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3 00:48:16

文化局图书馆工作计划

文化局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心工作,以不断提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县”和 “文化旅游经济兴县”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局职能作用,以文化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全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为**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二、工作总体布局

围绕一条主线,即围绕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建设**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产业县”和“文化旅游经济兴县”这条主线;实现两个转化,即深入挖掘**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潜力,把潜在的民族、民间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力,把文化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突出四个重点,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色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围绕总体布局,推进各项工作,做到重点工作求突破,整体工作上水平,实现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2012年工作重点

(一)努力争取国家扩大内需建设资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积极抓好“两馆一站”建设,做好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规划、可研,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二是做好**县民族文化中心的项目规划,对古句町文化大观园项目进行招商引资,争取项目的尽快实施;三是向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请示、汇

报,争取增加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充实专业技术人才,理顺乡(镇)文化站管理机制,更好地开展文化活动服务社会。

(二)扎实开展好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服务社会。

(三)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扎实工作。

一是全力以赴,加快第三次全国文物普工作进度,并做好相关的文档记录,使文物普查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二是扎实做好文物征集工作,积极筹措文物征集经费,争取支持,按已上报的征集计划,全力做好散落在民间面临损毁、流失的珍贵文物征集工作,充实馆藏展示内容。三是积极推进两馆的提升改造,加大文物管理所、博物馆的建设力度,在现有基础上加以改造,充实内容,完善馆藏条件,提升展示的条件和水平,增强安全保卫,充实提高解说服务的内容和质量。 四是抓实**古城楼恢复重建的可研编制上报,抓好昊天阁、侬氏土司衙署、文笔塔等省、州、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和保护项目申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做好县内各历史文物古迹的抢救、维修、保护,恢复原貌,提升**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五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申请保护工作。

(四)延伸图书馆服务领域,实施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于“三农”。

加强图书馆建设力度,开展好阵地服务工作,强化图书馆的服务和辅导工作,拓宽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提高工作服务力度,增加建设图书分馆,指导好“农家书屋”建设;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

程建设,努力推进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进程,努力争取县委、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乡(镇)文化站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通过信息化、网络化、进而推动图书馆服务手段和模式,提高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文化局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1 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况

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历来为我馆所重视,在我馆开始准备建馆的1989年,便主动写报告报潮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同年10月,州府办发出了《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并指定我馆为市征集地方文献资料的工作机构,规定市范围各单位出版物每种检送2份交市图书馆收藏。潮州市升格后,1994年2月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及市文化局发了潮宣发[1994]3号文“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在此期间市图书馆陆续做了一些搜集工作。1992年8月开始建立地方文献库。1993年夏正式建立地方文献阅览室,入藏文献788种, 1766册。1994年4月开放地方报刊阅览,1995年初已收集地方文献1193种, 2286册,并建立分类目录、题名目录、责任者目录、分析目录等各种检索手段,著录卡片2400张,在此期间,我馆与汕头图书馆学会各兄弟馆联合出版了《潮汕文献书目》一书,收入该书条目近800条。

今年初,我馆把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作为一年的重要工作列入计划,在市文化局重视下,三月份由市文化局召开市文化界有关人士座谈会,研究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并由馆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开始有计划进行收集。目前,地方文献室收藏文献3269册1819种,袋装各种资料88袋,内藏资料几百件,地方性报刊56种,并向读者提供经常性的阅览和咨询。

2 一年来我馆地方文献征集情况

我馆地方文献的征集,根据图书馆学会规定的以下范围:一是潮州人的各种著述,二是不论是否潮州人,有关潮州各种事物的著述,古今中外皆予收藏。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是图书馆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认为必须从历史责任的高度抓好这件工作,在经费、人力不足和诸多主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既要有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更要有艰苦细致,坚持不懈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在征集中采取了如下做法:

(1)建立工作小组,成立由馆长、馆长助理,各部业务骨干组成的五人工作小组,协调行政、采编、外借厅及综合厅各个职能部门,配备2名专职人员,研究工作计划,开展征集工作。

(2)召开座谈会,三月份由市文化局主持召开文化工作知名人士座谈会,共商文献征集工作大计,并提供征集渠道,由此开始广泛接触社会有关人士,掌握征集线索。

(3)根据图书馆特点,全面开展征集工作。

在潮州市历史文化资料征集小组成立后,我馆地方文献工作全面展开。

①把地方文献列入我馆采编工作重点内容,从全国各地发行的“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中发现征订。如今年征订收藏的饶宗颐著《法藏敦煌书苑精华》等3种文献。从书店、书摊中发现地方文献,及时采购入藏。

②走访市属有关出版物单位,建立联系渠道,收集一批近年出版资料。如文联、市志办、党史办及市直单位,现已有税务局、地震局等10多个单位经常寄赠资料。

③从馆藏书库中析出地方文献,归入地方文献库。

④由馆长带队出访收集。今年共3次出访了汕头历史文化中心、“澄海图书馆”、“揭阳市志办”,交换、索取有价值的地方文献100多册。

⑤向潮汕9县市的文联、政协、党史办,县、市志办发函征集,建立联系渠道,陆续收藏了一些资料。

⑥利用《潮汕文献书目》等工具书,进行筛选,建立人名地址检索目录,列出有效征集对象230多人,著作610册,发函进行征集。如潮藉作家郭光豹接信后把他几十册著作寄赠。整理出汕头、汕大、韩师图书馆、潮州、揭阳博物馆五馆珍藏的地方文献目录,作为今后复印或拍照之用。

⑦利用《高校潮籍人才录》、《潮州名人录》等书建立潮州、潮安籍著者、分类一览表,有针对性进行征集。

⑧向民间借来或热心人提供原件复印。上半年就有7种13册。如清朝翁方纲《粤东金石录.潮州府金石》、饶锷先生《夭啸楼集》、《潮州丛著初编》、邱玉麟《回回诗》及《东津刘氏族谱》等。

⑨接待上门捐赠。检察院程志伟上门热心引进,使香港王汉翘先生捐赠清末民初《三》手抄本,潮州海关干部许长源捐赠潮州著名琵琶演奏家王泽如先生遗著曲谱手抄本,很可能都是孤本。蔡绍彬捐赠《潮州耆旧集》线装本等。还有当年座机技术负责人,金石林立仁先生之弟林立国三次来馆,捐赠林立仁先生一些零星资料。

⑩委托征集。当四个月前获悉第八届世界潮团联谊会在香港召开的消息,即上门委托侨联有关领导,利用参加会议之便,代为收集国际潮团资料。

(4)在征集中联络乡情乡谊,得到国内外潮人热烈响应。

我馆在收集文献工作中,由于指导思想比较明确,工作主动深入,在广泛联系各地潮人中,主动介绍本馆收藏地方文献的目的和本馆的情况,言词恳切,收集到的文献也及时加工、整理、利用,收到良好社会效益,在国内外知识界中,对联络乡情乡谊,弘扬古城文化,开辟了一个

小小窗口。 ①年届70的香港潮籍语言学家林莲仙博士,接到我馆去信后,连续四次来函寄赠文献,第一封寄出1册,第二封寄亲笔书法1幅,第三封寄书3册。第四封寄来书法影印件并建议我馆到汕大复印她未出版的潮语论著。

②香港陈鸿举先生接信后除寄来著作外,自愿提出代为本馆在香港、东南亚征集资料,已为本馆联系到马来西亚陈雪风先生和泰国姚宗伟先生,并已寄来各自的专著,姚先生一寄就是50册。

③在北京的詹昭宁先生和广州蔡照浩先生接到征集函后,除了寄来自己专著还主动提供新线索或写信给家乡,让乡人寄来族谱。

④广州吴秀英女士接到本馆给其丈夫的征集函时非常感动,其丈夫已逝世2年,热情寄来丈夫遗著并对本馆着意收藏表示感谢。

⑤潮阳陈鸿益先生赠书后接到感谢卡,来信建议另具名著者,并由他寄往美国集资料。

⑥汕头原政协主席陈谦先生已80岁高龄,除了寄赠本人著作,还来信详细询问本馆地方文献工作情况,并主动文献20多种。

⑦桂林杜元实先生除了寄来文献17册,还寄来合家照片,令人倍感乡梓情谊之亲切。

⑧河南医科大学教授蔡访劝,尽管原籍揭西,但听到本馆从事地方文献收集非常高兴,来信要求了解本馆情况,说是:“赤子在外,对家乡情况很想知道”。

3 我馆地方文献的管理和利用情况

为了做好征集工作和长期保藏好地方文献,我们边收集、边扩大线索、边加工分类、边入藏利用,逐步完善征集手段和检索手段。

(1)完善征集手段

①建立地方文献征集对象的通信地址名录,作为征集资料依据。

②建立地方文献索讨登记表,记录函索情况、结果。

③建立地方文献赠送登记表,记录所有到馆的索赠或主动赠送的单位和个人情况。

④建立地方文献入藏动态登记表,记录各类文献入藏上架的种数、册数的动态。

⑤建立地方文献工作记事本,记录征集重大事项,及时总结工作。

(2)建立检索手段

①建立地方文献分类目录,按地方文献的学科属性分类。

②建立地方文献题名目录,按地方文献的题名笔顺,检索所需文献。

③建立地方文献责任者目录,可随时检索某一责任者的著述在我馆入藏情况。

④建立地方文献分析目录,从一般图书中析出属于地方文献篇章,既有分类分析,也有责任者分析。

凡分类加工的图书资料,入地方文献室收藏,接受参考咨询。一年来接受947人次,阅览咨询2610册次,解决了一批有关学术研究、科技咨询的问题,逐渐发挥文献作用。

4 目前我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需解决的问题

(1)征集工作存在结构性的缺点。目前存在:当代多,古代少;潮州多,外县少;大陆多,海外少;潮汕人写的书多,写潮汕的书少;一般书籍多,珍贵书籍少等结构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因素复杂,但应作为征集工作中的问题,长期注意,不断改善。

(2)缺乏专业人员。馆配备2个专职人员均属临时性质人员。急需落实既有专业知识,又能固定、专职,以保持地方文献工作的连续性。

(3)缺乏设备和经费。在征集中有大量文献需复印,急需配备复印机;征集到的地方文献需防虫防尘,书橱保藏;部分珍贵书籍需要防盗设施;但征集中缺乏专项经费,需进一步呈请领导妥善解决。

文化局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龙兆佛;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9.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1-0051-02

