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1 09:28:54

托管教师工作计划

托管教师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组织领导健全

为了加强对留守学生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我镇领导高度重视,以镇中心小学为主要阵地成立了“留守学生之家”管理运行领导小组(下设学科教学组、生活指导组、安全管理组、后勤保障组),确定了一名副校长、德育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和十名班主任老师负责具体工作,并制定了“留守学生之家”管理、活动、卫生等制度,确保关爱留守学生活动顺利开展。

二、硬件设施完善

镇党委、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留守学生之家”硬件设施,使其配备相应的图书室、体育器材室、通讯室、娱乐室、兴趣室、心理辅助室等,使其成为关爱留守学生的活动基地,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帮扶疏导全面

镇团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多次组织志愿者对留守学生在安全、健康、品德、学业、生活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帮扶。

1.建立了学校家庭联系制度。学校要求教师要重点做好留守生的家访工作,每月与留守生家长至少联系一次,促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班主任每周至少一次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家长或托管人联系,家长及托管人每月至少一次通过书信、电话与学校联系。班主任成为了心理咨询的行家里手,每一个办公室也成为留守生的心灵驿站。在教师中倡导了“温馨”教育、“赏识”教育,让“留守学生”感受学校、班级温馨的“家”的氛围。

2.建立了结对帮扶制度。一是学校组织教职工与“留守孩”结成对子,加强个别辅导,实行全程跟踪教育。二是组织同龄优秀学生与“留守孩”结对子,开展生活、学习互动互帮活动,帮扶效果较显著,留守学生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更加紧密。

四、学生档案健全

准确地掌握了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工作做到了实处,德育处通过各班班主任对留守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清楚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清楚留守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清楚留守学生的病史情况;清楚留守学生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清楚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通过摸底调查,整理和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做到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七有”,即有常规制度,有工作计划,有活动,有记录,有总结,有档案,有专人负责。

五、特色活动多样

(一)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学校开展美术、音乐、体育兴趣小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平时以业余文体活动为主,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娱乐,如打篮球、打乒乓球、踢足球、读书、画画、学唱歌等。组织收看一些教育专题片,如《开学第一课》、《让生命充满爱》,并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同时在“留守学生之家”设立了一个专用信箱、专用电话,鼓励留守学生定期给在外面打工的父母写信、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加强同父母的情感联系与沟通。

(二)组织和开展了“家长”活动。学校通过协调倡议为学校所有留守学生都找到了“家长”,各“家长”也认真当好“五员”,即道德教育辅导员、情感交流咨询员、健康成长指导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学校也经常组织开展德育教育以及其它一些传统教育活动,邀请德育教师给孩子们上德育课,教育他们在校要认真学习,在家要尊敬长辈,不辜负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将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三)成立了家长委员会。针对留守学生监护人年龄大、文化低、管教差等问题,学校把“留守学生之家”作为校外家长学校,开展家教知识的宣传和辅导。向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和临时回乡的留守学生家长宣传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家教知识,宣传监护人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帮助、指导他们提高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家教的科学知识和技巧,从而全方位担当起监护人的责任。

托管教师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家庭教育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快乐存在的第一课堂,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常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许多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想法,要树立儿童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照的理念。我认为:有条件的父母,最好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让其就近接受义务教育,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条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对事物的对错,是非好坏判断能力较差,他们正处于一个心理急速变化,心理发育不稳定的阶段。因此,父母亲要尽可能关注儿童的成长,努力把儿童培养成一个善良、正直、诚实的人。

二、学校教育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

(一)要制定“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德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来抓。

(二)要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卡,随时注意“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如:住址、家庭情况,父母工作情况及联系方式等。

(三)要成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在班主任老师的配合下,共同教育好“留守儿童”。

(四)要成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负责教育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使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齐抓共管。

(五)要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管理交流会,相互交流教育“留守儿童”的好经验,好方法。

(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

三、具体教育

(一)对于班上的“留守儿童”,班主任、科任教师要成为他们的第二任父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父爱和母爱,使他们感受到父母虽不在身边,老师的爱如同父母般温暖。

