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养范文

时间:2023-02-24 07:03:02

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范文第1篇

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从养生保健方面来说,就是可使人开朗、消怒和化郁,提高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增强防病抗病的信心、决心和能力。因为读书是积极的思维方式,能使大脑产生一种叫作神经肽的高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增强细胞免疫力,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无怪乎古往今来的许多名人,对读书健身这一问题屡有论述。“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著名散文家秦牧总结读书的作用时说:“书中自有妙药。”戏剧电影大师夏衍说得更具体:“不爱动脑,不喜读书,不爱思考的人,很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在西方国家,有人对16世纪以后欧美出现的400名杰出人物进行过寿命研究,结果表明,这400人的平均寿命为67岁,其中寿命最长的是那些大量用脑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的平均寿命为79岁。在1940年以 后已故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80岁以上的有33人,其中90岁以上的有6人。例如,美国籍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乔治・惠普尔享年98岁。据中华医学会对老人存活率的测定表明,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无职业者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85%、39.6%和28%。

现代科学充分证明了文化修养与延年益寿的密切关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文化程度越高的人, 因患结核病、流感、肺炎、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死亡率就越低。挪威学者对冠心病的研究结果证实,受教育年数少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比受教育年数多者高2.3倍。

提高文化修养为何能延年益寿? 科学家们认为,这主要是“脑运动”的结果。英国科学家柯基斯等人在分析大量资料后得出结论说,只有“脑运动”才能直接促进脑健康,通过脑协调与控制全身的功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勤于用脑的人,大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张状态,以输送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从而延缓中枢神经老化进程,带动血液循环,使全身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统一。此外,一般来说,文化修养高的人经济状况要比文化修养低的人较好些,他们懂得更多的保健知识,具备追求健康的物质条件。

时下,有些人在退休之后不读书、不看报、不想问题,终日无所事事,觉得时间无处打发,生活寂寞无聊,这样对健康长寿十分不利。为了延年益寿,中老年人除了要注意补充营养和进行体育锻炼之外,最重要的是坚持学习和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法国图卢兹老年大学的座右铭是:“停止学习之日,即是开始衰老之时。”读书使人进入专注状态,一切有害的心理因素均被排除在体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生机勃发的健康心态,从而十分有利于健康长寿。

文化修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 修养 品味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从何而来?由人化文;文化是干什么的?以文化人。十报告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为一个个体来说,要通过读书学习,加强文化修养,提高文化品位,这是增强本领的内在需要,也是与时俱进的政治要求。

一、文化可以涵养正气

正气,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作风公道正派、敢于和善于主持正义、刚正不阿之气。即做人要有人品,做事要讲风格。人的浩然正气不是天生的,必须用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滋养,靠崇高的理想信念来支撑。一是文以修身。“胸藏文墨如虚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文明程度和思想品格的高低,总是同他的知识和文化素养相联系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徜徉在优秀书籍的海洋里,与先贤对话,与智者沟通,受其熏陶、浸润,必然达到增加智慧、增长才干、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的效果。读书学习对一个人自身修养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正如弥尔顿所言,“书籍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散发出一种令人折服的文化气息和智慧力量。二是文以立德。文化修养体现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人格魅力和决策水平。加强文化修养,提高文化品位,有利于自我价值塑造,培养良好的品质,凝聚人心,聚合人气。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越多,眼界就越开阔,精神就越充实,思想境界就越高。就为官从政而言,“当官的没官样”不行,群众从干部身上,看不到文化修养,看不到人格魅力,只看到专断的权力,就会失去对干部的信任。就个人修养而言,一个人的书卷气少,庸俗之气和浮躁之气就会增长。时下某些公共事件中的少数官员显现出的霸气、匪气、痞气,某些公共决策中所显现出的历史常识缺乏、人性常识的缺乏等等,无不与不加强文化修养有关。三是文以正道。人之读书学习,能使人不囿于个人见解,不限于个人视角,不计于个人得失,能使人认识自身的责任与良心所在,凡事都讲风格。毒大米、毒奶粉、毒胶囊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表面看是法律及管理的疏漏,其深层的问题是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沦丧。伦理道德层面的文化失根、传统断层现象的严重,已全然不顾人们的生死。

