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族舞蹈范文

时间:2023-02-28 18:58:39

维族舞蹈

维族舞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维族舞蹈;艺术特征;审美视角

维族舞蹈是我国民间舞蹈的一种,其独特的文化蕴涵代表着我国维吾尔地区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方式,用舞蹈的形式保存并继承下来。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使其成为珍贵的文化,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份。由于地域、文化、宗教、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民间舞蹈各有千秋,但都是该民族灵魂的再现。

一、维族舞蹈的历史由来

维吾尔族古称回纥、回鹘、或畏兀儿,其早期实行农耕经济。维吾尔族曾信奉萨满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维吾尔族用舞蹈的形式记录其不同发展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与。新疆地区作为中西交通要道,其古西域乐舞盛行是不可避免的,后来日益发展完备。新疆文化以中原文化及印度、伊朗文化为主,其西域特色的乐舞对中原及其他地区的乐舞也有深远的影响。

维族舞蹈的历史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的,今日流传在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民间舞蹈,大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们从远古流传到现在,与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爱情与婚姻生活等紧密结合,深深地融入人民的生活中。

汉、唐时期著名的于阗乐、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等都是新疆舞乐的代表。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旧保持着原有的乐舞风习,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在民间不断绵延下去。这些舞蹈大多与新疆著名古典音乐套曲木卡姆相结合,包括许多小型表演性节目,多在群众欢聚娱乐的“麦西来甫”中进行。新疆的传统风俗有木卡姆的演奏和麦西来甫的活动,其中木卡姆使民间音乐规范化,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而麦西来甫则给人们提供了学习本族、本地区风俗、仪礼,学习民间舞蹈和进行即兴创作的机会,使得新疆维族舞蹈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欣赏。

二、维族舞蹈的分类

从表演形式上分,维族舞蹈应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三类,其中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带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现今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比如,赛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间曲调的一种,平稳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恰到好处的舞蹈,加上与节奏欢快的曲调赛勒凯相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由慢到快的两段体舞蹈形式,被收进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据记载,赛乃姆曾是清朝宫廷回部乐中的表演项目。由于自由的表演形式,使得赛乃姆无论在室内室外均可进行。

三、维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第一,维吾尔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从而产生一种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这一体态的形成是经由维吾尔族的第一舞人、杰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尔汗的规范而形成的。此前,新疆的民间舞蹈,尤其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并不讲求舞蹈的体态姿势,其中大部分处于自然传衍的状态。康巴尔汗融合芭蕾舞科学的训练方法及开、蹦、直的形态特点于维族舞蹈内,整理形成自己民族的舞蹈,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使得维吾尔族舞蹈不仅具有东方沉稳的含蓄之美,而且具备了西方直立向上的美感。

第二,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和在弱拍处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三步一抬”动作的后踢步等都是在节奏的弱拍时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

第三,舞蹈中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舞蹈动作擅长运用头部和手腕,通过移颈、头部的摇、挑和手部的翻腕、绕腕、击腕等丰富多变的动作,特别是“先正看而后低首闭目”的眉眼运用,使维族舞蹈更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四、维族舞蹈的审美视角

维吾尔族素有能歌善舞之称,世世代代以来每逢节庆,各种喜庆的日子和劳动的余闲,人们都要载歌载舞,抒发对生活的情感。维吾尔族的舞蹈艺术丰富了祖国各族人民的艺术生活,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和称赞。维吾尔族舞蹈艺术含蓄、优美,女性姿态柔软、舒展,男子则奔放、矫健。民间舞蹈擅长于头部和手腕的运用。舞者通过移颈、头部的摇和丰富多变的手腕,再加上昂首、挺胸、立腰等姿态,以及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蹈色彩浓郁,别具一格。微颤(膝部)、旋转则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富有特色的表演风格。

维族舞蹈是我国珍贵的艺术瑰宝,不但反映了新疆地区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作风,同时也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聪明智慧的思维以及其传承文化与艺术高超的手段。以舞蹈的形式继承一种文化既能够起到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效果,也可以避免文化的流失和消逝。作为我国的民族宝藏,维族舞蹈应继续发扬、传承,在学习中不断增加新的文化特点,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劲松.我国民族体育乐舞的多元文化特征及社会价值探析[J].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2006,(08).

[2]孔庆伟.浅谈维族舞蹈的审美特征[J].华章,2009,(13).

[3]夏克尔·赛塔尔.浅谈维吾尔族民间地毯[J].中国科技信息,2011,(08).

维族舞蹈范文第2篇

(1)理论教材的选择其中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程》,主编是韩萍、郭磊;《中国民族民间维族舞蹈》主编是冯爱云;《维吾尔族舞蹈》主编是赵铁春、韩萍;《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主编是潘志涛。以上的教材都详细介绍了维吾尔住舞蹈的基本体态、手位、手型,基本动作、动律、步伐等一系列的动作做法和要求,并伴有详细插图,使教材更加直观,与视频教材可以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2)视频教材的选择其中包括《维吾尔族舞蹈(基础)训练教材》主讲教师王晓莉、靳苗苗;《军艺女子维族舞蹈教材》和《新疆艺术学校维族舞蹈教材》等舞蹈视频教材都有完整的舞蹈组合的呈现和单一动作的分解讲解以及配上了音乐,使舞蹈教师的备课有了完整的框架,大大提高了训练的效果,也使对舞蹈组合编排能力欠缺的舞蹈教师在舞蹈编排上提供了方便。

(3)舞蹈理论教材与视频教材结合使用的方法舞蹈理论教材与视频教材结合的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首先,舞蹈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维吾尔族舞蹈的视频教材,可以在网上搜索,也可以在舞蹈教学资料影像店购买,要以系统性训练为原则,重点突出、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选择训练内容。其次,寻找合适的舞蹈组合音乐,舞蹈音乐要能带动起舞蹈组合的动感,提升舞蹈组合的整体气氛,并与舞蹈的风格、氛围训练目的相一致。最后,根据具舞蹈视频的内容拆分成单一的元素动作,并结合理论教材的内容进行细化和分析,细化到一个维族舞蹈手的位置和状态是如何构成的,一个维族舞花型手的手姿,每个指尖是如何发力的。不可以只注重视频教材的外在动作而进行照猫画虎的模仿,不注重每个动作的要领和规范。这样个教学方法是失败的,学生只学会了模仿而没有学会动作的要领和和规范什么,这样学的知识也就没什么实用价值了,也会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教师应该将舞蹈组合里的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名称、动作步骤、动作节奏以及动作要领,都要了如指掌。

二、维族舞蹈的教学实施环节

1、言传身教言传的意思是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这种教学形式在舞蹈教学中极为重要,舞蹈是指肢体动作的艺术,而且是不断流动转换的肢体动作,所以舞蹈教师要自身的肢体动作进行示范,使学生直观可感的了解舞蹈动作的全貌,而单纯的动作示范市不够的,还要把舞蹈动作的做法和规范在做示范的时候一并传授给学生,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如维吾尔族舞蹈代表性动作里绕腕,教师应一边做动作的同时,告诉学生手心向上,由指尖带动手腕向里绕成花型手(拇指和中指微屈相对,另外三指自然翘起。)立腕旁推,一拍完成,重拍立腕。

