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3-03-20 07:59:19

外汇管理条例

外汇管理条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汇管理;修订;改善;安全

中图分类号:F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301-02

1 修订原因

1.1 基本制度问题

1.1.1 阶段性

1994年,我国为了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消了用汇限制和外汇留成制,实现了汇率并轨,并开始建立外汇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等一系列制度,初步确立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外汇管理制度。然而,外汇管理体制的变革还在继续进行。只有不断进行以市场机制为方向的外汇改革,才能不断完善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并以此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鉴于此,我国外汇管理条例所确立的体制是外汇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外汇管理条例带有阶段性特点。

1.1.2 授权性条款多,实体法规范多由配套规章规定

实体法规范多由配套规章规定。外汇管理本身即具有较强的应对性,需要外汇管理机关针对具体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迅速的调整。因此,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外汇管理法律、法令中都有较多的授权性条款,授权外汇管理当局对外汇方面的突发事件、对外汇日常管理政策等进行调整,这是外汇管理体制,尤其是外汇管理较为严格国家、地区外汇体制内在的要求。在我国现行外汇管理条例中,有14个以上条款是授权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授权性规范较多,导致外汇管理机关制定了大量的配套规章,有必要加强规章制定的严肃性,尽量减少规章立改废的频率,使外汇管理相对人有合理的预期。

1.1.3 外汇管理条例基本制度尚需完善

首先,我国外汇管理条例对外汇管理机关本身的职责、权限、执法程序、执法手段等规定的较为不足。这导致在现实中,外汇管理机关履行检查等执法职责时,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持,位置尴尬。其次,一些国家、地区外汇法律中均规定了紧急情况下,外汇管理机关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我国外汇管理条例修订也可以考虑确立这一制度。这些,都需要法律定位、规范。

1.1.4 外汇管理法律位阶较低

目前我国的外汇管理法律体系,是以外汇管理条例为主、配套规章规范实体程序的法律体系,在法律层面,仅有《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的几个条文中略微涉及到外汇管理体制、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等极为原则的规定,《外汇法》至今未能出台。外汇管理法律体系以行政法规、规章为主体,其好处是便于通过修订现行规定的方式调整外汇管理制度,但是在表彰外汇管理重要性、保护公民与法人基本权益、与现有监管法律衔接等方面则存在不足并受到一定制约。

1.2 新形势的要求

1.2.1 WTO与IMF规定对外汇管理立法提出新要求

近期,美国国会委员会通过两个议案,其主要内容是:如果一个国家货币的汇率在被认为有“根本性偏差”后未进行重估,则可以对该国实施反倾销惩罚。这实际上是入世以来,我国外汇管理直接或者间接受到的WTO 有关协定的压力。6月15日,IMF通过的《对成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定》,货币操纵的认定原则是无须一国是否故意,只要其政策造成了“基本汇率失调”或者“经常账户长期巨额赤字或盈余”的后果,即构成货币操纵。从立法的角度讲,必须注意上述动向。

1.2.2 外汇储备增长对外汇管理立法的新要求

近年,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我国外汇储备的运用问题成为一个理论及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对于储备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目标等,多有争议与探讨。从外汇管理立法的角度,现行《外汇管理法》对外汇储备并无规定,《人民银行法》仅规定人民银行持有、管理和经营外汇储备,外汇管理条例对外汇储备问题是否予以规定,以使储备的管理、运用制度化并更有可预期性,值得考量。

1.2.3 完善资本项目管理规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对外贸易、资本流动的发展,在境外从事有价证券及其衍生品交易、境外机构在境内从事有价证券交易等资本项目活动越来越多,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但外汇管理条例中却没有体现,应予补充。同时,还应考虑转变我国以前一贯重流入、轻流出的立法取向,可考虑将监管重点转向资本项目资金运用的监管。从我国外汇管理条例现有规定(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及《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等配套规章的内容看,我国现行的资本项目管理对流入资金的运用管理尚需进一步加强。

2 新条例较之旧版改善之处

2.1 新条例大大简化了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管理的内容和程序

条例规定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并进一步便利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取消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要求,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可按规定保留或者卖给金融机构;规定经常项目外汇支出按付汇与购汇的管理规定,凭有效单证以自有外汇支付或者向金融机构购汇支付。

2.2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规范是新条例修订的重点内容之一

这首先是为拓宽资本流出渠道预留政策空间。简化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的行政审批,增设境外主体在境内筹资、境内主体对境外证券投资和衍生产品交易、境内主体对外提供商业贷款等交易项目的管理原则。其次是改革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方式。除国家规定无需批准的以外,资本项目外汇收入保留或者结汇应当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资本项目外汇支出国家未规定需事前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的,原则上可以持规定的有效单证直接到金融机构办理,国家规定应当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的,在外汇支付前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最后是加强流入资本的用途管理。要求资本项目外汇及结汇后人民币资金应当按照有关主管部门及外汇管理机关批准的用途使用,并授权外汇管理机关对资本项目外汇及结汇后人民币资金的使用和账户变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3 新条例完善了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

条例一方面在总则中明确要求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对国际收支进行统计监测,定期公布国际收支状况,另一方面要求金融机构通过外汇账户办理外汇业务,并依法向外汇管理机关报送客户的外汇收支及账户变动情况。有外汇经营活动的境内机构,还应当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统计报表等资料。按照条例的上述规定,外汇管理机关可以全方位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监测。同时,建立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与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的监管信息通报机制。

3 新条例可能存在的风险

在翻阅新条例时,我们不难发现:

第九条:境内机构、境内个人的外汇收入可以调回境内或者存放境外;

第十三条: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留或者卖给经营结汇、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

第二十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批准的经营范围内可以直接向境外提供商业贷款。其他境内机构向境外提供商业贷款,应当向外汇管理机关提出申请,外汇管理机关根据申请人的资产负债等情况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国家规定其经营范围需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应当在向外汇管理机关提出申请前办理批准手续。向境外提供商业贷款,应当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登记。

以上三条就已经很大程度的拓宽了外汇资本可能流出的渠道,不仅产生资本外逃,而且也为短期内国际热钱携带国民财富撤离提供了便利。我国应该对国际收支采取必要的保障、控制等措施,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还要适当考虑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条件,根据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和持有成本等状况维持一个国家的外汇收支平衡。否则,将会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增加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许复,刘文华.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388-395.

