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质量特性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5 16:27:54

通用质量特性工作计划

通用质量特性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可靠性;装备;质量特性

一、概述

在GJB1405A-2006《装备质量管理术语》中关于可靠性定义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从应用角度考虑,将可靠性分为固有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固有可靠性是产品在设计阶段就确定了的可靠性指标,并在试制、加工、生产阶段得以确立,它是产品本身就具有的属性。使用可靠性是产品试制、制造及生产出来后要经过包装、运输、贮存、安装、使用、维护和保养、修理方式的影响,一个满足设计要求的可靠性指标要求的合格产品,也可能因为这些环节中的不利因素造成失效,这些环节中的可靠性称为使用可靠性。可靠性是产品质量特性之一,并且是产品重要质量特性,是构成装备作战效能,并影响其寿命周期费用的重要因素,是装备重要的战术技术指标。交付的产品究竟其合格水平能保持多久,即好不好用,会不会发生故障,一旦发生故障是否能及时、快速且经济的修好,这就是可靠性的问题,也是产品质量转型升级的核心。

二、可靠性工作的策划

为保证产品可靠性,在产品实现全过程,应根据用户要求,结合产品特点、复杂程度、使用条件识别、分析和确定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其中包括定性、定量要求和产品可靠性目标要求,制定并实施产品可靠性工作计划,规定相应工作事项,执行的文件、形成的文件、责任部门、配合部门及时间节点,并对转承制方和供方的质量监督与控制、开展可靠性分析与设计作出规定,规划和研制保障资源,试验与评价,进行使用和培训,为产品可靠性设计和开发,提供基础保障性文件。

三、产品的可靠性设计

在确定产品可靠性要求和目标指标后,开始产品可靠性设计,通常确定如下可靠性设计内容:一)说明项目(产品)规定可靠性定性要求(可从合同、技术协议、立项论证报告、研制中要求等技术文件规定的可靠性定性指标、技术指标、用户要求、类似产品信息、以往产品故障分析等进行识别)。

二)确定可靠性设计流程:

三)确定产品通用性可靠性设计准则。把已有的、类似产品的研制和工程经验总结起来,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作为设计人员进行可靠性设计所遵循的准则,包括如下准则:1、简化设计准则:在满足功能、性能技术要求前提下尽量简化设计方案,尽量减少零部件的规格、品种和数量。2、冗余设计准则:“余度”是指系统或设备具有一套以上能够完成给定功能的单元,只有当规定的几套单元都发生故障时系统或设备才会丧失规定的功能,在其提高系统可靠性、安全性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3、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的选择与控制:具体规定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的优选顺序,不允许选用的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种类及控制方法降额设计准则。4、人机工程设计准则:将人和机器看成一个系统,共同完成一个规定的任务,减少使用中人的差错,发挥人和机器各自特点,提高产品可靠性和使用效率。5、新技术应用原则:为了保证所研制的产品的继承性,谨慎采用新技术,降低研制风险。6、安全保护设计准则:避免发生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降低系统风险等。

四、产品可靠性设计过程控制

确定可靠性设计原则后,按其要求进行设计,使其可靠性设计要求体现在设计输出文件中。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应依据设计开发计划的安排对可靠性设计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如方案阶段应进行可靠性设计评审、初样和详细设计阶段需进行可靠性设计验证,在小批量生产阶段应进行可靠性设计确认。在转阶段时都应进行可靠性设计评审。产品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制造出来的。因此,设计、生产和服务等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产品可靠性设计和开发活动,设计的输出为其后的采购、制造、检验和服务提供依据,为使设计结果易于制造、产品使用时发现的问题及顾客要求及时反馈到设计中来,产品可靠性设计还应考虑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设计和开发活动,如参与对图纸的工艺性审查,可靠性设计计划的审查,这样可以集多方经验和智慧应用设计之中,有助于提高产品可靠性设计的成熟性,可生产性、可信性,可以少走弯路,并有利于各项相关工作的尽早开展和协调。

