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学导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04:51:27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导论;独立学院;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一、独立学院学生特征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入学分数上比211、985高校的学生相差较多,他们在知识储备、综合素质等方便存在一定的差距,具有鲜明的特殊性[1]。在学习态度上,一些学生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会端正态度,努力学习。而仍有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在学习方法上,由于长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大学这样一个自由的环境,许多学生更是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差,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认为自己本身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容易退缩。如果一堂课程难以理解或者作业完不成,他们就会感到沮丧,无成就感,再加上本身意志力不强,容易懈怠,自我约束力差,这时他们不是想着主动通过自学赶上,而是出现厌学状态,通过逃避来麻痹自己。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充分调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意义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程,为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认识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系统组成、运算与编码、网络与安全防范,同时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2]。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涵盖面广,理论抽象,对于知识储备很少的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理解起来很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难点和容易点区分明显,有条理有目的的进行讲授。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让学生在大学开始阶段转变纯理论学习的观念,树立起多动手实践的认识,踏出成为应用型人才的第一步。

三、独立学院学生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第一,充分准备,紧跟时代潮流,选取恰当案例。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应准备充分,吸取各家观点,深入浅出,制作精美电子课件,多使用具体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代替抽象的文字描述。如在讲授OSI七层结构工作时可用动画来演示其执行过程;其次,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而教材往往不能及时更新,因此,课堂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讲授,而需要给学生引申当前最新的知识。比如现在普遍使用win7操作系统,但教材上面还是再详细的介绍winxp系统,那么在讲授winxp系统时,可以将winxp与当前的win7系统的使用进行对比;再次,多准备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发展史及著名的计算机人物时,给学生展示计算机发展变迁的照片,介绍图灵、冯诺依曼这些人物的故事。同时,讲授一些当代人物通过计算机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改变人类习惯的故事,比如马克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通过这些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和热情,给他们以信心。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时,除了讲授网络基础知识,还可以讲授一些实际操作技能,比如教学生怎么将自己的电脑作为无线热点,通过手机来浏览电脑上面的文件。通过这些小技巧,学生可以切身体会计算机的乐趣,获得成就感;最后,与实例结合。在进制及进制转换学习时,时刻与实例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背诵公式。由大家熟知的十进制逢十进一,借一当十的规则,推演出r进制“逢r进一,借一当r”的概念。在进制转换学习时,教会大家通过实例记住转换规则的方法。比如学习r进制转十进制时,教材上给出了如下公式:其中r为基数,整数为n+1位,小数为m位。该公式非常抽象,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理解和记忆起来都较为困难。在讲授时,可以抛开公式,与具体的实例结合。例如:将r进制转换成十进制数。解:同理,r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就一目了然,简单易懂。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r进制转十进制的计算,脑海里能立马回想出一道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算,从而进行正确的求解,达到了对于大一新生学会进制转换计算的教学目的。

第二,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手段。计算机导论的教学采用课堂教授和上机时间的课时为1:1,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应紧密结合,形成一套系统。实践课程前,下发课程任务,而具体完成课程的方法需要在理论课程上学习,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思考、去学习课程,形成一整套体系。同时,上机课程的内容设置也要融会贯通,不要只是按照教材上的条条框框去操作,而更多的将主导权交给学生,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比如:为了练习键盘操作、操作系统、上网操作、电子邮件使用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布置分组完成的小论文项目。首先,学生自由分组。通过分组完成作业,可以加强刚入校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同时,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还能出现思想碰撞,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其次,关于题目选定。可采用固定选题和学生自主选题两种方式,比如(1)固定题目: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介绍的论文。(2)写一篇论文,题目自拟,可以是体育项目、游戏软件或者活动策划等。要求整篇文档的内容围绕主题展开,图文并茂,有excel数据支撑,要按照指定的论文格式来排版,有封面、目录、页眉页脚、页码等。完成论文后每个小组将论文以电子邮件附件的方式发送给教师指定的邮箱,最后按小组将论成ppt进行展示答辩。ppt要符合论文主题,形象生动,使用动画、超链接、背景音乐、插入视频等各种ppt制作技巧。在理论课堂上,教师以一篇示例论文进行详细讲解,然后把操作过程整理出来下发给学生,上机课堂由学生小组完成自己的论文。这样学生会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学习理论课堂,上机实践时带着自己的兴趣去完成作业。通过这种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参与热情。

第三,考核方式多样化。传统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3]。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要较为准确的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主、客观相结合,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整体考核。独立学院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自我约束力不强,自律性差,因此课堂考勤和课堂听课状态考核必不可少,对于上课积极认真的学生予以加分,对于出勤较差且不认真上课的学生予以扣分。同时,为了激励学生动手实践,结合“任务驱动”教学,将学生分组完成的论文和ppt答辩也纳入考核范围,从学生的论文完成情况和ppt现场展示及提问回答等多方便进行打分。最后再加入期末闭卷考试分数,力求做到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

四、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导论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各门专业课的前导性基础课,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差的特点,教学上突出重点、难点,实例化抽象的知识点,深入浅出。同时,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创造机会,让他们多思考、多动手实践,给予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的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国灿,胡国军,陈伟鸿.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2]王岳斌,杨克昌.计算机导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3]乐天.关于《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的思考[M].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毕业论文 论文质量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毕业论文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查询数度快,信息吞吐量大,数据容量较多,能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提供一个良好的软件和硬件支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们的工作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1)为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创造条件

1.参考资料的查找

参考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论文的质量,学生主要通过参看参考资料来完成自己论文的构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参考资料的查找主要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工作。以往,导师会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书籍,但由于这些资源有限,必然影响学生的视野范围。现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行下载学术论文阅读;可通过搜索引擎的搜索,查找一些参考资料,作为对论文中某一观点的支撑或对自己观点的支持或否定,还可通网上书城的购书途径,查找与论文密切相关、有保存价值且价格优惠的书籍,通过这些材料的查找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2.资料的整理

以往的学生采用的是纸质材料上交和保存论文,在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后要完成多轮的修改,很容易混淆且杂乱无章,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改善这种写作状况,指导教师可以给他指导的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电子档案存储论文,可将学生的论文材料妥善分类保管。这样不仅方便老师查找、修改,还可以作为教师从事写作研究工作提供素材,同时也给学生减轻了负担。

