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范文

时间:2023-03-21 16:26:59

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新问题,同时提出了湖北省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策略。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功能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续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功能。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新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闻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摘要:“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探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探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和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摘要:“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摘要: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和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功能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探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功能。其次,旅游文化是在和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探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和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和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新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向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目前状况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和资源开发的匹配目前状况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和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非凡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和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策略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探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非凡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楚、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新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心得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探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和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和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文化旅游范文第2篇

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

素称“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凭借众多音乐家的遗迹成为欧洲著名的文化旅游中心。布拉格、威尼斯、巴黎卢浮宫、敦煌莫高窟等也分别以音乐会、电影节或艺术节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中,以亲身体验虽已消失但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某些生活方式为主题的怀古文化旅游,是当今颇为风行的专题游览项目之一。荆州古城、杭州宋城和北京大观园、武汉户部巷也都以模拟古代生活方式而成为门庭若市的文化旅游胜地。

文化作为人文景观的核心内涵,在促使人们开展旅游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本质上讲,旅游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活动让游客们更注重过程,不仅追求对自然风光的游览观赏,而且注重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体验。

文化旅游,发展逢机遇

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文化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经济形态,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倾力支持。伴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文化对旅游的牵引、指导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这期间也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四川、河南、陕西、湖南、江西等地的生态文化旅游不断涌现,文化旅游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湖北荆楚文化、佛山南海乡村文化、普洱茶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选择。

文化旅游,创意是核心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以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

“创意”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寻求特色和差异,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所在。旅游景点的开发不能单独考虑,要与周边的景区配套,积极参与旅游协作体,形成优势互补的旅游网络系统。中国古代的文人早就懂得文化对于自然景观的巨大作用,文化就像添加剂,它能使自然景观韵味悠长。

宋人李觏《遣兴》诗云:“境入东南处处情,不因词客不传名。屈平岂要东山助,却是江山遇屈平。”这首诗讲的是江南风景秀丽,处处引人入胜。但是,并不是所有美丽的江山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如果秀美的江山中有了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了名作佳构,有了名人逸事,甚至有了民间故事,平常之景也就成了声闻遐迩的名胜之地。所以,李觏认为:再美的山川也需要有“词客”为其传名。所以,不是屈原靠着江山的帮助才写出了楚辞,而是秀美的山川依靠屈原的楚辞才名震天下。

文化旅游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民俗文化;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关岭位于贵州省中部,处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的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地貌形态千姿百态,流经境内的北盘江是珠江上游重要的水系之一,属于限制开发区域。根据限制开发的理念,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域,并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式下,要坚持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一、文化、生态旅游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1.文化、生态旅游,就是到文化生态环境优良优美、空气质量最高的地方去旅游

文化旅游: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欣赏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

2.关岭可以做旅游的资源有

(1)关岭县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纵横,众多瀑布群,众多的峡谷,乐安温泉、洞穴成群、溶洞被称为“地下奇观”、关岭古生物化石群等。

(2)地方建筑、桥梁、寺庙重大历史事件等。如:红岩天书、花江壁画群、花江铁索桥及石刻群、顶云司城垣、关索古驿道、御书楼、双泉寺、灞陵桥、观音洞、关索洞;

(3)地方美食、民俗节庆、民间工艺等,如花江狗肉、花江的剪粉、布依腊肉等,苗族、布依族风情节、海百合化石工艺品等。

二、关岭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

(一)区位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滇黔锁钥,黔西门户

关岭县的东北、西北与镇宁县、六枝特区毗邻,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望,灞陵河大桥把黄果树景区和关岭自治县连为一体。

2.交通区位优越性――陆航快捷

沪昆高速公路、关兴与水黄公路、320国道、214省道贯通全县。航空方面,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约160公里,安顺黄果树机场约50公里。沪昆高铁,2016年建成通车后,方便了游客的到达。

(二)机遇优势

1.国家层面――观光旅游持续火热,休闲度假快速升温

国发【2014】31号: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2.省域层面――3万亿投资,贵州旅游迈入“大干快进”全速时期

(1)国发二号文件

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

(2)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将贵州省定位为国家公园省。将在10年内通过投资数百个项目打造旅游强省。

3.区域层面――划时代机遇,“可遇也可求”

(1)一条路开通关岭旅游新航道

沪昆高铁:是中国东西向线路里程最长高速铁路,将使旅游者能快速、便捷地到达关岭旅游。

(2)一座城(顶云新城):顶云新城的建设,将助推、保障并快速实现关岭作为贵州西南旅游集散大本营的地位。

(3)黄果树成就关岭成为区域旅游消费承载地

利用紧邻黄果树的优势,通过“游客搬运”,实现“消费搬运”,通过旅游消费,实现我们的经济收入。

三、未来关岭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关岭生态旅游存在的不足

1.资源丰富,没有系统产品

关岭旅游资源丰富,从自然资源到人文资源,源丰富多样。但缺乏对其整合和深入利用,资源与文化没有转化为可观赏、消费与体验的产品,吸引不了一桥之隔的到黄果树的客流。

2.丰富历史文化、未形成景观美感

县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三国文化世界闻名,但是厚重的文化没有得到美的表达,历史留下的古遗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修复,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没有形成规模,表达民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

3.景点多样,缺乏特色景观

关岭特色资源突出,但现有的景点景区,空间未得到有效利用,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联动性基本没有,大多数都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景观特色不突出,虽然局部有亮点,但并未形成景观效果以及景观风格。

4.有优质资源,没有形成特色的品牌项目

境内丰富的历史遗迹,没有打造成独具特色、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体系,传统的文化没有形成系统,也未形成较为直观的景观与建筑,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性旅游景点。

5.景点投入资金较少,缺少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

关岭属于贫困地区,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对旅游产业开发资金投入较少,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

(二)未来关岭经济发展的方向

1.加大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培育旅游龙头产品

整合资源,加大资金的投入,利用紧邻黄果树的优势,构筑“大关岭―大黄果树”景区空间结构,实现与黄果树景区的互动和客源共享。以民俗文化为支撑,并落实到旅游产品和设施上。

2.旅游资源休闲打造

整合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村镇旅游、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旅游小镇建设、休闲度假区建设、医疗健康旅游和养生养老旅游、生态旅游、旅游消费购物等,进一步提高关岭旅游竞争力。

3.制定切实可行的体制保障

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打破行政区划,进行资源高度整合,形成合力。借鉴浙江乌镇旅游业发展为代表的模式,即: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获得的资金用于旅游项目的开发。

4.旅游服务的完美配套

加快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精心设计、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精美旅游纪念品,把我们特有的文化融入到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开发之中,比如对餐饮来说,餐饮+娱乐表演(让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欣赏当地特色的文化表演)、滨水餐厅等。

5.依托旅游资源,实现特色化的旅游城镇发展

基于文化资源,可以打造民族(俗)风情城镇,对于本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旅游特色化发展,形成冬(夏)季度假城镇、温泉城镇等。

文化旅游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营销

旅游业在我国和世界其它地方都是历史以往就已出现的行业,但大规模发展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富足而推及至全民。当旅游成为一种常态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而不是只满足走马观花,四处溜达。文化旅游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壮大,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参与游客不断增加,文化景区不断发展,逐渐引领。文化旅游不仅成为一种时尚,更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旅游。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最早提出文化旅游这一专用概念的,是1977年由美国出版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书中用文化旅游作为一章的标题,并指出“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1]

