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22:20:08

土木专业导论论文

土木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导论;教学方法;考核评价

引言

每当新生跨入高等学校大门,很多学生都不清楚自己将要从事哪方面的学习、将来可能会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新生,高校都会安排“土木工程专业导论”这门课程去解决这些问题。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导论”主要是从宏观方面入手,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有一个大致了解,引导土木工程专业新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土木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土木工程的概况以及将来土木工程的发展;学校将以何种方式培养学生成为高质量的工程专业人员;学生在学校环境里将学习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达到哪些目标;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不同点有哪些,如何让自己尽早融入大学学习和生活,如何尽快地适应大学的节奏,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土木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使学生认识土木工程的作用和发展,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动性,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存在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是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发展而来的,与其他课程相比,这门课程的发展历程比较短。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建设存在三个问题。(1)大部分老师缺乏专业从业经历。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校老师仅有理论基础已经不太能满足教学要求。然而,大部分老师从学校一毕业就直接来高校教书,没有工程实践经验,授课内容缺乏新意,照本宣科,流于表面,尤其对于工程实例无法很好地展开讲解和丰富书本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印象。(2)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多以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抱有应付心态,存在抄袭现象。同时,老师无法准确直观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3)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前、学后阶段,对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专业课程对毕业后专业对应就业方向究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基础,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等都不甚了解,更遑论课程间的融汇贯通。这样的不良现象大范围的存在,同时也由于该现象的存在,使得学生学前不知为何而学,学后又不知有何作用。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度和主观学习兴趣,造成学习效率和能力培养两方面的低效运行。

2改进措施

土木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应当以学生的专业引导和兴趣提升为主。对于土木工程导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八个方面进行改进。(1)将课堂讲解和现场教学相结合,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变革和优化。可以将土木工程导论课程与专业认识实习相结合,将书本上空洞的文字与现场实物相结合,使知识立体化,加深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2)专业老师加强自我提升。专业老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工程现场进行学习,也可以向学校申请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去企业进修,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3)让学生参与讲课。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和迫切感,要求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自己收集与知识点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上课的时候参与该知识点讲解,增加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学习习惯、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形式。(4)采用一课多师的形式。由多个专业老师按照所教方向分部分对学生进行讲授,向学生展示专业前沿的发展和动态,不同老师的不同教学方式能有效避免课堂教学的冗长枯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邀请校外具有现场工作经验的工程人员一起参与授课,工程人员的工程实例的讲解与学校老师的理论教学可以很好地形成互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5)邀请业界代表开设讲座、座谈会等。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关注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使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增加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启发学生对学习和今后发展的思考。(6)改进评价方法,探索学生自主建构、探究与发现的教学模式。可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不拘泥于论文、笔试等传统考评形式。比如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做一个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计划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并从中选取成绩优秀的学生申请校级、省级或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组织、逻辑、文字编辑等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二来学生可以获得第二课堂学分;三来可以使学生尽快地融入大学生活,一举多得。又如,可以采取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研的考核评价方式,调研的内容、形式由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口试和调研报告作为考核依据。(7)从微观入手,对宏观教学进行补充。对于一个具体的工序流程,可以将工序流程制作成动画视频或者采用课堂小品的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带动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印象,保持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工序流程以及流程中各个阶段与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形成一个脉络框架。比如,介绍抗震空心砖砌体结构模型时,可以将模型的构造制作成动画,与平面图片的不易于理解相比,通过几分钟的动画视屏就可以很形象地展示结构的构成,加深学生的记忆。又如,对于工程建设全流程(主要指一个工程项目从“业主想建”到最终“建成投入使用”全过程)应当包括从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选址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验收几个阶段,可以在课堂上让不同学生扮演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工程人员,让他们以小品的方式进行表演,表演中需要他们分别阐述在各自所在阶段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其他学生可以对小品中不正确或不完整的地方进行更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8)在土木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中加入土木工程专业各类执业资格考试的介绍。学习知识是为了工作做准备,执业资格证书是工作的敲门砖。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介绍不同方向对执业资格的要求,还要介绍每种执业资格考试与后续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有一个心理准备和规划,能重视相应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

3结束语

土木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第一课,是一门启发性课程。这门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而且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规划、发展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应重视土木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建设,带给学生更优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专业学习,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付冰冰,吴疆鄂.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以化学相关专业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5(2).

[2]杨晓敏,李全意.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

[3]李鸿昌,等.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0,1(9).

[4]李莉.导论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J].集美大学学报,2013,2(14).

[5]史三元.从土木工程概论到土木工程导论[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0,2(27).

[6]罗福午.土木工程(专业)概论:第4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土木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麻省理工学院;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分析与启示;公共卫生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在土木与环境工程系里(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简称CEE),是获得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协会认证的专业。多年来,MIT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一直在全美国排名前十名,2014年被USNews排名全美本科环境健康专业第6[1],在全美乃至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无疑是MIT环境工程专业持续保持强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因为环境问题而引发的健康问题,已引发人们广泛关注,迫切需要对我国高校环境工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借鉴国外知名大学在环境工程教学上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对MIT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分析,从中得到对我国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有益的经验。

一、MIT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概况

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发展能力,以应对现代社会挑战。使学生能将科学的力量融入社会价值和社会目标中。培养学生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的专家,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界领导者和问题解决者, 富有终身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有能力就职于环境工程设计、教育、法律、医学和公共卫生等部门或行业,能够从事相关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工作。

学制:4年

学位:学士学位(Bachelor of Science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

总学分:384 units。说明:MIT几乎每门课都是12units,即每周12小时学时。学时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或设计或野外考察+学生课外准备三部分时间,无实验或设计或野外考察的为0。如Engineering Mechanics I(Units: 3-2-7),即工程力学I,周学时是12小时,其中3小时课堂教学、2小时实验和7小时课外自学(后文中只写总学时)。每学期每门课的1unit=14小时。2个6-unit的实验课程算1门课程。可以把MIT的学时等同于国内的学分。

教学日历:秋季(9月-12月);春季(5月-8月)

教学计划实施过程大体如下:

(1)大学一年级,主要学习MIT要求的基础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一般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是每学期上1门。

(2)大学二年级,继续学习MIT要求的基础科学,同时学习专业基础课。

(3)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必修、限制性选修和任选)。第八学期主要学习毕业论文设计。

获取一个本科学士学位共需完成32~34门课程的学习。

毕业要求:修完MIT和CEE要求的课程,且每门课程成绩不低于3(5分制)。

二、MIT环境工程课程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个部分,即MIT的基本要求(General Institute Requirements,简称GIRs)和CEE的专业要求(Department Program) 。MIT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下[2]:

(一)基本要求(GIRs)