1952年末,广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广西省立南宁图书馆(1954年更名为“广西省第二图书馆”,1980年更为现名“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1953年,在现南宁市人民公园内(当时尚未建人民公园)新建馆舍,任命原广西省第一图书馆馆长唐现之为馆长,龙兆佛为副馆长。由于唐现之未到任,由龙兆佛全面负责和主持工作,因此龙兆佛实际上是广西省立南宁图书馆的首任馆长。

龙兆佛(1902―1975),别号承之,湖南常德人。1924年至1926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文学系,192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学院。新中国成立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先后在贺县女子师范讲习所,广西省立第二、第三师范学校,广西省第二中学,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常德隽新私立中学任教。曾创办桂林松坡中学(私立)并任首届校长。1935年任广西省政府咨询。1937年至1944年间,任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馆长。1945年任广西私立松坡中学校长。1948年7月至1949年10月在广西大学任副教授兼松坡中学教员。

除了教育领域,龙兆佛对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也是颇有研究的。他曾任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主任,广西省政府图书馆主任兼档案室主任及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馆长等职。1940年,他编著的《档案管理法》一书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龙兆佛1949年11月至1951年2月仍任桂林松坡中学校长及桂林师范学校教员,1951年3月至1953年2月任桂林广西美术专科学校总务主任。1953年3月,广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广西省立南宁图书馆后,任命龙兆佛为该馆副馆长(1953年6月至1957年)。

龙兆佛到南宁任职后,于1956年加入派“广西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成为一般会员。在1957年“反右”时,被错划为“”,受到降级降职处分。1961年宣布被摘掉“”帽子,1979年3月政策落实,其得到,恢复了名誉。

龙兆佛1971年退休,1975年病逝。生前除出版《档案管理法》外,编著了《广西地理沿革简编》,参与编辑了《广西历代农业史料》《广西历代郡县沿革简编》。所发表的文章,目前能找到的仅有《建设研究》1941年9月出版的第六卷所刊《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概况》一文。

龙兆佛在省立南宁图书馆任职期间受到了错误的、沉重的处理,但他在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任馆长时间较长,共7年(1937―1944)。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桂林人口激增,1936年该馆《广西省立第一图书馆章程》公布后,龙兆佛除加强馆内借阅活动外,把原来的“巡回文库”改为“活动文库”,分东、南、西、北、中五路,定期、定员、定线向馆外借阅,从而方便了读者,使日均读者借阅人次由起初100人左右增至400人有余。龙兆佛还明确提出“藏与用的关系并重”,在“用”字上下工夫的借阅方针,推行日开放13小时,全年(包括节假日)全部开放的管理制度(如此长的开馆时间,当时全国图书馆还少有),并辅导各中学和省立图书馆开展借阅活动。1941年,龙兆佛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避免日寇空袭,又在风景优美、便于隐蔽的七星岩栖霞寺组织建立了栖霞分馆,将移藏在农村和岩洞里的图书取出来置于该分馆,提供借阅服务,读者日均达600余人次。与此同时,桂林图书馆开始办理押金借书和铺保借书,凭借书证每次限借两册,日均外借图书200余册次,年外借72000多册次。为了宣传抗日,该馆还将抗战教育展览室扩充为抗日通俗阅览室,并增加陈列部分抗日通俗书报,这样,一般粗识文字的抗日民众也能来馆阅读了。

龙兆佛在广西省立南宁图书馆任副馆长、全面主持工作期间,工作如何,有何业绩,可惜那个时期的员工至今尚存者已难找到,无从了解。笔者仅从《广西图书馆史料辑略》中找到《广西省第二图书馆1955年度工作总结》《1956年工作计划纲要》《195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等有文字记载的原始材料,从中可窥见一斑。

1955年,广西省第二图书馆图书流通总数为255 737册次,读者210 389人次,经常流通新书约4万余册,平均每本书流通率约6次,发借书证2 726个,发展借书小组304个,建立流通站16个,举办读书报告会6次,读者座谈会3次,图书、图片展览33次,编印资料索引20种,解答读者咨询419次,整理新书8 410种、19 279册,整理旧书8 507种、17 575册。行政方面,扩大了围墙,修理了馆舍并在北宁街建筑了阅览室楼房、平房各一座,在市中心区专设阅览室,大大方便了读者来馆阅读。1956年,龙兆佛提出要简化机构(设采编、保管、阅览、推广四组),加强领导、加强思想改造和业务学习,确定采购图书原则,健全采访方法,改进图书登记工作,编印新书简报,充实阅览室藏书,取消附卡借书制,增加工厂工地和农村流动图书站,加强农村图书室业务辅导,等等。正如195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所显示,半年来该馆加强了阅览工作,在北宁街阅览室开放后,设座位320个,平均每天阅览读者在1 000人次以上,举办了报告会、故事会7次,图书展览14次,新书陈列展出图书3 113册、图片941张,解答读者咨询247件,等等。

从这些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及半年工作总结可见,图书馆各项工作是有成绩的,是在不断发展的。这当然是在文化局的正确领导和全馆职工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与龙兆佛亲自主持是分不开的,也与他在桂林图书馆主政时主张“藏用并重,在用字上下工夫”的借阅方针是一脉相承的。

上文提到,龙兆佛1940年曾出版了《档案管理法》一书,可惜广西图书馆与桂林图书馆均未收藏、难以评介。1983年8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龙兆佛与莫凤欣合编的《广西地理沿革简编》,全书约20万字。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沿革和广西各市、县地名沿革为莫凤欣编写,广西各市、县沿革表及广西古今地名索引为龙兆佛编写。沿革表按南宁、桂林、柳州、梧州四市和邕宁等83个县(市)分别列出从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4个时期各地名的沿革。比如,笔者要找老家兴业县,在六画第239页很快查到“兴业县,唐置,治所在今玉林县”的记述,查检十分便捷。正如广西诗人、历史学家莫乃群(1911―1990)在该书题词所言:“我国历史悠久,地名和行政区域,历代各有沿革,故须借助于地名词典和历史地图才能明了。本书就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县分别考查其地名的沿袭或变革加以说明,便于读者阅览,是一本有益的工具书。”

龙兆佛被错划为“”后被降了职,不再主持全馆工作,但其花了不少心血编成《广西各市、县沿革表》,为后人留下了“一本有益的工具书”,功不可没。

[收稿日期]2015-09-21

文化局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年初我们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2012年文化工作计划、开展“三下乡”活动及春节和两会期间文化工作的实施方案、梨花节、松茸节、及国庆60周年文艺活动方案,制定了广场文化活动方案、培训工作计划,并制定了相关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特别是在群众文化工作上,为加强文化工作的领导,并把其列入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我局一件大事来抓。定期召开局长办公会研究群众文化工作。成立了群众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文化体育服务承诺制、落实了建设“法治型、服务型、责任型、效能型”机关实施方案。

二、文化活动为主题,开展广场文化活动。

以广场文化活动为龙头,组织各基层单位、社区、民

间团体开展文化活动。二00九年我们开展了第六个“文化体育年”活动。所谓“文化体育年”活动,是以广场为中心活动场所,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带动全市各基层单位、社区、民间团体的文化建设,为我市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支持。在我们组织之下,让全市各基层单位、社区、学校、部队民间团体的更多群众加入到广场文化活动中来,使广场成为我市基层文化建设的表演舞台。为了使更多的群众参加广场文化活动,“三节”期间组织了大型“秧歌会”、礼花表演、灯展等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各乡镇文化站在文化馆的组织指导下,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许多村、屯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使全市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起来。在“两节”期间,我市七个乡镇、两个街道、25个社区,在文化站及社区文体管理员的组织下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举办秧歌联欢活动近百次、文艺活动达86场次,总人数达一万多人。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基层文化建设阵地作用。

图书馆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基层文化建设中

四、文物工作。

今年我们继续开展了“朝鲜族民俗展览”和“间岛日

本总领事馆——日帝侵华罪证”展览,上半年共接待

2012年文化新闻出版和人体育局工作总结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

文化局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允许”代表原来不能做的,现在可以做了,这涉及到参与文化市场的合法性问题、资格的问题。比如说出版,对外出版原来就不允许社会资本参与。现在《决定》允许了,这样有一些企业家就愿意去探索,扩大中国出版物国际影响力。再说制作电视节目,以前是必须有制作许可证,否则就是非法的。现在允许制作和播出分开,不管谁制作,电视台都可以买来播;当然你做得不好,我也可以不买。这样就打破了一些壁垒和,激活了市场。

“允许”的话,你做就行了,我不管你。但是“支持”的话,我还要帮助你克服一些障碍和困难。“支持”会有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要支持什么,怎么支持,有一些条款,然后指定相关的责任部门去执行,很具体。例如,文化企业想到境外开拓市场了,可以申请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企业在境外要落地,可以找外交部门帮忙。应该找哪个部门,怎么支持法,都会有具体的规定。

《决定》中还提到几处“鼓励”,如“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鼓励”的意思是,这是好事,你快起来干吧,你没有胆子我帮你壮胆。首先,在态度上是肯定的;其次,怎么鼓励也要落实到具体措施,可以通过设置奖项来体现鼓励,还可以通过政策倾斜来体现。鼓励,不仅是主观态度,还要通过客观可把握的东西来体现。

《决定》中出现更多的是“推动”,例如“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是一个很形象的词,它不动你要推;它想动但是阻力大、困难多,你就帮着推;它走得慢你也去推。

“推动”意味着加快由现有状态向目标状态的进程,背后往往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例如《规定》说:“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要推动就要有要求,要制定相关的章程,理事会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在图书馆、博物馆的工作机制是怎样的;要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进度要求,例如这理事会什么时候成立;然后还要指定人或者机构去督促检查他做了没有。这需要考虑到很多具体情况。例如“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这些人来了是义务劳动还是有报酬的?如果产生经济上的需求,那该谁负责?这些问题主管单位都得考虑。如果说人家不能白劳动,那就要保证理事会经费。如果是理事会本身去拓展财源的话,那就要制定一个拓展财源的政策,明确理事会是否有权在社会上募捐,交不交税。都要有很具体很细的规定。而如果这些规定不利于理事会参与文化事业管理,那就不是推动,就等于是在阻碍这个事情。

