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应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03:35:13

物联网应用论文

物联网应用论文范文第1篇

企业物联网应用和管理分析

1.研发和应用企业物联网核心技术。物联网是一种集成性创新技术,其目标是任何人任何对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换。广西制糖企业除巩固企业现有信息网络系统之外,要重点研发适合企业物联网建设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技术,结合实际,应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2.建立物联网数据库。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数据库主要包括原料供应、生产、运输、仓储、客户服务和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形成以企业为中心,覆盖食糖产业链的立体物联网管理网络。数据库要保持与各方联系,具备监控、查询、统计、报表和计划功能。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加强企业食糖产业链的实时监控,对食糖供应链进行监督,信息共享,同时加强了对上下游企业和国内外市场的反应能力。

3.物联网技术运用与业务管理平台建设分析。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数据库的建立,应在现有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上,建设企业物联网业务管理平台。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业务管理平台应分为供应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三个业务部分,而其技术运用由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支持。(1)对监控对象的感知。感知过程是对物理实体的感知和数据获取。物联网的非接触识别信息、远距离读取数据、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保密性好、安全可靠无法伪造等技术特性,决定它能够为建设一套完善的农产品物流实时定位系统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通过对食糖产供销相关信息资源的搜集、检测和分析,使整个管理过程精细化、远程化、虚拟化、自动化成为可能。以对供应管理感知为例,广西制糖企业可在甘蔗地和甘蔗物体上设置感知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影响甘蔗生长的相关因素,掌握甘蔗的生长情况和综合环境控制,并转化为信号,实时传输至物联网管理终端,以便公司对原材料甘蔗的生长和收成有全面了解,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2)数据管理网络化。业务管理网络化是实现将感知的信息,通过分析、汇总后,传输至应用层的唯一途径,数据管理网络化必须具有物联网系统功能和信息处理能力。广西制糖企业在食糖生产设备中安置有线或无线的传感设备,对生产白砂糖的整合过程进行监测,对在把甘蔗压榨出来的蔗汁经过亚硫酸法清净、预灰和加热、蔗汁硫熏中和、蔗汁沉降、蔗汁过滤等多道工序收集的数据进行动态或静态综合分析,并将数据反馈数据库和相关管理部门。(3)业务管理的应用。在物联网的信息系统中,强调的是数据的综合或整合,并为企业服务。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业务管理的应用在建立在对实体的感知和数据网络化基础之上,满足食糖产品生产和对产品的自动识别、跟踪和查询,满足产品生产信息、监控和管理服务的要求。广西制糖企业应采用EPC对每一个产品进行日常管理、流向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以视频、语音、数据等模式,实现多级、分层、实时以及任意位置的监控与管理。

实现企业物联网的对策和建议

1.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意识,充分认识物联网的重要性。物联网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提提升农业决策指挥水平的重要手段。第一,企业物联网的建设,是面对市场竞争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要,是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广西制糖企业要认识到企业物联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员工、各个部门和各公司的集体智慧和辛勤工作。第二,必须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对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整合、重组,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配合,整合各方资源,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第三,物联网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广西制糖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争取农业、商务、金融、交通等政府部门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企业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政府立项。

2.夯实技术基础,倡导科技创新。广西制糖企业一是根据企业物联网发展特征和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开发,针对甘蔗生产、食糖制造和营销特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二是高标准建设企业物联网平台。为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给农产品整个产供销各环节提供实时、全面与详尽的电子化信息。三是建立企业物联网标准体系。现阶段的物联网建设仍未形成社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在国家网络标准化工作基础上.加强对农业物联网感知层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实现关键技术、标准化、应用示范、产业化、商用化的渐进发展道路。广西制糖企业要从自身企业的情况出发,形成生产经营、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的物联网发展机制,争取在物联网的发明专利上有所突破,为物联网标准体系社会化建设做出贡献。

3.规范业务管理,加强基础建设。广西制糖企业一要全面布局,分步实施物联网发展战略,制定符合企业物联网发展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应用阶段三步规划。二要完善业务管理和操作规程。从另一个意义上分析,物联网的作用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对监控对象实施管理,对管理过程制定规范。三要建立监督制度,及时总结提高。企业要成立物联网建设项目工作小组和团队,对项目实施进行跟踪、分析。同时,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遵循科学的实施方法,保持项目工作团队的积极性。

物联网应用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

一、物联网概念与定义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现在对物联网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都是不同领域专家从不同领域定义的,我们取几种有代表性的供大家参考:

1.英语中“物联网”一词:InternetofThings,可译成物的互联网。

2.2005年ITU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是一个具有可识别,可定位的传感网络。

