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0:35

文化创意调查报告

文化创意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其一,高校动漫专业人才的培育模式陈旧,培养渠道单一。目前成都市各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市场对动漫专业人才的需求,开设了很多创意课程,但是由于资金短缺、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并不能迅速地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动漫专业人才。其二,各高校动漫专业的部分教师并不具有实践的经验和经历,只能传授学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并不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建议。其三,各高校动漫专业没有和企业需求进行对接,共同建设实践课程。成都市各高校动漫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较少。当动漫专业学生踏出校园步入企业时,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其四,成都市人才培养政策不够完善。从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来看,政府对人才培养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动漫创意人才的培养,政府更应该出台相关培养政策。如,如果缺失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将严重影响原创性人才的发展,极大地打击原创作者的积极性。

二、成都市高校培养动漫专业人才的对策建议

其一,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动漫专业人才的创意思维。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是“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行业”。①要将动漫专业学生培养成原创性动漫人才,首先要培养其创意思维,提高其创意意识,提供其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欲望。成都市各高校应大力加强文化艺术素质教育,邀请艺术家来校举办各类艺术讲座,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还应增加创意课程比例,举办校园创意活动,通过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引导相结合,激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其二,培养创新实践型师资力量。高校培养动漫专业人才,创新实践型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团队除了要对课程理论知识有深刻认识,更要具备实战经验。成都市各高校可以聘请在动漫企业担任过管理职务的优秀人才担任学生的导师,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良好对接。其三,加强校内外实践合作基地建设。成都市各高校对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密切关注本市动漫产业的发展。通过动漫行业协会、动漫企业、学校联手合作,直接参与和推进动漫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强调文化艺术的市场化、商业化,而在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本质要求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又必须确定重视实践的观念,建设培养创意人才校内外合作培训基地。”②成都市各高校应搭建校级动漫产业研发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结语

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成都市作为西部动漫产业发展重要的一员,更要把动漫专业人才的培育当作首要任务,服务于成都市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和市场输送更多的动漫专业人才。

文化创意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调查报告指出,2011年的中国公共关系业,无论是营业额还是营业收入方面[注:这里的“营业收入”一词,专指公共关系服务收入(不舍广告、制作等业务)、Fee或称毛利润。该收入为含营业税的服务收入,须扣除第三方费用(包括外购劳务、媒体购买等)],都比上一年度有显著的增长,发展势头喜人。而且政府相关部门对公关行业越来越重视,这给中国公关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不过,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只是调查报告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次调查也指出了中国公关行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目前公关行业发展急需突破的瓶颈。有的是老问题,比如人才问题,对公关本质理解的问题;有的是新问题,比如行业定位问题,从业人员归属的问题。不管是老问题还是新问题,归结到—点,其实都是公关行业人士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塑造公关行业良好形象,也,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关行业高品质服务。

公共关系业进入中国已经20多年了,但社会上对这个行业还存在不少误解,甚至偏见。一位著名大学的传播学专家说,每每有学生要去公关公司工作时,家长总要打来电话,让她劝阻学生的职业选择。在他们眼里,公关就是搞关系,请客吃饭,行贿送礼。尤其是女生的家长,对孩子去做“公关小姐”,更是不放心。

面对社会的一些误解,作为公关人不能怨天尤人,必须通过自己对公关的正确和深入的理解,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扭转人们对公关行业的负面印象。公关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是高智力活动产业。然而从本次调查看出,目前不少公关公司的重要收入依然来源于一些中低端活动组织策划,如简单的新闻会和会议活动组织等。这实际上与公关行业作为创意产业的本质不符。

另外一个需要突破的瓶颈就是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公关行业越来越受关注,是好事,但关注的背后,是企业和机构对公关公司的要求更高。尤其在专业性、规范化方面的服务,中国公关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有不少做得很好的公关公司,它们在专业化、规范化服务方面,始终坚守公关的本质,不是简单地以赚钱为目的,而是着眼于未来,努力打造公司的品牌,赢得了客户的尊重。

文化创意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读写结合;读写能力;仿写延伸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23-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指出,新课标“对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排序做了明显的变动,改为读、写、听、说。这种变化说明与原先相比,写作能力已经被提升到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来, 写作的重要性也随之体现在各类考试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摆在重要位置。而学生"写"的能力的提高又是与“读”的能力相辅相成的。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语道出了写作的真谛,要想写好文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叶圣陶先生亦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此言对"读"与"写"的关系做了很好概括。教材、课外读物及区域文化指向中蕴含丰富的知识、生活经验、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要提高学生的“吸收”与“倾吐”能力,就要有机地把阅读训练和写作指导结合起来,充分有效地利用文本、课外读物及区域文化的指向,寻求其中适宜读写能力相互迁移的结合点,进行强化训练,以求事半功倍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选择课文内容形式的构成要素作为读写结合训练点,有创意地仿写或作延伸训练