2、舞蹈动作训练方法以点到线,以线到面,最后达到面面俱到,以单一元素动作训练为重点,要反复多次进行单一基础动作的训练,在学生完全熟练掌握后,方可加手臂动作和步伐动作,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要是为了求快,一下子教很难的动作,学生会抓不住重点,一味的只是模仿老师动作,这样的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只有把基础打好,才会为更下一步的训练做铺垫。

3、规范学生动作的方法一般一个舞蹈班的人数在20~30人左右,所以教师会有时候不能面面俱到的照顾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我们教师想办法尽可能的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她们共同进步。首先,要教师采用换排的方法,在每教授一个新动作时,需要变换前后排的位置,保证在后排的同学的都有机会站在前排学动作。其次,以一横排为一组,来检查学生的学习的程度,对于没有掌握的同学在进行单独的辅导。最后,在班级里组成两人互助小组,以学的好的同学带动学的差的的同学,使班上的同学共同进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维族舞蹈范文第3篇

一、何谓舞蹈服饰

服饰,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服饰指的是服装上的装饰,诸如服装上的饰品、图案纹样、色彩等。广义的服饰是指服与饰两个部分,是服装和装饰的总称。在古代,衣服一词所涵盖两层意思,即:遮身蔽体的衣裳和戴在头上的发冠。[1]《中华大词典》解释为:“衣,人所以避寒暑也。服,谓冠并衣裳也。”装饰,指的是对人整个外形全面的修饰,既包含了对人的外貌一般修饰,又包含了对人的面容、发饰进行打扮等内容。服饰,按照用途划分,一般分为演艺服饰和生活服饰,生活服饰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穿戴的服装与装饰。演艺服饰,就是指艺术表演者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所穿的衣服及佩戴的饰品。所以,演艺服饰的使用对象是从事艺术表演的演员。其使用目的,就是与演员一道塑造出生动的形象,演绎出高尚的艺术作品,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修养。

舞蹈演员在表演时所穿的服饰是演艺服饰之属,它既具有演艺服饰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舞蹈表演所必备的特点。是与塑造整体舞蹈艺术形象相关联的。它既包含各种各样的衣服,又包含对表演者的外形进行全面修饰,如:头饰、颈饰、足饰等各种饰品、图案纹样、色彩搭配和金银珠片等,还包括对舞蹈演员的头发、面容等进行化妆等修饰打扮的部分。[2]概言之,舞蹈服饰,既包含舞蹈表演者在表演时所穿的衣服,又包含表演者表演时所佩戴的各种装饰。为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舞蹈演员总要依据舞蹈作品的要求,使用特定服装与装饰,来进行整体的装扮,从而使自己更加符合舞蹈形象塑造的要求。作为表演艺术服饰的一个部分,舞蹈服饰有着表演艺术服饰共同的特点。但舞蹈服饰又有着独特的艺术品格。

总而言之,舞蹈服饰其功能是协助演员扮演角色,塑造典型生动的艺术形象。在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后使演员从生活的自然状态进入到作品表达的特殊状态,从而具有符合作品表达的外形。以适应舞蹈作品艺术形象的典型塑造,帮助舞蹈演员换型塑型,舞蹈服饰也必备着与舞蹈作品形象相应的诸多精神信息,诸如舞蹈作品角色的文化气质、个性修养、知识层次、审美取向、民族属性等等。而这些信息,是演艺服饰所共同具有的特点。然而舞蹈服饰因舞蹈艺术表演的特点,而明显不同于其它演艺服饰,而呈现其独特的演艺品性,这种独特的演艺品格不是人为的,而是由其独特的表演方式所决定的。舞蹈演员的表达语是一种省略了声音的语言,而单靠其身体动作、表情来构成。因此,舞蹈演员的表演方式,是一种单纯的人体动作表演。正因如此,舞蹈演员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崛其身体动作的潜力,诸如充分运用人体的各部位的活动,去创造各种具象动作、抽象动作等。

舞蹈艺术因为以人体动作为其基本的表演特点,造就了舞蹈艺术擅长抒情的表达优势,而且也衍生了适应其动作表达的舞蹈服饰,赋予舞蹈服饰以其他演艺服饰所没有的艺术品格。虽然舞蹈服饰有着影视剧服饰所具有的刻画人物性格、塑造角色形象的演艺品性和贴近生活的服饰形貌。但适应人体动作为主体话语的艺术特征是影视剧(电影、电视剧等)服饰和舞台剧(歌剧、话剧等)服饰所不具备的艺术品格。如,依靠服饰语言来交代故事情节,变换舞台时空,营造气氛;充分利用服饰的随动性,来刻意放大服饰的某些部位的余料等等;从而使之成为舞蹈动作的强化、延伸,乃至成为舞蹈动态形象创造之本身。事实上,充分调动舞蹈服饰的各种造型语符如:款式、色彩、图案、饰品、面料质地等,来辅助舞蹈动作的表达,丰富动态形象的创造,参与舞蹈形象的深化。所以,舞蹈服饰对舞蹈动作形象创造的直接参与,乃至频繁地为舞蹈动作形象创造之本身的演艺品性,以及舞蹈艺术擅长抒情的特征,导致了舞蹈服饰独特的演艺品格。

二、维吾尔族服饰与维吾尔族舞蹈

众所周知,我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各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各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各族舞蹈伴随着各族传统文化的形成而发展,与之相应的舞蹈服饰也体现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舞蹈的服饰往往折射出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体现该民族的风尚习俗,反应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民族的舞蹈也直观地体现各族人民的情感、气质、性格。维吾尔族舞蹈与服饰很好的体现了舞蹈服饰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其一,维吾尔族舞蹈服饰折射出该族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一个民族的生活栖息的地理环境往往会造成其经济方式的不同,从而形成其独具特性的民族服饰。[3]维吾尔族生活在大西北地区,那里有美丽的天山、河西走廊等,长期以来生活在那里的维族人民沿着丝绸之路与西亚、中亚各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在伊斯兰教信仰的世界里自然崇拜是他们的品格,“花”因此就成了维吾尔族人民心中美丽的象征,他们穿的衣服、戴的帽子、背的袋子、踏的鞋子都离不开“花”的影响。“花”永远是维族人民心中的美好的形象,无论是其舞蹈作品还是服饰本身,都渗透着这一特征,这从其舞蹈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也得到完美的呈现,该舞其主要的节奏型为赛乃姆,基本节奏型为4/4拍,咚大大 咚大大 咚大 大||,完整的舞蹈序列中包含两个典型舞动,一是常说的“三步一跺”,二是双人靠背换位,接一个原地交换脚的步伐。在这个舞蹈当中舞蹈服饰与动作完美的呈现出不同季节花的姿态。

其二,维族舞蹈服饰体现出该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维吾尔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造就了其独特的风尚习俗。这是维族舞蹈艺术生长的土壤,维族舞蹈体现农业生产为主题的舞蹈形式多样,体现维族人民期待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舞蹈服饰也是这种这一风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美丽的天山》中,一群美丽的维族姑娘着火红的轻纱,戴着头饰、配合着各种动头、眼、手的舞动,折射出维族人民期待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三、宗教对维吾尔族舞蹈服饰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维吾尔族有过多种。从10世纪初开始,伊斯兰教开始渗透于维吾尔族政治、经济、文化之中。维族舞蹈服饰折射出伊斯兰教文化精神,并呈现出伊斯兰教文化为主,多种宗教文化并存的涵义。[4]一个民族的舞蹈服饰不仅体现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而且也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发展的高度。在少数民族的舞蹈服饰中,我们可以通过其舞蹈服饰看到其民族的宗教文化“痕迹”。维吾尔族舞蹈服饰就是比较典型之一:

