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5:04:49

通信业论文

通信业论文范文第1篇

近年来,在应用需求的强大驱动下,我国通信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现有通信行业中的许多企业单位,如电信公司或移动集团,其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对线路的实时监控要求很高,数据量庞大,如何将实时控制与信息系统集成在一起便成为系统实施的一个关键部分。

在参与了某个通信公司的一套网管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后,我们分析了两者的集成与应用工作,深切地感受到有一个良好的设计策略以及重视所选用的工具是一个关键。这个项目主要是对下属各分站的子网以及有关链路的连通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报警、路由控制和授权等功能,其关键在于提供一个实时显示情况的地图界面,井将数据汇总和组织,建立起数据仓库以及进一步实施数据挖掘分析,从而能支持企业的决策分析。我作为设计人员之一,着重在本文中讨论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集成时的策略。

【正文】

众所周知,通信行业需要有一整套监控通信网络的手段,其工作特点是涉及到的各分站与基站的在地理位置L的分布性,更加需要有在更高一级提供检测不同分站链接情况的手段。一般来讲,由于数据都是海量的,所以,如何将整个网络系统所得的数据及时处理,以便和决策部门的分析相结合,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简言之,分布性、实时性以及数据海量性是解决整个系统设计和集成的核心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一下“网管监控系统”。由于我参与设计与开发的这个系统并不是位于基层的分站,其定位在将下属各分站的主机通信数据(包括数据流量、链路负荷、通往其他结点即主机的连通情况等)加以收集,所以对于具体通信事务的底层操作要求并不很高。

考虑到上述原因,我们采用了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Mapinfo并采用Delphi编程,后台用SQLServer数据库(这是由于考虑到决策所需要用到的是Microsoft公司的OLAPService)。在分析和计划之前,我们先对ITU801标准做了详细的探讨,这只是一个有关子网和链路定义以及分层等描述的标准,在听取了许多分站人员的建议后,将MAPINFO公司提供的一个相关的MAPX的ActiveX控件嵌入到Delphi程序中,利用MAPX中提供的丰富的类以及操作,比如Object、Layer等实现网管界面,井且加入了子网和链路的概念,对属下的分站可以随意地组合成为不同子网,而且实现了放大与缩小的功能,大致可以将整个地区的分站集中在一张地图中,能显示在屏幕上,这时,只是显示出各个分站的概要,小到可以显示出某台主机的机柜、机柜直到插件板(因为这些都要实时监控)。我们采用了分层的方法来实现以上缩放。对于一些静态的数据,如分站,主机的位置等则先用Mapinfo公司提供的一套编制地理信息的工具(MAPX是其提供给编程工具的一个ActiveX控件)做成静态的层次图放置于数据库中。

我们新做成的这套系统通过与各分站的专用线路加以连接,能实时地得到数据,显示于地图上,反映出各站、各子网、各链路的实时状态,并能将控制命令传回分站(如强制链路中断、路由转换等)。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即是要将实时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加以集成,我们的设想和体系结构大体上可以用一张简图表示。

在这个体系结构中,由各分站保留着详细的数据,网管系统则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将汇总到的数据作少量统计,抽取其中需要保存的内容放入数据库,如每分钟流量,某分站与其他分站每分钟通信流量,在该分站中某个链路的负荷(这些链路有可能是动态分配的,也可能是固定分站之间的通信链路)。尽管如此,数据仍然是海量的,因此,如果要把这些数据都直接送到各个决策部门,比如送给市场部门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了数据仓库,确定了客户、时间、通信量、计费和故障等几个数据仓库的主题,每隔一定时间对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清理与抽取等预处理工作,建立好数据仓库。这里的预处理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有建立计算时间,但是无计费的(计费值为零)的数据,应视为建立失败的无效数据,需要予以剔除;某些企业租用的是专用线路按月计费,中间的通信因此无计费的一些有关记录也应剔除等。在预处理之后,再利用OLAPService的分析将数据融合与汇总。按照决策部门的需要提供相应数据(比如:市场部门需要每一分站的收益,客户分布情况以及客户费用等)。这些都可以由OLAPService对数据作预先处理,此时处理完的数据在逻辑上是以立方体(CUBE)形式存在的,其占用的存储空间便能显著地降低,如1999年8月有2000万条通讯记录,即使形成作为备份的文本都需要4G空间,经过OLAPService处理后仅需200M左右空间,因此,经处理后的数据主要存放于另外的相关部门的机器中,而不能与主服务器放在一起。

最后,再来讨论由决策人员所使用的系统。由于这些部门并不分散,我们就没有采用OLAPServce的Web方案。采用Delphi编制了访问OLAPService的客户端软件,用了OLAPService提供的、CubeBrowser控件,用相似于网页的界面提供了数据立方体的各种操作,如上钻(观察角度从月转到季度甚至年),切片,旋转等操作。为了便于输出打印数据,还内嵌了Microsoft的Excel数据透视表,可以将在CubeBrowser上所看到的数据转化为Excel的表格形式,或者转换成饼形图、柱形图和曲线图等,比如可以观察每天24小时通信流量的分布曲线图,可以发现在夜间12点以后明显通信流量减少,而决策部门便可制定某些优惠或减价措施吸引更多客户在12点之后使用网络。

另外,在采用OLAPService中的数据挖掘功能时,其中提供的两类算法分别是基于决策树的分类和基于决策树的聚类,市场部门的聚类算法将客户根据费用情况加以聚集,以期发现处于同一消费水平的客户的共同特征,便于制定政策,吸引客户。这方面的努力我们将会进一步持续进行,以保证有足够的海量数据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整个系统运行后,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一系列工作都由程序定期地自动进行,该系统应用已有一段时间,受到了不少好评。当然,也发现了其中有不少问题,比如;主服务器数据库的容量问题,主站与分站的通信效率问题,还有在网管系统中,网络故障的确定还不够细致,需要由分站再具体化加以确定,决策系统与网管系统之间还缺少直接通信手段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与改进。

实时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化是推动从事生产制造、测量与监控等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真正迈向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动力。如果是大型企业,更需要有一整套的系统,支持Web,智能查询,自动识别如用于故障预测和数据挖掘等技术,从而能够将底层的实时监控与高层的决策更好地集成在一起。展望其前景,无疑是十分美好的,但是我们认为相应的工作量很大,在技术上仍然需要有所提高和有所突破。

通信业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移动通信业不同阶段的市场竞争结构,运用博弈论对其竞争行为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在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移动通信高速增长。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字,中国移动电话用户2003年底已达2.69亿户,截至2005年底,移动通信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93亿户。而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基本上是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竞争主体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虽然现在固话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推出的“准移动”产品——小灵通,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移动市场的竞争,但其所分享的市场份额和用户规模相对小得多,其对移动市场的影响仍可以忽略不计。

了解我国移动通信的市场结构,挖掘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但会有助于推进移动通信的3G时代的到来,而且也会为世界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作贡献。本文运用博弈论原理,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双寡头垄断结构及市场竞争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为其培育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确定科学有效的市场结构莫定基础。

1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行为的博弈分析

我国移动通信企业之间的竞争分别经历了进入期的阻挠博弈、成长期的价格博弈和成熟期的差异化博弈3个阶段。下面分别就这3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1.1初进入阶段的市场博弈

1994年以后,中国联通进入电信市场打破了原来独家垄断的局面,电信市场上出现了企业竞争,这段时间电信市场上的博弈主要表现为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在位者中国电信总局与弱小的中国联通公司在市场进入与阻挠进入上展开的博弈行为。博弈模型见图1。

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即(进入,默许),(不进入,斗争)。由于联通公司由国务院批准成立,进入势在必行。中国电信总局在市场进入博弈中的纳什均衡行为应是默许,但事实上中国电信总局选择的是斗争行为。主要表现在对中国联通公司的市场进入、互联互通实行限制,在号码资源的分配上对联通实行歧视等方面。中国电信总局所以选择(进入,斗争)的博弈行为,其目的显然不只甘于获得纳什均衡下的寡头利润,而是企图以行政措施和不正当竞争手段扼杀联通公司,以期保护垄断利润。这一市场进入未体现纳什均衡的博弈行为一直持续到1998年,联通公司成立3年后,联通的电信业务仍然只限于移动电话和无线电寻呼业务。非正当的市场阻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联通公司的业务发展。

1.2成长期市场博弈

1998年以后,随着信息产业部的成立,企业间的竞争逐渐趋于平等,中国联通公司在政府政策允许下,通过低价策略获得后动优势,迅速扩张市场份额,使得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出现了双寡头垄断的局面。中国联通为了尽快地降低平均成本和收回投资,就通过降价策略来吸引争取更多的用户以尽快提高市场收益,而中国移动为了不失去已有的市场份额和利益,不得不加入降价的行列,由于两个移动通信企业提供的服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替代性,这就使得它们陷入了不断降价的囚徒困境怪圈。博弈模型见图2。

在该博弈中,移动和联通都有两个可能的策略:降价和不降价。就移动而言,无论联通的选择如何,降价都是它的最优策略。同样联通的最优策略也是降价。因此该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就是(降价,降价),此时移动和联通的收益分别是5和1,行业总收益为6。从上面的博弈矩阵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联通和移动都不降价,那么二者的收益将会是7和3,总收益为1O,显然是帕累托优于纳什均衡。但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就如两个没有条件串供的囚徒一样,双方都清楚地明白,如果双方达成一致,形成协议定价,共同瓜分市场,在双寡头的市场形势下,必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但是,这种协议注定是脆弱的,由于担心会被对方“出卖”,这种协议很快就会被打破。如1999年,山东联通和山东移动为了解决旷日持久的降价大战,于同年l1月签署了带有协议性质的公约,但仅在两个月之后,山东联通对资费进行大调整,山东移动也适时应战,仅存在两个月的协议就这样宣告破产,价格战继续进行。由此可见,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之后,移动和联通仍然会一直采取降价策略,不断地陷入“囚徒困境”。

