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范文

时间:2023-03-07 04:48:41

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网络犯罪主观原因客观原因防治

席卷全球的电子商务,正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面对强手林立的竞争对手,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电子商务网站,无疑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新手段。然而,正如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给企业带来利润与客户的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网络犯罪问题,使企业管理者苦不堪言。

一、网络犯罪的现状

伴随着互联网的问世及企业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网络犯罪这种新的犯罪形式也“孕育而生”。根据2002年4月7日公布的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电脑安全协会(CSI)联合举行的电脑犯罪和安全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在近500家接受调查的单位中,90%承认2001年发生过电脑安全事故,其中专有数据失窃招致损失1.708亿美元,金融欺诈损失为1.157亿,内部员工滥用网络损失5千万美元。我国至今已经发生了数千起网络犯罪,不仅涉及网字络盗窃、诈骗、贪污、间谍等案件,而且政府机关、新闻出版、金融财税、科研院所和企业专用网络都曾遭受过犯罪行为的侵害。例如,1998年4月发生在上海的网络犯罪案件,让我们触目惊心。4月4日凌晨,正在巡逻的民警在证券投资公司门外发现了一个行动鬼鬼祟祟的19岁少年,其正将自己笔记本电脑上的导线伸向大墙外的一个排水孔,而排水孔的内侧是证券业务部的控制终端插头,根据上海计算机管理检察处的调查,这位名叫章重华的少年曾在3月16、18、19日三次进入证券公司网络,复制了客户账号、资金余额等明细资料,这次入侵是想在证券公司网络中植入一个自编的密码追踪程序,以便搞到用户密码。

二、网络犯罪的主观原因

1.好奇、戏谑心理——网络犯罪发生的诱因。从已有的网络犯罪来看,进行网络犯罪的大多是公司白领青年,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恶作剧,发现某个网站防守严密,总要设法进去看看,以非法入侵企业电子商务网站为乐。正如互联网先锋人物文顿·瑟弗所说,“黑客行为就像开别人的锁、凿别人的墙一样刺激”。

2.缺陷需要——网络犯罪的深层动因。需要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因,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有的网络犯罪,如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盗窃,就是由于低层次的需求过于强烈,对感官刺激满足的追求,以及对物的强占有欲,使他们在面对环境诱惑时不考虑行为性质与后果而不惜犯罪。有的网络犯罪,如“网络黑客”非法入侵计算机系统、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电脑盯梢等,这些纯粹的网络犯罪是由于畸变的高层次需求,如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引起的。

3.贪利动机——网络犯罪的直接推动力。一般而言,犯罪动机的确立都要经过激烈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网络犯罪由于其犯罪行为隐蔽、犯罪成本低、远离被害人等特点,其心理冲突和罪恶感都很小,因此,一旦出现可趋之机就很难自制而引发犯罪。随着商业向网络的渗透,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银行的开张,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满足不良需求的刺激物,金钱与财富的欲望也被网络夸张地放大。而对于精通网络信息技术的电脑高手来说,网络就像“一个未上锁的保险箱”,偷盗就如同“从自家口袋里拿钱”。

三、网络犯罪的客观原因

1.网络安全技术投入不足。有人说过:“几乎所有的总裁在投入每一美元时都期望得知回报率是多大”,但是对网络安全的投资是无法准确计算其回报率的,而且在不发生安全意外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一个企业管理者会意识到对于网络安全的投资有产生效果,因此大多数公司都严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安全建设。长期以来企业经营者、决策层的认识都是仅仅停留在“上网拉线”的层次,而网络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往往被忽视。

2.企业管理制度空白。单一的信息安全技术远远不能真正有效地维护安全的网络,信息安全也绝不只是各种安全产品的技术堆砌和功能叠加。遗憾的是,限于大多数国内企业在安全理解、安全观念上的局限性,,尚未建立网络访问、合理使用公司系统与网络、合理使用公司电子邮件和浏览器的相关流程,从而无法有效地组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致使没有访问权的员工也可以非常容易地接触到企业内部最为机密的信息与数据,从而造成数据的丢失和机密信息的公开。

3.法律滞后。法律往往是有滞后性的,因为法律是一种经验的总结,然而,法律的滞后性在网络领域显得尤为突出。立法滞后造成的规范缺失或规范难以适用的现象十分严重。这首先表现在对网络犯罪立法的滞后出现了法律盲区,大量的网络犯罪行为即没有旧法律的约束,也没有新法律的规范,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太快,让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制定法学家所期望的完美的法律。

网络犯罪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犯罪;交互性;信息??

网络在为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看准了这一点,利用网络频频作案,近些年来,网上犯罪不断增长。一位精通网络的社会学家说:“互联网是一个自由且身份隐蔽的地方,网络犯罪的隐秘性非一般犯罪可比,而人类一旦冲破了某种束缚,其行为可能近乎疯狂,潜伏于人心深处的邪念头便会无拘无束地发泄。”目前网络犯罪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界和网络用户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

关于网络犯罪的概念通说认为,主要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网络的普及程度越高,网络犯罪的危害也就越大,而且网络犯罪的危害性远非一般的传统犯罪所能比拟。网络犯罪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新型犯罪行为,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网络犯罪的本质及内涵,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策略惩治网络犯罪行为,?

二、网络犯罪的成因?

1、网络交互性是因特网最根本的特性,整个因特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而网络的交互性一方面大大提高和扩展了犯罪人的个体力量,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国家和政府的力量,使国家和政府在获取和控制信息方面不再有任何优势可言,这就使得国家难以有效地威慑和控制犯罪,从而导致犯罪率的上升。人们可以轻易地得到、黑客教程、信用卡密码破解程序、制造炸弹甚至核武器的方法,并且可以很轻易地将其传播、出去。巨大的信息量不仅为犯罪提供了条件,而且成了犯罪的对象,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网络上犯罪,其原因就在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交互性。交互性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互相交流,使人们得以参与事件并能影响事件的发展,这奠定了网上社会形成的基础。交互性还意味着人们在网上的任何行为都会影响到网络,当然其影响程度有大小强弱之分,这使得网上犯罪成为可能。?

2、求知欲、表现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促成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网上犯罪以青少年为多。青春期的青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抵制和排斥师长的见解,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极力想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

犯罪分子可以在犯罪活动完成后让计算机自动删除犯罪程序,几乎不会留下痕迹。即使犯罪行为正在进行,现有的科技手段也不易侦察到罪犯的行踪,侦察人员也难于获取定罪的法律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罪犯的侥幸心理,促成了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化。网络犯罪行为的时间极短,往往在毫秒级或微秒级就可以完成一系列指令,只要足够谨慎,就可以不留下任何作案痕迹。侦查不易实现,使因犯罪可能付出的代价降低至最低点,甚至有时为零风险,遏制、打击之,却须消耗相对大得多的反犯罪成本,由此也助长了犯罪的增加。犯罪行为人的智商一般都较高,普遍具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手段和措施做保障,并有高科技人才做支持。网络犯罪往往利用网络的技术特点,采用超常规的方式来作案,这是它与传统刑事犯罪最大的区别。其作案证据可通过预先安装好的、作案完毕便自动运行的抹平证据的程序来抹去。如此一来,即便是具有高超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行家,要想捕获此类作案人都十分困难。网络无国界,使计算机犯罪分子轻易地就可以实施跨国界的犯罪,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及各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发动攻击,进行破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跨国犯罪在所有的计算机犯罪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由此带来了刑事管辖的难题。?

进行网络犯罪的青少年多数是网络的狂热发烧友,他们敢于挑战互联网的任何,对法律允许和禁止的内容没有清晰的判别能力,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有的青少年利用网络攻击计算机信息系统,浑然不知已严重触犯法律,在被法律追究时才恍然大悟。?

(1)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和共青团组织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

(2)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

(3)互联网的交互性必然带来不确定性。而交互的系统由于存在着太多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必然是不确定的,难以控制的。同时交互性又造就一个个能力空前强大的个体,这也是导致不确定性的一个因素。不确定性使得对网络犯罪的预防变得十分困难,因为不可预见的因素太多了。同时,不确定性还意味着我们往往无法正确预知,也无法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后果。互联网消除了物理时空的限制,这也给犯罪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种职业、各种年龄、各种身份的人都可能实施网络犯罪,这是由网络较差的可控性决定的。?

三、预防网络犯罪的措施?

1、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增强抵制有害信息的自觉性和免疫力,规范网络行为。在无序的网上世界,网络安全立法尚不健全的今天,提倡网络道德尤其必要。同时,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矫正不良心理,增强抵制有害信息的自觉性和免疫力,规范网络行为,做有正义感、责任心的合格网民。?

2、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网络信息污染的过滤和自身安全的防范也不容忽视。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组织是堵塞不良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公安机关必须建立高素质的“网络警察”队伍,强化网吧日常监督和安全管理,加强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保障网络安全。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制定统一的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标准,采用最新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是信息加密、防火墙、身份识别、访问限制、网上监控、安全审计、入侵检测、案件跟踪、灾难恢复等网络安全技术。对一些有可能成为犯罪目标的网络系统,还可以利用黑客技

术对自己的网络系统进行测试,找出漏洞尽快修补,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安全性。同时,政府应该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宣传工作,鼓励成立防控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民间公益性团体?

3、依法规范网络经营、完善网络法律体系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依法规范经营。1991年,国务院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对针对软件的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此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等行政法规和规章都对计算机领域的犯罪行为予以追究。1997年通过的新刑法也在第286、第287等条增加了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条款。?

通过对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犯罪及惩治网络犯罪的策略分析和论述,目的在于减少或避免网络犯罪的发生,并惩罚和防治各种网络犯罪行为,推动网络犯罪相关法律的制定步伐,加快互联网的推广及应用,扫除我国网络发展过程中的犯罪障碍,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地发展。目前,我国缺乏健全的网络犯罪法律体系,对网络犯罪的打击也很被动。相关法律又往往过于概括与宏观,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对网络犯罪形成真正的制度化打击与防范。我国刑法对网络犯罪的对象过于限制,未对侵入网络系统的犯罪进行立法规制,不利于打击入侵、破坏网络系统的犯罪。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与电子商务犯罪行为人低龄化之间有较大冲突。因此,极须建立和完善网络法律系统,切实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并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参考文献:?

[1] 计算机网络的法律问题[j].孙铁城.法学前沿,1999,(3).?

[2] 网络滋养出的青春[j].童林子.pc-life,1999,(10).?

[3] 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张新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电子商务法律制度:冲击与因应.第五章“电子商务对刑法的冲击与因应”.王利明.载人民法院出版社.?

[5] 法国达尼埃尔.马丁、弗雷德里克-保罗.马丁:《网络犯罪》,卢建平译.?

网络犯罪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虚拟空间;开放性;社会原因;自身缺陷;法律漏洞;对策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及其通讯网络已经成为现今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计算机技术也在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给人类创造奇迹,它在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国民教育和现代社会管理方面也在不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说,我们的时代在分享着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计算机网络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在改变着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但是,在我们为高科技的舍弃而感到由衷兴奋的同时,我们不可忽略了计算机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方面,即网络犯罪也在不断地想偶我们和平的世界宣战,在极大地破坏着我们安定的社会秩序,使人们更加感受到了不安全感。事实上,网络犯罪是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犯罪现象,“与传统犯罪一样共同地受着某些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必然有着特殊的背景及诱发影响因素。”因此,面对这一新型的犯罪类型,分析产生这一犯罪现象的原因,探讨我们的应对措施,是社会给法学家们提出的新的课题。

一、 网络犯罪的现状

网络,也就是指因特网,又称国际互联网,它是人类步入高科技信息时代的表征。因特网目前覆盖全球的最大的网络。事实上,因特网已经成为了计算机网络的代名词,而绝大多数的计算机犯罪都是在因特网上发生或者与因特网有关。我们所讲的网络犯罪,也就是指行为人利用因特网或者针对因特网而实施的犯罪。当前,信息的流通,取决于因特网的开放性,多层性,数字化,信息传输分组化,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因特网所提供的诸多便利,也成为其网络安全的薄弱环节。这是因为安全需要的是封闭,防止外部的非法入侵;资源是独占的,不希望为更多人所知。这种信息的开放需求,与网络本身的安全形成了一种矛盾。为了获得更多的需求信息,同时,还要保障网络本身的安全,人们在二者之间作出取舍的同时,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犯罪的可能。

网络犯罪是利用虚拟空间,犯罪人可以不在现场就达到自己犯罪目的,这是因为网络的开放性,电子可以达到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终端,这也就是传统的犯罪现场已经不复存在,它不具有现实的物理性和确定性,这种网络犯罪的特性可以使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危害到世界的任何地方,而且,它可以利用不同的网站和区域网络系统实施犯罪。并且,其低成本的犯罪投入,就可以快速地产生巨大的危害结果,这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网络犯罪的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的黑客都是网络犯罪分子,黑客们的行为动机并不影响其犯罪行为的性质认定问题。网上实施走私,洗钱,诈骗等犯罪行为,还有在网络上传播物品等犯罪的发生。在我国,1986年发现了首例计算机犯罪,而在1989年3月,我国首次发现了计算机病毒,以后计算机病毒开始在全国蔓延。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的犯罪,是计算机犯罪的升级形式,它不完全等同于计算机犯罪,而是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特性:第一,较强的专业性。网络犯罪分子,必须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而且有着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能熟练运用网络的人,很难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这种高科技的犯罪,同时也要求具有高科技知识的犯罪分子,这是新的社会形势下,对于我们与犯罪作斗争提出的新的技术要求,否则,我们很难有效地制止网络犯罪活动。第二,网络犯罪的严密的隐蔽性。由于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且,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犯罪分子很容易在任何地方实施犯罪,二这种开放性也为我们的侦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众多上网的人员中,行为人的犯罪活动是极为隐蔽的。第三,网络犯罪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与传统的犯罪手段相比较,网络贩子的危害性较大。“据美国的统计,其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电子盗窃犯罪,平均每次可得25万美元(即造成25万美元的损失),而采取抢劫银行的方式,则平均每次可得3551美元。”可以看出,网络的便利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种中性的技术,也使犯罪分子进行更大危害社会的犯罪活动成为可能。第四,网络犯罪具有跨区域性和跨国性。网络犯罪的危害范围没有界限,行为人可以在一个国家实施危害另一个国家的犯罪行为。而由于各国的管辖不同,原则犯罪分子就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或者得到较轻的处罚。这种跨区域性和跨国性就现实中的司法协作提出了要求。要通过国际或区域协定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 网络犯罪的产生原因