(一)宗教文化对维族舞蹈头饰的影响

综观维吾尔族舞蹈作品,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有演员戴帽的特点,这源于维族男女都有戴帽的习俗。维族人民戴的帽子式样非常多。而且因性别、职业、社会地位等不同,帽子的图案、大小也各异。维族人民不仅在冬天,到了炎热的夏天“吐玛克”(皮帽)也不离头。[5]这一习俗有力的促进了维族制帽工艺的发展,他们以各种花卉纹样为图案,以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构成各种花色、式样,其种类非常多。

据相关史料记载:维吾尔族人民喜欢戴帽的这一行为与伊斯兰教有关;伊斯兰教有关礼仪的规约认为:在没有屋顶的地方,头部如果没有遮盖,这是对老天爷的一种不礼貌,这一习惯世代传承,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维族人民”内在的规定”。此外,在重要的仪式或庄重的场合,如果没有带帽,就会被认为“失礼”。不难发现,帽子是维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装饰之一。

在维吾尔族舞蹈作品中,女性演员除了戴花帽外,面纱(盖头)也是其主要头饰之一。据考证,这一行为也与伊斯兰教有重要关系。《古兰经》中记载:女性只能将手脚随意于外,其余部分(包括头发)都不能轻易让异性看见,因此外出就必须戴面纱,面纱的大小、颜色没有严谨的规定。如今有些学者研究表明,维族女性戴面纱的习惯除了有宗教因素外还与其生存环境有关,新疆地处西北地区,那里风沙较大,女性蒙面纱可以遮挡风沙。

维族舞蹈演员头饰特点除了帽子和盖头外,维族少女多辫的特点也值得关注。维吾尔族姑娘常将头发分扎成许多小辫,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美”。这在女子舞蹈《天山南北》中有所体现。多辫首先是一种族别符号;其次这种头饰也与有关。萨满教在维吾尔族历史上有过较长的统治期,萨满教有自然崇拜的特点,将山川、河流等奉为自己崇拜的对象。因此,维族少女头上的辫子,就如同清澈的河流、郁郁葱葱的树林。此外,维族少女头上的小辫数目也具有宗教色彩。在伊斯兰教世界里,奇数有着“吉祥、如意”的象征,因而维吾尔族少女头上的小辫的数目也是奇数,数目多者可达41根。

(二)宗教对维族舞蹈鞋饰的影响

维吾尔族男女演员在各类舞蹈中都穿有各式不同的套鞋,维语称“喀拉西”,即套在鞋子或靴子外的套鞋。套鞋用橡胶做成,里面有绒面,既保暖,又保护鞋靴。套鞋分为两种:圆头的称为“玉头克喀拉西”(靴套鞋),这种主要是男性演员使用,主要套在马靴或皮鞋外面;尖头的叫“买赛喀拉西”(软底皮靴套鞋),多为女性演员使用。[6]维族人的这一习惯也与宗教有关。维吾尔族人民有定期去伊斯兰教清真寺去做礼拜的习惯,为了保持清真寺的神圣和干净,在进入大殿之前,要将外穿的套鞋脱下置于大殿外,以维护大殿内的清洁,长期以往,就成为维族人的一种服饰习惯,因此在维族舞蹈的服饰当中也较多的使用“套鞋”来进行装扮。此外,维族家庭多用地毯、花毡来装饰,去亲戚、邻里串门时,要将套鞋脱下置于屋外,以免影响室内清洁卫生。

(三)宗教对维族舞蹈服饰颜色之影响

一个民族往往对某些颜色有独特的喜好,这一喜好既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又体现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进步的历史及其,这里我们就重点探讨一下维族舞蹈服饰颜色的宗教文化内涵。

红色:维族女子舞蹈服饰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颜色之一,据考证,这与维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萨满教、拜火教信仰有重要关系。火是萨满教世界里的“神”,萨满信徒认为火是人们幸福、财富的源泉。同样在拜火教世界里,信徒们认为“火”是他们得以延续的灵魂。而今天在维族人民心中火不仅可以驱邪,而且还带来了光明、吉祥的寓意,因此红色深受维族人民的喜爱。如今在维族女性舞蹈服饰中,红色占了较大的比重。

蓝色:由于萨满信仰的影响,维族人民对蓝色有着特殊的情感。萨满教有自然崇拜的属性,因而电闪雷鸣、山川河流等都进入了萨满信徒的视野。再加之穆斯林社会大多地处大漠,对甚蓝的天空充满着无限的想象,对蓝色的钟爱因而也就成为一种传统。

绿色:穆斯林社会大部分分布在沙漠地区,绿色是穆斯林信徒眼中生命与希望的象征;因而具有了神圣之色的美誉。在维族舞蹈服饰中,绿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根源于维吾尔族先民曾经也是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十分珍视绿草、绿水。此外,萨满教有自然崇拜之传统,珍视郁郁葱葱的树林。这一传统深深地影响着维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并通过其舞蹈服饰来体现。通过绿色,我们可以看见维族人民强烈的民族情感和信仰的虔诚。

白色:伊斯兰教发源地是阿拉伯地区,白色、绿色、黑色是阿拉伯地区人民着装的主要颜色,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阿拉伯人居住的地方多为沙漠地带,那里太阳辐射较强,风沙较大,为了遮蔽阳光,阿拉伯人喜穿白色的衣服,包裹白色的头巾;其次,据有关史料考证,伊斯兰教创始人曾经対教民说:“你们穿白色的衣服,这是你们最好的衣服。”[7]因此,在穆斯林世界里,人去世了要以三层白布包裹,以示去了最快乐的地方。这一传统也深深的影响维吾尔族人民尚白的审美心理。男子群舞作品《麦西来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黑色象征着厚重、端庄、典雅、高贵。同时又彰显强烈的对比,在舞蹈《麦西来甫》中,舞蹈服饰黑白对比非常鲜明,视觉冲击非常强烈。

维吾尔族舞蹈气氛热烈、性格活泼、动作诙谐,同时维族人民生活的环境多处沙漠、绿洲;其舞蹈服饰色彩喜欢色泽鲜艳,对比强烈,这都与维族人民生活环境、劳动方式、密不可分。

四、结语

总而言之,舞蹈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自从舞蹈产生的那一刻开始,舞蹈服饰就伴随其中,并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从宗教文化的视角研究维吾尔族舞蹈服饰只是一种新的尝试,其折射出的宗教文化精神是我们值得进一步探索,以利于在新的条件下民族文化能更好的传承。

注释

[1] 张琬麒.舞蹈服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5: 36.

[2] 张琬麒.舞蹈服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9.

[3] 余燕.民族舞蹈服饰: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6):29.

[4] 刘云.解读新疆维吾尔族服饰文化中的中教信仰涵义[J].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75.

[5] 中国民族博物馆编.中国民族服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73.

[6] 杨华,杨启晨.中国穆斯林的礼仪礼俗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65.

