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03-17 18:48:45

外汇管理体制

外汇管理体制范文第1篇

1994年初,中国加大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施了“银行结售汇制、汇率并轨、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并于1996年11月取得阶段性改革成果——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基本吻合,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度评价。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1.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

1996年11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原则及其内容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可兑换前的侧重于外汇收支范围的严格审批转为对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外汇管理的方式由事前管理、直接审批改为事后监督、间接管理的模式。这就是说,凡是经常项目下的交易,只要单证齐全、真实可靠,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对外支付货款及运、保、佣费用。按照国际常规和改革顺序,一国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应继续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不过,中国并没有急于求成。鉴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脱离实际,过快开放资本项目造成外汇流失、频繁发生金融危机的事实,中国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并在1997年1月14日新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对资本项目外汇进行管理。”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汇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中国作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和及时的。随即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字串8

2.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为中、外资企业及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汇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本着这一原则,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努力抓了这样几项改革:一是于1997年1月1日起,开始进行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为企业提供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保值手段;同年10月15日,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开立外汇帐户,保留一定限额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二是增加外汇管理的透明度、公开性。1999年5月28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开通了国际互联网网站,内容包括全部现行外汇管理法规、业务操作指南等。三是各地外汇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探索,开办了“红色通道”、“首问负责制”、“免费咨询电话”等新的服务项目,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在个人因私用汇方面,也在真实性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向便捷宽松的方向发展。1994年个人出境旅游只能换购60美元,1996年提高到1000美元,1997年再次提高到2000美元。五是于2001年初允许中国境内居民从事B股投资,为国内持有外汇的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

3.完善外汇市场建设

1994年4月4日,设在上海的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运行,从此中国外汇市场由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外汇调剂市场发展到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新阶段。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卫星和地面通讯网络为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覆盖全国37个分中心的外汇交易联网系统。各交易中心主体是银行,各银行的交易员每天通过网络进行结售汇头寸交易,为银行提供交易、清算服务,保证结售汇制度下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为了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建设,1996年12月2日,中国颁布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就银行间外汇市场组织机构、会员管理和交易行为等作出规定。1997年2月12日,中国又决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1998年12月1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宣布取消外汇调剂业务,并相应关闭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全部境内机构的外汇买卖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均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中,使银行间外汇市场更加统一规范,进一步发挥对外汇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字串7

4.积极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1981年,中国批准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蛇口分行。1985年,中国允许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设立外资银行。1990年,为配合浦东开发,中国批准上海对外资银行开放,1992年,中国批准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等7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但总的来看,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较为缓慢。从1996年起,中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速度,1996年12月2日,中国允许设在上海浦东、符合规定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同时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暂行管理办法》。1997年1月,中国首次批准上海的9家外资银行迁址浦东并经营人民币业务。1998年8月12日,中国又宣布允许深圳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1999年6月,中国批准25家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上海19家,深圳6家。1999年7月17日,中国批准扩大上海、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从地域范围上,上海扩大到江苏、浙江,深圳扩大到广东、广西和湖南;增加了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借款业务;放宽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允许同一家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分行之间自由调拨人民币头寸。由于中国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设,从而确保了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工作的顺利开展。字串3

5.建立健全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

外汇管理体制范文第2篇

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9-1993年,重点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的总体部署,整顿外汇管理秩序,积极探索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思路。第二阶段为1994-1996年,主要是按照党中央部署,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实现了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从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顺利过渡到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第三阶段是1997年以来的5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适应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外汇管理不断完善经常项目管理手段,调整资本项目管理政策。到目前,已建立起适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外汇管理体制框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这对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十三年来外汇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

第一,由计划与市场共同配置外汇资源的方式,转变为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方式。1979-1993年期间,我国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在外汇由国家集中管理、统一平衡、保证重点的前提下,适当留给创汇企业、部门和地方一定比例的外汇,逐步由改革开放以前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过渡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轨制体制。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取消了实行15年的外汇留成制度和40多年的外汇上缴制度,取消了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对中资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实行强制结汇。从1997年10月起,为方便企业经营,开始允许具备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开立外汇账户,保留一定限额外汇收入,由强制结售汇逐步过渡为部分强制结售汇。

第二,从人民币完全不可兑换过渡为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1994年以前,人民币完全不可兑换,所有用汇都必须经过行政部门审批。尽管当时存在外汇调剂市场,可满足部分计划外的用汇需求,但仍受调剂用汇指导序列的限制。1994年取消了经常项目对外付汇的大部分汇兑限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1996年又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这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正如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先生所说的:“这是中国在历史性变革和果断融入世界经济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将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对中国改革光明前景的信心”。

第三,从外汇调剂市场发展成为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4年以前,各地均设有外汇调剂中心。这对于调剂外汇余缺、提高外汇资金使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市场分割,外汇资金横向流通不畅,汇率不一。1994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使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大大优化了外汇资金的配置效率,而且奠定了人民币单一汇率的市场基础。

第四,人民币汇率由官方定价和市场调剂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制,转变为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88年外汇调剂中心公开市场业务开办以后,形成了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并存。由于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差价较大,加剧了不公平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外汇秩序的稳定。1994年1月1日起,成功地实现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五,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相适应,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项目交易,在鼓励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规范外债管理制度、建立外债统计监测体系以及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对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资本项下43个交易项目,我国完全可兑换和基本可兑换(经登记或核准)的有12项,占28%;有限制的16项,占37%;暂时禁止的有15项,占35%。

第六,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监管体系。金融机构是外汇资金流动的主渠道。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外汇管理由过去直接审批管理企业的外汇收支活动,逐步转变为通过金融机构对外汇收支活动实施监督管理。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银行外汇收支监管体系,审慎监管、稳步推进证券领域外汇业务开放,建立保险机构外汇业务管理框架,加强对金融机构执行各项外汇管理政策法规情况的现场与非现场检查。通过监管金融机构,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的外汇行为。到2001年底,全国共有4474家银行网点办理结售汇业务,60家证券公司和12家保险公司获准经营外汇业务。

第七,建立新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1982年我国开始编制和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参照国际惯例,我国从1996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从1998年起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年起由过去每年公布一次国际收支平衡表改为按半年公布。国际收支统计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外汇收支统计分析,已经成为国家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为全面掌握国家涉外经济状况,监测预警涉外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八,改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储备经营管理遵从“安全、流动和增值”的原则,在保证国家外汇储备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实现一定的储备经营收益。目前我国已经采用了投资基准方式进行外汇储备的管理,提高了储备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

第九,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1980年1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对《暂行条例》进行了修改,1996年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1996年底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后,又对《条例》进行了修订。该《条例》成为我国外汇管理法规体系中的基本法规。在此基础上,又公布了一系列外汇管理法规及办法。1997年,我们对建国以来的各项外汇管理法规进行了全面清理和修订,初步形成了由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三个层次构成的法规体系。目前,为适应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新形势,再次对外汇管理法规进行清理,并以此为契机,努力建设一个科学、系统、简便、透明且符合世贸组织及其他相关国际组织要求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第十,外汇监管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和完善。外汇管理改革的推进和政策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汇管理手段的改进。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海关、银行、外汇局之间的进口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有效防止了骗汇等违法活动;2001年8月1日“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出口收汇子系统和出口收汇核报系统正式启动,简化了企业核销手续;2002年4月1日,“境内居民个人购汇管理信息系统”试运行并于8月1日正式在全国推广,放开了办理个人售汇业务的银行限制。

二、十三年来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积极成效

十三年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来进行,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发展,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这十三年,是外汇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外汇业务不断扩大,效率不断提高,服务不断优化的十三年。

一是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了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下,我国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避免亚洲地区新一轮货币竞相贬值,稳定地区和世界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对于防止金融危机传染和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针对1998年以后部分地区出现的“外贸顺差外汇不顺收”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部署有关部门采取各项监管措施。从1998年7月开始,国家外汇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对进口售付汇业务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各种骗汇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并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款的框架下,进一步完善了外汇管理法规。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有效打击了非法骗汇势头,促进了外汇收支形势的好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总结性报告中指出:“正是因为中国在危机中采取的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之充实的外汇储备、较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资本账户自由化采取谨慎的态度和继续推进改革的措施,才使中国比较顺利地渡过了本次亚洲金融危机”。

二是推动了其他领域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外汇管理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取决于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同时又会对其他领域的各项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如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各类外汇留成,取消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和审批,增强了国内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取消经常项目的外汇支付和转移限制,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人民币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决定,改变了长期以来国内企业对汇率贬值的依赖心理,引导企业主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转变经营机制,提高非价格竞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

三是创造了一个宽松有序的经营环境,有力地支持了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改进服务,疏堵并举,为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各类涉外经济主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面对涉外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涉外经济主体不断增加的新形势,外汇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支持银行和企业经营,便利和规范个人外汇收支。对企业,逐步放宽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标准,简化进出口收付汇核销手续,实行灵活的边境贸易管理政策,放松购汇境外投资的限制,取消购汇提前偿还外债的限制,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借用国内外汇贷款偿还外债;对个人,逐步提高供汇标准,扩大供汇范围,提高外币现钞银行收购价,增加个人结售汇网点;对银行,积极安排商业银行购汇补充外汇资本金和营运资金,提高银行资产质量。与此同时,加大外汇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买卖外汇、逃骗汇等各种外汇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整顿和规范外汇市场秩序,有效地净化了外汇市场环境,促进了涉外经济活动的规范、健康发展。2001年,我国进出口额达到5098亿美元,是1989年的4.6倍,对外贸易在世界的排名,由第15位跃居第6位。截止2002年9月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1.48万个,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136.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347.80亿美元。截止2001年底,境外投资项目6610个,协议中方境外投资额84亿美元。

四是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稳定,国内外对人民币信心增强。1994年以来,人民币长期保持了稳中趋升的走势。2002年9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8.2771元人民币,与汇率并轨时相比,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累计升值5.1%,考虑到中美两国通货膨胀差异,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升值40%多。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结汇积极性普遍提高。2002年1-9月,国内居民个人结汇114.4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5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也逐渐成为受欢迎的货币,在商品贸易和旅游消费中的使用规模不断扩大。

五是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和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大大增强了我国经济实力。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除个别年份以外,我国连续多年保持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逐年增长。截止2002年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2586亿美元,较1989年末的55.5亿美元增加了46倍多,比1993年末的212.0亿美元增加了10倍多,储备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充裕的外汇储备,对增强国内外对我国经济的信心,进一步促进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三年的成就,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外汇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指引下取得的,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结果,是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具体体现,是外汇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密切合作,共同奋斗的结果。十三年的成就,为今后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是外汇体制改革前进的动力;坚持与宏观经济改革配套推进,是外汇体制改革成功的保障;循序渐进,是外汇体制改革的明显特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是外汇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

外汇管理体制范文第3篇

中国的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形势

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8%,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万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24万亿美元);进出口总值为620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 (见图一);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27.4亿美元,增长12.5% (见图二)。

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表现良好 (图三)。具体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银行净结汇大幅增加。

前三季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66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40亿美元。预计全年国际收支货物贸易和经常转移项下顺差大幅上升,尽管服务贸易逆差有所扩大,但经常项目顺差仍实现快速增长;资本项目下,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加速,但证券投资继续呈现逆差,其他投资顺差规模缩小,导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有所回落。相应地,银行结售汇顺差增长48%。其中,贸易和非贸易结售汇顺差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资本结售汇账面出现逆差,但扣除一些不可比因素后,实际仍为顺差。

第二,外汇市场秩序发生根本好转,持续多年的个人外汇交易“体外循环”现象开始改变。

去年,居民个人结汇171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两倍多,个人购汇在国家不断放宽用汇政策的情况下却下降了一半多。目前,国内非法外汇交易萎缩,过去长期存在的旅游外汇流失和居民个人争持外汇的现象基本改变。

第三,银行间外汇市场供大于求,国家外汇储备增长再创新高。

到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规模达到2864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742亿美元,年增加额创历史最高水平 (图四)。

中国怎样影响世界经济

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形势良好,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