(2)为教师指导论文提供条件

1.师生交流联系方面

在指导论文过程中,师生要经常保持联系。以前的做法是教师逐一通知学生本人,或者在某一时间把学生召集到一起,就论文中所出现的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的做法费时费力,有时还会给个别的学生增添经济负担。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即师生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联系方便,途径有很多种,如利用手机上网、邮箱、MSN、QQ、微博及论坛等远程交流方式。

2.论文选题方面

论文选题关系到毕业论文写作能否顺利进行并完成,论文选题要做到小而具体,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找准论文的切入点,通过信息技术自行在查找多方资料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论文的切入点,并确定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帮助学生查找相关方面的论文题目。

3.论文批改方面

在传统的修改论文过程中,电脑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通常得做法是,学生打印出论文的初稿,指导教师进行批阅,然后提出修改得意见。经过学生修改后,师生再次见面,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时一篇论文常常要反复修改、打印,增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此外,很多大四学生在写论文的同时,也在找工作或实习。过多的要求学生来校修改,很可能使学生失去一些宝贵的就业机会。利用电脑辅助批改论文,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提交论文,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提交的电子稿上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样学生不必在学校和实习单位间反复奔波,既能及时的上交论文和修改论文,还能不耽误实习单位的工作。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杜绝论文抄袭方面

当前很多同学在写作论文过程中的抄袭、剽窃现象较为严重。笔者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由于扩招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不断地增大,导致大部分同学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找工作中,从而忽视了对毕业论文写作。有的学生等到快毕业时,才匆忙从网上下载一些文献,拼凑成一篇论文敷衍了事。

第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偏低,不能自己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故而从网上花钱请“”文章。

第三,个别指导老师责任心不强,疏于检查和监督,导致学生捏造或伪造数据的现象也日益严重。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杜绝抄袭问题:

第一,提前安排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尽量错开学生找工作的时间,使同学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撰写毕业论文。

第二,学校应该针对当前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采取机器检测的方式,如果论文中的引用部分超过30%以上,就要界定为抄袭,不能参与论文答辩,如果不能及时改正,就不能如期毕业。

第三,指导教师要不断加强研究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问题,为大四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章剑卫,姚灶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2001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电子商务 作者合作

一、引言

现在科学技术发展日趋全球化,科学合作日益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式,成为发展大科学和解决全球化问题的主要途径。科学合作对于凝聚创新思想、获取科技信息、共享研究资源、培养和造就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在重要学科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取得科学突破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和商业模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市场和产业结构;改变着产品、服务及其流动;改变着消费者的价值和行为;并改变着就业和劳动力市场。本文以电子商务领域作者合作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和社会网分析软件Ucinet对电子商务领域科研人员合作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以期能够快速了解电子商务领域科技文献的发展现状,为电子商务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量化信息,为科研人员的整体合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合著论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在2010年至2012年间,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2版)所包含的期刊上,标题包含“电子商务”的所有文章。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搜索平台上,从数据库中全部下载每篇文章的相关信息,包括论文题名、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字、资助项目、期刊名、发表年份、卷期号等信息。在本项研究中,最终得到1563篇文献数据,涉及到2338位作者。

(二)研究方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统计物理学、数学、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等学科的发展,网络分析方法与技术日益成熟,已经应用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渐成为了科学合作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科研合作网络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网络受到了复杂网络领域很多学者的关注。作者合作网是由某个领域期刊论文的作者构成,其中节点是作者,如果两位作者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则这两个节点相互连接,存在一条边,该领域的多个作者构成该领域的作者合作网络。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采用社会网分析软件UCINET对电子商务领域作者合作网络进行研究。分别对2010-2012三年作者合作网络的边数、节点数、平均度数、合著关系、密度、度数中心势、中间中心势进行统计分析研究。

三、作者合作网络整体情况分析

在本文所检索到的1563篇文献数据中,有870篇是独著作者,合著文献有693篇。对期刊论文作者合作信息整理后,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3个小型的论文合作网络。

由表1可知,2010到2012三年间,电子商务领域的研究受到国内学者们广泛的关注,其中2011年比2010年论文数量有所增加,而到2012年又有所回落,说明学者对电子商务的关注有所下降;孤立顶点数较多,说明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研究中,论文单个作者人数较多,作者间合作现象不是很普遍。

在作者合作网络中,每一位作者用网络图中的一个节点代表(同一个名字作为一个节点);不同作者间只要有合作(即公开发表共同署名的学术论文)就把他们之间的这种联系用“无权连线连接的方式”来表达。为简单起见,在本文的研究中将不区分合作作者的论文署名顺序,同一篇文章的多个作者间的合作关系简单地用全连接方式表达。

在本文所建立的电子商务领域作者合作网络中,边的数目较少,平均度数偏低,这也能够说明此网络中存在大量独著论文,这些论文的独立作者对应于网络中的孤立节点,因此这个网络是高度不连通的。高度不连通网络的网络聚类系数很小,而网络直径和平均路径又会无穷大,整个网络并不具有复杂网络的总体特征,因此本文从社会网络属性入手分析。

根据收集的作者信息,可构造2010-2012三年的作者合作关联矩阵,并运用社会网分析软件建立作者合作网络图,图1为2010年作者合作关联网络图的一部分(去除了孤立节点)。由图1可知,作者合作网络显然是一个高度不连通的网络,这一网络特征决定了很难分析网络的统计特性,并且难于阐明其现实意义。针对这一特点,本文对整个网络的属性进行统计,然后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基础上,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是建立在互动的个体之间存在关系非常重要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它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独特视角。期刊论文作者合作网络是社会网络中非常好的例子,因为各个作者之间存在合著关系,并不区分作者的署名属性。根据所构造的作者合作关联矩阵,本文对这三年作者合作网络的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势、中间中心势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密度是描述网络图中各个节点之间关联紧密程度的一个变量。本文所构建的作者论文合作网络密度则表示从事电子商务领域研究的学者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从表2可知,2010-2012三年中合作网络的密度较小,说明随着加入电子商务领域研究学者的增多,该领域学者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并没有显著增强,作者合作仍需加强。度数中心势描述网络图的整体中心性,说明一个图的内聚性在多大程度上围绕某些特定节点组织起来。中间中心势用来描述节点对整个网络资源的控制程度,代表网络中某个节点在没有合作关系作者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能力。3个网络图的度数中心势和中间中心势都很小,表明电子商务领域研究合作分散,网络高度不连通,各个不连通的子图之间也缺少联系,各个院校间合作不广泛。

四、结论

本文分别对我国电子商务领域2010-2012三年作者合作网络的边数、节点数、平均度数、合著关系、密度、度数中心势、中间中心势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本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了解掌握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作者科研合作情况,另一方面也能为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交流合作提供参考。此外,由于本文所选取样本有限,本文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与我国电子商务领域实际情况有所偏差,因此这些结论的可信度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考证。

参考文献:

[1]李凯旋,林娜,杨洪勇.基于《情报科学》期刊作者合作网络模型分析[J].现代情报,2007,(9)..

