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蕴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00:27:11

文化意蕴论文

文化意蕴论文范文第1篇

对次,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丰富产品的文化意蕴,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因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

关键词: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形象

一、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

什么叫产品?狭义的理解,只是工厂生产出的实物,如食品、服装等。广义的产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也是产品。

所谓产品文化,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换言之,企业产品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产物,而且是员工崇高理想和自觉奉献精神的结晶;不仅凝结着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且凝聚着职工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员工群体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到底,产品深深地打着企业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

产品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这正是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时,同时强调产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二、未来企业竞争更是文化竞争

10年前,烧鹅仔在北京方庄首开中国式快餐连锁服务,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营销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与此同时,在方庄还诞生了一家麦当劳,同烧鹅仔一样,引得八方来客,叫好声不绝于耳。此后,烧鹅仔分店曾达到近百家,与麦当劳共存共荣。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鹅仔处一饱口福之时,却发现“此地空余黄鹤楼”,烧鹅仔早已倒闭。但麦当劳一如十年前,红红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询问麦当劳方庄店经理原因,他回答:“麦当劳出售的是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更加注重。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必将进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高举“文化竞争”的旗帜圈地圈钱,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更快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更多的类似于烧鹅仔和麦当劳的故事即将上演。事实上,这样的战斗在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名牌进入中国后就已打响。外国企业在登岸之时,必将带着各自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未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竞争呢?国内制造型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是一个永远的胜律”,没有认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企业家将如何从企业文化的层面来更新各自的产品管理理念、产品文化呢?在产品或服务层面值得我们思考:这一层面上的文化营销就是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三、厂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卖文化

今天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单单只是为了使用,同时对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怡情诉求更为强烈。因此,企业在文化创牌努力中,有意识地将符合消费者怡情诉求,象征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顺应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产品,就可以产品为载体,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满足消费者怡情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产品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自己附着于产品的文化识别。产品符合了这样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动消费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积极购买你的产品,实现情感营销的高附加值销售方式。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尤其在市场推广广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将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产品的

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设计以文化为底蕴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进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中国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对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五、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产品是企业的文化符号和承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人们是通过消费产品来认识企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过产品,人们可以认识企业及其文化内涵。

1、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产品及其企业的印象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比如有形的物体、服务等和无形的感受。

产品形象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2、产品反映企业文化

产品反映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产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企业文化的:

a、产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b、产品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

c、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变化发展、文化的演进;

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产品个性。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通过整合策略性设计方法实现企业的设计形象(DI),并通过DI系统的实施面向市场推出产品形象(PI),使得企业产品具有家族性、延续性、共生性以及整体个性。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和产品发展趋向,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CI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整体概念与产品设计

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具备核心层、有形产品层、附加层,从而构成产品整体概念。

核心层表达了产品的效用或服务;

有形产品层包括质量、样式、品

牌、包装、特点等五大特征;

附加层即是产品设计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产品的设计。

4.产品设计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设计。杨振宁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世纪,产品设计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性地设计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5.产品文化设计的四大要素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文化精神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六、结论

进攻一地的市场,了解和利用当地习俗和传统文化相当重要。当今时代,消费者心理普遍要求市场带有“文化味”产品问世;而这种产品的“文化味”越浓越有名,该产品就越受欢迎越易出名,因而也更容易成品牌。这一点,正是目前许多厂家、商家还缺乏认识的。长期以来:一些厂家、商家坚守为市场提供优质耐用产品就得的信念,这没错儿;但它们对产品“文化味”却考虑不多,认为那都是文化人的事,消费者水平低不会加以计较。这便是一种很成问题的问题。不是么,商品本身就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这种特别的文化能否更快更好地为人所接受,其中重要之点是这种物化了的文化在人们心中有无地位有无影响力。有不少企业缺乏竞争力,原因不在产品原材料不好,也不是做工不精细,而是文化含量低;不在服务的手段不足,而在于服务的文化品位还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有些企业家百思不得其解,认识不到产品文化含量对增强产品竞争力的作用。很多产品在功能、人性化、造型和色彩等方面,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文化意蕴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关键词:不悔产品文化意蕴设计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对于制造行业来说,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对次,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丰富产品的文化意蕴,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因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

关键词: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形象

一、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

什么叫产品?狭义的理解,只是工厂生产出的实物,如食品、服装等。广义的产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也是产品。

所谓产品文化,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换言之,企业产品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产物,而且是员工崇高理想和自觉奉献精神的结晶;不仅凝结着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且凝聚着职工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员工群体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到底,产品深深地打着企业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

产品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这正是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时,同时强调产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二、未来企业竞争更是文化竞争

10年前,烧鹅仔在北京方庄首开中国式快餐连锁服务,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营销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与此同时,在方庄还诞生了一家麦当劳,同烧鹅仔一样,引得八方来客,叫好声不绝于耳。此后,烧鹅仔分店曾达到近百家,与麦当劳共存共荣。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鹅仔处一饱口福之时,却发现“此地空余黄鹤楼”,烧鹅仔早已倒闭。但麦当劳一如十年前,红红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询问麦当劳方庄店经理原因,他回答:“麦当劳出售的是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更加注重。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必将进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高举“文化竞争”的旗帜圈地圈钱,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更快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更多的类似于烧鹅仔和麦当劳的故事即将上演。事实上,这样的战斗在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名牌进入中国后就已打响。外国企业在登岸之时,必将带着各自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未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竞争呢?国内制造型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是一个永远的胜律”,没有认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企业家将如何从企业文化的层面来更新各自的产品管理理念、产品文化呢?在产品或服务层面值得我们思考:这一层面上的文化营销就是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三、厂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卖文化