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都是精选的优秀作品,其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写,从积累的意义上说,学生读写能力的形成亦必须依托文本才能获得;虽然阅读和写作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方面,但其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教学中注重运用有效的方式进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可以通过文本实现读写两种能力相互迁移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课制宜,选择好课文中的读写结合训练点,进行强化训练。课文中内容和形式的构成要素都是可以选择作为读写结合训练点的。有创意地仿写是实现读写两种能力相互迁移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仿写针对性强,有法可循,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有利于逐步培养其写作兴趣,实现读写能力的渗透迁移。例如可选择课文中有代表性的结构段落,场景片段,或是开头、结尾,或是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进行仿写。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可让学生模拟文章开头运用倒叙方法设置悬念的写法进行仿写。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可选择文章结尾进行仿写。先引导学生阅读明确文章结尾三句话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歌颂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然后要求仿这三句来写“秋”,运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写出秋天的"美丽、丰收、憧憬"的特点;教学《猫》一文,可让学生以另一动物为题仿写等。不论是局部还是全文的仿写,学生仿写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很明确的,都可取得很好效果。仿写的过程其实就是材料积累、语言积累,情感积累、写法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就是读写能力渗透迁移形成的过程,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仿写还仅限于模仿借鉴的话,那么针对读写结合点进行延伸训练,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仿写,是实现读写两种能力相互迁移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让学生精读6-9段,找出文中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加于明确,然后分小组评说这些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之后,让一学生读第9段,其他学生看投影的贝多芬画像,揣摩这些描写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明确两处描写,一是远处,一是近处,也就是先概括后具体、逐步地描绘了贝多芬沉郁而坚强的形象,作用是为下文更好地写贝多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作了铺垫。学习了人物描写方法后,在课堂上进行延伸写作训练。要求是不出现人名,运用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的方法描写班上的一位同学,并在结尾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在班上宣读,让其它同学猜猜他是谁?如果所写人物被猜对,人物的性格也对得上,那么写作就是成功的,反之,则是失败的。在此基础上,随着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延伸训练也可以渐进为扩展式的训练,比如可进行续写、扩写、改写等。延伸训练是仿写的深化,是实现读写两种能力渗透迁移的进一步强化。

2.在课内阅读与区域民俗文化中选择读写结合训练点,有创意地仿写或作延伸训练

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内容除了经典的名家名篇之外,越来越多地打上了区域文化的特质。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民众精神得以延伸的磁场,是流淌在骨子里的温热血脉,而语文能力的习得从来就离不开具体母语环境,个体成长最直接的言语样本其实是来自于本土文化。因此,我们可联系课文,就区域民俗文化作为读写结合训练点,进行有创意的仿写或作延伸训练,以求得读写能力的渗透迁移。例如八年级第四单元,课文内容就展现了"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的民风习俗特色。《云南的歌会》因其承载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而让人驻足观望,《春酒》、《端午的咸鸭蛋》也因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家乡的民俗风情又各有特点,《吆喝》、《俗世奇人》因其记录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生活而散发着永久的魅力京韵、民间文化等等。那么,本地区域性的的民俗风情特色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结合广州及增城的民俗风情特色,进行必要的延伸,由《云南的歌会》想到增城的"客家山歌会",由《春酒》《端午的咸鸭蛋》想到广州的“菠萝庙会”及增城的“舞火狗”、 “舞春牛”、“龙舟赛”……如此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对阅读主题的把握,对民俗文化意蕴的探寻,必将升华到一个更积极内动的层次。课堂内通过阅读的延伸,激活学生对区域文化的联系,课堂外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借助"采访、调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途径,将本区域民俗文化特色,文化精神内涵,进行亲历性的感知,进而内化为语文文化素养和文化趣味。从读写的关系上看,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将间接感知与直接感知结合起来,增强了阅读学习的力度与效度,而在内容主题上对民俗文化风情的延伸联想、亲历采风,正是阅读积累的强力“吸收”渗透,在此基础上,就课文中的区域文化风情示范,联系结合本地区域文化风情指向,进行有创意地仿写或作延伸训练,则是写作能力迁移生成的催化。如我们讲授《云南的歌会》时,是不是结合岭南文化特色仿写一篇《客家山歌会》或《岭南的榄雕》呢?我们讲授《端午的咸鸭蛋》时,能不能结合增城“作会”的风俗,让学生仿写一种增城的风味小吃呢?像增城的特产挂绿荔枝、迟菜心、凉粉草以及历史人物何仙姑、湛若水等,这些本地区域性文化特色的代表,显然都是可以成为有创意地仿写或作延伸训练的主题内容的。从课文的阅读延伸到对本土文化的激活感知,再到对本土文化的采风仿写,使读写两种能力在对本土文化的充分"吸收"与"倾吐"过程中得以强化提高。这样的读写结合,学生的文化养育才会变得真实而富有意义,如此,学生的作文,才会从死记硬背素材中走出来,用自己的"心",带着某种文化责任感去作文。

