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1:58:46

屯堡文化论文

屯堡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屯堡文化;研究概况;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2-0093-07

自1902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对贵州屯堡人进行人类学考察以来,屯堡文化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80年代以来,作为强势文化在迁徙环境下传承、变异、建构的典型范例,屯堡文化成为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民俗学研究的热点。截止到目前,涉及屯堡文化研究的相关著作和各类学术论文约400余篇(部)。本文拟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所呈现出来的基本概况和主要特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屯堡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全貌性的参考。

一、屯堡文化研究概况与特点

自上世纪初日本学者鸟居龙藏、伊东忠太对屯堡人进行初步研究后,相关的研究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直到1950年,费孝通先生到贵州考察,指出“屯堡人一般被认为是‘少数民族’,实际上是‘汉裔民族’的事实。”此后,迄上世纪80年代初,屯堡文化因“地戏出国”而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热点并呈现出了较多的学理性、应用性研究。本文主要以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近30年来屯堡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况和主要特点进行综述。

1 屯堡文化研究成果的数量增加

通过对屯堡文化研究成果进行统计(见表1)可见,1983--1989年的研究成果仅有著作4本,论文9篇。而2006年一年的研究成果就有著作2本、论文46篇。90年代屯堡文化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94、95年间,每年的研究成果达到了20~30件。本世纪以来,屯堡文化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001~2007年间就有研究成果245篇(本)。仅2006年至2007年的研究成果就达到105篇(本),相当于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上世纪末近20年研究成果的总和。其间尽管也有一些小的反复,但屯堡文化研究成果数量的增长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2 屯堡文化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集中于贵州屯堡文化研究成果展示的载体主要在贵州,几个刊物成为屯堡研究的主要阵地。(见表2)

屯堡文化主要的研究阵地是《贵州民族研究》。许多学理性文章,如翁家烈的《电堡文化研究》、桂晓刚的《试论贵州屯堡文化》、日本学者V田诚之的《贵州省西部民族关系的动态――关于“屯军后裔”的调查研究》和《对民族集团应该怎样研究――以贵州“屯堡人”为例》等16篇论文均在《贵州民族研究》上刊发。《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屯堡人研究的另一主要阵地。发表了袁本良的《安顺屯堡方言研究之我见》,范增如的《安顺屯堡史话》等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23篇论文。此外,《贵州文史丛刊》刊载了吴申玲的《特殊的文化孤岛――贵州屯堡文化的生成、特点及原因》19篇论文,《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发表了姜永兴的《保持明朝遗风的汉人―安顺屯堡人》、孙兆霞的《试析文化建构性与乡村旅游开发需求指向的关系――以黔中屯堡为例》等15篇论文,均成为屯堡文化研究的主要载体。《贵州社会科等》发表了5篇屯堡文化研究的文章,也逐渐成为屯堡文化研究成果展示的平台。

3 屯堡文化研究成果质量提高

由于不断的积累,屯堡文化研究成果的质量越来越高,研究成果不断为学界认可。比如孙兆霞等著的《屯堡乡民社会》得到了陆学艺先生的高度评价,认为该书“针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乡土社会这一观念,提出了乡民社会的概念,是对我们社会学的丰富与贡献”,钱理群先生也对该书提出的“自组织机制”、“农村公共空间”等概念及其对乡村建设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董健先生则对朱伟华等著的《建构与生存――贵州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中对“屯堡人‘在野’状态的‘在朝’心态,‘边缘’处境中的‘中心’意识,以及弱势群体对强势文化的依附与自我重构”的判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张原的《在文明与乡野之间――贵州屯堡礼俗生活与历史感的人类学考察》则运用“礼仪”这一概念,对黔中屯堡礼俗生活与历史感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进而思考理解“礼仪”与“文明”对于整个社会科学的启示。万明《日月代徽州汪公入黔考――兼论贵州屯堡移民社会的建构》论述了国家观念与族群建构、民间信仰与社会整合的关系;这些作品及一些相关的屯堡文化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起点,较为前沿的理论支撑,从社会组织、文化意义、宗教与社会等方面对屯堡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分析,堪称屯堡文化研究在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翘楚之作,得到了学界广泛的好评。近年来,屯堡文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史研究》、《断江学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并有多篇入选人大复印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屯堡文化研究水准的提升。

4 本土学者与外来学者联合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

屯堡文化的主要研究阵容以贵州学者或贵州籍学者为主。通过对研究性文章和书籍数量的统计,我们看到,贵州学者或贵州籍学者占了屯堡文化研究者的大多数,其中贵阳学者14人,安顺学者10人,其余地区学者仅6人,研究阵容主要以贵阳和安顺学者为主。鉴于屯堡文化主要集中于贵州,我们可以把贵州学者或贵州籍学者称为本土学者,而把之外的学者称之为外地学者或外来学者。

尽管屯堡文化研究的阵容以本土学者为主,本土学者与外来学者的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但近年来本土学者与外来学者的联合研究却日趋深入。贵州本土学者由于身处屯堡区所在地,对屯堡区的历史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文化事象及相关资料的了解更为深入。外来学者一般在理论、方法等方面有着更为宽阔的视野。尽管如此,近年来本土学者与外来学者联合研究的趋势却日益加强。九十年代初期,自地方学者沈福馨与台湾学者王秋桂、黄才贵、省外学者徐杰舜等人的联合研究开始,屯堡文化研究与外界的联合研究越来越多。比如安顺学院屯堡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社科院社会会所王春光、陈昕、潘杰等人开展了合作研究;贵州民族学院吴晓萍教授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欧廷木教授、黄才贵与日本V田诚之教授开展了合作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引入了新的研究理论与视角,与国内外前沿理论的对接越来越多,促使了屯堡文化研究的质量提升,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人员及研究团队。另外,外来研究者介入屯堡文化研究的情况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国内外学者的介入,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万明教授、厦门大学的彭兆荣教授等专家学者的介入。另一方面是外省市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介入,将屯堡文化作为其硕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如北京大学博士后李立、中央民族大学的张原博士、中山大学的牛加明博士等等。外来研究者的介入为屯堡文化研究注入了学院气息及学术活力,整合了各种研究资源, 促进了屯堡研究优势的互补,提升了屯堡文化研究的水准。

5 屯堡文化研究视角与方式不断拓展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屯堡文化的许多方面面临着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屯堡文化的研究视角从外显事象开始转入外显事象所内蕴的内在机制等方面;研究内容更为集中于屯堡文化对贵州文化以及黔中文化的影响、屯堡文化在现实社会发展中作用、地位与保护等方面。从研究屯堡到以屯堡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社会形态以及变迁。研究主体逐步从个体研究进入团队研究;研究方法开始使用诸如文化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统计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术理论的综合学科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屯堡文化研究逐步向宏观和微观过渡。宏观主要指向更高学术视野下的屯堡社会总体性研究;微观指向研究细化到村落组织、个人生命史等具体研究对象,这使得屯堡研究不断走向纵深、走向立体。屯堡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也日益凸显,例如对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屯堡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屯堡文化传承与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

二、屯堡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屯堡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屯堡文化研究的对象和视点,其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研究对象为屯堡文化的外显文化事项及历史源流。以地戏研究为主,其研究成果占整个屯堡研究成果的一半以上;另外,对“屯堡人”的历史形成、民俗、民族归宿等问题的探讨也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个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这一时期由于外部学者的介入,学理化的特点增强,制度文化、族群研究、文化传承原因等作为研究对象,进入到较为深入的研究层面。第三个阶段为本世纪初到现在。这一时期的研究对象有了较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更深的学理化倾向。一方面屯堡文化中与现实需求相联系的内涵成为研究对象。比如,新农村建设中所需要的屯堡文化中内蕴的内生性资源,包括自组织机制、村落公共空间、文化的传承与建构机制、宗族与社区、国家与乡村的关系等等。另一方面,屯堡文化的应用研究受到学界的重视,如屯堡文化的旅游开发等。

屯堡文化研究方法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研究对象较为集中和单一,仅包括地戏、民俗、屯堡人来源等独立的文化事象。研究方法主要是经验性、感性描述的方法,比较单一地利用历史学、民族学、文学、美学等传统方法对屯堡文化进行研究。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屯堡文化的研究开始趋于宏观。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也被引入了屯堡研究,而且开始出现多种方法的交叉利用和综合利用的特点。第三阶段(本世纪初到现在):屯堡文化的研究分别向以系统性研究为代表的宏观领域和个案研究为代表的微观领域不断拓展。一些部级、省级课题的成功申报,使屯堡文化研究由个人开始向团队转化。一些新的社会理论,如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统计学、社会性别学、教育学理论与方法被大量引入屯堡研究之中,并出现了多学科、多方法大量交叉和综合利用的情况。

2 屯堡文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1)关于屯堡文化或屯堡人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学理性、概括性很强,为学界普遍认可的关于“屯堡文化”和“屯堡人”的定义。这是屯堡研究的一个难点。目前对“屯堡文化”或者“屯堡人”定义多是描述性的。如有研究者认为“屯堡人”是“清代裁废明代卫所屯田制后对今在贵州省平坝、安顺、镇宁、普定、长顺等县市内明屯军后裔的专称。屯堡人口现约30余万。他们的大多数一直聚居在屯堡社区内,并基本上较为完整地保持着明代江南汉族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屯堡人”概念有三重涵义,“即可大体上视为历史概念、地域概念和文化概念的集合。”安顺屯堡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来源于江淮的汉民族文化同安顺的自然环境相互整合形成的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地域文化”。

(2)关于屯堡人的来源

关于屯堡人的来源,有研究者认为“安顺屯堡人主体主要是明初随军而来的北方民族。”相反的意见则认为“屯堡人的主要来源是明初的江南一带向贵州移民的后裔,而非北方民族。”后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的认可。有研究者进一步认为“屯堡人的主体是明初江南一带的移民,但是还包括了诸多以各种方式进入屯堡区域的后移民。”

(3)关于屯堡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多数研究者认为屯堡文化是600年前江南文化的完整的展示,地戏是“戏剧的活化石”,屯堡文化保持600年不变。不同的观点认为“已有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屯堡文化是‘孤岛文化’,地戏是‘活化石’,这种现象是由于异地风俗移植到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历史事象以‘遗存物’方式保存下来而形成的观点是不准确的,认为在屯堡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文化增容和文化重组。”也有学者认为“屯堡文化不是中原和江南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时空建构的结果。”

