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课范文

时间:2023-02-26 04:33:49

文化基础课

文化基础课范文第1篇

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教学所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教学所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偏低,其文化基础课教学面临许多困境。

伴随着我国近年来各种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选择不断增多。而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升学无望的初、高中毕业生。他们身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总体偏低,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理化和政治等科目的考试总分加起来都不足100分。而选择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这些学生,他们都普遍抱着到职业学校就是为了“混张文凭”,以后毕业出去好找工作的想法。进入这类职业学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态度由原来听不懂发展到听不进,直到发展到最后的很反感,无法达到社会所希望的好好学习文化基础课,提高自身素质的目标了。因为之前在初中或高中时文化基础课的基础比较薄弱,绝大多数学生对各门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提不起精神,随之产生的结果就是负责教授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也成了学生们的众矢之的。在这一点上,相对于对他们未来就业有用的专业课而言,文化基础课的教学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困难。

2.全社会对文化基础课的认识的偏离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受冷遇。

中等职业教育中强调专业课的教育,大家普遍认为专业技能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核心内容,更是职业技能教育的优势所在,因此产生了专业技能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的比例失衡。大家更多地是忽视了学校教育中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而更多地是要求增加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和企业实践的内容。在如今的技能教育体系中,各校除了仍会关注一些专升本、成人高考课程和省统考的课程之外,对于其他的文化基础课采取的态度是可有可无,课时可多可少,甚至教学计划中拟定的一些文化课程可上,可不上,一切都看专业课程安排的需要,文化基础课成了陪衬。在各校的教学联席会中,他们强调最多的是专业课的地位,提出了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这样的口号。包括上级部门制定的技工教学的要求中,也提出了文化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得超过一定比例。党文化课与专业课课程安排发生冲突时,必须优先保证专业课的课时和各种安排,忽略了文化基础课的必要的课时和课程安排。最终导致中等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忽视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这势必导致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其综合素质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最终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低。而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反过来也压制了专业技能的提高。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层次差异使文化基础课的定位不清,方向不明。

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初中毕业及高中毕业两大块。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在实施文化基础课教学时主要是初中补习为主,还是参照高中的基础进行补习?还是就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去安排所有课程,这个问题是所有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共性的难题。虽然,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体系中,学生不存在升学压力的问题,且学历提升的需求不高,或者很少,在某种程度上,更造成了学生不想学文化基础课的现象。同时,由于职业类学校的学生由于文化综合素质较低,老师在把握教学难易度时比较困难。他们困惑的是如严格按指定的教学大纲去安排教学,那么结果是教学将很难进行下去。但是如果不按照指定的教学大纲去开展教学,教学质量如何得到保证?如何在兼顾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按职业学校的特点定位好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4.教学评价中重专业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使得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普遍的观点是只要专业课的成绩好,就肯定能找到好工作,至于综合素质这个问题无人关心。中等职业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针对性较强的改革,在专业的建设和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等多方面都已趋于成熟,而评价专业课学习成效的手段也很直接,就是看学生能否通过各级等级工的考试,包括理论上的应知和实践上的应会。这一切都是专业课地位的重要体现。相对于专业课成熟的评价体系和师生们的重视程度,文化基础课在这两方面就显得极为欠缺。首先,就评价机制来看,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内,文化基础课无论是在评价体系上,还是在师生们的重视程度上都赶不上专业课。如现行的文化基础课其主要采用的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方法是学生测评和督导听课为主,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监测。

二、解决中等职业学校中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的策略

针对以上总结出的中等职业学校中文化基础课教学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现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1.辩证看待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之间的关系。

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他们其实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获得离不开文化基础课的铺垫作用,文化基础课是专业技能的条件。文化基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具体实施时,中等职业类学校可以参照普通大学的弹性学制,将课程进行分类,分成包括必修、选修在内的多种方式来开展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可根据学生的特长,比如采用换学分的方法,即学生不擅长数学,他擅长的是语文或写作,那么该生就可以选修写作课,所获得的学分弥补数学的学分。

2.准确定位好文化基础课。

解决目前文化基础课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关键是要能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我们要根据生源状况,对文化基础课的内容及教材、教法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广大师生对文化基础课教学重要性的认可度。要理清,文化基础课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养。文化基础课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对中职学生相关科目的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上,它对于提高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离不开文化基础课知识的积淀。如现在的语文,或者说国学,在全国被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认识,高考的改革中也明确了语文的重要地位,不论从考核的方式,还是考核结果的运用等等,这都体验了语文的重要性。换个说法,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彰显。

3.加大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

在比如政治课、语文课、德育课这些中职的课程中,可以改变其授课的方式和方法,将他们进行融合,并改变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参照专业课改的内容,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枯燥的理论课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课。比如在将中国传统文化时,老师需要让学生们明白“孝道”的重要性,并希望学生们能深刻体会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可以采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们去探讨这个事例中体现出什么样的主题,而如果你是事件中的主人翁,你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通过这样模拟情境式的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去认真思考孝道这个问题。在进行一番讨论之后,老师再将学生们的观点进行总结和概况,最后引导到老师希望讲授的知识点上。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相信一定比老师整堂课的宣讲要有效果得多。而这样的政治课、德育课或者语文课,一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样的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一定是有效的。

4.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评价。

在文化基础课的评价上,不再局限于分数,而更多得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比如一门课的最终成绩由平时表现和卷面成绩构成。这样,学生则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表现,本身,这样的转变就是一个素质提升的过程。

三、结语

总之,基础课教学能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整个上学阶段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专业课的基础。我们认清了基础课教学现在面临的困境,要打破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抛弃陈旧的思想,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真正发挥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文化基础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文化基础课个性差异以人为本分层教学和谐发展依据

一、分层教学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学生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一刀切”的教学形式被称之为“无差别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的学习权利。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

