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7 13:34:07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今年4月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引起了不小的社会震动: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污染率达到19.4%,全国18个主要耕地分布省份中,有13个存在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这是经过8年调查之后,我国首次公布土壤污染的相关数据,尽管结果不甚乐观,但从最初的“按国家秘密管理”到现在的主动公开,可以说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20%

公报中反映了残酷的现实:约20%的中国农业用地受有毒元素的污染,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生活和工作在含有剧毒的土地上却全然不知。而土壤污染要比空气污染、水污染更难治理,其中的毒素不仅会被植物吸收,更会污染地下水。尽管如此,这数据依然保守,因为每54平方公里才进行一次取样检测。

2.5倍

根据环保部的调查报告,工业污染方面,以华南部分城市为例,约一半耕地遭受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农业污染同样严重。据测算,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实际利用率不到30%,而大量使用的农药几乎全部进入了生态系统。

30多起

更为残酷的是,当前土壤污染的发展趋势是工业向农业转移、城区向农村转移、地表向地下转移、上游向下游转移、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逐步积累正演变成事故频发。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其中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

200亿元

从直接损失来说,土壤污染导致我国粮食每年减产100亿公斤。环保部门则估算,全国每年因土壤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挖地3米

近几年,全国关闭的各类化工厂数以万计,这些化工厂原址都成了一块块亟待治理的“污染地”。而土壤污染修复所需的费用则是天价。有毒土壤一般要挖地3米,用化学方法“洗土”,直到各项指标达标才能再利用,这一过程漫长且昂贵。例如,常州农药厂土壤修复需2亿元,苏州化工厂污染治理费则高达数亿至数十亿元。

1000亿

国外土壤修复已有成熟模式。比如美国在“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征收专业税种,建立了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土壤修复“超级基金”。在污染风险评估方面,美国要求如百万人中有一人可能致癌,则土地必须修复;荷兰则要求更为严格,若10万人中有一人可能致癌就得修复。但我国并没有建立相关评估机制,污染责任认定也不明确,历史遗留问题突出,导致国内土壤修复工程是以政府的单向投入为主,这使得治理不可持续。

1:20

许多国家在遭受了频繁发生的土壤污染事故的惩罚之后,才逐步从“病重求医、末端控制”的反应性政策,转变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预防性政策。但其实,成本更小的方式在于预防。据测算,预防污染的费用与事后治理的费用比例是1∶20。W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2016年5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历经50余次修改后,由国务院颁布出台。“土十条”提出,我国将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1次。而且,每年要重点调查一个地方,还将建立全国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同时要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开展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制度,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11月8日,《“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规划》提出,要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从2015年的70.6%提高到90%左右,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近年来,防治土壤污染、维护土壤安全问题在多个政府颁布的重要计划、纲要中被浓墨重彩涉及到。而《土壤污染防治法》也在紧锣密鼓制订中。2015年6月25日“全国土地日”,首份全国耕地“体检”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有3488万亩重金属中重度污染或超标耕地,耕地污染形势严峻。对土壤安全的重视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易被忽视,也最难治理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土壤污染与食品安全、人居健康息息相关,相比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污染更为隐蔽、更容易被忽视,也最难治理。

在2016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引述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一份报告称:“无论是直接的土壤污染,还是由土壤污染导致的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最终对动物和人造成危害。”

2005至2013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并于2014年4月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耕地点位超标率达19.4%。

这份公报未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空间分布图,但披露了总体上的土壤污染特征。从土壤污染的分布情况来看,中国南方的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四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公报未土壤污染趋势相关数据,但指出了中国土壤污染正在增加。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2015年,国土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了《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结论是东北黑土地有机质明显下降,南方耕地酸化和北方耕地碱化趋势加剧。调查耕地范围内有21.6%的耕地酸化严重,29.3%的土壤碱化趋势加剧,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2016年5月31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土十条》)由国务院颁布。《土十条》出台后,有环保专家对记者表示,“其实,叫《土壤污染防治初步行动计划》更为贴切。因为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目前土壤污染的具体情况谁都说不清楚。”

也正因为如此,“摸清底数”成为土壤污染管理和防治的首要任务。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5至2013年,该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面积约为63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调查精度为8公里×8公里,林地、草地调查精度为16公里×16公里,未利用地调查精度为32公里×32公里。

“总体而言,现有各项调查的精度难以满足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的需要,需进一步提高调查精度。”这位负责人说,为此,《土十条》提出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摸清土壤污染底数,为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支持。

从“土十条”到《土壤法》

“土壤是大部分污染物的最终受体,因土壤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事件时有发生。”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副巡视员周志强表示,土壤是生态系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介质,如果不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总体环境质量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而且对农业生产等会造成影响。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粮食、果蔬等餐桌上的健康和安全问题,需要回归脚下的土地来审视。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理事、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副会长党永富指出,健康的土壤是健康农产品的首要条件,“没有好的土壤,哪来优质、高产、安全的农产品?”

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积累性、隐蔽性、潜伏性、综合性等特征,但是又不能像大气污染、水污染那样迅速而直接地被人们所感知,这成为土壤安全被长期忽略的原因之一,而土壤污染防治领域专项法律的缺失,也使得我国土壤污染长期得不到遏制。 因为缺少土壤污染防治法,缺乏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体制,缺乏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标准,也缺乏土壤污染防治的制度依,因此导致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呈现碎片化格局。

但这样的不良局面,在未来有望得到改善。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付莎表示,《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形成,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征求意见工作从2016年11月10日开始,我们向120多家机构、协会、企业、专家发放了征求意见稿,时间为一个月。力争2017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付莎表示。

负责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全国人大环资委按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听取并吸收了土壤修复产业界、学界、工业界、法律界、社会组织等许多科学的、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的、切合我国国情的意见和建议。法的科学性、体系性和可操作性有了显著提升。比如规定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以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能真正落实,规定建立基金和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以确保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和效益,规定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以增强对污染者的威慑作用等。

如形成土壤污染源头预防、末端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成套技术,支持土壤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及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支持生态环境突发事故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技术、遥感监测技术、数据分析与服务产品、高端环境监测仪器研发等,或将在《土壤污染防治法》中有所体现,从法律层面更有直接有力地鼓励土壤污染防治修复先进技术、产品的研发,提升土壤修复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支撑能力。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湘江河重金属治理方案》,把湘江治理列为全国大江大河治理首条河流,斥巨资,争取用5至10年时间分步治理。衡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将湘江河打造成为东方的“莱茵河”。衡阳市科协自2011年4月起,组织市环境科学学会、市水利电力学会、市自来水公司科协及相关科技人员,对湘江衡阳段的污染状况、污染源头及治理对策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科学论证分析,历时近一年时间,形成《湘江衡阳段水质状况调查及污染防治对策》调查报告。

