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18:17:30

外国语言学论文

外国语言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分类;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合作不断加强,语言的作用也日益突显。因而对语言的研究便成为世界学者们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研究也加快了脚步。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了2001年至2010年十年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论文,根据学科研究方向将论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和分析,进而本文根据语言类别研究将语言学方向的论文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本研究旨在对本学科语言学方向研究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以助学者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做出立意新、质量高、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一、博士及硕士学位论文数据收集与分类

为全面掌握近十年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现状,笔者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本学科2001年至2010年发表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穷尽式的检索。笔者首先在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中输入检索控制条件中的学位年度选择2001年到2010年,然后在输入内容检索条件中选择学科专业名称,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关键词,截止到2012年3月1日16时30分笔者最终检索出的博士学位论文160篇,硕士学位论文11567篇,总计11727篇。

按照学科研究方向分类,本文根据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将论文划分成九类,分别为:语言与语言学、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词典学、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修辞学与文体学、翻译学、教学研究。未涵盖在这九类之内的论文,笔者将其均划入特殊类,如:外交政策和国际政治、国际商务、中西文化交流、文学、文字学、中东问题研究、德国问题研究、美国问题研究等。进而,笔者按照研究语言类别将语言学方向的论文分为单一语言研究和多种语言对比研究。

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各

研究方向比例统计与研究现状

1.各研究方向论文数量及所占比例统计

检索出的160篇博士学位论文包括语言与语言学4篇,语音学2篇,语法学24篇,语义学11篇,词典学5篇,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51篇,修辞学与文体学14篇,翻译学10篇,教学研究36篇,特殊类3篇。检索出的11567篇硕士学位论文包括语言与语言学224 篇,语音学68 篇,语法学 767篇,语义学214篇,词典学85篇,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2429篇,修辞学与文体学481篇,翻译学2873篇,教学研究3729篇,特殊类697篇。即在检索出的11727篇学位论文中,语言及语言学共228篇,占1.94%;语音学共70篇,占0.59%;语法学共791篇,占6.75%;语义学225篇,占1.92%;词典学90篇,占0.77%;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2480篇,占21.15%;修辞学与文体学495篇,占4.22%;翻译学2883篇,占24.58%;教学研究3765篇,占32.11%;特殊类700篇,占5.97%。为了更清晰地显示以上十类在检索的11727篇学位论文中的比例,我们根据以上数据制作成饼状图(见图1)。

2. 学科研究方向的现状分析

为了使本研究更有针对性,笔者将重点放在对本学科的语言学方向的分析,因此对翻译学、教学研究以及特殊类未进行深入的扩展和分析。

2.1 语言与语言学

语言与语言学论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

(1)对语言学理论研究的研究,如博士学位论文中《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赵宏宇,2008)一文详细介绍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并探讨了其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作用。

(2)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研究语言与文化、心理、认知等其它学科的关系的研究,如博士学位论文中《明达语言维度观及其哲学关照》(王爱华,2007)一文中作者以明达语言维度观视角来审视语言哲学里的三个重要而又具有争议的话题:语言与实在的关系、语言与心智的关系、语言的不完备性,为语言哲学提供了新视角。

(3)语言的对比研究,如硕士学位论文中《关于中日数字的对比研究》(崔文博,2006)一文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以汉语和日语中的数字“一”到“十”为研究对象,从“语外对比基础”和“语内对比基础”两方面,对中日语数字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中日数字的使用异同、使用规律以及特点,加深了人们对中日数字的认识。

近年来语言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由研究语言本身的系统理论逐渐转向跨学科的研究,由单一语言的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

2.2 语音学

语音学的研究包括:

(1)对语音学基础知识的研究,如硕士学位论文《上声变调:对变调辖域的研究》(王声付,2008)一文以汉语普通话为研究范围,对上声变调的变调辖域进行研究,找出控制上声变调的变调辖域的深层机制,从而探出上声变调的音系过程是怎样作用的, 对汉语连读变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尝试范例。

(2)英汉语音对比研究,如硕士学位论文中《英汉语调对比分析》(吕明,2008)一文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对英汉语调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侧重功能角度的深入分析,并收集实验资料通过对比进行解释说明。

(3)语音教学,如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语音加工技能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研究》(李光泽,2009)一文以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选用横断法和实验法探索语音加工技能的本质以及它们与阅读能力之间的作用关系,对语音教学提供参考。

我国的语音学研究较早地吸收了国外语音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近十年的研究中对现代技术在语音学中的应用如语音合成的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语音分析等实用研究涉及甚少。

2.3 语法学

语法学的研究包括对词类、短语和句子研究,如张婷婷(2009)在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了汉语疑问词“为什么”的句法位置及特征核查;崔靖靖(2006)在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了现代汉语中情态动词的句法特点。此外,汉外语法对比研究更广、更深,侧重社会语境中实际的语言用法。博士学位论文中《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吴善子,2010) 一文运用了典型范畴理论确定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范围,并考察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以及语篇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分析。汉语的区别词、韩国语的冠形词、日语的连体词在各自的语言中所属的词类范畴相同, 三者均为专职的体词修饰词类,崔红花(2009)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以三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项对比的方法,多方面、多角度考察了这一类词。

语法学的研究已经从单纯对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进行描述转向对语法的语义、功能、言语交际中的运用规律的研究考察,但研究者多以书面语为研究对象,而对口语语法的重视尚显不足。

2.4 语义学

语义学研究范围除了词以外,向下包括词素和义素,向上包括词组、句子、段落、篇章等语言单位或言语单位的意义。田兵(2004)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多义词进行了研究,并解释了如何进行义项的区分与描写。硕士论文中《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语义韵对比研究》(方红秀,2010) 一文一组英语近义词入手,从类连接和搭配两方面先调查了英语本族语者使用该组近义词的语义韵特点,而后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这组近义词的类连接和搭配状况,进而总结出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这组近义词的语义韵特点。熊田甜(2010)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运用意象图式和原型范畴理论,探讨“A and B”表达式多义网络结构产生的过程及理据。何莉娟(2006)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对歧义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总结了歧义的类型、对歧义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在实际的交际使用和实际教学中加以探讨。

我国近年来语义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义现象、同义现象和歧义现象中,反义现象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此外,作为跨学科的研究,国内语义学研究在学科跨度方面尚显不足。

2.5 词典学

词典与语言之间是互动关联的。语言的出现是衍生词典的必要前提,有语言才有词典,而词典则是记录语言使用或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的载体。词典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习型词典研究之上,如博士学位论文中何佳宁(2003)、徐海(2006)、张宏(2009)以及硕士学位论文中朱文慧(2009)、董琦(2009)、冯婷(2009)等,均是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型词典进行研究。

近年来词典学尤其是应用词典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框架仍然较为松散,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2.6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

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分为三个领域: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篇章研究。

语用学的研究包括指示语、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意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同时,近年来该领域也很侧重介绍关联理论和顺应论等新语用学理论。张淑玲(2006)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基于顺应性理论研究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描述和解释。刘芬(2010)在硕士学位论文中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基于关联理论,以外交语言的言论为语料,从认知语境的角度探讨外交语言中的语用模糊现象,用认知语用学的认知关联语境阐释外交模糊语产生的原因,以及语用模糊在外交语言中的功能。语用学的研究正朝着从引进国外理论、立足汉语开展研究、宏观与微观结合、加强应用研究等四方面的方向发展。

社会语言学的任务是探求语言现象与社会的关联,在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解释。社会语言学研究论题包括语言的性别差异,根据阶级、性别、种族、年龄等研究语言变异,语言交际中称呼和称谓的研究,禁忌语、委婉语、抱怨语等的研究。邵军航(2007)在博士论文中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委婉语的定义、产生的动因及使用目的、特点、构成、类型、委婉机制、翻译等几个方面。陆亚(2010)在硕士学位论文中通过对150份调查问卷以及对一部以婚姻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新结婚时代》的剧本从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以及婚龄这四个变量的研究来分析它们对于夫妻双方使用指令性语言行为的影响。高鹏燕(2010)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以言语行为理论、面子威胁理论、礼貌原则为理论基础,研究汉语抱怨语的性别语用比较,分析中国男、女抱怨策略的异同。社会语言学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进一步的发展还有待于更多的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更系统的方法。

篇章研究主要是对新闻语篇、政治经济语篇等的研究,对语篇的主述位系统、互文性、回指等的研究。博士论文中《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语言实现研究―汉英语篇对比分析》(赵军峰,2009)一文通过英汉语篇对比的方法探讨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其语言实现的规律。李克(2006)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探讨了语篇中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等三种类型,研究了转喻在回指中的映现作用。

2.7 修辞学与文体学

修辞学主要是对通感、转喻、象似修辞、隐喻等方面的研究。如王宇宏(2009)在博士学位论文中通过对英语和汉语诗歌中的通感隐喻进行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对比分析,探究英汉语通感隐喻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搭配关系和迁移方向,发掘出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的共有规律及各自特点,并深入剖析通感现象的普遍认知机制,以及通感文化个性的美学和哲学根源。

文体学主要是对非文学体裁的研究,如对广告、科技、贸易、学生写作等进行的文体分析。如孙海英(2008)在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功能文体学的研究方法,从国际商务合同的功能出发,对其语篇结构和词汇语法两方面的文体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