二、文化可以孕育底气

底气,是人发自内心的骨气、豪气、才气,是驾驭事物的灵气、大气、勇气,是安身立命的元气、中气、血气。这种底气,离不开博学睿智、厚德载物的文化修养。诸葛亮敢于唱空城计,四渡赤水出奇兵,就是具有这样一种底气,善于从现象看到本质,从当前看到长远,从一隅看到全局。一是文以增识。西汉学者刘向提出:“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是智慧与才干的来源,通过读书学习实践,可以明了世界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尤其身处当今知识大爆炸、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年代,不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如果只满足于迎来送往的应酬、满足于跑跑颠颠当“传声筒”、满足于用老一套对付新情况,自身素质提不高,修养跟不上,即使你的经验再丰富,也难以在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下“以不变应万变”。正如古人所言,“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我们要在哪行钻哪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干好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二是文以明理。刘少奇同志说过:“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其实,“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我们应把党的创新理论当作“粮食”“武器”和“方向盘”,注重从中汲取政治营养、丰富政治智慧、增长政治勇气。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才会更加坚定,行动上才会更加自觉,精神境界才会更加高远。文化作用的发挥不是自然发生的,它需要辩证的思考,理性的推动,宏观的引领和脚踏实地的建设。形势越是错综复杂,观念越是多元多样,越需要庖丁解牛式的剖析和穿云破雾般的洞察,越需要用理论来释疑解惑,凝聚共识,明辨是非,排除干扰。三是文以自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全党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明显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进一步形成。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最伟大、最深刻的变化,不是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高楼大厦,不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不是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也不是统计表上那些惊人的数字,而是中国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中国人思想、观念、情感、愿望、思维方式的变化,即文化上的变化,才是最深刻、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化。当代中国人以自信的心态对待自己,以博大的情怀面对世界,眼光更加开阔,胸怀更加博大。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精神的振作、文化的升华,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既充满着各种希望和可能,也存在太多的诱惑和陷阱。如果文化理论水平不高,很可能使我们失去警惕,失去定力,陷入失语状态。每临大事有静气,需要的是一种智慧和责任。只有通过博览群书,刻苦学习,才能出之有据,思之有成,做到理论上清醒坚定、政治上方向明确、信念上矢志不渝、品行上言行一致。多一分文化内涵,就多一分以微笑面对困苦,以自信战胜艰难的乐观,就能够在艰难困苦面前勇往直前。

文化修养范文第3篇

意是虚的,是一幅画的魂,一幅没有“意‘的画就像是动物标本,或像塑料花,尽管制作的再像,栩栩如生,但毕竟是如生,还是少了一分灵性。画中的意从何而来昵?我认为赋予画中”意“的方法有两种,主动和被动,主动为上乘,被动次之。

先说说被动的“意”,我见过不少人作画,他们是先画,画成什么样没个准谱,尽管功力颇深,笔笔得法,等画完后,再来琢磨题一句什么诗或词比较合适,以此来点出画的“意境”还有的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干脆落个穷款。当然这也未尚不可,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少国画多为此作。都是后来之意。难怪现在出版了一种诗集,是专供这些画家作画时提款用的。但我以为这种画,画得再好,也只是塑料花,缺少灵性,当作基本功训练教材尚可,却是品之无味。

再说说我认为主动的“意”,何谓主动的“意”,古人云;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所谓胸有成竹就是自己要画的东西具体形象早已了然于胸。不是画到哪算哪。意在笔先就大有讲究了,这就不仅仅是你要画的具体物象了,这个“意”要表现的往往是无形的,是抽象的,是代表作者思想的东西。无形的,抽象的东西用文字表达似乎容易些,而美术作品是具象的,要做到境生像外,这就要考量作者的文化功底了。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一个缺少中国文化功底的画家,是很难创作出好的国画作品的。所谓文人画,就是文人在作画,先是文人,后是画家。中国古代的画家多为文人,文化功底颇深,特别是诗词歌赋.尽管不是每个国画大家都留下了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诗词歌赋,但你只要看看他们的题款,其文化根基就可见一斑了。其实中国画展现的“意”大多为诗意,特别是山水画,一幅上乘的中国山水画,让人们感受到的往往是一种诗意。中国画把意境的营造和神韵的表达视为最高境界。以至升华到“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境地。对于一个深谙中国诗词歌赋的画家就能做到“以心造像”尽情摄性,看似随心所欲的泼墨,其实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

这就是我所谓主动的“意”,是意在笔先的“意”.如果一个中国画作者能懂一点诗词歌赋,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那他的作品才能得到品位上的提升。纵观古今绘画大师,无不集诗,书,画于一身,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如;黄道子,坡,郑板桥,唐寅,朱聋,齐白石,范曾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而伟大的诗人又能寄画于诗,‘当我们读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诗句时,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就立刻呈现于眼前。诗,画,在抒发人类情感的层面是高度统一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真正做到意在笔先,寄情于画,真正的创作才有了可能,而不是单纯的展示笔墨技巧。

在当前文化多元格局的背景下,中国画逐渐步入了大众文化时代。由于艺术进入了市场流通,艺术与生活界限更加模糊,中国画进入了日常生活,成为众多消费品中的一种时尚和快餐文化。这样下去,艺术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势必受到削弱和影响。面对这一问题,如何提高中国画的品位,是树立良好的学术氛围,打造时代经典确保中国画的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纵观中国画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兴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此起彼伏,从秦汉时期的萌芽状态,到唐宋巅峰时期,中国画的发展都进入到时代的辉煌阶段。中国画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肇墨,霓性,意境的拓展和品位的提升.建立完善中国画品格,打造时代精品是历史赋予当代画家的责任.中国画是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的艺术,其核心应该是意境,有了意境,就提升了品位.当然也要注重笔墨,笔墨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形式的外壳,亦不能视为描绘自然万物外在形象和图形。笔墨有它独立的表现方式,失去灵性的笔墨,失去内涵心性的精神依托,笔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把中国画概括为文人画,也就是说绘画要讲究文化,讲究修养,有了文化和修养才有胸襟和气质,有了胸襟和气质才有品位和才华.古代画论对中国画品位的论述甚多,大都离不开人品,故有,画品优劣,关于人品之高下.品位的问题是一种境界,它是对艺术理解和认识的层次反映.同时也是知识,灵感,才情的一种折射和体现.它是通过你不断日积月累,细心揣摩和感悟的结果.说起来艺术也有点奇怪,并不是任何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和潜质,有些人穷其一生精力难得真谛,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但是,任何能力和潜质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需要后天真正的不断努力学习,吸纳,借鉴,领悟和调整,才有能力去把握,并把其归拢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凝聚的是才气,是实力,是厚积薄发的原动力.