(二)要定时给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补课、谈心、鼓励,不得歧视和辱骂。

(三)要给个别“留守儿童”在性格上有畸形趋势的,给予矫正,诱导、鼓励。

(四)要号召班上其他儿童与“留守儿童”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活动,相互关心,共同关照,发扬一人有难,大家支援的团结奉献精神。

四、社会教育

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有效措施,保障“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成长;要把关心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和健康成长问题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与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并落实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的地区有计划地配套筹建寄宿制学校,托管中心,心理咨询站等,因地制宜,调整学校办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让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管理与关爱,明确机构职责权限,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五、多方齐抓共管教育

学校、社会、家庭相互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多管齐下,共同关注、参与,齐抓共管。

其次,建议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承担起责任,整合各种资源,为广大家庭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托管教师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检查组分10个组对湖北省的29个县进行了分路连片检查。检查组共随机抽查学校208所,其中小学112所,初中8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检查中,核查了相关文件资料、数据、资源配置情况及政府工作努力程度;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116个;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15078份,回收有效问卷15073份;采取多种形式随机访谈了公众,并征求了意见。

检查组对29个县的督导检查意见如下:

一、主要指标达标情况与检查结论

按照《办法》规定,检查组对湖北省29个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办法》规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应在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本省(区、市)办学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省(区、市)应根据相关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国家标准,制定既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与国家标准基本相符的省级标准。湖北省结合本省实际,就办学基本标准制定了5个方面15项指标,包括学校规模、班额、生均用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绿化用地、体育运动场馆、图书、实验室、专用教室、计算机、师生比、合格学历教师占比等15项核心指标。检查组对湖北省29个县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核查。核查结果:学校基本达到了评估标准。

湖北省29个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办法》规定,对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评估标准为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0.55(不要求每个单项指标均达标)。计算差异系数的8项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差异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是测算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差异系数的值越小,说明县域内校际间的差异也越小,即学校间的均衡程度越高。核查结果:29个县的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其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在0.26至0.63之间;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在0.18至0.51之间。

湖北省29个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表.

(三)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办法》规定,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从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方面17项指标进行,省级可适当增加指标,总分为100分,评估标准不低于85分。湖北省根据实际,在本省实施办法中加了12项指标,共29项指标(其中指标L20合并了两项国家指标)。核查结果:29个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均在95至99分之间,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

湖北省29个县(市、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情况表.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

《办法》规定,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需对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就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问题,征求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意见。湖北省对29个县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73%以上。我们此次也设计了问卷,通过座谈会、随机访谈等方式对以上几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与湖北省调查的情况基本相符。 检查组还对29个县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未发现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

综合以上结果,检查组认为,29个县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标准。检查组将把此次督导检查结果向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报告,提请最后认定公布。

二、主要措施与经验

湖北省委、省政府将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筹部署,切实落实政府责任,抢前争先,整体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探索出“五个突出、五个同步”的具有湖北特色的做法和经验。

(一)突出政府主导,政策保障同步落实

一是思路明。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按照“统筹谋划、分批抓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基本思路,各县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召开了动员部署大会,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宜都市委、市政府每年专题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8次以上,市政府常务会议每月研究一次。宜昌市V亭区确定了“小财政大投入、小调整大提升、小学校大发展”的均衡发展思路。

二是责任清。按照教育部与湖北省政府签订的《备忘录》要求,各县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地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落实省政府确定的县级政府六个方面22项责任和教育、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内外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协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投入大。各县把大幅增加教育投入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2012年,全省义务教育财政总投入350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105亿元,增幅43%;29个县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增经费县均5000万元,教育投入成为各县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投入。黄冈市黄州区2012年筹措资金1.2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升,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

四是督查实。各县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列入政府重大督办事项,建立了专项督导、评估监测、督导公告、满意度调查、实施奖惩等五项工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督导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被督查单位奖惩的重要依据。2012年,襄阳市樊城区先后11次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检查;随州市曾都区对没有完成目标责任的校长进行了诫勉谈话。2012年,湖北省政府共安排1.25亿元,对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各奖励100万元,对获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称号的各奖励500万元。