网络犯罪的产生,是特定社会条件下所发生的必然性结果之一。它的产生,不仅具有社会的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还有着行为人自身的特殊因素。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公开亭,就要求我们加强对于网络秩序的规范,这是我们主流社会的要求。而网络的诞生,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倾向,即独立于主流社会的另外一种价值追求,“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与人类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技术——电子计算机的结合,诞生了黑客精神,亦或可以称为‘黑客文化’。”而网络犯罪的产生,部分程度上是这种精神的极端化的反映。这并不是对于“黑客文化”的否定,这种文化从整体上并没有危害社会的倾向。网络犯罪只是部分行为人在利用黑客精神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具体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信息与财富的密切关系是导致网络犯罪的社会原因。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经济的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往往呈了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而追求财富的手段问题也成了实现财富追求的关键所在。当前的世界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控制、运用信息的能力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因素。网络作为传送信息的平台,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其实现财富的可能性。这也为网络犯罪提供了社会背景,一些人开始运用这种信息的交流在网络上或者针对网络实施其犯罪行为。犯罪人往往为了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择手段,如果不能很好的达到其目的,便开始破坏网络,损坏信息。

第二,计算机信息系统自身的缺陷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网络作为一个技术系统,它不可能是完美的,它具有其自身的薄弱环节,而且网络系统间存在一种信赖的关系,系统之间的连续,就可能为犯罪分子留下犯罪的机会。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可能,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提高技术水平,完善我们的信息系统,以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

第三,法律对于网络规制的不完善,为网络犯罪的产生提供了法律的漏洞。

网络空间是一个巨大的立体空间,虽然它是无形的,是一种虚拟的空间世界,但是它却能为犯罪提供沃土。这是因为空间的文化与法律冲突造成了一定的婚礼,给司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国际社会来看,缺乏统一的网络法律控制,不同的国家对于网络的规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差,为网络犯罪的产生提供了机会,即使出现了危害社会的网络犯罪,法律也很难予以规制。从我们的法律规定来看,我们对于网络的规范很是欠缺,即使我们的刑法规范,也仅仅有三个罪名是对于计算机犯罪的规制。总体上说,我们现在缺乏系统的法律对网络犯罪行为的规范。

第四,犯罪分子对于网络技术的某种渴求为网络犯罪提供的屏障,而这种动机的追求成为了犯罪的推动之一。根据刑法原理,判定一个行为是否犯罪,我们必须注意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的危害与主观恶性的统一。网络犯罪的认定也必须根据这一原理来认定。由于网络犯罪较强的技术性,犯罪分子往往以渴望技术的提高为由,而掩饰其真实的犯罪目的。这位司法对于网络犯罪的认定增加了困难。

三、 预防网络犯罪的措施

一个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我们就应该制订规范其合理性的对策。一种新型犯罪的出现,也为我们的司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网络犯罪的出现,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利用综合方面的手段,制定多方面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社会的危害性。对于网络犯罪的治理,我们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积极力量进行规范和治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在管理上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依靠的是操作人员的具体操作,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就成为了网络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诸如加密技术,认证技术、病毒检测和清除技术等等,为计算机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先进安全的机器和高效的杀毒防攻击软件是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的。”大力开发安全然间和防火墙系统,提高管理技术水平,是加强我们的管理对策的重要方面。同时,加强对于管理人员的严格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以保证在网络管理方面不为犯罪分子留下任何漏洞。

2、 在法律上

网络犯罪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奖刑事法律介入到网络范围之中。而且也加强了司法中的实际操作。在法律方面,我们可以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予以考虑。一方面,我们应当加强关于网络犯罪的立法工作。当前,我们立法采取了“渐进式的立法模式”,从危害最大的犯罪行为开始规范起,逐渐扩大刑法所规制的范围。随着我们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网络范围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程度,我们的立法也必须不断增加新的犯罪种类,以适应社会形势的需要,加强对网络犯罪的调控。另一方面,完善司法控制体系,以把好社会的最后屏障。我们要不断完善刑事侦查系统,提高侦查人员的技术水平,以严密地打击网络犯罪;同时,要加强司法审判的运作,更好地利用法律的具体规定,以惩罚网络犯罪。

3、 在社会调控上

我们不仅要依靠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对策,以加强对于网络犯罪的社会监控,而且,还要加强其他方面的社会对策的作用。加强法治和计算机安全教育,推行网络伦理的影响,以及加强关于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等方面,以发挥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制订合理的社会综合调控政策,以适应打击网络犯罪的实际需要。

总之,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行为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对于在网络上实施的犯罪活动的侦查,也带来一定的难度。这种犯罪的不断发生,形势日益严峻,是我们探讨网络犯罪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网络犯罪的产生,是客观的社会原因与行为人的主观要素的结合。我们在分析、探讨网络犯罪产生的原因时,对于网络犯罪的治理,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形势,法律的规制程度和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以及引起这种动机产生的诱因。我们须依靠司法制度加大对网络监管方面的力度,也要加强对人们法制上的宣传,使我们的网络真正成为一个资源共享、方便使用的平台。对于网络犯罪的治理,我们还需依靠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大各方面的合作,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刑法》 主编:陈兴良 周振想 李汝川 中国长安出版社

[2]《证据法学》 主编:江伟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3]《国际经济法》 主编:谢邦宇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4]《国际司法教程》 主编:赵相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网络犯罪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犯罪;网络诈骗;表现形式;特点;原因;预防

一、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

网络的多变性决定了网络诈骗犯罪方法的多样性,网络诈骗犯罪的出现是在传统意义上的诈骗犯罪的变形,它不再是直接的人与人相接触的诈骗,而是用过运用网络这个工具,对被害人进行诈骗,使其遭受财产损失。因而对于网络诈骗犯罪,我们可以定义为: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通过定义我们可以更好的区分网络诈骗犯罪和传统诈骗犯罪,且可以看出其已具备了传统诈骗犯罪所没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一)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数字化时代,聪明的骗子们也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中找到了他们另一块“战场”,他们与时俱进着,想出了比以往更加具有欺骗性的网络诈骗手段,网络诈骗犯罪的表现形式也愈加多样性,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将网络诈骗犯罪的常见的表现形式概括为以下三种:

第一,网络购物诈骗。网络购物诈骗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网络诈骗形式。而这种网络诈骗形式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而日渐猖狂。犯罪分子主要是通过利用假身份证在拍卖网站注册一个账号,然后在开始阶段通过“托”进行几次低金额的交易换取高等级的评价,然后,便在网上推出价格极其低廉的产品,当购买着汇款后,此名“安全等级”为优秀的诈骗者便消失的无影无踪,无论是固定电话还是移动电话都无法接通。[1]网络购物诈骗的表现形式有多种,诈骗者既可能伪装成出卖人,欺骗购买者汇款购买实物与拍卖商品不符的商品,或是根本不发送产品;也有诈骗者伪装成购买者,用购买商品的虚假信息,骗取出卖人的信任,收到商品却不付款等。网络购物是一把双刃剑,再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由于网络机制的不完善和运营的缺陷等问题,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实施的温床。

第二,网络钓鱼诈骗。网络钓鱼的英文拼写是“Phishing”,是Fishing和Phone的混合再创。网络钓鱼诈骗是诈骗者运用网络,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木马盗号形式、网址欺骗形式或是伪照网站、提供免费网页等形式对受害者进行诈骗。[2]而通过欺骗性的电子邮件或伪照网站等形式来进行诈骗,受害者往往容易泄露自己的财务数据,可能是信用卡账号或是口令密码。而网络钓鱼诈骗的诈骗者就是抓住人们的好奇心,诱骗吸引人们去点开那些带有木马病毒的网址或是输入自己的账号密码,他们再通过技术手段获取这些信息,是这些对骗局作出响应的人遭受损失。现在还有一些诈骗者们不愿再只是做等愿者上钩的姜太公了,他们开始主动出击,“明出”了最新的“钓术”,即他们不再只是简单的发送假链接和仿冒站点,而是使用“嫁接”的手法,直接用真是的站点进行诈骗。新的骗术将普通的“网络钓鱼”与跨站点脚本技术结合起来,通过诱饵邮件中的包含嵌入脚本的链接触发。用户只要点击了这类链接,除了会被带到一个正常的银行站点,而且同时恶意脚本会在电脑上弹出一个酷似网上银行的登陆界面,一旦登陆该界面,不仅会盗取用户的账号、密码,还可能在以后对用户的账户继续进行窥窃。[4]网络钓鱼手段的层出不穷,花样繁多,让人防不胜防。

第三,信用卡诈骗。网上支付业务的繁荣让无处不在的网络诈骗者们又发现了一处“商机”,网上电子商务对资金支付要求实时、迅速、便捷,传统的现金、票据等方式不再适合,于是网上支付的信用卡业务开始出现,网上银行、支付宝平台等都只需要账号和密码就可以进行交易。于是,网上信用卡诈骗就只需通过利用网络破解行用卡密码或是利用网络病毒窥窃到他人的账号密码后,伪照并冒用他人信用卡,也有与信用卡特约商户勾结冒用他人行用卡等手段进行诈骗的,不再需要像传统信用卡诈骗那般持有或是伪照被害人的信用卡进行诈骗,因而信用卡网络诈骗具有便捷和隐蔽的特点,被众多诈骗者青睐。

除了以上三种网络诈骗犯罪方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网络诈骗方式,如网络传销诈骗,网络诈骗,网络交友诈骗,虚假机会诈骗等,这些诈骗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网络,同时也同传统的诈骗犯罪有着不同之处,有着自身的特点。

(二)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

网络诈骗犯罪与传统的诈骗犯罪不同,传统诈骗犯罪活动实施,需要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的沟通,通过言语或是行为对被害人进行欺骗,是一种“人人对话”模式,而网络诈骗犯罪,由于其犯罪工具是网络,诈骗者们多是通过网络对被害人完成初步的诈骗目的,是一种“人机对话”模式。[3]正是由于这种“人机对话”模式,决定了网络诈骗犯罪具有了一些独有的特点:

其一,手段简单、容易进行,具有极强的隐蔽性。网络诈骗犯罪的实施,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网络进行,而网络作为一项已经走入千家万户生活的工具,让网络诈骗犯罪的方法更加简单,更加容易进行。进行网络诈骗只需要一台电脑,会一点打字就可以进行一些诈骗活动了,稍有技术一点的也只需会一点创建网页、制作表格罢了,同时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空间,每个人的信息都可以造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网络,并没有真正接触,犯罪分子作案后所留下的只是网络上的一些对话或是一些已经放弃的网页,得不到实质的证据,受害者也指认不出诈骗者的真实身份或是模样,这就让犯罪者有了逃避法律处罚的可能。犯罪活动隐蔽性强,犯罪手法简单,容易进行,这些特点都让诈骗者们不愿离开网络这片实施诈骗犯罪的“天堂”。

其二,犯罪成本低,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在网络诈骗犯罪中,诈骗者们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勾出一张精美的“大网”,并不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的花费,最简单的诈骗工具就是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同时由于网络的“无国界”,传播速度快、便捷,传播范围极其广泛,欺骗者更乐衷于通过网络进行诈骗犯罪,因为这意味着在网络这个大海里,广撒网可以捞到更多的“鱼”,犯罪活动所获得收益的可能性更大,也更多。这几年的网络诈骗犯罪开始呈现国际化,受害者不在只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网络用户,而是多个国家地区的用户,通过网络实施的诈骗犯罪使得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用户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二、网络诈骗犯罪的原因

网络诈骗犯罪是传统领域的诈骗犯罪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延伸,其形成既有着因为网络技术发展的本身原因,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一)犯罪人主观认识错误,价值取向扭曲

犯罪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产物,是行为人在其犯罪心理和意思选择与决定后外化的结果。在2001年的时候,曾发生过一起较早且影响很大的网络诈骗案件,在美国纽约,一名精通计算机叫亚伯拉罕的32岁男子,利用图书馆的几部电脑,成功“克隆”出那些富人的身份,然后破译出他们的信用卡卡号和他们在投资公司和经济公司以及银行的账号,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亚伯拉罕几乎如出一辙的进行诈骗活动,诈骗金额高达数千万美元。[4]此案影响极大,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诈骗犯罪,且其中犯罪人亚伯拉罕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才,但对于该犯罪行为,他明知这种行为会侵犯他人权益,却仍积极追求所获得非法利益。在主观认识上,亚伯拉罕表现出直接的故意,在行为意志上,积极主动,从犯罪人针对富人进行的诈骗行为,可以看出,该人在价值取向上已经扭曲,有所谓“仇富”心理,在这些因素的主导下,亚伯拉罕开始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疯狂的犯罪敛财行为。网络诈骗犯罪的出现并迅速增长,与诈骗者们自身的主观意思密不可分,犯罪人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目的,他们对于选择网络作为工具,通过欺诈的手段来进行诈骗,不仅是因为网络这个适宜的犯罪环境,更多的出自自身的主观认识错误,他们想要通过网络诈骗谋取暴利,不劳而获,非法占有他人公私财物,又相信在网络上犯罪不会留下证据,可以逃避法律追究。诈骗犯罪人员的价值观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已经发生了扭曲,从其它一些关于网络诈骗犯罪的研究中,有些犯罪者一般有着“以财富论英雄”和拜金的价值取向,他们希望赚大钱,却又不想劳动,在其主观认识错误和扭曲价值观的影响下,不少人剑走偏锋、以身试法。

(二)法律的不健全

法律发展总是受制于社会的进步,并且具有滞后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于网络犯罪的规定比较粗鄙,难以适应打击和防控网络反罪的需要,同样这也是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在制定现行刑法时,我国互联网刚刚起步,对于网络诈骗犯罪没有专门规定,对于网络诈骗犯罪的认定、犯罪数额、犯罪形态等细节问题也没有规定,没有考虑到网络诈骗犯罪存在的特殊性。立法的滞后性,导致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影响了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时网络诈骗犯罪发生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司法机关对于侦查、取证、定罪量刑方面缺乏重视以及技术知识。法律的不健全,侦查手段的落后,以及由于网络诈骗案件管辖权的模糊,都为犯罪者逃避法律追究提供了便利,一旦这些诈骗者们发现存在可以逃避法律追究的犯罪方式,那么势必该类犯罪的数量迅速增长。

