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04 19:27:39

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范文第1篇

《文化艺术研究》(CN:33-1355/J)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文化艺术研究》本着为文化艺术研究提供平台、展示文化艺术研究成果、促进文化艺术研究的发展与繁荣的办刊理念,旨在文化研究与艺术研究的双重视野下,以文化的视角观照艺术,以艺术的角度反观文化,探讨文化与艺术相关领域的学术问题。

文化艺术范文第2篇

2.谈《论语》中围绕孔子展开的各种评价邹广胜,ZouGuang-sheng

3.接合:本土文化研究的立场和方法杨玲,YangLing

4.一个身体美学的批评个案:《搏击俱乐部》中的"身体"问题杨光,YangGuang

5.全国大中城市文化教育消费需求态势透视——"十一五"期间增长分析、景气排行与预测王亚南,WangYa-nan

6.2009世界都市文化发展报告刘士林,朱宁嘉,汤莉华,盛蓉,张晔,王俞波,LiuShi-lin,ZhuNing-jia,TangLi-hua,ShengRong,ZhangYe,WangYu-bo

7.论一位加拿大传教士用镜头记录的丽水三月三"太保庙会"沈弘,ShenHong

8.乐舞化"风"——论汉代乐舞美学思想之"乐治"袁禾,YuanHe

9.平调曲牌音乐特性初探周来达,ZhouLai-da

10.中国戏剧2009年度报告刘彦君,LiuYan-jun

11.清初遗民戏曲文学研究张宇,ZhangYu

12.生存之镜:纪录片论蓝凡,LanFan

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电影化"艺术创新洪忠煌,HongZhong-huang

14.绘画与小说中的拼贴:从帕布罗·毕加索到威廉·加斯和余华方凡,FangFan

15.基于移动模式的展示艺术设计及其实践研究严胜学,涂乐,YanSheng-xue,TuLe

16.前程锦绣:好莱坞大片与其经济MarcoCucco,苏晨阳,MarcoCucco,SuChen-yang

17.艺术博物馆的诗学DavidCarrier,沈蕾,DavidCarrier,ShenLei

18.重新思考"悲剧"GeorgeSteiner,彭发胜,GeorgeSteiner,PengFa-sheng

19.社会空间化与文化拓扑学RobShields,张道建,RobShields,ZhangDao-jian

20.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1.中国美学中的规避人工秩序的问题朱良志,ZhuLiang-zhi

2.现代的传统主义者——论宗白华的艺术学观念杨振宇,YangZhen-yu

3.同一与差异——2010'中国哲学与艺术精神高层论坛综述应丹,YingDan

4.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文化城市战略刘士林,LiuShi-lin

5.论队克勋对于杭州地区民间的田野调查沈弘,ShenHong

6.游走于真实与虚幻之间——基于大学生观看韩剧的传播心理研究陆唯怡,LuWei-yi

7.《乐学轨范》唐琵琶乐调考郑祖襄,ZhengZu-xiang

8.关于《乐学轨范》记载的唐琵琶制度研究郑花顺,徐海准,JeongHwa-sun,SeoHai-joon

9.宋代的耍令、番曲与鼓板——由此看宋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交流曾美月,ZengMei-yue

10.论越剧创腔中的句式变化法文化艺术研究 金钦夫,JinQin-fu

11.越地民间"犴龙舞"调查及起源考证魏建钢,戚萌亚,WeiJian-gang,QiMeng-ya

12.中华戏曲文化美学及其现代转型廖奔,LiaoBen

13.从简约主义到叙事主义——邓树荣的剧场空间探索卢伟力,LoWai-Luk

14.论观众接受视阈中的戏剧创作王永恩,WangYong-en

15.政治社会化视野中的"样板戏"李松,LiSong

16.自由与责任——论萨特戏剧的主体性特征魏嘉斓,WeiJia-Lan

17.复数的电影——论数字时代电影载体的拓展与电影形式的多样化王怡琳,WangYi-lin

18.创新手机电视内容的对策性研究郭璇,GuoXuan

19.继承与超越——论《阿凡达》中的男性气概隋红升,SuiHong-sheng

20.试论梵高绘画艺术对黑泽明电影的几点影响胡非玄,HuFei-xuan

21.论王家卫电影隐喻镜头语言下的含蓄美倪来成,NiLai-cheng

22.从素朴到清丽——论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之嬗变邓宝剑,DengBao-jian

23.宋代"牧牛风俗画"兴盛的成因与审美特色余永红,YuYong-hong

24.艺术和文化政策指标:一种全球视角ChristopherMadden,刘建蓉,ChristopherMadden,LiuJian-rong

25.电影产业中的艺术成就与经济收益:双路径模型MorrisB.Holbrook,MichelaAddis,马绯璠,MorrisB.Holbrook,MichelaAddis,MaFei-fan

1.后视觉文化研究:列奥·施坦伯格与欧美艺术史的传统沈语冰,ShenYu-bing

2.追寻昭庆律寺的昔日辉煌——挖掘外国友人为我们所保存的历史记忆沈弘,ShenHong

3.察北地区元宵节考略马明奎,MaMing-kui

4.淮河花鼓文化内核与艺术要素——兼论花鼓的几种起源说支运波,ZhiYun-bo

5.美学,应对复兴与学科性危机毛崇杰,MaoChong-jie

6.走向世界的比较艺术学李倍雷,赫云,LiBei-lei,HeYun

7.《元史》德智格多吉蒙文译本卷七十、七十一中的"礼乐"其美格,李淑芬,ErdenechimegLuvsannorov,LiShu-fen

8.南音洞箫是尺八吗?——为南音洞箫正名王金旋,WangJin-xuan

9.高师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异化"现象——对目前高师中国音乐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王安潮,WangAn-chao