在《浅析体验经济背景下文化旅游的内涵》中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经营者为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借助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各种能体现其文化内涵的特色个性吸引物,通过观光、学习、参与等行为媒介使旅游者体验和感悟旅游目的地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内涵,求同存异,寻求高层次精神文化享受和生活理想实现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与文化旅游相对应的是旅游文化,这是一个需要区分的概念。徐菊凤(2005)认为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对概念,文化旅游侧重点在旅游,旅游文化侧重点在文化;文化旅游研究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对象物,旅游文化研究重点是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文化旅游属于应用学科,旅游文化属于基础学科[2]。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通常以游客数量和收入为标准考核的社会市场背景下,旅游景区和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部分旅游景点开始注重提供景区旅游的文化层次面的水平,以求摆脱恶性的低水平的竞争。而其中,文化作为一个软实力,被称为旅游的灵魂,对这个需求而出现的旅游景点中的文化,笔者不知是否该归为文化旅游一类。

二、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而细分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娱乐休闲和吸收文化营养充实提高自己的旅游形态,某一程度上代表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文化旅游的发展十分迅速,已然具有规模产业之势。徐群(1999)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历史文化中留存下来进入旅游市场的物质和精神遗产,主要指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宗教民俗设施以及有关的风土民情、民俗Y仪[3]。龚绍方(2007)认为文化旅游产业系统应包括三个层次:核心层是文化旅游景区企业,中间层是产业相关要素供应商,最是产业相关管理机构和服务企业,外层是为内层服务的。李云涛(2009)认为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指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部分旅游产业。李庚香(2009)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创意产业,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来指导产业发展。

从研究现状来看,对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界定含糊,尚无统一定论。

文化旅游业在实践中也有重大发展。Richards的研究表明, 在1970年和1991年之间, 游览欧洲遗产的游客上升了100% ,在英国上升了200%, 在法国上升了130%[4]。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留下了大批以绍兴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学、宗教等文化圣地,未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将成为重中之重。绍兴文化旅游名城,河南黄帝故里公祭,襄樊三国文化,山东水浒文化,儒家文化,少林武术文化等等。文化旅游从量到质都处跃之势。

三、文化旅游的营销推广

在文化旅游营销中,除了文化层次的软实力以外,本身的硬件条件也需要很出色。比如解说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解说系统作为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十分重的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5]。成功的旅游解说系统是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旅游服务体验,对旅游区进行有效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6]。

文化旅游是旅游中一种,营销的目的也是为了吸引游客,增加收入。顾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对顾客的忠诚度以及口碑营销意义重大。符全胜提出保护地游客满意的定义有3层含义,即:1.游客满意是游客和管理人员都期望的一种心理状态;2.管理者可以调控这种状态;3.这种满意状态必须是以不破坏自然和文化环境为前提的,而且满意的状态可以反过来促进对资源的保护[7]。

旅游商品的开发对文化旅游营销也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商品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具有记录、储存、认知、助识、传播、交流等功能,因此在旅游商品的营销中要突出文化性[8]。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在北京等五地针对旅游市场旅游商品需求的专项问卷调查表明:77%的人表示在旅游时肯定会购买商品,14%的人表示偶尔会买,只有9% 的人表示不买。如何推出既有创造性又能承载浓厚文化价值的商品也是文化旅游营销的一个重要思考。

四、总结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火爆发展之后,市场细分以及游客追求更高层次旅游的产物,虽不算是最新的事物或行为,但其出现的时间较短,理论研究起步也较晚,然而却是有巨大潜力和市场的旅游科目之一,普遍被看好。

尤其是皇帝故里公祭大典通过重金重炮媒体一炮而红后,众多自认为有些文化底蕴的地区纷纷上马文化旅游,很快将呈遍地开花之势,但很多是重复性低层次的模仿,抄袭。如何摆脱低水平的重复性竞争浪费,进行这方面的理论指导,学术也行,功利也罢,总之是有很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麦金托什.蒲红译.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67.

[2]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4).

[3]徐群.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与开发[J].北方经贸,1999(12).

[4]Richards G. European Cultural Tourism [J]. Annuals of TourismResearch.1996,26(1):261-283.

[5]崔会平,陈娟,张建国,陈调,韩华柏.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旅游解说系统调查与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3):420-425

[6]江宁,陈建明.从游客涉入角度对生态旅游景区解说系统满意度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5):585-587.

[7]符全胜.保护地游客满意理论和满意度测度[J].绿色中国:A版,2004(18):51-53.

文化旅游范文第5篇

没有充足的调研资金、政绩心理作祟、规划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多种因素让文化旅游发展走了样,拆古楼建新楼,建新楼仿古楼,争抢名人故里的事情屡见不鲜。文化旅游怎样才能摆脱被烂桃花狂追的尴尬?

“并不是所有的县域都能制定出正确的规划方案,有时候领导就是凭自己的喜好。”某北京旅游规划师说。

徐州东南方向的灵璧县城,以灵璧石、钟馗画、虞姬墓闻名于世,一年前记者曾在一个阴雨天到访灵璧,在距离灵璧市区不远的地方,看到了正在建设的虞姬墓主题公园。千年前西楚霸王的闺中人如今深埋黄土下,墓间杂草丛生,墓四周堆满了建筑石材。知情人士透露,虞姬墓只是灵璧旅游规划的其中一个项目,未来还将在城郊建一座钟馗主题公园,规划图纸中的建筑风格非汉非楚,混杂无章。

“混搭”,已成为文化旅游的硬伤。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至今已逾三年,文化旅游不仅仅是各个地区进行旅游产业转型的必要课题,由此衍生出的旅游产品、非遗保护也是重中之重。

其实,早在《意见》推出的前几年,社会上就开始出现复兴传统文化风潮,易中天的《品三国》盛极一时,众多机构一时间推出各类国学讲堂,关于传统文化研究的机构层出不穷……人们处在物质相对充实的环境下,对于文化的需求自然旺盛起来。

是效仿成功的模式“一模一样”,还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一个模”“一个样”?山东沂南打特色牌,唱地方戏。打造“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的特色旅游品牌,先后建成了诸葛亮文化旅游区、竹泉村旅游度假区、智圣汤泉旅游度假村、沂蒙红色影视(党性教育)基地等一批影响力大、富有特色、极具潜力的景区景点,迅速引爆了沂南旅游市场,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2010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8亿元,是上年的2.3倍。

文化旅游范文第6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年全县文化旅游工作、表彰奖励*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贯彻落实市县有关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动员从事文化旅游工作的各级干部职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全面完成今年文化旅游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后面,谢县长和出席会议的县委、人大、政协领导还要作重要讲话,我先就去年的工作进行以下回顾总结,对今年的工作任务讲几点意见。

一、*年工作回顾

*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全县文化旅游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人大、县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市文化、文物、旅游、广播电视等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建设先进文化为主线,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以“中国民间艺术游”为契机,加快旅游产业开发,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传媒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保证了全县文化、文物、旅游、广播电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产业进一步壮大

一年来,我们以发掘周文化和三国文化内涵为突破口,以特色旅游为主线,以“中国民间艺术游”为契机,充分发挥我县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深度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积极开展宣传促销,全县各景点先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福建东南卫视、省市电视台以及香港日报等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配合市上两节一会,组装凤鸣岐山大型宣传彩车进行了专题宣传,召开了旅游促销推介会,邀请省市多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周公庙和诸葛亮庙先后举办了三次大型文化旅游活动,我们还采取走出去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大力宣传我县的几个景点,使我县的景区在外地越来越亮,全年两庙共接待游客*多万人次,收入*多万元。二是精心组织培育假日旅游市场,一年来,我们围绕三个旅游黄金周精心组织,强化措施,使旅游黄金周安全有序,效益倍增,受到游客好评。我们先后三次对民俗村农家乐接待户进行了规范和整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给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加强民俗村建设的意见,民俗村的著名度越来越高,市上在我县召开了农家乐发展现场会。三是抓好景区建设。各文物单位共自筹资金*多万元,周公庙完成了太公正献殿的维修和对庙前广场进行了绿化美化,诸葛亮庙硬化和绿化了庙前广场,完成了钟鼓楼和山门的彩绘,县博物馆绿化美化了大院,周原博物馆整修了馆舍,并新安装了先进的自动报警系统。四是开展创建活动,我们以创建部级2a、nvw:st="on"unitname="a"sourcevalue="3"hasspace="false"negative="false"numbertype="1"tcsc="0">3a景区为目标,全面提升景区的档次,增强了旅游品位,诸葛亮庙2a级景区已顺利通过省旅游局检查验收命名,周公庙