(三)网络技术存在漏洞,网络管理比较松散

一种犯罪的出现或是存在,总是需要适合其发展的“土壤”的,网络诈骗罪之所以如此的增长迅速,是因为网络技术的漏洞和网络管理的松散,为它提供了良好“生长”条件。网络本身技术上得出漏洞多数来自网络操作系统的缺陷,也有来自网络协议上的缺陷,等等。这些技术上的漏洞给诈骗者在实施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如黑客在网络上创建免费浏览网页却附带病毒入侵用户电脑,获得用户信息进而实施诈骗等。管理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相联系而产生的,可以说,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必然有管理,然网络作为一个无国界的虚拟空间,也是一个人类活动繁盛的空间,自然是需要进行管理的,但由于网络管理的局限性,网络管理机构的松散,犯罪者们从中间总能寻找到漏洞,从而实施犯罪活动。

三、预防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

犯罪预防是犯罪学以及整个犯罪科学的最终归宿,是研究犯罪现状,特征以及原因的最终目标。犯罪预防有利于避免和减少犯罪,,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关于预防的概念,比利时的一位学者曾是这样定义的,“预防,是指国家或地方组织及社会团体,通过消除或限制致罪因素及对孕育着利于犯罪机会的物质及社会环境的恰当管理,已达更好的控制犯罪的目的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5]而同对于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和特征以及存在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于网络诈骗的预防进行讨论:

(一)针对诈骗犯罪人群,加强法制教育预防

网络诈骗犯罪的犯罪人群在主观上出现认识错误,以非法占有他人公私财物为目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对症下药,加强他们的法制教育,从而进行预防。现在网络诈骗犯罪的犯罪人呈现第龄化的特点,我们对此,要特别注意,对于这些犯罪人,我们不仅需要在他们的主观认识上加以纠正,加强法制教育,而且需要向他们教授正确的价值取向,防止其继续犯罪的可能,这方面,我们可以从监狱改造方式上入手,即对该类犯罪人进行引导教育,区别教育,针对性的纠正,也可以从社会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有时从事诈骗活动的人,多数智商是较高的,我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引导,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对于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犯罪的犯罪人,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从源头上预防,即加强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二)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增进国际司法合作

与网络诈骗犯罪作斗争,立法和司法是不可轻视的手段,从某方面而言,预防网络诈骗犯罪更主要的措施是刑事立法与司法的专门性预防。因而,针对现在有关现行法律,结合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与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致罪原因和借鉴外国国家的经验来完善立法,同时加大侦查技术手段的运用力度,提高案件的侦破率,也要针对网络犯罪的无国界化,加强国际间对网络诈骗犯罪的司法合作,进一步构建一个完善的预防体系。同时通过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等方式解决网络诈骗犯罪中涉及道的法律实物问题,如犯罪金额的确定、犯罪管辖、犯罪完成形态等,以期达到增强关于网络诈骗犯罪在实践中的执法力度。由于网络诈骗犯罪通常是跨地区、跨国家作案,调查取证难,成本高,管辖权交叉,因此,对于预防网络诈骗犯罪,我们不仅在国内要加大各地公安机关的协作办案力度,建立侦查系统信息共享机制,互相通报案情,实现侦查资源共享,共同合作打击网络诈骗罪。[6]而且,对于跨国家的网络诈骗犯罪,我们应该展开国际间的司法合作,加强执法合作,共同打击和预防跨国性网络诈骗犯罪。

(三)强化网络安全管理,提高网络技术水平

强化网络安全管理,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单位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网络监督分工,减少职能交叉重叠,落实监督责任,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其次要转变监管观念,建立适合社会发展要求和经济建设的监管工作机制,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及时研究,作出合适调整;第三,重要的是要加强监管部门同行业单位的合作,加强行业自律,共同抵御和预防网络诈骗犯罪。对于网络技术本身,我们可以特别注意网络扫描监控技术、数据指纹技术、数据信息的恢复、网络安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来保障对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和取证,这样就势必能加大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从而对诈骗者们起到震慑作用、减少犯罪。

结语

对于网络诈骗犯罪,它是一种新型的犯罪,是一种利用高新技术的犯罪,每当高新技术的发展,就会带来犯罪方式的变化,就会出现不同的犯罪特征,加大打击犯罪的难度,从犯罪学角度而言,我们通过研究网络诈骗犯罪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原因,就是为了是更好的打击和预防该犯罪,对于目前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和预防,我们需要综合治理,多方面合作,不仅需要法律作为后盾,网络技术与网络管理作为支持,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作为引导,更需要全体网民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正鸣.网络诈骗犯罪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73.

[2]王丽云.网络诈骗:类型与特点[J].农业网络信息,2008(11).90.

[3]冯前进.浅议网络诈骗犯罪的遏制对策[J].问题与对策,2008(04).33.

[4]袁桂荣.试析网络诈骗犯罪的类型[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07(02).32.

[5]郭俐.惩治网络犯罪需预防先行[N].检察日报,2008(03).003.

网络犯罪范文第5篇

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型的智能犯罪。在侦查网络犯罪中,除了应借鉴侦查传统犯罪的方法外,更应探索新的侦查途径,采用新的侦查方法。首先,应想方设法获取网络犯罪案源;其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初查;第三,在网络犯罪现场勘查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方法取证外,还应重点对与网络犯罪相关的电磁记录、命令记录等网络证据进行搜集;最后,应依托网络采取切实可行的侦查措施。

【关键词】网络犯罪;案源;勘查;侦查措施

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利用网络专门知识,以计算机为工具对存在于网络空间里的信息进行侵犯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①“网络犯罪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网络空间的计算机犯罪案件每年都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速度增长,其所造成的损害远远大于现实空间的犯罪......”②按照《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的推测,20__年以后,全球使用因特网的人数将以更加惊人的速度发展,预计至20__年全球因特网用户将达7.65亿。网络犯罪具有极强的跨国性、专业化程度高、隐蔽性强、取证困难,而且犯罪主体年轻化,犯罪分子常常连续作案,造成的社会危害后果十分严重。对网络犯罪侦查的研究,目前在中国大陆基本上仍处于空白状态。实际部门办理此类案件尚无理论指导,因此,对网络犯罪侦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说,侦查网络犯罪一方面应借鉴侦查传统犯罪的方法,另一方面应针对网络犯罪的特点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网络犯罪案源的获取

网络犯罪跨跃物理与虚拟两大空间。网络犯罪与发生在物理空间里的犯罪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突出特点之一便是犯罪行为难以发现及被害人不愿举报。这一特点决定了要发现网络犯罪是相当困难的。鉴于此,则极有必要探寻获取网络犯罪案源的方法,否则,无案源,侦查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获取网络犯罪案源,除了采用传统的发现案源线索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建立网络系统发现犯罪。

即从各个要素入手,建立一个完善的获取犯罪信息的网络系统,通过此系统搜集案源线索。首先,从组织要素考虑,组建反网络犯罪机构。其次,从意识要素入手,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第三,为系统的顺利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第四,在满足有关要素的基础上,使系统运行起来,通过该系统搜集与网络犯罪有关的线索。如,国际刑警组织与美国的AtomTangerine公司合作,建立反计算机犯罪情报网络,该网络可以收集计算机及网上犯罪活动的情报,特别是犯罪分子即将攻击的目标和他们可能使用的手段。③我国可以参照国际刑警组织的做法,在国内建立同样的网络系统。

(二)通过科技手段监视获取。

即由控御主体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建立跟踪或搜索系统实现对网络犯罪的监视,通过监视发现案源。如,韩国警方于20__年7月份成立了“网络犯罪对应中心”。该中心利用实时跟踪和事件分析等先进搜查系统严密监视网上犯罪,并及时加以打击。中国大陆于20__年2月26日面向全国发行了全国首款互联网净化器软件“网络警察110”,通过这一技术手段可以截堵互联网上的、色情、暴力等有关信息。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旗下的AtomTangerine公司研制出一个名为“网络雷达

"的程序,可以监视计算机及网上犯罪活动。④又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FTC)建立一个特殊的因特网研究室,

该研究室通过搜索机器人(这是一种可自动搜索因特网可疑内容的技术)等先进技术对网上广告进行全天24小时监控,通过监控可以及时发现网络欺诈的种种迹象,以便实现及时打击。⑤再如,美国联邦调查局于20__年研究并设立了打击网络犯罪新系统。此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一个是“信息搜集系统”,该系统将帮助联邦调查局依据《外国情报侦察法》的规定,为窃听活动建立一个“灵活而即时的信息搜集基础”;另一个是名为“数字风暴”(Digital

Storm)的信息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使联邦调查局经法庭授权之后,对电话和手机的传输信息进行过滤和检查;第三个系统是“企业数据库”,据此系统联邦调查局可以通过一个保密的全球网络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

同时,美国为此新系统的建立投入了7500万美元。上述相关做法均值得借鉴。

(三)通过设立打击网络犯罪网站获取信息。

即设立一个专门用于打击网络犯罪的综合性网站,

此网站既有新闻、官员讲话、法律文本和司法部门的其他报告,也有关于调查黑客、盗版、加密以及国际网络犯罪情况的信息,还可在网站上设立举报栏目,相关人可以在网站上举报网络犯罪的种种情况,而管理者通过对有关信息的分析从中发现犯罪线索。

(四)通过组织“浏览日”活动发现案源。

即让执法人员和消费者团体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在网上搜寻某一特定种类的犯罪活动,通过搜寻发现线索,进而集中力量予以打击。那些网上案犯所用的技术手段同样可为执法人员利用来跟踪追捕及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如,20__年春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搞了一次针对“迅速致富”诈骗的搜寻浏览,28个国家的150个组织参加了这次最大的国际执法活动,主要目标是打击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连锁投机诈骗、贸易和投资机会诈骗、在家工作诈骗以及欺骗性的当日买卖活动。联邦贸易委员会号召了几十个国际组织,包括挪威、巴西、澳大利亚、香港、日本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及国际消费者组织,连同美国许多联邦机构、49个州级和地方消费者保护组织都参加了这次浏览活动。结果搜寻了一千六百多个涉嫌进行“迅速致富”诈骗的网站,所用招牌形形,如“装信封每周赚5000美元、做邮售生意每天赚4000美元、经营虚拟商场保证一年净赚20万美元”等等。这次搜索活动众多特点之一就是提供一个带密码的网站,为参与活动的执法人员和消费者保护机构一步一步地提供搜寻指南、目标网站描绘、建议采用的搜索引擎及关键词等。这个带密码网站让浏览者能够将发现的可疑“迅速致富”网站的信息直接输入在网页表格中,然后发给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数据库。发现了可疑网站之后,有关机构联合签发了一个警示邮件,发给网上骗子,警告他世界上的执法机构和消费者保护机构正在打击跨国界的欺诈活动。一个月后,再次进行搜寻检查可疑网站是否停止了非法活动或关闭了网站。对那些不思悔改的网站,执法人员将深入调查,并对其实施法律制裁。

(五)通过互联网欺诈投诉中心发现案件。

即针对网络欺诈日益突出之状况,成立专门的互联网欺诈投诉中

心,建立消费者投诉数据库,通过投诉发现线索。这与物理空间里的投诉活动一样,所不同的只是网络犯罪中的欺诈举报可通过网络投诉的形式进行,相关的接报主体可建设消费者投诉数据库,以便尽可能多地获取有关情况。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建立的“消费者哨兵”投诉数据库,在1999年就收到18600条互联网欺诈投诉。20__年5月,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还共同创建了一个专门监督互联网欺诈行为的网站

消费者和商业企业可以利用这个网站进行投诉,报告他们受到的网络欺诈。总检察长珍尼特.雷诺(Janet)在对成立这个网站发表评论时称,政府需要更加有力的工具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对于互联网欺诈一类的行为,最有效的监督手段莫过于成立一个互联网欺诈投诉中心,就象司法部现在创建的这个网站。雷诺认为,成立欺诈投诉中心将会使司法行为在各个层次上得到全面的执行,包括联邦政府、各个州以及地区。联邦调查局的局长助理鲁宾.加西亚(Rubin

Garcia)也表示,用户可能利用这个投诉中心将任何欺诈行为诉诸法律,他们可以向地区法院投诉,也可以向州和联邦法院投诉,他们甚至可以向外国的司法部门进行投诉。该中心将把他们的投诉资料保存起来并进行分析以决定采取何种回应措施。近年来,网上购物人数和金额与日俱增,有观察家预言,网上年消费额将从1999年的150亿美元猛升至20__年的780亿美元。面对这一局势,建立“消费者哨兵”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发现网络欺诈犯罪活动的手段。

(六)利用专门工具对黑客行为进行监视,从中发现骇客犯罪线索。

这是针对黑客行为在网络犯罪中占居极其重要的位置而提出的一种发现线索的方法。即针对黑客行为在网络犯罪中所占的比例高,因而控御主体发明并利用一种或几种专门工具对黑客行为实施监视,通过监视及时发现骇客作案的有关情况。如,美国当地时间20__年4月3日,互联网安全顾问布鲁斯.斯奇奈尔(Bruce

Schneier)推出一种新型的监视黑客活动工具。利用这种工具,位于加利福尼亚和弗吉尼亚州的分析人员可对互联网黑客的行动进行一天24小时的监视。一旦发现某个网站出现异常情况,例如有黑客进行攻击,那么这些分析人员就会通知网站经营者和用户,对可能的黑客攻击采取行动,并帮助网站和用户采取安全防范措施。这种新型工具的用户之一Conxion公司称,这种系统非常有效,最近还帮助该公司防范了一起黑客入侵事件,据称是在黑客暴露出进攻企图的10分钟之内就被该安全工具发现。⑥

随着网络犯罪情况的变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用于获取网络犯罪案源的方法也将日益丰富多采。

二、网络犯罪初查

和侦查其他案件一样,在决定立案侦查之前应当进行深入细致的被查工作。被查,是指对所获取的案件线索进行立案前的审查。初查不是仅仅体现在对各种材料、资料的审核,还应是针对案件线索特征,采取不同对策,依据相关的法律开展的多种多样形式的调查。被查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对相关线索的消化和筛选,并通过相关途径及时将被查结果反馈出去。二是通过初查获取网络犯罪分子的犯罪证据,扩大线索,为进一步的侦查工作提供依据、奠定基础。

案件初查工作,要做好以下环节:

(一)线索的筛选

这是初查工作的前奏,是对发现的网络犯罪线索、材料、资料进行审查,判断是否存在犯罪事实,决定是否需要调查

。网络犯罪的线索来源比较特别,其特别之处在于相当多的网络犯罪线索是利用技术手段通过网络获取的。不管是通过何种手段获取的线索均应采用传统的方法,并借助网络技术去筛选,至于谁先谁后,谁重谁轻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具体说来,网络犯罪案件线索的筛选主要要解决以下问题:1、对线索、材料、资料进行分析和审查,以初步判明线索存在的可能性和案件的性质,以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初查。2、结合对各种线索的比较和分析,选出重点,确定薄弱环节或调查目标,找出入手的关键部位,然后开始初查工作。