[2]谢彩霞.网络分析方法用于纳米科技领域科学合作状况的研究[J].科研管理,2008.

[3]王志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科研协作网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张大伟,薛惠锋,寇晓东.复杂网络领域科学合作状况的网络分析研究[J].情报杂志,2008.

[5]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刘杰,陆君安.一个小型科研合作网络及其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方法;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100-02

1引言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者要学习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能帮助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在入学伊始全面了解计算机的专业领域知识,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对自己今后要学习的主要知识专业方向有一个基本了解,为后续课程构建一个基本知识框架,为以后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专业指导。

2当前现状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及各类成人和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程,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现象。

2.1 “四教”认识不清楚

“四教”是指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很多高校对“计算机导论”认识不清,有的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等同于“计算机导论”课程;有的虽然会介绍一些计算机专业领域知识,但比较侧重于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有的高校只要求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有的高校把“计算机导论”看成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有所学课程的一个简洁的压缩版。造成以上诸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对本课程的课程设置和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认识上的差异。

2.2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高校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对计算机失去兴趣;即使有些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课件也只是教材的复制品,老师大多是课件的解说员,虽然少了黑板和粉笔,但仍然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3教材过于陈旧

目前绝大多数教材都存在一些引导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类:一类是内容上是专业核心课的大集合,将“操作系统”、“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网络基础”、“电子商务”等各为一篇进行编写,使用这类教材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难以把握。另一类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介绍,与非计算机专业使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没有区别。

2.4考试手段传统化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有的甚至考试内容只侧重于计算机操作。导论性的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有许多不同,如果将其它课程的考试方法嫁接过去,显然是不公平的。

3改进措施

现依据《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 2002》(Chinese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缩写为CCC2002)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当前存在的现象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3.1教学要求

CCC2002教程充分地体现了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了解学科的研究范畴、发展历史及应用领域,初步认识计算学科;理解计算机技术的体系架构,掌握专业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建立基本的专业概念和认知基础;了解专业特点,形成专业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建立学生学科宏观视野和知识更新意识;了解本专业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应遵守的法律准则等。以此为准绳,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适当进行小范围的变化。

3.2教学内容

大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第一个学期除了开设计算机导论基础课之外,一般还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后者强调对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因此,在“计算机导论”课程中可以削弱这方面的教学甚至不教,而应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基础 (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逻辑) 、计算机软件基础 (高级语言、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软件工程等),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 (通信与网络基础) 的介绍。

作为引导性的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构建良好的计算机知识结构,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就业的信心。因此,作为计算机导论的老师不仅要介绍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职业,还要着重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生介绍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准则等。

3.3教学方法

本着导而不论、侧重引导而不深入探究、尽量全面而不缺漏的原则,在传授知识时尽可能地采取研究性教学。

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在每一部分中穿插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上著名的事件、公司、人物、产品,了解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全面了解本学科。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讲到数据库开发平台时,可以以ACCESS2000 (涉及的代码不多,一般都能理解)为例介绍数据库开发的基本步骤,最后让学生去开发一个简单的系统,如班级管理系统等。

计算机导论中的计算机网络这一单元概念多,且易混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询资料的能力,主讲教师应提出部分在网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专业术语,让学生课后通过INTERNET去搜索,深入计算机机房认识具体的网络器材如集线器,路由器,网络适配器等。

计算机导论中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相重叠的内容,可以忽略,如果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由学生主讲或考试的形式达到目的。

3.4教材选取与考试方法的改革

依据CCC2002的内容提纲,目前较好的教材是由董荣胜、古天龙主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考试与其它课程的考试应区分开来,侧重点放在平时,可用这个公式:平时成绩 (60%) +期末考试成绩 (40%) 。根据笔者的实践,多年来综合采取过辩论赛、写论文、翻译文献资料等多种“考试”形式,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学到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结束语

“计算机导论”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内容广泛且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极大的热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有对本学科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讲课艺术上,教师要变传统的知识型教学为研究型教学,让学生学会思维,使计算机导论课程真正发挥“指南针”的作用。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in Teaching

Xu xin-ai

(Department ofMaths and Computer Science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Nanchang 330029, Chi na)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eaching , t he author puts forward to improving advices to them , and make it adjust to the truth , and build a good foundation for coming professionalcourse learning.

Keywords: the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 Teaching;multimedia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12002 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董荣胜,古天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 陶树平. 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M]. 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分社,2002.

[4] 李明东. 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改革研究[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3,24 (1) :6-8.

[5] 付禾芳.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创新思考[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1(2).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 分布 主题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得到了全面普及,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网民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里,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被称之为网络语言。研究者也逐渐关注到了这一语言变体,对它的研究探讨也随之展开。自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国际大家庭、网络语言出现开始,十五年间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日趋升温。笔者力图对这十五年中前人的研究作一些总结和评价,发现其成就和不足,以推动对网络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文献成果的数量和分布

笔者在CNKI网站进行了查询,在题目项中查询了“网络语言”这一关键词,在搜索结果中经过筛选,共获得与网络语言相关的研究文献681篇,这些文献的分布年限如表1所示:

通过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论文自2000年后,每年都在快速递增。图1是网络语言研究文献的走势图,可以看到递增的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2006年至今,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文献都高达100篇以上。