3a级景区等待省局复查验收命名,周公庙和诸葛亮庙分别被省文物局评为“创佳评差”和文物工作先进单位。

五是积极开展旅游行业行风竞赛活动。我们以整顿作风、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先后开展了行风评议活动、导游员知识竞赛活动、纪律作风集中整顿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全市导游员大赛活动中,我县取得了县区最好的名次。

二、文物保护工作实现了第*个安全年

一年来,我们认真开展新《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和教育,完善文物保护的“双轨一体”制,坚持预防为主,保护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强文物安全,按照上级要求,我们签订了文物安全保护责任书,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强化了安全保护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各文博单位成立了安全机构,坚持开展文物警钟日和宣传月活动,查漏洞,添措施,增设备,开展防范演练,警钟长鸣,加强田野文物保护通讯员培训和联系,避免了文物盗掘和流失问题的发生,保证了文物古迹、旅游名胜、田野文物和馆藏文物的安全,实现了我县文物保护第*个安全年。

三、文化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我们以建设先进文化为主线,以群众文化活动为重点,狠抓文艺创作,开展大型文化活动,不断强化文化市场的管理,注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文化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顺利通过了省政府对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复查验收。专业和业余文艺创作成果显著,全县共创作发表各类诗歌、散文、小说、书画、摄影等作品*多件,其中在市以上刊物发表*余件,《困惑山庄》、《西岐民俗录》、《周文化与周公庙》等书稿已经出版或即将付印,剧本《凤鸣岐山》经省戏曲研究院改稿排练后,参加省第三届艺术节并获一等奖。一年来,先后举办了“信合杯”锣鼓社火游演、“发林杯”锣鼓大赛、*第二届青年歌手大赛、“岐山之夏”文化活动周、“迎十六大”群众秦腔大赛等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多次。坚持为广大群众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扫黄打非”和整顿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为重点,先后集中力量对印刷市场、网吧市场进行了集中整治,取缔无证经营单位*个,查获各类书刊230本,碟片1560盘,有效地净化了全县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万元的蔡家坡儿童文化乐园工程已动工建设,面积urcevalue="3200"hasspace="false"negative="false"numbertype="1"tcsc="0">*平方米的县电影公司和蔡家坡电影院综合楼建设已相继竣工交付使用,安乐镇、蔡家坡镇文化站建设也有了新的发展,安乐镇还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先进乡镇文化站。

四、广播电视工作健康发展

一年来,广播电视工作按照“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要求,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突出宣传报道“十六大”这一重点,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全年共组写新闻稿件4875篇,采用编发3862篇,省市采用118篇,开办“十六大”专栏*个,其中播发评论稿件68篇,现场报道和音响稿件87篇,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切实抓好广电传输网工程建设和开发实施县城地埋线改造工程××公里,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户,对小前端和村级有线电视设施进行了网络整合,以确保十六大安全播出为重点,开展了地面卫星接收设施专项治理和净化荧屏工作,保证了全县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

五、依法行政,精神文明和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年来,我们结合我县实际,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演出市场管理办法》、《*文化艺术培训管理办法》,以县

局名义出台了《旅游景点票检管理办法》,接受了县人大关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审议,开展了新《文物保护法》、《互联网上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深入开展“创佳评差”、“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局机关拆除了旱冰场,进行了绿化美化,系统各单位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党风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各单位认真实施了财务收支两条线、事务公开制度和党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一系列制度,不少单位党员干部在重要岗位发挥了骨干作用,干部职工的事业心、责任感增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明显提高。

回顾总结*年的工作,是我们文化旅游工作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一年,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意气奋发、斗志昂扬,克服工作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今后文化旅游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人大、县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文化旅游系统全体同志不懈努力、埋头苦干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局党委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文化旅游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部分干部职工学习抓得不紧,思想观念陈旧,工作不扎实,服务意识差,达不到与时俱进的要求;二是个别单位班子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管理不严,财务制度执行不到位;三是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事业发展,乡镇文化工作及基层文化活动比较薄弱,重点不突出,四是旅游业开发缓慢,特点不够突出,景点设施达不到一定要求;五是有线电视农村覆盖率低,电视台现有设施陈旧,图像不够清晰,群众意见大。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和克服。

二、*年工作任务

*年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我们文化旅游系统工作将面临着更加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我县文化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名县这个目标,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工作围绕苦练内功、多出精品,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开展,文物旅游工作围绕宣传开发、突出特色、增加效益进行,广电工作要围绕强化纪律、改善设施、提高质量来发展。加强文化旅游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为建设文化旅游名县作出新贡献。今年的工作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三个突破,搞好四项工作:

一、围绕中心,统一思想

县党代会和人代会响亮的提出了要把我县建成文化旅游名县,这对我们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是极大鼓舞,同时也带来了压力,文化旅游名县怎样建?如何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名县这个中心理清思路,出奇招,见成效。

我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也是文物旅游大县,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创建文化旅游名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抓住有利时机,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创建活动中去。当前,系统各单位在前一段纪律作风整顿的基础上,要紧紧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名县开展大学习、大讨论,以此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党代会、人代会有关文件,以此来统一思想,要充分认识建设文化旅游名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建设文化旅游名县,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在讨论中转变观念,理清思路,自加压力,通过讨论,每个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拿出建设文化旅游名县的实施意见,并抓好落实。

围绕中心,就是要求每个从事文化旅游工作的同志思想上紧扣中心,行动上落实中心,工作上时时处处体现中心,每年干几件创建文化旅游名县的实事、有影响的大事,在具体工作中要有创新精神,真正把我们岐山丰厚的文化积淀挖掘出来,把我们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使我县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大县。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

突出两个重点,就是要突出旅游开发和繁荣文化这两个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使其取得明显成效。

(一)突出特色旅游宣传和开发,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今年旅游工作要围绕宣传开发、突出特色、增加效益的思路开展工作。主要抓好以下五点:

一是抓好宣传促销。采取新闻媒体、大型文化活动、制作大型广告牌、配合市“两节一会”宣传及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加强与旅游中介组织、大中专院校、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推介和签约,广泛宣传周文化、三国文化和岐山饮食文化以及风景名胜,让外界了解岐山,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岐山观光旅游。

二是抓好特色旅游。要充分发挥周公庙、诸葛亮庙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资源优势,研究挖掘周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历史内涵,加快周文化和三国文化两大特色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打响“周文化寻根游”、“三国古战场怀古游”两大品牌。今年上半年,出版发行《周公庙与周文化》一书,在全系统掀起学习研究周文化的热潮。周公庙、诸葛亮庙要利用古庙会、旅游黄金周等有利时机,在景区组织举办周公、诸葛亮历史事迹展览、西岐锣鼓、曲艺表演、民间艺术品展销等丰富多彩的具有周文化和三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弘扬周文化和三国文化,显示我县旅游特色。要以“中国烹饪王国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为契机,挖掘和弘扬博大精深的岐山饮食文化,重点开发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岐山臊子面旅游产品,加强民俗园“农家乐”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臊子面接待户的文化品位,把民俗园建成集文化、名优小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型、园林式民俗园,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新亮点。

三是抓好开发建设。年内,周公庙3a级景区创建要通过国家命名,庙内东区要搞好开发、利用工作;诸葛亮庙要做好新开发项目的前期论证;周原博物馆要完成凤雏遗址的绿化任务;县博物馆重点搞好石刻陈列工作;民俗园年内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抓好旅游开发建设的同时,要采取项目洽谈会、印发项目宣传册等方式,搞好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有识之士投资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四是抓好优质服务。要在周公庙、诸葛亮庙等窗口服务单位,开展以“文明言行、优质服务”为重点的创“一流服务”活动。要采取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岗位服务竞赛、服务技能培训活动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服务质量。要以年初开展的系统纪律作风整顿为动力,促使旅游服务水平上个新台阶,树立起文化旅游名县的新形象。