MIT的基本要求学17门课,共12×17=204学分

(1)6门自然科学

数学:从单变量微积分、单变量微积分及应用和微积分及理论I等3门中选1门;从多变量微积分I、多变量微积分II、多变量微积分Ⅲ、多变量微积分及应用和微积分及理论II等5门中选1门。

物理:从4门不同要求的经典力学课程中选1门;从2门不同要求的电力与磁力课程中选1门。

化学:从固态化学导论和2门不同要求的化学科学原理的课程中选1门。

生物学:从3门不同要求的生物学导论课程中选1门。

(2)人文、艺术、社科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简称HASS)

基础HASS课程:选3门不同类别的课程。

专业性HASS课程:选3~4门课程。

其他HASS选修课程:选2门或1门。

(3)科技限制性选修课

从生态学I: 地球系统、工程力学I和微分方程3门中选2门。

(4)设计实践课程

土木与环境工程设计概论I和土木与环境工程设计概论II。

(5)表达要求

4门写说表达课程。其中2门包含在人文社科类里,不再计算学分;另2门是与专业有关的课程,主修课中已有,也不再计学分。

(6)体育要求

一般要求第四学期结束前修成。要求通过游泳测试;上完4节体育课。

(二)、专业课程要求

(1)必修课程(Required Subjects)

必修课程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共168学分。其中,与GIRs重复课程的学分为48。

核心课程:生态学I、地球系统、生态学II、持续发展工程、工程力学I、工程力学II、微分方程、土木与环境工程毕业设计、计算机与工程问题解决导论和工程中的不确定性,最后2门只需要选1门。

土木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科研;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践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克服我国高等教育“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的不足,我们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城市建设学院按照“一个目标、两大系统、三点要求、四组课程、五种体系”的培养方案,在确保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取得了明显突破,收获了显著成果。

一、坚持科学研究与兴趣爱好相结合,激发广大学生的科研激情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对青年学生特别是“三本”学生而言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在认真分析和研究了我院学生情况之后,把学生科研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紧紧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发动宣传,增强学生科研的自信心。考入“三本”并不说明高考的失利,并不代表未来不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开展科学研究,将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成自己的职业,更好地适应社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是引导指路,增强学生科研的可行性。大学生不同于高中生,学习具有研究性。为此,我们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在安排专场学术报告启发的同时,指定专职辅导老师帮助学生搞好选题和定位,消除学生的科研盲目性,让学生科研工作变成事实,从中学到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是培养新人,增强学生的科研持久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的学生一届换一届,如何在交接过程中保持连续性,是学生科研的关键所在。为了克服人员变化快的不足,我们每年从大一新生抓起,对学生科研队伍实行梯队建设,在专职教师的支持鼓励下,不断地去培养新人,2008年被学校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的我院学生黄壮壮就是这群学生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二、坚持科研与考研升学相结合,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考之后选择上“三本”对很多学生而言都心有不甘,这个时候没有正确的引导,将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丧失信心,从此以后随波逐流,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另一个是不甘落后,不满现状,再次奋起直追,和命运再次挑战。为了鼓励学生更上一层楼,帮助后进学生向先进看齐,我们在认真分析了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相应的措施:

树立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上大学是学生儿时的梦想,当这个梦想实现时,许多人还没有清醒过来,不知道在大学之后应该去干什么,因此,进一步明确大学目标就显得很重要。几年来,我们学院指派有实践经验的老师给学生上专业导论课,从入学第一时间告诉学生,“三本”的学生最好的选择之一就是考研,用自己的努力去追赶或超越儿时的小伙伴,实现人生的发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选定方向,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任何一个专业,在学习的初始阶段都是从公共理论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技术课。从面上去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对就业而言是可行的,对于考研的学生今后科研而言就不够了。因此,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考研方向,并围绕考研专业开展初步的探索研究,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为今后的考研成功增加筹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推动全院的良好学风形成。

树立典型,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几年来,我院在学习外单位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在学生中选择有较高潜力的学生进行培养,在重点培养的基础上推动面上工作,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如06级土木工程专业李睿租06级给水排水专业杨盼考研成功,全面带动了整个学院本科生专业学习风气,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这一铁的事实正好说明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坚持科学研究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挖掘广大学生的学习潜力

大学学习专业性很强,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只有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科研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真正实现人生的二次腾飞。我院科研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办法主要两条是:

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每年组织形式各异的比赛活动,通过多点比赛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适应就业和升学的需要,如王腾、邓用林同学参加全国工程量计算大赛荣获三等奖就是最好的说明。

培养骨干。树立学生的科研信心。几年来,我院在狠抓教师科研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科研工作,要求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吸纳学生一起进行科研活动,在学生中培养骨干。随着土木工程07级丁伟、赵良、蔡志锋、纵岗和给水排水06级程千等同学论文在《中国水利水电市场》、《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南论坛》、《农村经济与科技》、《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刊物上15篇,以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工程专业为主体的学生科研队伍逐步形成。2009年,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论文征文中,我院有3篇论文通过了学校的初评,占全校的30%,不仅实现了我院学生科研的大突破,而且从根本上树立了学生搞科研的自信心,带动了全院学习风气的根本好转。

四、坚持科学研究与人生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价值

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社会价值,对学生顺利就业十分重要。几年来,我院始终贯彻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学生的人生发展搞科研,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社会价值。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来,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知名度;二是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开展科学研究,通过小的项目了解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鼓励学生组队参加社会调查工作,研究人们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培养学生社会交际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四是鼓励学生结合未来的发展,选择性参加全国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征文写作,了解当今社会相关行业的前沿思想,增强学生综合知识的积累,促进学生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可塑性十分强,只要正确引导必然产生好的结果。

土木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策划概要;场地分析;空间组织;技术参考;建筑形态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的定位

设计内容为新建文科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并对周边环境的道路及停车设施进行规划设计。要求新建校文科图书馆能够满足相关使用单位的使用要求,同时,新建筑应当与周边校园建筑群形成良好的关系,并具有一定的特色。

作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专业分馆之一,结合专业学科背景,在校园内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校园内丰富的自然环境,该建筑应该以一种谦虚谨慎,沉稳低调的态度出现在读者面前,同时消隐在校园的大环境之中。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建筑形态的理解

1、清华校园整体环境肌理

清华校园的整个环境肌理是以“院落”为主。从工字厅到大礼堂,从二校门到主楼,清华校园中的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乃至整个校园形成的是一种围合或是半围合的空间关系。

2、地块分析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项目选址位于清华综合公共功能核心区,西侧邻南北主干道,东边为土木工程学院,北向、南向分别与学生宿舍8号楼、三教隔路相望。

地块与周围道路的平均高差为4米。北面和西面均为绿化护坡。

地块上拥有大量生长完好的植被,主要包括有白杏,杨树,槐树,塔松,白玉兰等一大批生长年限较长,树型已经成熟的木本植物。但主要集中在北侧和西侧的护坡上,缺乏系统的梳理,较为无序和杂乱。且以落叶乔木为主,夏季可以起到一定的遮荫作用,但到了冬天,无法为地块内的建筑阻挡寒风或者改变风向。