外汇管理条例范文第2篇

首先,新条例将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与流出的管理,有助于将热钱堵在国门之外。

热钱流入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密切相关,热钱流入我国的途径多种多样,大量的热钱主要通过虚假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地下钱庄等渠道进入我国。而虚假国际贸易、FDI披着合法的外衣,隐蔽性很强,因此,加强对国际收支中上述两项的监管对防范热钱意义重大。热钱通过虚假贸易进入国内主要采用进出口伪报方法。研究发现,2005年汇率改革后进出口伪报急速上涨,规模越来越大,增速越来越快,其中以进口低报为主要形式。FDI是热钱流入的另一重要形式,2008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23.88亿美元,同比增长45.6%,新批设立外商投资项目同比却下降22.1%。虽有外资投资规模趋大的原因,但短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异常增长与投资项目下降的现象不排除有大量热钱混入其中。

新条例明确要求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应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并规范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结汇管理,要求资本项目外汇及结汇资金应按照批准用途使用,增加对外汇资金非法流入、非法结汇、违反结汇资金流向管理等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还明确了外汇管理机关有权对资金流入流出进行监督检查及具体管理的职权和程序。因此,新条例的颁布实施对防范和打击以套利套汇为主要目的的虚假贸易和虚假FDI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新条例在制度上强化了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有利于建立对热钱流动的风险预警机制。

作为投机性很强的资本,热钱寻求的是一国外汇管理法律、政策的漏洞和空隙,追求的是不同货币市场中的价差,特点是快进快出。旧条例自1996年1月29日实施并于1997年1月14日修订。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5年人民币实行汇率改革并确定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取向后,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和外汇储备快速扩大,外汇管理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日益国际化、国际资金流动加快的情况下,需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以有效防范风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新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监管的不足,有利于建立健全我国外汇监管的风险预警机制。

再次,新条例规定了外汇监管手段和措施,赋予外汇管理机关更多的外汇监管权,有利于对热钱实施全方位监控。

近几年热钱之所以大量流入我国,与我国缺乏对热钱的管制力度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币经常项目已分步实现了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逐步提高。外汇管理局已在很多环节逐渐放松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特别是放宽了境内机构对外直接投资限制和逐步放宽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于境内的限制。研究表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伐一直在扩大,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中的75%都已实现了可兑换,而相应的监控措施、方法却相对滞后,监管力度相对薄弱,这必然给国际热钱提供可乘之机。

与旧条例相比较,新条例赋予外汇管理机关更多的外汇监管权,有权依法对境内居民的可疑外汇流向进行追查。例如,新条例明确规定外汇管理机关可全方位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监测;外汇管理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时,有权进行现场检查,进入涉嫌外汇违法行为发生场所调查取证,询问有关当事人,查阅、复制有关交易单证、财务会计资料,封存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的文件、资料,查询与被调查外汇违法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账户(个人储蓄存款账户除外),申请人民法院冻结或者查封涉案财产、重要证据等。同时,新条例增加了对资金非法流入、非法结汇、违反结汇资金流向管理、非法携带外汇出入境及非法介绍买卖外汇等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

通过建立和完善早期预警系统,建立外汇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机构的监管信息通报机制,对跨境资本流动实施全方位监控,新条例必将在防范和打击国际热钱,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保持我国金融市场稳定上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摘自2008年8月8日《证券时报》作者系齐鲁证券研究所高级分析师)

相 关 链 接

中国人民银行8月14日公布《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在原有18个内设职能司(局、厅)的基础上,新设汇率司。

外汇管理条例范文第3篇

新外汇管理条例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记者:8月6日,国务院了最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请您简单谈谈新条例出台的背景情况。

李司长:《外汇管理条例》的修订与出台,适应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新变化和金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从制度上解决了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外汇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加快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近年来,我们面临的外汇管理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变化。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 “双顺差”格局基本形成,外汇储备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国际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亟需加强对外汇流入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的管理。二是外汇管理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经常项目逐步实现从可兑换向自由兑换的转化,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不断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但相关法制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三是全球化资本流动与国家经济安全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正加快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国际资本流入我国步伐不断加快,一些短期投机资本可能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应急保障制度。

记者:《外汇管理条例》的修订,主要体现了哪些原则?

李司长:在修订《外汇管理条例》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多次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反复研究修改完善。我们认为,新条例的修订,主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总结和吸收近年来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充分考虑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尽可能预留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空间,提高法律的长期适用性。

二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围绕国家宏观调控要求,改变了过去“宽进严出”的管理思路,对外汇资金流入流出实施均衡、规范管理,增强外汇流动的真实性与规范性要求,促进国际收支的均衡协调发展。

三是保证公平的竞争环境。取消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差别待遇,实现按交易性质进行监管的要求。

四是实现便利化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内容、方式等规定,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坚持依法行政,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记者: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对外贸企业经营会产生哪些影响?对控制热钱流动有何作用?

李司长:新条例的修订出台,吸收了近年来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简化了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管理的内容和程序。条例规定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并进一步便利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取消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要求,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可按规定保留或者卖给金融机构;经常项目外汇支出按付汇与购汇的管理规定,凭有效单证以自有外汇支付或者向金融机构购汇支付。同时,为保证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新条例也要求办理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外汇管理机关有权对此进行监督检查。这些规定的出台,推动了经常项目由可兑换向自由兑换的转变进程,也为外贸企业经营创造了更为宽松便利的政策条件。

此外,针对我国经济日益国际化,国际资金流动加快的情况,新条例进一步完善了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建立健全了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条例规定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对国际收支进行统计监测,定期公布国际收支状况;金融机构通过外汇账户办理外汇业务,依法向外汇管理机关报送客户的外汇收支及账户变动情况;有外汇经营活动的境内机构,应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统计报表等资料。此外,新条例还增加对外汇资金非法流入、非法结汇、违反结汇资金流向管理等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明确了外汇管理机关有权对资金流入流出进行监督检查及具体管理职权和程序。因此,外汇管理机关可以全方位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监管,有效防范“热钱”流动风险,保障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简化“核查办法” 提供更多便利

记者:近期,外汇局、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通知,决定从7月14日起,对出口收结汇实行联网核查,请您谈谈有关政策出台的背景情况。

