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7:05:32

微课设计论文

微课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作为医药化工领域比较重要的一门核心课程,药物分析对于药物的研发以及药品质量的全面控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药物分析的双语教学改革对于该类双语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可利用的大块时间越来越少,而零碎的时间片段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在零碎时间内的学习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对移动学习的要求日益凸显。近几年出现的“微潮流”证明了这种趋势的合理性,如“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等。正因如此,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它强调教学知识点的“微化”、“碎片化”、“视频化”,一般时长5分钟左右,以便人们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这些微视频可与现代移动技术融合,在移动终端上显现,也可称为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微课程教学模式在国外得到了大力发展,出现了许多微课程网站共学习者随时学习。国内微课教学的发展相对缓慢,只在各网络平台上陆续出现了少量微课程。在医药化工领域,关于药物分析双语教学的微课设计研究目前尚无报道,因此,本文将对此进行探索。

二、药物分析双语教学的微课设计模式

视频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早已普及,微课教学实际上是将视频教学“碎片化”,但又不是简单地进行切片分割,因为微课教学同样要遵循人们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学。通常来说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时间越久,越容易疲劳,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就学习而言,5分钟左右的视频学习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容易集中精力,学习效率也高。视频教学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对象分析”、“学习需求分析”、“学习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实施”以及“学习效果测评”等。其中,“学习需求分析”、“学习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和核心。药物分析课程对于医药化工领域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其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开展微课设计时除了考虑上述视频教学的基本内容之外,还要注重实践内容的设计。其设计模式需要考虑的因素可具体阐释如下。

1.学情分析。由于微课视频是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供所有人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而网络学习环境几乎都是开放的,学习者只需要一个邮件地址或者是一个账号就可以登录到平台。而学习者只需要根据自身需要,找到自己希望学习的微课单击一下,就可以学习这门课。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微课设计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并不知道会有哪些学习者来学习这门课程。因此,在设计阶段,设计者需要先分析所设计的课程是面向哪些学习者以及他们可能会有的知识水平,再进一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设想他们希望学到什么,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最后需要分析学习者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进而全面了解学习者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前期设计。

2.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是整个微课设计的重要部分,是整个微课教学设计的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的设定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开放平台上微课程教学目标需要在对学习对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真正以学习对象为主体,使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通常微课程一般是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安排教学的,如进行药物分析双语教学时需要学习中国药典(ChinesePharmacopoeia)的基本情况,掌握药典基本框架和使用方法。微课程设计者需要据此设计好学习对象的学习目标,这种目标设定不是一成不变的。

3.教学内容设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精心设计,药物分析双语教学的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考虑到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更要考虑到能否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才能逐步展开,对于微课设计来讲一般兼顾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切分教学内容的同时,要兼顾每个微课的教学内容与整门课程的统一性。对于药物分析课程而言,其本身有很多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设计成一个微课。所以分割教学内容以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为单位,将教学内容分解成“整课—各章—各节—知识点”的结构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分级。

4.微课视频设计。微课教学视频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学视频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习者对该课程的学习的兴趣能否持久深入。首先要根据前述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分析来确定教学内容所适合的制作方式与制作工具。然后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进行视频内容设计。一般来说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①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设计。即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使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同时应用多种丰富的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微课视频可以生动表达每一个知识点。②编辑详细教学内容。即采用文本、图片、音频等手段表达知识点。其中包括微课程标题名称、章节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解说等,使微课教学视频制作变得具象化,方便教师的具体制作。

5.微课教学效果反馈。药物分析课程的微课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者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进行自主学习,而且双语教学过程更加需要设计者对自己的微课视频是否能有效地被学生接受有所知晓。这就需要教学评价系统来反馈教学效果。由于微课教学大多情况下是学习者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其时效性非常明显,因此教学反馈环节设计的好,就可以即时获得学习者的学习反馈,更快地修正微课视频。综上所述,药物分析双语教学的微课设计模式至少需要以上五个方面来组成,每个方面还包含一些小的细节,可具体如图1所示.

三、结语

笔者在药物分析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双语教学的不易。而采用新的微课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这可以较大程度地提升药物分析双语教学的质量。微课教学的核心是微课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其整个过程必须遵循人们的认知规律,比如视频时间长度应在十分钟之内,视频设计者要采用各种方式丰富学习者的视听,使其更加愉悦地接收知识点。微课设计者要注意这些方面。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移动学习需求不断增强,微课这种教学模式会在各领域中得到应用,希望本文能成为此潮流中的一颗水滴。

微课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1.1微课

微课称为短期课程或者单元课程,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其核心是列出课堂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核心概念,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强调视频的类型是在线网络课程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学习微资源。微课的特点:视频教学的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相比与传统的课堂来说较少,微课的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制作方法非常的简单,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课的问题精确,主题突出,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认知规律,更加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的时长一般是5-8分钟。一个微课就是一个小小的主题,只需要会制作简单的PPT以及录制软件,里面包含着所有的教学环节,却能以此制作出有自己教学特色。

1.2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关系

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19世纪初期,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的以课前、课中为分解,把过去教师上课知识传递的部分迁移到课前,即课前学生观看教师讲解视频,让学生在课外预习,预习完回到课堂研讨,课中包括快速少量的测评、解决问题,不懂的问题首先由小组内学生帮助,促进学习、情况简述和反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解。翻转课堂的重构了学习的流程。实际教学中,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核心,课堂上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和协作探究,直接决定了课前知识传递效果,影响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互动交流来解决学习的困难。从而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微课所选择的内容,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知识,是在现实生活和真实的情景中产生,是学生在网上主动的收集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认知结构。通过微课的学习,自主进行学习,小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小学数学微课的教学设计

在微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正确选择微课教学的内容,在内容上我们需要将其进行分割;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沟通,以一个问题为主线,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问题的设置一定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互动性问题应该从实际生活中出发,微课的时间应较短,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设计互动性问题的时候一定难度事宜,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性以及递进性,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还可以在设计微课过程中添加些互动性的措施,如微课带有教师头像的视频,添加背景音乐,以及把握语言和字幕的节奏。设计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内嵌在前测、后测、测试反馈中,学生也可以互相监督和交流;微课的教学设计遵循精细化原则,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是什么,然后分成概要过程和细化等级过程,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使教学的过程能够层层递进,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选取出来基本的概念和法则,适当加入与知识有关的图片和动画等,不断的一步步加深对知识的提升,以此来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微课的教学设计步骤:必须弄清楚课本中有价值的内容,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要从生活中常常碰到的问题入手;要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作业中的易错点制作成微课;确定需要围绕数学的核心概念,采取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自学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相应的素材选择。

3小学数学微课的个案设计

小学数学圆的学习属于重点。本课采取的是基于情境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圆、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录制课件:录屏软件+PPT式。微课制作:步骤一:情境导入(3分钟)。步骤二:分发前测任务单,明确教学任务,正确使用圆规画圆的步骤问题。步骤三:观看《圆的认识》微课视频。让学生将疑问及时的记录下来。步骤四:课堂答疑(7分钟)。让小组成员进行相互讨论。步骤五:教师讲解与总结(3分钟)。教师将各组都不会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询问学生是否都已经理解。最后是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们兴致活跃,课堂氛围很好。需要强调的是,在设计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能力,应当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制定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全面的表现出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脑。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提供更有效的微课制作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的条件。

作者:尹丽峰 单位:长春市宽城区浙江路小学

参考文献:

[1]Shieh,D.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55).