三、语言学研究方向中各语言类别研究

比例统计与现状分析

1.各研究语言类别论文数量及所占比例统计

鉴于本文重点研究语言学方向的研究动态,因此翻译学、教学研究和特殊类三类论文未包括在语言类别研究之列。根据统计,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的学位论文共4379篇,其士学位论文111篇,硕士学位论文4268篇。从语言类别研究角度看,其研究对象包括对英语、汉语、日语、俄语、韩语、意大利语等单语的研究以及两种语言及以上的多语对比研究。在111篇博士论文中,多语44篇,英语33篇,汉语33篇,韩语1篇。在4268篇硕士论文中,多语1185篇,英语1997篇,汉语994篇,日语49篇,俄语32篇,蒙古语3篇,韩语2篇,意大利语1篇,法语1篇,西班牙语1篇,希伯来语1篇,越南语1篇,德语1篇。即在总计的4379篇学位论文中,多语1229篇,占28.07%;英语2030篇,占46.36%;汉语1027篇,占23.45%;日语49篇,占1.12%;俄语32篇,占0.73%;韩语3篇,占0.07%;蒙古语3篇,占0.07%;意大利语1篇,占0.02%;法语1篇,占0.02%;西班牙语1篇,占0.02%;希伯来语1篇,占0.02%;越南语1篇,占0.02%;德语1篇,占0.02%。各研究对象在4379篇学位论文中的比例用饼状图表示如下:(见图2)

2.各语言类别的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母语研究与外语研究的关系问题,许国璋先生生前多次讲中文系和外文系要打通,并指出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者也应该研究汉语。王宗炎先生殷切希望外语界学人研究中国问题,研究汉语问题,要拿出本土的材料来,不然就不能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据分析统计,从语言类别研究角度看,虽然对英语语言的研究所占比重最大,多语的对比研究其次,但对汉语语言的研究已居于第三位,且多语的对比研究也不乏汉外语言的对比研究,如刘齐生(2009)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对比分析了汉语和德语语篇在篇章、小句和词汇层面上对结构的选择,并对汉、德企业介绍语篇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在特定政治文化语境下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曾丽(2009)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对比了汉语模糊语和英语模糊语在科技论文写作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梅菁(2009)在硕士学位论文中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汉语和法语中动物词汇的差异,希望能够理解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并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交流。

中国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正逐渐从对西方理论进行单纯的引介、转入吸收并将之与本国语言实际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修正进而创新的阶段。

四、结束语

近十年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不断吸收国外新思想、新知识,语言学方向的研究成果也随之不断发展。从研究方向角度看,其研究范围出现跨学科现象,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为主流;从语言类别研究角度看,本学科在注重英语语言研究的同时已经意识到要把从外国学来的东西加以试用、验证和修正,用来解决汉语问题,以促进我们的研究。同时,外语界的学者们也正在尝试结合中国实际以汉语为研究目标,这将有利于我国外语界和汉语界研究力量的汇合。身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学人,我们要明确研究方向,掌握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前沿,不断创新,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首页.Retrieved March1, 2012, from http:///

[2]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Retrieved March1, 2012, from http:///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MFD

[3]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Retrieved March1, 2012, from http:///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MFD

[4]崔红花.汉韩日体词修饰词类对比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D],2009.

[5]崔靖靖.现代汉语中情态动词的句法结构.湖南大学[D],2006.

[6]崔文博.关于中日数字的对比研究.大连海事大学[D],2006.

[7]董琦.英汉学习型词典插图处理模式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8]方红秀.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语义韵对比研究.山东科技大学[D], 2010.

[9]冯婷.英汉学习型词典中的用法信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10]高鹏燕.汉语抱怨语的性别语用比较.中国海洋大学[D],2010.

[11]何家宁.中国英语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使用词典的实证研究:大学汉英学习词典模式的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3.

[12]何莉娟.英语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研究.西南财经大学[D],2006.

[13]黄国文.关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6.

[14]金慧敏,金娟,黄丽艳,于洪志. 我国英语语音学的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2010.

[15]李光泽.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语音加工技能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16]李克.英语语篇回指的认知转喻研究.曲阜师范大学.[D],2006.

[17]李美霞,焦瑷珲.语料库数据驱动下的中国外语界英语语言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 [18]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

[19]刘芬.认知关联语境下的外交语言语用模糊研究.武汉科技大学[D],2010.

[20]刘根辉.从语用学发展历程看中国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J].外语学刊,2005,(1):18-23.

[21]刘齐生. 汉德宣传性语篇结构差异的政治语法因素―汉、德“企业介绍”语篇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22]陆亚.婚姻对话中的指令性言语行为研究.中南民族大学[D],2010.

[23]吕明.英汉语调对比分析.贵州师范大学[D],2008.

[24]梅菁.跨文化视角下汉法动物词汇比较研究.湘潭大学[D],2009.

[25]邵军航.委婉语的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D],2007.

[26]孙海英.国际商务合同的功能文体学分析.中国海洋大学.[D],2008.

[27]孙志,周俊,庞志雄. 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8]田兵.义项的区分与描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4.

[29]王爱华. 明达语言维度观及其哲学关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7.

[30]王声付.上声变调:对变调辖域的研究.贵州师范大学[D],2008.

[31]王宇宏.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上海交通大学[D],2009.

[32]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D],2010.

[33]熊田甜.A and B表达式多义性的认知研究,湖南科技大学[D],2010.

[34]徐海.英语学习型词典典型词例的选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7.

[35]许嘉璐,王福祥,刘润清.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M].外语教学也研究出版社.1996.

[36]杨自俭.再谈“两张皮”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29-33.

[37]雍和明.语言・词典与词典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48-51.

[38]曾丽.模糊限制语在科技摘要写作中的对比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D],2009.

[39]张宏.外向型学习词典配例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40]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6.

[41]张婷婷.汉语疑问词“为什么”的句法位置及特征核查.湖南大学[D],2009.

[42]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D],2008.

[43]赵军峰.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语言实现研究―汉英语篇对比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44]朱文慧.英汉学习型词典中近义词辨析栏设置的优化处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作者简介:

[1]王显志(1969-),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语言教学与研究。

[2]王娜(1987-),女,硕士研究生,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学 发展 研究

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的语言学研究由最初的介绍国外语言学理论、大批引进国外语言学研究著作到独具特色的现代语言学研究、多方位应用以及语言学理论反思,经历了几个独具特色的发展阶段。目前,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在世界语言学界已有自己的位置,成为了国际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语言学研究引介

从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语言观的引介,到评介现代语言学流派,我国语言学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开始对外国语言学研究进行引进和介绍。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语言学方向的引介论文和书评能充分体现这一点,尤其在我国汉语和外语界引用、转载率较高的刊物,如《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当代语言学》中最能体现。

语言学著作引进呈现出与期刊引介、书评论文类似的发展趋势。在最初约十年时间里,国内的大型外语出版社,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开始引进外国语言学著作,但规模不大。可是,进入本世纪后,专著和引进著作的数量和种类都稳步增长。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分别在2000年、2001年成功推出《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首批54种语言学著作自2000年9月问世,首印5000套供不应求,10月份又重印6000套。能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出版如此宏大规模的语言学著作,正如出版社所言,“在我国学术出版发行史上是不多见的”。这些引进的语言学著作皆为英文原著,覆盖的学科达33种,包括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收入了当代语言大师索绪尔、萨丕尔、布龙菲尔德、乔姆斯基等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经典著作。

国内语言学的研究与快速发展

在对国外语言学经典之作进行评介和相关理论综述的同时,国内语言学界也开始对相应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和理论进行验证和推广。早期的期刊论文中,这类文章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对我国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语言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直接应用外国语言学理论。我国语言学界学者尝试应用外国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语言现象进行研究,验证一些语言学理论,解释一些结构主义、形式主义不好解释或不能解释的问题。这期间就此类研究、写专著的除了国内一些知名的语言学家,如胡壮麟、刘润清、沈家煊等,也涌现了大批的语言学研究的后起之秀。他们主要是引介外国语言学的理论和基本概念,并用以解释一些具体的汉语语法现象。尤其是在近十年,我国语言学者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从普遍语法、语言认知、语言功能、语言类型学等多个角度,结合我国语言、文化的特点,对语言学各分支、流派进行概述、应用和反思,并逐步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之中。

我国语言学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语言学论文专著数量增幅较大;语言学研究范围扩大;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数增加;各类语言学学术会议与学术讲座增多。我国语言学研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与我国的教育政策有一定关系。近年来,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有所增加,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还设立了语言学系,招收本科生从事系统的语言学学习,这无疑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培养了后备人才。另外,有很大一批语言学学者出国深造、学习交流,学成归来将西方语言学理论带进国内学术界,推动了我国语言学自身的发展。同时,随着学术交流的增多和我国学术自身的发展,我们有机会邀请一些国外语言学知名学者来国内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随着语言学研究成果数量的增加、研究主题范围的扩大和研究人员的增多,中国语言学研究在新世纪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论文、专著不断涌现,主题研究范围迅速扩大,各类学术会议相继召开。中国语言学研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语言学研究的反思和推进

近年来,一方面,中国语言学研究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国内一部分学者也对相关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了理性反思和探讨。国内语言学界理性思考一些语言学的基本假设,考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研究的适用性,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反思,这些都有助于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推进。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因为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单就其学科归属问题,语言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学是经验科学,而生成语言学认为语言学应是数学的分支。同样认为语言学是经验科学的人,有的认为语言学是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有的则主张语言学是自然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一门学科的归属尚存在诸多争议,不同语言学派之间的纷争和批评也就在所难免。“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背叛传统语文学而开启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先河,乔姆斯基和部分认知语言学家对索绪尔和布龙菲尔德又进行了批评,各个语言学流派内部的争辩也都体现出理论“破”与“立”上趋向于前者的取向。在这样的世界语言学研究大背景下,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也呈现出多元性,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因对语言本体的认识论、方法论、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具体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各个语言学流派的价值取向也自然不同,为此中国语言学界出现不同语言学流派之间的争鸣就成为了中国语言学研究发展的自然现象。国内语言学界研究上的学术争鸣有利于中国语言学更为科学、健康的发展。