(4)关于屯堡文化的传承原因

屯堡文化为什么能在安顺一带保留至今是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分歧也较大。就目前来说,大体有如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其一,聚落优势说:认为重兵云集是屯堡文化得以长期传承的内部条件。土司势力弱小,使屯堡社区相对来说未出现剧烈的根本性变化和深刻动荡则是屯堡文化得以长期传承的内部条件。仅普定一卫,就有78屯9堡之说,若再加上邻近的平坝、安庄(今镇宁县)两卫,其屯堡设置的密集程度显然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由此形成了屯堡遍布的聚落优势。

其二,文化心态说:认为,“屯堡先民的主体,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一向被视为“蛮夷之地”的贵州,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他们严守着所谓的“夷夏之别”,严格注意区分自己的族属身份。这样,有意张扬和保持自身的文化优势,形成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了屯堡人之间有的凝聚力,容易形成一个相对特殊的屯堡人族群,从而促进了屯堡文化的传承。”

其三,封闭说:认为“屯堡人长期封闭自身,受外部影响较小,文化传承较为单一。屯堡文化是文化封闭性的典型表现形态。”屯堡人强调族群内通婚的“通婚圈”也成为屯堡人封闭性的一个佐证。对封闭说略加改造的观点认为屯堡人处于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系统。“以征服者姿态出现的屯堡人,既不愿(也难以)融入当地民族之中,也得不到后来汉族移民的认可而难以融入其主流地位,在他们身上同时体现了自尊和自卑的复杂心态,从而对外有限封闭、对内开放,形成了一个有着共同文化、心理特征和文化网络的凝聚力极强的屯堡族群。”

其四,自我平衡机制说:认为“屯堡文化是一个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建构来实现自我平衡的亚稳定结构。这种文化依靠吸纳――同化机制、选择――排异机制、记忆――传习机制、抗变――复制机制保持屯堡文化的稳定与传承。”

当然,也有一些人从另外的视角来解释屯堡文化传承的原因。如有学者从军屯制度及其解体时间、从家庭、宗族、族群与国家的关系等层面进行解释,也有学者从明代滇、黔移民特点进行解释。也有人持综合论观点,认为屯堡文化传承是多方面作用结果。笔者认为屯堡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建 构”综合作用的产物。

3 屯堡文化的实践性研究

近年来,关于屯堡人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如何适应社会变迁以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族群、屯堡文化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与族群建构能力的发挥、屯堡旅游开发与保护等实践性研究逐渐成为屯堡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有不少研究者致力于推动屯堡文化的运用和延展。比如,有研究成果提出“屯堡旅游开发同时也是一个文化重塑的过程”。有研究者针对时下日益突显的三农问题,以及因乡村社会坍塌而引出的现代乡村重建问题等,指出可以从屯堡文化中寻找路径,挖掘和寻求现代乡村重建的内源性资源,以实现传统乡土社会向现代乡民社会的现代性转换。

三、屯堡文化研究的思考与对策

总的来说,近年来的屯堡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理论热点和难点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实践性研究的新领域也逐步拓展。但是,综观屯堡文化研究的概况,我们认为,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以促进屯堡文化及其研究获得更大发展。

1 加强屯堡文化研究的系统性

目前,屯堡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屯堡文化的历史形成、流变情况、主要特征、传承机制以及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屯堡文化内蕴的能量等问题。而研究者却各自为战,关注点不尽相同,合作研究较少。这就导致了研究成果就显得比较零散、杂乱,未能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与构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屯堡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屯堡研究的系统发展,我们就需要加强屯堡文化研究的系统性,建立一个科学的研究规划,使理论研究与运用研究、本土学者与外地学者的研究、外在文化事象与文化内涵、屯堡文化的来源与流变等多方面研究得以形成一个有机结合和运行良好的系统构架,从而使屯堡文化的研究循序渐进,逐层推进,走向深入。

2 加强屯堡文化研究的广延性

屯堡文化研究的成果颇丰,但也存在研究视点过于集中,论题过多重复的问题。尤其是对文化事象的反复描述和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比较突出。比如,在400篇(本)的研究成果中,关于地戏方面的研究成果近100篇(本),其中有一半以上是重复性、描述性的表浅层次的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和真知灼见。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的视野不宽,方法相对单一;同时也与屯堡文化的核心研究者主要是贵州学者,外界学者的介入相对较少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屯堡文化研究应该不断加强与外界的联合、拓宽研究的视野、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增加屯堡文化研究的广延性。

3 突出屯堡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突显得还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前屯堡文化研究多为静态研究,不涉及当今社会变迁,不能将屯堡文化与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例如,屯堡文化与农村和谐社区的建构、屯堡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屯堡文化与如何应对现代化的冲击等问题并未受到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有的研究虽涉及现实社会需求,但其研究成果缺乏现实基础和可操作性,因而在现实社会中缺乏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认为,需要将屯堡文化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强化屯堡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探讨屯堡文化的传承机制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与功能,将屯堡文化的特殊性进行理论的提升,探究屯堡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普泛意义。

4 搭建屯堡文化研究研究与展示平台

屯堡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屯堡文化;文化生态旅游;九溪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87-02

一、问题的提出

1980年加拿大学者Moulin,C提出“生态性旅游”的概念,1983年墨西哥生态学家Ceballos-Lascurain,H提出“生态旅游”这个术语,并于1987年对其正式定义[1]。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 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 现在和过去) 的旅游[2]。国外对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从地居民参与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作用[3]、生态文化旅游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4]、利益引导居民保护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研究[5][6]。

国内学者则从生态文化旅游对当地居民的影响[7]、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利用存在的困难及解决途径[8][9]、生态文化的保护对策以及可持续发展[10][11]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和研究。

当前,旅游市场正在从自然观光向文化、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各地把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方向。国发〔2012〕2号文件对贵州的五大定位之一是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为落实国发2号文件,深入贯彻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黔党发〔2012〕15号文件提出将安顺建成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因此,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安顺屯堡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开发进行深入研究是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黔党发〔2012〕15号文件的实践行动,促进区域生态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走出一条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生态文明,推进后发赶超的新路径。

二、九溪村屯堡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一)屯堡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安顺屯堡文化旅游是以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主要由屯堡屯耕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屯堡文化现象(文化生态环境)两大部分构成。屯耕环境是指与安顺屯堡文化现象相关联的屯堡社区居民生活和活动的自然生态环境。屯堡文化现象是指迄今在贵州省安顺市境内至今在妇女服饰上仍保存明代妆束的“屯堡人”集中居住的屯堡社区的一种生活方式。包括各种外显的屯堡文化事象(例如妇女服饰、屯堡建筑、地戏等)和一种内在的屯堡人文精神,由此构成了安顺屯堡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二)九溪村基本情况

九溪地处型江河上游,距安顺城东27公里,隶属西秀区大西桥镇。位居屯堡社区的中心地带,东接高寨(属于平坝县),西连竹林、本寨、云山屯、雷屯,南邻下九溪,北与石坝、马场相连。九溪河从村寨旁边流过,河面宽80米左右,水深2~5米,河水常年流动,河面比较平缓。村东面有历史上称为“安顺合郡八景”之一的老青山,老青山原名青龙山,山间原建有寺庙普德寺(现只有遗址)。九溪村历史上是现在仍然是屯堡社区中最大的屯堡村寨,有“屯堡第一村寨”之称,历史上有“九溪是座城,只比安平(现平坝县城)少3人”之说。现全村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户数1000余户,4000余人,是一个具有集镇化特征的村寨。是屯堡文化底蕴深、屯堡文化事象和屯堡民俗活动保存最多的屯堡村寨之一,因而也是屯堡社区生活方式特点最为典型的村寨,堪称屯堡文化活的博物馆。

三、九溪在屯堡文化生态旅游区中地位

九溪在屯堡文化生态旅游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九溪历来均是屯堡社区中最大的屯堡村寨,有“屯堡第一村寨”之称;二是具有深厚的屯堡文化底蕴、屯堡文化事象和屯堡民俗活动;三是在屯堡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地理区位相对优越,且旅游环境容量也较大。正因为如此,九溪村才被《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为民族村寨旅游的A级景点,九溪村丰富的文化生态起了国内一些研究屯堡文化的关注。国家旅游局前规划财务司司长魏小安在谈到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开发时说:“九溪村最有说头,最有做头。”因此,九溪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对安顺屯堡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九溪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构想

(一)九溪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战略

从长远来看,九溪村可以以其深厚的屯堡文化底蕴为以基础,以旅游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为主导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旅游城镇。一是以九溪河为基础,沿河两岸以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形成相应的建筑群落,再现或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打造六百年前屯堡先民将祖源地的建筑文化带到贵州的历史,形成一个江南水乡在贵州喀斯特山地上的成功移殖(也可算是圆了屯堡先民的一个梦)。二是以打造喀斯特山地上的江南水乡、建设新型的旅游城镇为目标,创造一种西部乡村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新模式。三是随着新型的旅游城镇建设的发展,可邀请和促动屯堡人祖源地的城镇居民到九溪村长住,购房、置业,实现一种新型的“旅游移民”。四是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完成九溪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重新建构。五是以屯堡文化为特色,以新型的旅游社区文化的建构为社区发展的基础,以建设新型的旅游城镇为目标,构建新型的乡村社区发展模式。