现在,分层教学在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中职文化基础课是否应实行分层教学?答案应是肯定的。现在中职招生是免试入学,生源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象我校这样知名度不高,比较薄弱的学校的生源,其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比如我校对2007级10个班进行的英语的摸底测试及格率仅为10%,最高分为72分,最低分仅为5分,英文的26个字母多数学生都写不完整。象这样的文化层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依据。根据这种情况,我校从2007级新生的文化基础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除有其客观依据外,也有其政策依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基本条件的通知》(桂教职成[2007]78号)的规定“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笔者认为,不仅仅只有广西有这样的规定,其他省市、自治区都会有这样的规定。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教师关心和关注的对象是少数学生,通过考试源源不断地淘汰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或者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它关心和关注的是全体,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不排挤、歧视后进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

(二)动态性原则。心理学和哲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就是其本义。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分层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者、指路人。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一)发展层A。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层B。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三)帮助层C。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四、分层教学的做法

(一)分层建组。把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所占的比例由科任教师掌握并随着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而不断变化分层建组的构成,合理升降。此外,课任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A类学生潜能的发展。

(三)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四)分层辅导。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现象,故教师应加强分层辅导。鉴于测试的具体情况,如一味强调统一起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教学模块已不再适应这些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我校在2007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对分层辅导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在确定了层次之后,我们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别,在A、B、C三个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每周用4节自习课进行。对基础差的层次学生,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于中层次学生,我们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进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基础训练。经过近二个月的“分层”补基础实践,效果初见成效,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及格率同测试模底相比较上升20个百分点,最低分数也由原来的5分,提高到21分。

(五)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可以量少质低;对A层则可以量多质高;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六)分层测试。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七)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评价中,对C层侧重表扬,B层侧重鼓励,A层侧重促其发展。

五、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这一点已被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所证明,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都得到了发挥和挖掘。但是,对于分层教学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应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标准与对教师评价的问题。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教”的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测试的结果进行分层。但模底和测试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评分的标准、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也就是说分层的标准是否科学,还有待于探究。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柔性衔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动态管理问题。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之下,尽管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管教管导,即使如此,课堂的不稳定因素仍存在。这就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学部门思想要统一,做好管理与协调工作。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无面子”;或者“无所谓”态度,不配合教师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可见,事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并与班主任沟通。必要时还要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四)工作责任心问题。分层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给教学带来难度;部分教师还因为担心搞不好,最后搞得虎头蛇尾,难以收拾局面。因而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或者不热衷于做分层教学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最大的障碍之一首先是来自教师这一层,只有教师思想工作做好了,分层教学就是走出了成功的一半。

(五)教案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案用到底”,最多是做一些修修补补。但是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每次课教师都要对课堂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很显然,如果再用一个教案,是不符合分层教学的要求的。

(六)对学生评价方法的问题。在不分层的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可以用百分制就可以简单地评价学生,学生的成绩的好坏、优劣都被框在统一的一个分数模式里。但是,实施分层教学之后,由于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究问题。

六、结语

在当前教学中,可以说没有那种的教学模式是完美的,分层教学显然也不是。但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甚至比常规的教学形式还要多。可是在向课堂要素质、要效益方面,分层教学显然做出了一种大胆的、有益的、可贵的尝试,只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分层教学的就会走出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严树林.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综述.

2.徐专平,孙玲.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育研究

3.蒋立耘.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

4.张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5.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几种尝试.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6.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中国教育品牌在线

7.成友.分层教学让教育回到起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8.黄斌.高三物理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则及方案.

文化基础课范文第3篇

学校教育,不同于培训机构。它的功能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单一的技能,简单的操作。这仅仅是一方面。学校之所以称之为学校,是因为它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承载着传承文明、传递信念、团结合作、文明礼仪等诸方面的神圣职责与义务。这些任务,可以通过公共基础课中的德育教育来实施。从最基本的文明用语开始,到文明仪表、文明行为、文明礼节等,都渗透于德育课堂。再进一步,通过德育课堂的阵地,让学生走进经济,走进法律,从灵魂深处提升道德感、正义感,以智慧、规则、法律为行事准则,提升团队意识。这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必备的素养,不同于简单的劳务付出。这也是近年来职业学校的学生广受社会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提升能力的功能

文化基础课,不是一门显性的、能看到直接结果的培训课程。它的作用,深入人的骨髓,摒弃一切功利,提升的是人的综合素养。比如:数学课堂,其功能不仅仅是做一道题,画一个图。数学讲究的是培养出科学的思维习惯,严谨的做事风格,优秀的概括能力以及公平公正的评价品质。所以说,中职学校一堂好的数学课,是不同于应试教育下那种以分数定输赢的格局的。它可以是一个好的书写格式的培养,字迹工整,语言精练,可以是一道严谨的论证题的复述,反复渗透,甚至背诵,在熟练的叙述中体会叙述的美感,体会逻辑的魅力,体会归纳的艺术。还可以是画一个漂亮的图形,在亲手描绘的过程中感知抽象与现实的碰撞。数学甚至可以是一个趣味游戏,老师们带领学生遨游于神奇而现实的知识领域,做得了游戏,体会了科学。如做一个在圆桌上摆放硬币的游戏,你放一枚,我放一枚,以谁没有地方放谁就输为游戏规则,看同学们有什么方法,渗透的就是圆的对称性原理。培养的就是思维严谨、科学,摒弃毛躁,杂乱无章,缺乏依据等不好习性。再如用一张纸,对折32次以后(忽略其不能够对折32次),会有多厚?学生是不具备这种猜测能力的。我们讲给他们听,作用就是打开学生狭隘的想象空间,用知识扩充头脑,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开拓学生眼界,使其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具备优于他人的正确反应。所以说,当我们占据文化课课堂,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是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的。

三、播撒文明的功能

对于学生能否利用好课堂,是否愿意跟着老师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完全取决于如何引领他们。比如语文课,如果我们每节课带给学生的是他们听得懂的、领略到的、充满激情和感动,每一节课都能拨动学生稚嫩的心灵,让他们心动,那么,我们就在他们的心灵里播撒了文明的种子。都说数学是思维体操,语文是心灵体操。通过语文课,让学生心灵富有,提升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在文明的土壤中开花,结果,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比如诗歌朗诵,比如美文欣赏,比如经典之作的段落分析。学会欣赏美,我们的学生就离文明进了一大步,这将带动整个校园文化有一个质的飞跃。只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所以说,文化课程,播撒文明,它的功能是不可取代的。