[2]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3]Tan,S.C.,&Wong,A.F.L.Teachingandlearningwithtechnology-AnAsia-Pacificperspective[M].Singapore:PearsPrentice-Hall,2001.

[4]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关于举行第四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征集评审活动之微课大赛的通知[DB/OL].[2013-03-14].

微课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一)微时间

微课程的时间一般比较短,所录制的视频长度大约为8~10分钟。

(二)微含量

微课程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某一学科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通常是难以理解的重、难点,或者是某学科的重要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

(三)微容量

微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有微课视频以及相配套的微教学方案、微课件、微反思、微评价等。但这些资源所占空间仅几十兆字节,便于网络共享,方便学生灵活地学习。由此可见,微课程是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对某个知识点的“片段化”视频教学,既可以用于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单独拿出来播放学习,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微型化或教学视频切片。它有明确的指向、多样的资源,并且扩充方便、交互性好、短小精悍,这些特征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学生可随时随地下载点播,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毕业论文排版”微课程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应用微课程时,不能是简简单单地播放一段视频记录,应该与某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任务单、学习资源、作业以及互动等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微课程体系。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选题、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件、资源、反思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微课程的质量。

(一)设计选题

我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后,许多学生反馈,虽然学完了Word软件,但是在对较长的文档或者毕业论文进行排版时,还会出现许多问题,对于所学的Word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比如:有的学生在对论文进行排版时,不会生成目录,不会插入页眉、页脚,不会使用分页符,不会使用段落设置等。因此,这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中Word软件部分的论文排版知识进行微课程设计。

(二)设计教学目标

本次微课程通过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以对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排版为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Word的排版技巧和使用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并根据一篇真实的毕业论文来说明排版过程。“毕业论文排版”的微课程应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设计,一方面是教师,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并且占有主动权,但又不是完成脱离教师指导的主动。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领者,主要承担设计者或者导演的角色。教师制作的微课件、视频学习资料和练习题可以通过QQ或者微信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设计微课件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设计微课件,比较简单的一种是PPT式微课件,它是由文字、图片、音乐等元素构成的,将PPT自动播放后再转换成视频,时间在5分钟之内比较合适。还可以采用讲课式的微课程,教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拍摄,整体录制完成后进行剪辑,时间控制在8~10分钟比较合适。还有一种是情景剧式微课程,这种微课程比较适合文史类学科。

(五)设计微课资源

根据微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例如:练习测试(可以给出多篇长文档进行练习)、考试题目(可以提供本界毕业学生的论文原稿进行排版)、知识扩展(对排版的相关知识以及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予以扩充)、学习反馈(给出论坛或留言板让学生提问)、作品赏析(给出已完成排版的论文供学生参考学习)等。在这个微课程资源环境下,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六)设计微课反思

在设计微课反思时,要根据微课程教学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反思本次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实际教学效果如何?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或提升?这样可以对微课程设计进行再认识、再提升,促进微课程设计水平的提高。“毕业论文排版”微课程制作好后,要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QQ或微信等方式与教师进行即时沟通,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学习时的个性差异,同时也减少了学习的孤独感。最后,我们利用审阅功能对学生所排出的论文进行评阅,让学生能够看到教师的评语。

三、总结

我校现在基本实现了无线网络的覆盖,学生手中的数码产品,如手机、电脑、iPad也非常普及,几乎人手一机,这些都为微课程的开展和实施奠定了硬件基础。教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整理后,可以录制成微课程,并发到班级QQ群或微信群上,这样就可以建立起即时的互动学习平台。微课程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一种新的变革,变革就意味着难免有不足。比如:教师不能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很好地掌握考试时是否有帮忙等。虽然还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着微课的发展,但是随着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摸索探讨、归纳完善,微课程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微课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203-02

Abstract:Microlecture a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resources, more and more get the favour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Microlecture and emerging background,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applied in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and in the form of case Microlecture make concrete steps is give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Finally, practice shows that Microlect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Microlecture; foundation of computer; teaching resources;application research

1 微课概述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移动式学习日益成为学习者新的需求,微课在此背景下产生,同时“互联网+”时代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所带来的颠覆性冲击,使得“微”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蓬勃发展。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微课教学过程不仅仅包含知识导入、讲授,巩固练习等教学环节更重视运用多媒体技术,融合PPT、音频为一体,内容精炼、主题突出,形象生动再现知识点。微课学习内容的短小精悍和富有针对性也能很好的解决学习者的认知负荷问题,微课视频及辅助学习资源总容量有限也有利于网络传播,特别是通过移动设备观看。

2 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的可行性

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由于授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原有知识积累各不相同,教师比较难兼顾个体的差异。而以短小视频为特征的微课在兼顾个体差异上有技术方面的优势,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无论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都可以提供满足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时间,也都有充分的学习时间。这对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整体计算机水平,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工作环境都是极具意义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操作性强,课时有限但技能点多,可以先将复杂的技能点进行科学的拆分,拆分出来小的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的组织与建设,制作成微课,众多讲解小知识技能的微课进而形成微课程。短小的微课视频有利于学习者保持注意力,也有利于使用者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选择有重点地碎片化学习。

通过微课在课程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自主化学习的需求,体现了“掌握学习”的教学理念,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使用微课是可行的。

3 微课在计算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作为一种碎片化的学习资源,在设计时要遵循认知负荷理论,以联通主义为指导设计有效的框架,以使用者设计理论为依据设置学习路径,引导学习者有效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学习。微课教学资源是半结构化的,在设计时应该依据拆分重构的策略,以构建主义为指导,伴随着教学需求的变化、资源应用的开展、学生学习的反馈而不断的修改完善。

3.1 教学设计

微课的教学关键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有深度的学习才是教学的核心。在这里我们选择“使用word进行小论文的编辑”作为此次应用的选题,一方面论文的编辑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选题能够很好地巩固字体格式、段落格式的设置等技能点及掌握对论文格式规范的熟悉。在教学设计上,根据此次教W任务,设计论文编辑的微课程情境。接下来带领学生熟悉小论文的结构构成及格式要求,针对具体的格式要求分析使用Word的那些功能才能达成效果,然后操作演示整个小论文的排版过程,最后进行简短总结。