李司长: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外汇储备增长明显加快,对国民经济的平稳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贸易外汇的大量流入已经构成了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来源,反映了我国外贸顺差扩大和出口竞争力提高的基本状况。但是,一段时期以来,贸易收结汇顺差远远大于外贸顺差规模的情况,也说明有部分异常外汇资金可能通过贸易渠道流入我国,谋取利差和汇差等超额利润。

对此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加强了数据的比对研究。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一些企业采取出口提前收汇和进口延迟付汇手段规避汇率风险,但是还有些企业却存在大量出口收汇而长期没有实际出口等情况。这些情况说明,现行贸易外汇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考核外汇资金流动的真实贸易背景上还有一些不足,如果不妥善加以解决,不仅会干扰正常的对外贸易活动,而且还会累积对外债务风险,势必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此,外汇局、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颁布了《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于7月14日起对出口收结汇实行联网核查管理,并对企业贸易信贷实行登记管理制度。

记者:请您谈谈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与以前实施的进口付汇联网核查是否有联系,目前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

李司长:为遏制进口骗购汇现象,1998年以来,有关部门实施了进口付汇联网核查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有关部门决定借鉴进口付汇联网核查的做法,依托中国电子口岸,建立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完善货物出口与收结汇的真实性及其一致性审核。

联网核查系统运行以来,有关部门及时组织了业务培训,密切跟踪政策实施情况,研究解决了一些银行和企业关心的问题,加快调整和完善有关管理程序。从目前情况看,政策实施相对平稳,系统运行较为顺利,银行业务办理速度明显加快,有效加强了异常外汇资金流入的监管,企业预收货款和出口结汇规模有所下降,对外贸企业正常进出口经营也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得到了银行和企业的普遍理解与支持。

记者:对于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和加强异常外汇监管的下一步工作如何考虑?

李司长:下一步,我们将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完善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加快研究确定特殊行业和企业预收货款比例,推动简化出口收结汇核查与核销制度,为守法企业经营提供更多便利。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加强部门协作工作力度,推动建立和健全部门间信息交流和交叉核查机制,加强对服务贸易和个人等项下外汇收支管理,不断加大异常外汇资金流动监管力度。

链接:所谓联网核查,是通过外管局、商务部以及海关的协作,将企业出口收结汇情况与其海关货物出口情况加以核对,有效甄别货物贸易项下资金流入的实际贸易背景,以保证出口及其收结汇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责编:赵洪伟

相关资料

《外汇管理条例》对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规定

条例总则第五条和第二章是对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主要规范。与原条例相比,新条例大大简化了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管理的内容和程序。

条例规定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并进一步便利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取消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要求,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可按规定保留或者卖给金融机构;规定经常项目外汇支出按付汇与购汇的管理规定,凭有效单证以自有外汇支付或者向金融机构购汇支付。

外汇管理条例范文第4篇

一、国际热钱概述

(一)热钱的定义

热钱(Hot Money),又称游资(Refugee Capital)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指为追求最高报酬而以最低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国际间短期资金的投机性利益主要由逃避政治风险,追求汇率变动,重要商品价格变动或国际有价证券价格变动而产生的,而热钱追求的就是汇率变动的投机利益。当投机者预期某种通货的价格将下跌时,便出售该通货的远期外汇,以期在将来期满之后,可以较低的即期外汇买进而赚取此项汇兑差价的利益。因此,热钱纯属买空卖空的投机行为。

(二)热钱的特征

这些在国际间流动的热钱主要具有以下“四高”特征:

1.高收益性与风险性。追求高收益是热钱在全球金融市场运动的最终目的,而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因而热钱赚取的是高风险利润。

2.高信息化与敏感性。热钱是信息化时代的宠儿,对世界经济金融现状和趋势,对各个金融市场汇差、利差和各种价格差,对有关国家经济政策等高度敏感,并能对市场的瞬息万变迅速做出反映。

3.高流动性与短期性。基于高信息化与高敏感性,有钱可赚它们便迅速进入,风险加大则瞬间逃离。表现出极大的短期性、甚至超短期性。

4.投资的高虚拟性与投机性。热钱作为一种投资资金,热衷于“以钱生钱”,它们主要投资于全球的有价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从金融工具的价格波动中取得利润。因此热钱的投资既不创造实业,也不提供服务,具有极大的虚拟性、投机性和破坏性。

(三)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危害

1.热钱进来对经济造成推波助澜的虚假繁荣。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热钱在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同时,乘机在其他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不断寻找套利机会。如最明显的是房地产市场。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全国房地产价格涨幅在12%以上,远远超过消费物价指数。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之所以不愿意降低房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国际热钱心存幻想,而能够吸引国际热钱进入中国楼市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人民币的大幅升值。

2.热钱大量进入,加大外汇占款规模,影响货币政策正常操作,扰乱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据有关专家计算,2008年6月24日,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专家在社科院网站上发表报告指出,在一定的经济学模型假设下,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热钱数额惊人,已高达1.7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这迫使央行在公开市场大量运用央行票据强行冲销,不仅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而且也使得我国货币政策主动性不断下降,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3.热钱流入,人为加大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汇率体系,以及美元持续贬值,是吸引热钱进入的主要原因。因此,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随着流入热钱的增多,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越大。

最后,热钱的流出,也同样会使经济剧烈波动。如果热钱大规模迅速流出,就会使一些投机气氛较大的市场价格会大幅波动,如房地产价格迅速回落、债券价格以及股票市场大幅震荡等。

二、新《外汇管理条例》针对控制热钱的规定

新《外汇管理条例》共包括总则、经常项目外汇管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市场管理与监管管理等8个部分。其中,针对控制热钱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则中新增规定

和原来的《外汇管理条例》相比,新《外汇管理条例》在总则中增加了以下内容:

第七条规定,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为客户开立外汇账户,并通过外汇账户办理外汇业务。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依法向外汇管理机关报送客户的外汇收支及账户变动情况。

第十条规定,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依法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遵循安全、流动、增值的原则。

第十一条规定,国际收支出现或者可能出现严重失衡,以及国民经济出现或者可能出现严重危机时,国家可以对国际收支采取必要的保障、控制等措施。

这3条规定不仅明确要求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对国际收支进行统计监测,定期公布国际收支状况,而且清晰地界定了外汇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明确了管理原则,按照上述规定,外汇管理机关可以全方位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监测。同时,建立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与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的监管信息通报机制。通过这些规定,可以加强对热钱的监管,一方面,当热钱大规模流入时,管理部门就可以依照法规规定,遵循相应的管理原则,采取恰当的紧缩措施,抑制经济的虚假繁荣,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当热钱大规模流出时,管理部门也可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遏制热钱投资抽逃,避免其对我国经济产生大的震荡。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规定