3、形态构成

项目地块内建筑全部拆除;植被保留绝大部分。地块西侧和北侧的护坡加以整理,将护坡根据高差修整成台地。且分为三级,除原有树木之外,在适当添加常绿乔木,最少达到密集种植3行常绿乔木,以缓解冬季寒风对地块内的影响。

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定为本设计的主题。 通过营造淡泊的建筑,宁静的空间来隐喻中国文人的情怀。 利用场地形成多重围合,远离尘嚣,创造庭院深深的场所。建筑本身也采用“庭院围合”形式,以高大的杨树林为“墙”形成一次围合,并通过图书馆及土木实验室及周边建筑形成二次围合的幽静小院落。从而与清华的的其它院落一起“铺陈伸展”。从而“融入”清华大学的校园肌理中。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主要使用者们行为模式的理解

1、学生们的需求

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阅读行为和空间体验永恒不变的。但仅仅只有阅读空间是不够的。自习,同样是学校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图书馆是大学生们自习行为的最好场所之一。

依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及大学生心理需求理论,人以交往和归属作为第一层次的需求,并以学习作为最高一级层次的需求。而在低一级层次的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时,高一级层次的需求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所以公共自习空间的营造应以满足学生的交往和心理归属为前提。

自习的学生都将安静明亮的教室作为选择教室的首要条件,这反映了学生对公共自习空间相对私密性的需求;但同时学生也都认为交往合作的学习方式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学习效率上都对学习本身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公共自习空间应该是私密性、公共性兼而有之。正如Altman认为的那样:“私密性是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关键是从动态和辩证的方式去理解环境和行为。独处是人的需要,交往也是人的需要。”

2、设计理念的形成

将书库与阅览空间相对独立,而又将自习空间从阅览空间相对出来,在满足图书馆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注重学习方式建有独立研究与团队合作性的原则;注重学习内容兼有基础性、研究性与趣味性的特点;注重自习空间在使用上兼有独立研究性和公共交往性的特征,明确自习空间的领域感和心理归属感,以确保研究,学习,阅览的高效性。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建筑单体的理解

1、形态的建立

建筑为白色的简洁形体,没有复杂表现,简洁的几何体块,朴素的色彩,与树林相互依衬形成明亮,宁静的氛围。

2、功能的分区

建筑以中心圆形书库为核心,四周环绕大空间作阅览之用。空间形式灵活多变,仿佛可以在书籍的丛林中“闲庭信步”。中心圆形书库作为独立的存在,可以在关闭书库的时候,其他阅览空间仍然开放,满足学生们自习的需求。

3、光之廊

一个独特的研修场所,安静而相对独立,螺旋上升的书库与周围的阅览和自习空间的形成了一个可以自我循环的系统,读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通道和适合自己阅读学习自习的楼层。既可以随着螺旋的上升在连续查看大量书籍的同时到达自己想到的楼层,也可以通过门厅的楼梯,不经过书库,直接进入自习和阅览空间内学习。

4、灵活的空间组合

以标准化模块划分空间,可自由灵活的组合。主要分布在西面和北面,相对独立于南面的阅览室。通过可移动的软隔断,可以随意分隔单间的大小,形成从可供2~4人到8~10人的各种独立讨论空间,使用更便捷,建筑更有生命力。

总结

将书库独立,将阅览空间重新分割组合,虽然这种空间模式和现在图书馆流行的超市型空间模式有所不同,甚至和传统的以书库为中心的图书馆空间模式较为接近,但是,作为一个综合大学的专业图书馆,更需要的满足学生们实际的学习需要,而并非盲目追求新的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模式,创建一种更加符合学生行为特征的公共自习空间,并且和图书馆空间相结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当然,设计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比如核心书库和周围阅览室的连廊由于设计不到位,由于高差形成了很多坡道及台阶,不利于图书的管理和运输。因为课程设计时间有限,没有很好去解决这些类似的实际问题。希望下次有机会再继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

[2]庄维敏 《建筑策划导论》

[3]戴利华主编, 《2003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设计论文集》

[4]王(日韦)《研究型高校自习行为模式及空间的属性研究》研究生论文

[5]雷涛 《第六教学楼前期策划调查》研究生论文

土木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CDIO;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26-02

经济全球化带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促使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同时行业内对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加大。目前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缺乏系统规划、专业知识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导致所培养出的工程类人才与现代社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可以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结合现代工程对人才的需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具备一定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成为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

一、CDIO工程理念及内容

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查尔摩斯工业大学、林雪平大学4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在2000年获得了 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 基金会提供的近2000万美元研究经费,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于2004年提出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基本理念在完成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提供一个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的全过程环境,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式的进行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学习和工程三方面的能力。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内容包含了1个愿景(Vision),1条能力大纲(Syllabus)和12项标准(Standards),如表1、2、3所示。[1-2]

表1 CDIO工程教育理念愿景

从CDIO模式包含的教育理念可知,结合工程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完成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作后需具备的技术和职业道德能力不断提高,这与现代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据统计,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的大学加入了CDIO国际组织并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这些学校不仅有世界顶尖的理工大学,也有针对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工程人才的技术学院,而我国也有 39所高校成为采用CDIO模式进行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试点高校,此种模式将成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特点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明确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修业年限为五年的,还应掌握进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所必需的相关商务知识(如国际工程合同与合同条件、外贸、金融、法律及保险等),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3]目前大多数开设此专业高校的做法是,对这四个平台的课程采用链式教育,构成工程管理全过程专业知识体系。由此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既不同于土木工程人才要求掌握专和精的工程技术,也不同于管理人才对工程技术知识要求不高,其要求毕业生同时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类知识、管理、经济、法律多学科交叉知识等。

三、基于CDIO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1.CDIO模式在工程管理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05年10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毕业生大军中工程技术人才约占60万,但这些人在国际化公司工作的不到10%,它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受传统工程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工程教育模式和方法偏重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未受project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学生以团队方式解决实际问题。[4]目前建设行业内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混用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自1998年我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要求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内涵较宽泛,且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多采用链式教育,很多学校重书本轻实践,偏重对概念、原理的学术性知识的讲授,虽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安排一定的实验、实际工程设计、实习,但大多是侧重于培养行动技能和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信息、社会、创新、应用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不足。因此,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是工程管理专业,甚至是高等工科教育的迫切任务。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培养“理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将CDIO理念融入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根据CDIO能力培养大纲,把工程实践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在有限的学年中,通过完整的项目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基于项目过程带动学生去做、去学,在项目式学习中形成各种能力。此种培养模式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团队合作、交流、系统掌控、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职业道德都有所提高。这些能力也正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因此,CDIO模式非常适合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

