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输范文

时间:2023-03-19 01:33:26

网络传输

网络传输范文第1篇

二、网络传输的法律性质

计算机网络化给以往的作品传播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几乎所有传统传媒介质的作品都可以通过二进制数字编码在网络上传播,通过网络交换得到的作品与原始作品有完全一致的效果,且使用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于数字化后的信息很容易地改变或加工其内容,或插入其他信息。这种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对著作权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从本质上说,其仅仅是为权利人增加了一种传播作品的方式而已,并未动摇著作权保护的基础──只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而不保护其思想内容本身。因而要使网络运行规范化,也不必对著作权法作根本的变更,只是应对现有规定作适当调整和补充。其中,网络传输的法律性质问题是规范网络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对于网络传输的法律性质,学者多有论及。但大体有以下三种见解:

1、网络传输是一种发行行为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的规定,发行是指为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的行为。而网络传输中,与传输的网络联网的用户即可从其计算机终端上卸载作品进行阅览、储存、打印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因此这种向公众传输的结果和经济影响与传统意义上的“发行”有相似之处。计算机程序可以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十台计算机,当传输结束时,原件保留在发出传输的计算机中,复制件则存在于每一台计算机的内存或存储装置之中,传输的结果本质上与发行十个复制件相同。以网络传输向公众发行作品复制件与以其他传统方式发行并无区别,因此网络传输是一种发行行为。美国1995年公布的信息基础设施工作组“知识产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作组关于知识产权的报告”,即通称的“白皮书”就建议,美国的版权法明确承认网络传输属于向公众发行,在版权人专有的发行权之内。我国有的学者也持此观点,认为网络传输事实上是在社会公众中发行作品的一种新方式。

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主要原因在于网络传输过程中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复制行为,与传统的发行行为的内涵不符。从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的规定看,发行是与复制行为相联系的,复制是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成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这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复制,此外还存在意义更加广泛的广义复制。这种广义复制实质上可以把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全部经济权利的行使方式都包括进去了,因为可以认为一切“再现”原始作品的行为都是复制,而不仅仅是原封不动的复制,翻译、改编、录制等都是作品的再现,只是改变了表现方式。但这种广义复制在著作权法上意义不大,且易造成权利混淆,故一般并不采用。对于网络传输,有的学者认为也存在复制过程,即通常所说的“暂时复制”。暂时复制是指作品仅进入了计算机内存,没有固定在任何有形媒体上,这在网络传输中是广泛存在的。美国的白皮书就认为暂时复制是一种复制行为,此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96年12月在日内瓦举行了外交会议,由于暂时复制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在版权条约的最终文本中删去了包括暂时复制的复制权的内容。关于暂时复制的主张实质上就是一种广义上的复制,这种主张并无太大的积极意义,相反还易导致网络运行各主体间权利义务的不确定,且其对于作品的使用,对于信息的流通,都会构成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网络传输过程中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复制,不是发行行为。再者,即使将网络传输行为看作是发行行为,也会产生与“发行权穷竭”原则的矛盾,应对该原则作例外规定。因为传统的作品的有形物经发行后,该有形物的发行权便用尽,而网络传输的作品是与有形物相脱离的,再适用该原则就会产生矛盾。

2、网络传输是一种类似广播的行为

网络传输是与广播相类似的公共传播行为,其同有线电视传输没有本质的区别。家庭录制设备的出现同样遇到网络传输今天遇到的个人大量复制的问题,但是对于个人复制广播电视节目,并未将广播权解释为发行权;而且采用公共传播理论,可以避免“发行权穷竭”原则的矛盾。但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的规定,播放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有线电视系统传播作品,播放方式包括无线播放和有线播放两种。依该规定及伯尔尼公约的相关规定,只有有限种类的作品和有限种类的传播方式能包容进去。因此可以通过对播放权含义的扩充,从性质上确认网络传输是一种公众传播行为,是属于作者的一种专有权利。但需对播放的范围予以扩展,从播放对象看,既包括现场的表演和展出,也包括音响作品、动画作品、电影电视作品、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等各类作品的数字形式;从采用的技术上说,既包括通过无线电波和有线电视系统的播放,也包括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的播放;从传输方式上说,既包括一对多的播放,也包括一对一的播放,即点到点的传输。

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网络传输与有线电视传输确有技术上的相似之处;但二者毕竟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在运行主体、传输内容、传输目的、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将网络传输作为类似广播的行为予以保护,亦不甚可取。

3、网络传输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增设网络传输权予以保护

网络传输具有不同于其他作品使用方式的特点,它通过联结千家万户的网络,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的特点,向公众信息,传输作品,使得信息的流通产生了质的飞跃,因而应增设网络传输权予以保护。目前国内有些专家学者持这种观点。且1996年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的版权条约、表演和唱片条约规定了作者在网络上的权利,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这两个新条约规定的向公众传播的权利,即网络传输权。

笔者同意这种观点。根据传统的理解,作品传播给公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公开传播,二是发行。网络传输行为尽管与这两种方式有某些可比之处,但不能将其简单地定性为公开传播或发行行为。只是可以作为立法上的参考,在司法实践中,在法律尚无明文规定之前,甚至可作某些类推适用。但从本质上说,网络传输行为与传统的传播方式完全不同,因而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新条约中规定了网络传输权,也就是说,作品的传播目前应有三种方式,传统的公开传播、发行和涉及网络传输的向公众传播的权利。作品在网络上向公众传输,属著作权人对作品实现经济权利的使用方式之一,具有和“复制、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作品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公众传输,可能会成为作者使用作品的主要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的经济价值会越来越大,甚至会超过传统的作品使用方式。把作品搭载到计算机网络上向公众传播作为著作权人的一项专有权利,并在法律中规定,是计算机网络化健康、规范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目前国内网络传输的情况看,在版权保护方面基本上是无序状态。如果不尽快在著作权法中增加网络传输权的内容,司法机关会因法律的不明确而无法操作,侵权行为也得不到制止,长此以往,会使公众误以为任何作品都可以随意上网并免费使用,这种习俗一旦形成,将难于纠正。这对著作权人利益的保护、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应在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增加网络传输权,即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公开传播,包括将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其作品的权利。

因此,笔者认为,网络传输行为既不是发行行为,也不是类似广播的行为,而应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予以规范和保护,我国著作权法应尽快增设网络传输权,以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但同时也要注意维持著作权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

三、网络传输与合理使用

明确了网络传输的法律性质,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如何保护著作权人的网络传输权,这首先涉及到重新界定合理使用的问题。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一项的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可以合理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所谓合理使用,是指他人依法律的明文规定,不必经著作权人的许可而无偿地使用其作品的行为10.这对于一般传统作品来讲,是容易理解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作品通过网络传输,在网上以点对点的形式传播,如果依照传统著作权法,这种使用属于私人使用,应划归合理使用的范围。这样,无疑会给网络传输作品的著作权人带来巨大的损害。在著作权法中确定网络传输权,个人在网络上获取作品固然将受到该权利的控制,但同时也应对合理使用的规定进行适当修改,应加上网络传输环境的例外规定,使之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