(二)侦查计划的拟定

网络犯罪初查阶段的主要

任务是通过初查弄清是否确有犯罪存在和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从而确定案件是否能够成立,同时通过初查及时获取犯罪证据为立案创造条件。为保证初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就有必要拟定计划,围绕前述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网络犯罪初查工作计划是基于有组织、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之目的而制定的,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确定初查的具体内容和急需的主要证据。2、弄清是否涉及跨国联合侦查、国际协查和域外取证等问题。3、因事因人确定好初查的方法、步骤和相应的措施。4、对初查中可能涉及的或可能遇到的专业性知识及有关法规、政策性规定进行初步了解。5、选择好初查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初查矛头所指。6、安排好人员的配置和使用及必需的物质保障。7、考虑从何处聘请计算机网络专家或技术人员来现场指导。8、明确注意事项及有关工作纪律。

(三)秘密调查

秘密调查是网络犯罪案件初查的主要工作。即要求侦查主体针对网络犯罪案件本身及有关问题,在不被嫌疑人、被调查人察觉的情况下,侦查人员通过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意图或行为,麻痹迷惑被调查人而收集情报和密取证据。网络犯罪的秘密调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隐蔽性。侦查主体的调查活动相对被调查者而言处于一种隐蔽状态。2、策略性。网络犯罪是一种智能型犯罪,犯罪主体多具有较高的智力、知识水准,侦查与反侦查乃是双方智力能力的较量。因此,要求秘密调查要有策略性,而秘密调查本身就是由侦查人员在这场智力较量中所采取的重要策略。3、科学性。秘密调查向侦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既进行调查又相对隐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思维、动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之上。推测某一事实是否存在要符合逻辑原理,判断嫌疑人行为性质要动用法律规定,采取的侦查谋略离不开心理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另外,网络犯罪具有突出的专业性、技术性特点,只有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常识和有关网络知识,才能使秘密调查的方向、方法符合实际。4、灵活性。灵活性是秘密调查的灵魂,要贯穿秘密调查工作的始终,只有因案、因人、因地、因时开展秘密调查,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提高成功率。

网络犯罪的秘密调查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传统式的秘密调查。包括:通过委托实施;通过便衣查访;通过改变身份进行等方式。二是网络式的秘密调查。主要是通过网络监控、跟踪等进行秘密调查。

三、网络犯罪现场勘查

网络犯罪是一

种对存在于虚拟空间的信息进行侵犯的行为。尽管这种行为侵犯的只是肉眼见不到的比特,但犯罪分子在实施侵犯行为的过程中却必须使用电子计算机等物理设备,这些物理设备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物理空间,因而网络犯罪同样有明显的犯罪现场,而且大多数网络犯罪现场是有勘查价值的。在我们发现网络犯罪线索后,只要有条件(知道用来实施犯罪行为的计算机等设备所在的空间)就应想方设法对犯罪现场进行勘查。

(一)临场初步处置

当具备赶赴现场的条件后,侦查人员应尽快行动。临场后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封锁现场,进行人、机、物品之间的隔离。

要对现场实行人、机隔离,人、物隔离。将现场内所有人员迅速带离现场,并立即检查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重点是书面记录、通讯工具、磁卡类可以读写的卡片、磁介质(软盘、光盘等)。有关人员在滞留检查期间,不能与外界进行联系。

2、加强现场保护。

迅速派人看管配电室,避免发生突然断电导致系统运行中的各种数据结果丢失;看管现场上以及现场周围的各种电信终端设施(例如传真机、调制解调器等),检查现场上及周围有没有强磁场和可以产生强磁场的物品,妥善保管各种磁介质,避免被各种磁场消磁。

3、查明现场情况,确认事件性质。

通过对受害单位或个人基本情况的了解,结合对现场上各种情况的观察和检测,侦查人员应尽快召开现场会,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所发生的事件是意外事故还是犯罪行为。对于事故,要及时向受害者讲明情况,移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对于已经判定发生了犯罪行为的,要按程序办理立案审批手续,迅速进入侦查取证阶段。

(二)采取勘查措施

在临场初步处置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迅速采取措施获取证据。

1、实地勘验

通过实地勘验收集现场上遗留的原始资料、数据参数等。勘验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和人员状况”等方面进行取证调查。这其中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取证(如:勘验手印、足迹、工具痕迹;拍摄现场照片、绘制现场图等),又包括对“网络证据”⑦的勘验。

在这里,我们不谈传统意义上的取证,而重点介绍“网络证据”的勘验问题。

“网络证据”,主要是指在硬件、软件、管理制度等方面可以反映网络犯罪行为真实情况的物证、书证及视听资料等。比如,在数据传送与接收过程中形成的电磁记录与命令记录;现场上各种系统硬件的连接状态、连接方式;屏幕显示的系统运行参数、运行结果;打印输出的结果;工作人员的日志记录等。对这些证据的勘验,常用的有记录、封存、备份、收集等手段。

记录,就是用适当的方式将现场上各种仪器设备的连接、配置状况和运行状态,各种电缆线的布线方式(串、并联方式、有无破损断裂),各种插头、插座、开关的工作状态等等情况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保存案发当时的现场状况。进而通过综合电磁记录、命令记录,当事人、知情人、技术人员的回忆,工作日志记录等方面的证据,了解系统软硬件原始状态,并通过原始状态与现场遗留状况的比较,发现各种异常现象或者推断作案人使用的作案工具、作案手法。可用于现场记录的方法包括现场照相、笔录、绘图、录像等。这些工作,有的在临场处置时已经完成,进入实地勘验以后要力求将其细化、完备化。

如,应在临场处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审查监视器所显示的任何证据,如果有必要,拍摄下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并在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切断与计算机相连的电话线或闭路线,在不会造成数据丢失的情况下,拔掉墙上的电源,一般不能用起动开关去关闭计算机。拍摄下计算机尾部的线路结构。断电前标上线路系统(用遮蔽胶带或钢笔),将端口和插槽作上标记。如果所查获的不只一个系统,应将不同的零部件分别放置,并作标记。

封存,就是对现场上可能记录有犯罪行为过程和真实情况的物品、数据等证据,采取强制性手段维持其现有状态,以备进一步的分析。封存的对象主要包括:现场内的信息系统,各种可能涉及到的磁介质,上机记录,命令记录,内部人员使用的工作记录,现场上的各种打印输出结果,传真打印件,程序备份和数据备份等等。封存当中应当注意的是:封存正在运行的信息系统,要事先做好系统工作状态、系统运行参数的记录,以防关机以后无法恢复。

备份,主要是指侦查人员对不能停止运行而又没有备用应急措施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复制,以便尽快恢复系统正常工作。备份的对象主要是:系统中的相关数据、系统日志文件等。备份当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对于磁介质中所有的数据按照其物理存放格式进行全盘复制,而不是简单地拷贝文件。

收集,就是将现场上遗留的原始资料、数据参数等“网络证据”资料进行提取、包装。收集的对象主要是:计算机软、硬件,各种输入和输出设备,调制解调器,各种操作手册,各种连接线,同时还要注意收集计算机附近遗留的可能写有计算机指令的纸片等。在对网络犯罪的物证、书证及视听资料等进行包装运输时,要注意避免静电干扰。不能用塑料包装,并将其无线电设备远离磁场放置,避免电子储存的数据丢失。保管所缴获器材的房间应有空调装置。另外,还应将立体声喇叭之类的磁源保管好,不和上述器材放到一块。

2、实地访问

网络犯罪的现场勘查当中,实地访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获取证据、发现线索的手段。实地访问的对象主要是当事人和知情人。例如:计算机操作人员,分管领导,技术维护人员等。访问内容应当根据访问对象有策略地加以变化,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内容:系统的运行状态,曾经进行过哪些操作和维修,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分管领导的思想表现;技术水平高低、分别能够接触哪些软硬件内容,如何发现系统出现的异常现象、采取过哪些处置措施等等。

(三)对证据资料进行技术分析

在前一阶段勘查取证的基础上,侦查人员可以对所得的相关证据资料(例如:磁介质、系统备份、数据备份)进行技术分析,从而发现作案人是在何时、采取何种手段、从哪些方面对网络系统进行了哪些侵害,从中选取有价值的侦查线索。目前,对相关证据资料进行技术分析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1、对比分析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将收集到的程序、数据的备份与当前运行的程序、运行结果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异常状况,进而分析是否有被篡改的痕迹。

2、关键字查询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用于对系统硬盘备份进行分析。在侦查人员所做的对现场系统硬盘的备份当中,以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指令语句为关键字进行匹配查询,查询的结果将说明是否存在这一特殊功能的指令语句,侦查人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

3、数据分析技术。

对于被作案人删除、修改的文件和磁盘数据,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恢复,或者查明文件被修改移动的时间、修改前的状态和属性。这类技术包括:

(1)被删改、破坏数据的恢复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磁盘操作技术和电磁学技术,将被删除、破坏的数据进行一定程度的恢复。这对于克服由于作案人故意毁灭证据而制造的困难有着重大意义。

(2)残留数据分析技术。

文件存盘以后,实际的长度要小于或等于所占用的簇的大小,空出来了这部分磁盘空间中会保存有原来存储的某些文件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原来磁盘上存储的内容。

(3)文件“指纹特征数据”分析技术。

在每个文件的尾部均有一些记录该文件生成信息的数据,伴随着文件的修改而变动,这些数据也就是该文件的指纹特征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判断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和修改次数,这可以帮助侦查人员判断作案时间。

4、文件内容分析技术。

在某些软件运行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记录软件运行状态和结果、数据操作过程的文件。例如:临时文件(.

TMP)、备份文件(.BAK)、交换文件(.SWP);WIN95的“文档”菜单当中记录了使用过文件名称;IE、NETSCAPE等网络浏览工具的书签簿、地址簿当中记录了浏览过的网络站点地址和图片内容。这些文件内容可以为侦查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

四、对付网络犯罪应采取的侦查措施

(一)深入调查

通过初查与现场勘查之后,如果确认所发生的事件为网络犯罪,那么就应进一步深入进行调查工作。顾名思义,深入调查是在实地访问的基础上展开的。深入调查的访问范围比实地访问的范围广,所采用的访问方法比实地访问更加多样化。在深入调查过程中,除应对实地访问中访问过的有关人进行更深入的访问外,还应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继续寻找访问对象,获取更多更全面的情况。这时的访问对象就不能局限于现场及其周围,有时可能要跨省、跨区或跨国对有关人进行询问。深入调查的方法更灵活,更多样。有时可以公开调查,有时可以秘密调查;有时可以以侦查人员的身份进行询问,有时则应化装前往某一地区、某一单位展开访问;有时可采用传统的调查法,有时则可以利用网络展开网上调查。

(二)利用网络耳目

为了对付网络犯罪,我们应在上网的人中物色对象,并把他们建为耳目。这些耳目同样可分为控制耳目和专案耳目。建立耳目的方法与在物理空间里建立耳目的方法相同。当发现网络犯罪时,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控制耳目获取情报,另一方面可动用专案耳目接敌,发现线索。

(三)化妆贴靠

即执法人员将自己扮成黑客、青少年或其他需要的假身份来接近罪犯,通过网上聊天、谈生意等方式贴靠犯罪嫌疑人,或诱其犯罪,或发现线索,收集证据并最终将其逮捕。如,为了对付网络犯罪,美国警察建立了“刺板”(stingboards)——由秘密警察运营的电子公告板。它采用的是与秘密警察抓获者或贩毒者非常类似的方式,在线警察扮成黑客、青少年或其他需要的假身份来引诱罪犯,收集有关的证据并最终将其逮捕。

(四)监控追踪

对于作案人在案发以后仍不断侵扰网络系统的案件,在做好重要数据隔离保护的前提下,采取“外松内紧”的方式,利用先进的工具,借助监视系统,监视犯罪嫌疑人的行踪。有的还可以设置“陷阱”,守候非法访问者自投罗网。有时还可在其他部门的配合下,在网络上进行跟踪、追查作案人。如,韩国网络犯罪应对中心设立了专门的举报电话并通过自己的网站接受被害人的举报。接到举报后,这个中心的警官通过内部搜索系统进行监视追踪调查,直到把罪犯捉拿归案,或采取防范措施,防止恶性电脑事故的发生。1999年7月,警方利用这种方法抓获了2名攻击网络证券公司、制造虚假股价、进行网络欺诈的黑客。9月,他们用同样的方法又将利用网络募集巨额原始股份、进行诈骗活动的犯罪分子缉拿归案。又如,20__年7月国际警察机构与一家位于硅谷的安全公司合作,创建一个监控预警系统。一方面通过这个系统搜集情报,向企业预警;另一方面利用系统对网络进行监控向警察提供侦查线索。

(五)以黑制黑

对于黑客犯罪,办案人员可以借助“黑客力量”去对付。以黑制黑是对付黑客犯罪的有效措施。这里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以黑制黑的运作方式及此项措施在对付黑客犯罪中的作用。20__年夏天,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始了一项计划:利用喜爱电脑的年青人来挖出那些藏于互联上的黑客,JOHN就是他们吸收的一员。JOHN,男,21岁,生活于宾夕法尼亚州小城BEAVER。十几岁时,他就创立了网站,专门供黑客们其网上的攻击行为及技术。此网站一度很有名气。越来越多的黑客访问他的网站,并在此公布自已的行为。不久,JOHN就成为了黑客圈子中很有名气的人,甚至有了一定的权威性。他也由此对设备的使用,攻击目标的选择,代码名称及攻击手段等有了深入的研究,并以所实施的几次成功行动成为了黑客中的名人。数以千计的聊天室自动跟踪和保存着他与网友的对话与交谈。直到后来,当他看到了黑客行为的不良后果之后才幡然悔悟。

他决定把变成一家计算机安全公司,从帮助那些黑客转向反对他们。99年,美国互联网零售公司的计算机系统被黑客攻破,300000多名客户的信用卡号被盗。美国联邦调查局也无法处理这类浪潮般的黑客行为,于是转而向JOHN求助。FBI经常需要持续几个月,有时甚至是几年的工作对于JOHN来说,一般在一些聊天室呆上几天就可以解决了。JOHN以自已特有的方式对付不同的黑客,通过熟人,在聊天室里开开玩笑,听取别人的议论,通过他那资料纷繁的数据库,能很轻易地发现那些使用假名的网络罪犯。⑧

