℃,腋下体温超过38.5℃时,一般需要在物理降温的同时服用退烧药。

物理降温,谁对谁错?

少穿衣服、少盖被子,室内温度适宜

宝宝发烧时,少穿衣服、少盖被子,再让宝宝多喝些温水,营造一个温度比较适宜的室内环境,让宝宝安安静静地多休息,宝宝体内多余的热量就很容易散发出来,体温也就自然下降了。

用温热的毛巾擦拭

用温热的毛巾擦拭宝宝的头面部、颈部、手臂、小腿等,可以让皮肤的散热更快,同时也可以擦去汗水,让宝宝感觉更舒服。

多穿、多盖

宝宝发烧了,要让他发汗,所以要多穿些,多盖些,这是长期流传下来的“老婆婆药方”。事实上,发烧后让宝宝穿衣太多、捂得太厚,会导致宝宝体温过高,或大量出汗而致脱水。

洗凉水澡、吹凉风

这些方法可能在短时间内可以使体温更快下降,但是,人体在受到比较强烈的冷刺激时,皮肤血管会马上收缩而减少热量的散发,同时比较强烈的冷刺激还会引起寒战,全身肌肉收缩、颤抖,这样反而产生更多的热量。一方面热量产生增加,另一方面皮肤收缩又使热量散不出去,结果就是体温在短暂的下降后马上又反弹,非但降不了温,还使宝宝消耗了大量体力,不利于身体的恢复。

洗温水澡 因人而异

洗温水澡也可以作为物理降温的措施之一,但是否适用,要因人而异。有的宝宝喜欢洗澡,在体温不太高,宝宝精神状态比较好时,洗个温水澡有助于降温,宝宝也高兴。但如果宝宝平时就不爱洗澡,发烧后精神不佳时更不爱洗澡,如果采用这种办法降温,弄得宝宝又哭又闹的,不仅不能降温,还会消耗他的体力,不如就用温水擦洗好了。

酒精擦浴 绝对不能用!

酒精擦浴是完全不适合宝宝的一种物理降温方法。酒精在皮肤上散发的速度比水分还快,也就是说,带走的热量更多、更快,因而也更容易引起寒战。而且酒精可以通过皮肤被吸收进入血液,对宝宝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以酒精擦浴作为物理降温方法已被全面叫停,绝对不能用。

发烧后再保暖已经无济于事

很多妈妈都认为宝宝感冒发烧是因为受凉,所以宝宝发烧后,更要注意多穿衣服,让宝宝暖和些,有助于恢复健康。其实,受凉只是引起宝宝发烧的诱因而已,受凉后,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才会致使病原微生物趁虚而入。而宝宝一旦已经发烧,则说明病原微生物已经进入宝宝体内,此时再注意保暖已是无济于事了。这时,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宝宝的体温下降

物理降温范文第2篇

温湿敷

用温水敷也能帮助散热,操作起来很简单。

准备好温水,热水温度在30℃左右。

将宝宝的衣服解开,毛巾打湿,用温水毛巾上下搓揉宝宝的身体。

10―15分钟换一次毛巾。

主要通过放在全身大血管处的冰与流动的血液进行热交换传导。同时它可以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延缓脑细胞损伤,并且有利于躯体微循环。

在塑料袋内装入刚从冰箱取出的自制冰块扎紧,套2―3层,防止漏出,然后在外面包上毛巾即可。

将冰袋敷在后枕部、前额部或者腋窝下、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地方。

5―10分钟换一次,直至高热有所下降为止。

冰敷

冰袋外需裹一层布,以防局部皮肤冻伤。如果宝宝出现哆嗦、发凉、脸色发青或者局部皮肤发紫,要马上停止使用。

男宝宝要特别注意,避免将冰袋碰到阴囊部位。

用做好的冰袋来做冰枕,降温效果也不错。

使用退热贴

流行于欧美国家的退热贴,目前也已成了我国家庭的常备降温品。孩子发热时只要在额头或其他大血管走行部位贴一张,即可达到物理降温的效果。退热贴之所以能发挥降温作用,主要是由于其内含高分子水凝胶,利用物理原理将热量集中到胶状物中.再通过水分汽化带走热量,对局部降温来实行辅助退热。此外,退热贴中所含的一些天然药物,如薄荷、冰片等也有一定的清凉降温作用。

沿缺口撕开包装袋,取出贴剂,揭开透明胶膜.将凝胶面直接敷贴于额头或太阳穴,也可敷贴于颈部大椎穴;

每天1-3次,每贴可持续使用8小时。

用退热贴后,如果体温仍然在38.5℃以上持续不降,还是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贴时不要碰到头发、眉毛、伤口,眼部及皮肤有异常的部位。

如果使用中或后,皮肤出现异常,应该立即停止使用。

酒精擦浴

酒精能扩张血管,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热量,宝宝发烧可以借用酒精擦浴来帮助退烧。这种方法降温快,体温一般会很快下降。