维族舞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维吾尔族舞蹈 肢体训练 节奏 气质神韵

维吾尔族舞蹈是中华五千年悠久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维吾尔族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瑰宝、是该民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她散发着浓郁幽远的芬芳,放射出动人心魂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舞蹈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如今,维吾尔族舞蹈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并已纳入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各艺术类院校纷纷开设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以下简称维族舞蹈)课程,学生们必须接受维族舞蹈的正规训练,并且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学生如何才能跳好维族舞蹈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笔者认为维族舞蹈的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重把握,即肢体动作的训练、节奏的处理,气质神韵的把握。

一、肢体动作训练――“形”的解放

“积跬步”才能致千里,肢体动作训练,在维族舞蹈教学中可谓万里学步的开始。这种训练不仅能增强人体机能、提高动作能力,而且能使人的肢体从自然状态与生理心理的拘束与僵硬中解放出来,根据舞蹈表现力与审美要求需要塑造具艺术表现力的特殊人体。肢体动作训练还能使学生对肢体动作的运用很快地从本能的无意识形态过渡到具有舞蹈表现功能的有意识形态:使学生了解动作的性质,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肢体,进而渐渐过渡到得心应手地运用和发挥肢体各部位的表现力。

在维族舞蹈的视觉模式中,最能在动态上鲜明、有力的体现其风格特点的是步伐、“绕腕”和“眼颈”的变化及“微颤”的律动。因此维族舞蹈的肢体动作训练着重要求学生在步伐、绕腕及眼颈的动作和“微颤”的律动上下功夫。维族舞蹈的步伐类动作主要有“垫步”、“三步一踢(点、抬)”、“点颤步”、“踏蹲旁点步”、“其克特曼基本步”等等,每一种步伐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练习。“垫步”注重平稳,强调脚跟与脚掌的结合;“三步一踢(点、抬)”需要把握“三步”的均匀、轻盈和“踢(点、抬)”动作的干净、灵巧;“点颤步”强调“点”和“颤”动律的把握,而“其克特曼基本步”的侧重点则是“跺”与“转”的细微配合。每一种步伐的动作特点及训练要求各有不同,但它们都统一于维族舞蹈的热情、乐观但不轻浮,稳重、细腻却不琐碎的风格韵味之中。所以在学习维族“步伐”动作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规律、掌握个性,在不断的实践中造就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肢体动作。在训练“绕腕”的过程中,应注意“提腕”―“绕腕”―“挑指”这三个过程。“绕腕”讲究“绕”幅度、速度,“挑指”则注重“挑”的力度。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相配合,以动、静的结合和动作大小的对比,以及移颈、眼神的变化等动作的点缀,表达舞蹈的内容,进行感情交流。通过膝部的连续颤动或动作瞬间的微颤,突出舞蹈动作柔和、优美。并且,还应注意的是,要使学生通过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在心理上产生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美感效应。此外,肢体训练中技巧训练不容忽视。例如“旋转”,它讲究快速,多姿,嘎然静止,犹如隼迎风回旋,骤然伫立。训练时要遵循从单一动作过渡连贯动作,从局部连接到整体配合,进而达到能在连续的旋转中不断变换舞姿的高度。

肢体动作的训练是学习维族舞蹈的基础,它对舞种特色的体现和舞蹈内容的表达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最终使其达到维吾尔族舞蹈动作与风格把握的珠联璧合、内外互补,实现“形”的解放!

二、节奏处理――“意”的渗透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著。维族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所以,巧妙地处理舞蹈动作的节奏尤为重要。由于维吾尔民族生活在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东、西方的文化得以在此交汇,使得维族舞蹈蕴涵着阿拉伯舞蹈和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同时也受到西域乐舞影响,舞蹈动作异常丰富且独具特色。它丰富的民间音乐与舞蹈中的各种动作相结合,产生很多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节奏型,如齐克特曼、赛乃姆、多朗、萨玛等等。而把握好维族舞蹈独特的节奏至关重要。

维族舞的节奏类型多样,节奏活泼、鲜明、开朗,其特点为

1:主要切分的形式

2:多从后半拍或后小半拍起句

3:基本鼓点有赛乃姆、其克特曼、赛乃克司、萨玛等等

下面以赛乃姆节奏为例说明动作节奏的处理。

赛乃姆多为2/4或4/4节拍,附点和切分节奏的运用十分普遍,基本鼓点是

4/4:咚 依嗒 依咚 嗒 咚・嗒 达 达|咚 依嗒 依咚 嗒 咚・嗒 达|

该节奏与之相适应的典型动作是滑冲步,节奏的弱起拍(准备拍)“嗒”起脚、颤膝、双手一前一后、节奏的重拍“咚”也是滑冲步的重拍,“咚”时,左脚向斜前方迈出,双手随之摊开,而“赛乃姆”节奏的弱拍“达”既是滑冲步的移动过程和脚的轻点,即右脚跟上向旁边轻点转身。在整个动作过程之中,节奏的重拍与弱拍都要与动作相完美结合,节奏要与呼吸起伏相吻合。

动作的变化还要与节奏的变化相适应。如维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由一连串急速地旋转接一个稳定性的止步舞姿造型(如脱帽式挑旁腰),它包含着一系列均衡动作,在急速平转中带有冲击力,当完成紧张的舞姿亮相时,要求学生绝对要有泰山压顶的稳定力量来控制身体,在这里,节奏较大的制约着动作的变化程度,同样也引导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过程,因此,要使动作变化适应节奏的改变,自然的表现出动作所要表达的情绪、感情。

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节奏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致使各种感情在姿态动作中得以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把节奏化的动作渗透到舞蹈的表意之中,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在掌握了维族舞蹈的基本动态之后,学会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力求把维族舞蹈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表演尽善尽美。如果说,肢体训练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那么节奏处理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升动作的意义表达能力。节奏处理与相应的动作程式完美结合,放射出维族舞蹈无穷的魅力,从体现“意”的渗透!

三、把握气质神韵――“情”的升华

给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结构出不同视觉层面意象和心理层面的情感内韵,这样的舞姿,才能焕发诱人的艺术魅力。维族舞蹈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维族精神化。维吾尔人民的精神特征是从丝绸之路和乐舞遗风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乐观的性格和稳重、大方、率真的精神面貌。把握这种气质,最好是能把自己置身于“城郭之国,丝绸古道”的“绿洲”中去生活、去体验。也就是说,我跳着哪个民族的舞蹈,一边也就在演绎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体现着该民族的情感特征。比如维吾尔民族与“沙漠”抗争,在浩瀚的沙漠中开辟了片片“绿洲”,它的舞蹈也处处展现出一种顽强抗争、坚韧不屈、自信高傲的气质;又如“丝绸古道”上商旅叫卖,贸易繁盛,受这种商业环境的影响,维族舞蹈又具有妩媚,极富肉感的商业舞蹈的风韵。

对维族舞蹈内韵、气质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诠释:一方面了解维吾尔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从关注他们生活特点出发,与该民族的生存意识相联系体味舞蹈的风格,如“摘葡萄”的动作来源于生活劳作并体现了其热情好客、活泼开朗的性格,展现了灵巧、轻快的舞蹈特色:另一方面在肢体训练的同时通过观赏录相资料或者现场演出体验“步态”、“眼神”、“表情”所蕴含的文化意味。维族舞蹈中,步态、眼神、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具备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另外还要多看、多听、多学、多想、在心理结构内部建筑一个维族文化的实体,这样,把握蒙族舞蹈的气质神韵就能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入情入理,达到“情见而意立”。

维族舞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步一抬;教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59-01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维吾尔族民间舞是中等职业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材的第三章教学内容,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我国五大民族舞蹈的重中之重。