3.经过与无线网络(也含固定网络)连接,使物体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和对话,人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与对话。能实现上述功能的网称为物联网。

4.作者比较赞成一种基于泛网及其多制式、多系统、多终端等综合的物联网的定义——或称为广义物联网。

二、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

从国际上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工作,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如美国把它当成重振经济的法宝,所以非常重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来改变美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金融、制造、消费和服务等),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按欧盟专家讲,欧盟发展物联网先于美国,确实欧盟围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作了不少创新性工作。在北京全球物联网会议上,他们介绍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ofthings-AnactionplanforEurope)其目的也是企图在“物联网”的发展上引领世界。

我国在“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上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我国中长期规划《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中有重点专项研究开发“传感器及其网络”,国内不少城市和省份已大量采用传感网解决电力、交通、公安、农渔业中的“M2M”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服务。

在温总理关于“感知中国”的讲话后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进入了高潮,江苏省无锡市一马当先率先提出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知名大学云集无锡共同协力发展我国的物联网。

三、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一说到传感器,可能大家就会往小的方面想,在物联网的大概念下,一个泛在的物联网系统,随着参照物的不同,传感器可以是一个“大”的“智能物件”,它可以是一个机器人、一台机床、一列火车,甚至是一个卫星或太空探测器。物联网关注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下面是按应用方式进行的分类。

1.液位传感器:利用流体静力学原理测量液位,是压力传感器的一项重要应用,适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供排水、环保等系统和行业的各种介质的液位测量。

2.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将非电量(如速度、压力)的变化转变为电量变化的传感器,适应于速度监测。

3.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加速力的电子设备,可应用在控制、手柄振动和摇晃、仪器仪表、汽车制动启动检测、地震检测、报警系统、玩具、结构物、环境监视、工程测振、地质勘探、铁路、桥梁、大坝的振动测试与分析,以及鼠标,高层建筑结构动态特性和安全保卫振动侦察上。

4.湿度传感器:分为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种,产品的基本形式都为在基片涂覆感湿材料形成感湿膜。空气中的水蒸汽吸附于感湿材料后,元件的阻抗、介质常数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制成湿敏元件,适用于湿度监测。

5.气敏传感器:是一种检测特定气体的传感器,适用于一氧化碳气体、瓦斯气体、煤气、氟利昂(R11、R12)、呼气中乙醇、人体口腔口臭的检测等。

6.压力传感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

7.激光传感器: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8.MEMS传感器:包含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和硅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两者都是在硅片上生成的微机械电子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9.红外线传感器: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来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常用于无接触温度测量、气体成分分析和无损探伤,应用在医学、军事、空间技术和环境工程等。

10.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超声波的特性研制而成的传感器,广泛应用在工业、国防、生物医学等。

11.遥感传感器:是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用在地表物质探测、遥感飞机上或是人造卫星上。

12.视觉传感器:能从一整幅图像捕获光线数以千计的像素,工业应用包括检验、计量、测量、定向、瑕疵检测和分捡。

虽然,物联网的产业供应链包括传感器和芯片供应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及服务提供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但是,作为“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将会是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应用的支撑和未来泛在网的支撑,传感器感知了物体的信息,RFID赋予它电子编码,传感网到物联网的演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表征。”

参考文献:

[1]张应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0,(1).

[2]张群.对物联网的深度剖析[J].通信企业管理,2010,(1).

[3]孔晓波.物联网概念与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4]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

[5]赵茂泰.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6]陈艾.敏感材料与传感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彭军.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联网应用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

一、物联网概念与定义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现在对物联网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都是不同领域专家从不同领域定义的,我们取几种有代表性的供大家参考:

1.英语中“物联网”一词:InternetofThings,可译成物的互联网。

2.2005年ITU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是一个具有可识别,可定位的传感网络。

3.经过与无线网络(也含固定网络)连接,使物体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和对话,人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与对话。能实现上述功能的网称为物联网。

4.作者比较赞成一种基于泛网及其多制式、多系统、多终端等综合的物联网的定义——或称为广义物联网。

二、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

从国际上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工作,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如美国把它当成重振经济的法宝,所以非常重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来改变美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金融、制造、消费和服务等),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按欧盟专家讲,欧盟发展物联网先于美国,确实欧盟围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作了不少创新性工作。在北京全球物联网会议上,他们介绍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ofthings-AnactionplanforEurope)其目的也是企图在“物联网”的发展上引领世界。

我国在“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上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我国中长期规划《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中有重点专项研究开发“传感器及其网络”,国内不少城市和省份已大量采用传感网解决电力、交通、公安、农渔业中的“M2M”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服务。

