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范文

时间:2023-03-08 20:01:54

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1篇

“压缩”概念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他说硬实力是一国利用其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强迫或收买其他国家的能力,软实力则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他指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中:“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需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时)。”另一位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欧维纳则认为:“军事以外的影响力都是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这个定义和约瑟夫•奈的提法在主要内容上重合,但“军事以外的影响力”囊括了太多的内容,从而使研究与表述遭遇许多困难。显然,采取“小型”的软实力概念,对研究者来说更有利。所有的软实力研究工作,均基于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而这样的理论、观点是讲竞争的学问。中国大陆的学者,对所有涉及“国力竞争”的理论都会感兴趣,因为买主是国家,并且国家很乐意买。不过,“软实力”概念被借用到大陆之后,学者出于更方便的考量,没有原样照搬,而是进一步“压缩”了这个概念。他们的修正或发明体现在这一词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评论称,这是“我国思想理论界值得关注的一件大喜事。”

“软实力”被提升

近日《2010年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蓝皮书》由许多家声名赫赫的学研机构和高等学府联手推出,媒体报道说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咨询报告……集学术性、理论性、对策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原来的“软实力”含义不一样了,它从“软实力”中,排除了本国“在国内外努力实践的政治价值观”;又排除了本国“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应该说做出如此修正是狡黠与实用的,此举实际上为大陆“不好说”的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做出了某种注释。有学者强调,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对文化软实力下此定义:“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都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且不管这种定义表述得是否清晰,只要所列举的具体事例、现象是清晰的,也可以将其视为清晰的研究成果。然而,问题是研究者似乎失去了在修正概念时表现出的狡黠,他们在陈列例证时,恰恰自证了自己根本搞不清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专家认为,电影的票房收入显示着特定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票房收入的增幅之大体现了文化软实力的逐步提升。“2002年中国电影票房不过10亿元,2010年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这个例证恰当地说明了大陆电影票价格升幅很大,而被视为提升了文化软实力,是否欠妥?学汉语的外国人多了,就被视为中国软实力明显增长。那么,中国全民学外语、考英文,外语程度成为升学、就业、升职的硬指标,这提升的又是哪国的软实力呢?

或许专家在发现此处实际上存在“双重标准”问题后,会说“各方只要学他人母语都体现母语拥有方的软实力”,而这样“一致标准”下做出的论断仍然不妥。语言是工具,也可以看做技术性的东西,它是中性的,文字、语音、语法也并不等于先进或落后的语言内容。当一种语言的“原主人”拥有领先的科学、技术、制度、思想时,对操其他语种的外人则颇多可借鉴之处。此情之下,“先生”一方的母语方成为强势语言,而对借鉴先进、掌握这门外语的一方来说,增强的是各种各样的“硬实力”。中国人、外国人学外语都是自身的“学文化”的行为,外国人学汉语和中国人学外语,都不等于给对方添加软实力,而是给学习者自己长了本事,双方互利互惠的事情。

文化发展“不平衡”

世博会、国家形象片被当作中国软实力提升的表现,这说法用统一的标准审视也站不住。

参观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的中国人,都看得出美国对在世博会上展示国家形象的漫不经心。美国的“国家形象片”,一度被公认为是最廉价、最粗糙的那种烂片。既然专家们把美国视为软实力最强的国家,或许应该联想到:规定了不刻意展示形象、不允许铺张显摆的那种软实力,才体现真形象和真实力;以美国为例,可见政府操办盛会和制作精美形象大片,与一国文化软实力之强弱或消长并无必然关联。我国软文化实力课题专家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不足具体表现为四方面:包括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成熟和文化出口能力弱。这些“不足”,说的都是内因,看似包括“自我解剖”和“对症对策”的内涵,但这“四个方面”的表述并无实料,不过是些含混之词的集合。“文化发展不平衡”,套用“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大体上指向一回事,即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发达的部分,其实就是“现代化”特征明显的部分,而欠发达的另一端,正是“传统化”色彩浓重的部分。被认可为领先、成熟的地区,“西化”趋强,于是乎称其“现代”和“发达”,而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正是由于实力不足而“中式”有余。假如把文化特征作为软实力的评价标准,恐怕我们将看到的,便是“不平衡”中的先进和落后的位置完全颠倒――先进成落后,落后变先进。

回归原点

“文化出口能力”,究竟能说明什么?在外国劳作、居住的华人多起来,大陆文化出口必随之增多,但那大部分的需求其实是另一种“内需”。况且,从大陆出口的那些人,多半是冲着别国的软实力而去,就算文化出口能力大增,仅能因此就证明本国自身文化软实力确实增强了吗?

谈及“文化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体制无法与母体剥离,提着自己的头发上天,文化体制、文化特质和产品功能,必须要和社会体制“综合配套”。

同时,外界权威专家对大陆的观察也并非客观。如约瑟夫•奈曾提出,“尽管中国的软实力与美国的相去甚远,但忽视中国正取得的软实力是愚蠢的,对美国来说,现在是需要更加关注亚洲软实力平衡的时刻了。”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署名文章,据此称“中国软实力崛起论是新版本”。

诸如姚明在NBA打球、高行健获奖、《卧虎藏龙》获奖,都被约瑟夫•奈当做“中国文化”走强的例子。他把进入某领域的“全球高端”当做了客观、中性的估价标准是不恰当的,因为用这些实例来证明西方文化的强势,同样依理可证。

宣示秉持的政治价值观,以及被此价值观主导的文化产品制作,没法对成熟的外部社会输出,而在此之外,民间文化活力尚未得到解放。所以,正面的文化软实力和强势的国际话语权,对当前的中国大陆而言,还只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集权社会中,政府的软实力和益于国民的软实力并不是一回事;公民社会产出的软实力和国家机器制造的软实力,不可相提并论。政治负实力、精神负实力和文化负实力,真真切切地存在着,而宣传和机构实体的扩张,并不能改变压抑之下的文化与智力的缺失状态。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三片 提升 文化安全