2.CDIO模式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核心工作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要求、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和评价管理等构成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方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培养要求、条件,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需要通过评价来反映。基于CDIO模式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根据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之一是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CDIO理念要求课程设置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时体现关联性,保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时,各课程之间需有一定的联系,便于解决综合问题。同时,课程设置也不能太窄,过窄的课程会弱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对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不利。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由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平台构成。以我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可将专业课程体系按如下图示安排: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层级式结构,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必修主干课+方向选修课”构成。1级项目主要为初级的工程导论和高级的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在大一年级开设工程导论课程,让学生领略工程精华,激发学生对工程的兴趣, 引导学生工程实践入门。2级项目主要涉及工程管理专业四大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进入二年级以后进行2级项目的学习,开设常规课程,建立课程群,使四个平台课程有机联系,辅以必要的实际项目进行课程设计或认识实习,让学生亲手设计或计算相对简单的实际工程项目,在项目式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3级项目为2级项目的延伸,包含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以及相匹配的课程设计等。以我院分设的专业方向为例,分为工程造价和项目管理两个方向。工程造价方向的专业课程为工程估价电算化、建设工程预算、工程造价与计价控制、项目投资与融资,项目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为建设项目评估、建筑企业管理、国际工程承包与合同等。相匹配的课程设计及实训项目有: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工程算量软件应用、项目管理软件应用(上机)、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等。

(2)结合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手段及方法。关键因素之二: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决定教学效果。从标准9“教师的CDIO能力”可以看出,CDIO理念不仅对学生做要求,也要求教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它要求提升教师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以及系统构建能力。一名优秀的工程师需具备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比如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缺少这些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人员,更不可能进行项目式、工程化的教学。[5]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工程实践,熟悉工程项目各个环节,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技能,丰富自身工程经验,使自己先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工程人才。

标准10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它要求教师在具备完善的工程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下,将工程能力和实践经验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CDIO理念,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方式,利用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

(3)完善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关键之三: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成功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保证,其中学习环境的改进是重点。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学习专业平台课程,利用课程群的交叉性,对实际工程涉及的不同理论知识,进行由简至深的实训演练,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能根据项目需要主动学习其他知识,更新专业知识,延伸和拓展专业技能。为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对教师进行工程训练的同时,还可邀请业界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兼职任教。

(4)开展校企合作,加快实习基地建设。我院在大一下期安排认识实习,以此增强学生对工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大四下期安排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或行业相关工作单位参加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专业感,但校企合作仍然比较欠缺。目前我国的工程类人才培养任务全部由学校独自完成,企业很少参与教育,导致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身份过渡期较长,如果学生不能较好完成从学校基础到企业实际操作的过渡,他们就无法具备实际动手能力,无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CDIO要求开展工程教育应有一个稳定的供学生现场实习和综合实训的工程实践场所,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以建设实习基地为契机,共同开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共建共享实习基地,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结语

建筑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国高校都致力于如何培养出与行业要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作为国际工程教育新理念,如何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本土化,使其更好的为我国专业人才培养更好的服务,要求我们不仅加深对其的理论理解,也要重视与传统工程教育优势相结合。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同时,总结经验,在改革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我国工程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佘健俊,申玲.CDIO理念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44-48.

[2]刘荣佩,史庆南,陈扬建,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1,(5):9-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百度百科.CDIO在中国.http:///content/11/0216/10/2060623_93435114.shtml.

[5]董小刚.CDIO模式下教师工程化教学能力的需求及培养途径[C].

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12-29.

[6]朱高峰,沈士团.21世纪的工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土木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6篇

王澎的横空出世,一方面令人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发人深思,为什么在欧美处于绝对权威的建筑界,王澎能够异军突起,赢得广泛赞许呢?业内专家评价王澎说:“他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种中国特色,反而令世界眼前一亮。如今,王澎在国际舞台上可谓意气风发,鲜有人知的是,他曾一度沉寂十年。

王澍1963年出生于乌鲁木齐市,1981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学生时代的王澎,颇富才华却桀骜不驯。有一次,他在街上摆了两个油桶,自称“装置艺术”。而这一惊人之举,招致了行人的不安,还惊动了警察。警察当然不理会他的所谓“艺术”,责令其迅速拿掉,后来还是导师齐康教授及时赶到,才化干戈为玉帛。毕业论文答辩时,他将论文题目贴满墙壁,齐教授劝他:“你这样贴出来,小心论文通不过啊。”他不听,反而口出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这句话得罪了不少评委,所幸齐教授背后力挺,答辩才得以顺利通过。齐教授之所以特别器重王澎,关键在于欣赏他身上的两种特性:一是不注重利益,对专业热爱;二是勤于思考,不人云亦云。齐教授认为,王澎天赋异禀,假以时日,应该是有大成就的人。因此,在毕业前夕,师生二人进行了促膝长谈,齐教授特别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而薄发。”

能够恪守师训其实并不容易。王澎毕业后,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研究所,从事建筑、环境的研究工作。当时,改革开放大潮汹涌,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筑师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很多同学抓住机遇,获得了不菲的收入。而王澎却远离热闹,日复一日地与图案和文字为伴。这期间,他把主要精力用来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他熟读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默背《世说新语》,从白居易、李渔等传统诗词中获取营养,去感知那已远去的中国的美,把对文化的理解融入设计理念中。他时常感到,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去承袭与发展华夏建筑的独特韵味。那段日子,不断有朋友劝他:“现在有很多项目特别赚钱,你竟然还闲在西湖观风景。”王澎思想挣扎过,但想到导师的教诲,想到自己的志向,他坚守了下来。“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很多时间来反省。”王澍后来回忆说。在心性的滋养中,王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观:“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转眼几年过去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速,西方建筑思潮和模式让很多国内建筑师顶礼膜拜,一味的“崇拜外国、排斥民族”浮躁之风盛行,传统建筑的精华与美学尽遭遗弃。对此,王澎颇有微词:“在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城市,然而他们把一切都破坏了。他们建造起宽阔的道路系统,每一个街区都给开发公司建造高层住宅,把纽约、洛杉矶、拉斯韦加斯融合在一起,那就是上海。”王澎希望能有所作为,摩拳擦掌地想出山,但齐教授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他暗暗咬牙坚持,既然火候还不够,那就再沉几年。就这样,在他毕业后的整整10年里,他没有建一座房子,放弃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而是一直扎根于文化的吸收与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实践与探求里。这期间,他常常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这些积累,终于成就了《瓦园》的惊艳出世。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他用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一经推出,立刻引得啧啧称奇、阵阵喝彩。《瓦园》的成功,令王澎声誉鹊起,同时也更坚定了他的建筑理念:扎根本土,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元素融入现代建筑。