在温总理关于“感知中国”的讲话后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进入了高潮,江苏省无锡市一马当先率先提出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知名大学云集无锡共同协力发展我国的物联网。

三、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一说到传感器,可能大家就会往小的方面想,在物联网的大概念下,一个泛在的物联网系统,随着参照物的不同,传感器可以是一个“大”的“智能物件”,它可以是一个机器人、一台机床、一列火车,甚至是一个卫星或太空探测器。物联网关注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下面是按应用方式进行的分类。

1.液位传感器:利用流体静力学原理测量液位,是压力传感器的一项重要应用,适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供排水、环保等系统和行业的各种介质的液位测量。

2.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将非电量(如速度、压力)的变化转变为电量变化的传感器,适应于速度监测。

3.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加速力的电子设备,可应用在控制、手柄振动和摇晃、仪器仪表、汽车制动启动检测、地震检测、报警系统、玩具、结构物、环境监视、工程测振、地质勘探、铁路、桥梁、大坝的振动测试与分析,以及鼠标,高层建筑结构动态特性和安全保卫振动侦察上。

4.湿度传感器:分为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种,产品的基本形式都为在基片涂覆感湿材料形成感湿膜。空气中的水蒸汽吸附于感湿材料后,元件的阻抗、介质常数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制成湿敏元件,适用于湿度监测。

5.气敏传感器:是一种检测特定气体的传感器,适用于一氧化碳气体、瓦斯气体、煤气、氟利昂(R11、R12)、呼气中乙醇、人体口腔口臭的检测等。

6.压力传感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

7.激光传感器: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8.MEMS传感器:包含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和硅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两者都是在硅片上生成的微机械电子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9.红外线传感器: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来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常用于无接触温度测量、气体成分分析和无损探伤,应用在医学、军事、空间技术和环境工程等。

10.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超声波的特性研制而成的传感器,广泛应用在工业、国防、生物医学等。

11.遥感传感器:是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用在地表物质探测、遥感飞机上或是人造卫星上。

12.视觉传感器:能从一整幅图像捕获光线数以千计的像素,工业应用包括检验、计量、测量、定向、瑕疵检测和分捡。

虽然,物联网的产业供应链包括传感器和芯片供应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及服务提供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但是,作为“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将会是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应用的支撑和未来泛在网的支撑,传感器感知了物体的信息,RFID赋予它电子编码,传感网到物联网的演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表征。”

参考文献:

[1]张应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0,(1).

[2]张群.对物联网的深度剖析[J].通信企业管理,2010,(1).

[3]孔晓波.物联网概念与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4]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

[5]赵茂泰.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6]陈艾.敏感材料与传感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彭军.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联网应用论文范文第4篇

>> 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探讨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问题 物联网技术在陕西农产品物流中的应用 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品牌创建中的应用 基于物联网的大连市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研究 电子商务在绿色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追溯系统设计 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产品的营销 绿色农产品营销中“云营销”理念的应用 论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 论实现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对策 农产品营销中市场细分策略应用 微营销在农产品销售行业的应用分析 农产品营销中的品牌策略 事件营销策略在农产品品牌塑造中的有效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关勇:《物联网行业发展分析》,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学位论文

[4]余利娥:《物联网在农产品体验式营销中的应用途径及存在的问题》,《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15期

[5]杨晓冬:《农业信息化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需求评价与对策研究》,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学位论文

物联网应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 课程 教学实践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63-02

一、引 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外在使能”的各种资产、携带智能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的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监控、定位溯源、报警联动、远程控制、安全防范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任何智能物体间的“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将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鉴于此,2010年8月,教育部审批通过了35所高校获批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新设专业将自2011年开始招生。在2011年,又有27所高校设置的“物联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批。

二、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

笔者所在的大学还未申报物联网专业,但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支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如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及测控技术及仪器等专业。基于此,笔者在2011年连续两个学期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导论的公选课,学生选课非常踊跃,170人的选课规模每次都爆满,从这可以看出当前本科生对物联网等新生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学习欲望。针对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在现有教学技术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

1.合理选择教材

笔者结合选课学生的特点:不仅有理工科学生,还有社会科学类学生,选择了周洪波博士所编写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一书。此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指导学生了解物联网世界,且不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

