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经济范文

时间:2023-03-12 13:26:04

外贸经济

外贸经济范文第1篇

1.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含义及其评价指标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将呈现蓬勃生机。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数量增多及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如何提高其内在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经济效益指的是在一切经济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所耗费的劳动和由此获得的劳动成果之比,简言之即投入与产出之比。由此推之,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就是指一定时间内投入对外贸易领域的劳动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几类指标进行评价。一类是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基本理论指标,包括出口商品经济效益系数、进口商品经济效益系数和对外贸易综合经济效益系数三个指标,这些指标是基于理论而难以精确计算的;二类是用以评价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出口每美元成本、费用水平、资金收益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社会贡献率等,这些指标是考核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及财务状况的主要依据;三类是评价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包括贸易条件、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增长速度等,它们反映了一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效益。

2.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这种增长只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其内在的经济效益并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

劳动生产率是决定一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最根本因素,因为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了该国商品的国内价值水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也较为低下,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企业设备老化、技术更新和改造步伐较慢,造成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相对扩大,某些产品的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在国际交换中处于相对劣势,从而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外贸经济效益。

2.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但我国的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加工程度和产品附加值也较低。这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业制成品,由于进入行业的技术壁垒低,更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焦点。

2.3贸易条件恶化

对于某些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我国的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相当大的份额,随着我国对这些产品的出口量的不断增大,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供给量增加,其国际市场价格自然随之下降,从而造成了出口越多价格越低,为了弥补外汇收入又加大出口的恶性循环,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随着这些产品出口的增加而不断恶化。

2.4外贸企业经营水平低

其一,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较慢,外贸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思想严重,经营管理水平低,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需要。其二,外贸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其三,经营费用较高,综合运筹和抗风险能力较差。

3.对于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策略性建议

3.1树立“科技兴贸”的思想

我国应增加技术和科研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对这些设备进行充分利用,提高我国现有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鼓励科技开发和创新,缩短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过程,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另外,在进口贸易中,我国应进口具有较好外部效应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同时进口部分国内经济建设所需的重要原材料。

3.2调整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实践证明,只有进出口商品结构合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各方面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换取尽可能多和适用的使用价值,以获取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所以,要按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需要,适当调整进出口产品的结构。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减少低档商品出口的比重,增加中、高档商品出口的比重;适当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加制成品的出口;进口的重点应放在引进软件、先进技术及关键设备、国内急需的短缺生产资料上。

3.3建立和完善出口生产体系

建立和完善出口生产体系,就是以扩大出口创汇为目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生产企业为主体,形成科研、生产、流通服务等环节为一体的有机网络,实行多层次、多种经济成份、多种联合形式的完整经济体系。

3.4加强外贸企业经营管理

外贸经济范文第2篇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预处理为了分析

选取新疆进口额和出口额作为衡量对外贸易的变量,分别记为IN,OUT;选择实际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变量。数据为1984年至2009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和《新疆五十年》。GDP以1978年的价格为基期100,根据各期GDP指数计算得的实际GDP,换算公式为:该年度实际GDP=1978年GDP×该年度基于1978年的GDP指数,其中1978年的GDP为39.07亿元人民币。换算后实际GDP(简记为GDP)、进口额(IN)、出口额(OUT)。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样本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GDP、LnIN、LnOUT。

新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由于非平稳序列可能会产生虚假回归现象,所以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这里采用ADF单位根法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LNGDP、LNIN、LNOUT的平稳水平。从以上ADF检验表的结果可知,LNGDP的ADF统计量为-1.984977,而在5%的显著水平下ADF临界值为-3.658446,-1.984977明显大于-3.658446,接受原假设,即序列不平稳;进一步对其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LnGDP的ADF统计量为-3.552317小于5%的显著水平下ADF临界值-3.004861,所以拒绝原假设,序列是平稳的。同上可知,LnIN和LnOUT非平稳,其一阶差分变量LnIN和LnOUT是平稳的,即三个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单整Ⅰ(1)。(二)VAR的建立本文的分析是建立在向量自回归模型基础上的,所以先建立VAR模型。Sims在1980年提出了非结构建模方法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其一般形式为:yt=A1yt-1+...ANyt-N+Bxt+ζt,其中,yt为内生变量向量,xt为外生变量向量,A1…AN和B是待估的系数矩阵,ζt为误差向量。VAR模型中,每个方程可以用OLS估计,无需随机扰动项序列不相关的假定,任何序列相关都可以通过加入y的滞后项解决[5]。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关键是滞后期的选择,本文采用AIC准则来确定最优滞后期数为2。通过VAR模型可以看出,拟合优度达到0.95以上,模型整体的AIC值和SC值为-4.530460和-3.489011,模型较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三)协整分析为了检验三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需要对其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一般包括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EG法)。本文选择Johansen协整检验。变量已经通过ADF检验证明是一阶单整Ⅰ(1),因此可以进行协整分析。协整检验模型的滞后期为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因此为1。括号内数字为t统计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从长期来看,进、出口均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出口各自增长1%,将促进经济分别增长0.322138%和0.218016%。新疆的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这与一些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实际上,新疆的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如纺织品和食品等,产品附加值较低,对经济带动作用不大。而进口产品主要包括钢材、原油、机电产品等,还包括引进的一些先进技术等,这些对新疆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在长期新疆的进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四)误差修正模型在对三变量长期的关系和趋势了解的基础上,为了分析短期动态影响,我们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根据格兰杰表述定理,如果非平稳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的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由误差修正模型表述[6]。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D(LNGDP)=0.447738×D(LNGDP(-1))-0.009524×D(LNIN(-1))+0.013586×D(LNOUT(-1))+0.050755+0.036091×CointEq1其中误差修正项为:CointEq1=LNGDP(-1)-0.322138×LNIN(-1)-0.218016×LNOUT(-1)+0.459430从以上式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波动与出口波动影响方向相同,与进口波动的影响方向相反。这与实际相符,在短期新疆出口对经济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而进口在短期是外汇的流出,不会拉动经济增长,但长期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而探讨经济增长与研发投入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期长度的变化比较敏感,所以选取了不同滞后期下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况。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滞后一期时,出口就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在滞后四期时,在10%的显著水平下,进口才成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时滞明显高于出口,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出口的增加可以迅速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经济增长,而进口则需要外汇流出,因而在宏观经济模型中进口被视为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但实际上,进口引进的除了本地区所需的原料、产品外,还包括技术、服务等,这些“软性产品”不会立竿见影的带来产出,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它所带来的技术效应等会逐渐显现,这正是进口长期来看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所在。

结论与政策建议

外贸经济范文第3篇

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研究早在15世纪末就已展开,它是对各国制订对外贸易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的重大课题,从古典学派到新贸易理论学派都作了详尽的阐述[1]。对于一个地区对外贸易的研究也是比较充分的。但是这些研究往往是侧重于对外贸易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往往忽视对外贸易的副作用。夏友富等学者认为一味强调贸易的发展追求比较经济利益,结果是很可能付出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这些代价经常是经济利益远远无法补偿,不仅大大影响本地区的经济福利水平,而且会导致以邻为壑的结果,从而影响对外贸易的基础[3]。笔者认为,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不能以过度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用其产生的经济福利来分析对外贸易,只有在对外贸易增加了经济福利的前提下,发展对外贸易才是正确的。而现阶段如果一味强调环保忽视贸易的发展,也必将大大削弱河南省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显然是错误的。应该用其产生的经济福利来分析对外贸易与环保问题,只有在环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环保才能有意义。

一、模型的提出

对外贸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既能够带来正社会福利(增加社会经济福利),也能够带来负的社会福利(减少社会经济福利)。因此笔者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把河南省对外贸易所产生的社会正负福利加以计算(福利均指经济福利),当正福利大于负福利时,即使污染环境而继续发展对外贸易也是正确的,因为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当对外贸易产生的负福利大于正福利时,就应该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因为它会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二、模型的构建

(一)计量对外贸易所产生的正福利模型

1•模型的假定

基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即:y=F(k,l,x),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k代表资本存量;l代表劳动力总量;x代表贸易额,揭示国内生产总值与对外贸易额存在正相关关系。笔者应用这一结论对国内生产总值和河南省对外贸易额进行回归分析。

2•研究框架和方法河南省经济的增长与对外贸的发展是高度相关的,可以进行它们之间的回归分析。同时,河南省经济总量与社会福利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河南省经济总量这一个中介变量可建立起对外贸易与社会福利指标的相关关系。在这里笔者运用的福利指标有:(1)贫困率。即收入低于预先设定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应该指出这一指标忽略了贫困程度的不同,学术界一致认为贫困率能基本反映社会的福利状况,但并不是最理想的指标。随着贫困指数的提出,人们对贫困的理解更为深入,由于贫困指数的计量还在探讨阶段以及数据的收集等工作的困难,在这里并未采用。(2)人均收入。笔者应用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将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提出的福利指标即福利指数y(1-G),这里y是人均收入,G是基尼系数。森认为产生福利的不是一个人得到物质财产,而是其所得到的机会或能力。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标,就是按照这种思想设立的。

3•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数据,运用spss软件计算可得:(公式略)上述三个式子都通过了假设检验,这说明它们的线性关系是成立的①。

(二)计量对外贸易所产生的负福利模型

1•模型的假设

在本模型中,对负福利的计量仅限于环境因素。河南省对外贸易的负福利决不仅限于环境困素,如低水平贸易对河南省产业升级的影响等,但这一部分的计量工作牵扯的变量很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故不再考虑。