3.在课外语文活动中以读书笔记、调查报告或手抄报等形式加强读写结合实践性训练

囿于课内学习时间与内容的限制,学生的读写积累毕竟是有限的,因此,通过课外语文活动加强读写结合实践性训练,就成为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从读与写的关系上看,课内读写训练对学生来说,其认识还是感性的、被动的,要深化学生对读写的理性、内动的理解认识,进而转化为能力,还有赖于自身大量的读写积累体验;“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语)。开展课外语文活动,从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方面,为学生的读写积累体验提供了平台;而通过以读书笔记或调查报告、手抄报等形式,在课外语文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读写实践性训练则是一种提高能力的有效选择。初中语文教材都附有"推荐阅读"书目,我们要求学生定下每学期要读完的名著篇目,阅读中要以读书笔记的方式做好摘记、批注,并有重点地选择某些自己欲学写的文章作细心阅读。比如认真细读后,分析、思考如下问题:①它写的是什么?主旨或中心思想是什么?②它是怎么组织材料的?为什么这样写?③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④有什么不足?然后以随笔形式写出阅读感受。班里每月开一次读书交流会,讨论解答自身读写中遇到的问题或分享读写的收获。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活动,挑选一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在班、校宣传栏中展示。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语文活动,比如新闻类的阅读,我们通过"学当小记者",采访校园新闻,编手抄报纸,培养学生运用新闻类知识解读、写作新闻的能力。也可以要求学生围绕一种现象,运用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的数据和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比如就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卷,对本班学生进行调查,拟写"关于初中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报告"等。通过以读书笔记或调查报告、手抄报等形式,在课外语文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读写实践性训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体验认知,积累经验,形成思维定势,从而有效地提升读写能力,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课外语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亦可以是多样化的,这样的读写结合,既激活了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拓展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触角,也是对当前读写教学应试化,离开文本则无所适从的有效矫正。

虽然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我们运用恰当的方式,将文本及课外语文活动与写作训练由浅入深地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与视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本延伸到社会文化,去关注时代,感知身边的生活,写作就有了取之不尽的源泉;"生活即语文",随着学生认识生活、阅读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能力的提高,其写作能力亦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人教版初级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册至第九册

[3] 《语文月刊》2012、5、6期

文化创意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中学;社会实践活动;步骤和策略

农村中学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方面起步晚于城市中学,实践经验不足,但农村中学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特色条件,所以农村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农村中学的环境特点,切勿盲目照搬城市模式。如何才能使农村中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应有的活动目标呢?笔者认为总结近期我校举行的一次规模性社会实践调查,分析如下:

选题上:选题大而泛,没有具体可行的细化方案,如直接写春节习俗调查,要是换成春节裹粽子习俗的变迁与消失就很有研究价值了。标题的表达上:不少同学喜欢沿用文学作品的风格,这就会造成文章在风格上的不一致。比如“甜蜜蜜”、“坚守”看了标题,大家还是一点不知道写什么,这类标题非常不科学。一般来说,标题一定要有一个要旨在,比如:关于绍兴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 这样直接表达也可以,如果想漂亮或者夺目一些,可以再加个亮丽的主标题,二(7)班沈晨t同学的标题为:“雾里看花”,我们该怎么做?就显得在形式上有创意。

真实性上:直接网上下载拼凑的存在几篇,其实我们对网络资源既不能全部照搬,也不能弃之不用。照搬的是抄袭,缺少了自己的思考,是不值得提倡的。而视网络为洪水,不将网络资源利用起来,则是非常愚蠢的。科学的做法是下载大量网络资源,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综合创新地换成调查研究。

可行性上:部分课题没有研究的或能,如全国观众央视春晚满意度调查,这更全国人口普查一样,得调查几十万人马才能办到。要是换成XX小区群众春晚满意度调查,就可行了。再如“关于绍兴农村春节习俗的调查”,由于可以研究的对象太多,往往会导致最后什么都研究不了,什么也没研究,部分同学写的东西是谁都知道的东西,压根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调查。如换成“我看压岁钱的变味”――由于家庭条件的好坏,我们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尴尬,自己的亲舅舅可能只给了两百块压岁钱,而远房的舅舅却因是大老板而出手一千块。再如因为老爸是有职务的人,有的人会了讨好领导,就把压岁钱塞给我,我拿着总感觉别扭,这些内心想法的流露是非常真实与可信的。总之,没有研究价值的研究是假、大、空的,这对中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只能培养他们造假的本领,也不会有真才实学。

格式上:不少班级还是写成散文式,忽视了调查报告应该有的基本框架。一般而言,调查报告应该有个象样的封面,在封面上具体课题及研究人员,并衬以对应的图片以增加美感。开篇需要写明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对象,调查人员及分工,调查过程与结果。其中又以调查过程与结果为重点。结果的呈现最好的数据化、图表化的,而不是“较多、不少”这样的语言表达。对于无法用数据表示的,可以配以图片,现在的手机拍照成本很底,学生也喜欢,一定要用起来。最后,还应该有个对现象的分析与对策的探究,这是调查的最终目的。

创新性上:陈旧的,大众化的研究较多,缺少创新思维。几年来的“压岁钱使用调查”“环境污染”、“春节习俗”等依然数目较多。最具创意的是初三(13)高雨燕组的《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箍桶的调查研究》及初三(10)班高成菲《关于春节餐桌“手机控”的调查报告》。前一个调查建立在一种即将消失的遗产研究上,体现了人们的一种怀旧情怀与历史的变迁,可以折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也充满了传统手工艺人的一种劳动尊重。后一个则紧抓时代,看到什么研究什么,在本校绝无第二个版本了。创新性,其实就是要体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上。

调查态度上,不少同学认为调查报告不是硬任务,或者是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这就造成了任务观点的想法。事实上,调查报告是一次非常综合性的学习,他把电脑操作、文章写作、数据统计、社会知识学习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利。更何况,有的研究并不占据多少时间,比如了解春节的习俗,在生活过程中多长个心眼就可以,这还有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学会洞察人情世故,对他们的成长是多么有利啊!

