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子电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7:17:22

通信电子电路论文

通信电子电路论文范文第1篇

无论进行何种教学改革,应该明确,课程教学仍是教学的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课程的重要地位,加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坚持经常的学习价值观的教育来启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求知欲,适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势必产生学习的原动力。在第一次课堂上要明确“通信电子电路”在通信工程专业以及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介绍与“通信电子电路”相关的广播、电视、导航、雷达等相关专业,强调该课程对于这些相关专业的重要性;然后从应用角度出发介绍该课程在社会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通信电子电路”的强烈愿望;最后以实际电路为例,以信号传输为主线,简单介绍其工作原理。使学生对通信电子电路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形象,由原理转化为实际应用。

2教学方法改革

2.1以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形象代替抽象

近年来,射频电路应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为适应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了解高频电子通信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将教材中的图形、文字、公式及推导过程形象的展示在课堂上,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重点、难点部分设计生动的Flas演示,便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使用ADS等软件,对相关章节涉及的实验进行现场演示,直观地反映电路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使学生对整个电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形象代替抽象,提高了传统教学方法及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2.2通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继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的任务是在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单元电路的设计能力之后,利用Multisim、ADS等EDA软件让学生综合应用通信电子电路知识进行高频通信系统电路的仿真设计、安装和调测,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理论课程教学期中考试完成以后,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来完成,设计过程中要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同学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具体做法是:(1)自主选题(3名学生自由组合为小组),利用Multisim、ADS等EDA软件对选题进行调研、分析和设计,并利用软件仿真得出较为合理的参数和结果;并用实验完成选题的设计要求,形成创新性作品。(2)学生根据选题任务书撰写论文。(3)教师根据创新性作品完成情况、论文评定给出成绩,成绩计入学期总成绩。(4)选拔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制作实际电路,为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做准备。

3理论课程中软件实验环节建设

通信电子电路理论课程配有相应的硬件实验课程,该课程传统开设的实验内容以单元电路的验证为主,且实验条件有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鉴于目前射频电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对课程进行改革,加入软件实验环节,让学生利用ADS等软件完成射频通信电路的设计、仿真和测试,对一些新技术、新器件,及硬件实验无法进行的实验内容,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及时的跟踪、了解、学习使用。提高其综合应用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如软件实验之一“射频宽带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我们进行了直流分析、设计偏置电路、电路稳定性设计、输入匹配设计、匹配网络的实现和原理图仿真等内容。在2.45GHz处,增益为14dB,噪声系数小于0.7dB,整个电路无条件稳定,实现射频宽带放大器的设计。通过射频宽带放大器的实验,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

通过“通信电子电路”课程改革与实践教改项目的实施,不断吸引教师加入,形成教师团队,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梯队。在完成“通信电子电路”、“通信电子电路实验”课程的教学、指导电子设计竞赛,形成团队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指导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竞赛成绩。

5结语

本文针对通信电子电路课程理论教学的特点,设计了以课程教学为主线,多媒体技术为辅助,使用ADS软件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使用仿真软件,还弥补了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缺乏的问题,因此,仿真实验作为硬件实验教学的补充手段,非常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改革、创新教学,通信工程专业师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等科技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如2011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作品“红外光通信装置”获全国二等奖,“射频宽带放大器”获省级一等奖。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个性化,特色化”的培养模式是当前学生培养的主流。如何在教学中突出特色,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通信电子电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70-02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种产业化趋势反过来对本专业的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并详细介绍了培养方案的制定情况。

一、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目前,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微电子、光电子、光伏和新能源行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分布不均,分类较细,且发展变化较快。另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因此,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存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实验技能,能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该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光电材料及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才。并且结合我校“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特色,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微电子和新兴光电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工程技术型人才。

三、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参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以及专业下设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本科培养方向的思路制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工程能力,使毕业生能满足长三角地区微电子、光电子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需求。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专注于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则偏向于光电信息、光电材料与光电器件方面。

四、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

要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并结合我校学科发展方向和特色,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省内外几所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1.培养方案的模块化设计。在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时,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和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下,专业培养方案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个模块,下设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相同的课程,到大三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选修各自方向的专业课。由于两个方向的不同培养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设置限选模块,每个专业方向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

2.改革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保留了原有电子信息类专业通常所开设的电子类课程外,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如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删减了原先与物理类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物理学史、原子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并删减了一些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如C++程序设计、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分方向限选模块,两个专业方向对应有不同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3.优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中的主干部分,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开设有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半导体测试技术、现代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等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围绕光电材料和光纤通信方向,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传感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课程。另外专业课程里面还设置有专业实验,通过加强实验环节,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五、与省内外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

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大高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服务于不同的区域经济,这就要求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区域化、差异化。我们分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这五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仅使我们能学习到其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也可以发现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各个学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区域经济要求确定专业的发展定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定位于能从事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乃至电子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光通信、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在培养能够在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突出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定位在培养能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于服务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培养能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系统、电子集成系统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通信电子电路、EDA技术、薄膜物理与技术、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和应用、现代DSP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的能力,开设了电路原理、模电数电、通信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光纤通信原理、光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线路CAD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通信原理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大型实验、微电子基础实验、半导体器件仿真大型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大型实验等实验类课程。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线路CAD、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VLSI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信号与电路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等实验类课程。南京理工大学培养学生从事光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光学、光电信号处理、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光电成像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技术、显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线路、电视原理等专业课程。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能力,开设有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伏材料等专业课程,以及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能力,开设有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原理、MEMS技术、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薄膜材料及制备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以及近代物理实验、专业实验等实验类课程。

3.人才培养特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注重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方面能力的培养。浙江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电路与系统设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能力的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注重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鹤鸣,范红,施伟华,徐宁.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A]//电子高等教育年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7-20.

[2]罗胜钦,王遵彤,万国春,张志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89.