当下中国画的繁荣应该说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欢中国画,这无疑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但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有一些人自身文化修养的意识淡薄,对艺术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使他们的艺术出发点不是一种持恒的精神关怀,而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自我表白.这就使得他们因利欲的诱惑而陷入到生存现实的泥沼里.更有甚者,以那些俗不可耐的欺世之作,到处进行竭力的张扬和炒作,使原本作为精神文化载体的中国画遭受着一种轻浮的热闹和困扰。

我们必须端正思想,尽快地摆脱肤浅的快餐艺术,使作品的思想和内涵重新回到我们的艺术创作状态之中,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以感人至深的作品推动社会进步,才是中国画提高和发展的出路.才会使具有深厚本土文化传统的绘画在当下改革开放的时代得以传承和发展,使更多的人真正沉潜于传统的学问之中,花一番功夫进行深入研究。要真正地实现,一靠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二靠画家自身的认识和修养,站在推动传统艺术发展的制高点上进行不断的探索,相信中国画那种尊重多元,自由开放的学术鼎盛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文化修养范文第4篇

作者:方金秋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老年人学习数码摄影的弱势与优势

(一)1.不了解数码相机的成像机理这是一般老年人初学数码摄影时存在的共同问题。 许多老年人有一种潜意识,总以为数码相机与传统的相机是一样的,都是由镜头与快门构成,只要按一下快门就可以了。其实,两者从成像上是全然不同的两种机理。传统摄影借助于感光胶片作为载体,通过对胶片的感光作用,把事物场景记录在底版上,再通过冲洗成为相片。 而数码相机首先是通过光电转换设置的图像传感器(CCD 或 CMOS)来实现由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过程,再将电信号贮藏下来。 了解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后才会在拍摄的实践中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学习数码相机摄影理论的第一步。 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摄影活动,才能使摄影活动有活水之源,不断拍出好片来。2.不知道数码相机的内存卡功能一位初学数码摄影的老先生拿一台数码相机外出拍照,刚拍了没几张,相机就 “罢工”了。相机显示屏上显示出“卡满”字样的提示,其实这是存储卡存储空间已满,就像在传统相机中胶卷用光了一样,所以相机不工作了。 必须换个存储卡或删除一些照片才能继续拍照。由于不了解内存卡,这位先生没有事先做好准备,导致拍照无法继续进行。另外,老年人开始用数码相机后,总爱尽快冲洗出相片来。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使用传统相机的惯性思维与还不习惯于将所拍的相片输入电脑硬盘中保存使然。 其实这是不必要的。 数码相机的成像结果是电子信息(它表现为像素),是被记录在相机的储存卡上的,可以通过读卡器或相机的数据线将储存卡上的数据存入电脑硬盘中。当储存卡上的数据存入电脑的硬盘中之后,可删除储存卡上的数据,以便重新使用。 这是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最大的区别。还有,用数码相机照相时,如有拍得不理想的相片,可立即删除,避免占用存储空间。3.缺乏数码相机拍摄的基本知识老年人学摄影有必要按部就班地、由浅入深地学习数码相机的一般构造、成像原理。 还必须补上使用数码相机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感光度、白平衡、焦距、光圈和景深、拍摄模式、曝光等。更加之数码摄影是通过数码相机快门以现代电子技术知识作为其依托,将物像记录下来的一种操作方法,它需要人们了解很多的电子知识。4.普遍存在电脑操作水平低的问题传统摄影的后期处理是通过人工修版,而数码相机摄影的后期处理则是使用电脑软件修版。可以说:电脑是数码相机的仓库与加工厂。 拍摄数码相片绝不是拍完就万事大吉了,拍摄过程只是完成了摄影任务的一小半,多半工作是后期处理。因此,对于那些电脑操作水平不高的,乃至于电脑盲的老年人而言,这将成为他们学习数码相机的一个很大的缺憾。 老年人要想学好数码摄影,非要补上电脑操作这一课不可。 只有学习了电脑的基本操作,才能为进一步学习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打好基础。5.思维反应较慢,手的操作的灵活度低老年人的电脑操作基础差,接受能力与掌握鼠标不灵活的弱点给学习照片的后期处理帯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要补上电脑操作这一课。在此基础上学习照片后期处理软件。目前有很多软件可供后期处理之用。 笔者认为,根据老年人的电脑操作基础差,接受能力与掌握鼠标不灵活的弱点,必须选择简单易学的软件,如从“光影魔术手” 软件入手开始学习照片的后期加工为好。学好了“光影魔术手”软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更高深的软件, 如 Photoshop 软件奠定了实践基础。(二)老年人阅历丰富、理解能力强和时间充裕是学数码摄影的优势1.老年人经历了数十年的人间沧桑,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人说,老年人走过的桥都比年青人走过的路还长。 这对于他们学拍摄人像,能较深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他们容易把儿童的天真、少年的顽皮、青年的活力、壮年的奋斗与老年的睿智表现得入木三分。 由于他们阅历丰富,他们也能将城市的建筑、道路的车流、人际的交往、货物的交换与世间的冷暖细致入微地收入镜头。我们经常能看到在老年摄影者的镜头中展示人的成长、人际关系以及人的内心活动画面,这是与他们人生的阅历分不开的,也是他们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2.摄影作品的精髓是对美的追逐,摄影的过程是对美的捕捉,摄影的灵魂是对美的理解与表现一般而言, 老年人对美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对人事景物之美的理解也比较深刻。 从而在他们的摄影作品中,喜爱表现、收藏与传播自然之美、人类社会及历史文化之美。 他们也爱用最靚丽的色彩表现客观事物的外在之美;用最地道而简洁的构图展现事物的主体;用独有影像形式展示个人观念与强烈的内心感受;用最精道的形式表达出时代的脉动。 老年人在摄影时,由于审美能力强,善于捕捉美的影像。 他们用手中的相机,把春天的鲜花、盛夏的荷塘、秋日的红叶与严冬的白雪收入镜中; 又能把秀美的山川、绮丽的风景、繁茂的树木与俊秀的园林纳入收藏的视野;从而产生许多好的摄影作品来。3.时间充裕是老年摄影者的一大优势由于他们没有工作的压力,加之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因此,他们可以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学习数码摄影技术,从而弥补了他们在学习摄影中的弱点。 另外,他们还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外出采风,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在日复一日的拍摄中,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拍摄水平,从而加快了他们前进的步伐。由于有以上的优势,老年人学摄影可望步入艺术摄影作品的高级殿堂。作为数码艺术摄影的目标,不仅要有深邃的思想理念,独到的个人视角与见解, 还蕴藏有一定的美学观与审美理念。数码艺术摄影作品是把数码摄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结合,这一切都是学习摄影过程中的一种长期的历炼。老年人从开始的取景、构图,直到灵活抓拍,以至后期加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文化艺术水平。 事实上,确有不少老年人经过执着的坚持与不断艰辛的努力,在摄影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摄影是提高老年人修养的一项活动 ,意义重大