五是抓好旅游市场秩序。要采取定期检查与突击整治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对全县文物旅游市场秩序的整治力度。重点整治景区环境卫生、治安、交通秩序,主要解决围追堵截、坑蒙欺诈游客以及乱收费等不良行为,突出旅游黄金周期间的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要通过开展以上工作,真正实现文物旅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力争年内创旅游直接收入*万元,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二)突出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切实搞好群众文化工作。

一要狠抓基层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工作。基层文化建设是农村文化工作*域文化事业的滩头阵地和基础。各乡镇要以贯彻落实7号文件和省办10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契机,以加强基层文化的“四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文化站的建设。要花力气、下功夫,以活动求设施,以设施求阵地,以阵地保经费,以经费增人员,不断强化基层文化阵地。

同时,要积极开展创建市级文化先进乡镇活动,青化、五丈原、枣林等乡镇要按照县上要求,对照创建实施方案,结合本乡镇实际,逐项落实,力争年内验收命名。要进一步加强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蔡家坡剧院年内要完成儿童文化园建设任务。

二要实施精品战略,抓好文艺创作。创作是艺术的生命,艺术创作历来是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树立精品意识,坚持“一手抓提高,一手抓普及”的方针,实施精品战略,采取一切积极有效地措施,在抓好专业创作队伍的同时,注重发挥业余文艺创作骨干的作用。县文化馆和蔡家坡文化馆要充分发挥文化馆的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对辖区业余创作人员的辅导培训工作,努力创作出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统

一、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贴近群众生活的文艺精品,力争年内有1-*件精品在全省乃至全国获奖,扩大岐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加强优秀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年内成立*书画家协会和业余作者协会。要积极搜集、整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发挥我县民间艺术资源优势,把这一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树立岐山民间艺术的特色品牌,为文化旅游名县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要大力发展文化交流,拓宽文化工作思路。文化交流是文艺工作者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扩大我县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年内,两个文化馆要加强与省内外兄弟单位的联系,通过在异地或在县内举办书画联展文化研究等方式,增进友谊,扩大岐山知名度。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拓宽文化工作思路,积极协助蔡家坡文化馆罗贯生馆长在西安办好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充分展示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实力和优势,进一步宣传岐山。

四要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县各乡镇和文化各单位要本着“小型、多样、灵活、分散”的原则,结合群众传统欣赏习惯,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并要利用传统节日和大型庆典活动,突出时代精神,精心组织重大文化演出活动,充分发挥其在各类文化活动中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年内,我们要继续办好*“周原乳业杯”歌手大赛、全县锣鼓大赛等大型文化活动,力争举办一台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演出。并要注重文化活动与旅游宣传相结合,实现文化与旅游的互联互动,以文化活动促进旅游业出效益,以旅游宣传开发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同时,要认真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县剧团、图书馆、新华书店、电影公司等单位,要积极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进村活动,积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认真抓好农村科教影片巡回放映工作,丰富农村特别是贫困偏远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五要净化文化市场,全面改善文化环境。要继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全县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按照省市文件要求,认真开展“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的整顿规范工作。要重点加大对印刷企业、网吧及音像市场的检查力度,查处一批群众反响强烈、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同时要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全县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的政策法规教育,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强守法经营意识,为建设文化旅游名县营造健康、优良的文化环境。

三、开拓创新、实现“三个突破”

“三个突破”就是要在重点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在乡镇文化站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在旅游开发上实现新的突破。

通过实施“三个突破”,改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

首先,集中精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县上给我们下达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有西岐大剧院工程、县博物馆建设工程、广电大楼工程、图书大厦工程等,任务十分艰巨、

压力非常之大,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攻坚克难、想方设法,力争这些项目实施。这些项目涉及单位目前要做好单位的土地和资产评估工作,做好项目的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加大跑市跑省力度,多渠道争取资金,使这些工程早日开工建设。

其次,强化措施抓好乡镇文化站建设。我县的蔡家坡镇文化站、安乐镇文化站已达到省级文化站建设标准,但有些乡镇到现在还没有文化站,群众活动没场地,文化活动不正常,因此,有关乡镇要把文化站建设当作创建文化旅游名县的重要措施来抓,力争在文化站建设上有新的突破,要争取省上对建成一个省级标准文化站补贴*万元的政策,采取新建或改建一站多功能等形式做到每个乡镇有文化站。今年县局将重点扶持抓好青化、五丈原、枣林等乡镇文化站建设和创建市级文化先进乡镇活动,力争年内达标。

第三,想方设法,抓好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我县两个著名景区总体发展比较好,这几年开发建设步子较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景区发展建设,因此,今年要在处理遗留问题、开发现有资源上有新的突破。周公庙要对现有欠帐一笔一笔核实,切实划清债权债务,对已建的凤凰楼尽快明晰产权,早日投入使用,对原来和周公庙建筑风格不协调的新建筑,按县政府要求,予以拆除,新建一些既有特色又符合周公庙古建风格的建筑,使其相得益彰。诸葛亮庙要实施庙前广场北扩工程,今年要完成土地征用工作。

四、认真扎实搞好四项工作

(一)坚持“预防为主,保护第一”的原则,加强文物安全。文物的珍贵和不可再生的属性,决定了文物及旅游工作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因此,各文博单位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经常性教育,认真学习贯彻新《文物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把文物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坚持开展文物安全警钟日和宣传月活动,教育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健全完善文物安全保护责任制,做到文物安全工作组织落实、制度健全、工作到位,保持与公安部门的紧密联系,加强田野文物保护,严厉打击盗掘古墓,走私文物犯罪活动,切实做好文物安全防范工作,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加强文物保护通讯员的联系和培训工作,实行定期巡查制度。加大文物交流、文物复仿制以及文物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做好文物安全保护工作,确保全县田野文物和馆藏文物万无一失。同时,要充分发挥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积极扩大文物外展业务,力争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增强自我壮大能力,推进文物事业全面发展。

(二)把好宣传导向,强化宣传管理,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1、新闻宣传要突出“

一、

三、三”,做到“四个一”。围绕“一条主线”就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三个热潮”,就是学习宣传十六大的热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潮,城市建设开发管理的热潮。营造“三个氛围”,就是着力营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良好氛围,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动员和激励全县人民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

坚持“一个统领”就是要唱响主旋律,把握“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贯彻“一个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唱响“一个基调”就是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围绕上述要求,县广播电视台要不断提高采编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树立精品意识,提高节目质量,遵守宣传纪律,把思想性、艺术型、观赏性较强的节目奉献给广大群众,为全县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

2、切实抓好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今年是网络发展年,要以提高网络整体质量、功能为目标,进一步加快信息网络化进程。省广电网络*中心要积极开展工作,主动与各乡镇联系,加大有线电视对乡镇延伸力度,重点抓好乡以下布缆建网,新增改造用户和扩大农村入网覆盖面,力争年内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400*户,要全面完*城东关地埋线工程,网络整合工作力争今年全面完成。要切实管理维护好网络,确保网络安全,严防差错事故。使用户常年看到图像清晰的电视节目,要巩固和扩大村村通成果,加强日常检查,解决好我县偏远贫困乡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3、强化广播电视社会化管理,确保安全播出。认真贯彻落实《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社会管理工作和行政执法力度,建立一支精干、高效、文明、专业的执法队伍,确保广播电视设施的安全,确保完整转播好中央、省、市一套节目。继续开展地面卫星接收设施专项治理和网络整合,逐步实现行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

1、以“创佳评差”活动为中心,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优质服务竞赛”、“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同时,各单位要认真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创建“治安模范单位”,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行业新形象。