药店购买的95%酒精取一份,加两份温水搅拌均匀备用;如果是75%的酒精,加的温水量与酒精相同。假如手边没有酒精,也可以用60°的白酒代替,使用白酒时,可以用一份白酒加2/3份水来调和,也可以加冰块来增加降温效果。

用纱布或者小毛巾蘸湿后擦拭宝宝的身体,一般是血管分布比较多的部位,比如颈部、腋窝、大腿根部等等,这些部位血液循环快,血管表浅,容易散热。

涂擦时按照一定的顺序,由上至下,从左往右,用拍擦的方式进行,擦至皮肤微微发红,注意擦过的身体部位的保温。动作要快。每次5―10分钟即可。

擦拭中要避开宝宝的头面部、腹部、脚底以及胸前心脏部位,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专家建议

通常发烧的原因除了细菌或者病毒感染之外,环境因素也是引起发烧症状的原因之一。环境温度太高,中暑或者是衣服穿得过多,包裹得太严密都有可能引起发烧。所以宝宝发烧后首先要降低环境温度,清凉的环境有助于散热,不要将门窗紧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如果是夏天也可以使用风扇加速空气流通,但是不要让风扇对着宝宝吹。

物理降温范文第3篇

发热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症状,小儿的体温可以随气候、饮食、哭闹、和衣被的厚薄等有一定的波动,发热也是许多疾病开始时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小儿正常体温为腋下36℃~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当小儿的体温超过38.5 ℃时,就需要做退热处理了。

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家长在小儿发热时经常给孩子穿很多衣服或者盖很厚的被子,为的是让孩子发汗,认为这样就可以退热;有的家长除了带孩子到医院看病外,不知道要做些什么;也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到医院让医生看一看孩子发烧到多高的温度,这样医生就可以诊断,或者医生就可以给孩子治好病了。以至于许多孩子在就诊前、来医院途中或到医院后未进行退热处理前因高热而发生惊厥,高热惊厥又加重了家长的忧虑。这些家长不知道的是,如果发热的孩子到医院看病时体温超过38.5℃,医生是要先进行退热治疗的,因为这样可以减少高热惊厥的风险。所以先退热是减少小儿高热惊厥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何给小儿退热是很多家长需要知道的常识,物理降温是快速并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首先,要注意室内通风,小儿发热时要减少衣被,这样可以达到散热的目的,特别是小婴儿。我们通常说的打包降温是对婴幼儿而言,是婴儿常用的降温方法之一。但是要注意遮盖孩子的腹部,防止腹部受凉。

高热前寒战是许多家长担心的问题,有些孩子在高热前出现皮肤发花,手脚冰凉的现象,这是由于致热原所引起的,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后发生的,这时家长要注意给孩子保温,尤其是四肢,也可以给孩子一些温热饮料。

当孩子体温超过38.5℃时,用物理的方法降低体温通常是安全有效、减少因高热而发生惊厥危险的重要措施之一。

物理降温适用于高热而循环良好的小儿。物理降温的方法很多,家长在家里一般都能够自己完成。主要为头部冷敷、温水擦浴或温水浴。这些方法做起来很简单,而且不存在药物降温的不良反应。

头部冷敷适用于小儿的一般发热。方法是将毛巾用凉水浸湿后敷在小儿的前额部,并及时更换;也可用水袋装入凉水,枕在头下,达到头部降温的目的。

温水擦浴适合于高热小儿的降温,特别是有高热惊厥史的小儿。其方法是用温水擦拭小儿的皮肤。水温不宜过高,重点擦拭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窝等大血管走向部位,并在这些部位多停留一些时间,边擦浴边按摩,这样可以使血管扩张,达到全身散热的目的。但是要注意不要擦拭颈后部、胸部、腹部,因为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比较敏感,可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和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擦拭的时候注意给孩子遮盖腹部,防止腹部受凉,擦拭后也要注意给孩子保暖。如果孩子精神好,可以采用温水洗浴的方法,这样降温的效果更会好些。温水洗浴后给孩子盖好衣被,让孩子休息,并多饮温开水。

另外,擦浴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果孩子有寒战、面色苍白等异常情况,应停止擦浴,及时就医。

值得一提的是酒精擦浴现在已不提倡使用。 药物降温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都应该先让孩子躺下休息,同时要给多孩子喝水,这样可以增加尿量,使孩子多出汗,不但能够降温,而且还有利于排出毒素。