四。网络传输权利的行使

即使法律规定网络传输作品的著作权人的网络传输权,著作权人要真正实现这一权利也是有困难的。因为著作权人无法知道自己的作品被谁利用了,如何利用了,利用了多少次,更难以发放许可和收取报酬。从现存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和国际上通行的作法来看,解决数字技术环境下的著作权行使问题,除通过著作权人个人行使权利外,主要是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来解决的。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人、邻接权人或者其他权利所有人授权有关组织,代为集中管理著作权、邻接权的行为。由于复制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作品的使用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国际化,著作权人对作品的被使用情况很难了解,因而出现了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从事著作权、介绍,或者信托活动,其最早诞生于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集体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监督有关作品的使用情况,与作品使用者谈判、签约,发放使用许可,收取、分配使用费和追究侵权责任等。其中通过集体管理机构行使著作权最多的是音乐作品。网络传输作品也可采取设立集体管理著作权的机构的方式,以对之有效保护。网络传输的著作权人可将权利以信托的方式转让给管理机构,由管理机构与作品的利用者缔结合同,或由管理机构对侵权者依法采取对策。通常每一侵权行为的损害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每个权利人对这类侵权行为一一诉诸法律,事实上也十分困难。如果由管理机构将大量的权利集中,以规模化的利益为目标开展工作,则无论是监视侵权,还是进行诉讼,均成为可能。同时,从作品使用者的角度,也易知道谁是权利人,许可的条件是什么11.因此,著作权集体管理是适用于网络环境的。

我国著作权法中没有提及著作权集体管理问题,只是在实施条例第54条中规定,“著作权人可以通过集体管理的方式行使其著作权。”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所以我国目前的集体管理活动受到较大的制约,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我国应在著作权法中确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法律地位,对著作权法予以修订。因为集体管理制度作为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有效途径,不仅表现在数字技术引起的问题上,而且表现在其他新技术,如录音录像、静电复印、电缆电视等技术引起的著作权问题方面。可见,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我国著作权法中,应明确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因为毕竟集体管理在我国属全新的事物,公众乃至司法人员对之了解甚少;此外还可以针对网络传输的情况,规定网络传输权应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实现,因为这是在数字技术时代保护著作权人利益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因此,为有效保护网络传输作品作者的著作权,我国应修订现行著作权法,规定网络传输权,重新界定合理使用,并明确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但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著作权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文化、经济事业的发展。保护作者的权利,固然可以激励他们进行再创造,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著作权法还涉及作品的传播者和使用者,因此应选择一个利益平衡点,既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又不至于损害公众利益,阻碍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对于网络传输问题也是如此,既要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又不能影响公众通过网络利用信息,既不能造成免费随意使用信息的习俗,又不可对著作权人进行过度保护而影响社会公众的利益。且从世界范围来看,1997年8月德国开始实施全世界第一部规范计算机网络的服务和使用的单行法律──为信息与电信服务确立基本规范的联邦法12.其中第七章规定了著作权法的修正问题,主要规定了数据库的法律保护,尽管对网络技术对著作权保护的影响基本未涉及,该法仍是一个值得赞许的探索,对各国的信息立法工作会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我国修订著作权法也可借鉴该法。

五、结语

网络传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媒体数据;网络传输

中图分类号:TP3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8-0019-01

1 多媒体信息的含义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科技,和其他现代化技术一样,分为硬件和软件,现代化科技技术也有由机械和思想两者共同组成。现代人们简单的把多媒体认为是电脑或者电视,但是多媒体的诞生还需要计算机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处理能力,将电视和声音两者的数据达到一定的高度。多媒体信息一般包括文本、图形、图像、数据、动画等一系列表现出来。多媒体的诞生将计算机领域的数据世界发生了改变,多媒体作为一门技术,不仅仅可以运用其技术,更是一种信息的集合,方便科技的发展。

2 媒体信息传输对网络的需求

2.1 系统要求支持多点通信

在现代化科技发展,通信信息和数据大世界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通信和数据不断应用到军事、医学等多个领域,甚至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点对多点的无线通信系统是现代化科技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括。点对多点的技术在军事理论中应用广泛,也具有很高的军事应用的价值。多媒体信息用来传输信息,一般对音频、视频数据进行处理传输。但是因为当前网络技术,传输的网络状况是交叉传输,在压缩的数据的传输速率要达到一定光兆才能传送,所以多媒体信息对数据传输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对数据信息丢失、重复甚至顺序的错乱等问题。在多媒体网络信息的传输过程中进行系统的多点通信,对于数据信息丢失的问题将会解决,所以,媒体信息传输系统要求计算机网络支持多点通信。

2.2 多媒体传输数据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多媒体信息进行传输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显然增加信息传输的压力负担。在媒体进行信息传输时保持一定的时态进行传输,减缓传输过程中的压力,因此,能力的不足、问题的出现,促使多媒体信息传输的压力,在多媒体进行信息传输是无法胜任多媒体当前的实时传输。根据无法进行实时传输这个问题分析,保证多媒体信息进行传输时的失序问题,进行对网络系统的同步控制,达到网络传输信息的准确。

多媒体信息传播不支持多点通信,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计算机无法正常的将信息进行压缩导致信息通过多媒体信息传输时到最后信息出现信息无法打开导致的信息丢失或者顺序错乱等一系列的题。根据这些问题出现俩分析研究,保证多媒体在进行信息传输过程中计算机系统能够提供对多媒体进行的同步控制,从而解决问题。

3 多媒体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问题分析解决

多媒体数据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原因主要在于多媒体系统无法进行信息压缩,所以压缩技术将成为多媒体数据传输信息出现问题首要的解决办法。压缩技术的方法可以根据数据的统计进行对数据有效的压缩,实现计算机媒体的多点通信,多点通信保证多媒体传输过程中信息的有序性,在保证实时性的情况下,信息的处理技术的效果更加准确。但是有些压缩在无损情况下无法做到完善,比如一些图像的压缩,图像在传输过程中进行压缩,由于压缩的比例的限制导致图像播放出来出现失贞情况,图像表现出来的效果变得模糊。所以,无损压缩还不能完全解决多媒体数据信息传输的问题。

压缩过程中会导致一些有用信息的丢失,用户无法完全恢复压缩前的原始数据。在这问题上,无损压缩出现的问题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损压缩进行完善。有损压缩主要应用于语言、图像、视频等数据将其传送的数据按一定长度进行分割,按一段进行分组,每一段的数据都有组别,按组别进行多媒体数据信息传输,其传送后的信息准确性高。通过对现有组别进行传输,加上交换技术为基本,进行对组别的改造,从而实现系统的升级。

4 结语

在现代化发展前景下,通信科技的发展不断被人们生活所应用,由于科技发达,军事、国家教育等系统中多媒体通讯应用慢慢成为影响的主力军。多媒体数据信息通过对网络传输信息,多媒体数据传输主要传输文字、图像、视频等一些信息,其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文字内容丢失、图像失贞等问题,就这些问题的出现,结合现代化所出现的网络技术进行对问题研究分析和解决方案,为解决多媒体数据传输信息问题寻求好的方法和新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娜.多媒体可信宽带网可靠性测试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2]赵海涛,董育宁.有线-无线混合IP网络多媒体传输算法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67-72.