通信电子电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践环节;电子信息工程.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l 引言

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使电子科学技术的面貌日新月异。电子产品在50年代以前是以电子管为核心器件,60-70年代逐步由晶体管代替,80-90年代则是以集成电路为主,并由全模拟电路转为兼有模拟、数字信号电路且以数字信号电路为主的信号系统。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及其广泛应用深人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哪个行业有电子工业这么快速的惊人变化。为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形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转变我们过去在计划经济休制下形成的教育思想,使教育真正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

2 电子信息工程类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及必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

2.1 专业教育培养目标

面对当前这一新的形势,新的教学改革大潮,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工程教育不可能什么都学,也不可能学得太专,工程教育只能是基础性教育,培养通用的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国家教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加强基础教育,加强计算机教学,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电子信息工程类核心技术基础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3大模块,即:①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②线性电子线路、非线性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工学、电子学技术中已经成熟的并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它提供了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人员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这些课程的内容是今后学习专业课的基本知识。

2.2.1 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模块

①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工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它是核心技术的基础与核心。电路分析基本内容是:电路与磁路、交流电路、动态电路的分析等。参考学时为90-100学时。

信号与系统基本内容是线性连续时间系统、线性离散时间系统分析、线性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随机过程和信号处理等。参考学时为80-90学时。

②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是核心技术课的组成部分,同时是一些新兴边缘学科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是:电磁场、电磁波、传输线和天线等。参考学时为80-100学时。

2.2.2 线性、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逻样电路模块

线性、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教育中重要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科。线性、非线性电子电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半导体器件、放大器、信号波形变换、功率电路、频率变换等。参考学时为150-160学时。

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逻辑门电路、数字电子学理论基础、组合逻辑与时序逻辑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模一数接口电路等。参考学时为70-80学时。

2.2.3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模块

由于计算机科学的蓬勃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计算机系列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根据中国计算机学会“93大纲”的规定,它包括9个领域、3个进程、12个基本概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认为包含以下基本内容:计算机数据录入技术、编程语言和基本算法、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与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等。

2.3 实践环节的改革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作用

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加强对理论的理解,而且在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特别重要意义。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综合专题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实验是实践的主要环节之一,实验课是综合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的联合体,它为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提供了最佳条件,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动手能力、思维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基本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探索精神、坚强毅力和求实作风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综合专题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建立正确的工程设计观点和经济观点。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践和考查,是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工程师素养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最重要的环节,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一环节应当加强而不是削弱。

3 改革实践环节的方案

3.1 基础实验教学应突出能力培养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① 熟悉常用的元器件的性能及使用。

② 熟悉各种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及各种测试方法。

③ 能设计、组装和调试常用电子电路, 检查和排除常见故障。

④ 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 建立正确的工程观点和经济观点。

⑤ 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进行误差分析和撰写科学实验报告。

⑥ 能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和数据处理, 能利用计算机进行产品的辅助设计、分析等。

3.2 关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初步设想

3.2.1 体系结构框图

根据原来按技术基础课分别开设实验课所存在的问题,为优化能力结构,设想将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等课程的基础实验部分合并开设一门“基础电工实验”,内容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覆盖整个电子技术基础学科的前两个模块。再开设一门课程设计性质的综合实验与综合实习,突出培养工程设计能力。将计算机能力的训练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并与有关学科的教学环节相结合。考虑到计算机学科能为其它学科提供非常先进的工具,计算机学科的成果能为其它学科的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在综合实习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要尽可能地运用计算机学科的成果。

3.2.2 关于各实验模块的说明

(1) 课程设计性质的电路综合实验

电路综合实验要求设计、安装和调试一个电子电路或一个简单装置,检查并排除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设计题目有:多级放大器、OTL功放、直流稳压电源、调制器、解调器、计数器、分频器及数字钟等。本实验安排在3年级分段进行。参考学时为60-70学时。

(2) 综合专题实习

综合专题实习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中的方案论证、工程计算、安装调试及撰写论文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综合专题实习应是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的一个分机,或一个较小的设备,在技术上已较成熟,在设计与调试方面有典型性与先进性。例如:电视机安装与调试、音响系统安装与调试、数字调谐器、各类报警系统、电子裁判系统、家用电器的电脑控制等。本实验可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工厂进行,可与生产实习、勤工俭学结合起来,实习期约为3-4周。

(3) 计算机能力训练

计算机能力训练包括计算机操作训练、编程训练、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计算机接口实验等。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全面贯彻中国计算机学会“93大纲”的要求,根据目前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现状,可在第一学期安排计算机操作训练,然后是计算机编程训练;在此基础上可在数学、物理、电路与信号、电子线路等课程中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分析和设计。另一方面,在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计算机接口实验,从而为利用计算机开发产品,进行综合专题实习作好准备。

围绕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而进行的综合专题实习应在计算机应用的典型系统选题,如数据库管理系统、多路自动监测系统、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通信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等。上机时数为150-200小时。

4 结束语

本文在东南大学教改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践环节教改的实施方案它将国内外教改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的可行性结合起来,可以为绝大多数院校所接受。写作本文目的也在于抛砖引玉,以求加快教改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东南大学电工类课程改革课题组.电工类基础学科教育方案.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分会9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999;1-7

通信电子电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二三分段 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11-03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沟通,是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43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中等职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的通知》(桂政发[2014]64号)文件精神,为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搭建中高职教育相互衔接的“立交桥”,提升县级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动手能力强、技艺精湛操作娴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在2015年2月份签订协议,开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模式。协议规定双方共同制定和实施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开展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工作。下面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中高职衔接“二三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一、“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衔接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是有差异的。中职教育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初、中级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目前的中职教育仍然是以基础教育为主,而高职教育是在高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把科学技术转换为产品的能力。经过市场调研,并且根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情况,我们确定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为:中职阶段(前两年)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电子电路基本原理,具有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维修和销售等技能,能熟练使用电路基本测试仪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后三年)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信息网络的网络结构和电路的基本知识,具有电路设计和调试能力,具有通信网施工、监理及通信网维护、优化网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保证没有意愿升到高职继续教育的学生具备就业的能力,也要保证有意愿升入到高职继续进修的学生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衔接

要实施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如果没有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必将会严重影响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难以保证各层次的职业教育质量。因此,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组成的团队进行市场调研,走访行业专家,根据企业相关典型工作岗位的调研材料,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转换为相对应的学习领域,多次召开研讨会,制定中高职层次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设置课程,选择课程内容和制定课程标准,进而制定出了一套能指导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图1 “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团队老师充分把握中、高职教育不同层次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阶段的要求,注意理论深度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扩展专业知识内容的同时又要保证避免交叉重叠。把中职电信类专业的课程和高职电信类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充分整合,从而形成了中、高职衔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我们把体系中的课程分为:专业基础及素质拓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以及综合能力培养四个模块,如图1所示。把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课程分为中职开设课程、中职高职衔接课程和高职开设课程3类,如表1所示。

表1 “二三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表

基本素质课 德育课 防艾、爱国、环境教育(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礼仪规范课程(1)、法律常识(2)、演讲与口才(1)、职业健康与道德(2)、职业生涯规划(2)、就业与创业指导(2)、军事训练及入学教育(2)、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安全教育(2)

文化课 语文(1)、数学(2)、英语(2)、计算机应用基础(2)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实用电子技术工艺(1)、电子线路(1)、电子技能实训(2)、电工作业(2)、电类专业应用数学(3)、电子电路测量技术(3)、电路分析基础(2)、专业综合辅导课(3)、数字电子技术(3)、模拟电子技术(3)、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2)、电子电路综合技能(3)、C语言程序设计(3)、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3)、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3)、物联网应用技术(3)

综合实训项目 专业综合设计(2)、暑期专业顶岗实践(2)、毕业顶岗实习(2)、职业资格培训及考试(2)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含毕业教育)(3)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3)