物理降温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发热患者;疗效对比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404-02 发热作为很多种临床疾病都会出现的病理过程,也是机体对致病因子做出的全身性防御的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它是一种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发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染性的,是随着感染的加重,体温也随之上升;第二种是非感染性的,患者体温在发病初期就骤然上升到39℃以上[1]。颅内感染与脑出血都会出现中枢性的持续性体温高热的症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所收治的124例高热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65例,患者最小年龄为17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42.1±3.5)岁。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物理降温组和药物降温组两组,每组各62例。所有患者通过血液生化、血常规检查以及胸腹部CT或CR检查确诊,有68例肺部感染,30例其它感染,13例肺结核合并感染,13例颅内感染,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其显著表现为体温在39℃左右波动,持续高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等一般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药物组根据医嘱采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肉注射给药的方法,每次1.5毫升或2毫升。物理组选择冰块进行持续降温,冰块大致规格为3cm×10cm×30cm,表面光滑使用塑料封存,或是用一次性输液分装袋装水自制冰袋。冰块从冷库中取出后利用50℃左右的温水进行10分钟左右的浸泡,使冰块稍微变软,用毛巾包在冰块外面做成冰袋,放置在患者头部、一侧腋窝处以及两侧腹股沟等部位,同时患者每日4次采用温水擦浴的方法降温。

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方式完全一致,分别在降温前和降温后的30、60、90分钟对患者腋温值进行记录,测量腋温的时候物理组要选择没有放置冰袋的一侧腋窝,使用生命体征测量的方式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百分比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描述,利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X±S)表示,所有数据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两组计量数据采用t的对比较进行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降温方法降温后,对两组的效果进行比较,两组措施在降温后30、60、90分钟,降温疗效差异并不明显,五天后疗效评定有着明显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对比两组患者降温后疗效

组别例数降温前降温后

30min降温后

60min降温后

90min5天后体温

下降例(%)物理组6240.5±0.340.3±0.539.6±0.739.2±0.535(56.4)药物组6240.2±0.640.1±0.239.5±0.338.9±0.961(98.3)P0.060.060.050.090.033 讨论

在临床上将发热视为脑出血和脑内感染、肿瘤、艾滋病等的最为常见表现,从病理学角度看,高热是由于各种致热源在体温调节中枢发挥作用,导致体温上升。机体体温保持恒定主要还是依靠体内的散热以及热量产生的内部调节系统,内部调节系统包括了化学性调节以及物理性调节,物理性调节指的是利用皮肤、心搏频率代偿性的增快以及呼吸等方式进行散热。在对发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的时候,用冷过度会对机体过度刺激,导致机体增加产热来抵御加强了的散热调节[2]。所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对中枢性持续高热患者进行降温,会出现体温不降反升的状况。由此可知,对于体温的中枢调节,物理降温方法中没有效果显著的措施。一些时候物理降温措施不但无法降低患者体温,反而还会刺激机体的产热,增加能量消耗,还增加护理工作量及护理时间。因此,遇到这样的情况需要尽可能的进行药物降温。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属于吡唑酮类解热镇痛药,在解热、镇痛、及能抑制炎症局部组织中前列腺素等的合成和释放,稳定溶酶体膜,影响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起到抗炎作用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进行降温主要通过肌注给药的方法,方法简单容易实施,有效成分能够快速进入到体内,能够快速起到降温的效果,并且维持时间长。在临床上对中枢性高热,并且出现了意识模糊、躁动不安等情况的患者,无法进行药物口服的时候,通过肌注给药使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能够更高效安全的对患者进行降温。因此,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作为一种临床应用中理想的解热药物,使用时患者无痛苦,效果可靠安全,在我院感染性发热患者进行降温的时候是首选药物。和抗生素进行联合使用的时候,解热效果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赖丽梅.两种冰敷降温方法的效果比较[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6(09):136-137.

[2] 廖婵娟.两种降温方法对脑出血高热病人的降温效果比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05(01):89-90.

物理降温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物理降温;发热;护理

物理降温是采用物理的方法使体温下降,是基础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研究物理降温在临床中的应用,我们对临床护士运用物理降温技术情况做一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100名护士人员,其中内科50名,外科50名;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0岁,工作3年以内的20名,3~5年的20名,5~10年的30名,10年以上的30名。本次调查涉及内、外、妇、儿科,符合一般调查要求,本调查旨在了解临床护士对物理降温技术掌握情况,对不同年龄护士的差异不作研究。

1.2 方法

本次调查选择随机问卷方式,问卷过程无任何暗示、提示,保证了问卷的真实性。本次问卷发放100份,收回100份,有效率100%,问卷涉及物理降温的有关知识。

2 结果

临床护士对物理降温知识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表1 临床护士对物理降温知识情况调查表(略)

3 讨论

3.1 正常体温一般为36.5~37.5℃,体温每升高1℃,代谢升高13%,心率平均增加18次/min[1],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2]。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护理人员都能将物理降温的概念及操作过程答对,但对物理降温的其他相关知识问卷中不难发现,对概念的掌握只不过是机械的背诵定义,不能做到融汇贯通。水温的选择也是照搬书本,不能做到结合临床实际。一般基础护理学上将温水擦浴的水温规定为32~34℃,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此水温发生的寒颤率较高,而患者对水温接受的舒适程度以38~40℃不烫手为宜。由于人体冷感受器分布于真皮上层即状层,热感受器在真皮下层即网状感受器,而皮肤上的冷点比热点多,因此冷点对刺激的反应也比较敏感。当32~34℃水温的毛巾落到皮肤上,温度已低于30℃,与皮肤体温温差较大,皮肤接受冷刺激后血管收缩甚至寒颤,导致体温不降反升[3]。而水温略高于体表温度,待擦浴按摩使血管扩张后随体表水温下降,通过传导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两水温对比,后者降温效果较好[4]。