菩名的伯川德模型指出:只存在有两个企业的伯川德博弈中,如果两者边际成本为常数且相等,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完全替代性即产品是同质的,并且企业考虑的竞争策略是其产品或服务价格而不是其产量,则存在着唯一的纳什均衡,即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企业的利润等于零。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当中国联通的价格下浮幅度恰好能弥补两运营商产品质量的差异性时,竞争的均衡结果将导致价格不断下降,最终等于其边际成本。这较好地解释了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

1.3成熟期的市场博弈

虽然价格战是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对培育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恶性价格战是得不偿失的,它不仅大大降低了行业利润率,造成国家税收锐减,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且影响到整个电信产业的健康发展,严重削弱了电信产业未来发展的推动力。要使移动电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尽可能地逐步摆脱这种轮番降价的囚徒困境,实现企业之间的理性竞争,移动通信运营商应该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出特性以及技术、品牌形象、附加特性和特等来强化产品(服务)特点,增加消费者价值,使得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价格的战略。

伯川德悖论的一个决定性假设是两个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相同的,价格成为用户购买和企业出售的唯一决定变量。解开这一悖论的办法之一是引入产品的差异眭,如果两个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是完全具有替代性的,此时消费者面对的是互有差别、多样化的市场细分服务,价格就不再是用户唯一感兴趣的变动系数,还有许多非价格因素。这样的服务差异化就有效地防止了恶性价格竞争。因此要使现在的移动通信企业摆脱这种囚徒困境,必须要提供差异化的互有区别的服务给用户。豪泰林模型指出:均衡价格:平均生产成本+产品的差异量。在平均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企业间提供的产品差异越大。均衡价格就越高,从而利润就越大。原因在于产品间的替代性随着差异性增加而降低,企业垄断能力便增强,这样导致竞争越来越弱,从而均衡价格将更接近于垄断价格,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类似于博弈论中的“零和博弈”,仅仅在相互竞争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零和博弈”是一种完全冲突的博弈类型,博弈各方的总得益是一定值,一方所得必是一方的所失。如果考虑到由此带来的低效率及对未来的不利影响等因素,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甚至很可能是“负和博弈”,博弈各方的总得益在减少。差异化战略则属于“正和博弈”,它通过实行差异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创造出新的价值、新的利益,博弈各方的总得益随着市场蛋糕的扩大明显增加。此时的博弈模型见图3。

这个博弈存在唯一的纳什均衡就是(不降价,不降价),但二者的收益都增加了r,整个行业的收益也增加了2r,整个市场的蛋糕被同时做大了。现在应该是一个差异化战略的时代,没有差异化,就失去了竞争力。实施差异化战略,是移动通信市场螺旋式上升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2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差异化策略

2.1技术差异

电信是一个技术迅猛发展的行业,采用先进的技术提升网络质量,提供更新更优的服务以适应差异化、多层次的市场需要,不仅能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不易被对手效仿的更加持久的竞争优势,而且能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中国移动在未来的3G时代,通过大量的技术投入获得在某一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其实施差异化营销就会事半功倍。

2.2品牌差异

品牌上的竞争已经成为一个焦点,用户对运营商品牌和服务(产品)品牌的忠诚度成为竞争的核心。好的品牌有助于监督和提高服务产品质量并能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培养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可以减少用户对价格下降的敏感性。要通过主品牌和细分品牌的宣传实现用户对不同品牌价值认知的差异,另外还要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实现准确的品牌定位,才能最终实现差异化策略。超级秘书网

2.3产品差异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两大移动运营商都已经认识到语音业务市场可以开发的资源已经不多了,目前数据业务的需求剧增,成为移动通信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市场发展的方向。移动增值业务和移动数据业务在移动通信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G网络的高速数据传输和多媒体特征将大大拓展移动通信的应用。会促成移动数据业务的大爆发,为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舞台。

2.4细分用户目标市场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移动通信市场逐步开放,竞争将日趋激烈,为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于市场细分的目标市场营销成为移动通信企业的必然选择。几年前根据我国移动通信将市场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的细分策略已不能满足移动通信市场的需求,根据日本和韩国移动通信市场细分的成功经验,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应进一步按照年龄和职业等细分用户市场,进而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组合策略。

通信业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试图对通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一定的计量分析。为此,首先将国内部门分为通信产业部门和非通信产业部门,并以这两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出最终的计量模型,然后根据有关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通信业对经济增长的综合边际产出贡献很高,从而说明对通信业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引导和扶持通信产业的发展,发挥通信业的先导作用,进一步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引言

通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通信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群发展,体现了信息经济的发展趋势,改变产业结构,使之更具活力;它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变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通信业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当前及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撑。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进程中,通信业的重要性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回顾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通信业从弱小到强大、从落后到先进、从曾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到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通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然而,通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通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究竟有大?本文尝试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此进行探讨。

1计量模型分析

1.1理论模型

本文尝试用菲德模型来分析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菲德模型是菲德(G.Feeler)于1983年提出的一个用于测算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两部门模型。该模型把社会经济活动分为出口和非出口两个部门,由于出口部门面对的是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促使它不断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非出口部门正好吸收这种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带来的外溢效应,从而增强其自身实力。因此,出口对于GDP增长的贡献可能要比出口本身增长所形成的GDP增量大。菲德的两部门模型就是用来估计出口对于非出口部门外溢作用以及出口与非出口部门之间要素生产力差别的数学模型。

通信产业作为一个部门,与经济中其他部门的联系十分重要,任何希望估计通信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必须关注通信产业对非通信产业的外溢作用。鉴于通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外溢作用,将借鉴菲德提出的两部门模型来测度通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菲德模型的思路相似,把通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类同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国内部门划分为通信产业部门和非通信产业部门。

模型建立如下:设各自的生产方程为:

P=f(Lp,Kp)(1)

N=g(Ln,Kn,P)(2)

其中P和N分别代表通信产业部门和非通信产业部门两部门的产出量,L和K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下标代表部门。(2)式生产函数假设,通信产业的产出水平P将影响非通信产业部门的产出。

劳动力(L)与资本(K)总量可以表达为:

L=Lp+Ln(3)

K=Kp+Kn(4)

社会总产品(Y)就是两部门产品之和,即:Y=P+N(5)

菲德模型将不同部门的劳动和资本边际生产力的相互关系表达如下形式:

其中fl代表通信产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出,fk代表通信产业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gl代表非通信产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出,gk代表非通信产业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δ是两个部门之间相对边际生产力的差异,理论上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零,正的δ意味着通信产业部门的相对边际生产力高于非通信产业部门。

对(5)的两边求微分得:

dY=dN+dP=gkdKn+gldLn+gpdP+(1+δ)gkdKp+(1+δ)gldLp(7)

根据(3)、(4)、(5)、(6)、(7),可以推导出如下回归方程:

(8)式中,α、β表示非通信产业部门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γ代表通信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为通信产业的外溢作用)分别是总产出、劳动力和通信产业产出的增长率;P/Y是通信业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将国内投资视同于资本存量的增量,由于资本存量的增量在统计数据中不存在,一般用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于是(8)式可以改写为:

参数γ代表通信产业外溢作用与两部门间要素生产力差异两种作用之和。将一个常数项和一个随机误差项加入到方程(9)中,同时假定随机误差项具有零均值、同方差的特性,则方程(9)就成为所需要的回归方程。

通过方程(10),对的系数γ的估计,可以得到通信产业部门对于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该模型将整个经济区分为两个部门是一种理论上的简化。同时,非通信产业的产出不仅依赖于配置在本部门的劳动和资本要素,还取决于同一时期通信产业的产出量。因此,这里存在着一个假设:通信产业部门对经济中其他部门的外溢作用发生在同一时期。这个假定与现实可能不太相符,但使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分析结果影响不会太大。

1.2样本的选择

在本模型的计算过程中,Y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代替,GDP用当年价格计算。L用年末从业人数表示,从业人数合计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I用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它包括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之和,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通信产业部门的产出P用每年通信业务总量代表。样本区间为1998-2005年。样本选取时间从98年开始,是因为1998年邮电分家,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著。上述指标的相关数据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通信年鉴》。如表1所示:

该回归模型采用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消除数据的波动性,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平均平滑处理。处理数据结果如下表2所示:

1.3模型回归结果

利用EVIEW统计软件对方程(10)做LS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方程(10)的回归结果看,所有的回归系数估计值α、β和γ都通过了统计的显著性检验,R2达0·671254表明了方程的拟合效果好。从方程(10)的估计结果,得到最关心的系数γ的估计值为1·764966,γ就是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全部作用。γ=1·764966的含义是: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通信部门每多生产出一单位的产出,国民经济将增加1·764966单位的产出。

2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计量分析,得出的结果是: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全部作用参数的估计值γ为1·764966,也就是说,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通信业每多生产一单位的产出,整个国民经济GDP将增加1·764966单位的产出。这就说明了通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作用。

通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不仅包括对GDP的直接贡献,其更大的贡献在于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产生的渗透作用与倍增作用,尤其是对其他产业的推动和带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改变、资源节约利用等改革需求越来越迫切,通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必须为有效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这不仅要求通信业加快自身发展,更要求通过它改变人们的经济行为,改造提升其他产业,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率。通信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群发展,体现了信息经济的发展趋势,改变产业结构,使之更具活力;它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变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通信业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当前及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撑。基于上述的计量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应该加快通信业的发展,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上要向通信业倾斜,以发挥通信业的高效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新玲,黎鹏.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11).