专业拓展领域课程 电子领域方向 办公设备(1)、动画设计(1)、家用电器(1)、电工技能实训(2)高频电子技术(3)、VB程序设计(3)、单片机综合项目开发与实训(3)

通信领域方向 计算机组网与维护(2)、办公巩固与网络(1)、高频电子技术(3)、通信电源技术(3)、数字通信技术(3)、计算机网络技术(3)、光通信技术(3)、三网融合技术(3)、通信基站维护与管理(3)、通信工程制图(3)、通信工程设计与概预算(3)、网络规划与优化(3)、LTE组网与维护(3)

其他类教育活动 技能比赛 部级(2)、省部级(2)、院级技能比赛(2)等

备注:括号内阿拉伯数字1为中职开设课程,2为中职高职衔接课程,3为高职开设课程

三、“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证的衔接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行双(多)证书教育,将实践性教学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取得中、高职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学生经培训并通过社会化考核取得与提升职业能力相关的其他技术等级证书。

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毕业生必须在中职毕业或者高职毕业时取得计算机操作员、电工操作证、通信设备维护中级证、单片机设计员中级证、AutoCAD操作中级证、通信工程监理工程师、华为工程师认证的一种。中职阶段考取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操作员、电工上岗证),在高职阶段考取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证、通信工程监理师等),并鼓励多考取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如表2所示。

表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培养

可选考的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

序号 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证书名称 颁证单位

1 计算机操作员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2 电工操作证 南宁市安监局

3 通信设备维护初、中级证 南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4 程序设计员初、中级证 南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5 AutoCAD制图员(1-4级) 南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6 通信工程监理工程师 工信部

7 华为工程师认证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四、“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管理的衔接

“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从中职教育阶段就开始实施。大部分刚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以前的基础教育中学习能力都比较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往往都比较难以管理。为了在学生管理方面做到无缝对接,我们成立“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学生管理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老师)。团队老师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老师和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的老师组成,主要成员由专任教师、班主任以及学生辅导员组成。团队老师主要任务除了共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之外,仍需承担共同管理学生的任务。具体管理措施为:

(一)团队老师共同做好中职新生入学教育。中职新生入学教育由团队老师共同完成,充分让学生理解“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个人要进行中高职衔接培养的必须性。从今年的实施情况开看,中职学生的入学教育我们做得比较好,大部分学生表示会在两年之后选择升入高职继续进修。

(二)团队老师组织学生参观高职院校校区。在2015级中职新生入学之际,团队老师已经组织学生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参观,主要是校园环境、教学环境和校内实训环境的参观。大部分学生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表示认可。

(三)团队老师每年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比赛。团队老师计划每年在中职举行技能比赛。比赛期间,评委由团队老师以及企业代表组成。在高职技能比赛期间,团队老师组织中职的学生进行观摩,以树立对自己专业的兴趣。

(四)团队老师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在一年一度的学生表彰大会上,组织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优秀学生和优秀毕业生到中职学校进行成功典型案例教育,与中职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及工作经验,帮助中职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

五、“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的衔接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由于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所以中高职的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根据中高职培养目标和作用出发,建设不同层次的实训室。我们主张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应该是具有实用性、基础性、操作性和技能性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高技能性、应用性以及管理性。校内实训基地分为中职校内实训基地、中高职共用校内实训基地以及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其中中高职共用基地设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承担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综合类实训项目,中职教学阶段需要进行的综合实训项目以实训专周的形式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具体校内实训室如表3所示。

表3 “ 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

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

层次 实训室名称 实训室作用及主要承担课程实训

中职 电路基础实训室 开设电子元器件的识读、选用及检测,电子产品装配工艺知识、焊接技术,安装与连接工艺,整机安装技术和装配实例。主要承担电子技能实训、实用电子工艺、电子线路等课程教学。

电脑设计实训室 开设计算机系统结构认识、常用办公软件的实训,主要承担课程办公设备、动画设计等课程教学。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 开设计算机网络网络安装、布线与测试等基础技能型的实训项目,主要承担计算机组网与维护等课程教学。

电子设备维修实训室 开设常用电子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工作,主要承担家用电器课程教学。

高职 电路设计实训室 主要承担电路设计以及制作电路板的实训,只要承担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单片机综合项目开发与实训等课程教学。

电气控制实训室 承担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触电急救模拟等实训项目,主要承担电工作业等课程教学以及电工操作证、电工上岗证等职业证的考试培训。

计算机网络实训室 开设计算机组网、网络开通和网络安全维护的实训项目,主要承担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课程教学。

移动通信实训室 主要开设3G系统结构组成、3G无线侧的BSC和基站的建设与日常维护项目,主要承担通信基站维护与管理、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通信电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课程教学。

网络优化仿真实训室 开设无线网络优化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无线网络数据采集与测试、通信工程设计与概预算等实训项目,主要承担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通信工程设计与概预算等课程教学。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 开设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等实训项目,主要承担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课程教学。

中高职共用 专业综合实训室 主要承担中职、高职中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主要承担专业综合设计、电子技能等课程教学。

电子电路综合技能实训 主要承担综合电路的实训项目,如基于TTL电路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 ;数字音量控制电路设计与制作等项目,主要承担电子技能实训、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综合项目开发与实训等课程教学。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承担暑假顶岗实习及毕业顶岗实习。目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有15家以上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在第二学年和第四学年以及第五学年进行集中的暑假顶岗实习以及毕业顶岗实习。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已经得到了合作双方院校的通过。2015年8月已经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共102人,3个教学班,按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正在实施培养。合作双方将会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教学与职业,2011(16)

[2]殷侠,孙丽霞.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3]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项目基金】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作者简介】陈洁萍(1980- ),女,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技师,研究方向:通信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明 鑫(1983- ),男,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智能电子技术。

通信电子电路论文范文第5篇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目的

我选择了《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的matlab仿真》这个课题作为毕业设计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此次课程设计进一步学习和巩固通信原理及其相关知识,并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在设计过程中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内容,进一步熟悉和掌握matlab的使用方法;对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原理及其实现有较深的了解;为即将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掌握收集资料、消化资料和综合资料的能力等等。

2.2、意义

从事电子通信业而不能熟练操作使用matlab电子线路设计软件,在工作和学习中将是寸步难行的。在数学、电子、金融等行业,使用matlab等计算机软件对产品进行设计、仿真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这类软件的问世也极大地提高了设计人员在通信、电子等行业的产品设计质量与效率。众所周知,实际过程中信号传输都要经过调制与解调这一过程,由于消息传过来的原始信号即调制信号具有频谱较低的频谱分量,这种信号在许多信道中不宜传输。因而,在通信系统的发送端通常需要有调制过程,反之在接收端则需要有解调过程。