3.2 微课视频资源的制作

本文中微课程的学习资源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微视频,微视频要按照教学设计和学习者的思维类型进行组织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以问题引领学习路径,以问题来推动内容讲解,有助于学生引发对所学内容的思考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在视频画面上要美观大方,符合学生的审美,结构设计上有创意最好,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此次选题的讲解涉及微情景引入、PPT播放及技能点讲解、软件操作演示,故采用“微电影+录屏”的方式比较合适。微视频的开头采用微电影的引入方式时间控制在3分钟,小张同学面临毕业苦于论文格式的编排遂到办公室向老师求助,老师拿出规范的已出版论文带着小张一起分析格式要求。接下来展示PPT授课课件介绍此次微课涉及的技能点并打开论文原稿进行排版演示,在PPT播放和操作演示环节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制,其中技能点介绍控制在2至3分钟,操作演示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整个微课视频不超过20分钟。在整个录制的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微电影环节采用手机录像的方式,主要拍摄时画面的稳定性及镜头的组接。录屏环节要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及音量,打开PPT讲课界面准备开讲后再点击“录制”按钮,录完后在使用软件对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剪辑和美化。

3.3 反馈与辅助资源的完善

微课视频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采用“反转课堂”的模式,课前通过课程的微信教学平台微课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反馈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堂上教师应注意与学习者的交流,了解学习者的疑问和需求。教师应该明确微课视频仅仅是一种教学资源,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必须配套学习指导方案、练习题目、学习测试,并伴随着学习者的需求而不断完善。学习者通过指导方案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练习题目进一步巩固知识点,通过学习测试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复习已学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从而营造一个正循环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4 结束语

通过实际课堂教学和学生技能水平测试的反馈并综合调查问卷情况的分析,都表明微课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深化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大多数学习者经过反复学习能完全掌握技能点,进而验证了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的可行性及实用性。微课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改进教学方式,在后期继续对微课及辅助资源的设计开发并进行及时的跟进和修改,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满足教学的需求。将微课的引入教学符合“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的需求,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微课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可贵的。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 钟琦,武志勇.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术,2014(2):26-33.

[3] 余毅. 基于微课程模式的资源共享课建设探讨[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34-35.

[4] 董黎明,焦宝聪.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模型研究[J]. 电化教育究,2014(7):108-113+120.

[5] 张灵芝. 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70-72.

微课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P键词 微课 大学计算机基础 实践教学

0 引言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的应用已成为信息化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高校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常用软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更好地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手段单一,很难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完成对学生的课后指导。并且对计算机软件的实践操作在日后需要应用时很容易忘记之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微课作为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通常以微视频资源为中心,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从而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1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由于全国各个地区和学校的信息化教育程序的差异,学生接触计算机的程度不同,导致刚入校的大一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非常熟练,有的学生又很少接触到计算机,甚至还有少数同学几乎没有使用过计算机。然而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教授的内容却是完全相同的,这种统一化的教学内容,对于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对于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又显得难度过高,很难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

1.2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多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对知识点进行统一的讲解和演示,再安排学生上机操作练习。由于上机时间有限,很多同学无法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课后练习又没有教师的辅导,这样的情况会严重的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差。

1.3 教学课时少

在学校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普遍减少,以我校为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由原有的60学时压缩到现在的45学时,在这些课时中不仅要学习计算机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常用的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操作。由于课程的知识点较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距明显,部分学生会明显跟不上教学进度,在课后练习时又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问题逐渐积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

如何在学时少、知识内容多、任务重的情况下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水平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将其与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相结合,能有效解决所面临问题。

2 微课的特点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微课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短小精悍、授课形式多样、主题突出、易于传播等特点。其中短小精悍是微课最主要的特点。由于最容易被接受且学习效果最好的时间是5-10分钟,所以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其次微课授课内容明确,主题突出、设计合理、简洁而又完整。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实现手段,讲授过程多以知识点和教学主题来呈现,使讲授内容碎片化、点状化,和传统的课程中错综复杂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加精简。最后微课基于网络,可以在线播放观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保存到移动设备,有助于网络的传播与使用。微课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碎片,结合课堂教学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 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不是单纯地将传统课堂的知识内容进行切片并加工成视频,制作微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时间和内容进行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安排和规划,重新组织教学信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对微课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出趣味性和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自主观看和学习。本文以使用Word制作长文档目录为例,阐述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 教学内容选取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中,使用Word进行长文档排版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但是从学生后期的应用情况来看,特别是在对课程设计报告或毕业论文等长文档的排版时,很多学生对长文档目录的制作都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靠手工录入的方式来完成的,并没有使用到Word自动生成目录的功能。使用手工录入的方式来编制目录不仅不规范,也非常容易出错,如果对论文的内容稍有改动后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更新目录。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对我校高年级学生做了调查,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大一学习完之后由于长时间没有使用,到具体应用时对相关的知识内容几乎没有太多映像。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毕业论文排版为案例,制作微课讲解如何使用Word完成长文档目录的制作。

3.2 教学设计

根据选取的教学内容,再结合微课的时长进行教学设计,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

本次微课采用了场景再现的导入形式,微课的导入部分显示一位学生正在使用手工录入的形式制作毕业论文的目录,在制作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方法不仅繁琐并且很容易出错,于是询问老师使用Word制作目录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这样的导入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本次微课要解决的问题,也明确了本次微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整个教学内容以我校毕业论文的排版格式为案例,从分析一个完整的目录结构开始,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要制作出一份目录,必须要先设置文档各级标题的样式及正确的为文档插入页码。由此展开分析Word中的样式、分节符、制作不同页码、插入目录等知识点,在分析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再通过实例演示具体的操作过程,整个教学内容结束后也就完成了毕业论文目录的制作。

3.3 微课的制作

微课视频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制作工具也有很多选择。本次微课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尽量采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形式以更好地展示要表达的知识内容。微课的录制和后期制作使用的软件是Corel VideoStudio。

准备好微课要使用案例素材和PPT课件之后,就可以启动屏幕录制软件开始录制视频。录制的过程中一边讲授一边演示,PPT课件用以展示相关的知识点,尽量使讲解的过程生动有趣。最后再将录制好的视频进行后期的编辑和整合,并制作微课的片头和片尾。

3.4 微课的应用

微课视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给学生,不仅可以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参考,也可以作为课堂资源进行引入,这样的引入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作为视频资源可以长期保存并且易于传播,在课前可作为学生预习的引导,课后可辅助学生巩固练习,即使是学生因为长时间未应用和学习而遗忘相关的知识内容,也可以通过微课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微课可以实现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使传统课堂得到延伸和扩展,应用微课教学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4 小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微课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差异化大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结合微课视频来完成课程的预习和课后练习,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日后学习和工作的参考资料。但是,要制作出好的微课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进行精心提炼,对微课视频的制作要求D文并茂,动静结合,只有生动有趣并实用的微课视频才更能吸引学生去观看和学习,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要完成微课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整个教师团队的协作分工,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 易俗.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3(1).