衡阳位于湘江中游,湘江穿城而过,流经5个县(市),有祁水、白河、宜水、涓水、舂陵江、蒸水、水、耒水8条一级支流。其中蒸水、耒水在衡阳城区注入湘江,形成三江汇流、两塔(珠晖塔、来雁塔)锁江的壮观景象。湘江之水养育着700多万衡阳人民,滋润着雁城1.5万平方公里土地。随着湘江河泥沙不断淤塞,各种污染元素富集其中,按照综合污染指数大小排序,氨氮、高锰酸盐、挥发酚、砷、粪大肠菌群、锰、铅、六价铬为湘江衡阳段主要污染元素。通过对湘江河及其支流实地调查,沿江159家企业污水检测及土壤分析,污染源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城镇生活垃圾三大因素。农业种植每年使用化肥2?089万吨,农药2?796吨,流失化肥7?321吨,农药0.16吨,农业废水产生化学需氧量22.4万吨,排放11.69万吨,氨氮6856吨,排放2?516吨,其污染综合指标高居榜首。衡阳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称,沿江两岸聚集大小企业100余家,且大多与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加工相关,重金属污染显得格外突出,加之土壤中重金属本底值偏高,经酸雨和地表冲刷聚集湘江,对河床淤泥中重金属富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针对湘江衡阳段污染状况和成因,该调查报告从工业污染防治、生活污染源防治、农村环境保护、土壤污染防治、城区饮用水安全保护5个方面提出重点治理对策,本着预防优先、防治结合、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兼顾、民生优先、政府引导、协力推进的原则,对湘江河从源头上、根本上全方位治理。

《湘江衡阳段水质状况调查及污染防治对策》调研报告由总论、衡阳市概况、湘江衡阳段水质状况、主要污染源分析、防治对策五大部分组成,共8万余字,以其公正的立场、利益的超脱、详尽的数据、科学的分析、可行的对策,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在2012年5月全市重点项目推进会上,围绕湘江河治理,除了把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列入重点推进项目外,市里首次提出了农村清洁工程,重点在湘江及其支流沿岸城镇开展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清洁行动,从源头上确保湘江之水更清、更纯、更甜。(刘花园 曾芳 编辑:胡为平)

(湖南省科协)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健词:铅锌矿;尾矿库;土壤;重金属;污染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铅锌矿是丹东地区主要矿产之一,主要分布于凤城青城子、刘家河、爱阳至宽甸大金坑、张家堡、青山沟一带。有大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6处,矿点及矿化点81处。保有资源储量铅13.64万t,锌13.16万t。铅锌矿的环境污染因素主要是采矿废石、选矿尾矿、废渣、废液等,其中含有铅、锌、砷等重金属元素和残留的选矿药剂,在其堆放或排放过程中,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也可能会造成矿区及周边地区的土壤、大气、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1 基本调查[1]

本次土壤调查主要选取丹东地区4家铅锌矿尾矿库周边地区。调查面积为0.953km2,共布设点位42个,其中调查点位36个,对照点位6个。每个点位采集表层0~20cm垂直混合土壤样品。监测项目为镉、汞、铅、铬、铜、锌、镍、锰、钒等9项重金属元素与砷、硒等2项类重金属元素,共11项,共获得监测数据462个。

2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2]

2.1 评价方法

2.2 评价标准及分级

根据Pip的大小,可将土壤污染程度划分为5级,评价标准及评价分级见表1与表2。

2.3 污染现状评价结果[3]

丹东市铅锌矿尾矿库周边地区土壤元素中镉、汞、铬、铜、镍、硒、钒、锰等8种元素测定值均达到《重点区域土壤污染评价参考值(除蔬菜地外)》的要求,污染等级为Ⅰ级,评价结果为无污染。砷、铅、锌3种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具体如下:

36个调查点位中(详见表3),砷有11个点位超标,其中2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Ⅱ级,轻微污染;2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Ⅲ级,轻度污染;1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Ⅳ级,中度污染;6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Ⅴ级,重度污染。其余25个点位砷的污染等级为Ⅰ级,评价结果为无污染。铅有7个点位超标,其中1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Ⅱ级,轻微污染;3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Ⅲ级,轻度污染;2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Ⅳ级,中度污染;1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Ⅴ级,重度污染。其余29个点位铅的污染等级为Ⅰ级,评价结果为无污染。锌有3个点位超标,污染等级均为Ⅱ级,轻微污染。其余33个点位锌的污染等级为Ⅰ级,评价结果为无污染,详见表3。

6个对照点位中,有5个点位11项元素测定值全部达到《重点区域土壤污染评价参考值(除蔬菜地外)》的要求,污染等级为Ⅰ级,无污染。另1个点位砷的污染等级为Ⅴ级,重度污染、铅的污染等级为Ⅱ级,轻微污染,其余9项元素污染等级为Ⅰ级,无污染。对照点位中砷和铅出现超标,说明调查区域内2项元素的本底值较高。

3 污染防治对策

土壤中的重金属长期停留和积累在环境中,无法彻底清除[4]。根据丹东现有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结合丹东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污染防治措施:

3.1应调整产业结构

矿山生产应从粗犷生产方式向深加工、精加工的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回收率,争取一矿多选。

3.2提高废渣综合利用率

特别是提高硼泥等尾矿渣综合利用,对伴生矿进行复选,减少污染。

3.3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矿石采选过程中的粉尘和废水染物排放量

减少对周围环境土壤的污染。

3.4加强矿区生态保护

全部矿山采选必须制定并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植被保护措施、动物保护措施、矿石回填等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措施,最大程度减轻对周围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3.5加强环境监管

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铅锌采选企业必须依法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环保部门要定期对现有铅锌采选企业执行环保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达不到排放标准或超过排放总量的企业由当地政府责令停产治理,治理后仍不达标的,应予以关停。

4 结语

丹东市矿产资源具有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地分布较集中、成矿地质条件良好、伴生矿产多等特点。根据丹东市矿山环境保护现状和矿产资源规划,如果切实实施所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可有效解决采矿区的污水、粉尘和固废污染和区域生态破坏问题,有效减缓重点采矿及周边地区的铅、锌砷污染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丹东市土壤调查报告[C].2011.

[2]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S].2008.

[3]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分析测试技术规定[S].2011.