3、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1、研究现状

matlab是由math works公司于1984年推出的一种面向科学与工程的计算软件,通过matlab和相关工具箱,工程师、科研人员、数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下完成相应的科学计算工作。

matlab 本身包含了 600 余个用于数学计算、统计和工程处理的函数,这样,就可以迅速完成科学计算任务而不必进行额外的开发。业内领先的工具箱算法极大的扩展了 matlab 的应用领域,所以matlab自推出以来就受到广泛的关注,信号处理工具箱就是其中之一,在信号处理工具箱中,matlab提供了滤波器分析、滤波器实现、fir滤波器实现、iir数字滤波器设计、iir数字滤波器阶次估计等方面的函数命令。

3.2、发展趋势

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工程问题越来越复杂,过去所依赖分析的技术已逐渐不敷使用。利用电脑来分析及解决工程问题已是当今工程师的必要工具。使用 matlab 软件进行科学计算,能够极大加快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开发的进度,减少在编写程序和开发算法方面所消耗的时间和有限的经费,从而获得最大的效能。

4、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设计成果的应用价值

4.1、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号调制与解调的原理

众所周知,实际过程中信号传输都要经过调制与解调这一过程,由于消息传过来的原始信号即调制信号具有频谱较低的频谱分量,这种信号在许多信道中不宜传输。因而,在通信系统的发送端通常需要有调制过程,反之在接收端则需要有解调过程。但是在计算机中的模拟和实现都是采用数字化的方法的,如果将采样的频率放的高一些,数字的所造成的失真就不容易察觉了,采用计算机对信号进行处理的话,非常的方便,这也是数字代替模拟的的原因之一。

2、信号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方式

在信号调制中常以一个高频正弦信号作为载波信号。一个正弦信号有幅值、频率、相位三个参数,可以对这三个参数进行调制,分别称为调幅、调频和调相。也可以用脉冲信号作载波信号。可以对脉冲信号的不同特征参数作调制,最常用的是对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称为脉冲调宽。数字信号调制的三种基本方式,有振幅键控(ask)、频率键控(fsk)和相位键控(psk)。

在信号的解调中首先已调信号中检出调制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或检波。幅值调制就是让已调信号的幅值随调制信号的值变化,因此调幅信号的包络线形状与调制信号一致。只要能检出调幅信号的包络线即能实现解调。这种方法称为包络检波。检波后的信号,再经低通滤波,滤除高频信号,即可获得所需调制信号,实现解调。

3、信号调制与解调的matlab教本程序编制

利用matlab 本身包含了 600 余个用于数学计算、统计和工程处理的函数,就可以迅速完成科学计算任务而不必进行额外的开发,而且信号与系统,通信系统工具包可以很容易的使用matlab开发语言—— m 语言快速的实现信号调制与解调这一过程的仿真。

4、整个系统的实现过程

首先利用matlab编制教本文件,对信号调用相应的函数进行各种调制,产生各类已调波及对其进行解调,同时进行频谱分析,然后利用simulink工具箱对其进行解调仿真,通过改变参数并观测结果为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4.2、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的matlab仿真的应用价值

调制与解调是信号处理应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系统的仿真和设计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必要保证。利用matlab可以很方便的进行通信系统的分析和仿真,尤其对于我们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与设计非常有利,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开设《高频电子基础》和《信号与系统》等课程提供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的计算机虚拟试验。

5、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

(1)、XX年秋季学期第11周前

接受毕业设计任务书,学习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及有关规定。

(2)、XX年秋季学期第12~20周

阅读指定的参考资料及文献(包括10万个印刷符号外文资料),基本完成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等任务。

(3)、XX年年春季学期第1周

进一步修订完善开题报告、外文翻译,使其在内容及格式上符合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

(4)、XX年年春季学期第2周到第6周

完成各单元电路设计,protel辅助分析。

(5) 、第6周至第12周

完成电路制作,调试。

(6)、第13周

完成毕业设计,全部成果交指导老师批阅。

(7)、第14周

毕业答辩

6、最终目标及完成时间

完成硬件设计,提供protel电路原理图及pcb印制版图,最终达到硬件软件能准确无误的应用的目标。

完成时间:第15周

7、现有条件

现有protel软件及制作硬件的必要设备,可以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与设计。

参 考 文 献

1. 谢自美等 电子电路设计、实验、测试。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XX年7月。 二版

2.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选编XX.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XX年1月。 一版

3. 孙继平等 900mhz dds|pll在矿井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煤炭科学技术 XX年10期

4. 张肃文等 高频电子线路。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4月。 三版

5. 王正谋 protel电路设计实用教程。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XX年6月。 一版

6. 郭勇等 protel 99 se 印刷电路板设计教程。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XX年6月。 一版

7. 许自图 电子电路彷真平台与教程。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XX年1月。 一版

8.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选编94-99.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XX年1月。 一版

9. 曾兴雯等 高频电子线路。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XX年1月。 一版

10. 肖玲妮等 protel 99 se 印刷电路板设计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XX年8月。 一版

11. 刘庆泉 任波 刘寅生 跳频通信中变通带锁相环路(pll)的研究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XX年02期

12. 彭烨等 一种应用于fsk调制器的数字可编程振荡器 四川理工学院报 XX年01期

13. 王中亚 补家武 锁相环调频发射机的研制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XX年01期

14. 汤万刚等 应用matlab通信工具箱的频率合成器系统分析与彷真 中国测试技术 XX年01期

通信电子电路论文范文第6篇

近年来电子技术发展迅速,基于数字和模拟混合信号的电路应用广泛。尤其是片上系统混合电路的发展,对模拟和混合电路的测试分析及故障诊断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模拟和混合信号电路的测试及故障诊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介绍了其研究现状,而后详述了基于小波变换的混合信号电路电流测试方法、探讨了SoC中混合信号测试测试与诊断方法、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模拟电路故障分析诊断等方法。

【关键词】混合信号电路测试 故障诊断 模拟电路

模拟电子电路故障诊断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为网络理论的一大分支。此外,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模拟混合信号电路的广泛应用对模拟和混合系统诊断和测试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集成电路将模拟、数字和混合信号电路集中于同一沉底的IC上,从而促进了系统芯片(SoC)的产生。这种设计方法与以前的每个芯片不同的功能不同,只需一片芯片就可以实现多项功能。目前,模拟电路的测试成本占电路制造成本的30%以上,模拟测试已成为系统成本的主要部分。

模拟电路测试与数字电路测试相比具有复杂性。首先,模拟电路规模没有界限,电路输出激励与输入响应、元件的参数都具有连续性,很难做出量化。从而从理论上讲,一个模拟软件有无穷故障,不可能明确所有故障。其次,模拟电路中的元件参数具有容差,即轻微的故障,容易导致故障的模糊性,无法确定故障的实际位置。第三,模拟电路不存在广泛可接受的故障模型。第四,模拟电路的测试总线比较难以实现,测试时,重新配置模拟电路容易改变模拟电路转移功能。