通信业论文范文第4篇

近年来,在应用需求的强大驱动下,我国通信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现有通信行业中的许多企业单位,如电信公司或移动集团,其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对线路的实时监控要求很高,数据量庞大,如何将实时控制与信息系统集成在一起便成为系统实施的一个关键部分。

在参与了某个通信公司的一套网管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后,我们分析了两者的集成与应用工作,深切地感受到有一个良好的设计策略以及重视所选用的工具是一个关键。这个项目主要是对下属各分站的子网以及有关链路的连通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报警、路由控制和授权等功能,其关键在于提供一个实时显示情况的地图界面,井将数据汇总和组织,建立起数据仓库以及进一步实施数据挖掘分析,从而能支持企业的决策分析。我作为设计人员之一,着重在本文中讨论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集成时的策略。

【正文】

众所周知,通信行业需要有一整套监控通信网络的手段,其工作特点是涉及到的各分站与基站的在地理位置L的分布性,更加需要有在更高一级提供检测不同分站链接情况的手段。一般来讲,由于数据都是海量的,所以,如何将整个网络系统所得的数据及时处理,以便和决策部门的分析相结合,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简言之,分布性、实时性以及数据海量性是解决整个系统设计和集成的核心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一下“网管监控系统”。由于我参与设计与开发的这个系统并不是位于基层的分站,其定位在将下属各分站的主机通信数据(包括数据流量、链路负荷、通往其他结点即主机的连通情况等)加以收集,所以对于具体通信事务的底层操作要求并不很高。

考虑到上述原因,我们采用了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Mapinfo并采用Delphi编程,后台用SQLServer数据库(这是由于考虑到决策所需要用到的是Microsoft公司的OLAPService)。在分析和计划之前,我们先对ITU801标准做了详细的探讨,这只是一个有关子网和链路定义以及分层等描述的标准,在听取了许多分站人员的建议后,将MAPINFO公司提供的一个相关的MAPX的ActiveX控件嵌入到Delphi程序中,利用MAPX中提供的丰富的类以及操作,比如Object、Layer等实现网管界面,井且加入了子网和链路的概念,对属下的分站可以随意地组合成为不同子网,而且实现了放大与缩小的功能,大致可以将整个地区的分站集中在一张地图中,能显示在屏幕上,这时,只是显示出各个分站的概要,小到可以显示出某台主机的机柜、机柜直到插件板(因为这些都要实时监控)。我们采用了分层的方法来实现以上缩放。对于一些静态的数据,如分站,主机的位置等则先用Mapinfo公司提供的一套编制地理信息的工具(MAPX是其提供给编程工具的一个ActiveX控件)做成静态的层次图放置于数据库中。

我们新做成的这套系统通过与各分站的专用线路加以连接,能实时地得到数据,显示于地图上,反映出各站、各子网、各链路的实时状态,并能将控制命令传回分站(如强制链路中断、路由转换等)。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即是要将实时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加以集成,我们的设想和体系结构大体上可以用一张简图表示。

在这个体系结构中,由各分站保留着详细的数据,网管系统则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将汇总到的数据作少量统计,抽取其中需要保存的内容放入数据库,如每分钟流量,某分站与其他分站每分钟通信流量,在该分站中某个链路的负荷(这些链路有可能是动态分配的,也可能是固定分站之间的通信链路)。尽管如此,数据仍然是海量的,因此,如果要把这些数据都直接送到各个决策部门,比如送给市场部门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了数据仓库,确定了客户、时间、通信量、计费和故障等几个数据仓库的主题,每隔一定时间对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清理与抽取等预处理工作,建立好数据仓库。这里的预处理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有建立计算时间,但是无计费的(计费值为零)的数据,应视为建立失败的无效数据,需要予以剔除;某些企业租用的是专用线路按月计费,中间的通信因此无计费的一些有关记录也应剔除等。

在预处理之后,再利用OLAPService的分析将数据融合与汇总。按照决策部门的需要提供相应数据(比如:市场部门需要每一分站的收益,客户分布情况以及客户费用等)。这些都可以由OLAPService对数据作预先处理,此时处理完的数据在逻辑上是以立方体(CUBE)形式存在的,其占用的存储空间便能显著地降低,如1999年8月有2000万条通讯记录,即使形成作为备份的文本都需要4G空间,经过OLAPService处理后仅需200M左右空间,因此,经处理后的数据主要存放于另外的相关部门的机器中,而不能与主服务器放在一起。

最后,再来讨论由决策人员所使用的系统。由于这些部门并不分散,我们就没有采用OLAPServce的Web方案。采用Delphi编制了访问OLAPService的客户端软件,用了OLAPService提供的、CubeBrowser控件,用相似于网页的界面提供了数据立方体的各种操作,如上钻(观察角度从月转到季度甚至年),切片,旋转等操作。为了便于输出打印数据,还内嵌了Microsoft的Excel数据透视表,可以将在CubeBrowser上所看到的数据转化为Excel的表格形式,或者转换成饼形图、柱形图和曲线图等,比如可以观察每天24小时通信流量的分布曲线图,可以发现在夜间12点以后明显通信流量减少,而决策部门便可制定某些优惠或减价措施吸引更多客户在12点之后使用网络。

另外,在采用OLAPService中的数据挖掘功能时,其中提供的两类算法分别是基于决策树的分类和基于决策树的聚类,市场部门的聚类算法将客户根据费用情况加以聚集,以期发现处于同一消费水平的客户的共同特征,便于制定政策,吸引客户。这方面的努力我们将会进一步持续进行,以保证有足够的海量数据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整个系统运行后,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一系列工作都由程序定期地自动进行,该系统应用已有一段时间,受到了不少好评。当然,也发现了其中有不少问题,比如;主服务器数据库的容量问题,主站与分站的通信效率问题,还有在网管系统中,网络故障的确定还不够细致,需要由分站再具体化加以确定,决策系统与网管系统之间还缺少直接通信手段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与改进。

实时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化是推动从事生产制造、测量与监控等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真正迈向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动力。如果是大型企业,更需要有一整套的系统,支持Web,智能查询,自动识别如用于故障预测和数据挖掘等技术,从而能够将底层的实时监控与高层的决策更好地集成在一起。展望其前景,无疑是十分美好的,但是我们认为相应的工作量很大,在技术上仍然需要有所提高和有所突破。

通信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业;客户流失;客户保持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12-0046-03

[作者简介]顾桂芳,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信息安全;

何有世,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江苏镇江212013)

一、界定客户保持的内涵

要对客户保持加以定义,首先就要界定“客户”的内涵,本文以分析移动通信业的客户保持为中心,将“客户”界定为企业所面对的最终消费者。

客户保持是指企业维持已建立的客户关系(客户关系是指从企业角度来看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商务关系),使客户不断重复购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1]。

客户流失是与客户保持相对的概念。当企业无法保持原有的客户关系时,客户转向了其他的供应商,那么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则是发生了客户流失。

客户保持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减少客户流失,所以本文在论及客户保持时主要研究如何防止客户流失。

二、移动通信业客户流失的表现形式

客户流失有两种表现形式:客户被动流失与客户主动流失。

客户被动流失表现为运营商由于客户欺诈或恶意欠费等行为而主动终止客户使用网络和业务。

而客户主动流失则分为如下4种情况:

1.客户不再使用任何一家移动通信运营商的通信业务。当客户不再享受资费折扣和免费使用时间时,客户有可能简单地选择退出该通信业务。

2.客户选择了另一家运营商。例如:原中国移动的客户跳到中国联通。这种情况可能是客户认为公司不能提供他所期待的价值,即公司为客户提供的客户让渡价值低于另一家运营商。具体的原因有多方面,可能是客户对本运营商的业务和服务不满意,也可能是由于客户想跳至价格更为便宜的运营商,还有可能是客户仅仅想尝试一下另一家运营商提供而原运营商未提供的新业务。

3.客户转移至本通信运营商的不同网络、不同业务或不同品牌。如原“全球通”客户转为“动感地带”、“神州行”或“大众通”客户;从使用普通长途转移至使用IP长途;或是客户由于工作关系,从中国移动某公司的服务网络迁移到中国移动另一公司的服务网络。这种变化往往是受到个人因素、营运商网络服务质量与资费结构调整等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就某个业务的单独统计来看存在客户流失,对公司整体而言客户却没有流失。但是,公司内部的客户转移也是会影响公司的收入的。

4.客户的每月平均消费量降低,从高价值客户变成低价值客户,或是从原来的消费层次滑向较低的消费层次。这有可能是客户在使用原运营商服务的同时开始使用另一家运营商或原运营商的其他网络品牌服务所导致的。