[4]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J].生态学杂志,2011,30(5)889-896.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4-0050-02

0 引言

为了摸清淮安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为政府农业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08年开展了主要蔬菜基地和自然生态保护区等典型地块中土壤重金属含量监测,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等级,为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重点分析蔬菜基地、大型交通干线两侧、重污染企业附近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开展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确定环境安全等级,提出土壤污染防治对策。

1 监测点位及分析项目

对不同的典型污染场地进行土壤监测,在全市范围内布设土壤测点62个,其中城郊蔬菜基地20个,交通干线两侧20个,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10个,油田及周边地区12个。监测项目为镉、汞、砷、铅、铬、铜、锌、镍、硒、钒和锰等11项重金属。

2 土壤监测成果及分析

蔬菜基地监测点分布在楚州区、盱眙县和金湖县。汞、铅和锌一次监测值均有超标现象,其超标率分别为25%、5%和5%,其监测均值均达标。

大型交通干线两侧监测点分布在盱眙县和金湖县。土壤中各金属元素含量都比较低,一次监测值无超标现象。

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监测点主要在盱眙县。铬、铜和镍一次监测值有超标现象,其超标率分别为10%、20%和10%,其监测均值均达标。

油田及周边地区监测点主要在盱眙县。砷、汞、铅和铜一次监测值有超标现象,砷、汞和铜超标率均为8%,铅超标率为25%,其监测均值均达标。

监测结果表明,淮安市各种类型的土壤中汞、铅、铜、铬、镍和砷的一次监测值有超标现象,其监测均值均不超标。蔬菜基地中汞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典型地块,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中镍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典型地块,其它项目基本持平。

3 评价

3.1 土壤污染累积性评价

根据土壤污染累积性评价,蔬菜基地汞、铅和铜为轻度污染物积累,其它指标均为无污染积累;交通干线两侧各类污染物均为无污染积累。

油田周围污染物评价铅为中度污染物积累,汞、砷和铜为轻度污染物积累,其它项目均为无污染物积累。重污染企业周边污染物评价铬和镍为中度污染物积累,铜为轻度污染物积累,其它指标均为无污染物积累。

3.2 土壤环境质量适宜性评价

用内梅罗指数法统计分析可见,在4种典型地块中蔬菜基地的指数最高,蔬菜基地土壤受到污染相对较重,对照内梅罗指数评价标准,4种典型地块的内梅罗指数PN值均小于0.7,土壤满足现在土壤利用类型的要求。

3.3 土壤污染风险等级划分

依据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各单项污染物均为无风险等级。根据土壤等监测结果和其它因素综合考核,淮安市土壤状况风险等级划分详见表1。

淮安市土壤污染效应风险级别选项有2项警戒级,其它为安全级。符合区域土壤环境安全性划分第二个等级,土壤环境属低风险区。

4 小结

综合主要类型场地土壤的监测与评价,污染指数大于2小于5的项目有铅、铬和镍,影响淮安市典型污染场地土壤质量污染因子为铅、铬和镍,主要出现在油田周围和重污染企业周边。通过生态风险评估,均为无风险等级,综合评价为安全级,符合区域土壤环境安全性划分第二个等级,土壤环境属低风险区。

5 防治对策

5.1 结合城市和农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

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对我市土壤重金属富集和污染造成了潜在威胁,并将直接影响人们的食品健康和安全。结合城市和农业发展规划,改变部分受重金属污染或富集较重的郊区或厂矿区土(壤)地利用方向,避免污染物进人食物链。

5.2 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

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全面推广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研究开发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环保产品和生产工艺。

5.3 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的生产

加强对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禁止工业废水及有毒固体废弃物农用;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

5.4 完善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土壤性质差异较大,现有标准缺乏适用性。我国1995年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仅有8种重金属,且标准过宽。迫切需要对现有标准进行修订,建议国家和地方依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制定不同标准,增加重金属监控种类及制定地方标准等。

5.5 制定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和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尚无一部行之有效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因此,需尽快制定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加强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超标排放,有效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

5.6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持久性和间接有害性,目前人们对土壤重金属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必须进行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的认识,使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286-398.

[2]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技术导则,2001:17-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2000.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文件汇编, 2006.

[5]江苏省日常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样采集、分析控制要求.苏 环监[2006]60号,2006.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2006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斥资10亿元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报告”。历时6年,通过调查,基本查明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主要类型污染场地及周边土壤环境特征及其风险程度,建立了全国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样品库和调查数据库。目前,由环保部牵头制定的《土壤环保“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国务院审批程序。

修复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受污染的土壤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1/5左右,总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从国内土壤修复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土壤修复的重点领域将集中在城市污染土地开发及污染农田两大板块。

城市污染土壤修复主要分历史遗留和新开发污染土地两大领域,治理责任主体单位通过治理工程招标,中标修复公司通过土壤置换进行异地修复,修复经评估达标后从开发商获得收益。这也成为城市土壤修复的主流运营模式,项目投资收益率一般可达10%-20%。目前,城市污染土地土壤修复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

目前全国范围内处于实验室中试阶段的土壤修复技术储备时间已逾10年,技术种类达近百种,除传统的物理化学治理方法外,生物治理已渐渐成为未来适应国内土壤污染治理需求的主流。

土壤修复市场包括污染场地修复,矿山土地修复和耕地修复。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前的化工矿产企业逐渐从城市中心搬迁至郊区,目前对城市中的污染场地修复需求最高。由中国环境修复网的统计得出,目前全国风险场地有42处,其中已修复13处,待修复11处,已搬迁16处。全国待搬迁场地约200处。平均一个场地修复项目的资金规模在一到两个亿。据中信建投研报,假设只考虑已知的污染场地,对待修复和已搬迁场地的修复能够在未来2年内完成,对待搬迁场地的修复能够在未来3到5年内完成,并且平均修复场地资金为1.5亿,则未来两年我国场地修复的市场规模在40亿左右,未来3到5年的市场规模在300亿左右。

中国农田污染源主要是来自化肥、农药、生活垃圾、农村家畜粪便等,城市“毒地”的污染源头是化工、农药、焦化等类企业。

换土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一种土壤修复技术。就是一种异位土壤修复技术,它包括异地填埋和异地水泥窑焚烧等。这种技术通过大规模挖土换土,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表面的污染问题,但是并不彻底。而植物修复效果彻底、绿色环保,成本相对较小。但植物修复所需时间与土壤污染的重金属浓度直接相关,重金属超标不高的土壤,3年到5年可见效;如果超标严重,修复的时间则需翻倍。

我国采用异位土壤修复技术原因有三。一是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普遍面临开发周期短的压力,通常能分配给修复土壤的时间只有三个月,因此只能动用土方工程将污染土壤挖出。二是目前大部分原位修复技术还停留在技术研发阶段,较少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三是我国相关法律尚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污染土壤修复法在约束土壤修复的后续污染问题,因此企业大多会选择异地填埋焚烧这种造成二次污染但周期较短的方式。