3.2 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循证医学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观念,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但循环护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护理人员真正将科学证据应用于临床的能力还比较薄弱[5]。此次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物理降温的预期目标及适应证回答各异,知识欠缺现象在各年资护理人员中普遍存在,证明护理人员对物理降温这项操作缺乏预见性,没能做到循证护理,存在盲目操作。一般认为,物理降温幅度在0.2~0.6℃视为有效。温水擦浴对38.5℃以下的非感染性发热效果最好,38.6~38.9℃降温效果次之,39℃以上及感染性发热降温效果最差[4]。故在擦浴前应分析病因,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及怎样的发热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3.3 在致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一般超过正常体温0.5℃即为发热。在发热的3个时相产热与散热的关系分别为: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散热。当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得到控制与清除,“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后,肌体出现散热反应,常通过汗液的蒸发使体温下降。物理降温就是使用物理的方法,促进皮肤散热,使散热大于产热达到降温目的。此次调查中发现,对物理降温机理及擦拭时机的选择上,临床护士存在缺乏细致的观察,知识掌握不够,低年资护士更是明显,常造成增加患者痛苦甚至贻误病情。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情观察,准确掌握擦拭时机。

3.4 物理降温此项操作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非常劳累且需要技巧的操作。每个部位的擦拭时间、按摩手法对降温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有些护士常会以工作忙,而把些项工作交给家属去做,家属在操作时,往往只是随意擦拭,并未按规范去做,如忽略了头部冷敷、足部热敷等,从而使物理降温效果很不理想。物理降温时,头部冷敷足底置热水袋可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感[6],边擦拭边按摩体表大血管可使血管扩张,达到散热目的。临床护理人员一般都知道该怎么做,但作者发现,护士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却多数存在不规范操作,这也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因此,需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 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2,180.

2 李秀芹,李晓红.中药灌肠治疗高热的护理.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29.

3 卢美秀,许淑莲主编.现代护理实务全书.第1版.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271.

4 王纯玲,李俊凤.影响水温擦浴降温效果的因素分析.河北医药,2008,30:733.

5 肖丽佳,李亚洁.我国临床循证护理现状与展望.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3.

物理降温范文第6篇

看到张局长已经吃了药,趁着空闲,脆给丽娟仔细讲解起来。

物理降温是场激烈的竞争

长期以来,物理降温物因其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价格便宜等优点在临床上广为应用,成为高热患者降温的首

选方法。但世界卫生组织的新近研究表明,传统的物理降温对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者弊多利少。

这是因为在发热患者中,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升高,机体为了遵守下丘脑“升高体温”的命令,早已做出相应反应――产热增多,散热减少。此时如果单用物理降温方法包括冰敷(冷湿敷)或酒精擦浴从外部给患者降温,就会出现外部冰袋不停地抢热量,而体内却拼命减少热量外泄,要保存热量。于是皮肤附近有限的热量成了稀缺物资,冰袋和机体“你争我夺”。经过激烈的竞争,冰袋通常是无功而返,也就是物理降温以失败告终。也有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机体只有不断新陈代谢来弥补失去的热量,结果是发热时间不仅没有缩短,反而延长。

这场竞争的最大受害者还是患者,发热无法控制不说,还会感到全身不适,如冰敷(冷湿敷)所致寒冷刺激可引起畏寒和浑身颤抖,加重低氧血症和原发病(如肺炎等);此外,小儿皮肤薄嫩、皮下毛细血管丰富,皮肤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使用酒精擦浴还可经皮肤吸收产生中毒症状。婴幼儿由于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尚未完全形成,易诱发高热惊厥。

发高烧,“擒贼先擒王”

众所周知,持续高热(腋温≥39℃)会直接威胁患者健康,它不仅使机体耗氧量和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而且可使人体消化功能及防御感染的能力降低。因此,适当应用退热药可以快速降低体温,缓解高热引起的并发症(如高热惊厥等)。

基于以上原因,现在多数医学专家指出,治疗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应该“擒贼先擒王”,即通过药物将下丘脑体温调定点降至正常,升高的体温就会在下丘脑的指挥下平缓下降。

目前常用的退热药有两大类,一类是对乙酰氨基酚(代表药是泰诺林口服液);另一类是非甾体抗炎药(代表药是口服托恩液)。这两类药物均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物理降温并未退出高烧治疗的舞台