我们通常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要素来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硬实力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是一种看不见的思维力量。硬实力是强制力,软实力则是吸引力。

"软权力"或"软实力"一词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他认为硬权力和软权力皆至关重要,但在信息时代,软权力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影响力。他认为软实力表现为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于心甘情愿而非强迫所得。"软实力"概念的提出,逐步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重新认识,使人们的目光由过去一味地注重领土、军事、经济、科技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和价值观等无形的"软实力"。

约瑟夫.奈形象的把未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实力---有无胡萝卜,军事实力---有无大棒,文化实力---有无巧克力。文化实力也就是"软实力"的竞争将成为未来竞争的主要方向。〔1〕文化实力即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在当今信息时代,发达国家都把文化软实力放在战略发展的重要地位。这一点美国尤为突出。我们通常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归为"三片":"薯片"、"芯片"、"胶片"。"薯片"即快餐薯片,麦当劳快餐食品的典型代表,通过物质载体传达美国生活方式。创立于1940年的美国麦当劳连锁餐厅,主要售卖汉堡,薯条,炸鸡,水果及饮料等快餐食品。1990年麦当劳在中国大陆的深圳开设第一家餐厅,如今,麦当劳餐厅遍布全国。麦当劳食品尽管被指责影响公众健康,例如高热量导致肥胖,以及缺乏足够均衡营养,是垃圾食品等,但人们仍然抵挡不住这种美味食品的诱惑。时至今日,麦当劳的分店已经布满全世界五大洲,在很多国家代表着一种美式生活方式。

19世纪中期发明的牛仔裤,最初是专门为来自于美国西部淘金热的矿工设计,从利维牛仔裤的创始人生产出第一条牛仔裤之日起,它就天然地同美国的淘金热、西部牛仔以及美国军队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美国历史的一部分。今天,牛仔裤仍然是众多年轻男女的首选。它改变的不单是人们的穿衣方式,更多意义的是人们生活。

牛仔裤和薯片代表典型的美国文化,除此之外,诸如迪斯尼乐园的米老鼠;酒吧的XO,嘴里抽的万宝路,每周必看的NBA,它们都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芯片"也就是电子芯片,指软件。芯片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而芯片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当今世界芯片制造业40%以上集中在美国。美国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霸主地位是由于掌握并垄断了核心软件、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的设计与生产。政府在美国芯片发展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国防部就出资1亿美元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产业联盟。美国政府把芯片产业、芯片技术作为战略产业、战略资源加以支持和保

护。乔布斯和他的Iphone给全世界的用户带来了什么?那就是将创新的移动电话、可触摸

屏ipad以及具有桌面级的电子邮件、网络浏览、搜索和地图功能的突破性因特网通信设备

这三种产品完美的融为一体。

第三步则是"胶片"即电影胶片,主要指我们今天要讲的电影事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美国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产品主要包括影视、游戏、音乐、动漫等。美国之音是一家提供40多种种语言服务的动态的国际多媒体广播电台,每周服务全球达一亿多民众。其全球影响仅次于英国广播公司。美国的影视业相当发达。好莱坞走向了全球,也让全球实现了好莱坞化,大家也都慢慢地习惯了好莱坞电影,甚至产生了依赖。〔2〕好莱坞占全世界同行业份额的80%,胶片的影响极其巨大。上个世纪末的泰坦尼克号全球票房超过18亿美元。2012年3D版泰坦尼克号再次上演,总票房突破20亿美元。2014年 6月在中国上演的变形金刚4票房一路飙升近20亿。影视作品的传播,美国在全球文化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看似简单的一串串数字,它们所呈现的是一个无比强大的"文化帝国"。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明显提升。我国的文化价值观源于"和为贵","诚信""仁爱"的传统文化。这些思想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的价值观。我国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已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和共鸣。今年8月在我国南京举办的第二届青奥会的主题口号"分享青春,共筑未来"以"青春"体现了青年人和青奥会的基本特征;以"未来"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同理想、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共同命运;以"共筑"体现了奥林匹克友谊和团结的基本原则。

从2004年底开始,我国在借鉴各国推广本民族语言文化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中外合作办学方式,在海外设立汉语推广机构"孔子学院"。近年来,孔子学院的发展快而有序,全球地域分布日趋广泛而数量又明显集中。截止2013年12月我国已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既是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机构,又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舞台,还是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对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由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较晚,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虽说华夏文明五千年,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的现象比较严重。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产业的比例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以影视业为例,当年的《卧虎藏龙》,至今仍在美国的非英语电影电影榜上的第一,这一部电影在北美曾经刮起了一股中国风。可惜我国影视产品象《卧虎藏龙》这样的影片太少,如今中国成为好莱坞电影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国产片在国内50%的份额艰难维持,〔3〕中国电影在与好莱坞的全面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影视作品出口变得更加困难。

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硬实力的提升已为世界所公认,, 而文化软实力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及中国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作为13亿多的人口大国要迅速崛起,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指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信便没有说服力。

"二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力图通过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单向、强力地向亚洲、欧洲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3〕美国政府一贯打着"人权高于"的幌子,随意干涉他国内政,肆意践踏别国文化。美国曾计划把伊拉克作为大中东计划的关键一步,美式民主在伊拉克不仅无法推进,反而激起更多的更为残忍的恐怖主义。面对目前叙

伊边境日益壮大和猖獗的 isis极端恐怖组织,美国有苦难言,一方面呼吁全球联合应对极端恐怖组织,同时展开了针对恐怖组织武装的空中打击。

美国等西方国家单方面的文化输出和文化扩张的对象更多的是选择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不单在文化产品上面临生存与发展困境,而且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难以

保持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从民族和国家政权稳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不断增强文化安全意识,树立文化安全新理念,切实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抵制来自西方文化的扩张和渗透。〔4〕

参考文献:

[1]尹鸿: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文化软实力 北大暑期高级研修班讲座 2014.8

[2]刘檑:美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杂志 2012.5

[3]王瑾: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文化意识安全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6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竞争