千亿市场

就在土壤修复市场逐渐热闹喧嚣之时,嗅觉灵敏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开始纷纷进军土壤修复这个正在快速扩张的新产业,但是由于土壤修复市场门槛较低,甚至一些简单的土木转移填埋也可以成为企业的支撑。土壤环境修复产业同样又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一些缺少技术实力的企业仅仅将修复工程变成土方工程,污染场地的土拉出后,只是进行异地堆积而非处理,造成土壤污染的异地扩散。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技术标准及市场监管系统,引导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随着近几年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如今已经初步形成一条产业链。产业链既包括调查评估、咨询和修复工程,也包括第三方检测等行业。目前形成了以环保部门的监测机构为主、商业检测机构为辅的市场格局。

一些比较成熟的污水治理企业,也开始延伸自身的产业链条,涉足水体或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领域。因此,它们可能会成为潜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企业,凭借自身的资本、技术、人才优势,都正在向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行业渗透。

最保守的测算,“十二五”期间国内土壤修复产业也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据知情人士则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用于防治土壤污染的全部财政资金将达数千亿元,其中,仅仅是国家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投入就达595亿元。

缺乏监管

污染土壤修复作为新兴环保行业,技术的研发或应用还处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暂时没有技术壁垒;而且国家的行业标准和准入制度也都在制订过程中,因此,在环境修复市场逐渐成熟后,将会有越来越多从事其他环保产业的企业涌入到环境修复行业。

在今年五月末举办的2012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论坛上,陈同斌研究员指出:国内土壤修复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理论探索十分活跃,技术发展不断完善,规范的工程实例和产业发展经验尚少。我国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发展战略不明确,市场混乱;土壤修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业链合作亟待解决,这些因素很大程度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现在房地产开发商基本都是将“毒地修复”流程简化成两个程序——挖干净“毒土”,然后转移至别处,而一些承包修复场地的企业也不需要申请资质,有几台挖掘机就可以成立一个土壤修复公司,“只要能找到工程,就可以盈利”。

发达国家的环境修复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过去的30多年中,美、日、澳等国纷纷制定了土壤修复计划,投巨资用于土壤修复技术与设备的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现场修复技术与工程实践经验。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土壤修复产业可以占到本国环保产业市场份额的30%~50%,产业相当成熟。

而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缺乏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大中型修复企业,尚未构成以修复企业为主的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修复设计、修复工程、规划开发的良性产业链条,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和装备研发薄弱。污染场地修复属生态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生态毒理学、环境化学、工程学等十几个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是当前整个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前沿。而我国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大部分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工程应用很少;特别是经济、安全的原地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更是少之又少。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环境治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坦言“有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保协会副会长、湖南永清环保集团(以下简称永清集团)董事长刘正军认为,空气和水的污染是每个人都看得到的,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政府也倾注了巨大的力量来治理。但是,土壤污染相对隐性,其中耕地的污染更是事关粮食安全,其治理修复已是迫在眉睫。

耕地修复项目仅占全国土壤修复项目总数的3%左右

3月7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记者会上坦言:“良好的土壤质量是维护农产品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非常重要的保障。”提速土壤污染治理,加强耕地保护,也是全国政协提案办理协商会上的核心主题。

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指出,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要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做保证,但现在中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约占耕地总数的10%,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随粮食进入人类的食物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章良表示,癌症和重金属污染直接相关。土壤一旦被重金属污染,要治理就非常困难,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到了非行动不可的时候了。

2014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部联合了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污染状况非常严峻,全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最高,为19.4%,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其中,无机污染物主要为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有机污染物主要为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

2014年4月,我国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长沙、株洲、湘潭)开展170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首批修复试点。根据农业部“因地制宜、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收益不减”的基本思路,长株潭试点根据污染轻重程度,将土地划分为污染较轻的“达标生产区”、中度污染的“管控生产区”和严重污染的“替代种植区”。

刘正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迄今为止,这是我国唯一一个大范围实施的耕地修复试点项目,除此之外,四川省古蔺县石屏乡耕地修复试点、宗渠村甜樱桃基地土壤污染治理试点和贵州铜仁市万山区也已将共5万亩耕地纳入治理规划。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市场行为来完成的耕地修复项目数量仅为7个,加上国家试点类项目,耕地修复项目也仅占全国土壤修复项目总数的3%左右。”刘正军指出,耕地修复项目不仅数量少,平均投资金额也最少,仅为场地修复项目平均投资金额的1/5,为矿区修复项目平均投资金额的1/3。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补助。显然,面对中国目前上亿亩的庞大污染量,耕地修复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投入资金上都还远远不够。

3月8日,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回应全国政协委员们的问题时表示,2010年以来,共安排财政资金16亿元,用于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更大的困难可能来自整个土壤治理体系的薄弱。李干杰坦承,全国土壤污染的基本情况还没有摸清,目前完成的粗查密度是8公里一个检测点,下一步要做的详查非常必要;法规、标准、制度都需要完善,技术薄弱需要创新,监测监管能力需要提升。

刘正军介绍,湖南长株潭地区在推进污染耕地修复治理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由于这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修复治理的水平还不令人满意,主要还存在调查面积和精度不够、修复治理技术不成熟、监测体系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投入少、效率高的较好模式

“最让我们高兴的是,‘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被明确写入了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刘正军说,从实践来看,第三方治理模式是一种投入少、效率高的模式,环保部、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等部门都在大力推广以PPP(“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国省补助”的公司合作模式)为主要形式的第三方治理模式。

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刘正军一口气拿出了10份议案,其核心正是第三方治理。“我相信,永清集团多年来在第三方治理模式的探索经验,将为我国的土壤治理特别是污染耕地修复提供有益的参考。”刘正军说。

永清集团成立于1998年,总资产超过100亿元,是国内为数不多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综合型环保企业,集团下辖6家子公司,其中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是湖南唯一环保上市企业,2012年获环保部批复为国内首家合同环境服务试点企业。

“污染土地治理和修复的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面临着许多难题,最核心的问题是谁负责,谁出钱,钱从哪里来,总理力推的第三方服务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刘正军称。

2012年,永清环保与江西新余市在全国首次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由新余市政府向永清环保采购环境服务,以市场化方式实施污染治理。

刘正军介绍,“经过几年的努力,新余市环境综合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同时带动了环境服务产业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湘潭市岳塘区的竹埠港老工业区是国家和湖南省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区域。2014年10月,永清集团与岳塘区率先启动全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PPP项目。岳塘区政府与永清集团签署以公私合营PPP模式合作协议,共同注资1亿元组建合资公司作为重金属污染项目的投资、实施平台。

按照合作协议,永清集团将利用自身环境治理技术、工程管理、项目运作以及团队优势,对整个区域污染治理提出科学、系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方案,以及资金测算。

“今后,政府只管当好裁判员,做好总体规划和绩效评判,就可以提高项目推进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刘正军介绍,“作为环保治理的第三方,企业提供专业团队和技术支撑,负责实际操作,只能从治理效果的收益中得到回报。这样一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全力以赴达到治理标准。”

刘正军认为,耕地修复由于其特殊性,不可能像工业场地修复后用于商用土地,从而快速实现成本的回收与盈利,这也就更加突出了建立新型融资模式的迫切性,必须改变当前主要由政府财政投入的单一局面,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引入第三方治理,开展综合环境服务,打破以项目为单位的分散运营模式,采取打包方式引入第三方进行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对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类项目,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公共财政支付水平与治理绩效挂钩。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孰轻孰重?