2•研究框架和方法

计量这一部分负福利的关键是,要得到由于对外贸易增加环境资源破坏的数据。这一部分数据由于没有专门的统计来源,同时也很难把本地区的污染量区分为:国内贸易部分和对外贸易部分,所以直接数据很难得到。据有关资料分析,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工业部门中使用矿物燃料的部门以及制革、纺织、造纸等部门[3]。这些部门既为国内贸易提品也为对外贸易提供服务,直接获得对外贸易的污染量是困难的。但是这些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都是有贡献的,而对外贸易又是和国内生产总值高度相关的。可以看出随着河南省经济总量的增长,无论是环境污染的排放量还是治理成本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上升的。因此河南省经济总量与这些环境污染指标是正相关的。

3•生态环境污染价值的计算

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功能效用所体现的是生态环境资源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属性,即使用价值。而经济补偿费用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资源进行恢复、弥补或替换。费用体现补偿价值,效用体现使用价值,对这一部分的计算可参考有关文献[5]。笔者将生态环境污染价值记为t,并把它作为已知变量。

4•负福利指标的计量

负福利指标U为:水污染、空气污染、心理污染、噪声污染四个负福利指标。笔者采用ABC分析方法,来确定指标重要性。这些指标受众多因素影响,内涵与外延都不十分明确,其概念具有模糊性,因而用模糊数学建立模糊评价模型,使模糊因素数量化。此指标可通过专家评分,赋予权重计算其值②。

5•负福利模型的建立

计算的这一部分负福利计为e。在总的负福利模型中,将这一部分作为一个虚拟变量。根据有关资料证明,河南省的环境污染与国内生产总值有相关的,其模型应为:(公式略)。

三、结束语

外贸经济范文第4篇

1970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5.0%,1980提高到12.9%,1990年提高到29.8%,2000年提高到43.9%,2003年达到60.4%,2004年进一步达到70%。全世界平均外贸依存度1960年为25.45%,1970年为27.9%,1990年为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1990年以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而在1990年后,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2000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2004年是2000年的2.4倍,2000—2004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速度达24.9%,加之汇率一直稳定在8.27元,使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

与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相比,我国外贸依存度有两个特点:一是变化趋势不同。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相对平稳,我国外贸依存度呈持续上升态势。美国从1978年的14.9%到上世纪90年代都基本维持在15%—18%的水平,日本则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21%—26%下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20%以下。印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上世纪80年代基本维持在3个百分点的变化范围,到21世纪初大体稳定在20%左右的水平。巴西变化幅度比印度稍大一些,但也只在11%—23%的幅度内波动。而我国则呈现一个连续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每5年上升一个台阶。二是变化幅度不同。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幅度较小,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幅度较大。在1978—2002年间,美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幅度大约在7个百分点左右,印度在11个百分点左右,日本在12个百分点左右,巴西在12个百分点左右。同期,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幅度在40个百分点左右。现在经济学界对于外贸依存度的适度水平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依据库兹涅茨理论,一国外贸依存度的高低与其国民经济规模呈负相关,在证实分析中新加坡等小国经济和美国、日本等大国外贸依存度的程度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而我国的实际情况似乎与之相背,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已排名世界第六位的经济贸易大国的外贸依存度却很高,这是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最突出特征。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高的形成原因

(一)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较大

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1980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为17亿美元,到2004年为5500亿美元,增长了320倍,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9.2%上升到47.6%,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已占加工贸易的3/4左右,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6631.6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57.43%。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上升。1981~2000的20年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8.9和8.7,而加工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8.8%和24.2%,远高于一般贸易的年均增长率。

(二)国内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所以,一国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就越低。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中的比重已经超过75%,而我国仅为33%左右。这也是我国外贸依存度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

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高,外贸依存度则越高。200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6.7%,比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6个百分点。WTO成立以后,世界间接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地区间的自由贸易进程也进一步加快,2002年全球贸易总额已占GDP的43%。我国对外贸易顺应了这一潮流,逐步建立起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另外,由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向着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发达国家对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需求的上升,从而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四)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

由于统计原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一是由于我国的GDP是世界上惟一采用产出法统计的国家,统计数据存在遗漏,而统计指标的范围比发达国家偏小;二是我国工业增加值只计算规模以上企业;三是农村产业分工不发达,农民自产自销的商品价格往往被低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低估,从相关统计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出:2003年GDP增长9.3%,但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进出口总额增长37.1%;2004年GDP增长9.5%,但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进出口总额增长35.7%。同时,全国GDP总值明显低于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观点。

此外,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据测算,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3572。人民币汇率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的贬值,夸大了外贸依存度的实际值。

三、外贸依存度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贸易摩擦已向宏观化和制度化发展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已从微观化、企业化向宏观化、制度化层面发展,我国外部贸易环境趋紧。2004年以来,我国涉外贸易摩擦案件87起,其中除货物贸易领域外,还涉及环境、劳动、服务业等等领域。从1995年WTO成立到2005年10月,国外共发起707起针对我国产品的调查案件,平均每年约有400—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当前,贸易摩擦方式已由过去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向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以及社会和劳工标准转变,形成新的贸易壁垒。新的贸易壁垒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趋于紧张。

(二)进口产品的高依存度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目前,进口产品的结构呈现出资源性产品品种数量、高技术及其产品进口依赖不断增大,这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态势和产业发展形态上分析,伴随外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战略物资、关键产品和重要技术的进口比重还将不断上升,进口依存度的不断加大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在一段时期内难以缓解。必须防止当世界经济发生剧烈波动和重大政治事件发生时,由于外贸依存度过高,尤其是某些重要战略资源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过高对我国经济可能出现的难以预测的冲击和影响。

(三)高外贸依存度阻碍国内产业发展

我国的过高外贸依存度主要表现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上的比较优势,这种低附加值行业的不断扩容使得产业投资短视,进一步增加了提高外贸竞争优势目标的难度。而且不断提升的外贸依存度也反应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并进一步凸现了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合理性,进一步反映出加快产业调整的任务仍将十分艰巨。

(四)出口市场的集中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外贸进出口市场的集中和产品结构的单一,使得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内经济增长直接影响到我国对该国的外贸进出口。尤其是美国,其国内经济调整不仅对我国出口产生影响,其对整个世界经济的负面作用也将会影响到我国对其他国家的进出口。

四、调控外贸依存度的措施

(一)促进产业更新换代

伴随我国对外贸易数额的不断增长,制定更为合理的、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政策,对在战略机遇期得以持续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要放弃以追求贸易目标增长为对外贸易政策核心的一贯做法,转变观念,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已往的立足于进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转化为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最小化,并以此作为制定外贸政策乃至经济政策的核心所在,以利于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

(二)重视国内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必须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而动力应当来源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为此,要使用法律的手段,增加国民的收入、保证全国工资水平的持续增长,增加国民的收入、改善居民的预期、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三)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尽管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功不可没,但是目前的加工贸易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项目涉及的产品档次偏低,缺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创汇的产品,资源和能源浪费现象严重;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而国内加工贸易企业自身营销能力较弱,对特定市场依存度过高,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弱;国内配套协作体系尚未建立,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未得到充分释放等。为此,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的质量,提高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显得尤为重要。

(四)彻底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

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WTO国民待遇原则,逐步取消对中资企业在税收(所得税减免、出口退税等)和银行贷款上的优惠。这样才能从长远角度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价格,增加企业的利润,改变大量出口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旧格局,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建立原材料消耗量少、技术和价值含量较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尽快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取消各种“超国民待遇”的优惠,通过提高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的门槛来提高外资的质量,防止我国经济陷入引进依赖陷阱。当前,国内大部分产业出现了供大于求、重复建设、出口增长过快的新问题。我国引进的5000多亿海外直接投资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不到40%,而60%以上的其他外资属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由于我国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市场已经饱和,因此这些投资所生产的商品纷纷涌向海外市场,这是造成我国大量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重要原因。不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外资还严重干扰了我国的货币金融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五)建立和完善重要资源保障制度

调整国内投资结构,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利用好两种资源,缓解国内短缺资源约束。一是加快制定实施境外资源利用战略,二是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建立矿产战略储备制度,维护经济和国防安全。

(六)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业

外贸经济范文第5篇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地带,中心控制,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外贸经济范文第6篇

本课题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1文献研究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跟踪国内外关于对外贸易低碳化转型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理论分析框架。

1.2实地调研在广东省内选取3~5家主要外贸进出口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重点了解具有代表性进出口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情况。

1.3访谈调查在广东省内大样本取进出口企业,对熟悉进出口业务的高管进行深度访谈,问卷全部由开放式问题构成。

1.4实证分析和数据仿真建立带权重系数约束的回归方程,对相关数据利用SPSS、MATLAB等工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评价等。

1.5合并PEST、SWOT两个分析模型设计访谈问卷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分析我省对外贸易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探讨广东省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2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现状及转型迫切性问题

2.1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概述广东省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体制市场化起步早。广东省凭借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较早获得的政策倾斜,以及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等各种优势,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并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外贸特征,但正是因为广东省外贸发展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来驱动,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因而产品附加值低,对外资依赖度高,地方根植性较弱,明显存在外贸发展地区不平衡。表1反映了2009~2013年广东省不同外贸模式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构成比例情况。由表1可知,全球金融风暴以来广东省的进出口贸易中,2009年加工贸易就已达到58.24%,而一般贸易仅占32.53%,2013年的加工贸易比例下降较大,但仍占据广东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2012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9838.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7.7%,高于全国增幅1.5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国外贸总值的25.4%,2013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0918.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96%。在广东外贸模式中加工贸易比重最大,是主要的外贸模式。同时还可以看到,一般贸易模式占广东出口贸易的份额一直在不断上升,发展迅速,2013年广东省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3688.12亿美元,占总进出口额的33.8%,而2013年其他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17.94%,比2009年的9.23%上升了8.71%,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比重的不断提高说明了广东省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正在提升,也是产品竞争力提升的表现,不得不引起重视。