现在这个《决定》还是一个工作部署,基本要求,要把它落实的话,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例如现在很多县的文化局由于财力有限,基本上就不管文化了,让所属的文化单位自谋生路。这些文化单位有办法的或者有思路的,还能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要是没办法、没思路,文化就开始荒废了,有的文化馆就开商店、卖东西了。目前基层文化设施情况比较乱,所以要重新查,例如这个地区有多少文化场馆,谁在管?现在都在干吗?他们的资金怎么解决的?他们的人员都在做什么?要调查摸底,找出问题是什么,集中解决这些问题,让文化服务和群众文化需求相对接。

(作者为中央政策研究室原文化局局长)

文化局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佟强调,要提炼“赤峰精神”,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改革意识,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一条适合市情的文化繁荣发展新路。

在赤峰广播电视台,佟来到《直播生活》节目演播间,向正在工作的编辑详细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播出时间,还到广播录播间看望了编辑人员。

在听取了市广电局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后,佟说,多年来,赤峰广播电视台为我市的思想文化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工作有思路,为我市新闻传播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临近年末,要在有效的时间内,抓好完成年初工作计划。

要重视网络整合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按时完成网络整合工作。要重视农村牧区的电影放映工作,积极发挥电影对人生的影响作用。要抓好文化产业发展,发扬“赤峰精神”,赤峰的文化产业大有前途。

在市民族歌舞剧院、市图书馆、赤峰书画院、市群艺馆,佟来到练功房、阅览室察看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基础设施,随后听取了市文化局负责人的汇报。

在听取了汇报后,佟强调,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事业,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要落实好中央的文化产业精神,把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发展意见真正落到实处,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我市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发展。

在赤峰日报传媒集团,当了解到近年来集团一手抓文化产业、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机制改革的发展思路,使得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发行量和营业额都呈增长势头时,佟对这些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针对当前的局面和今后的发展他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抓准报纸的定位,作为党报,《赤峰日报》的宣传方向和舆论导向不可动摇。

二是要发挥好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报社应加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优化“四报一网”的功能,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是体制改革成效大,在事业单位改革步履维艰的局面下,《赤峰日报》仍能有所创新、有所成效,值得肯定。

佟说,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走起来不容易,会面临很多困难,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多出新思路、新点子,克服转制初期的困难,既要开源又要节流,争取早日进入良性轨道。

文化局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24-0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离不开文化。基层图书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研究平台和文化地位。基本单元库是指具有基本的书馆规模,基本藏书,基本的人员配置以及固定时间开放图书时间。基层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及图书馆服务体系至关重要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贫困地区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明显滞后,严重制约了图书馆事业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基层图书的意义与现状

基层图书馆是国家法律的制定,是地方税收的支持,被视为基本单位信托基金的管理。基本单元库可以提供许多服务通过其无与伦比的公差为弱势群体。第一,它通过向所有人敞开大门,提供安全,温暖的,中性的阅读和学习的空间,帮助弱势群体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其次,基层图书馆可以通过提供指出或个性化阅读服务,为弱势群体的信息服务和培训服务,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总之,基本的单元库提供了安全的社区,热忱,中性,面对所有人的空间,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的港湾;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和服务;为了满足人们互相交往的需要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业务探讨的共享空间,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目前,我国基层图书馆的图书采购资金的缺乏使县级馆不能持续稳定的文学库存补货,巨大的图书馆也逐渐“空壳”,即表现为有大厅有人没有书,在中西部地区,几年几年许多县图书馆有没有买的书或很少买书。住宅老化陈旧,设施设备落后。绝大多数县级图书馆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许多县图书馆设备,几十年前的事情,把重要的社会信息化的节点的基层图书馆,盲稍微信息化的文明成果。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县级图书馆员工队伍庞大,但是,宪法是无序的,专业是非常稀缺的。总之,特别是困难的我国基层图书馆面临贫困地区图书馆的位置,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作用效果。此外,图书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能获得在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期需要,甚至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包袱和负担;又是图书馆自身机制僵化,观念陈旧,服务面窄,服务手段落后,方式单一,无法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可持续发展建设基层图书馆策略

2.1 提高领导对基层图书馆事业的重视

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和巩固,领导重视是关键。但必须引起领导重视基层图书馆,思想认识要到位。除了基层领导自己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也要加强宏观指导的力度。因为基层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文化管理部门宏观指导的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理解程度的基层领导。文化主管部门必须订阅基层图书馆建设规划评价细则,发展评价的基本单元库检验,构建基层图书馆为基层党委,执政政府的任期目标得到稳固。要总结新形势下到基层图书馆建设的不断的经验,善于发现和培养基层图书馆建设模式,激发基层领导的这些先进的模式,促进提高,他们知道。总之,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导致越来越多的许多基层领导达成这样的共识:没有基层文化建设,任何城乡现代化的形象都是异常的,病态的;没有基层文化建设,也没有整个城市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2 加快公共图书馆立法进程

有法律保障的基本单位是图书馆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保障。制定《公共图书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对基层图书馆价值上升的是国家意志,使其获得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保障,避免“人治代替法治”现象的出现,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基层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宣传公共图书馆立法的意义,提出公共图书馆立法的积极的进步。只有与完善公共图书馆法律体系的建立,我们才可以用法律来保证各级图书馆的金融投资,来规范基层图书馆依法管理,加强基础与法律服务功能单元库,保证基层图书馆的功能与法显示,从而实现与基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规律,促进目标。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总分馆系统,必须对现行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渐移动,逐渐对基层图书馆建设的主体,第一步应该是负责的基层图书馆建设的图书馆,区政府将整个地区基层图书馆建设人力,金融,物质资源统一到地区图书馆,图书馆面积规划整个地区基层图书馆建设,统一调度和控制人力资源,财务,物资资源;第二步应建立专家委员会,由深圳图书馆专家组成,归市文化局直接管理,进行专家协会的行业管理着整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实现市,区两级间图书馆总分大厅系统,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图书馆网络集成的垂直管理系统。

2.3 构建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构建并在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突出每个服务工作。在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员配置和建立也比较稳定,各项服务工作能正常开展;但在乡镇公共图书馆不能正常发育,在乡镇公共图书馆行政人员通常是兼职的,而且大多都是在乡镇行政机构改革合并谁分歧的人员,在企业管理上还不成熟,还兼营其他娱乐活动和乡镇机构的工作等等,都不能进行正常的开启时间和大厅管理。充分利用政策,加强对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最重要的是乡镇政府必须转变工作职能,建立了领导和工作机制,包括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成就村庄和城镇的发展水平,重发展素质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同时,行政人员的人事编制和工作职责,提高培训,投资等集成的领导工作职责,整合中的村庄和城镇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使它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情况,项目管理。

2.4 建立图书馆经费保障机制

提高资金以各种方式,争取地方财政部门的支持,加大投入实践,保证按时足额到位的建设资金。同时,基层图书馆也应进行各种形式的公共关系活动,主动争取捐赠或社会集团资助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探索构建图书馆的有效模式。为基本单元的信息资源中心,基本单元库可以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特别是乡镇,村级图书馆可以提供农业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提供农产品销售中介服务参与建立,农村图书信息等工作岗位。此外,在加强基层图书馆的传统服务领域,还应开辟了新的领域;喜欢,提供的COM商业信息,多媒体培养证实,终身教育资源,年轻人多媒体阅览平台等。

三、结束语

总之,基层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图书馆学研究者已经探索和不断创新,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基层图书馆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服务系统的整个社会,提供了通用的平等,利益和全体人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积极呼吁政府和社会关注支持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人必须自律,自强,才能赢得现有的空间,赢得社会的尊重,实现基层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佩青.论文化改革发展大环境下基层图书馆的内部创新和社会保障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5)

[2]杨宇平.重庆基层图书馆“共享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3]段波.新政策环境下中西部基层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之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01)

[4]罗新.中国移动我国通信行业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J].中国新通信.2011.(09)

文化局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方文献;采访工作;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72-02

地方文献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是反映某一地区政治沿革、经济发展、自然环境、风俗民情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的总和。它能为人们研究和探索特定区域的历史和未来提供翔实的信息,对本地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共图书馆作为本地的中心图书馆,应该担负起征集并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社会义务。因此,提高对地方文献的认识,掌握地方文献征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以天津图书馆为例,通过多年从事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的实践经历,结合相关案例,探讨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一、掌握出版信息,灵活运用采集方式

地方文献征集是一项烦琐细致的工作,涉及面很广。搞好这项工作的前提是要充分掌握征集的线索,即掌握信息,主动征集,开辟多种多样的征集渠道,采用灵活多变的收集方式。天津图书馆的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对重点单位进行上门采访,由专职人员到市志办公室、政协委员会、文联、新闻出版等职能部门进行上门征集,并且长期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本市有关地方志和专业志编写出版信息与动态。另一方面通过浏览本地有关报纸,一旦发现地方文献出版信息,积极与采编部门核实是否已经订购,并且做好地方文献采访目录进行征集。同时,专职人员还密切关注全市重大会议的动态,进行追踪搜集。

天津图书馆对天津历史照片的灵活采集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范例。1939年8月发生的罕见水灾,淹没天津整个市区,许多地方水深约2米。当时中国摄影公司派人在天津各重要街区进行拍摄,并制成印刷版照片,数量达130余张。这些照片不仅充分反映了水灾的真实情况,同时也反映了现已大部分消失的重要历史建筑景观。无论从建筑学、天津地方史,还是气象灾害史的角度来说,其文献价值不言而喻。但这些资料流落民间,很难探寻。直到2000年前后,这些珍贵的照片出现在天津沈阳道旧货市场上,由一位书商持有。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民国文献研究史的同志得知此信息后,经主管领导同意后,与书商多次商谈,最终使资料收藏于天津图书馆,这为今后研究天津的历史保存了一套完整的资料。

地方文献在采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于采访一般文献的情况。主要反映在:一是采访民间收藏;二是定价问题;三是手续问题。

首先,对于采访民间收藏,采访人员应主动走出馆门,通过各种渠道探询地方文献下落。经书市、拍卖会、旧书市场等活动场所,掌握地方文献交流市场的行情,做到大致了解本地区的地方文献分布、流落情况、及时收集流落在民间的地方文献。