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提高国家软实力,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里所说的文化软实力,就一个地区而言,就是要在国家主流文化的框架内,培育和塑造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发展要求又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使之成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动力。

溧阳开展城市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文化力无疑是这样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应当看到,在汹涌而来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浪潮中,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不全是物质商品的直接较量,文化因素一直都在其中。有沟通功能,可以更好地提升经贸往来的效率和水平;有附加功能,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民族品牌;有教化功能,可以更好地培育商业伦理规范市场秩序;有激励和管理功能,可以营造和强化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还有审美消费功能,可以直接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全可以说,没有文化这样一种软实力的支撑,硬实力也难以真正形成,即使形成,也不会扎实,不会长久。

溧阳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西南部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溧阳市。由于原始积累较少,后天发展不足,溧阳曾经被冠以“老区、山区、边区、穷区”。为迅速改变落后状态,溧阳也和其他欠发达地区一样,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并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GDP和财政收入大幅提升。但随着区域竞争的日益加剧,溧阳人认识到,完全依靠外力难以鼓足溧阳快速前进的风帆,更难以充分解决富民问题。因为由于长期以来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中“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大量的溧阳人还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业观念,富民步伐严重滞后于强市进程。

为此,溧阳发起了城市文化建设行动,打造原生态特色人文新溧阳,使之成为游憩文化首选地,最佳绿色宜居城市。通过培育以赞赏创新、鼓励创造、促进创业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心理和政风民风,充分激活内生动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激励人们投身创业活动,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实践证明,溧阳这几年的发展让人刮目相看。从连续六年获得省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县(市),到多次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从荣登《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到跻身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十佳休闲生态城市行列、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城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2012年的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榜上,溧阳市排名第40位。如今,梦圆小康的溧阳,在全省率先亮出了绿色小康的“苏南样本”。由此可见,开展城市文化建设,不仅符合溧阳市情,是培育溧阳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完全符合党的十精神,是贯彻落实十关于提高文化软实力战略决策的创造性实践。

二、溧阳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

溧阳城市文化建设这几年刚刚起步,通过理论宣传、舆论引导、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和平台构建,已逐步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抽象走向具体,由思想成为行动。在如何看待溧阳城市文化问题上,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需要客观的认识对待。

竞争劣势

1、文化资源丰富,但凝聚力弱

溧阳市现辖区域是一块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土地。秦建县制的溧阳,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全市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共有494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303处,复查文物点191处,几项数据在常州地区均居首位。人类的发祥地——溧阳中华曙猿,在上黄镇夏林村,史贻直墓座落在溧城镇夏庄村,2007年7月,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常州市博物馆、溧阳市文化局联合组织对社渚镇孔村神墩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出土的文物确立了太湖文化区和宁镇文化区的文化分界,对重新认识马家滨文化的分期、分区和类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发掘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江苏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了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我市有5处被列入,其中古遗址3处:神墩遗址、秦堂山遗址、牛场窑群;古建筑2处:观莲桥、舍头桥。历史上溧阳曾引四方高士慕名前来。李白、汤显祖等名人都曾在溧阳留下足迹、名篇。由此可看出溧阳文化资源不短缺,只是历史文化积淀相对薄弱,没有形成一条主线,比较散,因此,如何集聚、整合、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塑造、提升溧阳城市文化形象,是溧阳市文化创新面临的重要课题。

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本地特色,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传播载体

一个地方的历史故事、社会事件、名人传说等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往往依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以溧阳辖区内的古代历史名人来说就有:史崇、史贻直,状元马世俊,孟郊等等。被千古传诵的历史事件有:春秋时期,史贞女搭救伍子胥;孟郊与《游子吟》等。但这些文化资源基本上还是原生态的,很少以文化作品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或者说有形式却华而不实。对于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的热情的活动还不多,还不到位。

3、革命文化和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新四军的名声可谓家喻户晓,人们对他的崇拜之情也是日月可见,在任何可见的抗日题材中,我们都可以轻易的看到新四军,但是许多人,特别是有许多溧阳人,恐怕也不知道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在我们溧阳市前马镇水西村。这个重要题材在弘扬革命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方面,所应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如其他同类。再如千年神舞,佑你平安的跳幡神是溧阳的民俗名片,但似乎没有自我推销的意思。

竞争优势

1、健全了建设体系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初步构建起有建设目标、有理论依据、有组织机构、有教育手段、有活动载体、有服务平台、有文化元素、有政策措施的独具特色的工作体系,为进一步发展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2、推动了创业实践

城市文化建设转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唤醒了民众的致富意识。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46.18亿元,列十县(市)第七位;新增私营企业数列十县(市)第八位;新增注册资本列十县(市)第三位;新增个体工商户数列十县(市)第五位。2012年工业纳税销售亿元以上企业148家,比上年增加27家。其中,百亿企业4家,与上年持平。全年入库税金3000万元以上星级工业企业15家。

2012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达35719元,同比增长12.3%;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为33210元,同比增长12.6%。全年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总收入的57.1%,比上年增长1.6个百分点,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家庭总收入的贡献率为69.5%,拉动家庭总收入增长8.5个百分点;人均经营净收入5647元,同比增长13.4%。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经营者人数增加,平均每100户增1人。经营性收入对家庭总收入的贡献率为17.1%,占比为15.8%,拉动家庭总收入增长3.0个百分点;人均财产性收入814元,同比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862元,比上年增加1913元,增长12.8%。区域经济正逐步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

3、创新了地域特色

溧阳城市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培育了广大干群敢闯敢冒的市场意识,为地域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以举办 “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为契机,全面提升 “一村一品”专业村和 “一村一品”专业园的开发档次。强化农业招商,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加快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重点发展白茶、白芹、特色果品等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彰显特色。旅游业发展迅速,天目湖旅游品牌效应日益提高,南山竹海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增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形成了七色文化旅游城,五季山水休憩地。同时,其不断前行的理论探索、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和富有成效的工作实践,也引来了众多的参观学习和宣传报导,使溧阳城市文化成为反映软实力的一个特色品牌和标志脸谱。