2.严格修订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不仅是进行教学内容及进度的依据,也是考试考查的依据,更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一个好的教学大纲,非常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讲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与机遇,让同学们明白物联网技术无论是在经济、生活以及国家战略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前景。让同学们掌握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了解基于四大技术的物联网支柱产业群,分别为RFID从业人员、传感网从业人员、M2M人群以及工业信息化人群;其次,着重讲述物联网产业链,即Device、Connect以及Manage(DCM)三层系统,或者也可称之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通讯与连接,包括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长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短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和长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在物联网应用方面,通过物联网在城市市政管理、农业园林、医疗保健、智能楼宇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并通过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与技术,让同学们对整个物联网系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教学方法和教学互动

物联网是个实用性很强、发展前景很广的技术。将来物联网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对人类的科技和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都是一个未知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注意和学生互动,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量去描绘50年,甚至100年后因物联网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课过程中,笔者既有讲述的环节,有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更有让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笔者希望此课程是个开放的课程,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运用多媒体等途径来呈现物联网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知识,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从而使课程生动形象,对错分明,环环相扣,印象深刻,气氛活跃。当然,这种讲课方式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建立在师生间平等、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这种授课方式,就是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也即心灵交融,才能实现交往、沟通。

4.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在考核方式上突出强调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和发展前景设想,同时考查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从而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督促与考核,客观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考核的评价标准上学生的成绩由学生上课过程中的讨论报告、出勤率和最终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讨论报告占20%,出勤率占20%,最终课程论文占60%。这种考核方式既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联网技术,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并能让学生初步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方法。

三、结束语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和技术,笔者依据物联网专业的特点,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物联网专业设置的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探索,摸清了教学规律,优化了教学过程,改进了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的思维和协作能力,能够畅想未来,把握经济、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以适应社会经济和本科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新挑战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 康晓慧、罗霄凤、张梅等.植物病理学方向研究生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225~1227

3 张玉梅.物联网在高校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学术研究,2011(10):82~83

4 袁静.物联网业务的发展及网络融合趋势[J].电信技术,2010(1):10~12

物联网应用论文范文第6篇

高校学报的信息传播方式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科技期刊正在尽力借助各种网络传播形式等新的载体形态,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提升知识信息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报目前的信息传播模式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世界上第一本科技期刊诞生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第一份高校学报《利济学堂报》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5世纪以后,人们传播和交流知识信息的主要媒介是书籍,然而,用书籍交流存在实时性、互动性等方面的缺陷。17世纪之后,信函交流成为人们传播新思想和新发现等信息的热门手段和主导传播方式,同时以此来确立知识发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到了18世纪,由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形成印刷商、书商、出版商等职业化的信息传播者,科技期刊赖以发展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条件日渐成熟。到18世纪末,科技期刊开始向行业化、学科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到19世纪,专业性科技期刊几乎遍及所有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20世纪以来,科技期刊(高校学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期刊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技期刊的种类以每50年增加9倍的速率发展,使科技期刊逐渐演化为科学交流的一种主要的知识信息媒体。

高校学报的信息传播模型概况及结构

(一)通用的信息传播模型

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奠基人香农(Shannon)提出了信息传播的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型高度概括了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无论是人人、人机、人物、物物之间的通信都适用于该模型,因此该模型也适用于物联网的信息传播过程分析。无论是什么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都应该包含四大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

同时,⑴信息传同时,⑴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信息共享活动。信息可以同时为许多个个体拥有,这是信息的共享性特征。信息在经过传播之后,对受传者来说,增加了所接收到的信息,而传播者并不因为该信息为受传者所获取,自己就失去这一信息,而是与受传者同时拥有这一信息。⑵信息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活动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性质决定了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只要有信息传播活动出现,就必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发生的。信息传播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成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还会创造新的社会关系。⑶信息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传播是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进行的,传播者总是由于某种目的向受传者传播信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之后也总是要考虑所接收的信息与自己的关系:接受、部分接受还是不接受,而这一点正是传播者迫切需要知道的。⑷传、受双方具备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信息传播实现的前提。信息传播必须以符号为中介才能实现,而符号的含义必须是传、受双方“共通”的。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的是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的意义拥有相同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对于信息传播过程,一些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各有优劣的传播模型,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分析,提出“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另外,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以及卢因的“守门人”模式等等,对于信息传播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同时也有一定的理论缺陷。本文主要依据Shannon传播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高校学报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型

根据高校学报对知识信息的编辑加工处理和出版发行过程,对照香农的通用信息传播模型,具体分析模型中的各个要素可以得到:传播内容(即信源)包括论文全部的创新性内容及其相关信息(如参考文献等);传播者应该包括论文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和印刷者;传播媒介包括:纸质期刊和发行渠道等;受传者包括:审读专家、一般读者等。由此分析可以得到高校学报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型如图2。