这似乎已成为社会性难题,更令地方执政者异常头疼。

经济与生态的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但在新的发展理念下,

经济与生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既可以相互制约又可以相互转化,

转化好了,生态保护同样能优化经济发展。

近期出炉的《2013年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调查报告》显示,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34个城市的近80%受访者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优于经济发展,接近一半的民众认为政府应将额外收入用于环境保护,这一数字超过了用于改善医疗条件、多盖廉租房和发展经济。67%的民众甚至愿意以捐款、纳税和提高水价的方式出资来改善所居住城市水的环境。

中国民众对环境的关注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近期出炉的《2013年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调查报告》显示,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34个城市的近80%受访者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优于经济发展,接近一半的民众认为政府应将额外收入用于环境保护,这一数字超过了用于改善医疗条件、多盖廉租房和发展经济。67%的民众甚至愿意以捐款、纳税和提高水价的方式出资来改善所居住城市水的环境。

这项由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进行的调查,对全国34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3400位居民进行了电话调查。调查报告负责人钟杨教授表示,这说明在中国三十多年高速经济发展之后,特别是由于高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之后,公众在环保与经济发展二者间孰重孰轻态度的变化。

民众观念之变,更加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已陷入环境危机,亟需进行突破。中关村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徐云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不可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将长期存在,坚持科学发展将是解决矛盾的关键,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将是必然选择。符合党的十所强调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严重的环境危机

民众对环境关注度的提高,源于近年来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今年年初,一场极具威力且持续时间长的雾霾天气席卷我国数十个城市,雾霾不仅遮蔽了城市的阳光,也让城市居民的健康深受影响。

除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饮水安全也触动着民众的敏感神经。山东潍坊地下深井排污事件、河北沧县张官屯乡小朱庄的地下水变红事件,以及自诩“我们只做大自然搬运工”的农夫山泉“水标准危机”,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饮用水安全的关注。在百度上搜索“水污染”,相关结果竟有3240万条。据新华网报道,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尽管水污染被高度关注,但有关其调查数据却是一笔糊涂账,至今仍停留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6年的《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彼时,该月报显示,有16个城市水质全部不达标;有74个饮用水源地不达标;有5.27亿吨水量不达标。

土壤污染至今还是不能说的“国家秘密”。针对相关人士要求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信息申请,环保部日前在一份行政复议决定书中再次强调,依据有关保密法律、规章,对“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暂时按国家秘密管理。环保部称,相对水体和大气污染而言,土壤具有不均匀性的特点,完整、准确、详细地掌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尽管具体数据尚未公开,但我国土壤污染的严重程度早已显现,从2009年至今,我国已发生了30多起重大或特大土壤重金属污染事件,涉及多个省份。从我国西部(成都平原)向中部(江汉平原),至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区,重金属污染呈逐渐加强的趋势,表现为分布面积增大,含量强度增高、元素种类增多。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出现环境报复风险。

涉及空气、水、土壤的全方位污染,令环境问题成为中国当前最为敏感的社会性问题,由此引发的时有发生。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针对工业污染、环境健康问题的公众性事件接连不断。与此同时,民间抗争的方式也更加激进化,利益冲突更加尖锐。

发展之困

化解环境危机,显然要协调好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纵观世界发展史,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国之路都离不开工业化,而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先污染后治理”几乎是必由之路。中国的发展亦不例外。

因长期致力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徐云深谙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他认为,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社会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经济发展要依赖自然资源,资源不合理地利用必然对环境产生消极影响,而环境如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失去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就难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就会产生“零和”甚至“负和”博弈结果。

云南滇池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因为来自企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这个美丽的湖泊如今几乎失去了作为水的各种功能,甚至被生态学家诊断为“患上了生态癌”。为了治理滇池,国家及当地自1993年起至今已投入近300亿元,但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巨大的治污投入,已使滇池成为昆明发展的一个沉重的负担。据了解,每年昆明市对滇池的投入占到其财政支出的30%左右。为解治污资金之困,云南省已要求各级政府多渠道投入资金,包括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依据现有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债券及出让土地等方式。

“云南滇池被污染的治理与生态修复成本将远远超过周边地区发展产业所取得的那些经济收益。”徐云痛心地说。而这种现象在我国并非特例,且到目前为止,部分地区仍未以此为戒,为了经济发展依然不计环境后果。

“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直接导致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由此引发的环境与日俱增,使我国经济发展陷入更深困局。如在去年大规模针对PX项目的中,什邡项目仅投资损失就达4亿多元,宁波则是60多亿元。

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不断增长的GDP数字,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的基础之上的。有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疾病经济负担达到了1.2万亿元,占GDP的10.3%;世界银行2007年估计,空气和水污染对于中国经济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损失相当于中国GDP的5.8%。如不采取有效的环境对策控制空气污染,到2020年由于健康损害导致我国GDP的损失将达1%。

显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矛盾。徐云强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实践反复证明,脱离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

危机也是契机

环境与发展,孰轻孰重?似乎已成为社会性难题,更是令地方执政者异常头疼的问题。但在徐云看来,经济与环境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既可以相互制约又可以相互转化,转化好了,环境保护同样能优化经济发展。

徐云分析指出,一方面,环境保护要求把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促使经济行为主体努力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尽量利用循环再生资源,激励其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获得新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制约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这一结论已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印证。像瑞典、德国、美国等国家都经历过用严格的环境政策促使经济转型的历史阶段。在这些国家,那些经历了严格环境政策“洗礼”后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很多已发展为先进生产力的典型,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同时,环境保护的要求改变了市场准入条件,使那些落后的技术和产业被淘汰出局,从而使先进生产力得到更大的发展机会。目前我国采取“先导、倒逼、增值、提质”的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化危机为机遇,这一点也已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体现。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已达2万亿元。目前,产业领域还在不断扩大。相关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将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8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

致力“双赢”

如何让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如何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徐云表示,概括地讲,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物质、能量最大化利用和废物最小化排放,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健康、低污染、低耗能的生态产业链,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环境的污染,将经济与环境的对立面转化为统一面,实现经济与环境的高度融合。