五、实施可靠性提升的几点建议

一)将实施可靠性提升工作成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摸清产品现有可靠性水平,找出差距和影响可靠性的薄弱环节,继而策划并制定可靠性提升战略、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三)针对产品通用技术和特点,集中技术力量,打造一批高可靠的标准化模块,加强对供应商管理,明确提出改进可靠性的定量要求并跟踪验证;四)建立故障报告、分析与纠正措施系统,全面、准确地收集整理产品潜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以及的质量信息,编写故障启示录。五)充分发挥老专家、老工人的经验和智慧,确定可靠性设计准则,把经验和教训作为企业无形资产,开展知识管理、共享知识成果。六)工程设计人员是企业可靠性工作主体,应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可靠性培训,使他们像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CAD)、计算机辅助求解(CAE)和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一样掌握可靠性知识,加强可靠性设计,对可靠性等通用质量特性和性能功能等专业质量特性同步进行设计。

六、可靠性工作总结

可靠性工作应当遵循不断改进,闭环管理的原则,必须重视和加强信息工作,建立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评价和改进设计,实现可靠性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通用质量特性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运作过程;稳健性;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162-03

0 引言

当前,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的焦点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的竞争,如何利用稳健设计的方法,设计并生产出低成本、短周期、高质量、高可靠的产品,由此获得竞争优势,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80年代以前,欧美国家所关心的仅仅是使产品或工序输出质量特性的均值尽可能地接近设计目标值,而田口所提出的稳健设计是在保证均值尽可能接近设计目标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小质量特性围绕设计目标值的波动,波动越小,质量损失越小。尽管田口方法还存在着一些争议[1],但其“波动造成质量损失,波动越小,质量损失越小”的质量哲学已被学术界认为是质量工程研究进程中的一块丰碑。在工程实践领域,欧美大公司的质量保证文件明文规定,此文件的核心就是减小波动,即稳健设计[2]。我国的质量工作者也相继开展了对稳健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研究和应用大都是对制造加工过程而言的,而对于企业运营中很重要的非制造过程(我们称为运作过程)而言却很少有人涉及。本文则在对稳健设计方法在制造加工过程的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如何构造稳健的运作过程,提高企业运营质量。并给出了建立稳健的运作过程的步骤和实现运作过程稳健的一般方法。

1 运作过程的概念

为了迅速地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人们需要把工作的重点集中在改进他们用于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这些过程既包括制造过程,又包括非制造过程(运作过程)。一个运作过程指的是一系列由人进行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将原材料和信息转化为供用户使用的输出(见图1)。运作过程通常指服务过程、管理过程、经营过程等非制造过程,在制造部门中,运作过程是制造过程的基础,两者都需要进行连续改进。制造过程为最终用户生产有形产品或为其他制造过程提供输入(比如自动装配过程),其中机器做了大部分工作,人的干预很少。而在运作过程中,人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很少有机器参与(比如顾客服务、财务、产品设计等)。运作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是人的干预。工作人员每天、每时、甚至有时一分钟的决定和行动在运作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都要比制造过程中要大的多。运作过程的其他特性包括:

①过程往往是无形的和复杂的;

②产生大量的日常文书工作;

③过程输出通常是无形的,有时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④类似的行动有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⑤不采用典型的测量手段;

⑥过程往往没有很好地加以定义,或没有很好地用文件记载。

2 过程质量改进的途径

过程质量改进的关键是减少变化。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Deming)曾经说过:“如果必须用最少的文字来描述管理,那么我将说,管理必须减少变化。”减少变化是戴明14条的基础。减少变化有三条途径(见图2),一条是消除由特殊原因造成的变化,使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一条是通过减少固有变化使得过程得以改进,最后一条则是建立稳健的过程和产品,预防过程中变化带来的影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动荡时期最重要的管理技能之一就是预防。”由此可见,预防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田口的稳健性的概念也同样注重于减少变化。通过确定那些不可控因素将影响过程及其产品的使用并加以预防,从而减少变化。(田口称这些不可控因素为“噪声因素”)通过对过程及产品的设计使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达到最小。

3 运作过程的稳健性

过程的稳健性是指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对过程性能的影响,如果过程的性能对过程输入、转化以及外部因素的不可控的变化不敏感,则我们认为该过程是稳健的。上述关于稳健性的定义引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稳健的过程最能够按照人们的期望运行,所以可能发生的问题都已经加以预防了,而且预防措施也已经得以实施。建立稳健的过程就好比在汽车上安装了减震器,即使是在很颠簸(不可控因素很多)的路面上行驶,减震器也可以帮助司机平稳驾车。在实际企业运做中,缺乏稳健性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制订的经营策略没有考虑到经济周期或经济趋势的变化,导致企业效益的急剧下滑;项目管理实施系统对人员的变化、项目范围的变化以及经营条件等比较敏感等。而采用柔性工作时间,可以使员工根据自身的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时间,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愉悦的心情则是一个经营管理过程稳健的例子。