10.顾颉刚与梆子赵山林,ZhaoShan-lin

11.明清时期的《琵琶记》接受王良成,WangLiang-cheng

12.走向"崇高"之境——曹禺的悲剧意识与奥尼尔剧作库慧君,KuHui-jun

13.文化艺术研究 论哈姆雷特的三大情结虞佳,YuJia

14.影像的歌舞叙事:歌舞片论蓝凡,LanFan

15.动漫热的兴起与中国动画电影的复兴盘剑,PanJian

16.中外动漫创作的观念形态比较叶志良,楼莹璐,YeZhi-liang,LouYing-lu

17.人物书写的图文反思——以中国古代像传体为中心何奕恺,HeYi-kai

18.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的古典美学特质王鹏,WangPeng

19.对罗马尼亚博巴油画训练班的美术教育价值的再认识蒋跃,JiangYue

20.清代康乾时期书风转变的地域特点和学术史意义李伟,LiWei

21.游戏讲故事?——论游戏与叙事JesperJuul,关萍萍,JesperJuul,GuanPing-ping

22.戏剧的史前阶段:一条道路的六个转弯BrianHansen,毛秋月,BrianHansen,MaoQiu-yue

23.全球媒体景观下的政治经济学——以韩国电影工业为例刘雄宰,潘悦,WoongjaeRyoo,PanYue

24.文化经济学为什么对著作权置之不理?RuthTowse,郑小倩,RuthTowse,ZhengXiao-qian

1.西方人眼中的灵隐寺沈弘

2.后巴赫金时代的文化研究——以伊格尔顿的文化政治学为例王建刚

3.从反抗到媚俗:反美主义叙事与当代文化批判范昀

4.中国古代乐律学概述陈应时

5.唐代俗乐律调体系的形成郑荣达

6.朝鲜时代《乐通》和《诗乐和声》所载的乐律权五圣

7.《乐学轨范》所载祀天神乐四调之音构造研究南相淑,姜春花

8.韩国乐器之阴阳五行的研究丁海任

9.韩国的井间谱朴恩玉hHTTp://

10.《律吕新书》校点札记(之一)——选择底本,兼论版本系统山寺三知

11.无商之圜钟与无徵之四旦陇菲

12.一种不用计算的律制——浑然天成的自然律制应有勤

13.千年聚讼的《史记·律书》律数考黄大同

14.唐代大曲宫调理论的形成及其对东亚乐调发展的影响王安潮

15.几则明、清、民国文献之释"变"、"闰"吴志武

16.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传承——视唱练耳改革刍议张柏铭

17.韩中古乐谱记谱法比较研究文化艺术研究 姜春花

18.《事林广记》之《愿成双·双胜子急》译解于韵菲

19.多元交汇,着力创新——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任飞

20.迷狂的身体——论德国表现主义舞蹈的文化根源张延杰

21.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戏文辑佚看钱南扬先生的治学精神与学术贡献孙崇涛

22.近代政治旋涡中的新剧崛起与早期话剧模型的形成黄振林

23.论上海戏剧协社组织与管理的现代化黄世智

24.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解读英国艺术及媒体发展政策中"创意产业"一词的含义NicholasGarnham,马绯璠

25.博物馆:影响与价值CarolScott,马绯璠

1.大众文化研究转向:费斯克理论之考察陈立旭

2.天堂城市中一曲柔美动人的抒情乐章——论1925年马尔智的杭州西湖蜜月日记与照片沈弘

3.新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一下高校海归族的生存策略研究冯冰,冯婧坤

4.21世纪以来中国戏剧的发展路向宋宝珍

5.反思"戏剧性":一段问题史施旭升

6.论伶人家族职业隔离制度及其政权策略厉震林

7.中国现当代话剧舞台上的鲁迅作品饭冢容

8.两条腿走路剧场:香港话剧的生态方梓勋,陈嘉恩

9.从金枝演社的"胡撇仔戏"混搭美学看台湾文化认同于善禄

10.当代中国话剧若干问题反思洪忠煌

11.中国戏曲导演意识的现代转向种洁,周靖波

12.打破讲台幻觉的大学教室剧场模式初探——教育戏剧《校园戏剧理论与实践》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实验报告桂迎

13.语言·动作·生活真实——探询话剧表演兼及当下话剧状况张艳梅

14."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释义黄大同

15.民国时期的学校舞蹈教育刘青弋

16.新发现康海散曲集《沜东乐府后录》校笺(下)陈靝沅,孙崇涛

17.小剧场话剧的"场效应"及产业营销策略徐海龙,王茜

18.文化艺术研究 对戏剧性的再认识濮波

19.新媒体时代舞台艺术的奇葩——多媒体戏剧樊飞燕,韩顺法

20.现代派的波希米趣——解读马蒂斯的《舞蹈》、《音乐》罗杰鹦

21.从幼稚模仿走向自觉成熟——会展设计研究综述张敏,傅懿瑾

22.维护与发展——当代中韩"汉字与书法"观点解析任平

23.用意象图式行事——戏剧研究中的认知转向与历史学家眼中的经验问题BruceMcConachie,徐传治

24.欧盟政策中的文化与公民身份UtaStaiger,顾悦

25.创意、健康与艺术倡导ChristopherMadden,TarynBloom,刘建蓉

文化艺术范文第3篇

从古至今的文艺创作者们都喜欢借助动物来表达艺术情感。生活在水中的鱼因为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也就成为文化艺术创作中常见的对象。

从历史上看,人类在长期捕鱼、食鱼和用鱼祭祀等生产生活中,给鱼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涵。古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传说,以绢帛写书信装在鱼腹中传递,谓之“鱼传尺素”。故而书信又有“鱼笺”“鱼符”“鱼契”之称。民间把鱼视为吉祥物,是因为鱼与“余”是同音,显示出人们对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渴望。在今天,很多地方仍保留着将年除夕之鱼留至大年初一才吃的习俗,以期“年年有余”。

鱼在民间吉祥图案中是一个流传极广的装饰形象。在石刻、玉雕、彩陶、纺织、刺绣和剪纸等工艺美术作品中,众多的鱼形因形态生动、造型优美,成为民间艺术中的珍品。在传统图案中,如“年年大吉”图,是由两条鲶鱼和几个橘子组成,以鲶谐“年”,橘谐“吉”,表达了年年吉祥如意的愿望;“连年有余”图是由莲花与鲤鱼组成,借莲与“连”、鱼与“余”的谐音,表示对生活富裕、财富有余的向往;“双鱼富贵”图,是将两条鲤鱼与盛开的牡丹花组合,寓意生机勃勃,幸福美满、和谐昌盛;“双鱼戏珠”图,是两条鱼、宝珠和浪花的组合,“珠”是财富的象征,浪花比喻财源滚滚来,商家多将此图置于店堂,有生意兴隆、得利丰厚之寓意。“鱼跃龙门”图,以鲤鱼、龙门和浪花相组合。传说每年春季,有许多大鲤鱼游至龙门山下,跳跃过龙门则化为龙,不能跳过仍为鱼。古人用鱼跃龙门比喻科举及第,后经文人加工润色,比喻人的事业与希望,寓意只要努力奋斗,不懈拼搏,定能获得成功。