一些国际人士担心,中国出口商品占领越来越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将削弱其他经济体出口部门的竞争力,从而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大量出口低价商品,是在向世界输出通缩。

事实上,中国的出口占发达经济大国GDP的比重很小,且一半以上是加工贸易出口。中国企业在这类出口中主要收取加工费,对于最终产品没有定价权,可以说几乎不会影响进口国的价格水平。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产品,价格确定的主导权也往往不在中国出口企业的掌握之中。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利于周边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出口商品价格便宜,可提高进口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促进其他消费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

二是发达国家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更多地从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制品,有助于这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三是中国经济发展增加了进口需求,拉动了其他国家的出口扩张。去年,中国从东盟、日本、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进口分别比上年上升了34%、25%、6%和8%,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分别出现76.3亿美元、50.3亿美元、48.9亿美元和12.6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外贸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了32.8%和57.1%,贸易逆差5.6亿美元。从地区来看,1月~2月中国从美国、日本、韩国、欧盟和东盟的进口,同比分别增长了37.8%、58.4%、75.0%、43.0%和71.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世界将从中国市场的快速成长中获得越来越大的收益。一个显著的例证是,过去东南亚国家的出口波动远远高于全球市场的波动,但近年来由于这些国家对中国出口增加,出口波动性已大大降低。

四是经常项目出现顺差,可能出现一定数额的资本流出,如果考虑外汇储备,就必然会有资本流出,增加中国对其他国家资产的投资。

五是中国经济发展给国外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投资前景,提高了国外投资的回报率。近年来,国外投资利润汇出不断增加。1995年为170亿美元,2001年达到277亿美元。

人民币已部分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

1996年底,中国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义务,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为了配合资本项目管制,防止资本项目交易混入经常项目结售汇,防止无交易背景的逃骗汇及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中国仍然对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按照基金组织的有关规定,这类审核不构成汇兑限制。近年来,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履行经常项目可兑换承诺的情况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许多人以为,中国在资本项目上仍然维持非常严格的管制。然而,事实上人民币已经在资本项目下实现了部分可兑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资本交易划分为43项。根据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以及具体实行情况,可以分为可兑换、有较少限制、有较多限制和严格管制四类。在中国,可兑换的有8项,占资本项目交易项数的18.6%,主要包括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商业信贷,非居民对内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清盘等;有较少限制的有11项,占25.6%,主要包括居民在境外投资或发行货币市场工具,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金融信贷,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担保活动,居民对外直接投资,非居民在境内购买和出售不动产等;有较多限制的有18项,占41.9%;严格管制的有6项,占13.9% (见图五)。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采取渐进式改革战略,地区发展不平衡,同时,存在着“一国两制”,港澳台同胞和数千万海外华人与我国经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导致人民币可兑换产生了一些特殊现象,有些领域的实际开放程度甚至超过了制度和政策规定的范围。

第一,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外汇管理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对中资企业管理较严格,对外资企业管理较宽松;对非国有企业管理较严格,对国有企业管理较宽松;对非金融企业管理较严格,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较宽松。

第二,人民币在不同地域的可兑换程度存在较大差别。在沿海边境地区,特别是毗邻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便利的地理条件和频繁的经贸、人员往来,有关人民币可兑换的制度限制很容易被突破。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内陆省份,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实际操作上,对资本项目交易都维持严格管制,人民币可兑换程度较低。

第三,货币流动的自由程度超出交易项目的开放程度。我国较早就允许居民个人自由持有外币现钞和外汇存款账户,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项目完全开放之前,一般严格限制个人持有外汇。个人自由持有外汇,有利于吸引境外资金和方便个人用汇,但也容易产生外汇黑市交易等问题。

此外,从1993年起,中国允许个人携带6000元人民币出入境,由于每天都有大量旅客出入境,存在着超额携带人民币的可能性。通过境外的找换店开展的人民币兑换业务和对内地的地下汇款业务,居民和非居民有可能绕开金融外汇管制。部分资本项目跨境交易事实上通过货币互换、地下钱庄等非法途径得以实现。

上述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自发的力量对现行外汇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在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人民币汇率制度并无大变

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这种特殊形势,中国实行了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政策,缩小了双边汇率浮动幅度。但是,人民币汇率从总体上说,仍然是波动的。

去年,人民币名义汇率与美元保持基本稳定,对欧元、日元则随着美元分别贬值了14.4%和4.7%。考虑到各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去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实际汇率分别下降了2.8%、16.5%和5.2%。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平均汇率(即名义有效汇率或贸易权重指数)年底比年初下浮了6%左右。

然而,如果从1994年汇率并轨至今这一更长时期来看,人民币相对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就大不一样,总体呈现升值态势。到去年末,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欧元(1999年以前为德国马克)和日元名义升值幅度分别为5.1%、17.9%和17.0% (用指数表示,指数上升表示人民币升值,反之则贬值。见图六)。考虑各国通货膨胀率差异因素,到去年底,人民币相对以上三种货币实际升值幅度分别为18.5%、39.4%和62.9%。

在此之前的不同时点上,人民币对三种货币最高实际升值幅度曾经分别达到45.5%、71.4%和93.0%(见图七)。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从1994年1月到2002年9月,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名义有效汇率上升了13.9%;考虑物价变动因素后,同期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21.5%。

由此可见,去年因为国际市场上美元汇率走软,人民币相对一些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汇率贬值,只是收窄了人民币对其他货币汇率的升值幅度,并没有扭转人民币总体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基本稳定,这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一直采取的政策。众所周知,这是由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造成的,也是为许多国家所支持和赞同的。这并没有改变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实践证明,这种汇率安排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企业承受能力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符合我国国情,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都是有好处的。它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有利于企业成本核算,有利于外商来华投资,有利于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克服通货紧缩趋向。

当然,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不够完善,如国内外汇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居民的汇率风险意识较弱,市场避险工具缺乏,等等。我们将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继续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适时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外汇市场。今后如果有必要和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人民币汇率既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会有双向变化,不可能只有一个变化方向。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促进国内外经济协调发展。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展望

中国政府早在1993年就明确宣布,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实现人民币可兑换。

国际经验表明,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稳定的宏观经济、健全的微观机制、健康的金融体系、有效的金融监管、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是很长远的事,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过早开放资本项目交易,容易酿成货币乃至金融危机。对照上述条件,有的方面我国已经具备,基本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并非十分遥远。

近期,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将继续规范经常项目管理,如进一步简化进出口核销手续,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限制,进行适合跨国公司业务经营特点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试点。此外,我们将从国情出发,顺应形势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管理改革。

鉴于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统筹规划,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相协调,并在改革中不断创造条件。有关政策的出台,都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要求相适应,与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相适应。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水到渠成的过程,因此,没有明确的时间表。目前正在研究并计划在近期出台的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继续改革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积极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取消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要求;简化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手续;允许境外投资利润留存当地用于企业进一步发展;放松对境外投资的购汇限制;扩大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

第二,进一步改革外债和对外担保管理体制。简化或取消境内机构对外借债、发债和担保的事前审批,完善以登记为核心的外债和对外担保管理体系;统一中外资银行的外债管理方式。

第三,落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做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境内资本市场投资的外汇管理组织和实施工作,并密切关注该项制度实施对我国外汇收支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第四,研究放宽对外证券投资的限制。在完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如何投资境外资本市场,探索允许少数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的资产用于境外运作。

第五,研究适当放宽个人合法资产对外转移的限制。在加强对境内资产来源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的基础上,研究允许公民在移居境外以后分期、分批购汇汇出境内资产的办法。

第六,试验性地引进国际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为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探索引进国际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债券发行获得的人民币资金用于对国内企业的贷款,降低企业融资的汇率风险。

第七,拓宽跨国公司在华资金的运作渠道。在企业保证有充分流动性并承诺增加在华投资的前提下,适当允许跨国公司把在中国境内的部分闲置资金临时调往境外运作,或参与境内外汇市场运作,以提高其资金利用效率。

外汇管理体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汇管理 体制改革 发展 建议

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外汇管理作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直接与国家的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同时会对我国市场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在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顺差的条件下,如果做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科学有效的预防经济危机发生,将成为我国外汇管理的重点。以积极稳妥的方式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开发,加快外汇智能的转变是今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

(一)中国现阶段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作用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汇交易对象和规模的扩大带来的外汇监管困难

在新国际环境下,我国外汇管理体制需要推陈出新,适应形势的急剧变化,应该主动落实价格管理、主体监督和事后监管的道路。如果继续固守现有的管理体制,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人员、设备、资金以及技术都会成为局限因素,大大降低管理效果。

2.国际收支调控难度很大。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主要通过限制性的管理条例对外汇资金的流动进行监管,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管理职责的落实。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具有成本较高等不足之处,原有的外汇管理制度开始显现出其局限性,国际收支平衡风险加大。

(二)我国现阶段采取的外汇管理改革措施。

现阶段我国外汇管理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在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决定了,以积极稳妥地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开发以及加快外汇管理职能的转变为指导方针,推进各项改革,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发展趋势。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调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

经常项目是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因此关于经常项目的外汇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我国外汇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目前,我国在经常项目上主要制定了一下政策:

首先,降低了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门槛。第一,不在对中资企业设置开立外汇账户的经营规模限制并允许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中国企业在外汇制定银行开立经常项目账户;第二,提高外汇账户的限额,取消了以往外汇账户开户审批的模式;第三,对于中资和外资企业采用相同标准进行外汇账户结算。

其次,通过简化进出口手续来增进中资企业的对外贸易和跨国投资。外汇管理局已开始逐步简化出口人工核销过程,开始实行海关和银行的自动核对,采取对总数进行核销与不定期抽查企业的手段。

2.关于资本项目调整的外汇管理政策

我国对资本项目管理做了相应调整,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大力推广外汇账户系统,逐步放宽资本汇结限制。

二是,按照最新统计数据对原外债口径做出了调整,将我国境内的金融机构对外所负债务纳入我国外债统计范畴;将中国外资银行所吸收的离岸存款列入我国外债范围;将三国月之内的对外融资列入外债计算;同时排除了国内机构对境外金融机构所负债务。

三是,我国开始逐渐取消一些外汇项目业务的审批手续,减少了政府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扩大了市场调节机制。

3.逐步转变外汇管理方式与手段

外汇管理首先应该考虑为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行积累所需外汇资源,保障微观经济有序、科学、公平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对外汇管理方式和手段做出如下调整:

第一,转变了外汇管理观念。最近新出台的政策逐步在外汇管理中建立起服务意识,以宏观经济发展为导向,朝着为企业提供制度保障的方向发展。

第二,外汇管理方式的转变。我国外汇加以对象规模的空前扩大,使得现在直接面对每个企业和个人的外汇管理方式运行成本高、效率低。因此,我国开始有直接监管转向间接监管的模式,充分发挥了银行监管企业收支的作用。

第三,外汇管理职能的转变。一直以来,我国外汇管理机构都承担着对企业具体业务的审批和对外汇管理法规进行研究的职责。现在,我国外汇管理职能开始向提供服务和在外汇收支活动中起到指导和监管的趋势发展。

三、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建议

(一)放宽管制,实现收支平衡。

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不变的大前提下,我国应该逐渐对资金流出放宽限制,降低对居民外汇资金流入的严格要求,同时结合行政、价格等综合性手段实现对资金流入的规模控制。

(二)选择性开放资本账户。

开放资本账户是我国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代表了我国经济融入社会的程度,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指标。应首先选择风险较小、投资期长的资本账户开放,逐步向流动性强、风险大的证券投资过度。

(三)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在人民币汇率改革过程中,处理好以下问题至关重要:

1.继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市场性和灵活性。改革措施应该将扩大银行间的外汇买卖汇率幅度作为重点,同时,当汇率出现非常规波动时,中国银行应能够及时启动平准基金,有效控制外汇市场。

2.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过去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强制结汇制度,这显然不利于建立宽松的外汇环境。对于结构不合理外汇储备,采用市场的手段逐步化解,推出种类更为丰富的外汇交易工具,让机构、企业、个人都有更大的机会融入外汇市场。

3.根据国际规范培育外汇市场主体。改革发展应该充分结合外汇制度的完善经验,适当的增加外汇的交易主体,而不是始终以中央银行为主体。中国银行在未来汇率机制改革中应该充当外汇市场的调控者,不应该频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主要应该充当审慎的管理者。

参考文献:

[1] 夏斌,陈道富.“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

[2]巴曙松.汇率机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改革要求.中国货币市场.2005,(8).