稳健性是一个可用于创造或改进任何运作过程及其输出的一般性概念。稳健的运作过程及其输出的描述一般包括简单的、柔性的、坚固的、耐久的、弹性的、适应的、防害的、防错的、通用的等等。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描述词汇就是一个设计良好的过程的特性。虽然稳健性并不是一个新的观点,其在工业生产和制造加工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但对于许多运作过程来说,它仍然是个新观点,人们在制订运作过程的时候并不常常考虑到稳健性。

4 运作过程的稳健性分析

建立稳健的运作过程就是要将稳健性作为如何设计和改进运作过程的标准部分。图3简要地描绘了稳健的运作过程的建立步骤。这一流程是基于计划――实施――检查――行动PDCA循环确立起来的,它通过实施过程改进、监测运作过程,以确定它是否像所希望的那样运转,以及建立新的标准等关键步骤来确立一个稳健的运作过程。

建立稳健的运作过程的关键在于识别不可控制的因素和相关运作过程的改进,以使运作过程的运转对这些因素不敏感。表1给出了一些不可控因素和相关过程改进的例子。

在建立稳健的运作过程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要使运作过程对每一个不可控因素都稳健将是过于昂贵的,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在那些具有最大效应的不可控因素上,这就使得图3中的步骤3变得十分重要。还应该注意的是,要正确地区分运作过程中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某些认为是不可控的因素事实上是可以控制的,这时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要比如何使过程对这些因素稳健更合理,更有效。比如错误地认为过程中大量不同的供应商是不可控制的因素,事实上我们应该减少供应商的数目,然后对一个或几个供应商进行控制,而不能要求过程对所有的供应商都是稳健的。

5 建立稳健运作过程的一般方法

建立稳健的运作过程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列举几种常见的方法:

5.1 简化运作过程

建立稳健的运作过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要降低运作过程的复杂性,去掉不必要的工作并使过程易于操作,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加迅速地了解运作过程并能够有效的实施过程。

5.2 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如果企业能够预先设想到运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并进行预防,就能够消除过程中出错的可能性,使运作过程更稳健。比如,定期备份重要的数据和文件等。

5.3 充分与供应商进行交流

一个企业需要和许多供应商进行合作,而供应商们往往具有不同的背景和对企业的指令、需求的不同理解。当供应商能够正确理解企业的具体要求,并能够充分满足这些要求时,就可以弥补供应商之间的不同带来的差异。因此,稳健的过程应当注重与供应商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

5.4 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

人们经常会由于缺乏培训或经验而产生不必要的工作失误。当运作过程进行了改进后,员工可能由于没有进行必要的培训或没有机会适应新的过程,使得过程的稳健性反而降低。

5.5 了解过程的环境因素

识别过程外部的那些可能影响运作过程的环境因素,并在制订工作计划时尽量消除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

5.6 使用自动化技术

人们往往会在重复性地做一些比较枯燥的工作时产生差错。由于生病或者心态等别的原因,人们不会总是在同一状态下工作,这也会导致过程稳健性的下降。而运作过程的自动化则可以消除掉许多这类的问题,使人们有时间去做一些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6 结束语

稳健性的概念是一个可用于制造过程和非制造过程及其产品和服务的通用性的概念。企业必须将稳健性作为设计新运作过程或改进已有运作过程的标准操作程序的一部分。当一个企业改进了运作过程及其输出的设计时,企业自身也就取得了相应的改进,企业会以稳健性评价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做任何工作时都考虑到稳健性,这样就会使所有的运作过程都是高效和稳健的。

建立稳健性与用于产品和工序开发的潜在失效模式和有效性分析(PFMEA)方法是相似的,也与用于化工过程开发的过程危害性评审(PHR)相似。所有这三种方法都注重通过合理的产品或过程设计使过程对不可控制的因素(即噪声因素)或控制起来成本过高的因素不敏感。

参考文献:

[1]陈王廷编著.决策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Berger J.O. Statistical Decision Theory. Springer-Verlag[M]. New York,1980.

[3]郭惠昕.产品质量的模糊稳健性研究及模糊稳健优化设计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2,13(3);221-224.

[4]陈立周,稳健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Phadke, M.S., Quality Engineering Using Robust Design [M].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NJ,1989.