[3] 祁博.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24).

微课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微课;浅阅读;趋向;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12-0067-03

随着学习、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互联网、手机、客户终端等通信工具的普及,特别是微博等碎片化信息传播工具的盛行,人类进入了一个碎片化时代。李伶俐分析了微博碎片化的特征及影响:阅读浅层化、惰性思维症、思维碎片化、注意力匮乏、信息娱乐化。[1]所谓浅阅读,是指信息被切割得越来越碎,阅读也变得越来越浅,人们开始接受和习惯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模式,并乐此不疲。人们不需要进行思考就能通过跳跃式的阅读,获得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2]搜索式、浏览式、标题式、跳跃式、快餐式、随意性、碎片化的阅读都是典型的浅阅读。[3]微博体的出现像病毒一样侵蚀着读者最根本的阅读习惯,使他们在短期内呈现出“浅阅读”的病态。而微课,作为碎片化时代的“新宠”,既有短小精悍、满足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等优点,也极有可能在碎片化的大环境中感染“浅阅读”这种“病毒”,把学习者带向肤浅、惰性思维、思维碎片化、注意力匮乏的境地。因此,如何避免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已成为微课设计、开发及应用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理应未雨绸缪,多方寻求对策。

何为微课的浅阅读趋向

作为微课的爱好者和研究者,笔者观摩了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和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程组比赛等三个全国性微课大赛的大量参赛作品,既看到许多体现微课优点的好作品,也遇到了大量集中反映微课短板甚至粗制滥造的作品。而浅阅读趋向正是其中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是如此的隐蔽,以致于微课研究者、设计者和使用者都尚未敏感地觉察到它的存在。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极有可能影响微课健康发展的隐忧—— 一旦这类微课传播和流行开来,它将和微博等碎片化信息传播工具合流,会加剧已现端倪的浅阅读趋向。所谓微课的浅阅读趋向,是指如果设计和制作不当,微课极有可能陷入以下导致浅阅读的误区:第一,在微课设计上,对于比较缜密的知识体系,知识点划分得过细,并且既没有承接先前知识,唤醒先前经验,又忽视引出后续知识点,显得特别孤立,成为“知识孤岛”。第二,注重高密度地呈现知识,忽视通过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使学习者只停留在浏览(Skim over)、知晓(Know what)的肤浅层面。第三,过分追求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性,将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内容上转移到呈现形式上,不仅偏离了学习目标,而且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以及满足于短暂视觉和心理愉悦的不良学习习惯。

浅阅读剥夺了学习者完整和深度阅读的权利,一旦养成浅尝辄止的浅阅读习惯,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就会迅速退化(用进废退),其大脑也有可能长期进入“待机”模式,即介于关机(死机)与开机(工作)之间的慵懒状态,其危害必须引起微课设计者和使用者的高度警觉。

如何避免微课的浅阅读趋向

为了避免微课的浅阅读趋向,我们可以从微课设计者和使用者两个角度寻求对策。

1. 微课设计如何避免浅阅读趋向(设计者的角度)

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是避免微课浅阅读趋向的第一道护栏。笔者结合自己的微课创作经验,提出如下四种对策。

第一,微课设计者要从缜密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设计和制作系列相互联系的微课。系列微课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其中,每个微课只针对某个知识点,相当于知识结构体系当中的一个联结点;而当所有微课聚集、联结在一起之后,就能构成一个缜密的知识体系。例如,《学习科学与技术》是笔者为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笔者选取课程的重难点创作了系列微课,其中《什么是微课》、《网络搜索与批判性思维》、《博客学习:网络学习的新途径》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程组一等奖,《团队学习》获得全国二等奖。

第二,微课设计者要遵循梅瑞尔的首要教学原理,首先创设学习情境,承接先前知识,唤醒学习者先前经验,接着解决重难点,最后引出后续知识点。如此将先前知识和后续知识串联,架设起联结学习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例如,《网络搜索与批判性思维》微课首先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桂教科学〔2012〕26号文件了《关于开展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的通知》,老师准备选《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7期论文《基于博客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及启示》参评,“我”作为老师的小助手,要帮助老师搜集这篇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因为这个指标反映了论文的价值和影响力,但“我”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却不知如何开始。接着,微课以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思考和问题解决,然后通过猜想、试误等方式检验了几种搜索论文引用情况的方法,并总结出四个搜索技巧。在学生完成此任务的基础上,老师还以两个故事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从网上搜到的信息一定准确无误吗”、“如何判断网络信息的真伪”,从而引起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和学习。

第三,注意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均巧妙设计系列问题进行层层引导,触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在《什么是微课》中,首先以“微课是教学视频切片”、“微课太短小,没有深度”、“微课太单一,没有实用价值”这三个问题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简单介绍了国内几种代表性的微课定义(包括黎加厚、焦建利、张一春、胡铁生、吴秉健、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官方文件、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官方文件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们自己对微课的定义,并将这一界定分为五句话作具体阐释。之前的那三个问题作为主线相继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中出现,以引起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考。最后,除了引导学生观摩国内外已有微课作品外,还引导其继续思考四个问题:(1)微课的发展前景如何?(2)微课是导致知识碎片化的“元凶”,还是支持翻转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功臣”?(3)微课应用:取代还是融合互补?(4)如何制作微课?

第四,以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提升学习者思维能力作为微课的核心目标之一。微课不宜过度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化,而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具象抽象结合,使学习者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当中,集中精力观看、体会和思考所呈现的内容,进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高阶思维能力。在《博客学习:网络学习的新途径》微课中,作品在简单交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主要以“为何利用教育博客进行学习”和“如何利用教育博客进行学习”这两个问题为主线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分别就其阐释了博客学习的四个潜在优势和利用博客学习的六点策略、误区、两个案例,试图使学生对利用博客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产生信心。最后让学生引申思考三个问题:(1)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否如大多数同学所困惑的那样,没目标、没定位、没意思、没兴趣、没作为、没前途?(2)教育技术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进行哪些修炼?如何修炼?(3)教育技术人应该拥有哪些正能量?而在《团队学习》微课中,作品以“什么是团队学习”、“如何组建团队”和“如何开展团队学习”这三个问题导入,并围绕三个问题具体介绍了团队学习的定义和开展团队学习的五个步骤:团队组建、课题选取、学习指导、小组汇报、学习评价,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中自主习得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以上四个微课作品已在三个班级使用,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作品在优课网(全国微课大赛官网)展播期间,获得好评。笔者于2013年10月14日博文《研讨话题:从全国获奖微课作品看微课设计与制作》,当即被金陵、黎加厚、焦建利等专家学者转载。金陵对四个微课作品的点评是:“用数字故事的PPT自动播放制作,简明扼要,音乐如潺潺流水伴随你学习,动画并不花哨,基本上采用擦除功能出现,与人的阅读习惯一致,很好地保持了视听一致性,便于边看边思维,是可以借鉴的好作品。”[4]黎加厚教授在转载笔者博文时写下如下按语:“这是一组关于‘微课程’的微课程,可供学习微课程的微课程爱好者参考。”[5]