在生育崇拜中,由于鱼产卵多,人们就借鱼来祈求多子多福或借鱼来谋求人口兴旺。于是,也就产生了用多子的莲蓬、荷花、童子与鲤鱼组合成的“鲤鱼戏莲”“童子抱鱼”“鲤鱼撒子”等图案,这些图案多用在婚礼和满月等喜庆场合。还有人把夫妻恩爱、人与环境的和谐及事业的顺利比喻为“如鱼得水”。也有把两条神仙鱼(热带鱼的一种)和荷花相组合的图案,称作“神仙伴侣”,寓意夫妻情意绵绵,同根同心;还有把数尾金鱼与池塘、水草相组合,谓之“金玉满堂”,这是以“金鱼”谐“金玉”,形容财富极多,也以此誉称家庭富有和有才学的人。

文化艺术范文第4篇

在众多的古文化遗址中,西安半坡古遗址是个典型的彩陶器遗址,出土陶器文物量之大,图案分明,令人叹为观止。彩陶的纹饰图案无不反映那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反映了宗教礼仪控制了人类的精神,祭祀礼仪所用之物融入了陶器。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艺术品的生产大为改观,不再是玉器和金属为主要材料,而是更多地运用了陶器来做艺术品的原材料,艺术品以及生产资料运用了陶土来制作、生产,其烧造的技术工艺也随之得到发展,因此彩陶质地坚致,“瓷”字开始进入汉字词典,这预示着比陶器更先进的技术开始载入史册。也正是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瓷商们,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来到中国,了解了中国的景德镇,认识了景德镇的制瓷技艺。也正是这一时期陶瓷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可见外来影响的端倪。此一时因陶瓷文化的影响,外来人流不断地增多,佛教文化也相继传入我国。因此出土的彩陶中,佛教的影子尤为突出,开创了陶瓷绘画艺术的先河,印证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发生变化。

陶瓷文化的发展有兴有衰,发展的道路一直不平稳。唐代是陶瓷文化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发展时期,许多精细优质的“柴窑瓷”出现在这一时期,“艺术瓷”颇为观止,这时期柴窑瓷的装饰艺术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到了宋代,陶瓷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花色品种日趋丰富,欧洲及南洋诸国外商纷纷来到景德镇采购名窑瓷。景德镇也因此名声远扬,China一词也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China一词的另一个由来是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当时外国人记住“昌南(China)”的缘故是因景德镇瓷器的优质,影响地位不断提高,来到中国(China)就是来到“昌南(China)”。中国的陶瓷产业中心也至此在景德镇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有一种蓝色的纹饰一直影响至今,这种单色体彩绘附在白瓷釉下有着非同一般的韵味,这种韵味延续至今还未有任何色彩超过于它,它就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青花瓷”。“青花瓷”的出现,使之形成了一种传世的手工艺文化。进入明代。因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昌盛,因而有了“瓷都”之美誉。这时期除了陶瓷工艺技术水平的领先,绘画艺术瓷也独占鳌头。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连当朝皇被景德镇陶瓷技艺的拔高而被感之,明洪武二年公元1 3 6 9年在景德镇特别设定了御窑厂,专为皇家生产陶瓷。有史料记载御窑是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造和供奉瓷器的皇家瓷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极为精湛的官办窑厂。在长达540余年的时间里,为“天下窑器之所聚”,烧制了无以计数精美绝伦的瓷器。因此,御窑厂的设立,是我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客观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推进了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地位的形成过程。进入清朝,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就连几代皇热衷于陶瓷艺术。由此推动了景德镇艺术瓷的发展。随着陶瓷文化的发展,陶瓷艺术已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种类。明清时期,各类艺术瓷技艺达到高峰,尤其是陶瓷绘画艺术。

陶瓷绘画艺术属精神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它与国画艺术相比较,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睛”着重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陶瓷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物化形态,它包含着千百年来陶瓷艺术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它是一个传承的陶瓷文化,体现着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是整个文化体系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性一直维系着文化的平衡。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就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等这一些不仅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不仅起源早,其艺术形态资源也极为丰富,充慧的艺术家把形态资源运用到陶瓷上,使之成为独特的陶瓷艺术,弘扬和发展了陶瓷文化。陶瓷艺术在发展和演变中,形成了独有而又清晰的脉络,姿态风貌各异。世袭制的传承方式保持了陶瓷文化的纯真性和艺术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制作环境,其氛围显得安定、和谐,有利于展现人的本能力量,有利于制作者与制造物的情感沟通,人情味和亲和感自然地融入制作过程和制造物之中,因此艺术品除越来越注重情感因素外。还注重现代人对生活中物品的需求,现代都市人向往大自然,追求返璞归真。正是这种心态的呈现,以手工单件制作的陶瓷艺术作品与之俱增,其中蕴涵着艺术家们的聪慧、技艺和陶瓷材质的本来韵味,恰好是现代人最为珍惜的,它适应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适应了陶瓷文化发展的趋势。

陶瓷艺术是经过人与大自然的磨合与理解之后创作出来的物品,自古以来陶瓷艺术都是经过艺术先辈们使用手工一步步抠出来的,是经过它们自身感情磨练出来的,它能使欣赏者感觉到异样的温暖……。没有先辈的不懈努力,陶瓷文化就停滞不前。细分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实大多与中国传统工艺相关或者说就是传统工艺文明的产物。久远的陶瓷艺术历史留给今人的,既有无数令世人惊羡的作品,还有亟须传承的传统工艺文化及其精神。

传统陶瓷艺术虽历经千年的衍变,不但未在变迁中暗然失色,反而愈加具有东方民族的特色,历经时间长河的冲刷,更显现其独有的文化艺术魅力。科技革命已经把人类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中,生活的多元化、意识的宽泛化,使陶瓷艺术的传承薪火相传。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和艺术心智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真实存续,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没有理由将其抛弃。

陶瓷印里有乾坤

陶质印材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制的印章,唐宋时期,景德镇已有瓷印的制作生产。但是由于陶瓷印有较大的局限性,瓷印很难得到发展,因此自明代文彭将灯光冻石作为篆刻材料,石材一直是篆刻材质的主流。随着近年来石材资源紧缺以及一部分篆刻家的不断探索,陶瓷这一材质渐渐重新进入篆刻界并得到广泛的关注。