外汇管理体制范文第5篇

此次修订体现了经济金融的新形势对外汇管理体制提出的新要求。原《外汇管理条例》自1996年和1997年修订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外汇短缺转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经常项目已实现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也不断提高;跨境资金流动在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中明显加快。这些新形势都要求对11年前的条例进一步完善,以巩固改革成果,并为下一步改革留出余地。

新条例体现了外汇管理思路由国家集中管理向分散管理、均衡管理的转变,有助于促进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对于经常项目,新条例规定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并进一步便利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新条例取消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要求,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可自行选择保留或者卖给金融机构;规定经常项目外汇支出按付汇与购汇的管理规定,凭有效单证以自有外汇支付或者向金融机构购汇支付。同时,新条例取消外汇收入强制调回境内的要求,允许外汇收入存放境外。对于资本项目,新条例简化了对境外直接投资的行政审批程序,增设境外主体在境内筹资、境内主体对境外证券投资和衍生产品交易、境内主体对外提供商业贷款等的管理原则。这些修订简化了外汇管理的内容和程序,通过鼓励藏汇于民、藏汇于企,可进一步支持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也能帮助国际收支改变长期大规模双顺差,实现基本平衡。

新条例强化了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建立了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对于经常项目,为保证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新条例要求办理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同时规定外汇管理机关有权对此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可以通过核销、核注、非现场数据核对、现场检查等方式进行。对于资本项目,要求资本项目外汇及结汇后人民币资金应当按照有关主管部门及外汇管理机关批准的用途使用,并授权外汇管理机关对资本项目外汇及结汇后人民币资金的使用和账户变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此外,条例一方面明确要求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对国际收支进行统计监测,定期公布国际收支状况,另一方面要求金融机构通过外汇账户办理外汇业务,并依法向外汇管理机关报送客户的外汇收支及账户变动情况。有外汇经营活动的境内机构,还应当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统计报表等资料。按照条例的上述规定,外汇管理机关可以全方位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监测。

新条例特别强调了防范资本大规模流动、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新条例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明确国际收支出现或者可能出现严重失衡,以及国民经济出现或者可能出现严重危机时,国家可以对国际收支采取必要的保障、控制等措施。此外,新条例还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明确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新条例不仅将对我国的外贸、跨境投资、对外开放产生有益的深远影响,还将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空间和效力。均衡外汇管理思路有助于缓解央行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压力。自1994年以采,我国一直执行强制结汇制度,企业出口所收的外汇除按规定保留一定额度外,其余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卖给指定银行,后者又将外汇卖给央行并形成外汇储备,而央行在购买外汇的同时,将按汇率比价放出人民币形式的外汇占款。为控制这种被动增加的货币供应,央行需要通过不断发行央票、提高准备金率以及规定以外汇形式缴存准备金等途径回收流动性。随着外汇储备的激增,央行回收流动性的难度也在增加。新条例的施行可以舒缓央行的回收压力。

外汇管理体制范文第6篇

1994年初,中国加大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施了“银行结售汇制、汇率并轨、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并于1996年11月取得阶段性改革成果――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基本吻合,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度评价。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1.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

1996年11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原则及其内容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可兑换前的侧重于外汇收支范围的严格审批转为对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外汇管理的方式由事前管理、直接审批改为事后监督、间接管理的模式。这就是说,凡是经常项目下的交易,只要单证齐全、真实可靠,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对外支付货款及运、保、佣费用。按照国际常规和改革顺序,一国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应继续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不过,中国并没有急于求成。鉴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脱离实际,过快开放资本项目造成外汇流失、频繁发生金融危机的事实,中国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并在1997年1月14日新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对资本项目外汇进行管理。”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汇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中国作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和及时的。随即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

2.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为中、外资企业及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汇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本着这一原则,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努力抓了这样几项改革:一是于1997年1月1日起,开始进行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为企业提供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保值手段;同年10月15日,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开立外汇帐户,保留一定限额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二是增加外汇管理的透明度、公开性。1999年5月28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开通了国际互联网网站,内容包括全部现行外汇管理法规、业务操作指南等。三是各地外汇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探索,开办了“红色通道”、“首问负责制”、“免费咨询电话”等新的服务项目,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在个人因私用汇方面,也在真实性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向便捷宽松的方向发展。1994年个人出境旅游只能换购 60美元,1996年提高到1000美元,1997年再次提高到2000美元。五是于2001年初允许中国境内居民从事B股投资,为国内持有外汇的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

3.完善外汇市场建设

1994年4月4日,设在上海的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运行,从此中国外汇市场由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外汇调剂市场发展到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新阶段。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卫星和地面通讯网络为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覆盖全国37个分中心的外汇交易联网系统。各交易中心主体是银行,各银行的交易员每天通过网络进行结售汇头寸交易,为银行提供交易、清算服务,保证结售汇制度下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为了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建设,1996年12月2日,中国颁布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就银行间外汇市场组织机构、会员管理和交易行为等作出规定。1997年2月12日,中国又决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1998年12月1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宣布取消外汇调剂业务,并相应关闭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全部境内机构的外汇买卖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均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中,使银行间外汇市场更加统一规范,进一步发挥对外汇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积极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1981年,中国批准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蛇口分行。1985年,中国允许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设立外资银行。1990年,为配合浦东开发,中国批准上海对外资银行开放,1992年,中国批准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等7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但总的来看,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较为缓慢。从1996年起,中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速度,1996年12月2日,中国允许设在上海浦东、符合规定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同时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暂行管理办法》。 1997年1月,中国首次批准上海的9家外资银行迁址浦东并经营人民币业务。1998年8月12日,中国又宣布允许深圳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1999年6月,中国批准25家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上海19家,深圳6家。1999年7月17日,中国批准扩大上海、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从地域范围上,上海扩大到江苏、浙江,深圳扩大到广东、广西和湖南;增加了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借款业务;放宽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允许同一家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分行之间自由调拨人民币头寸。由于中国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设,从而确保了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工作的顺利开展。

5.建立健全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

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能够全面反映一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状况及外汇供求状况,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是否正常、外汇储备与外债规模是否适度以及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具有预警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 1980年,中国开始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1982年起正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质量,从1996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国际收支申报制度。199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开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原则进行编制公布。2001年开始按半年期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至此,中国基本建立和健全了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宏观监测系统的加强和完善。

6.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1996年底,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当局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建国以来的外汇

管理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1600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对47件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其中包括1997年1月修改后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使外汇管理法规更加系统、规范,符合实际需要。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又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为净化外汇环境、打击不法行为、鼓励出口等作了法律上的铺垫。这些法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善资本项目管理的政策法规。 1997年7月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加强资本项目管理,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中国外汇管理当局颁布的重要政策法规有《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离岸银行业务管理规定》、《经常项目外汇结汇管理办法》、《外债统计监测实施细则》等,旨在区分经常项目收支,限制游资的流入,加强对借用外债的宏观调控和及时准确掌握中国外汇外债的统计监测数据。二类是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保证合法外汇资金需求的法规。1998年受各种利益驱动,骗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势头愈演愈烈,扰乱了国内金融秩序。在此种情况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制订颁布了《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法规,狠狠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稳定了中国外汇秩序。三类是鼓励出口和利用外资的法规。1998年5月到1999年6月,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处于低迷状态,对外筹资能力也受到影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从1999年初到2000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独立或会同有关部委,制订出台了《出口收汇考核办法》、《关于简化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管理的外汇通知》、《关于改善外汇担保项目下人民币贷款管理的通知》、《出口收汇核销试行办法奖惩条例》等法规,支持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保证中国国际收支稳定和健康。 二、改革的主要成效

1.抵挡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从泰国开始,金融危机很快席卷马亚西亚、印尼、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沉重打击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考察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不难发现这与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过早开放资本项目不无关系。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放弃对资本项目的管理,造成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长驱直入,以证券资本、投资于房地产等形式,流进流出,投机造势,套汇套利。当国际形势出现动荡时,这种短期投机性资本便大量抽逃,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不景气的出口形势、大量银行呆、坏帐及居高不下的外债等不利因素,共同作祟,终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反观中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却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取得了先手。这固然与中国良好的经济金融形势有关,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未雨绸缪,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外汇工作方针,将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挡在国门之外,使其无隙可趁。同时,中国工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外汇储备充足、外债适中并结构合理,使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成功化解危机冲击,并在危机期间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促进周边国家经济的复苏,普遍给予了充分肯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总结性报告中指出:“正是因为中国在危机中采取的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之充实的外汇储备、较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资本帐户自由化采取谨慎的态度和继续推进改革的措施,才使中国比较顺利地渡过了本次亚洲金融危机。”

2.提高了企业出口创汇和外商投资与个人对外交流、投资B股的积极性

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不断采取措施,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营造宽松的外汇环境,对扩大中、外资企业出口和个人对外交流及投资B股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中、外资企业出口方面看,由于采取了规避汇率风险的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保留一定数额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增加外汇管理透明度及提高服务水平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中、外资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使近几年中国出口创汇形势基本良好,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据统计,1997年至2000年,中国外贸出口额分别为:1827.0亿美元、1838.0亿美元、1949.0亿美元和 2492.12亿美元,其中每年约有35%―45%的出口额为外商投资企业贡献。从外商投资方面看,近几年形势基本稳定。外商并没有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影响对华投资的积极性和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1997年至2000年,中国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分别为452.57亿美元、454.63亿美元、403.19亿美元和427.98亿美元。从个人对外交流方面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不断扩大个人购买外汇数额,使得近几年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留学、探亲成倍增长。从个人投资B股方面看,尽管中国向境内居民开放B股交易时间较短(2001年初开放),但从目前形势看,从事B股交易者十分踊跃。据证券部门有关专家根据B股流通市值(约60亿美元―80亿美元)估计,当前个人投入B股交易的外汇资金约达100亿美元左右。现在中国居民的外汇存款已达770亿美元,B股交易前景十分广阔。

3.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统一和国家宏观调控

近几年中国外汇市场改革的成效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一了人民币市场汇率。1998年底取消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到银行结售汇体系中后,彻底统一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价的统一不仅有利于中、外企业的经营和进一步利用外资,同时也使中国在汇率方面比较符合国际规范。二是有效保证了外汇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统一的中国外汇市场,外汇资金可以在不同地区和银行之间合理流动,可以及时解决在办理结售汇业务中出现的外汇头寸的不平衡。据统计,在1998年12月取消外汇调剂中心后的 1999、2000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共成交600多亿美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三是有利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外汇市场的彻底统一,使外汇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宏观调控机制。中央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平抑汇价,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入世”谈判

在中国长期的“入世”谈判中,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是一项重要内容。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一国若想参加该组织,除了在工业、农业、进出口税收等方面向组织内的成员国敞开大门和作出减让外,而且在金融、保险、运输