随着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已成决策者共识。但不容忽视的是,GDP至上的发展模式依然存在于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徐云认为,当前,保护环境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必须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转型的轨道,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要把保护环境融入重大项目布局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推动产业升级,坚决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确保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均表明,环境影响评价是防止工业化污染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徐云指出,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对于“十二五”新建项目,要严格环境准入,通过产污强度硬约束,为产污强度高的生产工艺设置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墙,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现有项目,要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降低产污强度。各行各业都要从产品设计开始,直至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节能降耗减污,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产生,降低产污强度。对于落后产能,要坚决予以淘汰,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探索建立生产者延伸责任制与产污强度准入制度,将产污强度作为新建项目的准入门槛,作为现有项目的生死红线,作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被严重弱化的土壤立法

长期以来,土壤立法问题并非没有得到人们的注意和研究。事实上,多所与法律相关的研究机构和高校都对防治土壤污染的立法问题开展了研究。在政府层面,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11月的《“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明确指出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还是空白,要抓紧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国务院2005年12月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在农村环境保护、健全环境法律和发展科学技术等三个部分都明确提出土壤污染防治问题。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6章第2节提出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这些政策基本上确立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门立法的基调,为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

环保总局与国土资源部于2004年12月提出《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2005年初,中央财政专门设立了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005年先期安排启动资金2000万元。2006年更是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1.3亿元。随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深入开展,有关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将陆续公布,中国土壤污染的实际状况会逐渐明朗,这将为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提供客观基石。

在这30年间,很多研究者从法律角度、据国外经验,为防治土壤污染立法尽心尽力,但这样一部法律怎么千呼万唤出不来呢?

难以再生的土壤

虽然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最早的土壤估计在4亿年前产生,但现代土壤大多发育于第四纪冰川之后,故有第四纪土壤之称。从土壤发生学角度,土壤的形成有母质、生物、地形、气候和时间五个因素。表层土壤的产生速度极为缓慢,众多科学研究的平均结果,认为表土的形成速度大体上是每1厘米需要百年到千年的时间尺度,因此土壤是难以再生或者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从土壤资源角度来理解“寸土必争”也有其特殊的意义。

土壤在人类的繁衍与文明的产生和延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的众多古文明大都因土壤的过度利用、管理不善和土壤的破坏等等而消失。土壤作为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重要环节,在为人类和动物生产食物和能源的同时,也消化了人类制造的垃圾和排泄物;土壤的过滤作用为人类提供了洁净的水源。如同水体和大气一样,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水体和大气流动性特点,土壤具有相对固定性特征,因此土壤是国家和人类安身立命之所。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必要对土壤立法赋予单独的、顶级的法律地位。

迄今为止,土壤本身的法律地位被严重弱化,只在其他法律(如固废污染防治法)的条款中有着零散、关联性的描述。这既造成了人们长期对土壤资源和土壤保护的忽视、也是造成目前中国土壤污染困境的一大原因。

以立法保护土壤生态系统

通常人们只认识到土壤是食物、能源等物质生产的场所,关心的也只是土壤的肥力和土壤污染。其实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繁衍的场所,土壤在大气净化、水体净化、污染物处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功能。它是水的过滤器、植物生长的基质、数以亿计的生物家园,它贡献于生物多样性、提供抵抗疾病的抗生素。

在土壤剖面中,表层土壤最为肥沃,含大量的有机质和养分,土壤微生物也多在表土5公分的层次里,因此表土的流失(土壤侵蚀)是土壤退化的一大原因。按照澳大利亚大学教授的估计,中国表土流失速度是形成速度的57倍。

土壤耕作过程中施肥结构的变化(从大量施用有机肥到目前偏施工业化肥)、过量施肥和过量除草剂、农药的施用、大量农膜的应用等,带来土壤酸化、土壤微生物功能和土壤物理性质与水分流动等的破坏。2010年中国农大张福锁的研究表明,中国全域土壤酸化现象严重。与1980年相比,30年间土壤pH下降了0.13-0.80个单位,也就是中国土壤酸度增加了1.35到6.31倍,这在自然条件下需要数万年的时间才可达到。这也造成不超标土壤会生产出重金属超标粮食的普遍现象。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自然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方面,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类身体健康。在1979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中,中国土壤的环境质量尚可,以镉为例,全国4095个样点的平均值只有0.097毫克/千克。但中国工业发展中滋生的难以计数的污染源对环境排放了大量的污染。以大气排放为例,在2010年有9个省的大气镉排放在100-500吨,全国全年对大气的镉排放达2186吨。大气沉降的镉平均为0.40mg/m2/yr,变幅0.04-2.5mg/m2/yr;铅平均为20.2mg/m2/yr,变幅0.51-75.6mg/m2/yr;砷平均2.8mg/m2/yr,变幅0.04-11.7mg/m2/yr。每年进入耕地的镉高达1417吨;通过各种途径排出土壤的只有178吨,净累积1239吨,导致每年0.004mg/kg的增加。照这个速度,只需50年,全部土壤都会超过目前的环境质量标准。也因此,在国家于2015年4月17日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中,全国土壤样点的总超标率达16.1%,耕地样点的超标率高达19.4%,而重金属镉的点位超标比例占到全国所有调查点位的7%,居调查的所有污染物之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土壤问题不单是个土壤污染的问题,而是有“三座大山”,即土壤流失、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

土壤流失、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造成整个土壤植物和作物的生产力下降、土壤微生物结构、功能的失调,造成了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因此土壤立法中的土壤保护应该涉及到整个土壤生态系统,确保其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可持续。当然人体健康问题最为突出和最令人关注,近期来说,土壤立法建立在人体和动物的健康上也未尝不可。

土壤保护优于土壤防治

首先,土壤发育于母质,重金属是土壤中的一个组成成分。土壤污染更多的是因为外来的物质侵入。固然外源物质带来了粮食安全等问题,但对于外源物质,更重要的是源头控制问题。

其次,笔者曾经比较了三个矿山污染的不同结局,指出土壤性质在污染物质的食物链中传递的控制作用。英国的Shipham矿区虽然有全世界最高的重金属镉浓度,但由于土壤性质好,其在食物链中的传递率极低,没有带来负面的健康效应,日本神通川和中国广东的上坝村虽然重金属镉含量低,但由于作物(水稻)和土壤性质差,则分别对人体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如神通川就发生了众所周知的痛痛病。我们在湘西的一个铅锌矿调查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当地耕地土壤镉、汞、铅、砷和锌含量很高,超过土壤环境治理标准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但由于土壤pH值呈碱性、有机质高,粮食的重金属超标率极低。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土壤健康了,污染的负面效应就自然下降了。