通用质量特性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为了实现装备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应尽量避免将质量问题遗留到使用阶段,降低因质量归零处理而带来的巨额质量成本,所以必须将质量控制点前移至型号研制的设计开发阶段,实行产品研制全质量特性质量管理,坚持“军工产品质量第一”的方针,以提高装备产品的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为目标,做到预防为主、早期投入和全程控制。

2、设计过程质量控制

为了实现产品的优质质量,加强设计和开发的控制是头等重要的工作。设计和开发的质量控制点有许多个方面,包括控制设计和开发的输入和输出,开展六性设计、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设计更改、试验控制等工作,实施技术状态管理,控制技术状态更改。这些主要的质量控制点还可以扩展到更多的质量控制环节,进一步细化质量管理工作。

2.1确定设计输入、输出

设计输入要求是设计的依据,而设计输出是设计和开发过程的结果,提供了产品和有关过程的特性或规范,也是开展质量保证工作的依据,所以我们要规范设计输入、输出的要求,建立基线。完整准确地确定设计要求,理解用户的需求,还要考虑用户的潜在要求。设计输入要求通常包括:用户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设计要求、法律法规要求。应该对设计输入进行评审,与用户进行沟通,并通过会签等形式固定沟通的结果。对要求的更改应进行技术状态管理。设计输出的图样、文件、规范等是制造、安装和检验的输入,最终都应通过定型得到确认。

2.2将“六性”要求设计进产品中

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确定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要求,运用优化设计和“六性”专业工程实施设计和开发。依据研制总要求(研制任务书、技术协议)规定的“六性”要求来确定满足“六性”要求的计划和措施。“六性”工作计划可以单独编制,也可以再质量计划中作出规定。具体管理要求可参照GJB450A等标准结合产品实际作出规定。

2.3设计评审

装备产品研制程序要求承制单位必须建立分级、分阶段的设计质量、工艺质量和产品质量评审制度以及进行试制、试验前的准备状态检查。设计评审应纳入研制计划,未按规定要求完成设计评审,不能转入下一阶段工作,与所评审阶段有关的职能代表都应参加该阶段设计和开发的评审活动。必要时进行“六性”以及元器件、原材料和计算机软件等专题评审,也可以与其他设计评审一起进行。为求设计评审有实效不走过场,首先要明确设计评审各方的责任:评审组织单位对人员、资料准备与提供、评审意见处理及追踪管理并运用PDCA过程改进方法不断改进和提高评审的有效性负责;评审组对评审意见结论建议的正确性负责;型号总师系统对总结报告、资料正确性、对意见和建议采纳与否的后果负责;质量部门对评审后的跟踪管理负责。

2.4设计和开发验证与确认

设计和开发验证是为了证实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是否满足输入的要刘剑聂磊黄婕婷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江西南昌330001求,设计和开发验证应按设计和开发策划的安排进行,一般在形成设计输出时进行。设计验证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多方式、迭代性的特点,设计验证的方法包括试验、演示、分析、评审、检验、仿真。承制单位应保存设计和开发验证的结果及由验证而采取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对于顾客要求控制的验证项目,应在相关文件中予以明确并通知顾客参加。设计和开发确认的目的是证实设计和开发产品满足规定的适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要求,设计和开发确认应按设计和开发策划的安排进行,只要可行,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设计和开发确认的方式可以包括对设计和开发的产品交付顾客试用及模拟试验等。承制单位应保存设计和开发确认结果及由确认而采取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2.5设计和开发更改控制

设计和开发的更改是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出的变更,包括经过评审和批准的阶段设计和开发的输出的变更。引起设计和开发更改的原因很多,可能有产品要求的变更引起,也可能由适用于产品法规的变更引发,也可能由设计评审、验证、确认活动发现的问题或生产过程发现的设计问题等引发。所有设计和开发更改在正式实施前必须得到规定的批准人员的批准才可以实施更改,重要的设计更改如影响装备战术技术性能、结构、强度、通用性、互换性重要的接口、“六性”等,应参照GJB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GJB5235-2004《软件配置管理》等标准进行系统分析和验证,确保符合论证充分、各方认可、试验验证、审批完备、落实到位的原则。承制单位应保持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有关记录,包括更改的申请、评审、验证、确认、审批的记录和更改的实施和标识的记录,设计更改应符合技术状态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