、通讯等服务业方面也要向该组织的成员国开放。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包括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为了配合“人世”谈判,积极采取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开放,不断放宽外资银行设置的标准、地域及业务范围,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入世”谈判,使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基本满意。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0年,中国新批外资银行机构达70余家,相当于前15年引进外资银行机构总量(132家)的1/2。 5.为监测、预警中国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于1996年起建立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摒弃了依赖各行业主管部门收集信息的做法,引入了新的数据采集方法,即采用了交易主体申报制,将直接申报与间接申报、逐步申报与定期申报有机结合起来,克服了行业统计的弊端,从而保证了中国国际收支数据的质量。特别是1997年在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申报的基础上,增加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机构对外资产及损益、汇兑等四项申报内容后,使得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基本包括了中国境内所发生的一切外汇收支。进一步讲,从国际收支申报体系的产品框架看,它不仅能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而且为日后编制国际投资头寸表创造了条件;它不仅能编制按部门、行业、企业属性、交易国别、币种等分类进行划分的补充表格,而且能为现有的结售汇统计、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外债统计等提供重要的核对及必要的信息。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的完善,其监测、预警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如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一方面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势和爆发危机国家、地区等情况,一方面通过国际收支申报体系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经常帐户收支、资本和金融帐户收支、外债情况、外汇储备变化等情况,准确地作出判断,并及时向中国政府报告,供政府决策参考,为政府制定预防和化解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服务。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网站提供的1997年和199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可见,在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的这二年中,中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分别获得了416。88亿美元和466.13亿美元的货物贸易顺差,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452.57亿美元和454.63亿美元,外债余额分别为 1309.6亿美元和1460.4亿美元,没有超过国际警戒线(20%),外汇储备余额分别为1399亿美元和1450亿美元。可以说,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之所以处乱不惊,应对措施得当,与新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提供的准确、真实的信息数据密切相关。它为监测、预警中国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6.保证了外汇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中国出台的关于加强资本项目管理、打击逃汇、骗汇、非法买卖外汇及鼓励出口、利用外资的一系列外汇管理法规,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外汇管理法规体系,同时也为外汇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保证了外汇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以1998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会同其他部委制定出台的《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为例,就起到了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保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的巨大作用。1997年下半年开始,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形势变化导致市场预期转变,资本流出的动机增强,黑市上美元兑人民币汇价一升再升。一些不法分子和企业出于走私、骗税等目的,想方设法骗购外汇,非法截留、转移和买卖外汇,使中国外汇收支形势变得趋紧。 1998年1―7月,中国外贸顺差2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240亿美元,但同期国家外汇储备仅增加7亿美元,“外贸顺差外汇不顺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安全运行。而用于支付走私款的骗购外汇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非法走私活动的蔓延,干扰了国内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这种不良形势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一方面会同有关部委制订出台了打击骗汇、逃汇、套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法规,一方面依法会同有关部委对进口付汇业务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多种手法的骗汇行为进行了追查,期间共查出假报关单13800多份,涉及骗汇金额高达110亿美元。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法规和措施,有效地打击了非法骗汇、逃汇、套汇及非法买卖外汇的势头,维护了中国外汇收支的稳定。1998年下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开始恢复正常增长,1999年全年增加了97亿美元,到200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655.74亿美元,从基本面上保证了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三、今后改革取向

1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虽然汇兑制度不直接在WTO协议之内,但加入WTO事实上会产生部分资本项目的开放,也会强化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成熟的时候,一国货币不可自由兑换是难以适应的。因此,中国今后的外汇管理方针应该是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借鉴工业化国家和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开放资本项目应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大致应当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1)在长期资本流动方面,可先放松直接投资的汇兑限制(包括外商来华投资和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然后逐步放松对证券投资和银行贷款的汇兑限制。其中股票交易的限制可以先行放宽,而带有衍生产品性质的交易应当最后解除限制。(2)在短期资本流动方面,对贸易融资可以较早地解除限制,对于短期资本交易应最后解除限制。(3)针对不同的交易主体(如自然人、企业和金融机构),考虑到自然人和企业的资本交易流量相对有限,可以先放松对他们的汇兑限制,最后解除对银行、投资基金用于贷款和投资的汇兑限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融人世界经济的最重要标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他配套改革必须加紧进行,如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建设,形成合理汇率;积极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发挥利率调节资本流动的作用;增强中央银行监管和调控能力,维护中国金融稳定和抑制资本流动风险;加快中国工农业改革,保持良好的国民经济运行氛围等等。

2.推行比例结汇形式的意愿结汇制

中国目前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银行结汇制,即绝大部分国内企业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人必须按官方汇价全部卖给国家;外商投资企业的经常项目收汇则保留一定的限额不结汇。此种银行结汇机制显然不利于进一步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不利于真实反映人民币汇率水平和国内外汇供求关系,不利于中国企业增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不利于中外合资企业平等竞争,也不利于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积极性。因此,中国今后进一步构建宽松外汇环境的重点应该放在逐步实行意愿结汇制方面。目前中国可以选择比例结汇的意愿结售汇制改革方式。其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国家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一个结汇比例。此比例可以依据外汇储备量的增减进行调节,结汇比例越低,则意愿结汇程度越高。第二层次,外汇银行根据国家公布的结汇比列,对国内企业的每一笔贸易、非贸易外汇收入进行按比列结汇。第三层次,批准所有企业开立现汇帐户保留现汇,帐户内外汇可以用于进口支付、临时结汇、进入外汇市场,或进行外汇远期买卖、期权交易等规避汇率风险操作。中国取消银行强制性结汇制,代之以比例结汇的意愿结汇制,可以降低中、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的积极性和平等竞争,同时也可以把外汇资产的储存和风险分散到千家万户,而不是由中央银行一家承担,减缓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改善外汇的供求,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合理完善。当然,今后随着中国宏观调控手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逐步实现,结汇比例的不断提高,中国结汇制度将会最终过渡到意愿结汇制的形式。

3.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

中国外汇市场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统一的全国性的外汇市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客观地看,目前中国外汇市场应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外汇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

是:在交易性质上,中国外汇市场还只是一个与现行外贸外汇体制相适应的本外币头寸转换的市场,并非具有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市场;从市场公平上看,现行外汇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供求关系扭曲的市场(这主要是指强制性的银行结汇制);从交易内容和品种上看,单一偏少。目前主要是人民币对美元、港元、日元的即期交易,缺乏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等其他交易品种;从市场形式上看,只是交易所形成的有形市场,而非现代无形市场形态;从对外交流上看,与国际外?亡市场基本隔离。由于现阶段中国外汇市场存在上述种种不足,结果导致许多负面问题,如难于形成合理、均衡的人民币汇率,中央银行经常被动人市干预、敞口收购溢出外汇,不利于提高中、外企业创汇积极性等等。所以,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已成为当前中国外汇市场改革的主攻方向:一是在交易性质上实现向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市场转变,完善市场组织体系,其中以外汇银行、企业为市场交易主体,实行竞价交易,中央银行退出交易主置。二是取消强制性银行结汇制,为企业真正参与市场交易扫清障碍。三是丰富外汇交易内容和品种,开办欧元等币种买卖,满足国内外经济组织对外汇资产多币种构成的需求。另外,可根据国际市场惯例和中国企业与银行规避汇率风险的实际需要,开办远期外汇交易。四是完善中央银行市场干预机制,在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中,应尽量减少对人民币汇率的直接行政控制,允许其按照市场供求状况自由浮动。为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中央银行可通过建立双向平准基金的办法,针对人民币对美元的短期汇率,在外汇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从而使人民币汇率稳定在目标区范围内。五是推进市场的无形化建设,尽快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要不断完善电子交易系统,研究国际电子经纪的发展,使中国的外汇交易系统与国际接轨,更符合国际外汇市场的规则,并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着名的国际外汇市场建立伙伴关系,推动中国外汇市场的对外开放。 4.扩大中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金融开放将呈现全方位态势。按照中国与WTO成员国达成的协议,在今后的5年内,中国将向外国金融业开放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在银行业方面,协议明确规定,“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全面开办人民币业务,同时取消地区和客户限制。”因此,从外汇管理角度考虑,目前必须加快研究开放银行业的问题。这主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放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条件,并简化审批手续。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二章规定:外国银行在中国申办外资银行或分行,须在提交设立申请前一年末总资产不得少于2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在华最低注册资本要为2亿元人民币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另外申请手续繁琐、批复时间较长,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银行来华申办银行的积极性。为了保证中国引进外资银行工作的正常进行,中国应适当降低外国银行的资产要求,并简化申办手续,限期内批复。二是尽快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和服务对象。2001年11月13日,中国宣布在今后4年内分5批向上海、深圳等20个城市的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5年后全部放开。在服务对象上,从2002年1月1日起,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为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5年后允许其提供零售业务。因此,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应该按照国家的承诺,尽快贯彻落实,认真布署实施,按照人民币企业存款业务――人民币储蓄存款业务――人民币贷款业务的开放顺序,尽快向在华的所有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和服务对象,让中、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业务竞争,共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三是努力提高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大科技投人和人才培养,建立和健全监管法规体系,确保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质量,维护中国金融安全。

5.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

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了国际收支数据采集处理的电子化和全国范围内的联网,国际收支数据正在发挥对宏观经济决策的基础信息作用。展望未来,国际收支体系必将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和加入WTO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将国际收支申报体系与银行和交易主体的交易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的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一是加强国际收支的分析预警功能,逐步实现国际收支系统由以结售汇为主向以国际收支和结售汇相结合的模式过渡,进一步提高和发挥其预警功能作用。二是实现国际收支与汇率合理水平的分析,努力探索将国际收支信息用来做模型分析以确定合理的汇率水平的新路子,促进汇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是实现国际收支与相关统计间的有机联系,使各项外汇统计相互印证核对,确保经济信息的准确无误,提高中国宏观经济决策水平。四是实现国际收支信息的规范披露。国际上已对信息披露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中国应当按照国际标准,逐步规范信息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频率和质量及客观性,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对信息的要求,保证中国宏观决策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有可靠的信息基础。

6.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外汇管理体制范文第7篇

1.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

1996年11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原则及其内容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可兑换前的侧重于外汇收支范围的严格审批转为对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外汇管理的方式由事前管理、直接审批改为事后监督、间接管理的模式。这就是说,凡是经常项目下的交易,只要单证齐全、真实可靠,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对外支付货款及运、保、佣费用。按照国际常规和改革顺序,一国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应继续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不过,中国并没有急于求成。鉴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脱离实际,过快开放资本项目造成外汇流失、频繁发生金融危机的事实,中国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并在1997年1月14日新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对资本项目外汇进行管理。”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汇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中国作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和及时的。随即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

2.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为中、外资企业及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汇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本着这一原则,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努力抓了这样几项改革:一是于1997年1月1日起,开始进行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为企业提供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保值手段;同年10月15日,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开立外汇帐户,保留一定限额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二是增加外汇管理的透明度、公开性。1999年5月28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开通了国际互联网网站,内容包括全部现行外汇管理法规、业务操作指南等。三是各地外汇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探索,开办了“红色通道”、“首问负责制”、“免费咨询电话”等新的服务项目,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在个人因私用汇方面,也在真实性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向便捷宽松的方向发展。1994年个人出境旅游只能换购60美元,1996年提高到1000美元,1997年再次提高到2000美元。五是于2001年初允许中国境内居民从事B股投资,为国内持有外汇的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

3.完善外汇市场建设

1994年4月4日,设在上海的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运行,从此中国外汇市场由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外汇调剂市场发展到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新阶段。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卫星和地面通讯网络为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覆盖全国37个分中心的外汇交易联网系统。各交易中心主体是银行,各银行的交易员每天通过网络进行结售汇头寸交易,为银行提供交易、清算服务,保证结售汇制度下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为了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建设,1996年12月2日,中国颁布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就银行间外汇市场组织机构、会员管理和交易行为等作出规定。1997年2月12日,中国又决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1998年12月1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宣布取消外汇调剂业务,并相应关闭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全部境内机构的外汇买卖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均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中,使银行间外汇市场更加统一规范,进一步发挥对外汇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积极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1981年,中国批准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蛇口分行。1985年,中国允许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设立外资银行。1990年,为配合浦东开发,中国批准上海对外资银行开放,1992年,中国批准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等7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但总的来看,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较为缓慢。从1996年起,中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速度,1996年12月2日,中国允许设在上海浦东、符合规定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同时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暂行管理办法》。1997年1月,中国首次批准上海的9家外资银行迁址浦东并经营人民币业务。1998年8月12日,中国又宣布允许深圳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1999年6月,中国批准25家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上海19家,深圳6家。1999年7月17日,中国批准扩大上海、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从地域范围上,上海扩大到江苏、浙江,深圳扩大到广东、广西和湖南;增加了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借款业务;放宽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允许同一家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分行之间自由调拨人民币头寸。由于中国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设,从而确保了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工作的顺利开展。