[3]张翔.多功能IP摄像机的设计实现及流媒体传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

网络传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传输;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TM131.4+6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的普及,最直接的影响是全球的信息环境.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连接国家最多、使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信息网络。互联网拥有庞大的信息资源,并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转变成无形的电子空间,使人类置身于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交往方式.已逐步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这个“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时代,伴随着有线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快捷高效、组网灵活为优势的无线网络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其中无线个人网是提供一种小范围内无线通信的手段,无线局城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无线局域网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无线城域网技术,因为它的推出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宽带无线接入市场需求。

1无线个人网

无线个人网(WAN)指的是能在便携式电器和通信设备之间进行短距离连接的网。WPAN的覆盖范围一般在半径l0m的区域内,术语“特别连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设备既能承担主控功能,又能承担被控功能的能力;二是指设备加入或离开现有网的方便性.蓝牙系统实际上就是解决WPAN应用的第一种技术,它的明显特点是低功耗、小型化、低成本。但蓝牙设备的最高数据速率只有1 Mb/s,实际速率大约只有最高速率的一半。蓝牙通信链路能支持最多3路话音,但此时留给突发数据业务的带宽就非常有限了,甚至没有.然而,WPAN的数据速率至少要比蓝牙高一个数量级。无线局域网一般用来替代有线的局域网技术,主要分为低速无线个人网和高速无线个人网。

1.1低速无线个人网

IEEE 802.15.4 (Low Rate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网络设备分为两类:第一类完整功能设备(Full Functional Device, FFD)支持所有的网络功能,是网络的核心部分;第二类是部分功能设备(Reduced Functional Device, RFD)只支持最少的必要的网络功能,网络中一般大部分是此类设备。

无线个人网一般有两种组网形式:星型网络,以一个完整功能设备为网络中心;簇型网络,在若干星型网络基础上。中心的完格功能设备再互相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树型网络。物理层主要特性为: 868 MHz, 915 MHz, 2.4 GHz ISM频段上的共27个信道。其中,信道0. 868-868.6 MHz中心频率868.3 Hz, BPSK调制,提供20 Kb/s的数据通路:信道I-10中心频率为906+2x(信道号一1) MHz,BPSK调制,每信道提供40 Kb/s的数据通路:信道11-26中心频率=2405+5x(信道号一I) MHz.O-QPSK调制,每信道提供250 Kb/s的数据通路。媒体接入控制层主要特性为CSMA/CA接入,以及可选的超级帧(Superframe)分时机制。

无线个人局域网是当前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相应的新技术也层出不穷,IEEE 802.11,HiperLAN2、蓝牙(Bluetooth), IrDA. Home RF以及超宽带(UWB)等6种技术。

1.2高速无线个人网

高速无线个人网(WPAN)工作在不需许可证的2.4 GHz颇段.最高速率可达55 Mb/s.

(1)高速率无线个人网的分类:高速率WAN的应用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涉及大宗(多兆字节)数据文档传送:第.二类涉及实时视像和高质量声音。

(2)高速率无线个人网的应用:在第一类应用中是以数字格式存储多兆字节照片文档及视像流的数字照相机和摄像机方面的应用。在第二类应用中,高质量声音和视像的配送方面有若干引人注目的应用。

高速率WPAN的另一应用领域是配有高质量声音和三维图像的交互式游戏。高速率WPAN可以用来在多玩家游戏控制台和高清晰度显示器之间建立无线连接。

2无线局域网

在一个典型的无线局域网环境中,有一些进行数据发送和接收的设备,称为接入点(AP )。通常,一个AP能够在几+至上百米的范围内连接多个无线用户。在同时具有有线和无线网络的悄况下,AP可以通过标准的Internet电缆与传统的有线网络相连,作为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的连接点。无线局域网的终端用户可通过无线网卡等访问网络。

2.1无线局域网的室外应用

无线局城网在室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点对点型:该类型常用于固定的要联网的两个位置之间,是无线联网的常用方式,使用这种联网方式建成的网络,优点是传输距离远、传翰速率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

(2)点对多点型:该类型常用于有一个中心点,多个远端点的情况下。其最大优点是组建网络成本低、维护简单:其次,由于中心使用了全向天线,设备调试相对容易。该种网络的缺点也是因为使用了全向天线,波束的全向扩散使得功率大大衰减,网络传输速率低,对于较远距离的远端点,网络的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

(3)混合型:这种类型适用于所建网络中有远距离的点、近距离的点.还有建筑物或山脉阻挡的点。在组建这种网络时,综合使用上述几种类型的网络方式,对于远距离的点使用点对点方式,近距离的多个点采用点对多点方式,有阻挡的点采用中继方式。

2.2无线局域网的室内应用

无线局域网的室内应用则有以下两类情况:

(1)独立的无线局域网:这是指整个网络都使用无线通信的情形。在这种方式下可以使用AP,也可以不使用AP。在不使用AP时,各个用户之间通过无线直接互联。但缺点是各用户之间的通信距离较近,且当用户数里较多时,性能较差.

(2)非独立的无线局域网:在大多数情况下,无线通信是作为有线通信的一种补充和扩展。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非独立的无线局域网。在这种配置下,多个AP通过线缆连接在有线网络上,以使无线用户能够访问网络的各个部分。

3无线城域网

无线城域网的推出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宽带无线接入(BWA)的市场需求。虽然多年来802.11x技术一直与许多其他专有技术一起被用于BWA,并获得很大成功,但是WLAN的总体设计及其提供的特点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室外的BWA应用。当其用于室外时,在带宽和用户数量方面将受到限制,同时还存在着通信距离等其他一些问题。

【结束语】

回顾网络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技术是一个新老更替、优胜劣汰的过程.超高速的光通信技术、高速无线通信技术等一批先进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互连网络技术在未来将产生新的飞跃,相应地产生一大批先进的新兴网络技术,必将使得目前的网络环境和应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向“更大、更快、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的方向发展。下一代的高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将会更安全.同时,该系统将更具有主动性、可扩展性、适应性和服务的可集成性等特征

【参考文献】

【1】窦文华,张鹤颖,郑彦兴 .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2007

【2】敖志刚编著.现代网络新技术概论.2009

网络传输范文第4篇

关键词:SDH;传输延时

中图分类号:TN91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1

The Analysis Calculation of SDH Network Transmission Delay

Yu Zhong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in the presence of delay is inevitable.The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in the main causes of delay and delay typ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DH network transmission delay to calculate the pud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SDH ring network in the business of the theory transmission delay data.