对网络语言的搜集、整理也是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的成绩近年来成果颇丰。研究结果被相继出版成书,如于根元的《网络语言概说》和《中国网络语言辞典》,刘海燕的《网络语言》,周宛润的《网络时代的48个关键词》,易文安的《网络时尚词典》和《实用网络用语》,成蕾的《网络流行语》,吕明臣等的《网络语言研究》,刘能镛等的《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等。作品数量虽多,但内容大多停留在对网络语言比较全面的整理归类和比较简单的定性研究的层面上。此外,还有网友编辑的网络通用词典《金山鸟语通》,也可算作此类研究的典型代表作品。在网络空间上,网友根据每年的时事热点搜集、整理的最新网络词语集更是随处可见,从中也可以看到网民对于网络语言的热衷和关注程度。

二、网络语言研究的主题

从网络在中国出现起,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便由点到面地逐步展开了。研究者从网络语言的性质、特征等人手,继而扩展到网络语言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从单纯的语言研究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融的研究,形成了广泛而较为全面的网络语言研究领域。现将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l.网络语言的含义。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指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在网络上使用的所有的语言符号,包括为了陈述互联网这一新事物出现的一系列现象而制造的新词和网民在网络空间所使用的语言符号等,如“主页、下载、服务器、浏览器、客户端、版主”等。在CNKI网站的搜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2000年之前所发表的有关网络语言的文章,主要指的就是广义的含义。

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网民们在互联网上常用的网上聊天语言和在BBS信息的语言,范围局限在网民在网络空间所使用的变异的现代汉语,如“白骨精、蛋白质、恐龙、青蛙、童鞋、偶像、天才”等,这也是目前网络语言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在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方面,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把网络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方言。如张薇、王红旗等学者认为网络语言不仅具有独特的使用者和交际场合,而且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是一种社会方言。社会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社会变体,是语言的一种自然形态,既不可能,又不需要规范。这种观点是主流的认识,多数人赞同。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郑远汉在《关于“网络语言”》一文中初步表达了这种认识。

3.网络语言的特征和原因。

学者们分别论述了网络语言的特点,认为网络语言具有简约性、创新性、形象性、诙谐性、不规范性等特点。对于为何会形成这些特点,他们从网络语言的语境、使用者、社会心理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4.网络语言的类型。

在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中,其构造类型是一个重要内容,学者的分类呈现出日益细化的特点。如邹敏(2001)将网络新词语分为旧词新义类、创新类、缩略语类和符号词语4类;盂伟(2002)则将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运用归纳为7种,即谐音、拼音及拼音的简写、使用数字、图形、同音异义字、象声词表示感情和特有的借称;柳丽慧(2006)更将网络语言的造字、造词和表达方式分为11类。可以说,对网络语言类型的探讨是开放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分类,这些都有助于网络语言研究的深化。

上述关于网络语言主题的4个方面的研究不是分开进行的,而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可以说是网络语言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在681篇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论文中,有261篇是综述网络语言的性质、特征、类型、流行原因等方面,占到研究文献总数的38.3%。

5.对网络语言的态度。

对网络语言规范的态度是网络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所调查的论文中,43篇论文是有关网络语言的规范的,占论文总数的6.3%。研究者对网络语言规范的态度各不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不同的态度。

(1)完全肯定。

钱乃荣先生认为“网络语言代表21世纪语言发展方向”,“网络语言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新世纪的最先锋的生活和语育活力”,“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它是当代面向世界的汉语语言文字迅速发展的推动力”。“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流行加上改革开放后语言环境的巨大变化,外来词的大量引进,使当代汉语面临着自以来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我们应该积极欢呼迎接它的到来”。申小龙先生也持相同的看法,他在接受《E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一种进步,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发展趋势,是汉语有生命力的表现。”目前,学术界对网络语言持完全肯定的比较少,以上两位是代表。

(2)完全否定。

多数学者对网络语言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网络语言污染了汉语,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朱竞在其主编的《汉语的危机》一书中指出,网络语言的失控等已经对汉语的纯洁性造成了严峻的挑战,许多学者都对网络语言的影响持否定的意见。

鉴于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上海市实施办法》自2006年3月1日起生效,《办法》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

(3)部分学者认为对网络语言应该承认其合理性,提倡包容对待。

网络语言的幽默诙谐,在虚拟的空间中可以尽情宣泄自己的压力和情感,很快成为许多网民的“新宠”。并迅速传播流行起来。所以,网络语言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对 待网络语言,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理解,没有必要把它们当作洪水猛兽,当作污染汉语的害群之马。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力是巨大的,这会使许多熟谙传统语言的语言权威感到不安。可是,语言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汉语也是如此。容许这种变化,是对语言发展规律的尊重。

(4)承认其合理性,不强调规范,相信网络语言自身的调解。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中诞生并发展,时间和社会是检验语言的唯一标准。所以,顺其自然,让网络语言在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中自我调整,这是可行的。对网络语言不需要施加任何手段干预,网络语言可以像生物界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发展一样,随着整个语言系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精华可以被人们接受,乃至继续发展传承,自身不规范的地方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被使用者逐渐淘汰,退出语言系统。

6.网络语言和修辞。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为了营造对话氛围或者在对话时为了表达诙谐幽默、轻松自由的气氛,网络语言需要运用多种修辞格式,其中比喻、借代、飞白、双关、仿词等是最常见的修辞格。众多的研究集中在举例说明网络语言中使用的修辞格,在所调查的文献中,有39篇论文是有关网络语言的修辞现象的,占到研究论文总数的5.7%。

三、研究中折射出的问题

从文献的分布和类型来看,网络语言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重复研究多,创新少。

在众多研究中,重复性的研究较多,创新性不足。在261篇论述网络语言的特点、性质、构成类型等方面的论文中,观点多是大同小异。有些论文属于漫谈的性质,其中多是综合论述网络语言的性质、特征、规范等各方面特点。另外,早期的网络语言研究,主要是从整体上对网络语言的性质、特征、产生原因等进行研究,缺乏对网络语言中具体问题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化,研究者的视野也逐渐扩展到细微的层面上。如《网络语言“X+的说”句法现象探究》、《网络语言中“客”系列词汇的分析研究》等。

2.研究视野局限于语言本体

早期对网络语言的研究的学者,主要是从事的语言研究,他们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性质等。随着研究的深化和扩展,研究视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众多学者从新闻传播、文化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使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虽然从语言本体的角度研究网络语言仍然占多数,但是从其他学科的角度研究网络语言的比例在快速上升,这也显示出网络语言对于不同学科的影响。

3.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

目前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以例证来分析,缺乏科学的调查和定量的统计。学者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不少学者开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来分析网络语言。特别是相当多的论文是以实际的调查为基础的,其中有12篇是具体的调查统计。

语言学者关注语言生活,及时发现和介绍新的语言现象,为语言使用者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这是一种积极的、发展的、建设的规范观,一种与时俱进的语言观。当前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应该抓住机遇,在科学的语言观的指导下进行,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些研究的不足也正为网络语言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发展方向,对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对它的发展演变和社会影响作出更加具体、更加细致的研究,以更好地为大众的语言应用服务。

注释:

①/viewthread.php?tid=107783.