2.6试验控制

根据设计和开发输出的要求,试验前需编制试验大纲,明确试验的项目、内容、以及试验的程序、条件、手段和记录的要求,试验前的需做好准备状态检查。试验应按试验大纲规定的程序进行试验并严格执行试验设备的操作程序,确保试验条件和试验设备处于受控状态,并按规定要求做好记录。对试验过程发生的任何问题都应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待问题解决后才可继续试验。对任何超越试验程序的活动都应经过严格的审批,试验过程的变更应征得顾客同意。对试验发现的故障和缺陷要运行产品故障报告和纠正措施系统,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过程变更时应征得顾客的同意。对按试验大纲所收集的试验数据和原始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并对试验的结果进行评价。试验过程、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2.7实施技术状态管理,控制技术状态更改

技术状态管理是运用行政和技术手段,建立各种程序,对产品技术状态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管理。承制单位应实施技术状态管理,内容包括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纪实、技术状态审核。建立控制技术状态更改的制度,保证更改受到系统地评价、协调、批准及实施并把更改正确地反映在技术文件及更改控制文件内,跟踪产品技术状态的全部历史。通过严格控制更改,控制偏离许可、让步,保证文文相符、文实相符,保证技术资料完整、配套、协调,可以实现以最低的费用和最短的周期研制出满足质量要求的产品。

3、结束语

装备产品设计和开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过程,设计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加强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使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设计工作有序的进行,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为产品按期、按质的达到用户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用质量特性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施工;技术措施;法律法规

一、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意义分析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有工程质量与工作质量两种含义。工程质量是指所建造的工程满足使用目的所具备的质量特性, 主要包括外形尺寸、内部质量、经济性、美观性等内容。工作质量是指施工企业的生产工作、技术工作、组织管理工作对保证工程质量所达到的水平。其主要表现在: 施工企业的领导人、质管人员对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及对质量管理的严格程度; 工人的质量意识、操作技术水平及对质量操作规程遵守的程度; 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和贯彻执行质量标准的认真程度; 对质量事故处理的认真程度和采取杜绝措施的有效程度。显然, 工程质量取决于工作质量。因此, 要保证工程质量, 必须抓好工作质量。施工工程质量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 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从事管理的领导人质量意识的高低。有些施工企业领导人或管理人员, 口头上是“质量第一”, 思想上是“工程量第一”、“进度第一”, 对工人忽视操作规程, 听之任之, 致使工程质量达不到标准造成质量事故。有些施工单位对应返工的部分不返工, 造成隐患。当前, 有些工程施工, 不按国家规定公开招标或层层下包, 承包者缺乏施工能力, 有些工程不聘任监理或监理不力, 致使工程质量低下, 成为“豆腐渣”工程, 造成桥垮路毁的恶性事故。相反, 有些工程, 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实行“质量一票否决”, 使工程质量全部优良。施工企业施工质量的好坏, 对企业的信誉也有重要的影响, 甚至影响企业的存亡。从这一点出发, 也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 加强质量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

二、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分析

1、遵守技术规范: 发包文件中均包括有技术规范, 每项工程开工前, 都应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技术规范的有关部分, 熟知、理解其内容并在施工中贯彻执行。

2、图纸会审: 实际工作中, 设计图纸可能存在下列问题: ①设计图纸与实地情况不符, 如地基变化; ②设计图纸本身有误; ③设计图纸与说明书不一致; ④施工图与通用图不一致。这些问题都必须在图纸会审中加以解决。

3、技术交底: 工程开工前, 必须由设计单位进行技术交底, 使参加施工人员深入、透彻理解设计图纸, 以保证施工能完全按照图纸进行。

4、加强工序监督: 工程质量是由各工序的质量构成的, 各工序的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对施工过程的监督是保证质量的关键。监督与检查不同, 监督是在施工过程中, 能保证每步施工均能遵守技术规范、按图施工, 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能对施工质量作出评价,但检查是在事后, 不能防患于未然。

5、严格质量检查: 对质量起决定性的环节称质量控制点, 严把质量关就是严把质量控制点。每种材料的质量、混凝土的坍落度、填筑土料的含水量、每道工序的质量等都是质量控制点。每道工序完成后, 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签认后, 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如果检查不合格, 则应返工重做, 直到合格, 不留质量隐患。