1 模拟和混合信号电路测试与故障诊断的研究背景

近年来,模拟和混合信号电路诊断及测试方法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1962 年,R.S.Berkowits 就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面的研究工作展开报导,虽然该报导关于模拟和混合电路中还有很多不成熟的观点,但是其奠定了模拟电路故障诊断及检测发展的理论基础。1979 年,Navid和 Willson通过实验及理论证实了线性电阻电路元件值可解的充分条件,促进了模拟电路故障与诊断的发展。随后,各种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目前,国内外模拟和混合信号的故障诊断方法有传统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故障字典法、故障验证法、元件参数辨识法等;现代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基于智能计算的诊断方法。

故障字典法是收集故障中的故障响应,将故障响应经处理后转化为对应的故障特征,再经过编撰成为与其相对应的故障字典。利用故障字典进行电路诊断时,根据响应的特征,在故障字典中查的与此相对应的故障。当发生故障时,在故障字典中查得与此故障特征相对应的特征,执行合理的诊断方法。但是当模拟电路中的故障参数是一个连续的模拟量,测量响应不可避免地引入误差。故障验证法首先预测电路中的故障所在,而后验证猜测的正确性。元件参数辨识是根据网络结构估计或求解每个元件参数,超出容差确定范围的元件认定为故障元件。

此外,智能计算诊断方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模糊技术已经应用于模拟电子系统故障诊断;九十年代,神经网络在模拟电路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上广泛应用。人们依次提出了RBF网络应用于模拟电路元件级和子系统级的软故障测试分析及诊断,以 RBF 和 BP网络为基础实现具有容差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通过 BP 网络实现 CMOS 运算放大器的故障诊断等。

2 模拟和混合信号电路测试与诊断方法

2.1 基于小波变换的混合信号电路电流测试方法

目前,模拟电路广泛应用于通信、消费电子领域,其所占地位日益增重,致使 SoC对混合信号功能的需求不断上升,人们对混合信号电路的测要求日益严格。电流测试时一种已在数字电路测试中已证实的有效方法,通过电流测试检测到的电流信号检测模拟电路中的故障。由于小波变换在频域和时域所展现的优越性,具有的高分辨率,适用于检测正常信号中夹带瞬态反常现象,同时能够展示其成分。

迄今为止,集成电路的稳态电流测试方法在工业界已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并应用的技术,为 IC 测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小波变换的混合信号具有高的分辨率,对点刘波采样后经傅氏变换后与正常电路参数数据对比,发现故障,进行检测。瞬态电流测试是稳态电流测试一种补充,用小波变换分析瞬态电流,分析动态电流的小波系数,采集数据,发现缺陷。在电流测试中,选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对电流信号分析非常重要。

2.2 SoC中混合信号测试测试与诊断方法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半导体产业逐渐实现亚微米级的加工制造,单一集成电路芯片上就具有很大容量,建立一个复杂的电子系统。随着集成电路(IC)向集成系统(IS)转变,系统级芯片(SoC)慢慢诞生。SOC系统包含诸多子模块,例如:模拟、储存器子系统、数字逻辑等。这些具有不同测试要求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能够满足SoC中混合信号电路的要求。如何对混合信号电路进行测试已成为模拟电路进步的关键技术,嵌入式的混合信号可通过内自建测试、边界扫描设计以及混合信号等方法诊断。目前,内嵌自测试、边界扫描设计和混合信号测试等混合信号测试的方法在理论上已得到论证,逐渐应用于实际应用中。

2.3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

神经网络在故障检测时通过输入层收集故障信息,在中间层得出针对性解决方法处理故障,在输出层经复杂的权值调整得到故障处理的方法。模糊神经网络的模拟电路故障测试与诊断方法融合了遗传算法,具有自学习、自组织性等特点,对外界的信息识别能力强,模拟人的思维模式,解决电路中出现的故障。随着模糊神经网络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其在模拟电路故障检测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魏淑华,侯明金.SoC中混合信号测试与可测性设计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

[2]孙永奎,陈光福,李辉.基于可测性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J].仪器仪表学报,2008.

[3]朱彦卿.模拟和混合信号电路测试及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优秀博士生论文,2008.

[4]孙秀斌.混合信号电路故障诊断的内建自测试(BIST)方法研究[J].优秀博士生论文,2004.

[5]邢秀琴,姚竹亭.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字电路板故障诊断[J].机械管理开发,2006.

[6]吴进华,沈剑,段育红.数模混合电路故障诊断的方法研究[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8.

[7]李春明,王勇.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J].微计算机信息,2007.

作者单位

通信电子电路论文范文第7篇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结合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办学实际,分析了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安排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该专业课程的方案,从而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

通信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改革

1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革新,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并熟练掌握通信技术,所以迅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对传统的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一些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比较多,前沿技术比较少。教程的内容比较陈旧,更新缓慢,技术滞后,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脱节。另外,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等等。

1.2实践环节薄弱

在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技术”的现象非常的严重,通信工程专业中该现象尤为严重。实践教学内容多数为验证性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与通信技术严重脱节。在企业的实习实践短,而且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较少等等问题。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严重的限制了对新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对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就业为指导方向,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达到职业化、是实训化的目标。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确立课程体系改革遵循以下原则。(1)以专业基础的深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注重通信系统的理论分析、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通信电路的应用能力、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培养。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工程素质的培养。(2)以“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指导制定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其中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根据分析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下一代的网络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等几个专业方向予以高度重视。(3)遵循“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体现课程内容的“少、新、精”,并要同时兼顾各门课程的交叉衔接。(4)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导向。物联网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之一,在通信技术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注重培养物联网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使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占据更大的优势。

3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涉及到很多的方面,需要从教学内容、实验环节、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试方法改革几个方面进行。

3.1教学内容改革

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重视对不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将每章、节的知识进行分析和优化。密切跟踪现代通信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使学者可以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对最新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了解。要注重通信电子电路在各种功能实用电路中的系统应用,引入数字载波机和中低压电力线通信技术等内容。

3.2实验环节改革

在传统的实验环节中,教师设计好的成题较多,学生自己设计的比较少;验证性的实验比较多,综合性设计的实验比较少,实验缺乏层次感,实验环节薄弱,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所以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通信进行改革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传统实验的弊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教学,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保障实验时资源最大化利用。

3.3教材建设

选用部级精品教材、部级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作为教学用书和教学参考书。并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出版高质量的自编教材,近几年正式出版了《信号与系统基础教程》、《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系统原理》、《通信电子电路》、《通信电子电路综合实验》等高质量的教材,并编写了十几门课程的实验讲义,教学使用效果显著。

3.4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CDIO教育理念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项目和案例及现场教学等方法进行应用理论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讲授。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课堂参与、课堂反馈、教师传授知识系统性和知识更新性等作为评价标准。通过项目的设计、构思、实施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发现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5改革考核方法

通信技术的发展很迅速,所以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并不断的有新的教学内容添加进来,单纯的传统试卷考核形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考察方式,如开卷、口试、演讲、提交论文等方式。在考察内容上,加强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考察。另外,对于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管理。使学生严肃对待所学课程,并为下届学生树立榜样。

4结束语

通信技术是我国发展比较迅猛的产业,已参与到了国际竞争当中。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就是培养通信技术人才和相关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决定了培养对象将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同时决定着教育思想能否成为现实。本文通过对传统通信工程专业的弊端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的结构等问题,并结合构建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主干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群特色化、方向选择自主化、技术讲解前沿化的探索与实践,培养的人才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普遍好评。

作者:彭辉 单位:武昌理工学院通信工程1201

参考文献

[1]齐兆群,王文博,桑林.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2):95-98.