其次,定价问题。有许多内部资料,特别是民间私人手中的历史文献(家谱、老照片)等,它们不像现今出版物有明码标价。即使有的有标价,但因文献印数少,史料价值高,以及时代因素,其开价已远远超过一般标价。目前,全国收购这类文献又无统一的规定,一般以现行市场时价为准。因此,在采访的具体交涉中,采访人员应认真鉴别文献质量,确认文献无误后,再与出售人员商谈价格。收购文献价格一般应低于市场时价为宜。如果死搬教条,坚持按文献标价收购,就很可能错过收购机会。因此在定价问题上应灵活把握,确为珍品的,高价收入也值得,尽可能使民间散落的珍贵地方文献归公所用。

再次,手续问题。图书馆购入图书资料,书店等必须出示正式发票,才能入账。但民间及社会团体收藏的地方文献很难提供正式发票,给入账造成困难。在这一问题上既要慎重遵守制度,又要灵活、变通。可向有关主管部门及财务管理部门上交专题报告说明情况,请他们批准实行专用凭据作为购入文献的依据。

二、建立成员馆共享方式,实现数字化管理

文献的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应着眼于全地区。公共图书馆要利用区、县图书馆的协作关系,建立“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共享协作网”,进行联合征集、互相征集、各馆确立各自专题的地方特藏,分配文献资源复本,既防止资源重复建设,又达到资源合作共享的目的。

天津图书馆采编中心积极与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天津市档案馆、史志办、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在全市开展地方文献资源的调查、核实、编目等工作。利用UACN软件编制“采编中心”成员馆的联合目录,将天津80余家地方成员馆纳入资源共享的范围中。该中心通过建立天津地方文献书目联合检索数据库,根据与“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协议,为各成员馆提供馆藏文献的书目信息资源,实现本地区书目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扩大了信息的覆盖范围和共享空间,起到了区域联合编目中心的作用。

2002年,在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天津图书馆又加入“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后又参与发起建立“深圳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通过与天津市13家出版社签订合作协议,为其最新出版的文献编制原始书目数据,并上传至“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和“深圳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实现津版出版物书目数据资源的全国共享。此外,天津图书馆还建立了本馆回溯书目数据库和音像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并利用该数据库协助成员馆完成回溯和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建库工作,为成员馆提供数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很多文献已严重自然老化,装订已散或纸质脆化是普遍现象,甚至有些民国文献孤本,轻轻触摸纸张就会有碎屑掉落。对于这类文献,抢救保护是当务之急。其中,进行数字化抢救管理是有效手段之一。通过现代的扫描手段,可以对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扫描前可先将图书和期刊进行了分类,针对孤本的书籍做无边距扫描,即不拆开、折叠书脊,每次只扫描一页内容;针对有多本的书籍选择其中一本拆开做分页扫描,扫描后再重新装订,用黄表纸把书脊贴好。通过这一手段,使濒危文献转化为电子读物,既可以减少翻阅的次数从而得到有效保护,又可以实现文献共享的初衷。

通过天津图书馆的案例可见网络对于地方文献资源的共享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也已完全有能力实现地方文献的保护和共享。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建立和发展完善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巨大能量。

三、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地方呈缴制度

国家颁布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工作条例曾规定地方出版物的征集和保存是地方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争取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依靠行政手段,实行“呈缴”制度一直是地方文献征集的一种重要保障。

早在1979年国家出版局就以193号文件的形式规范了各出版单位的样本缴送工作。这份题为《关于征集图书、杂志、报纸样本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出版社、杂志社要向国家及地方省(市)图书馆缴送样本。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出版单位缴送样本工作的积极性由于这项工作的无偿性质而一直不高。面对这种情况,天津图书馆适时地调整制定了征集地方出版物的方案。1989年,天津图书馆起草了“关于征集天津地方出版物的通知”,其内容包括征集地方文献的宗旨、意义、呈缴与接收的办法等。该“通知”取得了天津市文化局、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依靠主管部分下发的正式文件和新闻出版局提供的天津出版单位名称,仅1989年一年,天津图书馆就与市120家杂志社及百花、教育、科技等7家正式出版单位建立了缴送样本的关系,取得了可喜成效。此方案实际上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厢情愿的征集方式,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操作的做法,对于提高征集的数量和质量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通过总结,我们得出了以下经验。

一是争取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地方文献采访工作带有一定的政府行为色彩,更有利于文献的征集工作的广泛开展;二是改无偿呈缴为有偿征集,经与新闻出版管理业务部门及出版社商议,各出版社愿以很低的优惠价格向图书馆提供样书,结算时间及方式尊重出版社的意见,这样有效调动了各出版单位的缴送积极性;三是本着互利互惠的精神,天津图书馆采编中心编制的天津地方出版物计算机数据无偿地向出版社提供,为出版社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编发销售目录、新书推广宣传品提供方便,实现双赢。

四、建立图书馆内部地方文献的制度保障

由于地方文献的形式多样,在实际采访工作中,势必会和图书馆原有的采访工作发生交叉现象。漏采和重采都是不允许的,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2002年10月,经天津图书馆藏书建设委员会讨论通过,馆长办公会审核批准实施了《天津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条例》。

在该条例中,除了提出了实用性、系统性原则外,还特别提出了地方性原则。对反映本市历史和现实发展,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应全面采集;对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馆藏特色地方文献资源,要努力补充、完善和发展;要努力建设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天津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方针的制定及工作计划与管理由天津图书馆藏书建设委员会全面负责。文献资源采集的日常工作依照职能分工由相关业务部门组织实施。文献采集的专门经费由藏书建设委员会提出年度使用安排计划草案,经馆长办公会审核批准后实施。此《条例》是搞好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建立图书馆内制度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工作是地方公共图书馆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天津图书馆在此项工作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灵活的采集方式,全面的资源共享、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坚实的制度保障,再加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搞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基本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图书编目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图书馆采访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高林江,陈隽.浅议地方文献采访策略[J].山西科技,2004,(4).

[3]常春秀.试论地方文献的征集方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9).

文化局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在国家第二次对文化馆(艺术馆)评估工作中,受到文化部、省文化厅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全市有10个文化馆(艺术馆)被命名国家一级馆,其数量和水平都名列全省第一;

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评选活动中,我市新民等9个区、县、乡名列其中,名列全省第一;

在参加全国老年合唱节比赛和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中,两个项目双双荣获金奖,成为全省的唯一;

在辽宁省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和辽宁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中共取得18金、21银、36铜的优异成绩,金牌和奖牌名列全省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项目的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受到了国家、省有关部门领导及专家的普遍好评,整体工作水平名列全省第一。

一、*年工作简要回顾

(一)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持续发展,后劲强盛。

*年,在党的*精神指导下,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市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文化馆、图书馆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得到了新建、扩建和改建,文化设施的整体水平和功能的发挥有了一定的提高。经过不懈努力,市少儿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已列入2009年市政府为市民办实事之中;于洪区投入5,000万元建成近6,000平方米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和4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已投入使用;投资1,500万元的铁西区文化馆新馆建设项目主体已完工,将于2009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总投资达6,500万元沈北新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浑南新区投资2,700万元,新建的7,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大楼主体已全面完工;和平区图书馆的换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此外,苏家屯、法库、新民等区、县(市)也已立项并着手设计新建文化馆和图书馆项目。

二是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全年新建和在建了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舍,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按照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关要求,计划设计新建和改建4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30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全面完成,经政府采购为新建和改扩建的村文化活动室配备图书24万册,音响300套,使目前全市的1,534个行政村中有文化活动室的达1,132个,占总数的73.7%。

三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项目有了重大进展。投资182万元初步完成了市级支中心的建设任务,目前已开始投入使用;按照全省的工作部署,与市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初步完成了1,600多个基层服务点的设计和选点任务。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亮点频现。

年初,在组织和设计全市群众文化活动中,我们确立了“抓导向、抓特色、抓精品”的方针,积极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方式、新方法。在全年的活动中基本形成了大型活动系列化、规范化,基层活动多样化、特色化。

1、第十届*大学生文化节创意新颖、精彩纷呈。

第十届*大学生文化节以“知识成就梦想,文化精彩人生”为主题。通过总结和回顾前九届大学生文化节的成功经验,以紧紧围绕“十届庆”为主要活动内容,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节开幕式是历届大学生文化节开幕式中编排最新颖、舞美最漂亮、节目最精彩的一届,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广泛赞誉。从11月8日至11月22日,共进行了“青春之歌”校园歌曲创作表演赛、“盛京情愫”主题演讲比赛、“家乡新视角”大学生摄影大赛、“幽默与深邃”校园短剧小品比赛、“异域风情”*高校留学生才艺展示大赛等5项大型主体活动。在此期间,全市25所高等院校的35万师生参与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共635项,在全市高等院校及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2、群众最喜爱的百项文化评选活动普及深入、影响广泛。

为提升我市社会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年初,我们开展了第二届*市“群众最喜爱的百项文化活动”的评选活动,从市直有关部门及区、县(市)、开发区申报的1,881项群众文化活动中,确定了203项活动为候选项目。在《*日报》设专版,面向群众公开评选,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评出了“春满家园---百姓风采展示电视大赛”、“文化四进社区”、“欢乐进农家”等100项文化活动,为2007年度*市群众最喜爱的百项文化活动。不仅全面展示了我市社会文化活动的丰硕成果,同时也为创新全市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提高*城乡文化品位、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促进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3、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因势利导,特点突出。

一年来我们组织举办了全市性、区域性的大型文化活动185场,其中市级活动6场,区、县(市)级活动179场,起到了良好的导向、示范和带动作用。每年一届的“春满家园”百姓风采电视大赛已走进沈城的千家万户;*市图书馆的百年馆庆暨全国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市少儿图书馆组织的*市中小学生与灾区同学心手相牵——“灾区小朋友让我对你说”书信征文活动,引起社会共鸣,有10余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征文活动;市朝鲜族文化馆广开渠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先后举办了“中韩美术、摄影艺术展”等四项活动;市还与部分区县(市)联合举办了“聚焦沈西工业走廊”*市工业题材摄影大赛,*市广场文化建设现场会,*市“欢乐进农家”农村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市首届戏曲票友大赛,*市首届“东城群众文艺创作”评选活动及奖颁奖晚会等。

同时,市、区、县(市)文化部门还积极组织各种文艺演出、民俗活动、图书报刊、电影放映等深入工厂、社区、部队、学校、乡村等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活动。共组织文艺演出和民俗活动1,200余场,送图书报刊10万余册,放映电影近2万场。

此外,全市各区、县(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屯的基层文化活动蓬勃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我市共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000多场、参与活动的群众达1,060万人次。