今天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单单只是为了使用,同时对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怡情诉求更为强烈。因此,企业在文化创牌努力中,有意识地将符合消费者怡情诉求,象征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顺应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产品,就可以产品为载体,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满足消费者怡情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产品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自己附着于产品的文化识别。产品符合了这样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动消费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积极购买你的产品,实现情感营销的高附加值销售方式。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尤其在市场推广广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将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产品的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设计以文化为底蕴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进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中国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对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五、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产品是企业的文化符号和承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人们是通过消费产品来认识企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过产品,人们可以认识企业及其文化内涵。

1、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产品及其企业的印象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比如有形的物体、服务等和无形的感受。

产品形象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2、产品反映企业文化

产品反映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产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企业文化的:

a、产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b、产品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

c、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变化发展、文化的演进;

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产品个性。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通过整合策略性设计方法实现企业的设计形象(DI),并通过DI系统的实施面向市场推出产品形象(PI),使得企业产品具有家族性、延续性、共生性以及整体个性。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和产品发展趋向,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CI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整体概念与产品设计

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具备核心层、有形产品层、附加层,从而构成产品整体概念。

核心层表达了产品的效用或服务;

有形产品层包括质量、样式、品牌、包装、特点等五大特征;

附加层即是产品设计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产品的设计。

4.产品设计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设计。杨振宁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世纪,产品设计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性地设计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5.产品文化设计的四大要素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文化精神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六、结论

进攻一地的市场,了解和利用当地习俗和传统文化相当重要。当今时代,消费者心理普遍要求市场带有“文化味”产品问世;而这种产品的“文化味”越浓越有名,该产品就越受欢迎越易出名,因而也更容易成品牌。这一点,正是目前许多厂家、商家还缺乏认识的。长期以来:一些厂家、商家坚守为市场提供优质耐用产品就得的信念,这没错儿;但它们对产品“文化味”却考虑不多,认为那都是文化人的事,消费者水平低不会加以计较。这便是一种很成问题的问题。不是么,商品本身就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这种特别的文化能否更快更好地为人所接受,其中重要之点是这种物化了的文化在人们心中有无地位有无影响力。有不少企业缺乏竞争力,原因不在产品原材料不好,也不是做工不精细,而是文化含量低;不在服务的手段不足,而在于服务的文化品位还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有些企业家百思不得其解,认识不到产品文化含量对增强产品竞争力的作用。很多产品在功能、人性化、造型和色彩等方面,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文化意蕴论文范文第3篇

对次,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丰富产品的文化意蕴,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因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

关键词: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形象

一、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

什么叫产品?狭义的理解,只是工厂生产出的实物,如食品、服装等。广义的产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也是产品。

所谓产品文化,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换言之,企业产品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产物,而且是员工崇高理想和自觉奉献精神的结晶;不仅凝结着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且凝聚着职工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员工群体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到底,产品深深地打着企业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

产品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这正是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时,同时强调产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二、未来企业竞争更是文化竞争

10年前,烧鹅仔在北京方庄首开中国式快餐连锁服务,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营销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与此同时,在方庄还诞生了一家麦当劳,同烧鹅仔一样,引得八方来客,叫好声不绝于耳。此后,烧鹅仔分店曾达到近百家,与麦当劳共存共荣。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鹅仔处一饱口福之时,却发现“此地空余黄鹤楼”,烧鹅仔早已倒闭。但麦当劳一如十年前,红红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询问麦当劳方庄店经理原因,他回答:“麦当劳出售的是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更加注重。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必将进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高举“文化竞争”的旗帜圈地圈钱,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更快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更多的类似于烧鹅仔和麦当劳的故事即将上演。事实上,这样的战斗在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名牌进入中国后就已打响。外国企业在登岸之时,必将带着各自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未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竞争呢?国内制造型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是一个永远的胜律”,没有认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企业家将如何从企业文化的层面来更新各自的产品管理理念、产品文化呢?在产品或服务层面值得我们思考:这一层面上的文化营销就是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三、厂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卖文化

今天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单单只是为了使用,同时对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怡情诉求更为强烈。因此,企业在文化创牌努力中,有意识地将符合消费者怡情诉求,象征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顺应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产品,就可以产品为载体,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满足消费者怡情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产品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自己附着于产品的文化识别。产品符合了这样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动消费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积极购买你的产品,实现情感营销的高附加值销售方式。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尤其在市场推广广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将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产品的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设计以文化为底蕴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进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中国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对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五、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产品是企业的文化符号和承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人们是通过消费产品来认识企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过产品,人们可以认识企业及其文化内涵。

1、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产品及其企业的印象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比如有形的物体、服务等和无形的感受。

产品形象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2、产品反映企业文化

产品反映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产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企业文化的:

a、产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b、产品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

c、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变化发展、文化的演进;