2.“三步一抬”是维族丰富的民间舞蹈中极具代表性的舞步之一,它的伴奏音乐节奏丰富明快,舞蹈动律有着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晃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的风格特征。它记录着维族的历史、文化与生活习俗,体现维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审美心理、审美情趣,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人们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窗口。本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三步一抬”舞步的学习展开,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三步一抬”舞步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步伐灵巧性、连贯性、控制性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三步一抬舞步与手臂动作协调配合。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90%的学生能正确掌握“三步一抬”组合的动作规格,节奏特点;80%的学生能完整地完成“三步一抬”组合,体现维族舞蹈风格特点;65%的学生能随音乐即兴起舞四个八拍以上。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知维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他们懂得理解和尊重各民族多元文化,认识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意义和责任。

(三)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舞步与手臂动作的协调配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时,虽然已初步接受了舞蹈训练,但是,要顺利的掌握维族舞蹈丰富多变的动作形式,是有些困难的。比方说维族舞蹈的手臂动作非常细腻,通常在弱拍时腕花,强拍时才扣腕,同时又要协调有符点节奏的舞步,这往往需要在课堂上花相当的时间来剖析动作规律,分解动作结构,以达到整体协调的目的。

2.难点:符点节奏的正确体现。

二、体现人文,说教法

舞蹈是身体语言的艺术,她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反映生活审美属性,所以,舞蹈教育更关注舞者本身——学生,因此我们更应该以人文为主旋律、学生为主体,与他们共同体验、发现、创造。以下是我运用的几种教法:

1.口传身授法。“口传身授法”包括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舞蹈是人体的有韵律的运动,人的语言不可能作出全面解释,因此在舞蹈教学中,理论永远伴随着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身授”,就是边做边体会,边做边讲解。如:在做斜上步双推手的示范时,边可以讲解:“感觉你是高鼻梁的维族少女,俏皮的小辫子洒落在腰后,双手推出仿佛在寻找葡萄”等等,引导学生想像……,如:“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硕果累累的葡萄架下,感受空气中弥漫的淡淡果香……”

2.动作剖析法。舞蹈作为身体语言艺术,在教法上有着其独特之处。而动作剖析法正是教学中最核心部分,它包括动作做法、动作规格、要领、易犯毛病以及克服方法,如我们教维族舞体态时,要从脚讲到头,而不要头一句、脚一句,造成学生思维混乱,听不懂。运用动作剖析法,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托帽位敞胸加变方位的‘三步一抬’”,将这个难度较大动作,剖析成为一个个简单地、为同学们所熟悉的单一动作,由难化易,使学生逐步接受、轻松掌握,让每个学生体现到成功喜悦,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发展个性,说学法

在具备了一定专业素质和艺术修养之后,个人的艺术创造力及个性魅力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在教学中,应允许差异的存在,鼓励他们探索并尝试,我采用以下方法:

1.镜子观照学习法。这是舞蹈基本的、不可逾越的教学方法,包括三方面:①以真实镜子为参照,能认识自己的优缺点;②以老师为“镜子”,能使他们主动、准确捕捉动态,使肌肉记忆准确,使学生自主完成心灵记忆;③以同学为“镜子”互相学习、彼此促进,发展自己独特个性。

2.反刍消化法。舞蹈学习的过程如同动物的反刍一样,开始学生可能只掌握个轮廓,然后反复练习、排练,重新体会、揣摩动作,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练习的空间,如同样一个舞蹈作品,由于每个人理解角度、切入点、生理条件等不同,跳出的舞蹈感觉就不同,让他们自主的、多角度、全方位体验舞蹈,有助于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统一,做到舞蹈中“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3.以情带形学习法。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开始摆脱简单动作模拟,进入了深层的情感把握阶段。所以应该多了解民族的民风民俗、文化传承等,将自己代入该民族的“角色”,实现情感与动作的统一,真正达到以情带舞,以舞传情,使学生在情感带动下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优化结构,说程序

情感是舞蹈的原动力,如何调动、引导学生的情感,是教学过程结构设计的重要课题。

(一)设景——启情

1.首先让学生欣赏维族舞蹈精品剧目《旋·旋·旋》后,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她有什么特点?看完后的感觉如何”等。

2、播放维族民风民俗图片,讲述有关维族的人文、历史、民俗等,让学生了解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对此产生兴趣,并投入这个民族角色中去感受。

(二)参与——动情

1.学生掌握基本动作后,可采用民间舞特有的自娱性结伴而舞的形式,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教学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2.分组进行动作练习,既可促进互相学习,又可以情绪渲染舞蹈,进而让舞蹈更好地表现情感。

(三)即兴表演——达情。教师完整表演“三步一抬”组合,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整体认识,随后组织学生随音乐即兴舞蹈,教师应秉持鼓励、欣赏、启发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维族舞蹈范文第6篇

Abstract: The vast Xinjiang Uygur national minority area is known as “township of the dance” fine reputation, its dance art gorgeous multi-colors. In the historical Xinjiang people followed them to move about in search of pasture the life to create the ethnic dance style which the alon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s dance form and was in sole possession, could display in their folk dance then, and remains in today's folk dance, becomes now many and varied performance form.

关键词:风格的形成 风格特点 表演形式 教学要点 典型动作

一、 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的形成

具有多种文化底蕴的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天山南北各地,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

维吾尔族舞蹈所诞生的古代新疆,是希腊、波斯、印度、中国四大文明的交汇处,又是亚洲北方游牧民族影响世界的大迁徙的舞台。历史上的新疆人民伴随着他们的游牧生活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维吾尔人的歌舞艺术,以热情奔放、细腻深情而著称。充分显示出维吾尔人,爽朗乐观的民族个性。

二、 维吾尔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

维吾尔族保留和发展了丰富的舞蹈语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以及风格各异的表演形式。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动律、舞姿以及技巧的运用等方面。

节奏动律:伴奏音乐中多用切分、符点的节奏,在弱拍处常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突出舞蹈的民族风韵。微颤,是舞蹈中常见的动律,膝部连续性的微颤和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连续性的微颤动律多见于平稳节奏的表演中,在哈密地区一些中、老年人的舞蹈表演中常见;“刀朗舞”第一组动作“奇克曼”中,此动律特征尤为明显。

舞姿造型:昂首、挺胸、立腰,是舞姿的基本特征。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腕、膝部直至脚步动作的充分运用,使其动态多样,造型优美;表演时在配合各种眼神,“移颈”、“打指”、“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点缀,从而形成热情、乐观但不轻浮,稳重、细腻却不琐碎的风格韵味,这一特点在“赛乃姆”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 维吾尔族民间舞的表演形式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可以分为自娱性舞蹈、礼乐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等三种类型。

自娱性民间舞蹈

自娱性民间舞蹈中最常见的是“围囊”,“围囊”一词维吾尔语意为“玩儿吧”、“跳吧”,是各种场合随意挑的自娱性舞蹈的泛称。

围囊形式自由,无论男女老少,不拘一格,只要能和上曲调的节奏就自由起舞,尽情发挥。围囊虽属自娱性舞蹈,但带有表演性,其中不乏精彩的表演,人们在跳舞时多用“赛乃姆”的曲调,节奏平稳,且又非常丰富,所以人们又把这类舞蹈称作“赛乃姆”,于是“赛乃姆”就成为自娱性舞蹈中表演成分较多,又有一定规范的舞蹈形式。

礼俗性民间舞蹈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属于礼俗性的有:用于迎宾,欢庆礼仪的“夏地亚纳”;宗教仪式节日活动的“萨玛舞”;喜庆、婚礼中的“纳孜尔库姆”;按照刀朗习俗进行的“刀朗舞”等。这类舞蹈保存了古代维吾尔族宗教、礼仪舞蹈以及西域古代鼓吹乐的表演形式。