4、群众文化活动精品频出,硕果累累。

*年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大东区莱茵河畔社区时,观看了大东区莱茵河畔社区老年合唱团的演唱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合唱团于9月10日至13日,代表*市参加了文化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永远的辉煌”——第十届中国老年合唱节比赛。经过四天的激烈角逐,勇夺第十届全国老年合唱节最高奖——“骏马金奖”。同时,根据李长春同志的提议,该合唱团将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9年春节电视晚会演出。

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中,铁西区启功二校的少儿舞蹈《仙鹤与女孩》以新颖的创意、完美的表现荣获金奖,同时也是辽宁省获得的唯一金奖。

在全国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中,我市的新民市、皇姑区、和平区、铁西区、沈河区、苏家屯区、大东区、于洪区和大兴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占全省各地区获此殊荣的三分之一。

在“辽宁省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我市取得了8个金奖、5个银奖、1个铜奖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其中,大型民族舞蹈《锡伯猎歌》在这次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荣获金奖,并填补了辽宁省没有大型锡伯族舞蹈的空白。

在辽宁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上,我市选送110幅作品中有51幅作品获奖,获得金奖10个、银奖16个、铜奖25个。获奖总数名列全省第一。

*年,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共获得国际级奖10项、部级奖165项、省级奖211项。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工作科学有序,成绩斐然。

从2007年4月开始,我市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统一部署,上下协调,全面展开,有序推进”的指导思想和“深入调研、摸清底细;全面记录,突出重点;严格登记,合理分类;精心整理,图文并茂”的工作原则,共计出动普查人员4,269人次,普查范围涵盖了我市下辖的13个区、县(市)和两个开发区,覆盖率达90%。举办培训班30余期、座谈交流会219个,投入经费近50余万元。到目前为止已收获珍贵有价值的项目线索206条,门类齐全,涵盖了全部10大类别。普查征集实物1,768件,录音带18盒,录像及CD1277件,资料3,438份。其中“*四平街灯市”填补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空间”类别的空白;“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得到有关专家初步认定,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将会填补锡伯族发展史的空白。

根据普查成果,经过专家评审,各区、县(市)相继公布了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32项。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汇总梳理、评审论证,经公示和联席会议审批,最后,市政府正式发文公布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其中有8个项目被推荐参加第三批省级项目的评审。目前,我市已建立了57个项目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并有5个项目进入了部级保护名录,有5人被评为部级代表性传承人。

(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启动,成果丰硕。

为全面完成农村电影的放映任务,年初我们及时召开了农村电影工作会议。市文化局与各区、县(市),开发区文化局(社发局)分别签订了农村电影工作目标责任状;市电影有限公司与各区、县(市)放映单位分别签订了农村电影放映合同书。同时,下发了《关于做好*年*市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通知》(沈文发〔*〕31号),要求各区、县(市),开发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管理力度。

各地加大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投入,除了按照市规定的场次补贴外,还投入资金购进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使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得到了快速有效的落实。如东陵区、于洪区、沈北新区、新民市等都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目前,连同省发改委和省文化厅下发的24套数字电影放映机,全市共有43套数字电影放映机投入了农村电影的放映活动中。

经过各区、县(市)文化部门及广大电影放映人员的辛勤努力,超额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年度我市农村电影放映的任务。全年共完成19,526场,其中公益性放映19,166场次,比2007年增加了2,380场,完成了年计划的103.9%,其中数字化放映5,187场次。全年电影观众达402万人次,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年,苏家屯区十里河镇电影放映队、康平县东升放映队被省文化厅评为省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五)群众文化事业管理科学规范,绩效凸显。

长期的工作实践证明,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的关键。为此,今年我们着力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了对群众文化事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以全国第二次文化馆评估定级为契机,全面提升群众事业管理水平。市、区(县、市)两级文化部门在迎检过程中,提升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科学规范,使全市两级文化馆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经省文化厅推荐,国家文化部评估验收,我市参评的14个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其中,10个文化馆获得全国一级文化馆称号,还有3个二级馆、1个三级馆,一级文化馆的数量名列全省第一。市群众艺术馆由于办馆标准规范,准备充分细致,受到文化部评估专家小组的一致好评,继续保持了国家一级馆的称号,出席了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文化馆工作会议”,并在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二是以绩效考核为动力,分层次、多渠道地推进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实施绩效考核评估工作中,将文化事业建设纳入其中。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按照文化工作的特点,我们因势利导的制订了具体考核的细则。绩效考核工作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文化部门乘势而上,积极工作,使全市的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和平区图书新馆换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还建设了全省首家自助图书馆,启动了区数字化社区图书分馆建设;

沈河区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图书阅览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文化站)10个,平均面积达到730平方米,67个社区活动室平均面积近300平方米;

铁西区公共图书馆基层图书流动站达到53个,建设工人村生活馆、博物馆等15万平方米的区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兴工九纬社区荣获等四部委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大东区新建了22个高标准的“三位一体”(即物业、开发商、社区为一体)的社区活动阵地,平均面积200平方米以上,图书一万册以上;

皇姑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积极为全区的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服务,实施送书到家的等活动,受到他们的欢迎;

于洪区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为目标,加强大文化建设,被省文化厅、财政厅列为我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唯一的示范单位,新建了2个高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

东陵区通过省文化厅检查验收,被命名为辽宁省文化先进区,积极承办省美术、书法、摄影大赛,全区文化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苏家屯区新建、改扩建乡镇文化中心4个,村文化活动室11个,为基础配置音响14套,图书1.4万册,基层文化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沈北新区投入200余万元为2个街道,11个社区(村)配置了图书和文体设施;

新民市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打造灯会文化,举办了“五彩缤纷”元宵灯会,盛况空前,新民大剧院落成,即将投入使用;

辽中县完成了近海绿洲公园等3个大型文化广场建设,新建了5个村文化活动室和1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法库县的文学音乐创作不断普及深入,在*年“中国杯”歌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康平县四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完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省、市、县资金已全部到位;

浑南新区安排200万元资金为2个街道、11个社区(村)配置了图书和文体设备;

棋盘山开发区实施样板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三是采取了多渠道全方位的辅导和培训,为群众文化事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年初以来,我们积极对应群众文化事业的新形势和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对业务人员及业余文艺骨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辅导和培训。6月下旬,对全市文化馆业务干部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基础理论、戏剧曲艺创作,舞蹈编排与音乐创作以及广场和舞台音响操控等方面,共计54课时。此外,全年市、区(县、市)两级文化部门还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和辅导活动100多次,共培训和辅导了各类业务干部和业余文艺骨干8,000多人次,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扬。

二、几点体会

*年,我们较圆满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各项任务目标,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除了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外,在市文化局党政领导班子的直接指挥下,应对主客观上多变的形势,采取了一些新的思维理念和实施了一些新的工作模式,确保了各项工作全面、健康、有序的进行。回顾总结*年的群众文化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体会之一:贴近民生、服务基层,始终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党的*精神,实施民生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何贴近民生工程,更好地、全面地为百姓提供高质量、多层次的文化服务是我们各级文化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一年来,我们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和实施我们的工作计划,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如积极争取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为300个村文化活动室配备了图书、音响和文体活动设备,使基层文化阵地服务功能得到较大提升;在深入基层调查了解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组织了全市的“文化四进社区”、“欢乐进农家”、戏曲票友大赛、市民评选百项最喜爱的社会文化活动等,使文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更加贴近百姓的需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体会之二:适应新形势,适时调整思路,是准确把握和定位群众文化工作方法和重点的有效行为准则。今年上半年,由于受奥运安保、四川地震等因素的影响,根据有关指示和要求,由政府主导的大型群众活动暂停。根据这一新的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原有的工作思路,采取了更加灵活的办法来具体组织实施。将原有的常规性集中的大型活动及时调整为小型多样的分散活动,采取了“三个面向”,即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提出了在奥运期间,为丰富城乡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狠抓全市民间自娱自乐活动者协会组织,广泛开展全市文化广场群众性自娱自乐活动。全市各级文化管理部门,为群众搭建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群众既是多才多艺的表演者,又是积极参与活动的欣赏者,极大地丰富了我市城乡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广大城乡群众的欢迎。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群众业余骨干队伍的培训辅导,开展了群众基础理论、戏曲创作、舞蹈编排、音乐创作、广场和舞台音响操控等方面的讲座和辅导。与此同时,我们在奥运会期间,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基层工作的调研和指导上,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先后总结出基层单位发展文化广场的工作经验,写出了全市戏曲票友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现状调查报告等。

体会之三:整合资源,强化亮点,是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最佳组合方式。一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全市的文化资源,采取“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双向机制,整合优势,突出亮点,把市里的活动普及到基层,把基层的优秀项目提升到市级活动,形成新的文化品牌。如我们与大东区联合主办了“东城文艺创作奖”评比活动,把区级文化活动上升为全市的文艺创作活动,即扩大了该项活动的影响面,提高了活动的质量,又填补了我市在群众文艺创作方面的空白;以和平区五环社区京剧活动为基础,组织了全市票友大赛,为全市戏迷票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铁西区联合举办了“聚焦沈西工业走廊”*市工业题材摄影大赛,有力地宣传了*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随着基层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如何加强对文化设施的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问题日趋突出,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奖惩措施;二是缺乏对我市群众文化区域性、特殊性深层次的研究和把握,造成全市精品品牌的活动项目和在全国有影响的工作不多见;三是基础性的建设还是薄弱环节,整体工作还缺乏有序化、现代化、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

四、2009年工作计划要点

(一)面临的形势

2009年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的*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党和全国战略性、全局性的重点工作,文化工作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二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举措,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三是时逢国庆六十周年大庆,将为群众文化活动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文化工作的“三贴近”为原则,以“体现民生、立足繁荣、夯实基础、打造品牌”为工作方针,在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点突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全面实现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三)工作目标

围绕全市和全局的中心工作,全力实现“1234”工作目标,即:完善一个体系、狠抓两个重点、强化两个品牌、实施五大工程。

完善一个体系:即各项群众文化工作和活动的组织开展都要围绕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进行,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达到布局网络化、活动经常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常态化。