四、终身发展的功能

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注重专业的学习与探索是没错的。这也是大部分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但是有一点,社会快速发展,技术更新,产品换代,我们的学生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挑战是无处不在的。很可能所学技能需要升级、改版。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而终身学习的能力恰恰要通过公共基础文化课来训练。正确的理解、准确的判断、活跃的思维、良好的习惯,探索的欲望等等,都是文化课课堂的任务、追求。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这样一种素养,有助于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五、结语

总之,公共基础文化课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功能渗透于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希望广大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能重视公共基础文化教育,探索公共基础文化教育的深刻内涵,让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后,能继续提高,继续进步,成为有用之才。

文化基础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61-02

2013年11月26日,来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并同专家座谈。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应该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应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既是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责任,也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迫切需要。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重要教育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之流延绵不绝、生生不息。我国有许多值得我们民族乃至世界引之为骄傲的伟大哲学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他们的观点至今仍被视为哲学领域的泰斗。老子提出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福祸相依”、“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等著名的辩证法命题及“贵和持中、注重和谐”的思想被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上,巨幅“和”字画面的展现,让世界人民感到惊讶,“和”正是儒家经典的核心。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赢得世界人民的高度赞扬,使西方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向往,“和为贵”的思想也为当今世界面临的经济危机提供解决方法。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激发大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几千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充溢着许多圣贤们浓厚而强烈的爱国思想,众人皆知的岳飞、郑成功、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壮举,《左传・昭公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礼记・儒行》“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文天祥《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体现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献身的精神。这些危难之际涌现出来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们都有着至死不渝的爱国信念,都是用精忠报国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这些鼓舞人的事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将这种精神融入大学生的课程之中,使大学生继承和发扬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

(三)继承优秀传统,拓宽知识面,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这些内涵丰富、包罗宏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还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儒家仁爱和谐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把‘仁”分为三层含义:首先是亲亲,即要爱自己的亲人;其次是仁民,要推己及人,关爱别人;最后是爱物,要爱自然界的万物。这些思想引导大学生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互相谦让,互相关爱,提高自身素质。

二、当今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2005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在线》发表海南大学一位同学有关大学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统计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自豪。从这个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传统文化正逐渐被淡化了,传统文化的缺失令国人堪忧。以下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渗透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渗透也不断加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资源却面临着逐步流失的困境,遭受着极大的考验和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接班人,其自身求知欲强和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一方面能够获取新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全盘接受,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漠视,甚至已经逐渐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步使他们失去价值判断,丧失辨别能力,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呈现出“荒漠化”现象:春节少了爆竹声,中秋没有了齐家赏月,七夕节没有古老的爱情传说等……,大学生中流行过情人节,圣诞节。(知识)信息资源的一种崭新文化。

(二)网络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相融合为物质基础,提供并传播一切(知识)信息资源的一种崭新文化。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创造了全新的文化环境,提供了优越的平台和渠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文化也成了一种与主流文化相悖的文化,如网络上的网恋、色情等文化垃圾。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会造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在网络游戏面前,一些大学生的克制力较差,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的关系,整天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将会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学业和生活。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化的出现,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效果显得“滞后”,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开始质疑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认为那些老古董的东西已经腐朽、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不如丢了算了。

(三)教育目标上,大部分高校片面追求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所谓教育目标,就是人们预期的教育结果,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已在头脑中存在着的教育结果。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审视我国现实的高等教育目标,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受功利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短期行为的影响,出现教育与文化的分离,导致了教育的专门化,教育被当作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基地。教育的主要目标片而追求专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这就导致受教育者成了具有知识技能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这种片面追求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目标是导致传统文化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在专业细化的大学校园。

三、立足基础课,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渗透,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文化的冲击,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化,大学生如何才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为例,提出几点建议。

(一)将“思修”理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相融合

“思修”课理论知识在思想道德方面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等等,这些内容以很好地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以提高“思修”课教学的实效性。

1.“立志高远,始于足下”的远大理想追求。孟子云:“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老子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阳明说过的“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等等,把这些优秀传统思想中所体现的远大理想追求充分运用到“思修”课的理论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熏陶。让他们懂得,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在新的起跑线上,尽早树立并坚持自己的远大理想,激励我们要有敢于立志、勇于立志的决心。

2.“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一直是民族独立与发展、国家统一与富强的主旋律。例如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名著《离骚》中表白“伏清白以死直”的坚决态度,并在理想破灭后投身汨罗江以践行自己的誓言,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后人世代传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坚决拒绝元军统帅,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古代爱国人士的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的伟大情怀。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华夏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来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语。意思是,天道刚健,君子应当以此为楷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则是华夏民族精神的另一半表达,其来自《易传》“地势坤,它鼓励人们通过修身养性融为君子人格的一部分,化入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在“思修”课教学中,将古代人文精神与当代人本思想融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做人的尊严与价值,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真谛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趣味性

“思修”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运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不仅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专题讲座方式拓展课程内容,如设立道德修养与中华“孝”文化、现代法律思想与古代法家思想比较等讲座,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情景,如采用互动式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画、音乐、表演等手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进脑率”,在加强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

2.在实践教学中开发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思修”实践课中,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展览馆、名胜古迹等开展活动,开辟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使学生获得立体的、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

3.配合、组织学生活动,强化课堂教育效果。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结合“思修”课的相关内容和重大节日、重要人物的生日等,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向文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推荐一些传统文化经典读物等等。

四、结语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许多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正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重要品质,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面对危机和挑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基础课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9-100.

[2]张艾利.加强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0(6):37-38.

[3]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5):59-60.

[4]胡继东.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3):153-154.

[5]李淑贞.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6]万平.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在“思修”课教学中的扬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1):67-68.