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产品个性。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通过整合策略性设计方法实现企业的设计形象(DI),并通过DI系统的实施面向市场推出产品形象(PI),使得企业产品具有家族性、延续性、共生性以及整体个性。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和产品发展趋向,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CI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整体概念与产品设计

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具备核心层、有形产品层、附加层,从而构成产品整体概念。

核心层表达了产品的效用或服务;

有形产品层包括质量、样式、品牌、包装、特点等五大特征;

附加层即是产品设计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产品的设计。

4.产品设计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设计。杨振宁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世纪,产品设计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性地设计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5.产品文化设计的四大要素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文化精神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六、结论

进攻一地的市场,了解和利用当地习俗和传统文化相当重要。当今时代,消费者心理普遍要求市场带有“文化味”产品问世;而这种产品的“文化味”越浓越有名,该产品就越受欢迎越易出名,因而也更容易成品牌。这一点,正是目前许多厂家、商家还缺乏认识的。长期以来:一些厂家、商家坚守为市场提供优质耐用产品就得的信念,这没错儿;但它们对产品“文化味”却考虑不多,认为那都是文化人的事,消费者水平低不会加以计较。这便是一种很成问题的问题。不是么,商品本身就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这种特别的文化能否更快更好地为人所接受,其中重要之点是这种物化了的文化在人们心中有无地位有无影响力。有不少企业缺乏竞争力,原因不在产品原材料不好,也不是做工不精细,而是文化含量低;不在服务的手段不足,而在于服务的文化品位还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有些企业家百思不得其解,认识不到产品文化含量对增强产品竞争力的作用。很多产品在功能、人性化、造型和色彩等方面,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文化意蕴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张岱研究;文献;述略

一、论文

1、作者的生平考证

代表性论文如《张岱字号、籍里、卒年辨》(陈卫民/周晓平《文学遗产》1982、2)、《张岱的祖籍及其字号考略》(蒋金德《文献》1986、4)、《张岱交游录》(佘德余《绍兴师专学报》93、1)、《张岱交游考论一》(胡益民《古籍研究》1995、3)、《张岱卒年考辨》(胡益民《安徽大学学报》2002、5)、《张岱卒年及(明史纪事本末)再考辨》(胡益民《复旦大学学报》2004、5)等论文,对张岱的生平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证,为我们了解张岱提供资料,打下基础。

2、对散文的研究

张岱为散文大家,在笔者搜集到的论文中对其散文的研究论文有130多篇。一种是对单篇散文的赏析,对文章解读的较好。这类文章数量最多,一般都是对张岱的散文名篇进行鉴赏,理论高度有限,体现为大量的重复性作品的产生以及名篇的扎堆;另一种是对散文的总体研究。比如,杜豫的《张岱小品文简论》、张小茜的《张岱的小品文及其“平中之奇”的审美倾向》、刘永泉《张岱山水小品文的个性意识与时代内涵》等。其中,如陈平原的《“都市诗人”张岱的为人与为文》、潘承玉的《别一时代与文体视野中的张岱小品》、朱建军《论张岱小品文的绘画美》、张丽杰《忏悔焉在——张岱《自为墓志铭》情感底蕴的再思考》等文,角度较新颖,丰富了对张岱散文的研究。

3、其他方面

目前,把张岱与同类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张岱文学创作给后人的启发,已成为张岱及其作品研究的亮点。像王承丹的《论晚明作家对张岱的影响》、吴承学的《(帝京景物略)与竟陵文风》等。有如:夏咸淳《论张岱诗稿——》、孙明珠《张岱的生命意识与复明隐衷》;有赵令扬的《从张岱史学观点看明代文化思想变迁之历程》等。

二、学位论文

关于张岱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近十年比较多,基本是对张岱散文进行研究的。如:《从“名士”到“遗民”——张岱生命中的梦与悲》(周海涛中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文章从两梦入手,分析了张岱生命中的曲折经历和情感反思。《规范与超越——张岱小品文研究》(彭天发生华南师大2007年硕士论文),这是张岱散文研究领域里一篇很好的文章,专门论述了张岱小品的内容、风格及历史定位,体现了张岱对晚明小品的继承中的超越与创新。《论张岱的情感意蕴》(张丽杰内蒙古师大2004),文章从情感意蕴的内涵入手,分析《陶庵梦忆》中的情感意蕴的具体体现、根源及价值。《论张岱散文的艺术特征》(陈秀梅中央民族大学2005)这篇硕士论文从张岱散文的情感抒发、人物描绘、艺术旨趣、意境营造、语言风格五个方面阐释张岱散文的艺术特征。《梦里犹知身是客——张岱及其小品文研究》(潘虹燕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文章分为如梦似幻的一生、张岱创作的师友渊源、张岱小品文的大家风范、从二梦探究故国之思共四个章节。《张岱文化小品研究——以二梦为例》(梁洁 扬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从文化小品的概念研究张岱作品的精神意蕴和影响。《名士与遗民双重人格的展示——论张岱的散文》(马桂珍山东师大2002年硕士论文)。从名士和遗民两种身份对张岱的散文进行解读,得出张岱散文的历史定位。