本文研究客户流失是针对主动流失的客户,不考虑那些由于欠费而被移动通信公司欠费销户的客户。

三、客户保持的意义

1.客户保持的重要性。保留旧客户比开发、吸收新客户更重要。根据Kotler(1994)研究显示,吸引或开发一位新客户所花的成本要比留住一位旧客户大5倍之多,且保留旧客户利率为开发一位新客户之16倍。在成熟期的产品市场中,要开拓新客户很不容易。客户的忠诚度应该是一个企业能够生存发展的最大资产之一,拥有忠诚度的客户,会因客户有学习的效果,而使企业可以花费较少的成本来服务客户,降低了公司在服务成本上的支出,而且忠诚的客户也会宣传正面的口碑效应以作为他人的参考,进而替企业创造新的交易。一旦企业无法留住客户,将因客户的转换行为而造成企业成本负担加重,不仅失去原有客户的收益,且需花费更多的成本去寻求新的客户以取代原有客户。拥有长久且比较忠诚的客户,对企业的营运与收益较为有益。

当消费者一旦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或感觉想尝试新的事物时,对于使用新品牌之品质及价值皆不甚在意,尤其是对忠于某一品牌并未得到任何回馈报酬时,转换其他品牌产品之行为必会增加。一般来说,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结果就会影响到其转换的意愿,客户流失或保留就取决于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因这与消费者行为的探讨有关,包括外在因素(如竞争者的促销方法)与消费者个别差异(如主观的满意度)。降低客户流失不但是电信业持续经营的关键,也是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动力,且MorganandHunt(1994)认为客户行为是被客户满意度、服务品质、信任、承诺与未来合作意愿(futureintention)所领导,因此降低客户流失与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关系营销(Relationshipmarketing)的关系非常密切。

2.移动通信业客户保持的必要性。在移动通信业客户保持管理实践中,凸现以下几个困惑:

第一,我国移动客户群体庞大,中低端客户在不同运营商网间流动性强,不存在明显的客户忠诚的特征。运营商过度采用超低话费、赠手机等非理性竞争手段,更是降低了客户转网壁垒,促进了这样的网间流动,弱化了客户忠诚,传统的客户忠诚理论对这些客户保持问题分析遇到了困难。

第二,尽管移动客户数在持续增长,可是客户ARPU值(平均每客户每月收入)逐年下降,运营商利润降低,说明存在潜在的客户价值流失的危险。过去的研究核心是如何保持客户不离网,而对客户的保值并没有涉及。

第三,对客户保持管理凭经验和直觉。缺乏关于移动客户保持及其具体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

因此,随着行业中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和获得一个新客户的代价愈来愈大,保持原有客户的工作就愈来愈有价值。谁能留住那些能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有价值客户,并赢得他们长久的信任和支持,谁就能获得满意的客户投资回报,进而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中国的移动通信业曾经长期处于独家垄断的局面,移动运营商根本无须担心客户的流失,每年新增加的客户远比流失的客户多[2],总的客户数和营业利润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是这种高速成长的阶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在日益成熟的移动市场,客户流失的影响日益显现出来,优质客户的流失对公司的影响甚大,不但使公司开发客户时投入的成本难以回收,而且使目前已稳定的收入水平直线下降,还会让竞争对手日渐强大[3]。因此进行移动通信业客户保持分析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3.影响移动通信业客户流失的因素。学者对电信市场的客户流失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表明影响客户流失的主要因素如下:

(1)客户满意度。运营商产品价格、人员服务和网络服务的客户满意度直接影响客户的流失。

(2)转换成本。即客户在不同运营商之间转换付出的成本,包括违约的成本和已经享受利益的损失(如客户忠诚度回报)。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满意度水平下,转换成本高则客户忠诚度高,反之则客户忠诚度亦低。

(3)号码可携带。电信客户在不同运营商之间转网,客户号码不需要改变,对客户的流失影响较大。号码可携带的市场中客户流失的可能性更大。

(4)客户生命周期。出于不同客户生命周期阶段的客户的流失倾向有所差别,AT&T的研究结果表明客户在入网的1-11个月内和61个月以上的离网可能性较大。

.客户流失的原因。无论移动通信市场的客观环境怎样变化,客户流失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客户的需求是否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满足。网络技术、通信产品、网络覆盖、运营支撑、查询、计费、缴费、受理投诉等通信服务质量,决定了客户所感知的企业信誉、服务质量,最终影响了客户流失率。

(1)普通客户的离网原因。一是价格因素。普通客户集中了绝大部分低、中端用户,而大客户、商业客户集中的是高、中端客户,相对高中端用户来说,低端用户对业务产品价格较为敏感,在竞争对手低价格诱惑下极易转向他网,且在通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转网成本越来越小。二是服务水平因素。在提倡差异化服务的今天,运营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服务力度,但对大客户、商业客户的服务质量明显优于普通客户。虽然对于普通客户服务质量都能达标,但在决定客户满意度的适应质量上却无法与大客户、商业客户渠道相比,因而普通客户满意度难以得到提高,客户流失也就在所难免。三是营销政策的差异性导致普通客户保持难度大。大客户、商业客户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较宽松的营销政策。在当前中国电信各级企业中,普通客户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承担起维护、服务的功能,而在市场营销上很难承担全部营销重任。

(2)大客户转网原因。大客户是竞争对手积极争夺的对象,目前,许多运营商对大客户采取主动营销,如上门服务、赠送手机、话费打折和积分等优惠政策。大客户通常对话务质量和业务服务水平要求高,对资费敏感性差,喜欢使用高价值品牌。但部分大客户在运营商赠送手机和SIM卡等优惠条件下,将会同时拥有多个运营商的号码。提高大客户这种变相离网,需要更加个性化的营销措施。

(3)客户集体离网原因。这类客户通常为一个客户群,群内话费采取固定费用包月制,免月租,有一定数额或比例报销的对公统一账户,群内通话比例高,通常发生在一个交换局或一个小区覆盖范围内。在竞争对手更优惠的条件下,集体转网。转网初期,作呼叫转移到其他运营商号码。对公账单话费下降剧烈,呼叫转移次数与通话比率增大明显。

5.客户保持的对策建议。根据上述客户流失原因的分析,移动公司可以深入把握易流失客户群的特点,以采取相应的客户保持策略。如可以对收入较低的客户,根据客户细分的结果,针对各种客户不同的消费偏好提出相应的资费策略;对那些高收入客户还可根据方便客户的原则为客户提供多种多样的付费方式[4]。为有效实施以上措施,企业应在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定价手段、品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5]。

(1)确立长远的战略目标。长远的企业目标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是一个企业的努力方向。确立了长远的战略目标之后,企业就可以着手制定分阶段的营销策略:即在不同的阶段,企业的发展重点是什么;企业应该力保什么市场,力推什么业务,每一阶段的产品是否具有连续性等,进而制定分步骤的实施方案。

(2)调整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建立整体协调的组织结构,再造企业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在组织结构上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设计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实施“一对一营销”。同时,建立综合的技术支持中心为统一的后台支撑平台,理顺内部流程,统一负责后台支撑系统的建设、维护和能力提供,真正实现前台对外,后台对前台的高效协调发展。

(3)在更准确的市场细分基础上,加强市场营销策划。防止客户流失的措施可以针对整个细分市场,也可以只针对细分市场的某一部分,关键要明确市场活动所定位的目标客户,特别是那些易流失的高端客户。目前,电信企业粗略地划分为大客户、商业客户、公众客户还远远不够,在精细化营销时代,进一步细分市场是做好市场营销策划的前提。对于公众客户还要进一步细分,针对某一类群体、组织或团体的特点推出特别的虚拟服务社区。

(4)合理利用定价手段。运营商过去惯用单一的降价手段来维持客户不离网。值得注意的是,定价因素虽然对客户在网保持有一定作用,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客户对频繁的价格战习以为常,转而更加注重价格外的因素。而良好的资费结构和价格水平却能保证客户月消费持续稳定。这说明运营商可以通过价格弹性,忙闲时话务量、长途业务比例、网内外话务比例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资费政策的灵活性,以充分满足客户使用习惯,在促进客户保持使用的同时,达到稳定收入的目的。

(5)建立以客户品牌为核心的品牌管理机制。虽然通信质量对客户在网保持有较大的作用力,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网络本身难以形成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独特的品牌将是形成差异化并有效保持客户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移动运营商的品牌大多是业务品牌,要么突出的是业务技术特征,要么以资费等级、套餐进行区分。建立以客户品牌为核心的品牌管理机制,要立足于客户细分和对不同细分客户特征的深刻理解,服务特定的客户群体,从客户体验出发,配置有针对性的业务、套餐、广告宣传、促销活动,极大丰富品牌内涵,促使该类客户对品牌价值更加认可。

(6)新业务应注重提升客户感知价值。虽然新业务在移动通信收入中占的比重相对基础语音业务还比较低。但它对收入的增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基础业务不同,新业务满足的是客户高层次的需求,往往被定义为时尚产品或快速消费品,因此新业务设计要关注客户体验,只有符合大多数客户喜好的,具有较高使用率的新业务才能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如短信)。

客户保持就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竞争。成功的商业运作需要了解客户的特点及需求,客户保持的效果越好,获得的收益就越多,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

参考文献:

[1]曹凤鸣.客户关系管理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产业,2004,(1).

[2]张爱群,陈震原.电信级客户服务中心的建设与运营[J].广东通信技术,2001,(12).

[3]齐佳音,韩新民,等.我国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的紧迫性和方向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2,(8).