(二)九溪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并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分布实施,稳步前进。关照未来,适度超前。围绕九溪乡村田园、乡村建筑、乡村农耕文化和乡村民俗文化的特色,体现景观个性的不断提升。以生态环境为本底,将农村、农家和农俗融为一体,彰显乡村特色,弘扬农耕文化,使之成为与安顺旅游区相配套的屯堡乡村专项旅游产品,成为安顺具有特色的山水田园生态观光与屯堡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历史上的九溪林木葱郁、古木参天,由于历史的原因,森林植被已遭到巨大破坏,是九溪开展旅游的一大缺憾。无论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还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均应下大力气恢复和重建九溪的森林植被。可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和型江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政策,大力开展全民性的植树造林活动,并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聘请有关林业林学专家进行相关的林相策划,针对不同的地形地理环境状况和不同旅游项目的需要,设计种植不同的树种(包括花卉和药材),将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的治理重建与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九溪村是一个具有六百年以上历史的村寨,基本上还保持着屯堡村寨建筑的风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具有城镇化特征的民居代替了传统的民居。并且这一趋势正在继续扩大。从发展的角度,这是一件好事,表明了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从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角度,这些建筑却破坏了村寨建筑的整体风格,对九溪的旅游开发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虽然,从短期来看,要想制止村民修建或改建类似瓷砖房之类的民居住房并不现实,但也应通过宣传说服工作,让村民明白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和长期获利的角度,保持九溪村的整体屯堡建筑风格对九溪发展和村民受益的意义,使村民能自觉地保护和维护村寨的整体建筑风格;或通过村规民约的方式,有效地保护村寨的建筑风格。

(三)九溪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屯堡乡村文化旅游必须沿着与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生态因素、环境因素是屯堡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根基。屯堡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是世代伴随屯堡人生活,充满生气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正是这一传统哲学思想在旅游业发展方向上的体现。

九溪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战略定位已决定了九溪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九溪的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应是一个包括乡村社区生活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深度的屯堡文化体验、研究、寻亲度假旅游等等在内的包容性极大极强的综合性产品体系。

1、屯堡先祖祠堂:屯堡人有清明上大众(宗)坟的传统习惯,即一族一姓在同一天聚在一起给祖宗上坟,祭祀共同的先祖。(例如顾氏家族给顾成上坟,多时竟达数百人)。可在顾成墓附近选一址,建一屯堡先祖祠堂和一屯堡先祖坟莹,供奉屯堡先祖牌位(屯堡村民也可将自己历代祖先的牌位供奉于内),供屯堡村民清明祭祀。此举的目的有三:一是以此作为一种终极召唤,有利于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二是作为一个景点可供游客参观;三是还可以吸引部分屯堡人祖源地的游客清明前来参与祭祀。

2、屯堡民俗文化展演。九溪的屯堡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屯堡文化事象极为齐全。不仅可以向游客展示,还可以进行一些有组织的表演。表演活动方式可与天龙略有不同,特别是晚间表演活动,既可以是有组织的表演,也可以邀请游客参加村民自己的社区文化组织(例如地戏队、花灯队、秧歌队等)的正常活动(包括排练活动)的方式,展示九溪村民的民间组织及其活动所构成的一种屯堡社区生活方式。以九溪深厚的屯堡文化为背景,建“屯堡民俗文化博物馆”,向游客集中展示独特的安顺屯堡文化现象。

3、节庆节事活动。屯堡人的节庆节事活动繁多,保留着江南民俗文化的遗风。即使没有旅游开发,屯堡人仍然要举行这些活动,特别是九溪村举行这些活动已成惯例,且在所有的屯堡村寨中一直享有盛誉。通过对这些活动的组织,不仅能吸引外来游客,而且还能吸引其它屯堡社区居民和在外地工作的屯堡人前来参与和观看,使其既是一种特殊的游客,同时对外地游客又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景观,构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这些活动是屯堡人自身的活动,虽能形成旅游产品,但不要刻意去追求表演效果(与屯堡民俗文化表演不同。),应注重其本真和自然。此外,这些活动的举行,还有利于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屯堡社区凝聚力的增强。

4、休闲度假生态产品。针对常访长居的乡村生活体验和文化体验的游客,可在村内临河选一段民居,改造成住宿接待街,可名为“屯堡亲友一条街”,最终形成类似阳朔西街的一条街,供国外游客或祖源地游客长住。

5、生活化文化生态产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景点的不仅只有旅游产品吸引游客,而越来越多的能满足游客生活的要素起到决定性因素。因此,在九溪引进生活旅游的全新概念,创立“生活旅游”、“优游生活”的概念,打造吸引人不断回顾的休闲度假地。交融互动的开发模式:居住―山水营地、山村小巷。闲适的居民在这里居住和劳作,进行着创造性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本身就是吸引众多游客的魅力之源。行动―思考产生创造性力量。聚集人们智慧创造更好的未来,游客、原住民和研究机构一起参与景区建设。游玩―享受山水生活。生活延伸到村街小巷、延伸到人与人相遇,延伸到自然和游玩。交流―观光、科考、购物和会议等聚集人气,促进人之间的交流,得到身心的休养,度过健康而充实的每一天。

参考文献:

[1]钟永德,李晶博等.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新进展[J].旅游论坛,2008(1):130-137.

[2]Ceballos-lascurain 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 1987,(2)B13- 14.

[3]Elizabeth Boo.The Ecotourism Boom: 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M] .Technical Paper Series, Washington DC: WWF, 1992.

[4]BOO E.Ecotourism:The Pot ent ials and Pitfalls[C].WWF,1900.

[5]黄金火,杨新军,马晓龙.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问题及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 24(2)B228- 232.

[6]邓冰,吴必虎.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6,21(4)B84-88.

[7]张小周.生态旅游协作与管治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4.

[8]郭永英.西南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与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5):108-113.

[9]王洪成.浅析我国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30-31.

[10]亚吉.呼伦贝尔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1(3):16-17.

屯堡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贵州旅游业的深入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一)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贵州省对屯堡文化旅游区的开发,涉及到贵州省西南安顺地区一个方圆200多里的大明王朝古代汉族群体,被誉为“明代军屯文化活体博物馆”的――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区。贵州省在明朝建省前后,朱元璋把当时京城南京和安徽省凤阳地区一带军民调往现在的贵州安顺地区开辟了200里的军屯、民屯和商屯,至今保存尚好的屯堡村寨有天龙屯堡、九溪和云峰八寨等十几个,从金融角度分析具有旅游资源形态。对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有助于我省的新农村建设和我国大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我省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农村金融风险控制,意义非常重大。

(二)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创新的可能性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服务业是国内顶级、国内唯一性和国际一流的旅游资源。贵州屯堡文化游目前暂时是短线旅游商品,可以采用黄果树瀑布游加长到达屯堡文化旅游带的营销模式,迅速形成短线快速启动,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未来可以进行短线旅游产品和黄果树瀑布游等长线产品旅游运作相互结合的旅游支撑结构,这对贵州省的产业转型和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意义重大,实在是可喜可贺。因为贵州西线旅游市场发展较早,贵州屯堡旅游的游客量有一定保障,仅2010年第一季度黄果树的游客量就有15万多人次,黄果树瀑布2010年将有约0.6亿元到1亿元人民币的门票收入。考虑到产品的互补性,贵州屯堡旅游区的市场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贵州屯堡文化资源,特别是高品位一流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很高的难度,需要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升华提炼项目开发理念,通过产品策划、游憩方式设计来打造市场核心吸引力。只有开展金融服务业创新,将游憩方式、游线结构、收入模式、营销方案、政府政策与管理、企业运作商业模式等相互衔接配合,落实到实际的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融资博弈与经营信贷博弈之中,才能达到顺利开发的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工作,要求高水准的专家团队、旅游运营经验及建筑景观艺术设计高手的通力协助。贵州屯堡文化旅游资源是极具吸引力的高品质旅游吸引物,因此,具备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和条件,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值得金融机构大力扶植和大力开发。

二、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政策选择

为了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在西南民族地区的腹地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中加强投融资博弈的因子,促进贵州省金融效率的提升,建议试行如下的金融服务政策和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议设立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Venture Capital)

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产业风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申请文物保护单位资助的资金,例如,申请乡村旅游的资金,申请旅游小城镇的建设资金,申请旅游国债等等。贵州省和安顺市应运用好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的示范带动功能,加强对旅游地产投资的宏观调控,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吸引多种民间资金投入,建设好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

(二)贵州省旅游业金融服务业集中投入贵州三大旅游品牌的建设

贵州省近年来旅游地产主要突出了三大品牌:第一品牌是夏季贵阳避暑,广告用语是爽爽的贵阳。第二品牌是冬季贵州的温泉旅游。第三大品牌更加突出了贵州独一性的特色:贵州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之都。贵州省要加大对三大旅游品牌的地产开发,利用金融制度的完善及管理,严格控制贵州三大旅游品牌外的大项目的旅游地产投资。

(三)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业是绿色产业,银行对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信贷符合低碳金融的要求。银行等金融主体对旅游地产投资和融资应循序渐进,合理投放,贷前审慎,贷后监控,强化绿化面积和造林固碳的要求,确保旅游贷款的安全和质量,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增加碳信用,利用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套利避险。

(四)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贵州各乡镇基层政府的金融等信息沟通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金融博弈的风险管理需要加强与地方乡镇政府的联系与沟通,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加强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市场分析,指导投资决策。为了保证投资安全,保证贷款资金的如期收回,金融机构应注重加强市场分析,用以指导投资人的决策,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各级银行要切实落实贷款抵押担保手续,并密切关注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经营状况,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资金回收。二是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对在建旅游工程不得随意追加投资。最后,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项目,银行要认真分析贵州旅游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取得政府部门积极协助银行等金融主体对屯堡文化旅游贷款项目的管理。在内控上,要制订具体的回收、盘活或处置方案,适时跟踪,注意监控,逐步压缩不良贷款存量。

(五) 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

加快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的进程,提高银行与其他投融资主体的资产的流动性,这是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若能在近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旅游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使银行等投融资的金融主体多年来沉淀在贵州旅游业的庞大资金得以盘活,从而缓解投资风险和融资风险,并促进贵州旅游资产的良性发展。打造高品位一流的“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需要金融业制度创新,确保银行等金融主体的金融利润和金融增值的实现。成功地把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金融博弈和金融风险管理打造成贵州金融服务博弈的典型案例和金融博弈的经典传奇。

〔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1061003)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 基于实物期权的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研究〕

屯堡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 协同学 智慧旅游 贵州安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旅游供应链研究回顾

20世纪80年代,专家学者在借鉴制造业供应链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供应链概念,并对旅游供应链展开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王雅琼(2008)、刘浩(2011)对旅游供应链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二是罗梅(Romero &Tejada)提出旅游供应链的三种演变结构形式;三是李万立(2005)、毛接炳(2007)从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对“委托D”关系进行研究;四是腾达(2011)、杨树(2007)从上下(前后)关联角度研究旅游供应链,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探讨关联度 。