2.2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的迫切性近年来,各种诸如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的出现,已促使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发展的大潮流,被更多的国家提倡和采用。长期以来,广东省一直是出口导向型的粗放型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这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相悖,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经济转型指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的转变,包括发展要素、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等的转变。对外贸易结构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目前广东省的产业结构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较大比重,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致使对外贸易以低端产品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不高级,而经济转型的根本任务就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必然要求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进行转型,尤以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制造为主的外贸产品转向低耗能高效益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外贸产品。

3广东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3.1广东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衡量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的指标有很多,在众多指标中,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是最为关键的,诚如众多学者所言“没有一定增长速度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还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是人民最为关心的经济指标,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组要组成部分。故此,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作为因变量。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是测度广东省对外贸易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指标,而该指标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如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出口竞争力、社会效益、环境污染程度和资源消耗等因素的制约。我们选择7个三级指标作为自变量,研究这些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广东省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作为因变量,而自变量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2广东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实证研究

3.2.1带权重系数约束的回归模型建立带权重系数约束的回归模型。该模型用以说明广东省外贸的增长速度与自变量指标体系各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权重贡献程度。

3.2.2回归模型的计算步骤(1)先计算,的相关系数矩阵。(2)为了减少量纲的影响,对,进行标准化处理。(3)在SPSS中运用权重估计,以标准化后的对标准化后的进行回归。

3.3广东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

3.3.1指标赋值结果从《中国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中搜集了2005~2013年所需指标的原始数据,得出指标系数矩阵表

3.3.2指标评价从指标系数矩阵表3可以看出,广东省对外贸易增长率与各指标的关联程度不高。它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货物出口资源能耗、资源利用率呈正相关,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系数、出口贸易行业就业率出口贸易行业人均工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呈负相关。从回归后的公式可以看出“,三废”排放对广东省外贸增长率有正的贡献率。这就说明广东外贸的增长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的。资源利用率对外贸增长有正的贡献率。这说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能节约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外贸增长。高新技术出口竞争力系数、出口贸易行业就业率、出口贸易行业人均工资对广东省外贸增长是负贡献。这说明广东省的外贸增长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外贸增长的成果没有惠及该行业的从业人员,行业就业率和人均工资没有带来正的贡献率,外贸行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保障。综上所述,广东省的外贸增长模式是一种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广东省要亟待改变外贸发展模式,使其变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

4广东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PEST-SWOT分析

根据访谈调查的结果,我们的团队整理完成了下面的PEST-SWOT分析(表5),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分析广东省对外贸易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4.1政治因素分析

4.1.1政治—优势(1)广东省是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处于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改革红利”逐步释放。(2)国务院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加强进口等政策措施深入落实。(3)我国大幅度调整我国贸易出口退税政策。(4)我国的政治环境比较稳定,为出口贸易提供了环境基础。(5)国家大力发挥关税的杠杆作用,对纺织产品等相关行业实行外贸出口减税政策,增大了广东省外贸出口的势头。(6)我国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市场政策。(7)2000年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组织。

4.1.2政治—劣势(1)广东省内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使得外贸地区发展不平衡非常明显。(2)前期货币宽松政策是消减产业竞争力的助力。(3)知识产权政策不完善,导致对外贸易摩擦频繁。

4.1.3政治—机会(1)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2)开放合作不断深化,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3)民营出口企业的异军突起。(4)出口商品加快优化升级。

4.1.4政治—威胁(1)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下滑、进口需求锐减、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2)对外贸易摩擦形势严峻。

4.2经济因素分析

4.2.1经济—优势(1)强大的外贸规模和强大的产业依托。海陆空交通发达。有珠江流经,水资源丰富。(2)广东省是众多华侨的故乡,有利于投资。国家政策性支持。开发历史较早且强度大,有经济基础。经济发达、轻工业极其发达。(3)广东省建立了深圳、汕头和珠海三个经济特。(4)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出口国遍布世界各地,这为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

4.2.2经济—劣势(1)广东对外贸易出口规模大,但效益低。(2)广东的贸易出口方式是”三来一补”为主,比较粗放,仅仅是在大量进口基础上的简单加工。(3)广东省对外贸易出口国众多,经济外部风险增大。(4)与广东省进行贸易的大国主要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地区,这造成市场过度集中。这种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必将加大外贸出口的不稳定性,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5)工业产能过剩,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4.2.3经济—机会(1)广东对外贸易起步较早,因此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较早,广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广东产品都有开拓新兴市场的空间。(2)据第107届广交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境外采购商到会人数总体增长的同时,来自新兴市场的采购商人数明显增多。(3)在国内,广东可以提升粤港澳台经贸合作水平,并推进泛珠三角区的经贸合作。(4)广东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持续较快增长,扩大了广东省优势产品的出口。(5)经济领域改革全面推进。

4.2.4经济—威胁(1)金融海啸影响大,远隔重洋的广东也惊涛拍岸——出口订单减少。(2)对外加工贸易下降,部分企业减薪裁员歇业倒闭。(3)人民币升值的压力。(4)经济全球化加剧竞争。(5)经济生产成本上升。

4.3社会因素分析

4.3.1社会—优势(1)劳动力资源密集,以初级产品为主,成本低廉,便于拓宽国际市场。(2)出口产品层次丰富,符合各国人的口味。(3)广东出口企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4)广东是众多华侨的故乡,有利于投资。

4.3.2社会—劣势(1)核心竞争力低,低附加值,出口结构不合理,缺少国际品牌。(2)外贸依存度高,过度依赖外资。(3)广东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落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

4.3.3社会—机会(1)广东省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2)加入WTO以来,广东进一步加强了对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了对农业、金融业、旅游业、丝织业的发展。(3)广东的对外贸易出口遍布世界各地,这为广东对外贸易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4)广东商品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外贸经济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民营企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3.4社会—威胁(1)对外贸易收支不平衡。(2)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形成一个新挑战。(3)服务贸易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其他产业不同步增长。(4)企业发展布局不协调。(5)WTO具有模糊性的相关条款为广东对外贸易摩擦产生提供了机会。

4.4技术因素分析

4.4.1技术—优势(1)大力推进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新消费增长点不断催生。(2)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市场采购贸易,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提高服务贸易比重。

4.4.2技术—劣势(1)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出口方式粗放,产业相似度高。(2)先进技术仍然不如发达国家。

4.4.3技术—机会(1)出口商品结构加快优化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2)金融科技产业三融合深入推进,实施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重点行动,依托高新区、专业镇建成一批金融科技综合服务中心、中小科技企业征信中心。(3)从单纯人工输出正转型为自主技术输出,融入新先技术速度较快。

4.4.4技术—威胁(1)低端技术无法得到更好的保护。(2)发达国家繁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导致广东对外摩擦的频繁发生。(3)创新技术成本偏高。

5低碳经济视角下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策略

基于低碳视觉,广东对外贸易模式根据PEST分析模型有以下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的转型策略:

5.1政治方面的转型策略

5.1.1法律法规作保障在国家已有的法律基础上,完善低碳法律保障体系;在部分城市试点开征碳税、资源税。

5.1.2加强对外合作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利用好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促进建立低碳技术国际转让市场;主动参与低碳国际贸易规则的制订将为贸易模式转型赢得时间。

5.2经济方面的转型策略

5.2.1促进对外贸易结构升级优化能源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通过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值、扶持一般贸易中优势行业的方式来优化贸易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产品多元化,进行绿色营销。

5.2.2政府与企业联手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进一步发展低碳金融市场,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建立碳预算自由度,保证低碳经济发展资金投入;引入资金和技术创建自主品牌。

5.3社会方面的转型策略

5.3.1为对外贸易行业培养低碳人才优化人才培养和激励的综合环境;大力引进“海归”人才。

5.3.2行业协会建议行业协会在加强自身行业自律的同时,可协助政府实施相关政策,也可以协助企业谈判协商,实现“正和博弈”。

5.4技术方面的转型策略

5.4.1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广东装备制造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技术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发展高端智能化产业;平衡完善装备制造业各类资本和产品的竞争机制。

5.4.2应对低碳贸易壁垒建立和完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机制,跨越技术贸易壁垒;建立低碳产品伪证和救场(预备)机制;完善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及时提供摩擦信息;政府引导企业积极应对日益频繁贸易摩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谈判以争取话语权;研究探索碳标签体系建立规则且参与游戏规则制定。

外贸经济范文第7篇

到20世纪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21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对外贸易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做出贡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十分重要。

本文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考察和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战略高度,提出"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命题,也就是说,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贡献。

所谓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驱动下,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提出了制定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的框架设计。因此,这一研究对于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和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重点

(一)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目标,应当包括进出口的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两个方面

1.数量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也就是说,要在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9,404亿元的基础上,到2020年翻两番。按当年汇率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7,83美元,首次超1万亿美元(为方便计算,以1万亿美元为基数)到2020年达到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49美元(为方便计算,以人均800美元为基数),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00美元到中等发达国象的水平。

与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相适应,商品货物翻两番是个什么概念呢?2000年我国进口总额为4,743.1亿美元,其中,出口2,492.1亿美元,进口2,251亿美元(2001年进出口额为5,097.7亿美元,其中,出口2,661,6亿美元,进口2,436.1亿美元;2002年进出口总额为62000亿美元左右)。如果按2000年进出口额5000亿美元为基数,进出口额大体平衡计算,到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0,0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7.2%,大体上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进出口规模。