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修改,是这次外汇管理条例修订工作的重点内容,其中,对控制热钱具有重大意义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常项目的规定

新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应当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经营结汇、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外汇管理机关有权对前款规定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热钱进入中国有多种渠道,其中虚假交易是一重要渠道,通过这一渠道,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投资者可联手通过虚高报价、预收货款、伪造供货合同等方式,把境外的资金引入。

而新条例强调了经常项目的外汇收支必须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这将从法律源头上遏制虚假交易这一渠道,不仅确立了经常项目的管理原则,而且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外汇管理的法律体系。

2.资本项目的规定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规范主要集中在条例第三章,修订的内容有很多,其中,与控制热钱关系最大的就是加强流入资本的用途管理。新条例二十三条规定:“资本项目外汇及结汇资金,应当按照有关主管部门及外汇管理机关批准的用途使用,外汇管理机关有权对资本项目外汇及结汇资金使用和账户变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这一新规定可以说是和经常项目具有的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相互呼应补充,加强流入资本的用途管理,改变了以前“外汇管理重流出、轻流入”的导向,这说明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在热钱大规模流入、外汇储备剧增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再单方面追求高额外汇储备存量,开始关注外汇储备的流量和结构,不再给国际热钱可乘之机。

(三)加强监管管理的规定

新条例添加了一个完整的章节――“监管管理”,分六大条款对外汇局的监督检查职能进行了详细叙述,并添加了可以“查询被调查外汇违法事件当事人和直接有关单位、个人的账户”、查阅和复制外汇违法事件的单位、个人的会计资料和文件,并予以封存的权力。这些意味着外汇局对外汇的监管监察从汇兑环节延伸到人民币账户领域。

这一章的规定,是对外汇管理部门的细化,通过加强监管,使“对于异常跨境资金的监测”落到实处,通过对人民币账户等会计资料的审查,也使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在对热钱的控制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新《外汇管理条例》加强了对国际热钱的监控和管理,实现了外汇储备从关注存量到流量的过渡,使外汇储备机构趋于合理,同时对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增长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外汇管理条例范文第5篇

此次修订体现了经济金融的新形势对外汇管理体制提出的新要求。原《外汇管理条例》自1996年和1997年修订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外汇短缺转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经常项目已实现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也不断提高;跨境资金流动在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中明显加快。这些新形势都要求对11年前的条例进一步完善,以巩固改革成果,并为下一步改革留出余地。

新条例体现了外汇管理思路由国家集中管理向分散管理、均衡管理的转变,有助于促进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对于经常项目,新条例规定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并进一步便利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新条例取消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要求,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可自行选择保留或者卖给金融机构;规定经常项目外汇支出按付汇与购汇的管理规定,凭有效单证以自有外汇支付或者向金融机构购汇支付。同时,新条例取消外汇收入强制调回境内的要求,允许外汇收入存放境外。对于资本项目,新条例简化了对境外直接投资的行政审批程序,增设境外主体在境内筹资、境内主体对境外证券投资和衍生产品交易、境内主体对外提供商业贷款等的管理原则。这些修订简化了外汇管理的内容和程序,通过鼓励藏汇于民、藏汇于企,可进一步支持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也能帮助国际收支改变长期大规模双顺差,实现基本平衡。

新条例强化了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建立了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对于经常项目,为保证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新条例要求办理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同时规定外汇管理机关有权对此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可以通过核销、核注、非现场数据核对、现场检查等方式进行。对于资本项目,要求资本项目外汇及结汇后人民币资金应当按照有关主管部门及外汇管理机关批准的用途使用,并授权外汇管理机关对资本项目外汇及结汇后人民币资金的使用和账户变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此外,条例一方面明确要求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对国际收支进行统计监测,定期公布国际收支状况,另一方面要求金融机构通过外汇账户办理外汇业务,并依法向外汇管理机关报送客户的外汇收支及账户变动情况。有外汇经营活动的境内机构,还应当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统计报表等资料。按照条例的上述规定,外汇管理机关可以全方位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监测。

新条例特别强调了防范资本大规模流动、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新条例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明确国际收支出现或者可能出现严重失衡,以及国民经济出现或者可能出现严重危机时,国家可以对国际收支采取必要的保障、控制等措施。此外,新条例还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明确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新条例不仅将对我国的外贸、跨境投资、对外开放产生有益的深远影响,还将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空间和效力。均衡外汇管理思路有助于缓解央行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压力。自1994年以采,我国一直执行强制结汇制度,企业出口所收的外汇除按规定保留一定额度外,其余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卖给指定银行,后者又将外汇卖给央行并形成外汇储备,而央行在购买外汇的同时,将按汇率比价放出人民币形式的外汇占款。为控制这种被动增加的货币供应,央行需要通过不断发行央票、提高准备金率以及规定以外汇形式缴存准备金等途径回收流动性。随着外汇储备的激增,央行回收流动性的难度也在增加。新条例的施行可以舒缓央行的回收压力。