当然,对物理降温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物理降温(首选温水浴)在以下几种情况还是可以使用的:

3个月以内的婴儿发高热(>39℃)时。

超高热(>41℃)时,退热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无效的。此时先做物理降温可使体温迅速降低1~2℃,预防超高热对大脑的损害,为去医院就诊争取时间。需注意,此时仍不宜使用酒精擦浴。

物理降温范文第7篇

家庭适用的物理降温法常有:①迅速降低室温:一般使室温保持在25℃左右为宜,可通过通风、空调、吹电风扇及放置冰块等进行调节。②口服冷饮以通过排屎、排汗加速降温。③通过皮肤散热(包括通过皮肤传导、对流、辐射和汗液的蒸发),如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冷敷、冰敷、温水浸浴等。

对发热病人一般可根据以下几种情况选择降温方法:①根据热度选择:体温在39℃以下通常应迅速降低室温和口服冷饮(也适宜配合其他降温法同时进行);39℃以上可通过皮肤散热法,如冰袋、冷湿毛巾敷等;40℃以上可用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法。但酒精擦浴不适于凝血机制差的病人,因此酒精擦浴后,往往出现出血点;也不适宜3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否则容易引起酒精中毒,诱发惊厥或导致肺出血。②根据发热表现选择、依照“热者冷降、冷者温降”的原则,对高热、面色赤红、烦躁不安、手脚灼热、处于散热阶段的病人,宜用冷酒精擦浴、冰敷、冷湿敷等方法。对畏冷、寒战、四肢冰凉处于产热阶段的病人,宜用热酒精(40~45℃)擦浴、温水(35~40℃)擦浴、温水浸浴等方法。③根据年龄和体质选择: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适宜用温水浸浴、温水擦浴、冷湿敷等方法,不宜用冰敷法,更不宜用酒精擦浴法。因为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毛细血管丰富,酒精擦浴吸收很快,容易引起酒精中毒。对于年老体弱、过敏体质或患血液病等的高热病人,为了安全起见,原则上应首先选用物理降温法。不用药物降温。④根据病情选择:病程短,估计高热持续时间不长的,如感冒、局部急性炎症等高热病人,一般可单纯使用一些解热镇痛药。而对病程长、反复高热且顽固不退者,如各种脑部疾病、急性传染病、中毒或感染性休克等高热抽搐病人,必须立即同时采取药物和物理降温两种方法。麻疹病人在出疹前期高热阶段,不宜采用各种皮肤散热及冷敷法,因为这样不利于毒素的排出,影响麻疹透出或导致肺炎。如果体温超过40℃时,适当采用降室温及口服冷饮等降温法。对大叶性肺炎病人,高热时不宜冰敷或擦拭胸背部;而对肺结核高热患者,则冰敷胸背邵既可止住咯血,又可以退热。对肠胃道疾病高热患者,物理降温时不宜过多接触其腹部。尤其对肠伤寒、副伤寒高热患者,当体温至稽留阶段时,若不超过40℃,一般可不作降温处理,若超过40℃可用迅速降低室温法和口服冷饮法。

总而言之,对高热的处理及物理降温方法的选择,要持慎重态度,不可盲目滥施。

预防阴囊接触性皮炎

刘书基

一民工因阴囊皮肤红肿,起水疤,皮肤糜烂去医院治疗。医生诊断为阴囊接触性皮炎。起因是患者在戴防护手套搬运化学品后,未摘手套便去撒尿,手套上沾染的化学物质接触了阴囊皮肤,引起发炎。一战士打靶后擦拭枪枝,两手沾满了擦枪油,未洗手便去解小便,出现与上述民工相似的症状,也是阴囊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粘膜接触外界致敏物质或刺激性过强的物质所引起的急性炎症。表现为红肿、丘疹、水疤,并伴有瘙痒和烧灼感。炎症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若患者敏感性较高,损害会扩展到身体其他部位。阴囊皮肤柔嫩,角化层薄,更易发生接触性皮炎。一些患者对阴囊部疾患羞于启齿,就诊时症状常比较严重,水疱破溃,形成渗出液较多的糜烂创面。

得了阴囊接触性皮炎,应请医生诊治,不要自己乱涂药。因为炎症类型不同,用药应有所区别。无渗出液者可外涂炉甘石洗剂。而渗出液较多者,则应用3%硼酸溶液或浓茶水做冷湿敷。此外尚可口服抗过敏药扑尔敏、赛庚啶、防风通圣丸等。

物理降温范文第8篇

文/李俊红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难免生病,出现了发热的症状,为了退热,物理降温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很多家庭对物理降温的操作方法比较盲目,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这里介绍一下物理降温,如何擦浴。