Keywords:SDH;Transmission delay

一、传输延时的分析

传输延时,是通信传输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指标。传输网络中,延时总会产生,有的是由于传输介质自身的特性而产生,有的则是由于传输设备的处理而产生。

(一)传输延时的分类

传输系统的延时主要包括传输线路延时和网络节点设备的延时。

1.传输线路延时。

传输线路延时,无论是电信号还是光信号,其本质都是电磁场信号,而电磁场信号在一定的传输媒质中传播速度是有限的,主要取决于媒质的折射率。光波信号经过光纤的传输延时τ可以表达为下面公式(1.1),即:

(1.1)

式中c为真空中光速(3×105 km/s),L为传输距离(km),n1为光纤芯区折射率,典型值为1.48,于是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延时大致为4.9μs/km-5μs/km。由此不难看出,长距离光传输网络的延时产生主要是由传输媒质距离引起的。下列表1.1中,列举了各类典型传输介质不同的传输延时。

2.网络节点设备延时。

网络节点设备延时,是指传输过程中,传输线路所经过的节点设备或其它再生器及功率放大器等设备,这些设备的存在也会产生传输延时。

表1.2给出了典型设备的传输延时参考值,有些已经标准化,有些还没有(例如SDH设备)。

注1:随设计不同和支路口不同而异。

(二)传输延时的计算

由上述传输延时分析可得,一个信号在SDH网络中的传输延时T可以表示为下式(2.1):

(2.1)

式中 为业务上下节点SDH设备的传输延时,包括业务由支路口进入设备经处理后由设备光路口输出的延时以及业务由光路口进入并处理直到从支路口输出的延时。其与SDH设备类型和设备传输速率等级有关。目前各个设备生产厂商之间还没有完全实现统一规范。浦东国际机场SDH环网使用的SDH设备,其设备E1口至STM―N输出端的传输延时正常值应不大于70μs,而STM―N至E1口的传输延时应不大于80μs。所以,从E1口到STM-N再由STM-N到E1口输出的传输延时有最大值为150μs。

式中 为中间穿通(无支路上下)节点设备的传输延时,浦东国际机场SDH环网中各节点采用同样型号的SDH设备,当设备作为中间穿通节点时,其传输延时的正常值应当不大于100μs。

式中 为光信号在光纤线路中的传输延时,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延时大致为4.9μs/km-5μs/km。

浦东国际机场SDH环网图,各节点间光缆距离如图2.1所示:

由二纤单向通道保护环原理可知,设环网中任意两点间存在支路双向收发业务,则其传输往返总延时都应相同(两个节点为支路业务上下节点,其余全部节点为穿通节点)。

设此传输延时为T,则T有最大值:

=2x150μs+4x100μs+(2.8+1.9+3.4+3.0+2.1+2.5)x5μs

=778.5μs

因此,由上述分析和计算得出,浦东国际机场SDH环网中业务传输往返总延时的理论最大值为:778.5μs。

参考文献:

[1]张文翰.SDH光纤自愈环网传输延时的计算与分析.电力系统通信,2005,8

[2]周炯架.通信原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4

网络传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协议;计算机;传输效率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发展和应用上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尤其是在网络信息传输效率上,需要进行更加完善的建设发展,通过对网络协议的灵活应用,增强网络信息传输效率。

1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当前,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成果,而这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通过这两种技术结合,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巨大的进步。虽然我国当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如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情况还有一些差距,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中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信号传递速度上已经获得了世界先进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很多的世界发达国家。而同时,在我国的一些偏远的地区,例如我国的西部等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情况较为落后,所以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这些区域还没有真正的普遍的发展起来,尤其是在网络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很多地区还在使用着电话数字拨号的网络连接方式。所以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需要尽最大的努力缩短我国各个地区之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得较为普遍应用的情况下,政府已经相继颁布了许多扶持政策,对于网络的运营以及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有力的支持。在这样的新时期下,我国已经实现在全国范围内铺设数条光纤主干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当前的网络信息传送的效率,但是在网络基础建设的过程或中还有很多在技术上的不足,在对光纤的应用上还缺少相应的实际经验,尤其是在光纤网络的基础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施工问题需要去解决。

2影响计算机网络传输效率的因素

2.1网络技术的基础建设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信息的传递以及数据的存储都离不开硬件设备的有力支持,只有通过在一定基础设施上的建设才能实现对网络速度的有效提升。例如在传统的电缆传递过程中,在安装完基础设施的建设后,其网络传递速度也就基本固定了下来,如果在这个时候需要提高网络的速度就需要增加相应的网络路线,但这样的改变方式在技术上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现代的网络技术基础建设中,就需要选择更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多变的网络传输材料,就目前来看,光纤材料的属性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是最为合适的,然而光纤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有着良好的铺设环境,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应当设计出最合适的工作环境。

2.2传输协议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除了受硬件设备上的影响外,传输协议也是影响网络技术传输效率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计算机当中,其存储信息的格式也会有所区别,这就导致了在计算机之间是无法直接联系的,所以想要将一台计算机上的数据传递到另一台计算机当中,就需要建立起可以实现全部计算机都可以识别的信息数据标准,这个标准就叫做网络传输协议。在当前的社会中,IP/TCP协议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络数据传输协议,这种协议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早期的发展中由于实际的需求而被发明出来,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专门针对网络传递的技术。

3网络协议的结构

3.1网络数据的收集

在通常的情况下,网络数据的收集是需要为其网络协议提供相应数据,因此在获取网络数据的过程中,应当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便于在传输协议上进行高效的分析。

3.2网络协议的分析

在网络协议中,进行网络协议的分析是整个协议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网络协议的分析上,主要是通过在IP/TCP协议中建立相关的参考数据模型的方式,在各个不同格式中的数据会通过相应的网络协议来实现数据分析以及收集到网络数据包当中,其中进行识别的技术主要是在计算机的端口进行检测,识别其特征深度的方式。

3.3IP/TCP协议簇

在网络协议当中,IP/TCP协议属于非常复杂且规模庞大的数据体系。因此,为了实现更有效率的进行协议描述,就需要在协议的设计环节以及最后的应用中进行协议的结构分层,参考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在协议中对于网络数据在不同定义的情况下进行描述,对协议中不同结构层次上的具体功能以及其不同的交互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其中较为常见的协议模型有IP/TCP协议数据参考模型以及OSI网络数据参考模型。