(六)进行多方协作

对付网络犯罪的协作是个多层面的协作,它涉及到地区性与国际性的协作问题。地区性的协作问题与侦查其它类别的案件一样,这里不加叙述。而国际性的协作是侦查网络犯罪特有的东西,这里重点述之。

国际协作主要包括:通过生成一组定义良好的最小限度的法规来防范非法行为;通过生成一组定义良好的国际性最低限度的法规,来定义在全球范围内应被并应受到惩罚的非法内容;鼓励各国为Internet访问提供商和网络服务商应负的责任制定相适应的规则;鼓励各国为有效网络犯罪制定国内法,特别是关于对计算机系统和国际性网络的搜查和扣押、证人的职责、网络线上窃听以及计算机系统的访问;提交可能的网络匿名滥用情况、安装国际性系统以便在出现匿名滥用时将匿名者查出;鼓励司法机构互相合作,特别是在国际性搜查和扣押设备时为“冻结”数据而采取的紧急措施;处理跨国的及其他国际网络犯罪的司法管辖权问题的适宜措施;对执法人员就网络犯罪及其进行教育和培训等内容,在这一系列的内容中涉及侦查的主要是跨国联合侦查、国际协查与域外取证等问题。

1、跨国联合侦查

跨国联合侦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就某个特定的跨国犯罪案件共同采取侦查活动,调查取证,缉捕犯罪人的一种侦查措施。因网络犯罪案件经常涉及多个国家,因而在侦查网络犯罪案件时常常要采取跨国联合侦查行动。联合侦查具有程序复杂和执法过程复杂的特点。从联合侦查的准备、实施过程到案件侦查终结,期间要经历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一系列的程序问题。每个步骤都要求当事国要互相紧密配合,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2、国际协查

国际协查是国际侦查协助的简称。从国际司法协助角度来看问题,所谓国际协查,是指国与国之间根据国家和互惠原则,为了查明某些犯罪事实,获取犯罪证据而互相委托代为进行一定的侦查活动的一种司法协助制度。国际协查只能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跨国网络犯罪案件国际协查通常包括提出协查请求、协查请求的审查、协查的受理和执行等三道程序。

3、域外取证

域外取证是指当事国派人前往他国获取证据。在侦查网络犯罪案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域外取证问题。对域外取证的要求十分严格,只有在特别情况下符合一定条件时才能进行。

【注释】

①对于网络犯罪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对网络犯罪概念的界定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在此,我们排斥单机行为及对网络物理设备的侵犯于研究对象之外;这里指的犯罪为犯罪学上的概念,不以刑事法典规定的犯罪为限,而以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和应受惩罚性为充分条件,刑事违法性为非必要条件。

②参见《计算机犯罪的定罪与量刑》赵廷光等人民法院出版社.20__.序。

③参

见《中新网》,1999年7月2日

④参见《中新网》,1999年7月2日

⑤参见《FTC成立因特网诈骗研究室》..com1999年6月30日11:39ChinaByte

⑥参见《新型互联网防黑客监视系统面世》.ttp://.com20__/04/0316:13新浪科技

⑦网络犯罪中所形成的新的证据形式,没有统一称谓,在此暂且称其为“网络证据”。

⑧参见《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展“以黑制黑”行动》..com20__/06/1215:53eNet硅谷动力

【出处】

《公安大学学报》20__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赵廷光,朱华池,皮勇.计算机犯罪的定罪与量刑[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__.

2、(英)尼尔.巴雷特.数字化犯罪[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美)韦恩W.贝尼特,凯伦M.希斯.犯罪侦查[M]北京:群众出版社,20__.

4、何德全.美政府成立互联网欺诈监督网站..com20__/05/0919:51新浪科技.

5、国际警察利用高科技打击网络犯罪..com20__/07/0811:44ChinaByte.

6、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展“以黑制黑”行动..com20__/06/1215:53eNet硅谷动力.

7、赴永琛.跨国犯罪对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__.

8、新型互联网防黑客监视系统面世..com20__/04/0316:13新浪科技

网络犯罪范文第6篇

依托于网络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而形形的

网络犯罪给这场变革提出了全方位,不容忽视的挑战。本文仅仅针对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犯罪的新特

征,种类,犯罪构成,未完成形态及危害结果等方面立足于刑法学的立场。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

有用于刑法理论的研究,有用于司法实……

计算机网络无疑是当今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之一。它的出现和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

联网的日益推进和迅猛发展,为全人类建构起一个快捷、便利的虚拟世界。在这个空间里也有它的

黑暗的一面,网络诈骗犯罪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 形形的网络诈骗犯罪

网络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拟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

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正是由于网络诈骗犯罪可以不亲临现场的间接性特点,表现出形式多样的

网络诈骗犯罪。

1. 利用网上拍卖实施的诈骗犯罪

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今日公布的《扫荡网络诈骗》报告中,调查数千宗网络投诉案件中,其中网

上[拍卖名列榜首,占总数的78%之多。受害人大多中付款后或收不到商品或收到的商品不如卖主

所承诺的那样值钱,或者干脆一文不值。

2. 利用Modem拨叫国际长途的诈骗犯罪

犯罪行为人诱使上网者下载一个“浏览工具”或者“拨号器”,以便免费登陆。而所谓

“拨号器”就会悄悄切断Modem的当前连接,转而通过拨通一个国际长途号码连接上互联网。这

样,用户会在不知不觉中损失一大笔电话费。

3. 利用互联网骗取信用卡的诈骗犯罪

有的网站允许你免费在线浏览片,不过你必须提供信用卡号码以证明你已经满18岁。然而,

当你打开它却有一大堆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是套收费的。《环球时报》2001年3月20日报道了美国新

月出版社集团利用旗下的网站,以免费浏览做幌子,骗去网民1.88亿美元。而主要用的行为就是

骗取网民的信用卡号进行诈骗。

4. 利用互联网提供特许权的诈骗犯罪

犯罪行为人在向投资者提供经营特许权时,有意隐瞒相关情况进行诈骗。通常以其中商业机会和特

许产品展览做诱饵。譬如说,有的提出低价出售数以百万计的电子邮件地址名单,而有的则提供收

信人的服务器号码,但实际中:提供服务器的号码是违反网络规定的,而所谓的电子邮件

地址不是失效的就是错误的。

5. 利用互联网进行多层次销售和传销的诈骗犯罪

种类诈骗花样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利用网络电话兜售一些非法或欺骗性的投资产品;有的则把定价

过高的为房地产提供保证底风险债券作为风险普通的一般债券来推销;也有的在网络上刊登启事要

求应征者花大笔的钱买回某种生产资料,生产出商品后,公司负责回收,却又以“质量不达标”等

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回收,从而使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

而所谓的多层次销售一般宣称“你可以通过自己以及你所发展的下线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来赚

钱”。其实商品或服务不过买给了和你一样的销售者。那么,你通过什么来赚钱呢?

6.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旅游休假以及医疗保健商品及服务的诈骗犯罪

犯罪行为人宣称“你可以参加一次豪华旅游,并提供许多打折的附加服务”。实际上这全是谎言,

就算成行的话,你也得因为那些“附加服务”损失不少钱。

而所谓“一般药店没有的东西,可以包治百病”的医疗保健商品。你相信吗?不过对于那些身患绝

症,生命垂危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相信的,哪怕一点点希望。但这不过是一个骗钱的老把戏

而已。

除以上几种网络诈骗犯罪外,还有里用互联网进行的中大奖诈骗犯罪,以及利用互联网提供商业机

会,投资的诈骗活动。针对网络诈骗的种种方法,类型,网络诈骗就有了自己的一些新的特点。

二.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

网络诈骗罪和其他类型的诈骗罪取的财物的方式不同,一般的诈骗活动,行为人与一定自然人

之间有一定的意思沟通,即“人——人对话”,而网络诈骗罪则不然,行为人更多通过“人——机

对话”的方式,达到初步目的。正是由于人机对话的技术特点,决定了网络诈骗罪具有一些独特的

特点:

1. 犯罪方法简单,容易进行

网络用于诈骗犯罪使犯罪行为人虚构的事实更加逼近事实,或者能够更加隐瞒地掩盖事实真相,从

而使被害人易于上当受骗,给出钱物。

2. 犯罪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

犯罪行为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形式极为精美的电子信息,诈骗他人的财物,并

不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着手犯罪的物质条件容易达到。

3. 渗透性强,网络化形式复杂,不定性强

网络发展形成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即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的界限,使得行为人在进

行诈骗他人财物时有极高的渗透性。网络诈骗的网络化形式发展,使得受害人从理论上而言是所有

上网的人。

4. 社会危害性极强,极其广泛,增长迅速

目前,世界各国的网络用户数以千万计,仅中国网络用户2250万人,通过互联网进要比以传统方

法进行诈骗大的多。而且,由于这些犯罪的受害者分布广泛,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危害。并且,

网络诈骗犯罪发展特别迅速,日本2001年计算机与网络犯罪的检举状况中,利用互联网诈骗的

1999年为3 3件,而2000年为198件,到了20001年巨增到671件。是所有网络犯罪中增长最快的一

个。

三. 网络诈骗犯罪的构成特征

1. 犯罪客体

现实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都能在网络得到体现,就网络诈骗犯罪所侵犯的一般客体而言,自然是为

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人所侵犯的一切社会关系。但是应当看到互联网是靠电脑的连

接关系而形成的一个虚拟空间,它实际并不存在。就互联网来说,这种联接关系是靠两个支柱来维

系的,一个是技术上的TCP/IP,另一个是用户方面资源共享原则。正是这两个支柱,才使得国

界,洲界全都烟消云散,才使得虚拟空间得以形成。笔者认为,这里的网络诈骗犯罪侵犯的是复杂

的客体,网络诈骗犯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应是网络上信息交流于共享得以正常进行的公共秩序。而

其所侵犯的直接客体应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应当指出,利用互联网进行的骗情骗色不属于本罪。

2.客观方面

表现为违反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利用互联网实施了诈骗行为。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是

本罪行为的两种并列选择形式,只要实施其中一种行为。便可构成本罪。至于采取什么方法虚构事

实或隐瞒真相,法律未作限定。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同样可

以构成本罪。

2001年2月15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法院开庭,审理了“中国网上诈骗第一案”。犯罪行为人

叫刘剑,该犯从2000年4月以来,在“雅宝”拍卖网站上有假名字虚假信息,自称有便宜的

“摩托罗拉”、“诺基亚”二手手机出售,其价不到新手机的一半。而在收到货款后,刘剑却不给

求购者发货。他利用这种方法从山东、江苏、福建、山西、内蒙古共骗得13350元,用于个人消

费。

本案事实虽然清楚,案情简单,但是由于涉及对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殊的商业运营方式的

认识和判断,法院在首次开庭时,并没有当庭宣判。

本案中,客观方面有两个特征:一是工具特征,犯罪行为人利用了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二是

行为特征,犯罪行为人刻意用里假名字隐瞒真相,虚假信息来虚构事实。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

骗取被害人的信任,使其“自愿地”交出财物。表面上看,被害人交出财物是“自愿的”。其实这

是由于行为人的欺骗行为 所引起的。如果被害人了解事实的真相,决不会将财物交给对方的,所

以“自愿地”交出财物并非被害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犯罪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从网络诈骗的具体表现来看,犯罪主体大

多为14岁至40岁左右的年轻人,并且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但是不能认为具有网络知识的人就是

特殊的主体。按照我国刑法学界通行的主张,所谓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

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的资格,地位或者状态。通常将具有特定职务,特定业务,具有特定法

律地位以及具有特定人身关系的人视为特殊主体。我国虽然给一定拥有网络专业水平的人发放网络

工程师证或给其相应的职称,但从网络诈骗犯罪的案例来看,一部分只有简单的网络知识。同时,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网络知识。网络诈骗犯罪越来越多,用具有专业知识的标准

是不确切的。

《法制日报》评出2001年的世界是十大案件中第三个是,纽约破获网络诈骗大案。报道说。这名

叫亚柏拉撼阿布拉达的32岁男子,他精通计算机,年轻时多次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被判过

几年刑。他诈骗的目标是金融,企业界巨头,阿布拉达利用当地图书馆的几部电脑,成功“克隆”

了那些富人的身份,然后成功破译了他们的信用卡号和他们在几家投资或经纪业公司以及银行的账

号。在长大6个月的时间里,阿布拉达几乎如出一辙地进行诈骗活动。警方估计,阿布拉达至少诈

骗了千万美元!由于涉及数额巨大,影响范围广泛,此案成为高科技领域里一起突出罪案。

在本案中,犯罪主体阿布拉达现实意思上只是个自然人,虽然他拥有精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但是

这不非所有网络诈骗犯罪的共性。而且犯罪主体的年轻化是显而易见的。

4.犯罪的主观方面

网络诈骗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间接故意和过失

不构成本罪。在本罪中,犯罪行为人具有明显的“非要侵占不可”的念头。这表明犯罪主体具有明

显的犯罪故意。而且,这种故意常常是直接的。并显示了极强的主观故意。

四.网络诈骗犯罪未完成的形态

1. 关于实行行为的着手

犯罪的着手是区别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界限,它是指“犯罪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

罪的实行行为”。那么在网络照片罪领域,实行行为何时或何环节开始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将

现实性环节行为排除在外。原因在于:第一,现实性环节行为不具有实行行为的特点。实行行为的

着手,也就是开始实施刑法分则的具体构成要件行为。判断它时,既要考虑法律规定的具体罪状,

还要考虑实行行为的内容及形式。这个阶段的行为,通常是为虚拟性环节的行为创造条件,更符合

犯罪预备行为的特点。第二,将现实性环节作为实行行为有违立法精神。网络诈骗罪中,行为人一

般是骗得受害人的信用卡号和受害人的具体地址,但是这不宜作为犯罪论,至少不论作为犯罪的完

成形态论处。在这时,权利人的财产并没有遭到实质性的损害,顶多受带一定的威胁。

其次,进入网络系统的初始行为也不是实行行为,尽管进入网络系统距离行为人完成网上诈骗犯罪

时间极短,有时有几秒种。但还是套正试这种行为的性质。之所以说它不是实行行为,原因在于,

该行为也不具备实行行为的性质。为了完成网络诈骗的行为,行为人一般进入特定的信息系统,在

此之前,他也许还要登陆其他具有辅助功能的信息系统。

笔者认为,只有进入特定的信息系统后实施了虚拟性环节的行为才是实行行为。原因在于:1.该行

为具有侵犯犯罪客体的现实性,如果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它就会实施完毕;2.该行为具有刑法中