此外,有研究张岱诗歌的《张岱诗歌研究》(刘珊西北师大2009年硕士论文)。文章先梳理了张岱的生平与交游、著述情况、分析了张岱诗歌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征,可以作为研究张岱诗歌的一个基础性参考材料。也有从文艺学角度切入的,如《张岱文学创作中的美学思想研究》(肖艳萍华中师大2009年硕士论文)、《张岱散文中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卢杰扬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三、专著

目前已经出版的张岱研究方面的专著有6部,另有余德余《张岱年谱简编》上、中、下三卷。具有研究性的其中最早的是黄桂兰《张岱的生平及其文学》一书,内地最早着眼于张岱研究的是夏咸淳,他的《明末奇才——张岱论》开启了张岱研究的新热潮。胡益民是研究张岱用力很多的学者,他的《张岱评传》一书系统的展示了张岱研究的成果。而后在此基础上写了《张岱研究》一书,成为研究张岱的必读书目之一。绍兴学者佘德余致力于张岱研究,著有《都市文人张岱传》一书。最近,张则桐的《张岱探稿》一书问世。资料翔实,视野开阔,水平较高。

四、结语

文化意蕴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亮丽;壮丽:俏丽;质丽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79-01关于议论文的语言,存在有这样的误解,平白刻板,少有变化。这实在是一种浮泛粗浅的认知。放眼古今议论大家的名篇,很多涉笔成趣、妙语连珠的经典。庄周纵横恣肆的自如,孟轲引喻巧诱的机智,鲁迅入骨三分的深邃,林语堂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可以说,议论语言的世界里也是繁花朵朵,硕果累累。而散文化这朵奇葩自然亦在其中。

议论文语言的散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使议论文语言更加生动、更加形象。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做到以下几点,就会给议论语言增添几分亮色,增强可读性,收到更好的说理效果。

1.让语言饶有新意

议论文中缺乏新意的语言,主要体现在空洞无物,基本上是"假""大""空"的混合物。开篇转弯抹角,结尾喋喋不休,中间亦是"空手道",看上去多是些似观点非观点的句子,叙述不像叙述,描写不像描写,议论不像议论,大多是一些标签式的口号。

作家孙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能永远用牛车送姑娘,那样长期下去,车上送的就不是姑娘,而是粪草了。"还有这么一句话:"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人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这都是在强调语言的新意。而且不单单散文诗歌类作品需要,议论文也同样应该这样。

2.让语言富有意蕴

所谓富有意蕴,就是文句含蓄,即"意在言外",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常用形象暗示法、一语双关法、警语点缀法、行文陡转法等方法,能使语言富有意蕴。可以引用或化用诗歌、名言警句、歌词,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句有意蕴,耐人寻味。

如高考作文《独上高楼》中的几段文字: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这几段议论,语言精雕细琢,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之美感。最主要的是诗句的化用,使文章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如饮醇酒,余味不绝。3.让句式错落有致

句式错落有致,也就是句式要灵活多变。除了散句和整句结合使用外,更要注意常用句式。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常式句与变式句,设问句与反问句等。各种句式参差错落,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增加散文化美感。

散文语言重"美"。美,有不同的风格。议论文语言的散文化也可以具有不同风格的美感:

3.1壮丽之美。壮丽,即精警有力。每一句议论都应鲜明有力,具有思想的含量;每一个字也都应精警凝练,充满艺术的张力。只有这样,说理方能耐人咀嚼,让人回味

壮丽之语,首先要求作者胸中有浩然正气,如巍巍泰山般浑然峙立,笔下方能有恢宏之气、阔大之境;其次要求作者心中有浓厚情感,对真善美不吝褒奖,对假恶丑无一丝包容,笔下才能有大悲悯、大情怀;还要求作者的笔墨简洁干练,具有"说一不二"的斩截之态。

如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水中窥人》中的几段文字:

一滴水,是明镜,是天平,映照出一个真实的世界。何也?所谓"明镜如水,善鉴万类"是也。如果水没有自洁功能,这个世界一定会污水横流。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面对明镜似的濮水,贫困潦倒的庄子,宁愿做曳尾涂中的龟,这是何等的定力啊!想必,庄子也一定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心中的那滴能自洁的"水"战胜了自己的贪念,成就了千古美谈。然而,面对票子、车子、帽子、房子的诱惑,有几人不稀里糊涂或自甘堕落的?美色、金钱、权力,这一滴滴"水"映照着你我真实的本心。

记住吧,水是最公正的明镜,它将你的内心真实地刻写在你的脸上。

这几段文字每一句设问引人深思,每一句反问让人回味。每一个字都充满张力,每一句话都铿锵有力。水中窥人,借水谈人,言之凿凿,让人叹服。耐人咀嚼。

3.2质丽之美。质丽,就是温馨质朴的语言中寓含深意。寓说理于温馨絮语之中,语言朴实,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洗涤思想,接受净化,完成洗礼。

质丽之语,重在以一种温厚朴实的语言态势讲述说理,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作者的议论。

如高考作文《与关爱同行》一文中的其中两段:

关爱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行走在漫漫的求学路上,有多少温暖的手扶携我们走过坎坷的岁月,有多少良师站在我们成长的路旁,时时关注着我们的成长。一句改变一生的教诲,一次刻骨铭心的谈心,一通醍醐灌顶的批评,我们终生难忘。忘不了,春风化雨的笑容,荡涤了我们心灵上的尘垢;忘不了,细密牵挂的叮嘱,鼓起了我们前进的勇气。就这样背负着您沉甸甸的希望上路,我们的肩头更重,步伐更稳,人生的下一站就在不远的前方。为了未来的花朵,老师们已经付出太多太多。留下一点心灵的空间去关爱我们的老师吧,用我们的行动铸造美好未来,去回报他们对我们的苦心期望与培养。

作者将朴素的道理、由衷的深情都融合在这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不以纯粹的理去压人,而以拳拳深情动人,读来如嚼橄榄,愈嚼愈香。

文化意蕴论文范文第6篇

>> 止戈为武:从象形会意到哲学意蕴 “止戈为武”不为“武”? 亦谈止戈为武 从观念形态到幻象形态:西美尔货币哲学的心理学逻辑 从理论品质到价值意蕴 从“水生意”到“水哲学” 从人文理性到心性哲学 从分化到合作:当代社会建设的政治意蕴 从弑父到崇父的文化意蕴 幸福的哲学意蕴 成语的哲学意蕴 马克思哲学的语境转换:从哲学的革命到革命的哲学 从延安精神的哲学意蕴谈高职学生成长问题 从康德哲学看安东尼奥尼影片《放大》的意蕴 趣谈英语单词记忆中的象形、会意、谐音三法 浅析六书中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区别 从“哲学的批判”到“社会的建构” 从断舍离到无印良品的产品哲学 从文学天才到谦虚的哲学家 从“全息论哲学”到“全息性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百度百科.止戈为武[EB/OL].http:∥baike.baidu.corn/view/107099.htm

[8]黄现瑶.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瑶学术论文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陈炜湛.“止戈为武”说[J].语文建设,1983(6).

[10]蔡宝忠.从甲骨文“武”字的含义到现代意义的武术概念[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7-119.

[11]郭鑫铨,侯燕文.语文谈片:文章里的秘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12]曲泓颖,邵先军.中华文化公案:“止戈为武”之争[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1-14.

[13]陈炜湛.“止戈为武”说[J].文字改革,1983(6):30.

[14]武建宇,徐瑞.“止戈为武”辨证――兼谈中国传统战争思想[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2(1):154-160.

[15]孙诒让.契文举例[M].济南:齐鲁书社,1993.

[16]孙云鹤.常用汉字详解字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文化意蕴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普通词语;中华意蕴;传统文化

中华汉语言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流传至今的珍贵财富,汉语言是中华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体现着我国传统哲学、价值观、审美观等。历史上人口的不断迁移,致使汉语言文化不断扩散,得到推广,发挥着其交际文化的重要作用。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古代汉族人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汉字有其独特的属性结构,古代称之为六书,即发挥着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特点。由此可见,汉字已经不仅仅是单独意义上的符号,更是表情达意的生动图形,体现着我国民族的传统思维及民族心理等。

一、汉语言的文字演变

中华传统文化为汉语言所直接体现,汉语言的字、词、成语、语法等都是汉语言不断成熟发展的文化体现。若想了解汉词语中的中华意蕴,首先要清楚汉语言元素汉字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据史料记载,仓颉发明了汉字,远古时期的华夏民族已经可以通过语言来实现相互表达与沟通,接着又融入了手势来帮助语言更好的发展,然而某些抽象事物是难以通过语言或手势来表达的,不久有人提出通过做记号来表述难以表达的事物,后来记号出现得越来越多,发生了混乱,最后想到用独特的图形来表述意思。

随着人类不断进化、汉语言文字也在不断改进,早期的图形进化到了象形字,接着在秦王朝时期,小篆与隶书遍及全国,后来三国时期又出现了楷书,自此汉字就正式确立了其方块形态的模样,之后又历经多朝代的更替,中华民族又创造了行书、草书等多种版本形态的字体,书法也由这其中产生。

二、语言的核心成份是词语

语言需要依托文化而存在,语言与其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记载着民族的物质与精神历史。词语作为语言中的核心成份,在其诞生之时,就已经烙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普通词语作为中华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发挥核心作用的同时,体现着中华多方面文化。丰富多彩的汉语言词语独特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一些词语只有结合文化背景辅以阐释,方可被更好地理解与认识,汉语言词语传递并表露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与文化情调。

中华汉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影响着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及思维方式,这也是汉语言迥异与西方语言的重要特征及语用功能。其实在远古时期,人类各民族具有共同的思维模式,只是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各民族的原始思维才发生了分化。中华汉民族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继承着原始思维当中的观物取象、格物致知的观念,进而形成侧重表象的形象思维,即所谓的具象思维。这种思维在看待事物时为一种形象的运动,会不自然地将事物之间进行衔接,进行融会贯通、追求浑然一体、万物合一的境界。这种思维方式既不是脱离物体的纯粹抽象,也不是对物体外在的形象描述,而是一种蕴含情理的方式对待物体特征。最终表现在词语上则是一种重视功能、重视意会的性质特征。汉语词语在表述具体事物方面非常丰富、活跃,然而在说明抽象问题或关系时,缺少西方语言的精确性。