[4]胡智娟,钮文良.中国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通信业论文范文第6篇

短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运营商在开展3G业务时,短消息业务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本文将论述短消息系统的互通网络结构,并对互通时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短消息业务实现了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和应用之间的信息传递,用户也可以通过短消息中心查询或预定信息。短消息业务提供终端发起、终端接收的信息服务,必须由MSC或SGSN及HLR配合完成。

不同平台及运营商间短消息的互通原则上都是由短消息网关完成的。短消息网关负责消息转发、协议转换、路由管理、话单输出等,具体包括互联网关和汇接网关的功能,前者用于SMSC和SP之间的交互,后者用于路由信息的管理即与其它平台及运营商的短信系统互通。

与固定网短消息的互通

所谓固定网短消息,就是利用现有的固定电话网,向固定电话用户提供多种信息的服务。

为实现固定网用户和移动网用户之间相互成功发送和接收短消息,可以直接在短消息中心之间互通,也可以经过短消息网关互通,一般情况下为了使网路结构简化,网间结算以及组网方便,大都是经过短消息的互联网关互通。运营商通过网间互联网关的连接以及互联网关与短消息中心之间的连接达到互通的目的,也就是一方的短消息中心在向对方用户发送短消息时,该短消息经双方的互联网关提交给对方短消息中心,由对方短消息中心向自己全网内用户发送。

网络结构

和固定网短消息互通的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此方案中,运营商可新建3G移动短信网关,并与其他运营商的固网短信网关相连实现3G移动网短消息和其他运营商固网短消息的互通。

此方案互联点位于3G短信网关和固网短信网关之间(即虚线处),互联点清晰且便于3G短信及固网短信系统各自的计费结算及维护管理。

编号问题

目前,移动用户给移动用户发送点对点短消息的时候,被叫用户的号码(接受短消息用户的号码)就是移动用户的号码。但是,移动网的短消息业务除点对点的短消息以外,还包括了与各个ICP发送的短消息,为此必须给每个ICP分配相应的号码,而这些号码的分配是由移动运营商自行分配的。号码的分配当时并没有考虑移动网的短消息业务还会与固定网的短消息业务互通,因此给ICP所分配的号码是与固定网电话用户的号码类似的号码。据初步统计,已经被占用的长途区号达几百个,包括已经使用的和空余的,同样也占用了一部分本地电话号码。当移动用户向固定用户发送短消息的时候,被叫用户的号码与现有的ICP的号码是重复的,而且这种重复没有规律。因此,在固定网和移动网的短信互通时就需要解决号码的冲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息产业部决定在固定号码前面加上一个标识码,即起用一个未使用过的号码“106”。当移动用户给固定用户发送短消息时在被叫用户号码前面加上标识码“106”,号码长度最长可达15位。

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

在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的时候,由于从固定网用户编号上无法区分其归属于哪一个运营商,故需经过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来完成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时的路由选择工作。

当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时,经过移动网的短消息中心到移动网的互联网关,移动网的互联网关不需要判别该用户是属于哪一个固定网的运营商,把短消息发送给第三方的互联网关,由第三方的互联网关去判别该用户是属于哪一个固定网运营商的用户,随后就可以把短信发送给此固定网运营商的短信互联网关,再经其短消息中心将短消息发送给用户。

在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上需要有相应的各本地网的不同运营商的号码分配纪录,且要保持实时更新。

与移动网短消息的互通

可采用3G互联短信网关与其他运营商的移动网短信网关互联的方案,互联短信网关可按照目的地进行接续和计费。互联短信网关之间可采用专线或者INTERNET相连。

由于移动网短信互联互通已经相当成熟,故本文不再赘述。

多媒体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多媒体消息业务(Multi-mediaMessageService)提供了一种非实时基于存储转发机制的多媒体通信方式。它可使多媒体消息在手机、PC/PDA以及email客户端等多种通信终端之间实现互发互收。收发的信息类型包括:文本、图片、音频、email及视频。多媒体消息业务实现了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和应用之间内容丰富的信息传递,用户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消息中心查询或预定信息。多媒体消息作为一种位于IP网络层的增值应用业务,它可连接各种载体(例如:GPRS、CSD及HSCSD等),因此,也是面向3G网络的。多媒体消息业务的实现必须由MMSC、WAPGW和HLR等网元配合完成。此外,多媒体消息业务要使用短消息中心(SMSC)来发送多媒体消息的通知给用户终端。

多媒体消息业务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是整个多媒体消息系统的核心,它主要负责存储并处理进出MMSC的消息,完成在网络上发送由文本、声音、图片及其他媒体格式组成的多媒体消息。多媒体消息中心内部主要分为MMSRelay和MMSServer,互通的功能主要由MMSRelay完成。MMSRelay负责在不同的消息系统之间进行消息传送,它在服务器和用户之间提供一个综合的功能,根据不同的网络综合不同的服务器类型。根据需要,MMSRelay和MMSServer可以合设也可以单独设置。

在多媒体消息业务系统中,MM4接口是多个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之间互联互通的保证。3GPP多媒体消息规范本身对于互联互通就已经定义了MM4接口(在各个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中实现),因此,只要各运营商在3G多媒体消息业务网中遵循3GPP规范设置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则不必设置多媒体消息网关就能实现多媒体消息的互通。但由于现有移动运营商的多媒体消息系统均未采用3GPP的规范设置,中国移动的“彩信”是采用基于3GPP规范并进行修改的非标准形式,而中国联通的“彩e”则是基于电子邮件的形式,故在与这些运营商的多媒体消息系统互通时,视其采用的多媒体消息系统结构的不同,可通过多媒体消息网关实现运营商之间的多媒体消息的互通。具体的多媒体消息互通网络结构图如下:

在此方案中,当运营商A与其他运营商的标准MMS系统互通时,可以将运营商A的MMSC和运营商B的标准MMS系统直接连接,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MMSC和其他运营商标准MMS系统之间。当与运营商B的非标准MMS系统互通时,则需要通过设置MMS网关来进行协议转换,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MMS网关和运营商B的非标准MMS系统之间。

即时通信(IMPS)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3G系统支持的新业务非常多,本文将以即时通信消息(IMPS)的互通为例,简要论述一下3G新业务的互联互通。

IMPS业务是由InstantMessage(IM)业务和Presence业务组成的。

通信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节能降耗;绿色通道;核心网络

近几年来,全球移动通信产业蓬勃发展。2007年,全球移动用户数增长了25.9%,2008年由于UMTS3G网络的开通,用户数增长了14%,2009年3G网络的开通,用户将向WiMAX网络和4G网络转移。总之,全球移动市场仍处于快速增长期。通信产业是一个高科技行业,也是一个高耗能行业,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张,通信网络的核心设备、动力系统、冷却系统以及机房、基站等成倍增加,能耗巨大,目前我国的通信网络有上万台的核心交换设备,有几十万的基站,大量的设备不仅需要人员的支撑,而且不间断的网络环境也更需要能源来保障。据有关部门估计,2007年我国IT产品的总耗电预计为300亿—500亿千瓦时。这几乎相当于三峡电站一年的发电总量(2006年为492.50亿千瓦时)。这些林林总总的IT产品,已经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态,但是这些IT产品功耗大而且数量众多,累积起来所消耗的电能可以说是触目惊心。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使得全球能源供给日趋紧张,2009年能源紧张的格局将会更加严峻,因此节能降耗的绿色通道对于通信行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IT设备需要成年累月不间断地运行,除了IT设备自身耗电量巨大外,为满足机房环境温度、湿度、空气含尘浓度的要求,机房内要独立设置空调调节系统,加上用于机房环境条件技术保障的其他设备,这些最终导致机房成为电力消耗的“大户”。从机房用电分配上来看,其中IT设备占电能总能耗的44%,制冷系统占38%,电源系统占到15%,照明系统占3%。在机房的IT设备中,网络设备大概占30%,即大约占机房总能耗的13%。同时,如果网络设备的功耗降低,相应的空调等设备的消耗也会相应降低,因此目前网络中心耗能最大的是服务器,其次是一些主干网采用的大型网络设备,当然其他低端网络设备因为数量众多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设备是指服务器、BTS(基站收发台),其功耗由接入设备的数量和网络的负荷决定;配套设备主要指空调,基站设备对环境温度、湿度和洁净度有一定要求,以保证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空调占了总功耗的绝大部分,平均下来约为总功耗的50%,以中国电信为例,2007年全年消耗电能超过200亿度,各种能耗费用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其它功耗成分来自配电系统等。

各国政府已经开始行动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我国“十一五”规划就明确了节能减排的工作指标: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能源的消耗可以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计算,1千瓦时约等于0.658kg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主设备外其他设备的能源消耗也可以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计算。假设一个正常基站可使用10年,总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22吨。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主设备占了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0.9%。根据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分析,通信产业节能降耗的绿色通道可以从以下5方面展开:1、打造绿色基站,采用新型的功放芯片和高效功放技术,提高设备的能效;2、应用绿色基站软件有效降低静态功耗,大幅降低业务量少时的能耗。3、绿色高效的冷却方案,即减少冷却能耗和提高电信设备耐热能力,这样设备可工作在室温或更大湿度环境中。4、使用高集成度或分布式方案来减少基站占用空间,即采用多密度载波和射频宽带技术实现单模块支持4到6个载波,同等容量下基站体积更小,重量更轻,UPS等配套要求更低。5、绿色能源的使用,即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绿色环保能源。