1.信源:知识信息。这种知识信息是客观实在的,知识产品是客观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且这种知识信息由问题、事实、假设和理论等组成,具有复杂的结构,每一种知识信息都有自己的内核,或表现为一种逻辑结构,它们在变换中是不变的,但是内核的具体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高校学报要传输的知识信息包括:传承科学理论,如: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传播工程技术,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的知识集合及文献信息。

2.编码:信源的编码涉及论文作者、编辑加工、专家审稿及印刷出版等多个方面的方法、技术和规范,编码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信源的传播质量和效率。其中论文作者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和相互的交流研讨决定并给出知识信息,因此其在高校学报传播模式中居于重要地位;编辑部包括编辑加工和专家审稿,其主要责任在于把作者提供的初始文稿信息进一步选择、处理、分析、加工、完形等,保证知识信息的质量和提高知识信息的强度,以求达到知识信息出版发行的目的。

3.信道:纸质媒介或网络传输,其主要功能是将作者和编辑部处理转化过的信息符号,依照适应性和媒介性原则进行有效的技术处理和编辑(诸如划版、标注、排版、校对、改版等),使之进一步具体化、畅通化和对应化,并最终通过完整化的期刊文章的文字转换(由手稿转换成印刷符号)。而这其中只是将学报作为知识信息传播的一个通道。

4.译码:对传输的知识信息的理解和接收分析,主要涉及读者或读者群等。通常,读者意味着高校学报传播功能价值和功能意义的直接承接者、呈现者和评价者。

5.信宿:对信息传输的结果、效果进行评估,读者经过理解和分析得出学报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知识信息熵的大小。信息熵是反映论文价值高低的量度和读者对论文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学报信息传播体系结构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可简单定义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具体包含两层涵义: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第二,物联网用户终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物品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因此,可以说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各类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特定的协议,把各种物品与互联网实现连接,进行信息处理、传递和交换,以实现物品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的一种网络。为了实现物联网的功能目标,其中的“物”应该具备:(1)要有唯一的身份标识码;(2)要有存储功能;(3)要有被感知的数据接口;(4)要有处理数据的能力(CPU);(5)要有数据传输通道(含协议)。否则,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学报信息传播系统,其中的“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与知识源的真实性、科学性相关的所有“物”,如:实验地点、实验设备、实验数据的原始记录,还有分析检测的、实验验证的相关信息、论文作者的背景信息等等;二是与信息受众相关的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手机、电视和其它阅读设备等等。这样可以构建一个宏观与微观、定性和定量地分析高校学报承载知识信息、编辑加工和专家审稿的水平、信息传输效率等功能的物联网系统(具体如图3),同时又可以很好地了解论文作者的创新过程,增大受众的信息量,又可以方便验证论文数据的真伪,防止实验结论造假。该体系结构模型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在感知层实现知识信息的可追溯性和验证性,在网络层实现知识传播的实时性和传播信息受众的广泛性,在应用层实现多媒体手段的知识信息获取和高校学报的综合评估认证。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对各种科学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感知和实验数据的汇集,以及对这些设备唯一身份的编码标识,对论文作者研究背景数据库的建立和作者知识背景的溯源分析;还有高校学报知识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关于知识逻辑的云计算模型分析等等。无论怎样,这些关键技术的逐步解决,对于高校学报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提高高校学报的协作效率和资源共享程度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结语

物联网应用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81-02

0 引 言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自2009年8月总理在无锡考察期间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物联网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1 高职院校物联网人才培养之路

科技发展,人才是基石,物联网这个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去为它创造和服务。2010年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目前有100多所高校院系获批了包括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三个物联网相关的专业。全国物联网相关人才缺口量在18万以上,所以物联网工程、传感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1.1 物联网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按照图1所示的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可以将感知、传输、应用按物联网产业分为感知产品制造业、传输产品制造业、应用产品制造业和系统集成四大类。

对应的具体企业大致有如下四个子产业:一是传感器与RFID 的生产制造与测试;二是传感器节点与嵌入式软硬件无线网关设计、生产与测试;三是物联网应用软件设计与测试;四是物联网系统集成与网络服务。

图1 物联网的三层体系结构

支撑企业的岗位需求大致有以下五类:

(1)集成电路制造业,包括物联网电子产品集成电路的PCB板的辅助设计、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封装、测试与管理和生产设备的管理维护等岗位;

(2)电子产品制造业,包括电子元器件的辅助设计、生产、工艺、封装、测试与管理、贴片机等设备的管理维护;

(3)网络通信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包括3G和4G通信服务、无线通信技术服务(WiFi、GPRS、Zigbee等)、有线网络通信服务、GPS或北斗卫星通信服务;