(1)外贸翻两番的必然性。为什么要提出外贸进出口总额到2020年要翻两番呢?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表现在生产力发展上,发展要保持一定的速度。这是保障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处理对外关系和解决国内各种复杂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曾强调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还告诫我们:我们在国际事物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物中的作用就会大。"这是被社会历史发展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结论,也是我们坚持需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理论依据。

(2)外贸翻两番的必要性。首先,外贸翻两番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据瑞士洛桑国际研究所200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1999年参评的46个国家中,中国排名次序由第31位降为第33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公布了2001年世界主要国家技术成就指数(TAI)评价体系和资料,该指数由技术创新、新技术传播、传统技术传播和人类技能等四个方面构成。在72个参加评估的国家(地区)中,技术成就指数平均为0.743;而中国的技术成就指数为0.299,排序为第45位,居世界中等偏下水平。

其次,外贸翻两番是我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需要。200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这是历史性的跨越。但是,我国人均GDP水平,在世界属于低水平。我国的外贸出口2000年居世界第6位,进口居第7位,属于世界贸易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出口水平低,还不是出口强国。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再次,外贸翻两番是增加社会就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进入小康,但就全国看不同地区收入水平差距很大,城市下岗人口比较多,每年新增人口有1000万人左右,就业压力很大,这是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一个大问题。

(3)外贸翻两番的可能性。这是对未来20年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发展趋势而作出的结论。就国际环境而言,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愿望,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有关专家按俄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预测,从2001年到2025年乃至2030年左右,世界经济将处于第五个新的长波上升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仍将继续增长。

就国内环境而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令世人瞩目。我国短缺经济时代已经过去,商品供求关系有了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大经贸"格局已形成;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外开放领域更加拓宽,市场准入不断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当然,未来20年外贸发展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确定的因素或预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难而进,开拓进取,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机遇,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对外贸易发展,什么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前进。

2.质量目标:坚持外贸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待优化。应当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对外贸易集约经营方针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我国工业制造业生产能力居世界第四位,尽管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89.8%,2001年占90.1%,但在工业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仅占15%,更缺乏国际名牌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档产品出口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是制定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我国出口货源地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主要增长极(城市)商品出口很不平衡。根据东部、中部、西部划分,东部地区按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省属32个城市的统计,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64.29%;中部地区17个城市,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3.23%;西部地区13个城市,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2.30%。很显然,我国城市增长极的优势在东部,而不在中部和西部。因此,在外贸翻两番过程中,如何提升中西部地区增长极在出口中的地位,发挥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商品优势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二是西部外贸出口依存度低。根据海关统计,我国西部12省(区、市)1999年出口总额77.2亿美元,占全国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4%;而西部地区出口依存度多数省区在3%左右,大大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外贸出口对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较小,反映出西部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低。三是西部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由于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的影响,西部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以资源型、原料性初级产品为主,而工业制成品如机电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很少。

从上述分析可见,我国在确定外贸发展质量目标时.一定要抓住结构调整升级这个关键环节,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出口商品结构和地区商品结构优化,从而提高出口国际竞争力和增强出口后劲。

在重视发展速度与结构相统一的同时,我们还应当重视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目前,我国工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居世界第6位,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拥有一批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前列,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看到,由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装备和管理比较落后,高档产品和名优产品较少.如机电产品出口虽然成为出口额最大的商品,但在世界机电产品的名牌中所占份额极小,而在信息产业中的关键技术、关键工业、关键产品尚处于劣势地位。特别是在我国出口经营中,长期存在的市场秩序混乱,低价竞销、"以量取胜"的粗放经营状态尚未根本消除。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应当意识到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因为不重视产品质量或出口产品质量不佳,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容易失掉市场和消费者;同样道理,如果忽视出口的经济效益,则会影口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因此,我们应当把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任务的核心,是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1953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79.4%,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20.6%,主要向苏联及东欧国出口大米、大豆、食用植物油、冻肉、茶叶、桐油、绸缎、呢绒、棉布、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等。60年代,我国轻纺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为60%左右,工业制成品占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70年代,1979年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降到53.6%,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上升到46.4%,尽管工业制成品出口发展很快,但仍然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80年代,在改革开放浪潮推动下,我国轻纺和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强劲,1989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额的比重下降到34.7%,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65.3%。90年代,199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88.8%,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1.2%。总的看,20世纪后半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这表明我国生产力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从较低水平向更高水平方向迈进。从而为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全面对外开放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呢?竞争力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反映一个经济体在市场竞争中经济实力强弱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特点。所谓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竞争力(大国还有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主要是产品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竞争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但在国与国之间竞争力比较上则以国家竞争力为主体。所谓综合性是指一个竞争主体的竞争力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一国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很多,除价格(直接受成本制约)竞争因素外,还受各种非价格竞争因素,如商品质量、商品品牌或商标、商品市场营销手段、商品的性能安全,以及对人身健康影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但在商品质量等非价格竞争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竞争因素还起主要作用.这就是物美价廉的道理。所谓动态性是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包括产业或产品竞争力或比较优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

根据竞争力的上述特点,如何衡量和判断一国产业和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即正确选择出口产业或产品的战略重点,这对于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和进出口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一般来讲,一国产业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出口产品优化过程,二者相一致,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的发展阶段。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看,由建国初期的矿产品、农产品出口为主,逐步扩大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为主,现在,机电产品包括高科技产品出口成为出口拳头商品。这表明经过多年的进口替代和改革开放后的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老设备,对于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国际竞争力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重点,是选准我国出口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中央"十五"计划建议,应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重组和优化配置的特点而作出的正确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适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大振兴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当看到,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使高新科技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新增长点。这是从长远战略着眼,扩大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为:

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促进我国出口产业从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和转移,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一是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的增长;二是产业结构从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升级;三是科技进步,这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最重要的因素,因而也是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200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4%,占出口总额比重为15%,而OECD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平均40%,其中,美国为44%,新加坡最高为72%,与它们相比,我们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第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吸收国外高科技资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高科技资源不仅包括高新技术,还包括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对于提高我国的生产管理水平、研究和开发能力大有裨益,能够为我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外贸扩大出口提高强大动力。

第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保证我国外贸翻两番目标的实现。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和中国90年代新一代家电行业包括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生产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实践证明,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是加快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的同时,必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工资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至少在20年内,必须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来推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出口。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我国在轻工产品、纺织品、服装、家用电器、部分机械和电子产品等成熟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目前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1978年,亚洲"四小龙"向工业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总出口的70%以上,中国仅占不到10%。20年后,中国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中国的平均市场份额上升了42%,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减轻我国扩大就业的压力。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还相当低,技术较为成熟的传统产业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同时,我国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加,扩大就业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一般来说,民营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适合于从事加工贸易如家电产品、服装、制鞋、玩具等生产,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有利于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

第三,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品出口,可以加快资金积累,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技术都是较成熟的技术,技术(包括专利软件,有时也包括硬件设备)价格较低,相当于原来R&D成本的1/3,而且这种技术对于我们采说,属于适用的先进技术,比我们自己R&D成本低,投资周期短,收益比较快,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特别是在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零配件产品更适于我国国情特点,可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实施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外贸翻两番的应对措施

根据同志关于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指导思想,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外贸发展,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健全外贸法制建设,为我国外贸翻两番,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外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务来抓

1.要澄清几种片面认识,正确理解外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一种模糊观点,认为"我国出口依存度太高,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或造成出口贫困化增长"。我认为,合理的出口依存度的界限,要看出口是否有效益,如果出口企业不亏损,国家也不补贴,在这一前提下,只要国际市场上有需求,出口产品卖价又合理,我们就应当鼓励多出口,这样做就不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或造成出口贫困化增长。另有一种模糊认识,就是只强调扩大内需而忽视外需的作用。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扩大内需是我们长期应坚持的正确方针,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始终如一地坚持投资、消费、出口需求的三轮推动作用。还有一种模糊认识,认为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价值低,走私猖獗,不宜大力发展,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应当强调,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社会就业,弥补国内短缺资源,只要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国内厂商技术创新,提高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由外商委托制造向委托设计制造和自主品牌加工方向发展,加工贸易也会延伸链条,增加附加价值,加工贸易也会向高层次发展。走私严重是监管力度不够造成的,不是加工贸易自身的弊端。

2.要发挥增长极(城市)产业群和地方特色产业群优势在扩大出口增长中的带动作用。产业集聚效应理论认为,某种产业在一个地区的集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可以吸纳智力人才,实现企业间的合理分工,因而,这一地区的产业和出口商品竞争力会越来越强。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外贸发展极不平衡,具有各自的发展优势,在外贸发展中不能人为地"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

(1)东部发达地区就在保持IT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纺织品服装、轻工和农产品的稳定增长。现阶段,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机电产品,特别是信息通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该地区新的出口增长亮点。我们应当在珠江、长江、环渤海三个经济带和东部12个省市的32个主要出口城市的基础上,再选定培育若干个增长极的主要企业作为发展基地。通过吸引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建立研发中心,继续扩大加工贸易规模和产业配套能力,形成新的产业带,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充分发挥浦东新区、经济特区、高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保税区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骨干作用。

(2)中部地区应当利用资源优势,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发挥地方产业群优势,大力发展探加工产品出口。我国中部地区的17个城市,原来出口规模小、基数低,近年来发展很快,发展潜力比较大。随著我国现代交通、物流、通讯的发展,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我国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会越来越小,同时中部地区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及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些优势为接受东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创造了条件。我国对外开放由东向西;从沿海到内地呈梯度发展。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劳动力成本接近于国际水平,这就决定了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必须向中部地区转移。而中部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通过利用外资,合作研发,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和农业,发展高科技农产品加工和绿色产品出口,发展潜力巨大。