[2]查志琴.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1).

[3]王慧琴等.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0,(1).

[4]陈海强等.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B09).

通信电子电路论文范文第8篇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结合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办学实际,分析了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安排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该专业课程的方案,从而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

通信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改革

1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革新,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并熟练掌握通信技术,所以迅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对传统的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一些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比较多,前沿技术比较少。教程的内容比较陈旧,更新缓慢,技术滞后,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脱节。另外,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等等。

1.2实践环节薄弱

在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技术”的现象非常的严重,通信工程专业中该现象尤为严重。实践教学内容多数为验证性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与通信技术严重脱节。在企业的实习实践短,而且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较少等等问题。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严重的限制了对新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对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就业为指导方向,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达到职业化、是实训化的目标。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确立课程体系改革遵循以下原则。

(1)以专业基础的深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注重通信系统的理论分析、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通信电路的应用能力、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培养。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工程素质的培养。

(2)以“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指导制定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其中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根据分析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下一代的网络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等几个专业方向予以高度重视。

(3)遵循“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体现课程内容的“少、新、精”,并要同时兼顾各门课程的交叉衔接。

(4)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导向。物联网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之一,在通信技术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注重培养物联网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使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占据更大的优势。

3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涉及到很多的方面,需要从教学内容、实验环节、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试方法改革几个方面进行。

3.1教学内容改革

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重视对不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将每章、节的知识进行分析和优化。密切跟踪现代通信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使学者可以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对最新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了解。要注重通信电子电路在各种功能实用电路中的系统应用,引入数字载波机和中低压电力线通信技术等内容。

3.2实验环节改革

在传统的实验环节中,教师设计好的成题较多,学生自己设计的比较少;验证性的实验比较多,综合性设计的实验比较少,实验缺乏层次感,实验环节薄弱,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所以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通信进行改革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传统实验的弊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教学,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保障实验时资源最大化利用。

3.3教材建设

选用部级精品教材、部级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作为教学用书和教学参考书。并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出版高质量的自编教材,近几年正式出版了《信号与系统基础教程》、《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系统原理》、《通信电子电路》、《通信电子电路综合实验》等高质量的教材,并编写了十几门课程的实验讲义,教学使用效果显著。

3.4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CDIO教育理念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项目和案例及现场教学等方法进行应用理论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讲授。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课堂参与、课堂反馈、教师传授知识系统性和知识更新性等作为评价标准。通过项目的设计、构思、实施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发现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5改革考核方法

通信技术的发展很迅速,所以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并不断的有新的教学内容添加进来,单纯的传统试卷考核形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考察方式,如开卷、口试、演讲、提交论文等方式。在考察内容上,加强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考察。另外,对于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管理。使学生严肃对待所学课程,并为下届学生树立榜样。

4结束语

通信技术是我国发展比较迅猛的产业,已参与到了国际竞争当中。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就是培养通信技术人才和相关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决定了培养对象将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同时决定着教育思想能否成为现实。本文通过对传统通信工程专业的弊端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的结构等问题,并结合构建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主干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群特色化、方向选择自主化、技术讲解前沿化的探索与实践,培养的人才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齐兆群,王文博,桑林.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2):95-98.

[2]查志琴.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1).

[3]王慧琴等.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0,(1).

[4]陈海强等.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B09).

[5]刘光灿,张刚林,黄飞江.新建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4):38-40.

通信电子电路论文范文第9篇

“好好做学问是应当的,但是做学问的目的绝对不仅仅是做学问,而是给这个世界创造价值。”

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李哲英如是说。短暂的采访中,他的言语间总是不经意地流露出对事业、对人生的思考。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在他的人生中沉淀成一种底蕴和气度,人如其名,这位目前国内高校相关领域中学术造诣颇高的资深专家学者自有着属于自己的哲学。

为师的“本分”

李哲英,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1966年,刚满13岁的他小学毕业。和那个时代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年幼的李哲英也深受当时“上山下乡”大潮的影响,来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在北大荒,一呆就是五年。特殊的经历令他对知识有着深切的渴望。随着“”的结束,1979年,李哲英考八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成为第二期研究生中的一员。三年里,他奋发努力,充分利用每一刻时间来学习,三年后,表现优异的他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任教于北京交通大学。

然而,对他来说,走出校门并不代表着学习的终结。1987年,李哲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远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进行为期两年的访问研究2002年,还是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他又前往台湾新竹交通大学进行学术交流2003年,他应邀成为瑞典隆德大学客座教授。国内外的学术经历,使他的学术视野得以开阔。正如他深以为然的一样,“作为一位大学教师,应该有着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使自己一直站在科研和教学的前沿阵地。”他认为,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一种丰富,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一如果想要给别人以阳光,先要保证自己心里充满了阳光,李哲英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本分”,以最大的能量给予着学生最多的知识。

1982年至今,李哲英的教龄已经将近27个年头了。时光轮转中,他坚信敬业是教师之本色,以饱满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他辩证地看待“德”与“才”之间的关系,把“树人”置于“立学”之前,对做人之道谆谆教诲,始终将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并通过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他是一位“本分”的教师,全心全意钻研课程教材的内涵:他又是一位“不守本分”的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探索讲授课的整体课程体系和重要的专业课程,这一切,都为他的授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教以来,他先后主讲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子技术基础》等几十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李哲英坚持因材施教,以专业方向为课程教学参考,针对不同专业确定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应用实例,深受学生的好评。