2、切实抓好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党性党风教育。进一步增强全体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使广大党员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自觉把远大理想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推进各单位实行政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和物资采购制度,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建立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加强班子团结,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继续抓好预算外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切实加强财务内审,逐步理顺各单位的财务审批程序。

(四)强化教育管理,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宗旨意识。各单位要切实把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放在首位来抓,要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在全体干部职工中,特别是在领导班子中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业务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用正确的理论和先进的文化思想武装人,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增强宗旨意识,真正为群众干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敢于站在改革和发展的前沿,齐心协力抓工作,努力开创本单位的新局面。

2、加强财务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严禁胡支乱用,集体谋私,个人谋利。只有严格财务管理,才能引导职工增强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才能带出谋大事不谋小利的干部职工队伍。

3、加强职工队伍管理教育,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职工队伍管理教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工作纪律性,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有高效、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弄虚作假,力戒形式主义,减少应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文化旅游范文第7篇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旅游的实质就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旅游者从中可以获得精神与智力的满足,是―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需要的高级消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应该着力加快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其尽快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文化旅游

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是我国第一次将旅游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使得旅游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激活,旅游业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开阔。2012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对外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意见关于资本方面主要包括:坚持旅游业向民间资本全方位开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为民间旅游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和管理。

根据新元文智集团《2013年5月旅游产业月度监测报告》显示,旅游局重点提倡文明旅游,继续为出境游提供良好政策环境。旅游景区门票经济显现。同时,注重文物旅游景区中文物保护工作。当前,园区竞争已从拼政策、拼市场演变到拼实力的阶段。做强龙头企业,做长产业链,做强品牌,是提升园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港澳游签注恢复同时申请,台拟开放大陆客赴台多次签。

目前我国文化旅游总体上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形势,但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如仍然有不少地方认为文化旅游是软指标,未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高度来认识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作用;文化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为多部门管理,难于协调;现行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产业链短,市场开发不足,缺少文化旅游精品和品牌等。

吸引社会资本的注入,首先要看项目的价值。这个价值可以体现在直接盈利上,也可以体现在品牌效应上,文化旅游地点的选择、政府的支持力度、资本的构成情况、管理运营是否合理、中长期计划、投资与回报等等都是非常有说服力的筹码,简言之,想得到社会资本的注入,首先要自己明确项目的价值及能为投资者带来的好处,如果这个平衡点找不到,就只能期待慈善家给些资助了。

资本运作带给旅游企业质的飞跃

资本运作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决定的,市场配置资源即要求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之间进行流动,从而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动态优化。我国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只有极少数大企业,而且规模也偏小。由于我国知名企业集团规模太小、产品单一,无法同世界大企业相抗衡。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依靠推进资本运营。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把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组织结构,转变为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组织结构,从而促进龙头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组合: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市场的影响力;促进不同优势企业之间的互补,使重组后的企业既有市场,又有领先技术和发展后劲; 提高规模效益,以增强产品开发和创新的经济实力,带动产业整体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旅游企业分散经营,规模狭小,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和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是制约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旅游业上下生产环节各部门联合,取得联合规模效益。但是,旅游企业目前的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人力投入、市场容量等各种资源有限,企业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实力来扩大规模,而资本运作为其提供了一条捷径。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向集团化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动态,旅游企业集团化是适应旅游业社会分工、专业化协作、网络化连锁式服务走向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由旅游业的特点和市场竞争环境所决定的。

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等弊端,再加上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处在早期阶段,旅游企业大多是单体经营,地域性色彩浓重,兼并、收购、联合等企业组织调整行为受到体制性因素和市场发育不成熟的影响而成效不大。“形散神也散”的产业组织特征使得企业无法有效利用规模经济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必然导致我国旅游产业的弱小。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赢利能力角度看,还是从业务地点分布、业务类型多样性角度看,我国旅游企业与国外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相比较还存在相当巨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旅游企业往往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依靠各种各样的集团化和联合――既包括了本行业内部的联合,也包括行业间的联合;既包括了组织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等涉及产权整合的联合,也包括了联盟、特许经营、管理合同等不涉及产权的联合来克服旅游产业组织中“小”、“散”的不利因素,从而造就了众多强大的旅游企业集团。

我国旅游产业投资特点

旅游资源结构多样,相应的产权结构复杂,法律法规滞后大型景区内的旅游资源(资产)多样,其所有权结构比较复杂,一般可以分为资源性资产(景点)、经营性资产(提供辅助服务的资产,比如房屋、设施等)、公益性资产(道路桥梁,本地居民和游客共享的公共设施)、土地植被等资源、产权不明的其他资产等五类。涉及的行政管理部门有旅游局、建设部、宗教局、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土局、林业局、环保局、文物局等,部委都对以上类型的资产拥有不同程度的产权、管理权,而相应的法律存在缺位现象,从而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较高的协调成本和交易成本。

旅游业发展给区域经济带来的经济产出对区域经济带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通常被分解到各个产业部门中,其利润产出和投人不相 对应,这种现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完善和旅游目的地营销方面表现尤其明显。旅游开发或者旅游产业整合都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如果是景区开发类型的项目其投人产出的周期较长,这在一定程度对资金规模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在旅游产业整合过程中涉及的资产重组、股权回购、债务安排,信用结构设计都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持。

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横向产业,需要关联产业的支持,并且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不一,产业价值链各异,这就需要旅游投资具备自己的特色和专长,才能够实现提高产业投资效率。我国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阔,同时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在旅游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旅游业的成长一直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扰而开发不足,另一方面,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资金相对富足,但是旅游资源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游过度开发和重复建设。

旅游产业投资内容主体

新元文智集团《2013中国文化旅游产业运营模式与投资研究报告》,对六大文化旅游项目类型的深度研究及10余个重点案例进行全面展示和详尽分析,是深度与专业企业投资和运营参考工具。

对于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而言,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其中目的地社会发展是旅游开发和投资的根本目的,旅游经济发展只是其发展的手段,而环境和生态效益是目的地旅游发展的保障条件,最终促进本地旅游可持续发展。

旅游设施分为旅游上层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上层设施主要包括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工具)、旅游景区等方面,而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道路、医疗卫生、邮电、通讯、给排水、供电、供气等方面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收期长、回报率低,对产业资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而只能由地方政府对其进行投资。公共服务机构是为保障国内外游客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各种服务机构,如博物馆、美术馆、国家和地方公园、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市场监管和治安管理机构等,这些公共服务机构确保旅游者旅游休闲有着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为了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获取更多的旅游收入,旅游目的地政府借助媒体、旅游节庆、国内外旅游交易会等手段进行促销,促进本地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资源,但发展最终的动力是人才。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高级人才,培养更多的本地旅游服务人员,目的地政府在旅游高等教育、旅游培训以及旅游人才的引进方面都要进行大量的投资,以保证旅游业得以长期稳定发展。旅游目的地政府在资金宽裕的情况下可直接参与对旅游景区、旅游娱乐项目、旅游饭店等旅游六要素方面的投资。另外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方面也需要大量投资,这些投资基本由本地政府完成。

企业对旅游业进行投资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获取利润。旅游企业直接进行旅游产品的生产,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六要素服务。旅游企业也可以对上市旅游企业进行金融投资,购买其股票和债券,以分享上市公司的利润。就实体投资而言,旅游企业的旅游投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饭店与餐饮项目投资、旅游景区景点项目投资、旅游娱乐项目投资、旅游交通设施投资和旅游商品项目投资。