②钱乃荣主编.中国语言文学导论:437-.438.

③/viewthread.php?tid=107783.

参考文献:

[1]张薇,王红旗.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金志茹.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3]孙宏吉,路金辉.中国大陆网络语言研究述评[J].青年记者,2008,(33).

[4]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2009,(1).

[5]季安锋.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孙果哲.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7]黎昌友.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及其规范[J].广西社会科学,2009,(4).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导论 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目前,专业导论是各个院校各个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我校电子信息学院自2010年始,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是针对入校新生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介绍专业方向、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发展动向的“导论”课,可以引领学生步入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帮助他们了解专业方向,了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各主要学科所涉及的技术、相关的业务领域和大学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业务范围、部门等,让新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以利于他们大学四年的自主学习。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接着给出了教师在本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达到的效果,初步探索了本课程的教学。

1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1.1 教学目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范畴、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未来就业领域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内涵、外延和前沿,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发展历史、性质、领域、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把握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相关学科的特征。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明确在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的目的和主要任务,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2 教学内容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导论着重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内容、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和今后的可能发展走向。在介绍概念时还联系到大学教学计划中的有关课程。以下是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1)课程概述: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学好本门课程。(2)电子信息技术概述:粗略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了解要深入掌握这些技术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等。(3)消息的数字化及应用:了解文字、语音和图像的数字化技术,知道这些技术已广泛应用在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子设备和电视系统中。(4)电磁波与无线电:了解电磁波的概念以及应用的全貌,以及相关大学课程和电子设备系统的联系。(5)通信技术与通信网:了解通信技术与通信网,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后续课程学习的针对性。(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基础。(7)互联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知道相关的名词术语。(8)控制科学与工程:了解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学习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自动控制发展过程和自动控制系统分类。(9)光电信息技术:了解光电信息技术中的激光技术、光纤通信、自由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和光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内容。(10)数字媒体技术:学习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内涵。了解网络电话、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和动漫等方面的内容,知道数字媒体制作的过程和工具。(11)图像信息处理及应用: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数字图像处理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与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学科的关系。(12)专业培养计划介绍及讨论: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在了解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定专业学习规划。

2 教学初探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的教学目的和目标,在以下多个方面开展了本课程的工作:

具有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本课程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形成一支素质优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制定完整规范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及文字教案等,选用及时和准确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适应教学要求的优秀教材以及能够较好地辅助教学的教学参考资料。制作与授课内容相符合的电子教学课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践,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在教学内容上:在选择新颖、全面、正式出版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进展,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自学讲授,课堂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课件教学与黑板板书相结合,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考核上:注重平时,期末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例如,可以老师规定考核的基本内容,让学生自己拟定题目,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完成一篇学习论文。完善教学各个环节和教学基本材料,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搭建一个提高专业素养的平台。

3 结束语

专业导论是将涉及内容很广的学科做概括性介绍,一般不会有非常深入的分析,但对历史和未来都有精简扼要的介绍,使学生对学科专业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学习其他课程的目的。

电子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中的主要内容,它代表了当代社会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学科群体,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产品、光电产品、通信设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某些信息应用技术等,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各生产企业之间相互渗透、日趋融合,因而全面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专业内容、概念,以及技术进步和今后发展,对大学新生是必要的。作为介绍专业方向、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发展动向的导论课,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专业方向,了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各主要学科所涉及的技术、相关的业务领域和大学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业务范围、部门等,以利于他们大学四年的自主学习。

项目资助: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12AZ10)、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培育项目(10C104)和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项目(10XKF01)资助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载禄.电子信息技术导论[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衍达.信息科学技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黄凤玲.电子与信息技术类专业概论与职业导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 谢文,滕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家,2012(14).

[5] 张运九,吴勇,薛光辉,卢继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6] 彭熙伟,廖晓钟,邹凌.“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7] 黄军校.基于CDIO理念的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3).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范文第7篇

数字媒体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本指导思想,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方法具有充分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成为本行业和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课程体系分为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模块。

1.1核心课程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线构成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其中,计算机与软件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入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J2EE与中间件技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有:软件工程导论、软件测试技术、需求分析与UML设计、软件项目管理与过程控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流媒体技术、用户界面设计、视频音频制作与处理、数字影视特技应用、高级游戏特性与游戏引擎、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高级脚本与插件技术等。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始单独的实验课程和配套的课程设计。

1.2特色课程

计算机网络游戏由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学和计算机动画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高度交叉结合,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游戏编程功底和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艺术素养,熟悉游戏产品开发流程,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能在游戏公司、门户网站、手机运营企业、动画公司等单位从事游戏设计、游戏开发、游戏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运营等方面工作的富于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学习普及游戏开发理念,培养游戏开发氛围,挑选有潜力的学生组成开发团队;传授游戏开发中的程序设计要素,特别是游戏引擎开发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游戏开发的基本理念,熟悉游戏开发的基本技巧和流程,并具备从事游戏程序设计工作的基本技能。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介绍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及其系统组成、相关的软件技术及虚拟现实的应用,并介绍了当前数字娱乐的现状,发展和一些关键技术。内容包括:虚拟现实的定义、特性和组成,虚拟世界的创建和管理,虚拟现实中的视觉计算,虚拟现实中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中的声觉计算,增强现实,分布式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应用,与虚拟现实相关的数字娱乐技术。

2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就要强化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和多层次化。基于创新性原则和以生为本原则,结合培养目标和自身教学特点,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各实践环节之问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2.1课程实验

依照实践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实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并按照系列课程的复杂度和规模设计实践环节,开展了多层次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规则,将实验课安排大学四年的各个环节。多层次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大纲与目标的规范基础上,将实验项目设计成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不同层次的实验。同一学生从基础规范一综合设计一研究创新这样难度递增的实验项目中逐渐进行训练,实现系统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课程实验主要包括:手绘训练、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多媒体网页设计、移动娱乐软件开发、网络娱乐软件开发、界面设计课程设计、虚拟现实开发课程设计等。