4在计算机中网络传输的效率

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传输效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研究。其中整体的效率就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传送过程中实际的信息传输效率,而局部的效率则是指在网络中不同子级网络的实际信息传送效率,因此在对效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对网络的局部效率、网络传输效率、节点效率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4.1局部的信息传输效率

通常来讲,在计算机网络的局部范围内的信息传递效率应当是与其相应的各个节点以及与之相接近的点所构成的子网络二者相加的总和与节点的具体数量的比例值。因此,在局部的传输效率中,会与网络的簇系数有一定的相似程度,二者都是能够表示出网络中局部的性能。

4.2网传效率

在网络协议的基础上网传的效率是在计算机网络当中,其所有的节点在时间传输效率上的平均数值。

4.3点传效率

对于网络传输效率来讲,点传效率主要是指在网络的所有节点实际的信息传递效率上的平均数值。因此,点传效率在网络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网络设备中例如路由器、配置交换器、中继设备等都可以进行高性能的配置,在对网络进行日常维护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这些节点。5结论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已经非常的普遍,但是在一部分的地区中还会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在信息的传输效率上不断的改善技术、提高设备功能,为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翁慧敏.流控制传输协议分析及其在车载网络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何贵阳.计算机网络接口的设计与传输效率分析[N].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学版),2014(01):319-320.

[3]陈磊萍,汪兰英.计算机网络格局设计与网络传输协议研究[N].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36-138.

网络传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字电视 网络传输技术 特点

中图分类号:TN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5-0000-00

数字电视网络传播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迅速发展的,我国最早采用数字压缩技术是1995年,数字电视发展到现在,已经发展为高清数字电视,能够实现从地面传输信号。而随着网络传输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电视的发展还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1数字电视的定义

所谓的数字电视就是指采用数字编码以及数字传输技术,通过这两种技术进行节目的采集、录制、播出以及发射和接收的电视。都是运用数字“0,1”的相互转化而形成的信号。目前数字电视还采用了比较常见的数字压缩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的优势是利用原来传送一个频道的空间实现一次传送6-8个频道,使电视频道增多,而且有的数字电视甚至可以达到四五百个电视频道,其中数字电视的音质和画质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这就使得数字电视受到许多用户的喜爱。

2数字电视的优势

数字电视的信号传输过程是非常稳定的,因为它在传输的过程中一般不会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这是数字电视与传统的模拟电视最大的区别。不仅如此,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也不会受到噪声积累带给它的影响,而且它的覆盖范围也是非常广的,一般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视听要求;除此之外,数字电视频道数的增多也是它比模拟电视发展速度快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数字电视所采用的数字压缩技术不仅可以使用户有选择多种节目的权利,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点播不同的节目,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额外节目的点播一般是要另外收取费用的;数字电视的信号传播速度不仅快而且还能够保证在信号输出的同时还可以使信号的清晰度不受到影响;数字电视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有利于信号的存储,可以实现电视剧连着看或者在上一次的暂停位置开始继续观看,与传统的模拟电视不同的是,数字电视不用等到每天一个固定的时间点;虽然数字电视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它还是保留了现有的模拟电视的视频格式,仅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多安装了一个数字电视的机顶盒,安装后即可观看。

3数字电视网络的传输

我们可以从传输网络以及网络技术的支持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1)数字电视所具有的宽带性质主要是依靠网络的支持。数字电视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无论使用哪种方式都是根据实时过程来完成信号传播工作的。所以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技术传播的过程变得更加完善,数字信号的传输效果也得到了提高。(2)数字电视的传输网络是需要我们进行分析的。从数字电视的发展过程来看,电视台主要是通过在已经确定的高点位置上利用天线设备进行无线电波的发射,通过无线电波的发射使在地面使用数字电视的用户能够把接收到的数字化信号进行转化,从而实现电视节目的播放。从目前电视传输网络的发展情况来看,数字模拟信号的缺陷主要是稳定性不够好,因此,我们尽量将光线作为主要的传输通道,同时采用同轴电缆的“树形”光线分布形式,能够对混合型数字电视传输网络技术的使用进行修正,并且进一步完善。通过不断的发展,使其能够逐渐的发展成为独立的数字电视传输网络,而不再是一种依靠于地面的网络传输方式。

4数字电视传输中用到的网络技术

数字电视传输中用到的网络技术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1)AISC技术。这种网络技术标准是由层级的清晰度以及层面的构成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的。在这两项标准中,定向层机中的第一层机主要功能就是确定图像的基本形式,而第二层级是图像的整体压缩层。这一层所用到的技术就是利用MPEG模式来达到数字信号压缩的标准。最后一层则主要是利用传输层确定数据的顺利传输,我们目前常见的地面数字系统传输方式一般选用的是19.3Mpbs的传输速率,这就使得数字信号能够被正确接收,进行播放。(2)DMB-T技术。这种传输网络技术是我国创造的一种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此技术有超标准的对照,因此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很好的完善,同时还可以调整国内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并且这种数字电视传输网络技术还不断向着多载波技术的方向发展。有时为了能够拖延信号的扩散以及预防出现乱码干扰的情况,这种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采用的是一种高保护传输技术[1],不仅如此,还采用OFDM保护间隔进行填充,从而帮助提高数字电视传输的利用率,保证数字信号稳定传输。(3) DVB技术。这种数字电视网络传输技术最早出现在欧洲,这种技术的实现是需要经过数字电视、卫星以及地面等多个环节的交换传输而成的。所以这种传输网络技术方法不仅可以接收并且传送视频和音频文件的信号,还可以接收并向数字电视传送图像、字幕以及IRD节目和图表。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地给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所以数字电视的使用频率一定会越来越高,但是从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普遍应用的数字电视就是以数字机顶盒作为载体,把接收到的数字音视频信号转化成为模拟信号,然后再将模拟信号输送到模拟电视机上,这样就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提供电视节目。近几年我国已经把数字电视列入到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中,通过对数字电视传输技术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技术成果,使数字电视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尽管我国在数字电视网络传输技术方面仍在不断发展,还是会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我国一定要继续加大在数字电视传输方面的投入,使数字电视的网络传输技术不断更新,让数字电视的发展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参考文献

网络传输范文第7篇

1.1系统噪声传输过程中的噪声就是指信号于扰问题,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各个设备都会产生干扰信号,同时通过传输过程中的相互叠加增强了噪声信号的强度,使得信号的清晰度下降、传输数据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通常,可以采用信噪比来对之进行衡量。根据噪声所产生的来源,可以将噪声氛围内有源设备噪声以及无源设备噪声两种,而根据噪声的性质可以将之分为光噪声和电噪声两种。