文化基础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80-02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我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共同发展的还有我国对各种教育的新理念。近几年来,国家陆续展开了对高等教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提出了在现今的国际和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如何开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这个话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尤为迫切。而在现如今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导致劳动岗位变化加速的时代,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需要在短短的几年中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只有在掌握好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达到提高自己适应社会能力的目的。众所周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是所有知识中最稳定、持久的部分,更是学生学会一切专业技能的基础。只有夯实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有助于其他知识的学习。

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教学所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教学所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偏低,其文化基础课教学面临许多困境。伴随着我国近年来各种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选择不断增多。而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升学无望的初、高中毕业生。他们身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总体偏低,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理化和政治等科目的考试总分加起来都不足100分。而选择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这些学生,他们都普遍抱着到职业学校就是为了“混张文凭”,以后毕业出去好找工作的想法。进入这类职业学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态度由原来听不懂发展到听不进,直到发展到最后的很反感,无法达到社会所希望的好好学习文化基础课,提高自身素质的目标了。因为之前在初中或高中时文化基础课的基础比较薄弱,绝大多数学生对各门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提不起精神,随之产生的结果就是负责教授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也成了学生们的众矢之的。在这一点上,相对于对他们未来就业有用的专业课而言,文化基础课的教学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困难。

2.全社会对文化基础课的认识的偏离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受冷遇。中等职业教育中强调专业课的教育,大家普遍认为专业技能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核心内容,更是职业技能教育的优势所在,因此产生了专业技能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的比例失衡。大家更多地是忽视了学校教育中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而更多地是要求增加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和企业实践的内容。在如今的技能教育体系中,各校除了仍会关注一些专升本、成人高考课程和省统考的课程之外,对于其他的文化基础课采取的态度是可有可无,课时可多可少,甚至教学计划中拟定的一些文化课程可上,可不上,一切都看专业课程安排的需要,文化基础课成了陪衬。在各校的教学联席会中,他们强调最多的是专业课的地位,提出了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这样的口号。包括上级部门制定的技工教学的要求中,也提出了文化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得超过一定比例。党文化课与专业课课程安排发生冲突时,必须优先保证专业课的课时和各种安排,忽略了文化基础课的必要的课时和课程安排。最终导致中等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忽视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这势必导致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其综合素质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最终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低。而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反过来也压制了专业技能的提高。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层次差异使文化基础课的定位不清,方向不明。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初中毕业及高中毕业两大块。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在实施文化基础课教学时主要是初中补习为主,还是参照高中的基础进行补习?还是就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去安排所有课程,这个问题是所有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共性的难题。虽然,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体系中,学生不存在升学压力的问题,且学历提升的需求不高,或者很少,在某种程度上,更造成了学生不想学文化基础课的现象。同时,由于职业类学校的学生由于文化综合素质较低,老师在把握教学难易度时比较困难。他们困惑的是如严格按指定的教学大纲去安排教学,那么结果是教学将很难进行下去。但是如果不按照指定的教学大纲去开展教学,教学质量如何得到保证?如何在兼顾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按职业学校的特点定位好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4.教学评价中重专业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使得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普遍的观点是只要专业课的成绩好,就肯定能找到好工作,至于综合素质这个问题无人关心。中等职业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针对性较强的改革,在专业的建设和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等多方面都已趋于成熟,而评价专业课学习成效的手段也很直接,就是看学生能否通过各级等级工的考试,包括理论上的应知和实践上的应会。这一切都是专业课地位的重要体现。相对于专业课成熟的评价体系和师生们的重视程度,文化基础课在这两方面就显得极为欠缺。首先,就评价机制来看,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内,文化基础课无论是在评价体系上,还是在师生们的重视程度上都赶不上专业课。如现行的文化基础课其主要采用的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方法是学生测评和督导听课为主,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监测。

二、解决中等职业学校中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的策略

针对以上总结出的中等职业学校中文化基础课教学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现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1.辩证看待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之间的关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他们其实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获得离不开文化基础课的铺垫作用,文化基础课是专业技能的条件。文化基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具体实施时,中等职业类学校可以参照普通大学的弹性学制,将课程进行分类,分成包括必修、选修在内的多种方式来开展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可根据学生的特长,比如采用换学分的方法,即学生不擅长数学,他擅长的是语文或写作,那么该生就可以选修写作课,所获得的学分弥补数学的学分。

2.准确定位好文化基础课。解决目前文化基础课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关键是要能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我们要根据生源状况,对文化基础课的内容及教材、教法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广大师生对文化基础课教学重要性的认可度。要理清,文化基础课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养。文化基础课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对中职学生相关科目的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上,它对于提高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离不开文化基础课知识的积淀。如现在的语文,或者说国学,在全国被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认识,高考的改革中也明确了语文的重要地位,不论从考核的方式,还是考核结果的运用等等,这都体验了语文的重要性。换个说法,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彰显。

3.加大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在比如政治课、语文课、德育课这些中职的课程中,可以改变其授课的方式和方法,将他们进行融合,并改变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参照专业课改的内容,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枯燥的理论课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课。比如在将中国传统文化时,老师需要让学生们明白“孝道”的重要性,并希望学生们能深刻体会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可以采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们去探讨这个事例中体现出什么样的主题,而如果你是事件中的主人翁,你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通过这样模拟情境式的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去认真思考孝道这个问题。在进行一番讨论之后,老师再将学生们的观点进行总结和概况,最后引导到老师希望讲授的知识点上。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相信一定比老师整堂课的宣讲要有效果得多。而这样的政治课、德育课或者语文课,一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样的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一定是有效的。

4.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评价。在文化基础课的评价上,不再局限于分数,而更多得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比如一门课的最终成绩由平时表现和卷面成绩构成。这样,学生则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表现,本身,这样的转变就是一个素质提升的过程。

总之,基础课教学能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整个上学阶段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专业课的基础。我们认清了基础课教学现在面临的困境,要打破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抛弃陈旧的思想,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真正发挥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邢辉,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2001,(9).

[2]邢晖,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1,(9).

[3]杨叔子,等.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

[4]杨叔子,等.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纪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十周年[J].高等教育研究,2009.