所谓“陶瓷印”就是以“陶”和“瓷”为材料创作的印章。“陶瓷”一词应一分为二,即陶和瓷两大类: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为“陶”;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陶印有先烧后刻,先刻后烧两种;瓷印多为先刻后烧。先刻后烧的陶印,质地较松软,易磨损。而先刻后烧者,由于在烧制时容易收缩变形甚至爆裂,因此成功率不高。与石材相比,泥坯松软。对于写意风格的印章,可以充分自如的用刀,发挥刀法的丰富性。由于坯体的硬度低于石料,陶瓷印创作已经不是一般篆刻意义上的刀石相向。陶瓷坯体特殊的性质决定了一般篆刻刀法的不适宜性,除冲、切之外,划、拨、剔、铲、剜、削皆可任其放手驱驰。线条或光洁,或浑厚,或刚劲,或圆融,真正做到使刀如笔。但泥坯的松软特性也决定了线条难出细节,且很难达到石质材料所体现出来的精细入微的刀痕与锋芒。比如圆朱文一类风格便很难刻制。其他精细类的风格,刻制时亦须极谨慎,一不小心便前功尽弃。当然,陶瓷印的意外崩裂效果如果能变为篆刻家探求自然剥、蚀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未尝不是一种优势。

陶瓷印除了印面效果的可探索性以外,印纽、印身也可以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主体。陶瓷印印纽创作与石印大不相同。石印印纽创作需专业的纽工用专门的工具完成,而陶瓷印纽创作方便简单,我们可以在泥土未干时捏制成型,也可以在泥坯干透时刻制成型,甚至可以利用模具压制成型。兼善雕塑的篆刻家可以在印纽上开辟一片天地。兼善绘画的篆刻家可以在印身上泼墨挥毫,任意涂抹。即使不擅绘塑也没关系,自己随意捏制一个造型也未尝不精巧别致。此外,陶瓷印,釉色种类丰富。有温润如玉的影青釉,有古意盎然的裂纹釉,有变幻莫测的颜色釉,有色泽厚重的金属釉。陶瓷印可以仿铜、仿铁、仿木纹、仿石质。毫不夸张地说,陶瓷可以模仿任何一种材质的肌理效果。加上瓷质印章烧成后质地坚硬,几乎不存在磨损,很适合学习、笔会、展览时随身携带。

文化艺术范文第5篇

文化艺术档案既是民族文化、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近年来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声像、照片、实物等不同载高校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探讨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李 琳体的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整理进展顺利,为国家存留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文化部门收集、整理、保存了数量可观的文化艺术档案,并已在艺术生产、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和社会文化工作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高校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档案价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艺术素质。在加强高校文化艺术教育背景下,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也是积极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课程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相关内容

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是学校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结合课程目标和文化艺术档案特点,文化艺术档案课程可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和文化艺术档案鉴赏两部分教学内容。

(一)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知识

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文化艺术档案,学生应初步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知识。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内涵十分丰富,课程应使学生主要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活动、整理方法和利用检索。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活动是丰富文化艺术档案藏品的重要途径。学生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活动,特别是熟悉了解各类文化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能够初步判断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哪些艺术材料具有保存价值,有利于增强文化艺术档案收集保护意识,促进国家宝贵文化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传承。文化艺术档案系统化整理便于科学管理。从文化艺术档案发展的特点出发,了解文化艺术档案整理的方法和标准化要求,了解对文化艺术材料进行系统分类、组合、排列、编目和数字化处理等工作,可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化艺术生产规律,便于迅速地从浩瀚的材料中找出需要利用的内容,提高利用效率。如文化艺术档案要以剧(节)目或艺术活动为单位进行整理。一台剧目必然有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美设计、宣传评论等不同载体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一套完整的艺术作品,不能因它们各自的作用和特点而将这些材料任意分割成若干类别进行组合。了解了文化艺术活动材料的完整性和成套性,学生利用文化艺术档案时会首先想到按剧目中某一项目和活动来进行查阅。文化艺术档案利用工作是文化艺术档案馆(室)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手段,是整个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中最有活力的环节。为了更好地使用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学生应了解文化艺术档案馆(室)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借阅、复制、展览、编纂档案文献等各种服务手段。同时,学生还应了解各种档案检索工具,能够利用目录、索引、指南等档案检索工具查找文化艺术档案。

(二)文化艺术档案鉴赏知识

根据课程目标,文化艺术档案鉴赏应是文化艺术档案课的核心内容。文化艺术档案鉴赏主要是对业务类档案的鉴赏,其中可选择艺术表演档案、文学创作档案、美术、摄影档案、社会文化艺术档案作为主要专题内容。艺术表演档案是在戏剧、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电影、电视等各类艺术形式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艺术表演档案鉴赏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剧目档案,主要是戏剧、舞剧、歌剧等表演单位在创作、设计、排练、演出各种形式的剧目过程中形成的档案。(2)曲目档案,主要是曲艺、音乐演出单位在创作、设计、排练、演出曲艺、乐曲(歌曲)过程中形成的档案。(3)节目档案,主要是歌舞、杂技演出单位创作、设计、排练、演出歌舞、杂技节目过程中形成的档案。(4)影视档案,主要是各类电影制片厂和其他电影、电视制作单位在创作、设计、摄制影视片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艺术表演档案的内容比较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成套性很强,如一个剧(节)目的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档案,包括剧本、曲谱、舞美、灯光、服装、化妆、音响、道具、剧照及其他方面的大量有关材料,这些材料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据艺术表演档案的特点,在文化艺术档案鉴赏教学过程中,应以艺术表演活动为项目单位开展专题教学。文学创作档案是文化工作者在各种文学创作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材料。文学创作档案鉴赏可包括文学本(手稿与印刷本)、创作素材材料、采风材料等内容。美术、摄影档案是各类美术、书画、摄影单位和个人在创作、设计、绘制、摄影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档案鉴赏内容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书法篆刻、美术和摄影展览等。社会文化艺术档案主要是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档案鉴赏内容可包括群众艺术(各种演出)活动形成的材料、少数民族文化材料、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材料等。