狠抓两个重点:一要狠建设,使我市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观,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物质基础;二要狠抓活动,以全市性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为引领,区域性特色品牌活动为标志,基层群众普及活动为基础,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三个品牌:一是“文化四进社区”活动——作为城市“文化惠民”方式,要充分体现多元性和现代化;二是“欢乐进农家”农村文化系列活动——作为农村“文化惠民”方式,要充分体现地域性和民间化;三是广场文化活动——作为城乡群众欣赏和参与最集中的文化场所,要充分体现参与性和特色化。要在普及深入的基础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和提高,使之真正成为代表我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较新形式和较高水平的常态文化品牌。

实施四大工程: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是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经多方努力,该项目已作为市政府为全市办实事的内容之一,新的少儿图书馆面积计划1.35万平方米,将为全市102万少年儿童提供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优质服务的现代化图书馆。

二是各区、县(市)文图两馆建设。要在2-3年内新建的文化馆4个、图书馆、少儿图书馆11个。按照建设标准,15个新建馆总建筑面积达到76,000平方米。

三是乡镇文化中心(站)建设。目前,我市还有102个乡镇至今还没文化设施或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最低300平方米)。*年,根据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关于扩大内需建设乡镇文化中心的要求,新建或改建48个(2009年6月前完工);2009年计划将完成12个乡镇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其余38个乡镇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将列入2010年建设计划中。

四是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目前,在全市农村1,534个行政村中,建有文化活动室达1,132个,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还有402个行政村没有文化活动室,我们将按照每个活动室150平方米标准要求,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用两年的时间为这些行政村建设文化活动室。

到2010年底,使我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达到:每个区、县(市)都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文化馆、图书馆,乡乡建有标准的综合性的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

2、公共文化服务载体与手段现代化建设工程

一是提前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市城乡的“全覆盖”。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功能的发挥,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基层网点的确立和完善。

二是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2009年将在完成年度农村电影放映任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普及数字化放映设备,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及时地看到更多、更新的高质量影片。

三是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自动化、规范化管理。在全市推广和总结和平区图书馆数字化试点经验,启动数字化社区图书分馆的建设进程;同时做好文化部第四次对图书馆的评估定级的迎检工作。认真做好评估前的准备和自评工作,确保市图书馆和五个城区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的标准,争取有条件的郊区、县图书馆进入一级馆的行列。

3、文化惠民工程

在市财政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主要争取四项文化惠民举措。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免费培训辅导群众文艺骨干一万名;二是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一万场;三是为全市新建行政村文化活动室配置文化娱乐设备;四是继续组织开展好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五是更加广泛的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确保全年各项文化活动和演出超过两万场,观众达一千万人次。

4、特色文化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工程

在继续组织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文化四进社区”活动、“欢乐进农家”农村系列文化活动、文化广场活动、企业文化活动等全市性常态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利用我市现有的9个部级基地、12个省级基地和个60市级基地,挖掘、培育和组织开展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地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成果展示。通过一至两年的培育,使全市每个乡镇、街道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活动形式,一半以上的乡镇街道成为市级以上的特色文化活动基地,每个区、县(市)都要成为省以上特色文化活动基地和具有一项部级的优秀文化活动品牌。

下大力气抓好群众文化活动精品的的培育和创作活动,全方位的开展评比和奖励工作,打造和推出更多的群众文化精品,为迎接2010年文化部“群星奖”的评比奠定基础。

此外,还要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保持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全省的领先态势。在做好资源普查和项目挖掘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传承人保护和活性传承工作;积极申报省级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确保2—3个项目进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推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保障措施

为全面完成2009年的工作任务,应采取和完善以下几项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科学性、规范化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机制。其中包括活动(工作)项目的确立,承办活动(工作)项目的申请、批准活动(工作)项目的要求标准、具体实施、事后评估、奖惩等基本内容,活动经费由市前划拨改为事后奖励或划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二是建立市、区(县、市)联动运行机制。其中包括承办市级大型活动区县的理由、经费的来源,活动方式、规模、程序,双方的责任、任务分配等。

三是建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奖惩机制。其中包括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规模,资金的划拨、使用,设施建成后的人员配备、开放时间、功能利用、奖惩等。

四是建立和完善区、县(市)文化部门的绩效考评机制。其中包括考评内容、方式、时间、标准、奖惩等。

(二)加强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对区、县(市)、局属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主管领导的培训、不断提升文化队伍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对业务干部队伍的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群众文化方面的行家里手、高端人才,完善职称评定晋升的相关办法,业务考核、评比奖惩制度。

三是加强对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辅导,发挥协会、社团的组织、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立完善奖励激励政策。

一是对品牌活动的扶持政策;二是对精品节目、作品的奖励政策;三是对创新或有重大影响工作的奖励政策;四是对特色文化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五是对优秀协会、社团的奖励政策。

*年我市的群众文化工作,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三贴近”原则,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立足基层、完善服务、打造品牌、协调发展”为工作方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经过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整体呈现新的繁荣,登上新的台阶。同时,在全省创造了“五个第一”的佳绩:

在国家第二次对文化馆(艺术馆)评估工作中,受到文化部、省文化厅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全市有10个文化馆(艺术馆)被命名国家一级馆,其数量和水平都名列全省第一;

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评选活动中,我市新民等9个区、县、乡名列其中,名列全省第一;

在参加全国老年合唱节比赛和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中,两个项目双双荣获金奖,成为全省的唯一;

在辽宁省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和辽宁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中共取得18金、21银、36铜的优异成绩,金牌和奖牌名列全省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项目的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受到了国家、省有关部门领导及专家的普遍好评,整体工作水平名列全省第一。

一、*年工作简要回顾

(一)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持续发展,后劲强盛。

*年,在党的*精神指导下,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市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文化馆、图书馆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得到了新建、扩建和改建,文化设施的整体水平和功能的发挥有了一定的提高。经过不懈努力,市少儿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已列入2009年市政府为市民办实事之中;于洪区投入5,000万元建成近6,000平方米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和4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已投入使用;投资1,500万元的铁西区文化馆新馆建设项目主体已完工,将于2009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总投资达6,500万元沈北新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浑南新区投资2,700万元,新建的7,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大楼主体已全面完工;和平区图书馆的换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此外,苏家屯、法库、新民等区、县(市)也已立项并着手设计新建文化馆和图书馆项目。

二是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全年新建和在建了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舍,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按照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关要求,计划设计新建和改建4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30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全面完成,经政府采购为新建和改扩建的村文化活动室配备图书24万册,音响300套,使目前全市的1,534个行政村中有文化活动室的达1,132个,占总数的73.7%。

三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项目有了重大进展。投资182万元初步完成了市级支中心的建设任务,目前已开始投入使用;按照全省的工作部署,与市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初步完成了1,600多个基层服务点的设计和选点任务。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亮点频现。

年初,在组织和设计全市群众文化活动中,我们确立了“抓导向、抓特色、抓精品”的方针,积极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方式、新方法。在全年的活动中基本形成了大型活动系列化、规范化,基层活动多样化、特色化。

1、第十届*大学生文化节创意新颖、精彩纷呈。

第十届*大学生文化节以“知识成就梦想,文化精彩人生”为主题。通过总结和回顾前九届大学生文化节的成功经验,以紧紧围绕“十届庆”为主要活动内容,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节开幕式是历届大学生文化节开幕式中编排最新颖、舞美最漂亮、节目最精彩的一届,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广泛赞誉。从11月8日至11月22日,共进行了“青春之歌”校园歌曲创作表演赛、“盛京情愫”主题演讲比赛、“家乡新视角”大学生摄影大赛、“幽默与深邃”校园短剧小品比赛、“异域风情”*高校留学生才艺展示大赛等5项大型主体活动。在此期间,全市25所高等院校的35万师生参与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共635项,在全市高等院校及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2、群众最喜爱的百项文化评选活动普及深入、影响广泛。

为提升我市社会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年初,我们开展了第二届*市“群众最喜爱的百项文化活动”的评选活动,从市直有关部门及区、县(市)、开发区申报的1,881项群众文化活动中,确定了203项活动为候选项目。在《*日报》设专版,面向群众公开评选,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评出了“春满家园---百姓风采展示电视大赛”、“文化四进社区”、“欢乐进农家”等100项文化活动,为2007年度*市群众最喜爱的百项文化活动。不仅全面展示了我市社会文化活动的丰硕成果,同时也为创新全市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提高*城乡文化品位、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促进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3、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因势利导,特点突出。

一年来我们组织举办了全市性、区域性的大型文化活动185场,其中市级活动6场,区、县(市)级活动179场,起到了良好的导向、示范和带动作用。每年一届的“春满家园”百姓风采电视大赛已走进沈城的千家万户;*市图书馆的百年馆庆暨全国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市少儿图书馆组织的*市中小学生与灾区同学心手相牵——“灾区小朋友让我对你说”书信征文活动,引起社会共鸣,有10余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征文活动;市朝鲜族文化馆广开渠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先后举办了“中韩美术、摄影艺术展”等四项活动;市还与部分区县(市)联合举办了“聚焦沈西工业走廊”*市工业题材摄影大赛,*市广场文化建设现场会,*市“欢乐进农家”农村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市首届戏曲票友大赛,*市首届“东城群众文艺创作”评选活动及奖颁奖晚会等。

同时,市、区、县(市)文化部门还积极组织各种文艺演出、民俗活动、图书报刊、电影放映等深入工厂、社区、部队、学校、乡村等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活动。共组织文艺演出和民俗活动1,200余场,送图书报刊10万余册,放映电影近2万场。

此外,全市各区、县(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屯的基层文化活动蓬勃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我市共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000多场、参与活动的群众达1,060万人次。

4、群众文化活动精品频出,硕果累累。

*年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大东区莱茵河畔社区时,观看了大东区莱茵河畔社区老年合唱团的演唱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合唱团于9月10日至13日,代表*市参加了文化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永远的辉煌”——第十届中国老年合唱节比赛。经过四天的激烈角逐,勇夺第十届全国老年合唱节最高奖——“骏马金奖”。同时,根据李长春同志的提议,该合唱团将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9年春节电视晚会演出。

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中,铁西区启功二校的少儿舞蹈《仙鹤与女孩》以新颖的创意、完美的表现荣获金奖,同时也是辽宁省获得的唯一金奖。

在全国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中,我市的新民市、皇姑区、和平区、铁西区、沈河区、苏家屯区、大东区、于洪区和大兴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占全省各地区获此殊荣的三分之一。