2.2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作为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之一。专业实训是对课堂教学具有延伸作用,是学生培训职业能力、熟悉职业环境、了解实际知识的重要渠道。通过专业实训,学生不仅可以把所学转化为所用,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慢慢适应相应职业岗位,锻炼职业的能力,为实习以及今后走向社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是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争建微软IT学院、HP软件学院为契机,与知名IT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服务外包人才。与中软国际、Tarena(达内)科技等十多家IT企业联合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2.3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是学生将前期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真正了解、感受未来的工作,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与行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对接。能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从而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准备。为了增强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的重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实践环节获得的实践能力,也为缓解毕业设计时间(论文)不足,笔者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机结合,实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来自于毕业实习,并且毕业设计的内容要将毕业实习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除体现学生四年来所学知识综合之外,还要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3结束语

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及方向的调研,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相关的核心课程和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融合专业技术、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为一体的软件工程数字媒体特色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与技术交叉结合的数字媒体制作与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艺术感悟、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以增强他们在数字媒体行业就业的竞争能力。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人工智能(AI)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兴起的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活动去求解问题的学科,与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一起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学技术成就,目前广泛应用于专家系统、机器翻译、语音识别、文字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电子游戏等方面,已经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及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中的核心技术。

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广泛的需要,国内外高校普遍开设了“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特别是作为计算机方面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我校自从1993年开始为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智能控制”选修课,1996年为自动化、计算机、机械等专业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程。目前,我校软件学院、信息学院、机电学院都开设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许多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面向包括人文社科等全校所有专业的公选课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和前沿内容,拓宽知识面,启发思路,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有关问题的入门性知识,提高学生应用开发软件的能力和水平,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好“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和很广的受益面。

由于人工智能是交叉学科,涉及面广、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往往有望而生畏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生学都比较吃力。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协调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使学生由望而生畏的感觉,变为有用有趣的感觉,根据已有人工智能课程在教学与实践方面的经验和方法,结合“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近几年教学实践,对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

2 调整与优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人工智能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许多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面向包括人文社科等全校所有专业的公选课之一,其研究领域及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基础面广。因此如何选好教学内容,既能使学生了解本领域的概貌,又能适合学生的基础,便于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是一件重要而又困难的事情。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学科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了及时反映人工智能研究和学科的最新进展,我们修订了“人工智能导论”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和更新,极大充实了各个系统的内容。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1部分为概论,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主要研究领域及发展过程;第2部分是知识表示,推理和搜索技术,讨论几种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推理技术(包括确定性推理方法和不确定推理方法)和搜索求解策略;第3部分是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领域,包括专家系统、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等。其中第2部分是基础理论,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础,应该循序学习。第3部分是人工智能的应用,由于每个研究内容都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且有其专门的学术著作研究、热点,因此针对高等院校的本专科生来说,不必循序学习,而且结合专业特点可以选择其中几个研究领域。例如对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选择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同时可增加在自动控制领域的应用,包括专家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进化控制等热点:而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可以选择专家系统、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等,并辅以动物识别系统、语音识别系统、智能机器人等实例。总之就是要把握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调整本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以有限的时间学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另外,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兼顾基础知识和新兴技术,注意与相关课程(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概率论、自动控制原理、Matlab系统仿真、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等)的链接,密切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训练,注意学生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整体素质。

3 加强课程立体化建设和系列教材研究

在课程的立体化建设中,教材充当了地基的角色,所有的课程内容安排,无不体现出以教材为基本,以教材为模板。所以本着基础、实用的原则,我们先后编著出版了《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程教材导论部分概括性强,引人入胜;基础部分系统全面,叙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应用部分密切理论与实际关系,典型形象。其中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证据理论、模糊推理、神经网络等理论的一些典型应用,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另一方面,又新增了自然语言理解及其应用内容,以适应目前计算机翻译、人机自然语言交互等技术日益广泛应用的需要。系列教材适应了人工智能导论新课程开设的需要,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为人工智能课程确立了基本框架,发挥了重要作用。系列教材的问世不仅解决了本校“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学用书的问题,而且也被各兄弟院校普遍采用,促进了该课程的普遍开设,推动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

为了配合教材第二版的教学和自学,在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积累的基础上,制作了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和完整的教学视频录像,并刻录成光盘随书供读者使用;同时又研究与开发了网络课程(http://),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包括主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录像、网络课程及教学资料库等在内的课程立体化建设符合二十一世纪高校教学的要求,支持教师提高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水平,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4 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教学新路,经过数年辛勤试验,结合蔡自兴教授等对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经验,对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一些的改革与创新。

(1)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受到学生兴趣和参与意识的影响。由于这是一门导论性前沿课程,一般来说,学生开始学习兴趣很大。但是,当一些学生开始接触到抽象概念和算法时,往往感到不易接受。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 论、布置读书报告和课外实验、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专题讨论/辩论等形式。特别,我们精心组织和准备了模糊控制技术及其应用、智能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智能交通、BCI(脑机交互接口)等专题,以及智能调度软件、语音识别系统、动物识别系统、足球机器人比赛、机器人轨迹跟踪、倒立摆的智能控制等课内演示,使学生扩大了眼界,增加了感性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与效果。

(2)面向问题的启发式教学

人工智能中的许多问题,有的似是而非,有的引人入胜。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提出相关问题,提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解决方案。然后逐步进入教材中的解决方案,启发学生求解这些问题,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到比较抽象的“遗传算法”时,提出“遗传算法如何用于优化计算?”这一问题。针对该问题,先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入手,讨论“遗传”、“变异”和“选择”作用;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从特殊到一般地启发学生思考“遗传”、“变异”和“选择”的实现,最终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导出遗传算法用于优化计算的基本步骤。这样,学生不但从中学习了遗传算法,而且得到一次逻辑思维的训练,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辩论与交互式教学

组织课堂辩论,讨论的议题包括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和其他比较等有争议的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激发了学习潜能,明确了学习目标。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智能机器人内涵的理解,我们组织了“机器智能能否超过人类智能”的辩论会。会前正反双方结合本课程内容及其相关知识,认真进行准备;辩论会上正反双方唇枪舌战,激烈争辩,气氛热烈。辩论后,学生余意未尽,讨论热情不减。无论是哪一方获胜,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学中我们还注意采用了多种交互式策略,如课堂上教师提问可鼓励或指定学生提问,也可由学生自由地就某个知识点进行主题发言后老师点评等。