6、分析质量事故原因, 采取杜绝措施: 如果发生了质量事故, 不应只返工了事, 还应分析, 找出原因, 制定规章制度, 保证以后不再重犯。

7、进行质量评比和奖励: 每月进行一次质量评比, 对质量优良的工程进行奖励, 对发生质量事故者进行批评, 通报, 甚至罚款。以不断提高质量意识, 总结质量经验, 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三、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分析

1、施工放样要准确。路、渠、构造物、建筑物的位置( 平面位置与高程) 及尺寸正确与否, 首先取决于施工放样。施工放样应注意下列问题: 要复核水准点和导线点; 引出的临时水准点、导线点必须闭合; 放样必须校核, 校核要用不同的方法, 不同的人, 或者用相互关系校核,例如涵洞的中心点应在路基的中心线上, 两者可以对比, 又如桩位可以用同排各桩的间距校核等; 注意建筑物、构造物的特点, 如涵洞、通道的进、出口与中心点的距离不一定相等, 放样时必须吃透图纸, 又如, 公路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盖板通道, 不论其中线是否与路的中线正交, 跨度方向都与路的中线一致等等。

2、建立岗位工程师负责制, 每一座构造物或建筑物、每一段渠道、每一段路基及路面工程均配备一位岗位工程师, 对其进度、质量负责, 具体指导施工队施工。

3、实行三级质量检查体制, 即施工队自检、岗位工程师检查与质检员检查的三级质量检查。每道工序完成后, 经三级检查合格, 再由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签认, 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如经检查不合格, 应立即返工, 直到合格。

4、制订质量工作计划, 质量工作计划是为了达到质量目标, 对质量控制点所采取的管理措施的计划, 明确目标、措施、责任人、执行地点与时间。

5、作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①做好质量教育工作, 质量教育工作包括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两个方面。②做好标准化工作: 是指以制定和贯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全部活动, 施工标准( 规范) 是国家在工程技术上所定的法规, 必须严格遵守坚决贯彻。③做好计量工作, 质量管理要进行测试、检验、分析等计量工作。④做好质量情报工作, 质量情报能够提供国内、外工程质量及质量管理达到的水平和先进经验, 作为借鉴。

6、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三全”管理, 即①全员管理: 凡参加施工人员都参与质量管理, 对自己所进行施工质量负责。②全过程管理: 从开工到竣工各个施工过程都加强质量管理, 保证每一道工序、每一施工过程质量合格。③全企业管理: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原材料、机械、人、方法、环境等,企业的各个部门要分别控制好这些因素的质量。施工初期, 承包者均要进行试验施工, 对这些因素确定出标准, 使工序能力能满足甲方所要求的质量, 在施工过程对各个施工工序和质量因素全面进行严格控制, 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

四、结语

在准确掌握以上各方面的基础上,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 必须严格遵守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同时还要做好竣工验收工作。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认真负责严肃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才能真正搞好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同时,工程管理人员还必须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增强工程质量意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使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通过精心规划、施工和管理,建成更多的具有现代特色的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 周智勇.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研究[J].中南林学院,2002

[2] 陈海鸿.浅谈如何提高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及预防和减少质量事故[J].甘肃科技纵横,2008

[3] 林玉杰.提高工程建筑管理质量的途径[J].科技资讯,2008

通用质量特性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一、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管理主要就在与现场的施工管理,对现场的施工进行规范的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施工的安全、缩短施工周期、确保施工质量、减少成本投入等要求,就需要管理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并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根据调查可知,建筑施工的过程及其复杂,涉及到不同的工种,管理起来十分困难,不仅需要满足各方的要求还需调解施工中的矛盾。往往由于施工的操作不规范导致施工事故频发,而一些建筑项目经过层层转包后由一些没有资质的工程队进行施工,因为缺乏相应的施工技术常常导致事故发生。所以施工企业要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管,来避免施工事故的发生。