5.建立健全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

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能够全面反映一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状况及外汇供求状况,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是否正常、外汇储备与外债规模是否适度以及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具有预警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1980年,中国开始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1982年起正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质量,从1996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国际收支申报制度。199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开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原则进行编制公布。2001年开始按半年期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至此,中国基本建立和健全了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宏观监测系统的加强和完善。

6.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1996年底,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当局根据形势发展

的需要,对建国以来的外汇管理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1600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对47件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其中包括1997年1月修改后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使外汇管理法规更加系统、规范,符合实际需要。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又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为净化外汇环境、打击不法行为、鼓励出口等作了法律上的铺垫。这些法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善资本项目管理的政策法规。1997年7月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加强资本项目管理,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中国外汇管理当局颁布的重要政策法规有《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离岸银行业务管理规定》、《经常项目外汇结汇管理办法》、《外债统计监测实施细则》等,旨在区分经常项目收支,限制游资的流入,加强对借用外债的宏观调控和及时准确掌握中国外汇外债的统计监测数据。二类是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保证合法外汇资金需求的法规。1998年受各种利益驱动,骗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势头愈演愈烈,扰乱了国内金融秩序。在此种情况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制订颁布了《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法规,狠狠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稳定了中国外汇秩序。三类是鼓励出口和利用外资的法规。1998年5月到1999年6月,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处于低迷状态,对外筹资能力也受到影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从1999年初到2000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独立或会同有关部委,制订出台了《出口收汇考核办法》、《关于简化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管理的外汇通知》、《关于改善外汇担保项目下人民币贷款管理的通知》、《出口收汇核销试行办法奖惩条例》等法规,支持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保证中国国际收支稳定和健康。

二、改革的主要成效

1.抵挡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从泰国开始,金融危机很快席卷马亚西亚、印尼、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沉重打击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考察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不难发现这与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过早开放资本项目不无关系。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放弃对资本项目的管理,造成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长驱直入,以证券资本、投资于房地产等形式,流进流出,投机造势,套汇套利。当国际形势出现动荡时,这种短期投机性资本便大量抽逃,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不景气的出口形势、大量银行呆、坏帐及居高不下的外债等不利因素,共同作祟,终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反观中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却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取得了先手。这固然与中国良好的经济金融形势有关,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未雨绸缪,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外汇工作方针,将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挡在国门之外,使其无隙可趁。同时,中国工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外汇储备充足、外债适中并结构合理,使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成功化解危机冲击,并在危机期间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促进周边国家经济的复苏,普遍给予了充分肯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总结性报告中指出:“正是因为中国在危机中采取的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之充实的外汇储备、较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资本帐户自由化采取谨慎的态度和继续推进改革的措施,才使中国比较顺利地渡过了本次亚洲金融危机。”

2.提高了企业出口创汇和外商投资与个人对外交流、投资B股的积极性

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不断采取措施,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营造宽松的外汇环境,对扩大中、外资企业出口和个人对外交流及投资B股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中、外资企业出口方面看,由于采取了规避汇率风险的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保留一定数额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增加外汇管理透明度及提高服务水平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中、外资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使近几年中国出口创汇形势基本良好,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据统计,1997年至2000年,中国外贸出口额分别为:1827.0亿美元、1838.0亿美元、1949.0亿美元和2492.12亿美元,其中每年约有35%―45%的出口额为外商投资企业贡献。从外商投资方面看,近几年形势基本稳定。外商并没有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影响对华投资的积极性和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1997年至2000年,中国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分别为452.57亿美元、454.63亿美元、403.19亿美元和427.98亿美元。从个人对外交流方面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不断扩大个人购买外汇数额,使得近几年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留学、探亲成倍增长。从个人投资B股方面看,尽管中国向境内居民开放B股交易时间较短(2001年初开放),但从目前形势看,从事B股交易者十分踊跃。据证券部门有关专家根据B股流通市值(约60亿美元―80亿美元)估计,当前个人投入B股交易的外汇资金约达100亿美元左右。现在中国居民的外汇存款已达770亿美元,B股交易前景十分广阔。

3.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统一和国家宏观调控

近几年中国外汇市场改革的成效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一了人民币市场汇率。1998年底取消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到银行结售汇体系中后,彻底统一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价的统一不仅有利于中、外企业的经营和进一步利用外资,同时也使中国在汇率方面比较符合国际规范。二是有效保证了外汇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统一的中国外汇市场,外汇资金可以在不同地区和银行之间合理流动,可以及时解决在办理结售汇业务中出现的外汇头寸的不平衡。据统计,在1998年12月取消外汇调剂中心后的1999、2000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共成交600多亿美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三是有利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外汇市场的彻底统一,使外汇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宏观调控机制。中央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平抑汇价,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入世”谈判

在中国长期的“入世”谈判中,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是一项重要内容。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一国若想参加该组织,除了在工业、农业、进出口税收等方面向组织内的成员国敞开大门和作出减让外,而且在金融、保险、运输、通讯等服务业方面也要向该组织的成员国开放。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包括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为了配合“人世”谈判,积极采取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开放,不断放宽外资银行设置的标准、地域及业务范围,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入世”谈判,使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基本满意。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0年,中国新批外资银行机构达70余家,相当于前15年引进外资银行机构总量(132家)的1/2。

5.为监测、预警中国

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于1996年起建立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摒弃了依赖各行业主管部门收集信息的做法,引入了新的数据采集方法,即采用了交易主体申报制,将直接申报与间接申报、逐步申报与定期申报有机结合起来,克服了行业统计的弊端,从而保证了中国国际收支数据的质量。特别是1997年在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申报的基础上,增加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机构对外资产及损益、汇兑等四项申报内容后,使得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基本包括了中国境内所发生的一切外汇收支。进一步讲,从国际收支申报体系的产品框架看,它不仅能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而且为日后编制国际投资头寸表创造了条件;它不仅能编制按部门、行业、企业属性、交易国别、币种等分类进行划分的补充表格,而且能为现有的结售汇统计、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外债统计等提供重要的核对及必要的信息。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的完善,其监测、预警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如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一方面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势和爆发危机国家、地区等情况,一方面通过国际收支申报体系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经常帐户收支、资本和金融帐户收支、外债情况、外汇储备变化等情况,准确地作出判断,并及时向中国政府报告,供政府决策参考,为政府制定预防和化解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服务。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网站提供的1997年和199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可见,在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的这二年中,中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分别获得了416。88亿美元和466.13亿美元的货物贸易顺差,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452.57亿美元和454.63亿美元,外债余额分别为1309.6亿美元和1460.4亿美元,没有超过国际警戒线(20%),外汇储备余额分别为1399亿美元和1450亿美元。可以说,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之所以处乱不惊,应对措施得当,与新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提供的准确、真实的信息数据密切相关。它为监测、预警中国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6.保证了外汇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中国出台的关于加强资本项目管理、打击逃汇、骗汇、非法买卖外汇及鼓励出口、利用外资的一系列外汇管理法规,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外汇管理法规体系,同时也为外汇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保证了外汇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以1998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会同其他部委制定出台的《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为例,就起到了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保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的巨大作用。1997年下半年开始,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形势变化导致市场预期转变,资本流出的动机增强,黑市上美元兑人民币汇价一升再升。一些不法分子和企业出于走私、骗税等目的,想方设法骗购外汇,非法截留、转移和买卖外汇,使中国外汇收支形势变得趋紧。1998年1―7月,中国外贸顺差2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240亿美元,但同期国家外汇储备仅增加7亿美元,“外贸顺差外汇不顺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安全运行。而用于支付走私款的骗购外汇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非法走私活动的蔓延,干扰了国内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这种不良形势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一方面会同有关部委制订出台了打击骗汇、逃汇、套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法规,一方面依法会同有关部委对进口付汇业务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多种手法的骗汇行为进行了追查,期间共查出假报关单13800多份,涉及骗汇金额高达110亿美元。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法规和措施,有效地打击了非法骗汇、逃汇、套汇及非法买卖外汇的势头,维护了中国外汇收支的稳定。1998年下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开始恢复正常增长,1999年全年增加了97亿美元,到200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655.74亿美元,从基本面上保证了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三、今后改革取向

1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虽然汇兑制度不直接在WTO协议之内,但加入WTO事实上会产生部分资本项目的开放,也会强化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成熟的时候,一国货币不可自由兑换是难以适应的。因此,中国今后的外汇管理方针应该是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借鉴工业化国家和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开放资本项目应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大致应当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1)在长期资本流动方面,可先放松直接投资的汇兑限制(包括外商来华投资和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然后逐步放松对证券投资和银行贷款的汇兑限制。其中股票交易的限制可以先行放宽,而带有衍生产品性质的交易应当最后解除限制。(2)在短期资本流动方面,对贸易融资可以较早地解除限制,对于短期资本交易应最后解除限制。(3)针对不同的交易主体(如自然人、企业和金融机构),考虑到自然人和企业的资本交易流量相对有限,可以先放松对他们的汇兑限制,最后解除对银行、投资基金用于贷款和投资的汇兑限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融人世界经济的最重要标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他配套改革必须加紧进行,如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建设,形成合理汇率;积极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发挥利率调节资本流动的作用;增强中央银行监管和调控能力,维护中国金融稳定和抑制资本流动风险;加快中国工农业改革,保持良好的国民经济运行氛围等等。

2.推行比例结汇形式的意愿结汇制

中国目前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银行结汇制,即绝大部分国内企业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人必须按官方汇价全部卖给国家;外商投资企业的经常项目收汇则保留一定的限额不结汇。此种银行结汇机制显然不利于进一步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不利于真实反映人民币汇率水平和国内外汇供求关系,不利于中国企业增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不利于中外合资企业平等竞争,也不利于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积极性。因此,中国今后进一步构建宽松外汇环境的重点应该放在逐步实行意愿结汇制方面。目前中国可以选择比例结汇的意愿结售汇制改革方式。其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国家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一个结汇比例。此比例可以依据外汇储备量的增减进行调节,结汇比例越低,则意愿结汇程度越高。第二层次,外汇银行根据国家公布的结汇比列,对国内企业的每一笔贸易、非贸易外汇收入进行按比列结汇。第三层次,批准所有企业开立现汇帐户保留现汇,帐户内外汇可以用于进口支付、临时结汇、进入外汇市场,或进行外汇远期买卖、期权交易等规避汇率风险操作。中国取消银行强制性结汇制,代之以比例结汇的意愿结汇制,可以降低中、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的积极性和平等竞争,同时也可以把外汇资产的储存和风险分散到千家万户,而不是由中央银行一家承担,减缓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改善外汇的供求,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合理完善。当然,今后随着中国宏观调控

手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逐步实现,结汇比例的不断提高,中国结汇制度将会最终过渡到意愿结汇制的形式。

3.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

中国外汇市场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统一的全国性的外汇市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客观地看,目前中国外汇市场应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外汇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是:在交易性质上,中国外汇市场还只是一个与现行外贸外汇体制相适应的本外币头寸转换的市场,并非具有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市场;从市场公平上看,现行外汇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供求关系扭曲的市场(这主要是指强制性的银行结汇制);从交易内容和品种上看,单一偏少。目前主要是人民币对美元、港元、日元的即期交易,缺乏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等其他交易品种;从市场形式上看,只是交易所形成的有形市场,而非现代无形市场形态;从对外交流上看,与国际外?亡市场基本隔离。由于现阶段中国外汇市场存在上述种种不足,结果导致许多负面问题,如难于形成合理、均衡的人民币汇率,中央银行经常被动人市干预、敞口收购溢出外汇,不利于提高中、外企业创汇积极性等等。所以,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已成为当前中国外汇市场改革的主攻方向:一是在交易性质上实现向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市场转变,完善市场组织体系,其中以外汇银行、企业为市场交易主体,实行竞价交易,中央银行退出交易主置。二是取消强制性银行结汇制,为企业真正参与市场交易扫清障碍。三是丰富外汇交易内容和品种,开办欧元等币种买卖,满足国内外经济组织对外汇资产多币种构成的需求。另外,可根据国际市场惯例和中国企业与银行规避汇率风险的实际需要,开办远期外汇交易。四是完善中央银行市场干预机制,在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中,应尽量减少对人民币汇率的直接行政控制,允许其按照市场供求状况自由浮动。为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中央银行可通过建立双向平准基金的办法,针对人民币对美元的短期汇率,在外汇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从而使人民币汇率稳定在目标区范围内。五是推进市场的无形化建设,尽快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要不断完善电子交易系统,研究国际电子经纪的发展,使中国的外汇交易系统与国际接轨,更符合国际外汇市场的规则,并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著名的国际外汇市场建立伙伴关系,推动中国外汇市场的对外开放。