[5]杭国英,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

[6]王义道.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

[7]沈国培.中等专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面临困境亟待改革[J].甘肃科技,2010.

文化基础课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专业课;技校;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快速上升时期,对技能人才巨大的需求,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脚步,我国制造业正在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因此,我国制造业对高素质技工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需求。另外,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也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再有,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高速和城镇化推进,需要通过加大对进入城镇和进城经商务工的转移劳动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这就形成了以培养技能技术人才为主要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技工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的时代使命。基于这样的一种意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在技校理所应当占据了主导地位,相对于此,文化基础课在技校的存在就相当尴尬和弱势。

二、文化基础课在技校的生存现状

1.学生的排斥

大多数学生认为来技校读书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甚至觉得在技校学习就是可以逃避语、数、英这类的文化基础课,只要动动手、学学技术就可以了。来技校读书的学生本来就存在学习情况较差的问题,随着高校扩招,来技校读书就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许多中考生也把来技校视为读高中无望的选择,生源的紧张意味着技校只能选择免试录取。这些文化素质较低且参差不齐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又缺乏学习热情,中学时代的失败阴影导致技校的学生大多数很排斥文化基础课,尤其是语、数、英这类已经对他们造成极大打击的学科。因此,很多学生在文化基础课上都会睡觉、玩手机,甚至是旷课,这严重影响了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2.专业教师的排斥

专业课在技校的课程安排中地位比较重要,专业课教师大多数都认为文化基础课的存在就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专业课和基础课是一种主导和依附的关系。既然属于依附关系,那么基础课就不能占用大量的时间来影响专业课教学。专业课教师认为技术是一种体力活,需要大量的实操训练,这就需要大量的课时作为保障。虽然,大多数专业教师也认为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但是如果影响到专业课,那就唯有舍去。这样的想法也使得专业课教师对基础课的设置抱着消极的态度,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掌握专业技能后出来找到工作。

3.领导的重视不足

对于领导而言,办好一所技校,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教师能够获得“技术能手”教学嘉奖,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样的招牌对技校来说无疑是最响亮的。对于看得到、摸得着的成果,领导肯定会格外重视。而无法在短期内达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文化基础培养课,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现状。文化教育无法量化评价,也是导致其得不到足够重视的原因之一。这样的尴尬地位也严重影响了基础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和课程的生存空间。

开设文化基础课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考试制度的影响中,很多人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基础课的终极目标就是中考、高考,学习语数英的意义仅仅在于应付考试,这样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基础学科的形象,也模糊了基础学科的实际意义。

三、文化基础课在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文化基础课培养的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它是形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基础,它能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和视野,使学生善于观察和分析人生和社会中的问题,促使他们形成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在多年的学习中沉淀出来的结晶。比如说,一个人需要语言来与人沟通,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去传达自己的意思,需要大量的词汇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各种得体的言行举止去让别人接纳,而这些就是在语文学习中积累下来的素质。很多技校的学生在招聘面试的时候无法自如、真实地表达自己,不知道如何穿着得体,更不知道如何寻求机会展示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青睐。同样的,一个人除了有语言基础和大量的词汇,还需要一个严谨的逻辑去表达自己的思维。学了这么多年的数学,很多人只是在质问,我们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过解方程的方法,我们什么时候需要用证明命题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殊不知数学给予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从加减乘除到代数几何,数学中融入的是思维方式,在我们按照条条框框去运算或证明的时候,我们学习的是一种严谨和规范,而这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的工厂大多数都是合资的,学生若对英语一窍不通,很明显会在工作的竞争中处于下风。而基础课程的教学还远远不止于此,包括“心理健康”“德育”“礼仪”“法律”“体育”等,在技能之外,一个人要掌握和学习的有太多知识,学校却重视技能,轻视作为人的基础的文化,这未免太急功近利。技工人才不是一台精良的机器,也需要个人修养和思想。而且,技能是永远学不完练不够的,当离开学校后,学生怎么持续进行自我提升,更多的是需要自身的学习能力,而这种学习能力是需要强大的基础素质作为后盾的。

四、有关文化基础课的改革探索

1.分班教学

即便是教师及学生意识到基础课的重要性,也不意味着基础课可以顺利进行。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素质严重参差不齐。比如,中技生,虽然要求读中技的学生必须有初中毕业证,但是因为技校学生更多的是来自农村,基础教育落后,本身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效果根本跟不上国家的相关要求,更何况很多地方的初中毕业证甚至可以花钱买,所以学生不够高的学习质量也显而易见,但有些正规的学生老老实实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学生甚至小学也没毕业,这样的学生同在一个班,水平差距非常大,老师如何教学也是很大的问题,按照进度上,差的跟不上,慢慢就会破罐子破摔,不听课、睡觉、玩手机甚至说话影响课堂;照顾成绩差的,补习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已经学会的学生意见会很大,也觉得都是已会的内容没意思,打击了学习的兴趣,怎样都会影响整体教学的和谐。

所以,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尤其是对基础要求很高的学科,比如语数英,甚至有些技术专业要求开设的基础学科,比如化学(食品药剂类专业),对于这类学科的教学,分班是唯一能够消除这种教学困难的方法。虽然入学的时候对学生是零要求,但是进来后可以对基础学科的水平进行初测,按照结果分班教学,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同一个班的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在相同的水平下进行教学,避免了听不懂或者全都会这样的尴尬。分层教学的模式在基础学科中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各种层次的学生设置与之水平相应的课程,一不耽误学习进度,二不打击学生信心,教师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2.选修课模式

对于一些知识普及类的公共学科,比如“心理健康”“法律”“德育课”之类,完全可以不占用正常的课时,通过系列讲座的形式完成,也就是类似于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系列讲座的时间不与正常课时重叠,尽量使用下午下课后以及晚上,避免与专业课形成时间上的冲突,这样一可以节约课时,二也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的生活,不至于除了上课就无所事事。而且,自己选择的课程比被逼着去上的效果肯定会好很多。对于一个学期需要选多少门可以给定一个标准,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学分制,把公共课程变成一个学分标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目的。