三、溧阳城市文化建设的前景思考

溧阳城市文化建设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正处在观念文化向行为文化转变、思想理念培育向行动实践转变阶段,为此,必须突出以下几方面工作,真正使文化的软实力变成促进经济发展的硬实力。

(一)以城市建设为载体,树立良好的对外文化形象

城市建设如何,事关溧阳地位形象,事关招商引资,事关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盖楼、修路,更要丰富其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力促第三产业发展,推进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溧阳要注重县城文化环境建设,建筑物的造型、色彩、风格以及道路、公园、广场、路灯、栏杆等,都要讲究整体和谐、艺术质地和文化个性,合理布局好花圃、绿地、美化灯、雕塑、植物造型等景点,注意环境卫生,让县城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文化氛围。尤其是,进入溧阳的几个高速口,都在溧阳境内,要注重这些主干道建设,丰富其文化内涵,并充分发挥独有的高速口对外窗口作用,加强溧阳对外形象展示。城市框架要进一步拉开,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显著改善,高静园、凤凰公园、沧屿园、燕山公园经改造后免费开放。建城区人均公共绿地8.7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8.4%和41.8%。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和江苏省园林城市。这些都是美化提升城市形象的需要。

(二)加强主体培育,着力提升“人的素质”

文化的核心要义是培育造就出千千万万的文化主体,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最终要落实到“人的素质”和“文化产品”这两个核心指标上面。文化在人的身上体现得更加重要,集中体现于人的思想道德,人的行为规范,人的理想境界,人的文化素养等。因此,加强全体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应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使广大人民理解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溧阳文化的精神代代相传。我们始终要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聚焦在创业者这个主体上,通过广泛的思想引导,增强广大群众自主创业意识。加大创业典型的培育、宣传力度,使形成的城市文化产生应有的导向、激励和辐射作用。加强技能培训教育,不断提升各类主体的能力素质,让每个主体都能释放出巨大活力。

加强制度建设,着力优化文化环境

我们要以文化为平台,通过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致力于科技、制度和品牌创新,加快文化向经济领域的渗透,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并提升经济发展层次。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建设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需要大量掌握先进知识和思维敏捷的优秀人才,这是文化建设保持持续活力的基本条件。同时,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树立品牌意识,创作大量优秀作品。十报告中明确要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的需求,而且也是文化竞争力最终成果的体现。它可以极大地增强我市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提升我市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影响力。

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4篇

编者按:过去的十年,中国文化建设在党和政府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如今,十的召开更犹如一声嘹亮的冲锋号,给“文化强国”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本期《文化月刊》邀请到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管理学博士郭全中和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专业博士后李翔,对十关于文化方面的内容深入解析。

文化建设在党的十报告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可以归结为一布局、两目标、三任务、四措施来概括,其中一布局是指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两目标是指中期目标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长期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三任务是指,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四措施是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等。

中期发展目标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十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是文化建设的中期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如下四个方面:首先,构建出科学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已经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实践。在构建核心价值观方面,提出了要进行三方面的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欣喜地看到,在12个词24个字的概括中,自由、民主、平等等词语也位列其中,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当然,未来的核心价值观会进一步精炼和提升。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实践。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正处于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井喷期,而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进展顺利但正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范围不清晰、投入严重不足、投入方式不合理、城乡极其不均衡等突出问题,亟待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左右,而我国目前的比例乐观估计也不超过0.4%,差距悬殊。第三,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即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要占GDP的5%至6%,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应比例仅为2.75%,这就要求我国采取切实的政策来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当前“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对我国极为不利,亟需采取切实措施来改变这种格局,这就需要打造跨国际、市场化的文化传媒集团,以更为人性化和更易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

明确了文化发展的三大主要任务

文化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因此要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升必须解决好三大任务。

首先,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一方面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方面,结合十报告中的相关描述,重点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处理好政府和企业、政府和资产、政府和事业、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各归其位,重点是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文化由于意识形态属性强,国家采取的是高度管制的方式,但随着文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简政放权,使得文化企业和文化事业的活力进一步释放。三是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当前,我国文化归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等分管,成立统一的大文化部不仅紧迫而且可行。

另一方面,应该按照“三改一加强”的要求来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所谓“三改一加强”是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并切实提升效率和效益。

其次,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既具有现代市场体系的普遍规律,又具有文化产业的独特规律,具体来说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现实和虚拟结合性,这就要求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解决好制约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两大问题,建立全国统一的文化大市场;二是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三是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四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秩序。

第三,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在经营性国有资产方面,已经有统一的“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但是在文化国有资产方面,尚没有统一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各地情况林林总总,形形,有的归财政部门管理,有的归国资委部门管理,有的归宣传部门管理。2011年,国家设立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财政部下,负责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将以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基础,进一步形成全国性的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提出了四大具体措施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内容,需要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提炼、升华,并采取普罗大众易于接受、易于参与的方式进行宣贯,使之真正成为每个人的潜意识和自觉的行为。

其次,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十报告指出,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当前,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着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严重滞后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之间的不匹配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县级以及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更是严重不足,亟需加强对县级和农村的倾斜力度,在县级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第三,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亮点如下:一是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做到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把投入花到实处,取得实效。二是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当前,科技已经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实现文化和科技的有机融合,发展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业态。此外,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依然呈现小、散、滥、差的现状,这亟需通过全国性的整合、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实现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型。三是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由于我国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缺位,导致我国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主要表现为股权结构单一,国有股一股独占或者一股独大,长期激励机制缺位,例如已经上市的国有文化企业绝大多数尚未引入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机制。

结合十报告中的“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的相关表述,下一步国有文化企业应加强初次分配机制的改革。尤其是由于文化产业作为轻资产的创意产业,创意、技术和管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重大,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更加重视股权等长期化激励措施。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5篇