本人根据近几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出拟值得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应立足农村、确定主题。农村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主题的确定方面,需要努力做到“三个结合”,结合农业生产环境,结合农村生活实际,结合农民子弟特点。开展的活动要与农村学校周边农村环境的探查为主。

第二步:问卷调查,掌握学情

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应首先对学生对活动主题的认知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进一步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向和深度。比如我在组织的《拒绝白色污染 共建美好家园》这项社会实践活动时,首先让学生填写关于对农村白色污染认识的调查问卷,通过分析学生的调查问卷认识到学生对白色污染来源及危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步:实地调查 合作探究

这一阶段是真正把学生“放开”进行自主探究的环节,作为组织者既要关注实践活动的实效,更要注意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随时指导自始至终保持纪律严明、组织有序。

文化创意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现代住宅小区;问题;对策

1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

1.1 综合性

生态园林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是这些学科相互作用渗透的结果。生态园林景观又分为自然和人文 2 大景观体系,其设计工作必须达到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统一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1.2 发展性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会根据气候、时间以及时代的不同不断的变化。在设计时,既要把对象作为一个地区文化与传统的延续,同时也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开看,充分考虑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1.3 多样性

景观本身蕴含的元素是丰富多样的,这也就决定了其表现形式和手法的多样性。设计者往往根据当地的景观环境特点,运用当地材料并融合现代工艺进行设计。

2 住宅小区量观设计的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景观环境设计的主体是人,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人文因素的提出,就是建立在环境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居住景观环境设计中物质空间形态的完成并不是环境设计的目的,它最终要供人居住,为人的生活服务。如果没有人的接受活动,没有人在其间的生活,居住环境犹如一个没有演出者的舞台,是毫无意义的。

2.2 生态性原则

家是人们温暖的港湾,是人们寻求宁静的精神家园,所以对于住宅小区而言,首先要满足人们对于舒适和美观的要求。要使现代住宅小区跟工作写字楼有一定的区别,跟繁忙的城市工作生活划清界限,就要使小区在生态环境上跟这些场所有所区分。

2.3 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景观环境设计的主要特征之一:居住小区环境设计中的所有内容,都以满足功能为基本要求这里的“功能”包括“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二者缺一不可。室外空间包含有形空间与无形空间两部分内容。有形空间包含形体、材质、色彩、景观等。它的艺术特征一般表现为建筑环境中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而无形空间的艺术特征是指室外空间给人带来的流畅、自然、舒适、协调的感受与各种精神需求的满足。二者的全面体现才是环境设计的完美境界。

3 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小区绿化模式和植物种类单一

有一些小区绿化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大片草坪点缀少量乔、灌木的绿化方式。从种植模式上很难看到其地域特点;再者,植物种类也比较单调,大多囿于常用的几类品种。如此的绿化模式造成小区植物结构层次单一,绝大部分为乔草两层或灌草两层,难以形成有效的乔灌草复式绿化结构,失去了物种的多样性。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是承包商的急功近利,仅仅为了达到所要求的绿地率和节省资金,未在小区景观设计和绿化施工管理上有更大的投入。

3.2 设计与施工脱节,绿地率较低,没有形成组团效应

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对居住小区绿地率都有明确规定,然而开发商为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常常用绿化覆盖率一词误导消费者进而缩减绿地面积来扩大建筑密度;或是图纸上的绿地率在方案评审时已经达标,但因资金或施工等问题,投入使用后实际的绿地率常常达不到图纸要求。另外受到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仍有许多旧小区绿化布置分散,只有零星的小块草坪点缀,既不能形成组团效应,也不能达到美化环境与净化空气的作用,使小区整体绿化效果大大降低。

3.3 园林景观小品体量小,缺乏艺术性

户外活动是住宅小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活动的场所也是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空间。园林景观小品作为它的主要载体,在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配套设施布置不全、设计不合理、缺乏艺术性等弊端。小品是设计的亮点,应结合小区的景观设计综合考虑,在设计上应注重人文内涵,创造充满自然情趣的生活游憩和欣赏空间,同时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以及居民体育健身等功能。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

4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对策

4.1 提高其实用价值

首先,要在设计前制定空间使用调查报告,根据前面的分析研究,作出详细的居民空间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上研究中所提到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社会和行为心理需求而产生使用要求;还有当地居民生活的环境,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气候等因素。通过这样的调查报告,再结合设计的小区的人口密度、居民数、面积、容积率等,安排设计空间的内容和这些内容应当把握的数据。

其次,小区园林景观的总体平面布局应合理,虽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像规划设计那样有许多控制参数,但容量的控制依然至关重要。比如,根据每个小区个体的特点,整体上把握开敞与私密空间的比例,每个空间中软硬质景观的比例,这样才能促成功能的合理。此外,需实现不同规模的景观空间的合理分布,避免空间尺度过大或过小而带来的诸多问题(过大无法形成有精神的场所,并且在艺术和功能上无法控制,造成浪费;过小无法驻留,缺乏意义。保证各空间的独立性及连贯性,避免相互干扰以及避免空间的滞涩。另外,还要保证使用者的健康,比如对外界噪音、污染等不利环境的隔离,设计合理的健身运动场地。