三、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特色把握

(一)突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的鉴赏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艺术档案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要突出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的鉴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又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突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的鉴赏,课程可主要选择以下文化艺术档案类别开展教学:(1)民族民间口头文学档案,是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反映各族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历史、信仰与情感、审美与艺术情趣的民间文学作品。由于这类作品主要以口耳方式传播,又称“口述文学”。(2)民族民间音乐档案,是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可细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乐曲。(3)民族民间美术档案,包括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绘画、雕塑、剪纸、工艺等。(4)民族民间舞蹈档案,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形成的传统民族舞蹈。如汉族的龙舞和狮子舞,苗族的芦笙舞等。(5)民族民间戏曲档案,包括古老剧种和流行剧种,如昆剧、梆子戏、秦腔、京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花鼓戏等。(6)民族民间曲艺档案,包括评书评话类、鼓曲唱曲类、快书快板类、相声滑稽类等。

(二)突出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档案的鉴赏

地方特色档案就是带有地方独特色彩的档案,是在某一地区形成且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风格的档案。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档案具有艺术档案的一般属性,同时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档案还具有地域性、独特性特征,即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档案是能代表和反映一个地区独特文化艺术活动的档案,是当地特有、别的地方没有或少有的文化艺术档案。地方特色档案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文化记忆,彰显着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身份和独特个性,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应突出对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档案的鉴赏,在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秦淮灯彩、南京白局、金陵琴派是江苏省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秦淮灯彩是秦淮民俗中最重要的色彩符号,秦淮灯彩作品《金鸡吉祥》、《秦淮娃娃闹春节》等在中国民间文艺第七届“山花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一金两银三项大奖。著名民间艺术家陆有昌扎制的秦淮灯彩作品“荷花灯”被国家邮政总局选定为春节特种纪念邮票。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源自清代,常用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调,三五成群地在一起演唱。金陵古琴艺术流传1000多年,形成了金陵琴派的风格特点。由此,江苏省高校可将秦淮灯彩、南京白局、金陵古琴等文化艺术档案鉴赏作为课程内容。又如,广西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如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那坡壮族民歌、桂南采茶戏、桂剧、壮剧、邕剧、彩调剧、瑶族铜鼓舞等等,广西高校可将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档案选作鉴赏内容,以丰富文化艺术档案课程。

文化艺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队伍素质

整个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决定着整体文化艺术活动的质量。因此,辅导员具备良好的素质是做好文化艺术活动的保证,这也是今后摆在各级文化艺术活动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现就这方面浅析以下认识

一、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在我市参加文化艺术活动人员中,老干部学员占整个学员比例的50%以上。这是一批特殊的老年人群体,他们政治上成熟,社会地位高,社会影响力大,文化知识丰富。因而对辅导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严格,有时甚至苛刻。这就要求广大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一定要高。换句话说,辅导老干部文化艺术活动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从思想上热爱和忠诚文化艺术事业,才能不断增强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成为学员认可,尤其是老干部们认可、政治上合格、文化知识全面的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从以下两方面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1.要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要用特色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和充实自己的头脑。文化艺术工作者更要牢牢把握“始终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论述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艺术教育必须以先进的文化思想教育人,防止和杜绝一切不健康、不科学思想的侵蚀。这就要求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学习、终身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做到点子新、做法新、思想新,与时俱进,信念永存。2.要自觉遵守政治纪律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要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该讲的不讲。对学员中的一些不健康或过激言论也要耐心说服,坚决制止。要利用不同场合,采取多种方式,在学员中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按照中央上级倡导的“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两个理念教育和引导他们始终坚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做“三个代表”的终身实践者,最大限度的努力维护学员队伍的稳定。

二、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文化艺术辅导员的形象和影响力。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工作对象大多是离退休老同志,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现在他们年老体弱,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参加、学习文化艺术活动存在的困难很多。因此,尊老敬老、爱岗敬业、热心奉献就成为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1.要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工作作风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一个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做到这一点。要求学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无论在辅导教学活动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为学员做出表率,用自己崇高的思想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热情的服务态度、渊博的文化知识、优秀的教学能力去赢得学员的信赖和尊重,这样才能树立起辅导员的良好形象,才能不断增强辅导员的影响力和感召力。2.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办好文化艺术活动,实现终身文化艺术教育,是时展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是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是一项值得光荣和自豪的工作。要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干好这项工作,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积极主动地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素质

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的首要条件是群众基础深厚,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就是文化艺术知识全面、扎实、渊博。并能系统地掌握所辅导文化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适合学员特点的教学方法;熟练掌握文化艺术活动的有关业务内容;了解所辅导学科的历史、现状,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了解所辅导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在学员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文化素质,这也是对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在专业文化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一点,才有资格成为学员在文化艺术活动方面的知识向导,辅导教学才可能思路广阔、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员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四、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能力素质

文化艺术辅导工作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不但具有文化艺术的特点,更具有教育的特点。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单独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伴有科学的、严密的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过程。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教育能力素质,才能有效地驾驭和调节学员的学习情绪,并根据学员的特点和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辅导教学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好。在辅导方法的设计上,不能等同于其他文化艺术单位。要以与他们共同探讨和研究学问的方式去引导和教育他们。这种辅导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才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总之,辅导员除具备上述素质外,尚需要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风度仪表、活泼的性格、创造性的工作精神和广博的地域文化知识等。应在文化艺术活动工作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更加深入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艺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巫文化艺术内涵象征意义审美特征装饰性

远古巫文化时代点燃了人类文明,是人类童年精神与智慧的启蒙、觉醒时代。[1]巫文化则是远古人类在繁衍生息中,创造的一种适应并改造自然的原始图腾崇拜文化。巫文化时期,人类已开始欣赏客观世界的形态之美;观察四季变化,欣赏自然界的物象与色彩的美丽,并且用各种技术与材料将这种感觉到的美融合为一件件奇妙的艺术品,并借助想像和创造的绘画、雕塑形象来完成自己的意志。从目前我国出土的史前文物来看,那些稚拙的艺术品都闪耀着远古人类智慧与勤劳之光,在一些洞窟壁画上,那些质朴、单纯的图像描述了远古的动人故事;一些由陶土烧制、并镶嵌着宝石的神灵头像暗示了祖先们敬神的虔诚;还有那些有着美妙装饰图案的器皿,也展现了祖先们热切表现世间美丽的心。从大量岩画、陶器中,我们看出了祖先们的非凡智慧、勤劳和想象力,他们为巫文化艺术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和精神意义,其作品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与品格。