而我这一代人所过的生活,也就是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这一代人,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历史上,中国现当代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恐慌,而我的爷爷就不得了了,他经历过八国联军、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天天都在逃难。有记者问我:中国人不喜欢排队,中国的素质怎么才能提高?我回答说,无法改变,就算一辆有30个空座位的公交车,只有三四个人在等待上车,这几个人肯定也是争先恐后。为什么?因为我们有逃难的经历。五六代人以后,这个状况才会改变。因为我们的孩子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和逃难的时代。你让他急,他可能都不会着急。可以说,现在的中国人,和我爷爷那一代人已经不是一种人了。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这30年里,没有出现全国性的动荡,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种状态的发展,已经把我们彻彻底底地改变了。

以前的一代人很封闭,我小时候读到的课本中说,资本家很坏,为了垄断价格不降价,宁可把鸡蛋扔掉,牛奶倒进海里,也不给老百姓喝。直到我1985年到德国留学才知道,鸡蛋和牛奶是有保质期的……

去美国留学坐飞机,我是同一批出国的同学中有美元最多的,70美金,因为那个时候我的父母已经在美国了。而很多同学却是身无分文。这些身无分文的同学,下了飞机第一件事,就是直奔中国大使馆领奖学金,然后才有钱买吃的喝的。

现在不光是国人看到中国的改变,外国人也看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在美国,看到一个人from China,小偷理都不理,没什么好偷的,他知道中国人兜里只揣5美金,连交通费都不够。但是如果看到一个人from Japan,from HK,小偷都要加班的。今天不一样了,大家到国外去旅游,如果这个旅行团from Japan,小偷会说“穷!”如果是from China,国外的小偷会问,Mianland还是Taiwan、HK?如果from Taiwan或者from HK,小偷还是会说“穷”!。如果是from Mainland,小偷马上加班!这也是巨大的改变。

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忽然发现,咦?中国是个大国了。我们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超过20%。就连赵本山都在小品里嚷嚷“美国人都得跟中国人借钱”。但是在这种变化背后,有一个可怕的事,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被改变了,我们的文化基础也被改变了。

邓小平爷爷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他没告诉我们,大部分人是善于用右手的,这样啊质文明快速地发展起来了,精神文明却没跟上。改革开放的这30年来,我们一方面享受着改革的巨大成果和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却经历着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化的撕裂。GDP也好、FDI电好,跟幸福没有什么关系,电是因为这样我们感到不舒服,我们不爽,我们不高兴。

于是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经济到底是手段,还是目的如果赚钱是我们的人生目标,那么我们有了钱以后,应该感到幸福,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至少对我个人来讲。在我的人生观里,赚钱永远只是手段,那么赚钱这个手段要服从于什么目的呢?我觉得可以用总理的“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来概括。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6篇

时间过得真快,《出版科学》创刊已经20年了。这个杂志是在湖北省编辑学会成立以后创办的。从创办人蔡学俭同志到贺剑锋同志再到现在的方卿、黄先蓉同志,尽管杂志创办人几度易手,但它坚持出版为大局服务,坚持为编辑、出版及其学科建设服务,为培育编辑出版人才服务,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化也没有动摇,这和党的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20年来,我和这个刊物始终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也使我从它那里获得了许多信息,受到了不少启迪,获益良多,这是我应该感谢的。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十明确要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公民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而奋斗。

出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文化软实力当然也包括增强出版软实力在内,如何增强出版软实力,这是每一个出版工作者包括《出版科学》的同仁们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出版软实力,也许包括制度、观念等许多问题,但是我想说的是人的问题。出版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各种过程。但“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无论是印制出版或者是网络出版,都一样离不开编辑工作,更何况现在有的地方又把编辑的工作范围作了延伸。所以,在出版工作中,说到人是关键,首先就是切切实实地提高编辑的素质。“打铁先要本身硬”,要出好书首先就要有高素质的编辑。反观我们现在的出版物,尽管现在有不少好书,但大都湮灭在大量的低俗读物当中。不信,请看读者的反映,《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3月29日报道:“日前,以‘饭局’‘酒局’‘关系’‘心计’等关键词的书籍充斥图书市场,并堂而皇之地摆在畅销书展区”。除了这类书以外,“厚黑学类甚至包括生肖运势、风水改运类图书”也被列在瞩目处,而学术类书籍、文学类书籍却居于其侧。又说,现在的图书,书名越俗越好卖,如《做生意就是作关系》《人脉攻心术》《善用人脉就是抓紧钱脉》——据统计,某地书城,书名中出现‘人脉’的有近百种,与‘饭局’相关的图书就超过66种,它们占据了‘公关礼仪’区域五个书架中的三个”。这些书内容东拼西凑,抄袭现象严重,没有多少文化含量,有人称之谓“空心化”,阅读它“只能使读者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没有文化”,逐渐丧失阅读的兴趣。这样评估,是否符合实际,我们无法验证,但它反映了这些出版物的出版软实力往往是负面的。面对这种状况,难道出版者尤其是编辑能够心安理得吗?可见积极提高出版人尤其是编辑的素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为此,我想到以编辑、出版工作者及其相关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出版科学》,在这方面应该负有重大的责任。

为什么我们在强调增强软实力的问题时,要着重提高出版人尤其是编辑的素质呢?因为编辑是一本书能否出版的选择者和优化者,是出版的把关人,也可以说他们是塑造中国出版文化形象的设计者,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对编辑的要求应该高些再高些,除了要求他们具备包括扎实专业知识在内的广博的其他知识,精通业务和树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外,特别要求他们要有表现时代的历史使命感和毫不动摇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坚决抵制宣扬封建迷信、腐朽没落思想的出版物,自觉地以建立出版强国的高度来要求我们的出版物,大力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旗。同时要求编辑应该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包括编辑的职业道德,积极出版有益于人民的好书,有利于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的精品。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编辑,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应该站得高一点、再高一点,不要从自己手里流出任何不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读物,不要在我们光辉的旗帜上沾上污点,以至于使自己走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反面。在我的心目中,《出版科学》在过去20年中,是一个好刊物,我衷心希望它在今后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创造更大的辉煌,为贯彻党的十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出版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7篇