随着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语言学的学科地位也引发了学者们的反思和探讨。游汝杰认为,在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1997年版的学科目录中,“语言学”不是一级学科而只是“中国语言文学”这个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这种情况既不合学科分类的学理和逻辑,也不能适应近年来语言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蓬勃发展的现状,而且使语言学今后的发展受到种种限制。游汝杰认为语言学应该成为一级学科。①毫无疑问,中国语言学学科地位的提升必将极大推进中国语言学研究。

中国语言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中国语言学在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翻开各类语言学类期刊,我们会发现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书评与概述占了很大的比重,一些期刊几乎期期都有书评,而其中有的甚至一期就不止刊登一篇。另一方面,有不少发表的学术论文局限于对基本概念的阐述,缺乏结合实际的语言现象进行创新研究。如果说在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起步阶段,对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引介是必要的话,那么,在中国语言学急速发展的今天,一些研究仍停留于对语言学理论、基本概念低层次的重复介绍上,不结合我国语言实际和具体语料进行系统、创新的研究,那就明显落伍了,无助于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中国语言学发展中存在的另一现象是,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将国外语言学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汉语研究、外语教学和翻译理论研究,而从我国语言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的研究却不多。也就是说,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多侧重于国际语言学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缺乏理论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者首先有机会较快地接受和理解国外语言学最新成果和理论,掌握国外语言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致力于寻找人类语言的共性与特性,并将之应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而他们的汉语语言知识相比却显匮乏,阻碍了他们结合我国语言实际和具体语料进行系统、创新的研究。对此,沈家煊建议外语界的人多做汉语和外语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为语言教学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比较探求语言的普遍规律,透过语言之间表面上的差异找出人类语言的共性。②

另外,中国语言学研究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批评。不同语言学流派之间的争鸣是学术发展的自然现象,但中国语言学界多是对别人的语言研究进行复述和介绍,字里行间充满赞美之辞。正如伍雅清所指出的,被评论者在感到很受用的同时,往往是欣然接受,很少有毁誉参半或求全之毁的评论,有的更是学生赞美老师的著作,出现“自家拍掌”却“无人赏”的局面。另一现象是语言学派之间的语言批评有失偏颇,伍雅清认为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不熟悉的领域的语言研究无的放矢,一方面对自己熟悉的领域的语言研究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批评。③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语言学批评者要遵循学术批判的基本原则。

三十年来,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和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的过程。语言学研究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只要我们加强基于汉语语料的对比研究,致力于结合我国语言实际和具体语料进行系统、创新的研究,开展健康的语言学批判,中国语言学家能够也必将对国际语言学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注释

①游汝杰:“语言学的学科地位问题”,《语言科学》,2010年第1期。

②沈家煊:《认知语言学系列丛书序》,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

外国语言学论文范文第3篇

《外国语言文学》(CN:35-1266/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外国语言文学》面向全国,走向国际是刊的宗旨,多年来本刊发表了大量全国各地作者在英语、法语、日语等语种的语言研究和教学研究方面的高水平论文,近年来也发表了部分欧美和我国香港地区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的学术研究论文,同时开始向国外学术界介绍我国学者的语言学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成果,本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贡献受到广泛好评。

外国语言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一、引言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维和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Lakoff & Johnson 1980:3)概念隐喻是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人们往往用具体的、熟悉的、简单的、有形的概念去认知和体验抽象的、不熟悉的、复杂的、无形的概念。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文学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面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因而,本文通过检索过去十七年间发表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研究概念隐喻的文献,从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入手探讨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状况,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做出预测。这类回顾性工作不但可以拓宽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空间,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概念隐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未来研究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把握,也有助于他们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以1995年至2011年间CNKI收录的概念隐喻研究文献为源数据,在借鉴已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源数据整理归类,重点对2000年至2011年间刊载在国内八家外语核心期刊上的各类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对各类主题的研究发展态势进行对照分析,旨在呈现当前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全貌。

二、当前研究

(一)主要数据来源

首先,笔者以“概念隐喻”为关键词,检索了1995年至2011年间CNKI所刊载的概念隐喻研究的文献,得出表1:

表1:1995~2011年CNKI收录的概念隐喻研究的文献

表1显示,这期间对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00年至2011年,因此本研究侧重于这一时期的工作,通过检索2000年至2011年间CNKI所收录的国内八家外语类核心期刊研究概念隐喻的文献,它们分别是:《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研究》《当代语言学》和《外国语文》,得出表2。

表2:2000~2011年八家外语类核心期刊刊载的概念隐喻论文数目

(二)概念隐喻研究主题界定

在仔细研究每篇论文摘要和主要内容之后,将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的各类内容汇总,并对比分析,最终确定六项概念隐喻研究的主题:(1)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概念隐喻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在习语或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等;(2)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包括英汉听觉概念隐喻、英汉时间-空间概念隐喻、英汉动物概念隐喻、英汉人体概念隐喻、英汉政治语篇概念隐喻、英汉爱情或情感概念隐喻等;(3)概念隐喻属性研究:对概念隐喻属性展开论述,包括系统性、连贯性、投射或映射、体验性和普遍性等;(4)概念隐喻综合分析研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there be句型、无灵主语句和委婉语等;(5)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应用:分析某篇小说或诗歌中概念隐喻的性质及特点;(6)述介或述评:对国外某本专著的理论介绍或评价。

三、结果与讨论

(一)概念隐喻研究发展趋势

1.国内概念隐喻研究(1995~2011年)

表1显示了1995年至2011年五个时间段概念隐喻研究文献的刊载情况,其具体变化趋势如图1。

图1:1995~2011年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发展趋势

图1展示了1995年至2011年间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概念隐喻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2000年至2002年缓慢上升,大规模的概念隐喻研究工作起始于2003~2005年这一时间段,此后六年间论文数量逐年锐增。整体而言,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呈不断上升之势。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国外各种语言学教材和语言学理论逐渐为国内学界所熟知,尤其是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许多专家学者由此开始开展相关研究。

2.国内概念隐喻研究(2000~2011年)

表2显示了八家外语核心期刊收载的概念隐喻文献具体数目,其逐年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图2显示,2001年研究概念隐喻的论文数最少(3篇),随后呈上升趋势,并于2003年升至11篇;其后五年论文数略有下降。2009至2011年论文数达到高峰,其中2010年论文数达到16篇,居历年之首。12年间论文篇数虽有起落,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图2: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发展情况(2000~2011年)

(二)概念隐喻研究各项内容

根据所拟定的主题目录,笔者对2000年至2011年间核心期刊上所刊登的100篇论文的摘要、主要内容和文献综述逐一认真阅读研究,最终将各类文章划分如表3所示。

表3:2000~2011年各项主题论文分布

表3显示,在2000年至2011年期间,概念隐喻研究文献涉及领域较广,其中研究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的论文份量最为突出(23篇),约占论文总数的23%;探讨概念隐喻属性及概念隐喻述介或述评的论文数量位列第二与第三(分别为21篇和18篇);运用概念隐喻对文学作品展开研究的论文篇数较少。

(三)各项概念隐喻主题研究发展趋势

表3显示了各类主题论文在2000年至2011年期间的篇数分布,具体变化趋势可从这六个阶段的比例变化中窥见一斑(见表4)。

表4:2000~2011年各主题论文比例变化

表4显示,有关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概念隐喻属性研究的论文较多。其中,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研究文章所占比例在2000年至2005年间一直在20%以上,2010至2011年间接近30%。概念隐喻属性研究文章所占比例在2002年至2003年间过半,其后六年比例一直维持在20%以上,2010~2011年两年间有所下降。其它主题文章中,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概念隐喻综合分析研究和述介或述评类文章比例变化不大;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应用文章比例上升幅度突出,从第一至第三阶段的零跃升到第六阶段的13%。

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植根于人们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其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基本途径之一。鉴于此,卢卫中(2003)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了人体隐喻化的理论基础、认知特点以及英汉语言在人体隐喻化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齐振海&王义娜(2007)、齐振海&覃修桂(2004)及齐振海(2003)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结合英汉语料,对“心”隐喻的范畴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中西文化对“心”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此外,覃修桂(2009)、项成东&王茂(2009)、张立英&徐勇(2010)、周榕(2000)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系统对比和分析了英汉语中听觉隐喻、动物隐喻、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时间隐喻,认为既有共性也存在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个性。

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体现。概念隐喻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陈朗(2010),刘艳、李金屏(2011),戴禄华(2010),汪少华(2005),王守元和刘振前(2003),赵彦春、黄建华(2003),肖福寿(2000)提倡把概念隐喻理论全面应用到词汇、阅读、文化等二语习得环节中,在外语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隐喻思维,以提升其隐喻能力,并促进对外汉语教学进一步发展。朱建新(2009)认为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即帮助学生建立起目的语的概念系统。

3.概念隐喻属性研究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是概念隐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旭、叶狂(2003),王勤玲(2005),刘正光(2003),刘世理(2009)和王寅(2010)从概念隐喻的系统性、连贯性、体验性、映射入手,探讨了概念隐喻的内涵系统,对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概念隐喻综合分析研究