4.2 绿化设计应从单一的平面化转向空间构成中的立体化模式

绿化是评价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绿化不应该仅是绿色植物,还要充分利用点、线、面、立体式布局进行立体的绿化空间设计,配合人们观赏、户外休闲、提升生态环境的作用。如采用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绿化,形成强弱不同的空间分隔;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美化、彩化硬质建筑空间;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实施乔、灌、草、藤本等不同植被的搭配方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在合理的满足人们观景、亲近大自然的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同时实现空间层次的丰富多变。

4.3 景观小品设计添加创意元素,因地制宜的体现城市风格与人文特征

景观小品的运用不仅要结合小区的绿化满足整体环境需求,还应充分考虑住户要求,着重加入人文内涵,突出文化艺术品味。设计过程中可以结合主题风格与特色适当加入创意元素,通过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功能、完美的细节设计等等多层次多方位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如:从人的生理、心理感受出发,优化景观小品的原材选择、造型设计、组合搭配、空间摆放,改进小区绿地的内部道线型等,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美学需求,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方便、安全、舒适、有趣的休闲空间。

5 结束语

总之,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景观之间的变化性和流动性都很大,这就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这样的景观才会结构合理,自然环境才会和谐美丽,从而进一步达到使居民的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凯.论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J].山西建筑,2010(07).

[2]苏潇磊.论现阶段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1(12).

文化创意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改革;行政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085-03

从目前电大开放教育综合实践环节看,特别是专科学生,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电大现有办学体制机制及其社会不良风气等的诸种影响,其综合实践环节的完成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行政管理专科实践教学为例,其课程设计偏重于理论,实践教学硬件设施、配套软件和实习基地等相对缺乏,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整个社会对学生教育实习的不重视、不配合、不支持,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推进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社会实践教学改革,北京电大宣武分校在北京电大文法部的支持下,结合实际,提出了小组合作式随岗社会实践,经过几个学期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将这些探索和改革作总结。

一、瓶颈:行政管理专科社会实践环节之痒

北京电大行政管理专科的社会实践最早采用学生自选调查题目的方式,单独进行社会调查,指导教师进行个别化的指导,由于该专业是大专业,学生人数多,指导教师工作量太大,学生抄袭现象不少,影响了社会调查的指导质量。对此,自2008年秋季开始,北京电大由原来的开放式自定调查题目改革为定向统一专题调查。从实施的情况看,“两统一”的实践教学模式(统一制定调查题目,统一编订调查问卷)因为有统一的实践选题、统一的实施要求,便于学生通过同类实践经历带来同类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类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师的工作大大减轻,比较适合大专业的集中实践。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阻碍综合实践教学实效性发挥的瓶颈。

1.影响社会调查的专业训练。“两统一”的实践教学模式给学生较多的自主性,指导教师跟踪指导力度有所减弱,使得学生接受社会调查专业方面的训练稍显不足,对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利。面对统一的实践选题、统一的实施要求,学生在主动思考设计调查问题、调查问卷,运用调查方法、实施调查行为等方面存在敷衍了事的行为,学生只需找几个相关的人员访谈一下,即可完成调查报告,社会调查的专业训练没有落到实处,对落实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了压力。

2.影响深入社会实践的能力。众所周知,电大学生以在职学习为主,一些学生实际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一致或近似,所在工作岗位也有调查类的工作内容。学生借助于实践教学可以学以致用,提高社会调查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完成社会调查态度不端正,影响了“两统一”实践教学模式整体的实施效果,不利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更主要的是学生有可能失去了一次真正的学以致用的机会。

3.影响学生主动调查的积极性。“两统一”实践教学模式因为调查主题、调查要求一致,在方便学生操作的同时也会束缚住学生主动调查的积极性。比如,统一定向选题限定了社会实践的选题范围,学生只能从“农民工、农村青年、大学生”这三个的题目中被动选择,远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工作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易操作的问题,影响学生的调研兴趣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学生产生应付、糊弄、态度不认真等现象。

4.影响社会调查的质量监控过程。“两统一”实践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学生没有较多的自,容易造成应付心理、选题雷同、抄袭造假普遍等问题,对社会实践的效果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2010年春季宣武分校行政管理专科抽查了13份调查报告,有6份不合格。其中5份严重抄袭,1份部分抄袭。由于抽查份数占实际完成人数的三分之一,由此推定,社会调查报告的抄袭比例、抄袭人数还是比较严重的。分析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主观上,学生在被动状态下产生应付心理;二是客观上,由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数多,选题范围窄,学生在同一次社会调查中选题的雷同率极高,难免造成调查结果的近似,也给调查报告的雷同或抄袭提供了可乘之机。两个方面的原因容易导致学校监控环节的失误,由于选题范围缩小,一名指导教师允许指导30个学生。而学生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调查,按每个学生进行4个调查计算,一个教师要核查120个调查信息,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报告撰写的指导,监控的难度大,质量难以保证。而分校负责实践环节初审的专业责任教师一般身兼数职,面对每学期100多名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也无法完成逐一核查调查报告真实性的监控重任。