笔者认为,绘画、雕塑、书法、戏剧等都是传统的艺术。摄影技术是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产物,摄影具有上述艺术的共同属性,也属于艺术范畴。 摄影活动是一种艺术的实践活动,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由于笔者所在的摄影组组员均为学院退休的教职工,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文化底蕴, 因此学习数码摄影的进度自然会快些。艺术活动的过程,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艺术创作。 艺术实践活动的结果是艺术作品。 摄影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它的活动过程始终表现为一种艺术创作过程。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在活动中能使老年人深感自己在艺术领域中需要不断实践与摸索,只有这样,才能去占领艺术高地。在活动中,还要让老年人觉得参加摄影活动能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它不仅使老年人在艺术修养上得到提高,而且在身心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实践中笔者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认识:(一)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数码摄影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位是一种对当代文化的表达与传播,是一种新奇独特的艺术行为,它对于展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 因此,老年人学摄影肩负着一种历史的使命,是逐步提升自身的艺术与文化素养的过程。(二)提升老年人的审美观有鉴于以上的理解与认识,笔者以为在老年人摄影活动中的涉及审美范畴主要有: 自然美、社会美。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还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心理愉悦属性的认知与构建。在现实中,离开特定审美关系和审美主体,离开特定的审美环境,客体便无所谓美或不美。 在摄影的审美系统中,摄影者是审美主体,被摄对象是审美客体。摄影过程是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认知与建构的过程。审美主体既要体现自然的山水之愉悦人们感观属性,也要捕捉社会生活中的人的行为特征,用摄影者审美观,以电子像素这种载体艺术地表现出来。它既有赖于拍照过程摄影者审美观支配下的精心取景、构图,又要依赖于摄影者主观审美理念驱使下后期的 PS 加工。 在拍摄与后期电脑处理的日积月累过程中,将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手段、审美表现与审美情趣。(三)提高老年人的创新能力摄影活动不仅具有提升审美观的作用,而且也能提高老年人的创新能力。 一张好的作品,其艺术性与摄影者的精心创作是分不开的。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一样,需要有灵感的驱使与精巧的构思。 同样是一个景点,不同的人可以拍出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来,这是什么原因? 自然是摄影者对客观的认识与思维加工所致。摄影组每学期均组织外出采风,对同一景点与场景进行拍摄,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主客观的审美关系有别,会拍出不同的照片来,这体现的是个体创新能力的不同。 组员们在集体现场拍摄中,可当场切磋技艺,交流在不同审美观指导下的取景角度,表现手法,影像取舍,从而在实践中提升摄影水平。另外,同样一张片子,用不同的后期处理后,效果迥然不同,这些都表现出创新能力的差异。 实践是提高创新力的一个必要条件。 而在摄影实践中熟练掌握相机结构与功能, 用心思考,提高艺术的理论水平与主体的审美观,也是提高摄影创新能力的补充条件。(四)摄影活动可以让老年人强身健体走进大自然是学摄影的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 通过出外拍摄(雅称“采风”),定然锻炼了身体。 外出采风,既开阔了视野,又练就了拍照技艺。 通过拍摄过程的操作、取景、构图、后期处理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升老年人掌控相机和电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身体,延年益寿。(五)培养老年人热爱生活的情趣老年人珍惜夕阳下的美好时光。他们以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来安度晚年,让晚年的生活更加美好绚丽。摄影活动是一项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高雅活动,投身其中不少老年人乐此不疲。 有不少人时常把自己得意之作上传到“图友网”,或“北晚新视觉 图友园地”上,既可互相交流,又是展示自己新作的最佳方式,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与活动空间。 许多老年人说,他们只要一出门就想带上相机,处处充满美景与乐趣,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所见,仿佛将自己融入新时代的洪流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六)锻炼老年人的思维显而易见, 学习数码摄影对于活跃思想,锻炼思维,强健大脑,大有好处,是难得的一条强身健脑的康庄大道。可以说,如今数码摄影技术以其快捷实用而迅速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了当今文化发展的取向。它以崭新的电子介质为载体,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异军突起,与传统的绘画技艺并驾齐驱,以不同的文化时空样式对传统文化发起挑战,并对文化艺术内涵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历史性的影响,同时造就并赋予影像艺术以新鲜的灵魂。无论就摄影器材还是摄影理论与实践, 数码摄影技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文化与艺术在 IT 层面上的急速提升。这就给当代人的生活赋予了一个崭新的活动空间与审美领域,也给离退休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与智慧的广阔空间。笔者以为老年人学摄影,不但丰富了精神生活,逐步从摄影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并能在摄影取景构图上充分展示其深厚文化积淀与风采,还可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它是老年人的一种与时俱进的绝佳的一项脑体兼备的活动,具有文化性、艺术性、健康性、实用性价值。