(3)西部欠发达地区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积极开发和培育新的外贸出口的增长亮点。我国西部地区的13个城市,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外贸发展很快,但增长极和产业群发展极不平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开放意识。应当充分利用工业基础较好的重庆、成都、兰州、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在进一步开发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同时,还应加大农产品的出口培育,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还要以利用外资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动重点地带开发。比如,宁夏自治区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中东伊斯兰国家的资金优势,共同开发建厂,发展伊斯兰国家需要的新材料产业和特色医药产业向伊斯兰国家出口等等。

3、要坚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特别是经常项目的收支基本平衡。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条件下,由于我们缺乏管理金融的经验和方法,缺乏管理金融的法律和制度,金融资本实现调控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必须十分重视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同时,还要强调经常项目的收支平衡。因为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没有一定的外汇储备,保证进口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出口后劲,保证必要的海外投资,推进"走出去"战略,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中长期计划中和未来20年间,如何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要充分重视民营企业在出口中的发展潜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要坚持"以德经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诚信美德,建立诚信机制,树立良好企业和国家形象。要重视企业的外贸发展战略问题,建立中国式的跨国公司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始终把外贸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外贸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外贸体制改革,应包括政府管理职能改革、企业制度改革和中介组织功能改革三个方面。这里仅就外贸体制改革的框架,谈点设想,

1.政府管理职能改革:政府管理职能改革,必须符合世贸组织法律体系框架和管理体制的要求。政府管理职能,应是制定政策、制定发展战略、经济调节、组织协调、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以经济调节为例,就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价格、利率、汇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在财税政策方面,坚持与完善财政资金支持制度和出口退税制度。在货币政策方面,建立与完善进出口信贷、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等金融支持体系,以及实施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来调控进出口贸易的运行,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2.企业制度改革: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是搞活进出口的关键所在。企业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体制要有灵活的机制,诸如自主经营权;改造发展权、留利权(包括分配使用、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企业组织结构自诀权等。二是企业在享有充分自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的制度管理,包括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分配制度、经营管理(含技术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

3.中介组织功能的改革:组建行业协会,替代政府行使一部分管理职能,是国外普遍行使的有效管理办法。它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又有利于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需要。改革的总取向:弱化行业协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强化行业协会与本行业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改革的框架思路:(1)行业协会的组建和主要负责人的决定,不应由政府主管部门委派,而应由本行业民主协商选举产生。(2)行业协会的经费主要应由会员单位按其经营收入的一定比率交纳。(3)外贸进出口商会应当深化改革,逐步由依托外贸企业转变为依托工业企业的行业化改造,才能克服工贸分离的弊端,提高外贸管理的有效性和行业管理的自律性。

(三)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外贸立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障外贸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

1.加大外贸立法和执法力度,不断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对进出口贸易实行法制化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外贸立法必须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政府有关承诺的要求。应当看到,我国涉外经济管理中无法可依或法律依据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现行的《对外贸易法》及其配套的法规,法律条款内容比较简单,不够具体,不够清晰;《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够完善,《反垄断法》和《反倾销法》尚属空白,筹等。因此,在立法方面应关注中国经济与国际间的联系,比较世界各国经济制度的优劣,加快完善(对外贸易法),条款要具体和明晰化,加快制定(反垄断法)和(反倾销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相配套的法规。在执法方面,外贸管理部门要依法行政,一方面应遵守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有关国际公约;另一方面要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准则,对于走私犯罪、合同欺诈、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必须狠狠打击,严加惩罚,以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尊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流通秩序。

2.坚持对世贸组织法律制度的跟踪研究,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世贸组织法律体系框架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可预见性特点,因此跟踪研究世贸组织法律体累框架规则的修改变动情况,为我所用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性任务。我国中央和省、市区外经贸部门应组织大专院校、社会科学研究单位有关专家,成立WTO研究咨询中心,专门研究WTO有关规则,法律条款的内容变化,为维护国家利益、企业权益和为WTO谈判提供理论支持和服务:(1)向中央、省(市、区)外经贸管理部门提供外贸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的建议和对策:(2)向中央和地方的外贸公司、企业,提供WTO的有关信息和咨询建议;(3)向中央外贸管理部门反映政府和企业履行WTO承诺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中国参与WTO谈判代表提供情况和具体建议,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经济安全服务。

外贸经济范文第8篇

本文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考察和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战略高度,提出"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命题,也就是说,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贡献。

所谓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驱动下,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提出了制定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的框架设计。因此,这一研究对于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和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重点

(一)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目标,应当包括进出口的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两个方面

1.数量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也就是说,要在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9,404亿元的基础上,到2020年翻两番。按当年汇率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7,83美元,首次超1万亿美元(为方便计算,以1万亿美元为基数)到2020年达到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49美元(为方便计算,以人均800美元为基数),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00美元到中等发达国象的水平。

与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相适应,商品货物翻两番是个什么概念呢?2000年我国进口总额为4,743.1亿美元,其中,出口2,492.1亿美元,进口2,251亿美元(2001年进出口额为5,097.7亿美元,其中,出口2,661,6亿美元,进口2,436.1亿美元;2002年进出口总额为62000亿美元左右)。如果按2000年进出口额5000亿美元为基数,进出口额大体平衡计算,到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0,0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7.2%,大体上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进出口规模。

(1)外贸翻两番的必然性。为什么要提出外贸进出口总额到2020年要翻两番呢?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表现在生产力发展上,发展要保持一定的速度。这是保障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处理对外关系和解决国内各种复杂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曾强调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还告诫我们:我们在国际事物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物中的作用就会大。"这是被社会历史发展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结论,也是我们坚持需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理论依据。

(2)外贸翻两番的必要性。首先,外贸翻两番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据瑞士洛桑国际研究所200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1999年参评的46个国家中,中国排名次序由第31位降为第33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公布了2001年世界主要国家技术成就指数(TAI)评价体系和资料,该指数由技术创新、新技术传播、传统技术传播和人类技能等四个方面构成。在72个参加评估的国家(地区)中,技术成就指数平均为0.743;而中国的技术成就指数为0.299,排序为第45位,居世界中等偏下水平。

其次,外贸翻两番是我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需要。200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这是历史性的跨越。但是,我国人均GDP水平,在世界属于低水平。我国的外贸出口2000年居世界第6位,进口居第7位,属于世界贸易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出口水平低,还不是出口强国。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再次,外贸翻两番是增加社会就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进入小康,但就全国看不同地区收入水平差距很大,城市下岗人口比较多,每年新增人口有1000万人左右,就业压力很大,这是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一个大问题。

(3)外贸翻两番的可能性。这是对未来20年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发展趋势而作出的结论。就国际环境而言,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愿望,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有关专家按俄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预测,从2001年到2025年乃至2030年左右,世界经济将处于第五个新的长波上升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仍将继续增长。

就国内环境而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令世人瞩目。我国短缺经济时代已经过去,商品供求关系有了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大经贸"格局已形成;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外开放领域更加拓宽,市场准入不断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当然,未来20年外贸发展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确定的因素或预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难而进,开拓进取,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机遇,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对外贸易发展,什么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前进。

2.质量目标:坚持外贸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待优化。应当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对外贸易集约经营方针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我国工业制造业生产能力居世界第四位,尽管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89.8%,2001年占90.1%,但在工业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仅占15%,更缺乏国际名牌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档产品出口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是制定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我国出口货源地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主要增长极(城市)商品出口很不平衡。根据东部、中部、西部划分,东部地区按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省属32个城市的统计,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64.29%;中部地区17个城市,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3.23%;西部地区13个城市,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2.30%。很显然,我国城市增长极的优势在东部,而不在中部和西部。因此,在外贸翻两番过程中,如何提升中西部地区增长极在出口中的地位,发挥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商品优势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二是西部外贸出口依存度低。根据海关统计,我国西部12省(区、市)1999年出口总额77.2亿美元,占全国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4%;而西部地区出口依存度多数省区在3%左右,大大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外贸出口对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较小,反映出西部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低。三是西部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由于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的影响,西部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以资源型、原料性初级产品为主,而工业制成品如机电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很少。

从上述分析可见,我国在确定外贸发展质量目标时.一定要抓住结构调整升级这个关键环节,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出口商品结构和地区商品结构优化,从而提高出口国际竞争力和增强出口后劲。

在重视发展速度与结构相统一的同时,我们还应当重视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目前,我国工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居世界第6位,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拥有一批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前列,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看到,由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装备和管理比较落后,高档产品和名优产品较少.如机电产品出口虽然成为出口额最大的商品,但在世界机电产品的名牌中所占份额极小,而在信息产业中的关键技术、关键工业、关键产品尚处于劣势地位。特别是在我国出口经营中,长期存在的市场秩序混乱,低价竞销、"以量取胜"的粗放经营状态尚未根本消除。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应当意识到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因为不重视产品质量或出口产品质量不佳,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容易失掉市场和消费者;同样道理,如果忽视出口的经济效益,则会影口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因此,我们应当把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任务的核心,是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1953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79.4%,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20.6%,主要向苏联及东欧国出口大米、大豆、食用植物油、冻肉、茶叶、桐油、绸缎、呢绒、棉布、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等。60年代,我国轻纺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为60%左右,工业制成品占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70年代,1979年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降到53.6%,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上升到46.4%,尽管工业制成品出口发展很快,但仍然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80年代,在改革开放浪潮推动下,我国轻纺和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强劲,1989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额的比重下降到34.7%,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65.3%。90年代,199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88.8%,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1.2%。总的看,20世纪后半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这表明我国生产力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从较低水平向更高水平方向迈进。从而为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全面对外开放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呢?竞争力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反映一个经济体在市场竞争中经济实力强弱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特点。所谓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竞争力(大国还有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主要是产品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竞争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但在国与国之间竞争力比较上则以国家竞争力为主体。所谓综合性是指一个竞争主体的竞争力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一国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很多,除价格(直接受成本制约)竞争因素外,还受各种非价格竞争因素,如商品质量、商品品牌或商标、商品市场营销手段、商品的性能安全,以及对人身健康影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但在商品质量等非价格竞争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竞争因素还起主要作用.这就是物美价廉的道理。所谓动态性是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包括产业或产品竞争力或比较优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