如果说先进的技术、过硬的质量、低廉的价格、及时的供货和周到的服务是构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硬件(即硬实力)主体的话,那么该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团队精神、和谐氛围、全员的工作状态、社会形象、知名度、口碑等等则构成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软件(即软实力)主体。企业的硬实力是有形的,一般都能以精确的数字予以表述,而企业的软实力则是模糊的,难以用精确的数量概念来反映,如果有谁要描述一下某企业的软实力如何的话,那充其量也只能用好与不好、行与不行、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这些定性的词语来评价。

毫无疑问,从哲学的角度看,企业的硬实力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企业的软实力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两者的关系毋须赘言,相信凡具常识的人都不难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根据企业的现状,准确地把握两者关系的管理者,尤其是决策者却就不那么普遍了。我们常能遇到这种情况:当与某企业高层人物谈起产品、市场、经济效益等话题时,其不乏精确的数据、犀利的言词、独到的见解,甚至能以连珠的妙语让你折服;但与其谈起企业的文化建设时,其思维显然就不那么敏捷了,除了洗耳恭听之外,剩下的就只是人云亦云。这种情况其实反映了这类管理者的偏颇,也使其很难真正成为企业的领军人物。想当年,长三角地区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那是风声水起、如火如荼,成了地方财政的一大支柱,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但时至三、四十年后的今天,当初那些蓬勃而起的中小企业尚余几家能一贯保持自己固有的产品方向和经营风格?追溯这些企业或浴火重生,或销声匿迹的原因,产品(或服务)缺乏市场竞争力,这是他们愿意承认的事实,也是众人都能看到的直接因素;而这些乡镇企业缺乏发展所必需的战略思维和企业文化基础以及自身在统领全局的意志、能力上的不足,则是一般失意者不愿承认的事实。

企业的硬实力固然重要,它是获取利润、维持生存、谋求发展的基础;而企业的软实力则更为重要,它虽模糊,有时还令人迷惘,不大好捉摸,但它是硬实力的后盾,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硬实力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企业的吃饭穿衣等现实问题,而软实力的主要作用则意在长远。没有软实力支撑的硬实力,尽管可以在市场上呼风唤雨于一时,但难以持久;而软实力的构造则必须以硬实力的强盛为前提,否则很难想象一个勉力维持的企业还能有多少心思去考虑企业的文化建设。

但愿我们的众多企业管理者在搏击市场、获取利润的同时,万万不要忽略了企业软实力的锻造。唯此,企业才可能长久生存,才可能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你、我、他的“家”。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媒文化软实力自觉价值导向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先导和旗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同时,十七大报告又指出:“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可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传媒是社会公器,是文化的载体和工具,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场地。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上,传媒理应自觉而为、积极有为。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

文化是文明的基石,是一种无形的软实力,它凭借其固有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引领,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它把时代的灵魂注入人类心灵的深处。软实力是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创立的。按照他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领域体现出的硬实力,还包括因文化、价值观等吸引力表现出的软实力,软实力最终才是一个国家的制胜之道。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约瑟夫・奈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对我国具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内推力。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社会一起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要素之一。马克思认为,在物质生产中创造物质产品的能力,形成了物质生产力;在精神生产中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形成了精神生产力,也就是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传统生产力向知识型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生产力的转型凸显了文化因素在物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和知识的精神生产已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精神生产在社会生产中的日益重要无疑把文化生产力的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今技术、文化、观念等软实力因素越来越被视为国家发展力的核心要件。

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文化是精神力量的代表,它以精神财富的形式,以对别国进行文化辐射的影响力来显示综合国力。作为国家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国家的名片,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是保障国家凝聚力的必备要素,其调控导向功能是永葆国家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它的教育塑造功能是国家创造力的重要保证,其传播辐射功能强化和延伸了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力量。所以说,文化作为物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它是国家竞争的无形资本。当前,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国的经济依存度加深,而且使各国的文化融合日趋紧密。文化已经成为全球认同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成为国与国之间一个新的竞争砝码。

从当下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目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尚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素。二是文化素质偏低,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有下降趋势。三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认同度不高。四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分布不均,文化歧视现象十分严重。

传媒应积极作为

传媒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工具,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场地。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约瑟夫・奈在他的著作中还指出:“在信息时代,软实力不仅依赖于文化和理念的普适性,还依赖于一国拥有的传播渠道,因为它能够对如何解释问题具有影响力。”可见,文化与传媒紧密相连。约瑟夫・奈将“文化”和“传媒本身”作为信息时代条件下国家软实力的两大组成部分,强调要增强一国的“软实力”,就要提高文化的“全球普及度”,这就有赖于文化的“扩散”和“广泛传播”,只有当这个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广泛流行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软实力才真正得到提升,而这正是现代传媒的重要职责与使命。

从传媒本身来看,它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传媒是文化的介质和载体,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是文化的重要部分。这表现在,一方面文化必须借助于文字、声音、图像等传媒产品而存在和发挥作用,文化与传媒如影随形,须臾不可分离;另一方面,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媒的实力,它们之间相生而立、互为促进。传媒作为文化资源的主要部分和文化状态的主要指标,在社会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靠的是传媒,离开传媒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是无法想象的。同样,离开传媒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是无法想象的。

从传媒的功能来看,文化传承功能是其重要功能。传媒是文化传播的工具,是社会文化繁荣、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推动、鼓舞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文化人才,抨击不良文化,弘扬先进文化。传媒是文化的传播器,传媒通过文化传承,发挥着社会高尚精神的担当功能,通过发挥文化的生成与建构功能,并凭借自身优势把时代最精华的思想、最文明的文化成果记录下来、流传下去,发挥着建设先进文化的作用。它能够影响社会,聚合各种文化现象,厘清人们主流价值的基本思路,引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从我国传媒的现状来看,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因素。当前,传媒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在现代社会体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首先是由它的强大阵容和分量所决定的,其开放繁荣的态势已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而言,我国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为主的媒体数量分别为:各级电视台3000多家、各类报纸2000多家、期刊8000多种;以网络为主的媒体中,当前我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传媒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从1998年起,传媒业的利润总额就超过了烟草业,成为国家第四大支柱产业。传媒正深入到现代社会体系的各个方面,传媒的发达与否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筹码。媒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面貌以及社会的意识形态,这些都是文化软实力的要素。但同时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一些媒体不顾社会责任,不管人道良知,出现了泛娱乐化和唯利化倾向,严重污染了我国的文化环境。这些都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障碍。