此后,王澎一发不可收拾,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系列经典建筑相继问世。真金不怕火炼,这些作品,渐渐拉开了世界的眼帘,让西方的建筑权威毫不吝啬地将“建筑奥斯卡”破天荒地颁给了中国人。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我突然意识到那沉寂的十年是多么重要,看来真诚的工作和弥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当今中国,无论创业或者学术领域,无数人都在追求速成,寻找成功的捷径,处处充满浮躁。王澎的成功或许提示我们,真正的成功要学会沉下去,沉得越久,将来才能飞得越高。

土木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涉外工程;交通工程国际班;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46-02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驱动下,我国海外工程投资额和新签合同额逐年攀升。2013年,我国共完成海外工程额1370亿美元,同比增长18%,新签合同额17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我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急需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英语环境下从事相关工作能力的双语复合型人才。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已于2008年起开始招收“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为进一步促进国家“走出去”战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落实,我院于2014年新设了“交通工程(国际班)”专业,并于同年招生两个班共计68名学生。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及专业特色培养环节等方面介绍该专业开设两年以来的人才培养实践,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培养目标

与其他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高校不同,长安大学交通工程(国际班)是为适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海外扩张需求而精心打造的创新型专业方向。在学生培养方面,既要强化英语学习,又要夯实学生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功底,并通过增加与国际工程相关的特色课程(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实务、国际工程应用写作、国际交流实践课程等),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中国公司的国际工程专家”和“外国公司的中国项目专家”。

二、课程设置

该专业涉及课程可分为四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总学分173个,总学时达到2566。具体学时分配见表1。

在公共基础课中,除了工科学生必备的综合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土木工程制图等基础课程外,还增加了英语高级口语(60学时)、国际工程应用写作(双语,60学时)及工程美学导论(30学时)等特色课程,力求在大一时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在专业基础课中,增加了特色课程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实务(双语,60学时)。该课程由具有丰富外资贷款项目管理经验的资深教师授课,使学生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的建设程序和管理惯例有充分了解,掌握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需的实务技能。所有专业课程均使用双语授课,作业以及考试均以全英文方式进行。在教材选择上,广泛使用国内出版的优秀双语教材及英文原版教材,同时结合任课教师编写的案列分析,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与国际工程实践接轨的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此外,除了交通工程专业必学的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交通设计等课程外,还将公路学院的王牌课程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等列为必修课,以解决交通工程专业略有些“偏软”的问题,使学生未来的就业面更广[1]。本专业尤其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每门专业课均安排了至少一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或实习,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团队建设

国内推行双语教学最大的困难之一是教学团队建设。合格的双语课程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又要掌握双语教学的特点,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交通工程(国际班)的教学团队主要包含三部分教师。

1.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青年教师。为支撑国际班的教学工作,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自2008年起成立了“创新性人才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于同年开始引进海归博士,专门负责国际班的双语教学工作。截止到2016年,中心共引进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新西兰及日本等海外名校的博士20余名,专业涵盖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及统计学等,主要负责公路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专业和“交通工程(国际班)”专业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他们的加入有力地保障了双语授课的顺利开展,同时可以将海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向第一时间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国际化的思考方式。

2.经过双语教学培训的骨干教师30余名。为进一步充实教学团队,公路学院遴选了30余名教学成果突出的骨干教师分批次前往香港理工大学接受双语授课技能的培训。通过直接进入课堂听课、接受香港理工大学教师培训指导等方式,强化英语教学能力,并全面深入地学习双语授课技能,打造独具特色的双语教学平台。

3.海外名校特聘教授。除以上教师外,本专业还聘请了三位已在海外名校取得“终身教授”职位的著名学者为特聘教授,包括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蔡宜长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张占民教授(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以及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的尤占平教授(“长江学者”教授),全面推行国际化教育。

四、专业特色培养环节

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语教学成果,交通工程(国际班)设立了两个有专业特色的培养环节: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和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

1.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由长安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于2012年共同发起,每年暑假举办,为期两周。截止到2015年,已成功举办过三届,累计培训学生近400人。每年的夏令营均邀请30名左右的国际志愿者师生(志愿者来自香港理工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学府),在长安大学本部校区开展封闭式全英文环境下的口语培训、主题讨论与演讲、话剧培训与表演、主题观摩等互动式英语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应用与表达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以满足公路交通行业持续增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

2.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双语教学的延续及双语教学成果的检验,大四下学期的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实践环节的重头戏。一般在大四上学期结束前一周举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同时给每位学生发放由导师编写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大四下学期开学第二周学生应提交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并由导师评分,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每两周应提交双周备忘录并交由导师签字,总结这两周的工作进展,并对下两周工作做出规划。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举行预答辩,检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情况,并由答辩小组进行打分。学生应在6月初提交毕业论文初稿,由各评审小组进行审核,6月中旬举行正式毕业答辩。毕业答辩不合格的学生,将参与6月下旬的补充答辩。学生若选择做设计类课题,应提交20000字以上的全英文设计说明和不少于20张设计图纸;若选择做论文类课题,应提交30000字以上全英文论文和由导师指定的20张工程样图。每位学生的论文均应在Turnitin批改系统中做重复率检验和语法检查,整体重复率高于30%视为不合格。

五、问题探讨

经过近8年“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和近2年“交通工程(国际班)”的人才培养实践,笔者认为我院双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1)缺少与双语教学模式相适应的优秀教材。一方面,目前仍有不少双语课程缺乏合适的英文教材。虽然原版英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但全面采用原版英文教材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也不符合我国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2]。另一方面,本专业开设的一些特色课程目前并无对应教材,例如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实务。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心已从去年开始组织优秀教师编写符合我国双语教学实际需求的英文教材,第一批教材有望于明年正式投入使用。(2)双语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本专业多门双语课程开设时间并不长,与课程本身配套的双语PPT、英文习题集、英文试题库、课程录像等仍不完善。此外,在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开始尝试在线课程的情况下,本专业也应尽快组织骨干教师,将部分精品双语课程制作成在线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本专业的行业影响力,促进专业发展。

师资力量仍有待加强。本专业授课教师以海归博士为主。这些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突出、英文基础扎实、责任心强,但毕竟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中心从去年年初开始,搭建教学平台,加大了海归青年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之间的联系,针对每门课程组织教学小组,力求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琳,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2(2):58-61.