3.教学的突破和教材的创新

对于技校学生,如果教学方法基本沿用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法,即始终“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生硬地灌输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学生的厌学情绪只会有增无减。所以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刻板认识和恐惧。对于教学的内容应该坚持“因材施教”,使得文化课更具有工具性,对一些在生活中不常用的内容可以有选择性地删减,使得文化基础课更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更好地达到为生活服务、为工作服务的意义。

对于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岗位需求,将文化基础课的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建立知识模块体系。即将学科知识按照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归类、重组,形成以行动为导向的横向综合的课程结构。例如,将语文课程分解为多种模块,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水平、语言应用等,结合行业或岗位所需,选择不同的比重进行教学;数学可以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等。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置授课内容,极大增加基础课的实用性。

五、结语

体来说,培养技工人才必须走全面发展的路线,技能水平、文化修养和学习能力都是作为职业人必备的基本素养,缺一不可。只有客观定位文化基础课,重视其存在的意义,结合技工院校的特点进行内容优化与完善,激发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需求和兴趣,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现代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刘钧杰,刘 学.关于技工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3(2):146-147.

[2]杨 玲.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改革的思考[J].新校园(中旬刊),2013(9):15-16.

[3]杨 谦,王天梅.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定位及教学改革[J].甘肃教育,2014(3):17-18.

[4]王 铁.做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提升就业能力――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电大理工,2015(1):73-74.

[5]王建平,常从淼,赵福伟,等.现代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2-94.

[6]马军强.中职教育教学评价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9):23-25.

文化基础课范文第7篇

Abstract: the computer cultural foundation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basic computer skill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plays a big role. This article on the current computer cultural basic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ving methods.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中职 教学

Key words: computer culture basi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成了用人单位考察的条件。虽然目前很多中学甚至小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但是,由于城乡地区的差异,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知识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们现在很有必要来探讨一下现阶段中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缺乏重视,认为这门课程相对比较简单,没什么可深入学习的地方。文科类专业学生更是认为这门课程与他们的专业毫无关系,认识不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要性。

2、实验室基础设施不完善,设备陈旧,配置方面跟不上时展的要求。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存在某些学校甚至没有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所必须的多媒体教室,教师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将知识很好的传授给学生。加之每周课时安排不多,就更加影响到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3、 教师综合素质需要提高。目前我国还有很多中职院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很低,为专科水平或者更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时间操作能力,那么就很难出高水平的学生,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中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有限的教师来向更多班级的学生授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必然有所下降。

4、 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发达地区,学生从高中甚至初中就已经接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但那些落后地区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使用计算机了,没必要再跟老师学习,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是感觉计算机复杂难懂,很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

5、教材落后,内容没有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无论是在理论知识上还是应用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学校的教材却还停留在几年前,远远落后于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以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实际的需要。

二、几点建议

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提高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备课。备课是贯穿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备课,可以熟悉授课内容,改进授课方法。在授课前,教师要通晓整个教材,熟悉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遵从由易到难、有直观到抽象的方式,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易理解,激发学习热情。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案例。目前,随着中职院校办学条件的提高,多媒体教学模式也被大量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媒体教学将我们的传统授课中无法在黑板上描述的各种实际操作,通过文字、声音、 图像、 动画效果等方式表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操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大量的案例,让学生看到具体的操作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将理论付诸于实践。

3、注重实践,反复练习,熟能生巧。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实践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际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只是简单的在课堂上讲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精心设计实验课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自我动手能力。在课下,可以布置一些课后实践练习,鼓励学生到实验室进行课外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达到熟练的程度。

4、分层次教学,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地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程度的不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肯定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我们再教学过程中应该加以区别对待,在新生入学时,在第一次授课前可以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照顾水平差的学生,也要兼顾基础好的学生。既要让让底子较弱的学生也能很好的学会基础知识,也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学习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通过课下补习或辅导的方式,使得一个班级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进度尽量保持一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小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实施,对我国中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的实践表明,要想达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真正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水平,就要提高学校和教师对这门课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我们的引导作用,通过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才能够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宏滨、刘耀恕,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7):58-60

[2] 王旭华,张敏锐.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9

文化基础课范文第8篇

摘要:目前的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评价体系以及基础文化课被边缘化,原因是忽视了基础文化课的作用,而神化了专业的作用。因此需要领导者转变办学理念,提升文化基础课在中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边缘化;人文素质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02-011.文化基础课的含义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基础文化课作出了准确的界定,他说文化基础课是"职业学校中基础文化的通称。各学校根据不同培养目标的需要分别设置,旨在使学生具备基本文化素养,为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后续课程以及将来深造打下必要的基础"。我们之所以认为它是一个非常精准的界定,是因为清晰地阐明了文化基础课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作为文化基础学科的范围也是如此。基础学科的范围由原来的语文、数学、外语、品德等发展了涵盖社交礼仪、哲学、职业生涯规划、法律基础知识等,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学科的必将发生变化。

2.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现状

2.1文化基础课设置边缘化。文化基础课在专业课与实习实验的缝隙中艰难地生存,因为课时少,难以进行系统化教学。授课的内容要为专业课和实习实验服务,彻底底弱化了文化基础课的地位。每一门都有其自身的体系,而现实强迫你必须打乱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不能实现学科的价值。由于加大专业课、实训课的课时,专业教师出现了比较大的缺口,这样生于的文化课教师摇身一变就成为专业教师了。如美术教师转行改教机械制图,这种做法是弱化文化基础,同时也保证不了专业的教学质量。

2.2评价体系边缘化。为了参加全国的技能大赛,学校从数控专业和机械抽调到车间进行专项参加实训,不参加文化课的学习。按照学校规定,必须给予及格以上的成绩,这是反复向学生说明专业课比文化基础课重要,文化基础课可以不学习,但专业课必须得学。如果30名学生组成的班级,有10多名学生参加实训,再有几个病事假的,在班级里上课的不到20人,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