英语无灵主语句是英语书面语中一种典型句型和独特语言现象。何明珠(2011)(2003)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探究英语无灵主语句的形成原因、语用特征和汉译途径。系统功能语言学将“there-be”结构称作存在过程,用以表达某物的存在或发生。柴同文(2011、2009)考察存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提出了“隐喻存在句”这一概念。

5.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文学作品,是目前概念隐喻研究的新趋势。梁晓晖(2011)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视角探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关于时间的概念隐喻。小说文本中叙述者的用语和人物的语言都蕴含着“TIME IS SPACE”这一概念隐喻,从而在客观真实的时间观之外又建构了人类感知的时间观,即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主张的现象学时间观。黄华(2009)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泰德・休斯的诗篇《思想之狐》,初步证明“语言是了解人的最重要途径”这一语言观。梅德明和高文成(2006)以概念隐喻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老子》中“道”“无为”“德”和“辩证法”四个核心的概念隐喻,证明认知隐喻观的共性。赵秀凤(2009)通过分析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认为概念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和可重构性使读者能够重构和体验人物心灵深处纷繁复杂的生活直觉和人生感悟,引感认同,体悟纷乱的意识表层所蕴含的主题和美学意义。

6.述介或述评

此次文献统计中出现了一些报告国外概念隐喻研究理论的文章。如赵秀凤(2011)通过述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的《多模态隐喻》,介绍了概念隐喻多模态的新发展;张辉和周红英(2010)结合Kristiansen & Dirven(2008)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简要述评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研究特点;裴霜霜和周榕(2011)结合Elena Semino的《语篇中的隐喻》,系统研究了自然语篇中隐喻表达的形式特征及隐喻在不同类型语篇中发挥的功能;苏晓军(2010)结合R.W.Gibbs主编的《剑桥隐喻与思维手册》,介绍了隐喻的根基、隐喻的理解、语言与文化中的隐喻、推理与感情中的隐喻和非言语表达中的隐喻;张天伟(2007)结合Zoltán Kovecses的《文化中的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研究了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和变异性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这些述介国外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新进展的文章,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的发展。

四、结语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体而言,在国内概念隐喻研究中,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类文章一直处于主流地位,这表明长期以来把该理论用于实践教学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多视角、多维度概念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础,也使得概念隐喻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本文是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语称谓的认知理据研究”[项目编号:12YJA74006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Lakoff,G.&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2]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

23~28.

[3]齐振海,王义娜.“心”词语的认知框架[J].外语学刊,2007,

(1):61~66.

[4]齐振海,覃修桂.“心”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J].外语研究,

2004,(6):24~28.

[5]齐振海.论“心”的隐喻――基于英汉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外

语研究,2003,(3):24~27.

[6]覃修桂.英汉语听觉概念隐喻的共性与个性[J].外语学刊,

2009,(1):37~42.

[7]项成东,王茂.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

2009,(3):239~247.

[8]张立英,徐勇.从语料库看英汉隐喻模式的异同――以爱情隐

喻和理智隐喻为例[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54~56.

[9]周榕.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2000,(1):

58~66.

[10]陈朗.二语教学中的隐喻能力培养[J].外语学刊,2010,(5):

47~49.

[11]刘艳,李金屏.在介词教学中运用概念隐喻的可行性研究――

以in为例[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61~64.

[12]戴禄华.词语的“树”隐喻及其对词汇认知的启示[J].外国语

文,2010,(3):111~113.

[13]汪少华.话语中的隐喻认知过程与阅读教学[J].外语教学,

2005,(2):42~46.

[14]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

(1):48~53.

[15]赵彦春,黄建华.隐喻――认知词典学的眼睛[J].现代外语,

2000,(2):151~162.

[16]肖福寿.英语成语意义新探[J].外语教学,2000,(2):

39~46.

[17]朱建新.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J].外国语文,2009,(6):

121~126.

[18]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

2003,(3):1~7.

[19]王勤玲.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

刊,2005,(1):42~46.

[20]刘正光.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J].外语学刊,2003,(3):

8~14.

[21]刘世理.范畴映射:语义的扩展与限制[J].外语教学,2009,

(5):25~28.

[22]王寅.体验哲学探源[J].外国语文,2010,(6):45~50.

[23]何明珠.英语无灵主语句的隐喻性与生命性认知探源[J].外国

语文,2011,(5):39~43.

[24]何明珠.英语无灵主语句的理解与翻译[J].外语教学,2003,

(5):51~55.

[25]柴同文.英语存在句“there-be”结构隐喻的认知功能视角

[J].外语教学,2011,(5):43~50.

[26]柴同文.隐喻存在句及其生成机制[J].外国语文,2009,(1):

109~115.

[27]梁晓晖.“时间是一个房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时间

概念隐喻的认知解读[J].外国语文,2011,(1):44~50.

[28]黄华.语言是了解人的最重要途径――从认知视角分析诗篇

《思想之狐》之一[J].外语学刊,2009,(6):1~4.

[29]梅德明,高文成.以《老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

外语学刊,2006,(3):42~46.

[30]赵秀凤.意识的隐喻表征和合成――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

的认知文体学分析[J].外国语文,2009,(2):11~17.

[31]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

评Forceville&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1):1~11.

[32]张辉,周红英.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认知社会语言学――

兼评Kristiansen&Dirven(2008)的《认知社会语言学》[J].外语学刊,2010,(3):36~42.

[33]裴霜霜,周榕.以自然语篇和语料库为基础的隐喻研究――

《语篇中的隐喻》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315~318.

[34]苏晓军.《剑桥隐喻与思维手册》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0,

(4):373~376.

[35]张天伟.认知与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兼评《文化中的隐喻:

普遍性与变异性》[J].外语研究,2007,(6):36~40.

外国语言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提出了商贸英语研究者应该努力的方向,即进一步做好基础工作;从宏观语言学的角度把握商务语言的研究,注意联系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交际学、传播学来思考、探索商务英语的规律;从纯语言学的圈子里跳出来,自觉地把语篇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理论同广告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国际营销、统计学和会计学结合起来。只有深入到商务实践中去,才能建立起一门能有效地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应用学科———跨文化商务语言学。

一引言在世界经济阔步迈向21世纪的时代,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商贸活动的许多领域,如,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对外劳务承包与合同、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国际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等,所使用的英语统称为商贸英语(BusinessEnglish)。它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语言交际工具。可以说商贸英语控制着国际交流,国际交流离不开商贸英语。据统计,全世界16亿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人群中几乎90%的人每天都与商贸英语打交道,可见商贸英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它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而急迫的工作。但目前总结商务英语研究成果的论文极少,不利于研究者了解其现状和今后的发展状况,而本文着重论及了这一点。

二目前的研究成果首先,从路式成编写的《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年—1989年)》与《外国语言学研究论文索引(1995年—1999年)》对比来看,商贸英语的研究有着突飞猛进的变化。11从数量上看:《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年—1989年)》涉及商贸英语研究的论文只有44篇。而《外国语言学研究论文索引(1995年—1999年)》,涉及此方面的论文多达280多篇,是1949至1989年总数的六倍之多。也就是说商贸语言的研究趋向活跃,研究论文数量有所增加。21从涉及的范围来看:《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年—1989年)》中的商贸英语论文面窄,只涉及语法学中冠词与介词(1篇);文体学(21篇);翻译学(20篇);写作教学(2篇),及一篇号召性文章。而《外国语言学研究论文索引(1995年—1999年)》的论文涉及面则加宽了:语法学(1篇)、词义研究(1篇)、词典编纂法(1篇)、词典评论(1篇)、语用学(4篇)、篇章研究(8篇)、修辞学(6篇)、文体学(102篇)、翻译学(240篇)、教学大纲(2篇)、教学经验(15篇)。31从深度来看:《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1989)》的论文内容多为知识介绍性,涉及文体学的文献综述性或工作体会式。涉及翻译学的论文也多为工作经验体会式,如《产品广告的英语》—《上海科技翻译》1987年第2期、《谈谈我国出口商品商标的英译》—《中国翻译》1986年第5期、《浅谈外贸英语函电的特点及中英互译问题》—《翻译通讯》1984年第9期等等。而从笔者收集的1995年后的论文来看,英语的研究则倾向于深入、细致,思维角度开阔了一些,进步较明显。修辞学方面,论文涉及了音韵、语义等修辞手段、辞格、修辞功能、艺术等。文体学方面涉及面极广,如选词、语言策略、语言特点、文体特征、语体、语域、信息功能、表达方式、句式、句法特点、话语分析、委婉、文化、审美特征、模糊性、商务风格和大众心理等等。翻译方面则涉及了翻译原则、理论。其次应熟悉品牌、国情、兼顾民族色彩,然后注意音韵贯通,译出商标含义,最后商标的音韵节奏应简练明快,风格应朴实无华。研究者们论及了进口商标翻译常采用的五种方法:可保留原商标名的音韵美及异国情调的音译法;可准确传达原名信息及情感的直译法;解释性释义的意译法;利用汉字表音表意特点,精心选取适当汉字,音译原文部分或全部发音的谐音取意法;用与原名有相近的语义表达功能,但带明显汉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商品名称的归化法。刘法公提出商务汉英翻译的忠实原则、准确原则、统一原则和它们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1]。还涉及了翻译具体的实践。例如《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英译》—《中国科技翻译》1995年第4期、《工程合同翻译的语法逻辑》—《中国科技翻译》1996年第4期、《涉外经济合同英译的重复法》等。其中顿官刚论述到动词的名词化结构的形式及其翻译方法—处理成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2]。张向京从英汉语言对比的基础探讨经贸英语的特点(格式固定、用词准确)和翻译的省译问题[3]。曹顺发结合具体事例也谈到广告用语的翻译[4]。张长明在《广告汉英翻译的现状及改进办法》中提到广告翻译的尴尬现状和导致劣质译作的主观原因,如译者的责任心不强,畸形的审美观念,以及如何提高广告英译质量[5]。