实行行为的特征,是引起构成要件结果的直接行为。

2. 关于完成形态时的问题

虚拟空间的结果向现实转换在时空上还存在隔离,虚拟阶段的结果仅仅表现为信息的改动,它是否

必然损害权利人的利益,还必须依赖于行为人进一步深化行为,致使权利人的财物侵犯,可由行为

人完成,也可由别人完成,还可由工具实现。在网络诈骗犯罪中,虚拟阶段的结果是在网络上

虚假信息,而要诈骗得以进行,还在于行为人提供账号 、地址以供受害人划钱,邮寄钱财。当划

钱成功或邮寄到达时,此时就由虚拟空间转移到现实中来。如果行为人在虚假消息后,马上撤

消。而且并未有人上当受骗,这就造成虚拟性结果的消失,还原为原来的状态。权利人 也未受过威

胁,而这就说明完成形态只能在现实中。

五.网络诈骗的危害结果及一些建议

1. 网络诈骗的危害结果

英国政府义愤报告中显示,到2015年政府将无力监控一日千里的互联网发展,全国陷入无政府状

态,届时,将由一些配备高科技的犯罪集团幕后操纵国家经济。

2015年网络诈骗犯罪是否主宰全球,不管乐观还是悲观的看法。现在网络诈骗犯罪却是越来越

多,越来越严重,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伴随着网络普及化程度的提高。网络诈骗犯罪在犯

罪的形成,特点上将出现更加复杂多边的局面。

在美国连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都有过被诈骗过的事发生,而一般的消费者能不对网络诈骗倍加关

注。这也是电子商务不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析家认为,消费者和经销商可能因诈骗损失巨大,官方数字很难统计,美国一个,咨询机构今日

的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全球范围内网上被骗金额为16亿美圆。该机构还推测,随着网上支

付数额的增加,2005年一年网上损失的金额将达到57亿到156亿美圆之间。这取决于各国对反网络

诈骗技术的投入力度。网络诈骗的社会危害性相当大,它一方面对网络信息系统正常的管理和信息

造成严重的破坏,会叫人感到网上什么消息都可疑。另一方面也往往会直接严重危害其他社会的利

益,叫投资者不知所丛!网络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要从造成的经济损失来看,还必须考虑社会

影响。网络诈骗即使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大,其所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也非长大。

2. 针对网络诈骗犯罪的一些建议

第一.我国现行刑法第287条和第266条规定犯本罪基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

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犯正罪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极重罪的,处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笔者认为,对这类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①应当提高法定最低刑而处以重刑,甚至生命刑。

②建议广泛适用财产刑和资格刑。比如没收作案用的计算机设备及与之有关的一切物品,设备;禁

止犯罪行为人从事计算机网络有直接关系的职业等。笔者从互联网上一个BBS上获悉,美国联邦贸

易委员会达成一致意见,裁定一个名为赫林海伟的男子终生不得在互联网上做生意,因为他利用电

脑在线拍卖时,对25个人进行了诈骗。③建议加强国际间的司法管辖权协调,与尽可能多的国家签

定双边引渡条约,加强国际合作。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2002年4月24日表示,美国与其他12个国家

将联手多网络诈骗活动进行重拳出击,并建立一个同意的数据库,专门整编网络消费者的投诉,并

采取相关措施防止消费者再成为类似诈骗活动的受害者。我们的网络化程度虽然没有美国那样发

达,但是我过上网人数是世界第一,怎样保护消费者的网上利益,的确应该加强国际合作。④由于

在网络诈骗犯罪中,青少年比例比较大,建议对青少年在此类犯罪的主体责任年龄上可做适当降

低。

第二.建议公安机关联合文化部门以及有关部门单位对网络公司,网站,网吧进行严格监控,使得

建立完整的安全系统和管理系统,从源头上杜绝此类犯罪的发生。

第三.阵对青少年此类犯罪的增加。建议,在电视,广播。网络以及学校开设网络诈骗专题,从思

想上,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第四.未成年由于好奇是此类犯罪犯罪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建议对未成年人从金钱观,人生观上

加强教育。当然,应坚决杜绝未成年人上网,这一问题,即使家长的,也是学校的,更是社会

网络犯罪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网络犯罪主观原因客观原因防治

席卷全球的电子商务,正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面对强手林立的竞争对手,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电子商务网站,无疑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新手段。然而,正如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给企业带来利润与客户的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网络犯罪问题,使企业管理者苦不堪言。

一、网络犯罪的现状

伴随着互联网的问世及企业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网络犯罪这种新的犯罪形式也“孕育而生”。根据2002年4月7日公布的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电脑安全协会(CSI)联合举行的电脑犯罪和安全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在近500家接受调查的单位中,90%承认2001年发生过电脑安全事故,其中专有数据失窃招致损失1.708亿美元,金融欺诈损失为1.157亿,内部员工滥用网络损失5千万美元。我国至今已经发生了数千起网络犯罪,不仅涉及网字络盗窃、诈骗、贪污、间谍等案件,而且政府机关、新闻出版、金融财税、科研院所和企业专用网络都曾遭受过犯罪行为的侵害。例如,1998年4月发生在上海的网络犯罪案件,让我们触目惊心。4月4日凌晨,正在巡逻的民警在证券投资公司门外发现了一个行动鬼鬼祟祟的19岁少年,其正将自己笔记本电脑上的导线伸向大墙外的一个排水孔,而排水孔的内侧是证券业务部的控制终端插头,根据上海计算机管理检察处的调查,这位名叫章重华的少年曾在3月16、18、19日三次进入证券公司网络,复制了客户账号、资金余额等明细资料,这次入侵是想在证券公司网络中植入一个自编的密码追踪程序,以便搞到用户密码。

二、网络犯罪的主观原因

1.好奇、戏谑心理――网络犯罪发生的诱因。从已有的网络犯罪来看,进行网络犯罪的大多是公司白领青年,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恶作剧,发现某个网站防守严密,总要设法进去看看,以非法入侵企业电子商务网站为乐。正如互联网先锋人物文顿・瑟弗所说,“黑客行为就像开别人的锁、凿别人的墙一样刺激”。

2.缺陷需要――网络犯罪的深层动因。需要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因,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有的网络犯罪,如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盗窃,就是由于低层次的需求过于强烈,对感官刺激满足的追求,以及对物的强占有欲,使他们在面对环境诱惑时不考虑行为性质与后果而不惜犯罪。有的网络犯罪,如“网络黑客”非法入侵计算机系统、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电脑盯梢等,这些纯粹的网络犯罪是由于畸变的高层次需求,如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引起的。

3.贪利动机――网络犯罪的直接推动力。一般而言,犯罪动机的确立都要经过激烈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网络犯罪由于其犯罪行为隐蔽、犯罪成本低、远离被害人等特点,其心理冲突和罪恶感都很小,因此,一旦出现可趋之机就很难自制而引发犯罪。随着商业向网络的渗透,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银行的开张,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满足不良需求的刺激物,金钱与财富的欲望也被网络夸张地放大。而对于精通网络信息技术的电脑高手来说,网络就像“一个未上锁的保险箱”,偷盗就如同“从自家口袋里拿钱”。

三、网络犯罪的客观原因

1.网络安全技术投入不足。有人说过:“几乎所有的总裁在投入每一美元时都期望得知回报率是多大”,但是对网络安全的投资是无法准确计算其回报率的,而且在不发生安全意外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一个企业管理者会意识到对于网络安全的投资有产生效果,因此大多数公司都严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安全建设。长期以来企业经营者、决策层的认识都是仅仅停留在“上网拉线”的层次,而网络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往往被忽视。

2.企业管理制度空白。单一的信息安全技术远远不能真正有效地维护安全的网络,信息安全也绝不只是各种安全产品的技术堆砌和功能叠加。遗憾的是,限于大多数国内企业在安全理解、安全观念上的局限性,,尚未建立网络访问、合理使用公司系统与网络、合理使用公司电子邮件和浏览器的相关流程,从而无法有效地组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致使没有访问权的员工也可以非常容易地接触到企业内部最为机密的信息与数据,从而造成数据的丢失和机密信息的公开。

3.法律滞后。法律往往是有滞后性的,因为法律是一种经验的总结,然而,法律的滞后性在网络领域显得尤为突出。立法滞后造成的规范缺失或规范难以适用的现象十分严重。这首先表现在对网络犯罪立法的滞后出现了法律盲区,大量的网络犯罪行为即没有旧法律的约束,也没有新法律的规范,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太快,让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制定法学家所期望的完美的法律。

网络犯罪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传销;犯罪;犯罪分子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种新型的传销方式以迅猛的态势在我国横行,这就是网络传销犯罪。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传统传销犯罪的涉案人数约700万,而网络传销犯罪的涉案人数却达到了4000万,远远超过传统传销犯罪;从涉案金额上看,传统传销犯罪涉案金额约80亿,网络传销犯罪的涉案金额约60亿 [1],略少于传统传销犯罪。以上数据表明:网络传销犯罪的传播和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了传统传销犯罪,网络传销犯罪作为“后起之秀”,涉案金额逼近传统传销犯罪,且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一、网络传销犯罪的概念

我国对传销犯罪的概念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对于什么是网络传销犯罪,法律上没有明确的界定。目前网络传销犯罪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传统传销的网络版。即借助互联网推销实物产品,靠发展下线盈利,但这种模式过于明显,已被逐渐被抛弃。二是靠发展下线增加广告点击率来给予佣金回报。通过网络浏览付费广告获得积分,并由单一的点击广告发展为点击广告、收发e-mail、在线注册等多种方式并存。三是所谓的多层次信息网络营销模式。该模式的传销载体主要为购物网站。这三种类型网络传销主要通过网络购物、付费广告点击、网络游戏、金钱游戏等载体发展下线[2]。

二、网络传销犯罪的特征

(一)隐蔽性强。在传统传销犯罪中,通常整个组织是家族式的传销集体,所有成员不分男女每天吃住在一起,而且上下线之间以双方见面作为主要的联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下线人员能清楚了解自己上线和其他成员的情况,组织的隐蔽性较低。相比之下,网络传销犯罪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便利性,下线与上线之间通过网上聊天工具使用网络名称进行单线联系,其他会员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甚至根本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更不用说有深入的了解,这使得网络传销犯罪的隐蔽性大大增强。

(二)虚拟性强。在传统传销犯罪中,组织者通常使用实物进行传销,在拉人入伙时,给予其一些不具备流通性和购买性的所谓的“商品”,以掩饰其真实目的。与传统传销犯罪截然不同的是,网络传销犯罪分子,多打着电子商务、虚拟空间、网络教育等的旗帜,隐藏其传销的本质。这比传统传销犯罪更具欺骗性和诱惑性,而多数网民缺乏专业网络知识,对电子商务、虚拟空间、网络教育等高科技产品一无所知,网络传销犯罪的组织者正是利用网民的无知和对迅速致富的幻想,以达到非法敛财的目的。

(三)成本低廉。在传统传销犯罪中,组织者须要筹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来组建传销组织和控制手下的人员。相比之下,网络传销犯罪则简单得多,往往只要几台电脑和几个调制解调器就可以创建一个传销网站,而且无须购买用于传销的“商品”,只要创建几个虚拟的网络空间即可。最重要的是其管理极其容易,只要在网上消息和命令,此外,收费又是利用银行账号甚至网络银行等极为迅捷的方式进行,这些都大大节约了犯罪成本[3]。

三、网络传销犯罪蔓延的主要原因

(一)网民数量增长迅速。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截至2011年3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4.77亿[4],较2010年增加了20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接近35%;与2010年底相比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手机网民数量突破3亿[5],占网民总数的65%左右。另外,波士顿咨询公司发表报告称,2015年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网民将翻一番。如此基数庞大且快速增长的网民数量,无疑为网络传销犯罪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发展对象。

(二)法律失位。《禁止传销条例》第九条提出: 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含有该条例第七条规定的传销信息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电信等有关部门依照该条例的规定查处。这为打击变相的传销犯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对什么是网络传销犯罪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第九条规定的利用互联网传销信息与网络传销犯罪不能等同对待[6]。另外,《刑法修正案(七)》仅对进行传销行为的组织、领导者设立了组织领导传销罪,而对积极参与者则没有约束力,导致刑法规制的范围不够。然而现实中积极参与传销人员,其社会危害性同样严重,主观恶性大,在实践中,这些积极参与者都是骨干,在传销组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若不对其进行严厉打击,则会助长传销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影响执法的力度和有效性[7]。

(三)网络传销犯罪自身的特征决定。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做出的《2010中国网络传销调查报告》认为网络传销犯罪的特征主要有:虚拟性更强、更具欺骗性、隐蔽性强、传播跨地域性、部门监管的“灰色地带”,这些特征使得网络传销犯罪在我国大肆传播。

四、网络传销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制定可行的经济政策,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网络传销犯罪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在于利益的驱使,我国仍处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发展不够成熟,制度还不够完善,贫富差距大,多数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都是生活所迫才走上了网络传销犯罪的不归路。在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却遇到了就业的寒冬,就算历尽艰辛找到一份工作,然而拖欠和克扣工资的现象比比皆是,政府相关部门执法不力致使打工人员利益得不到保护。其次,要想从根源上打击网络传销犯罪,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业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尤其是要引导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使网络传销犯罪失去市场。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对网络传销犯罪的定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制定电子商务法规,为打击网络传销犯罪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为了规范电子商务行为,2010年5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明确了开网店要“实名制”,并出台了一些创新性的规定,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然而,国家还没有针对网络传销犯罪的法律法规,网络传销犯罪目前处于工商监管的“灰色地带”,因此制定全国性的电子商务法规势在必行。其次,扩大刑法规制的范围,对积极参与者同样予以刑法上的惩罚。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中国反传销协会,中国反传销志愿者联盟.2010中国网络传销调查报告[R]. 杭州: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1:3.

[2]王宁,张华.网络传销的特征及侦察对策研究[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76.

[3]宫路,丁力.网络传销犯罪模式及侦查对策研究[J].公安研究,2007(12):34.

[4]华春雨.中国网民数量达4.7亿.,2011-05-17/2010-5-18.

[5]新华社,我国网民数量突破3亿.http://www.dfdaily.

com/html/33/2011/3/28/585628.shtml,2011-3-28/2011-5-21.

[6]于甜甜.浅析网络传销及其防控[J].科技信心,2009(5):337.