(二)突出建设标准,办学条件同步升级

一是定标准。各县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省定15项办学基本标准和寄宿制学校“十有八配套”的建设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量化指标和实施细则,做到了“四个并重”,即学习设施与生活设施并重、基础建设与设备配套并重、校园改造与文化建设并重、标准化与特色化并重。武汉市、宜昌市等地制定了适度超前、高于全省的办学标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调布局。2011年,各县按照全省统一要求,结合区域内人口变动、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等因素,完成了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3年确定了初中、小学、教学点撤并、新建、恢复的规划方案。为方便农村孩子就近入学,全省恢复农村小学和教学点495个。武汉市武昌区通过撤销、合并、新建的方式,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由原来115所合理调整至70所,校均规模从834人增加到1019人,小学和初中服务半径分别控制在0.5公里和1公里以内。

三是抓配套。各县大力开展“放心食堂”“放心超市”“文明宿舍”“绿色生态校园”创建活动,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基本实现了“十有八配套”。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每所学校都配有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29个县“校校通”实现了全覆盖,其中20个县“班班通”覆盖率达到100%。兴山县累计投入1.8亿元,为所有学校安装了“班班通”设备,为所有教师配备了办公电脑,所有学校图书、实验装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宜昌市夷陵区每年拿出1亿元,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教育技术装备全部达到省级标准,教师电脑配备率、教室电子白板配备率达到100%。

四是补短板。各县根据办学基本标准,紧紧围绕薄弱学校改造,整合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校安工程、初中改造工程等项目资金,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库区、民族地区倾斜,做好查漏补缺。云梦县、乡两级政府累计无偿划拨土地500多亩,减免学校建设规费1000多万元,解决了55所农村学校用地和校舍不足的问题。赤壁市大力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市投入1.7亿元,64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改造全部完成。宜昌市点军区实施“义务教育五年脱困进步工程”,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运动场全部实现塑胶化。

(三)突出立教之本,城乡师资同步优化

一是创新补充机制。从2012年起,湖北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统筹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新机制,按照“全省统招统派,经费省级负担,县级日常管理,农村学校使用”的原则,依照各地实际需求,录用新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第一线。各县在省级统筹和支持下,按照“退一补一”的原则,每年有计划的补充新教师。长阳县每年为农村学校定向招聘40-50名教师,近三年为农村学校引进优秀人才202人,占农村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5%,较好地缓解了农村教师需求矛盾。

二是创新交流机制。各县普遍采取双向交流方式,选派城区优秀教师下乡支教,组织农村青年教师进城跟班学习,每年参与交流的骨干教师比例都在10%以上,城乡教师交流逐步由个人向团队转变,教师支教经历和质量成为职称评聘的先决条件。同时,按照“管理互通、教研互动、优势互补”的原则,打破校际壁垒,组建联校协作体,协作体内教师相互交流,构建城乡学校同师同课新模式。从2012年开始,各县积极参与“乡村学校启明星计划”,从城镇学校选派优秀校长、教师到乡镇中小学校任职任教,首批88个启明星团队、317名城镇优秀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第一线。汉川市近三年,通过联校走教、对口支教,选派城镇优秀教师233人到农村学校支教;选派200余名农村学校管理干部到城区5所学校挂职锻炼,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是创新培训机制。各县积极参与“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国培计划”“特岗计划”和免费师范生教育,普遍建立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体培训网络。除每年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外,还采取请送结合、比学结合、挂派结合、远近结合等方式,大力开展常态化的市、县、乡和校本四级培训,教师培训率达100%。从2010年起,各县积极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参加学校、参加人数、家访覆盖率都达到100%,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水准。宜昌市西陵区每年按教师人均3000元的标准安排培训经费,委托高校开展教师培训。孝感市孝南区创办教育学习超市,采取“每周分小组,每月大集中”的方式,分层次分专题组织教师开展滚动式培训学习。