外汇管理条例范文第6篇

外汇行政执法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自由裁量权幅度过大,易成为争议焦点。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利,它能使执法人员审时度势地及时处理问题,提高行政执法效率。作为外汇法规领域最高层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外汇管理条例》)中规定对外汇违规行为,外汇管理部门可根据具体情节,处以不同额度的罚款。由于对同一违规行为,罚款金额跨度较大,缺乏对具体情节清晰的界定标准,往往会引起行政相对人的异议。例如,对违反规定办理结售汇业务,《外汇管理条例》规定可以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对未经批准擅自办理结售汇业务的,《外汇管理条例》规定可以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罚款”;对未按规定办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外汇管理条例》规定可以处“30万元以下罚款”。上述规定中,对于同一违规行为处罚额度跨度较大,往往引起较大的争议。虽然总局出台了《外汇管理行政罚款指导意见》,对如何行使自由裁量权作了一些规定,但这终究是内部操作规范,当发生行政诉讼案件对簿公堂时是无法作为法律依据加以引用的。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虽然有效地增强了执法办案的效率和灵活性,但由于罚款金额跨度较大,在执法过程中能否做到“过罚相当”,成为基层外汇局执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二)执法行为不规范成为潜在的法律风险。1.取证方式不规范。为有效打击跨境资金的违规流动、遏制洗钱等犯罪行为,外汇管理部门往往需要调取当事人的外汇账户,及时了解资金交易情况,固定相关证据。但《外汇管理条例》中规定调查当事人的账户须经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或者省级外汇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各类检查的次数较多,基层外汇局也无法逐次获取省级以上负责人书面批准。为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往往会直接调取相关账户交易信息,从而使调查取证程序存在瑕疵。2.定性不准确。定性准确是指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性质进行准确认定。如果对案件的性质判断失误,或者对定性的法律条文理解有偏差,就不能准确地判定案件的性质,必然会导致对案件的错误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同一交易行为,各地存在着不同的定性标准。例如,在对待个人结售汇业务身份证号错录问题上,有人认为属于规范性问题,应不予处罚;有人认为应按“违反规定办理结汇、售汇业务”规定,可处以2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罚款;有人认为应按“未按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统计报表”规定,可处以30万以下罚款。对违规行为定性的不准确,将导致执法不公现象产生,使外汇局执法的权威性受到削弱。(三)外部执法环境的变化,使外汇执法面临风险加大。2014年修正的《行政诉讼法》扩大了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范围,加大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新《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同时,该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经审查认为本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向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据报道,新法实施以来,全国各地行政诉讼案件大幅激增,以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为例,2015年该院受理的涉及各部委行政案件912件,较2014年上升130%,其中一些案件也涉及到了外汇监管领域。在国家依法行政和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司法部门拓宽了行政案件受理范围,增加了对“红头文件”审查的条款,加大了对行政机关监督的力度,这将使外汇执法行为面临的法律风险加大。(四)执法人员执法能力不足带来的风险。当前基层外汇执法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对各自业务领域比较熟悉,但对法律规范却较为生疏。从工作实践看,由于部分地区涉外经济发展缓慢原因,外汇业务量较少,外汇执法人员存在数量不足、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使外汇执法能力下降,执法过程易出现偏差,引起执法纠纷。

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外汇法规修订工作滞后于当前外汇收支形势。长期以来,我国将外汇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加以严格管制,制定了一系列防控措施,为提高对违规行为打击力度,赋予了外汇管理部门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外汇管理条例》及一些其它法规都体现了这种监管思路。但近些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新型贸易方式层出不穷,外汇监管理念和法规的修订工作却没能及时跟进,导致适用法律不当、定性不准和滥用自由裁量权等问题产生。(二)有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实施细则缺失。有相当一部分外汇法规存在内容不完善、规定模糊的缺陷,例如文件规定在提交和审核单证时往往使用“相关”、“有关”等词语,没有明确标准;或是调查取证程序可操作性差,使执法人员在行使职责时,难以准确把握尺度,从而导致执法风险发生。(三)外部监督力度加大。随着国家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和社会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居民、企事业单位等行政执法相对人依法维权意识日渐提升,客观上使基层外汇管理部门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的风险增加。(四)内控监督机制不完善,使行政执法面临的风险未能及时有效化解。一是内控监督规定比较宽泛、模糊,制订的内控制度过于原则性,缺乏足够的程序制约和责任机制。一些基层外汇局由于担心对政策尺度把握不准,内控制度没有根据本地区的部门设置、业务规模和业务特点制订,而是较多地沿袭上级制度,使内控制度在风险防控和业务规范方面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基层外汇局在人民银行各部门中较为独立,在立案、取证、定性和处罚等全过程均是自主完成,很多案件的处罚文书仅由一名检查人员来完成制订,人民银行的法律、纪检和内审等部门均不参与。由于缺乏一套及时、高效的内控监督体系,使蕴藏的风险不能够及时化解。

完善执法风险防控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推进外汇管理法规的修订工作。一是根据当前外汇管理形势变化需要,适时推动《外汇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赋予基层必要的执法权限,弥补执法手段和证据收集制度的不足;二是借助总局开展外汇法规清理工作的契机,及时全面梳理各项法规制度,清除过时失效的各类规范性文件,重新系统性地梳理各项执法活动的风险点,制订详细的业务流程图,从增强文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出发,提高执法行为的规范性;三是制定规范性文件出台规定,自上而下缩减规范性文件数量,出台相关文件释义,制定统一执行标准,规避法规竞合风险,利于基层执法人员执行。(二)建立培训规划,加大复合型检查人材的培养力度。新形势下外汇行政执法工作对执法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行政执法人材培训规划,通过培训、学习、实战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检查人员的培养。在今后的培训中,尤其应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培训,采取以案说法、案例剖析、执法文书讲解等方式丰富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努力打造一支懂法律、精实务、善分析的检查队伍。(三)开展内部监督论证活动。一是积极探索建立适合行政执法工作特点的内部监督方法和手段,努力将内部监督与业务发展、风险管控相结合,对行政执法工作的内部监督涵盖事前立项、事中检查、事后惩戒全过程;二是将人民银行法律、内审和纪检等部门引入外汇行政执法行为中,借鉴人民银行相关部门好的经验做法,对执法过程进行内部论证和审核,提高内部监督的时效性,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四)建立外部法律沟通机制,推动行法执法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建立与法院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定期或不定期通报交流相关信息,分析行政执法和行政审判动向,研究外汇行政执法工作中面临着的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实现各自领域监管方式优势互补,加速外汇行政执法规范化进程。

外汇管理条例范文第7篇

在对违反外汇管理行为的问题立案后,外汇局要求被查主体的相关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配合进行调查笔录和事实确认。但被查主体的负责人以各种借口逃避不来,找各种理由拒绝签署事实确认书,影响办案的进度。在进入涉嫌违反外汇管理行为发生场所调查取证,查阅复制相关文件材料时,被查主体采取多种非法手段逃避检查,如篡改账务凭证、不提供真实材料等,阻碍外汇执法的准确性。