在“辽宁省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我市取得了8个金奖、5个银奖、1个铜奖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其中,大型民族舞蹈《锡伯猎歌》在这次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荣获金奖,并填补了辽宁省没有大型锡伯族舞蹈的空白。

在辽宁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上,我市选送110幅作品中有51幅作品获奖,获得金奖10个、银奖16个、铜奖25个。获奖总数名列全省第一。

*年,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共获得国际级奖10项、部级奖165项、省级奖211项。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工作科学有序,成绩斐然。

从2007年4月开始,我市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统一部署,上下协调,全面展开,有序推进”的指导思想和“深入调研、摸清底细;全面记录,突出重点;严格登记,合理分类;精心整理,图文并茂”的工作原则,共计出动普查人员4,269人次,普查范围涵盖了我市下辖的13个区、县(市)和两个开发区,覆盖率达90%。举办培训班30余期、座谈交流会219个,投入经费近50余万元。到目前为止已收获珍贵有价值的项目线索206条,门类齐全,涵盖了全部10大类别。普查征集实物1,768件,录音带18盒,录像及CD1277件,资料3,438份。其中“*四平街灯市”填补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空间”类别的空白;“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得到有关专家初步认定,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将会填补锡伯族发展史的空白。

根据普查成果,经过专家评审,各区、县(市)相继公布了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32项。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汇总梳理、评审论证,经公示和联席会议审批,最后,市政府正式发文公布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其中有8个项目被推荐参加第三批省级项目的评审。目前,我市已建立了57个项目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并有5个项目进入了部级保护名录,有5人被评为部级代表性传承人。

(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启动,成果丰硕。

为全面完成农村电影的放映任务,年初我们及时召开了农村电影工作会议。市文化局与各区、县(市),开发区文化局(社发局)分别签订了农村电影工作目标责任状;市电影有限公司与各区、县(市)放映单位分别签订了农村电影放映合同书。同时,下发了《关于做好*年*市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通知》(沈文发〔*〕31号),要求各区、县(市),开发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管理力度。

各地加大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投入,除了按照市规定的场次补贴外,还投入资金购进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使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得到了快速有效的落实。如东陵区、于洪区、沈北新区、新民市等都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目前,连同省发改委和省文化厅下发的24套数字电影放映机,全市共有43套数字电影放映机投入了农村电影的放映活动中。

经过各区、县(市)文化部门及广大电影放映人员的辛勤努力,超额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年度我市农村电影放映的任务。全年共完成19,526场,其中公益性放映19,166场次,比2007年增加了2,380场,完成了年计划的103.9%,其中数字化放映5,187场次。全年电影观众达402万人次,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年,苏家屯区十里河镇电影放映队、康平县东升放映队被省文化厅评为省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五)群众文化事业管理科学规范,绩效凸显。

长期的工作实践证明,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的关键。为此,今年我们着力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了对群众文化事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以全国第二次文化馆评估定级为契机,全面提升群众事业管理水平。市、区(县、市)两级文化部门在迎检过程中,提升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科学规范,使全市两级文化馆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经省文化厅推荐,国家文化部评估验收,我市参评的14个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其中,10个文化馆获得全国一级文化馆称号,还有3个二级馆、1个三级馆,一级文化馆的数量名列全省第一。市群众艺术馆由于办馆标准规范,准备充分细致,受到文化部评估专家小组的一致好评,继续保持了国家一级馆的称号,出席了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文化馆工作会议”,并在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二是以绩效考核为动力,分层次、多渠道地推进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实施绩效考核评估工作中,将文化事业建设纳入其中。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按照文化工作的特点,我们因势利导的制订了具体考核的细则。绩效考核工作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文化部门乘势而上,积极工作,使全市的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和平区图书新馆换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还建设了全省首家自助图书馆,启动了区数字化社区图书分馆建设;

沈河区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图书阅览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文化站)10个,平均面积达到730平方米,67个社区活动室平均面积近300平方米;

铁西区公共图书馆基层图书流动站达到53个,建设工人村生活馆、博物馆等15万平方米的区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兴工九纬社区荣获等四部委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大东区新建了22个高标准的“三位一体”(即物业、开发商、社区为一体)的社区活动阵地,平均面积200平方米以上,图书一万册以上;

皇姑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积极为全区的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服务,实施送书到家的等活动,受到他们的欢迎;

于洪区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为目标,加强大文化建设,被省文化厅、财政厅列为我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唯一的示范单位,新建了2个高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

东陵区通过省文化厅检查验收,被命名为辽宁省文化先进区,积极承办省美术、书法、摄影大赛,全区文化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苏家屯区新建、改扩建乡镇文化中心4个,村文化活动室11个,为基础配置音响14套,图书1.4万册,基层文化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沈北新区投入200余万元为2个街道,11个社区(村)配置了图书和文体设施;

新民市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打造灯会文化,举办了“五彩缤纷”元宵灯会,盛况空前,新民大剧院落成,即将投入使用;

辽中县完成了近海绿洲公园等3个大型文化广场建设,新建了5个村文化活动室和1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法库县的文学音乐创作不断普及深入,在*年“中国杯”歌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康平县四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完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省、市、县资金已全部到位;

浑南新区安排200万元资金为2个街道、11个社区(村)配置了图书和文体设备;

棋盘山开发区实施样板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三是采取了多渠道全方位的辅导和培训,为群众文化事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年初以来,我们积极对应群众文化事业的新形势和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对业务人员及业余文艺骨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辅导和培训。6月下旬,对全市文化馆业务干部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基础理论、戏剧曲艺创作,舞蹈编排与音乐创作以及广场和舞台音响操控等方面,共计54课时。此外,全年市、区(县、市)两级文化部门还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和辅导活动100多次,共培训和辅导了各类业务干部和业余文艺骨干8,000多人次,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扬。

二、几点体会

*年,我们较圆满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各项任务目标,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除了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外,在市文化局党政领导班子的直接指挥下,应对主客观上多变的形势,采取了一些新的思维理念和实施了一些新的工作模式,确保了各项工作全面、健康、有序的进行。回顾总结*年的群众文化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体会之一:贴近民生、服务基层,始终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党的*精神,实施民生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何贴近民生工程,更好地、全面地为百姓提供高质量、多层次的文化服务是我们各级文化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一年来,我们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和实施我们的工作计划,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如积极争取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为300个村文化活动室配备了图书、音响和文体活动设备,使基层文化阵地服务功能得到较大提升;在深入基层调查了解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组织了全市的“文化四进社区”、“欢乐进农家”、戏曲票友大赛、市民评选百项最喜爱的社会文化活动等,使文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更加贴近百姓的需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体会之二:适应新形势,适时调整思路,是准确把握和定位群众文化工作方法和重点的有效行为准则。今年上半年,由于受奥运安保、四川地震等因素的影响,根据有关指示和要求,由政府主导的大型群众活动暂停。根据这一新的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原有的工作思路,采取了更加灵活的办法来具体组织实施。将原有的常规性集中的大型活动及时调整为小型多样的分散活动,采取了“三个面向”,即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提出了在奥运期间,为丰富城乡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狠抓全市民间自娱自乐活动者协会组织,广泛开展全市文化广场群众性自娱自乐活动。全市各级文化管理部门,为群众搭建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群众既是多才多艺的表演者,又是积极参与活动的欣赏者,极大地丰富了我市城乡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广大城乡群众的欢迎。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群众业余骨干队伍的培训辅导,开展了群众基础理论、戏曲创作、舞蹈编排、音乐创作、广场和舞台音响操控等方面的讲座和辅导。与此同时,我们在奥运会期间,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基层工作的调研和指导上,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先后总结出基层单位发展文化广场的工作经验,写出了全市戏曲票友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现状调查报告等。

体会之三:整合资源,强化亮点,是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最佳组合方式。一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全市的文化资源,采取“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双向机制,整合优势,突出亮点,把市里的活动普及到基层,把基层的优秀项目提升到市级活动,形成新的文化品牌。如我们与大东区联合主办了“东城文艺创作奖”评比活动,把区级文化活动上升为全市的文艺创作活动,即扩大了该项活动的影响面,提高了活动的质量,又填补了我市在群众文艺创作方面的空白;以和平区五环社区京剧活动为基础,组织了全市票友大赛,为全市戏迷票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铁西区联合举办了“聚焦沈西工业走廊”*市工业题材摄影大赛,有力地宣传了*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随着基层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如何加强对文化设施的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问题日趋突出,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奖惩措施;二是缺乏对我市群众文化区域性、特殊性深层次的研究和把握,造成全市精品品牌的活动项目和在全国有影响的工作不多见;三是基础性的建设还是薄弱环节,整体工作还缺乏有序化、现代化、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

四、2009年工作计划要点

(一)面临的形势

2009年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的*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党和全国战略性、全局性的重点工作,文化工作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二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举措,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三是时逢国庆六十周年大庆,将为群众文化活动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文化工作的“三贴近”为原则,以“体现民生、立足繁荣、夯实基础、打造品牌”为工作方针,在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点突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全面实现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三)工作目标

围绕全市和全局的中心工作,全力实现“1234”工作目标,即:完善一个体系、狠抓两个重点、强化两个品牌、实施五大工程。

完善一个体系:即各项群众文化工作和活动的组织开展都要围绕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进行,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达到布局网络化、活动经常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常态化。

狠抓两个重点:一要狠建设,使我市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观,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物质基础;二要狠抓活动,以全市性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为引领,区域性特色品牌活动为标志,基层群众普及活动为基础,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三个品牌:一是“文化四进社区”活动——作为城市“文化惠民”方式,要充分体现多元性和现代化;二是“欢乐进农家”农村文化系列活动——作为农村“文化惠民”方式,要充分体现地域性和民间化;三是广场文化活动——作为城乡群众欣赏和参与最集中的文化场所,要充分体现参与性和特色化。要在普及深入的基础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和提高,使之真正成为代表我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较新形式和较高水平的常态文化品牌。

实施四大工程: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是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经多方努力,该项目已作为市政府为全市办实事的内容之一,新的少儿图书馆面积计划1.35万平方米,将为全市102万少年儿童提供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优质服务的现代化图书馆。

二是各区、县(市)文图两馆建设。要在2-3年内新建的文化馆4个、图书馆、少儿图书馆11个。按照建设标准,15个新建馆总建筑面积达到76,000平方米。

三是乡镇文化中心(站)建设。目前,我市还有102个乡镇至今还没文化设施或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最低300平方米)。*年,根据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关于扩大内需建设乡镇文化中心的要求,新建或改建48个(2009年6月前完工);2009年计划将完成12个乡镇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其余38个乡镇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将列入2010年建设计划中。