四是创新激励机制。各县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农村教师奖励计划和专项补贴制度,激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从教,在农村工作的“湖北名师”、特级教师以及按照15%的比例评选出的农村骨干教师,每人每月享受省财政600元补贴。同时,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保障教师安居乐教,教师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天门市农村教师绩效工资高于城区教师12%,教师医疗保险等“四险”全部由财政承担;钟祥市分片建立“名师工作室”,并给每个工作室每年补贴5000元工作经费。

(四)突出教育公平,帮扶关爱同步实施

一是特殊教育全覆盖。各县通过建设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三类残疾儿童的入学率都保持在90%以上,其他残疾儿童实现了随班就读;对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孩子,除享受“三免一补”政策外,还将其纳入低保对象,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松滋市特殊教育学校集盲、聋、培智、自闭症康复训练、职业教育等多门类教学教研于一体。

二是务工子女全接纳。各县坚持“两为主”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全纳教育和“低门槛入学”,落实“同城同等待遇”,即只要有居住证,就可以就近入读城区公办中小学,做到“四个一样”(一样入学、一样免费、一样管理、一样分班)。武汉市汉阳区率先实行所有有容量的公办学校向务工人员子女开放,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99%,就读人数占务工人员子女总人数的99%。

三是留守儿童全关爱。各县普遍建立了留守儿童管教责任制、专项档卡制、结对帮扶制,普遍开设了“亲情电话”“心理咨询室”,普遍建立了留守儿童托管(服务)中心、校外活动场所,为留守儿童指定了“爱心妈妈”“家长”,切实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关爱。恩施市建立家庭监护网络、村居管护网络、学校帮护网络、社会呵护网络、法律维护网络等“五大网络”,在市、乡、村三级分别组建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机构,扎实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

四是贫困学生全资助。各县坚持民生为重,全面落实国家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逐步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五峰县积极争取中国青基会支持,成立了全国首个“希望公益服务中心”,专门收集、整理贫困学生情况,及时给予帮扶和救助,已筹集资助资金600万元,救助学生1万人次。

(五)突出内涵发展,教育质量同步提高

一是减负力度大。各县建立义务教育学生学籍、招生、教辅、减负、举报五大管理平台,构建了规范办学的长效监督机制。改革招生办法,优质高中指令性计划均衡分配到辖区内初中学校的比例达到70%以上;实施“飞翔计划”,省级示范高中在原有招生基数上,每校每年扩招50名农村籍学生,既缓解了升学压力,也增加了农村孩子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武汉市武昌区探索绿色评价制度,构建了“全学科、全过程、全协同”的“三全”监控与评价体系,小学低年级基本实现了书面家庭作业“零负担”。

二是课堂效率高。各县坚持将高效课堂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着力提高课堂效能。探索实施“备课组建设工程”,鼓励单所学校或几所学校相同学科教师组建备课组,实行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共同提高。襄阳市樊城区探索以“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启发引导探究”为核心,以“导学、独学、互学、评学”为基本流程的“三究四学”高效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全国“十大区域教改样本”;宜城市实施“导学析练”教学教改实验新模式,在襄阳市得到全面推广。

三是特色品牌多。各县将“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多维度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提档升级,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品牌。武汉市~口区践行“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一师一特技”,保证了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江汉油田教育集团利用石油行业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具有石油行业特点的校园文化;罗田县通过设计校徽,创作校歌,创办校刊校报,编写校本教材,为楼栋命名,让墙壁说话等手段,形成了“一校一品”,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

四是办学模式新。各县积极探索“一校制”“联校制”“学区制”“集团化”“协作区”等多种办学模式,建立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提供管理和服务的制度,保障区域内所有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武汉市~口区“教育组团”、江岸区“教育联盟”、恩施市“三环同心圆”、丹江口市“教育发展协作区”、宜城市“一校多区”、宜昌市伍家岗区“学区化管理”、荆门市东宝区“薄弱学校托管制”等等,初步形成了“以强带弱、抱团发展”的格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一些县还存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一些县存在“三个增长”未达标现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力度不够。