二、突破:小组合作式随岗社会实践的提出

1.他山之石: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系统利用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习材料互动等),促进学生的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努力达成学习目标,以小组的团体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个体成绩依据对小组学习目标的贡献大小来衡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者不再是单纯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合作共同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利于增强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培养合作能力。

文化创意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创意产业研究主体

从1997年开始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手段之后,英国各界就对英国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研究的主体来看,英国对创意产业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政府部门:主要指的是负责推动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部门,最典型的就是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及其的《创意产业经济评估》报告。该报告以国家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吸引海外投资英国创意产业非常重要。同时,报告还可以帮助衡量创意产业政策的效果。这一报告的优点是数据权威、涉及面广,但缺点是数据更新慢,提供的小类数据不足,无法满足金融投资者的数据需求。

2.贸易机构与推广机构:主要指的是一些推动、吸引海内外投资者投资英国创意产业或进行海外投资的贸易机构,如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他们的研究报告解决了英国政府部门研究数据滞后、产业细分类别数据不详尽等问题。研究报告的数据大多来自于机构会员。如《印度市场的创意产业报告》。

3.国际机构:这类机构主要是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类似的机构及其的创意产业出口研究报告。他们的报告针对各个国家的创意产业出口情况进行了研究,据此可以进行国际比对。但存在的问题是数据多为创意产品的数据,且“创意”的概念比较宽泛。

4.区域政策制定者与创意产业发展机构:这类机构通常是与创意产业公司合作进行研究,其研究报告提供了丰富的区域数据,详细介绍了区域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并对创意产业活动进行了评估。如英格兰创意组织(Creafive England)、TSB、Nesta、北部电影与媒体的独立发展机构进行的创意产业研究。

《创意产业经济评估》的研究方法

由于使用了国民帐户(国民收入和生产帐户简称国民账户,是测量6DP的基本方法和框架),因此,在众多研究报告中,《创意产业经济评估》年度报告是在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之后,最为重要的一份报告。这一研究报告使用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出的“创意产业”的概念来测算每年创意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情况。报告为创意产业的政策制定者、倡导者和从业者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2011年12月,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了最新的《创意产业经济评估》报告,报告通过4个方面衡量了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创意产业所占的经济增加值总额(GVA)、创意产业出口服务、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创意企业数量。报告采用了标准行业代码(SIC07)与标准职业分类代码(sOC)进行测算,所有数据都来自于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ONS)进行的4项调查报告——《商业年度统计报告》《国际服务贸易》《全国人口调查》《跨部门商业调查》。

经济增加值总额(GVA)的测算:测算创意产业经济增加值总额的数据都源于《商业年度统计报告》。在一些数据信息由于不能公布而无法获得时,报告就通过不同年份的数据或者四位SIC07代码来测算GVA数据。整个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每一行业类别的GVA数据在英国GVA中所占的比例都是通过英国国家统计局的《蓝皮书》获得的。

创意产业出口服务的测算:《国际服务贸易》报告中的数据主要用于测算创意产业出口的情况。整个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每一行业类别的出口额在英国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也都是通过ITIS提供的数据进行测算的。

就业人数的测算:就业人数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人口调查报告。APS调查采用了标准行业代码(SIC07)与标准职业分类代码(SOC),因此可以测算出在创意产业工作,并从事创意工作的劳动者的情况;在创意产业工作,但从事的是非创意工作的劳动者的情况;以及在非创意产业工作,但从事创意工作的劳动者的情况。报告在界定受访者是否从事创意工作和是否在创意产业工作的时候使用了虚拟变量。通过交差排列这些虚拟变量对上述三种情况中每种劳动者的情况进行测算,然后再进一步分成被雇佣或自主经营两种情况。整个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在英国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也是通过APS的数据测算的。

创意企业数量的测算:企业或企业的工厂、商店等小单元的数量都是通过跨部门商业调查来测算的。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每一行业类别的企业数量在英国总企业数中所占的比例也是通过IDBR提供的数据进行测算的。

对我国的启示

近十多来年创意产业的发展让英国从曾经的“世界工厂”转变为如今的全球“创意中心”,世界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国也都相继开始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并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典范国家。这些国家的创意产品、营销和服务,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创意产业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转变成为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客观现实。他们的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

重视创意产业的经济价值

创意产业是集艺术、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它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发民族的创新能力。事实上,那些重视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国家的“软实力”也得到了增强。“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被正式提出后,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新加坡,新西兰、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加以调整后采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以伦敦为代表的几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典型。事实证明,创意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加强基础研究

除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之外,英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科研工作:1998年出版了《出口:我们隐藏的潜力》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1999年了《地区的规模》(The Regional Dimension)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2000年的《下一个十年》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三方面,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2002年,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开始年度报告《创意产业经济评估》公布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介绍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这些研究为英国政府制订创意产业政策提供了完整的信息支持,从而保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连贯性、一致性。