词语和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词语是与社会同步发展变化的,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镜象。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汉语言词语也经历着历史的沧桑洗礼,日益积淀更加浓厚,并自不同角度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文化习俗、审美情趣等。自汉语的文化意义入手分类,汉语包括文化词语与普通词语两类,文化词语反映着中国各时期的独特文化、是中国各时期文化的特产,并被保存下来,不断流传及发展。

三、普通词语的传统意蕴

我国汉语言词藻丰富绚烂,其中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发展历史,本文特以“明月”、“流水”这两个普通词语为例展开分析,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境。

(一)“明月”。月亮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是一个通人性的意象,可以让人怀念远方、牵动乡愁,载入情思,派遣孤独,预示哲理,启发思考等作用。月亮在国人心中具有母性的象征,人们望月心生牵挂之情,这也是和我国早期母系社会的传统遗留有关系。中国古人在长夜不眠之时,举头望月,自然地会生发思念他人之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望月而惹情思、添愁绪。在古代,人们望月以托相思之情,让月亮化作邮差,表达自己的深切怀念。诗人李白吟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在李白心中发挥了心思相通、聊以慰藉的灵性作用。

不仅如此,明月在古人眼中除了通达人意之外,甚至具有人的品性。坡在《点绛唇》中指出“月可与人同坐晤谈: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我们熟知的《月下独酌》中也提及到明月的人性化特点,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从古至今,明月的出现始终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缤纷的意境,从而中秋节,举家团聚,共赏圆月就是在如此一个佳节中,欢聚一堂体验明月带给的美好亲情。明月作为国人钟爱的意象之一,滋养了无数世代人的敏感心灵,哺育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情思。综上所述,在柔美的月色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乡情、亲情、爱情、友情等,至今表露着国人的各种情感。

(二)“流水”。不管是潺潺的溪流,还是湍急的江河,其不停歇地奔涌前行,给国人一种时光迅速流逝,无法挽回的悲伤情感。流水在空间上以任意的形态展开,好似为匆匆流逝的时间富裕了形象,同时展现了跨越空间的隔阂。流水在中国人心中代表着一种无情、一种逝去。古人诗歌中关于流水的描述,更多透露着分别后的情思或是受阻隔难以相见的哀叹。

流水展现了离别之情或是断肠之苦,宋朝诗人姜夔在《过德清》一诗中唱吟,“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栏杆一点愁”。所描述的哀愁,好似流水似的绵延不绝,伴随着离去而渐远、延伸,同时又随着迟迟的不归而更加与日俱增。唐朝女诗人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中》:“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其中啼血的思念犹如流水一样永恒,因为其遥远渺茫的特点让人更加愁思不绝,肝肠寸断。

国人面对狂澜的流水,时常感叹自身的渺小,同时心灵为壮阔景观而震颤,自然地产生一种具有悲剧倾向的敬畏情感。人们在怨恨流水无情之时,更多地表露了对自己所处环境被局限的无奈之感,是人们美好理想受到阻碍、挫折之后的沮丧情感流露。通过对流水的无情描述,更深层意义上是表达了自己的有情有意。

除了明月、流水以外,山、树(木)、花等众多普通词语,均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情趣和意味,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成果,每个词语都体现着中华的自然或历史意蕴,汉语言文化需要每个中华儿女的爱护与善用,只有如此,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崇高的地位。

四、研究普通词语的中华意蕴的意义

(一)语言教学意义

我国的语文教学自1949年建国以来,一直在工具性和思想性或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摇摆不定,现在的课程标准虽已明确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具体到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语言本身的人文性(含民族性)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容乐观。现在已有不少人论述语文教育的民族性问题,但多数是关于文章内容的,而从语言本体角度阐述语言的民族性的尚不多见,而从词义的角度论述语言和语言教育的人文性尚属空白。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实际上一直是着眼于工具性,即止步于词典释义,普通词语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意蕴一般很少涉及。从根本上说,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人文性的认识尚未真正把握。

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之一就是词语的感彩,而我们的词典却一般不进行这一方面的解释,对普通话词语的民族独特意蕴的进行梳理和解释将开辟一条对外汉语教学的新的词语教学途径,可以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语言学研究意义

语言学是20世纪以来的“显学”,欧美各国高度重视语言的研究,涌现了诸多语言学流派,其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20世纪以来语言学研究大致经历了语形学(如结构主义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三个阶段。当代语言学的热点是语用学,而语用学最为关注的是语境。语境概念可以用来解释语言的民族意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诸多学人的共同努力下,“语言美学”的学科形态逐渐显现、清晰,但应该说,语言美学尚处在发展完善中。人们在语言美学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在套用美学的一般概念体系,研究方向多集中在语言的美学观念、语言的美学形态等等,尚不能做到对语言的每一个要素进行美学的分析研究。而从词义的角度进行美学研究尚属空白。

词典是“工具书”,在词义的解释上一般只着眼于词语的工具性解释,这固然方便了语言教学和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但也让词语丧失了鲜活的民族情趣,让语言的人文性丧失殆尽。应该运用词义学、语用学、语言哲学、语言美学的最新理论建设一种新的词义解释方法——在工具性解释的基础上兼顾民族文化意蕴的解释。