二是个别县学校办学条件还不完善。部分农村学校配套设施、教学仪器设备陈旧,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和体育运动场所条件相对较差;一些老城区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偏少;一些城区公办学校完全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有压力,仍有“大班额”问题。

三是部分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尚不能满足需求。一些大中城市优质学校入学竞争仍较激烈,择校现象还未根本消除。一些县存在教师总量超编和学科性缺编的矛盾,名优教师、优秀校长在不同学校的配置还不够平衡,农村学校体、音、美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不足,图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效益还待提高。

四是少数县个别均衡指标校际间差异还较大。县域内校际间均衡状况,虽然总体上达到国家标准,但仍有一些县生均校舍面积、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少数指标校际间存在均衡差异。个别县单项指标差异系数较大,有3个县生均运动场馆面积差异系数超过1。

四、督导意见

一是进一步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切实落实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依法实现“三个增长”,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是进一步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要进一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改造薄弱学校力度,使每一所学校都达到省定标准。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仪器设备和图书的使用效益,树立“只能用坏,不能放坏”的理念。要根据城镇化加快的形势,研究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重点预测未来一个时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尽力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对于长期难以解决的老城区学校面积狭小的问题,要主动应对,形成有效解决对策。

三是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持续提高教育质量。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科结构。要进一步促进学校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推动名优校长和骨干教师制度化交流。要进一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建立监测公告制度,规范各种社会补习和教辅市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鼓励办出特色和水平。

四是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持续提升均衡水平。均衡发展是动态的,要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必须坚持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中求发展。这次已经申报并接受评估的县,要进一步提升均衡发展水平,逐步实现高位均衡;未接受评估的县,要按照国家和省里规定,积极努力,查漏补缺,尽快实现基本均衡。通过不断总结,不断超越,发掘特色,打造品牌,使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全面进步,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全面实现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

托管教师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陕西省普通高中标准化学校(以下简称“省级标准化高中”)的管理,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有序、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省级标准化高中,是指经省教育厅评审认定并授牌的普通高级中学。

确定为省级标准化高中,其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主体不变。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履行办学和管理职能。

第三条省级标准化高中建设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其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整体发展相协调。

第四条省级标准化高中管理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旨在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

第五条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各地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第六条省级标准化高中必须模范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改革、实验、示范、高质量、有特色”的要求办学。

第二章申报与认定

第七条确定为省级标准化高中,须经申报、指导、检查、评审、认定等基本程序。

第八条凡经自查达到《陕西省普通高中标准化学校评估标准(试行)》的省内普通高级中学(含企业事业单位举办的普通高中、民办普通高中)均可申报。市(区)属学校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当地人民政府审核签署意见;县(市、区)属学校,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申报,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签署意见;企事业单位所属普通高中、民办普通高中由学校举办者申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签署意见,并经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申报。

每年的第一季度开始申报,第二、三季度进行过程检查与指导,第四季度由省教育厅组织评估验收和认证。申报需提交申报请示、学校自查报告和有关审核意见,填写申报表。

第九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申报学校加强业务指导,帮助学校端正办学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促进科学管理,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省教育厅根据需要,组织专家组对申报学校进行现场考察和指导。考察指导应就申报学校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就学校建设发展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并形成书面考察报告;省教育厅根据考察报告给学校下达省级标准化高中建设指导意见书。

省教育厅组织的考察指导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进行。

第十条根据学校整改到位的情况,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专家组人员从专家库中随机抽查),按照省级标准化高中评估标准,对学校进行全面评估。评估采取听、看、查、访等方式进行,并充分听取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反映。

专家组要切实履行责任,评估完毕要提交书面报告,报告应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主要办学成绩和经验、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专家组结论性的意见等内容。

第十一条根据评估与评审分离的原则,省级标准化高中评审委员会按照章程和检查组提交的检查报告,对照省级标准化高中建设标准,对申报学校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作为省教育厅认定的重要依据。

评审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公平公开,不循私情。

第十二条省教育厅根据评审意见和社会反响,发文认定,并抄送省物价局,同时授予“陕西省省级标准化高中”牌匾。省物价局在来年秋季开学前,会同省教育厅发文,公示全省执行省级标准化高中收费标准的学校名单。