一、建立绿色核心网络

从这么多年从事通信网络设计工作的经验中,笔者了解到传统的核心网络架构是相当复杂的,不仅一二级核心网络层次多,而且大量的网元导致网络复杂,整网能耗偏高。以笔者设计的机房为例:机房空间有限,服务器的能耗非常高,导致散热程度差,而且需要加装空调,再加上每年扩容的需要,交换机走线和设备布局的不合理,使机房无法实施更进一步的节能降耗措施。因此建立绿色核心网络势在必行。建立绿色核心网络首先应该优化核心网络架构,实行网络的扁平化管理,减少核心网中网元的数量,使核心设备上移,逐步使用集成度高,电信级别的平台代替传统的服务器,同时建立专业的机房散热管理方案,如采用自下而上的回风流方式提高冷风的利用率,尤其是在北方城市,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机房空调的使用。

笔者还要强调一下,在工程前期调研及初设阶段首先考虑选择拥有绿色基站技术的供应商和运营商,例如华为和Vodafone。他们拥有IP组网、分布式基站、先进功放、智能电源管理、多载频技术、统一架构等关键绿色技术。这样设计的基站稳定性、可靠性高,功耗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化,而且更有利于网络的平稳升级。

二、充分利用软件技术降低能耗

除提高设计水平和利用硬件升级等手段降低能耗以外,充分利用软件技术实现节能降耗也越来越重要。随着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大到网络转型,小到CPU超频。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通信网络转型的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单位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如果频繁地对网络转型,将造成大量在线设备的退网淘汰以及更多的资源消耗,那么利用软件技术提高现有网络设备的工作效率,从而降低能耗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对上网用户在线时间的统计分析,全网在忙时和闲时网络负荷变换最大,那么就可以通过软件调整核心网络设备的主频,让它随网络负荷变化,在闲时自动将设备处理能力降低,减少电能的消耗。

三、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设备冗余度

随着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每年入网用户日益增多,基站和设备间能够利用的空间越来越小,设备密度也越来越大,电力消耗明显提高,因此采用高集成度或分布式设计方案来减少基站和设备间的空间占用,使用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支持端口更多的设备来有效降低设备冗余度,对于降低能耗也是重要的绿色手段。对于高端网络设备来讲,性能和功能无疑是最重要的,功耗降低会以性能的降低为代价。一般的情况下,为保证功能、性能、业务卡的数量和运行可靠,设备的功耗也会较大。这类设备数量较少,放置位置的环境情况也比较好。因此,在选择高端设备方面我们只是把功耗指标作为一个辅助的参考指标。

对于低端的网络产品,如数量巨大的接入层交换机,虽然他们的功能都很强大,但是我们实际应用时只会用到它的部分功能,完全可以通过牺牲一些我们不需要的性能来换取设备的功耗降低。现在有一些接入层交换机因为自身功耗小,已经实现了设备内部无风扇,这类产品就能很好地降低设备的功耗。对于低端网络设备来说,采购过程中会把功耗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来考虑。

四、推崇绿色环保能源的使用

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混合能源,可更好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在有条件的地区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作为辅助能源,降低电能消耗,分解能源问题。在北方城市,利用季节明显,冬季日夜温差较大的特点,优化基站、核心机房、设备间的通风设计方案和温度控制方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温度实现温控的目的,减少冷却系统和大功率空调的使用,降低能耗,建立更多能源使用的绿色通道,使能源利用率更高。

为了使通信产业向着更加绿色的方向发展,节能降耗势在必行,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出更多的绿色通道,从技术上提高设备、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耗,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推动通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文斌.通信机房节能降耗前景广阔[N].人民邮电,2008,03-06

通信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CDMA;AAA服务器;Internet;Intranet

一、引言

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码分多址)是近年来被应用于商业的一种数字接口技术。他拥有频率利用率高、手机功耗低等优点。CDMA手机是指基于CDMA网络的移动通信终端。目前,19家企业被批准有资格生产CDMA终端产品。

CDMA手机除了能够提供GSM手机的通话功能和信息服务外,还具有高速无线数据传输和多媒体功能。能提供的服务主要有:

(1)基本增值服务,如呼叫转移、信息提示等。

(2)语音邮件服务,如邮件、传真、新闻等语音信息。

(3)短信息服务,如天气、交通、证券、广告等。

(4)无线智能网服务,如虚拟网络、个人号码识别等。

(5)无线互联网服务,如网络浏览、电子商务、电子邮箱、网络游戏等。

二、CDMA所具有的优点

与GSM手机相比,CDMA手机具有以下优点:

(1)CDMA手机发射功率小(2mw)。

(2)CDMA手机采用先进的切换技术——软切换技术(即切换是先接续好后再中断),使得CDMA手机的通话可与固定电话媲美,而且不会有GSM手机的掉线现象。

(3)使用CDMA网络,运营商的投资相对减少,这就为CDMA手机资费的下调预留了空间。

(4)因采用以拓频通信为基础的一种调制和多址通信方式,其容量比模拟技术高10倍,超过GSM网络约4倍。

(5)基于宽带技术的CDMA使得移动通信中视频应用成为可能,从而使手机从只能打电话和发送短信息等狭窄的服务中走向宽带多媒体应用。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口国际提案中,WCDMA和CDMA2000都是极为重要的技术。这两种宽带CDMA方案,除了码片速率、同步方式、导频方式等有所不同外,其他如功率、软切换等基本技术并无大的区别。

CDMAOne是基于IS-95标准的各种CDMA产品的总称,即所有基于CDMAOne技术的产品,其核心技术均以IS-95作为标准。CDMA2000是美国向ITU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空中接口标准的建议,是IS-95标准向第三代演进的技术体制方案,这是一种宽带CDMA技术。CDMA2000室内最高数据速率为2Mb/s以上,步行环境时为384kb/s,车载环境时为144kb/s以上。

CDMA2000-1X原意是指CDMA2000的第一阶段(速率高于IS-95,低于2Mb/s),可支持308kb/s的数据传输,网络部分引入分组交换,可支持移动IP业务。

CDMA2000-1XEV是在CDMA2000-1X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速率的增强体制,采用高速率数据(HDR)技术,能在1.25MHz(同CDMA2000-1X带宽)内提供2M/s以上的数据业务,是CDMA2000-1X的边缘技术。3GPP已开始制订CDMA2000-1XEV的技术标准,其中用高通公司技术的称为HDR。

与CDMAOne相比,CDMA2000有下列技术特点:多种信道带宽,前向链路上支持多载波和直扩两种方式;反向链路仅支持直扩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使用无线资源;可实现系统平滑过渡;核心网协议可使用IS-41,GSM-MAP以及IP骨干网标准;前向发送分集;快速前向功率控制;使用Turbo码;辅助导频信道;灵活帧长;反向链路相干解调;可选择较长的交织器。CDMA2000-1X采用扩频速率为SR1,即指前向信道和反向信道均用码片速率1.2288Mb/s的单载波直接序列扩频方式。因此他可以方便地与IS-95(A/B)后向兼容,实现平滑过渡。运营商可在某些需求高速数据业务而导致容量不够的蜂窝上,用相同载波部署CDMA2000-1X系统,从而减少了用户和运营商的投资。由于CDMA2000-1X采用了反向相干解调、快速前向功控、发送分集、Turbo编码等新技术,其容量比IS-95大为提高。在相同条件下,对普通话音业务而言,容量大致为IS-95系统的两倍。

三、CDMA关键技术所在

CDMA2000-1X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7)灵活的帧长与IS-95不同,CDMA2000-1X支持5ms,10ms,20ms,40ms,80ms和160ms多种帧长,不同类型信道分别支持不同帧长。前向基本信道、前向专用控制信道、反向基本信道、反向专用控制信道采用5ms或20ms帧,前向补充信道、反向补充信道采用20ms,40ms或80ms帧,话音信道采用20ms帧。较短帧可以减少时延,但解调性能较低;较长帧可降低对发射功率的要求。

(8)增强的媒体接入控制功能媒体接入控制子层控制多种业务接入物理层,保证多媒体业务的实现。他实现话音、分组数据和电路数据业务同时处理,提供发送、复用和Qos控制,提供接入程序。与IS-95相比,他可以满足更高宽带和更多业务的要求。CDMA1X网络的关键设备,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DSN)、鉴权、授权、计费服务器(AAA)、本地(HA)是CDMA1X系统支持分组数据业务的关键设备,为此对他们进行专门的介绍。PDSN是连接无线网络和分组数据网的接入网关,为移动Internet/Intranet用户提供分组数据接入服务。除了使点到点协议(PPP)封装的IP包能在无线网络和IP网络间正确传输外,PDSN还与其他各种接入服务商的IP分组网络连接,从而为终端用户提供诸如互联网接入、电子商务、WAP应用等多种业务。PDSN同时还完成AAA服务器所需的合并的分组会话计费数据和无线会话计费数据搜集功能,并且支持移动IP的外部(FA)和用户设备的85认证功能,同时还能提供移动IP业务,满足终端用户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需求。

AAA服务器完成的功能有:用户注册信息的认证,即通过验证一些预先登记的信息来提供用户身份认证;数据业务的授权,即决定是否授权移动用户访问特定的网络资源;计费信息的处理,即搜集资源使用信息,用于进行计费、审计、成本分配或趋势分析等。此外,他还须实现与PDSN,HA及其他AAA服务器的交互功能,向移动用户提供分组数据业务。AAA服务器具有下列特征:使用RADIUS协议,支持大规模的外部和漫游业务,RADIUS能向外部的RADIUS服务器提供可靠的AAA功能;通过目录支持功能和程序化的配置接口,完成配置、计费和其他业务管理部件的集成,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和加快业务推出速度;通过支持集中化的IP地址分配和对跨多地理区域接入设备会话的限制,高效使用管理资源。