根据旅游规划和旅游地发展的需要,旅游企业在旅游目的地建设各种档次的宾馆、度假区、餐厅、风味餐厅、酒吧和咖啡厅、茶馆等项目,以满足旅游目的地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旅游景区景点项目投资是指依托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所进行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住宿、餐饮、旅游商店、旅游娱乐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资;为了丰富旅游目的地旅游内容,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旅游目的地非常重视娱乐方面的投资,如各种舞厅、歌厅、健身房、休闲浴场等方面的投资;为了实现国内外游客的空间位移,必须对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大交通以及旅游目的地区内小交通进行大量投资。其中大交通包括航空运输、水路运输、陆路运输。目前航空运输基本是由航空公司垄断,旅游企业主要投资于水上邮轮游艇项目、陆上汽车等运输工具。同时区内小交通如景区内旅游道路建设、游船码头、索道投资也是旅游企业投资的重点;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必须拥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企业可以参与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加工与销售,以丰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内涵。

旅游产业资金来源

旅游业是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的行业,旅游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内容,旅游业的发展也就是这六大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每一方面都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因此,旅游投资中,资金的筹措十分重要。一项很有前景的旅游项目,有可能由于筹措资金的方式不当或资金成本过高而造成经营亏损。资金筹措的方式是多渠道的,但是筹措资金的方式不同,会直接影响资金的成本水平,影响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旅游投资从资金来源角度,可分为国家投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和发行股票。亦可通过新元文智集团财务顾问帮助撰写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任务书。

国家投资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首要来源,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分配于旅游业的投资。国家投资分为基本建设拨款与基建拨改贷两种形式,其中拨款是国家财政部门按批准的预算对主管部门拨付的预算资金;拨改贷是国家预算安排的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贷款,即国家基本建设贷款。前者是国家无偿拨付的,后者需要按确定的利息率偿还。1988年起,为保证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一些重大社会发展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的稳定,国家建立了基本建设基金制度。它是从国家财政资金中划拨出来一部分资金用于基本建设的制度。

银行贷款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的第二个主要渠道。它分为两种,一是人民币贷款,二是外汇贷款。然而旅游企业要得到银行贷款并非易事,按照商业银行的规定,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经过一定的程序经国家或地方计划部门审批,然后向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或其他专业银行办理贷款。贷款利率除国际商业银行贷款采取分期按市场利息变化进行调整的浮动利率外,其余均采用适用的固定利率。

利用外资,即利用国外资金进行旅游投资。我国旅游业中利用外资的渠道或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利用外国政府、银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二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后者包括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经营、补偿贸易等。利用外资进行旅游基本建设必须经过一定审批程序有计划地进行,例如,要有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任务书。利用外资的好处是可以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使我国旅游业水平的提高。

旅游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股票是企业筹资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企业按照国家的法律,经政府主管机关核准后,可以将资本总额分成若干均等单位,即将股票卖给企业职工或社会公众。股票是企业在筹资时发给出资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的股份所有权书面凭证,是一种有价证券。利用股票方式筹集资金有两种情况。

旅游投资有助于社会进步

旅游投资可以扩大就业,提高被投资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业比发展其他非服务性行业更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每直接就业1人,就能给社会的其他行业(交通、通讯、建筑、商业、园林、副食品生产等)提供5个就业机会。由于我国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大都地处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会极大地改善这些地区的对外交通环境,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的建设与运营,也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人力、土地与物资的需求机会,同时还为地方财政扩大了税源。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迪庆州以往是一个位于滇、川、藏三省区交界的穷乡僻壤之地,在1997年成功地推出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后,1997年到2000年,接待游客年均增长29.29%,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72.8%,旅游总收入占全州GDP的30%左右。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年均提高20%以上,从业人员达1.5万人,年均递增20%。

旅游投资可加快被投资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促进文化交流。旅游活动是大量的人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交汇的过程,国内外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把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以及不同的文化带进来,也给被投资地区人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带来新的冲击,这有利于打破被投资地区的封闭状态,增进了当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往,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旅游投资有利于被投资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实践证明,凡是旅游经济开发成功的地方,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开发也比较好。这是因为旅游开发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良性促进的关系。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投资开发为例:随着旅游业的开展和接待外来游客的需要,民族地区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重又得到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又得到发展;传统的民族音乐、舞蹈、戏剧等重又受到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临湮灭的民族历史建筑重又得到维护和管理等等。所有这些原先几乎被抛弃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随着旅游开发而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独特文化资源。它不仅会受到旅游者的青睐,而且也使当地民族增强了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旅游投资可以让被投资地区通过后发优势,加快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后工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以“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会取代目前资源过度消耗的工业增长模式。也就是说,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将会越来越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生态效应,而具有生态优势的旅游投资地区通过旅游投资,正好可以使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未来的社会发展模式相一致。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投资地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发达地区先例可资借鉴,因此通过旅游投资开发,在客观上必然形成社会发展的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主要包括:一是被投资地区旅游投资可以利用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富余资金,同时还可借鉴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加快现代化进程。二是被投资地区旅游开发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其他地区用了很长时间才能走完的路程。三是被投资地区旅游投资中没有结构调整的沉重包袱,政府决定了的事可以立即干起来,改革发展的阻力小。

文化旅游范文第8篇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部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部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部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

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三要突出文化产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积极培育和提升骨干旅游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现代旅游业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提升旅游形象力、旅游营销力和旅游产品竞争力上做好文章。因此要大力扶持旅游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重视挖掘在我市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及文化名人,创作出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不断扩大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若缺少了本地文化底蕴和特色,就反映不出独有的精神内涵,就会失去它强大的吸引力。地域文化是发展旅游文化不可缺少的灵魂,更是旅游业突出特色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必须在发挥齐齐哈尔地域文化优势上动脑子、下功夫,使北疆鹤城成为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名城。

[论文关键词]齐齐哈尔;地域文化;旅游文化

文化旅游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五指山;黎族;文化旅游

一、魅力独具的历史文化

海南生态文明村建设十年来,自然生态保护区全国公认的成就,蓝天、白云、海岸、空气、森林等,随便举目四望,在海南岛的无论哪个地方都能举出一些让国内外游客称道的地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海南又制定了“绿色崛起”的新目标。相信用不了几年,海南岛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将会更好,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和彰显五指山的独特优势呢?记得一位国际著名人士说过:来中国主要看两样东西,一个是民族的,一个是古代的,这正是五指山独具魅力的地方。

(一)五指山是黎族文化的发祥地

据专家研究,由于海南岛面积较小,不具备人类起源的条件,“海南岛上的汉、黎、苗、回等各4族先民,大多是在各个历史时期(朝代)从祖国大陆各地先后移民而来的”,而黎族先民无疑是海南岛的最先发现者和最早居民。又据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一两万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即新石器时代阶段,海南岛已有人类居住,王学萍先生认为,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三亚市“落笔洞人”的祖先便是黎族先民。有人还进一步考证,当时的移民是从大陆在海南岛的西线登陆的,而且是在昌江流域向上游发展至五指山山区,最后聚集在今五指山一带定居下来。

(二)五指山是黎族先民活动的中心

黎族先民自距今约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足迹已遍布整个海南岛,过着每两三年迁徙一次的原始社会以狩猎、采集和原始农耕为主的生活。从唐朝开始,黎族在海南岛的分布“汉在,黎在腹地”的新格局已经形成。“这种局面,长期延续下来,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得到改变”。另外还有同时期人赵汝适的《诸蕃志》等,都不仅详细记载了五指山的地理自然情况,还用浓重的笔墨记载了当时黎族先民的居住环境、生产、风俗习惯、等,成为今天研究五指山黎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三)五指山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黎族先民世世代代以五指山为根据地,繁衍生息,勤劳耕耘,积淀了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是今天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

1.神话传说。有些因为时展的局限使人对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难以有合理的解释,于是编造了多种神话,从某些方面说,既表明黎族先民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代表了有丰富的想象力。如《大力神》神话:“古时天地相距很近,天上有七个太阳和月亮,人类深受其苦,难以为生。有个叫大力神的人,在一夜之间把天拱上高空,第二天又做了一张很大很大的弓箭,把太阳和月亮各射下了六个,为民除了害”。与此类似的神话传说还有《洪水的故事》、《葫芦瓜》、《姐弟俩》等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是旅游开发的极好素材。以往,我们可能缺乏一种民族的自信力,总是对有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远古神话不敢大力宣传。