(4)数据库/中间件服务业,包括物联网数据库/中间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工作;

(5)软件服务外包业,包括物联网传输层通信软件开发、物联网应用层软件开发等。

1.2 物联网企业对高职院毕业生的要求

根据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周志德教授的物联网企业调研分析数据可以看出,物联网企业在大专高职院校的学生需求主要集中在产品生产、测试、运维、销售和项目管理等岗位。表1所列是物联网企业工作岗位与人才需求分析表。

2 物联网专业群建设

物联网技术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它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综合体。所以物联网技术专业也不是一种专业技术所能覆盖,而必定是一个专业群才能支撑。物联网技术是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等专业的交叉结合技术。笔者考查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机构设置,觉得很有创新价值和指导意义。表2所列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联网专业机构设置。

这种设置通过将计算机技术系和电子信息系合并,从而实现了教师、实验实训室的共享,打破了教师资源、硬件资源的分割,解决了硬件资源重复建设的浪费问题。集中力量打造出拿得出、叫得响的拳头专业。

3 以项目为导向、实践为纲的培养模型

高职办学的生命就是职业技能教育,培养物联网技术人才就是要培养为物联网企业和行业服务的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这两样人才的培养需要进行大量的项目实践锻炼,所以高职院校不可能走脱离实际、只讲书本理论的老路,必须在基本理论够用、适用的情况下有大量的实训实践项目做支撑。

以物联网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实训实践项目的开展就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2)传感器等感知元件辅助设计、生产工艺、封装、测试、维护和管理;

(3)嵌入式应用网关等产品辅助设计、生产制造、封装、测试、维护和管理;

(4)物联网应用软件编写、文档书写、软件测试、软件维护与数据库管理;

(5)智能楼宇弱电项目施工管理,弱电设备与自控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与维护。

所以,开展的实训可以分为基础模块实训和综合模块实训。基础模块实训如电子工艺实训、PCB实训、电子产品制作实训、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实训、传感节点实训、数据通信实训、应用程序实训等。综合模块实训如物联网项目综合实训、物联网项目规划实施实训等。

在基础模块实训注重一步步围绕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动手基础,并且进一步巩固所学基础知识点。在综合模块要模拟工厂环境或者研发企业环境,从熟悉工程项目招投标、预决算、设备采购到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协调资源并按计划推进项目实施。这些角色由项目经理负责协调指挥。硬件小组负责硬件原理图绘制、PCB图设计、元器件选型、焊接测试。软件小组负责底层开发、应用层开发等。最后,项目所有成员进行统调测试,编写项目技术要求书、需求规格说明书等技术性文档。

4 结 语

在校企合作上,最好是企业能够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提供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研究的题目或设计任务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等。这样,教师通过合作科研、提供咨询、参与产品或解决方案的开发,服务于企业;学生通过实习、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式的校企合作,使物联网这样的朝阳产业在人才培养上不断档、不断层,最终学校和企业都能够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郑小发. 物联网工程专业中高职院校教学课程实验体系研究[J]. 物联网技术, 2012,2(2): 83-85.

[2]陈志峰,施连敏. 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专业特色资源库建设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9):31-33.

[3]程远东 . 物联网发展趋势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考[J]. 物联网技术, 2012,1(2): 47-49.

[4]柯强. 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 物联网技术, 2012,2(1): 89-90,94

物联网应用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物联网;电子商务;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040-03

1 引言

阿里巴巴成功上市,使马云一时间家喻户晓,同时让更多人看到了电商发展的无限潜力和广阔空间。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性概念,其涉及理论知识和领域极为丰富,譬如:管理学、法学、经济学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多种领域,是一系列综合性极强的活动。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商业的发展使得经济数字化、竞争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有关电子商务各类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中物联网技术作为其发展的重要支撑不可忽视。为进一步了解近年来我国基于物联网的电商发展研究热点,笔者通过对CNKI收录的相关文献的进行计量分析就此展开研究。

2 物联网与电子商务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以来,其技术实现及应用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学者广泛关注。物联网起初是基于物流系统提出的,以射频识别技术作为条码识别的替代品,实现对物流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

在研究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应用中,RFID功不可没。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作为物联网的重要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电子商务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把人、财、物、商店等实体联结起来并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交互。在实现交互时,一个关键技术就是利用RFID技术给各个实体标注独一无二的标签从而将不同实体加以区分。物联网技术不仅承担着标注实体角色而且在记录生产过程、跟踪物流以及防伪查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研究概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电子商务问题及物联网技术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普遍研究热点。国内学者就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涉及到的主要环节并结合物联网技术作出相关研究,并在其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状况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这些环节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支付环境、信用环境以及发展环境的改善等等。