土木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读书报告活动;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45-02

一、“读书报告”活动的缘起

1.低年级专业教育的弊端。城乡规划专业历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但创立城乡规划学科及专业教育,迄今不过百年。我国开办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由1998年的不足30所猛增到2013年的近200所。其中,脱胎于建筑学专业的城乡规划较多,约占65%。而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恰恰就是在建筑学专业创办10年的基础上,于2008年开设了城乡规划专业。由于我校依托于建筑学而创办的城乡规划专业,在低年级(大学三年级之前)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几乎等同于建筑学专业,如《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及其设计》等,且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基本一致,即过于注重建筑设计功底与形体塑造能力。而面向城乡规划专业特点的训练缺失,规划专业中强调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洞察力以及规划专业知识较为欠缺。从而,造成学生重专业设计、轻背景知识,对城乡规划专业学习的迷茫和迷失,并有盲目和动力不足等问题,还有一部分同学总想放弃城乡规划专业而转向建筑学。

2.“读书报告”模式的提出。面对城乡规划专业越来越宽泛的研究领域,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具备系统观与辩证观,能够立足于整体、系统全面把握所面对的规划问题,这与建筑学专业强调形象思维与个体创造大为不同。虽然城乡规划是从建筑学衍生而来,但它并不是建筑学专业的附属品,因而不应只在高年级的教学中体现出专业的侧重与不同。诚然,两个专业在1~2年级期间可进行相同的专业基本素质教育,但决不应等同视之。且1~2年级是城乡规划专业学习中较为重要的时间段,除完成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之外,还需开始接触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由于在低年级教学体系中,城乡规划专业并没有像建筑初步课程中包含“建筑导论”,而设置城市导论之类的专业理论初步认知内容。基于目前低年级专业课程较为单一的培养模式以及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采用“读书报告”这一启发、开放、互动的模式,将其纳入城乡规划专业传统的培养体系中,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弥补专业、人文、社会知识的不足,消减由于课程体系的不完善而造成的上述一系列问题。

二、“读书报告”活动的实施

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为使读书报告能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落到实处,规定学生必须作读书报告,并列入教学计划。做读书报告的时间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即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建筑概论知识后进行,并要求每月至少举行一次,每学期至少完成3次。

读书报告模式并非一般书面意义上的读书报告,而是以一种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读书报告活动要求班级内所有学生共同参加,可划分成由4~5个学生组成的小组,由专业任课教师主持。该活动的实施共分4个阶段,即选题、撰写与制作、汇报与讨论、总结。

1.选题。学期之初,专业任课教师给出学生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及形式,拟定读书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基于学生的兴趣、知识构成及知识点的缺漏等,确定本学期的必读和选读书目。其中,所读书面的内容即为读书报告的内容,即为学生感兴趣的专业书籍,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变化、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等;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可请图书馆老师讲述文献的检索方式和方法,以便更加充分地使用校园数据库及网络资源。

2.撰写与制作。在确定主题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上述所读书目为基础,同时通过大量文献的查找和阅读,可将其中感兴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作为切入点,架构读书报告的框架,为读书报告做准备,并进行分工书写、制作及汇报。书写格式不做过于机械的要求,不拘泥于论文的形式,但必须明确报告的主题、关键词和参考文献(即阅读书目)。注重所选择的某一专题或某一内容在所读书目和查阅一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小组所有成员的内容、方法和结果,并明确小组的观点和分歧。

3.汇报与讨论。根据计划要求,读书报告必须进行汇报与讨论,也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每次由小组中的一名同学介绍其报告主题的基本内容,并着重阐述小组观点,以及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解。其他同学则可对其提出个人见解,对其中有异议的部分展开讨论。同时,由2~3位专业任课教师组成评议小组,在听取并查阅该组报告后,评定成绩;每组报告时间为15~20分钟,教师和学生提问和讨论约5分钟。提出的问题,由小组其他成员给予回答,根据学习态度,报告内容;文献资料,检索能力,对文献资料综合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条理是否清楚,主题是否明确,回答问题时对问题的理解力及回答的正确性,思维是否敏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4.总结。在汇报与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进一步撰写、整理并上交读书报告,这是该活动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收获读书成果的阶段。其内容必须包括所选主题或内容的全部资料,展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与思考,特别要对在汇报与讨论过程中同学及教师所提出的异议和观点,进行深入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从而收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最后由多名(2名以上)教师对报告内容进行评定,并列入期末考核。

三、开展“读书报告”活动的意义

1.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新平台”。城乡规划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环境建设的综合、交叉学科。其专业知识的范围广、内容多,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使学生获得较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强化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平衡,是全面提升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读书报告这一新颖、开放的活动,促使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通过对思维方式、知识积淀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的融合和碰撞,拓展其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从而为专业思维、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形成,以及专业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新方法”。创新思维作为衡量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读书报告使学生能够在把握所读书目的脉络和核心之余,提出对该类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因此,学生在该活动中,需时刻保持专业的敏锐性,积极展现其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进而形成个人的专业意识和创新思维模式。

3.培养学生养成读书习惯的“新形式”。城乡规划已从物质形体规划扩展到社会、经济、环境规划;从孤立的城乡规划走向城市与区域融合的协调规划;从规划蓝图的制定走向图纸与规划政策、法规结合等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基础、敏锐的创新思维、健康的心理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读书报告既可拓展和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同时,该活动的定期举行,将有助于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并将读书纳为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挖掘学生智慧和潜力的“新途径”。读书报告活动要求学生从报告内容的确定、汇报的方式、多媒体的采用等方面,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中,报告活动内容的自行选定,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对所读内容和多种汇报方式的选择,以及对于某一问题的探讨,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充分展现学生的智慧和潜力。

5.完善专业教育与学科建设的“新契机”。读书报告活动的开展,在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科的建设。读书报告这一启发性的活动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更新、扩展和积累,并颠覆了以往以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结合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对学生知识与技能、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要求,通过读书报告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建立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并重的新型培养模式,有助于学习型学科组织的建立,有助于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开展读书报告活动的情况来看,这一启发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全面交流的机会,学生不仅展示了自己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同时也开拓了视野,拓宽了阅读面,并从中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思考。该活动对于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传统培养体系的补充,可随时在专业培养中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崔英伟.我国城乡规划教育体系创新构想[J].规划师,2004,(04):12-15.

[2]岳邦瑞,段德罡.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09):71-73.

[3]张峰,任云英,周庆华等.城乡规划基础理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建筑与文化,2009,(06):54-57.