2.风俗习惯。黎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俗,早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便有了明确记载,并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黎族的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已在2010年10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世界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他如三月三节、民歌、打柴舞、原始制陶技艺、树皮布制作技艺、钻木取火技艺、竹木器乐、船型屋营造技艺、黎族服饰等十项也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榜上有名,占到全海南省部级名录总数的48%,其丰富之程度可见一斑。但是,黎族的这些大量文化遗产,正在以十分惊人的速度消失。如我们这次对水满村的调查,黎族延续了几千年的文身习俗已经不见,别具特色的黎族服装已无人再穿,甚至整个村中连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文身的工具等都难找到,黎族最有特色的住房建筑——船型屋在几次大的房屋改造中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二、五指山的神奇之美

俗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喜马拉雅山是世界的屋脊,终年冰雪覆盖,只能是攀登者的乐园。五指山虽然海拔只有1867米,南北长40余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主体面积211平方千米,却非常符合“名山大川”的旅游条件,得益于五指山的挺拔险奇、植物茂密、珍禽异兽出没其间等多种资源,试作如下分析:

1.海南之中的区位优势。五指山因峰峦起伏成锯齿状,形似五指故名。在距今1.4亿至1.7亿年的地质时代,大自然给了海南岛特别的恩赐,将五指山凸起于海南岛中部,由鹦哥岭、黎母岭、雅加大岭、霸王岭、尖峰岭等5个山峰组成,为海南岛之“肺”,也是海南最高的山脉。五指山市坐落在群山怀抱之中,周围森林茂密,有“翡翠山城”之美誉;五指山东北与琼中、南与保亭县等接壤,形成集中的民族文化区域;海南中线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中,将贯穿五指山,成为通向海口和三亚之间的大动脉。五指山又是海南主要江河(如海南岛最大河流万泉河)的发源地,由五指山原始森林中的山泉水汇聚而成、被黎族尊称为“母亲河”的水满河则流经水满乡和水满村。五指山大峡谷既有急流险滩,又有舒缓悠静的平缓水区,是全国唯一可四季漂流的峡谷漂流点。

2.热带雨林的天之骄子——五指山的动植物。动植物因山水而生,有各种五色斑斓的动植物才使山体充满灵性。据生态专家研究,五指山野生动物524种,占全国动物总数的22%。又据1993年海南省林业部门的调查,当时兽类有8目60多种,鸟类有15目标41科200种;两栖爬行类5目52种;鱼类约39种。五指山热带雨林区有600多种蝴蝶,占中国蝶种的50%,它是唯一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的蝶种。

五指山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药材——南药,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计有药用价值的植物2000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40%,载入药典的有500多种,抗癌植物有137种。其中有名贵的五指山野生水满茶,五指山兰花120多种,目前尚处在初级开发阶段。

三、建设以水满乡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构想

目前,《五指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规划》包括部级自然保护区,又分为自然保护区(135平方公里)和东(琼中县境内514平方公里)区、西(五指山市境内238平方公里)区,总面积887平方公里。而将五指山风景名胜区定位为以热带雨林观光游览和黎苗民族文化展示为特色,融山地度假、体育休闲、避暑疗养为一体的海南中部生态旅游区的核心风景区。未来,该区将在充分保存和保护五指山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真实完整地体现海南名山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和风景审美价值。未来发展目标是将水满和上安景区列入国家旅游局5A级风景区。该《规划》还将五指山风景名胜区列为“特级保护区”并根据五指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不同类型,选择了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生物多样性、水域、石刻石碑等四项进行分类保护。《规划》还特别强调对风景名胜区的文化资源(黎族苗族民居、寺庙、石碑石刻)进行全面而有效地保护和展示,突出其文化精华,展现其历史文脉。但究竟该怎样具体实施,《规划》并没有也不可能涉及。笔者认为,应当围绕五指山风景名胜区资源建设“海南黎苗族生态博物馆群”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所谓“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和谐地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和新方法”。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目的,既要保护原生地的古代建筑、居住房屋、古井、寺庙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婚恋、丧葬、节日、传统、祭祀、礼仪、音乐、舞蹈、风俗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河流、山脉、道路、农田、林木等自然景观。只有这些文化,才带有泥土的芬芳,才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态的历史文化,也是充满活力的、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地域鲜明的、最富民间亲情的文化,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参考文献:

[1]王俞春.海南移民史志[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吴永章.黎族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3]王学萍主编.中国黎族[M].民族出版社,2004.

[4]阎根齐.建设与发展海南村(镇)生态博物馆的新模式[M].2011当代海南论坛文集.南海出版公司,2011.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2年度海南省社科联“旅游开发与黎族社会变迁”课题系列论文之一 ,课题编号:Hnsk﹙z﹚12-32。

文化旅游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文化;乡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9-0132-02

1 项目背景

西林县地处广西最西北端,位于东经104?29'~105?36',北纬24?01'~24?44',地处桂、滇、黔三省(区)结合部。全县面积3 019.58平方公里。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西林县享有“一肩挑三省”之美誉。

西林历史悠久,在古代,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古城,现发现在西林各地相继出土大量句町铜鼓、鎏金铜棺、鎏金铜马俑、铜钟、铜坐佣等精美文物。

西林历史文化是著名的岑氏“三总督”岑毓英、岑毓宝、岑春煊的故乡,其家族保留完好的明清土司建筑群具有当地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西林也是一个丰富多彩民族文化聚集地,民族有汉、瑶、苗、壮、彝等,各民族的民族风俗都保留完好。

2 项目简介

2.1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是驮娘江西林县境段沿岸,从月亮湖山庄至土黄段。

2.2 旅游带性质定位

以乡村文化旅游为功能导向,以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游览观光、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以科普教育、历史探秘等为辅助功能。

2.3 旅游带总体布局

2.3.1 布局构思

针对现有和潜在客源市场消费偏好,统筹考虑已有规划提出的各类项目,对驮娘河的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形态进行科学规划和战略布局,明确空间重点及发展走向,实现各区、段的有序开发和整体联动发展。

2.3.2 布局结构

驮娘江乡村文化旅游带采用轴带串联的布局形式,以驮娘江为主轴线,以十大景区(西林县城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句町国文化景区、句町祭祀坛遗址文化景区、宫保府文化景区、孝天下文化景区、月亮湾乡村旅游景区、乐美湾乡村旅游景区、风情湾乡村旅游景区、顺水湾乡村旅游景区、绿野湾乡村旅游景区)为节点支撑,深度整合驮娘江旅游资源。

3 西林驮娘江流域文化专题研究

西林驮娘江流域文化具体七大旅游主题文化――驮娘江孝文化、句町历史文化、宫保府文化、欧贵婚俗文化、驮娘江水文化、多民族原生态民俗文化、绿色农业文化。

3.1 驮娘江孝文化

驮娘江,以孝得名,宋代时,著名的壮族民族首领侬智高在此孝顺母亲,驮母亲过江的故事感动了世人。到了近代,又有岑氏家族将驮娘江的孝文化发扬光大。

现代的西林,西林县政府积极深入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新时代的孝子孝女。

3.2 句町历史文化

句町国是位于珠江腹地和红河腹地的结合部,战国至西汉末期发展至鼎盛,东汉国势逐渐衰落。句町国在历史上存在了583年。

在漫长的句町国发展史上,句町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及保留了自身神秘的民族奇具体来讲,配电网建设中的施工技术管理指的是将一系列科学有效技术管理措施应用到配电网工程的建设施工中,以此来保证可以顺利完成工程项目,保证工程质量。因为有很多外界因素都会影响到配电网的建设施工,那么在配电网工程管理中,就需要充分重视技术管理的作用,技术管理措施的采用,会对配电网的很多方面产生影响,比如工程造价、质量以及工期等等。在配电网的建设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的审核和管理采用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案,积极的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在新技术应用之前,需要对其进行考察和选择,不能够盲目的使用,或者是一味的拒绝,通过施工技术管理的合理选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1 配电网建设中施工技术管理分析