表演性民间舞蹈

表演性民间舞蹈可分为徒手的与使用道具的两类:徒手表演的如“纳孜尔库姆”、“描眉化妆舞”;持道具表演的如“盘子舞”、“萨巴依舞”等,多是古西域乐舞遗风。

维吾尔族舞蹈在生成的过程中,就是这样不断的融合自身的力量,改造其他多元外来力量,从而酿造出了一种崭新的舞蹈。她不隶属于任何力量,只属于她自己。

四、 教学重点在于抓住维族舞蹈的体态动律特点

接触维族舞的第一个特点是腰背挺拔。这一特点贯穿于舞蹈的始终,也是风格的突出特点,对此必须予以理解。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教材及教学法》一书将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动律特点归纳为“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的开,脚步不离散,晃身带摇头,晃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五、 典型动作的学习

滑冲步类动作剖析

滑冲步是“刀朗”、“赛乃姆”第二节奏的主要步伐。它由于音乐节奏决定动作中的符点特点,形成自身的动作规律。突出表现在2至3拍的瞬间变化中,也就是在符点中完成“提、点、拧”一组中三个动作。

摇身点颤类动作剖析

摇身是指维族舞上身基本动律而言。一般运用在垫步、进退步和原地各种舞姿中。它自身形成不了独立的动作,而是通过其他舞姿来体现它的动律。摇身点颤的特点是,由膝部连续的颤动以及一脚掌有符点节奏的点地动作而带动肩部有符点节奏的向前慢送,收回快的前后摇动,进而带动头部随体而摇的旋摇动感特点以及膝部上下颤动的双动动感特点。

维吾尔族文化历史悠久,维族歌舞艺术是反映维族人民文化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在此仅仅介绍了维族舞蹈的一部分,它的艺术魅力,它的生命力都是充满活力,从而经久不衰。维族舞蹈的教学要紧紧抓住挺而不僵的状态,多符点的节奏,颤而不窜的动律这三个要素,并随教学的深入而不断的加强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的掌握维族舞蹈特有的动作风格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罗雄岩 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1月第一版

【2】《中国民间舞教材及教学法》马力学 主编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

维族舞蹈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维吾尔族 民间舞 美学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71-01

一、维族舞蹈的简介

众所周知,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歌、热情奔放的民族。它位于中原与西域的交汇处,毗邻中亚多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下,造就了维吾尔民族丰富而又充满西域色彩的文化气息。

维吾尔族民间舞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由于受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影响,维族舞蹈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风格各异、色彩斑斓,舞蹈风格属性鲜明,呈现粗犷奔放、热情欢快、挥洒自如;舞蹈情感欢欣喜悦;舞蹈形式边舞边唱。有自娱乐性舞蹈“赛乃姆”,有礼俗性舞蹈“夏地亚纳”“萨玛舞”“多朗舞”“纳孜尔库姆”,有表演性舞蹈“手鼓舞”“萨巴依舞”“击石舞”“顶碗舞”等。有的舞蹈自娱性强,跟着节奏自由起舞,尽情发挥;有的舞蹈持道具做各种旋转技巧;有的舞蹈保留了原始宗教感,具有古西域乐舞的遗风。

维吾尔族受到伊斯兰教文化、农耕文化、绿洲文化的影响,使民间舞产生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舞姿造型昂首挺胸、立腰拔背;体态动律“挺而不僵、颤而不窜、上身撒的开、下身不离散、晃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符点多”;技巧运用多为快速、多姿且戛然而止的旋转。这些风格特点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热情奔放,但又稳重细腻的民族韵味。

二、维族舞蹈的魅力所在

“美”是没有特定的界定的,当美感中包含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感受等各方面形态都达成共识、并具有认同感时,这样东西就是“美”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之所以“美”,不单单体现在它的音乐节奏、舞姿造型、体态动律上,更多的是人们在舞蹈中对情感的流露和审美心理产生了共鸣。

1.热情奔放之美

维族舞蹈的热情奔放之美主要表现在多朗舞当中。多朗舞又称“刀郎麦西来甫”,源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麦盖提、巴楚等地区。多朗舞的形成是受到中原、印度、伊朗等文化的影响,并融会了部分蒙古族部落及当地人民的劳作形态和开朗、热情的性格,形成了粗犷奔放、情绪炽热、豪迈有力的民间舞蹈。如在剧目《刀郎麦西来甫》中,其中的“滑冲”“微颤”是体现多朗舞热情奔放之美的主要因素,“滑冲”是脚下快速的迈步的同时身体前倾,脚下落地时产生一种滑冲的效果,然后膝盖的屈伸为缓冲,形成“微颤”。两者贯穿于舞蹈的始终,带有颠簸感的动律加上豪迈矫健的舞姿,使在做缓慢的动作时粗犷沉稳,在做快速动作时热情奔放。舞蹈中还有大量的扬眉、动目等眉飞色舞的面目表情,和跳跃、旋转、拍掌等技巧动作,都体现了多朗人民积极向上与热情好客的心态。

2.诙谐幽默之美

维族舞蹈的诙谐幽默之美主要表现在纳孜尔库姆中,纳孜尔库姆以竞技表演为主,多在喜庆节日中表演,以男性即兴舞蹈为主,表演者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舞动中变化各种滑稽可笑的姿态,做出夸张的面部表情和风趣的模拟生活的动作,来逗乐观众,舞蹈显得幽默、搞笑。这种诙谐、幽默在剧目《掀起你的盖头来》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在舞蹈的开头,一群维族小伙子看到美丽的姑娘想要和她搭讪,便帮姑娘擦鞋,结果没想到却擦到其中一个小伙子的鞋,便把他一脚踹开了;其中一个片段是小伙子们想吸引姑娘注意,拼命在姑娘面前展示技巧并做鬼脸,一边摆着自信的表情一边还在其他男孩面前炫耀,结果被姑娘们无视了,其他小伙子幸灾乐祸;还有小伙子们去追逐姑娘时,做出夸张的表演和搞怪的表情,搞的有些姑娘一脚把其踹开,有的姑娘害怕的逃跑,有的直接扭着男孩的耳朵拉走。维族小伙子用逗乐、哄闹为舞蹈增添喜剧的色彩,诙谐幽默的情节增添了观众的期待度,整个舞蹈热闹非凡又不失乐趣。

3.轻快灵动之美

维吾尔族民间舞最大的特点就是轻快自由、活泼灵巧又不失高雅气质,手腕动作变幻多姿,头部动作表现力丰富,眉目间的传情达意,再配合各种变化舞姿的旋转技巧和脚下步伐的灵活多变,充分展现出了轻快灵动、活泼愉快的魅力特点。如“三步一抬”步伐,每抬小腿起来时,都是快起快落,但脚步保持平稳,显得步伐干净利索、轻快灵巧;维族舞蹈中有各种各样的旋转技巧,脚下步伐都是速度极快,上身舞姿变换多样,这就需要动作轻巧、快速,才能展现出民族风格;还有常见的跺脚击掌、耸肩、移颈等舞蹈动作都表现出了舞者轻松、自由、轻快、灵巧的特点。