第三章管理与评估

第十三条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更好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对省级标准化高中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四条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的省级标准化高中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检查。

业务检在帮助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总结办学经验,规范办学行为,深化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第十五条实行省级标准化高中复查评估制度。省教育厅对认定满六年的省级标准化高中定期进行综合性检查评估,根据需要不定期地开展专项督查。复查评估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评估方案。

第十六条省级标准化高中复查评估按下列程序进行:

1. 所有省级标准化高中原则上六年接受一次综合性复查评估。

2. 凡接受评估的学校,要按照评估方案认真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报告报省教育厅。

3. 省教育厅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省级标准化高中评估专家组,对学校进行检查评估。评估专家组向省教育主管部门提交评估报告。

4. 省教育厅综合评估情况,将评估意见和结果向被评估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当地政府通报,并采用适当方式予以公布。

5. 省教育厅针对被评估学校存在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并对学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或委托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专题督查。

6. 省教育厅根据督查结果和处理建议,对被督查学校进行表彰或者处罚。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

第十七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均可按照管理权限,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省级标准化高中评估标准,对所辖区域内的省级标准化高中进行表彰、奖励和处罚。其中暂停省级标准化高中资格一年、取消省级标准化高中称号以及停止执行省级标准化高中学费标准等事项,须由省教育厅和省物价局发文实施。

第十八条省级标准化高中在学校评估、学费标准等方面享受有关政策。

第十九条省级标准化高中办学行为规范、实绩突出、示范作用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取得下列实绩之一的,给予单项奖励。

1. 主动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管理和教学经验,成为当地的教研活动基地、教学和管理骨干培训基地;

2. 积极承担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形成比较成熟的实施方案,在推广实验成果过程中做出较大贡献;

3. 为薄弱高中提供教师培训、教学研究、课程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其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取得突出成效;

4. 与社区加强沟通与合作,成为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5. 在其它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有良好社会反响。

第二十条学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经省教育厅商省物价局同意后暂停其执行省级标准化高中收费标准一年。

1. 不按课程计划开课;

2. 下达高考升学指标,并以完成指标情况奖罚教师、学生;

3. 举办重点班;

4. 在职教师对本校学生实行有偿家教和托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省教育厅取消其省级标准化高中资格,商省物价局停止执行省级标准化高中收费标准。

1. 暂停执行省级标准化高中收费标准一年后,整改工作仍不到位;

2. 有关部门不足额拨付教师工资或违反国家政策平调学校办学经费;

3. 学校举办或变相举办复读学校(复读班);

4. 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会)考和竞赛、检查、评估等重大活动中,学校集体舞弊或严重弄虚作假;

5. 违反政策乱收费,造成恶劣影响;

6. 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学校负有直接管理责任。

第二十一条被取消省级标准化高中资格的学校,两年后方可重新申报省级标准化高中。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执行。在本办法前出台的其他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二)陕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评估管理办法

建设陕西省普通高级中学示范学校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高中教育发展全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为促进我省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普通高中教育做出贡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陕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以下简称“省级示范高中”)的管理,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省级示范高中,是指经省教育厅评审认定并授牌的普通高级中学。

确定为省级示范高中,其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主体不变。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履行办学和管理职能。

第三条省级示范高中建设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其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整体发展相协调。

第四条省级示范高中必须模范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改革、示范、帮扶、高质量、有特色”的要求办学。

第五条省级示范高中管理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在促进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帮扶带动作用,努力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六条学校高标准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满三年后,才能申报省级示范高中。

第七条学校能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模范执行教育法律和政策法规,有明确、科学、合理的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及具体的工作措施。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有效,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信息化管理,管理工作科学、规范。

第八条校长符合《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的规定,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师资队伍符合编制要求和国家规定的任职资格条件,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学校师德建设目标明确、措施得力。

第九条学校能认真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件精神,注重发挥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明确,德育机构、德育队伍、德育教育基地、德育教育途径和措施健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德育工作网络;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第十条学校能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个性特长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充分发展,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和综合素质发展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学校在各类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中表现优秀。