旅游供应链研究虽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与传统制造行业供应链相比,旅游供应链领域的研究远未成熟。

安顺文化旅游产品

安顺文化旅游产品以文化观光为主体,文化体验、探秘、休闲度假的产品却少之又少。

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如下六种类型。一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村寨。如将天龙屯堡、云山屯本寨、石头寨等建筑特色、民俗文化、服饰文化进行包装渲染以供游客游览。二是文物古迹观光旅游。现已开发安顺府文庙安顺武庙、王若飞故居、天台山伍龙寺、云山屯古文化观光旅游产品。三是现代人造文化产品。黄果树奇石馆、兴伟奇石馆奇石文化旅游产品、灞陵河特大桥观光旅游产品。四是古生物文化观光旅游产品。以关岭古生物地质公园为主体的古生物化石观光旅游产品。五是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六是民族旅游工艺品。目前安顺已经拥有像布依族蜡染、苗族刺绣、布依族刺绣、屯堡人的面俱雕刻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

安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优势

在文化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关键要素是文化旅游产品。鉴于安顺旅游产品及市场现状,在提高自然旅游观光吸引力的同时,要加快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改变单一的自然观光旅游产品现状,构建适于安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企业集团,提升安顺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安顺可把屯堡文化作为首选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一是屯堡文化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垄断性,能够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精品、绝品。二是具有政策优势,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2012年《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安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15号)明确指出将安顺市作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加以建设。三是具有良好的开发环境和条件,拥有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还拥有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客源市场,为屯堡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环境和背景条件。四是有“黄果树”旅游品牌的光环效应。“黄果树”旅游品牌的光环效应,使屯堡文化旅游区的旅游开发一开始就能处于极为有利的市场环境和背景之下,可以降低市场开发的成本。五是通往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区的道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可进入性和通达性相对较好。六是已有前期的开发基础。自2001年以来,天龙屯堡、云山屯本寨进行公司化旅游开发,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屯堡地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受到游客的欢迎。

将屯堡的人文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打造醉心屯堡文化的大众深度体验之旅、执着屯堡现象的学者研究之旅、探追屯堡先祖的氏家寻宗之旅,以及屯堡节庆、民俗、古建筑、生态观光、乡村避暑度假等生态文化产品,凸显“大明田园,山里江南”的主题形象。同时,发展屯堡文化旅游一方面要借力安顺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知名度高的黄果树、龙宫等景区合作共同发展;而另一方面从自身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批有规模、有看点、有文化内涵的屯堡文化旅游特色景区,提高屯堡文化在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区域文化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思路

旅游供应链包含直接为游客提品和服务的企业与中介,它们都直接面对游客提供服务,构成了旅游供应链的核心组成实体。旅游产业链中各个体、企业、组织只有互惠互生、协调合作,才能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旅游者的客观需要。针对安顺文化旅游产业供应链现状,提出构建安顺文化旅游产业供应链机制的系列措施和方法。

优化政府规制,完善产业政策。旅游产业是典型的规制性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应起主导作用,成熟以后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现阶段安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统筹管理,全市的旅游要一盘棋,统筹起来,在旅游市场的竞争格局中,文化旅游产业始终没有摆脱以价格为核心的经营性竞争的范畴。在安顺旅游发展委员会的领导下,参考其它省市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为安顺旅游业的发展定立规矩,提供系统的规则。

一是清理安顺现有的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其它地方性法规(包括一些部门和行业间的规定),凡是对安顺旅游业发展形成阻碍的,要提出修改建议。二是制定安顺全民旅游教育计划,(包括市民旅游行为礼仪规范等相关规定),利用所有的教育资源和媒体资源,有计划地进行全民旅游教育活动。三是制定安顺旅游业长期发展政策,包括与长期发展政策相配套的阶段性政策和辅政策,这是安顺旅游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重要的战略基础。

重构安顺旅游空间结构。自安顺旅游开发以来,均重视以黄果树、龙宫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好理念,未认真思考推动安顺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空间战略布局,导致安顺旅游在产品、线路、游程诸多方面产生结构性缺陷。重新建构安顺旅游空间结构有利于调整旅游产品,促进产品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和集中,满足旅游市场的客观需求,使旅游产品供给协同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产业供应链。安顺旅游的空间布局可以分为“一中心,三区”。

构建以安顺城(“西秀区和开发区”两城区)为中心的旅游集散中心。在城区的旅游产业布局中,城市聚集了众多规模不等、层次不一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功能区、旅游交通运输、旅游娱乐业以及众多的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撑的旅游相关产业等。市内集聚的众多旅游设施,可为旅游者提供全套的旅游服务,使旅游者可以进行多种旅游活动,实现旅游需求的最大满足。

构建三大旅游区域。即大黄果树旅游区,包括现在黄果树、龙宫、花江大峡谷、关岭古生物地质公园等景区;屯堡文化旅游区,屯堡文化旅游区是安顺旅游近期必须着力打造和推出的一个重点项目,是改变安顺旅游产品结构的重大举措。

构建屯堡文化旅游的“三个一”空间战略布局。从屯堡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角度,可以把屯堡文化旅游的空间布局概括为“3个一”,即“一城、一线、一片”。

一城:即安顺城。安顺城的修建肇始于明初对西南的用兵(征南)和明王朝拓疆政策(“镇南”)的政治军事需要,与屯堡文化息息相关。这是由安顺“滇之喉,黔之腹”的地理区位重要性决定的。一线: 即以天龙、九溪、云山屯、本寨为核心的一线。一线是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区近中期开发的重点,也是实现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区旅游概念开发的重点。一片:以西秀区的双堡镇、旧州镇、东屯乡、扬武乡为中心,包括宁谷镇、蔡官村的一部分区域。

协同创新发展,构建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供应链是开放型系统,企业、政府、游客之间相互关联就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得以体现,游客量及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旅游行业企业经营、政府管理等方面的变化,打破原有的供求平衡,供应链时而会从静态跃迁到一种有序耗散结构状态。鉴此,本文引入物理学的协同学理论(Synergetics)对旅游产业供应链进行相关研究。

在安顺市以及各景区点空间范围上,提供的文化旅游产品数量及类型结构均能满足市场需要,形成有机的产业供应链。供应链中行业主导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还应高度关注供应链系统中所在行业的发展,自觉承担管理、引导整个供应链建构的责任,推进供应链的合理结构与协同发展。

构建合理有机的文化产业供应链,需高度关注文化旅游产业供应链中相关群体的利益,供应链旅游相关者主要涉及各企业、当地政府和居民,三个群体中的各利益主体围绕旅游收入分配进行博奕,利益关系是带动三个群体之间关系转换的核心问题,也是文化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与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旅游经营企业、政府和当地居民三个群体形成利益共同体。

因此,在供应链构建体系中,应注重旅游经营企业、政府、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利益协调博奕。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充分考虑各利益方的权利与义务,当他们在利益需求方面的博弈中达到一个平衡点时,各方均认可这一利益分配比例,各自的利益就会得到保障,各方就会积极支持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及供应链体系的建构。

发展智慧旅游,促进供应链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游客外出旅游组织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由原先的团队为主转变成散客自助为主,2014年以来散客旅游者占到96.0%以上。旅游产品不同于一般工业化和标准化的产品,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前,会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旅游目的地产品相关情况,旅游地相关旅游产品的信息的和展示严重影响旅游者的购买决策。智慧旅游可以通过其网上信息平台时时更新相关内容、了解市场需求状况,可为旅游者选择、购买产品提供咨询服务。智慧旅游平台建设紧密地连接了旅游企业、管理部门、旅游者、居民四个主体,在他们之间进行有效网络互动,创新传统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智慧旅游平台体系建设可以改变安顺旅游分散经营、无服务质量标准、管理不到位现状。通过智慧旅游平台体系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准确收集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信息,对旅游行业的意见、建议,便于管理部门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起到积极作用,及时认清旅游发展中的短板与缺陷,为旅游供应链体系构建提供桥梁作用。

文化旅游与安顺旅游融合发展。安顺文化旅游发展必须借助黄果树的著名品牌来发展壮大,通过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等方面的整合与转化,将安顺市建设成为自然观光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将文化旅游资源与安顺其他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时要充分考虑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围绕文化旅游资源和安顺旅游资源的特征,在进行资源整合时要注意资源的互补,重点打造出互补型旅游产品,在同一空间布局上呈现不同质旅游资源,并将它们进行聚集形成集群化发展,产生整合效应。

培育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安顺现有文化旅游企业少,且规模较小,抗风险、市场竞争能力弱,文化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从数量和类型上均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缺乏引领行业发展的品牌性和大型的文化旅游企业,区域内的文化旅游企业实力弱小,品牌企业尚未形成,现代化、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水平低,对旅游业的带动、辐射效应较弱,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发挥,“散、小、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加快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的培育和成长,增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的抗衡和竞争能力,并以大型文化旅游企业为发展极,辐射带动相关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构建以文化旅游旅游产品为主体的产业链,促进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以满足旅游市场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客观需要。大型文化旅游企业在构建文化旅游产品供应路径与机制,协调不同文化旅游产品提供者(企业)协同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既是文化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基础,同时也是产业供应链构建的核心。安顺大型文化旅游企业打造可以借助现有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和在建的安顺多彩万象旅游城,整合相关的产业共建旅游产业供应链,以龙头企业带动引导产业链构建,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优化旅游行业协会,规范旅游行业发展。旅游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是行业专业管理重要载体。旅游行业协会通过协商建立行业服务质量标准,提高行业企业对服务质量的认同与认识,企业主动按照行业服务质量标准提品与服务,主动发挥行业企业理性作用,促进安顺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有效协调产业供应链体系中各相关者的关系,协调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安顺市旅游行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有效的自律性管理机制,应分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公约以及行业倡议,通过法律保护企业经营的合法权益,支持企业平等、自由竞争,运用法律约束企业的不规范行为。同时,要强化安顺市旅游行业协会的多方协调功能。行业协调是安顺市旅游行业协会的基本功能,包括会员单位之间的、各分会之间的内部协调,以及协会代表会员单位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协会之间及其他政府部门的外部协调。

(作者为安顺学院副教授;本文系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黔科合体R字[2012]2033)

【注释】

①王雅琼:“关于我国旅游供应链的思考”,《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第16~17页。

②刘浩:“旅游供应链可靠性评价与管理”,《商业时代》,2011年第9期,第135~136页。

③Zhang X,Song H,Huang G: "Touris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New Research Agenda", Tourism Management, 2009(3), pp345-358.