3.基础文化课的作用

基础文化课具有专业课无法取代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人的素质包括人素质和科学素质,而人文素质是人格形成的灵魂。卢梭说认为:"教育是把人塑造成为能在社会中承担社会责任,又有自己的个性。即是塑造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卢梭的观点是对"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最好诠释。蒙田认为:"学习和教育只服从于使学生养成完美的判断力的目的"这也是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就是要把基础文化课放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

4.提高文化基础课地位的措施

4.1转变办学理念。职业培训是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与职业培训进行比较,职业教育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它着眼于人在职业活动方面的全面素质提高。有些职业学校把职业教育当成职业培训来办,一味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从而完全忽视了文化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职业学校只围绕某一个上岗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来组织教学内容,有意或无意地降低学历证书的"含金量",把职业职业教育混同于职业培训,不但否定了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而且使职业学校丧失生命力。黄炎培认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教育',只能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

4.2正确处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时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地加大了专业课的砝码。其实,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都是为发展个体的综合能力服务的,它们之间也是一种双向服务的关系。专业课以文化课为基础,文化课的知识在专业课中得到深化。文化课为为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后续课程以及将来深造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专业课对文化课的建设提出具体的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就能保证专业课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专业课知识的发展又为文化课建设,知识更新指明了方向。

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相互融通与统一构建,才能保证职业教育是一种完整的教育。因此,在课程选择时不能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特殊而过分重视专业课教育,忽视文化课教育,应使两类课程相互协调互补。在我们正确认识文化基础课在当前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时,必须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课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4.3制定灵活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机制的有效建立对于提高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科品味就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办法,改变现有的考核方式,实行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适当结合。实行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有效地推进学校各项的开展。

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不仅是为专业技术理论学习提供扎实的文化基础;而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专业岗位变更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储备。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2]马芳.《论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袁贵仁在《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5期

文化基础课范文第9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良好习惯养成;文化基础课教育

1 技工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及文化基础课教育的现状

当前许多技工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问题,如不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组织纪律性较差,道德意识薄弱,缺乏集体荣誉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上课不仅不认真听讲,还常常玩游戏、看小说、听音乐、睡觉乃至大声说话扰乱课堂秩序,不接受教师的管教,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吸烟、喝酒、打架、逃学、撒谎、小偷小摸、沉迷网络、早恋等问题,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而在技工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课教育方面,许多学生进入技工院校大多由于升学考试失利、学习成绩差或其他原因而导致的辍学,本身文化课基础较差,加之一些家长对于学生进入技工院校本身就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觉得孩子低人一等,这更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自卑感,很容易发展为自暴自弃,使学生对于文化基础课产生厌烦甚至抵触的心理,不仅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还常常会出现逃课现象。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进入技工院校学习应该以专业技术为学习的重点,将所有精力全部放在专业技术的学习上,而认为文化基础课是附属课程,甚至是浪费时间,没必要花太多功夫学习,对文化基础课缺乏重视,这也就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育的效果十分不理想。同时,许多学生由于原本的文化基础水平较低,而院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又难以照顾到所有层次及水平的学生,也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此外,一些技工院校由于对文化基础课整体重视的不足,在教学配置上相对也较少,这也影响了文化基础课教育水平的提升。

2 促进技工院校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

2.1 完善校规校纪及学生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

技工院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校规校纪及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约束,并要经常组织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强化学生明辨是非的意识,加深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认识与了解。同时,要将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与约束真正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监督,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与态度予以纠正,并通过深刻的交流让学生明确行为错误性,帮助学生逐步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2.2 注重激励、以情感化,引导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技工院校学生由于年龄及心理特征影响,往往自制能力较差,并且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单独依靠学校及教师强制性的管教与约束是难以发挥出良好效果的,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因此,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应该以引导的方式为主,并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注重交流的方式与态度,教师应改变传统观念中的师生身份关系,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做学生的朋友,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与困扰,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困惑与问题,排解学生内心的不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用真情感化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使自身的教育引导更具效力。此外,还要注重激励的作用,教师要通过观察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由此切入给与学生肯定与鼓励,使学生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同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度,针对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予以适当的奖励与积极的评价,并组织一系列竞赛、评选活动,通过竞争的形式,使学生更加主动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荣誉的奖励,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自我规范和约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3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为学生习惯养成构建良性环境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许多家长在学生进入学校后就卸下自身的这一职责,将学生的全部教育工作都交给了学校和教师,而实际上在学生的教育与成长过程中,家长作用仍然是至关重要的。技工院校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要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与成长环境,进而分析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家庭原因,针对家长的一些错误行为与观念,应通过交谈使家长知晓,并且要让家长明确其对于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并督促家长及时进行调整与改正。同时,还要让家长明确学校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以及需要家长进行配合的各方面工作,教给家长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有效方式,通过家长与孩子的良好沟通,消除孩子内心中一些负面心理因素,使孩子重新感受到家人的关怀与温暖,也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一个良性的环境。

3 加强技工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课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转变认识,提高重视,明确文化基础课教育重要性

以往技工院校中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而文化基础课教育实质上也是专业技术深入学习的基础保障,只有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基于此,要加强技工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课教育,首先应转变对文化基础课的认识,明确文化基础课教育对技工院校学生专业技术学习以及未来的就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校领导到教师应全面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育的重视,加强对文化基础课教学设施资源的配置与建设,并通过宣传与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从而有效的改善文化基础课教育的现状。

3.2 转变模式,创新方式,提高文化基础课教育的针对性

技工院校可以采取在学生入学初期进行文化基础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文化基础层次,并根据测试的结果,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针对性的制定差异化的文化基础课教育的目标,采取分层式教学的方法,确保文化基础课教学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基础条件,并能够充分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适应教学的进度。通过差异化的教学,不仅能够满足每一位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实际需求,而且随着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逐步掌握,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并消除内心中的自卑感,并更愿意主动投入到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中来,从而提高文化基础课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

3.3 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文化基础课教育水平

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教育的水平,一些技工院校由于对文化课重视不足,往往对于文化基础课教师的素质培养也缺乏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也直接影响了文化基础课教育的水平。技工院校应加强对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培训与素质培养,一方面强化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与素质,保障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应努力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创新,提高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效率,从而有效的提高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教育的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军向.对中职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

[2]黎洪露.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2(5).