1.2传输损耗所谓的传输损耗就是指在传输过程中因为介质、设备而造成的数据信号功率下降问题。对于HFC网络而言,存在损耗的地方主要是光缆、同轴电缆两个部分。

1.2.1光传输损耗造成光纤传输损耗的本质是功率下降,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不论传输介质是何种材料,在光传输的过程中都会存在吸收问题,而吸收的强度在于材料的结构、性质、波长等影响因素;(2)因为传输介质在制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加工缺陷,诸如不均匀的问题,导致光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出现散射现象,使得信号传输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瑞利散射、缺陷散射、受激散射等;(3)在安装过程中因为弯曲作用造成了光纤的反射条件受到限制,引起了传输的损耗。随着弯曲半径的不断减小,损失的光信号将不断增加。

1.2.2电传输损耗因为HFC网络的最后一段是用同轴电缆与用户相连,因为其传输过程中会在内、外层存在电阻、漏电等问题,导致高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产生出较多的热量,使得数据信号传输受损。

1.3非线性失真在心痛的数据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非线性失真主要包括光纤因为色散而造成的失真、光接收设备性能导致的失真、发射设备导致的失真等。另外,在传输过程中若使用了电放大器,同样会导致非线性失真的问题。

2提高HFC网络数据传输质量的措施

2.1减少噪声,提高系统信噪比HFC网络中的噪声热噪声属一种稳态噪声,去主要与工作频率、传输带宽以及温度等因素相关。对于图像以及数字电视的伴音没有太大影响,只是对模拟信号有较明显的影响。因此,为了降低其对传输系统的影响,一般可以根据设备使用要求,合理选择设备的工作环境。

2.2降低传输损耗根据网络的布置要求,应该尽量使得传输损耗达到相关要求。

2.2.1降低光传输损耗光传输损耗的原因主要是外部原因,其自身的原因主要是介质的吸收和色散等问题。而外部原因则是指光纤变形、外部干扰信号辐射导致的损耗。在传输网络设计过程中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予以解决:(1)合理选择光缆型号当前数字电视所采用的传输光纤主要包括这样两种:其一,G652标准单模光纤;其二,G653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在选择的过程中通常可以直接选择标准单模光纤作为传输介质,而且在验收过程中应该对之传输特性进行检验,保证其达到相关要求。(2)光纤长度的合理设计光纤衰减常数是指单位长度的光纤上发生的损耗,其单位通常是dB/km。通过合理控制光纤传输长度能够很好的降低光信号的损耗,提高光信号的传输质量。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在满足网络架构的相关条件基础上,应该尽量缩短光纤的架设距离。(3)合理选择路由设备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安装过程中的外力可以造成光信号损失,所以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安装方法。同时,还应该合理避开容易受到破坏的场所,并适当采用管道铺设的方式来解决其受到外力作用问题。另外,当铺设条件合适时,也可以采用架空铺设、沿墙铺设等方式,确保其能够避免外力所受到的影响。

2.2.2减少电传输损耗在进行电缆传输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对以下几个问题予以关注:其一,尽量选择实力雄厚的厂家作为产品的提供商,为网络传输提供设备保障;其二,为了尽量减少损耗,应该选择最为合理、线路最短的路径进行线路架设;其三,对线缆的规格进行合理搭配,在同等条件下应该尽量选择尺寸相对较大的线缆;其四,对于同轴网络电平,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按照GYffl06和GYffl80对电平进行设计,一般要求数字信号的电平与模拟信号电平相比要低10dB左右。

3结语

随着数字电视网络覆盖面的不断增加,除了要做好设计过程中的信号传输质量控制工作以外,还应该做好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通过两个途径来提高HFC网络传输质量。

网络传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安防系统;网络;传输技术

网络传输技术,是安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几年,安防系统朝向集成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增加了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压力,同时体现了网络传输技术的基础作用。网络传输技术在安防系统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满足安防系统的基本需求,表明了网络传输技术的实践优势。

1 安防系统中网络传输技术的结构

1.1 总线型

安防系统中的网络传输结构,采用总线型拓扑时,先要构建专用的信道,用于传输安防系统的媒体,再把安防系统的工作站点,利用硬件接口,接入到安防的公共传输媒体内。总线型的网络结构,拓扑方式简单,方便后期扩充建设。总线型受到距离的影响,限制了安防系统的传输范围,故障处理有一定的难度,安防系统在选择时,也要考虑到总线型的缺陷。

1.2 树型拓扑

树型拓扑是在总线型结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树型拓扑具有明确的主干和分支。此类网络传输拓扑结构,扩充性强,也容易隔离网络传输故障,其在安防系统应用中,节点之间的依赖性很强,很难实现节点之间的分离,一个节点有问题,就会在整体上影响安防系统的网络传输。

1.3 环型拓扑

环型拓扑结构,为安防系统提供了网络传输的闭合环。环型拓扑的结构,采取了节点与节点连接的方式,链路之间构成闭合环,环型结构的传输,其物理消耗很少,方便扩充,只是环型拓扑结构中,节点和节点之间的关系密切,一个节点故障,很容易引起全网故障,降低了网络传输信道的利用效率。

1.4 星型拓扑

星型拓扑结构,选择中心节点,其与端节点之间,连接了通信链路[1]。星型结构的网络传输,在安防系统内提高了故障隔离的效率,不会引起大规模的故障瘫痪,其在运行中,中心节点的工作压力很大,增加了安装、调试的工作负担。

2 安防系统中网络传输的技术内容

分析安防系统中,网络传输的技术内容,如:(1)网络传输结构设计,根据安防系的需求,规划设计网络结构,利用光纤、铜缆,构建出可用的拓扑结构,如星型拓扑结构,在安防系统中安装交换机,其是网络传输的核心,负责连接结构中的安防监控点;(2)网络宽带设计时,要确保安防系统的每路视频,都要在宽带标准之上,通过网络宽度,提高安防视频的清晰度和流畅性,构建虚拟网,保障安防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加密虚拟网络中的数据,实现安全互联;(3)安防中心设计集成和监控平台,监督安防系统的运行。

3 安防系统中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

网络传输技术在安防系统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结合安防系统的实际运行,探讨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如下:

3.1 快速以太网

安防系统内,采用网络传输技术中的快速以太网,满足数据流量快速增长的基本需求。快速以太网,其在安防系统中,表现出了很大的运行优势,保障安防系统设备的投资,提供了双绞线、光纤连接的条件[2]。快速以太网,其可直接兼容IEEE802.3标准,以安防系统的网络传输技术为基础,给与完善的处理。快速以太网技术,以安防系统的广播为主,连接所有的工作站点,快速把信号,传递到系统中的安防设施上,而且工作站点,具有信号识别的功能,准确识别并判断信号,接收工作站的信号帧,再把信号帧,传输到更高拥耐络协议内。快速以太网应用到安防系统内,围绕CSMA/CD媒介,展开传输设计,确保安防系统的所有工作站点,能够在任意时间,访问快速以太网,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服务。