四是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目前,在全市农村1,534个行政村中,建有文化活动室达1,132个,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还有402个行政村没有文化活动室,我们将按照每个活动室150平方米标准要求,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用两年的时间为这些行政村建设文化活动室。

到2010年底,使我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达到:每个区、县(市)都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文化馆、图书馆,乡乡建有标准的综合性的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

2、公共文化服务载体与手段现代化建设工程

一是提前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市城乡的“全覆盖”。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功能的发挥,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基层网点的确立和完善。

二是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2009年将在完成年度农村电影放映任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普及数字化放映设备,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及时地看到更多、更新的高质量影片。

三是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自动化、规范化管理。在全市推广和总结和平区图书馆数字化试点经验,启动数字化社区图书分馆的建设进程;同时做好文化部第四次对图书馆的评估定级的迎检工作。认真做好评估前的准备和自评工作,确保市图书馆和五个城区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的标准,争取有条件的郊区、县图书馆进入一级馆的行列。

3、文化惠民工程

在市财政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主要争取四项文化惠民举措。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免费培训辅导群众文艺骨干一万名;二是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一万场;三是为全市新建行政村文化活动室配置文化娱乐设备;四是继续组织开展好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五是更加广泛的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确保全年各项文化活动和演出超过两万场,观众达一千万人次。

4、特色文化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工程

在继续组织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文化四进社区”活动、“欢乐进农家”农村系列文化活动、文化广场活动、企业文化活动等全市性常态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利用我市现有的9个部级基地、12个省级基地和个60市级基地,挖掘、培育和组织开展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地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成果展示。通过一至两年的培育,使全市每个乡镇、街道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活动形式,一半以上的乡镇街道成为市级以上的特色文化活动基地,每个区、县(市)都要成为省以上特色文化活动基地和具有一项部级的优秀文化活动品牌。

下大力气抓好群众文化活动精品的的培育和创作活动,全方位的开展评比和奖励工作,打造和推出更多的群众文化精品,为迎接2010年文化部“群星奖”的评比奠定基础。

此外,还要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保持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全省的领先态势。在做好资源普查和项目挖掘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传承人保护和活性传承工作;积极申报省级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确保2—3个项目进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推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保障措施

为全面完成2009年的工作任务,应采取和完善以下几项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科学性、规范化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机制。其中包括活动(工作)项目的确立,承办活动(工作)项目的申请、批准活动(工作)项目的要求标准、具体实施、事后评估、奖惩等基本内容,活动经费由市前划拨改为事后奖励或划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二是建立市、区(县、市)联动运行机制。其中包括承办市级大型活动区县的理由、经费的来源,活动方式、规模、程序,双方的责任、任务分配等。

三是建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奖惩机制。其中包括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规模,资金的划拨、使用,设施建成后的人员配备、开放时间、功能利用、奖惩等。

四是建立和完善区、县(市)文化部门的绩效考评机制。其中包括考评内容、方式、时间、标准、奖惩等。

(二)加强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对区、县(市)、局属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主管领导的培训、不断提升文化队伍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对业务干部队伍的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群众文化方面的行家里手、高端人才,完善职称评定晋升的相关办法,业务考核、评比奖惩制度。

三是加强对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辅导,发挥协会、社团的组织、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立完善奖励激励政策。

文化局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方文献;征集;方案;地方特色

【Abstract】The local literature work is one of the key tasks of public library, and also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library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local document collection work is a long-term and arduous task. The issue we need to consider is how to make the document collection work outstanding so as to make the library collection full of local features and better service the two civilizations of the region.

【Key words】Local literature; Collection; Scheme; Local characteristics

0 引言

地方文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得到了图书馆界的认同和共识。而搞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是要做好征集工作。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具有战线长范围广、情况复杂、工作量大的特点,旧的文献有待开发,新的资料不断出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使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卓有成效,使本馆的藏书结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更好地为本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1 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组织、宣传、调研”是关键环节

1.1 建立专门机构――地方文献组织

兰溪市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8月,自1992年6月17日省第二次在义乌召开的地方文献工作交流会后开始了我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创建至今,一直由专门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坚持实施各项业务工作制度和标准,按照不同时期的收藏范围和原则征集文献,根据国家有关文献的分类、著录标准以及本馆地方文献编目工作细则操作。通过专人专责和制度化管理,保证了地方文献各项业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文献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打下基础,从而建立起一个各项业务功能发挥良好、符合地方文献读者使用的藏书系统。

1.2 舆论先行,大力开展宣传工作

1992年9月7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市文化局《关于加强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征集的内容和范围,并确定由市图书馆为征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地方文献的责任单位,9月21日,市图书馆正式成立征集地方文献办公室,启用公章。 学习省图书馆、市图书馆等单位征集地方文献的经验,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以及图书馆服务周、宣传栏等对地方文献进行广泛的宣传推介,使广大市民能够认识和利用地方文献,支持地方文献工作。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参与地方文献征集工作,逐步形成社会支持地方文献工作的声势和热潮。为了加强和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相应地设立了“地方文献部”配有专职人员2名,通过努力,地方文献的收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 搞好调查研究征集

地方文献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情况不同,心中无数,工作难免有盲目性,耗时费力,少有时效。要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对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调查摸底,了解掌握文献资源的历史与现状,进一步研究确定收集范围和重点,制定地方文献征集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及方法步骤,使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2 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重点是征集当代问世的地方文献

近代问世的地方文献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涵盖面也广,内容也紧跟时展的脉搏,蕴藏着的信息不仅具有保存价值, 而且也易于征集,能够较快地促进馆藏地方文献形成规模,使本馆的藏书结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和社会知名度,更有其现实参考利用价值,应当作为重点征集对象。

地方文献内容反映本地区,反过来又直接为本地区所利用,地方文献所具有的这种特殊价值和独特功能,正是我们征集地方文献的意义所在。针对图书馆地方文献的现状,我馆重新调整思路,着重在本地特色,本地品牌上下决心,下血本,做好做足文章。

2.1 2009年,建立“兰溪市传统食品数据库”,采集撰写文本文字5万余字,采集摄影照片图片200余幅,采集视频音频资源10个,容量达2GB,采集项目内容有三伏老油、金丝蜜枣、凤凰蛋、转轮岩风肉、浩永鲜醉鱼、下潘土索面、白沙羊糕、梅江烧、葱棍糖、兰庆鸡子共10个。此数据库被省文化共享工程中心利为建设项目,并得到了好评。

2.2 2010年,建立现代著名文学家曹聚仁文献资料室,收集曹聚仁手迹2件,民国无名仕女图一副,家书一封,专著4件,实物瓷碟3只,复印件5件,照片31张,曹聚仁半身铜像1只,有关曹聚仁文献资料20余册,曹聚仁生平事迹展板20块。

2.3 2011年,建立兰溪宗谱文献数据库。收录拍摄宗谱77万拍,6000余册,765种,103个姓氏。收藏宗谱45种,250册。

2.4 2012年,以市委市政府抓大文化发展建设为龙头,以李渔四百诞辰400周年为契机,建立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文献资料室。收集关于李渔方面资料223册(件),展板68块,《东方寄情》DVD一只,下步将建立李渔文献数据库这些地方文献,将成为本地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既能充实基层图书馆藏书量,又能发挥“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用电脑进行业务管理,把收集、整理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同数据库建设结合起来,建成地方文献目录、题录、文摘数据库,配有专业人员负责管理,设立专柜以方便读者进行检索查阅,使本馆成为本地区地方文献资料收藏中心,办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

3 地方文献征集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地方文献广泛蕴藏于社会,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等的综合反映。地方文献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加工、整理工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征集方法。

3.1 改变图书馆人对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存有偏见,忽视了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同时增强社会各界的地方文献意识,加大向社会宣传的力度,普及图书馆意识和地方文献意识,增加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

3.2 对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签订责任制,在年终进行征集工作评议,并记人个人工作绩效。

3.3 扩大征集范围

1)对已发行问市的地方文献可将本馆所需书目列单给书店,请其协助提供存书信息,对当地出版部门或自行编发的单位,要直接联系,办理预订手续要及时,并登记备查,逐一落实;

2)借鉴市场运行方式征集地方文献对向图书馆捐藏地方文献的部门、集体和个人,图书馆应采用“无奖金的奖励制度”,在无偿情况下适当运用类似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由守株待兔式稀少的捕获率变为读者主动涓滴无遗的馈赠,调动了送交地方文献的积极性;

3)利用图书馆网络有利条件,开展馆际协作,是图书馆谋求彼此相互支持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馆际交换、双向交流、互通有无、互为补充。彼此把各自馆藏中与本地区无关的且可不必收存的地方文献资料藏本提供给对方,使其为广大读者所利用,充分发挥这些文献资料的参考利用价值,共同促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4)对于一些刊行年代久远、存世不多,具有收藏价值又不易收集且广大读者又很需要的文献资料,均可考虑采用复印方法补充藏书。

3.4 举办地方文献展览,征集到一定的品种和数量,就可举办地方文献展览。通过展览,社会各部门、各阶层对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及作用予以重新估价,扩大了征集范围,增加了征集品种和数量,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加强了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图书馆工作大有作为,图书馆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领导的赞赏,图书馆人受到了人们的尊敬,过去那种无所作为的思想得到根本的改变,使图书馆人认识到图书馆工作很有意义,图书馆事业大有作为。

4 结束语

我馆截止到2012年底地方文献室征集共1478种,计3121册。部门接待咨询人数5024 人次,其中专题咨询103人次,工作人员外出征集文献33次,发放收藏证书46张。

我馆多年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实践证明:只有把地方文献作为馆藏建设特色馆藏,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搜集水泥、纺织、化工、医药、食品、塑料等方面的地方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汇编,加以开发利用,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优势,为兰溪经济建设服务,为兰溪历史文化的传播、研究、开发服务真正满足本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雅.地方文化符号系统的建构与创新[J].青海社会科学,2008(03).

[2]浅谈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与服务[J].情报杂志,2009,28(z1).

[3]王志纯.略论地方文献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8).

[4]项晓静.地方文献的社会教育功能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2(05).

[5]杨黎浅谈特色化图书馆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01).

上一篇:图书馆流通厅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图书馆管理员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