文化基础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 文化基础课 教师 素质 提升

我国有高职院校1280多所,接近1300,高校生源不断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的发展甚至是生存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学院提出“以特色求生存”,有的提出“集团化”有的提出“国际化”,有的则提出以“信息化”为特色。不论用什么图生存和发展,其基础仍旧是“办学的水平和质量”,办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这个化、那个化的特色都是空谈。努力提升教师素质,仍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课教师的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如何提高文化基础课教师的素质是我们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学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确定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师的素质,首先应考虑教师的身份特点

(一)教师身份。198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三条阐明“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岗位责任,是专门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岗位。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师素质应满足《教师法》相关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素质,具备从事教育教学的技能。

(二)职业院校教师的身份。从事职业教育,不仅要把握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与“技能”双重任务的责任,在传授理论知识时,是传统意义上“老师”,而在传授技能时,又成传统意义上的“师傅”,他们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即使是文化基础课教师,不要求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双师”,也得有“双师”的要求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工作、生活的实际案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能够指导学生将所学 知识和能运用到实际中,能够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开展社会调查等。

(三)高等教育院校教师的身份。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具备更的学历,作为教书能手的同时,还应是科研高手。这点对高职院校中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以及由企业转行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尤为重要。前都由于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工作,教学能力非常强,后者由于在企业工作多年,实践技能或动手能力很强,但两者的科研能力,特别是课题研究的能力一般较弱。教学只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科研才是高校教师的重要工作。面对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作为高校教师 要树立教学和研究同步同行、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理念,要有从事科研的素质和能力。

二、确定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师的素质,还应考虑教师长远发展

(一)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进取的意识。继续教育对教师个人而言,是教师进行知识更新、素质提升、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教师只有参加教育和培训,才能自我更新,才能不断进步。

(二)具备一定的特长。教师想成为同行尊敬,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特长。这个特长可以是专业知识的深厚,也可以是教学技能的娴熟,还可以是在部门、学校、甚至是行业超越他人的某项特殊技能。

(三)康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以成绩论英雄的时代,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基础,甭说取得好成绩,就连“以充沛体力,满怀激情”工作都很难保证。教学中学生“不听话”的情况,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场所可以说是“经常的事”,作为教师还要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

表1: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师素质

三、确定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师的素质,还应考虑当今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领域,使教学形式、手段、方法、环境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把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的关键,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与使用,核心是从课程的需要出发选择合适的技术,将文本、图片、音视频通过适当的方式呈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就是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既能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又能展示教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多样化媒体资源的能力,还能呈现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避免落入“为用而用”的俗套,达到以课程为主,以技术为辅,宜用则用,用得恰到好处的最高境界。作为信息化环境生存的教师,能够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是不够的,制作或改造多媒体教学资源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

四、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师素质提升途径

(一)发现不足,明确发展方向是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师提升素质的基础。

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作为教师,应积极主动通过对自己自身份的认识,知悉政府、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学校对教师的期望,深刻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明确自身的素质结构和具体标准。这方面,学校或教学系可以组织教师合作研究,将文化基础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一列出(参见表1),还可以对每项素质提升的途径给参考建议,方便老师们通过对照发现自身的差距,知晓自身素质改进方向和提升着力点。教师自己要切实重视,找对路径并长期坚持。学校或教学系给出的提升途径,可以为教师提升素质指明方向,但方案可能 不太具体,对每个教师来说,也不可以很适合,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再次细化,如确定自己的特长方向,寻找适合自己的提升方式和路径,但不论是否需要再次细化,都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

(二)组织的帮助和支持是提高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

引导教师提升素质,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只是给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努力攀爬,但要快速成长,还需给他们一根藤蔓,使教师拾级而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发挥他们的特长,为其成长搭建平台。

第一,要提供资金和机会,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和学习,不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教学观念,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

第二,是组织教师进行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尤其是优秀课(或精品课)往往以团队形式出现,以某一门课为基本单位,由一个教学骨干牵头,带领2-5人组成的团队齐头并进,整体提高,取代了传统的“传帮带”模式,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说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训练营。随着优秀课程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第三,鼓励支持教师参加教学竞赛。老师参加教学竞赛前会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备学生、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定采用怎样的方式和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通过怎样的教学活动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完成后还得进行必要的演练,通过演练改进完善设计,赛后还可以通过竞赛评委和学生的评价,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优点和不足。 准备的虽然是一次竞赛,但学习和体验到是却是教学的所有环节。

第四,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教师要辅导学生参加竞赛,必须要有较好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方法,在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能够促进教师自觉地钻研业务、不断地更新知识。所以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不仅是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与技巧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很有裨益。

(三)进行课题研究是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

首先,课题研究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文化基础课教师立项的科研课题,一般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大多属实证性的研究,这类研究要做大量的社会调查。写论文一般查阅一些资料就可以,课题研究要通过实际的操作,了解了各类课题的申报方法,熟悉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和步骤,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以及课题总报告框架的设计、分报告的撰写等等一系列与科研有关的事情。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非常有助于科研能力的提高,因此科研具有自我强化的特征,做得越多,水平越高。

第三,课题研究能提高教师之间的协作。学校不要求教师坐班,平时教师之间相互见面的机会有限,一起相互交流教学、科研的体会的机会不多。但在一起做课题,经常见面相互沟通,一起参加调研、讨论和报告的撰写,有机会了解他人有关教学和科研上的思路、方式、方法和好的经验,并从中吸取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开阔自己的思路。所以说,课题研究是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习的好机会。

第三,课题研究能加强教师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课题研究本身是一个知识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已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用于解释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也就是说,课题研究就是要把原来死的、教条式的知识变成活的、对现实有用的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http:///banshi/2005-05/25/content_937

[2]饶贵生.当代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EB/OL].http:///gongshang/info.aspx?ID=351

[3]马跃新.高职教育的特点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大人科技,2005(07):147-148

上一篇:视频会议范文 下一篇:素描基础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