只有使用“移动IP”时才需要HA。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单元,HA用来完成对移动IP和移动IP用户的移动性管理功能。HA通过移动终端登记来定位移动用户,同时把分组数据转发到用户当前所登记的FA(位于PDSN内)。HA同时支持动态的IP地址分配和反向隧道。HA具有冗余备份功能,可由一个HA替代另一个HA。这样,新的HA可以用原有IP地址和转换地址维护关联表,保证移动关联表处于同步状态。此外,这种方式还能保证解决方案的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近一段时间以来,联通开始大举推广CDMA1X网络,并明确宣称将把重心放在无线互联的移动数据业务上。而目前,无线局域网成熟的标准可达到11Mb/s的速率,新的标准最高达54Mb/s的速率,这对移动用户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早在2003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上,海南联通在当地建了3个CDMA1X的基站,并向前来采访年会的记者分发了近300张的无线上网卡,CDMA1X+WLAN方案的数据业务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按照设想,海南联通甚至要为沿海渔民以及钻井平台上的工作人员提供包括天气预报等在内的移动数据服务。

WLAN这种早已被电信网通普遍采纳的无线接入技术,一经与CDMA1X融合,就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一般说来,虽然WLAN可以提供高速的数据业务,但WLAN却缺少对用户进行鉴权与计费的成熟机制,而且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较小,一般都在热点地区,用户使用时受到地点的限制。而CDMA1X网络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与实验,不仅有成熟鉴权与计费机制,并且具有覆盖广的特点。

CDMA1X网络可以利用WLAN高速数据传输的特点以弥补自己数据传输速率受限的不足,而无线局域网不仅充分利用了CDMA1X网络完善的鉴权与计费机制,而且可结合CDMA1X网络覆盖广的特点,进行多接入切换功能。这样就可实现WLAN用户与CDMA1X用户统一的管理。

为了获得无线局域网提供的数据业务,终端必须处于无线局域网的信号覆盖范围内,即首先要连接到AP。当终端发起数据业务的呼叫时,先在APGW和PDSN之间建立RP连接,然后到PDSN进行分组网络的注册,才可进行数据业务,其具体连接过程如下:

(1)终端在WLAN网络系统中检测WLAN的信号,并连接到AP。

(2)当终端有数据业务的需求时,发起连接请求,在AP/APGW收到连接消息后,APGW向PDSN发送Au注册请求消息。若注册请求消息有效,则PDSN通过返回带接收指示的Au注册应答消息接收该连接,PDSN和APGW均产生关于A10连接的绑定记录。

(3)终端和PDSN建立PPP的连接,在建立PPP连接的过程中,如果是SimpleIP用户,PDSN会分配给终端一个IP地址(对MobileIp用户,还需进行MIP的注册)。

(4)PPP连接建立成功,终端可以通过GRE帧在A10连接上发送或接收数据。

(5)在Au注册生存期超过前,APGW发送Au注册请求消息以更新A10连接的注册。Au注册请求消息也用于向PDSN传送与计费相关的信息以及其他信息,这些信息在系统定义的触发点上传送。

(6)对于有效的注册请求,PDSN返回带接受指示和生存期值的A11注册应答消息。PDSN和APGW均更新A10连接的绑定记录。PDSN在返回注册应答消息之前保存与计费相关的信息(如果收到的话)用于进一步处理。

(7)如果用户或PDSN终止数据业务,则PDSN将终止和用户PPP连接,并拆除与APGW的RP连接。

WLAN网络,其中无线接入点(AccessPoint,AP)是无线终端接入固定电信网的连接设备,为用户提供无线接入功能,可提供话音和数据的接入服务。AP完成简单的对无线用户的管理和对无线信道的动态分配,并完成802.11与802.3协议的转换,经过AP转换后的数据包是以太网包。

接入点网关(AccessPointGateway,APGW)是将AP转换出的以太网数据包封装成IP包,并发送到PDSN的设备。一般PDSN设备放置的位置与无线网络侧设备AP、APGW离得比较远,要实现PDSN接入网关的作用经常需要将AP转换的二层数据包穿越三层网络以到达PDSN。因此,APGW功能实体就是为了完成此功能的转换设备。

参考文献

[1]TeroOjanpera.宽带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2]杨大成.CDMA2000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3]杨大成.CDMA20001x移动通信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KarimMR,MohsenSarraf.3G移动网——WCDMA和Cdma2000[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通信业论文范文第9篇

近年来,在应用需求的强大驱动下,我国通信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现有通信行业中的许多企业单位,如电信公司或移动集团,其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对线路的实时监控要求很高,数据量庞大,如何将实时控制与信息系统集成在一起便成为系统实施的一个关键部分。

在参与了某个通信公司的一套网管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后,我们分析了两者的集成与应用工作,深切地感受到有一个良好的设计策略以及重视所选用的工具是一个关键。这个项目主要是对下属各分站的子网以及有关链路的连通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报警、路由控制和授权等功能,其关键在于提供一个实时显示情况的地图界面,井将数据汇总和组织,建立起数据仓库以及进一步实施数据挖掘分析,从而能支持企业的决策分析。我作为设计人员之一,着重在本文中讨论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集成时的策略。

【正文】

众所周知,通信行业需要有一整套监控通信网络的手段,其工作特点是涉及到的各分站与基站的在地理位置l的分布性,更加需要有在更高一级提供检测不同分站链接情况的手段。一般来讲,由于数据都是海量的,所以,如何将整个网络系统所得的数据及时处理,以便和决策部门的分析相结合,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简言之,分布性、实时性以及数据海量性是解决整个系统设计和集成的核心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一下“网管监控系统”。由于我参与设计与开发的这个系统并不是位于基层的分站,其定位在将下属各分站的主机通信数据(包括数据流量、链路负荷、通往其他结点即主机的连通情况等)加以收集,所以对于具体通信事务的底层操作要求并不很高。

考虑到上述原因,我们采用了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mapinfo并采用delphi编程,后台用sql server数据库(这是由于考虑到决策所需要用到的是microsoft公司的olap service)。在分析和计划之前,我们先对itu801标准做了详细的探讨,这只是一个有关子网和链路定义以及分层等描述的标准,在听取了许多分站人员的建议后,将mapinfo公司提供的一个相关的map x的active x控件嵌入到delphi程序中,利用map x中提供的丰富的类以及操作,比如object、layer等实现网管界面,井且加入了子网和链路的概念,对属下的分站可以随意地组合成为不同子网,而且实现了放大与缩小的功能,大致可以将整个地区的分站集中在一张地图中,能显示在屏幕上,这时,只是显示出各个分站的概要,小到可以显示出某台主机的机柜、机柜直到插件板(因为这些都要实时监控)。我们采用了分层的方法来实现以上缩放。对于一些静态的数据,如分站,主机的位置等则先用mapinfo公司提供的一套编制地理信息的工具(map x是其提供给编程工具的一个active x控件)做成静态的层次图放置于数据库中。

我们新做成的这套系统通过与各分站的专用线路加以连接,能实时地得到数据,显示于地图上,反映出各站、各子网、各链路的实时状态,并能将控制命令传回分站(如强制链路中断、路由转换等)。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即是要将实时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加以集成,我们的设想和体系结构大体上可以用一张简图表示。

在这个体系结构中,由各分站保留着详细的数据,网管系统则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将汇总到的数据作少量统计,抽取其中需要保存的内容放入数据库,如每分钟流量,某分站与其他分站每分钟通信流量,在该分站中某个链路的负荷(这些链路有可能是动态分配的,也可能是固定分站之间的通信链路)。尽管如此,数据仍然是海量的,因此,如果要把这些数据都直接送到各个决策部门,比如送给市场部门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了数据仓库,确定了客户、时间、通信量、计费和故障等几个数据仓库的主题,每隔一定时间对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清理与抽取等预处理工作,建立好数据仓库。这里的预处理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有建立计算时间,但是无计费的(计费值为零)的数据,应视为建立失败的无效数据,需要予以剔除;某些企业租用的是专用线路按月计费,中间的通信因此无计费的一些有关记录也应剔除等。

在预处理之后,再利用olap service的分析将数据融合与汇总。按照决策部门的需要提供相应数据(比如:市场部门需要每一分站的收益,客户分布情况以及客户费用等)。这些都可以由olap service对数据作预先处理,此时处理完的数据在逻辑上是以立方体(cube)形式存在的,其占用的存储空间便能显著地降低,如1999年8月有2000万条通讯记录,即使形成作为备份的文本都需要4g空间,经过olap service处理后仅需200m左右空间,因此,经处理后的数据主要存放于另外的相关部门的机器中,而不能与主服务器放在一起。

最后,再来讨论由决策人员所使用的系统。由于这些部门并不分散,我们就没有采用olap servce的web方案。采用delphi编制了访问olap service的客户端软件,用了olap service提供的、cube browser控件,用相似于网页的界面提供了数据立方体的各种操作,如上钻(观察角度从月转到季度甚至年),切片,旋转等操作。为了便于输出打印数据,还内嵌了microsoft的excel数据透视表,可以将在cube browser上所看到的数据转化为excel的表格形式,或者转换成饼形图、柱形图和曲线图等,比如可以观察每天24小时通信流量的分布曲线图,可以发现在夜间12点以后明显通信流量减少,而决策部门便可制定某些优惠或减价措施吸引更多客户在12点之后使用网络。