土木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专业概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张露露(1975-),女,湖南邵阳人,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教授;杨学林(1973-),男,湖北均县人,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2013007)、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201205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67-02

随着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趋严峻,新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攀升,新能源行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支撑国家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教育部2010年新增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三峡大学是第二批获准设立该专业的高校之一。考虑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近三年新增的专业,大多数学生是在全球新能源热的大环境下选择了该专业,对该专业缺乏了解,专业学习方向不明确,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自创办以来就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专业概论课。

目前,开设专业概论课的高校和专业逐年增加,但相比于专业课,专业概论课由于开设历史较短,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课程开设的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1]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教学情况,对我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概论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及其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专业概论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罗福午教授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建筑结构工程专业概论”[2]以来,专业概论课的价值与必要性已日益为国内大多院校所认可。专业概论课的开设,不仅有利于学生明确作为该专业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动力,并引导学生制订理性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大学生涯规划,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1,3]

笔者根据自己十几年的高校专业课从教经验,发现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专业概论课的学生在大三接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前,学习都会感到很茫然,对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及今后就业或继续深造的方向不明确,不能真正做到自觉、自主学习。由于方向迷茫,有些学生甚至选择了盲目转专业。虽然我校各专业在每年的新生见面会上会对专业做一些简单介绍,但由于时间有限,新生通过这种方式对所学专业获得的了解甚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概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启蒙教育”,[4]它的开设,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大一阶段就能对本专业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相对全面的了解,明确专业学习方向,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感情,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鉴于此,我校新能源与器件专业自创办以来就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专业概论课。

二、专业概论课教学实践

专业概论课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任务是对专业做概括性介绍,如对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专业背景、特点、发展概况等做精简扼要的介绍,帮助该专业学生形成对专业的初步了解和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随着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启动,增设专业概论课已成为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改革措施。专业概论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逐渐被各院校所认同,但由于其学分少,课时少,该课程又往往容易被忽视。从目前各高校开设专业概论课的实际效果看,专业概论课的开设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如何提高专业概论课或的教学效果,是目前该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笔者将主要从我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概论课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重视师资安排,确保教学质量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概论课是我校为该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与本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课程设置1学分,16学时。从某种程度上讲,专业概论课教师的正确引导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为确保教学质量,我校在为该专业的第一届大一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时,就十分重视师资安排。为此进行了改革尝试,打破了一门课程由一位教师讲授的传统师资安排模式,安排了四位教师讲授该课程。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并对专业产生兴趣,我校选择了对学科建设和发展以及专业方向把握能力较强的专业负责人和材料学科带头人作为主讲教师,另外还选择了两位有着较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任课教师。但由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广,且知识更新快,需要紧跟学科前沿,因此,今年我校又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概论课的师资队伍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尝试,教师队伍由四人增加为8人,每位教师讲授2学时。该课程现有师资队伍除保留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等原有师资外,还增加了4位近两年引进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方向的博士。其中,资深学科带头人主要负责对材料学科做概括性介绍,以帮助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形成初步了解和认识;专业负责人则带领其他六位教师一起,结合各自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进行讲授,让学生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等情况有所了解。通过八位教师的授课,既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专业概论课程教学是对新生进行的专业“启蒙”教育,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关注学科前沿、课时少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具有系统性、概括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又要强调学习方法、科研方法的引导,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因而,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本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概论课相配套的教材,其教学内容只能完全由任课教师来把握。若专业知识讲深了,学生很难听懂,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造成学生对专业的恐惧;但若对专业知识泛泛而谈,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又过于抽象,印象不深,专业“启蒙”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任课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除讲授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可以选择那些能有助于学生了解该专业的研究意义、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的内容来作为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我校8位任课教师除学科带头人负责基础性知识讲授外,其余7位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利用已有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教学、科研条件,选择了各自研究的课题作为授课内容,主要涉及锂离子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储氢材料、半导体材料等。笔者精选了自己目前正在从事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方面的部分科研课题和博士论文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既使学生对锂离子电池及其正极材料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增加了学生对该专业方向理论知识和发展趋势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

针对专业概论课的必修课性质及其教学内容丰富、课时少的特点,我校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案例教学、任务趋动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笔者一方面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结合教学内容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相应课件,以帮助学生获得对新能源材料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讲授实际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介绍锂离子电池相关知识时,通过向学生例举市场上各种化学电源的优缺点,让学生从对比中认识到发展高性能低成本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性;通过向学生例举一些电动车、笔记本、手机、相机等因锂离子电池导致的安全事故,让学生理解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借助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和应用的现实意义和市场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

由于本专业概论课的课时非常有限,要让从未接触过任何专业课学习的大一新生在短短的16学时里实现对本专业的全面认识,是不太现实的。因此,笔者认为在专业概论课程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至关重要。“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和现代电子信息手段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信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4.突破必修课传统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考核环节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专业必修课的考核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方式。由于专业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再加之该课程是针对从未接触过任何专业课学习的大一新生,若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学生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多,复习吃力,容易让学生造成思想负担。而这种思想负担又容易给学生的后续专业课学习带来压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我校改变传统闭卷考试方式,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主讲教师在第一堂课就明确告诉学生,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完成一篇课程论文,即针对任一教师讲授的内容,结合实例谈自己对本专业的认识和体会。这种考核方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放下思想包袱,明确学习目的,从而轻松自觉地投入到该课程的学习中。从该课程的考核结果来看,这种课程论文考核方式通过任务趋动的形式,将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从课堂上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也很好地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专业概论课对大一新生形成对本专业的初步认识、培养专业感情、激发专业兴趣、明确专业方向、掌握专业学习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概论课作为新增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关注学科前沿,课时少,如何进一步加强该专业概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仍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晓东,崔亚新,刘贵富.试论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47-149.

[2]罗福午.提高对于专业概论课的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1992,

(2):82-85.

[3]鄢泰宁.为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J].中国地质教育,2008,(2):76-77.

土木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本科生校外导师制;运行模式;工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17-03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借鉴美国“硅谷”、斯坦福工业园和英国剑桥科学园等国外产学研联合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在研究生教育中推行。其基本原则是企(事)业双向参与、产学研联合,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已进入大学本科生培养,在密切学校与企(事)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多所高校已通过各种模式积极投身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并开始向战略层面发展[1-3]。如何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高校所处区域的优质资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培育和强化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产生背景

西南科技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董事会以来,抓住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强化产学研联合办学机制。学校与多所大型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合作形成的办学联盟,组成单位已达36家,涉及军工、国防、电子、信息、环境、材料、建筑等学科领域,并建立了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近二十年的产学研联合办学实践,学校已形成“三位一体”的创新、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课程教学以高校为主,实践环节以联盟的现代企业为主,学位论文/设计以科研院所及企业课题为主”。李岚清同志称赞道:“通过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虹集团等大型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联合办学,西南科技大学开始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4,5]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在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下,为进一步促进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拓宽本科生导师制外沿,在工程力学、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电子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工科专业实施本科生校外导师制。

二、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自1993年起,西南科技大学先后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虹电子集团公司联合办学,成立工程力学、环境工程、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在与联盟单位的合作办学中,学校在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修订、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和实习(践)基地建设方面主动适应与联盟单位战略发展的需要,有效解决了传统人才培养中实(习)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专业理论教学与行业需求、区域经济脱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自2010年起,西南科技大学开始探索与联盟单位共同实施本科生校外导师制,并在部分工科专业试行。经过3年的具体实践,已形成的校外导师聘任制度、“3+3+2”的实施模式以及相应的保障及考核评价制度,从而构成(建)了较成熟的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运行机制(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1.导师聘任。师资是本科生校外导师制实施的关键。西南科技大学根据“按需聘用、质量为先、合约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聘请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联盟单位中具有高级职称,有较强的学术背景、较深理论学术功底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技术专家为校外导师,以4年为一聘期,并签订合同以形成稳定师资队伍。