(三)民族精神家园建设意义

自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以来,涌现了很多关于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论文、著作,但几乎所有的论述都是着眼于道德观念、理想信念、信仰追求等思想教育层面,很少有人关注语言教育层面,尽管2008年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主题定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营造共有精神家园”。实际上,按照语言哲学的认识,语言是人类生存的最高层面,因此从语言的角度研究民族精神家园建设是一个较为迫切的任务。

语言是人类精神家园的核心要素,但是我们的教育却更多的把语言当做一种工具,虽然也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但实际上注重的是语言所传达的内容,其实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语音、词汇、语法都承载着民族的情感与情趣。语言教育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化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基础是汉民族语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海外华人文学中对具有民族独特意蕴的普通词语的运用,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品格。整理中国古今抒情文学作品中的含有中华民族特有文化意蕴的常用普通词语,对其词义从基本义到比喻义、象征义的渊源流变进行分析,对其比喻象征意义从作家的个性运用到成为群体共用的过程进行梳理,从中探寻中华民族的特有审美取向和审美情趣,丰富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内涵。

文化意蕴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现代化是基于科技文明的实现过程而提出来的,但其中所包含的前提追问和由此所带来的问题是随着现代化的过程而逐步展示和生成出来。正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才有现代性意义的赋予和现代性意蕴的生成。本文就拟从生成性思维来反思现代化“命名”与现代性追问的内在关联和反差,提出现代化问题的取向清晰的前提是现代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性意蕴的深度追问,那就是民族自主的生存与生活方式的自觉建构。

一、现代化的“命名”与现代性旨趣的内在关联

现代化一词指一种 历史 的 发展 过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 工业 社会的转变过程,是世界范围内以工业化为发端的、以一个个民族国家为载体的整个社会的变革。

在传统的现代化建构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比如“那种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现代化就是反传统的思维方式。还有那种认为现在有一种普遍的东西,有一种文明的主流,

“现代性”一词出现在19世纪。一般认为,最早使用“现代性”一词的是法国文学评论家波德莱尔。2o世纪以来的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从表面上看很有“现代意识”,很有“现代性”,但是在精神气质上距离自身现实很远。现代性应该不只是落在追求形式、语言、手段、样式的新,更不意味着抛弃传统。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 艺术 的一半,向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福柯更是提议“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把现代性想象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的时期。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由特定人民所做的志愿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是…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在现代性的意蕴中,价值判断已经不是一种内在于人的需求,关键在于当下的具有自觉意识的公民的形成,即他们怎样表达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以及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自由审视,其中也隐含着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这当然需要民族文化反思的主体或先进人士自身现代性意蕴的明晰即现代性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或生活方式、作为接续历史与现实的方式、作为生存与奋斗的意义确立方式的生成。

张颐武先生引用halfosterd:话说“作为一种广泛的观念形态的‘现代性’意味着人类在知识领域内的进步。它是一个开始于启蒙时代的文化合法性工程,它包括在 科学 、道德、艺术等领域的全面的理性化建设”。“现代性所追求和展现的,原本就是一种关于‘美好社会’的理性预期和无限敞开的价值想象”。

引用袁祖社先生的观点来看现代性观念内在意蕴那就是,“现代性观念被视为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的生存之根,它所表达的,是现代人对一种新质的生存与生活‘共同体’的创制与拥有的渴望。因此,有关‘现代性’观念的各种主张,均可视之为围绕新的“社会工程学”规划实践,现代思想主体自主选择的观念冒险方式,弥漫于现代社会理论和实践的全部领域和艰难曲折的漫长过程”。

文化意蕴论文范文第9篇

>> 法治与法制的离合探寻 法治中国的节点 法治中国的真谛 法治中国的法治软件探析 探寻新商业文明的中国路径 探寻中国股市的文化意蕴 探寻中国人的田园梦 探寻“中国梦”的历史轨迹 行进中的法治中国 浅论中国的法治进程 通往法治中国的开始 法治中国的阳光指数 法治中国的浙江实践 中国梦的法治意蕴 “法治中国”的未来前景 “平安中国”的法治意蕴 “依法治学”:探寻简约而高品质的语文生态课堂新途径 探寻“中国道路” 探寻中国茶 农村社区治理法治路径探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探寻中国的法治 探寻中国的法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插画/ 小玉

法治,作为一种理念,也许可以形成一套能让全世界所有人都接受的论说;但作为实践的法治,一定是千差万别的。

司法审查制度是美国特有的,也被公认为是好的制度。很多国家,包括不少与美国文化背景相近的欧洲国家,曾经力图移植这一制度,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法学家朱苏力说得好,“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它的法制,而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制的理论。”

当“法治中国”的愿景让我们心怀向往时,我们一定不能忘了,“法治中国”的法治,一定得是“中国的法治”―不是“别人家的”法治,也不是抽象的法治。

中国的法治,将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的一部分,它将内嵌于我们民族的生活,服务于我们民族的生活。用所谓的“法治”来格式化我们民族的生活,那不是建设法治中国,那是折腾中国。

所以,让我们远离口号,回到本源,从思想的层面谈一谈,什么是中国的法治。

中国的法治,得承接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德主刑辅”的优良传统;

中国的法治,得融通我们民族的当下,衔接好其他社会治理机制,适应拥挤的中国社会的权利界定需求;

中国的法治,还得为我们的人民服务,让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喜欢讲“理”的秋菊式的中国人民生活得更舒心。

文化意蕴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拓展范围法

考场作文写的多是一人一事一理,多表现“个别”和“点”的内容,而要让人思考则不能仅限于此,应该把这些内容拓展到“一般”、“面”的范围,使其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所以,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在具体记叙人事或议论说理之后,往往要再加以拓展推导,通过由自我想到他人,由家庭想到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宇宙的范围扩大,揭示出主题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最后部分写道:“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黄方国《父亲》的最后部分: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您及天下所有像您一样的父亲乞求原谅和深情致敬啊!