(4)个性化学习与因材施教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报告的形式,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多提新颖思想,有意识地鼓励优秀学生探讨比较深层的内容,并辅导优秀学生将其成果以科技论文和发表文章的形式转化为成果。又如,在教学设计和实验设计中,注意要求学习有余力和兴趣的学生选作部分探索性、创新性的功课和实验(选学内容,如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进化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发挥个性优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注意分析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具体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的使用

本课程在PPT演示文稿和网络课程上,采用了大量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如视频、动画、声音和图像等。目的在于使得人工智能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例如,课内让学生在线观看涂晓媛博士的计算机动画“人工鱼”的录像片段、人工生命Floy中生命智能体在环境中不断的适应进化构成演示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此外,随教材附赠的教学光盘和开发的网络课程(http://)提供了学生课外自学用的高质量的电子课件、完整的教学视频录像、丰富的实验和案例资料等,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7)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时布置一些人工智能实验给学生进行课外练习。设计的课外实验包括产生式系统实验,归结反演实验,主观Bayes推理网络实验,A搜索实验,以及基于Maltab工具箱的模糊控制位置跟踪系统、两车追赶模糊控制系统、神经网络模式识别仿真、遗传算法优化计算等实验。通过实践和参与,保持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难点的理解,掌握基本方法和技术,为从事智能系统应用开发打下基础,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我们的研究生综合自动化实验室,观看机器人臂取物、倒立摆控制、语音识别软件、指纹识别软件、智能调度软件等演示,密切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的这些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多方位培养学生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5.1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构筑“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是本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丰富表现形式,利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情景化等,进行教学。采用的方法包括:

(1)抽象知识内容的多媒体表示

通过动画和视频来演示抽象的概念、算法和过程,包括机器人轨迹跟踪、机器人臂取物、足球机器人比赛、倒立摆控制、“人工鱼”等录像片段,以及智能调度软件、语音识别系统、指纹识别系统、动物识别系统等软件演示。

(2)通过PPT撰写教案

精心编制PPT,组织好课件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提纲挈领,便于学生理解,便于教师讲授。

(3)开发与应用网络课程

“人工智能导论”网络课程较好的实现了交互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习过程的情景化。在交互性方面,通过网络课程的课堂练习和章节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学生提出学习建议。在情景化方面,采用了在线答疑形式,使得学习过程丰富有趣。

(4)先进实验系统的观摩与演示

利用我们的研究成果等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成果演示(包括智能调度软件、语音识别系统、指纹识别系统、动物识别系统等软件),使学生知道学了有用,而且很有用,很有趣,很有意义,从而进一步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通过上述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也取得很好的实际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5.2 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改革作业方式与方法

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书面习题作业,发展成为必须交给教师评阅的书面家庭作业、不必交给教师的课外思考题目、口头布置的思考题或阅读材料以及大型作业等。其中上交作业通过网络进行,教师批阅后的作业也通过网络返回给学生,实现了作业呈交和返回的网络化。

(2)改革考试方式与方法

如何对本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问题。我们综合考虑课堂出勤情况(10%)、平时正式作业成绩(20%)和期末课程考试(70%),进行综合评分。期末考试有时采用综合试题考试,出几个大题目让学生选择其中几个进行开卷笔试,当面交卷后评分;有时采用课外开卷论文结合或口试面试。最近,我们还对部分学生结合实验或实际问题提问等进行考核。我们正进一步改革、试验和探索,使考试成为衡量与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6 结束语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范文第9篇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对计算机专业做个绪论性的介绍,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知识体系及学习方法有个总体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对《计算机导论》双语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作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创新点并指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计算机导论;课程;双语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7202

1 引言

《计算机导论》(双语)课程从学科整体出发,综述性地、深入浅出地介绍计算机学科的有关知识与技能,起导向的作用。它是从事计算机专业学习学生的“引导图”,是对整个计算机学科有一个鸟瞰式的纵览。它没有先修课要求,也无直接的后续课,但它是所有后继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基础。其目的是认识计算机学科的本质,对计算机学科的系统化和科学化进行阐述,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使用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由感性的、功能的认识深入到内涵的、理论的认识。在学完本课程后,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所必须的所有核心概念和内容,并为后续的计算机技术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目标是对计算机专业做一个绪论性的介绍,不求深度优先,但求广度优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知识体系及学习方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专业认识基础。在教学中,主讲教师主要采用双语教学,让同学逐步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力和表达能力,熟悉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术语,培养国际化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 教学内容和特点

作为导论性课程,本课程既介绍了计算机软硬系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介绍了数据存储、软件工程、程序设计、人工智能以及算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本课程尽可能地将最有用的信息综合起来提供给学生,因此,课程具有如下特点:覆盖面广,几乎包含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所涉及的所有核心概念和内容;弹性大,作为进入大学学习的一门导论性强、覆盖面广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必然面临很多问题和难题,对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不可能深入,为此需要在教学中灵活处理。但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把握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和技术。该课程定位是对计算机专业做一个绪论性的介绍,不求深度优先,但求广度优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知识体系及学习方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专业认识基础。主讲教师以科学的认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统领整个课程的教学,采取高级科普的深度定位和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故事,向学生介绍整个学科的概貌和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帮助学生进行整个学科正确的认知与导学。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先导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的两个基本目标和任务是认知与导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科学的认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统领整个课程的教学,采取高级科普的深度定位和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故事,向学生介绍整个学科的概貌和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帮助学生进行整个学科正确的认知与导学,为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专业认识基础,同时,给学生的学习留下大量的疑问和问题,为后续课程的教学留下“伏笔”,真正使导论课程的教学起到初步认知与正确导学的作用,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按照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来开展学习。计算机导论实验是计算机导论课程课内实验,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利用双语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和计算机科学导论的中英文教材深入浅出地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网络计算,程序设计与算法分析,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图形学和可视化计算,智能系统,离散结构等。