4.扩大中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金融开放将呈现全方位态势。按照中国与WTO成员国达成的协议,在今后的5年内,中国将向外国金融业开放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在银行业方面,协议明确规定,“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全面开办人民币业务,同时取消地区和客户限制。”因此,从外汇管理角度考虑,目前必须加快研究开放银行业的问题。这主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放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条件,并简化审批手续。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二章规定:外国银行在中国申办外资银行或分行,须在提交设立申请前一年末总资产不得少于2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在华最低注册资本要为2亿元人民币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另外申请手续繁琐、批复时间较长,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银行来华申办银行的积极性。为了保证中国引进外资银行工作的正常进行,中国应适当降低外国银行的资产要求,并简化申办手续,限期内批复。二是尽快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和服务对象。2001年11月13日,中国宣布在今后4年内分5批向上海、深圳等20个城市的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5年后全部放开。在服务对象上,从2002年1月1日起,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为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5年后允许其提供零售业务。因此,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应该按照国家的承诺,尽快贯彻落实,认真布署实施,按照人民币企业存款业务――人民币储蓄存款业务――人民币贷款业务的开放顺序,尽快向在华的所有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和服务对象,让中、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业务竞争,共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三是努力提高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大科技投人和人才培养,建立和健全监管法规体系,确保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质量,维护中国金融安全。

5.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

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了国际收支数据采集处理的电子化和全国范围内的联网,国际收支数据正在发挥对宏观经济决策的基础信息作用。展望未来,国际收支体系必将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和加入WTO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将国际收支申报体系与银行和交易主体的交易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的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一是加强国际收支的分析预警功能,逐步实现国际收支系统由以结售汇为主向以国际收支和结售汇相结合的模式过渡,进一步提高和发挥其预警功能作用。二是实现国际收支与汇率合理水平的分析,努力探索将国际收支信息用来做模型分析以确定合理的汇率水平的新路子,促进汇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是实现国际收支与相关统计间的有机联系,使各项外汇统计相互印证核对,确保经济信息的准确无误,提高中国宏观经济决策水平。四是实现国际收支信息的规范披露。国际上已对信息披露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中国应当按照国际标准,逐步规范信息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频率和质量及客观性,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对信息的要求,保证中国宏观决策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有可靠的信息基础。

6.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事实证明,中国外汇管理当局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外汇管理法规是比较成功的,有效地保证了中国外汇管理的顺利进行和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与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法规的透明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不适应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需要。因此,中国今后外汇管理法规的制订和出台必须要紧紧围绕WTO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进行,绝不能违反国际规范,搞一些与国际规范不一致的法规,以免授人以柄,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目前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应组织专门力量,对照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对以往所有的外汇管理法规进行一次彻底、全面的清理,对于一些不适用的法规坚决废除,对于需要重新修订的法规抓紧时间修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如制订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法》、《中国外汇市场管理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法》等等,使中国外汇管理法规体系真正体现平等互惠、相互合作的原则,符合国际规范,与国际外汇管理法规体系接轨。同时加大依法管理和严格执法的力度,促进中国外汇管理沿着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经济更大发展创造良好的外汇环境。

外汇管理体制范文第8篇

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9-1993年,重点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的总体部署,整顿外汇管理秩序,积极探索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思路。第二阶段为1994-1996年,主要是按照党中央部署,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实现了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从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顺利过渡到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第三阶段是1997年以来的5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适应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外汇管理不断完善经常项目管理手段,调整资本项目管理政策。到目前,已建立起适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外汇管理体制框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这对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十三年来外汇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

第一,由计划与市场共同配置外汇资源的方式,转变为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方式。1979-1993年期间,我国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在外汇由国家集中管理、统一平衡、保证重点的前提下,适当留给创汇企业、部门和地方一定比例的外汇,逐步由改革开放以前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过渡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轨制体制。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取消了实行15年的外汇留成制度和40多年的外汇上缴制度,取消了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对中资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实行强制结汇。从1997年10月起,为方便企业经营,开始允许具备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开立外汇账户,保留一定限额外汇收入,由强制结售汇逐步过渡为部分强制结售汇。

第二,从人民币完全不可兑换过渡为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1994年以前,人民币完全不可兑换,所有用汇都必须经过行政部门审批。尽管当时存在外汇调剂市场,可满足部分计划外的用汇需求,但仍受调剂用汇指导序列的限制。1994年取消了经常项目对外付汇的大部分汇兑限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1996年又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这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正如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先生所说的:“这是中国在历史性变革和果断融入世界经济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将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对中国改革光明前景的信心”。

第三,从外汇调剂市场发展成为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4年以前,各地均设有外汇调剂中心。这对于调剂外汇余缺、提高外汇资金使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市场分割,外汇资金横向流通不畅,汇率不一。1994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使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大大优化了外汇资金的配置效率,而且奠定了人民币单一汇率的市场基础。

第四,人民币汇率由官方定价和市场调剂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制,转变为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88年外汇调剂中心公开市场业务开办以后,形成了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并存。由于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差价较大,加剧了不公平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外汇秩序的稳定。1994年1月1日起,成功地实现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五,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相适应,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项目交易,在鼓励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规范外债管理制度、建立外债统计监测体系以及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对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资本项下43个交易项目,我国完全可兑换和基本可兑换(经登记或核准)的有12项,占28%;有限制的16项,占37%;暂时禁止的有15项,占35%。

第六,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监管体系。金融机构是外汇资金流动的主渠道。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外汇管理由过去直接审批管理企业的外汇收支活动,逐步转变为通过金融机构对外汇收支活动实施监督管理。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银行外汇收支监管体系,审慎监管、稳步推进证券领域外汇业务开放,建立保险机构外汇业务管理框架,加强对金融机构执行各项外汇管理政策法规情况的现场与非现场检查。通过监管金融机构,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的外汇行为。到2001年底,全国共有4474家银行网点办理结售汇业务,60家证券公司和12家保险公司获准经营外汇业务。

第七,建立新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1982年我国开始编制和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参照国际惯例,我国从1996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从1998年起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年起由过去每年公布一次国际收支平衡表改为按半年公布。国际收支统计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外汇收支统计分析,已经成为国家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为全面掌握国家涉外经济状况,监测预警涉外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八,改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储备经营管理遵从“安全、流动和增值”的原则,在保证国家外汇储备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实现一定的储备经营收益。目前我国已经采用了投资基准方式进行外汇储备的管理,提高了储备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

第九,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1980年1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对《暂行条例》进行了修改,1996年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1996年底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后,又对《条例》进行了修订。该《条例》成为我国外汇管理法规体系中的基本法规。在此基础上,又公布了一系列外汇管理法规及办法。1997年,我们对建国以来的各项外汇管理法规进行了全面清理和修订,初步形成了由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三个层次构成的法规体系。目前,为适应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新形势,再次对外汇管理法规进行清理,并以此为契机,努力建设一个科学、系统、简便、透明且符合世贸组织及其他相关国际组织要求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第十,外汇监管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和完善。外汇管理改革的推进和政策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汇管理手段的改进。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海关、银行、外汇局之间的进口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有效防止了骗汇等违法活动;2001年8月1日“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出口收汇子系统和出口收汇核报系统正式启动,简化了企业核销手续;2002年4月1日,“境内居民个人购汇管理信息系统”试运行并于8月1日正式在全国推广,放开了办理个人售汇业务的银行限制。

二、十三年来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积极成效

十三年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来进行,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发展,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这十三年,是外汇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外汇业务不断扩大,效率不断提高,服务不断优化的十三年。

一是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了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下,我国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避免亚洲地区新一轮货币竞相贬值,稳定地区和世界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对于防止金融危机传染和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针对1998年以后部分地区出现的“外贸顺差外汇不顺收”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部署有关部门采取各项监管措施。从1998年7月开始,国家外汇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对进口售付汇业务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各种骗汇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并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款的框架下,进一步完善了外汇管理法规。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有效打击了非法骗汇势头,促进了外汇收支形势的好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总结性报告中指出:“正是因为中国在危机中采取的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之充实的外汇储备、较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资本账户自由化采取谨慎的态度和继续推进改革的措施,才使中国比较顺利地渡过了本次亚洲金融危机”。

二是推动了其他领域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外汇管理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取决于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同时又会对其他领域的各项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如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各类外汇留成,取消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和审批,增强了国内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取消经常项目的外汇支付和转移限制,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人民币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决定,改变了长期以来国内企业对汇率贬值的依赖心理,引导企业主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转变经营机制,提高非价格竞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

三是创造了一个宽松有序的经营环境,有力地支持了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改进服务,疏堵并举,为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各类涉外经济主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面对涉外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涉外经济主体不断增加的新形势,外汇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支持银行和企业经营,便利和规范个人外汇收支。对企业,逐步放宽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标准,简化进出口收付汇核销手续,实行灵活的边境贸易管理政策,放松购汇境外投资的限制,取消购汇提前偿还外债的限制,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借用国内外汇贷款偿还外债;对个人,逐步提高供汇标准,扩大供汇范围,提高外币现钞银行收购价,增加个人结售汇网点;对银行,积极安排商业银行购汇补充外汇资本金和营运资金,提高银行资产质量。与此同时,加大外汇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买卖外汇、逃骗汇等各种外汇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整顿和规范外汇市场秩序,有效地净化了外汇市场环境,促进了涉外经济活动的规范、健康发展。2001年,我国进出口额达到5098亿美元,是1989年的4.6倍,对外贸易在世界的排名,由第15位跃居第6位。截止2002年9月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1.48万个,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136.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347.80亿美元。截止2001年底,境外投资项目6610个,协议中方境外投资额84亿美元。

四是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稳定,国内外对人民币信心增强。1994年以来,人民币长期保持了稳中趋升的走势。2002年9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8.2771元人民币,与汇率并轨时相比,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累计升值5.1%,考虑到中美两国通货膨胀差异,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升值40%多。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结汇积极性普遍提高。2002年1-9月,国内居民个人结汇114.4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5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也逐渐成为受欢迎的货币,在商品贸易和旅游消费中的使用规模不断扩大。

五是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和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大大增强了我国经济实力。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除个别年份以外,我国连续多年保持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逐年增长。截止2002年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2586亿美元,较1989年末的55.5亿美元增加了46倍多,比1993年末的212.0亿美元增加了10倍多,储备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充裕的外汇储备,对增强国内外对我国经济的信心,进一步促进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三年的成就,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外汇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指引下取得的,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结果,是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具体体现,是外汇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密切合作,共同奋斗的结果。十三年的成就,为今后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是外汇体制改革前进的动力;坚持与宏观经济改革配套推进,是外汇体制改革成功的保障;循序渐进,是外汇体制改革的明显特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是外汇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

外汇管理体制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外汇管理体制;国际收支;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2-0071-04

一、当前的国际收支状况及其对外汇管理的挑战

(一)当前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其中,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截止200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高达19460亿美元。从经常项目看,除服务项下为逆差外,其余三个项目均为顺差;从资本与金融项目看,金融项是主要的顺差项,其中直接投资顺差94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22亿美元;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翻番,这主要是受境内机构(银行部门为主)对外证券投资回流的影响,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证券投资项下呈净流入态势。