而且,在施工现场实行现代化的管理能够让开发商对施工单位充满信心,确保开发商与施工企业的合作愉快。对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进行创新能降低成本、加快施工进度,也能让施工企业在业内打响名号。此外,使用先进的施工管理技术能够节省施工原材料的消耗,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为施工单位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公司现场施工技术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部分建筑公司在进行技术管理工作时为减小成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程,盲目抓进度,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现场施工进度管理主要目的是控制工程的进度,并审查施工单位的进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建筑公司只有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为追求经济效益,急于求进,忽视成本与市场。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建筑行业所使用的制度大多是总分包,但是建筑企业的硬件设施却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因此通用的管理体系建立存在很大的困难,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就难以保证技术管理水平。其次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制度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很多的建筑单位通常采用国家标准进行管理,但是施工单位内部之间并不会划分各岗位的职责,一旦出现出现问题难以追究责任。我国建筑行业各项目责任没有明确到个人,虽然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相关的系统制度,但是在信息的传递中仍然会出现一些失误之处,导致业务指导脱节,甚至在施工现场出现单打独斗的现象,对于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不能进行很好地约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我国建筑行业往往是由大量工人来参与其中,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在现实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往往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建筑公司的生命主要表现在工程质量方面,高水平的工程质量不仅仅能让客户满意,另一方面还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建筑公司工程质量管理不科学,很多地方都需要完善。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材料管理不当,具体而言,现场施工材料分类凌乱不堪没有对材料的种类等进行统计,各类材料等杂乱的放在一起,多数单位都是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来对物料进行检查,这种办法会对物料管理造成一定麻烦。在技术安全管理方面失范,现场施工的安全问题主要是防火防电,但是随着工程进度的不断增加,各类防护设备越来越少,导致有很多的问题凸显出来,尤其是安全问题,部分危险地方没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技术组织机构,准确定位技术管理职责范畴

1.1加强企业的法制化建设,用法管理企业,注重落实。要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所在,划分职责范畴,落实到个人,尤其要加强在施工结束验收环节,要增强对技术干部现行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的技术要求、方法、质量标准,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

1.2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可以组织相关的技术交流、培训、学习等等,通过多种途径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而能够预防一些易发现和处理的问题,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工程质量。

2、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工程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施工,应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首先,要增强对工程每个环节的施工方案细化程度,严格遵守施工方案展开施工。其次,各分项工程和分部工程需要进行高效、准确的技术交底。最后,那些特殊和隐蔽的工程,尤其要加强交底工作和方案的细化程度,对一些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建筑材料的要求等等要做好标注。

3、采购绿色材料,保证生命健康

绿色材料的采购应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绿色建筑”标准,才能够保证用户的生命健康权,进而提升企业的形象和信誉。目前,由于人们对材料轻度和安全因素考虑较多,对材料的保温、成本却考虑相对较少。除此之外,选用的材料都都含有甲醛、氮、苯等有害物质和气体,这些化学元素都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绿色材料的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加强质量检查分析

测定施工阶段的分项工程、隐蔽工程、以及分部工程的质量特性,然后把测定评价指标与工程质量建设标准所需的结果进行对照,进而对工程作出最终的评价、判断。其一,度量,主要利用计算手段进行测量;其二,对照,把所得评价指标与质量标准进行对照;其三,即根据最好的对照数据,评价产品是否满足建设工程质量所需;第四,处理,即决定被检查的工程是否可以验收,下一步工作是否可以进行,是否要采取补救措施。

5、加大技术投入力度

所谓技术投入,就是指施工阶段的人力基础保证、技术资金的支持、基础设备设施等的投入工作。在技术人力方面,施工企业应当拥有一批文化程度、技能素质、专业技术水准较高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和综合实力较强的施工队伍;企业要为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设立专项资金,技术管理资金占企业管理费用的比例,各个企业有所不同,企业应按技术工作计划,结合企业实际,予以计列,不可遗漏;在基础设备设施方面,除了要在原有的办公设施的基础之上,还要完善各建筑实验室、技术资料室等,配备完整的技术规范、章程、标准、技术参考阅资料及工程应用类软件等。

6、采用信息化技术

在项目管理中最薄弱的工作环节是信息管理。至今多数业主方和施工方的信息管理还相当落后,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管理的理解以及信息管理的组织、方法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模式上。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贪大求全、照抄照搬,而应结合企业实际逐步完善。比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这些大型的系统固然好,但其投入也是巨大的,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最好是立足现有的资源,通过一些局部的改进,积累经验,逐步完善。首先是意识的转变,要通过宣传、培训树立信息化的观念。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科学性的管理措施,加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检查,完善施工技术的操作使用,确保整项建筑施工项目能够在科学合理的现场施工技术管理中进行,有效的保证施工质量得以过关,确保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技术管理措施得到良好的落实使用,发挥施工团队的整体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炎棠.浅析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01).

[2]孟晓.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科技资讯,2010,(31).

上一篇:科室医疗质量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