一、巫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

巫文化艺术包容了丰富的内涵,它是人们的多种意识和诸种日常经验的交织体,传载了祖先们的精神追求与生活体验。

巫文化时期,人类有着强烈的崇神观念,他们通过巫术、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将原始本能和超自然世界的各种意象以独特的方式融合,形成一种古老的象征语言。这种象征语言具有两重意义,即物象本身的意义和它隐喻的观念意义,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上表现出来的通常为物象自身和超越物象之上的幻象。祖先们在两者之间不会作出根本的区别,因此象征形象实际上是想象力把对原始人生存或精神有价值的幻象转化成为形象。这些形象便体现出了巫文化艺术的强烈象征意义。

远古人类通过生活,对劳动、生产等有了感悟与经验,并且也对自身性情的培养也有一定发展与经验,这些都构成了日常经验,于是祖先们便将日常生活的涵义通过摹仿性造型复制出来,例如,岩画中的狩猎、祭祀和舞蹈图等都是他们的生活写照。子孙后代们通过对这些语言和符号的解读便能在继承“图像”的同时,又能传承各种日常经验,于是远古文化更得以积累与发展。

在日常生活当中,祖先们已有了天象、气候的观察和对大事件的记录行为。伴随这种行为,一种实用性的图像和符号已产生,这种符号被祖先们广泛地应用在巫术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中。祖先们通常将象征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结合为一体,他们用“物候历法”来记载对天象的观察经验,他们通过记事图画,将自己从事社会生活的经验记录在岩画之上,随着岩画记事功能的愈趋复杂化,这种抽象符号逐渐由图案转化为文字。这些美丽的图案与神秘文字无不展示出了巫文化艺术之丰富而瑰丽的内涵。

二、巫文化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远古出土文物的造型、装饰纹样和图案中,我们能够解读出巫文化艺术所特有的审美特征。写实性和模仿性便是特征之一,祖先们在摹仿意识的引导下,找到了模拟自然物象的方法,他们以特有的认识和行为方式进行着创造活动,形象真实感是他们试图达到的一个审美标准。但他们并不满足于完全对对象模仿的造型方式,如苏珊?朗格所说:“模仿虽然是忠实于他所见的东西,但它绝不是一种平常意义上的描写,它是建立在表现基础上的。”[2]他们往往会用特定的情绪与视觉形象真实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造型。

从出土文物的几何抽象图案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巫文化艺术的装饰性审美特征。祖先们运用几何形象将繁杂、多变的感觉世界都规范到一个理性秩序的范式中。这些带有秩序感的装饰形象与结构不受制于客观世界,意味着装饰性审美特征的成熟。而且这种抽象造型图式与方法还形成了与对象客观属性无关的新装饰形象。这便意味着,祖先们在面对繁复的外界自然,体味若干感觉时,终于能以自由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程式中,形式已离开了客观对象,自由成为创作精神。

在秩序性的装饰图案中,我们还能感受出美妙的韵律与节奏。祖先通过劳动实践和对客体自然属性的认识,总结出客体规律,并对客体抽象性质有所认识、归纳。例如:韵律、节奏、和谐、平衡、圆的流畅和方形的阳刚等抽象的性质都是随着对客体规律的认识逐渐获得的。韵律和节奏美在巫文化艺术中有纯化作用,形式审美成为主体,从大量出土雕塑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雕塑韵律的具体形态,首先,原始雕塑韵律美的最基本形态来自于整体造型结构的节奏感,其次它还来自于雕塑自身三维空间造型特性,其立体造型与平面装饰之间构成的转换又形成了韵律美的另一种形态。

巫文化艺术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即通过综合多种形象,表现超现实的神秘世界,形成幻想、虚幻性审美特征。祖先们通常把不同自然形体在特定的意义中组合,虽然局部表现形态是客观的,但新的综合体已超越了各形体的自然属性。其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同体、兽禽同体、不同兽类同体等。这类形象的审美意义是,它们在象征性内涵的驱使下,组合为具有幻想性、超自然性的形体。又如苏珊?朗格所说:“作为完全独立完整的体系。无论是二维还是三维,均可以在它可能的各个方面上延续,有着无限的可塑性。”[3]

祖先的原始宇宙观、生存方式和思维中的情感特征形成了一种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促成了巫文化艺术审美本质的形成。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巫术就是纯粹用主观意向、语言行为而宣泄了强烈情感的经验。”[4]祖先在艺术创造中,情感引导他们区分不同对象的造型特征,又使造型符号形成相交融的关系,在以情感为目的的前提下,祖先对形象的塑造进行着自由而有规律的创造,在这创造之中,巫文化艺术的独特结构和基质便不断形成。

参考文献:

[1]重庆远古巫文化学会.礼巫盛典[M]重庆出版社,2003.86。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纽约.1957.95。

[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9。

文化艺术范文第8篇

一、创新思维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性的发展。创新推动着世界向前发展,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创新的思维。而每一个领域对于创新性的人才,都十分渴求。(二)人口众多的社会分工。人口基数多,社会资源有限,创新思维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人口众多,每个人的社会价值也不同,必然会有革新者出现,推动社会再一次进步。

二、东北地域文化艺术研究

(一)何为东北地域文化。东北的北面是辽阔的草原,西北连着广袤的沙地以及无数的游牧民族,东北文化就是在这样独特背景的酝酿下形成了自身的一种文化形式,并在时代的带动下不断发展。(二)文化同化。东北文化有着和中国文化一样的特性,那就是同化。就拿美食为例,全国各地的美食来到东北,即便是最简单的麻辣烫,也有着不一样的创新和改革,融合当地人的口味和审美,这就是同化。自然,各个领域也都有着同化的标准,都在吸收不同的东西发展。