2. 学习者如何避免微课的浅阅读(使用者的角度)

调整学习者的阅读模式是避免微课浅阅读的第二道护栏。学习者要充分认识浅阅读的危害,坚持深度阅读模式,主动、有意识地避开浅阅读。为此,学习者在观看微课的同时,还要结合阅读、使用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书籍、素材、课件及其源文件、练习测试、学习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学习资源,根据微课提出的系列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拓展学习,从而将零碎的知识聚集成缜密、庞大和专业化的知识模块,避免单一微课因时间短、容量小而难以纵向深挖(深度)、横向延伸(广度)的弊端。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微课学习的指导,多向学生推荐能够启发思考的优秀微课,通过亲身示范引导学生在观看微课时运用元认知策略,尽可能多联系自身,自觉唤醒先前经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诊断、自我调控和自我超越,达成养成良好思考习惯、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目标。

结 语

在互联网、手机,特别是微博的催生下,人类已经迅速进入了碎片化时代和浅阅读时代。面对来势汹汹的浅阅读趋向,如果不未雨绸缪,为微课这一新生事物把好方向,认清误区,扫清障碍,那么它极有可能被打上“浅阅读”的烙印,成为“浅阅读”这一时代流行病的帮凶,最终沦为时代的“匆匆过客”。期待本文能够引发更多对微课的深度思考。

微课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态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9-0003-04

一、引言

处于大数据时代的我们经历了黑板、投影仪、电子白板再到一体机的过程。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从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生“被动学”逐步过渡到学生的“自主学”。这个时候各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孕育而生。其中,微课现已成为时下热点话题,促成现代化教育的新形态。微课,又名微课程,指基于建构主义针对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它是翻转课堂中课前预习的重要载体,以视频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较传统课程来说它的内容精简、针对性强,呈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突破某一个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活动[1]。在越发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当今社会,微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日趋突出,因此,对微课程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具有显著的必要性。

早在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 David M. Penrose就已正式地提出微课(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其实,在早期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和之后在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 P. Kee 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中,我们就能够看到微课雏形[2]。而在我国,在线教育大爆发的背景之下,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微课的萌芽是始于2011年,而在2012年的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全国首届高校微课大赛将微课概念推向全国[1][3]。现阶段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教育技术,全国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行业协会/学会都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使得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回顾与总结微课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剖析与反思当前微课存在的问题,展望与预测未来微课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显得非常必要,而且也是极为紧迫的。它对于推动以微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资源建设格局的形成及深化微课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方法[4]

(一)检索关键词

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确立了三个关键词,一个是“微课”、一个是“微课程”、一个是“Microlecture”,检索范围设定为“主题”,以此条件检索获取微课相关文献。

(二)检索文献来源

中国知网(CNKI)数字图书馆的期刊文献与外文文献数据库。

(三)检索结果

以“微课程”、“微课”、“Microlecture”为检索词,经检索共查到文献974篇,相关文献217篇。其中,依据文献的被引频次、文献的学术性、文献与教育的相关度、文献能否下载等因素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共选取91篇CSSCI来源期刊文献进行重点分析。

(四)文献分类

我们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对所搜集的文献进行分类。定量分析使用复杂网络可视化分析软件Ucinent对文章发表年份、文献来源、作者、被引频次加以统计分析。定性主要从内容出发,对文献主题进行归类,进而对未来微课的发展态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微课研究的态势分析

(一)定量分析

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微课的研究态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6][7]。

1.发文量的统计

图1、图2呈现了2011-2015年(截至2015年3月15日)检索到的所有微课相关文献数量的变化过程,凸显了微课的发展经历:在2011年,我国对于微课的认识度还不够深入,对微课还比较陌生,在CSSCI上仅有胡铁生老师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这篇文章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上。在2012年CSSCI上无文章发表,说明此时微课的认知度还处于较低状态。而到了2013年,随着微课不断走进研究者的视线,文章的发表量也随之提高,相比之前增长数倍,共有23篇。2014年,微课在我国发展就已较为普遍,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数倍。在2015年,虽然只收录了12篇文章,但这仅是前三个月的数量,若按照比例来算,2015年极可能会又创新高。由此可见,近几年微课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所选的91篇文献中注明单位的有85篇。其中,师范类大学发文39篇,占总量的43%;其他大学学院发文26篇,占总量的29%;中小学发文2篇;电教馆发文5篇;教育局发文4篇;电大系统发文7篇,其他包括未注明单位的共6篇。说明微课的主战场在学校,且高校是研究微课的主力军,的作者单位在高校的比例占所选文献的一半以上,而在这其中,师范类院校的研究更为突出。这些都说明了高校教师科研实力雄厚,研究成果较多,收获颇丰。

3.期刊来源统计

这91篇期刊文献分布于22本杂志,分布最多的三本杂志为《中国电化教育》18 篇,占文献总量的20%;《中国远程教育》10 篇,占文献总量的11%;《现代教育技术》19 篇,占文献总量的21%。这三本杂志都是核心期刊。其中,《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创办最早、影响最广的两个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而另一个杂志就是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的《电化教育研究》,在《电化教育研究》这本杂志中收录了三篇文章,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大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4.高被引统计

被引文是探索课题研究发展脉络和趋势的重要依据,也是文献整体分析与研究现状综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被引文的分析,可以发现作者科研成果的继承性、可靠性和从事研究的严肃性,也可以发现各个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6]。笔者选取了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0篇文献。从图4、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引次数高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2013年,被引次数最多的是胡铁生老师在2011年所写的文章,而在前十篇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中,胡铁生老师所参与撰写的有3篇,其中,胡铁生老师单独撰写论文1篇,与其他老师合著论文2篇。由此可见,胡铁生老师在微课的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建树,所以,在前期我们主要研读了胡铁生老师所著的文章来了解微课研究的基本概况。