(二)2008国际收支状况所暴露的问题

1、从经常项目余额(CA)看。

(1)经常项目顺差的内涵。

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等式,CA=储蓄-投资,即CA反映了一国的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经常项目顺差,也就是CA>0,意味着储蓄大于投资。可见,经常项目不平衡是我国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外在表现。近年来,我国投资需求虽然增长较快,但国民储蓄增长更快,导致储蓄与投资的剩余进一步扩大,形成经常项目顺差。具体来讲,储蓄包括政府储蓄、企业储蓄与家庭储蓄三部分。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政府储蓄的增加:企业又分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由于国有企业内部利润分配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利润很少向国有股东分红派息,提高了其储蓄率;相对来讲,民营企业从正规金融体系融资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他们唯有通过储蓄来保留收益;家庭储蓄率居高不下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存钱是为了“以防万一”、存钱是为了“买房子”、存钱是为了“供孩子上学”。

(2)经常项目顺差所暴露的问题。

经常项目顺差体现了国内经济运行中储蓄与投资的失衡。高额的企业储蓄率揭露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健全;高额的家庭储蓄率暴露了体制转型阶段社会保障体制、住房、教育体制等改革的不到位,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

2、从资本与金融项目余额(KA)看。

(1)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内涵。

KA=流入-流出,即KA反映了一国的外汇资金流出入之间的关系。资本项目顺差,也就是KA>0,意味着流人大于流出。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投资环境继续改善,对外资的吸引力仍然较强:与此同时随着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QDII)的不断完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主体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大,我国机构和个人对境外证券投资组合更加多样化,但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证券投资项下呈净流入态势,我国对外证券投资整体有所下降。

(2)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所暴露的问题。

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体现了该项目下外汇管理模式的弊端:虽然我国于2008年8月5日已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修订版,但由于最初的外汇管理体系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较强的外汇短缺时期的痕迹使得人们外汇短缺的意识根深蒂固,外汇管理政策设计集中体现了外汇资金敞开流入、外汇支出严格限制的监管意图,对于资金流入的管理,不论法律上还是观念上,也不论技术上还是手段上,都比较薄弱。这种管理制度在外汇紧缺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国际收支形势逆转后,暴露出了许多弊端,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这是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体制和社会原因,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修订版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善这一问题。

3、从经常项目余额(cA)+资本与金融项目余额(KA)看。

“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即“双顺差”所暴露的问题:CA>0,意味着国内储蓄大于投资,也就是说“有钱”花;KA>0,意味着外资流人大于流出,也就是说“借钱”花。一方面国内存在高额的储蓄,另一方面境内企业赴境外融资。这种矛盾的现象说明对于境内企业而言,借用国内储蓄不如借用外资来的合算。也就是说,国内储蓄不能被有效地利用,境内融资渠道有限且成本较高,这暴露了国内投融资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发达。

4、从外汇储备的增长看。

2008年,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年末达到1946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178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长有助于提高本国的货币信用、增强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的能力。然而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直接导致了央行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量的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导致国内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更为严重。

(三)2008国际收支状况对外汇管理的挑战

上述分析表明,经常项目顺差从本质上反映了国内一些制度建设的欠缺: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揭示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双顺差”说明国内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加剧了流动性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在美元持续贬值的形势下,对我国的外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央行也适时推出了应对之策:“不再宽进严出、鼓励走出去以及藏汇于民战略”。然而。政策实施之后的2008年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项目仍保持着顺差,引进来的步伐虽有所放缓,但走出去的效果并不显著,藏汇于民更是收效甚微,这对我国的外汇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新时期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重点与政策取向

通过2008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我们发现,经常项目失衡更多反映的是国内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资本与金融项目与外汇储备的变化暴露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因而,新时期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资本与金融项目外汇管理与外汇储备管理。

1、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便利化。

进一步满足企业和个人用汇需求,积极推进进出口核销制度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的便利化改革:同时加快国内各项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引导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正确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促进经常项目的平衡。

2、资本与金融项目外汇管理――促流出。

(1)外汇流入管理――严格外汇流入,防范短期资本冲击。

加强外汇流入管理是一个非常困难和复杂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仍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资本流入管理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对外开放形象;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日益开放,国内外市场联系日趋紧密,投机性资金流动能够比较方便地规避外汇管制,试图将其从合法合规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中甄别出来,又想不影响正常的国际经济交往显然非

常不易。因而应严格外汇流入,正确引导外资流向,重点监测房地产领域、跨境关联交易等,严格控制投机性资金的流入,防范短期资本冲击。

(2)外汇流出管理――进一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

事实上,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持续大量净流入,不是因为资本流入规模过大,而是因为资本流出规模较小,逐步有序拓宽资金流出的渠道,进一步便利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有与使用外汇,这甚至比加强对外汇资金流人的管理更为重要,因此该项目下外汇管理政策调整的重点应放在“促流出”上。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扩大流出呢?笔者认为,相对于产业性资本流出,金融性资本流出是重点。也就是说,加强与拓宽对外金融投资将是近期外汇管理工作的重点。这主要是因为在现有市场环境下,以资源、能源产业为主的对外投资受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较大制约,制造业的对外转移则受国内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海外投资经营经验不足等因素影响,加上不少企业经营机制不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近期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空间有限,扩大对外金融投资将成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一条重要出路。而且,随着国民金融财富逐步积累,资产配置日益国际化,国内金融服务日益专业化,这本身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可见,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外汇管理应逐步由“宽进严出”向“均衡管理”转变,这也是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修订版的主要思路,在严格外汇流入的同时,进一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扩大资本账户开放,在国际收支平衡中只能发挥“辅助”的而非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仅靠扩大资本流出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很可能积聚未来资本集中流动冲击的隐患。

3、外汇储备管理――多元化。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多年“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这对当前外汇储备项下的外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对外汇储备进行管理呢?笔者把“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作为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原因在于外汇储备规模的持续增大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有效性。因此,从更大的时空维度来看,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围绕这一目标,在确定合理外汇储备规模的基础上,对合理部分与超额部分应实施不同方式的管理与经营。

(1)以支付功能和稳定汇率功能衡量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

按照国际上通常使用的风险指标,满足进口支付的外汇储备为3个月的进口支付标准,满足偿付债务的外汇储备为等值的年末短期外债余额。按照2008年的进口支付总额计算,我国3个月的进口支付额相当于3222亿美元,2008年我国短期外债总额为2108亿美元;在稳定汇率功能方面,随着对外开放战略向深度扩展,我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将不断提高,跨境资本流动规模也将不断加大,为维护我国人民币汇率稳定大概需要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因此,从外汇储备的支付功能和稳定汇率功能来看,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应当在9000亿美元左右,2008年我国超过合理规模的外汇储备为10000亿美元。对合理规模部分与超额部分的管理与经营应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管理主体、持有主体、币种结构与资产结构三个方面。

(2)从管理主体来看,由央行和专门金融机构共同管理外汇储备。

我国外汇储备中的合理规模应继续由中央银行管理,以充分发挥外汇储备的支付功能和稳定汇率功能:超过合理规模的超额储备交由专门外汇投资机构进行管理,投资于一些风险相对较高、流动性相对较弱的高收益资产。新加坡、韩国的外汇管理经验表明,在中央银行和专门外汇投资机构(如新加坡的GIC和韩国的KIC)共同管理的双层外汇管理体制下,将超额的外汇储备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出来,一方面可以避免中央银行因外汇占款而增大货币投放量,进而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又能够解决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偏低的问题。

(3)从持有主体来看,继续大力实施“藏汇于民”的战略措施。

“藏汇于民”(包含“藏汇于企业”与“藏汇于民众”两层含义)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市场化方式来化解和消化中央银行持有和管理的超额外汇储备,让国内的企业、机构和民众充分参与外汇市场,集中在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就可以分散到整个社会,进而起到规避汇率风险、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作用。然而,为应对急剧膨胀的外汇储备,2006年央行就适时提出了“藏汇于民”的战略措施,至今收效甚微。原因在于“藏汇于企业”与“藏汇于民众”的实施遇到了障碍或者说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经常项目自由兑换下,企业在出口收汇后更加倾向于立即结汇,因为企业可以很方便的购汇,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收汇后立即结汇可以降低外汇贬值的风险,在进口用汇时再进行购汇支付既方便、又减低了成本,可见“藏汇于企业”很难实施。对于“藏汇于民众”来讲,要想真正落实,那要让民众了解、愿意持有外汇,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因此,只有增强企业与民众持有外汇的意愿才能保证“藏汇于民”战略的实施效果。为了让企业和民众愿意持有外汇和外汇资产,就必须推出更多的外汇交易品种和工具,以保证持有外汇的企业和民众有对外汇增值的预期、有规避汇率风险的途径。当前,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众和企业持有外汇的积极性,可以考虑让外汇短缺的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发行外币债券,这样不仅有利于“藏汇于民”战略的实施,还可以降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规模、减缓外资流人的速度,一举多得。

(4)从币种结构与资产结构来看,应实行“多元化”经营与管理。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调整了外汇储备的货币种类,适当增加欧元在外汇储备资产的比重。由于我国中央银行持有美元资产规模较大,如果我国用其他货币资产大规模替代美元资产会造成美元的大幅度贬值,而美元贬值反过来又会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损失,从而落入“恶性循环的陷阱”。因此只有通过微调的方法逐步增加外汇储备中的其他货币的比重,从而实现优化储备币种结构的目标。在美元持续贬值的情况下,欧元和日元已经逐步成为仅次于美元的主要世界货币,因此在新增外汇资产中应着重提高欧元、日元等非美元资产的比重。

从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来看,债权投资多、股权投资少;政府债券多、企业债券少;长期债券多、短期债券少。随着我国外汇储备数量的上升,对于超额储备部分,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调整储备的资产结构,增大股权投资、企业债券投资、短期投资等高收益性投资项目的比重,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的收益性。通过更加有效和多样化使用外汇储备,实现商品输出向生产输出和资本输出的转变,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合理规模的外汇储备,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此外,还可以将部分超额储备进行能源储备。储备和经营石油、矿物等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和战略物资,这既可以防范储备货币贬值的风险,又将为我国相关企业提供稳定的资源和能源。

4、汇率管理。

进一步发展外汇市场,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继续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稳步上升。这种升值政策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条件,为出口企业调整优化贸易结构提供了契机,迎合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那么,人民币汇率今后的走向如何?是否会一直保持升值的态势?从目前外汇行情来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在相对于美元升值的步伐有所放缓的同时,相对于其他货币反而呈现贬值态势;然而,笔者认为,中长期来看,人民币会继续保持稳中有升,从而满足拉动内需与外贸、外资政策调整的需要,随着我国国内需求的增加、外贸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走出去”步伐的扩大与加快,“双顺差”得到改善、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之时,即是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之日。

外汇管理体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外汇管理体制;资本项目;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7-0028-05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93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日益扩大和市场化水平日益提高,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中央就明确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要“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开始加快,2008年,我国明确提出要“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并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出台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上海,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5个城市正式开展。

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都是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协同推进人民币“走出去”和资本项目兑换。为此要从现实出发,通盘考虑,处理好人民币“走出去”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关系,促进二者同步协调发展,并有效防范相应的金融风险。

二、人民币“走出去”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现实分析

(一)人民币“走出去”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现状

长久以来,我国边境就出现了边贸使用人民币的情况,跨境旅游携带也推动了人民币流到境外,但这些现金形式的人民币跨境使用不是货币跨境使用的主流形式,其规模和影响力都非常有限。2009年7月,我国在上海市和广东省4城市正式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随后,试点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已扩容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也不再限制境外地域。同时,人民币通过金融市场的跨境使用已经起步。以香港为主的境外人民币产品市场发展迅速。

我国自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之后,资本项目可兑换就被提上议事日程,并且一直在积极有序地推进,可兑换战略也逐渐明晰。目前,在IMF划分的7大类43项资本项目交易中,我国实现可兑换是9项(占21%),基本可兑换是13项(占30%),部分可兑换是11项(占26%),不可兑换是10项(占23%)。从业务分布看,可兑换项目集中在与直接投资相关的实体经济领域:基本可兑换和部分可兑换项目集中在信贷业务、不动产交易和个人资本交易;不可兑换项目集中在资本和货币市场工具以及衍生工具和其他工具。