3.2 视频监控联网

网络传输技术中的视频监控联网,拓宽了安防系统的工作范围,辅助提高安防的运行效率,在安防系统中,更为快速的找到目标。视频监控联网可以控制安防系统中的各类拓扑结构,整合了安防系统的资源,在根本上提高了安防系统的监控水平,完善了社会安防监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3]。安防系统设计时,核心的工作内容是,整合安防系统中的所有资源,以传统的报警监控网络为支持,通过视频监控联网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互配合,实行安防系统的联网监控。视频监控联网技术,其扩展了安防工作的范围,体现视频监控联网的深化作用。例如:某高层住宅小区中的安防系统,在总监控中心,安装计算机,计算机连接着视频监控的终端,在视频监控联网的作用下,安保人员在总控制中心,就可以操作安防系统,监督小区中的车辆、人员出入,该小区安防系统,具有报警的作用,严格监督小区中的不法行为,营造优质的小区环境。

3.3 流媒体监控联网

流媒体监控联网,适用于安防系统的监控部分,此项技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应用范围非常广。流媒体监控联网,信号传输的方式是数据流,属于一类先进的技术,采用音频、视频的数据流,借助流媒体的方式,在安防系统中传输。安防系统内,流媒体监控联网,比较注重网络接口的应用,因为网络接口的存在,当安防用户收到信号后,其可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不接受,所以网络接口为用户提供两项选择。如果用户接受了信号,信息中包含的数据流,就会缓存到安防系统内,通过以外网接口,传输到客户层[4]。流媒体监控联网,其在安防系统中,不断的调整、优化,例如:流媒体监控联网,在安防系统中,建立了专门的传输网络,为信号传输,提供安全的路径,降低了服务器信号转发的频率,节约了大量的资源,而且在安防系统中,比较提倡流媒体的组播方式,采用此种方式,拓宽安防的领域。

流媒体监控联网技术,根据安防系统的需求,引入了网络交换机设备,为安防系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例举网络交换机在安防系统中的功能,如:(1)支持组播,网络交换机的此项功能,缓解了安防系统的通信压力,避免流媒体监控上发生差错,预防网络延时,提高安防监控的水平;(2)链路汇聚,增加骨干网络的带宽,网络交换机必须具备此项功能,优化安防系统;(3)四层交换和QOS(网络的安全机制),促使流媒体监控联网在安防系统中,具有实时性的特点,促使网络交换机,可以转发系统的控制命令,而且是优先转发流媒体监控联网中的信息,保障安防监控的质量。

4 结束语

安防系统对网络传输技术有很大的需求,在网络传输技术的作用下,安防系统的软件与硬件配置,得到了有效利用。网络传输技术成为安防系统中的重点,规划好安防系统的结构,保障网络传输技术内容的成熟性和完善性,才能全面落实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确保安防系统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陆莹.安防系统中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探析[J].硅谷,2014(13):99+82.

[2]李建龙.安防系统中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6(12):77.

[3]白玉昆.安防系统中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7(02):44-45.

网络传输范文第9篇

关键词:网络传输技术;安防领域;发展;应用

引言

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使得众多的新型技术出现了。就安防监控领域来讲,各种类型的技术已经进行了有效的应用。比如: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流媒体技术、数字图像压缩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报警技术等等。其中,网络传输技术凭借着众多的优点,通过科学的应用可以降低安防工程施工的成本、全面提高安防网络系统的规模与应用的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对于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网络传输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使得安防网络系统获得更大的应用价值。

1 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

姆⒄菇锥卫唇玻监控行业经历了从闭路电视传输到IP有限传输、再到现在的无线传输。第一代的监控系统主要是应用全模拟监控,通过磁带以及有关的录像设备来进行监控画面的保存。这种应用方式具有明显的缺点,即无法进行海量的存储,对于录像画面的管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IP网络传输成为了重要的应用方式,提高了数据信息传输的能力。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使得网络传输技术进入到了无线传输的模式中。这种应用方式使得网络传输技术的质量与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极大降低了网络传输技术的成本。就目前应用而言,虽然无线传输的模式还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无法进行全面应用,但是其在未来将会有巨大的应用价值[1]。

2 网络传输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

2.1 应用的要求

安防领域具有的特点使得其对于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要求。比如: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安防领域要求网络传输技术要具有安全性、实时性、能够对于资料进行有效保存的特点[2]。

2.2 应用的实际例子

我们以某一个银行安防工作中的网络传输技术为例子,对于其应用问题进行具体的说明,希望为网络传输技术在其它安防领域中进行应用提供借鉴。

2.2.1 VPN网络的应用

为了全面保障网络传输技术的质量与安全,我们可以采用VPN网络模式。其主要的应用方式为通过利用公共网络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的虚拟私有网对于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加密,最终使得互联网可以安全的运用。VPN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以下的优势。第一,降低了建网投资。原因在于,VPN网络模式主要应用的是虚拟私有网,节省了大量建网需要的软硬件投资。第二,节约了应用的成本。VPN网络模式的应用不再需要支付大量的网络维护费用、链路租用的费用等。第三,VPN网络模式的有效应用极大提升了网络传输技术的质量与安全。比如:VPN网络模式通过对网络层以及逻辑隧道的加密,避免了网络数据被篡改或者是盗用,全面保障了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第四,由于大量的网络维护与管理是网络服务提供商来完成。因此,用户不再需要进行网络的科学维护与安全管理工作[3]。

2.2.2 联网系统中心与管理平台的构建

通过有效的应用网络传输技术要保障银行的联网系统中心要具有以下方面的功能。比如:通过有效的应用视频解码器可以实现对于数据信息的有效监控。系统需要具有完善的设备管理以及自动检测的功能。系统需要具有完善的图像信息系统、具备完善的图像调用与分析功能。系统需要具有权限认证的功能。联网系统中心可以实时对前端图像进行调用、查看、存储等。而管理平台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系统的功能。通过有效的应用网络传输技术建立起了高效化的联网系统集成管理平台。此平台的应用使得银行中不同设备与系统通过进行有效的网络传输实现了对声音、视频等的有效采集、存储、交换、传输、显示,并且通过开展有效的身份认证开通管理权限,全面保障了数据信息的质量与安全,还可以实现与其它数据接口进行有效的对接。其次,平台的结构。高效化的联网系统集成管理平台采用了开放性的网络构架、通过对于各种监控资源的全面整合,实现了平台的一体化监控模式,全面提高了安防的质量与水平。比如:以银行的监控中心为核心,通过对于各个网络接入点的科学应用,可以实现对于监控画面的充分预警、并且通过对于可视指挥与综合处置方式的应用,全面提高银行联网系统集成管理平台的安全管理水平。再次,管理服务器。高性能的PC管理服务器在银行监控网络集成管理中心进行有效的应用,再通过与必要的监控软件进行科学配合,可以全面提高银行网络集成管理中心对于用户与设备进行管理的能力。最后,客户端的有效应用。在银行的监控中心内,我们需要安装必要的控制中心软件,一台PC工作站,通过有效的应用前端视频、云台镜头、接收报警信号等方式使得客户端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对于提高银行安防的质量与水平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3 智能化应用方式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化会成为网络传输技术在安防领域中应用的重要趋势。在安防领域中,对于互联网的带宽具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进行监控,安防监控前端带宽为上宽下窄,而后端浏览器的客户端需要具有下宽上窄的特点。