谈到微电子专业,李哲英侃侃而谈。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型规模集成电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包括系统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技术、材料制备。自动测试以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专门技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进入了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中心的新阶段,随着集成密度日益提高,集成电路利用计算机的设计有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一般人容易把微电子学、半导体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混淆”,李哲英介绍说,“微电子学的培养方向是要解决微电子器件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半导体技术主要培养研究半导体材料及其制备的人才,集成电路学则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设计相匹配的集成电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通信、控制领域的系统型人才对系统设计颇为精通,却不知道如何制造器件、如何把系统装在一个芯片里:另一方面,在工业链底层的一批人,尽管深谙微电子和半导体技术,也不懂得怎样设计集成电路。如此一来,国内培养的人才系统中就出现了一个断层,即缺乏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我国是集成电路消耗大国,但是由于实际设计能力较差,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特别少,需要大量进口。因此培养相关人才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任务。”

2000年前后,东南大学王志功教授提出了大力发展微电子学的倡议。这一倡议恰好同李哲英的想法不谋而合。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李哲英就先后出任北京交通大学电子电路实验中心主任和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主任。2001年,他又率先带领两位同事组织成立了电子工程系集成电路专业,并被任命为电子工程系系主任。为了更好地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1 996年以来,李哲英教授主持完成了多项部级,教育部、铁道部、北京市和学校教改项目。2001年以来。出版了面向21世纪国家重点教材和国家“十五”重点教材《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基础(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出版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以及《DSP理论基础及其应用》,《DSP系统的VLSI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等有关电子技术方面专著和教材,共200余万宇,为其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总结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之上,李哲英教授在1999年总结出“学科理论、专业技术和工程素质为三条主线”的本科人才培养观点,并将其应用于电子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和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坚持以“创新思维和工程应用”为基本教学目标,以技术实践为课程学,开授《集成电路设计基础》、《DSP的vLSI设计》本科课程以及《现代电子技术》,《现代电路理论》、《DSP技术及其应用》、《生物医学电子工程》等研究生课程,培养学生自觉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工作中,李哲英教授引导学生把课程作业和实验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课程学习过程完成课程论文,并完成课程论文答辩。1996年以来,共有6名本科学生的课程研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

渴望“创造世界”的学者

熟悉李哲英的人都会了解,他工作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实践性强,自攻读研究生开始,即便是一篇论文的撰写,也都是在工业应用的基础之上总结而成的,都有具体的应用背景和工业目标。“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进修时,我发现该校毕业的学生是不能直接留校任教的,他们必须要积累一定的工业经验之后,才能出任教职。”那几年里,引起李哲英注意的不仅是这种“学校――社会――学校”的人才回炉方式,更重要的是由此而生的一系列思考。显然,一本教科书、一纸试卷,是最简单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纸上谈兵”的教育对于实际人才的培养并不会产生什么真正的效果。李哲英认为,教学真正的目标不是从教材中抠出来的,而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展开的有针对性和方向性的活动,正因为如此,在承担繁重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的同时,李哲英从未放弃过科研工作。

1982年以来,他曾主持”PREBOOT技术个性化网络计算机核心”。“个性化网络计算机核心技术继续研究”、“IPv4专用Ic研制”、“卫星地面站远程测试系统’等主要项目,完成了“心电信号的自适应识别及专用集成电路设计”、“IPv4协议专用芯片设计”、“卫星地面站远程测试系统”、“远程电工电子实

验系统”等多项成果,获得9项专利和1项集成电路版图专利。近5年来发表各种学术论文80余篇,20余篇为ISTP/EI检索论文,其中较为重要者包括《Userlndependent Protocol System for Network Security》、《An Architecture Design forMixed-Signal SoC with lPv4》,《Study on circultry lnformation Descrlptlon》等。

2005年以来,作为北京市创新拔尖人才,李哲英教授主持建立了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远程电工电子实验系统,北京联合大学微电子应用技术研究所,以及北京联合大学台湾掌宇公司新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在北京市科委和东城区科委的支持下,他联合北京计算机一厂凯虹技术中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成立了“北方通用电子仪器研发基地”。经过他的努力,这些工作不仅为进一步发展技术应用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也为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科研经验。

作为主管实验室的副院长,为了满足应用型大学的教学需要,李哲英教授主持建立了信息学院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提出了本科生4年中技术培养不断线的设想,并根据这个设想,组织广大教师建设相关的实验室,打破了以往按课程或课群建设实验室的传统方法,提出了以技术为核心的实验室建设方法,每一个实验室以一类工程技术为核心,从而为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在实验室建设中,他执行以高职称和高水平教师为主体,由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实验室主任和建设负责人,从而实现了技术研究、课程教学和应用训练相结合的实验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所需要的环境。在他的带领下,北京联合大学在2006年内就完成了MCU,TMS320,SOPC和ARM9等多种处理器联合工作系统的研制工作。在该项目中,他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线,采取教师主导、研究生本科生为梯队的工作方法,圆满地完成了24万元的研究任务,目前该项目成果已由台湾公司批量生产。就在这一年里,通过不懈的钻研和努力,李哲英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还完成了北京联合大学第一个混合信号集成电路的设计,并通过了流片测试,使北京联合大学成为了北京市60余所高校中少有的几所掌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学校之一。2007年,李哲英乘胜追击,率学生完成了200MHZ8-bitADC的设计、流片与测试:2008年,他又完成了8-bitSOC的设计、流片与测试。第一个芯片的完成,已经成为北京联合大学的标志性成果,标志着北京联合大学已经完全掌握了集成电路的设计技术,并具备了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的能九同时也为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前进的方向。

2006年,他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以高水平科研工作为形式,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标、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样板,以标志性创新工作为起点,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以科研为龙头,狠抓专业建设和师德建设。他注重教师以科研促教学,更注重培养教师的师德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2007年,他一手组建了北京联合大学微电子应用技术研究所并任所长,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微电子研究所成立当年即被北京联合大学评为学校教育创新先进集体。在另一个由他组建的团队一―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应用技术中心中,他又一次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整合实验资源,通过培训I和大“比武”、大“练兵”活动提高实验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拓宽了青年教师基本功的内涵,开辟了青年教师实验技能比赛的先河。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同样地,李哲英教授的这一坛“佳酿”也引起了社会和同行的广泛赞誉。他身负多个社会兼职,早在1993年,李哲英就开始担任全国大学生电子电路设计竞赛北京赛区组委会和专家组成员,2000年起,又出任了教育部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此外,IEEE会员,铁道学会高级会员、国防科工委《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期刊编委,中国电子学会DSP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华北地区电子线路教学协作组副组长的职务也先后落在了他的肩上。他捧得各种荣誉而归: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0年他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他所主持完成的”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研究”分别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获得北京市总工会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007年被授予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2008年获评北京联合大学师德先进个人。