传媒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应自觉而为

坚持责任自觉。这里的“责任自觉”就是指传媒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是传媒必须坚持的永恒主题。坚持责任自觉,强化传媒的责任意识,需要它始终坚持主旋律意识、民本意识和社会发展意识,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意识,就是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意识。民本意识就是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即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先进文化的传播器,使我国的文化生态,不断地优化、健康、繁荣和发展。社会发展意识就是积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的意识。传媒要关注社会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坚持价值自觉。“价值自觉”是指传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传播价值观念或文化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的新闻报道行为或文化传播行为,积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当前,多样性的文化并存与多元化的价值竞争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鉴于此,传媒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多样性的文化并存中,起引领作用的只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多元化的价值竞争中,处主导地位的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此,传媒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来引导公众关注主流意识形态。比如,在黄金时间播出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的内容来宣传这一文化战略;在报纸的重要位置刊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读文章,引导公众的注意;策划和安排专门的栏目或活动,为公众构建起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拟态环境”,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传媒作为党和人民喉舌必须坚持的“价值自觉”。

坚持权益自觉。“权益自觉”是指传媒在具体传播实践中自觉地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放在首位。传媒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应该致力于营造公众舆论氛围,尤其需要坚持文化民生的理念。就我国而言,13亿人中9亿多农民集中在广大农村,而农村的文化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重在文化民生层面,而文化民生的重点应是广大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传媒要平等对待社会民众,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平等享有媒体资源,尤其是基层民众、弱势群体。传媒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实际上是对弱势群体的媒介接近权、知情权、话语权的公开侵害和剥夺。关注弱势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传媒理应关注的重大题材。传媒理应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理应成为关注其生存状态、生存条件、发展空间的第一旗手。

坚持人文自觉。“人文自觉”是指传媒在实际的新闻报道或文化传播过程中充分表达“人文关怀”。传媒的人文关怀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对人的价值、尊严以及社会公平、公正、平等的倡导;其次是“受众本位”的回归,也就是传媒活动中,以受众为主体,尊重受众,了解受众,启迪民智,为民服务,尽力满足受众的需求。传媒要张扬人的生命价值,讴歌人性光辉,使诸如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等常识性价值观融入人民的心灵,让所有人都能啜饮公平的雨露、沐浴正义的阳光,所有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坚持道德自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传媒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传媒的数量、种类和规模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而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当前传媒的开放性、多样化和形象性及其灵活的工作性质既可以发挥正确引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作用,也可能造成非正常的舆论氛围,职业道德对这一较为广泛的行业制约也相对薄弱。鉴于此,传媒应加强自律意识,自觉提高传播者的道德素养和引导艺术。现代传媒人的德性修养包括敬业奉献的精神、诚实公正的品质、清正廉洁的作风、献身事业的情操、遵纪守法的美德。?眼基金项目: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立项科研课题(项目号:08C363)、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号:XJK08CDY0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求是》,2002(20)。

2.国林霞:《中国软实力现状分析》,《当代世界》,2007(3)。

3.蒋晓丽:《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国际观察》,2007(2)。

5.冯春久、谷桂林:《大众传媒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传播策略》,《决策探索》,2008(6)。

6.刘九洲:《谈谈新闻工作者的文化自觉》,《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4)。

7.贺承瑶:《现代传媒》,《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传媒观察》,2007(7)。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170-02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借鉴西方软实力理论和中国文化力理论的过程中,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解读和分析文章以及研究性著作不断涌现,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基于对国外、国内文化软实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认识,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着眼于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定位,拟提出对文化软实力概念、范围等基本看法。力争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国外对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软实力”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提出并不断阐释的,其后不胫而走,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但是,国外对“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概念、范围和指标体系也有不同的认识。

(一)对文化软实力概念内涵的界定

“软实力”理论创始人约瑟夫・奈明确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他把“软实力”主要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文化的吸引力;二是国家制度的吸引力;三是国际话语权的掌控力。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国外主流的观点有三种:一是文化软实力是通过文化魅力造成的吸引力,在信息时代文化软实力比以往更加引人注目(约瑟夫・奈和基欧汉《重新界定国家利益》)。二是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但并非所有的文化都产生软实力,它来源于具有全球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够独断专行》)。三是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影响力”、“文化感召力”、“文化竞争力”,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类命运的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同。正如美国战略家热津斯基所言:“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影响”,一句话道出了文化软实力的真谛。

(二)对文化软实力范围外延的界定

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范围和外延国外学者有多种不同观点,约瑟夫・奈把“软实力”分成三个方面: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也就是文化的吸引力,国家制度的吸引力和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大棋局》的作者布热津斯基认为,军事手段之外的政治生命力、意识形态灵活性、经济活跃力和文化吸引力是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他提出的大国的四个标志(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最后一点强调的就是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涵盖的主要内容:一是大众文化。通常包括出版、广播、影视、图书、杂志、音像等在内的印刷、生产、制作、广告及发行;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书店、文具用品商店等在内的服务。二是民族文化。印度国立伊斯兰大学阿米特・库马尔・古普塔认为,印度的传统有着古老的智慧和精神,但它始终未能展现昔日辉煌,原因正在于没有充分利用其在国内外的软实力资源。如果印度要重振自己的形象,就应该向世界展示其文化精髓,促使其他国家认识到印度在世界上可以起到的领导作用。同样,伦敦经济和政治科学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路易斯・克莱瑞文斯在《希腊人轴承共识:提升希腊在西方的软实力的建议》一文中指出,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民主的摇篮,它的那些反映在希腊历史和文化中的原则对西方世界最具吸引力,能提升希腊的软实力。希望希腊能借此成为民主价值观的灯塔,标上“欧洲品牌”,与美国的价值理念相抗衡。三是教育培训。约瑟夫・奈指出,教育也是美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手段,它通过每年向世界各国在美国留学的50万外国留学生,不断地宣传民主自由理念和文化思想,向在美国的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后代传授美国教育,由此与掌握权力的各国精英们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并向其灌输美国的价值观,提升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二、国内对“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的界定