网络犯罪范文第9篇

内容提要: 我国足坛一直游离于法律之外,特别是脱离了刑法的正式控制,导致中国足球被各方黑恶势力所侵蚀。,已成为阻碍中国足球发展,甚至严重破坏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的一颗毒瘤。当前,司法介入体育领域已是我国乃至全球的大势所趋。对足坛进行反赌打黑,不仅需要各方面的综合治理,而且需要司法的介入和刑法的规制。

2009年11月初,公安部督办、辽宁省公安厅承办的中国足坛抓赌第一大案,吹响了中国足坛反赌风暴的号角。此次治理,公安部门强势介入且决心甚大。随着司法调查的深入,涉嫌的人员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恶劣,无不令人瞠目结舌。如今,网络逐渐成为的主要形式,而由网络所诱发的一系列犯罪问题,也只不过是体育竞技犯罪现象的冰山一角。

所谓网络,笔者认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金融手段,借助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平台,以球类项目的输赢和比分为对象,进行网上组织或常习的行为。

1 网络的概述

1.1 国内外网络的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赋予了一种新的存在形式———“网络”。由于网络比传统形式的更为高效、隐蔽,很快便在世界范围内肆虐开来。

世界杯期间是全球范围内活动的高峰活跃期。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全球公司的额就已接近200亿美元[1],而广东一省的地下额就有200亿元人民币之巨[2]。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总金额比2002年世界杯上升15%,中国内地高达500亿元人民币[3]。

我们再看看平时的各大足球联赛,据2006年统计,我国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流失到境外的赌资达到6000亿元人民币之巨,相当于2003年全国福彩、体彩发行总额的15倍[4]。而根据目前最新统计,中国每年有10万亿人民币的赌资流失境外,这笔巨资可以建400座上海迪士尼乐园[5]。正当中国足坛扫赌风暴愈刮愈猛之际,世界职业化程度最高的欧洲大陆也爆出丑闻———200多场比赛涉嫌被集团操纵,德国、克罗地亚等9国联赛和杯赛染赌,就连欧洲冠军联赛也卷入其中。网络涉及比赛之多,跨越地域之广,比赛级别之高令人震惊。

目前,全球已有300多家中文网站,这些网站服务器主要集中于美国、英国、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台湾、澳门等地区。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网络问题日趋严重,由网络所引发的犯罪呈现层出不穷的势头,刑事司法介入足球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刑法应该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发挥其规制功能。

1.2 网络的特点

与传统的犯罪相比较,网络有着如下特点。

1.2.1 涉案金额巨大,但犯罪成本低廉

2008年1月,浙江瑞安侦破涉案金额高达2亿的网络案[6]。2009年10月,山东省破获累计涉案金额超过11亿的大案[7]。可见,动辄上亿元的网络案件已不足为奇。另外,网络的犯罪成本极其低廉,经营者只需要架设一台服务器便可以开设网站,且与赌徒互不相识。可以说,网络这种利用先进科技手段的方式,对于经营者和赌徒来说,犯罪成本和风险都是极低的。

1.2.2 涉案地域广泛,但具体地点不明确

网络是借助虚拟的互联网平台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犯罪嫌疑人所在地、犯罪行为发生地、网络服务器所在地以及网络服务运营商所在地等往往不在同一个地区甚至国家内,因而涉案地域极具广泛性。并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难以明确具体的犯罪行为地和犯罪结果地,刑事管辖权的模糊混乱进一步导致此类案件无法及时进入司法程序。

1.2.3 涉案人员众多,但主体分散、隐蔽

2009年夏,湖北警方破获涉案500亿元网络案,涉案人员多达数十万,地域遍布全国30个省市区[8]。网络的参与者以虚拟的身份和匿名的方式分散地存在于互联网之中,采取电子货币和网上支付方式进行赌资转移,表现出较强的分散性和隐蔽性,并由此给反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1.2.4 涉案赛事级别高且规模庞大

足球运动的魅力是任何其他运动项目所不能媲美的,激情四射的世界杯和硝烟弥漫的各大超级联赛,都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据报道,我国足球联赛一路走来,无不充斥着的传闻和对丑闻的曝光,就连世界足球职业化程度最高的欧洲大陆也相继爆出丑闻,级别之高,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1.2.5 集团内部分工细致且等级森严

在“六级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下,最高层为经营网站的公司;第二层是网站大股东;第三层是股东,也是一级;再下面就依次为:总、和会员。在整个网络体系中,每对上下级之间的监管都是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的授权来完成,没有上级的授权,下级就无法登陆网站进行管理和,且一旦出现问题,上下线之间就切断联系,案件线索也就从此断开。

1.2.6 互联网技术与现代金融手段相结合

网络是基于高科技的一种新型犯罪。一方面,软件的研发和网站的维护都由顶尖的计算机专家完成。各个网站,或不断变换ip地址、域名,或使用专门的光盘启动系统等方法消除网络的痕迹;另一方面,赌资都采用电子货币方式的进行转移、交易,犯罪行为的实施往往以分秒计算。因此,公安机关难以调查取证,犯罪黑数大量存在。

1.3 网络的危害

无论输赢,其结果都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诱因。与传统的相比较,网络对社会的危害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体育领域,网络已经对竞技体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由于国内的足球联赛、篮球联赛都已成为网络所关注的对象。集团为了控制比赛,攫取高额利润,往往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威逼利诱轮番上阵,迫使球员、教练员、裁判以及俱乐部妥协,不仅催生了操纵比赛的假球、黑哨现象,而且滋生了触犯刑法的行贿、受贿、贪污等犯罪行为。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国内体育职业联赛的正常秩序,并破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社会公共领域,网络也成为扰乱我国稳定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因素。一方面,由于参赌金额巨大,国内资金大量外流,这为境外不法分子提供了良机和便利的洗钱条件,对我国乃至国际金融安全都造成威胁。另一方面,集团通常为了达到不法目的而与黑恶势力紧密勾结,打击报复不与之合作者,并朝着有组织犯罪的势头发展,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这些与网络相而伴生的犯罪现象将大量增加,这无疑会使人们对体育圈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急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对日趋严重的网络问题不加以控制,必将会给我国体育事业和全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和严重的破坏。

2 国内外规制网络之比较

2.1 国外的处理模式

足球运动从来不是一片净土。在很多足球运动职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同样存在网络致使比赛纵、相关人员行贿受贿等现象。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非犯罪化”潮流,但还是有不少国家持相反观点,严厉打击网络行为。

2.1.1 以最大的服务消费市场———美国为例

在立法层面上。首先,根据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各州有权制定立法对进行管制。尽管美国各州对的立法不尽相同,但对于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大部分形式,目前各州都无一例外地加以禁止[9]。;其次,还有一系列分散的法令对网络进行管制。例如,1961年《电信法令》规定,“在针对任何体育活动或竞赛的跨州或涉外或下注的商业活动中故意使用电信设施发送信号,或用于帮助提供或下注方面的信息”应作为一种罪行加以追诉,而这在司法判例中被确认为包括了通过因特网进行的信息发送[10]。

在执法层面上。美国司法部门在适用有关法律对网络活动进行惩处方面尺度也并不一致。“杰伊·科恩”一案证明,美国政府进一步严格限制了外国网络公司向其国民提供网络服务,严重者将面临刑罚[11]。另外,美国国会还通过立法禁止者利用信用卡进行任何网上下注来进一步加强有关监控。迫于美国政府的压力,许多设在美国的信用卡公司也停止了通过其信用卡提供网络交易的业务[12]。

美国刑法典对由网络所引发的行贿受贿犯罪,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美国刑法典将贿赂罪具体分为三类情况。体育活动、竞技比赛中所发生的贿赂被视为职业性贿赂。也就是说,职业的或业余的运动员和裁判人员均可成为受贿人。美国堪萨斯州的刑法对“运动贿赂”规定得更为详尽。

综上在美国,无论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还是通过贿赂的手段来操作比赛,都将面临严峻的刑事制裁。

2.1.2 以禁止的德国为例

在德国,如果足球运动中的某项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德国刑法,比如情节恶劣的“假球”、裁判受贿操纵比赛结果等,德国的国家法律机关会在刑法层面上进行干预。这时候足协的行业执法机构和国家法律机关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行使职责,并行不悖。首先是足协的“家法”处罚,其次要动用刑法来处罚。

德国刑法以前只处罚开设、常习、职业与公开发行的行为,现在也处罚公然参与的行为。对于单纯的罪,德国刑法规定,“参加公开的”,才构成本罪;对于开设罪,德国只禁止未经官署批准的开设行为,若得到批准则不构成此罪;对于违法程度轻,不足以侵害社会经济风俗的行为,德国刑法虽然没有规定,但审判实践上一直没有作为犯罪处理[13]。对于由引起的贿赂行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刑法典》第33条第2款规定:“法官或仲裁人,对现在或将来的职务行为,为自己或他人索要、让他人允诺或接受他人利益的,处5年以下监禁……”按照德国学者的解释,这里所说的“仲裁人”,包括体育竞技比赛中的“裁判员”。

2.2 我国两岸四地的处理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形成了“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特殊国家法制结构。因为,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分属社会主义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并各自成为相对独立的法域。所以,两岸四地对网络的规制也存在不同的做法。

2.2.1 大陆地区

2006年2月16日,北京石景山法院公开宣判,对亿元网络案主犯王欣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罚金5000元。可见,对于涉案金额如此之大的网络来说,与之对应的刑罚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在立法层面上,我国大陆地区针对禁止犯罪的需要,除了1979年和1997年刑法中均规定了罪之外,还于2006年颁布刑法修正案(六),将“开设罪”从“罪”中分立出来,并分别就相关的犯罪行为出台了司法解释: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案件两个问题的电话答复》、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两高”司法解释),这两个司法解释对不同时期惩处行为,打击犯罪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两个司法解释仍具有法律效力。由此可见,在我国大陆地区,刑法是坚决打击类犯罪的。然而,对于新型的网络犯罪,以上刑事法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为了配合打击网络行为,国务院、新闻出版总署、公安部也公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条例》、《关于禁止利用游戏从事活动的通知》、《全国组织开展集中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旨在通过行政力量遏制网络的违法现象。

2.2.2 香港地区

香港对犯罪的规定体现了“禁止与疏导”并用的立法理念。该地区的《条例》是规范该地区行为的主要法律文件,其沿革与香港赌业的规范化过程密切相关。《条例》第ii部规定“及奖券活动属于非法”,即从原则上禁绝行为;第ii部第3条、第4条规定了非法的例外情形,也即禁止非法活动,开放部分合法活动,把局限于少数经过政府认可和受到规管的途径。中国香港特区立法会于2003年7月10日通过新条例———《2003年税(修订)条例草案》,令足球在香港合法化,以期新条例的通过有利于打击非法足球,防止香港资金流向非法庄家。

2.2.3 澳门地区

早在1847年,澳门便颁布法令宣布合法化。20世纪30年代以后,澳门的业改由政府与娱乐公司签订合约,实行专利经营。经营者必须向政府缴纳赌饷? ?税,依约经营。而澳门关于旅游娱乐方面法律文件也不在少数,如:《禁止非法及在娱乐场所高利贷条例》、《监察暨协调司法令修订本》、《旅行社法律制度及其规章》、《核准与动物竞跑有关之刑事不法行为制度》等,其中多数是行政规章。澳门第8/96/m号法律———《不法》,认可在法律许可的地方遵照相关章程进行活动的合法性。其中,第一条规定的是不法经营:①凡在法律许可地方以外的任何方式经营或负责主持,即使非经常性者,处最高三年徒刑或罚金。②非上款所指人士,倘从事任何与该经营有关活动者,则处最高一年徒刑或罚金。

2.2.4 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刑法认同罪是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在民国98年6月10日修正的《中华民国刑法》中,第二一章规定了罪。其中,第268条规定,意图营利,供给场所或聚众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并科三千元以下罚金。第269条规定,意图营利,办理有奖储蓄或未经政府允许而发行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并科三千元以下罚金。

由此可知,在我国两岸四地,虽然都有关于规范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有严禁非法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新型网络的规定却有所疏漏。

3 我国现行刑法在网络犯罪层面所面临的法律困境

由于网络是一种基于现代科技手段的特殊形式,面对网络这个新兴事物,打击传统犯罪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固然困境重重,存有大量缺憾。

3.1 立法困境目前,我国刑法关于罪的处罚规定偏轻,关于

网络方面更是存在大量盲区,导致我国在面临来势凶猛的网络犯罪时,出现严重的打击不力现象。对此,笔者将逐一说明网络犯罪所面临的立法困境。

3.1.1 网络犯罪侵害的客体具有多重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将罪纳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表明我国刑法通说认为,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和社会风尚。但在网络犯罪中,笔者认为此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极为复杂,其黑手已经由现实的物理世界伸向虚拟的网络世界,触及的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冗杂,不仅涉及社会管理秩序问题,国家货币出入境管理以及金融安全问题乃至关系到党国兴盛的反腐倡廉问题,而且网络还是滋生其他违法行为乃至暴力犯罪、有组织犯罪的温床。因此,网络犯罪的客体具有侵犯社会管理秩序、治安秩序、金融秩序、社会风尚的多重属性,大大突破了传统罪客体要件的范围。

3.1.2 以为业的提法在网络犯罪中不合理

传统意义上一般“以为业”,是指以为常业,即以所得为其生活或挥霍的主要来源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案件两个问题的电话答复》中认为“以为生活或主要经济来源者”,既包括没有正式职业和其他正当收入而以为生的人,也包括那些虽然有职业或其他收入而其经济收入的主要部分来自于活动的人。但在网络犯罪中,赌客的职业层次分布广泛,有政府公务员、商人、学生、个体工商户、农民以及失业人员等。在这些人当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属于以为业的。如果按此提法来规范他们的行为,那么,将有绝大部分参与网络的人员继续“逍遥法外”,对国家治理网络犯罪起不了多大作用。

3.1.3 网络犯罪的主观方面难以证明

我国刑法通说认为,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因素之一的犯罪目的直接关系到犯罪的认定问题。罪是目的犯,在罪中“以营利为目的”是认定罪成立的关键因素,因此,如果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则不能以罪来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两高”司法解释的第九条规定,不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带有少量财物输赢的娱乐活动,以及提供室等娱乐场所只收取正常的场所和服务费用的经营行为等,不以论处。但在司法实践中通常是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以及涉案物品、金钱或其他利益的数额进行分析判断来得出结论,要认定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困难很大,此外难以有足够的其他证据对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营利目的进行佐证。在网络犯罪中,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支付手段的应用,使得网络极具瞬时性、隐蔽性和多变性,因此,司法部门更加缺乏有效手段来证实和认定犯罪嫌疑人在主观上是否具有营利目的。