文化修养范文第5篇

文化的核心或本质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知行合一。中国文化的特质之一就是她不仅是一种“知”的文化,更是一种“做”的文化。明确人生的价值所在,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这就是信仰。这是文化最根本的东西,是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明确了怎样做才有价值有意义,但不去做,价值无从实现,意义无以体现,所以必须力行。知而不行不是真知,不力行,不以实践去验证,不可能获得真知;行而不知是盲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和做的目标,不是真行。真信,力行,以达到真知,这就是文化的真精神和真境界。政工是国有企业的一种领导和管理行为。当一个好的政工干部,专业固然重要,但文化却是第一素养。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是当不好政工干部的。所以,当领导,搞管理,干政工,都需要加强文化修养。不加强文化修养,是当不好领导,搞不好管理,干不好政工的。即使当了领导,搞了管理,干了政工,那也只能停留在“术”的层面,进不到“势”和“道”的层面。高层次或高水平的领导、管理和政治工作,不仅要讲“术”,而且要谋“势”,要求“道”,达到进乎技的“道”的境界。所以,政工干部进行领导和管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文化修养。

作为企业管理者的政工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并不断加强文化修养,以更好地履行政工干部的职责。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稻盛和夫先生《活法》中有一句话对我震动很大:一个企业经营者可以无才,但不能无德。作为企业管理者的政工干部,尤其要讲德。讲德不要多,两条就够:一是正,二是公。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朱镕基总理经常引用一句古话: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生明,廉生威。这两条,是一个政工干部必须具备的思想品德。增强专业知识修养。政工是一门专业。在企业搞政工,除了本身具备党务政工专业知识以外,不掌握所在行业的专业也是不行的。搞铁路运输管理的要懂得铁路运输知识,搞施工管理的要懂得工程施工知识等等;而且要将这种专业养成为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眼光、思维和行为方式(但又不能囿于专业变成单纯业务观点),也就是将专业变成自己的文化,成为一种文化修养,成为自己的专业文化。加强管理和法制修养。政工干部要学一点现代管理知识,了解现代管理的特点,掌握现代管理的规律,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不合时宜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树立和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要学点法律,懂得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并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提升历史文化修养。

政工干部要自觉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暂不论世界历史文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作为子孙后代,我们应该了解一点:中华民族发展大体的历史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文化现象和历史文化名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著,等等。诸子百家应该读一点,唐诗宋词应该背一点。老祖宗学文化,讲修养,首先就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如果一个政工干部能会这些,“腹有诗书气自华”,叫你不文都不行啊。增强科学修养。搞政工不一定要懂技术,但学一点、懂一点科学知识是必要的。因为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观点、一种方法,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处世待人办事的态度,即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凡事都要讲科学,尊重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但又不能搞科学主义。所谓科学主义,就是以现代科学的观点看待一切,认为不符合的就是不科学、反科学、伪科学。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就是一种科学专制主义。宇宙太大了,现代科学远没有认识一切,尚未揭示的东西还很多。这样认识问题本身就是科学的。提高哲学修养。

哲学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政工干部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养成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对立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看世界、想问题、办事情。这样就会客观一些,全面一些,能够抓住重点一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领导和管理的效果就会好一些。还要学习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以提高我们的理性思维水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政工干部要养成学习修养的习惯。现在似乎都很忙,眼见耳闻,家事国事天下事,忙得不亦乐乎,就是抽不出时间坐下来看看书、读读报、想想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同志曾在一篇文章里说: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政工干部更应该是这个样子。要克服“三气”:躁气、傲气、娇气,做到“三得”:静得下、坐得住、读得进。总之,文化是政工的精神魂魄,文化修养是政工干部的精气神。政工干部要有效履职,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不断加强文化修养,提升文化素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因事而变,因人而异,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内涵、文化含量和文化吸引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应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展示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胡集贤