1.未细化外汇管理政策相关条款,行政处罚裁量权自由度过高。现行涉及违反外汇管理行为的法规规定制定较为模糊,给行政处罚工作带来不确定性。比如业务部门移交预期货款逾期未注销案件,按照汇发(2008)56号文件规定:外汇局对企业预付货款的登记和注销登记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企业未按照通知规定办理预付货款注销手续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进行处罚。而《条例》中对违反外汇登记管理规定的统一制定了对机构可以处30万元以下的罚款。未按照违规金额的大小,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轻重,详细规定罚款具体标准。行政处罚裁量权自由度过高,容易出现同一种违法事实却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影响行政执法的公正性。

2.行政处罚金额判定较为模糊,导致行政执法过程出现行政干预。在对企业违反外汇管理行为立案后,一些企业领导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借口开始找地方政府出面干预,以从轻不从重的理由找法律法规减少处罚等等。由于被查主体多为进出口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当地政府重点扶持企业,这些地方政府的干预严重扰乱了外汇执法秩序。加之行政处罚金额范围区间过宽,缺乏统一判定标准,导致行政处罚金额初始判定较高,执行金额却为最低档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外汇行政处罚工作中的相关建议

1.完善外汇法律法规。一是结合外汇业务实际情况,根据不同违规行为,制定较为详细的移交资料清单,规范移交标准,程序化检查移交工作。二是以《外汇管理条例》为主线,对于规章、规范性文件与《条例》不协调的有关条文进行修改、补充、完善,使外汇管理法规上下贯穿一致;进一步细化外汇管理法律规章,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

2.明确行政处罚标准。一是统一违法外汇管理行为的处罚标准。例如汇发(2003)40号文件规定:对进出口收付汇逾期未核销行为,应当逐笔处罚。单笔处罚的标准为每5000美元处以1000元人民币的罚款。这种细化的处罚标准,使得行政处罚执行过程中有章可循。二是细化《外汇管理条例》中的处罚标准,对自由裁量弹性进行分档和设限。把违法程度分为若干档次,对每一档违法行为的情节和后果作出描述,每一档设定一类处罚标准,使裁量项目准确清晰。例如可以按照违法金额的大小制定处罚标准,假设为1%-3%,检查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违法金额1%的处罚下限或3%的处罚上限,缩小处罚裁定空间。

3.加强检查培训力度。建议一方面加强对外汇检查人员的培训力度,对新上岗人员采取强制性培训措施,掌握基本检查技能,知晓基本检查制度,培训合格方可从事外汇检查工作。另一面针对性开展外汇检查技能学习,组织外汇检查人员进行模拟办案训练、应急案件训练、现场调查训练等等,努力营造浓厚的检查学习,全面提高外汇检查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通过系列培训检查人员要确保取证事实清楚,处罚依据准确,切实防范外汇执法风险,对查实的违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通过严厉打击外汇违法行为,扩大外汇执法警示效应,有效促进涉外主体增强依法经营意识,切实维护良好的外汇收支秩序。

4.开展异地交叉检查。建议省局加大异地交叉检查力度,减少人情干扰。在检查部署中,即统一检查方案,统一检查内容,统一定性标准,统一处罚尺度。上级局外汇检查部门负责交叉检查人员的统筹调配,制定检查方案,组织、督导和协调检查工作,审核检查报告,制定统一的违规行为处罚尺度,督促违规行为管辖地外汇局严格执法。例如今年对建行的外汇业务合规性检查,由省局根据违规问题统一制定处罚标准,有效地避免了方方面面的干扰,有效地帮助辖区外汇局摆脱检查多、处理少、处罚难的困局。

外汇管理条例范文第8篇

第一条为规范银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银行”是指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经营外汇业务的中资银行及其分支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离岸银行业务”是指银行吸收非居民的资金,服务于非居民的金融活动。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非居民”是指在境外(含港、澳、台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含在境外注册的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包括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支持机构,但不包括境内机构的境外代表机构和办事机构。

第五条离岸银行业务经营币种仅限于可自由兑换货币。

第六条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是银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监管机关,负责离岸银行业务的审批、管理、监督和检查。

第七条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经营离岸银行业务,并参照国际惯例为客户提供服务。

第二章离岸银行业务的申请

第八条银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应当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并在批准的业务范围内经营。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经营或者超范围经营离岸银行业务。

第九条符合下列条件的银行可以申请经营离岸银行业务:

(一)遵守国家金融法律法规,近3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二)具有规定的外汇资产规模,且外汇业务经营业绩良好;

(三)具有相应素质的外汇从业人员,并在以往经营活动中无不良记录。其中主管人员应当具备5年以上经营外汇业务的资历,其他从业人员中至少应当有50%具备3年以上经营外汇业务的资历;

(四)具有完善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五)具有适合开展离岸业务的场所和设施;

(六)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银行申请经营离岸银行业务,应当向外汇局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申请书;

(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可行性报告;

(三)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的正本复印件;

(四)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五)近3年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外币合并表、人民币和外币合并表);

(六)离岸银行业务主管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名单、履历,外汇局核发的外汇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七)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场所和设施情况简介;

(八)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银行分行申请开办离岸银行业务除提交上述文件和资料外,还应当提交其总行同意其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文件、总行出具的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授权书和筹备离岸银行业务的验收报告。

第十一条银行总行申请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银行分行申请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由当地外汇局初审后,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

第十二条国家外汇管理局收到银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申请后,应当予以审核,并自收到申请报告之日起4个月内予以批复。对于不符合开办离岸银行业务条件的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其申请退回。自退回之日起,6个月内银行不得就同一内容再次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经批准经营离岸的银行自批准之日起6个月内不开办业务的,视同自动终止离岸银行业务。国家外汇管理局有权取消其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资格。

第十四条银行申请停办离岸银行业务,应当向外汇局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停办离岸银行业务的申请报告;

(二)停办离岸银行业务的详细说明(包括停办离岸银行业务原因和停办离岸银行业务后债权债务清理措施、步骤);

(三)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银行分行申请停办离岸银行业务除提交上述文件和资料外,还应当提交其总行同意其停办离岸银行业务的文件。

第十五条国家外汇管理局收到银行停办离岸银行业务的申请后,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4个月内予以批复。银行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查批准后方可停办离岸银行业务。

第十六条银行可以申请下列部分或者全部离岸银行业务:

(一)外汇存款;

(二)外汇贷款;

(三)同业外汇拆借;

(四)国际结算;

(五)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证;

(六)外汇担保;

(七)咨询、见证业务;