(二)研究热点

纵观所选文献,笔者使用Ucinet网络分析软件(如图5)[7],可以清楚地发现目前我国研究者主要的研究视角,笔者发现研究者趋向于将微课与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相结合,更加偏重于如何更好地应用实践,尤其是在中小学应用上的微课有关的教学设计、应用现状,等等,单独针对中小学发展的文献就有6篇。由此可见,微课与中小学的联系十分紧密,也就是说研究者目前正逐步重视开展微课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研究。

(三)微课研究内容分析

笔者根据每篇文章的研究重点,并参考Ucinet网络分析软件,把所选文献依照不同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如表2)。

[分类名称\&界定说明\&总计篇数\&所占比例\&理论概述\&侧重于探讨微课的理论基础、学科定位、发展状态趋势、概念界定、类型的研究\&26\&31%\&设计类\&侧重于探讨微课的资源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模式设计的研究\&37\&43%\&开发建设\&侧重于探讨基于具体的某一技术支持或平台的微课开发设计过程、模式及微课资源建设的研究\&9\&11%\&应用类\&侧重于探讨微课在教师教研与对于学习者的教育教学、开放在线自主学习的应用研究\&10\&12%\&管理评价\&侧重于探讨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研究以及管理微课支持服务系统的研究\&3\&3%\&]

笔者将所选文献分成了介绍性描述、设计类、开发建设、应用类、管理评价五大类。为了更加直观地看出微课目前的研究现状,特绘制柱形图(如图6)。

不难发现,在微课的现有研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关于微课的介绍性描述以及设计类研究,相比之下,在应用类与开发建设方面略少一些。而关于微课的管理评价方面的文献最少,因而在管理评价方面研究亟待多些关注。

对所选文献进行分类后,笔者针对不同的类目分别进行整理发现,目前,当前微课的研究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介绍性描述文献中,研究较多的除了微课的发展趋势以外就是对于微课概念的一个界定性研究,这说明当下人们对于微课的概念理解还比较混淆,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而在设计类文献中,笔者发现在所选文献中关于基于不同视角下微课教学资源设计的文献较多,且大都略显形式化,与微课的具体应用还存在一定出入,同时,在教学模式方面的创新度还较为缺乏。此外,成熟的微课教学平台还不够丰富,使得后期评价系统上的研究还较少。

四、结论

通过对微课在基础理论、分类、内涵特征、发展阶段趋势、设计、开发应用及评价等的统计分析,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这几年来我国对于微课的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且从理论研究逐渐拓展为实践研究,学者们对微课的兴趣与日俱增。微课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适用于当今社会,而微课在教学过程中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成功先例。最早被人们关注的是可汗学院推出的系列微视频,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微课的发展也对教师的信息化职业素养、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进步。在经过同行评审的微课相关研究文献日益增多,但数量仍然有限。迄今所发表的许多研究主要讨论的是在前期的一个理论筹备,在后期的实践应用还略少一些,因而,在后期实践方面的研究仍有待加强。关于微课的内容资源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在微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还有待更加多元化,进而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方能更加合理、实用,才能不断地完善微课的评价体系。然而这些都需要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更广泛深入地致力于微课理论与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2] 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23):64-73.

[3] 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4] 张屹,周平红.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 陈亮,曾婧.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4),140-147.

[6] 候志峰.基于CSSCI文献可视化分析视角的开放大学发展趋势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2),38-44.

微课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微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97-01

当下我国的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是一个简化、细分的教学,是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确立教学目标,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课型。

一、要强调语言文字的浸染性

语文学科的关注点不仅仅包括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更负有文化传承和精神塑造的人文责任。因为它既具有文化的内涵,更具有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性。语文微课的语言除了通用的严谨、规范的要求,更多的应着眼于形象的美感、丰富的意蕴等。例如,上述微课笔者引用了下面的导入语言:“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徜徉如此的文字海洋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被召唤和融入,情感世界会逐渐变得丰盈饱满,人格会逐渐实现自我矫正和完善,可以这么说,真正热爱语文、热爱文字的人,必然会是一个珍爱于己、怜惜他者、感恩社会、践行奉献的人。

二、微课的选题求“小、新、实”

语文微课选材空间巨大,自由度极高,这就很考验老师的智慧、眼光和视野。一旦选题不当,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再好的呈现形式都成了无本之木。设计微课一定要指向教学的关键处、学生的薄弱点、考试的热点处或者学生的感兴趣处,可以是某诗歌主题归类、一种词类活用归纳、一种特殊句式讲解、一种语用类型讲授,还可以是细节描写的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题段的写作等,“点”的选择妥当和巧妙与否关系着整个微课的成败。有的教师作微课时还是恋战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例如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教师点评的形式,这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却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我们要充分地考虑学生在微课上的期待,有没有常规课堂以外的知识精髓,给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否有一定的助力。我们不能只注重高密度的知识呈现,使学习者始终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以笔者的微课《怎样写议论文提纲》为例,议论文的写作体系健全、论者众多、环节操作成熟。相对来讲,我们在平时强调的是写之前要想清楚、要写大略的提纲,但具体到提纲究竟应该怎么写,它和具体的成文有什么关系,哪些东西在提纲中应该成为重难点,我们要么根本没引起重视,训练的比较少,或者训练出来的是无效的提纲,并不能有效地指导具体的写作过程。

三、体现“语文即人生”的思想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交会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充分落实“语文为人生,语文即人生”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和人生、生活的鱼水相依,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乃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现行语文教材不足以完全成为德育的依凭,教材选文虽然绝大多数都可算是文质兼美,但整册整套由于其特殊性,很难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和体系。语文微课要落到实处,为现实而著作,为生活而发声,关爱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须把广阔而生动的生活充分地引入课堂。微课程作为常规课程的有效补充,就是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贴近学生的实际基础和需求,在应试和实际功用中相对容易地获得巧妙的平衡,弥补相对滞后、片面的课程内容的缺陷,增进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四、微课元素多样性

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而设计的,具有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特点。因此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我们的教学设计要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想学和乐学落到实处。基于此,在微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特和丰富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激情四溢的朗诵,可以是风云涌动的课堂辩论,也可以是诗配画的解读,或者是想象力的接龙以及微博的写作等。

五、要重视语文微课的“思维力”培养

微课的价值和贡献一方面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传递出精华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它能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而微课的思维力目标也就体现在它能否引起学生对内容进行螺旋式上升的提问和思考,即一个问题或一种回答能否使学生延伸到另一个问题或另一种回答。因此,优秀的微课应是“智慧”、“美貌”与“技术”的兼容体。微课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具象抽象结合,使学习者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当中,集中精力观看、体会和思考所呈现的内容,进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思维能力。

总之,在看到微课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挑战和冲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它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良好的机遇。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勇于借鉴微课理念,努力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热爱语文,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陈继英.人生语文的教学向度与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2013,(7).