文化修养范文第6篇

主持人的文化修养,是指主持人在节目主持过程中,为了完成主持任务和特定的工作目标,在文化知识、文化品位等方面所应具备的专长和能力。因此,文化修养是主持人立身的根本、成功的基石。

文化修养是主持人接受专业教育的基础

在当今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或文化修养不高,其就基本丧失了接受高科技、高素质、高智商条件下的技能教育的可能性。

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不可能完成主持人的再学习。随着传媒业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快速更新,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和内涵。众所周知,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文化基础作支撑。为此,提高主持人整体文化素质,主持人知识的更新,主持人的再教育、再学习,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不可能完成主持人的政治教育。广播电视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主持人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方向,要坚持党性原则,做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这要求主持人必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必须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熟悉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政治文明属于精神文明范畴,都是以文化知识为底蕴的知识领域,如果文化工地薄弱,要完成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文化修养是主持人提高综合能力的条件

中央电视台前台长杨伟光曾说过:主持人做的节目,涉及面很广,需要广博的知识,更需要多种广播电视工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取得,都需要文化修养的铺垫。

文化修养可以成就主持人的新闻辨别能力。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新闻和新闻事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作为节目主持人应该时刻保持新闻敏感性,以强烈的“新闻嗅觉”发现、分析、判断、选定节目的主题。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受众看到最新的新闻报道。

文化修养可以塑造主持人的现场应变能力。主持人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即兴说话能力,面对观众的即兴创作。而这个即兴创作则要求主持人必须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主持人在节目中,要根据现场变化莫测的情况,灵活机动、镇定自若地处理各种情况。需要准确地分析,睿智地问答,而这一切,没有文化底蕴是绝对不行的。

文化修养可以开拓主持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广播电视的主持人要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广播电视节目。而创新思维则来源于不断地学习。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新的信息,关注各种媒体出现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而这些新知识的获取,都离不开学习的母体,文化知识的孵化。

文化修养是主持人自我完善的前提

节目主持过程,就是主持人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而一个主持人要把自己的主持工作做到完善,就要在加强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实现基本素质的提升。

文化修养可以提高主持人的心理素质。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而心理素质的优劣有时会成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主持人往往要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压力,而这些压力都要靠心理素质来调节。心理素质虽然具有一定的先天性,但更重要的是经过后天锻炼来雕塑。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做后盾。

文化修养可以促进主持人的气质养成。气质是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气质不是装扮出来的,人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气质。有良好气质的主持人容易为受众所接受,更容易让人相信并接受他们的观点。气质素养是主持人通过文化熏陶形成的,任何传媒单位都把主持人的文化修养连同气质作为考核的内容。而主持人的个性魅力要长期地保持下去,就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刻独到的思想内涵,不断提高自己。而这个“充电”主要就是文化修养的补充,没有这个补充,要完善提高主持人的气质是不可能的。

文化修养可以增强主持人的工作感召。感召是一种能力,专家认为:素质本身不是能力,也不能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感召,它仅仅提供一个人能力发展的某种可能,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也就是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各种学科知识,才能使这种发展的可能变为现实。主持人的感召就是做好主持工作的本领。一般情况下,主持人的感召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先天的素质条件;二是环境和实践的教育养成;三是自身的主观努力。而学习文化修养则占有主要地位。

如何提升主持人的文化修养

节目主持人作为重要的媒介人物,其言行会对节目、对媒介、对观众乃至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有的主持人像敬一丹、水均益等,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保持着旺盛的荧屏生命力,可见主持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拓展主持生命力的空间更为重要。因此,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完善素质,雕塑自我”是主持生涯中永远秉持的。要想成为优秀的主持人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质:

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水平是主持人素质中的根本,这影响到一个主持人的形象、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和电视台的威望。因此,主持人必须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准。《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每天都能收到全国各地观众的来信,就是因为该节目更多地关注了老百姓的生活,观众也将该节目的主持人视为“最后求助的法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节目及其主持人能否深受观众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能否以其自身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思想水准为观众服务,政治素质是前提、是根基、是一切工作的保证。

过硬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主持人必备的素质,也是塑造主持人形象的基础,还是衡量一个主持人水平的标志。它包括较高的文化素质、迅捷的语言组织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以及临场应变发挥能力和独特的个性等。换言之,主持人只有博学多才、知识渊博,才会在主持时轻松驾驭节目。①深厚的知识底蕴。主持人应该是博学多才的有识之士,这样才能面对观众侃侃而谈。渊博的知识来自工作中的积累,平时勤奋学习。渊博的知识和文化修养,使得主持人能在镜头前轻松自信、气质超然,报道新闻角度新颖,有创新意识。当然主持人的文化知识素养,要靠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以充实自己的头脑。对于增强主持人的文化素质,雕塑节目主持人的文明形象,都大有好处。②主持人应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主持人要口齿伶俐,表达清楚,尤其是较长篇幅的串场词更要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才能让观众有信服之感。所以,主持人一定要勤于锻炼自己语言和语流上的基本功,要言语有心,言语用心,要把话说好、说通、说顺、说巧、说妙。要把头脑中已有的东西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整理出来,然后再用言语表达出来。要注意培养自己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现场言语生成能力。③在语言表达上,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富有感染力。主持人与观众的交流主要是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主持人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目光、手势等与观众进行交流的,其中尤以语言为重,所以主持人的语言一定要富有感染力,才能吸引观众。那么如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呢?首先,语言要平实自然,让观众听起来是主持人的肺腑之言;要根据当时氛围下的语言表达需要,适当运用夸张、含蓄等表达方式,同时还要注意掌握语言表达上的分寸、节奏、重音等。要做到:亲切自然、随和真诚、分寸得体,就会出现主持人与观众相互情绪的感染、交流与共鸣。