考场优秀议论文《道德底线》的最后部分:金钱利益诱惑面前,不迷失方向,能时时刻刻坚守心中那条道德的底线,那么,和谐社会,幸福家园终将来临。诚如此,实为人民之幸,国家之幸!

三则例子中,艾青的诗由赞颂保姆大堰河的伟大及其儿子的善良,由爱大堰河,推广到对“大地上一切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的赞美;黄方国的文章也是由“向父亲乞求原谅和深情致敬”,推广到向“天下所有像父亲一样的人”表达歉意和敬意;《道德底线》一文则是从个人“不迷失方向,能守住道德底线”的作用,推广到这是整个社会人民的幸运乃至国家的幸运。三篇文章的主题,都通过范围的拓展,使主题由个人这个“点”上升到整个社会这个“面”,从而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和情感。主题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迅速得以强化,从而也使文章具有更加动人心魄的感染力。当然,使文章主题推广到未来,表现对未来的展望,也是一种不错的拓展范围法,如易中天《底线是最重要的》一文的结尾:所以,我对未来中国的希望,就是八个字──守住底线,不唱高调。

二、联想人生法

考场作文的主题在篇末点出后,还可以通过联想的方法,由此及人生来深化主题。这种方法简单易学,且易表现作者丰富的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生活阅历不太丰富的中学生来说,选择这种记叙性和议论性文体都适用的方法来深化主题,可以较好地赢得阅卷者的共鸣。用这种方法,还要借助文采的彰显和感情的饱满来实现,否则难以达到提升主题的效果。

优秀作文《一株藤草》的结尾: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我们每个人都将遇到生命里的春暖花开与秋意逼人。大多数人都是居春风得意时其乐融融,处逆水行舟时则灰心颓废。其实,人还可以用一种出世的精神过世间的生涯,可以为生命中遭遇的美好细节而欢欣,过着一种具有审美情怀的人生。

优秀作文《品真》的结尾:品读苏轼,就是品读“真我”的蕴意。望有朝一日,我不再自相矛盾,化身一匹骏马驰骋在辽阔无边的人生疆域上,追寻真正的自我。

优秀议论文《“让座”之说》的结尾:一言以蔽之,让座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这与本意为卖国求荣的“崇洋”根本就挂不上钩,那又何来中国人给外国人让座便是奴颜媚骨这一说?而中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是不是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更应该扛起继承传统美德这一大旗,继续昂首挺胸地让座呢?

这三个例子,一是感悟自然,一是品读名人,一是针砭时弊,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联想到人生的方法来深化主题,既让作者篇末的理性思考得以深化,又让读者的认识逐步加深,并深深地激发了读者的共鸣。

三、营造意蕴法

这里说的“意蕴”并不单指在有限的文字之内,含有丰富的内涵的“文句有意蕴”的文采要求,而是指结尾部分通过“有意蕴”文句的设置,使之富含哲理,有文化底蕴,有言外之意,有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用这种方法深化主题,能让读者回味,感受作者人文精神或哲理的深度思考。意蕴营造法的具体方法有三种:

1.引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民谚俗语、诗词佳句、歌曲等来深化主题,此法可给人以深度感、厚度感,增强感染力,是冲击阅卷者视野的好办法。

2012年福建省优秀作文《美好源于珍惜》结尾:只要珍惜不一样的自己,人人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只要珍惜我们这个独特的社会,她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记住罗素给我们的告诫:“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

2.通过提炼或仿写的方法,制造“警句、格言”来深化主题,从而使文章内容有意蕴又耐人寻味。

高考满分作文《历史从那一夜开始》的结尾: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3.通过提炼材料的某种人文精神或哲理来深化主题,使文章的主题上升到一个哲理的高度,给人以经久的启迪,从而使读者精神受到了陶冶和鼓舞。这样的文章有价值,有生命力。

魏有明《善待落魄的人》一文的结尾写道:日本朋友田中说:“这家店铺就要关门了,所以我们都来买东西,这样店老板就不会过于沮丧,也许不久就会从头再来。”紧接着,作者顺势提出了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观点:“不要占落魄人的便宜,这是一种高贵的修养!”

用“营造意蕴法”来深化主题,如果只在考场上仓促应用,则不易取得理想效果。在平时应当多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格言名句,然后加以练习,熟化转换过程。比如要表达“我们要尽力做事,不必在乎什么结果”这层含义,可以调出泰戈尔的名言“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唯有如此,才能得心应手,真正达到以意蕴来深化主题的目的。

上一篇:舞台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古琴艺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