④毛接炳:“旅游服务供应链中协调问题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⑤李万立:“旅游供应链‘委托―’关系及风险规避研究”,《旅游科学》,2005年第4期,第22~27页。

⑥滕达:“旅游供应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6期,第94~95页。

⑦杨树:“旅游供应链竞争与协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屯堡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文化;新农村;建设阵地;作用;载体

十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已成为农村工作的重头戏。在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成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新目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正进入一个繁荣的时期,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也在各地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

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科宣中心”)是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乡镇党委、政府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发展新农村文化生活的前沿主阵地。因此,科宣中心是上传下达的承上启下机构,它对文化覆盖基层、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有如下几点作用:

一、 大力发展乡镇特色文化,继承和弘扬屯堡文化艺术

乡镇特色文化是在乡镇这个特定的社会区域内,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独特文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和创建新农村特色文化方面起示范、主导的作用。做好地方性民间文艺的挖掘和传承利用是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需要,是弘扬民间文化艺术的需要,更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如我镇的屯堡山歌,地戏、屯堡银饰工艺等,在民间传习已有600多年历史。大力发展和保护、利用好这些特色文化,对于继承和弘扬屯堡优秀文化,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和文化艺术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文化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大力开展免费开放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科宣中心载体作用

为适应农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笔者所在乡镇――贵州省安顺市七眼桥镇在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同时,建成了较高标准的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并把该中心作为农村基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基地,为本镇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一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和发展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为了解决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的问题,科宣中心的图书室备有政治、科技、文学、艺术等各类图书,并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网络,实现跨地区、跨时间、跨地理位置的资源共享。为本镇的农民朋友提供农村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科普知识。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先进的设施吸引了周边村镇文化、体育爱好者也来此进行春节篮球、山歌、地戏等联谊和比赛。每年组织规模赛事达十余次。

三是发展乡镇特色文化、重建农民精神家园。在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活动场所紧张的情况下,腾出一定空间为屯堡文化银饰、腰带、山歌、地戏、老年舞蹈队免费提供活动场所,保持和发扬该镇的优势和地方文化韵味。

三、 加强文化信息共享等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充分发挥科宣中心阵地作用

科宣中心能否发挥好本职作用,与中心工作人员的素质相关。优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是做好科宣中心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持科科宣中心中心具有活力的重要保证。

因此,一是给中心配备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专职人员,为科宣中心的管理提供人才保证,使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二是对中心的管理人员每年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

四、 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强群众的凝聚力

通过科宣中心不断的组织群众开展农村广场舞培训、春节篮球比赛、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等活动,增强群众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从而增强群众的凝聚力,为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

总之,综上所述,科宣中心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普及科技知识和进行科技文化教育、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职能,作为科宣中心中的一员,我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科宣中心的职能,更好的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思杰. 乡、村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2007(3).

屯堡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传统水利资源(景观)旅游开发现状

(一)传统水利资源界定

目前,中国水利建设都在强调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那么如何界定什么是传统水利,什么是现代水利。笔者对于传统水利资源的界定从水利现代化的概念入手。水利现代化是指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动态的、渐进的发展过程。传统水利是以建设各种水利工程为主要手段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水利则是注重水资源的优化、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水与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资源持续协调发展,水利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水利主要是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即从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来判断水利工程传统与现代的属性。水利工程主要的作用是防洪、灌溉和排水、水力发电、航道和港口以及水土保持,笔者认为中国水利水利工程都是基于以上功能建造的,只有先修建具有传统功能的水利工程,才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即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二)传统水利旅游开发面临的困境

古代,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与自然灾害搏斗的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身江河特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和完善了水利科学和技术,我们称之为传统水利。传统水利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由于传统水利功勋的光环效应影响,加之水利观念的陈旧和滞后,致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水利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导致了顾此失彼,三者之间互不协调,各行其道,甚至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各项投入逐年加大而总体成效增加不大的较不理想的局面。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可以发现传统水利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缺陷和不足:一是它没能顾及到水利对水资源的保护;二是它忽视了水利对气象因子及气象条件的影响;三是它还没有意识到水利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四是传统水利没有能够注重综合效益的利用,通常只关注水利工程的灌溉、排水和发电等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其社会综合功能的使用。

二、鲍家屯水利旅游开发模式

(一)模式要素分析

鲍家屯水碾房日前被最佳遗产保护协会接纳为“精英俱乐部”成员,这是此项目继去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作为遗产,鲍家屯传统水利开发模式应考虑遗产旅游资源的特殊性,按照联合国对于遗产的分类,水碾房属于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非物质遗产,因为水碾房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下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的生产与生活知识技能。其开发模式应采用博物馆模式和乡村旅游两种模式。作为传统的生产知识与技能类遗产虽然直接开发为旅游产品有些难度,但是可以将其生产知识与技能所属系统进行旅游开发是完全有可能的。例如新疆的坎儿井、四川的都江堰、三峡等都是作为独立的非遗旅游景区来进行开发的,但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相当的规模,而“小都江堰”规模相对较小,因此鲍家屯在旅游开发模式上主要选用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式开发模式是非物遗产与旅游结合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对于生产生活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适用。旅游者可以通过博物馆陈列的“有形化”的物品来了解这项非物遗产,了解水碾房需要专业知识,否则较难理解其中的智慧。通过导游人员专业的讲解、图文说明、以及视频录像资料等深入理解这项非物技艺。博物馆式的开发模式能满足观光游客的需要,是一种大众观光旅游开发模式。目前的鲍屯已经有了博物馆的雏形,在鲍屯一间看似破旧的房屋内,许多老照片、石磨等物品陈列其中,这间房屋主要是由生活在外的鲍屯人捐资修建的,以前是鲍屯人集会的主要地点,从建筑风格来看属于皖南园林建筑。笔者认为可将鲍屯打造成为安顺青少年古代水利工程教育基地,传承古代农业文明。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静态的保护方式是不能够将此古老的技术传承下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不断被使用,文明才能够延续。这间老房屋已经为博物馆模式提供了可行性。

(二)模式结构

博物馆模式具有的要素应包括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模型构建、不同历史阶段的资料搜集与总结、解说员与解说词。(见图)

古代水利工程模型的建造是最具有难度的也是最重要的,需要专家的支持,不同历史阶段演变的过程以及原因也从资料中搜集与概括出来,同时为解说词做准备,再选择解说员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与志愿者机构合作,也可以考虑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工作的展开,又可以为遗产地提供高质的解说服务。

(三)模式运行的配套

首先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在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中,博物馆模式不可能单独存在,贵州是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与博物馆模式相结合是贵州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选择。但是,目前在屯堡地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长期以来,贵州地区在生活方面与发达省份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这些问题都已呈现出来,原有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而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设施还应为游客提供舒适环境和体验经历[]。

其次是旅游开发的合作模式。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中讨论较多的问题,作为遗产资源的拥有者,本地居民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他们应该收到尊重,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想法应该得到重视。蒂莫西认为社区民众参与旅游开发的开发的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参与决策的制定以及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同样,旅游收益和本地教育以及公众意识培育活动有助于本地社区及其资源[]。参与制定决策意味着本地居民有机会就如何发展本地文化,尤其是遗产旅游表达他们的希望、意愿和担心。同时,他们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和专长为发展规划献计献策,从而在旅游组织与管理中拥有实际意义的发言权。从这样的层面上讲,“遗产管理者必须想法设法密切联系普通群众”,因为历史是普通民众创造和再创造的(皮尔森和沙利文,1995)。

最后是与屯堡资源的整合。笔者认为地戏是最有可能成为与水利工程协调发展旅游的资源。地戏代表屯堡人心目中的正统意识和理想人格,是屯堡村寨最为典型,最具标志性的民间习俗。地戏是屯堡社区内部的重要活动,也是屯堡村寨之间交流、认同的重要载体,跳地戏不仅是屯堡社区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屯堡传统文化的传承。鲍屯申请贵州省历史文化名村的成功,使鲍屯的文化资源资本化具有了合法性。鲍屯的水碾房、古建筑等传统文化资源是屯堡的一大特色。“屯田守军”完整的概括了屯堡最主要的两种文化,农业文明与军事文化。兴义的刘氏庄园主要展现的就是军事文化,并且具有一定的体验性,目前军事文化在屯堡地区还没有能够得到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与当地石头建筑可以很好的整合。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550025)

屯堡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地戏作为军傩的遗存,其中的尚武精神一直流淌在屯堡人的血液中。地戏表演中的武打动作可以看到中国武术的影子。屯堡人关于地戏有这一种古朴的意识,那就是通过表演让自己的武艺不被荒废。所以不断地进行地戏的表演,会强身健体,可以提高武术技能。在民国初年的《续修安顺府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述:“草创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在这样的“初元”意识之下,军傩流变为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地戏中武打动作也就不足为奇了,并且是其整体动作风格的要领,贯穿于始终。经田野调查、资料查询,发现其虽然有共同的特点和特征,但每个地戏表演队所跳的动作,套路动作不一致,并且相同的节目如同一堂戏,每个村、每个人的动作也并不一致。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收集到、观看到、学习到、访谈了解到的动作从身体完成的部位将其归纳在一起,提炼出基础元素,即舞蹈“动作元素”最基本的单一动态,也有将某一个舞姿称为元素的[1],对其进行分析比对,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特征。