[2] 董希旺.重拾文化自信,建设全新语文[J].新课程研究.2014,(10).

微课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MOOC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4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高校微课程资源的建设,推进了网络资源开发,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

一、微课程与MOOC的研究趋势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微课程是2008年美国戴维・彭罗斯首创,视频大约只有60秒。在国内,广东省佛山市胡铁生首先给出了微课程的概念,并不断进行应用研究。根据万方数据库统计,人们对微课程的研究呈增长趋势,2012年在微课程方面的论文只有3篇,而到了2014年对微课程的研究论文达到65篇,即从2012年开始,人们开始关注微课程,将微课程逐渐应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推进网络资源的建设。同样,在2012年,国内外将MOOC推向了最高峰,从2012年起,人们对MOOC的研究沿直线上升,到2014年研究MOOC的论文是微课程研究的2倍。MOOC的发展促进了网络学习课程的开发,为优质的网络资源库建设提供了方向。

二、国内外的微课程对比研究

在国内外微课程的研究对比有不少,笔者选出两篇期刊论文与一篇硕士论文进行综述,《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发展》、《国内外微课程的比较研究》、《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这三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内外微课程的研究进行了对比。

在微课资源方面,国内的学科类别相对较少,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之间缺乏连贯性。在配套资源方面,国内外均提供了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但国内的配套资源缺乏教师之间的交流,这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在课程设计方面,国内外都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比较高,提倡还原课堂实践,还原生活,但国内的资源内容呈现方式单一。在微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与现实课堂的融合,将微课程设计成一套完整的符合教学设计的课程,学习资源能够动态生成,师生相互建构学习内容。

在学习工具方面,国内需增加自定学习、记事笔记等功能,教学环节也需与游戏相结合,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需完善评价系统。

在教学应用方面,国外已经将微课应用到教学中,而我国的微课还处于探索阶段,只是在课外的网络课堂中应用较多,且优秀的微课制作还在征集摸索中。国内可以尝试将微课应用到翻转课堂中。

三、国内外MOOC的对比研究

在运营管理方面,国外的组织机构比较灵活,根据自身的课程特点进行模块的调节。国内则是根据个人的学习体验来分析管理。

在教学设计环节,国外的教学设计比较符合网络学生学习规律,能够让师生共同参与整个教学环节,知识体系比较完整,形成系统的框架。国内的教学设计会定时学习资料,但没有通过邮件等形式来督促学生学习,学生自主选择时间,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忘记上课时间、提交作业等。

在课业管理评价方面,国内外的课业评价都有生生互评,这有利于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在国外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在国内的课程评价方面,学习者在讨论区中的热情不高涨,学习动机不强,但是,国内的评价创新点是可以进行可视化编辑,编辑类的评价可以自行评分,方便及时的评价反馈。

四、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启示

1.课程内容之间有结构的衔接

在课程内容方面,不仅有纵向的衔接还应该有横向的衔接,如:比较有影响力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但是相互之间也有关联,所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做好理论学习的横向衔接。在学习第四章《教学媒体的应用方面》,媒体的应用也涉及到多媒体的制作,即第五六章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前后的纵向衔接。

2.课程内容呈现多样性

在课程的呈现内容方面,不再是简单的课堂录制,而是增加一些动画、电子黑板、可汗学院的方式等,如行为主义理论中将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和学习联结实验做成动画的形式,利于学生思考和强化。在学习信息加工模型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把信息加工模型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而是在电子黑板上演示的同时告诉学生学习和记忆的加工流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对概念的知识进行消化。

3.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模块调节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将技术应用到教育中,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我们首先学到理论基础,然后将理论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因此,学习模块的设计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进行调节,如我们在学习理论时,更多的可能是听教师讲解,而在PPT、Flash和网站的制作方面,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资料,还要让学生进行操作等,使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实践。

4.本门课程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本门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师范生走向教师岗位的必修课,但是每个师范生都有做学生的经历,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理论应用到自身的学习过程中,比较经典的例子有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每个人的学习都需要记忆的成分,学习了记忆加工模型,就应该将这种模型应用到自身的学习过程中,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转化可以更好地促进我们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5.将本门课程应用到翻转课堂中

翻转课堂的精髓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结合,将面向MOOC的微课程上传在免费网站上或以拷贝的形式给学生,让其在课前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在课上教师对课前的学习进行提问并让学生归纳、总结或实践,如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根据所学的教学系统设计,为初中信息技术中的Word文档学习做一个教学设计。

6.提高学生之间的互评,鼓励学生在讨论区发言

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将所给出的答案随机发送给其他学生进行学生互评,并且每个学生至少参与其他5名学生的评价,在对其他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也促进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强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讨论区中发言,更鼓励同学之间互相提问回答。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 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65-73.

[2] 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 杂志,2013,(06):26-33.

[3] 菅春叶.国内外微课程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彭耀峰.国内外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平台典型案例比 较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90-93.[5] 李颖,董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

社,2010.

微课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 键 词】 人生语文;微课设计

【作者简介】 周志锋,现代文学硕士,全国 “十一・五” 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现场教学比赛一等奖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现场教学一等奖获得者。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89-03

当下我国的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是一个简化、细分的教学,是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确立教学目标,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课型。

微课的设计和所有常规课程一样有其知识表征的规律,但更要符合不同学习对象多样化的需求,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立场、生命立场,而作为母语学科的语文微课设计,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推却的职责,尤其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要为营造学生精神世界的大宇宙奠基。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倡导“人生语文”理念,其核心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人生发展角度实施教育教学方略,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的同时,发掘人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奠定学生人生发展的语文根基。微课理所当然地也应该秉持这个使命与理念。

语文“微课”的设计和教学实践既要注意微课的特殊性,更要保持“人生语文”的学科理念,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助力青春的美好航行。

一是要强调语言文字的浸染性。语文学科的关注点不仅仅包括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更负有文化传承和精神塑造的人文责任。因为它既具有文化的内涵,更具有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们更要特别强调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的文化探究,知识层面的文化传递,经典层面的文化积淀,精神层面的文化浸染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追求。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文化中国人”,即深受中国文化濡养的中国人。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作为母语的学习,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得的情景性和场景性有不言而喻的优势。

语文“微课”设计中,不管是教师讲授的语言,音画穿插里的字幕或旁白,使用的辅手段,甚至无关紧要的指示性文字,也要在规范的基本要求上,求得一定的语感层次和文化韵味,以呈现给学生完美的视听,获得独特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浸染,促进精神领域的净化和升华。如在讲授粤教版选修《唐宋诗词》时,笔者试做了《唐诗韵》系列微课,以期破除教材单人单篇不成体系和文字性过多容易视觉疲劳的弊端。笔者以时代背景、文流、代表作家作品、经典赏析、后代影响为单篇微课的串联形式,补充充分的叙事,注重细节的生动,甚至足够的趣味,使得课堂完全脱离了“文学史”和语文课的常规模式,文字的冲击力、画面的时代感、作品的感染力都极其强烈。