一是对配电网施工网络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配电网工程的施工之前,需要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工程施工情况,结合具体状况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优化网络结构,将那些无关紧要的施工步骤和施工环节从施工方案中清除出去,避免干扰到正常的施工过程。在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技术和手段来勘察施工范围内的线路,如果有较大问题出现于线路中,那么就需要改造这些线路,之后方可以进行施工,这样可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未来供电运行也安全。为了对供电线路的工作压力进行适当减轻,需要对施工设计中的供电半径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保证施工主干线的导线截面积符合相关要求,从而控制导线的总长度,这样施工质量才不会受到影响。

二是要对完工线路进行定期维护:在建设配电网的过程中,还需要定期经常的维护那些已经完工的线路,因为上文我们已经提到,配电网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施工,那么维护保养工作就不能够等到全线施工完成之后进行,需要结束本线路铺设工作之后就及时进行,这样线路施工的质量才可以得到保证。同时,要对电气设备进行合理选择,尽量选择那些质量较高的设备,从而实现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提高的目的。为了避免有突发故障出现于带电作业过程中,影响到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可以将带电检测设备应用进来,以此来全面监控电网,有故障出现,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另外,要结合工程具体情况,来对施工技术进行合理选择。

三是对施工环境妥善应对:因为配电网的建设和施工都是在户外进行的,那么外界环境因素就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就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来进行配电网的建设和施工。首先,需要对外力破坏特别重视,要合理布置配电网络的塔杆,除了要控制它与公路之间的距离之外,还需要将一些引入注目的警示标志设置上去,比如反光板等,这样就可以降低人为事故的发生率。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特别重视其他的干扰,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其次,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防范雷击破坏,如果将线路架设于空旷地带,就需要将防雷装置设置上去,比如绝缘子、避雷器等,结合具体情况来合理选择。另外,还需要认真勘查和研究周围环境,对于那些威胁到线路安全的树木,要进行一定的修剪;最后,还需要定期经常的维护施工设备,如果有工业区出现于施工过程中,那么为了避免设备受到工业污染的腐蚀,就需要对导线进行合理选择,尽量带有绝缘,或者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防范腐蚀。另外,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定期保养设备,避免施工建设中出现问题。

2 配电网建设断电施工基本技术管理要求

一是在配电网建设断电施工标准方面:首先,如果施工作业的周围,存在着带电设备,那么就需要检查工作人员的活动空间以及设备材料等,如果无法满足带电施工的标准,就需要断电。其次,如果有交叉状况出现于施工线路和附近的带电线路中,如果可能会接触到带电线路,或者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满足相关的安全要求时,就需要进行断电作业。

二是配电网施工安全距离:在配电网建设施工过程中,如果可能与其他的带电线路交叉,那么就需要按照一米的标准来控制安全距离。如果作业是在杆塔上进行的,并且还带有电线,那么按照0.7 m的标准来控制其与带电导线之间的距离。在地面作业时,特别是配电设备方面,如果施工人员和配电设备之间的距离没有达到标准要求,也就是0.7 m,那么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就需要将临时围栏设置上去,控制围栏和带电设备之间的距离,不能小于0.4 m。

三是要做好断电施工前后的勘察和善后:在作业之前,相关的施工人员需要认真的勘察研究施工现场,对施工环境以及断电范围等进行充分检查,要科学分析施工危险,结合勘察结果,来决定是否要断电施工。线路断电之后,为了保证出现各种意外事故,需要有相关的责任人来检查断电线路,保证断电线路足够安全之后,施工方可以开始。送电工作不能约定时间,需要保证彻底完成了施工任务,并且施工人员也已经脱离施工现场,足够安全之后方可以进行。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恶劣天气,比如大风、雷电等,对施工进度会产生严重影响,甚至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会受到威胁时,那么就需要将施工作业暂时停止下来,同时,清理施工现场,及时联系相关的运行单位,对断电时间进行延长。

3 结 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用电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要进行配电网的建设和施工,那么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就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地施工技术管理措施,保证配电网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本文只是提到了简单的几点,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努力,积累工作经验,采取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法,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本文简要分析了配电网建设中施工技术管理,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祝顺江.电力工程建设中配电网改造规划编制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7):123-125.

[2] 刘伟东.10 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4):87-89.

[3] 于中玉.小议配电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11):76-77.

[4] 马江彬.配电网建设施工技术管理分析探讨[J].电源技术应用,2013,2(2):43-46.风异俗,又传承了厚重而多元的民族文化神韵。

句町的历史文化主要体现在青铜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军事文化、艺术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青铜文化与宗教文化。

3.3 宫保府文化

西林县人杰地灵,尤以那劳镇那劳村岑氏土司“一门三总督”最为世人做瞩目:岑毓英、岑毓宝、岑春煊均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而至今仍保存下来的明清两代的岑氏土司古建筑群。以岑氏家族及其岑氏古建筑群为代表的岑氏宫保府家族文化,凭借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西林驮娘江流域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代表。

3.4 欧贵婚俗文化

桂滇边的驮娘江流域是2000多年前句町国的中心区域,在西林境内仍然保留着一种婚姻制度――欧贵婚姻,至今依旧广泛盛行。

直到现在,欧贵婚姻比例最高的村寨达81%。由此可见,欧贵婚俗仍然在驮娘江流域盛行,它是驮娘江流域最神秘、最具吸引力的民俗文化。

3.5 驮娘江水文化

驮娘江是滇东南和桂西北高地文明的发祥地,是古代文明的传输纽带,是货物交通的重要通道,是近代文明的重要组成。

多民族原生态民俗文化

宋代以前,西林一带是原住民族壮族及其先民聚居之地,元明时代以来,苗、瑶、汉、彝等民族先后从云贵高原或中原内地迁居至此,西林县最终形成了以壮族为主体,苗、瑶、彝等民族为辅的多民族共同居住之地。

3.6 绿色农业文化

西林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土壤多属酸性,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性好,自然肥力高。农业自古都是西林的核心产业,驮娘江流域也蕴含了深厚的绿色农业文化。

4 驮娘江流域文化开发价值分析

驮娘江流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统保留较为完整,人文景观资源价值很高,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传承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社会和谐价值、旅游开发价值以及消费价值等多重价值。

4.1 独特的文化价值

自古以来,壮族就生息繁衍于华南及西南地区。过去,许多历史学家在其著作中都留下了研究壮族先民的宝贵资料,特别是关于古句町国的历史资料。现在按时代顺序,对句町文化进行研究,通过了解驮娘江流域文化,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古句町国、壮族为首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及其民族内涵。

4.2 浓厚的历史传承价值

驮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六大类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岁月沧桑,传承流传下来,反映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变迁。通过对驮娘江流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以及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4.3 传统的科学知识价值

驮娘江流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对流域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存和反映,也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为后人获取某些知识信息,进行科学考古等历史研究提供主要依据。

4.4 民族的艺术审美价值

驮娘江流域原生态的多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经历史的传承和选择至今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各具特色,韵味各异,其魅力正是源于其本身所体现和传承的各个少数民族不同的审美心理。

4.5 凝聚族群、和谐社会的价值

驮娘江流域的句町濮人是壮、傣、老、泰等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们至今仍保留着诸多的原生同源词和相对稳定的原生态文化,凝结着民族群体深厚的情结。

4.6 文化的商品属性与经济开发价值

文化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具有商品属性,文化资源本身包含消费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变文化资源为经济资源,从而产生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胜梅.中华百孝故事[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9.

上一篇:巴蜀文化范文 下一篇:汉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