3.2 司法困境

3.2.1 管辖权方面的难题

首先,关于侦查管辖权的归属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规定,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另外,公安部1998年颁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由此可知,我国刑事案件主要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来行使侦查管辖权的。但基于网络案件“涉案地域广泛,但具体地点不明确”的特点,出现各地公安机关争相立案或是相互推诿立案责任等现象,容易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或是危害后果扩大之趋势。

其次,关于调查取证的难题。网络犯罪不同于传统的犯罪,犯罪人通常会将网络服务器选择设在合法化的国家和地区,使得我国侦查部门对其没有属地管辖权而无法开展案件的侦控工作。同时,网络犯罪也不属于国际公约规定的国际犯罪,故对其也不能适用普遍管辖原则。所以,在侦查境外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和收集境外的关键性证据时,我国侦查部门因不具有管辖权而往往束手无策,使得不法分子借机逃避我国法律的制裁。

3.2.2 证据方面的难题

在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要面对合法性、有效性、易销毁性等方面的诸多困境,并要解决证据资格、证据收集以及司法证明活动等方面的难题。

首先,关于电子证据的合法性。一方面,是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法律规定不具备法定表现形式的证据资料,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不能纳入诉讼的轨道。在网络犯罪中,大量证据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而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没有赋予电子证据应有的法定证据地位,这给认定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带来一定困难。另一方面,电子证据的取证合法性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侦查人员在搜集电子证据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因非法侵入他人系统而造成非法入侵;在扣押电子证据时,可能会因为保存证据而扣押当事人的磁盘甚至电脑主机,极有可能超出扣押物证、书证的范围[14],触犯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扣押与案件无关的物品、文件等。这些证据的合法性问题都将影响电子证据的可采性。

其次,关于电子证据的易销毁性。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7类法定证据,它们要么以实物形式存在(如:物证、书证),要么可以通过实物形式固定、保存下来(如: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等)。可是,在网络犯罪中,犯罪行为人可通过预先设置好的破坏性程序或使用格式化命令,将可能成为证据的电子文件永久性从硬盘中删除;或者,通过专门研发的网络光盘来抹去计算机中的物理痕迹。这样一来,相关证据就会在瞬间被轻易地销毁,进而使得提取、保存以及恢复电子证据的可能性变得更为有限。正由于电子证据的易毁性,使得侦查取证人员在侦查取证过程中障碍重重,难以获得相关证据。

4 完善刑法规制网络犯罪之谏言

要加强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必须突出刑法的规制功能。对如今的网络行为进行刑法规制是对刑法规制机能的重要体现。

4.1 刑事立法方面

传统的罪和开设罪都已经不能适应解决新型的网络犯罪的需要。因此,在刑事立法方面,我们要针对网络的特殊性,重构类犯罪。

首先,对于偶尔进行网络的人员,可以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加以处罚。但是如果一个人常习性的从事网络,却又没有达到以为业的境地,我国《刑法》三百零三条规定的罪是无法对其进行规制,因此,笔者建议设立网络罪,对常习性进行网络的人员施以刑事制裁。这样一来还解决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在处罚参赌人员力度上的递进衔接问题。

其次,对于网站的人员。他们若是继续发展下级人员,且接受赌注的,毫无疑问,可以构成“开设罪”。但若是他们没有继续发展下级,只接受赌客赌注,则他们的犯罪行为无法被“开设罪”或是“罪”规范。对于人员这种组织的形式,我们可以将其也纳入网络罪。而帮助、介绍的人员以及其他为网络提供服务的人员、组织人员可以构成网络犯罪的共犯。

再次,为了从源头上遏制网络犯罪,网络外的利益群体也是不可忽视的。目前,公安部给案定性为:以商业贿赂操纵比赛。案件向世人揭露了中国足球已经形成的一个由圈内熟人组成的黑利益链条,操纵比赛结果的出现,是足球圈内人结伙作案的结果,这种操纵比赛的行为破坏的不仅仅是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而且破坏了稳定的体育管理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所规定的同类客体相一致的,所以,笔者建议在刑法第六章下新设操纵比赛罪,使《刑法》成为反赌利器,斩断“假、赌”结合的罪恶之翼。

此外,笔者建议在修订刑法时,将体育刑法作为刑法典的特别刑法单独成章,这也将对防控体育犯罪起到积极作用。

4.2 刑事司法方面

首先是管辖权的问题。网络犯罪是一种跨域性犯罪,一般都跨越了我国大陆地区和港澳台地区,导致犯罪行为地、犯罪结果地、犯罪人所在地往往呈现空间上的分离,且难以区分何为犯罪行为地、何为犯罪结果地。这是产生侦查管辖权冲突的主要原因。而如果各地都依法对该地域内的网络犯罪进行立案侦查,势必会消耗巨大的司法资源,影响办案质量。在此,笔者建议,司法机关在发现网络的案件线索时,采取逐层上报的机制,由最高司法部门来指定管辖,以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司法资源的浪费。

其次是电子证据问题。由于电子证据的合法性问题将直接影响到该种证据的可采性。对此,笔者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将电子证据列为第八种法定证据。再则,由于网络极具隐蔽性及电子证据的易销毁性,如何固定和保存电子证据显得十分棘手。笔者建议,在提高侦查人员网络侦查技术能力的同时,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对涉嫌的可疑账户进行跟踪,这不仅是监管的过程,同样也是取证的过程。其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应对酒吧、网吧、酒店等娱乐场所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将涉赌的单位记录在案,以便司法部门缩小侦查范围。

4.3 行政管理方面

首先,中国足协应成立专门的“防治小组”。在分析相关嫌疑比赛,检测地下、网站的动向以及随后的资金流向,并在寻找证据的基础上,全力协助警方进行反赌调查。而不是除了发表一纸赞同反赌调查的声明之外便全无声音,使得足坛反赌长时间处于公众热议与警方沉默的强烈对比之中。

其次,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体育行政法庭的缺失也是阻碍中国足坛乃至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以及体育行政法庭的建立迫在眉睫。

最后,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相关部门应极力配合国家体育总局的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足球工作的指示精神和要求,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相互协调配合,加强对我国足球联赛的监管,综合治理足球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注释:

[1]唐晓勇.遏制世界杯暗流[j].人民公安,2006(13):18-22.

[2]江一河.广东额超百亿,世界杯期间地下赌波汹涌[n].体坛周报,2002-06-20.

[3]杨仕彬.世界杯豪赌:中国地下500亿[eb/ol].ht-tp://news. 163. com/06/0711/12/2loitvv30001124j.html.

[4]赵金岭,张淑香.我国网络问题初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3):39-41.

[5]周逸.中国每年10万亿赌资流出境外球员,教练成祸首[eb/ol].

[9] jonathan gottfried. the federal framework for internetgambling[j],richmond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vol. 10,spring,2004:27.

[10] united states-measures affecting the cross-border sup-ply of gambling and betting services (complaint by anti-gua and babuda), report of the appellate body, wt/ds285/ab/r,circulated 7 april 2005; report of the pan-el,wt/ds285/r,circulated 10 november 2004:6.360-6.362.

[11] united states v. jay cohen, 260 f. 3d 68 (2nd cir.2001); see also annex c of the report of the panel,p.c-36.

[12]黄志雄.wto自由贸易与公共道德第一案,安提瓜诉美国网络服务争端评析[j].法学评论.2006(2).

[13]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93-697.

网络犯罪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大数据;社会计算;犯罪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2-0111-03

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不断引领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从地球家园到地球村,人们的距离随着网络的出现逐渐缩短,形成了用于人H交互和通信的虚拟世界。自“9・11事件”后,网络空间安全逐渐引起了世界各界的高度重视,而“人肉搜索”的出现,再一次撼动人们的神经,上至政府机关,下至百姓团体,无一不对这个虚拟的世界产生怀疑,是利是弊人们众说纷纭。

就在人们觉得网络空间仍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一群居心叵测的不法分子早已将邪恶的双手伸向善良的人们,从“猜猜我是谁”到“我是你的领导来我办公室”,电信诈骗花样不断翻新,让人防不胜防。正当人们为了对付各式各样的电信网络诈骗绞尽脑汁的时候,以往传统的犯罪活动也在网络上不断兴风作浪,网络招嫖、网上贩毒、网际等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而此类犯罪活动又属于人在境内,物在境外的分离式犯罪行为,我们对此只能束手无策。

随着社会计算的产生,网络关系挖掘逐渐浮现在人们眼前。从facebook到twitter,都使用了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其用户群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群推荐等相关功能。而这些方法的应用也向世界各国的执法机关提供了打击网络犯罪的新思路,执法机关可以通过已知的相关新闻报道、电子物证等挖掘出犯罪团伙的大致信息,逐步形成现有的犯罪网络分析技术的雏形。

犯罪网络分析主要是基于犯罪组织结构的研究,如恐怖袭击、电信网络诈骗、制毒贩毒等,与盗窃等单人犯罪活动不同的是,这些犯罪活动具有严密的团伙组织,并且在组织中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就恐怖袭击而言,有幕后策划者、武器装备筹备者、恐怖活动实施者、轨迹擦除者等角色,而且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有专门的团队负责,且这些团队都有自己的领导和下属,保证团队的运转和恐怖活动的顺利实施,正因为这些细小的环节导致打击网络犯罪活动愈发的困难。因此,犯罪网络分析从整合各类犯罪活动信息入手,发现相关犯罪团伙的组织结构和犯罪规模,从而为打击犯罪提供有力保障。据报道,在“9・11事件”发生之后,FBI就曾通过社团分析和聚类来虚拟地构建的基本框架结构,试图通过此结构来打破对于恐怖组织的零了解,但由于生成的社团缺乏层级关系,只是简单的聚类,所以只是获取了恐怖组织的人员配置和规模,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其组织架构。

鉴于以往的犯罪分析工作都是通过手动整合和分析,耗时耗力,且准确率极低,为此国外率先研究出了例如Encase、Notebook等分析取证工具来对抗网络犯罪。这些工具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网络犯罪,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网络犯罪的问题,治标不治本,如何快速的发明一种强大的分析工具是重中之重。

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曾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成功阐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弱纽带”效应,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和社会中的任何一个陌生人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相识,“弱纽带”效应不仅可以在求职、交往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更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正是基于六度分割理论,执法部门从社会计算入手,正式提出犯罪网络分析。犯罪网络分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从获取的公开信息入手,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从而得出犯罪网络的组织结构。类似网络人际关系挖掘,犯罪网络分析也具有符合自身体系的语料库,如我们可以从语句“李四是XX犯罪团伙的一号人物”得出李四应该作为我们对此犯罪团伙分析的主要对象,并且我们可以预测到李四将会是所有语料库中权重最大的词语,并且会作为中心一号点,因而此犯罪集团的组织结构会以其为最高点不断向下展开,形成一定的结构图。以此类推,根据我们大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从链接挖掘、pagerank算法入手,结合随机游走模型,最后通过可视化技术即可得出相关犯罪团伙的组织结构示意图。此模型生成的示意图不仅分析各人物实体间的关系,也就其所处的层级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构建具有一定层级关系的模型。

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提出的人立方不同的是,犯罪网络分析不仅在图形展示上突出重点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进一步计算出犯罪组织中的亲密度,也就是通过权重规划出策划者、实施者等角色,为执法部门打击和瓦解犯罪团伙提供重要的依据。而且根据犯罪网络模型的基本框架,如若所要分析的犯罪集团的成员出现变故,使用者将此消息输入待分析的语段数据库,那么此模型就会根据数据库新添加的语段对现有已经生成的完整网络结构进行部分修改。如某犯罪集团的组织者被警方击毙或者逮捕,那么模型会根据数据库中新添加的语段将此人名从网络结构中抹除,然后就现存的实体人名权重根据已有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出下一个有可能成为组织领导者的人物,将其名称放在网络结构的顶端,形成一个新的犯罪网络。根据当今社会各类组织的层次结构,无论是公司还是行政机关,都是呈现出金字塔式的分级,而犯罪网络也是如此,故本文所述模型生成的网络也是基于现实中的金字塔式层级,即从顶端到底端的人数逐渐增多。

就现今的犯罪网络分析技术而言,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无法通过权重实现人名与照片的一一对应,即使知道了组织结构,如若犯罪狡猾地使用了假名就会导致权重产生分歧,导致组织结构产生错误,从而使得案件侦破无法进一步开展。就现今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犯罪集团而言,其内部都是以一定的化名或者代号来规定每个人,不仅方便组织串联也有利于逃避警方的追捕,因此如何实现各人物真名、化名或者代号的一一对应是现如今各类犯罪网络分析模型所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为此,我们会通过比较人物实体关系抽取中比较成熟的系统,如Snowball系统和FASTUS抽取系统,结合T-Rex关系抽取框架来对其进行改进,在保证准确率的前提下,提高抽取效率,实现对应关系。

通过结合上述系统,犯罪网络分析技术所需要的框架就具有了一定的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优化语料库和测试用例,确保人物实体和姓名一一对应,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就此形成了犯罪网络分析模型,并在未来会逐步完善此模型。

此模型较以往的手绘犯罪网络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人类关系不断拓展,各家族之间产生了较多的联系,同名同姓的人数也急剧增加,而重名问题在各类实体抽取技术中仍较难解决。为此,国外高校的研究院提出了基于词语相似度的消歧技术,该技术通过统计规律设计出^为庞大的语料库,然后根据实体抽取所获得的实体名称,将其与语料库中的相似权重从高到低的语料进行相似度检测,并依据实验结果所设定的阈值对其进行判断,如若相似度高于阈值,则将其归于和语料相似的语义中,若差别较大,则将其与下一个相似度较高的语料进行对比,直至找到相似度高于阈值的语料,获取相应的语义。

随着国际环境的风云突变和大数据技术的日益完善,犯罪网络分析必将作为现今社会打击网络犯罪的重要手段应用于各类执法部门,以此提高打击违法犯罪的效率,随着相应技术的迅速发展会愈发完善,为提高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Tang L, Liu H. Community Detection and Mining in Social Media[M]. Community detection and mining in social media. Morgan & Claypool Publishers, 2010.

[2]王飞跃. 社会计算的基本方法与应用[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3] Brandes U. A Faster Algorithm for Betweenness Centrality.J Math Soc[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2004, 25(2).

[4] Girvan M, Newman MEJ.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ocial and biological network.2002

上一篇:网络金融范文 下一篇:宣传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