这个时期的许多论文还与丰富的经济活动相结合,涉及了经济法规的英译、经贸洽谈会、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和国际营销中的翻译错误、商务合同的翻译、招商引资材料、英文药品说明书、财经英语、食品包装上英译文的调查分析、对外经贸活动中的计算方法、电传文稿、国际贸易合同法律性条款、涉外公证书的英译、金融英语的重要性等。傅传良提出合同翻译中应注意的专门用语Here2by,Hereto,Therein;专门词组Providedthat,Inaccordancewith等[6];他还在《合同法律文件翻译因词特征之一—用词正规》中列举的中英文原文条款翻译实例[7];扬晖探讨的技术合同中商务词汇和技术词汇的若干译法[8]。刘作永在《试谈招投标文件的语言特点》中论述的因招标内容不同,同一单词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含义不同;招标文件的主动态与被动态的转移受限。北竹提出英语公式用语的语言特点,如公示语的分类、其静态与动态意义[9]。同时也涉及了语言学、翻译学的结合点。例如商务英语的英汉语言差异、语义的可拓现象,语体特征、定语从句的理解、模糊信息处理技巧等。11与语言学理论的结合(1)语用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的《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合作和礼貌》阐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和谐、冲突、竞争等各类信函中的具体体现;《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的语用失误—中国翻译》2002年第3期说明商标的语言语用失误的种种表现。薛瑜也具体分析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合作原则,即数量、质量、关联、方式准则,语用预设和会话含意[10]。蒋磊提出广告语言的语用意

义和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等效,社会语用等效;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广告翻译的语用失效[11]。

桂琼提到根据韩礼德(Halliday)的衔接理论、格赖斯(Grice)的说话隐涵原则以及塞尔(Sear2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这些理论在广告英语中的运用,以探讨广告英语的文体特点[12]。(2)话语分析已有研究者对英文广告标题的“提问”与“应答”方式和内容做出分析,还涉及篇章研究的陈述言语功能的分析和社交话语文化的概括。陈其功在论文中论述了广告英语的社会基调、话语情态、交流基调和其基调的双重性。即广告英语的话语基调是广告人与商品潜在消费者双方关系的反映。双方长期、稳定的角色关系,即社会基调,具有广告人地位居下,双方距离接近最大的特征;双方临时、动态的角色关系,即交流基调,具有广告人地位上移,双方距离拉近的特征。分析表明,社会基调与交流基调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表达英语广告的人际意义方面,一篇好广告应能体现这两种基调的完美结合[13]。(3)语义学例如,陈欧论及涉外英语经济合同中的一些旧体词的运用和汉译[14];《中国翻译2000年第4期中的《词义的理解、选择与商务英语的汉译》详解了如何从修辞角度、专业角度、语境方面来确定词义;陶丽霞已阐明广告英语的用句特征和修辞特点[15];《中国科技翻译》2001年第5期中的《英汉广告中的词汇创意》指出的如何利用故意错拼、创造新词、利用双关、押韵和类比构词、运用词的联想意义和运用词类功能转换来创作英语广告。(4)与文体学的结合张定兴分析英语商标词得出下列结论:动词化的商标词的应用语体有口语体、广告文体和新闻文体:一般说来,其感彩有随和、亲切和欢快的特点[16]。(5)与跨文化理论的结合胡开杰在《论商标名称英语互译文化意义的转换》中提到商标有特定的文化含义[17]。王克非在《论翻译文化研究的基础工作》中提出翻译文化研究框架,进行翻译文化的基础研究和拟定基础研究书目的重要性[18]。21与美学的结合胡开宝分析了商品名称的美学特征及商品名称的翻译;阐述了什么是商品名称的美学特征,并结合事例说明如何使汉语译名具通俗美、简朴美、奇特美、音韵美和意境美等美学特征[19]。《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外语及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提出的英语商标词的构词理据,翻译时应注意的社会语用等效。可喜的还有商务英语教学的经验的取得,如外贸英语谈判中的模拟法、外贸英语写作教学思路、语篇体裁分析理论及其应用、财经英语教学初探、商贸英语的教学、“商务英语证书”二级考试试题简介及考前辅导点滴淡、外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等。

于浩淼在《国际贸易教学心得》中提出了征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国际贸易的知识的范围以及与它相关的配套学科[20]。另外还有商贸英语专著的出版:《广告英语》(赵静,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2)、《现代英语广告》(周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外贸英语函电与谈判》(戚云方,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书中体现了外贸英语研究的一些成果。黄国文的专著《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系统地把语篇分析理论与广告实践结合起来,论述了广告标题的言语功能、语篇中的叙事语码转换、广告语篇中交际的双方,如合作原则的违反等,这是很好的研究典范。我们就应把语言学的理论应用到广告活动中,直接指导实践,这样才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三存在的问题11研究者深入商务实践不够,理论与实践结合还不够紧密,语言研究有脱节的情况。21需编写供外语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商务英语词典和参考书,否则,系统的学术研究会很成问题。31研究者还只局限于从语言结构本身、从语言、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表达手段出发、探讨语言如何为商务服务。研究工作缺乏创新,纠缠于语言层面上的细枝末节,研究工作中有重复的现象,浪费了人力、财力。41研究视角狭,研究面需加宽。51研究者与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合作不足,跨学科的研究力度不够。61缺乏商务英语人才的培育,研究人员少。71信息不灵,课题分散。81研究方法单调。四前景及努力方向11进一步做好基础工作。21现在研究者应注意从宏观语言学的角度把握商务语言的研究,注意联系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交际学、传播学来思考、探索商务英语的规律。31广告英语研究的目的是为跨文化经济交流活动服务,为企业涉外经营服务,所以研究者要从纯语言学的圈子里跳出来,自觉地把话语语言学、语篇分析、文章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理论同广告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国际法、消费心理学、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国际营销、统计学和会计学结合起来,深入到商务实践中去,才能明白商务英语的语言性质、特点和商务语言应用的原则、方法和规律,才能建立起一门能有效地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应用学科—跨文化商务语言学。41加强专著的出版。51加强理论研究,丰富研究方法。例如可用计算机辅助商务英语研究,或采用语料库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兆熊1语用学概要[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1[2]路式成1外语语言研究论文索引[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1[3]路式成1外语语言研究论文索引[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4]董树人1语言学论文索引[M]1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5]贾玉新1跨文化交际学[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6]保罗.A.郝比格1跨文化市场营销[M]1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7]LarryA.samovar1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19991[8]许嘉潞1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1[9]王春玉1商务谈判英语[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0]曹菱1商务英语谈判[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1]许建忠1工商企业翻译实务[M]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外国语言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翻译策略;英语阅读;大学英语

1导言

目前,考研英语通过最低分数线的比率仅为1/5~1/4,四级的通过率由从前的30%~40%下降至20%~30%,这些都充分暴露了同学们英语基础薄弱这一根本问题。通过做题来打英语基础不是一个明智之举,考试就像一把尺子,是为测量水平,而不是为了提高水平而设计的。本次研究主要探索的目的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主要针对大学英语阅读,本次研究主要从英语语义(翻译)角度,进行透彻钻研。

翻译对英语阅读的是十分重要的,对课文的理解很多同学目前处于只言片语的水平上。但在平时读精读课文的时候,,必须用准确、完整和通顺的汉语去理解英语,指的就是翻译。我们国内的英语教学由于过分的强调用英语思维,而忽视了翻译的教学。但结果却不理想,试问有几个人形成了英语思维?中国人学英语的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证明,翻译是同学们提高英语水平的捷径。

翻译是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为了更好的发挥翻译策略的效能,根据大学英语阅读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几种适合学生学习特点,有利于提高英语水平的翻译策略,以使在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上得到提升。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抽样方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随机选取2011级和2012级学生共计300名同学。一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85份,有效问卷50份。

研究时间:2014年9月。

研究地点:西华大学

2.2研究材料

(1)近两年大学四六级学生考试成绩单,期末考试成绩单;

(2)学生课堂表现成绩单,学生问卷调查表及其他英语教学研究资料,报告,杂志,期刊,调研报告等。

2.3研究过程

通过问卷、资料收集,参阅所写论题的相关文献等多种形式,首先了解国内外对该论题的研究状况和研究结果,同时针对研究方向进行科学性合理性调研――综合所有资料――初步确定论文题目及主要研究方向――撰写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论文数据分析――得出初步研究结论――针对研究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研究结论验证――研究修改――审阅――定稿。

2.4分析方法

5W1H分析法,ABC重点分析法,逻辑树分析法等。

3 研究结果

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对翻译策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比较少,大部分是一知半解;在学生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中绝大多数大都是凭感觉,大概意思。有的同学基础不好,有很多单词都不认识,在这篇课文中是这个意思,换一个语境就无所适从。为了让的在英语的阅读的过程中发挥翻译策略的有效作用,本次调研在客观调查,全面归纳,深入分析,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种翻译策略,能够有效提高翻译水平,从而从整体上解决看不懂,读不懂的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人学英语的英语翻译之路。