把握降温时机。发热在临床上常分体温上升期(寒颤期)、高热持续期和退热期。

体温上升期常面色苍白、干燥无汗、发冷恶寒,甚至寒战,此期最好不予酒精擦拭。因为体温还在动态上升,此期物理降温会增加不适,但要注意保暖,如加盖被子、调节室温等。高热持续期则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口唇干燥等,此期适宜给予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方法。额头部置冰袋或凉毛巾,足底放热水袋。准备32至34度温水或25%至35%的酒精200至300毫升(亦可用饮用白酒代替),小毛巾浸湿,包裹手掌、挤干。按如下顺序边擦拭边按摩,并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盖被:上肢自颈部侧面沿上臂外侧擦至手背,再自侧胸、腋窝沿上臂内侧擦至手掌心;后肩至背、臀部;下肢从髋骨开始沿大腿外侧擦至足背,再从腹股沟沿擦至内踝,从大腿后擦至足跟。腋窝、肘窝、手心、大腿根、腘窝处稍用力并延长擦拭时间。擦浴结束后应给患者喝些热开水以促进退热。

注意事项。禁擦部位包括胸前区、腹部、脚心、后颈部。血液病患者和新生儿禁忌使用此法擦浴降温。擦浴全过程不宜超过20分钟。

嘴唇颜色反映身体状况

文/周爽

最近常有嘴唇发干青紫等现象这是因为什么呢?常常有人会有这种疑惑,嘴唇的颜色总是不正常,是因为身体出了状况。一个人的疾病不仅可以从人的身体表现观察出来,还能从人的五官进行辨别,正常健康的嘴唇一般肤色红润而有光泽,干湿适度而有弹性。而失去以往的光泽和水润说明你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口唇红赤:正常唇色多为粉红色,如果红的颜色过于艳丽或者是深紫红色,可能是俗称的体内“火大”引起的。如伴口臭、呃逆,说明脾胃湿热;伴两胁胀痛、厌食,说明肝火太旺。

口唇泛黑:如果你的嘴唇上出现了一块或几块黑斑,应该去医院口腔科或皮肤科就诊,排除色素性疾病或血管性疾病的可能,如色素痣或血管瘤等,必要时应做相关的检查。如果整体色泽暗淡且发黑,还要注意消化系统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唇周有一圈黑色的话,可能与体内有湿邪或脾肾亏虚有关。

口唇皲裂:唇炎的表现之一就是口唇皲裂。一些过敏体质的病人如唇膏过敏,或消化不好的人,也会有这种表现。当然,体内缺乏水分或者B族维生素均可出现同样现象。

口唇疱疹:也叫口唇单纯疱疹,是疱疹病毒感染导致的,常见于机体抵抗力降低,如过劳、着凉、过于偏嗜油腻或辣食、湿气过重等。

口唇发黄:嘴唇发黄不多见,如果口唇发黄同时伴有面部及全身皮肤发黄,就要小心你的肝脏是否出了问题,应当及时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患有肝炎。

口唇青紫:如果嘴唇长期出现青紫,现代医学将其称之为“紫绀”,预示着你的心脏可能存在问题,长期如此应当及时去医院检查。某些呼吸系统的疾病也可出现口唇缺少光泽、不够红润的变化。

口唇苍白:长期嘴唇苍白应当去医院查一下,以排除有无贫血的问题。此外,某些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病人也可以表现出口唇缺少红润、干燥等症状,有些还可伴有四肢发冷。

物理降温范文第9篇

退烧原理:增加散热。温水浴可以使全身皮肤血光扩张,散热更容易。

使用提醒:温水浴比较耗费宝宝的体力,因此精神状态不好的宝宝不适用此法。

操作法则:

1.保持环境温度在26℃-28℃左右,让宝宝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温水浴。

2.水温应略低于宝宝的皮肤温度(即32℃-34℃),注意擦浴时用力要均匀,轻轻按摩几下,还可以促进血管扩张。擦至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以助散热。四肢及背部各擦浴3-5分钟。

3.温水浴后用大毛巾将宝宝包好。

舒适程度:控制好环境温度,洗澡会让宝宝觉得很舒服。

降温效果:有助于宝宝的全身降温。

综合评分:

2.冷敷法

退烧原理:通过冰凉的载体直接吸收身体上的热量,从而使局部皮肤的温度降低。

适宜对象:不适合有麻疹和由腹泻导致发烧的宝宝和六个月以内的宝宝。

操作法则:

①将冰袋、凉毛巾放在宝宝额头、脖子后面、大腿根、腿和肘弯。

②等毛巾或冰袋不凉后再重新换新的。

舒适度:宝宝发烧时,身体会很烫,对冰凉的毛巾或者冰袋都会感觉不舒服。

降温效果:只能局部降温,另外冷敷虽然让体表皮肤变凉,但体内的温度未必降低,降温效果不明显。

综合评分:

3.温湿敷

退烧原理:与温水浴的降温原理大致相同。

使用提醒:出疹的孩子发热不要温湿敷降温。

操作法则:①用温水毛巾擦拭宝宝全身。

②水温控制在32℃-34℃度左右。

③将毛巾浸湿,拧至半干,擦拭宝宝的全身,注意皮肤褶皱处。

舒适程度:没有过多的刺激,宝宝很舒服。

降温效果:比温水浴略差,但效果也很明显。

综合评分:

4.退热贴

退烧原理:退热贴内含高分子水凝胶,利用物理原理将热量集中到胶状物中,再通过水分汽化带走热量,对局部降温来实行辅助退热。此外,退热帖中所含的一些天然药物如薄荷、冰片等也有一定清凉降温作用。

使用提醒:不适合皮肤容易过敏的宝宝。

操作法则:沿缺口撕开包装袋,取出贴剂,揭开透明胶膜,将凝胶面直接敷贴于额头或太阳穴,也可敷贴于颈部大椎穴。

舒适程度:没有冰袋那么凉,宝宝相对而言比较接受。

降温效果:一般。

综合评分:

5.水分补充法

退烧原理:补充宝宝体内水分,让宝宝通过排尿、排汗、呼吸等带走体内热量,完成身体散热,还可以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使用提醒:母乳和温开水适合所有宝宝,过甜的果汁和蔬菜汁不适合由腹泻引起发烧的宝宝。

操作法则: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母乳、果蔬汁等。

舒适程度:宝宝不会感觉不舒适,但不要强迫宝宝补充水分。

降温效果:无论哪种降温方式,都需要给宝宝补充水分,这样降温效果会更快。

综合评分:

6.35%酒精擦浴

退烧原理:酒精能扩张血管,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热量,婴幼儿发烧时可以由此降温。

使用提醒:不适宜皮肤有破损或有湿疹、痱子、麻疹的宝宝,也不适用于新生儿。

操作法则:

①准备75%的酒精100毫升,加温水等量,保持温度在27~37摄氏度左右,不能过冷,否则会引起肌肉收缩,致使热度又回升。

②酒精擦浴时,用小毛巾从宝宝颈部开始擦拭,从上往下擦,以拍擦方式进行,腋窝、腹股沟处体表大动脉和血管丰富的地方要擦至皮肤微微发红,有利于降温。

③宝宝胸口、腹部、脚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舒适程度:酒精具有刺激性,宝宝会产生不适感。

降温效果:一般,只能进行体表散热。

综合评分:

提醒

注意环境因素引起宝宝发烧

物理降温范文第10篇

高热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因为机体受到某种致热物质刺激后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出现体温过高的病理反映,体温一般在39℃以上。小儿的生理发育有其特点,年龄愈小,大脑皮质的发育愈不完善,愈易引起发热甚至高热。若高热持续过久,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影响小儿健康,严重时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危及生命[1]。因此,小儿高热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小儿病症的转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上经常使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种方法。而物理降温是小儿高热辅助治疗中最常用的降温方法,因其降温效果好、安全易控制、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为临床首选。通过降低室温、松散衣被、冷敷、温水或酒精擦浴、冷水灌肠等,达到降温的目的。然而,在使用中常会因时机选择或操作不当及人为等因素而影响了降温的效果。仅本院儿科2007年10月收住的227例患儿中,施行物理降温52例次,其中16例降温效果不显著又采取药物降温。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案例1 患儿,女,2个月。主因上呼吸道感染住院。T 39.1℃医嘱予物理降温,松散患儿衣被散热,腹部保暖。由于患儿母亲怕患儿受凉,护士走后就又将患儿包裹上了。半小时后测体温仍39℃,后经松散包裹及脱去部分衣服,使体表较好与空气接触,利用蒸发和对流原理30 min后体温降至37.8℃。

案例2 患儿,男,1.5岁。 因发热待查收住。入院时T 38.7℃ 伴畏寒,医嘱予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浴法,30 min后测T 39℃,辅以头部冷敷60 min后测T 39.5℃,70 min后测体温仍T 39.5℃。降温效果不理想,配合药物降温。

案例3 患儿,男,3岁。因高热惊厥来院就诊,急诊给予镇静后入院。入院时T 40℃,医嘱即予物理降温,酒精擦浴配合头部冰袋冷敷,由家人协助完成。患儿不配合, 家人觉得冷敷难受,只在颈项、腋下草草擦拭, 头部冷敷不到30 min就把冰袋拿开了。结果30 min后体温39.5。后经护理人员亲自操作,指导并参与冷敷后体温很快降至37.6℃。

案例4 患儿,女 ,11月。 支气管感染,入院第三天,体温突然升高T 39.8℃, 医嘱物理降温,指导家人温水洗浴,腹部保暖。30 min后测T 38.5℃,60 min后测T 39.℃。医嘱冷生理盐水50 ml灌肠,由于患儿哭闹不合作, 灌肠液外流,30 min后再测T 38.8℃。后配合药物降温。