综上所述,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的驾驭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并且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节目主持的过程,就是主持人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一个主持人要把自己的主持工作做到完善,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就要在加强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实现提升。

(作者单位:郑州广播电视学校)

文化修养范文第7篇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

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田汉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

文化修养范文第8篇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田汉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

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

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

从以上来看,文化修养的确是把人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并视之为声乐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2]俞子正,田晓宝,张晓忠.声乐教学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文化修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文化修养;杂技编导;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26-01

杂技作为一门传统的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进步,单纯的杂技技巧已经很难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为了满足人们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必须对杂技表演进行创新和发展。基于此,一批以杂技技巧为主体,融舞蹈、音乐于一体的新型杂技表演应运而生,形成了技与艺相互结合的美学特征。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杂技编导丰富的知识阅历、浑厚的艺术功底以及对于自身文化修养的敏锐捕捉能力的基础上。

一、杂技编导的含义及工作范围

一般来讲,杂技编导相当于一个杂技作品的设计师,集编与导于一身。此外,杂技艺术所特有的艺术规律决定的了其与广义上的导演和编剧既相互区别,有具有一些相似点。杂技的“编”主要是指在每个节目的基本技术动作、技艺动作、基本功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演出而进行相应的组合与编排。杂技的“导”主要是指指导、组织艺术演出和生产的过程。当然,这里也包括综合艺术手段的利用和艺术的处理。

二、文化修养之一点线面以及主题的把握

杂技中所谓的点主要是指对于每一个杂技技巧的展示。一般情况下,一个杂技表演节目需要很多个这样的点构成,每一个点都是对杂技艺术精华的展现,是对杂技艺术精粹的反应。杂技中所谓的线就是通过上述的点与点之间的连线而形成的。但是这种点与点之间的连线不是单一的相连,而是点与点所代表的杂技艺术之间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简而言之,线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法来对点与点之间的连接进行“美化”(也就是进行贯穿于连接)。而杂技中所谓的面则是通过线线之间的交错综杂的排列而形成的。通过面的贯穿会使杂技表演更加突出杂技表演所要突出的主题,也可以使展示效果更加整体化,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点的细节化和线的流畅化,进而可以使杂技的主题更加清晰明了。

杂技节目的好坏与其所呈现的主题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杂技的发展离不开主题这个框架的限制。传统的杂技虽然做到了点线面,但是对于主题方面的研究则很少涉及。一个节目的主题的生动程度直接决定着观众对于节目的评价和看法。好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元素不仅会令观众耳目一新,还会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使观众回味无穷。

例如,《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作为我国杂技作品中比较优秀的一个作品,其当中的“单足尖站肩阿拉贝斯”、“单臂举侧搬后腿”等高难度技巧充分表现了尖子、底座等杂技演员对于表演中线的认知程度,从其准确地翻、抛、举、拖等一系列动作既可看出。通过这些技巧再加上新颖的、具有创造性的主题,把芭蕾这门艺术与杂技进行了恰当的融合,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杂技编排与创作的过程中,上面所述的四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在即编导要对于该方面的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加以掌握。只有这样,在杂技编导对杂技进行编排与创作的过程中,如果加上音乐、舞蹈等辅助艺术效果,则可以讲杂技的艺术效果展现的更加完美。

三、文化修养之一杂技与演技

我国的杂技技巧经过悠久历史地继承与发扬,现在已经可以具备比较高的技术水平。同国外的杂家节目相比,我国的杂技表演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惊险系数高,也具有特别高的可欣赏性。而国外的杂技表演则显得平淡无奇。而就杂技表演而言,我国的杂技表演同国外的相比,则略显不足。虽然国外的杂技表演中技巧平淡无奇,但是其凭借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立体感和美感,赢得了很多观众的掌声。

例如,《车技》作为法国杂技表演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以其轻松地表演氛围、优美的意境、强烈的观赏性等特色,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表演技巧平淡无奇的缺点。但是纵观国内的杂技表演,虽然表演技巧达到了极致,甚至某些节目还会使观众惊心动魄,但是这样只能使观众的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样很难使观众真正地欣赏杂技表演。因此,在杂技编导对杂技进行编排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节目要具有一定的技巧含量,同事也要尽可能的为观众营造一种良好的观看氛围。

总之,杂技编导是杂技艺术总体形象的设计师,他的艺术修养直接影响杂技的创新与发展。随着杂技编导在杂技编排与创作中的地位原来越高,加快提高杂技编导的艺术修养是当务之急。此外,杂技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杂技编导除了要在杂技的技巧和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还要在杂技种类和数量上有所增加。通过杂技编导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未来的杂技艺术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萌.杂技编导与艺术修养[J].综艺论坛.2013,(4).