三、结语

从热情奔放、诙谐幽默、轻快灵动这三个美学特点可以看出,维吾尔族是一个追求自由、热爱家园的民族,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面对困难是机智勇敢的,是一个情绪丰富、正能量十足的民族,所以它的舞蹈才那么的激情、欢快。然而维吾尔族民间舞的魅力不止是热情奔放、诙谐幽默、轻快灵动之美,它自身还有其他的美学特点,这需要从多样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探究它的民族内涵、历史文化、等,充分把握舞蹈风格动律,才能更进一步的了解其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蒙小燕.浅议维吾尔族舞蹈的美学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34):111-122

维族舞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马克思教育原理认为,人的素质不同,人的天赋不同,但都必须接受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舞蹈的美育功能对每一个学前儿童在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在世界观的形成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学前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都无法取代的。而舞蹈的美育功能能否得以发挥,关键还取决于学前教育舞蹈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职业学院舞蹈专业,其课堂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它既不同于舞蹈专业院校的舞蹈教学,又有别于业余舞蹈教学。它要求学生能较为规范的示范,能教授基本训练方法和几大民间舞蹈。这样的要求对于幼儿师范类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其中引起我的诸多思考,具体如下。

一、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的针对性

师范类专业的舞蹈教学与艺术院校专业训练不同,学生所掌握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主要是作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职前训练,而不是培养舞蹈演员,因此,在舞蹈理论知识方面和舞蹈技艺内容上要尽可能更广一些,知识与舞蹈体例更新一些,以便学生通过教学能练就更为实际、适用的职业技能。

像本人所教授的班级的教学对象大部分是16—20岁的女学生,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她们今后所面临的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中应让学生具备“教”与“编”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要求学生不仅会跳,还要会编,掌握创编舞蹈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培养目标来选择,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其中还包括舞蹈教育理论,以及以中国舞为主干的基本训练和古典身韵练习。并且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民族民间舞,包括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间舞蹈。

1.明确目的与要求

在学前教育和职业院校舞蹈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专业中的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舞蹈学校,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今后从事学前儿童教学时,能够运用舞蹈这一手段对幼儿进行美育及舞蹈特长的启蒙与培训。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幼儿教育的直观性和想像力,使学生掌握幼儿的心理和思维特征,能够进入童心世界;二是要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掌握基本的音乐情感、节奏、韵律,使之与表现力相结合,成为整体的艺术;三是侧重教授学生如何编排舞蹈,使舞蹈顺应体形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增强身体的弹性和韧性,提高肢体的反应和应变能力,将来在工作实践中能启发幼儿学会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还要学会善于发掘有舞蹈天赋的幼儿并对其进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舞蹈训练。

2.确定具体教学任务

对于课程的安排也要深思熟虑,按照以上学前教育舞蹈的特点,我们必须合理的编排课程,正确处理知识结构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保证教学质量。一是基础训练方面,学生必须进行规范的舞蹈基本训练,使其掌握基本技能与专业素质、基本技术技巧等。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舞蹈解剖学的知识,了解有关肌肉的训练意义和各部位身体训练的运动路线。为将来对幼儿的舞蹈形体训练打好基础。二是民间舞方面,民间舞容易上手,如:云南花灯、藏舞、东北秧歌、蒙族、维族等。

3.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有的学生尽管自身专业素质好,具有一定的舞蹈感受力与表现力,但却总上不好课,训练不好幼儿,无法适应幼儿舞蹈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弱,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观察、分析、指导能力和准确评估幼儿水准的能力。虽然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光靠课堂教学,它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但如果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指导能力,引导她们对动作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对说明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充分发挥音乐在舞蹈动作组合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音乐与舞蹈可称得上是行影相随的“姐妹艺术”,绝大多数舞蹈都有音乐伴奏(包括节奏乐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就有“言之不足以歌,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蹈的主要动因就是节奏的物化态。就民间舞蹈而言,也是表现手段,音乐的高低缓急,在舞蹈中可以入味的体现出来,舞蹈作为音乐的无声语言,宣泄情感也是直接通性的。

我们以维族舞蹈为例,维族舞蹈音乐节奏动律,伴奏音乐中多用切分、附点的节奏,在弱拍处常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从而突出舞蹈的民族风韵。对于学生学习维族舞蹈来说,最不好掌握的就是维族舞蹈的基本动律——摇身点颤动律,要掌握好维族舞蹈的基本动律首先要掌握好摇身点颤动律的“呼吸”特点——螺旋式呼吸以及具有维族舞蹈音乐节奏特点的“呼吸节奏”,在舞蹈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先从字面的理解和动作外在形态上去模仿,学生能很快掌握身体的运动路线,但不能精确的掌握好维族舞蹈的风格及特有的韵味。因此,节奏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提高舞蹈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舞蹈艺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舞蹈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舞蹈是一种人体动态艺术,具有“立象尽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口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历来为舞蹈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示范能力,能按规范、准确的示范动作及讲解进行授课,学生对每一动作的准确模仿、领会及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对于民间的舞蹈中的风格的韵味、舞蹈组合、古典身韵及一些技术技巧的授课,都只能以“以身授法”的方式进行,学生必须从教师的一招一式,基础动作开始学习,而对这些技能技巧方法的掌握,需要学生们大量的训练量的积累方能获得。

舞蹈教学中教与学较容易发生矛盾。因为舞蹈教学不仅要对学生传授各种舞蹈知识,而且要对学生的体态进行训练,改变正常人的习惯。这是一个十分艰难、十分痛苦的过程。皮肉的痛苦加上教师的严格要求,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舞蹈艺术毕竟有很强的情感性,舞蹈的学习、演出,处处都体现着它是一种情感性活动。因此,如果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施教过程中讲究以情带行、以意引行、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善于把教学态度与情感结合起来,一定会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舞蹈教育应该是在一个平和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满热情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学生只有在尊重和爱戴老师的基础上,才会自觉的投入到艰苦的学习训练中,愿意和敢于与老师们进行交流、探讨,积极、努力去配合老师的教学,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彰显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 廖萍.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3).

维族舞蹈范文第9篇

一、明确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的针对性。

像本人所教授的班级的教学对象都是16——20岁的女学生,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而且还考虑她们今后所面临的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中应让学生具备“教”与“编”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要求学生不仅会跳,还要会编,掌握创编舞蹈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培养目标来选择,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其中还包括舞蹈教育理论,以及以中国舞为主干的基本训练和古典身韵练习。并且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民族民间舞,包括(汉族民间舞、蒙古族民间舞、藏族民间舞、维吾尔族民间舞等)。

1、明确目的与要求。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中的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舞蹈学校,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今后从事学前儿童教学时,能够运用舞蹈这一手段对幼儿进行美育及舞蹈特长的启蒙与培训。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强调幼儿的直观性和想像力,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幼儿的心理和思维特征,能够进入童心世界;二是要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掌握基本的音乐情感、节奏、韵律,使之与表现力相结合,成为整体的艺术;三是侧重教授学生如何编排舞蹈,使舞蹈顺应体形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增强身体的弹性和韧性,提高肢体的反应和应变能力,将来在工作实践中能启发幼儿学会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

2、确定具体教学任务。介于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上述特点,我们必须合理的编排课程,正确处理知识结构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遵循教育规律,保证教学质量。