(二)目前人民币“走出去”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适应程度评估

人民币“走出去”和资本项目可兑换都是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目标,目前两者基本呈现出协同推进的状态。

1、目前人民币可兑换的程度基本满足人民币“走出去”的需求。目前,人民币“走出去”主要指正在开展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指的是贸易项下的人民币结算,不包括资本项下。早在1996年我国就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在贸易项目、服务贸易项下不存在汇兑障碍和限制。就目前的管理而言,无论是经常项下的外汇管理还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都强调贸易真实性,要求外汇(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时候进行贸易真实性审核。当然,开展贸易人民币结算,应当允许和贸易有关的人民币的购售、资金的融通拆借、贸易融资,这可能会涉及到资本项目的开放问题,目前大都通过个案探索的方式来解决,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业务需求。

2、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为人民币“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外汇管理方式从重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从重事前监管转变为强调事后管理,从重行为管理转变为更加强调主体管理:从“有罪假设”转变到“无罪假设”,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外汇管理体系不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框架,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这种发展的体系不但直接推进了贸易投资活动便利化,而且在客观上为人民币“走出去”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利环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以来,外汇管理部门及时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了跨境人民币资本项目业务发展。

3、人民币“走出去”步伐加快会对资本项目可兑换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人民币成为周边国家主要贸易结算货币,会要求放松那些条件已经成熟的资本项目的管制。当人民币从周边化向区域化、从结算货币向投资货币发展时,对资本项目开放的要求会更高,会要求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工具,放松对资本市场证券交易、货币市场证券交易乃至衍生工具交易,要求把更多“不可兑换”项目转变成“基本可兑换”或“部分可兑换”项目,以不断满足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在境内合理的投资需求。

(三)人民币“走出去”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1、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整体规划问题。目前,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无论是人民币还是外汇的跨境交易活动,如果没有整体的发展规划,不能做到资本项下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与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基本保持同步,就难以在推进自身改革的同时实现风险可测、可控和可承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转型经济体而言,这些都有可能加剧资本跨境流动所带来的冲击,不利于国内经济和金融的稳定。

2、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对于本国经济主体而言,采用本币结算,业务操作具有天然的便利性,相比之下,面对宏观经济规模的扩大、实体经济主体和金融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形势发展多变的现实,外汇管理体制面临诸多客观挑战:受外汇资金盈余状况影响而频繁调整的外汇监管重点在客观上导致外汇管理法规内容的庞杂;以交易性质监管为主的外汇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实业务发展的需要;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监管不利于投资贸易便利化和监管效率的提高;业务系统相对分散无法对经济主体实行全面监管。尤其是目前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行政审批事项较多,手续也较为繁琐,这些都不利于管理便利化、简约化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本外币跨境资金统一监测体系的构建。

3、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管理问题。对于同一类跨境交易而言,不论采用外币还是人民币计价结算,都要防范由于跨境交易本身带来的金融风险。目前对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而言,哪些业务能做,哪些业务不能做,没有具体的业务办理要求和操作规程。而外汇管理部门对资本项下的跨境资金交易则有着明确的规定。如果对同一类跨境交易仅就交易币种的不同

而采用不同的监管尺度,可能会给跨境资金尤其是来自海外的投机资本提供可乘之机。

三、推进人民币“走出去”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总体设想

当前,推进人民币“走出去”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既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条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应通盘考虑这两个战略,在统一规划下,从关键问题出发,实现两者的协同推进。

(一)按照人民币“走出去”对资本项目可兑换要求的轻重缓急,不断丰富畅通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渠道

人民币的流出和回流共同构成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的基本循环,在这一过程中,流出是前提,回流是保障。因此,如何为人民币回流建立规范有效的手段和渠道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可考虑在现有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总体安排和渐进、可控原则下,在宏观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消除人民币跨境流动的障碍,促进境外人民币顺利回流。同时,也可根据人民币“走出去”的阶段性要求,针对人民币回流现实需求的紧迫程度,实行定向的人民币有限度可兑换试点。例如:在与特定的对象国签订协议后,允许对象国政府作为特殊机构投资者,每年在一定额度内将以储备货币形式将所持有的人民币按市场汇价与我国货币当局进行兑换。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作为储备货币的人民币回流提供可行途径,为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建立探索有益经验,同时也增强他国政府持有人民币的意愿。

(二)引导境外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拓宽境外主体的人民币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

随着人民币“走出去”进程的推进,人民币境外流通量不断增大,人民币投资、融资需求的不断增强,目前,境外已自发形成了人民币NDF市场。面对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兑换的现状,现阶段。要发展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拓宽境外主体的人民币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引导境外人民币的合理流动。具体包括: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到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扩大内地与香港的货币互换,为香港本地金融机构的人民币业务提供资金支持;待在港流通的人民币达到相当规模时,内地与香港的金融监管部门可共同推动人民币产品创新,确立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内地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可对此展开合作,协调监管政策,交换资本流动信息,促进各项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既可促进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开展,又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逐步实现。

(三)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人民币“走出去”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一个具有深度、广度、弹性的金融中心能支撑起本国货币投融资、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也能为本国货币的境内供给和境外需求提供清算渠道,是推进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因素。2009年4月。国务院发文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努力推进上海率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要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资本项下的各项改革和先行先试。通过发展跨国金融业务和实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搭建一个容量大、流动性高的人民币市场,满足境外主体的人民币投融资需求。

一是推动上海成为人民币标价产品跨境交易的中心。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完备,金融市场规模大、交易活跃,对外开放基础好,可以承载人民币标价产品跨境交易的重任。我国采取渐进式资本项目改革,可以在上海进行可兑换的先行先试,例如,允许境外企业使用自有人民币资金在境内开展直接投资;开展跨国公司人民币资金池管理试点等,促进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境外参与者参与本地市场、投资本地市场,为本地市场人民币报价产品做好准备,并发展成为人民币标价金融产品跨境交易的中心。

二是推动上海成为中外资金融机构处理人民币跨境业务的中心。上海是目前外资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地方。可考虑在上海开展资本项下有关证券投资、信贷业务的改革试点,包括: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国际板;推出人民币QFII和QDII试点等。支持在沪中外资金融机构走在改革开放创新的前沿,鼓励在沪的大型商业银行加大“走出去”步伐,由此推动上海发展成为中外资金融机构处理人民币跨境业务的中心。

三是推动上海成为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中心。根据国家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安排,上海要争取成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的集中接入点之一。人民币“走出去”,境外要有需求,境内要有供给,还要建设清算渠道,资本项目可兑换主要解决的是供给和需求的问题。而通过金融中心建设就能为需求和供给搭建一个桥梁。例如:应鼓励在沪的大型商业银行将境外的分支机构发展成境外的人民币清算行;重点支持有一定的业务基础和国际影响力的商业银行成为境内的人民币跨境清算行等。

(四)加强本外币资金跨境流动监测,防范金融风险

目前,除个别环节上有所不同外,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外汇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在监测目标和监测手段上基本一致。为此,要建立健全本外币全口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进行本外币一体化监管,全面准确地评估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各种风险。

一是建立健全本外币全口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建议对人民币和外币进行整合监测,建立全面完善的统计监测制度,以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全貌的监测和掌控;加强个人跨境结算人民币资金的监管和统计,测量人民币跨境的现钞流通量和沉淀数量;建立统一的预警指标体系,重点监测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外债等资金流动情况,及早发现异常资金流动趋势。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二是强化跨境收支数据申报的法律效力。随着人民币“走出去”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加快。资金管制逐步放松,货币管理当局所能取得的数据将大量依赖于涉外主体的申报,这些数据也将成为监测预警的支撑。为此,必须通过法律约束、政策宣传等多种渠道促进涉外主体主动申报、准确申报、及时申报跨境收支数据,从而促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正常运转。

三是加强部门协调配合。随着人民币“走出去”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不断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程度越来越高,不同币种、不同性质的交易行为互相渗透,跨境资金流动趋于多变和多样化。现阶段,要通过统一规划和整合,实现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人民银行、外管局以及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海关、公安等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多部门监管合力,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全面、有效监管。境内外协同监管,以及在银行监管和金融危机防范方面的有效沟通,及时就防范和应对经济金融危机进行国际协调。

四、近期促进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与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对策建议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类来看。跨境交易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跨境资金流动,可以分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根据这一划分,货币跨境使用的形式渠道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1)货物贸易收支;

(2)服务贸易收支;(3)投资收益、职工报酬;(4)经常性转移;(5)资本转移;(6)直接投资(含股权投资);(7)证券投资(股本证券、债务证券);(8)其他投资(贸易信贷、存款、贷款、同业拆借);(9)储备资产投资等。现阶段,一方面,要根据人民币可兑换进程,对人民币跨境使用采取相应策略;另一方面,要根据人民币跨境流通需要,不断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以此促进人民币跨境流通。

(一)贸易(服务贸易)渠道:抓住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1、完善跨境贸易项下的人民币结算试点。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推进力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跟踪和辅导,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经营发展战略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策略的有机结合,有力推动试点业务的开展;完善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加大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人民币出口退(免)税企业名单,增加出口项下的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加强人民银行、海关、税务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通过简化手续等方式,不断便利企业的人民币结算。

2、积极做好服务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运输、旅游、建筑和其它商业服务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与香港地区和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较强,贸易量增长较快,可通过允许使用人民币支付运费等相关费用、适当提高携带人民币出入境的限额、鼓励企业以带资承包的方式承揽境外项目等措施,争取实现在服务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的大突破。

(二)国际采购招标渠道:加大政府国际采购招标人民币结算的力度

建议各级政府从使用人民币防范货币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通过多层面的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导向合力和预期,加大在国际采购招标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工作力度。尤其是对政府采购中依法采购进口产品的。要将以人民币结算纳入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内部管理环节,并在政策指引、采购商品目录、财税支持及风险管理等方面落实进口项目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各项具体工作。

(三)经常性转移渠道:通过对外援助促进人民币“走出去”

目前,这些受援国与我国经贸联系比较紧密,对人民币的认同度相当高,建议我国在提供援助时应尽可能使用人民币资金,同时鼓励受援国使用援助资金购买我国商品,从而更有效地带动出口。即使受援国不直接使用我国援助的全部人民币资金,也可以通过香港等人民币离岸中心兑换成外汇使用,可以起到扩大人民币境外流通量,推动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的作用。

(四)直接投资渠道:支持开展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和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

2010年10月29日,新疆跨境贸易与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新疆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FDI)的省区。2011年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出台便利了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规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人民币ODI)。有力地配合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建议下一阶段,对于人民币FDI,要在总结新疆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的范围。对于人民币ODI,要利用《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出台的有利时机,鼓励和扶持国内优秀企业跨国经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不断增强人民币对全球市场的影响。

(五)证券投资渠道:适时开展人民币QFII和QDII业务试点

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格标准的问题。为鼓励境外、境内投资者开展人民币投资,人民币OFII/QDII要优先考虑境外、境内的专门投资机构,体现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二是额度管理的问题。我国应当根据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投资者的实际需求以及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合理确定人民币0FII与QDH的总量,防止资金大进大出,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三是账户管理的问题,要划分资金账户和交易账户管理,明晰资金进出路径,便于监管部门审查资金来源和监控资金去向。

(六)其他投资渠道:支持人民币对外担保和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

一是支持人民币对外担保业务,建议尽快出台人民币对外担保操作规程,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企业提供人民币对外担保。二是推动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的条件,银行、企业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为业务发展提供保障和便利。

(七)市场条件及配套设施:逐步开放境内人民币市场

1、支持境外银行进人境内银行间市场,允许境外非金融机构购买境内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2010年8月,为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下一步,建议在落实好该试点政策的同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适时允许境外非金融机构购买境内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丰富其投资品种。从而进一步增强境外企业持有和管理人民币资产的意愿。

上一篇:文化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卫生法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