(八)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其他业务。

第十七条本办法所称“外汇存款”有以下限制:

(一)非居民法人最低存款额为等值5万美元的可自由兑换货币,非居民自然人最低存款额为等值1万美元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二)非现钞存款。

本办法所称“同业外汇拆借”是指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及境内其他银行离岸资金间的同业拆借。

本办法所称“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证”是指以总行名义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款证。

第十八条国家外汇管理局对申请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银行实行审批前的面谈制度。

第三章离岸银行业务管理

第十九条银行对离岸银行业务应当与在岸银行业务实行分离型管理,设立独立的离岸银行业务部门,配备专职业务人员,设立单独的离岸银行业务帐户,并使用离岸银行业务专用凭证和业务专用章。

第二十条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离岸银行业务财务、会计制度。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分帐管理,离岸业务的资产负债和损益年终与在岸外汇业务税后并表。

第二十一条银行应当对离岸银行业务风险单独监测。外汇局将银行离岸银行业务资产负债计入外汇资产负债表中进行总体考核。

第二十二条离岸银行业务的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利率可以参照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制定。

第二十三条银行吸收离岸存款免交存款准备金。

第二十四条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证应当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혂痐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定规模和入市条件。

第二十五条离岸帐户抬头应当注明“OSA”(OFFSHOREACCOUNT)

第二十六条非居民资金汇往离岸帐户和离岸帐户资金汇往境外帐户以及离岸帐户之间的资金可以自由进出;

离岸帐户和在岸帐户间的资金往来,银行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在岸帐户资金汇往离岸帐户的,汇出行应当按照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和贸易进口付汇核销监管规定,严格审查有效商业单据和有效凭证,并且按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进行申报。

(二)离岸帐户资金汇往在岸帐户的,汇入行应当按照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和出口收汇核销管理规定,严格审查有效商业单据和有效凭证,并且按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进行申报。

第二十七条银行离岸帐户头寸与在岸帐户头寸相互抵补的限额和期限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定。未经批准,银行不得超过核定的限额和期限。

第二十八条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银行应当按照规定向外汇局报送离岸银行业务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

第二十九条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银行发生下列情况,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主动向外汇局报告,并且及时予以纠正:

(一)离岸帐户与在岸帐户的头寸抵补超过规定限额;

(二)离岸银行业务的经营出现重大亏损;

(三)离岸银行业务发生其他重大异常情况;

(四)银行认为应当报告的其他情况。

第三十条外汇局定期对银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考评,检查和考评的内容包括:

(一)离岸银行资产质量情况;

(二)离岸银行业务收益情况;

(三)离岸银行业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四)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四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未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擅自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由外汇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银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外汇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三条银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外汇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银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外汇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三十九、四十、四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银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二十九条规定或者不配合外汇局检查和考评的,由外汇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六条外资金融机构经营离岸银行业务,另行规定。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解释。

外汇管理条例范文第9篇

一、“执行难”的几种表现

1.故意拖延,使执行不顺畅。有的被处罚当事人在接到行政处罚决定后,不是主动执行决定,而是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故意拖延执行;有的找各种理由逃避责任,如有的提出法人代表不在当地,经办业务员无法越权代办,有的不承认违规事实,强加狡辩;还有的到外汇管理部门三番五次地反映资金运转困难,经济拮据,这样拖一天算一天,使处罚“卡壳”。

2.到处反映,使执行不及时。有的被处罚当事人对处理决定表面上还是服从的,但背后又到处找有关部门或领导诉说困难,夸大事实地反映执行有困难,使处罚不能及时有效的执行。

3.避重就轻,使执行打折扣。实践证明:不少的行政处罚案件在行政处罚决定下达后,被处罚当事人往往在一些轻微或小的罚没款方面,一般还是能够态度较好尽快的执行落实。但对一些大额的罚没款,尤其是对直接责任人追究有关责任的处罚,往往抵触情绪较大,使执行难度加大。

4.行政干预,使执行难落实。目前就怀化辖内而言,涉外企业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企业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对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不熟悉,存在办事员流动性大、不稳定等特点,违规行为有可能是无意形成的,且当前发展地方经济往往是当地党委政府压倒一切的任务。而在实际的外汇查处中,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支持涉外企业,各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要求对外来投资者多服务、少干预,多关心、少检查,通过行政命令,限制执法机关依法正常行使日常监督检查。特别是对一些在地方经济中占有地位的外资企业实施处罚时,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时常以维护稳定、发展,建设诚信形象等为名,向外汇管理部门“提要求”、“打招呼”,使行政处罚执行难以实现。

5.体系薄弱,使执行难保证。由于我国的信用体系发展较晚,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相关法律法规和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使得真正的社会信用关系十分淡薄。涉外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个别企业有法不依、违规经营,特别是法人代表的法制观念淡薄,觉得建立管理制度是多余的,不必依照管理制度依法经营,有的甚至觉得违规经营也无所谓,甚至在违规事实面前,还振振有词和外管部门理论,使依法行政执行工作难以保证。

此外,对于外汇行政处罚案件,外汇管理部门没有任何强制执行权,遇到被处罚人拒不执行的情况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执行难”的问题也是困扰法院的“老大难”问题,同时受执行程序、期限等客观因素限制,一些较小金额的案件由于强制执行成本过大,提不到议事日程,导致无法履行,使之“流产”。

二、提高执行效能的几点对策

1.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水平。应进一步加大《外汇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的学习及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外汇执法氛围。要以“诚信兴商”宣传活动为载体,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加大对涉汇企业的宣传力度,使涉汇法律法规普及工作真正做到无盲点,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违反《外汇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法律法规也是违法行为,配合外汇管理部门执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拒不执行行政处罚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2.提高执法人员自身素质,倡导人性化执法。要从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入手,以外汇管理系统执法工作先进典型为榜样,不断加强学习培训教育,通过培训考核等不同方式,全面提高执法队伍整体水平。对于每一个行政案件,无论金额大小、是简易程序案件还是一般程序案件都要认真对待,做到执法程序到位、纪律严明、证据确凿、使用法律准确,“人性化”执法但又不失原则性,把每一个案件都办成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铁案”,使被处罚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无话可说、心服口服,从而有利于行政案件的最终执行。