第十一条学校能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等法规政策;开齐体育、艺术、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等课程,开足课时;能保证学生开展各种课余体育艺术活动;重视学校卫生设施和条件改善,无突发性群体卫生安全事故发生。

第十二条学校教科研工作机构健全,人员、经费等保障措施到位,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活动扎实有效,对外交流活跃,教科研成果呈现方式多样,水平普遍较高,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

第十三条学校建筑面积符合国家规定,教学设施设备和其它教学资源满足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学校所在的市、县(区)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重视学校发展,能够按时足额拨付学校各项经费,没有挪用、平调学校预算外收入现象。

第十四条学校办学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的课程计划,没有违规举办各种形式的重点班、复读班和补课班的行为;班额控制在56人以内;能严格执行有关招生和收费政策。

第十五条学校形成了明显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校风,在德育工作、教育教学和综合管理的若干主要方面,能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第十六条学校在申报省级示范高中时,能制定完善的对口帮扶薄弱学校工作方案,帮扶工作目标明确,措施有力,保障条件落实,工作计划与实施步骤操作性较强。

第三章建设与管理

第十七条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省级示范高中建设重点放在学校的示范性上,引导学校在端正办学思想、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以及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成为其它学校学习的榜样。

第十八条把示范学校建设与改造和扶持薄弱学校结合起来,凡申报示范学校的地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提出加强薄弱高中的规划、措施,并卓有成效,避免加大学校之间差距,注重整体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第十九条要高度重视学校的“软件”建设,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引导学校积极进行办学思想、教研教改、师资队伍、课程实施、学生发展、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二十条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创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校依据内涵式发展的需求制定发展规划,构建自我评价机制,增强办学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十一条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和规模效益分析科学定位办学规模,避免盲目追求超大规模。学校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改善办学条件,注重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各项建设要充分体现教育特点,要适应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要求,保证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对学生学习和教师发展直接有效的项目中去。

第二十二条省级示范高中的评估坚持“成熟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不搞地区照顾;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克服重硬件、轻软件,以偏概全的倾向;坚持以评估促进学校反思、发展和进步为目标,突出过程性指导原则,提倡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家长全员参与。

第二十三条省级示范高中实行示范年限制度,期限为六年。学校被认定为示范学校满六年后,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示范学校和被帮扶学校进行综合性评估复查,复查不合格者,责令学校限期整改。整改期限为6个月,对办学问题较多,主要问题在整改期内得不到解决者,将由省教育厅撤消其示范学校资格。

第四章 评估验收的办法和程序

第二十四条申报、评估与命名

1. 组织领导

在省教育厅统一领导下,成立“陕西省示范高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全省的示范高中建设情况进行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评估组,负责组织对各市(区)示范高中创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对学校的申报材料预审、评估。

2. 规划

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地、各校实际情况,对区域内部分省级标准化高中(含各类民办高中学校)做出分年度建设和评估规划,制定建设方案,并上报省级示范高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省上统一做出实施规划。确定每一所学校进行评估验收的时间。

3. 自评

按规划进行评估验收的学校,要在校务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党、政、工、团及教职工代表等,严格按照省上颁布的《陕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评估标准(试行)》进行逐项自评,做出自评结论,经学校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后,于每年9月底前写出自评报告,上报市教育行政部门。

4. 申报

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审核并确认基本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后,由市人民政府于每年12月底前正式向省教育厅申报,要求进行评估验收。

5. 验收

省教育厅于每年3月至6月进行评估验收。评估验收主要采取听取汇报、座谈研讨、问卷调查、听课评课、查阅资料、观察巡视等方式进行。评估要充分听取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反映,并对帮扶学校发生的变化进行考察。评估验收要按照标准逐项逐条核实、评估并做出结论。

6. 公布

陕西省示范高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专家组评估结论在一定范围进行公示,并听取市、县、学校和社会各方意见,经省示范高中建设领导小组审核后,由省教育厅命名“陕西省省级示范高中”,并予以公布。

第五章附则

上一篇:值日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教师就业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