3.1 推理策略和语境策略

推理就是根据现有的证据进行联想和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常用的推理技巧如从文本的整体结构进行推理,从作者的暗示及上下文线索进行推理,利用文本中的解释和定义对某些词句进行推理,根据逻辑指示词进行推理等,在运用推理策略时,一定要注意和正确的语言结构紧密的联系起来,不能主观猜测。语境是指语言文字一经使用后所处的言语环境,包括微观语境和宏观语境。翻译在表达上也必须紧密联系语境,准确,达意,传神。

3.2猜词策略

经过有效的科学调研,现归纳为一下几种:①根据词的构成猜测生词词义,首先我们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构词法,尤其是词根、前缀、后缀、单数形式、复数形式等;②根据原文意义上的联系猜测单词的意思,在此一定要结合语境,句子中的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下,都有一定的特殊意义,上文与下文之间往往都会有某种联系,可以根据这种独特的联系进行猜测词语的具体特定意思;③通过换用词语推测生词的意思,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经常性的发型文章作者会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难词与易词交替使用,简单词汇与复杂词汇交替使用的现象,根据这一规律我们也可以推测生词的意思;以上所列举的几种翻译策略是相互联系,也是相互促进和补充的,我们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灵活运用。

4结语

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之间人们的联络与沟通更加的便利和频繁,密切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英语阅读作为大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的重要原地,在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英语英语能力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翻译,更是重中之重。在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和阐述翻译,更加注重翻译活动中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意识形态对整个翻译的影响,同时发挥翻译者即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英语应用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 刘庆.《文化翻译论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 宋振羽.《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宝燕(1990~),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丹(1990~),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外国语言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外国语言;母语发展;研究

汉语的发展状况直接反映我国汉语文化提升的水平。过去研究者利用各种渠道来推动我国母语的发展进程,然而在此期间却严重忽视对外国语言的研究,最终致使我国母语文化形式过于单一化,致使从事母语教学的工作者缺乏深入探究其性质的兴趣。本文探究了现阶段我国母语发展中外国语言因素缺失的表现,同时研究了外国语言介入我国母语发展进程的路径。

一、分析我国母语发展中外国语言因素缺失的原因

我国母语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汉语语言规划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规划者渐渐认识到,在母语高效发展的进程中缺乏对外国语言规划方面的探究,这就导致汉语语言没有完全走上科学发展的路线,由此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最终使我国的和谐社会受到威胁。其实我国母语发展中外国语言因素缺失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①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因为我国相关专家在工作中并没有涉及外国语言版块,母语语言文字以及民族语言达到规范标准,但是关于外国语言规划方面的信息很难查找到;②漠视外国语言因 素。在母语发展的进程中外语仅仅处于一个附加的状态,如语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就没有探究汉语语言与外国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关联;③外国语言在我国的语言生活中没有明确的使用标准,处于混乱与无序状态。例如,在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中,英语所处的地位模糊不清,此时双语教育问题以及英汉教育失衡问题随之产生。

二、确定外国语言在我国语言环境中的法律地位

“名不正,言不顺”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要想使外国语言有效地融入我国母语的发展进程中,首先必须妥善解决外国语言在我国语言生活中运用的问题,明确使用原则。这就需要我国政府部门的参与。这里我们以外国语言中的英语为例进行分析。英语作为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其应用的领域是广泛的,在国际语言中英语语言的地位日益提升。使外国语言在我国的语言生活环境中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这是对外语所处国际地位的肯定与赞许。英语具有法律地位,那么其在我国语言生活中的运用才不显唐突,市民间普及的英语学习热潮才有一定的依托,与此同时,对外国语言文化采取正确的引进方式,那么我国的母语将得到更优质的发展。

总之,在我国母语发展的进程中,只有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去确立外国语言的位置,大家才会知道在哪些情境中应该应用外国语言,在哪些情境中我国的母语具有绝对权利。例如,面对一位华侨时,我们的开场语应该是“Hello!Nice to meet you,happy new year”,而不是“您好!新年快乐”。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应用外国语言,能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对方的亲切。在后续交流中,市民与华侨之间再也不必一再拘泥于英语语言这一单一形式,他们可以应用最为通俗的汉语言去达到更高效的文化交流目的。例如,我国市民可以讲述传统春节时当地的习俗,而华侨可以讲述“Christmas”的庆祝方式。总而言之,当外国语言在我国的法律中占据一定的位置,那么它们就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此时我国的母语文化也得到了延伸以及发展,基于此,我国和谐社会环境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坚持外语学科发展的原则,实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

“走出去,引进来”是外国语言有效融入我国母语发展进程中的最根本原则,我国将母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母语因此成为文化沟通交融的主要工具。“十二五”期间,外国语言学科优势得到推广,我国关于国际语言资源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此时大量的外国语言文化与我国母语相互交融。比如说,高校学者在国外刊物发表的外语论文的数量逐年递增,有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在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篇数高达2.5亿篇,除此之外,大约有800部学术著作由我国高校学者翻译为外文资料。

为了使外国语言有效融入我国母语的发展进程中,“十二五”规划将研究的选题归类为中国文化传播历程、中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区域性特征、西方国家优秀文化政策等。与此同时,向母语言研究人员提出建议,希望他们开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建设工作,这样中国学者的国际话语权就会提升档次。总之,实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是我国母语在发展的进程中进一步了解别国优秀的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提供的十余篇咨询报告均被采纳。实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使外国语言及时有效地融入进我国母语文化中,这样全球背景下的热点以及焦点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公共外交的各项活动顺利开展,中国能与某些国外企业确立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样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工作机制将会更加完善。

四、构建海外文化推进与融入平台,使海内外专家资源和信息库资源进一步丰富

孔子学院以及孔子课堂作为外国语言融入母语发展中的媒介,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截至2015年底,全球126个国家(地区)拥有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学堂,美国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均与孔子学院建立过合作伙伴关系。总之,构建海外文化推进与融入平台,使外国语言在我国母语事业发展进程中日益兴盛。翻译人才、全球汉语教师、语言教育学家等力量日益壮大,海外中国学项目的设立,促使更多的外国语言文化知识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

为了使海内外专家资源信息库的完整度进一步提高,相关单位可以构建国际化教学科研队伍,邀请国际一流人才讲解国际文化知识,提高母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水平。当然,母语教师可以自行组织活动对已发表的国际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参照其发展路径确定与语言有关的课题研究工作项目。总之,通过这一融入途径,数据库的语言资源将得到有效应用,母语文化会逐渐丰实。

在母语发展过程中融入他国语言,可为高校的英语教学扫除障碍,教师应立足本国母语文化的研究,借鉴外国语言文化,进一步加大外国语言教育的研究力度,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中国学生的外国语言文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深入挖掘外语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应用统一外语测试标准以及深化外国语言测试社会学研究等,积极响应“十二五”教育改革方针政策,对外语教材进行科学规划以及调整,与国外优秀教材版本进行对比研究,培养更多的各类外国语言人才,以凸显外国语言在我国母语发展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彭泽润.“英汉双语教学”跟“国家汉语战略”矛盾――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庆株教授访谈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郭龙生.略论中国当代语言规划的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

[3]李建夫.本土化语境下英语教学的文化途径[J].外国语言文学,2006(2).

外国语言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为落实纲要精神,进一步推进中国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外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生学习技能,帮助学生实现专业学习,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拟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和《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等机构,联合举办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主要包括四大议题:

一、大学外语课程及教学改革

1.大学外语课程设置研究

2.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

3.大学外语教材研发与网络平台资源建设

4.大学外语教学与测试

二、外语资源建设与教师发展研究

1.“三多”语境下外语学习资源建设

2.“三多”语境下外语教师发展研究

3.“三多”语境下学术信息技术素养和多元识读能力研究

4.外语教育技术研发与应用

三、电子语境下的语言学研究

1.网络语言学研究

2.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四、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

1.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探索——理论基础、方法论、研究内容等

2.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实践——学科定位、课程定位、人才培养等

会议将特别邀请中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外语教育技术领域主要专家莅临大会做主题报告。

会议特别征求相关主题研究的参会宣读论文,优秀文论将设立特别奖项并择优推荐发表。

论文提交日期截止到2013年11月11日。论文提交邮箱:

会务信息:

1.时间:2013年11月16~20(周三-周日)

2.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3,会务费:1000元/人(包含餐饮、资料、专家费用以及部分考察费用)

4.承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5.主办单位: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

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详情请发邮件至或参阅http:///news.php“学术会议”栏目会议具体通知)

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会务组

外国语言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言景观;语言学研究;进展述评

2015年8月,由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多语种语言景观和多语种导游管理高级研修班”在腾冲县成功举行。笔者有幸参加了本次高研班,期间聆听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授课,并与不少学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探讨,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研究成果统计

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真正发端于1997年,之后才逐渐兴起并迅猛发展,许多成果相继问世,研究视野不断拓展,近年来业已成为国际社会语言文化研究领域中最为新颖和热门的话题之一。事实上,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陆续出现杜田材(1991)、司徒尚纪(1992)、逄增玉(1995)、白公和金汕(1997)和王一川(1999)等学者开展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成果,只是当时还未使用“语言景观”一词而已。依照我们视野所及,发现国内发表与出版的语言景观研究成果可说是为数极少,用图表形式统计如下:此外,我们在检索中还找到了三个科研立项课题:201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和英语在民族自治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使用状况调查”(YB2013073,云南师范大学李丽生教授);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沿海开放区的语言景观研究”(15BYY050,浙江大学尚国文副教授);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15YJA740020,云南师范大学李丽生教授)。