3.完善外汇管理政策,提升执法层次高度。目前,经常项目货物贸易正处于改革阶段,根据外汇经济管理形势,结合改革新政策的实施,应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外汇管理条例》,提升外汇管理的法律层次,对于一些与《外汇管理条例》相关法规、规范性文件不一致的,应修改、补充和完善,使外汇管理行政法规横向、纵向贯穿一致,从而提升外汇管理部门检查人员的可操作性和依法行政能力。

4.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提升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完善科学的涉汇单位诚信档案,完善诚信体系建设。通过信用评级来衡量涉汇主体的信用水平,实现对涉汇主体的统一管理,并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按制度履行惩罚职责,对于出现问题受到行政处罚又拒不执行的涉汇单位,可以考虑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使其明白不遵纪守法、不积极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后果,从而促使其主动配合外汇管理部门的执法活动。

外汇管理条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外汇;行政处罚;复议;复议前置

【正文】

《外汇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是否为复议前置规定 《检查处理违反外汇管理行为办案程序》(以下简称《程序》)将办案所需的各种法律文书的格式进行了统一,并以模版的形式在附件中进行了详细列明,这不但方便了检查人员办案,而且使相关法律文书在全国得以统一化。但外汇局肇庆中支在办案中发现,《程序》中的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模版未告知当事人复议和诉讼的权利;行政处罚决定书模版告知了当事人复议的权利,但未告知当事人诉讼的权利,这主要和《外汇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是否把复议设定为前置程序有关。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法律体系还是文义来看,该条都存在产生多种理解的可能。

一、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要不要告知当事人复议或诉讼的权利?《程序》中的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模版的尾部未告知当事人复议和诉讼的期限和方式。一般认为,既然不予处罚,当事人就没理由复议和诉讼了。严格来说,这种理解有一定的偏颇。《行政处罚法》对三种情况作出了不予处罚的规定:第一是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第二是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第三是违法行为轻微并经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首先,这三种情况都是以当事人违法为前提的,只是由于当事人符合法定的其他条件才不对其实施行政处罚。虽然外汇局未对其进行行政处罚,但从整个事件来看毕竟是将当事人的行为定性为违法,当事人完全有理由和可能认为外汇局对其行为性质的认定错误而进行复议或诉讼。

其次,即使当事人对外汇局关于其行为性质的认定无异议,并不能排除当事人认为外汇局处罚程序失当的可能,在程序正义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当事人有理由和可能认为外汇局因处罚程序失当造成当事人精神或物质利益损失。因此,即使对当事人不予行政处罚,仍然有必要告知当事人复议或诉讼的权利。

二、《外汇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是否为复议前置规定?《程序》中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模板尾部载明“你(单位)对本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本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上一级外汇局申请行政复议”。法律依据为《外汇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当事人对外汇管理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该条确实能理解为行政复议前置,但由于在表述上和法律规定的复议前置模式不太一致,容易让人产生不同理解。

首先,从法律体系上来看。《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此时行政行为的可诉性除受到选择权本身的限制外,不受其它因素制约,这种可诉性就是直接可诉性。第二款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此时行政行为的可诉性受到了复议程序这一前置条件的限制,这种可诉性就是间接可诉性,即行政相对人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从《行政诉讼法》第37条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制定逻辑上分析,行政行为的直接可诉性是原则性规定,间接可诉性是例外性规定,即只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后对复议决定不服再提讼的,才属于复议前置间接可诉性的行政行为。这也符合限制行政权过分扩张,给予行政相对人充分的救济选择权的立法潮流。

复议前置的典型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第一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十六条“经营者对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应当先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行政复议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分别为法律和行政法规,符合《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设定复议前置例外规定的法规效力层次。而《外汇管理条例》虽然也为行政法规,可以设定复议前置的例外规定。但第五十一条的表述方式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并不符合《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设置复议前置例外规定的标准表述形式。因此,也可以理解为该条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复议前置情况。既然如此,在复议和诉讼的安排上就应以《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操作,既可以申请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诉讼。

其次,从法条文义上来看。《外汇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表述方式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这里的“可以”当然能理解为当事人可以行使行政复议的权利,也可以放弃行政复议的权利,这样理解就能看出该条规定确实为复议前置规定。但是,这里的“可以”也能理解为复议只是一种选择,当事人还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选择,就像“可以这样做”的潜台词是也“可以那样做”一样。这样理解也是文义应有之意,况且复议和诉讼为《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明文规定的两种救济途径,这两种救济途径的存在不受其他法律、法规是否明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自然能理解为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

三、未告知当事人诉权所存在的法律风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期限的,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应当知道诉权或者期限之日起计算。但知道或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随着当事人期限的延长,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法律风险也相应延长。

四、相关案例建设银行漯河分行诉漯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处罚案2002年7月17日漯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建设银行漯河分行作出漯工商处字〔2002〕第088号处罚决定,以该行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经营保险业务为由,依法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处罚决定书尾部载明“如对我局处罚不服,当事人可在接到本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复议”。建设银行漯河分行不服,于2003年4月8日至人民法院。一审法院审查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条例》第32条:“企业法人对登记主管机关的处罚不服时,可以在收到处罚通知后十五日内向上一级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复议。上级登记主管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的规定,原告对原处罚决定不服的,应先申请复议,未申请复议直接提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据此于2003年9月1日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建设银行漯河分行不服一审裁定,提起上诉称,漯工商处字〔2002〕第088号处罚决定未告知我单位诉权,知道诉权后,我单位即提出行政诉讼。依照《行政诉讼法》第37条第二款的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32条规定的实质是“可以”而非“应当”或“必须”。一审法院以行政复议前置为由裁定不予受理违反法律规定。请求撤销原裁定,依法受理我单位的。二审法院审查认为,《行政处罚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上诉人建设银行漯河分行对漯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处罚决定不服,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遂裁定撤销一审裁定,指令一审法院立案受理。

从该案的判决结果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二审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条例》第32条不属于复议前置的规定,而该条和《外汇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表述方式基本相同;二是二审法院认为漯河市工商局应承担未告知对方诉权的不利后果。如果当初漯河市工商局在处罚决定书中告知对方诉权,对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复议或,期限届满对方的诉权就消灭了。而由于漯河市工商局未告知对方诉权,使得对方在两年内都可以。

五、相关建议

(一)在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模版尾部增加“你(单位)对本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本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上一级外汇局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

上一篇:婚姻登记条例范文 下一篇:河道管理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