[2]朱建平.浅谈杂技编导[J].杂技与魔术,2012,(8).

文化修养范文第10篇

一、文化修养对少儿美术编辑的影响

我国从古代开始就一直都提倡着诗画同源,很多的绘画大师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们在是画家的同时更是诗人、文学家。在今天,提高少儿美术编辑的文化修养依然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由于这些综合文化修养的缺乏,使得他们解读文字信息并为文字信息定位恰当的视觉符号的功力稍有欠缺。当然要提高少儿美术编辑的文化修养也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的少儿美术编辑都必须要能诗善文,而是要求他们能够结合本刊或是本报的特色和办刊宗旨,找准市场定位和读者定位,在充分理解栏目特点和文字风格的基础上,用图画作出诠释和表现,使得直观、灵动、隽永的画面和深刻、准确的文字能够和谐、完美的达到统一,从而令整个刊物看起来有内涵、有深度、有艺术感染力。

二、文化修养有利于少儿美术编辑进行视觉优化

在信息时代,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媒体还是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决定其生存的主要是其发行量、收视率和点击率等因素。而新兴的电视、网络等媒体更能给人以直观上的视觉冲击,作为传统媒介的纸质出版物想要抓住读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必须要充分的发掘自身的视觉潜能。现在的少儿美术编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进行一些版面设计工作,而是要在充分理解文字编辑所要传递的信息的基础上,将各种纷繁琐碎的文本信息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得文字信息与美术图片能够最优化的结合,更好的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的多元化,人们很多时候已经无法静心的进行报刊书籍的阅读。因而这就更需要纸质媒体除了要有深刻的文字内涵之外,还要有视觉上的吸引力。少儿美术编辑的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通过视觉优化对文本就行二次艺术创造。这就需要少儿美术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也是少儿美术编辑必备的素质之一。少儿美术编辑对文本信息的在整合与视觉优化对整个纸质媒介的视觉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少儿美术编辑的视觉优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1.简单诠释,使文字信息与图片基本相符。简单诠释要求所选的图片与文字的主体要能基本吻合,如倘若文字中描述的是秋天的萧瑟,那么就要求所配的图片应该是落叶、荻花等能代表秋天特色的景物,而不是一派百花争艳、春光明媚的景象。用图片对文字信息进行简单的诠释是作为一个少儿美术编辑最低要求,也是少儿美术编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如果一个少儿美术编辑连简单诠释这个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那么所配的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也会对读者的整个阅读产生不良影响。

2.深入理解,用图片拓展文本信息。这要求少儿美术编辑有足够的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能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文本信息,并且还需要有准确的视觉符号定位能力。从文字信息中找准关键字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再配上合适的、恰当的图画。少儿美术编辑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多进行阅读训练,不断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理解和领悟文字信息的能力,并且通过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进行二次艺术创造,使得所选图画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3.超越文字,给予读者独特深刻的视觉印象。一个优秀的少儿美术编辑应该能够结合刊物的特色和创办宗旨,从市场定位、读者定位、栏目特点、文字风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再以自身独特的理解力对文字进行深入的理解并用图片信息加以诠释和表现,从而使创造出的视觉形象超出文字本身的内涵,给读者更深刻、更独特的阅读体验。

1.提高专业素养,丰富理论知识。少儿美术编辑除了要掌握美术

基础、色彩构成、透视学及一些常用的图形处理软件知识外,还要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少儿美术编辑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美术设计专业理论、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是前人创作实践经验的结晶,包含着美术设计的艺术规律,能为少儿美术编辑的视觉创作提供理论知识基础。而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则可以在更高层次上的指导着视觉形象的创作。

2.建立广泛的兴趣,博采众长。少儿美术编辑要建立广泛的兴趣

爱好,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其他艺术领域的知识,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吸取养分,如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装潢艺术、戏剧电影知识……从这些艺术形式中可以感受异曲同工之妙,得到触类旁通的启示。并且受众的思想意识通常都会受到哲学、心理学、美学、民俗、经济学和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作为少儿美术编辑,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的进行市场定位分析和读者定位分析,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好的抓住读者的眼球,得到读者的认可。

3.搜集资料,积累形象。少儿美术编辑要重视对专业资料和各类

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人的思维能力的增强,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只有多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才能为创作提供灵感和形象。少儿美术编辑艺术形象的积累,主要源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源自于生活实践,任何一项创作都是离不开生活的,正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4.提高艺术技巧,发挥艺术个性。艺术技巧是使一幅作品

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手段,它对于创造完美的形式、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增强艺术感染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幅的作品的构思、立意都是需要通过艺术技巧来体现的。少儿美术编辑应该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掌握色彩、造型、美术字体等更多的能力。我国著名的画家齐白石老人即使到了晚年也坚持每天进行绘画练习,提高自己的技巧。熟练的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的保证,同时也是优秀的美编设计的保证。(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晓燕.由“诗画同源”看少儿美术编辑的文化修养[J].科技与出版,2013(08)

[2]王同亮.少儿美术编辑人员的素质与修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10)

上一篇:软交换技术范文 下一篇:三维动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