三、创新思维作用

(一)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要素之一,没有文化产业的推动,经济基础也必然会有着巨大的影响,会导致城市的各个层面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而创新思维却能够让文化领域有着非同一般的改变,使它内部存在一个永动的机制。(二)新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点也在慢慢的改变,东北地域文化艺术研究,也要不断发展,那么拥有新的观念陈述过去没有发现的东西就是必然的。而且每一个创新的思路,所带来的都将是巨大的发现,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问题,还有史观的改变,也将是这个地方未来走向的巨大变动。(三)思维方式的改变。创新思维方式带动不仅是一个或两个的具体的变动,还有精神层面上的改变。思维形式的改变,思维方法的变革,系统思维的变动,都将是巨大的改变,都会给东北文化领域艺术研究带来良性的改变。(四)重要性。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文化艺术研究上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四、案例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之中,已经有了许多的创新例子,给世界或者一个地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一)乔布斯的苹果手机了整个世界。乔布斯即便已经离开,但是他的创新思维还有他的苹果手机却一直留在这个世界上,让人们趋之若鹜,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作用。(二)文化产业化。文化从来都不是作为一种产业营销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化成为了必然。诚然,在文化商业化的同时,却也因为经济的必然性使得它推广甚远,加快了文化的传播。(三)戳出来的发明。日本一位K先生,他发现在打火机的火芯盖上钻个小孔,可以给打火机灌一次油由原来的使用10天变成50天。由此可见任何的一种创新都会有不断地进步,而且取得进步都是巨大的。

五、东北地域文化艺术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创新方式。当思维创新融入东北地域文化艺术研究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思维模式的改变,新思路的产生,都将给研究带来新的变化,不断地前进、丰富和发展。(二)带领东北文化的变革。东北地域广阔,文化地域广博,其中的历史文化也十分的杂乱,但当新的思维模式融入,便会将不同的思路串联起来,产生新的变化。而且这也将引领东北文化的变革,朝良性的趋势发展。(三)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必然来源于人才的创造,只有培养新时代人们的创新思维,这才能够真正的给一个产业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发展。故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将是未来东北地域文化发展的方向。

六、结束语

只有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不断的前进和发展。而东北地域文化的艺术研究,只有不断地创新、前进,才能够让一个地域的文化研究进步,让一个城市发展。

文化艺术范文第9篇

那么,客家学研究如何才能向纵深发展呢?哪里是它的突破口呢?我认为这突破口应放在客家文化研究上。为什么?因为民系指的就是在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共同语言与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共同语言与共同心理素质即文化。所以,区别民系最重要的标志是文化。作为南迁汉民族的客家民系、广州民系、潮州民系等等都是炎黄子孙,在血缘上是没有区别的,只能从语言上、风俗习惯上、认同感加上区别。因此,客家文化研究是客家学研究的中心与重点。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许多矛盾中其中必有一个主要矛盾,抓住这个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客家文化研究如果能得到深化,客家其它问题的研究也就容易带动起来。

二

客家文化内涵是什么?目前客家文化研究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我随手从几本有关论著中摘录如下:

讲求实际,刻苦勤俭,艰苦奋斗的美德;坚贞、刚强,不屈不挠,富于反抗的精神;念祖恩,爱国爱乡的美德;团结奋斗的精神。

崇文尚武的精神,乐善好施的风尚,艰苦卓绝,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团结奋进,独立自强的精神。

开拓,崇文,爱国,刻苦务实;自立更生,艰苦创业;尊师重教,热爱知识;勤劳实干,开拓进取;重视家庭,夫妇互助,弟兄和睦;爱国爱乡,不忘祖宗。

坚忍卓绝,刻苦耐劳,冒险犯难,团结奋进;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

从上面摘录中可以看出,这些论著对客家文化内涵的阐述,存在一个通病,就是共性阐述多,个性阐述少。因为这些内涵是和客家文化一样以中原文化为主

体的其它南迁民系文化所共有的,是南迁汉族各民族的共性。世间万物之所以有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的个性各自不同。个性是具体的,最丰富多彩的。一个民系文化的个性是这个民系文化最突出的特点。研究这个民系文化的个性,不仅是把握这个民系特色的需求,而且更是发扬这个民系优秀文化的需要。不善于区别客家文化的个性,客家文化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化水平上。

三

有许多民系文化或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可供客家文化研究借鉴。

作为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域文化——巴蜀文化,因为巴蜀山川奇绝秀丽的环境,造就了它的独具异彩。《华阳国志·蜀志》,对蜀人特征作了精彩的概括:

一,多斑采文章;二,尚滋味;三,好辛香;四,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五,多悍勇。这就是巴蜀文化的特质,是巴蜀文化区别于其它地域文化或民系文化最突出的个性。

至于燕赵文化,送别荆轲的一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可以概括为燕赵文化的个性。“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赵之士那种不畏、重信义与气节的燕赵之风,乃燕赵文化最鲜明的特色。它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再说与客家比邻的潮州文化,潮人研究学者是怎样概括其内涵的呢?他们认为:潮州文化的主体是中原文化,但又不是一般的中原文化,它是作为移民文化进入潮汕地区的。而在汉人入主之前,潮汕地区早就存在了一个百越文化。入主潮汕的汉人,面对陌生的环境,不能不产生一种入乡随俗的心理。百越文化由于长期处于自治与半自治的状态,有较强的“山高皇帝远”的边陲意识。这边陲意识在被汉化之后,转移到潮人身上,就成了潮州文化的一个内核,因此,赋予了潮人对正统中心保持某种较自由的心态和独立取向,即使是读书人,虽然也有凡事讲究正宗,以遵古法制为荣者,但也未成为潮人普遍心理。

客家文化研究鲜见如此鲜明的个性概括!

四

客家文化内涵的研究停留在一般化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恐怕是研究者没有从罗香林大师因历史局限而产生的对客家研究欠缺中走出来。

罗香林等大师当时为了批驳对客家民系的污蔑,在正本清源上下了很大功夫,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真理往往往前一步就成了谬误。由于过于追求正本清源,力图求证客家人是纯粹的汉民族、客家文化是纯粹的中原文化,这就自觉不自觉忽略客家先民在迁移过程中,观念与习惯不得不受到新环境的挑战,因而不得不有许多变通与修改。特别是客家先民在长江流域停留了几百年时间,楚文化、江淮文化不可能不影响到客家人的观念和习惯。因此,入主闽粤赣三角地区之前的客家先民已经不是中州本土的汉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客家先民文化也不是中州本土的原生文化了。由于过于追求正本清源,力图求证客家人是纯粹的汉民族,客家文化是纯粹的中原文化,这就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当客家先民进入闽粤赣三角地区后与早已存在于这个地区的百越文化的融合。融合后的客家人已大大不同于中原本土的汉人了,融合后的客家文化已大大不同于中州本土的原生文化了。