制定配套政策,健全法律

英国政府的创意产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英国的创意企业不希望政府干预太多,只希望政府协助建立优质健康的环境,帮助产业的未来发展。所以,英国政府的推进举措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就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对创意文化产品,从研发、制作、销售到出口,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文件,通过出口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协助融资、税收减免及开放规则、保护知识产权和容许每个地区保留本地文化发展的自等政策,大力推动创意产业。其次,规划创意产业蓝图,倡导创意产业的概念,培养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发掘大众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力。再次,各地政府与民间广泛合作,以伙伴关系推动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对创意产业提供补救对策,如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品输出,提供从业者教育和训练等。

关注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创意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英国政府进行了多项研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积极推动创意产业数字化发展:1998年对下议院特别委员会提出的“多媒体革命”做出响应,开始积极计划应对数字化潮流;2000年,研究数字化对音乐消费的影响及知识产权保障的重要性;2002年,研究数字科技对电影生产及销售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数字化发展趋势的电影产业政策。这些研究发现,数字化技术不但大大缩短了创意产业的创作过程,降低了创作成本,提高了创意产品的创作质量,而且也促成了创意产品销售渠道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深刻变化。此外,政府利用数字化技术丰富民众生活,开发多家博物馆并将所有数据档案数字化,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支持民众的创意发展,提供公民与创意接触的机会,使人们享受创意生活。

文化创意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一、抓管理,建立科普德育机制。

学校制定了科普德育工作计划,组建了一支科普推广教师队伍,各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学校的特色,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普实践兴趣活动,将教育育人的常规化与科普实践的特色创新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校科普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多渠道,大力营造科普德育的氛围。

通过学校网站、宣传栏、班级黑板报、学生园地、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向学生大力宣传有关科普知识,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科普实践活动中来,营造了学校良好的科普教育氛围,唤醒了学生的科普意识。

三、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科学意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首先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合作精神、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保护母亲河”、“争当环保小卫士”、“爱绿护绿”、“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书画展”、“科技小作品展”等多项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树立“载体”理念,丰富教育内涵。

科技活动是科普德育的重要延伸和主要途径,学校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科技意识、掌握科技知识,从而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我校的科普德育活动主要有如下内容:

1.追踪科学家的足迹。

通过让学生搜集科学家的画像,了解科学家的事迹,贴成宣传画板,写上宣讲词,使每人都接受一次广泛的学科学前辈、做科技新人的教育。

2.我的“科技小设想”。

开展一段科技教育以后,学生科技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此时,学校全校总动员,要求每人搞出一个“科技小设想”,学校不搞任何限制,孩子们爱想什么就想什么,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绘制科学幻想画或写成书面文字,参加班级评选,挑选优秀设想参加学校评选。2009年李玉安、赵生富、赵占慧同学在第24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比赛中分别荣获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2010年余爱英、郭惠珍、李玉安同学在第25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11年汪满福、李成艳同学在第26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3.开展“校园科技节”活动。

把每年的11月份定为“科技活动月”,由德育处、教务处、班主任组成学校“科技活动月”组委会,科学教师、实践活动教师、班主任任各班科技辅导员,集体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活动课时间。活动内容主要是学校提出的“五个一”,即:“读一本科技书,讲一个科技故事,想一条科技小设想,搞一项科技小制作,画一幅科技漫画”。展示同学们创作的科幻画、小制作、小发明和科技实践活动的小论文。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亲近科学。通过小巧手,大创意活动,引导学生制作科技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小眼睛,大发现活动,引导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能用科学的头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参观科技展。

我校与湟中县科技协会、湟中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立联系单位,聘请科技协会工作人员为校外辅导员,定期带领学生参观科技展,校外辅导员也定期到学校以座谈会、现场演示、报告的形式与学生交流。2010年11月湟中县科技协会的科普大篷车开进了校园,科技辅导员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广大师生参与到双方的互动中,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普教育的目的。

5.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既有效填补了“双休日”的空白,又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2009年4月八年级科技活动小组的《关于田家寨镇坪台村大棚花卉种植的调查报告》荣获第24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2010年8月八年级科技活动小组的《关于田家寨镇鲍家村丹麻彩石的开采与开发的调查报告》荣获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2011年5月七年级科技活动小组的《变废为宝科技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八年级科技活动小组《关于“饮料与健康”的调查报告》荣获26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三等奖。

学校的科普德育实践活动,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初显科普德育的新特色,从而形成了“负责、合作、创造”的优良校风。

文化创意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1.认识牛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2.拓展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项目名称:说牛

时间范围:5月至6月。

参加人员:七年级12班的学生,语文老师一人。

主要活动:查找资料,分工协作,总结交流。

【过程描述】

学习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程后,我与同学们商量,用农村孩子最熟悉的牛做话题,上几次综合学习课,大家都很感兴趣。此次活动主题定为“走进牛的世界”。为了上好这课,我们商量的结果是:

在校图书室和微机室查阅牛的相关资料。

观察家中或村里的牛,请教生物老师,走访村里的养牛大户,了解牛的有关知识。

学生组成小组,选择诸如朗读、唱歌、相声、手抄报、写作等活动专题,指定负责人,小组自制活动计划。

起草一份活动时间安排总表和设计方案,张贴于教室前。

待整个活动安排就绪后,我结合前几次的综合性学习情况,鼓励大家仔细地观察探究,大胆协作创新,学生们深受鼓舞,非常自信。不久,大家参观了附近一个养殖大户的牛场,班委会自发地请生物老师上了一堂关于“牛”的生物课。一周后,我对全班18个小组(每4人一组)做了检查,同学们的各项活动已有了好的开头。姜茜同学从网上下载了整整20页的有关牛的信息资料,唐可等4位同学从图书室借了三十多本有关牛的书刊杂志……我们在教室墙角设置了一个“牛的信息世界”的资料摆放处,供大家查阅使用。