一、动作分析

将人体以胯关节为基点,上部为上身,下部为下身;上身包括:头、颈、腰(包括:颈椎、胸椎、腰椎、尾椎{尾椎和胯关节保持动作的一致,当与上身动作有关系时,放入上身动作,进行分析;当与下身动作有关系时,放入下身动作,进行分析})、上肢。下身包括:胯、双腿、双脚。这样的分类是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找出特点,是从理性角度展开的分析,再将其归为各个系统,有利于掌握特征,便于从单纯的形式层面把握动作要素。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动作内在的律动、上身下身的协调关系、影响动作的文化、信仰、动作传递的信息,等等是很难通过单一的分析将其说明清楚的。我们将这一系列问题包括感性的理解均放在下部分(体态、动律特征)展开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当一个动作、造型展现在面前时,往往是由身体多部位协调完成的,在做具体分析时,我们选择主要表现力的部分,也是动作特点集中的部位,体现在运动中是线路最长、幅度最大、速度快慢明显的动作部位,然后是一般表现力部位的分析。

1、上身动作。首先,因为“尚武”精神的存在,傩舞以兵器作为道具比较常见,也是地戏表演中必须的。在表演中,上肢使用兵器的动作表现力最强。表演的历史人物用过什么样的兵器,他们就使用什么样的兵器,当然现在已经以使用木质兵器为主,有些部位上镶嵌有金属材质。而在过去,使用的都是真刀、真枪,是战场上用的。上肢的动作均是和道具(兵器)共同构成的,通过上肢的运动,带动道具的运动,运动的路线是由道具的用法所决定的。战场的“再现”,以双人对打形式出现,兵器以杀敌和防身之用为首,具有现实的功用,所以上肢的动作以:劈、砍、刺等动作为主,动作简捷有力,粗狂质朴具有实战的感觉。在运动路线上是:从上向下,左右前后直线运动,表明他的功用。近些年来,也有戏曲、武术方面的学者、地戏艺人等将道具使用的套路、单一动作做了些归纳,如刀就有:反刀、转刀、穿刀、接刀等;枪有:撩枪、挑枪、抡枪、刺枪等,这一系列的动作名称均和其用法紧密相连,多是以发力方式命名,从中能够体会到上肢运动的多样性。笔者在刘官乡肖家村做田野时了解到,他们那里枪的使用就有12种之多,将这些动作与王秋桂、沈福馨编着的贵州安顺地戏调查报告集中的部分资料图片结合思考,探索出了一些舞蹈创编中的动作。

造型动作有较多的戏曲、武术元素动作特点,拧、倾动势较为常见。通过腰部、胯部的前后转动使上身与下身不在统一平面或向前向旁的倾倒,产生出多种造型。在这些造型的基础上,进行多个动作的连接展示,此类动作艺术加工的痕迹较大,具有舞台表演的特征。多出现在人物上场,自我展示,单独唱段等时间出现,有个人能力展现的特点,也具有炫技的成分存在。使用道具做快速的旋转,如‘三剑花’之类。

总体来说,上身动作运动幅度较大,前、后、左、右均有体现,动态冲击力较强,力点明显,韵律不多。

2、下身动作。在动势方面:由于上身动作的特点,下身动作多以控制重心为主。小腿较为灵活,能够快速的移动,膝关节受力强,多在弯曲的状态下,降低重心,起到稳固的作用。胯部多为不动,配合上下身的协调。动作、造型方面有:弓步、马步之类屈膝动作。足部动作造型有虚实之分,虚步为没有重心,实步有重心。除去跳跃的动作之外,腿部几乎没有抬起完成的动作。腿以支撑身体重心的变化为主要目的。

3、步伐与跳跃动作,多种步伐交替出现,集体完成的较为统一、固定,少见跳跃。如:上场时的前虚点行进步:单脚前虚点地,之后抬起向前落下,换另一只脚前虚点地,交替行进。此步伐运动幅度小,节奏平缓,无跳跃感,仪式感较为强烈。左右后踏步:左右替向侧后方向踏步,此步伐多在圈的队形上完成,众人集体做,常配合着唱腔一同进行。个人完成的动作变化多样,没有固定样式,多根据个人能力进行临场发挥式的出现,统一比对之后有这样的特点:小腿和脚的快速、小巧的跳跃式运动,表现急切的心情,出征、杀敌之前,也会在逃跑之时运用此步伐。大幅度的单、双脚跳跃,在对打时,双方你上我下,脚下运动幅度极大,多伴有跳跃性动作,身置交换频繁。

二、体态动律特征

体态是指身体的姿态;动律是指运动的规律。体态和动律是舞蹈形式上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对某一舞蹈形态分析的基础,是舞蹈动作运动的规律所在。在舞蹈技术理论上来看,对形态的分析,可以有助于我们认清“这一个”区分“那一个”,是与他者(舞种)根本区别所在;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对形态分析,可以发现和理解“动作背后”更多的人文知识和信息。在舞蹈形态的层面对体态和动律进行分析,将有利于对该舞种风格的掌握。根据美国舞蹈人类学家罗伊斯的观点:“风格是人们通过组合一些事物从而标示出他们身份认同的整个复合特征。它往往是由符号、形式以及潜在价值观组成的,包括:衣服、语言、音乐、舞蹈、房屋类型以及信仰等外显的形式与符号。这些形式和符号又是被价值包括友谊、宗教伦理和教化所支撑的。”[2]

文化的不同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行为方式的产生必定有文化因素的影响。“舞蹈风格可看作是通过人们的身体动作与行为方式对群体文化特征与精神的投射。精神气质也是风格化的。”[3]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就会有相应的行为方式、运动习惯。分析今天屯堡文化的样式,必定要从60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开始,因为有了大明王朝“调北征南”的军屯和“调北填南”的民屯,才会出现今天的屯堡村落。安顺地区的屯堡人多是来自今天安徽、江苏一带,至今仍然保留有独特的衣着、语言、建筑等生活习惯。他们不同于周边的少数民族,也不同于今天的汉族,自称为“老汉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他们是来自于江南、中原地区,有高于提高贵州土着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从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因为驻扎在安顺这个地理位置优越,地式平坦,河流交汇, 农业生产能力高于贵州其他的地区。从人文的角度来看,由于大量军士的存在,“忠义”思想是大家的共识,在意识方面产生强大的“内聚力”。在这样的形式下,其文化有较高的优越性,在时间的长河中,才未被完全同化,并保留至今。但也必须提到的是,文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有交流、融合、变迁,只不过地戏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保留至今。通过屯堡人的身世来源分析,我们发现:尚武精神和忠义思想是今天屯堡文化的高度凝练,转化为外在形式就是地戏的表演。只演历代的战争戏,不演生活戏、宫廷戏等,表现历史人物以关羽、岳飞这样的忠臣为最多,只跳英雄人物英勇杀敌,不跳英雄人物倒霉、不幸的内容是最好的说明。

在尚武精神和忠义思想及山区农耕文化的多重影响下,地戏表演者呈现的体态为:身体躯干部姿态呈现出自然弯曲,略有前倾之感,头部略微上翘,双脚在自然站位的基础上有所扩张。亮相时,往往是一只脚的重心,进可攻、退可防。动律为:上身动作千变万化,脚下运动灵活自如。上身动作多与道具结合产生,以直线、弧线运动,曲线未曾发现,动作力点单一、明显,表意性强。重心始终平稳控制,随重心移动产生相应步伐或跳跃,‘根’在脚下,表现出:稳、沉特点,快速运动起来有‘急如风’之感。技巧动作的英武感强烈。

地戏是贵州屯堡人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和族群特质的傩戏活动,传承几百年来以口传身授的方式成为贵州屯堡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形象地记载了屯堡人的来历、社会生活和,是屯堡人生活的一部分,是情感交流、团结族群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当地群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傩舞也成为屯堡人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其中动作的分析、研究必将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戏的保护和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31页

[2]陈正府.《反排—说—舞》.中央民族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 第70页

屯堡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机场;环境影响评价;系统仿真;

中图分类号:X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320-01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不断发展,机场噪声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合理地评价机场航空噪声污染程度,利用何种有效的治理方法对噪声污染进行控制已成为摆在环保部门、民航管理部门以及机场规划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机场进行噪声污染模拟分析及周边环境影响防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研究以桃仙机场为例进行机场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系统仿真研究。

1 机场噪声的特点

航空噪声是对航班起、降、滑、试过程中产生的不规则声响,尽管在飞机的飞行过程中,机身会产生一些空气动力噪声,但航空噪声主要还是来源机的发动机,特别是各种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1-2]。航空噪声最显著的特点是独立且间断噪声的不规则发生,具有声级高、频率低、影响范围大、间断性、非稳态等特点[3]。

2 噪声预测

3 仿真方法

(1) 桃仙机场建模方法

搜集有关的素材,它包括表示地形的海拔数据,表示河流山川道路等的文化特征数据,仿真中所需要地形的尺寸以及地形纹理等。然后,构建地形原始数据的高度场,通过Global Mapper整合3S数据和DEM等高程数据,进而生成三维数字化地形,项目将通过收集的相关数据实现对研究区域的三维模型的仿真。

(2) 飞机实体及飞机噪声建模

研究采用Deep Exploration将生成的数据采用文件格式转换为ads格式,然后再在Creator中转换成flt格式。将飞机作为点源,依据预测模型LWECPNL构建三维立体噪声源。

4 机场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仿真系统

根据以上建模方法,针对桃仙机场进行仿真模型构建的机场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仿真系统见图1。

5 结论

(1) 飞机噪声综合仿真结果表明富家屯、桃仙镇、达子堡三个村屯均位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远期规划》和《沈阳民用航空产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内,富家屯、桃仙镇、达子堡三个村屯均有部分住宅LWECPN超过75 dB。

(2) 噪声污染模拟模型还需要根据实际工作进行不断的修正。3D建模技术在机场噪声污染模拟中的应用,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出机场噪声影响范围和程度,有利于机场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目前,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用于机场环境影响评价的大型三维仿真软件系统,本研究将为此类软件系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田婴.民用机场航空噪声控制及其标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中国民航大学交通工程学院,2005:1-63.

[2] 中国民航学院航空港工程系课题组.民用机场航空噪声影响控制研究报告[R].国机场噪声影响控制研究及相关参考资料汇编,2001.

[3] 刘皙皙.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扩建噪声模拟及噪声防控规划[D]:硕士学位论文,沈阳:东北大学,2014:1-58.

[4] 武汉英.飞机噪声预测模型及其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中国民航大学.2008.23-37.