再次,正如上面所说,中国土壤问题有三座大山即土壤流失、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土壤立法也就不单是个整治的问题、不单是个防治的问题,更涉及到保护的问题。因此在“防”与“治”的问题上,笔者建议土壤立法是土壤保护法,防治法和整治法的范围就显得狭窄了。在上述《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中,将土壤分为污染土壤和非污染土壤相对于治理,土壤保护更为重要。

土壤立法须与其他环境法密切衔接

作为开放性系统,土壤立法保护应与其他环境立法密切衔接。土壤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因此土壤本身既是其他污染源的受体,其本身也可能成为次生污染源。

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大气排放的重金属量相当大,比如2010年排放到大气中的镉多达2100多吨。而就农田的重金属污染而言,除了动物源有机肥料外,最大污染源就是大气沉降,来自化工肥料的重金属镉只有大气沉降量的1/4。这些研究结果打破了通常认为土壤重金属超标来自于磷肥等大量超量施用的思维。这也表明,如果不对大气、水体等源头进行有效控制,保护土壤其实是句空话。

全球环境史上,工业革命以来欧洲土壤中的重金属积累量迅速增加,原因之一就是来自大气的重金属沉降。在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欧洲国家完成土壤保护立法,对工业中的大气排放进行有效控制,土壤中来自于大气的重金属含量迅速减低。由于日本在源头控制方面极为得力,镉的使用一下子从1969年的2253吨降低到1974年的927吨,下降了60%,也就是相当于当时美国1250万磅的1/6。日本土壤污染治理的成功也是建立在污染源控制上。

从立法角度来说,土壤污染立法及其实施要做到与其他立法和标准密切衔接,相互统一,最主要的有《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废污染防治法》《肥料法》等等。

土壤立法需有新思维

人为活动是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和土壤破坏最大的要因。从中国土壤问题看,森林破坏、土壤流失,农业耕作、土壤酸化、工业排放、土壤污染等等,是造成土壤问题的主因。在控制污染源的同时,人的素质提高是土壤保护的另一关键。

在欧洲等地区,农业土壤中肥料、农药等化学品的投入需要有资质者实施。对于工业污染排放,除了技术开发和应用外,对污染企业和个人的追责极为严格。

在日本,甚至对于修复企业,都需要企业取得资格和从业者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书才能从事这个行业。

如果没有对农业生产、土壤改良与修复相关的从业者加以培训、管理和行为约束,土壤立法再严,也将流于形式,难以落实。

土壤立法需有新思维。1. 土壤的地方保护条例不一定要严于上位法。土壤发育于岩石风化后的母质,土壤重金属是一个客观存在,且深受母质含量的影响。很多地区的土壤背景值的重金属含量很高,并非土壤污染所致,这种高背景下的重金属通常很稳定,一般情况下不会给土壤生态系统和粮食生产带来隐患,当在土壤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大量施肥带来酸化),则会带来粮食安全方面的潜在风险。

通常中国在立法上有下位法要严于上位法的惯例,地方标准要严于国家标准。土壤重金属的高背景特征,要求在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上打破这一惯常思维,否则难以开展和执行。也就是说,对于高背景的土壤和地域,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不一定要严于国家标准,地方立法不一定要严于上位法律。

2. 土壤立法有必要针对农业生态系统和工业场地等分开立法。土壤根据人类的需要得到种种方面的利用,包括用于粮食和能源物质生产的耕地、林地、草地等、用于居住和商业等的城市用地以及用于工业品生产的工业场地。不同的土地,遭受的土壤污染方式不同,具有不同的污染特征,对人体危害的曝露方式不同,对其治理的必要性和费用等等也有极大差异,因此,对土壤立法时,有必要针对农业生态系统和工业场地等分开立法,以增强土壤立法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土壤质量标准要与法律相匹配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土壤立法保护的重要判断依据,也是土壤污染控制和追责的主要依据。土壤标准制定得不合理,土壤立法和执行将会达不到效果甚至遭到扭曲。

中国土壤环境标准制定于1995年,其作用和缺陷已经得到了高度的讨论和总结。2008年虽然了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但最终不了了之。2015年1月13日,环保部再次了新的征求意见稿,目前依然在讨论中,正式似乎尚待时日。

但不管如何,只有客观和合理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土壤立法相配套,才能对土壤保护发挥最大效能。我们期待客观和合理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早日到来,并期待能与土壤保护立法先后公布,避免1995年后至今有标准无法律的尴尬局面。

土壤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总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群众呼声作为创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创建第一追求,把群众满意作为创建第一标准,全面推进清洁、绿化、健康、文明行动,为建设最适宜居住的美丽之洲作出贡献。

如今,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环境污染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因此,解决环境问题显得更加刻不容缓,其实环境污染包括了好几个方面: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有的人把环境污染的范围看待得很狭隘,以为不乱扔垃圾就能改善环境,的确,这是一种良好的措施,但单单靠这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

在调查中,我发现以前的随处可见垃圾现象明显减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绿化带上依稀可见有小包装袋舒坦地晒着太阳,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时乱丢弃的,更有的是居民以图一时方便,从自己家窗口将废弃物扔出去,这不仅仅是严重地污染了环境,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被弃的是较大的重物,不慎砸到了其他居民就造成了人身伤害了。与之相反,有的居民把自家垃圾装入一个大的塑料袋中放在楼道下,等社区清洁工来处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好方法,但往深处思考,也就不难发现问题的所在之处,夏天,由于天气很热,食物很容易腐蚀,这样就很容易招引来苍蝇这类飞虫,而且也会发出刺鼻的臭味,影响了整个社区的形象,如果清洁工人没有及时处理好垃圾,那么垃圾袋堆积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有的老人经过时,没有注意到,不小心滑了一脚,很有可能造成伤害。

那如何解决呢?在我们调查中突发其想:在每个楼道底层的楼角处放一可关闭的有盖垃圾桶,居民将垃圾扔入桶中,并随手关好盖子,防止怪味散发,垃圾由清洁工人定时清理,保证不让垃圾过多而造成无处可放的现象出现。

除此之外,噪声污染也需要及时解决。暑期还未结束,很多孩子也未入校学习,而较多的上班族们已投入工作之中,据调查,很多人都会利用中午这段时间好好休息一下,现在很多社区都有健身器材,按耐不住爱玩的心理的孩子们会在饭后集中去健身处,也就无法避免大声喧哗,其实他们已造成了噪声污染,对于孩子们,要剥夺他们玩的权利是绝对行不通的,所以此问题的策略就是显得比较令主管部门头疼的。我个人认为建一些室内娱乐场所也可作为一个好方法,但它须要投入大量资金,如果社区宣传教育孩子们要照顾其他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做到不大声喧哗,那么对于社区居民的生活就不会造成影响了。

生活是个人的,而环境是大家的,如果大家都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相信很多矛盾都可化解。