国内对电子商务的研究热度颇高,然而对物联网技术下电子商务的研究相对匮乏。2015年4月,我们在CNKI上以“主题=电子商务”为检索式进行检索,查得相关记录83605条;以“主题=‘物联网’+‘电子商务’”为检索式得到609条记录,通过筛选共112篇文献与本文研究相关。在112篇文章中,98篇为非基金文献,基金文献仅占1/8。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基于物联网技术对电子商务研究集中在物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物联网对电商的影响以及基于物联网技术新型模式的研讨等方面。因此,围绕物联网环境下电子商务发展动向及趋势并进行相关比较分析对把握电子商务发展中关键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4 文献计量分析

4.1 发文年代分布

某一学术领域发表文献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研究发展现状、研究热度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走势。根据CNKI期刊数据库显示,我国学者基于物联网的电子商务的研究始于2005年。2005年至2015年间,每年发文数量见表1。

通过分析发文量图表,我们不难发现:(1)2004年及以前我国基于物联网下对电子商务的文献几乎不存在。2005年董学耕学者的《RFID:让电子商务插上翅膀》一文开启了研究浪潮,他在这牌文章中详细地介绍了RFID技术给电子商务带来突破性的进步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2)在2005年以后至2009年这段时期,基于物联网的电子商务研究问题似乎没有引起学者的关注。从图表可以看出每年发文量均为1篇且基本没有变化趋势。(3)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行各业经济渐渐复苏并且电子商务也得到广泛推广。于是,国内学术界广大学者着手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回潮。2009年是学术界研究热度激增的一年,自此发文量每年都以较大幅度上涨。譬如,王剑、张凤岩等学者就电商服务模式合作发表3篇文章――《基于物联网平台的快速消费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基于物联网平台的快速消费品B2B电子商务模式研究》和《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服务类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他们针对物联网环境下服务过程中快速消费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物联网平台应用于服务类以及快速消费品的电子商务模式。

4.2 期刊来源

笔者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112篇文章导入NoteExpress并辅以手工的方式统计各大期刊近年来刊载文章的数量,并根据期刊进行排序统计得到近十年来国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研究文章来源的发文量排名靠前的期刊名,另外为了便于统计和说明问题将众多相关发文数量为一篇中文核心期刊归入CSSCI来源期刊类。

通过观察文献分布一览表,我们可以得知:(1)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界学者研究来源期刊主要分布在商务类、信息技术类以及科技创新类等期刊,集中分布在《电子商务》、《中国商贸》、《物联网技术》等商业性质以及管理类等期刊。(2)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文章质量较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术研究水平。表中#CSSCI来源期刊、#中国商贸以及#科技管理研究等核心期刊的发文数量相对较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电子商务的研究已有一定的规模。此外,部分论文系国家级或省级基金项目文章,比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论文《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研究》就智能物流的构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设想。这表明了,物联网技术下电子商务的研究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4.3 高频关键字分析

笔者利用NoteExpress和Excel软件,将112篇文章中的关键词按照年度以及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在统计时将“应用”、“技术”、“分析”等不能反映文献主题的词加以剔除,并将同义关键词进行合并,统计出不同年份关键词的词频,在此基础上制关键词表并根据关键词表统计数据生成历年来关键词频数走势图。

通过观察图表,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2005年~2015年物联网技术下电子商务的研究范围及热度逐年扩增,尤其是2009年以后研究跳出了电子商务模式以及物联网技术在电商应用的圈子,将视野逐步向智能、潜在价值方向转移。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物联网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以及我国对该研究的重视程度。(2)2005~2010年,学术界研究侧重于电子商务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此期间RFID、射频技术、传感技术以及B2C等交易模式成为研究重点。2010年以后,研究范围被大量扩充,移动电子商务以及RFID、射频技术、传感技术两者旗鼓相当仍是研究热点且,且所占份额较大约占整个研究的72.1%。(3)在新型的研究分支中,物流与供应链以及智能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大,与此同时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的研究也在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2014及2015年由于部分论文尚未更新入库,这两年的关键词频短暂下降并不能说明研究趋势下滑的特点应结合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5 研究结果讨论