2 问题分析

2.1 护理人员操作前未向患儿家人做好宣教指导工作。案例1松散包裹不充分,病室空气不流通,对流及散热措施差。患儿在高热时都会烦躁不安, 家人心情紧张,认为小孩发热是受凉引起的,就应该加倍地保温。如加盖被子甚至关紧门窗,这样室内空气对流及散热就无法进行。殊不知发热是由于产热与散热失衡,散热减少会使体温进一步升高。

2.2 护理人员未能准确掌握降温时机。案例2患儿在高热早期多数伴有畏寒、寒战、表皮及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多,体温上升。此时不宜进行物理降温,宜适当保暖,待寒战消失后再予物理降温。

2.3 使用降温的方法不正确,降温时间不够。案例3没有按正规的操作方法进行,如在使用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过程中,只是在皮肤上轻轻擦拭,护理人员可能因工作较忙而把此项工作交给家属进行,他们只能随意擦拭一下,皮肤表面肌肉遇冷后马上会产生保护性收缩,达不到降低体温的目的。

2.4 冷敷方法使用不恰当。案例3未能很好利用辐射、传导的原理,如放置部位不准确,只放在额头或身体两侧,有些患儿及家人觉得冷敷难受,不愿意合作或待工作人员走后就把冰袋拿开。另外有些护理人员未做好病情观察及检查工作,未能及时更换冷毛巾和冰袋内的冰块。

2.5 冷水灌肠。案例4在做冷水灌肠时(病情容许情况下)由于护理人员未先向患儿家人做好解释工作,灌肠时不正确,灌肠肛管深度不够,液体保留时间较短,未能达到保留灌肠的目的。

3 护理对策

3.1 首先了解患儿及家人的心理状态,发热时患儿不适,多烦躁哭闹,家人也情绪紧张,担心病情会加重,催促尽快用药,有时对物理降温持怀疑态度。这时护理人员要给予关心和同情,耐心做好指导和解释工作,使患儿及家人能很好地配合。

3.2 准确地掌握降温时机,当患儿有畏寒或面色苍白,全身表皮肌肉高度收缩,体温处于上升期,如果此时使用物理降温,便会产生对抗性刺激,使体温持续上升,这时要给予保暖,必要时按医嘱使用一些镇静药物,使患儿处于安静状态,促使寒战消失,再进行物理降温,效果就会更好。

3.3 正确掌握降温方法 在作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时,要注意擦拭效果,擦拭主要部位颈、腋窝、腹股沟、窝等大血管处,使皮肤呈浅红色,边擦拭边按摩,使体表大血管扩张,从而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新生儿不宜作酒精擦浴)。禁止在心前腹部、颈后等处擦浴,避免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映[2],护理人员更不要把此项工作交给家属来做。

3.4 合理使用冷敷,一般高热患儿要用2~3个冰袋交替敷于头部、两侧腋下或腹股沟处,尤其是头部冷敷应重视,降头温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3]。同时要定时检查局部皮肤是否有冻伤或冰块是否完全溶解,及时更换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3.5 在进行冷水灌肠时要注意患儿的,一般采用平卧位或稍抬高臀部,灌肠的液体要全部注入,使冷水保留在肠道一段时间,这样才能起到降温效果。

3.6 采用不同类型降温同时,都应注意足心保暖,以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尽量暴露四肢皮肤,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这样有助于皮肤有效出汗而降低体温;但要避免直接对着小儿吹风,导致小儿皮肤血管收缩,加重病情,在夏季可通过降低环境温度,如空调、电扇等,帮助降低体温[4]。

3.7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多饮温开水加速排泄。发热时,小儿体能消耗很大,必须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鼓励多饮水,水可以增加机体细胞代谢,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同时有效出汗,有利于降低体温。

3.8 衣着被褥要适宜,不要在孩子高热时穿得过多、盖得过严过厚,因为这样一方面不易散热,使体温反而升高,导致高热不退,甚至诱发高热惊厥,加重病情。正确的做法是:发热时衣着适宜,睡觉时应脱去一些衣服以免起床后着凉,盖的被褥可比平常多一点,但不要太多,在出汗退热时应减少少许。

3.9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由于患儿的年龄、病情及个体差异对接受物理降温反应不一样,因此在进行降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脉搏、体温的变化,以防因出汗过多引起电解质失调,而出现虚脱休克现象。高热经物理降温仍无法控制的患儿,要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4 小结

物理降温是小儿高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其降温效果好、安全易控制、不良反应少为临床广泛应用, 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患儿病情的轻重、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选用不同的物理降温方法,重视宣教指导与患儿家人的密切合作;重视规范操作与降温时机的选择;重视病情观察与综合护理措施配合。这样才能使物理降温这一传统护理技能,在儿科临床收到更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玲,左艳梅.浅谈小儿高热的物理降温及护理体会.井冈山医专学报,2003,6:74.

[2] 徐润华,徐桂华. 现代儿科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739.

[3]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5.

上一篇:生物竞赛范文 下一篇:高中物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