2.导师责任。校外导师除担任本科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就业指导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外,还参与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结构设置、实验室建设等。并定期为相关专业师生讲学,介绍本学科(行业)发展的新动向,联盟单位在研的学科前沿课题等,实现“理论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联盟合作不断线”。

3.实施模式。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校外导师制是在普遍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基础上,结合工科专业的特点,以“3+3+2”的模式实施。工科专业强调“知”、“会”、“晓”、“精”四层次的递进式学习过程,即先对专业领域有感性的了解,理性感悟,再到对专业某一领域(方向)的精通。因此,导师制的实施模式不能在传统的全程导师制、年级导师制、优秀生导师制、科研导师制中单纯的择一而行,应采取上述几种模式相结合的新模式,即“3+3+2”的模式(如图2所示)。

第一个“3”即学生在校的第1~3学期,为“公共基础教育”阶段,以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介绍专业发展情况和前景为主。此阶段可采用低年级导师制模式,导师配备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导师以定期开展专业导论、指导认识实习的形式参与。第二个“3”即学生在校的第4~6学期,为“专业教育”阶段,采用“科研导师制”模式,校外导师全面参与。导师的配备在原基础上进行调整,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兴趣专长,实行双向选择,每位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学生4~6人。此阶段以挖掘学生潜能,确定学生的发展方向,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和实际工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主。“2”即学生在校的第7~8学期,采用优秀生导师制模式,以校外导师为主。导师在巩固学生日趋成熟的风格、特色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专业的某一领域(方向)上精益求精。学生以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示等形式作为四年学习的圆满总结。

三、保障及考核评价机制

校外导师在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其指导内容随学生的学习进展而呈阶段性变化,为了保证“3+3+2”校外导师制模式的顺利进行,需要在实践中构建相应的保障及评价机制。

1.督导机制。本科生校外导师制是一项新生事物,其运作模式、约束机制尚处于探索和逐步完善之中。西南科技大学的本科生校外导师制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几个不同主体的横向联合。要协调好各合作单位的关系,确保校外导师工作的成效性,应设立两级本科生校外导师工作督察组。一级督察组由校外导师所在单位负责人和学校教务处共同组成,同时组建院级本科生校外导师工作督察组,即为二级督察组,由各院教授委员会、各系主任、教办、学办负责人组成,对导师工作进行督导。二级督导组通过定期抽查导师的工作记录、走访学生等形式了解导师工作的进展情况。由一级督导组牵头,每年度举行1~2次的座谈会、专题研讨会,了解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成效、实际困难并同时开展督导评估。

2.效果评价及考核机制。对校外导师的工作效果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校外导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的高技能人才、技术专家,其“德”和“能”毋庸质疑。因此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更偏重于对“勤”和“绩”的考核评价。在“勤”方面,考核导师是否经常主动联系自己的学生,进行专业等方面的个性化交流、工程实训、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在“绩”方面,考核导师所指导学生其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情况、获奖情况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考核评价工作由二级督察组具体执行。采取不同的方式(如问卷调查,直接调查等方式),结合所指导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导师的工作实际状况和工作效果,科学评价导师工作情况和效果。

四、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推行价值

西南科技大学对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探索和实施已有3年,实践表明,该模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社会竞争力和就业率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弥补高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有一支工程素质卓越、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作为基本保障。因此,工科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工程专业知识基础、卓越的工程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而目前我国高校工科教师普遍存在实际工程经验欠缺、工程素养总体不高的情况。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除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外,还需从企(事)业引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行业专家、技术人员,以校外导师的形式加入到高校师资队伍中。实践教育是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要达到完全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条件,仅靠政府和学校的人力和精力投入很难获得理想效果。校外导师所在的联盟单位拥有得天独厚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是对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有利补充。此外,校外导师均为本专业、本学科的高技能人才、技术专家,或站在学术的前沿,或具有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有他们的加入,才能真正实现“把专家请进来,把学生带出去”。

2.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普遍提高。但一方面,大多数高校教师因为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精力极其有限,在创新教育上做的工作依然很少,另一方面,实验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是创新活动的载体,而硬件条件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最终导致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成功率低或科技含量低[6]。而由于校外导师的参与,以及利用办学联盟获得的硬件支撑等因素,近几年西南科技大学学生科技活动成绩卓著,以下仅举几例。2010年,由校外导师参与指导的来自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六位本科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MCM)中荣获2项国际竞赛一等奖。2011年,由校外导师参与指导的西南科技大学代表队在“”杯第二届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中,凭借出色表现摘得桂冠。2012年,由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校外导师和西南科技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教师共同指导的“西南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社”在全国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全国4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900余名队员同台竞技,最终斩获佳绩: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并受到大赛组委会特邀媒体的专访。

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逐步完善,可使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从高校的单一培养真正转变为高校和企(事)业联合培养。而企(事)业由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既参与了人才培养,又为企(事)业发展提前储备了后备人才。对校企(事)多方来说,实际是一种人才培养多赢机制。校外导师所在的联盟单位承担了大量的科技攻关、产品研发任务,通过校外导师的“牵线搭桥”,大量学生参与其中。摆脱“纸上谈兵”,通过“顶岗实践”的锻炼,西南科技大学培养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还好用”的富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一直稳定在95%以上。环境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14个本科生校外导师制试行专业的毕业生能力评级(由用人单位评定)连续3年为A级。

3.强化工科专业特色。工科专业的独特性有与生俱来的专业背景,也有后天长成的可能。有的工科专业在开办之时就基于某种特殊的需求而具有强烈的行业背景,这样的工科专业天生就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但也有很多工科专业在开办之初却未必具有天生的专业背景,这样的专业要想办出特色,就必须有一个特色凝炼的过程。西南科技大学既有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联合办学的专业背景,又有在合作办学中互动共赢、与时俱进的探索过程。校外导师作为联盟单位的杰出代表,与校内教师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形成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同时参与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工作,以科研促本科教学,彰显专业特色。

五、结语

本科生校外导师制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下的一种新机制,为高等学校走出自我封闭状态,依靠产学研联盟平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实施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还将进一步完善,促进工科专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韦钰.发挥高等学校优势,努力推进我国产学研合作上新台阶[N].中国教育报,2001-01-15(1).

[2]刘力.走向“三重螺旋”: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战略选择[J].北京大学教学评论,2004,2(10):44-48.

[3]秦旭,陈士俊.美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1,19(3):78-82.

[4]肖正学,董发勤,王成端.论区域产学研联盟的育人机制[J].理工高教研究,2008,(5):100-104.

[5]王俊波,肖正学.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55-56.

上一篇:专业导论课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机械及自动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