3 教学条件

选用《Computer Science An Overview(计算机科学概论)》,(美)J. Glenn Brookshear著,人民邮电出版社,作为理论教材。同时提供学生一些参考书和一些网站。该教材是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一本经典教材,全书对计算机科学做了精彩的百科全书式的全面阐述,全景式地展现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教材首先介绍的是信息编码及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进而是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内容,接着探讨了算法、程序设计语言及软件开发,然后探索了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方面的问题,通过图形讲述计算机技术的主要应用,涉及了人工智能,阐述了计算机抽象理论。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遵循由具体到抽象推进这样一种很利于教学的顺序,每一个主题自然而然地引导出下一个主题。此外,书中还有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增强了读者对知识的了解与把握。该教材既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以供有意在计算机方面发展的非计算机专业读者作为入门参考。

《计算机导论》(双语)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一门基础课,历来得到学校及学院各方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制定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互动”的教学方针,对《计算机导论》(双语)课程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范围改革试验。采用整体、交互式教学模式,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个案分析和研究,观察了“任务型教学法”和“问题驱动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效果。以上改革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图书馆有很多可利用的网络电子期刊和国内外几个大型的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Elsevier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LexisAcademic数据库、AIP&APS期刊全文库、IOP期刊全文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知网总站(高等教育期刊)、中国知网总站(基础教育期刊)等。学院有自己的图书资料室,藏书丰富,有许多关于计算机专业的中外文图书和中外文期刊,资料室的管理人员具有高级职称,业务水平高,为教师的科研、教学提供了高质量、热情的服务。这些不仅确保了“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而且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创造了宽舒的、有利的环境。目前该课程可以进行网络共享的教学资源有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计划、习题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参考文献等。利用多媒体教室,以英文电子讲义为主用双语讲授所涉及内容的基本观点、技术、理论和新概念,以有关章节的历史故事为主线将人,内容和实践统一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最新的信息,技术和工具,并和学生同时分享。

4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后继课程内容相关性,在原版教材中选择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适当补充后继课程所需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指定了大量阅读资料(网上下载、资料室、电子图书馆、相关参考书),设计了大量的案例,布置了操作性强的项目设计。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在“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强调技能的培养。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把枯燥的计算机理论转化具有实际意义案例教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获取式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线,建立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师通过班级QQ群相关教学资料和教学通知,学生可以登陆教学交互平台,阅读下载资料、掌握教学难点与重点,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教师批改完毕通过网络回传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课前学生可以中文教材为基础进行预习,大致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以及专业概念的母语表达;课上教师以英文电子讲义为主用双语讲授所涉及内容的基本观点、技术、理论和新概念;课后学生又可详读英文教材和推荐的英文网站将课上内容进一步扩展。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兴趣与效果。在适当的时刻利用中文提示。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含义,由于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且课件以英文表达为主。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的中文含义,必须采用中文提示。中文提示采用两种方式:静态方式和动态方式,静态方式中两种语言同时呈现(为了吸引学生注意,采用两种不同颜色),动态方式则动过标注及动画的方式实现。过多的采用静态方式可能让学生麻木而疏于记忆,过多的采用纯英文表述可能让学生感到疲劳。我们在课件中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特别难以理解以及难以表达的部分,还采用中英文混合讲解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双语表达能力。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入课堂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实验以及课程设计项目,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方法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结束语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特色教学;化学教学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机制创新与模式改革的产物,更是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办学力量结合的产物。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和特色办学的不断创立,独立学院正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此同时,学生培养的质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学生的特点,开展特色课堂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化学导论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独立学院特色教学。

化学导论是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专业学习和未来的专业工作的基础学科。随着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变化和课程体系的整合,以及化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尤其作为三本独立学院来讲,它的教育是一种具有全新概念与目标的教育方式。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比较特殊是一部分群体,他们除了具备当代高校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点外,还具有很鲜明的特性。

1.入学成绩普遍较差,专业基础薄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主动性学习能力。

2.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好,从小娇生惯养,为人常表现出自私的性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极弱。

3.大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强,兴趣爱好广泛,多才多艺,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

二、独立学院化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

与高中相比,大学的课程难度和数量都增大了,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越来越多,尤其是化学专业的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这恰恰是独立学院学生的弱点,他们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主性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出现“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现象,或者是人在教室,却神游课堂。特别是大班课堂,更是前排座位遭冷遇,后排座位得青睐,手机上网、玩游戏、吃东西等更是屡见不鲜,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率不高。相反在课堂上,老师讲些题外话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滔滔不绝的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三、特色教学的提出。基于上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独立学院化学导论课程特色教学目标,基本思路是: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考核制度,加强教学实践,拓展知识应用。主要从课堂教学中、动手能力培养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上进行改革创新,力求培养出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才。

四、特色教学的实施

1.考勤,首先达到量再求质的突破。点名考勤对于独立学院这些自觉性积极性不是很高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节课就向学生明确日常考勤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打消部分学生逃课的念头,独立学院学生逃课的常用理由:“这门课程不重要也和我的专业关系不大,不上也罢”;“对这门课程毫无兴趣,老师讲课也枯燥乏味,不如自己看书”;“反正是老师不点名,考试肯定及格”。刚开始可能有一部学生是因为点名来上课的,但是慢慢的养成了不逃课的习惯,也慢慢喜欢上这门课程,并且把考勤作为期末考试考核的一部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上好绪论课。大一新生第一节化学课是非常最重要的,化学导论课也是学好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专业课的基础。通过化学导论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了解化学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心学科,其自身及相关学科(如材料、环境、生命、医学、信息等)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发展领域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初步掌握自己查阅、索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方法。

3.开展专题讲座。针对学生感兴趣方向及最前沿领域如绿色化学、能源材料等主题开展专题讲座活动,通过一些前沿科研实例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的应用及其合成方法,掌握化学最前沿及最热门的研究课题,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4.指导学生查阅、搜取资料及撰写科学小论文

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并掌握最新研究进展和最新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实验手段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可以从以往和目前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避免重做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而且为更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有说服力的、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

通过实例示范、视频教程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并且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撰写综述性小论文。

5.加强网络辅导。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内容繁杂、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交流互动时间有限等课堂教学难免会使学生感到迷茫无助,产生焦躁厌学等情绪,从而影响对课程的学习。因此,为了保证互动式教学的效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教学课件回顾、资源共享、微博、微信、QQ在线答疑、探讨等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难题,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计算机新导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纺织工程导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