通信电子电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 电子信息 实验教学模式 立体交叉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贯彻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起着重要作用[1-2]。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学科所包含的知识体系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如何实现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吐故纳新,适应学科发展要求和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是目前实验教学面临和需要探索的一个关键问题。当今,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了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人才培养的制高点。电子信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集成越来越突显,学科交叉成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3]。由于综合性大学各专业为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单兵作战”,实践教学模式缺少宏观性和整体性,实践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学生思维训练路径程式化、同质化。因此,构建立体交叉的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模式和平台,对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立体交叉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依据学科专业的相关度、知识的交叉性以及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使不同专业学生在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超越专业界限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二、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依据学科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按照“基础综合研究”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分层次、模块化、多元性”电子信息实验教学培养体系[4-5]。

分层次体现在:基础训练层,采用问题设置与背景反思模式,转变实验辅导为实验引导启发。综合设计层,加强模拟仿真实验技能,构建软件仿真和硬件实验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用研究层,采取自主、开放、研讨相结合的模式,以科研实践为主题,以学生小组为组织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的各类科研课题当中。

模块化体现在: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按照模块化的方式组建实验教学内容,每个模块中设置必做实验、选做实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模块实验,不同水平的学生也可以按照实验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模块,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多元性体现在:第一,实验课形式的多样性,实验教学由课堂实验、开放实验和校外工程应用实践等多种实验课形式组成;第二,实验要求的多样化,针对电子类、信息类、非电类不同专业实践要求存在差异,在实验不同阶段,包含了必做实验、选做实验、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和自选实验。第三,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综合性、强能力”的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对电类学生进行前瞻性、应用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非电类学生进行厚基础、综合性、高素质培养。

三、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按照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的架构,主要开设电子电路类、通信技术类、计算机应用类、新技术与创新研究类实验课。紧紧围绕电子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技术发展的快速性等特点,优化实验教学内容[6]。

(一)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电子类公共实验教学模块

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对创新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对电子类公共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形成1个工程基础训练模块、2条学科基础主线实验模块、3个EDA实践模块和4种嵌入式系统应用模块。其中,工程训练模块是理工科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电子技能,它包括电路组装调试、电子仪器测量和电子工艺训练,这一模块是所有电类和非电类专业都应熟练掌握的。2个学科基础主线模块即电子电路基础实验、微机软硬件基础实验。电子电路实验包括模拟、数字电路设计和电路综合课程设计;微机软硬件实验主要涉及微机原理与接口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Matlab应用程序设计。3个EDA实践模块,包括电路仿真与PCB板设计、EDA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4个嵌入式系统应用模块,包括单片机、DSP、FPGA/CPLD和ARM系统应用。这四种集成芯片在智能控制、消费电子、航天国防和移动设备等领域应用广泛,对不同专业可以在四种嵌入式系统中选择其一或其二作为必修实验,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强化电子信息新技术实验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发展,不断调整、扩充和更新专业实验内容。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程控交换、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天线设计等实验基础上,跟随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开设移动业务数据平台分析、物联网应用、虚拟仪器技术实验。实验内容体现模拟与数字结合、软件仿真与硬件实现结合,实验教学与教师科研结合,让学生体会和掌握现代电子技术设计方法学革命带来的变化――科学化和高效化,搭建学生在校学习到就业的衔接平台。

(三)加大交叉创新研究实验力度和覆盖广度

根据山西大学学科优势,依托“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电子信息与物理交叉学科,开展量子保密通信的交叉研究实验,开展全光纤分离调制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设计的创新实验,开展基于光电联合检测的煤质检测仪和痕量气体检测的研究性实验,实现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依托“智能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学科交叉方向,开展脑-机交互与机器人运动系统的交叉研究实验。在电子信息与生物医学交叉方向,开展细胞生物电信号检测、人体生命体征实时监测系统和医学物联网应用等创新研究实验。创新实验覆盖范围从电子类、信息类专业扩展到一些非电类专业的优秀学生,创新研究实验小组由不同专业学生交叉构成,可以起到学科专业互补和广泛交流的作用。

(四)加强综合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和工程实习

山西大学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从2007年实行三学期制,学生在小学期可以完成各类实践活动。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群体系要求,小学期在非电类专业开设电子技能工程训练,在非电类专业开设电子电路综合课程设计,在电子类专业开设嵌入式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在信息类专业开展校外工程应用实习。通过课程设计和工程训练,达到课程内的综合、课程群落间的综合、学科应用的综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融会贯通。

四、优化实验教学平台

(一)建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工程应用实践平台

电子类与信息类专业是工程应用较强的专业,同时,与信息产业、煤炭产业、电力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发展密切关联。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电子工程应用实验平台,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煤质在线分析、痕量污染气体检测等应用性较强的工程应用实践教学平台。

(二)建设学科交叉集成的创新研究实验平台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研究性实验,结合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建设创新研究实验平台。基于电子信息学科与生物医学交叉集成,建设脑电事件相关电位测量系统、肌电信号检测与机器人开发系统、细胞膜片钳测量实验系统,从事脑-机交互、细胞生物电测量、生物医学信息检测的实验研究。

五、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采用导师负责制,全过程开展研究性实验

通过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应用研究实验与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紧密结合,从基础到前沿,全过程实施研究性实验教学[5]。将提出问题作为切入点,建立以“问题为驱动”的实验研究思路和方法,把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入问题之中,并不断扩展问题意识,让学生自然而然走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实践之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实验的各个环节中,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实验中心的教学资源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个性化教育与指导。通过组建不同专业学生实验小组,引导学生选题、开展小组讨论、研讨实验方案、撰写研究论文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要求,初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二)利用网络化资源平台,拓宽实验教学范围

建设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向学生提供多媒体实验课件、网络课件、电子教案、EDA软件工具、仪器使用手册、元器件手册、芯片设计应用资料、教学案例录像、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录像等网络教学资源。在网络交互平台上,实时实验疑难问题、学生反馈意见、教学情况调查、实验室利用情况等教学辅助工作。通过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开放性的实验环境,拓宽实验教学范围和空间。

(三)以学生为实践主体,力求共性与个性培养相结合

教师设计的所有教学活动最终要以学生的掌握为落脚点,转变实验辅导解答为实验引导启发,教师不直接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而是给予原理性或方法性的引导与启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行找到问题的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对于综合应用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既要突出实验的共性问题,又要能够与教师的科研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既达到基本要求,又开拓眼界,激发学生自主实验和探究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结束语

构建科学合理的“四纵三横”立体交叉实验教学新模式,在宽口径专业教育引导下,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引导创新、实现多学科交叉、软硬件并重、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该实践教学模式已在山西大学2010级、2011级和2012级本科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中得到实施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教学在学生评教中获得了好评,学生获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明显增多,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成绩显著,可为综合性大学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借鉴。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J2011005);山西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

[参考文献]

[1]于卫.综合性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1):91-96.

[2]王秋华.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8,77(1):64-66.

[3]刘宏.构建创新创业特色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37-140.

[4]邓婉玲.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和探索{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41-46.

[5]肖卫初.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6):126-128.

[6]张峰.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92-94.

上一篇:钳工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纳米科学论文范文