到了第二周,一些小组就遇到了问题。譬如蒋泞蔓小组的《大石村养牛调查报告》就出现调查难的情况,我立即与以前的一位学生(他现在是某村支部书记)联系,他领着学生们跑了3个养牛大户的养殖场,掌握了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了激发大家的探究热情,我进一步给学生充裕时间,并改革评价措施:

每周用一个晚自习的时间让大家进一步学习探究自己选取的专题。

综合评定这次学习的成绩,写入期末考试过程评价栏中,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参与评定。

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不会做的事情可以向别人求助,可以聘请专题“顾问”。

这个月的最后一周,我们从“赏牛”、“咏牛”、“议牛”、“写牛”四个方面来检阅这次综合学习的成果。

赏牛。有三个小组分别交流了自己观察牛的情况、观察后的感悟。高昊同学谈养牛头头是道,对其采访取得的成功,大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咏牛。熊婉婷小组配乐朗读了黄庭坚的《病起荆江亭即事》(“惟见归牛浮鼻过”)、鲁迅的《自嘲》(“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古今诗歌,注意了节奏、诗韵,让人体味到诗的意境和魅力。李相位同学一曲《父亲》(“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让大家感动万分。何美琳的8个同学讲了“庖丁解牛、对牛弹琴”等成语故事,使大家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刘洋小组表演的三人相声《看谁更“牛”》,用一系列成语令大家开怀大笑。同学们也对讲故事和相声表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议牛。由“牛”看人。谭佐悟小组朗读了他们的小论文《如何以牛写人》,以《班主任需要牛》、《对牛谈心》等文为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对写作很有指导意义。张二山小组与李双江小组组织了一次“牛的精神是否过时”的辩论,唇枪舌剑,很是精彩。

写牛。交流的题目有说明文《如何养牛》、《牛的全身都是“宝”》;托物言志的散文《牛的礼赞》、《牛》;议论文《牛脾气小议》、《愿做老黄牛》;调查报告《大石村养牛调查报告》等。

活动结束后,我把自己尝试设计的“学生综合性学习评价表”发给每一位学生,由学生、家长定性评价。

【反思】

综合性学习是突破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从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整个活动过程看,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应该说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个活动过程安排得井然有序,紧紧抓住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对于这次历时一个月的综合性学习,以活动时间安排表和设计方案形式,按先收集信息,再合作探究,最后展示成果的顺序,使整个学习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进行,整个过程安排合理,有条不紊。其中包括诸如相声、辩论、讲故事、朗诵、咏歌、手抄报、写作等学习活动,注重学生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符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学习目标。

二、教师尊重鼓励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整个活动的安排都是教师与学生商量讨论进行的,教师表现出了充分的“民主”精神。在学生遇到诸如调查难、办手抄报没有经验等困难时,教师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及时调整课时和评价措施鼓舞学生,真正使教师角色得到转变,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尝试了新的过程定性评价措施。除了教师对活动过程及时给予评价外,过程定性总评的主体也由过去的老师变成现在的学生、家长、老师;由过去的重结果变成现在的重过程;由过去的重学会变成现在的重会学,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文化创意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第 35次调查报告显示, 2014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5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 移动互联,营销链条的新枢纽 移动互联下新媒体的发展 浅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媒介对新闻传播的未来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设备用户媒介素养现状的分析 浅谈新媒介时代下的互联网营销 移动电视 媒介终端新触角 媒介融合环境下应用移动互联网发展科普产业的研究 布丁:移动互联新“券商” 移动互联时代新旋风 声纹识别 移动互联的新保镖? 印刷圈里的移动互联新商务(微信篇) 企业APP 移动互联网的新蓝海 浅谈移动互联网安全的新特性 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新硬件主义” 移动互联,新晋者颠覆的机会到了 移动媒介的现实应用 漆 观点表达的媒介 移动互联网:助力媒介融合升级 新媒介与青年的文化表达和文化权力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6-18.

[3]李佳蔚.新闻客户端不是万能的[J].中国记者.2014

(09)

[4]郭静.电台傍上新闻客户端还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EB/OL].

腾讯科技. HYPERLINK “.2013-9-24”

.2013-9-24.

[8]毛力群.微信与微语言生活[J].社会科学战

线.2014(12).

[9]视频网站移动端布局:强调分享与社交化[EB/OL].新

华网.

HYPERLINK “http://news.xinhuanet. c om / i nfo/ 2014 0 4 / 25 /c _ 13 3 2 9 0142. htm?prolongation=1.2014-4-25” http://news. /info/201404/25/c_133290142. htm?prolongation=1.2014-4-25.

[10]宣恒.用户需求引导的的移动社交型APP交互设计研究――以 “人人android”为例.[D].江南大学.2013.

上一篇:电器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生物制品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