3、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有的学生尽管自身专业素质好,具有一定的舞蹈感受力与表现力,但却总上不好课,训练不好幼儿,无法适应幼儿舞蹈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弱,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观察、分析、指导能力和准确评估幼儿水准的能力。虽然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光靠课堂教学,它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但如果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指导能力,引导她们对动作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实践也证明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音乐与舞蹈有机融合,充分发挥音乐在舞蹈动作组合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音乐与舞蹈可称得上是行影相随的“姐妹艺术”,绝大多数舞蹈都有音乐伴奏(包括节奏乐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乐曲的选择有利于舞蹈教学。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训练都要在音乐中进行。音乐对于舞蹈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节奏伴奏,它也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好的伴奏,好的乐曲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音乐熏陶,而且可以帮助舞蹈教师教学。

2、节奏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地位。早在“歌咏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远古时代”,舞蹈的主要动因就是节奏的物化态,无论是人声的呼号,还是瓦石的击节,都是浑然于舞,助于舞,激发于舞。就学习民间舞蹈来说,节奏的精确把握与体现,是把握风格的关键所在。记得前苏联的世界级民间舞大师莫伊塞耶夫说过:民间舞训练的精粹,在于让学生轻易而准确的掌握风格。而能让学生轻易、准确地掌握风格的过程则又肯定是不轻易的,而这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节奏”的精确把握。节奏,就广义而言生命本身就充满着音乐节奏;具体而言是“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从舞蹈的角度讲,她首先应该是“节拍”,然后是舞蹈的律动。在民间舞教学中,我们常用“心理节奏”、 “呼吸节奏”的术语,这二者是指什么呢?实际上心理节奏的指向,一方面是说对其具体节拍的感应,另一方面即是指舞蹈风格的体现。而要把握、表现风格的最关键一步是“心态的体验”。而心态体验在课堂训练中最直接的熏染便是节奏的把握过程。而“呼吸节奏”则是人体对这一个心理节奏把握后使动作构成这一个舞蹈律动体现的主要传导方法。

我们以维族舞蹈为例,维族舞蹈音乐节奏动律,伴奏音乐中多用切分、附点的节奏,在弱拍处常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从而突出舞蹈的民族风韵。对于学生学习维族舞蹈来说,最不好掌握的就是维族舞蹈的基本动律——摇身点颤动律,要掌握好维族舞蹈的基本动律首先要掌握好摇身点颤动律的“呼吸”特点——螺旋式呼吸以及具有维族舞蹈音乐节奏特点的“呼吸节奏”,在舞蹈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先从字面的理解和动作外在形态上去模仿,学生能很快掌握身体的运动路线,但不能精确的掌握好维族舞蹈的风格及特有的韵味。因此,节奏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跳舞就是跳节奏,我们如能先从训练学生的呼吸节奏开始,先教会学生用呼吸来“打节拍”,使学生从能体会到维族舞蹈独特的“呼吸节奏”到熟练运用,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提高舞蹈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首先认真处理好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融洽性,使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艺术享受,坚持以稳定的积极的热情,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饱满的情绪去启发感染学生,去关心学生。在教学中用形象的语言,简炼而准确地讲解动作,富于表现力的形体示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树立威信,培养学生喜欢舞蹈、尊敬教师的情感,并且达成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促进情感的深度发展。同时我们要采取鼓励与诱导相结合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产生了心理障碍和消极的心态,教师要及时诱导,在学生有所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兴趣。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既是老师,又是良友,既严格要求,又要耐心施教。如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身上存在问题,应进行耐心的分析,讲清规范、要求,指出毛病的由来,将学生的注意对事物感知的灵敏性,引导到学习中来,让他们认识自己、磨炼自己,努力提

高掌握各种舞蹈技能技巧,教会他们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由浅入深不断扩大知识面。特别是较差的学生,更要讲方式方法,指出缺点时的态度,语气更要温和细腻,发现优点也一定要给以鼓励,使他们看到希望,提高勇气,增强兴趣。

维族舞蹈范文第10篇

表面看来,当前少数民族舞蹈在各地方的大型文艺节目中的数量是很多的,但这些文艺节目大多是当地为了发展旅游事业、扩大知名度,以适应旅游者的口味为主,属于旅游歌舞类别,并不能代表民族舞蹈的繁荣发展。笔者曾在新疆的一个景点看歌舞表演,只见一位维族姑娘露着肚皮,小腹对着观众不停地转动。显然,这不是维族舞蹈美的特征,也不是可爱美丽的维族姑娘的形象。旅游歌舞出现这种情况并不鲜见,也无可厚非,但艺术舞台上也出现这种情形就非常令人担忧。比如最近看到一支傣族(花腰傣支系)女性舞蹈,出现一个突出的舞蹈动作,双脚大八字半蹲,两手臂在肩膀位置平伸,面对观众小腹部前后闪动,这个动作在舞蹈中反复出现,似乎是该舞蹈的主题动作。这个形象与傣族少女含蓄、优美的形象相去甚远,也看不到傣族舞蹈的风格韵味和体态特征,感受不到花腰傣的舞蹈美,最终失去了傣族舞蹈的精髓。

民族舞蹈的精品佳作应该是反映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思想感情,同时强化和突出该民族舞蹈的风格韵味特征,而绝不是使风格特征淡化、削弱、歪曲以至消失。如果进行创作时,只抓一点外在的元素,忽视各个民族舞蹈自己独有的风格特征及其深邃的内涵,那么舞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价值,更不用说那些歪曲了民族的形象、违背民族的习惯和文化心理的“创作”了。

其实在我国民族舞蹈发展的过程中,产生过许多舞蹈精品,如蒙古族的《鄂尔多斯》、黎族的《三月三》、维族的《摘葡萄》、藏族的《洗衣歌》、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孔雀舞》等。这些舞蹈有的是从群众自娱性舞蹈加工改编为舞台艺术节目,有的是从生活中获取素材,根据新的内容进行新的创作。不论是加工改编的还是创作的作品都充满了新意,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而极为可贵的是,这些舞台艺术作品更加突出和强化了该民族的舞蹈风格特征。这些舞蹈中创新的舞蹈步伐、舞姿、动作等为该民族和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可,成为了该民族舞蹈的一部分,丰富了该民族的舞蹈艺术宝库,并在该民族和全国广大群众中流传。

笔者走访了许多民族舞专家、学者和编导,不少人认为,少数民族舞蹈也需要不断地吸收借鉴,才能促成少数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问题是在吸收借鉴的时候,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不能忘记少数民族舞蹈的“根”,不能丢掉少数民族舞蹈风格韵味这个最根本的元素。而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舞蹈都是有根的,那就是有着数千年积淀的民族人文文化底蕴。

要创作出一部好的民族舞蹈作品,涉及对民族舞蹈的认识问题,首先要认识产生这个民族舞蹈的民族,要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的生活、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地理气候等,要了解这个民族的舞蹈的产生、发展、特征(包括风格特征、体态特征、节奏特征、步伐特征、组合特征、情感表达特征等)及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变异。一句话,只有了解了这个民族,从民族的生活和舞蹈中提取编舞的素材,并准确地把握它,满腔热诚地去表现它,才能创作出能较深刻地表现这个民族风貌、民族生活、民族精神,同时又具有鲜明的风格韵味特征的舞蹈。

少数民族舞蹈是伴随着各个民族从求生存求发展的历程中走过来的。它在各民族社会中发挥着传授知识、强身健体、道德教化等多种功能的作用,蕴含着地域、历史、宗教、民俗、审美等多元化特征。舞蹈与该民族生活紧密相连,是该民族极为宝贵的财富。

上一篇:朝鲜族舞蹈范文 下一篇:舞蹈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