屯堡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今后一段时期贵州旅游发展的主旋律。本文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就贵州乡村旅游的市场特点和消费需求进行了分析,将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分为三大类型,即体现田园风光的旅游产品、参与型的农家乐旅游产品、体验乡风民俗的旅游产品。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出游的动机都是以追求心神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快乐的休闲游憩、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为目的。与此相适应,旅游市场也面临着空前的转变:出游方式的多样化,如:自助游、互助游、徒步游、自驾游、刺激游、拓展游等;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化,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村落、古穴居等;出游时间的个性化,如:周末、假日、日常闲暇时间。在此全新的旅游时代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建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央“一号文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平台和政策环境;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将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而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国家旅游局围绕这一主旋律,将2009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及时提出:旅游业向农村挺进。乡村旅游产品也由此备受世人关注,成为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的热点。从资源禀赋和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来看,贵州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由此,贵州省明确提出将乡村旅游作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这是实现我省旅游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选择。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产品的开发必将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规模、方向和未来。贵州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造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与国际接轨也体现贵州本土的特色,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济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民俗文化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吸引旅游者观赏、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习作、绘画、摄影、购物、度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是开展乡村环境旅游还是乡村文化旅游,取决于该乡村的资源特征。如:平坝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该社区是贵州省民族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乡村旅游开发地区。在这一社区,主要开展的是乡村文化旅游。因为在这里保存了距今600年明朝江南的汉族文化,也就是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活化石的“屯堡文化”。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有“老汉人”之称的屯堡人、信神拜佛的三教寺、屯堡特有的四种婚姻形式、原始拙朴的地戏、轻松诙谐的屯堡花灯等等。乡村奇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挖掘独特的地方特色、形成真实的乡村氛围,也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二、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

乡村旅游始于19世纪的欧洲,1855年法国参议员欧贝尔邀请几位贵族来到巴黎郊外的农村度假。他们自己烧烤野味,划船游玩,学习制作农家食品,伐木种树,欣赏游鸟,学习养羊,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早期的乡村旅游具有比较明显的贵族化特点,普及性不强。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该类旅游形式在意大利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匈牙利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的同时体味当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我国乡村旅游则更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先后推出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逐渐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称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通过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价值,加强了城乡人民的友谊,满足了都市人走进自然、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都市生活的压力。

从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乡村旅游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本质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一)观赏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指的是乡村物质文化景观。它是乡村人民集体或个体智慧的外在显现部分,它具有可视性、可触性的特点。它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服饰、乡村手工艺品、乡村田园风光。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如朗德苗寨的吊脚楼、安顺滑石哨布依族村寨的石板房、平坝屯堡村寨老汉人的碉楼、丛江占里侗族村寨的风雨桥等。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乡村宗祠建筑那气派恢宏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笔塔、装饰华美的寺庙无一不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反映了乡村居民生活的一个侧面。乡村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央,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布特点及建筑布局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丰富的内涵。这种景观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传统性等特点,反映了村民们的居住方式,往往成为区别于其它乡村的显著标志。乡村服饰是乡村人审美意识的外在显现,它具有一定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特点。如土家族的土家织锦、壮族的蜡染布、苗家的刺绣和银饰、屯堡老汉人的包头、发饰及围裙等。乡村手工艺品是乡村人所创,反映乡村人心灵手巧的一面。如:苗族的簸箕画、蜡染挂件,其自然淳朴,极富地方特色。还有蜚声海内外的贵州“三宝”:大方漆器、玉屏萧、安顺“三刀”。乡村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包括大规模或连片的农田带、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乡村田园风光是一幅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风景画,是村庄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和有机的整体,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意境。游客置身其中会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达到休闲、身心放松和娱乐的目的。

(二)参与农事活动、感触农家生活。当今社会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非凡是少年儿童缺乏对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基本了解,到乡村地区进行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知识和基本农事的了解、学习,以玩的形式参与到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农事中去,已经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出游动机和必不可少的内容。农事活动不仅为体验生活乐趣创造了客观条件,而且它还具有教导的特点。旅游者通过参加农耕、采摘等活动,了解我国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传统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生活技艺,既丰富了阅历又增长了见识,达到悦神益志的境界。从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来看,参与性活动内容正在逐步深入,已经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一大卖点。“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已是目前乡村旅游中比较盛行的活动,旅游者在享受质朴的田园风光时,深入到农户家庭去,同吃同住体验真正的农家生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农场(民宿)度假旅游,如英国的许多游客都偏好自助式民宿,并且对度假农场的品牌忠诚度很高,基本上有2-3次类似经验,通常停留时间为1周左右。

(三)体验乡风民俗。乡风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上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对游客吸引力很大,是城乡之间可供交流的重要资源。饮食、服饰、生产交通工具、婚丧礼俗、节庆活动、娱乐竞技甚至道德伦理、、民间文学已经成为旅游者体验乡风民俗的载体。到乡村地区开展旅游活动的旅游者已从最初的休闲度假到自然体验,逐渐发展到了文化体验。自然体验和文化体验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主要内容也是乡村和城市的差异之所在,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要害。乡村旅游产品就要满足城市旅游者对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探索、体验和享受。

三、贵州乡村旅游市场的特点和需求

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乡村旅游市场启动晚,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所以,目前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零散、没有把点连成线甚至到面。现在开展乡村旅游比较知名的就是,郎德上寨、天龙屯堡、下五屯及千户苗寨,不具有普遍性。由于不具有普遍性,就形成了少数专业旅游村寨,开展乡村旅游没必要搞成全村寨都从事旅游活动,而应该根据各村寨的特色在村寨中添加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村寨的人们应该按照自己日常的生活顺序来生活、生产,不应该完全放弃自己而去迎合旅游及旅游者的发展和口味。其次,贵州乡村旅游的主题单一,导致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现阶段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很明显的目的就是反贫困,这就很容易导致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偏向经济效益,凡是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产品项目就大力开发,对经济效益不明显的产品开发程度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我认为主要和现阶段消费需求层次的初级阶段有关,大多数旅游者的需求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度假、专题层次的需求少。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需求多极化发展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必将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体验、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观光旅游的需求仍旧会很高,但是旅游者对度假旅游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原始性、优美性上;对文化环境的古朴性、乡村性、地方性上;对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新奇性上。同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休闲度假、保健疗养、享受天人合一的和谐将逐步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和主要目的。

可见,面对乡村旅游市场的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乡村旅游产品中最迫切、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旅游产品的创新。创新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构建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游客的期望,是为了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使旅游业保持持续性的发展。旅游产品创新的本质是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真实展现和文化环境的深度挖掘,表现形式就是设计细分目标市场的旅游主题。

四、贵州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就贵州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而言,贵州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7%。贵州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岩溶形态特征堪称世界之最。无数的奇山秀水、瀑布溶洞、森林峡谷、温泉湖泊形成了遍布全省各地的神奇而漂亮的自然景观。贵州漂亮的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分布在没有工业污染的贫困的山村,而这些山村又是贵州独特、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留地。全省380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8%,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因此,这里的乡村不仅拥有淳美的田园风光,而且大都保持着古朴神秘的原生态。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与屯堡文化、夜郎文化、阳明文化、长征文化等特色文化交相辉映,形成遍布全省的“文化千岛”现象。

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可初步分为三大产品类型。

(一)体现田园风光的旅游产品。这类产品就是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展如田园风情、环村步行等产品。目前,随着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者逐渐热衷于“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风情旅游。贵州省有一批条件好的民族村寨,自然环境宁静、优美,如黔南州的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寨等,通过精心设计旅游活动,可吸引需要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周末度假的城市居民和国际旅游者开展观光旅游。在此类产品的设计开发中,应把各个单体村寨连成线或面,形成旅游村寨群落,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单个村寨由于空间小,旅游者大量涌入后所带来的环境资源破坏,也可以延长旅游者的游览时间,形成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胜地的优势。

(二)参与型的农家乐旅游产品。这类产品的开发要从当地民俗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有浓郁乡土气息和真实的农家生活的旅游产品,走农家乐精品路线。农家乐的旅游形式在贵州出现得最早,可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就是农家乐。开展的活动内容有赏花节、采摘节等,一般为一日游或是周末游,产品的消费群体同定、重游率高。出现得最早但做得不是最好。目前贵州的农家乐产品类型单一、服务质量低、设施条件简陋、招待场所有城郊小旅馆的倾向、本土文化不突出、缺乏精品,大多数农家乐产品都是依托村寨农家进行聊天等活动,给人在乡村进行城市生活的印象。为此,农家乐产品的设计应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在稳定消费群体的基础上开发多种类的参与性产品,如种菜、制作农家食品、栽花、割稻插秧、锄草施肥、挤牛奶、捕鱼虾、放牧、收割农作物、鲜果采食、鲜乳试饮、地方特色食品制作品尝等展现乡村生活的真实性,营造乡土氛围,增加文化含量,增加知识性、娱乐性,留住旅游者,树立精品理念。

(三)体验乡风民俗的旅游产品。这类产品所吸引的是以体验城乡文化差异为主要旅游动机的城市文化旅游者。贵州省众多的乡村都具有壮美的自然景色、恬静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乡风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在目前国内旅游市场正走向观光度假、体验式度假发展的趋势下,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绿色喀斯特景观和独具特色的乡风民俗、农耕文化将吸引一大批国内外文化旅游者。乡风民俗旅游产品的内容可涉及民俗文化中的所有层面,一是物化民俗的体验,如歌舞观赏;二是制度民俗的体验,如节庆活动、婚俗过程、地方娱乐和竞技参与;三是精神民俗体验,如旅游过程中和当地人民接触后的感触。非凡值得一提的是从江县高增乡的侗族村寨占里,自古以来,这里用寨规和神秘的草药,恪守着古老的生育观,一对夫妇只生育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数百年以来,人口增长几乎为零。他们从不与外界通婚,但生育的孩子都很健康。他们的生活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里民风纯朴,与世无争,超然物外。假如善加利用,开发成专题文化探秘旅游产品,一定可以吸引众多的国内非凡是国际旅游者。

参考文献

(1)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J].旅游学刊,2009,1

(2)余骥.乡村旅游市场特征论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6

(3)李伟.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6

(4)冯淑华.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_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1