另外,在采用olap service中的数据挖掘功能时,其中提供的两类算法分别是基于决策树的分类和基于决策树的聚类,市场部门的聚类算法将客户根据费用情况加以聚集,以期发现处于同一消费水平的客户的共同特征,便于制定政策,吸引客户。这方面的努力我们将会进一步持续进行,以保证有足够的海量数据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整个系统运行后,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一系列工作都由程序定期地自动进行,该系统应用已有一段时间,受到了不少好评。当然,也发现了其中有不少问题,比如;主服务器数据库的容量问题,主站与分站的通信效率问题,还有在网管系统中,网络故障的确定还不够细致,需要由分站再具体化加以确定,决策系统与网管系统之间还缺少直接通信手段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与改进。

实时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化是推动从事生产制造、测量与监控等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真正迈向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动力。如果是大型企业,更需要有一整套的系统,支持web,智能查询,自动识别如用于故障预测和数据挖掘等技术,从而能够将底层的实时监控与高层的决策更好地集成在一起。展望其前景,无疑是十分美好的,但是我们认为相应的工作量很大,在技术上仍然需要有所提高和有所突破。

通信业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结构市场行为差异化

论文摘要:中国移动通信业从垄断经营到寡头垄断经营的发展过程中,其市场竞争行为是不同的通过分析中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结构,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博弈理论研究在不同市场竞争结构中企业的竞争行为,提出了移动通信企业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推行差异化营销的策略,就是将价格竞争逐步转变为以产品差异、产品质量、及服务等为主的多样化竞争;提出了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正处在从垄断市场结构向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转型期,由于我国移动通信业长期的垄断经营缺乏有效竞争,导致移动通信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缺乏,营销手段侧重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虽然有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但同时过度的价格竞争也导致了企业尤其是新进入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所以,使移动通信企业充分认识不同市场竞争结构特征和竞争主体竞争行为特征,进而采取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我国移动通信业在不断改革中一方面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处理好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另一方面增进社会福利,最终达到移动通信业改革的目的.

1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将原来的中国电信总局一分为四,成立了经营固定电话业务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经营移动业务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经营无线寻呼的国信寻呼公司和经营卫星通信业务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1999年5月,将国信寻呼公司并人中国联通。

2001年1月,中国联通作为我国唯一经营CD—MA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正式建成覆盖全国的CD—MA移动通信网络并开始放号.

在此期间,国务院加快了我国电信运营体制改革步伐,决定分割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为南北两部分.南方部分成立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北方部分成立中国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允许两个集团公司在对方经营区域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电话业务.

截止2002年底,移动通信业经过l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容量的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网,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达到l5%,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9亿.在移动通信业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的竞争格局.从世界各国电信业的改革发展历史看,通信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独家垄断经营到寡头垄断经营的两个市场竞争结构发展阶段,而寡头垄断是目前和将来的主导市场竞争结构.

我国自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联通公司,打破了中国移动通信业独家垄断局面,理论上形成了市场占有者中国移动(原中国电信)与新进入者中国联通的新竞争格局.但截止2001年底,,我国移动通信业务总收人为1617亿元中,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78.8%,中国联通仅占总收入的21.2%,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增长率为18.5%中国联通业务收入增长率为44%;我国移动用户总数为1.5亿中,中国移动占71.7%,中国联通占28.3%.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在19952001年期间,中国联通公司收入占有率和用户占有率一直未达到20%,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实质性竞争格局,所以市场结构仍视为独家垄断市场结构.2002年以后,随着新进入者中国联通的收入份额和用户份额均超出20%,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形成双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结构.所以我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的时间分界线是2001年底.市场竞争结构的划分是从两方面表现出来的.首先,新进入者的市场分额达到了经济理论20%标准;其二,政府逐步放松了资费政策管制,标志着资费的”不对称”管制完成了历史使命,同时标志着移动通信资费标准将从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变.

2双头垄断市场竞争分析

2001年以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实质性竞争格局,政府对移动通信企业采取了”不对称”管制,即给予了新进入企业中国联通一系列政策上的扶持,如移动通信“双8折”资费优惠政策(入网费、月租和基本通话费是标准资费的8折),同时政府加强了移动市场资费政策管理.在此期间由于资费价格的差距,中国联通用户发展迅速平均增长率比中国移动高30%,收入增长率高20%.

2002年至今,随着各种资费价格套餐的推出,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由于双方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价格政策,所以两个企业都面对着“曲折”的需求曲线.价格的需求弹性变小导致价格竞争对双方用户发展数量增加的相对作用逐渐减弱,而过度的价格竞争导致新增用户中低端用户比例很高,用户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我国移动通信企业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变,所以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都没有放弃”针锋相对”政策的理由,但移动通信企业运营企业都应清楚地认识到单纯的价格竞争手段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从价格竞争向网络竞争、服务竞争转变的营销策略是我国移动通信企业长远发展之路.

2.1卡特尔和串通

移动通信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的显著特征和高固定成本(网络投资)、低边际成本的特点,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固定成本被分摊,即单位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相对固定成本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之下,所以移动通信企业呈现收益递增现象.根据经济理论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社会福利函数最大_2,但由于移动通信企业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所以企业将出现亏损;又根据经济理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企业利润最大化,但由于移动通信企业的收入与成本的特点,此时的产量是企业亏损最大的产量.移动通信业成本构成与收入的特点造成了“定价难题”.

在寡头垄断的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往往导致价格下降和利润减少.因此两家企业在政府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串通按垄断或接近垄断价格水平定价,避免激烈的价格竞争.虽然在串通协议中的市场分割和利益分配等条款的确定上存在很多困难以及政府政策对此行为的限制程度,但成功的串通对两家企业的利益都有好处,所以两家企业都有串通的意愿.

不失一般性,串通的移动通信市场可视为垄断市场结构J,假设结成的卡特尔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为决策变量,移动通信市场需求方程为P=n—bQ,平均成本为C,则边际收入是MR=d了。R/dQ=d[(n—bQ)Q]/dQ=n一2bQ

当边际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时可以求得利润最大化产量.n一2bQ=C得:利润最大化的总产量Q=(n—C)/2b,求得最大化总利润R=(n—C)/4b.为了说明2家企业博弈过程,在此不妨假设两家企业产量和利润均分,即两家企业的最大化利润分别为q=q=(a—c)/4b,两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的产量分别为(a—c)/8b.2.2串通欺骗

串通能提高卡特尔所有成员企业的利润,但通过串通协议上的欺骗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例如:在某寡头垄断行业的所有企业串通形成卡特尔并决定提高价格,但未按协议提价的欺骗企业在市场中获得了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收入.不失一般性,在双头垄断的移动通信市场,假设企业1严格按照q,=(a—C)/4b的串通产量生产,而企业2在协议上搞欺骗,则企业2的边际收入是:

MR2=dTR2/dq2=d[(a—O(a—c)/4b一6q2)q2]/dq2=a一2bq2一(a—c)/4b

当边际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时可以求得企业2利润最大化产量:

a一2bq2一(a—C)/4b7--C

得:企业2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3(a—C)/8b又根据需求方程可得在产量Q=q+q时的价格P为

P=a一6Q=a—b[(a—f)/4b+3(a—C)/8b]=(3a+5c)/8

所以企业1、2的利润分别为

r1=Pq1一Cq1=(3口+5c)/8(n—C)/4b—C(a—C)/4b=3(a—C)/32b

r=Pq2一Cq2=(3a+5c)/83(a—C)/8b—C3(a—C)/sb=9(a—C)/64b

显然,企业2通过串通协议上的欺骗所获得的利润9(a—c)/64b高于企业

1)严格按照“串通”的产量生产所获得的利润3(a—c)/32b.

2)移动通信业双头垄断博弈结果分析.

设(a—C)/b=R,并将不同组合情况下2企业利润填入收益矩阵:

根据最小最大原则可以得出两家移动通信企业博弈的纳什均衡解是采取“降价”策略,即两家企业都会选择“降价”而获得较少的利润0.111R.现在分析企业在选择“不降价”或“降价”的决策过程.由于“不降价”的利润较高,所以企业1会首先考虑选择“不降价”决策,但同时也顾虑协议条款协商的困难,更主要的是一旦企业2在串通协议上欺骗(即“降价”)则企业1利润将只有0.094R,是所有情况下的最低利润.所以企业1的最佳选择是”降价”同理企业2的最佳选择也是“降价”.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完全符合非合作性博弈:囚徒的两难境地的理论分析结果,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价格竞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不断升级的广告宣传也属于此类问题,两家企业广告竞争结果是利润降低,广告费支出快速增加.

3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对策建议

移动通信市场价格“恶性”竞争是移动通信企业在特定市场竞争结构下的“必然”.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移动用户新增6o139万户,其中预付费用户超过了90%,而签约用户仅占不到10%.价格竞争的结果使这些新增用户中低端用户已经占据了主流,ARPU较去年同期下降25%.可以推断,如果恶性的价格竞争长期进行下去,移动运营企业(移动通信行业)获利能力将持续下降,将直接影响企业(行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同时企业也无法更好地履行对消费者的服务承诺和所应承担的义务.

因此,一方面我国移动通信企业要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推行差异化经营策略,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在竞争中合作的双赢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部门规范电信市场竞争行为,保证我国移动通信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上一篇:校园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激光通信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