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会导致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进步。在未来的发展中,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凭借着应用成本低、应用质量与效率高、安全方便等特点可以在许多的领域、尤其是可以在众多的特定领域中进行安防应用。比如:森林、油田、能源、环保等。这种方式的应用将来会产生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促进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有突出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给予重视,全面解决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4]。

3 结束语

对于面向安防领域的网路传输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有利于提高人们对网路传输技术认识的程度,使其在安防领域中应用的质量和水平获得提高,促进网路传输技术的进步,充分发挥出其价值,促进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山林,李 .浅谈网络传输技术在安防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安防,2013,09:89-92.

[2]杨清永.网络传输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J].中国安防,2008,12:59-62.

[3]胡瑞敏,李明.网络摄像机的数字音视频编码技术[J].中国安防,2008,04:65-73.

网络传输范文第10篇

1.1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

关于计算机网络,如果想将数据的交换进行有效的实现,那么必须应该具有硬件方面的设备,进而实现对信号传输的支持,所以传输介质等一些网络方面的基础设施,可以对网络的传输效率进行直接决定。例如,比较传统的同轴电缆,在基础设施基本建完后,也就确定了传输带宽,如果想要对网络的带宽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只能增加线路,这通过技术方面的手段很难进行解决。在建设网络的基础设施的基础过程当中,为了能够将网络的传输带宽进行最大程度的提高,一般会对性能比较好的介质进行选择。目前,光纤属于最好的一个介质,但光纤材料对周围环境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在施工光纤的实际过程当中,应特别注意周边的具体环境,保证在建完之后,光纤能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1.2传输协议

在各个计算机间,可以进行相关的通信,应该具有一定的硬件线路,还应该有一个相关的传输协议,因为不同的计算机有着不同的存储数据方式,不能进行直接的通信。若将数据向另一台计算机进行直接的传输,将对这个数据无法进行识别,就一定要标准化处理传输的数据,进而建立成全部计算机都可以进行识别的一个标准,即网络传输协议。现阶段,最广泛使用的TCP/IP协议就是在网络开始发展时,人们按照网络传输的实际需要,非常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的,因为那时有着相对比较低的网络带宽,所以在对传输协议进行设计时,会先压缩传输的数据,之后再进行接收端的解压,提高了传输效率。然而,已经使用了TCP/IP协议多年,尽管在使用的实际过程当中,人们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但仍然有问题。近年来,按照网络的实际发展,人们也相应的提出了很多的全新传输协议,但TCP/IP协议已成为世界上比较统一的标准,就算那些全新的传输协议在性能的先进性方面要强很多,也是非常难将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代的,只会使用在一些局域的网络当中。实践证明,提出的这些全新的传输协议明显提高了传输效率。

2网络协议的基本框架

该协议对网络传输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之后根据某种特定的协议簇模型分层来处理采集到的网络数据信息,对各层协议当中的头部、字段内容以及尾部进行一定的分析,进而实现网络数据包当中各层协议的信息内容的实际获取。该框架是实现相应的应用平台设计的基础,包含很多的键技术,主要有网络数据采集、网络协议分析以及TCP/IP协议簇。

2.1网络数据的采集

一般来讲,网络数据的采集模块为相关的应用平台以及网络协议分析有效的提供了最为原始的一些数据,只有对网络数据包的信息进行准确、及时的获取,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2.2网络协议分析

在网络协议分析框架当中,网络协议分析属于是核心模块,其设计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根据TCP/IP的相关参考模型,按照协议标识来对网络协议的类型进行逐层的识别,根据相应的协议格式来底层协议分析已经采集到的网络数据包,运用的协议识别技术主要是端口检测以及特征值的深度包检测。

2.3TCP/IP协议簇

计算机网络协议属于极其复杂、庞大的一个体系,为了能够更好的描述协议,并进行实际的设计和最终的实现,现阶段运用的基本都是分层的体系结构,也就是参考模型。在该模型当中,对网络当中不同层的定义进行了一定的描述,同时还分析了每层具体应该负责的功能及其相应的交互方式。最为常见的模型包括TCP/IP参考模型以及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其中,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组成主要包括七个栈层。

3计算机网络传输的效率

对计算机网络传输效率进行研究时,分析的顺序应该是从网络的整体到局部之后到节点的过程。其中,整体效率主要是指作为一个整体,计算机网络有的实际传输效率,而局部效率主要研究的是网络的相关组成中各分子网有的实际传输效率,所以在分析网络传输效率时,需要对整体以及局部的传输效率进行同时的研究。下面运用局部效率、网传效率以及点传效率来表示局部传输效率、网络整体传输效率以及节点传输效率。

3.1局部效率

一般来讲,网计算机的局部传输效率主要是指全部的节点和相邻的点组成的子网的实际传输效率的总和和网络当中含节点数目的具体比值。局部传输效率类似于网络的簇系数,这两个表示的都是网络当中的局部性能,而相关的簇系数具体表示的是网络当中的局部疏密程度,所以能对网络的局部传输效率进行一定的衡量。相对来讲,对于网络局部性能的表示,更为合理的是局部传输效率;与此同时,网络的局部破坏式的容错能力和网络局部传输效率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3.2网传效率

通常情况下,网传效率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全部的节点关于时间传输效率的一个平均值。

3.3点传效率

一般说来,点传效率指的主要是网络当中全部节点的实际传输效率的平均值,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来进行一定的分析,传输效率和每个节点所占的最短路径数目成反比关系。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以及设计,点传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一个指导意义,所以在设计计算机网络时,需要多网络当中节点负载的均衡性进行充分考虑。另外,还应在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等中继设备对传输效率比较低的节点进行高性能设备的配置,在网络维护的实际过程当中,应该重点维护这些节点。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网络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建设计算机网络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整体来讲,我国有着相对比较低的网络传输效率,会对用户的使用造成严重的影响,想要将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应该有效分析计算机网络传输效率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进而实现网络传输效率的提高,提高我国的网络计算机技术水平。

上一篇:认知语言学范文 下一篇:绘图软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