5.1 理论内容多样性,热度逐年攀升

我国的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然而自1996年我国首例网络购物发生后,国内学者围绕电商运营以及借助其他技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而进行的研究相当丰富。由于物联网起初是基于物流系统而提出的,前几年学者们基于射频技术以及传感技术对电商各个生产环节产品质量监管以及货物从商家到顾客的过程的控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譬如,周建良学者在《物联网在电子商务中的研究》一文中从物联网的概念出发,从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完善产品质量监控、改善供应链管理等3个方面阐述了物联网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后来随着电商规模的增大以及互联网的大力推动,电商的管理尤其是移动电子商务更是需要更加智能的系统的支持与帮助,部分学者试图利用数据挖掘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智能系统”。通过观察和分析近年来研究关键词频分布图表,自2011年后学者们扩大了其研究视野向能带来高效益的“潜在价值”研究,并且研究热度也在逐渐攀升。

5.2 物联网在电商管理经营各环节应加大研究力度

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中,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应用的研究占据份额较重。大部分学者花费大量心血就某个环节开展其研究。现阶段国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的研究成果较多,尤其是物联网相关技术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的研究。物联网技术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先进技术将不断加快电子商务前进的步伐。尽管如此,与国外相比,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相对薄弱。某项学术研究成果的多少不仅要有广大潜心研究学者精力的投入更需要国家政府提供基金等方面的支持。

5.3 物联网推动电商发展,引领电商新时代

创新是生存之本,只有不断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融合到电子商务的发展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推动电商持续发展。我国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011年之后才逐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譬如彭霞学者基于RFID技术和无线传感技术,分析了物流智能仓储的方向和模式,并对系统构架和功能进行了说明。物联网利用先进的自动化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将诸多相互独立的实体关联起来使他们彼此之间互联实现了智能一体化,这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力地推动电子商务的持续繁荣。

参考文献

[1]孙其博,刘杰.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03):1-9.

[2]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念[EB/OL].[2015-04-28].http:///wiki/射频识别.

[3]王剑,张凤岩.基于物联网平台的快速消费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3,(15):71-73.

[4]王剑,张凤岩.基于物联网平台的快速消费品B2B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北方经济,2013,(12):27-28.

[5]王剑,张凤岩.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服务类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3,(06):127-129.

[6]周建良.物联网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电子商务,2009,(12)7.

物联网应用论文范文第9篇

大会热忱欢迎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管理、科研、教学、生产、应用和服务的组织机构和个人踊跃投稿。所投稿件经过专家组评审后,录取论文将在《信息网络安全》(2015年第9期)杂志正刊上刊登,并收录中国知网论文库。《信息网络安全》将赠送国家图书馆等单位作为藏书收藏,并向录取论文作者发放稿费,专委会还将向优秀论文作者颁发奖金和获奖证书。

一、会议主题

2015年是网络强国战略的起步年。网络强国离不开自主可控的安全技术支持,只有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前沿技术和科技水平的赶超,才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真正自主可控,才能实现从战略层面、实施层面全局而振的长策。当前,信息网络应用飞速发展,技术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网络、物联网、智能化、三网融合等一系列信息化应用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给信息安全行业提出新的挑战。同时,国际上网络安全技术事件和政治博弈越来越激烈和复杂,“工业4.0”时代对网络安全的冲击来势汹涌。我们需要全民树立建设网络强国的新理念,并切实提升国家第五空间的战略地位和执行力。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科技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基础”。

二、征文内容

1. 关于提升国家第五空间的战略地位和执行力的研究

2. 云计算与云安全

3. 大数据及其应用中的安全

4. 移动网络及其信息安全

5. 物联网安全

6. 智能化应用安全

7. 网络监测与监管技术

8. 面对新形势的等级保护管理与技术研究

9. 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

10. 可信计算

11. 网络可信体系建设研究

12. 工业控制系统及基础设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

13.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内容安全

14. 预防和打击计算机犯罪

15. 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制建设的研究

16. 重大安全事件的分析报告与对策建议

17. 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与诉求

18. 其他有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学术成果

凡属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领域的各类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成果介绍均可投稿。

三、征文要求

1. 论文要求主题明确、论据充分、联系实际、反映信息安全最新研究成果,未曾发表,篇幅控制在5000字左右。

2. 提倡学术民主。鼓励新观点、新概念、新成果、新发现的发表和争鸣。

3. 提倡端正学风、反对抄袭,将对投稿的文章进行相似性比对检查。

4. 文责自负。单位和人员投稿应先由所在单位进行保密审查,通过后方可投稿。

5. 作者须按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统一发出的论文模版格式排版并如实填写投稿表,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电子版的论文与投稿表。

6、论文模版和投稿表请到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网站下载,网址是:.cn。

联系人:田芳,郝文江

电话:010-88513291,88513292

征文上传Email 地址:

四、征文起止日期

上一篇:互联网运营范文 下一篇:物联网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