我国对“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起步比较晚,1993年开始有学者在国内使用“软实力”的概念;根据中国期刊数据库的显示,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最初提出是在2005年,到2006年左右开始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使用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引领和掀起了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热潮。自此我国在文化软实力研究和发展上步入了新阶段,某些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路径:一种是国际政治研究的路径,另一种是文化研究的路径。前者把“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修饰语,以综合国力、国家和文化问题域为讨论背景。后者把“文化”作为中心语,把“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以“文化力”或“文化实力”为讨论背景。

(一)国内关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界定

对于“文化软实力”的主流看法,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是官方界定。2006年11月,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深刻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些论断的基本原则是把文化视为一种“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即文化实力和影响力。

二是理论界定。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辑出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中明确指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它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是学界界定。许多学者在把“文化软实力”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基础上,对其概念内涵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又分别进行了具体阐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般把“文化软实力”视为文化创生力、文化力或文化实力、文化的综合影响力、国民文化素质等。《光明日报》2008年12月13日曾刊文指出:我们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会的凝聚力、市场的吸引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

(二)国内关于“文化软实力”范围的界定

对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外延或所指范围,概括起来说主要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文化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广义地理解文化这个概念,把它解读为“一切人类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的话,那么“国家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就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是文化,语言、宗教、艺术、哲学也是文化,风俗、服饰、饮食、丧葬等同样是文化。文化无所不包,渗透在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所有这些东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样看来,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其实涵盖了除“硬实力”之外的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制度、机制、体制、模式、教育、文化旅游等诸多领域的综合影响力。而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专指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以及广播影视、报刊出版、网络、动漫甚至文博场馆等在文化精神层面的综合影响力。

除以上两种理解外,另外一种对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外延或所指范围的思考――即宣传思想文化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以及对外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力。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问题上,与国外有所不同,国内研究的着眼点是落在文化的基本层面上,更加注重的是主流文化自身的积极建构,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是“舶来品”,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目前,国内对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范围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比较混乱,有“软实力”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泛化倾向,我们认为至少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必要的梳理和界定。

一要进一步明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综合国内外观点,我们认为,文化软实力在行为层面上体现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体现为国家或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外部体现为吸引力、渗透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软实力”的第一要素,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是维系“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基础层面,即对本民族、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承传,进行与时展同步的整合和创新,对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进行合理的吸纳和创造;二是输出层面,就是要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要着力向世界输出、推介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和厚重内敛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震撼力和深层魅力。

参考文献:

[1]朱兆香.“文化软实力”界说[J].世纪桥,2010,(1).

[2]杨威.“2009文化哲学论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

[3]魏恩政,张锦.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理论学刊,2009,(13).

[4]洪晓楠,林丹.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研究[J].文化学刊,2010,(1).

[5][美]约瑟夫・S・奈(JosephS.Nye),著.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10篇

一、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在全球信息时代的文化选择

在全球信息时代文化变迁的综合背景之下,文化软实力自然凸显。面对挑战,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适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及时而准确地发现和确立了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

(一)科学发展观确立和强化了文化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软实力”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了“文化软实力”的提法:“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突出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而这实质上是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战略地位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体现。

(二)科学发展观科学地阐释了文化与经济在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新型关系

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经济与文化的相互推动,而且表现为两者间的“交融”。一方面,传统生产力向智力型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生产力的转型,凸显了文化因子在物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和知识的精神生产已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精神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文化产业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主导产业。在现代社会,“知识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生产资源。”精神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地位,无疑把文化生产力的作用以及文化与经济的新型关系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一)必须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任何文化都不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批判继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同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保护和发掘文化遗产。当代世界,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兴盛的内在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源泉。一个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可以繁荣本民族的文化,也可以使其他民族共享。因此,文化创造力较强的民族,更容易赢得其他民族的理解、尊重和支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我们应当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成为超越民族的先进文化。

(二)积极吸纳外来优秀文化,传播中国和谐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竞争力

文化具有包容性、普世性。这就需要我们吸纳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包括吸收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保障人权、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文化还具有交流性和传播性。世界文化需要多元化的参与,一国文化本身也需要对外交流,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具备影响力,国家才具有强大软实力。提高文化软实力落到实处的关键之一,就是提升文化影响力。应当加强传播中国的和谐文化,使我们的和谐文化能够更加有力地吸引和感召世界各国人民,使他们由衷地欢迎和喜爱中国文化,真挚地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和平发展、民族复兴事业,从而在战略高度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还必须增强文化竞争力,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借助经济全球化平台,利用其国际分工的高端优势,垄断文化内容的传播,输出文化资本,整合全球文化资源,占领全球文化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优势,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加强硬实力同时并重

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有密切的相关性,任何软实力都是以硬实力为基础的;反过来,软实力可以对国家硬实力的提升产生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否强大,往往主要依据它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来判断。同时,一个具有强大硬实力的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自然是有影响力和渗透力的。中国正在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民族复兴。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的国际环境中,必须重视增强经济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以赢得世界人民对我们维护世界和平的信任和尊重。所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和硬实力的建设同时推进,“软”、“硬”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四)大力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正视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之上,没有经历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与旧的经济形态、社会关系相联系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道德观等还会在社会上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各种西方的后现代文化思潮、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大量涌入并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构成。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仍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基本的经济制度,社会上还大量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利益群体,由此带来不同的利益观和价值观。

所以,要促进中国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建立一种既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又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利益,凝聚各种文化力量、文化资源的现代文化模式。文化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提高。

作者单位:天津市津南区委党校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上一篇:民族文化范文 下一篇:海派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