这种忽略而造成的欠缺,影响了后来许多客家学研究者,使他们在研究客家文化中也自觉不自觉地搞“直接瞄准”,把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直接对应,把论证客家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甚至于把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完全等同起来。中原文化是南迁各民系的母体文化,中原文化的特点自然就成为各民系文化的共同属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因此,要善于从共性把握中去把握个性,也要善于从个性把握中去把握共性。

怎样把握客家文化的个性呢?我认为,一是要从源上去研究,即从作为客家文化的母体——中原文化上去研究,看看客家文化中那些是仍保留着中原文化基因的,哪些是这些基因的变异与发展,这些经过历史考验仍保留在客家文化中的中原文化,就是客家文化的个性。二是从流上去研究,即从客家迁移过程中的当地文化中去研究,看看客家文化中哪些是从异质文化中吸收过来的,哪些是与异质文化混合而派生的,这些吸收与混合的东西,往往就是客家文化的个性。三是与兄弟民系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中容易找出不同点,这不同点就是客家文化的个性。

五

文化艺术范文第10篇

对于__,在过去,从一些文字和与__人的交往中,给我的感觉是:__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学、书法爱好者众多;是人文始祖的诞生地,古城纪治所所在地,也是飞将军李广、大诗人李白的故里;葫芦河流经__,千百年来也形成了与这一吉祥图腾相关的葫芦文化;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__,宿营界石铺,又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等等。我来__之后,好多对__文化有研究和建树的老同志和我交流提建议,分别从不同层面上谈了各自对__文化的探索和认识,提出要挖掘整理__文化,形成体系等等,这使我对__这片热土、__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但是通过这一年的了解,我觉得对于__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体系框架的构成,以什么来统领__文化?__文化包含哪几个方面?如何补充完善各个方面的历史考证,补充实物内容等等,还需要发挥__文化界各方面的人才力量,共同研究、一起探索。大家坐在一起畅谈,百家争鸣,每个人从各自研究的领域、方向和认识上进行交流,共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__文化的整体框架、体系形成一个比较共同认可的东西更好。如果形不成,但起码我们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对__文化进行了研究、归纳,最后形成会议纪要,以后再不断探索和补充。文化的发展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吐故纳新、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过程。

基于这个原因,我们今天召开__各方面、各行业的文化爱好者、研究者的座谈会,大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讨__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形成一个比较共同认可的体系,然后在此几乎上进一步推介__,宣传__、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推动__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迅速的时期。这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文化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普惠、共享、全覆盖”的要求,大力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看到当前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不足:一是文化投入总量过小。二是文化艺术人才严重短缺。三是文化体系没有形成,亮点不够明显。四是文化深度开发短腿。以上四个问题,其实大家刚才的发言里都基本涉猎到了,我就不一一展开来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许多有利条件:

今后我县的文化艺术工作,要以全国文化先进县为动力,以实施“弘扬__文化、建设特色文化大县”为发展战略,按照“打造亮点、突出特色、深度开发”的原则,以项目为支撑,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服务网络,建设一批设计先进、建筑规范、质量可靠、功能完善的重点文化体育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健全各类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全县文体事业全面繁荣,文化生活丰富多采,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项目是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引擎,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地处西部的财政供养县来说,项目的带动作用更是意义非凡。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县文体广电部门要克服等、靠、给的思想,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有关支持文化方面的政策措施,结合我们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研究制定我县文化发展规划,积极申报、争取一些文化项目立项实施,着力改善我县基础文化设施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我县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基本还处于一个空白阶段,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管理人员思想上要解放、目光上要长远、行动上要探索,和本地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家能联合起来,走研究、立项、开发、品牌化的路子,激活优势存量资源,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绣、皮影、剪纸等民间工艺品的创新和发展,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民间艺人自筹资金投资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培育健康有序的文化产业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时期以来,一些有眼光的地方、政府都把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培育地方经济新增长点的主要渠道之一,并且取得了不菲成绩。我们都知道,“平凉金果”的品牌,已经完全超越了原有的产业宣传品牌,而上升到了一个地方文化品牌,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无可替代。像平凉宣传已久的“崆峒文化”、今年提出的

“养生平凉”品牌,充分说明了开发地方特色文化的优势和重要性。就在不久之前,关心文化的人士可能看到了这样一个消息,“貂蝉”商标在山西忻州、陕西米脂等地抢注的同时,却被我们甘肃的临洮注册成功了,这样一个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现状炙手可热的原因在哪?就是她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巨大的商业价值,这个事情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就我们__来说,有着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既有历史悠久的__文化、红色文化、李氏文化、葫芦文化,也有近些年兴起的教育文化、苹果文化等等,也是许多历史名人的故地,都是很有特色的。但是我们对这些历史文化的研究,对内我们自身的研究仍然处于浅条理、浅层面,不够系统,不成系统,没有真正深入

进去开发省基本也是一片空白。如何挖掘、传承和弘扬好这些特色文化,如何让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有个初步的想法,首先得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来概括和统揽我们的文化的问题。伏羲文化天水已经做得风生水起,红色文化会宁比我们更有优势,葫芦文化兰州也很有特色……在这种情况下,我在想,能不能用__文化来统领我们的的文化,涵盖我们的其他子文化。在以后的宣传和开发中,着力塑造“__文化”这一名片,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逐一开发和展示我们的红色文化、葫芦文化、李氏文化和教育文化、苹果文化、等等。并由此带动书画、特色产品开发相关产业和物流的发展,从而起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个思路能不能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们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希望大家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真正担负起挖掘、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历史重任,群策群力,加快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迈进。

文艺创作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仅来源于政策层面的支持,更多的需要我们文艺工作者和文艺队伍从内部充分发挥自身能动作用,为文艺创作创建丰富、多样、积极的生态环境。一方面,要营造一种聚精会神搞创作、专心致志敢争先的风气,要投入真情、心无旁骛搞创作;要有定力,不随波逐流,要有责任与使命意识,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要有静心,要凝神静气,潜心创作,精心磨砺,打造精品。另一方面,要形成一个各展所长、团结和谐的发展局面。要提倡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积极倡导文艺界的团结协作,。文体广电部门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引进一些编剧、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对现有的各类文化艺术人才要进行摸底建档,建立文艺创作人才梯队。对一些确实有文艺创作特长、有创作实力的好苗子,有关部门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必要的关爱和支持。相信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能珍惜时代和社会提供的难得机遇,坚守文化使命,树立创新意识、精品意识、市场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力作。

上一篇:社会学理论范文 下一篇:科学哲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