根据竞争力的上述特点,如何衡量和判断一国产业和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即正确选择出口产业或产品的战略重点,这对于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和进出口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一般来讲,一国产业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出口产品优化过程,二者相一致,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的发展阶段。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看,由建国初期的矿产品、农产品出口为主,逐步扩大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为主,现在,机电产品包括高科技产品出口成为出口拳头商品。这表明经过多年的进口替代和改革开放后的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老设备,对于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国际竞争力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重点,是选准我国出口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中央"十五"计划建议,应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重组和优化配置的特点而作出的正确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适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大振兴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当看到,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使高新科技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新增长点。这是从长远战略着眼,扩大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为:

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促进我国出口产业从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和转移,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一是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的增长;二是产业结构从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升级;三是科技进步,这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最重要的因素,因而也是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200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4%,占出口总额比重为15%,而OECD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平均40%,其中,美国为44%,新加坡最高为72%,与它们相比,我们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第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吸收国外高科技资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高科技资源不仅包括高新技术,还包括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对于提高我国的生产管理水平、研究和开发能力大有裨益,能够为我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外贸扩大出口提高强大动力。

第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保证我国外贸翻两番目标的实现。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和中国90年代新一代家电行业包括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生产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实践证明,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是加快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的同时,必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工资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至少在20年内,必须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来推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出口。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我国在轻工产品、纺织品、服装、家用电器、部分机械和电子产品等成熟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目前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1978年,亚洲"四小龙"向工业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总出口的70%以上,中国仅占不到10%。20年后,中国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中国的平均市场份额上升了42%,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减轻我国扩大就业的压力。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还相当低,技术较为成熟的传统产业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同时,我国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加,扩大就业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一般来说,民营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适合于从事加工贸易如家电产品、服装、制鞋、玩具等生产,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有利于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

第三,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品出口,可以加快资金积累,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技术都是较成熟的技术,技术(包括专利软件,有时也包括硬件设备)价格较低,相当于原来R&D成本的1/3,而且这种技术对于我们采说,属于适用的先进技术,比我们自己R&D成本低,投资周期短,收益比较快,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特别是在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零配件产品更适于我国国情特点,可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实施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外贸翻两番的应对措施

根据同志关于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指导思想,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外贸发展,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健全外贸法制建设,为我国外贸翻两番,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外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务来抓

1.要澄清几种片面认识,正确理解外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一种模糊观点,认为"我国出口依存度太高,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或造成出口贫困化增长"。我认为,合理的出口依存度的界限,要看出口是否有效益,如果出口企业不亏损,国家也不补贴,在这一前提下,只要国际市场上有需求,出口产品卖价又合理,我们就应当鼓励多出口,这样做就不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或造成出口贫困化增长。另有一种模糊认识,就是只强调扩大内需而忽视外需的作用。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扩大内需是我们长期应坚持的正确方针,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始终如一地坚持投资、消费、出口需求的三轮推动作用。还有一种模糊认识,认为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价值低,走私猖獗,不宜大力发展,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应当强调,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社会就业,弥补国内短缺资源,只要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国内厂商技术创新,提高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由外商委托制造向委托设计制造和自主品牌加工方向发展,加工贸易也会延伸链条,增加附加价值,加工贸易也会向高层次发展。走私严重是监管力度不够造成的,不是加工贸易自身的弊端。

2.要发挥增长极(城市)产业群和地方特色产业群优势在扩大出口增长中的带动作用。产业集聚效应理论认为,某种产业在一个地区的集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可以吸纳智力人才,实现企业间的合理分工,因而,这一地区的产业和出口商品竞争力会越来越强。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外贸发展极不平衡,具有各自的发展优势,在外贸发展中不能人为地"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

(1)东部发达地区就在保持IT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纺织品服装、轻工和农产品的稳定增长。现阶段,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机电产品,特别是信息通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该地区新的出口增长亮点。我们应当在珠江、长江、环渤海三个经济带和东部12个省市的32个主要出口城市的基础上,再选定培育若干个增长极的主要企业作为发展基地。通过吸引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建立研发中心,继续扩大加工贸易规模和产业配套能力,形成新的产业带,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充分发挥浦东新区、经济特区、高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保税区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骨干作用。

(2)中部地区应当利用资源优势,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发挥地方产业群优势,大力发展探加工产品出口。我国中部地区的17个城市,原来出口规模小、基数低,近年来发展很快,发展潜力比较大。随著我国现代交通、物流、通讯的发展,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我国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会越来越小,同时中部地区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及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些优势为接受东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创造了条件。我国对外开放由东向西;从沿海到内地呈梯度发展。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劳动力成本接近于国际水平,这就决定了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必须向中部地区转移。而中部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通过利用外资,合作研发,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和农业,发展高科技农产品加工和绿色产品出口,发展潜力巨大。

(3)西部欠发达地区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积极开发和培育新的外贸出口的增长亮点。我国西部地区的13个城市,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外贸发展很快,但增长极和产业群发展极不平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开放意识。应当充分利用工业基础较好的重庆、成都、兰州、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在进一步开发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同时,还应加大农产品的出口培育,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还要以利用外资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动重点地带开发。比如,宁夏自治区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中东伊斯兰国家的资金优势,共同开发建厂,发展伊斯兰国家需要的新材料产业和特色医药产业向伊斯兰国家出口等等。

3、要坚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特别是经常项目的收支基本平衡。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条件下,由于我们缺乏管理金融的经验和方法,缺乏管理金融的法律和制度,金融资本实现调控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必须十分重视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同时,还要强调经常项目的收支平衡。因为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没有一定的外汇储备,保证进口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出口后劲,保证必要的海外投资,推进"走出去"战略,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中长期计划中和未来20年间,如何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要充分重视民营企业在出口中的发展潜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要坚持"以德经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诚信美德,建立诚信机制,树立良好企业和国家形象。要重视企业的外贸发展战略问题,建立中国式的跨国公司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始终把外贸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外贸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外贸体制改革,应包括政府管理职能改革、企业制度改革和中介组织功能改革三个方面。这里仅就外贸体制改革的框架,谈点设想,

1.政府管理职能改革:政府管理职能改革,必须符合世贸组织法律体系框架和管理体制的要求。政府管理职能,应是制定政策、制定发展战略、经济调节、组织协调、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以经济调节为例,就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价格、利率、汇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在财税政策方面,坚持与完善财政资金支持制度和出口退税制度。在货币政策方面,建立与完善进出口信贷、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等金融支持体系,以及实施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来调控进出口贸易的运行,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2.企业制度改革: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是搞活进出口的关键所在。企业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体制要有灵活的机制,诸如自主经营权;改造发展权、留利权(包括分配使用、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企业组织结构自诀权等。二是企业在享有充分自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的制度管理,包括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分配制度、经营管理(含技术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

3.中介组织功能的改革:组建行业协会,替代政府行使一部分管理职能,是国外普遍行使的有效管理办法。它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又有利于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需要。改革的总取向:弱化行业协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强化行业协会与本行业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改革的框架思路:(1)行业协会的组建和主要负责人的决定,不应由政府主管部门委派,而应由本行业民主协商选举产生。(2)行业协会的经费主要应由会员单位按其经营收入的一定比率交纳。(3)外贸进出口商会应当深化改革,逐步由依托外贸企业转变为依托工业企业的行业化改造,才能克服工贸分离的弊端,提高外贸管理的有效性和行业管理的自律性。

(三)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外贸立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障外贸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

1.加大外贸立法和执法力度,不断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对进出口贸易实行法制化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外贸立法必须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政府有关承诺的要求。应当看到,我国涉外经济管理中无法可依或法律依据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现行的《对外贸易法》及其配套的法规,法律条款内容比较简单,不够具体,不够清晰;《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够完善,《反垄断法》和《反倾销法》尚属空白,筹等。因此,在立法方面应关注中国经济与国际间的联系,比较世界各国经济制度的优劣,加快完善(对外贸易法),条款要具体和明晰化,加快制定(反垄断法)和(反倾销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相配套的法规。在执法方面,外贸管理部门要依法行政,一方面应遵守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有关国际公约;另一方面要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准则,对于走私犯罪、合同欺诈、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必须狠狠打击,严加惩罚,以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尊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流通秩序。

2.坚持对世贸组织法律制度的跟踪研究,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世贸组织法律体系框架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可预见性特点,因此跟踪研究世贸组织法律体累框架规则的修改变动情况,为我所用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性任务。我国中央和省、市区外经贸部门应组织大专院校、社会科学研究单位有关专家,成立WTO研究咨询中心,专门研究WTO有关规则,法律条款的内容变化,为维护国家利益、企业权益和为WTO谈判提供理论支持和服务:(1)向中央、省(市、区)外经贸管理部门提供外贸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的建议和对策:(2)向中央和地方的外贸公司、企业,提供WTO的有关信息和咨询建议;(3)向中央外贸管理部门反映政府和企业履行WTO承诺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中国参与WTO谈判代表提供情况和具体建议,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经济安全服务。