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居民生活要靠你我他,今天的你做了一件对环境有利的事你并没有吃亏,其实你在给你的生命健康画上一条延长线,只有大家共同努力,环境问题才能完善解决。

社区环境卫生调查报告范文二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为止,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社区来讲要从小处着手,让居民树立起保护家园、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调研,共建社区无大的企业和工厂,不存在工业污染问题。主要是生活垃圾包括固体废弃物清理和堆放问题。

一、共建社区街道情况

一条街:建设街。四条路:广西路,一路、二路、三路和青松路。其余为巷道。

二、垃圾堆放情况

主要四个垃圾点分布在:(1)广西北二路(18组)(2)边疆乡西侧(9组)(3)筷子厂(6组)西侧2个垃圾点。

据统计共建社区公厕9个,分布于居民区。公厕附近有垃圾堆放现象。

三、整改建议

建议政府加大投入,环卫处加大整改力度,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努力与居民共同营造人与环境和谐的新局面。以下是从社区实际出发,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和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建议环卫处合理分配人员,做到分片专人管理。

(2)由于我社区狭窄巷道多处,环卫车进出困难,希望环卫处可以借助人力,利用好清洁车,使垃圾定点堆放到环卫车可以自由进出的地方。

(3)我社区9处公厕都没有设置垃圾箱,居民在上厕所之便随手堆放垃圾。

以上是我共建社区环境卫生的基本状况和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从社区角度出发,有望环卫处加大整改力度,解决迫在眉睫的垃圾污染问题。

社区环境卫生调查报告范文三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高度重视,人们所生活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解决环境问题显得更加刻不容缓。其实环境污染包括好几个方面: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有人把环境污染的范围看的很狭隘,以为不乱扔垃圾就能改善环境,的确这是一种良好的措施。但单单靠这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又有多少人会把这种思想融入到行动中呢?为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为了实现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我于201x年对我所住的街道社区的环境卫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1 调查目的

通过社区环境的调查,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自身做起,为了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2 调查范围

城市各街道小区,垃圾处理点,人群聚集点。

3 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问卷调查

4 调查情况

通过对各街道小区的调查,我发现以前的随处所见的垃圾现象明显减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绿化带边角上依稀可见有少量包装袋舒坦地晒着太阳,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时乱丢弃的,更有甚者的是从商处房内扔出来的。道路两旁的垃圾箱由于清洁工没有及时清理,而导致垃圾溢出垃圾箱,还有很多人把垃圾扔在垃圾箱附近,散落的垃圾是固体废气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在炎热夏天会发出一阵阵的恶臭味严重影响社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也能招来许多苍蝇、蚊子,从而有可能引起某些昆虫媒介传染病的散发和流行。影响整个社区的形象。如果有些老年人经过而没有注意散落的垃圾,有可能使老年人滑到从而会造成伤害。通过调查还发现有些建筑垃圾散落无人及时清理,以及某些建筑单位引起的粉尘污染严重,造成社区空气中粉尘浓度增高,从而造成人们某些呼吸系统的疾病,影响人体健康。除此之外,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但提高,汽车以是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但是其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不容忽视,还有汽车的喇叭声在社区对还在休息的人们所产生的噪音污染。特别是在中午休息期间会使一些人烦躁不安,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4.1 在对随机抽取的20人进行的问卷调查中

4.1.1 请问你平时注意保护环境吗?

回答会的有9人,占45%,回答不会的有4人,占25%,回答有时会有时不会的有7人,占35%。

4.1.2 平时关注关于保护环境的新闻吗?

大多数回答不会,占55%,回答会的占5%,觉得于己无关占40%。

4.1.3 你将废弃的电池怎么处理?

选择随手扔掉的占30%,选择扔进专门的垃圾箱的占17%,无所谓的占5%

4.1.4 你实行垃圾分类了吗?

选择实行的占20%,不实行的占80%

4.1.5 你赞成用塑料袋吗?

赞成占37%,不赞成占20%,无所谓占43%

4.1.6 你是否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性?

知道的占75%,不知道的占25%

4.1.7 你有没有随地吐痰或扔烟头的习惯?

有的占20%,没有的占50%,有其中一项的占30%

4.1.8 你有没有随时乱扔垃圾的习惯?

有40%人说不太在意,25%说偶尔,25%说不乱扔垃圾。

4.1.9 你认为环境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这个问题多数人没有明确的概念,不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有些人认为环境就是简单的不乱扔垃圾,少数人认为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环保意识。

5 结果分析

5.1 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5.1.1 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多数人对环境问题并不关注,认为与己无关,不自觉的乱扔垃圾、吐痰,对于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更是熟视无睹,对于保护环境的活动也未能身体力行地参加,认为保护环境是政府的事与老百姓无关。

5.1.2 小区规划不力,管理不严格不科学,任意倒垃圾造成严重污染,处理不及时致使臭气熏天,有些部门对房地产建设用地管理不到位,致使粉尘污染严重,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未能达到各阶层,环境保护部门整体能力欠缺,不能进行有力及具体的规范,出现政策方面的漏洞是环境保护工作陷入瘫痪,阻碍工作的整体进度。

5..1.3 人们思想道德水平不一,素质有差距,对环境保护的看法不一,所采取措施不同对孩子的环保教育也不同,增加了环境工作的难度。

5.2 社区的环境问题,对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危害

5.2.1 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随地乱扔垃圾滋生了大量细菌,冬季尚好,尤其是夏季大量的苍蝇,蚊虫等,传播疾病,污染空气,工厂排放废气混合着大量的木屑和有毒气体,使得很多的居民患有呼吸道疾病。

5.2.2 使土壤恶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塑料袋及其难以降解的物质,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水分流动,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减产。

5.2.3 垃圾填满,降低了垃圾填埋厂处理垃圾的能力,垃圾中有细菌,病毒等物深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害周围环境。影响居民的健康。

5.2.4 垃圾焚烧对环境造成的严重二次污染,焚烧时产生大量黑烟,有毒气进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6解决措施及建议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建设和谐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6.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居民素质及环境保护意识,使居民自觉保护环境,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的多种活动,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

6.2 实行垃圾分类,加强对废弃物的再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加 强废弃物的处理,避免垃圾焚烧。

6.3 环境部门应建立各种保护机制及体系,加强对环境监督力度,各阶层要深入贯彻环境保护政策及措施。

6.4 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鼓励人们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加强对学生教育,在学校开展环保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6.5 实行环保奖罚制度,奖励对环保有突出贡献的人,对工厂任意排放行为进行治理管制。

6.6 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建设城市污水及城市污染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机构,

6.7 个人要加强学习,自觉提高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为环保贡献自觉的力量。

7结论

上一篇:噪声污染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