语文微课的语言除了通用的严谨、规范的要求,更多的应着眼于形象的美感、丰富的意蕴等。例如,上述微课笔者引用了下面的导入语言:“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徜徉如此的文字海洋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被召唤和融入,情感世界会逐渐变得丰盈饱满,人格会逐渐实现自我矫正和完善,可以这么说,真正热爱语文、热爱文字的人,必然会是一个珍爱于己、怜惜他者、感恩社会、践行奉献的人。

二是微课的选题求“小、新、实”。语文微课选材空间巨大,自由度极高,这就很考验老师的智慧、眼光和视野。一旦选题不当,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再好的呈现形式都成了无本之木。设计微课一定要指向教学的关键处、学生的薄弱点、考试的热点处或者学生的感兴趣处,可以是某诗歌主题归类、一种词类活用归纳、一种特殊句式讲解、一种语用类型讲授,还可以是细节描写的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题段的写作等,“点”的选择妥当和巧妙与否关系着整个微课的成败。有的教师作微课时还是恋战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例如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教师点评的形式,这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却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我们要充分地考虑学生在微课上的期待,有没有常规课堂以外的知识精髓,给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否有一定的助力。我们不能只注重高密度的知识呈现,使学习者始终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以笔者的微课《怎样写议论文提纲》为例,议论文的写作体系健全、论者众多、环节操作成熟。相对来讲,我们在平时强调的是写之前要想清楚、要写大略的提纲,但具体到提纲究竟应该怎么写,它和具体的成文有什么关系,哪些东西在提纲中应该成为重难点,我们要么根本没引起重视,训练的比较少,或者训练出来的是无效的提纲,并不能有效地指导具体的写作过程。在本节微课里,笔者明确提出拟提纲的“四步法 ”――定主题、定模式、定主句、定亮点。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学完后立即可以上手应用,对于改善学生作文中常见的信笔随意等状况,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

三是体现“语文即人生”的思想。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交会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充分落实“语文为人生,语文即人生”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和人生、生活的鱼水相依,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乃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现行语文教材不足以完全成为德育的依凭,教材选文虽然绝大多数都可算是文质兼美,但整册整套由于其特殊性,很难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和体系。语文微课要落到实处,为现实而著作,为生活而发声,关爱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须把广阔而生动的生活充分地引入课堂。微课程作为常规课程的有效补充,就是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贴近学生的实际基础和需求,在应试和实际功用中相对容易地获得巧妙的平衡,弥补相对滞后、片面的课程内容的缺陷,增进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比如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主体参与性不强,于是笔者探索了《口语表达》的微课系列,一定程度上替代繁重而低效的作文教学的功用。试想,如果拥有观点深刻、知识面斐然、逻辑富有条理、叙议到位的演讲能力,这个学生的作文乃至语文水平必然差不到哪儿去,而口语练习形式多样、选材广泛,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操作灵活,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语文水平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发展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四是微课元素多样性。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而设计的,具有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特点。因此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我们的教学设计要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想学和乐学落到实处。基于此,在微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特和丰富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激情四溢的朗诵,可以是风云涌动的课堂辩论,也可以是诗配画的解读,或者是想象力的接龙以及微博的写作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能荒置大量鲜活的影视媒体资源。语文微课要培养的所有能力和想达到的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攸归,在当下的媒体节目中,其实都有对应的呈现和暗合。以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为例,这样的课程资源形式和内容完全可以全面导入微课内容,不仅方便快捷,对学生的如知识面、逻辑思维、语言斟酌等能力的培养只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五是要重视语文微课的“思维力”培养。微课的价值和贡献一方面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传递出精华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它能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而微课的思维力目标也就体现在它能否引起学生对内容进行螺旋式上升的提问和思考,即一个问题或一种回答能否使学生延伸到另一个问题或另一种回答。因此,优秀的微课应是“智慧”、“美貌”与“技术”的兼容体。微课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具象抽象结合,使学习者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当中,集中精力观看、体会和思考所呈现的内容,进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过多形象和感性的东西,在强调浸染的同时,思维的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微课导向。当前高中生最为欠缺的就是理性思维,表现在作文上,就是可能有华丽的文字和繁多的材料,但最可贵的思想却乏善可陈。这既和学生所处的年龄、阅读经历和习惯有关,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自己对语文思维的训练没有引起重视,也鲜见这方面的系统训练资料,而且这种训练的本身是相对枯燥和短期内难见成效的。所以我们除了课文文本的基本思维训练,更应该努力地拓展思维训练的选材空间。如类似于专题谈话的微课类型《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慈善》,首先让学生谈论并概述慈善文化的当前现状,然后从历史、社会等角度分析慈善文化不尽人意的原因,紧接着阐述不良慈善文化的危害,最后提出关于建设良性慈善文化的建议,这不仅是一个典型的议论文思维流程,更可以充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染的同时,更能体会语言思维的。而思维力的提升,亦足以见证学生精神境界的成长。微课程探索的洪流浩浩荡荡,语文微课在努力汲取微课研究的公共成果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地葆有自己的学科方向,在引领学生的人生发展上,持续而有效地发挥更为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继英.人生语文的教学向度与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2013,(7).

[2] 董希旺.重拾文化自信,建设全新语文[J].新课程研究.2014,(10).

[3] 迪种宝.二十集唐诗电视系列片《唐之韵》[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印象出版社.2007.

教育快评:“救救数学!”救救教材改革!

教材改革走过10多年,来自一线的呼声不绝于耳。语文自不必说,如今数学又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困局。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一线教师,他们自己也“已经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越来越不知道“数学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几乎是每3年一个周期的教材改革”,明摆着告诉我们,即便是教材研制者对教材也并不满意。既如此,又何不放下身段、接接地气?

教材研制自有其学科本体的规律,而作为教材的研究者和使用者,无疑是最接近规律的人。既如此,在制定和修订教材时,理所应当多吸纳他们的意见、多倾听他们的意见才对。如果真能这样,就不至于出现类似于今年6月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接受国内知名媒体《南方周末》所希望的事。他说:“我希望拥有更大的行政权力,当更大的官,越大越好,将真语文推进下去”。实际上,寄希望于行政权力的推动,只能赢得一时却无法保持长久,对于教材制定者和修订者而言,既要把握好学科内容的精准定位,又要考虑到教师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根本之途就在于确保一个沟通畅达、互动争鸣的研究环节,把业内大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吸纳进来,少一点折腾多一些务实。

上一篇:化学实验课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