外贸经济范文第9篇

到20世纪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21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对外贸易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做出贡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十分重要。

本文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考察和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战略高度,提出"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命题,也就是说,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贡献。

所谓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驱动下,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提出了制定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的框架设计。因此,这一研究对于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和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重点

(一)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目标,应当包括进出口的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两个方面

1.数量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也就是说,要在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9,404亿元的基础上,到2020年翻两番。按当年汇率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7,83美元,首次超1万亿美元(为方便计算,以1万亿美元为基数)到2020年达到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49美元(为方便计算,以人均800美元为基数),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00美元到中等发达国象的水平。

与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相适应,商品货物翻两番是个什么概念呢?2000年我国进口总额为4,743.1亿美元,其中,出口2,492.1亿美元,进口2,251亿美元(2001年进出口额为5,097.7亿美元,其中,出口2,661,6亿美元,进口2,436.1亿美元;2002年进出口总额为62000亿美元左右)。如果按2000年进出口额5000亿美元为基数,进出口额大体平衡计算,到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0,0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7.2%,大体上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进出口规模。

(1)外贸翻两番的必然性。为什么要提出外贸进出口总额到2020年要翻两番呢?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表现在生产力发展上,发展要保持一定的速度。这是保障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处理对外关系和解决国内各种复杂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曾强调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还告诫我们:我们在国际事物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物中的作用就会大。"这是被社会历史发展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结论,也是我们坚持需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理论依据。

(2)外贸翻两番的必要性。首先,外贸翻两番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据瑞士洛桑国际研究所200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1999年参评的46个国家中,中国排名次序由第31位降为第33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公布了2001年世界主要国家技术成就指数(TAI)评价体系和资料,该指数由技术创新、新技术传播、传统技术传播和人类技能等四个方面构成。在72个参加评估的国家(地区)中,技术成就指数平均为0.743;而中国的技术成就指数为0.299,排序为第45位,居世界中等偏下水平。

其次,外贸翻两番是我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需要。200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这是历史性的跨越。但是,我国人均GDP水平,在世界属于低水平。我国的外贸出口2000年居世界第6位,进口居第7位,属于世界贸易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出口水平低,还不是出口强国。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再次,外贸翻两番是增加社会就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进入小康,但就全国看不同地区收入水平差距很大,城市下岗人口比较多,每年新增人口有1000万人左右,就业压力很大,这是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一个大问题。

(3)外贸翻两番的可能性。这是对未来20年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发展趋势而作出的结论。就国际环境而言,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愿望,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有关专家按俄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预测,从2001年到2025年乃至2030年左右,世界经济将处于第五个新的长波上升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仍将继续增长。

就国内环境而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令世人瞩目。我国短缺经济时代已经过去,商品供求关系有了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大经贸"格局已形成;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外开放领域更加拓宽,市场准入不断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当然,未来20年外贸发展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确定的因素或预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难而进,开拓进取,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机遇,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对外贸易发展,什么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前进。

2.质量目标:坚持外贸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待优化。应当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对外贸易集约经营方针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我国工业制造业生产能力居世界第四位,尽管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89.8%,2001年占90.1%,但在工业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仅占15%,更缺乏国际名牌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档产品出口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是制定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我国出口货源地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主要增长极(城市)商品出口很不平衡。根据东部、中部、西部划分,东部地区按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省属32个城市的统计,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64.29%;中部地区17个城市,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3.23%;西部地区13个城市,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2.30%。很显然,我国城市增长极的优势在东部,而不在中部和西部。因此,在外贸翻两番过程中,如何提升中西部地区增长极在出口中的地位,发挥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商品优势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二是西部外贸出口依存度低。根据海关统计,我国西部12省(区、市)1999年出口总额77.2亿美元,占全国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4%;而西部地区出口依存度多数省区在3%左右,大大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外贸出口对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较小,反映出西部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低。三是西部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由于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的影响,西部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以资源型、原料性初级产品为主,而工业制成品如机电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很少。

从上述分析可见,我国在确定外贸发展质量目标时.一定要抓住结构调整升级这个关键环节,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出口商品结构和地区商品结构优化,从而提高出口国际竞争力和增强出口后劲。

在重视发展速度与结构相统一的同时,我们还应当重视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目前,我国工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居世界第6位,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拥有一批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前列,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看到,由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装备和管理比较落后,高档产品和名优产品较少.如机电产品出口虽然成为出口额最大的商品,但在世界机电产品的名牌中所占份额极小,而在信息产业中的关键技术、关键工业、关键产品尚处于劣势地位。特别是在我国出口经营中,长期存在的市场秩序混乱,低价竞销、"以量取胜"的粗放经营状态尚未根本消除。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应当意识到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因为不重视产品质量或出口产品质量不佳,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容易失掉市场和消费者;同样道理,如果忽视出口的经济效益,则会影口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因此,我们应当把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任务的核心,是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1953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79.4%,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20.6%,主要向苏联及东欧国出口大米、大豆、食用植物油、冻肉、茶叶、桐油、绸缎、呢绒、棉布、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等。60年代,我国轻纺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为60%左右,工业制成品占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70年代,1979年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降到53.6%,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上升到46.4%,尽管工业制成品出口发展很快,但仍然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80年代,在改革开放浪潮推动下,我国轻纺和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强劲,1989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额的比重下降到34.7%,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65.3%。90年代,199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88.8%,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1.2%。总的看,20世纪后半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这表明我国生产力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从较低水平向更高水平方向迈进。从而为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全面对外开放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呢?竞争力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反映一个经济体在市场竞争中经济实力强弱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特点。所谓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竞争力(大国还有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主要是产品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竞争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但在国与国之间竞争力比较上则以国家竞争力为主体。所谓综合性是指一个竞争主体的竞争力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一国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很多,除价格(直接受成本制约)竞争因素外,还受各种非价格竞争因素,如商品质量、商品品牌或商标、商品市场营销手段、商品的性能安全,以及对人身健康影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但在商品质量等非价格竞争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竞争因素还起主要作用.这就是物美价廉的道理。所谓动态性是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包括产业或产品竞争力或比较优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

根据竞争力的上述特点,如何衡量和判断一国产业和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即正确选择出口产业或产品的战略重点,这对于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和进出口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一般来讲,一国产业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出口产品优化过程,二者相一致,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的发展阶段。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看,由建国初期的矿产品、农产品出口为主,逐步扩大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为主,现在,机电产品包括高科技产品出口成为出口拳头商品。这表明经过多年的进口替代和改革开放后的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老设备,对于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国际竞争力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重点,是选准我国出口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中央"十五"计划建议,应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重组和优化配置的特点而作出的正确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适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大振兴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当看到,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使高新科技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新增长点。这是从长远战略着眼,扩大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为:

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促进我国出口产业从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和转移,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一是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的增长;二是产业结构从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升级;三是科技进步,这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最重要的因素,因而也是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200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4%,占出口总额比重为15%,而OECD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平均40%,其中,美国为44%,新加坡最高为72%,与它们相比,我们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第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吸收国外高科技资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高科技资源不仅包括高新技术,还包括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对于提高我国的生产管理水平、研究和开发能力大有裨益,能够为我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外贸扩大出口提高强大动力。

第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保证我国外贸翻两番目标的实现。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和中国90年代新一代家电行业包括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生产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实践证明,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是加快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的同时,必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工资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至少在20年内,必须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来推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出口。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我国在轻工产品、纺织品、服装、家用电器、部分机械和电子产品等成熟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目前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1978年,亚洲"四小龙"向工业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总出口的70%以上,中国仅占不到10%。20年后,中国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中国的平均市场份额上升了42%,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减轻我国扩大就业的压力。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还相当低,技术较为成熟的传统产业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同时,我国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加,扩大就业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一般来说,民营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适合于从事加工贸易如家电产品、服装、制鞋、玩具等生产,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有利于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

第三,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品出口,可以加快资金积累,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技术都是较成熟的技术,技术(包括专利软件,有时也包括硬件设备)价格较低,相当于原来R&D成本的1/3,而且这种技术对于我们采说,属于适用的先进技术,比我们自己R&D成本低,投资周期短,收益比较快,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特别是在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零配件产品更适于我国国情特点,可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实施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外贸翻两番的应对措施

根据同志关于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指导思想,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外贸发展,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健全外贸法制建设,为我国外贸翻两番,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外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务来抓

1.要澄清几种片面认识,正确理解外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一种模糊观点,认为"我国出口依存度太高,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或造成出口贫困化增长"。我认为,合理的出口依存度的界限,要看出口是否有效益,如果出口企业不亏损,国家也不补贴,在这一前提下,只要国际市场上有需求,出口产品卖价又合理,我们就应当鼓励多出口,这样做就不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或造成出口贫困化增长。另有一种模糊认识,就是只强调扩大内需而忽视外需的作用。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扩大内需是我们长期应坚持的正确方针,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始终如一地坚持投资、消费、出口需求的三轮推动作用。还有一种模糊认识,认为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价值低,走私猖獗,不宜大力发展,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应当强调,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社会就业,弥补国内短缺资源,只要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国内厂商技术创新,提高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由外商委托制造向委托设计制造和自主品牌加工方向发展,加工贸易也会延伸链条,增加附加价值,加工贸易也会向高层次发展。走私严重是监管力度不够造成的,不是加工贸易自身的弊端。