成果综述分析

从国内已取得的语言景观研究成果来看,有以下三点较为值得注意和思考:(1)纵观当今中文学术界,“语言景观”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它可以是文学研究中由文字构造的景致,也可以是建筑学中景观设计的一个方面,在翻译学里它还可以指代“公示语”。(李贻,2012)查阅以往研究成果便会了解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大多从文学、语言学、地理学和建筑学等视角或维度入手,但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我们一般所关注的焦点自然是语言景观的国内语言学研究进展,姑且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内专门语言景观研究进展(简称为“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以下所指类同)。(2)世界各地的语言景观研究发展势头迅猛,相比之下,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则关注不够(尚国文、赵守辉,2014a)。在我国,语言景观的研究才刚刚引起关注。(李丽生,2015)根据上表二中的粗略统计数据,自2005年迄今,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出版的有关语言景观研究的专著或论文集只有吴英成的《汉语国际传播:新加坡视角》(商务印书馆,2010)一书,以“语言景观”为主题发表的会议论文、期刊论文以及硕博士学位论文也仅分别为1篇、28篇和2篇。在这当中,仅有的1篇会议论文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英成2008年12月15日“汉语国际教育标准与多元化教学——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的《新加坡多语环境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一文,最早的一篇期刊论文是西安外国语学院潘秋玲发表于《旅游学刊》2005年第6期的《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尽管僻处西南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云南省的语言景观研究发展却可以说是整体上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不仅产生了2篇期刊论文(云南师范大学王振庆刊发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期的《从最佳关联原则出发议作为语言景观的公示语的汉英翻译》、李丽生发表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的《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评述及其启示》)、1篇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夏娜2014年撰写、李丽生教授指导的《多语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以丽江古城区为例》)和2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另有2篇期刊论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英成发表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的《多语环境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新加坡经验与模式》和中山大学徐红罡、任艳发表于《旅游学刊》2015年第1期的《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也以云南省境内的多语现象为研究对象或是发表在云南省境内的学术刊物上,还于2015年顺利举办了“全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多语种语言景观和多语种导游管理高级研修班”;云南省语言景观研究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当然得首推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任院长李丽生教授。(3)浏览表二中所统计的33条数据,这些成果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较大的层面:理论研讨层面、理论应用层面以及实证研究层面。从理论研讨层面看,这主要涉及到对国外的已出现语言景观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引介。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为:尚国文和赵守辉(2014a/2014b)、徐茗和卢松(2015)、李丽生(2015)等学者对国际上的语言景观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大量较为详细的梳理和综述,主要探讨该新兴领域的国外研究源起(背景、进展)、界定(概念)、对象(视野、范围、议题)、功能、方法、路径、意义(启示)、内容(视角或维度、常见主题)以及理论基础(框架、构建)等。从理论应用层面看,这主要体现在将国内外已取得的相关研究理论或理念尝试性地应用于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之中,但是所用方法略显简单,所获数据也有限,统计分析还较粗浅,视野不广、挖掘不深,似有“拿来主义”之嫌。有的研究把语言景观研究与公示语翻译强制结合在了一起甚至混为了一谈或是干脆冒用了“语言景观”之名。从实证研究层面看,主要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典型个案研究方法对国内语言景观现象进行深入的实证调查分析研究,只可惜所出现的研究成果数量实在是过于少了,堪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之中最为薄弱的层面。当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为:孙莲花、谷月(2013)对日本横滨中华街和上海市外滩黄浦区的中国餐饮店汉语店名的进行了调查比较分析,从音节、通名、专名的词汇特点及三者与菜系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日语环境下汉语标识特点及其原因;2015年,徐红罡、任艳以丽江市束河古镇作为研究对象,对旅游影响东巴文语言景观进行了调查与探讨;李桂影对覆盖了近10所大学的天津市大学城中心商业圈——商业街商铺招牌的多语言景观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李丽以甘南州夏河县为例研究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如何构建;邓骁菲通过对上海两个相邻商区的语言景观的质量分析探究了该多语现象以及背后的语言群体身份权力关系;沈群英调查了四川甘孜全州公共领域的可视性汉藏单语、藏汉双语、藏汉英多语景观,分析该地域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文化、语言教育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多语言、多文化长期触碰、融合而和谐共生,同时社会用语表现出更多多样性和复杂性。

未来研究设想

综上所述,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国文、赵守辉,2014a),却已经引起了一部分学界专家的兴趣和重视,应该说大有可为,并有着非常好的明朗发展前景,但所获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太少。该年轻领域很多东西远非明确、成熟和完善,在理论构建、方法论和实证(践)研究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困难和挑战,与国际上的语言景观研究也有着不小的差距,亟需进一步得到切实解决、广泛关注、空前推动和长足发展。孙利(2009)论及,语言景观是指公共场合标牌的书面语,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就是对公共空间标志、标识牌的语言研究。在中国,不少学者研究中英公示语的翻译问题,但是很少学者使用国际公认的“语言景观”一词。尚国文、赵守辉(2014b)提出,语言景观研究以后现代思潮中的多元理念为认识论源泉,以公共空间中的语言呈现为考察对象,探索标牌上语言形式背后的选择动因、意识形态、身份和权势关系等。他们认为,语言景观研究至少可以从五个语言学—社会学维度入手进行具体考察:(1)语言景观与语言权势和地位;(2)语言政策与具体实施之间的落差;(3)标牌语言的形式特征;(4)英语的国际传播和扩散(;5)语言景观的历史维度。李丽生(2015)强调,国内对类似语言景观的研究大多以汉英公示语的主题出现,尽管国内的公示语研究与国际上语言景观的研究在界定上有相似契合的地方,但应该说语言景观的内涵更丰富、更全面,而且从学科属性和研究内容上来看,国际上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在议题上要宽泛宏大得多。他还归纳,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常见主题上:(1)多语言的使用;(2)语言政策的实施;(3)地区性或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4)英语的传播和扩散(;5)其他主题。在“全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多语种语言景观和多语种导游管理高级研修班”上,大家对公示语研究与语言景观研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尚国文副教授、李丽生教授也先后表态,语言景观研究不尽相同于公示语研究,其关注核心并不主要是语言错误和规范化问题,而是语言标牌背后的身份及权势关系等。自2009年以来,我们一直从事国内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研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学术成果,对此拥有一定的发言权。我们承认,就目前而言,尽管针对共同的主要研究(考察)对象——语言标牌,国内的公示语研究与语言景观研究几乎彼此各行其道,公示语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标牌语言规范、文化修辞特色、外语使用错误等各个方面,而语言景观的研究焦点则是挖掘语言标牌的象征功能,揭示语言群体的权势和地位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二者就要彼此对立或排斥,反之,它们应该取长补短和交流融合,公示语研究要积极借鉴语言景观研究视角,语言景观研究也要善于借助公示语翻译研究的已有基础。规范化、标准化是现代社会语言的两大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国际上的语言景观研究或许确实无需关注语言误用状况,但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根本无法避开语言规范使用问题。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设法让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与公示语翻译研究真正有效地形成合力,从而大力展开“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景观研究”,以结出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发展自身的创建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邓骁菲.豫园商城和上海老街语言景观对比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10):103-104.

[2]李桂影.天津市大港区大学城商业语言景观调查[J].青年文学家,2015(30):140-141.

[3]李丽.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分析——以甘南州夏河县为例[J].校园英语,2015(30):208-209.

[4]李丽生.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评述及其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4):1-7.

[5]李贻.《语言景观:研究多语现象的新路径》论文集评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89-90.

[6]潘秋玲.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J].旅游学刊,2005(6):19-25.

[7]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4(2):214-223.

[8]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J].外国语,2014(6):81-89.

[9]沈群英.四川甘孜藏区可视性语言景观调查与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5(9):216-217,250.

[10]司徒尚纪.广东方言地理分布及其文化景观[J].东南文化,1992(Z1):174-183.

[11]孙利.语言景观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53-156.

[12]孙莲花,谷月.浅析日本中华街的语言景观——以与上海中餐店语言景观的比较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1):21-25.

[13]夏娜.多语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以丽江古城区为例示[D].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

[14]徐红罡,任艳.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5(1):102-111.

[15]徐茗,卢松.城市语言景观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15(1):21-25.

[16]张霞,史烨.公示语翻译如何“巧借东风翦”——“老弱病残席”22种英语文本的启示[J].英语研究,2014(1):43-48.