(5)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大学学报,2009,1

屯堡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今后一段时期贵州旅游发展的主旋律。本文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就贵州乡村旅游的市场特点和消费需求进行了分析,将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分为三大类型,即体现田园风光的旅游产品、参与型的农家乐旅游产品、体验乡风民俗的旅游产品。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出游的动机都是以追求心神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快乐的休闲游憩、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为目的。与此相适应,旅游市场也面临着空前的转变:出游方式的多样化,如:自助游、互助游、徒步游、自驾游、刺激游、拓展游等;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化,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村落、古穴居等;出游时间的个性化,如:周末、假日、日常闲暇时间。在此全新的旅游时代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央“一号文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平台和政策环境;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将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而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国家旅游局围绕这一主旋律,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及时提出:旅游业向农村挺进。乡村旅游产品也由此备受世人关注,成为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的热点。从资源禀赋和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来看,贵州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由此,贵州省明确提出将乡村旅游作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这是实现我省旅游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选择。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产品的开发必将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规模、方向和未来。贵州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与国际接轨也体现贵州本土的特色,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济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民俗文化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吸引旅游者观赏、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习作、绘画、摄影、购物、度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是开展乡村环境旅游还是乡村文化旅游,取决于该乡村的资源特征。如:平坝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该社区是贵州省民族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乡村旅游开发地区。在这一社区,主要开展的是乡村文化旅游。因为在这里保存了距今600年明朝江南的汉族文化,也就是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活化石的“屯堡文化”。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有“老汉人”之称的屯堡人、信神拜佛的三教寺、屯堡特有的四种婚姻形式、原始拙朴的地戏、轻松诙谐的屯堡花灯等等。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挖掘独特的地方特色、形成真实的乡村氛围,也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二、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

乡村旅游始于19世纪的欧洲,1855年法国参议员欧贝尔邀请几位贵族来到巴黎郊外的农村度假。他们自己烧烤野味,划船游玩,学习制作农家食品,伐木种树,欣赏游鸟,学习养羊,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早期的乡村旅游具有比较明显的贵族化特点,普及性不强。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该类旅游形式在意大利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匈牙利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的同时体味当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我国乡村旅游则更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先后推出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逐渐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通过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价值,加强了城乡人民的友谊,满足了都市人走进自然、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都市生活的压力。

从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乡村旅游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本质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一)观赏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指的是乡村物质文化景观。它是乡村人民集体或个体智慧的外在显现部分,它具有可视性、可触性的特点。它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服饰、乡村手工艺品、乡村田园风光。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如朗德苗寨的吊脚楼、安顺滑石哨布依族村寨的石板房、平坝屯堡村寨老汉人的碉楼、丛江占里侗族村寨的风雨桥等。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乡村宗祠建筑那气派恢宏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笔塔、装饰华美的寺庙无一不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反映了乡村居民生活的一个侧面。乡村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布特点及建筑布局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丰富的内涵。这种景观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传统性等特点,反映了村民们的居住方式,往往成为区别于其它乡村的显著标志。乡村服饰是乡村人审美意识的外在显现,它具有一定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特点。如土家族的土家织锦、壮族的蜡染布、苗家的刺绣和银饰、屯堡老汉人的包头、发饰及围裙等。乡村手工艺品是乡村人所创,反映乡村人心灵手巧的一面。如:苗族的簸箕画、蜡染挂件,其自然淳朴,极富地方特色。还有蜚声海内外的贵州“三宝”:大方漆器、玉屏萧、安顺“三刀”。乡村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包括大规模或连片的农田带、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乡村田园风光是一幅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风景画,是村庄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和有机的整体,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意境。游客置身其中会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达到休闲、身心放松和娱乐的目的。

(二)参与农事活动、感受农家生活。当今社会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特别是少年儿童缺乏对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基本了解,到乡村地区进行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知识和基本农事的了解、学习,以玩的形式参与到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农事中去,已经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出游动机和必不可少的内容。农事活动不仅为体验生活乐趣创造了客观条件,而且它还具有教育的特点。旅游者通过参加农耕、采摘等活动,了解我国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传统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生活技艺,既丰富了阅历又增长了见识,达到悦神益志的境界。从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来看,参与性活动内容正在逐步深入,已经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一大卖点。“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已是目前乡村旅游中比较盛行的活动,旅游者在享受质朴的田园风光时,深入到农户家庭去,同吃同住体验真正的农家生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农场(民宿)度假旅游,如英国的许多游客都偏好自助式民宿,并且对度假农场的品牌忠诚度很高,基本上有2-3次类似经验,通常停留时间为1周左右。

(三)体验乡风民俗。乡风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上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对游客吸引力很大,是城乡之间可供交流的重要资源。饮食、服饰、生产交通工具、婚丧礼俗、节庆活动、娱乐竞技甚至道德伦理、、民间文学已经成为旅游者体验乡风民俗的载体。到乡村地区开展旅游活动的旅游者已从最初的休闲度假到自然体验,逐渐发展到了文化体验。自然体验和文化体验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主要内容也是乡村和城市的差异之所在,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关键。乡村旅游产品就要满足城市旅游者对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探索、体验和享受。

三、贵州乡村旅游市场的特点和需求

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乡村旅游市场启动晚,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所以,目前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零散、没有把点连成线甚至到面。现在开展乡村旅游比较知名的就是,郎德上寨、天龙屯堡、下五屯及千户苗寨,不具有普遍性。由于不具有普遍性,就形成了少数专业旅游村寨,开展乡村旅游没必要搞成全村寨都从事旅游活动,而应该根据各村寨的特色在村寨中添加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村寨的人们应该按照自己日常的生活顺序来生活、生产,不应该完全放弃自己而去迎合旅游及旅游者的发展和口味。其次,贵州乡村旅游的主题单一,导致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现阶段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很明显的目的就是反贫困,这就很容易导致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偏向经济效益,凡是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产品项目就大力开发,对经济效益不明显的产品开发程度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我认为主要和现阶段消费需求层次的初级阶段有关,大多数旅游者的需求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度假、专题层次的需求少。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需求多极化发展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必将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体验、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观光旅游的需求仍然会很高,但是旅游者对度假旅游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原始性、优美性上;对文化环境的古朴性、乡村性、地方性上;对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新奇性上。同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休闲度假、保健疗养、享受天人合一的和谐将逐步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和主要目的。

可见,面对乡村旅游市场的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乡村旅游产品中最迫切、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旅游产品的创新。创新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构建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游客的期望,是为了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使旅游业保持持续性的发展。旅游产品创新的本质是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真实展现和文化环境的深度挖掘,表现形式就是设计细分目标市场的旅游主题。

四、贵州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就贵州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而言,贵州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7%。贵州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岩溶形态特征堪称世界之最。无数的奇山秀水、瀑布溶洞、森林峡谷、温泉湖泊形成了遍布全省各地的神奇而美丽的自然景观。贵州美丽的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分布在没有工业污染的贫困的山村,而这些山村又是贵州独特、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留地。全省380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8%,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因此,这里的乡村不仅拥有淳美的田园风光,而且大都保持着古朴神秘的原生态。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与屯堡文化、夜郎文化、阳明文化、长征文化等特色文化交相辉映,形成遍布全省的“文化千岛”现象。

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可初步分为三大产品类型。

(一)体现田园风光的旅游产品。这类产品就是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展如田园风情、环村步行等产品。目前,随着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者逐渐热衷于“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风情旅游。贵州省有一批条件好的民族村寨,自然环境宁静、优美,如黔南州的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寨等,通过精心设计旅游活动,可吸引需要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周末度假的城市居民和国际旅游者开展观光旅游。在此类产品的设计开发中,应把各个单体村寨连成线或面,形成旅游村寨群落,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单个村寨由于空间小,旅游者大量涌入后所带来的环境资源破坏,也可以延长旅游者的游览时间,形成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胜地的优势。

(二)参与型的农家乐旅游产品。这类产品的开发要从当地民俗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有浓郁乡土气息和真实的农家生活的旅游产品,走农家乐精品路线。农家乐的旅游形式在贵州出现得最早,可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就是农家乐。开展的活动内容有赏花节、采摘节等,一般为一日游或是周末游,产品的消费群体同定、重游率高。出现得最早但做得不是最好。目前贵州的农家乐产品类型单一、服务质量低、设施条件简陋、招待场所有城郊小旅馆的倾向、本土文化不突出、缺乏精品,大多数农家乐产品都是依托村寨农家进行聊天等活动,给人在乡村进行城市生活的印象。为此,农家乐产品的设计应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在稳定消费群体的基础上开发多种类的参与性产品,如种菜、制作农家食品、栽花、割稻插秧、锄草施肥、挤牛奶、捕鱼虾、放牧、收割农作物、鲜果采食、鲜乳试饮、地方特色食品制作品尝等展现乡村生活的真实性,营造乡土氛围,增加文化含量,增加知识性、娱乐性,留住旅游者,树立精品理念。

(三)体验乡风民俗的旅游产品。这类产品所吸引的是以体验城乡文化差异为主要旅游动机的城市文化旅游者。贵州省众多的乡村都具有壮美的自然景色、恬静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乡风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在目前国内旅游市场正走向观光度假、体验式度假发展的趋势下,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绿色喀斯特景观和独具特色的乡风民俗、农耕文化将吸引一大批国内外文化旅游者。乡风民俗旅游产品的内容可涉及民俗文化中的所有层面,一是物化民俗的体验,如歌舞观赏;二是制度民俗的体验,如节庆活动、婚俗过程、地方娱乐和竞技参与;三是精神民俗体验,如旅游过程中和当地人民接触后的感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江县高增乡的侗族村寨占里,自古以来,这里用寨规和神秘的草药,恪守着古老的生育观,一对夫妇只生育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数百年以来,人口增长几乎为零。他们从不与外界通婚,但生育的孩子都很健康。他们的生活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里民风纯朴,与世无争,超然物外。如果善加利用,开发成专题文化探秘旅游产品,一定可以吸引众多的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者。

参考文献

(1)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J].旅游学刊,2005,1

(2)余骥.乡村旅游市场特征论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6

(3)李伟.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6

(4)冯淑华.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_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

(5)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大学学报,2005,1

上一篇:支农服务论文范文 下一篇:非正式金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