2.要发挥增长极(城市)产业群和地方特色产业群优势在扩大出口增长中的带动作用。产业集聚效应理论认为,某种产业在一个地区的集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可以吸纳智力人才,实现企业间的合理分工,因而,这一地区的产业和出口商品竞争力会越来越强。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外贸发展极不平衡,具有各自的发展优势,在外贸发展中不能人为地"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

(1)东部发达地区就在保持IT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纺织品服装、轻工和农产品的稳定增长。现阶段,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机电产品,特别是信息通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该地区新的出口增长亮点。我们应当在珠江、长江、环渤海三个经济带和东部12个省市的32个主要出口城市的基础上,再选定培育若干个增长极的主要企业作为发展基地。通过吸引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建立研发中心,继续扩大加工贸易规模和产业配套能力,形成新的产业带,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充分发挥浦东新区、经济特区、高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保税区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骨干作用。

(2)中部地区应当利用资源优势,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发挥地方产业群优势,大力发展探加工产品出口。我国中部地区的17个城市,原来出口规模小、基数低,近年来发展很快,发展潜力比较大。随著我国现代交通、物流、通讯的发展,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我国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会越来越小,同时中部地区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及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些优势为接受东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创造了条件。我国对外开放由东向西;从沿海到内地呈梯度发展。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劳动力成本接近于国际水平,这就决定了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必须向中部地区转移。而中部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通过利用外资,合作研发,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和农业,发展高科技农产品加工和绿色产品出口,发展潜力巨大。

(3)西部欠发达地区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积极开发和培育新的外贸出口的增长亮点。我国西部地区的13个城市,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外贸发展很快,但增长极和产业群发展极不平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开放意识。应当充分利用工业基础较好的重庆、成都、兰州、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在进一步开发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同时,还应加大农产品的出口培育,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还要以利用外资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动重点地带开发。比如,宁夏自治区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中东伊斯兰国家的资金优势,共同开发建厂,发展伊斯兰国家需要的新材料产业和特色医药产业向伊斯兰国家出口等等。

3、要坚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特别是经常项目的收支基本平衡。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条件下,由于我们缺乏管理金融的经验和方法,缺乏管理金融的法律和制度,金融资本实现调控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必须十分重视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同时,还要强调经常项目的收支平衡。因为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没有一定的外汇储备,保证进口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出口后劲,保证必要的海外投资,推进"走出去"战略,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中长期计划中和未来20年间,如何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要充分重视民营企业在出口中的发展潜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要坚持"以德经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诚信美德,建立诚信机制,树立良好企业和国家形象。要重视企业的外贸发展战略问题,建立中国式的跨国公司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始终把外贸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外贸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外贸体制改革,应包括政府管理职能改革、企业制度改革和中介组织功能改革三个方面。这里仅就外贸体制改革的框架,谈点设想,

1.政府管理职能改革:政府管理职能改革,必须符合世贸组织法律体系框架和管理体制的要求。政府管理职能,应是制定政策、制定发展战略、经济调节、组织协调、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以经济调节为例,就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价格、利率、汇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在财税政策方面,坚持与完善财政资金支持制度和出口退税制度。在货币政策方面,建立与完善进出口信贷、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等金融支持体系,以及实施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来调控进出口贸易的运行,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2.企业制度改革: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是搞活进出口的关键所在。企业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体制要有灵活的机制,诸如自主经营权;改造发展权、留利权(包括分配使用、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企业组织结构自诀权等。二是企业在享有充分自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的制度管理,包括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分配制度、经营管理(含技术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

3.中介组织功能的改革:组建行业协会,替代政府行使一部分管理职能,是国外普遍行使的有效管理办法。它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又有利于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需要。改革的总取向:弱化行业协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强化行业协会与本行业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改革的框架思路:(1)行业协会的组建和主要负责人的决定,不应由政府主管部门委派,而应由本行业民主协商选举产生。(2)行业协会的经费主要应由会员单位按其经营收入的一定比率交纳。(3)外贸进出口商会应当深化改革,逐步由依托外贸企业转变为依托工业企业的行业化改造,才能克服工贸分离的弊端,提高外贸管理的有效性和行业管理的自律性。

(三)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外贸立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障外贸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

1.加大外贸立法和执法力度,不断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对进出口贸易实行法制化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外贸立法必须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政府有关承诺的要求。应当看到,我国涉外经济管理中无法可依或法律依据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现行的《对外贸易法》及其配套的法规,法律条款内容比较简单,不够具体,不够清晰;《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够完善,《反垄断法》和《反倾销法》尚属空白,筹等。因此,在立法方面应关注中国经济与国际间的联系,比较世界各国经济制度的优劣,加快完善(对外贸易法),条款要具体和明晰化,加快制定(反垄断法)和(反倾销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相配套的法规。在执法方面,外贸管理部门要依法行政,一方面应遵守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有关国际公约;另一方面要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准则,对于走私犯罪、合同欺诈、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必须狠狠打击,严加惩罚,以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尊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流通秩序。

2.坚持对世贸组织法律制度的跟踪研究,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世贸组织法律体系框架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可预见性特点,因此跟踪研究世贸组织法律体累框架规则的修改变动情况,为我所用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性任务。我国中央和省、市区外经贸部门应组织大专院校、社会科学研究单位有关专家,成立WTO研究咨询中心,专门研究WTO有关规则,法律条款的内容变化,为维护国家利益、企业权益和为WTO谈判提供理论支持和服务:(1)向中央、省(市、区)外经贸管理部门提供外贸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的建议和对策:(2)向中央和地方的外贸公司、企业,提供WTO的有关信息和咨询建议;(3)向中央外贸管理部门反映政府和企业履行WTO承诺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中国参与WTO谈判代表提供情况和具体建议,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经济安全服务。

外贸经济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小商品市场的特点,发展的原因,发展的趋势

市场是义乌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义乌业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10多个专业市场、30多条专业街相支撑,运输、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自1982年在全国率先创办小商品市场以来,经过五易其址、九次扩建,目前市场经营面积达26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5万余个,地产品接近40%,直接从业人员18余万。

一、 义乌市场基本情况

(一)市场发展国际化

一是商品输出趋向全球化。义乌市场商品已经出口到20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达55%以上。二是外贸出口主体持续扩大。随着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增强,对外贸易形式得到不断创新和丰富,出现了一些有义乌特色的外贸形态。如:一头在义乌采货,一头在国外市场销货、供货、结算一条龙的跨国外销方式。三是出口商品多元化。2007年,工艺品、饰品、花类、玩具、化妆品、文体用品、小五金等市场优势行业继续保持外贸出口主力军的地位。四是出口国家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出口市场不断优化,欧美市场出口快速增长,美国仍为我市第一出口大国。2006年列于本市出口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阿联酋、俄罗斯、乌克兰、西班牙、德国、韩国、日本、巴西、巴拿马。

(二)流通方式新型化

义乌市场组织形态已从传统意义上的集贸市场发展成为现代化、商场化、国际化的新型专业市场;市场功能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市场交易方式由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交易为主转向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义乌电子商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建立了中国小商品数字城等10多家网站,拥有门户网站550余个。中国小商品数字城成为全球规模较大的小商品门户网站之一。

(三)行业发展特色化

新兴行业层出不穷,成为未来潜在开发行业。随着市场商品消费的多样化,商品不断分类细化,滋生新特色行业的能力加强,我市市场内饰品配件、围巾、无缝内衣、线带、皮带、汽车用品等商品行业规模开始扩张,发展前景较好。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脱颖而出,袜子、无缝内衣、饰品、塑料制品、塑胶地毯、笔类等商品占全国市场份额达到了30%以上。

(四)市场管理规范化

市场开发和服务通过了ISO9001标准体系论证。工商、税务、商检、金融等职能部门提供全面的服务和政策管理,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作为改善经济环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通过健全机制,完善监管网络,致力打造“信用市场”,使市场在规范运行中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中国小商品城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全国唯一的“重质量、守信用”市场、浙江省唯一的五星级市场。

(五)外贸促进体系进一步完善

建立外经贸、国税、海关、检验检疫、银行等涉外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较好地解决了外贸出口中出现的出口退税、外贸企业融资等诸多问题。

二、义乌市场发展的原因

回顾总结义乌市场发展的历程,应该说其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市场发展的主旋律,保持低成本竞争是市场发展的核心优势,强化划行归市、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是市场发展的根本保证,外贸出口是市场发展的新增长点,数字智能化是提升市场档次的重要手段。

(一)机制优势和文化优势相结合形成先发优势,同时坚持走有义乌特色的市场发展道路,是义乌市场成功的关键。

在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义乌市场萌芽、起步、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后,可以说义乌市场的成功首先是现代浙商文化的成功。穷山恶水逼出的绵延数百年的“敲糖换鸡毛”传统,使义乌积淀了浓厚的商业文化底蕴,形成的“义利并举、工商皆本”的观念更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创新。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使得义乌能在计划经济年代的体制夹缝中,率先突围而出,形成先发优势,也是“义乌模式”难以被真正“克隆”的文化原因。

(二)遵循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配置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不断提升市场内涵和档次,是义乌市场成功的基础。

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多年来,在义乌市场起主导的,是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只进行宏观调控,负责制定游戏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缺陷。每到义乌市场发展到关键的阶段时,政府都适时对市场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引导市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市场管理和服务体系,保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是义乌市场长期快速发展的保证。

建立和完善了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服务体系和市场主体自身的管理服务体系并建立了发达的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

(四)致力打造“学习型市场”,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的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上一篇:中专学生管理范文 下一篇:图书馆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