外国语言学论文范文第10篇

1.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东方学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的阿尔泰诸语言专家杨虎嫩(JuhaJanhunen)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末的20年间,多次到我国内蒙古鄂温克族生活地区,对莫日格勒鄂温克语和敖鲁古雅鄂温克语进行了实地调查,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用英文撰写了《满洲里地区通古斯鄂温克语》一书,于1991年在赫尔辛基出版。杨虎嫩教授在书中主要对莫日格勒河流域的通古斯鄂温克语的语音系统、词汇特征以及有关形态结构进行了描写、分析。该书由绪论、语音、词法、形态变化、特殊词汇等内容构成,还附有参考书目、缩写词、词汇索引等。他认为,莫日格勒鄂温克语有6个长短元音和17个辅音。据杨虎嫩教授分析,莫日格勒鄂温克语是受布里亚特蒙古语影响较大的一种语言,莫日格勒鄂温克语的许多语音成分同布里亚特蒙古语的语音系统存在相同之处,尽管如此,该语言还是保留着自己原有的语音特征。该书的中心主要放在对莫日格勒鄂温克语的语音结构系统的分析方面。杨虎嫩还发表了《鄂温克语的未来》等学术论文。

2.日本语言学家福田昆之于1988年出版了其撰写的《日本语和通古斯语》一书。书中主要讨论了包括鄂温克语在内的通古斯诸语同日本语的基本词汇间存在的共有现象及语音对应关系和语义关系,同时还论述了有关语法形态结构方面存在的共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日本语跟包括鄂温克语在内的满―通古斯诸语属于同一个语系之学术观点。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津曲敏郎教授和东京外国语大学的风间伸次郎副教授在1988年至2004年间,多次到鄂温克族生活区进行实地语言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语音资料和话语资料。尤其是1988年夏季津曲敏郎和风间伸次郎对索伦鄂温克语和通古斯鄂温克语的调查,1993年和1996年津曲敏郎对伊敏河流域的索伦鄂温克语、莫日格勒河流域的通古斯鄂温克语的补充调查及对敖鲁古雅河流域的雅库特鄂温克语的调查,2004年风间伸次郎对伊敏河流域索伦鄂温克语的补充调查等,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丰富的鄂温克语调查资料基础上,津曲敏郎教授和风间伸次郎副教授等在日本用日文撰写出版了《索伦语基本例文集》(津曲敏郎、风间伸次郎、朝克,1991年)和《通古斯语言文化论文集》(黑田新一郎、津曲敏郎,1991年)两本书。《索伦语基本例文集》将索伦鄂温克语的基础对话内容跟日语做了对照,还阐述了语法形态变化的基本成分。《通古斯语言文化论文集》对我国鄂温克语的基本情况和使用状况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此外,日本学者先后发表了《通古斯语的类型和差异》(津曲敏郎,1990年)、《关于通古斯诸语及相关语言的所有式和让步式》(津曲敏郎,1992年)、《通古斯诸语言以及文化》(津曲敏郎,1995年)、《日本满通古斯诸语研究概况》(津曲敏郎,1995年)、《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新进展》(津曲敏郎,1996年)、《关于鄂温克语敖鲁古雅方言》(津曲敏郎,1997年)、《近代化和语言变异――以通古斯诸语为例》(津曲敏郎,1997年)、《从通古斯诸民族的发展看现代化以及语言变异》(津曲敏郎,1997年)、《中国的通古斯诸语言》(津曲敏郎,2003年)、《关于通古斯诸语言方位名词》(风间伸次郎,1993年)、《通古斯诸语言基本名词》(风间伸次郎,1997年)、《通古斯诸语言基础词汇里的动词和形容词》(风间伸次郎,1998年)、《关于通古斯诸语言的确定宾格》(风间伸次郎,1999年)、《关于通古斯诸语言表示让步的后缀》(风间伸次郎,2001年)、《关于通古斯诸语言动词使动态的形态变化》(风间伸次郎,2002年)等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讨论了我国鄂温克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及方言的有关特征。但是,他们的研究重点主要在鄂温克语的语音和词汇方面。

同时,日本学者对中国学者的鄂温克语研究成果也比较重视,如津曲敏郎教授编辑出版了《朝克著英文索引本》(英文版,1993年),为西欧学者使用《鄂温克语基础语汇集》带来了很大方便。另外,日本北海道大学承担的日本文部省的《中国鄂温克族语言文化研究》项目(1988―1994年)的科研成果《鄂温克语三大方言基本词汇对照集》(朝克,1995年)以及《中国通古斯诸语基础词汇对照》(朝克,1997年)等,先后用日文在日本小樽商科大学出版。

或许受到以上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日本的东北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大东文化大学、北海道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筑波大学、神奈川大学、京都产业大学等纷纷立项研究鄂温克语言文化。例如,由日本东北大学成泽胜教授主持的《古代通古斯研究》(1998-2001年)、筑波大学丸山宏教授主持的《索伦鄂温克语言文化调查研究》(2003-2004年)、北海道大学津曲敏郎教授主持的《鄂温克语资料分析研究》(2003年)、大东文化大学中岛干起教授主持的《索伦鄂温克语口语研究》(2003-2004年)、神奈川大学佐野贤治教授主持的《鄂温克语言文化宗 教研究》(2002-2004年)、东京外国语大学风间伸次郎副教授主持的《鄂温克语话语资料整理及分析》(2003-2004年)、大阪外国语大学盐谷茂树副教授主持的《蒙语和鄂温克语等共有词尾研究》(2003-2004年)、京都产业大学池田哲郎教授主持的《通古斯诸语和东亚诸语言》(1997―1998年),等等。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例如《通古斯诸民族及其语言》(朝克,2002年)、《鄂温克语及会话》(中岛干起、朝克,2005年)、《蒙语及鄂温克语等的共有词尾》(盐田茂树,2004年)、《鄂温克语会话资料》(风间伸次郎,2004年)等。《鄂温克语会话练习册》的“前言”中阐述了鄂温克语和鄂温克族人的基本情况以及鄂温克语语音体系,“会话”部分包括问候语、家庭日常会话、旅游会话、住宿会话、用餐会话、购物会话、就医看病会话等内容,“附录”中有鄂温克语元音和辅音基本结构与特征、鄂温克语元音和谐现象与特征、鄂温克语音节及词重音特征、鄂温克语词汇特征、鄂温克语语法形态变化特征、鄂温克语特殊名称特征等内容。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北海道大学、东洋文库、九州大学、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千叶大学、大东文化大学等还先后开设了“鄂温克语”、“通古斯诸语言”、“中国通古斯诸语”等课程和讲座,以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全新一代鄂温克语研究人才。

3.在韩国,语言学专家、学者用韩国文先后出版了《韩语和通古斯语的语音比较研究》(金东昭,1981年)、《蒙古语与通古斯语的关系》(金芳汉、金周源、郑堤文,1986年)等学术著作,对我国鄂温克语的语音系统、词根元音交替、构词类型和系统、词干及其词缀关系、词法结构及句法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分析。尤其有价值的是,韩国学者对鄂温克语同韩国语以及蒙古语的语音和语法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使人们对于韩国语和鄂温克语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有了较客观而科学的了解和认识,使韩国的鄂温克语研究事业有了新内涵和新发展。韩国汉城大学著名的阿尔泰语言学家金周源教授曾对鄂温克语及其方言做了调查,并发表了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

4.苏联民族语言学家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对苏联境内的鄂温克语展开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工作,但在他们撰写出版的有关满―通古斯诸语言的论著中也有涉及我国鄂温克语的内容。例如,苏联语言学家戈尔切夫斯卡雅(B.久Gorchevskaya)于1959年用俄文出版了《通古斯语满语动名词概论》一书,其中涉及了我国鄂温克语动名词。苏联著名通古斯语言学家苏尼克(O.P.Sunik)在20世纪70-80年代撰写出版的《通古斯诸语满语名词研究》(1982年)等书中,对我国鄂温克语的相关词汇结构和语法结构特征做了较系统的分析,指出鄂温克语与其他通古斯语之间存在发生学方面的诸多联系。虽然苏联语言学家主要围绕其境内西伯利亚地区的通古斯诸语进行研究,较少涉及中国境内的通古斯诸语言,但他们对包括鄂温克语在内的我国通古斯诸语词汇学及形态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5.美国华盛顿大学著名的东方语言学家罗杰瑞(JerryNorman)教授,美因茨大学的语言学家本青(JohannesBenzing)教授,加州州立大学语言学家格林伯尔教授、林赛和李凤祥等,先后在相关学术论著中不同程度地研讨过我国鄂温克语。例如,《论通古斯诸语言》(本青,1955年)、《关于满语有关词源问题》(罗杰瑞,1992年)等文章都涉及到我国鄂温克语。加州州立大学语言学家林赛和李凤祥等在20世纪后期还到我国通古斯诸语区进行过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发表了《重览北方通古斯诸语的分类――鄂温克语与鄂伦春语比较》(格林伯尔、林赛、李凤祥,1999年)一文。美国的满学研究英文刊物《喜鹊》(Saksaha)以及《东方文明社会》等刊物也刊登过一些关于我国鄂温克语方面的学术论文。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我国鄂温克语所进行的研究从19世纪50年代初起,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面、从语言资料的田野搜集和整理到理论分析与研究的艰难的科学发展之路。其成就主要表现在:(1)收集和整理了不同时期的语音、话语记录等大量的第一手语言资料,这些资料十分珍贵。(2)撰写、发表了鄂温克语以及有关鄂温克语方言、土语研究方面的一系列研究论著。(3)培养了从事鄂温克语研究的一些专业人才。(4)完成了国际性合作的关于鄂温克语研究的一系列重大项目,使鄂温克语研究走向国际化,成为国际语言学界时刻关注的一门严肃而活跃的学科,成为满―通古斯诸语言乃至阿尔泰诸语言和北极圈诸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成为日本语言文化和韩国语言文化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分别于2000年9月和2004年8月在我国海拉尔主持召开的《首届国际通古斯语言文化研讨会》、《第二届国际通古斯语言文化研讨会》,成为国际鄂温克语学界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最理想的平台,国外从事鄂温克研究的专家、学者纷纷拿出多年研究的学术精品、学术成果、学术思想进行交流。在这两次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涉及鄂温克语语音、词汇、语法、方言土语、语言接触、语言文字的使用和传播等方方面面的学术问题,使鄂温克语的学术研究事业不断发展。

纵览国外学者对鄂温克语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日本的专家、学者名列前茅,其次是苏联和韩国的学者。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民族语言学家们在研究我国鄂温克语方面所做的贡献不如日本、苏联和韩国的学者突出。另外,外国的专家、学者对鄂温克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结构的分析和有关语法形态变化方面,以及同相关语言进行比较研究和对比研究等。

上一篇:学术期刊论文范文 下一篇:广告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